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1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1)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进步需要不断推出科技项目。每个科技项目的实施,都要经过信息筛选跟踪,技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直至推广普及的过程,这都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这些投入由农民承担比较困难,必须由各级政府投入。目前,各乡镇科技投入普遍未能达到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1%;农业投入本身就不足,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就更少,县级科三费不到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2‰。科技进步难,难在信息不灵、创新不够、人才匮乏、服务不周,千难万难,难在无钱。

2)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3)认识不足,方法欠妥。无钱是现象,认识不足才是本质。针对投入不足问题,基层不少干部群众说,如果象前几年抓乡镇企业和城镇建设那样抓科技兴农,投入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关键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少乡镇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科技兴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重有形项目建设,轻无形的科技进步投入,对“科技兴农”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求扎实有效地推进。此外,对科技兴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不是根据农民群众“摸到石头过河”的思想,从引进试验示范入手,通过成功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自觉的接受,并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而是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搞大项目,一哄而上,硬性摊派,加之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造成了大量人、财、物浪费,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影响了科技兴农的健康推进。

2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1)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结合。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2)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3)强化农业科技成果与区域产品相结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直接进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与模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与区域农产品紧密结合,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3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4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第2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早在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要满足当前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子孙的生活需要。这一概念的提出,促使人们对环境、对资源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唤醒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觉醒,同时也促进了国际性的环境保护活动开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区域内经济与社会、经济与人口、经济与环境、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即生态可持续性与经济可持续性的统一。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绝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是要付诸实践的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要求。人类只有尊重这一历史要求,依靠人力资本的开发,依靠科技的进步,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本开发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不断开发人力资本,加快科技进步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地球的任何一地区无论其目前的自然资源如何丰富,其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资源的供给具有严重的稀缺性,无论是在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或是在结构上都对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无形的制约。诸多的客观制约、诸多的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也使人们意识到为了克服资源的有限性,使区域内有限的资源已最小的消耗发挥最大的效能,实现低碳经济,同时又不断开发新的能源,必须且只有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也正验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然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科技事业的发展是绝对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开发。再者,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经济发展不能走高消耗、低效益、粗放经营的路子,而必须选择低能耗、高效能、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前者主要是依赖于投入,而后者主要是靠技术进步推动。投入不可能是无限制,而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它可以使等量的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在资源严重稀缺的情况下,依靠人力资本的开发,促进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才能使我们的经济走集约化道路,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二)不断开发人力资本,促进科技进步,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容量是经济社会全速发展时绝不能忽视的客观问题。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环境,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们通过教育、通过人才培养、通过科技的开发,一方面使得生产更节约、更环保,及时缓解原本可能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也即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低碳生产、减少污染、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低碳生产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生产每一环节的污染排放,以最经济、最环保的方式生产,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最低程度。也就是变“末端治污”为“全过程防污”。另一方面,也源于我们的人才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使得我们在各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治理上有了积极的突破。并且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国际间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因此,科技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科技的进步又有赖于人才的开发,鉴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人力资本开发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大力开发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21世纪是由物质资源与经济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为主转变的时代。加强人力资本开发、促进科技进步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本开发是相辅相成的,科技进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推动,也只有提高了人力资源质量,才能使科技成果得以广泛利用。而科技成果的广泛利用,又会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积极促进人力资本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在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

我国的国民教育重点投入在基础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这是非常重要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对于这二者的投入只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程度,或者说可以说明一国对其人力资源的初次开发程度,而不能体现本国人力资源的再次开发状况。因为人力资源的再次开发需要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就如欧美国家那样,追求终身教育,不断开发人力本,将人无穷的潜能都开发出来。人的潜能会随年龄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也会随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因此教育不能仅限于“学龄”阶段,它应贯穿于人从出生到离世的整个生命过程,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主动转换,从追求实现人的个人价值到实现人的社会价值。通过终身学习发挥人一生的潜能,真正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再有,因为观念的原因,职业教育在我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不利于我们的人才建设。我应突破束缚,加大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二)加大社会公共福利建设,改善民生,如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社会基本保障的保障力度

人力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在于他自身拥有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可再生性等。其中可再生性包括两点:一是人类的繁衍;二是人力资源在经过体力、脑力劳动之后需要有身心恢复的时间和条件。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公共福利来促进人力资本的再生,也只有如此才能对人力资本进行重复开发;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通过增强福利,加大保障力度,来缓解家庭负担,让人才真正能从家庭的重荷中抽身,全身心投入科研与建设。社会的职能不仅在于培养出大批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去追求社会理想,促进社会进步。所以,国家应加大社会公共福利建设,改善民生,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环境,为人才的开发创造条件。

(三)要开拓视野、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建国后的几十年,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人才的辈出,保证了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狭隘的人才观的束缚,我们在人才认识和人才培养上还未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思维决定意识、意识又会指导人们的实践。落后的思维方式、错误的思想意识,带来不正确的实践活动。由此,多年来我们对人才的开发、对人才的培养都存在错误的做法,以至于限制了我们的人才队伍建设,使得大量的人才被埋没。鉴于此,我们一定要摒弃之前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人才培样方式,以使人才在各行各业、各个层次都得到得发展和壮大,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我们的经济建设因“技工荒”、“民工荒”,而出现人才供给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现象。所以说,我们应有开阔的视野,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能,通过自己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创造性地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贡献的人,都可称为人才;人才,总体来说,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但人才队伍也是有梯度的,处于经济、科技、教育等前沿的是人才,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也是人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可置疑的需要大批的优秀的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人才,但同时更需要千千万万的平凡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如一线工人和农民,没有他们的劳动和付出、没有他们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社会的进步是无从谈起的。所以,我们对人才一定要有正确的界定,否则还只是将人才观囿于一些精英上,也就不利于我们培养出大批的社会发展亟需的人才,或者是已有的大批的人才,因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而被漠视,他们的潜能也就无法得到开发。所有的种种,都不利于经济的建设,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5-0017―05

未来社会是科学技术作用更为突出的社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很多国家都选择了近乎相同的以创新求发展的战略。科技创新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各地区都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取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

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地区的科技创新绩效集中地反映了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情况、科技资源配置与整合情况、科技政策与政府推动情况,这可以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三个方面来反映。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比较来反映各地区的科技创新绩效。

通过查阅国家统计局网站,本文获取了我国各省市2000-2005年的科技创新资源、高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及GDP等数据,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三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市的科技创新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建立科技发展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各省市创新资源投入比较

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不同的科技创新资源决定了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科技创新产出。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状况决定其科技创新投入的水平。创新资源主要分为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财力资源,它可以从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数、一个地区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科技经费支出额、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R&D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的各省市科技创新资源排序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较充足的前10个省份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辽宁、陕西、四川、天津,它们绝大多数是属于东部省份。这说明东部省份十分注重科技投入和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同时,这些地区非常强调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如吸引外资、引进高科技人才等。这些地区的知识流动频率非常高,从而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的陕西和四川科技创新投入也排在前10位,这是因为它们的科技创新来自国家的投入非常大,如陕西的R&D投入占全国的4.25%,其中70%以上是国家投入;四川是由于国家对航天科技的投入非常大,从而使四川的科技创新资源显得较为丰富。

排在后10位的是:广西、云南、江西、贵州、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海南、,它们基本上是属于西部的省份,这说明西部省份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加大财政科技的投入比重,国家在科技投入上也应该对西部省份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使西部省份迎头赶上东部地区的发展,否则,东西部科技发展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从而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知识为载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重点和焦点。一个国家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优势,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高科技,加快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是我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科技成果转化角度和产业化效益方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状况。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产业越发达的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越强,科技创新效果越好。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的各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排序情况如表2所示。

在表2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排在前10位的是:广东、江苏、上海、天津、北京、福建、浙江、山东、辽宁、陕西,除陕西外,其余均属于东部的省份。而排在后10位的是:吉林、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云南、山西、甘肃、青海,它们基本上是中西部省份。

三、各省市科技创新成果比较

科技创新成果主要是从基础性、原创性的创新能力和效果来刻划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科技创新成果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专利申请受理量、发明专利受理量、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各省市科技创新成果排序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成果排在前10位的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北、湖南、天津。而排在后10位的是:山西、广西、甘肃、新疆、贵州、内蒙古、、宁夏、海南、青海。湖北、湖南排在前10位中,是因为这两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特别是湖北,其高校总实力排名稳居全国前5位。

将各省市的科技资源分值、高新技术产业分值、科技创新成果分值描绘在同一个折线图中(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科技资源与科技成果在全国的分布比较类似,两条折线变化趋势相当,说明科技资源与科技成果的相关性较高,科技成果主要由科技资源决定,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折线与其他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差异,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较好的北京、上海,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不如广东、江苏。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科技的发展,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环境相关。

四、科技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支持作用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匹配情况,下面我们将通过建立科技发展变量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

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变量选取GDP,科技发展变量选取主要体现科技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支出额,体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受理量,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在表4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指标值为这些地区的平均值。其中,东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中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含的省份有: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海南。在数据处理上,这里将海南划归西部,虽然按地理位置海南应该属于东部,但按经济发展水平,海南应该属于西部。

1、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东部地区的计量模型为:

GDP值=4575.133-187.253(科技活动人员数)

(2.0543) (-1.2370)

+19324(科技经费支出)+0.120(专利申请受理量)

(3.0789)

(2.3552)

+0.4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5785)

R2=0.9998,F=926.5627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t检验值都非常理想,全部通过计量检验。因此,该方程的结果可用来反映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该方程显示,在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专利申请受理量、高技术产业产值对GDP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科技经费支出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即每增加1亿元的科技经费支出,将使GDP值增加19.324亿元。但是,科技人员数对GDP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东部地区科技人员比较富足,应该使东部地区的科技人员有效地向中西部流动。

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中部地区的计量模型如下:

GDP值=1726.668-25.629(科技活动人员数)

(0.4755)

(-0.0704)

+55.879(科技经费支出)+0.004(专利申请受理量)

(1.5826)

(0.0051)

-4.80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0.6004)

R2=0.9979,F=61.1945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较好,通过计量检验。但是,只有科技经费支出的t检验值较理想,其他变量的t检验值都较小。这说明,在中部地区,只有科技经费支出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即每增加1亿元科技经费支出将拉动GDP增长55.879亿元,而其他变量对GDP的作用不显著。因此,中部地区应该特别注重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提高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变量与科技发展变量的计量模型

建立西部地区的计量模型为:

GDP值=464.955-41.907(科技活动人员数)

(2.5449) (-1.3886)

+40.832(科技经费支出)-0.002(专利申请受理量)

(41.3582)

(-0.1274)

+1.530滴新技术产业产值)

(2.4719)

R2=0.9999,F=15903.61

上述方程的R2拟合检验值,F检验值较好,通过计量检验。科技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t检验值较好,说明科技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拉动效应显著;专利申请受理量的t检验值较小,说明专利申请对GDP的拉动效应不显著;科技活动人员与GDP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不能通过计量检验。这说明在西部地区,由于各种相关配套硬件和政策环境不理想,科技活动人员难以发挥作用。

五、结论

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有如下一些特点:

(1)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从科技投入上看,排在前7位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辽宁与排在后7位的西部省份贵州、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海南、相比,前者的平均科技活动人员数是后者的14.97倍,前者的平均科技经费支出额是后者的26.36倍,而平均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则是后者的13.23倍。这种巨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科技投入的60%以上都是放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二是西部地区本身经济落后,导致财政对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

(2)中西部科技创新绩效差距不明显。一些创新绩效好的西部省份如四川、陕西等,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资源,还是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都远高于中部的山西和江西。这种情况表明,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处于相当的层次。中西部地区要加快科技发展,促进经济飞跃,应该从东部地区大量吸收和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东部地区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应顺畅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此外,中西部地区应该在创新人才、技术方面加强共享,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3)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基础好又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科技创新绩效排在前10位的基本上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排在后10位的基本为西部经济落后省份。2004年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C-DP比例为4.37:2.50:1,人均GDP的比例为3.26:1.26:1,而三大经济带科技经费支出额的比例为6.59:1.85:1,R&D经费支出的比例为7.80:1.89: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比例为6.71:1.80:1,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为4.30:2.04:1。这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差距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大,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国家应该重视这种差距,切实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4)地区科技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弱匹配关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均较低,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小,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如大多数的西部省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小,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弱。

强匹配关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均较高,科技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呈现科技引领经济发展趋势,产业需求带动科技发展的特征。如东部省份和大多数的中部省份,科技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大,经济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力度大。

第4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国家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获得优势,必须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来改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许多行业当中由于缺乏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撑,在与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竞争的时候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除此之外,许多科技创新成果无法有效的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通过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的应用到经济的发展当中,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促进要素结构优化升级。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经济增长要素的结构,直接反映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创新能力,如果经济发展的要素结构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就相对落后。在一些创新能力不足的经济发展当中,往往是通过物质资源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包括环境、资源以及能源等等,这就很难实现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本质性提升。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要素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将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对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的损害,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产业机构进行调整,通过巩固第一产业,促进第二产业提升以及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增长就只能够停留在低层次的方面,经济效益很难获得本质上的提升。而通过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这是因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能够更好的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实现融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的道路上。

(三)优化升级需求结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需求的提升,通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内外需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平衡发展,更好的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如果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停留在依靠资本来带动,这就很容易造成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失衡,对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投资过热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能力会得到很大的制约,进而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情况。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将经济增长的方式转移到发展方式转变当中,不再依赖于资金投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升级需求结构,通过需求能力的提升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能力瓶颈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尽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其自身存在的瓶颈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转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制造行业来说,由于其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会使得其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许多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使得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四、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策

(一)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了更好的发挥出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中的作用,必须要不断的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取得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以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当中,必须要不断的促进这一领域当中的创新能力提升,自主掌握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保证自身经济命脉。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强大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更好的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我国人才丰富的优势资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进行创新型国家构建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从每一个人开始,培养国民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从而更好的进行相应人才的培养,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将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生产力,通过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内部条件,还需要一定的政策环境来进行支持,这就需要不断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需要明确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通过出台相应的文件政策来不断的促进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努力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制度体系。因此,必须要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必要的支持自主创新的法律文件,对社会经济发展当中财税金融体系进行完善,努力的构建具备中国特色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发展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充分发挥出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支撑。

五、结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许多行业当中由于缺乏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撑,在与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竞争的时候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除此之外,许多科技创新成果无法有效的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快科技创新,通过科技的进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董晓辉;傅婉娟;;关于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再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2期

第5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农村经济;管理;潜在价值;发展状态

从多个角度对农村经济中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实际作用,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提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正确认识,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将这类档案有效地运用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其良好的管理工作效率,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农业科技档案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分析

农业科学研究活动及农业生产技术活动开展中会促进农业科技档案形成,实现了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有效记录。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档案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1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当前形势下,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促使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借助农业科技的优势完成各种生产计划。而农业科技档案作为记录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采集与高效利用提供保障,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需求。因此,需要落实农业科技档案建档工作,将档案中所包含的各种科技信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农村生产力转化,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1.2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速度。为了对传统农业进行有效的改造,寻找其快速发展新出路,应注重全新生产要素引进,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而农业科技档案中包含着丰富的科技信息,将这些科技信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拓宽农民的知识面,提升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促使农业科技发展速度能够逐渐加快,为农村经济发展给予科学指导,扩大其实际的服务范围。

2农村经济中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2.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认知水平。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可知农业生产活动开展中粮食产量的增加,与农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有关。但是,由于农民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难以将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通过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导致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难以发挥潜在的价值,降低了这些科技信息的利用效率。当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时,若以往的生产实践经验被遗忘,需要再次进行摸索、总结,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应加大农业科技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在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作用下指导农民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并将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以书面的文字保存下来,形成利用价值大的农业科技档案,不断提升对农业科技档案的认知水平,给予农村经济发展中各种生产活动开展必要的指导。2.2指定相关的人员,开展集中培训活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农业所占的经济总量高。针对这些地区农村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应在不同的农村地区配备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促使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高效利用,指导农民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农业科技档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因此,需要在不同农村地区指定相关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专业培训活动,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对农业科技档案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从而为这些档案的有效管理与保存提供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业科技档案良好的管理水平。2.3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经费支持。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于农村经济,需要做好村级建档工作。建档过程中各农村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开展,促使农业科技档案村级建档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在资金过于紧张的地区,可以采取利用现有资源的方式。比如有的村领导在家办公,那么可以将科技档案经会计人员整理后存放于自己家中,采取自己提供或村集体出资的形式购置柜橱来安全保管档案。而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村干部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单独开辟办公室来保管科技档案,并适当地提高档案的保管和提供利用水平,村民在利用时会更加便捷。2.4建立“名人”档案,提升档案利用价值。所谓的“名人”档案,是指农村中一些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且在实践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在遇到各种问题可以找到相关的问题处理策略的人。很多农民在遇到农业生产问题时,往往会咨询这些“名人”,使得农业生产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因此,为了发挥这些“名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应建立相关的档案,促使农业生产活动开展中农民可通过查阅这些“名人”档案,有效地处理农业生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实际利用价值,实现农业技术资源的高效利用。2.5优化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途径。为了使农业科技档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在落实档案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档案服务方式,促使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应用于农村生产活动中,给予农民更多的帮助。比如:将科技档案信息汇编成简明、操作性强并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实际的实用信息手册,分发给村民;或者根据科技档案的记载,通过村广播或宣传栏适时适地地向村民传达某种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还可以由乡(镇)政府组织各村之间进行科技档案信息互补流等。在这些举措支持下,可以使农民避免因盲目种植和管理而造成损失,并加快科技信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应寻找更多的途径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功能,增强这些档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效果。2.6注重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扩大档案应用范围。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促使农业科技档案能够在农村经济中的实际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指导农民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计划,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做到:(1)强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与的信息化意识,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2)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及各种要求,通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广泛搜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丰富档案内容,扩大其实际的应用范围。

3结语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稳定性。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确保各种农业信息采集有效性,提高这些信息利用效率的同时指导各种农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促使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能够被深入挖掘,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目标。

作者:蔡育红 单位:延吉市农村经营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1]杨联会.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3(3):95-96.

[2],张景娥.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5):60-63.

[3]吴青霞.改善农业科技档案使用状况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4):77-79.

第6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因此,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日益明显。对民办学校艺术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进行概述,并分析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提出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发展需求的途径。

 

中原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地域资源以及交通设施等优势,受到大量高污染企业的青睐,致使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纷纷前往开办工厂,从而引发诸多发展弊端,针对这些弊端问题需要大力发挥知识的力量。此时,结合中原经济发展实际,对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相应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提出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需求解决途径,以期对中原经济稳健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的概述

 

1.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含义。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指民办学校以艺术设计知识为抓手,充分发掘艺术具备的独特美感,并将其渗透于艺术设计中,利用艺术设计强大的审美及实用功能引发受教育者的思考,并利导受教育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整个过程。可见,艺术设计教育不但具备社会属性,同时拥有个体属性,通过对其有效的实施开展,实现了造福社会,提升个人能力的强大作用。

 

2.中原经济发展的含义。中原经济发展即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域,致力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提高,加强经济结构的科学合理优化改进,注重经济质量的合理改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地区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形态的健全完善,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加速现代化进程推进。由于中原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现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因而其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

 

3.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的关系。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具备目的性与创造性等特点,通过教育实践突显出其协调生产消费的经济属性,该经济属性要得以充分发挥,必须依托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力量,同时,经济属性的有效发挥能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可见,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原经济发展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原经济的发展是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高效开展实施的重要基石,经济发展越迅猛,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越快速,艺术设计的物质基础越雄厚,教育的具体实效越明显;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是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在其教育实施过程中,充分显现艺术设计带来的精神愉悦与视觉享受,利导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艺术设计观念目的的具体化,进而促进中原经济的稳健发展。

 

二、中原经济发展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原因

 

1.保障经济稳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中原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吸引了大量高污染产业前往投资建厂,导致中原地区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进而引起了国家对该现象的关注与重视。

 

因此,中原地区经济战略的调整势在必行,在战略调整过程中,需要正视地区环境突显问题,经济寻求解决策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现象。此时,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通过教育培养输送具备审美设计能力的从业人才,发挥人才地区环境科学美化的设计引导力量,加快了地区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从而保障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经济层面上,充分突显出其创意特性。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知识于经济中的作用,因而经济结构发生了必要的调整,于是创业产业的发展优势充分得以突显,创意产品的贸易比重日益加大,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

 

可见,通过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开展,充分突显其经济创意特性,将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

 

3.推动经济效益提升。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全面融入了高新科技力量,在高新技术与人们日常活动、新型科技与日常消费用品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其通过利导高新科技发展,带动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通过寓高新科技力量于艺术设计,促进日常消费用品技术更新;通过向企业输送艺术设计高科技人才,完成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提升,满足消费者的购买要求,进而有效增加经济效益。

 

三、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发展需求的途径

 

1.加强政府利导。由于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政府有序利导,激活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有效保障经济稳健发展。在政府利导过程中,需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法律政策有效保障引导,制定科学完备的教育发展激励方案,因势利导教育实施推进,加大教育经费的扶持力度,强化教育人员培训支持,充分实现政府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利导功能,进而实现民办艺术设计教育对中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增加地区引力。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作为终极目标,因此,社会要具备对该类人才的广泛需求,方能与教育目标相吻合,防止人才培养的无效与流失,激发人才的服务社会的热情。因而需要适度增加中原地区人才吸引机制,扩大社区艺术设计人才作用的宣传普及,建立地区民间艺术设计人才创业辅助机构。可见,只有适度增加中原地区引力,才能有利于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实现,完成对中原经济发展的有效推进。

 

3.变革教育机制。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是否能实现对中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点以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依据。可见,有效的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发挥积极的经济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对原有教育机制的弊端进行变革完善,以实现教育的经济效应。

 

在变革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整专业设置,满足多类层次市场需求,充分突显中原经济地区特色,综合完专业善课程结构,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加强专业实践实施力度,以实现民办艺术设计教育机制的合理变革,实现对中原经济发展进程的推动。

 

结语

 

总而言之,中原经济要实现迅猛发展,必然对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一定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需求,并充分结合需求原因,找寻出适宜的解决途径,以实现对中原经济的有效促进作用。

第7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思政工作;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64-02

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发展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国民生活和福利水平至关重要。而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带来的相应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研究和解决。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于教育事业建设而言,经济水平带来的思潮问题进一步突出;对于高校而言,经济发展成果带来了思政工作的巨大挑战。为了及时解决经济发展引发的思政危机,就需要明确经济发展对于思政工作的相应影响,并通过思政工作的有效转型来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提高高校大学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政水平。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概述

我国在近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多源于在国家建设根本和方向上的巨大调整。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了经济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执行指导,尊重市场规律,鼓励多样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由起步到兴盛,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举世瞩目。在一步步实现经济基础夯实的过程中,重视工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并在打好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拓了新的产业发展道路。而在近年来科技作用进一步突显的情况下,强调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同时,将科技充分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才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未来有更多的可能[1]。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相对放缓,经济发展的成果作用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原有的物资匮乏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等问题有了很大改善。而在经济发展推动下的现代科技进步使得信息技术日渐普及,信息传播速率更高,社会思潮发展突出,国内外的信息交流频繁,带动了东西方以及传统、现代之间的剧烈碰撞。同时,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多为粗放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于生态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就会呈现出经济发展的负面结果[2]。此外,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大和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也愈加明显。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一)经济推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传播更广且杂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必然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且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不仅实现了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变化也十分突出。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大多未经筛选,大量的信息直接冲击着信息接收个体。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更多更杂的信息往往很难进行甄别,容易受到流行思潮的左右[3]。

(二)经济引发社会面问题,不公平问题更突出

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追求效率,在发展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翻番,但其存在的负面性则会作用在社会发展当中。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面对自身所处阶层的薄弱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在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之下,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偏颇,对于社会性问题过分关注,且在思考中容易产生偏激甚至仇恨心理,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三)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负面情绪更为多发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多为粗放式,发展结果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这其中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多种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广受关注的雾霾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不容忽视,而其同时造成的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思政工作的巨大影响

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发展现状,高校多主张思想的百花齐放,让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认同个体自主性的重要性[4]。而其中并未认识到大学生在心智发展上仍不够成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复杂社会环境,容易出现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容易受到极端思潮的影响而在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观的树立上出现严重问题。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政教育课程,但多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教育引导作用不强。

(二)经济辐射下思政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

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科技的主推下,社会思潮暗潮汹涌,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许多高校未意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多为传统和老旧的,并没有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个体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改革。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较差,且在思政工作落实时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变化。当学生个体出现了思想上的问题时,多以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应对,效果较差。

(三)经济作用下校园主流文化创设仍不够到位

同样源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影响作用,校园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个体有着很大的影响,主流文化为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则大学生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在思想上不断向主流靠拢。当前情况是,一些高校并没有创设校园主流文化的意识,采取自由化、放任式的态度,任由学生自主发展[5]。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文化有好有坏,当负面文化占主导并在校园当中蔓延开来时,则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出现行为意识上的相应错误。

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思政工作转型策略

(一)重视经济新常态下思政工作,强化思政教育建设

经济发展新常态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有着新的特点,需要在处理思政工作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转型,以对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于高校而言,在思政工作当中,应当首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将思政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重要组成,将强化思政教育作为所有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委任专业的思政教师进行课程教授,并对现有的思政教师进行统一而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关注经济辐射下的思想动态,改革课程教育方法

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是社会环境的新面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辐射出的是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为此,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当紧跟社会实际,通过与学生的充分接触和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政动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思政工作办法。从思政教育课程的落实方面来看,应当就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办法。面对话题性和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学生难免出现想法上的偏差,通过即时性的教育指导,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避免陷入错误的思想漩涡[6]。

(三)追求社经济发展大目标,强化思想阵地建设

就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大目标仍未改变,高校大学生在今后经济发展上发挥的作用将更为重大。高校应紧跟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应引导校园主流文化向着积极向上和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学生会和社团等校园组织的引导性建设,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通过班级和学院等集体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校园思想阵地建设,使得高校大学生即使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时,同样能够以正确的三观对待,以个体的进步促进整体的不断进步,实现国家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迈向正轨,并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到当下,新常态带来的高校思政教育问题需要在足够重视的基础上,采取正确有效的转型策略,才能避免思政工作的滞后性和无效性。只有不断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摆正其思政观念,才能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国企研究,2016,(8):262―264.

[2] 周鹏.经济“新常态”视阈下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践价值探析[J].理论观察,2016,(7):50-51.

[3] 本刊编辑部.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J].中国工运,2014,(12):1.

[4] 殷海龙.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理论版,2015,(5):61-62.

第8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摘要: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知识要素主要由区域内知识要素和区域外的外源知识要素构成;获取并掌握这些知识要素、构建合理的知识作用机制,搭建知识网络和共享平台,促进知识的聚集、共享、创新与转化,是提高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包括海洋科技能力和支撑发展能力,继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蓝色经济;知识管理;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我国新一轮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如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自从1996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合作组织(OECD)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研究报告以来,世界各国对知识和创新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重视[1]。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支撑[2]。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新形势对海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本文从知识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的角度,探讨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内在逻辑。

2.基于知识要素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波特(1998)认为组织或者产业所拥有的基于传统自然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如物质资源、资本、劳动等,只能为其带来静态比较优势,而能为其带来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的,是高层次的、基于知识的高级生产要素[4]。而要把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通过整合,才能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如,Coombs(1996)就指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特定组合,不仅包括各种技术能力,还需要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能力。Sanchez,Heene和Thomas(1996)指出,协调配置资产的能力可以被看作不同性质的资产,因为能力不只是资产、技能与技术诀窍的集合,更需要某种粘合剂。因此,拥有知识要素、通过知识集聚、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培育知识要素的相互融合、合理配置,并不断将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图1所示:

2.1知识要素

支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要素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植于区域内的知识要素,这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理因素的体现,主要是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有的海洋文化、知识、制度等要素的本土化,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目前雄厚的海洋技术力量,分属于不同系统和部门的海洋技术人才、海洋技术成果的储备、公众的海洋资源环境道德观念、海洋价值观和理性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程度等,这些体现了很深的认知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和制度根植性,相对难以复制。另一部分,则是外源知识要素,如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我国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等其他沿海经济区比较好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及区域范围外的优秀科技成果等。这些外源的知识要素可以通过合作共享、视察交流、人才引进等方式获取。

2.2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核心,通过建立海洋科技创新的机制和体质,如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的海洋知识创新体系、以海洋产业基础研发转化和孵化为主的区域海洋基础创新体系等,搭建知识共享平台、构建知识网络、加速知识的聚集与共享、加速知识的创新与转化,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海洋科技能力、继而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2.3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

知识要素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是通过提高海洋科技能力、继而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实现的。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海洋科技能力,包括海洋技术创新能力、如深海勘装备与技术的突破、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的改进、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等;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如相关海洋理论的创新和新模型的建立,理论体系的搭建与创新等;海洋科学技术能力,如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效率的提高、软硬件水平的提升、科研设备的升级、科研教学机构的增加与改进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提高支撑发展的能力,如通过海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从而提高海洋高科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并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如海洋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医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等,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等支撑服务的能力。

通过海洋科技能力的提升与海洋科技对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提升,提高对海洋的综合管理能力、海洋认知能力、海洋开发能力、海洋控制能力、海洋能力拓展能力、海陆统筹能力、海洋保护能力等,从而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论

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利用和转化,构建合理的知识作用机制,促进知识的聚集、共享、创新与转化,是提高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继而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OECD.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s[R].Paris,OECD Report,1996

[2]王诗成.关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海洋信息.2001(3):1-6

第9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地下,农业自动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深加工层次低,产业关联度不够,大部分地区还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没有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政府提供引导,但是“资金断链、技术锻炼”等问题严重,往往效果很不理想。由于农村经济效益低、见效慢,使得农村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员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所以农村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农村经济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并且,当今社会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农业经济要实现腾飞,必须依靠科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农村工厂的规划不合理、三污随便排放问题严重,并且对污染治理远远落后于污染的程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有所转变,但是“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由于长期历来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使农民更愿意存钱养老,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活力。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迟缓,而且农业经济效益不高,这就难以调动广大农民对劳动的积极性。所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既存在资源短缺的现象,又受资源浪费的严重影响,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一些基层政府完全忽视这一矛盾的存在,不断扩大市政建设用地,大搞政绩,使农村逐步工业化,大大加剧了人地矛盾,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大大减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农村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种植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腾飞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也不断按照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方向不断推进。目前,中国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矛盾,从而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开辟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加强城乡发展方式的互动,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互动局面,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而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困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加强城乡统筹力度,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显著,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以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城乡融合。把城市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通过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也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第二、三产业,吸引城市相关产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村居民解决就业问题,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机构要大力拓宽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的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各项权利,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相等的公共服务。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找到出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样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在推动经济增长,长期来看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村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的资源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借鉴吸收创造出属于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也要求政府要加强市场信息搜集和科技发创新的制度建设,不断培养各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