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小说教学 人物刻画 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对情节的总体把握、对人物形象的领悟以及对小说本身的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都要有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要从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着手,逐步深化小说教学,用发展创新的观点看待小说教学环节。当然这中间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因为小说是通过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地具体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并刻画有血有肉的、独具个性特色而又有一定社会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名家小说作品,就课本入选的名家名篇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培养青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引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也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比如鲁迅先生创作于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说《祝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刻画这个典型形象,作者虽然综合了多种表现手法,但最突出最成功的要数肖像描写。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每位读过《祝福》的同学都不会忘记小说中对祥林嫂向“我”提问魂灵有无时的那一段肖像描写:“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祥林嫂被鲁四赶出来以后,沦为乞丐,活不能生存,死又害怕被阎罗大王处罚,精神肉体完全垮下来时的一段描写,传神准确地刻画了这位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了成功地刻画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小说多次对祥林嫂进行肖像描写,尤其突出对她的眼睛进行描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表现了她安分耐劳的特点;嫁夫夫死,阿毛也被狼吃掉后再到鲁镇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当听了柳妈关于阴间分尸的理论以后,她就陷入了非常的苦闷中,“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为了求得解脱,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回到鲁四家,自以为无罪了,“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可是,当鲁四老爷仍不让她沾手供品时,扑灭了她最后一线希望,“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生前受摧残,死后还要带罪受处罚,这使她陷入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极度悲哀中。及至当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祥林嫂正是带着死后或许可以免除像柳妈所说的那种苦痛与恐惧而在鲁镇的祝福声中离开人间的。鲁迅先生就是用如此精当的动态的肖像描写,成功地为我们刻画出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并通过这个典型人物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说中人物肖像的描写就是通过人物外貌、衣着和表情而反映出来的,即个体区别与他人的最重要的特征。《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笑,以及出场时对她雍容华贵衣着和对“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描绘,前者反映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后者则显示出她的贪婪、阴险、精明能干的特性。提到王熙凤的眼睛,就要和林黛玉的眼睛作一下对比,“宝玉见黛玉”部分,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句话将林黛玉独特的气韵神情表现出来,同时“含情目”具有灵性之光,但是却是“似喜非喜”的,暗示其悲剧命运。

第2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一、 为什么要 “学” 小说 — —明确教学目标

与传统理念不同, 新高考背景下更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学习课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拥有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 探究能力, 以及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高中小说教学一定要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很多教师会认为小说基本知识并不重要, 所以很多知识都选择不讲, 腾出更多时间来给学生学习别的内容。但是在新高考背景下, 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小说内容并对其进行理解, 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去学习。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课本中 《墙上的斑点》 一课时, 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同时, 一定要给学生介绍小说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要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理清小说脉络, 能够概括出小说的要点。接着就是对于课文的思想情感以及其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的应用进行教学传授。同时还要要求学生掌握小说作者的伍尔芙的个人信息以及涉及的相关文学信息等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是真正学到了小说鉴赏的知识, 拥有了小说鉴赏的能力。

由于新高考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要求, 老师需要认真设定合理的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并且综合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2.情感目标

小说学习的情感体验部分是学习小说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学生对于小说情感的鉴赏与把握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高尚审美理想以及高雅艺术气息的养成,使得学生的涵养与性情的境界都得到提升。

开展 《桥边的老人》 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老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 使其能够体会到小说中的艺术表现力, 并学会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思考和分析。比如老人对于故乡动物的思念和自身的孤独, 以及对于战争的无奈。这些情感都是需要学生从小说中细细品味出来的。因此老师需要提前设定这样的情感目标, 并将学生往这方面去引导,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情感体验环节, 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章思想情感。

通过情感目标的设定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 能够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境界, 使得学生可以加深对于个人、社会、 自然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正是顺应了新高考背景下的重要要求。

3.能力目标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新高考背景下极其重要的要求。理论课本知识的学习并不足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想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实用性人才, 就必须要注重其能力的养成。因此此处设定能力目标, 无疑是教学一种极好的方案。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课本中 《炮兽》一课时, 老师就可以设定几个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次地对于课文进行阅读和剖析等等。比如让学生试着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以及文中的场景描写的手法。具体如下:

师: 同学们, 大家来分析一下, 文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生1: 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的人。

生2: 并且他十分地勇敢与智慧。

生3: 他赏罚分明。

……

师: 大家说的都很对, 下面请大家再寻找和思考一下文章的场景描写中对照手法的应用。

生1: 小说开头炮兽的强大和疯狂与人类的渺小胆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2: 小说中, 勇士的慌乱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生3: 文章的最后, 老人一个 “天使” , 一个 “魔鬼” 般的两个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师: 的确如此, 小说正是由于这些对照法的应用,使得场景的创设相当成功, 这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当中也能够学习作者这种手法的运用, 更多地创造出优秀作文。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老师从给学生设定的能力目标入手, 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使得学生对于优秀的作品有常读常新的体验,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 思维、 批判、 以及创造性等等能力, 实现新高考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

二、 怎么去 “学” 小说 — —巧妙开展教学

1.化繁为简

高中小说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了解小说的结构、 思想和主题, 并能够分析其艺术形象与特色。这些过程似乎是很复杂的, 但是如果老师能够紧扣小说学习重点, 将教学过程简化, 使得学生能够有规可循, 那么学习起来将会更加轻松。

以2017语文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中的小说阅读— — 《天嚣》 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被困的试验队队员们, 在恶劣的环境下等待着救援, 却意外地等来了一个求救者。他们给求救者开了门, 却没想到求救者身上带着一个能够解决他们极度渴感的西瓜。小说很短,但是表达的内容很丰富。这也是新高考形势下常见的小说类型。

第一个题目要求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很显然学生必须逐个选项认真分析。看完所有选项之后, 不难发现, A、 C、 D三个选项都是绝对的正确。用排除法也可以知道选择B选项。而B选项中说, 被困人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说明了生命的奇迹无法解释。文中并没有提到这个, 因此B选项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个考察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学生需要能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 表现手法、 作品结构, 以及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概括作品主题。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 但是只要一步步去分析, 是没有问题的。

而第二题问的是小说以 “渴” 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这个就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考察的是情节安排的技巧, 可以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答题。

第三题问: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 “美好的谜” 结尾, 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个就是针对小说结尾设的题目, 学生应该先明确结尾的形式, 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 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 主旨上的作用等等展开答题。考察了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分析与体会, 小说的内涵与情感就能够很好地被学生所挖掘。使得学生即使面对较为复杂的小说阅读题也能够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去理解、 去解答题目。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这也就达到了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的目的。

2.倡导阅读

学生的课业本身就十分繁重, 课下还有许多练习要完成与巩固, 因此留给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小说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充实自我、 增大阅读量, 才能够更好地拓展知识,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里的倡导, 分为了两个部分, 一个是提倡、 一个是指导。提倡是指老师需要时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甚至可以腾出课堂时间给学生阅读, 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比如说老师可以开展那种一周一次的品读课活动, 让学生多多接触优秀文学作品, 包括小说、散文、 人物传记等等。积累的多了,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其读书习惯和技巧也逐渐形成, 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自然而然能够得到提高。而指导是指老师一定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让学生能够培养起正确的阅读习惯以及方法, 从而更好地从文章中学习到作品的写作手法、 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作品的历史意义等等东西。指导阅读还包括给学生推荐读物, 让学生从老师推荐的有价值的读物中摸索出阅读的精髓, 从而自身的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是倡导学生阅读的意义。

小说的阅读环节肯定是学习小说的重要环节。新高考背景下, 通过倡导学生阅读, 能够使得学生的见识更加广博、 对于小说的研究也能够更加透彻。甚至可以通过多部作品的对比与分析来思考多种表现手法的应用, 所以说对于学生学习小说十分有益。

3.自主学习

学生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处于被动阶段, 那么他永远没有办法将所学内容学到最好。新高考理念也是要求学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此老师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思想。

(1) 激发兴趣, 引导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影响着教学事业的发展, 学生习惯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而不愿意去主动探究。因此老师需要设计教学方案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得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学习效果更好。在小说教学过程中, 新的教学背景要求教师能够作为兴趣的激发者, 利用一些事物来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思想, 比如通过给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读物, 或者课堂上播放相关小说作品的音频影片,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2) 组织探讨, 引导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的探讨与交流无疑是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过程。而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 而不愿意思考与探究。因此往往很容易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新高考背景下,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 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到各自小组的问题探究中。这样也就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 激感, 引导自主学习。有一句话这样说:教育的核心是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培养人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进行高中小说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全身心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在小说的教学之中更是如此, 小说作为语文教学一大重要部分, 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其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性, 从而激发其对于小说学习的重视程度, 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中小说教学中, 老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顺应新高考理念的推行, 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同时采取 “合作、 自主探究” 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能够主导课堂, 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这也体现了新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观念。

第3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外国小说;解读

1 当今高中语文教学对中外小说的解读现状

1.1 高中生对外国小说的阅读现状

1.1.1 存在阅读作品匮乏的状况。一方面中外文化差异,导致我国高中学生对于外国小说的理解存在障碍,进而阻碍了学生们对于外国小说的阅读。另一方面,外国小说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翻译,而在我国的图书出版行业,各种翻译的版本存在质量上的差别,学生们无法辨别翻译质量,从而无法正确选择图书。

1.1.2 存在仅仅了解作品大概而没有细致阅读的问题。从学生的阅读时间来讲,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导致高中学生并没有太过的课余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对部分的外国小说进行内容上的大概了解,阅读故事梗概,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和内容简介。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认真地阅读外国小说的完整读本,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外国小说缺乏细致的阅读。而在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知道故事梗概就可以的。细致的阅读才能够改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这也是目前高中外国小说教学存在的一个盲点。

1.2 高中语文教师对外国小说的解读方法现状

1.2.1 对外国文学的误解。外国文学由于其独特的文学背景和生活方式,其与我国的审美也有不同,这就难免与我国的思维习惯和思想价值观有一定差距,所以一些人对国外文学有着一定的偏见。但是,不容否定的是,一些好的外国名著其文学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当今地球村的形成使得思想文化交流日益丰富,取长补短是我们适应世界文化潮流所必须的。

1.2.2 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忽略。关于外国文学的冷落问题,其影响因素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当今的教育制度。现阶段的教学制度只是注重热门的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这样就使得外国文学成为教学盲区,老师对这些作品的讲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介绍或者就任凭学生自由阅读而匆匆带过。这样的应试型教学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们错过了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华的学习。所以,整体来说,教育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外国文学中的可借鉴之处需要制度上的保障来让学生们进行更好地吸收学习。

2 对中外小说的解读技巧建议

2.1 文本细读法

所谓文本细读法,就是详细地对文本进行阅读,通过详细的阅读,再进行对于小说人物、情节、社会背景的认知和判断。小说的三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些内容都是无法通过故事梗概来详细了解的,只有进行了文本的深入阅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对于人物的细节刻画,环境的描写对于人物的烘托,情节的一波三折等等。文本细读法就是针对我国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于外国小说文本的细致阅读的问题而提出的相应解决方法。同时,文本细读法也是阅读外国小说最基础的方法,最不容忽视的方法。

2.2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小组的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目前阅读外国小说的重要方法。

2.3 比较法

比较法是在阅读任何文本时都有可能要遇到的,这种方法也是最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对于外国文学来讲,可以比较的方面有人物、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等。例如,让学生们对比《简爱》和《乱世佳人》的主人公的性格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比两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就会发现,一些外国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比较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外国小说的整体特征,有利于学生们从宏观上认知外国小说。

3 总结

优秀的外国小说也是世界文化舞台上闪耀的明星,我们不该盲目过滤外国优秀的文化作品而片面强调我国传统作品的重要。世界文化的继续向前推动离不开世界各国文化行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给了我们更多地革新与优化的机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外国优秀小说中的人文气息进一步散发出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思想精华,在精神境界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获得更多方面的优良人文气息的熏陶,这对学生精神体系的构建是及其有益的。

参考文献

第4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要弄清戏剧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的区别,就要明确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众所周知,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塑造艺术形象,其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必须服从于戏剧冲突的需要,并且在戏剧冲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戏剧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动作性,含有丰富的潜台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这里把小说和戏剧对举,两者虽同属叙事文艺,但它们各有其艺术特性。比如中国小说写人重出场、重细节描写,情景安排重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古典戏剧唱词重抒情,人物动作较夸张和程式化,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戏剧是一舞台艺术,我们读剧本时往往首先是凭经验想象出来一些生动活泼的戏剧场面的舞台效果,这是读剧本与读小说等其他文体文本的根本区别。这种艺术特性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戏剧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的不同,它们的不同就在于:戏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以“舞台感”,或者说营造“舞台感”是戏剧教学的特殊之处。

当然,戏剧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视点下的戏剧教学。语文教学视点下的“戏剧”属于语言艺术,因而我们在进行戏剧教学时,必须把握“语文”特征,体现“语文”特点,也就是说,戏剧教学首先应该姓“语”,戏剧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戏剧教学应在戏剧艺术与语文学科之间求得一个黄金平衡点:既要体现“语文”特征,又必须考虑到舞台艺术的特征,营造“舞台感”。如一味地强调文本至上,必然会使戏剧艺术的自身魅力丧失殆尽。教师在进行戏剧教学时往往容易忽视它是舞台艺术这一重要特征,上述两节课正是存在着这样的缺陷。

戏剧教学如何营造“舞台感”?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示戏剧冲突。戏剧教学形成“舞台感“的基本方法有:一是通过分析舞台提示展示场景;二是分角色朗读,复述故事或整合故事;三是表演法,播放视频资料,等等。

通过舞台提示的语言分析可以展示给学生一个场景,教师往往喜欢用幻灯或剧照等等来展示,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展现舞台上的形象。我们应重视通过对舞台语言的和动作的文学分析使学生明白其中的“潜台词”。比如这篇课文中杨长雄最后摔了女主人的另一只花瓶时的舞台提示就很值得分析玩味:

吴(再转向杨,一逼)你以为我没有听见是不是?……

[杨仍旧无言,一忍。

吴(再逼)……一个大学生,以为了不得,自己说话不通……

[杨欲言而止者再,再忍。

吴(三逼,转到杨的面前)你没得说了是不是?……

[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茶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吴(血管暴涨,双手撑腰)你这怎么说!

杨 (理屈词穷,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没得说。忽然灵犀一点,恢复了面色,伸手从衣袋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三块钱――国币!

[吴事出意外,一时想不出适合环境的言词。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

成 (危险暴风波渡过,得到了这一场恶斗的结论)和棋。

(收拾棋子)

这一个回合,女主人一逼、再逼、三逼,大学生却一忍、再忍,最后是“面白手颤,忍无可忍”,才“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当另一只花瓶打碎后,大学生“理屈词穷,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过了一会儿,才“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而伶牙俐齿的女主人,因事出意外,只是“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情,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我们仔细分析玩味以上的舞台提示,就能较容易地使学生眼前浮现出杨长雄和吴太太在舞台上表演的情景。

第5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读者剧场;大学英语听说;教育手段

引言

“读者剧场”也被称为“朗读剧场”,它是一种口述、朗读的剧场形式。表演者用语调的变化和丰富多彩的表情将剧本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给观众,对于表演者来说没有特殊的要求,不需要额外的道具支持,表现起来简单方便,富有感染力。教师应该把这个方法应用到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来,丰富英语听写的手段,真正做到大学英语教育的多样化。

一、读者剧场的题材

在教师确定用“读者剧场”进行大学英语教育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剧本”进行选材。“读者剧场”本身可以使用多种题材,包括诗歌、散文、新闻、故事、小说、戏曲等文学题材,但是在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某些文学题材并不适合应用到大学英语听说中来。比如说“诗歌”,诗歌讲究的是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动作的要求并不高,而且用英语听说的方式表现出来,不适合大学英语教育。“散文”与“诗歌”差别不大,但是“散文”文献篇目较长,内容丰富,适合英语听说教育的整体需求。“新闻”是一种别样的文学题材,它具有“时代性”与“娱乐性”的特点,“新闻”本身与时俱进,会报道一些最新的信息,但是教师在学习英语听说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一些娱乐方面的信息。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新闻”的优点,实现“读者剧场”与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机结合。“故事”在文学题材中最为常见,因为它是记述事件的一种文学题材,表达更加直接、客观,教师可以很好的用“读者剧场”的方式,将“故事”应用到大学英语听说中来。“小说”是一种高度文学化的文学题材,它文学修饰较多,文字更加富有“感情”,但是小说大多都是虚构,并且“小说”多种多样,归类十分复杂,所以还是尽量不要将“小说”应用到大学英语听说中来。“戏曲”文学化程度也很高,它是表演者通过戏曲的方式加以表演,欣赏起来有些吃力,所以也不太建议把“戏曲”应用到大学生听说课程中来[1]。

二、读者剧场的编剧

既然做好了“读者剧场”的选材,教师还应该做好“读者剧场”的编剧。剧本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文学巨作,总是先从剧本开始的。教师在选择剧本的时候,要首先从剧本内容的好坏、剧本内容的长短、剧本内容的作用等多方面考虑。一个理想的剧本必须表达的内容一定要积极,教师通过“读者剧场”进行英语教育要传递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更是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要对剧本内容严格筛选。其次,剧本内容的长短也一定要进行严格把控,“读者剧场”虽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但是教师还必须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革创新,不能出现学生只懂英语听说的局面,所以合理的控制“读者剧场”的时间也很重要。最后教师要明确“读者剧场”的作用,它在教师大学英语教育中只是起到一个拓展创新的作用,也就是辅助大学生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只能适当的进行引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方式。

三、读者剧场的事前演练

教师在进行剧场表演前,一定要对“读者剧场”进行事前演练。教师必须将角色、台词分发到每个表演者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性格、学生能力的不同考虑最佳方案,科学的把角色与台词分发给学生。当然为了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更加自然,教师还必须对表演的学生进行演前培训,保证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剧本,并规范学生的肢体动作,让角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教师可以在放学的时候,留下学生进行剧本朗读,让表演的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汲取对方表演的优点,指出对方朗读中的不足,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很重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合理的安排演练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为学生解释文本、示范角色、引导练习,保证学生能够栩栩如生的表演好每个剧本[2]。

四、读者剧场的听说表演

在所有“读者剧场”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以后,教师就要对“读者剧场”的正式演出进行指导。在普通的英语听说教育方式中,教师总是播放英语广播,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不能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而“读者剧场”能够很好的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的立场,实现两者之间的良好互动,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英语听说学习的主角,将英语课堂转化为“高仿真”的戏剧现场,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当然在表演过程中,教师除了让表演的学生进行表演以外,还可以让台下的学生参与进来,自愿组织伙伴进行上台表演,使英语听说教育更加深刻。这样既能进行英语听说教育,还能很好的加深师生情感,团结同学之间的友谊[3]。

五、读者剧场的赛后评估

既然学生参与了“读者剧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这是对学生辛勤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会变现的一种分析。教师能在分析汇总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也能找到尚需完善的地方。首先“评估团队”要分为两个团体,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教师要从英语表达、词句优美、表达思想等方面进行考量。学生要从表演氛围、表演兴趣、动态神色等方面进行评估。只有教师完善了评估标准,才能更好的对“读者剧场”进行评估,这是对学生努力的一种尊重。当然评分细节要明确化,不能出现“乱评分、人情分”等现象,要充分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做到合理的评估,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的提高[4]。

六、读者剧场的教育启示与教学作用

做好了整个“读者剧场”工作后,教师就应该对整个“读者剧场”流程就行总结。明确“读者剧场”带给学生的启示意义,用一系列的表格对这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分析,挖掘其中的科学依据,并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思路,明白“读者剧场”给教师带来的启示意义。明白了启示意义之后,教师还应该讨论“读者剧场”的教学作用,“读者剧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给大学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它丰富了大学生枯燥的生活。“读者剧场”使英语学习更加趣味化,它令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英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它还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加大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也以更加生态的表现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英语要点的印象,增强了学生对英语新理念的理解。

结束语

“读者剧场”正在慢慢的被学生所接受,它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否定与提升,它使英语听说教育进行了质的升华,它不仅仅顺应了国家改革教育的步伐,更符合新世纪英语教育的定向。“读者剧场”不应该局限在英语领域,教师应该巧妙的将“读者剧场”应用到其他课程中,教师可以借鉴英语教育的经验,把“读者剧场”推广到更深层次的领域,利用它的开放性思维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进行指导探究,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舞台,帮助大学生学习铺平道路,扫清社会与网络上形形的诱惑,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另一只“手”,用创新的方法来整合阅读、加深记忆,所以教师应该大规模推广“读者剧场”的教学方法。(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此论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12194,课题名称:英语微剧本表演在传媒类院校英语课堂中的实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梅明玉.戏剧技巧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基于读者剧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6)

[2]姚脚女.“读者剧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3,(27)

第6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入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那么,怎样才能让导入设计精彩起来呢?我们应把握小说体裁的特点,选择适合小说教学的导入方式:

一、以趣激趣,引人入胜

1.讲故事,增学趣。

故事本身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小说,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

《范进中举》选自清朝讽刺小说集《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运用夸张的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严监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形象,他伸出的两个指头成了文学史上吝啬鬼的的典范。上课前,我这样给学生讲:“有一个人,人们说他是吝啬鬼,可他却没说一句关于吝啬的话,他是谁呢,老师给你们讲讲……”讲完后,问一句:“严监生是怎样的人,大家想必都知道了,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的呢?”学生自然得出是作者的夸张手法和细节描写。“那么今天我们见识一下这位文学大师带给我们的震撼,《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作者的夸张和细节描写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上课开始的几分钟,故事能让学生很快地静下心来,沉浸到有序的课堂氛围中,被这堂课的内容所吸引,使师生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到和谐的情感交流中,还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猜人物,激兴趣。

小说的三要素,是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中最大的亮点。老师可用猜主要人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我是这样开头的:“他,本是油麻地第一富裕人家的孩子,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第一个拥有皮带,总是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一直担任班长,他是谁,他后来的命运又有什么变故?” 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学生们已七嘴八舌地喊了出来。

对于教材中具有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的课文,教师可以先点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再通过与人物有关的问题的设问,给学生造成悬念。这样既能自然地引出课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急于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3.设悬念,引思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我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二、艺术相伴,声情并茂

1.创情境,鼓激情。

对于有着生动细节描写的小说,通过朗读,读出作品的情、读出作品的趣,也会产生强烈的熏陶感染力量。“以情动人”“以趣感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去鼓动学生的激情,使之感受到课文内容的生动形象,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在朗读手段上,最好是由教师示范,因为教师范读,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形象,除了语言刺激外,还有神情、动作等的影响,刺激情感要直观强烈些,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表情教读,直接感染,培养情绪。如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月下归航”那一部分,老师在课前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景色、诗意的氛围中,怎能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转贴于

2.聊家常,显真情。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周围的人或事进行直接描绘,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

出示背景音乐:“同学们,面对着小山一样的作业,面对着父母天天的唠叨,面对着同学之间的竞争,面对着老师的期望,你想对父母、教师、同学说说自己的心声吗?”这是我在教学小说《心声》中的导入。学生们畅所欲言后,再来倾听李京京的委屈和期望,同学们容易产生共鸣,显露真情。

3.借艺术,染气氛。

所谓的借艺术导入,就是借助音乐歌曲、影视图像等艺术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导入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形象生动直观,是学生喜好的一种方式。和谐动感的音乐、画面唯美的视频,流行动听的歌曲,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作品中,去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获得事理的审美愉悦。

三、 知识并重,新旧巧渡

1.温旧故,引新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

如:《社戏》中学习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导入“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塑造的‘迅哥儿’想看社戏好事多磨,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也是跌宕起伏,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2.用标题,点热情。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学习小说《智取生辰纲》,教师出示课题,问“谁能在课题前加个人物?”学生齐声回答“吴用”。再问“本文出现的主要人物是谁?”“杨志”“智取生辰纲的是吴用,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杨志呢?”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接下去的学习环节就水到渠成了。

3.对对子,明思路。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是《智取生辰纲》,也可这样导入。出示补充后的下联“吴用智取生辰纲”,问“生辰纲是谁送的,谁能给他补出上联?”学生很快能对出“杨志押送金银担”,小说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思路明确,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第7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关键词】素读 传统语文教学 创新

一、“素读”的意义解读与经验汲取

素读原本是日本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一种定义,是指不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只要求通过反复诵读,强调对文章的记忆和背诵。素读要求学生对材料反复诵读,从而形成良好的记忆。语文教育中,素读在阅读教学中有良好的应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素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素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通过素读,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积累,素读的积累注重背诵和记忆,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将内容铭记于心,形成语言的大量积累;其次,素读的内容多为经典文章,我国语言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传承,汉字文化古老而又绚丽,蕴含了我国上千年的文化。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现代典文学作品的素读,既能够徜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还能够形成独特的语文素养;最后,素读的不断发展,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到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素读从最初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逐渐到要求学生对文本解读。素读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尊重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并且领悟文本内容,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坚守传统“素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阅读和理解的教学任务,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内容要随着年级的变化进行逐渐提高难度,阅读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都较高。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在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目前,阅读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脱离文本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七舫ふ鳌肥保部分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然后对字词和诗歌的含义进行讲述,随后大篇幅地讲解相关的历史,而为了显示出课堂的深度,还会为学生介绍的生平以及其文章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是本末倒置,抛弃了文本内容,讲解其他知识,既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文本进行过度的解读,不仅脱离了文本的原本思想,也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既不能学究式地解读,也不能过于主观上地解读,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的思想。

三、坚守传统“素读”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教师具备文本解读能力

素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师的文本解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独自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而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文本理论素养,同时要避免过度解读文本或者脱离文本现象的发生。素读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到文本中,仔细阅读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借助细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不仅了解文本解读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自己理解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解读的能力。

(二)学生具有阅读技能和体验

语文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知识再与新的文本融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获得快乐。素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了解文本的内涵。语文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体验到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而语文阅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不能单一的以方法为目的。学生要想较好地领会作品意境,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本材料,从阅读中逐渐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修养和阅读能力,从而完成与文本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在实现学生的阅读体验后,师生的对话变得更为生动,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体验是素读教学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文本阅读的重要方法。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读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人理解,不能将个人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素读教学倡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占主体地位,而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四)师生具备问题意识

素读教学中,师生都要具备问题意识,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从而完成文本阅读和理解,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素读教学中,问题意识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题和质疑深入文本中。学生勇于提问并让提出的问题不断加深,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完成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从问题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四、“素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

(一)小说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素读的文本内容较为广泛,大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小说是文学中的一个部分。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生活和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语言丰富,且人物形象各式各样,是素读教学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人物形象也多种多样,文学素材和结构也较为复杂。但是小说的素读教学中,难以进行完整、全面的解读,否则就会造成阅读没有重点,学习混乱等问题。因此小说的素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难以理解的方面出发,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另外,由于素读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完整地进行小说阅读解读,因此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切入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素读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文章中通过廉颇的“气愤” “不满”“不解”“若有所悟”和蔺相如的“笑笑”“依然笑笑”等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了蔺相如为何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连续几天不敢上朝的原因。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忙跪下来”“狠狠地抽我一顿”“不肯起来”等言行,可以看出廉颇意识到自己图一时之勇而不顾国家安危的错误,立马登门谢罪,真挚诚恳的态度令人佩服,廉颇知错能改、爽直磊落、心系祖国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蔺相如“迎上去”“双手扶起廉颇”“过去的事就别提了”等表现出他的宽容、大度,能够以大局为重。素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语句,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散文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散文同邮侵匾的素读教学文本,由于散文存在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素读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散文与小说不同,散文的主题必须明确,人物形象描述也较为明晰。散文与诗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它的文字应用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受到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因此散文能够较好地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感情。经典的散文作品多如繁星,但其结构散漫,内涵丰富,是素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文本解读中,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多数教师都是从对文章主旨的多种解读入手,忽略了文章“素读”教学。这篇文章从“素读”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通过反复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很自然地可以从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进而感受到安塞腰鼓气势,再感受安塞腰鼓内涵。“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句子层层递进,句式整齐工整,读起来节奏明快。如同一个个声音在人脑海中闪过,自然而然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三)戏剧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限制,其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欣赏价值,学生通过戏剧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社会,从而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反思。素读教学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由于戏剧作品的措辞非常讲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文本和注释的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随后安排学生通过个人朗读、角色朗读等形式更好地了解文本含义。在阅读之后,教师要进行词语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词语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现代戏剧的专有名词以及典故等。词语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戏剧台词,在今后的戏剧阅读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解读。

(四)诗词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诗人通过语言向世人描绘多个意象,并且其中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诗词与其他语言形式相比较,更难以解读,而教师的教学也更为复杂。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和境界。例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教师可通过峨眉山月这一切入点,鼓励学生畅谈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素读诗歌,着重读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半轮”“秋月”“夜”,表示地点的词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等,从而理解作者通过地名和情与景的有机融合,进而引发作者的“思君”之情。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既要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进行传承,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既要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中,要坚守符合我国语言特色的规律,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变革和创新,采用中国化的语言教学方式完成中国语文的教学,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宏.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不可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9(12):52-52.

[2]唐晓敏.传统语文教学“重读轻讲”(外二篇)[J].语文建设,2011(1):66-68.

第8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和作用?为此,我在多年的小说教学中,根据小说体裁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特点,架构了“入情、入神、入境”教学结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以小说《社戏》为例,谈谈我的尝试。

一、入情。即从故事情节入手,找出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让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感受故事氛围。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社戏》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什么是社戏?课文写的是什么社戏?围绕社戏,课文主要写了哪几部分。每部分又是怎样写的?因为同学们都没有看过社戏,所以大家都怀着好奇的心理,快速阅读小说,很快弄清:社戏是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小说里指的是在浙江绍兴一带每年为祭祈土地神而在社中所演的“年规戏”。小说围绕社戏,主要写了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三部分。这三部分中,作者详写了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了看社戏前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及对社戏的怀念。小说开头三段虽没有写社戏,但却是为下文对看社戏的盼望作了铺垫;最后写看社戏的余波,也是突出了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

二、入神。即在故事情节中重点抓住矛盾冲突情节与人物形象描写的语段,让学生融入人物精神世界之中,感受人物形象。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从较长的小说内容中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呢?我的教学体会是,一是将人物与故事发展的情节,特别是矛盾情节联系起来,恩格斯就曾经说过:“矛盾越冲突,越能反映人物形象”;二是注意人物动作、语言、行为等描写的语句,因为这能直接反映出人物的特征。因而在《社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来解读人物形象。在抓矛盾方面,学生抓住了:矛盾冲突一:按世俗,晚辈是不能冲撞长辈的,而“我”却打了太公,可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想出犯上”这两个字,可见平桥村人民热情好客、亲密和谐;矛盾冲突二: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大声打包票”等反映其聪明能干、考虑周道,办事果断、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等特点;矛盾冲突三:偷豆。背着大人摘豆吃本是不应该的,但小伙伴们为了“我”能吃上美味无比的罗汉豆,而“偷”自家及六一公公家的豆,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小说中的人物动作、语言、行为描写众多。在动作方面比如:少年朋友一起去看戏时开船的拔、点、磕、架等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了传神的描绘,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能专程送“我”去看社戏时的快乐。在语言、行为方面,如为招待“我”,桂生、双喜叫偷豆,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由此可见少年朋友的憨厚无私、热情好客;特别是“六一公公在被大家偷豆后,不是责怪,而是“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淳朴,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平桥村人都是善良可爱的,从而深化了主题。同学们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后,就不难看出,作者写社戏的目的是想通过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来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入境。即通过环境描写语段的赏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融入故事发生的环境之中,感受作品的内涵。环境描写的作用往往是容易被学生所忽视的。为此我启发学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总是为烘托人物形象,表现故事主题,抒发作者情感服务的。因而要重视环境描写作用的赏析,以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及作者的情感等。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划、逐段赏析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他们仿佛也看到了去看社戏来回途中水路纵横、叉道弯弯,碧绿的豆麦田地,朦胧的月夜,淡黑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如海市蜃楼般临河而立的台戏……;他们仿佛也听到了去看社戏来回途中孩子们的喊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婉转、悠扬的笛声……;他们仿佛也闻到了去看社戏来回途中豆麦水草的清香……。他们整个身心都进入了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味有形,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之中:体会到了这些景物描写决不是等闲之笔,它烘托了“我”愉快、兴奋、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我”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他们更深地感受到了小说的内涵:平桥村不仅景美、物美,生活美、情意美,且人更美,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对平桥村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9篇:小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一、语文教学方法要具有实用性,将实利主义教育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认为,传统语文教学遵循“读书为应试”“学文为中举”的风气,教授的是“不通于今人喉舌的死语”,所学的“模范文”大都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因而,必须下大力气予以革新,凸显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先生主张,语文教学的目的全在于实用,它是“实利主义”的,旨在达到“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以适应生活、工作、学习之需。在任教育总长后,为改变陈腐的语文学科的教学面貌,下令小学废止读经,大学取消经科,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建立现代语文教学的新体制。他提倡语文教学应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体为主的“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所用的知识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以白话文教学代替文言文教学。先生在《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中指出:“国文部的毕业生,是教中学学校或师范学校学生的,这些学生若是专要做文学家的,我们就教他有情的美术文。若是要做技巧家的,我们就教他技巧的文章。若是要学文章卖钱的,我们就教他撰墓文怎么做,寿序怎么做。可是这些学生都是研究学问的,是将来到社会上做事的,因研究学问的必要,社会生活上的必要,我们不能不教他实用文。”因而,“学生的国文应以实用为主。”“重视实用文尤其是应用文写作与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重文轻笔的错误观念,树立文笔并重的优良传统,从而让实用文尤其是应用文写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语文教学方法也要同时具有人文性,以满足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需求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塑造人的教育,无论是在目的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培养人格、发展个性的人文性。“五育并举”中的语文素养,主要指的是语文的素质和修养,包含人文、语言、文学、美育四方面的素养,具体体现在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提高。语文教学方法的人文性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满足其人文精神需求的基本保证。人认为,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和表征,因而,语文教学在体现实用性的同时,也要将学生道德情操的激发、道德人格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不体现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断不是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要在“融会中外新旧于一炉”之中展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要素。他认为,语文教学中包含丰富的、可资教化的人文精神内涵,比如,“小说于教育尤有密切关系,往往有寝馈其中而得获知识者。昔时尚无人注意及此……戏剧之有关风化,人所共认。盖剧中所装点之各种人物,其语言动作,无一不适合世人思想之程度。”惟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人文精神彰显出来,方能达到培养健全人格之社会公民的教育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讲求优化组合、灵活高效

教学方法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观念,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具体操作策略或程序。回顾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语文老师都能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教师自身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而选择或开发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教学方法也都有其优缺点。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关键在灵活、优化、高效,即是说要综合利用现有的条件、资源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旨归。面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境,试图用一种特定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关键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随机应变的,……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其所长,舍其所短”。经验和教训总是相伴而生的,或者说教训是经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回顾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方法实践,也积累了不少教训,如在教学方法具体运用中,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即 一个时期信 奉、推崇一种 教学方法,而另一个时期又相信另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将某种方法绝对化、封闭化、教条化的倾向,造成了实践的盲目性、非理性现象。所以,对新方法的学习、借鉴和运用尤其要注意分析和掌握方法的内在本质,而不能单纯迷恋它的外部形式,同时要全面了解新方法的发展过程和它得以成功运用的条件,把借鉴新方法同自己实际的教学风格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新方法。即是说,不能津津于方法的表面,而要深入方法的本质,运用教学理性,把握教学方法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点,在选择性和适应性的统一中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设立弹性教学内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