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券市场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1年,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与《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明确了商业银行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目标,对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债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两个《通知》发出后的2012年,境内各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集中放量发行,当年规模超过3000亿元。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相关概念解读
境内市场上的金融债券包括一般性金融债与次级金融债,两者在发行主体、存续期限、发行成本、用途、清偿次序等方面均有所区别。次级金融债的发行主体为商业银行,用于补充银行附属资本,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银行倒闭或清算除外),发行期限一般在5年以上,不能提前兑付,债权人权益介于普通债权人与股东之间。一般性金融债发行主体可以是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用途广泛,期限灵活,偿索权先于长期次级债与股权资本。两者相比,一般性金融债在发行成本、用途、期限、清偿次序方面均占有优势,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经常性大规模的融资渠道。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本质上就是一种一般性金融债,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所募集的资金专项用于向小型微型企业发放贷款,可以说此项金融债券是银监会为了解决我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创新的一种金融工具。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风险隐患分析
多头授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各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固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小微企业金融债的众多优势,极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一哄而上,大规模、大批量地集中发债,造成企业多头授信,增加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性。一家企业在一家商业银行的贷款出现风险可能还是小事情,但在若干家商业银行贷款出现风险就不是小事情了,有可能引发金融业的行业性、系统性风险。
融资成本较高可能引发经营风险
根据小微企业金融债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小微企业金融债票面利率基本在5%左右,而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只有3.25%,活期存款利率更是低至0.35%。总体来说,小微企业金融债的票面利率大约是银行平均存款利率的两倍多。除了付息成本较高,金融债在运作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成本费用,比如因不良贷款扣减的贷款损失准备,营销、管理费用,各期评估费用,发行承揽手续费用等。如果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债券所募资金,将会给日常经营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降低准入标准可能引发信用风险
其实,真正有市场、有前景的小微企业通过银行渠道融资并不困难,难的恰恰是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产品市场前景黯淡、缺少抵押担保的小微企业。可想而知,即使发行了小微企业金融债,商业银行也无法完全解决这类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这类小微企业基本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仅仅在“定向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不顾客观实际,降低小微企业授信准入标准,放宽贷款审核条件,盲目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不理性地向这类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必然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发行管理安全策略
申请前期安全问题
在申请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之前,商业银行首先要充分考虑发债资格问题。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中规定:申请发行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的商业银行除应符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等现有各项监管法规外,其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应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应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这是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政策性必要条件。如果不符合这些基本条件,盲目进行外部评级、找主承销商、准备申报资料等工作,恐怕难以获批发行资格。同时,在发债前夕,商业银行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客户储备。理论上,债券募集的资金应尽快用于贷款才能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应针对目前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做详细的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酌定债券发行额度,提前做好相应的客户储备,确保债券所募集的资金能够尽快投入使用。
运作期间管理问题
在小微企业金融债运作期间,商业银行承担了资金使用、管理的职责。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应切实加强对所募资金的管理与信贷风险控制。改变传统的依靠财务报表识别信用风险的做法,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小微企业金融债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所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现场、非现场检查,了解相关进展情况,严格控制发债募集资金的流向。必要时,也可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债进行现场审计。同时,引入外部监管机制,定期向上级监管机构汇报小微企业金融债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小微企业金融债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保障资金按进程“专款专用”。
当一批母基金、养老金、大学基金开始探讨是否要将中国风险基金加入到现有的投资组合时,规模日益膨胀的对冲基金也频频现身在很多风险投资业内的活动场合,或做市场调研,或开始对基金投资的探讨(笔者也开始接到一些对冲基金的调研电话)。对于正处于融资紧张阶段的VC来说,对冲基金能否是下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对冲基金蓄势待发
源于上世纪40年代末,以双向投资(long/short)、高杠杆利用资金、大开大和的大庄家风格著称的对冲基金在全球有近8000家,管理资产近万亿美元,2010年有望成长到4万亿,将超过共同基金的总和。其投资人由早期的金融机构、富人、家族理财机构慢慢发展到普通大众投资者,其门槛也从100万美元降到几万美元,美国证监会也开始立法允许对冲基金小规模的发展用户,从地下走向地上,一些以指数基金面目出现的变相的对冲母基金也开始堂而皇之被列人大众理财顾问的投资组合清单,如SphinX。
自从网络泡沫破灭后,美国股市一蹶不起,几乎所有股票型基金的净资产都大幅下滑,回到80年代末的水平,使行将退休的美国人顿感危机,许多人开始做工作到70岁的打算。同时随着美国社保体系的预期支付缺口和日益高涨的医疗保险费用,寻找稳定收益的投资渠道成为所有美国中年人的迫切需求。尽管共同基金从理论上讲可以降低个股风险,但如果市场风险是显而易见时,尤其是美国股市被长期不看好时,以单向操作和S&P为基础的股票共同基金几乎没有增值的可能。这就激发投资个体对追求“绝对回报”投资工具的需求。然而认定美国股市未来10~20年是个阴跌的熊市,日益成为市场普遍的看法。因为疲软的美元,居高不下的市盈利率,低水平的个股红利,经济全球化对美国本土S&P指数成份股企业的冲击,资源富裕型国家(如加拿大,澳洲)的重新繁荣所导致的资本外流,新兴市场对美元储备的减持,企业债券市场的预期低迷,都导致了共同基金债券基金未来收益不被看好。作为个体投资大众,有选择的投资优质私募基金、母基金和对冲基金日益成为目前的市场共识,以上一度被称为“另类资产(alternate asset class)”的投资组合已经成为公认的主流资产的一部分,成为主流资产管理机构(mainstream)在做资产配置(asset allocation)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VC/PE与对冲谋合
对冲基金可能是今后资本市场中的大户,并且外溢到VC和PE的趋势已经在出现。首先,在新兴市场进行私有股本投资(private equity)比发达市场个股投资的回报要高,风险也低,第二,全球现有可流通的资本市场要容纳日益膨胀的对冲基金以及其通过杠杆借贷的百倍甚至千倍的资金,有非常大的困难,对冲基金需要其他出口:第三,以全球市场为投资对象的对冲基金需要落地,本地VC和PE就是最好的渠道;第四,对冲基金需要一些相对长期的项目赚取超额利润来粉饰季度或年度的资产评估报告;第五,对冲基金对大规模的重组,pre-IPO,PIPE,blocktrade等金额大,周期短的项目有浓厚兴趣。
对许多投资者来说,2011年的曙光就是:创投支持的LinkedIn、Groupon、Pandora、Zynga、Zillow和Impreva等公司在华尔街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在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令人担忧的欧元区境况、拙劣的政府经济政策以及持续动荡的证券债券市场等情况导致IPO市场低迷了数年之后,一个复苏的IPO市场开始使创业投资者们获得可观回报。现有创业投资基金正在开展投资,新的基金也在募集,投资者对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方面的配额也在增长。由于近来强劲的IPO市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产生了新的投资者利益。这些另类资产投资继续以比纳斯达克或标准普尔等公共市场指数更高的比率带来正向回报。标准普尔指数显示2011年回报比率为0%。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中选择进行内在投资,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由创投机构投资的LinkedIn公司在公共市场上首次亮相而获得的巨大成功,让投资者们仍记忆犹新。LinkedIn公司的股票一飞冲天,从开盘时的45美元/股升到92.99美元/股的高价,一夜之间就使其市值达到89亿美元。Zillow公司在交易首日,股价也攀升了80%,达到35.77美元/股。近年来其他各公司也一起加入了IPO的队伍之中,比如人人网、Yandex NV和HomeAway,在今年交易首日便升值至少49%。
另外一家创投支持的互联网公司Imperva,上市股价为18美元/股,现在则在35美元/股左右,使其市值达到8亿美元。Zipcar公司在上市首日,股价在上市价格的基础上跃升了66%。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华尔街的股票平均增益为7%,而某些互联网股票的增益远高于此,因而,投资者们不断蜂拥向这些为数不多的互联网股票。技术行业在交易量方面领先,2011年有44家公司上市,而且,各种指标显示,进入2012年,技术行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IPO与并购机遇
其他正在酝酿高募资额的IPO候选企业包括脸谱网、推特网、Yel、Kayak、ExactTarget、Glam Media、InfoBlox、Rocket Fuel、Craigslist、ProofPoint、Vocera、Angieslist等,但这只是一部分。然而,一个有意思的趋势是,这些新近IPO全部发行的股票只占总流通股的很小一部分,比如10%,使得普通投资者很难大量购买这些股票。多数人预测这种趋势会持续到2012年的IPO。
由于市场动荡,人们对风险投资的新认知正在扩大这种另类资产类别的视野。抛开旧规则,新时代下的天使投资人(现在叫做超级天使)、创业孵化器、前IPO共同基金和小额融资团体正在重新搭建创业投资舞台,同时享受如同风险一样的回报。如此,传统风险投资模式已转移到了投资舞台的幕后。成功的天使投资人、由以前的企业家转型而来的投资人、孵化器社区(如即插即用技术中心)、前IPO共同基金(如位于美国丹佛的基庭资本)、组织有序的小额融资团体(如MicroVenture Marketplace公司)以及独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咨询公司会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许多新创企业的创始人和企业家通过利用这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抓住新的资金源机遇。
风投业绩出色
传统上来讲,非常优秀的风险投资基金在业内的表现一贯都很出色,而且理所当然地,对这些基金进行投资也就成了每个人的目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务员退休基金2010年业绩最优秀的投资基金达到了154%的内部回报率,令人惊讶。毕竟,一些最为成功的上市公司都有创业投资基金的注资,比如苹果、亚马逊、美国在线、百度、BusinessObjects ((SAP)、思科、康柏(惠普)、易趣、基因泰克、谷歌、惠普、HomeDepot、IBM、英特尔、Linkedin、微软、网飞、网景、NetSuite、甲骨文、Salesforce网、Skype(微软)、星巴克、太阳微系统(甲骨文)、贝宝(易趣)、雅虎、YouTube(谷歌)、Zynga和私人企业脸谱网(现已上市)等公司。这些风险投资基金中的投资人获得了丰厚可观的回报,而脸谱网的投资人则在继续获得巨额的价值增值。
在投资者的决策制定和研究过程中,关键环节是要理解哪个技术市场行业最有可能会表现出色,还要能接近并利用这些市场机遇。
下一代技术型增长领域
举例来说,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市场领域有云计算、软件即服务、虚拟化技术、网络安全、开源代码、人工智能、移动和财务软件技术等。这些都是全球信息技术行业内主要的、具有突破性的结构性变化。市场调研公司Trefis估计,云计算市场会达到大约650亿美元,预测到2018年末会增长到超过3000亿美元。
当下的上市技术企业――如亚马逊、稀客、思杰、EMC、谷歌、惠普、IBM、微软、甲骨文、Salesforce网等等――都在招募新一批的下一代技术创新型新创公司作为其技术合作伙伴。这些新创公司中有一些将在未来数年里想办法成为上市公司。
一些可能已经渡过了风险期的企业包括:3Leaf、BlueWolf、Cloudscale、CloudSwitch、Cloudberry、Eucalyptus Systems、Good Data、iCloud、Nuxeo、Quantivo、Quora、Palantir Technologies、Palo Alto Networks、Parallels、ParaScale、ProofPoint、Savvis、ServiceMax、SoundCloud、SnapLogic、Zoho等公司,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前景光明的新创企业中有一些正在与上市技术企业合作,但是,它们已经将自己的客户群拓展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为巨大的市场领域。
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的自我更新周期主要受到节约成本、使用便捷性和大幅提高效率等因素的推动而继续运行。软件即服务的循环收益订阅模式让现金流、增长率和持续盈利业务变得具有可预见性,一般都会实现公司价值溢价。当然,并不是每家云计算和软件即服务新创公司都将会成为一次成功的投资。在高速增长市场中的投资必须要与卓越的管理团队、突破性的竞争优势以及可以利用这种优势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卓越的管理团队往往意味着商业机遇也很独特。如果这个机遇不是真正的非同寻常,那么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才就会将自己的努力集中在其他方面。
那些勤勉钻研,寻觅并发现前沿领域中那些突破性技术和创业管理团队的投资人,可以持续地获得成功回报。这些初创公司往往在那些能够创造骄人增长和退出机会的市场力量的最前沿建设自己的企业。
加入一个支持性的天使投资人网络,预先做好功课并明智地在创新型新创公司上下注,就可以获得可观回报,不管是通过IPO、合并还是收购。由于私人股票的内在特性,这种非流动性资产类别,投资的长期风险更高,而且理所当然地,过去业绩并不能保证未来表现。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小额贷款公司; STP战略
一、利率市场化及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机制,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利率市场化包括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三个方面。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基础;第二步是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这是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第三步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完成,最为关键和艰难的第三步——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正在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进展,显著标志就是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对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进行了两次调整。目前,我国除城乡信用社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不设上限管理,在基准利率以下具有30%的自主定价空间,这标志着贷款利率市场化已接近完成;存款利率允许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这是我国改革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突破性尝试,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乃至整个金融改革的关键步骤。
(二)利率市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影响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来说,虽然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成本覆盖和风险补偿机制,有利于持续经营,有利于通过产品创新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但是这些有利影响是间接的、未来的、抽象的。而利率市场化给小额贷款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显著。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从小额贷款的供求关系来看,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小额贷款供给增加,而需求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最终导致贷款利率水平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其次,从市场竞争来看,小额贷款公司在小微企业市场上将面临新进入者——银行的激烈竞争。利率市场化导致大企业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大幅提升,而且大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多元化,银行贷款并非不可替代,因此银行面临的“息差减少”压力明显增加。为了减轻和转移压力,银行必将改变目前“傍大款,垒大户”的客户结构,因此贷款利率敏感度较低,贷款要求方便、快捷的中小微企业,便成为银行开发新客户的“蓝海”。例如,2009年民生银行就率先提出“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银行”的新定位,成为首家全面进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全国性商业银行,2012年该行更是进一步加速小微贷款的投放,全年该行将设立50家小微企业专业支行。因此,昔日“嫌贫爱富”的银行已经将触角伸向中小微企业。而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恰恰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根据地”。因此,利率市场化导致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有了更多的“交集”,致使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贷款利率下降和市场份额减少的双重压力。例如,2012年9月9日刚刚成立的重庆渝中区中色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首批推出的几款贷款产品中,贷款利率相比此前普遍的3—4倍同期银行基准利率有了大幅下降:履约贷和抵押贷、商易贷、创业贷年利率分别为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2.5倍、2倍、1倍。另据央行的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详见表1),2012年之前,小额贷款公司季度新增贷款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2012年以来,季度新增贷款出现下滑态势,一季度新增贷款减少23.38亿元,二季度新增贷款更是大幅减少87.1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的大幅下降和新增贷款的大幅减少,究其原因,可能较复杂,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激烈竞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小额贷款公司STP战略
如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在不断恶化。此外,不利的宏观环境,如法律政策的矛盾和模糊、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社会认识的误解和歧视、自然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三农”贷款的安全性等,都在制约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行业竞争环境恶化和宏观环境不利的大背景下,为了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维持并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小额贷款公司必须更加清晰地选择目标市场,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即必须选择契合自身目标和能力的STP战略。
STP战略,即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是指小额贷款公司在科学、有效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而将产品或服务确定在目标市场中的某个独特位置。STP战略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三大战略。
(一)市场细分
小额贷款公司市场细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根据客户所处行业、规模、资金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把小额贷款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客户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客户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资金需求倾向的客户构成的群体。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采用的细分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客户资产规模: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户、农户等;
2.客户行业:农业(大农业,又可细分为农业、牧业、渔业等)、服务业和工业等;
3.贷款需求量(贷款额度):需求量较大、需求量中等、需求量较小等;
4.贷款用途:流动资金(又可分为1个月、2个月、3个月、5个月、6个月和1年期的贷款)、非流动资金;
5.贷款需求情景:应急和周转资金需求、例行资金需求;
6.客户信用与道德状况: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7.贷款方式: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又可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等。
这些市场细分指标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交叉使用。在细分指标的选择时,小额贷款公司要针对具体的贷款产品进行科学甄选和组合。
(二)目标市场选择
目标市场是指小额贷款公司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所选择的最佳细分市场,并为之提供贷款产品或服务。这里的“最佳”既不是指“规模最大”,也不是“利润率或利润最高”,而是指“最适合”。所谓“最适合”是指所选择的细分市场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在该细分市场还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1.目标市场选择依据
我国的贷款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农户及其他贷款需求者。首先,从我国贷款需求的特点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现实来看,小额贷款公司在这些需求者细分市场上的吸引力—竞争力组合矩阵:大型企业(吸引力强,竞争力弱),中型企业(吸引力中强,竞争力弱),小微企业和农户(吸引力中强,竞争力强)(详见图1)。因此,根据吸引力—竞争力组合矩阵,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宜聚焦小微企业和农户。其次,从贷款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来看,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贷款供给方,与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和农户三大贷款需求方的契合度分别为极低、较低和很高。因此,为了实现资金供求的最佳匹配,小额贷款公司也应该选择小微企业和农户作为“最佳”细分市场。
因此,无论从小额贷款公司在三个细分市场上的吸引力—竞争力组合矩阵来看,还是从贷款供求的契合度来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都应该选择小微企业和农户作为自己的“最佳”细分市场,将自身的主要资源和能力聚焦到这些客户身上,走专业化和利基道路,精耕细作,形成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局部优势和比较优势,做“小池大鱼”。这就是所谓的避实就虚、冷门热做战略。从实践来看,该选择是绝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小池大鱼”的最佳战略路径。具体的目标行业和目标客户选择,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根据发起人或股东的行业、关系、网络和区位等因素综合决策。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其主发起人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大股东优势以及区位特点,该公司以园区内5 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公司通过与园区管委会的紧密合作,把区内中小微企业作为核心目标客户,可获取客户有效信息,切实降低信贷风险。
2.目标市场需求特点
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作为小额贷款的重要需求者,其资金需求具有“期限短、金额小、次数频、时间急”的特点。根据伊查克·爱迪思(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和死亡期等十个阶段。我国小微企业大都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孕育期、婴儿期和学步期等初级阶段,缺少有迹可循的信用记录,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和可靠的担保,急需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发展资金;如果得不到相应的资金“输血”,将很快衰亡,造成“短命”。我国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短命”现象,我国民营企业(其中99%以上均为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李建伟,2011)。尽管个中原因很多,但缺乏必需的资金“输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佳的生存现状和不利的融资环境,导致小微企业对贷款利率的敏感度较低,而对贷款的方便性和快捷性则要求很高。
农户作为小额贷款的主要需求者,其资金需求具有“时间紧急、波动剧烈、期限极短、季节性极强”的特征。农户的信用状况不明确,基本没有抵押品,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种植、畜禽养殖和外出打工等,缺乏其他收入来源。作为农户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具有季节性明显、产品的需求和价格波动性剧烈、受自然因素(尤其是自然灾害)影响极大等特点。因此,农产品种植、畜禽幼崽采购和养殖规模扩大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等时段是农户对资金需求最集中的几个时间点。这使得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波动性和紧迫性等特点。
(三)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指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设计和塑造自身产品和形象,以在目标客户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位置的行动。因此,科学、精准的市场定位可以为小额贷款公司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塑造独特的企业和品牌形象。但是,我国有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并没有找准自身定位,盲目参与到自身毫无优势的大额贷款市场竞争。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数千家小额贷款公司,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万元以下贷款只占1.86%,而50万元以上贷款占到86%,甚至据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刘锡良的研究,“贷款动辄上千万一笔”的现象也占有一定比例。其实,银监会和央行联合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已经给出明确界定:“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这说明绝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都只取“自主选择贷款对象”的经营自由,而弃“小额、分散”的基本原则和“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的政策建议,没有充分找准自身定位,而与商业银行展开了正面交锋。其实对小额贷款公司而言,这是一场与“错误的对手”(商业银行)针对“错误的目标”(大客户)展开的“错误的战争”。
从定位的内容与层次来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竞争定位
从我国金融系统的整体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定位属于“拾遗补缺”的市场利基者。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是专门为规模较小的或其他金融机构“不愿做或做不好”的细分市场提供贷款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金融系统中起拾遗补缺作用的企业,其竞争目标是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错位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不对称优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客户错位率达到了60%~70%,甚至更高,依靠成功的竞争定位创造了著名的“江苏模式”。与此同时,我国也有不少小额贷款公司由于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导致自身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置身于金融服务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之中,或偏离原有定位采取违规违法行为,最后导致退市。
2.面向(客户)定位
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坚持“小额、分散”原则,面向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这不仅是我国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初衷,更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命线和立足点。农户和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而分散,数量极其庞大,信用状况不明,贷款保证缺乏,因而“沦落”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服务或服务不了”的资金需求者,但这却是小额贷款公司“灵活、快捷、高效”等比较优势得以最充分发挥的细分市场。
3.地域定位
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坚持扎根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小额贷款公司大都位于县域或临近县域的区位,对县域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最为了解;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目前难以被“正规金融”所覆盖,对小额贷款资金需求最为强烈,因此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据地”。以江苏为例,300多家农村小贷公司基本都设在乡镇和涉农街道,90%以上的贷款都投向了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县域中小微企业,存量客户达到5万多户,累计支持客户10万户,累计缴纳税收近10亿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总体定位
综合来看,小额贷款公司是根植于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满足农户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市场利基者。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生存法则是通过竞争错位、面向(客户)错位和地域错位实现与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错位互补,坚持做“草根金融”。科学的市场定位,再辅以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成就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微金融,大天地”的梦想,而且,国外格莱珉银行的开创性实践和国内小额贷款的“江苏模式”也证明了这一总体定位是科学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盛松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N].金融时报,2012-07-14.
[2] 梁玲,严薇.见到“小”的,银行眼睛都亮了[N].重庆商报,2012-
09-21.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经济;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碳金融的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2日
一、碳金融与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一词源自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引起全球各国巨大反响,是目前各国政府积极倡导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在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共识。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倡导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协调发展,最终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而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碳金融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碳物质的买卖即碳交易把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作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在碳排放权交易所等市场上,供企业或个人投资者进行交易。碳交易从资本层面入手,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定价使得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迫使产业转型。开展碳交易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因此,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息息相关,碳金融是从低碳的角度去关注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的低碳化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并将资源的损耗与生态的影响纳入到金融资源配置的参考与决策过程,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引导市场行为和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取向,最终形成有利于降低消耗、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近年来,广州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放在首位,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广州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包括《广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广州市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广州市“十二五”节能规划》、《广州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方案》等。新近出台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指出:培育壮大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助力广州低碳经济发展。2012年成立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是全国首个以碳排放权命名的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碳交易“开市”三年以来,市场活跃度实现了连年攀升,成交量近3千万吨,成交金额破10亿元,初步建成了具有良好流动性的碳交易市场。目前,广东碳市场减碳增效激励作用明显,钢铁、石化、水泥、电力4个控排行业企业碳强度均有明显降幅,其中水泥熟料、粗钢、原油加工的单位产品碳排放比2013年分别下降4.9%、4.6%和7.23%,为广东省超额完成2014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广东碳市场共计成额829.36万吨,总成交金额1.51亿元。其中,一级市场成交量133.71万吨,成交金额高达3,670.19万元;二级市场成交量695.65万吨,成交金额高达1.14亿元,比2014年二级市场成交量127.03万吨增加了568.6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47.63%。截至2016年5月29日,广东碳市场累计成额2,842.90万吨,总成交金额10.3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碳交易试点的领头羊地位。
(三)碳金融支持广州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程度低。在众多金融机构中,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很少涉足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程度虽然相对较高,但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和保护环境项目的低碳信贷,且规模不大。主要原因在于碳金融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存在时间较短,甚至有些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不知道碳金融为何物,更谈不上开展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了。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对碳交易、碳金融的认识不充分,没有认识到碳金融市场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
2、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虽然金融业已涉足碳金融,并在制定和执行开发能效贷款、碳排放挂钩产品、绿色信贷政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绿色金融债券,例如2016年4月27日在湖北武汉推出的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但是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关于低碳项目的融资产品、业务、服务品种一直较少,碳交易市场缺少碳基金、碳期货、碳期权交易等碳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机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技术落后,低碳经济项目融资业务和产品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缺乏多样性,创新能力不足。
3、碳金融人才储备不足。广东省控排企业主要涉及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大行业,碳交易中企业主体和其他服务类主体的碳金融专业人才非常紧缺。随着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未来对碳金融人才需求缺口将更大。碳金融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完善的金融理论知识,对投资风险有很高的认识与分析能力,能很好地减少投资风险,同时还要具备环保和能源方面的知识,属于复合性人才,目前在大学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极少。
三、碳金融支持广州市低碳经济长效发展路径选择
(一)争取在全国性市场中成为交易平台之一。我国自2011年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建立了碳交易试点,探索碳交易市场开展和管理运作方式。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国碳交易平台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规模,国家也即将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确保2017年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建立后,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市场,这对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在全国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将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据初步预计,全国市场启动初期,我国可能会同时存在7~10家交易所,但此后将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完成交易所的整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应积极面对,从交易量、交易额、履约、创新、合规性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在交易产品、交易规则、交易主体、交易监管等方面与其他交易所进行统一,才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做大、做强市场,成为未来的交易平台之一。
(二)创建“绿色创业板”,解决减排融资困难问题。广东作为碳排放第一大省以及中小企业众多的省份,仍有不少企业面临节能减排资金缺乏的困境。位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的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于2012年8月正式开业运营,致力于打造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三年多来,交易中心在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融资产品、服务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成绩,目前累计挂牌、展示企业超过了3,000家,实现融资流转交易124.8亿元。2014年开始,由共青团广东省委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建设的“青年大学生创业板”的成功运营,该板块目前已正式升级为“中国青年大学生创业板”。为解决众多节能减排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可借鉴创业板的成功模式,由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和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成立为节能减排企业服务的“绿色创业板”,为节能减排项目和企业提供孵化、托管、增信、融资、交易和退出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借鉴国际经验,进行业务创新。国外碳市场运行的经验,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首先是欧盟碳交易体系(EU ETS),欧盟将现代金融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碳市场中,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从而对节能减排产生影响。其他市场如比较松散的美国东北部和大西洋中部的碳市场(RGGI)、美国加州碳排放权交易体系(AB32)等,都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目前,金融机构普遍在产品开发设计水平、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明显,在碳金融领域差距更为突出。当前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方式主要以绿色信贷等间接方式为主,参与深度和广度较小。金融机构应努力探索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四)加强宣传,增强企业、个人的低碳意识。实现低碳经济的长效发展,重点要控制好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低碳意识。从企业来说,碳交易制度和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有助于企业享受因技术革新产生的排放额度结余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进一步激发其继续开展碳减排的积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被纳入到碳交易体系,企业应从以下方面熟悉碳市场运行规律,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掌握自身情况,有效管理碳资产;设立专门机构,实现低碳管理;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累经验;开发碳金融产品,助力自身发展。从个人来说,应加强宣传推广,让每个人了解“少吃一餐肉”、“少开一天车”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在群众中推广可计算个人每天碳足迹的APP手机软件,像计步软件一样绑定微信、QQ等形成每日排行榜,有助于形成一种互相比较谁更“节碳”的社会风气。
(五)碳金融人才培养。发展碳金融必须依靠专业人才,为此金融机构首先要逐步建立、充实分层次的碳金融专业管理队伍,积极储备高端专业人才。要加大对碳金融服务员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低碳专业素质、行业认知水平,使其既熟悉金融基础知识及运作规程、又熟悉企业能源审计、项目工程概预算编制,增强管理、服务与风险掌控能力。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员工拓展低碳交易市场的积极性。为培养碳金融人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已举办了17期“碳交易师”培训和第1期“碳金融师”培训,培训合格的学员可以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证书。在未来碳金融人才储备上,高校应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世界上首个开设碳金融专业的高校是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国内目前只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碳金融方向的专业,是国内首个开设碳金融本科专业方向的院校。建议广东省内高校积极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在高校中设置碳金融专业,以培养碳金融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林根.我国低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务与金融,2015.6.
[2]裴俊儒.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思考.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
[关键词]中小企业;苏州;融资难;成因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13-03
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包括个人融资、商业融资、债务融资、金融机构借贷和股权融资等。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加之中小企业受自身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本等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2014年,苏州市统计局对市区200多家小型商贸企业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企业存在融资难题,其中,约45%的企业选择银行贷款,约27%的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在进行融资的企业中,75%的企业融资成本占借款总额10%以上,其中,约56%的企业占比在10%―20%之间,约13%的企业占比超过30%,50%的企业认为向银行借款很难或者较难,主要原因是贷款审批流程复杂、条件高、周期较长等。目前苏州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是以商业银行借款为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意愿并不强烈。加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受限、融资成本高昂,导致苏州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举步维艰。
一、企业内部原因
(一)中小企业偿债能力差
“小型、快捷、灵敏”是中小企业的显著特征,近年来苏州市许多中小企业意图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来扩大规模,提高产能,进而提升市场占有率。但是由于苏州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扩张,在企业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与市场需求难以匹配,导致供过于求,企业利润严重受损,进而影响其偿债能力。因此,苏州市中小企业应切实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偿债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题。
(二)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相对于大型企业,苏州市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灵活性较高,但同时生产经营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产品技术含量偏低,社会认知度不高,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所以难以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数据显示,苏州中小企业平均经营寿命不超过3年,导致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不足。企业一方面无法从自身经营中取得足够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又因还贷能力不足,造成申请贷款的难度增加,抗风险能力差,银行自然“限贷”、“惜贷”。
(三)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
在苏州中小企业中,部分中小企业只注重公司的眼前利益,没有做好长远发展规划,加上资金压力较大,屡屡出现拖账、赖账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因此,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χ行∑笠荡款实行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导致许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中小企业也无法正常融资。加之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相对较少,流动资产变化频繁,缺乏足够的资产为融资做抵押和担保,无形资产又难以量化,且经营办公的土地房屋多为租赁,生产设备又不足以抵押所贷金额,金融机构面对这样的贷款对象,为了规避风险,多半会减少甚至拒绝向其提供贷款。
(四)其他原因
1.融资方式单一。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仍比较依赖和信任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不通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小额贷款公司或民间借贷方式,但是对新型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不了解,疑虑又多,对企业控制权的转移与否心存疑虑,这些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主观上对其他融资方式存在抵触心理。
2.缺乏相关人才。当前市场出现了许多融资机构,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融资产品。不同的融资产品各有千秋,除非金融专业人士,一般工作人员很难判断这些融资产品的优劣。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资金不足,又无力邀请专业的融资人才,故而在众多融资产品中无法准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3.管理水平较低。苏州中小企业规模小,员工少,在管理和财务上分工混乱,法律意识不强,财务制度不规范。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资信调查时,中小企业常常通过做假账等违法手段来欺骗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导致屡屡出现银行不良贷款,从而造成了银行对待中小企业融资更加严苛。根据苏州统计局调查显示,2015年3月至4月苏州市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紧缺比上季度(66.1%)下降了5.7个百分点,高出临界点(50%)10.4个百分比,主要是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导致这样大的缺口。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短、小、急、繁”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造成融资更加困难。
二、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
苏州市很多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销售情况等基础财务信息不完整,这给金融机构了解其融资资金的流向和用途等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许多中小企业不愿或不敢切实反映自身的盈利状况,金融机构就很难对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资金按时归还,商业银行对于财务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就会出现“慎贷”现象。
在银行与借贷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于借贷人真实的财务和销售状况缺乏详尽了解。但是作为借贷人的中小企业熟知自己的信用水平、经营状况、偿还能力和财务状况。商业银行所供给的贷款融资利率是取市场风险的中间值,这种现象会造成借款人和银行之间出现逆向选择的情况。风险低的贷款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觉得利率太高,所付出的资金价值过高,所以不愿意贷款;风险高的贷款人却很积极的寻求贷款,最后产生高风险贷款。银行仅凭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很难判定其风险高低,并且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贷款而造假,提供虚假信息,蒙蔽银行,银行在无法判断借贷人的信息时,为了避免不良贷款,多数会选择拒贷。
(二)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不到位
据苏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苏州中小企业中,与商业银行存在借贷关系的仅占30%,70%的企业未获得任何信贷支持,在与商业银行存在借贷关系的企业中,其中规模较大的10家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3.1亿元,占民营企业的23.4%,平均每家的贷款余额1.3亿元,其他的5214户中小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贷款余额仅为116.2万元。目前,受政策指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但是部分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受限,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信贷经验,对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及放款权过分集中,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高,利益回报却很低。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但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率仅为30%,这与当地金融业规模不相适应。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有30%的中小企业可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67%靠社会筹资,仅有2.5%直接融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并不乐观,融资方式主要依靠内部集资、民间借贷等仍葱匀谧史绞嚼唇饩觥
(三)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商业银行要想实现中小企业业务转型,信贷产品创新是关键。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在于担保困难,但是银行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在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对担保的要求相对较高。资金的投放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十分重视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资产担保方式较少,即使有一些可行方式,实际应用得也不多。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产品大多流程繁琐、手续繁多、适用性差、可操作性不强。银行信贷产品单一、陈旧、繁琐导致目前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滞后,因此银行应加快信贷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质量。
(四)缺乏中小型金融机构
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很少专门设置中小企业业务部门,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经济多元化对应的是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苏州市中小企业兴起到衰败的周期非常短,市场上有倒闭的中小企业就有刚兴起的,在中小企业如此快速的更替过程中,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却寥寥无几,在如此不对称的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
在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过程中,贷款需求越来越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少、贷款风险大,导致资金流动困难,从而难以有效配置资源。中小金融机构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有国家担保的、风险低的国有企业中,剥夺了原本属于中小企业的金融资源,使中小企业融资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
三、政策方面原因
(一)政府支持不到位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西方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业的金融机构,针对无法通过一般的融资渠道获得商业贷款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风险担保,同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还专门成立了政策性基金。我国中小企业隶属于各产业的政府部门主管,管理权较为分散,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比较缺乏,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这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无法从金融机构中获得,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窘境无法得到改观。
(二)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仅出台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破解并无显著效果,这造成了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在法律上有不平等的待遇。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成立了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机制,如韩国的东南、国民银行、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库等,类似金融机构通常是由政府建立的,并在依靠政府资金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政策法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制不健全,缺乏χ行∑笠堤峁式鸬1:陀运信用评价等市场中介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曾经多次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分别调增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并明确提出增发部分用于扶持中小企业。虽然这一政策的提出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
(三)正常的市场秩序难以建立
《中小企业促进法》虽然已颁布实施,但仍需要一系列配套法规政策条例来细化。目前我国既缺乏相关的信用法律制度,也未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企业与个人征信系统,还缺乏统一权威管理部门,导致相关政策缺乏有效协调和衔接,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秩序混乱,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法律制度缺乏。法律法规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如《借款合同条例》中排除了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借款主体资格;《担保法》中缺乏对担保机构法律地位的明确界定和相关利益的有效保护;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对《公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进行修改。政策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歧视,削弱了其内源资本积累和外源资本筹措能力:一是对民营资本准入的过多限制使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基础性、利润稳定的行业,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积累;二是中小企业的负担过重,以流转税为主的比例税率制度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十分不利;三是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对中小企业贷款不利;四是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体系。
四、结论
上文从企业、金融机构、政策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针对这些成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形成合力。一是中小企业要加快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综合采取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产权交易、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既可缓解流动性趋紧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又有助于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改善,实现中小企业产业群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形成多层次的“金字塔”式的资本市场体系和银行体系,改变我国当前主板上市公司多,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少的“倒金字塔”的不利于“扶小壮大”局面,通过发展股权融资和“新三板”及科技社区银行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通过政府提供担保和各个层次的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解决信用不足、信用能力低等问题。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成立政府基金、提供各种各样的政府担保以及减免中小企业税收等方面措施,陆续推出更加有弹性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汪珍.苏州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
[2]吴雷,许恋.苏州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2016(12).
[3]王丽丽,吴雷,许恋.互联网金融视角下苏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J].北方经贸,2016(12).
[4]杨淑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28).
[5]汪惠.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解决方案[J].大观周刊,2011(44).
[6]谢文秀.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3(21).
[7]艾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科学导报,2014(16).
它并非是一个刚被发明的新词,事实上,它已经存在颇有一些年头。它的引爆点是余额宝的横空出世,这像是马云那句狠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某种兑现。
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在余额宝2013年6月诞生之前,天弘基金只不过是基金界的一个小角色。余额宝诞生后的4个月,天弘基金的2013年三季度报告显示,“余额宝”背后的货币市场基金——天弘增利宝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56.53亿元,成为中国“货币基金之王”。
4个月即为王者,快如闪电般地登基。余额宝构建了一个不得不让人趋之若鹜的传奇。
大背景也异常重要。彼时,总理表示中国货币政策需要转向,“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不再实施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偏向中性从紧。6月份的“钱荒”是强烈的佐证。从此以后,金融体系内尤其是银行感到资金紧张、放贷少“米”。而余额宝的“吸收资金的超级表现”,让人印象更为深刻。
互联网金融之热急剧升温。自然,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话题和会议源源不绝。
11月6日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发生了一次有意思的对话。
对话的由头是“众安在线”(全称“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开张。这是“三马”(马明哲、马云、马化腾)一起卖保险的产物,“三马”分别代表着中国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和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
尽管平安集团的马明哲似乎应该归属传统金融领域,但是他在对话中认为,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会是一个彼此融合的过程。马明哲谦虚地表示,就目前而言,“互联网公司比金融公司更有优势”。
马明哲的谦虚,退出了话语“争球权”。剩下的问题就是,另外“二马”谁更占优?或者说,是哪家互联网企业占据了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
马化腾的腾讯是基于社交链切入互联网金融,而马云的阿里则是借助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切入互联网金融。如果再加上李彦宏的百度,百度的“百发理财”也相当火爆,它是借助搜索平台切入互联网金融。
于是,互联网金融的话题似乎可以切割为两个层次的话题:互联网对金融的战争和互联网金融导致的互联网之间的战争。
“BAT”(百度、阿里和腾讯的缩写)之战可以看做是后者的代表。
“吞噬”新阵线
果不其然,光华楼东辅楼的后续对话主角是马云和马化腾。
他们唇枪舌剑的焦点是移动社交工具“往来”和“微信”。马云说应该有两个“微信”这样才能保持竞争,而马化腾以含蓄讽刺的方式暗示微信的力量,“我们欢迎有竞争,而且一定让大家找到各自不同的位置,当年QQ、旺旺竞争的时候也是找到各自的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看,BAT三家在互联网上的版图的确是较为清晰的:阿里独霸电商平台、腾讯是游戏和微信、百度垄断搜索,彼此试探出大致的界限。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的版图上面,它们是热衷高度对抗的,因为它们还真不想现在就“找到各自的位置”。
6月余额宝出现之后,8月,微信就牵手基金公司,推出微信理财业务,只需发出个性化指令,就可在银行与相应基金账户之间进行资金存取。10月“百度金融中心——理财平台”正式上线,它与华夏基金合作推出的首款产品“百发”以号称“8%的收益率”赚足了眼球。接下来的12月,腾讯旗下第三方理财通道财付通将率先通过微信来上线货币基金产品,从最强大的移动社交端来强推互联网金融业务,令人动容。
行动对抗不断,话语对抗亦升级。10月16日,在新一代支付宝钱包的会上,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国内事业群总裁樊治铭公开称,微信“支付不安全”;第二天,腾讯立即宣布与中国人保财险(PICC)合作,为用户推出全额赔付的保障。
在互联网金融的新战场,BAT既是对手,寸土必争,但它们又是一股“合力”。因为它们所拓展的疆域,则是传统金融业所应该覆盖的地带。
阿里就公开表示,他们的金融业务是为“屌丝”做的。“小白”和“小贷”是他们争夺的关键词,前者是互联网屌丝用户,后者是小额借款人,他们都是传统金融机构覆盖薄弱的人群。
几周前,初入职场的IT男黄赋磊从自己的支付宝账户转了几千元钱到余额宝,成为一个“基民”。他算过这样一笔账:这笔钱如果以活期存在银行,每天只有不到5分的利息,余额宝每日收益3毛,等于是用着活期的权利,却拿着定期存款的利息。所以,每天看账户,晒收益,成为他工作之余的乐趣。
“我准备把银行活期存款全部放到余额宝”,他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以下简称《21CBR》)记者他的“储蓄大搬家”计划。也许黄赋磊并没意识到,千万个像自己一样的人,在中国金融界制造了一项纪录。
海通证券在报告中预测,支付宝有8亿注册用户,假设10%为活跃客户,余额宝的潜在客户可达8000万,以目前户均余额2000元计,余额宝潜在规模约为1600亿元。当然,这个规模不能跟任何一家银行的总储蓄规模来比,但是如果单列“活期”项目来比,那么这已经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余额宝神话之后,“百发”奇迹又来,“百发”上线当天,4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首日销售规模过10亿元。
很多人用“活期定息”解释这种火爆现象,类比于美国“Q条例”下的金融创新,利息为零的活期一旦有了定期的利率,相当于重新创造了一个细分市场。还有一种更为有趣的解释是,对于“屌丝们”来说,日常的(现金)消费流其实同储蓄流是高度同构的,如果初入社会,工资不高,扣除房租和饭钱之后,几乎没有任何存款;工作几年之后,有了一些积累开始买房还按揭,也剩不了多少储蓄,造成了一种“现金占有的屌丝化”倾向,而这种新的消费流和储蓄流“很大重叠”的结构,使得余额宝击中了“痛点”。
这种状态也延续到小贷市场。P2P网贷平台的爆发式增长也充分证明了“小贷”的威力。据首份《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P2P借贷模式自2006年进入中国以来,发展迅速,至2012年末,国内的P2P服务平台已经超过200家,可统计的P2P平台线上累计交易额已近100亿元,贷款年均增速超过300%。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落差不容忽视。
在余额宝风光无限的6月,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却遭遇了“钱荒”带来的链锁反应。6月中旬,国内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但到处借不到钱,股票、债券市场暴跌,而公募基金领域尤其是货币基金也涌现出大比例的赎回潮,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各类基金合计总规模为2.45万亿元,比去年底减少3434亿元,缩水比例为12.28%。
必有回响?
互联网公司作为“e教徒”侵犯金融领土,虽然没有数据证明,互联网金融已经给银行造成多大影响,但传统银行业已经从过去的不屑转变为谨慎观察、适度行动。
例如,银联不甘心做一个旁观者。10月18日,银联商务经过一年的系统开发与测试,正式推出“天天富”理财平台,首期与光大保德信基金合作,为银联商务的特约商户的流动性资金提供现金管理和增值服务,这也是对货币基金销售渠道的一种新尝试。
据Wind的数据显示,2012年,光大货币基金收益率为3.81%,是银行活期利率的10.89倍,同时也高于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
如果说,余额宝、百发等理财产品是在截流银行个人活期存款的话,那么,银联商务针对的是银行企业客户的活期存款。今年10月,泰达宏利推出“每半年开放一段时间”的债基,实际上又在堵截银行的定期存款。
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四大银行平均利润增幅10.8%,为七个季度以来最慢。元富证券驻上海的分析师袁晓雨认为,“由于中资银行显然已经进入低利润增长期,投资者正在把焦点转向资产质量”,“银行的融资成本也在升高,因为流动性正在紧缩,而随着储户的投资选择更多,银行的存款流失严重”。
兴业银行一位内部人士私下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给银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压力还是蛮大的”。
但银行也在采取措施,尽管快慢不一。相比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安、民生和招商银行,在拥抱互联网方面,更为积极。
原招行行长马蔚华曾借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总结创新对银行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它们就是21世纪一群要灭亡的恐龙。”
但也有人没这么悲观。“在中国,不要轻易说颠覆银行,中国的银行与国外还是有很大不同。”一位基金业人士说。实际上,目前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还不是“资金密集型方式”,而是“人力密集型方式”:引导人流量去购买无风险产品,或者要花很多的人力去审核发出小额贷款。
虽然余额宝的走红,大大带动了东方财富网旗下天天基金网、数米基金网等垂直基金平台的货币基金的生意,但是,数米基金网副总经理姚备出言谨慎。
“到现在为止,我们非货币基金的量,也即股票和混合基金的量还是高于货币基金的”,姚备告诉《21CBR》记者,货币基金并非主流,作为独立基金销售平台,数米需要为那些购买“高风险、高收益”基金的投资人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服务。
“从投入产出比上,关键看互联网公司是否有这个意愿。”姚备说。另外,用户群是否愿意接受更复杂的产品,也是影响互联网公司做更多涉足的障碍。不久前,17家基金集体入驻淘宝开店,但跟余额宝的反响天差地别。淘宝与这些基金之间,只是起到流量导入的作用。从入驻以来的表现看,这些基金的生意并不红火。
一旦产品不是“类活期、无风险”的产品,游戏的玩法可能就要改变。姚备认为,如果淘宝、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要切入更复杂的基金产品,有必要补齐专业的服务,这些不但需要专门的投入,更需要对如何做虚拟金融品电商的深刻理解。这也需要时间和大量专业人才。
这些人在哪儿呢?
人才难题
今年11月1日,阿里小微金服对外公开股权结构,并宣布将拿出40%的股份激励小微金服及阿里巴巴集团的每一位员工。
这让曾松柏暗自庆幸,因为他又多了一项“筹码”。曾松柏是小微金服人力资源副总裁,在他看来,阿里的这项股权激励计划,对其今后的招聘工作无疑是一条重大利好。
在人力资源岗位上任职多年的曾松柏,用“硝烟弥漫”来形容当下互联网金融人才招聘市场。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需求的急剧增长。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金融机构,涉足互联网金融,都需要争夺人才。
这也导致了猎头公司业务量的增加。“今年客户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明显增长”,蔡征扬(化名)告诉《21CBR》记者,作为猎头的他,加班是常态,但今年尤其多。蔡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券商和基金,其中,有不少是国内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
但要找到合适的候选人并不容易。“选择面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大,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对人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可能普通本科,甚至是大专生都可以,但金融机构会有比较高的要求”,他说,尤其是大型的公募基金,通常会有一些硬性的条件,比如,至少要“985”高校的本科生,或者“211”院校的硕士。
而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找到既懂金融,又能融入到互联网公司的人才同样是个挑战。
曾松柏说,小微金服在人才招聘上,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除了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他们还去美国硅谷挖人,并借助一些猎头吸引人才。
苏宁云商也是互联网金融大战的一个参战方。其校园招聘负责人表示,苏宁在金融相关专业总的招聘人数达近百人,考虑到金融的专业性较强,研究生的招聘比例将超过一半。除香港、美国硅谷等海外招聘外,苏宁已向全国近150所高校发出招聘信息。
但从目前来看,高级管理人才在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之间的相互流动还在少数。一方面,既懂互联网,又懂金融的高管人才稀缺;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互联网和金融机构在向
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力度与决心。
从小微金服的团队架构看,从CEO彭蕾,到五大事业部负责人,均来自阿里已有的团队。曾松柏称,阿里在人才上更注重自我培养,很少用空降兵。这跟阿里在金融布局谋篇用心很深准备较早有关。相比较而言,百度作为后来者就准备得差一些。为筹备金融中心,百度从汇付天下、基金公司挖了不少熟悉金融市场的人才,但百度理财的头儿仍由百度已有高管担任,也就是不久前升任副总裁的李明远。
蔡征扬透露,金融机构目前招聘的互联网人才多数是中低端职位,主要负责电商或者后台运营,产品设计等仍然是由金融团队负责。
在人才的配备和融合上,陆金所的做法相对激进。2011年,陆金所正式成立,它的定位是“网上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陆金所内部人士对《21CBR》记者说,目前陆金所有40%的员工来自互联网。陆金所挖来了原当当网的CTO/CIO担任副总经理,负责电商平台的开发和运营。
“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产品通常是由金融团队设计,再由IT团队去实现。”上述陆金所人士说,但陆金所的团队构成改变了这种模式,从一开始就让互联网团队参与进来,让产品具备互联网基因。
以陆金所官网的页面设计为例,他们先是邀请了尼尔森做市场调研,根据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很多用户对页面呈现的信息30秒看不懂就离开了。所以,陆金所在一级页面上主要呈现那些用户最关心的信息,比如,投资额、回报率这样的数字,并运用表格等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注重用户体验。”上述陆金所内部人士认为。
毫无疑问,人才尽管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难题,但还不是瓶颈,瓶颈来自互联网金融在监管上的风险。
“裸奔”的风险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定了基调:“一不要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不要非法集资。”
10月底,湖北天力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武被捕。这是互联网金融P2P行业新近发生的一起携款跑路事件,涉案金额达4000多万元。实际上,这家公司从成立到倒闭,前后只有5个月的时间。
最近一段时间,整个P2P行业的坏消息不断。而根据《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1-2013年初,全国关闭或跑路的借贷公司多达17家。这中间,既有经营不善,也不乏恶意欺诈。
2006年P2P被引入中国至今,P2P公司已有200多家。但目前这个行业仍然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更谈不上明确的法律、法规。这给了那些以高利息诈骗的P2P栖身的空间。比如去年关闭的优易贷,据公安部的信息,其网上的借款标的都是假的,90%的资金进了自己的腰包。
这种现状也让其他正常运营的P2P从业者感到委屈和无助。在最近一次互联网金融论坛上,新新贷副总裁陈志飞就呼吁,“监管机构和媒体,应了解P2P的模式,分辨出那些滥竽充数的公司”。
其实,包括P2P在内的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目前都没有明确监管机构,更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们公司现在就像动物园一样,每天都有人来调研,有关部门对它还是比较关注的。”一家P2P的内部人士说,“我们是上海金融办批复的,但在央行、银监会,甚至证监会都有报备,多沟通总是有好处的。”
不过,他从有关部门对余额宝、百发的态度上看到了希望。“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还是很宽容的”,他认为,毕竟,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事物,监管层也需要时间去了解。
民生电商董事长尹龙告诉《21CBR》记者:“没有风险管理、没有监管的金融绝对是灾难,所以不仅监管要跟上,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一定是要有一套新的风险管理办法。”
但是在监管上,尹龙认为,要做全新的思路转换,“互联网金融形成一种新的业态,或者在现有框架下加强监管,或者应该专门成立部门来监管。”
尹龙认为,银行做自己的业务,或者监管银行业务已经有上百年的经验。“简单地说,银行是资金密集型的业务。比如说10个亿,3个人干2个星期或者是1个月,就可以将放贷企业的事情搞清楚,10个亿贷款就出去了,这是银行擅长的。但是,小贷业务是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它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要说3个人,30个人干2个月,也不一定能将10个亿放出去。”
所以,那么长时间积累的风险管理模型一朝之内就失灵了。
监管暂时缺失,风险就会野蛮生长。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P2P行业最大的风险就是不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比如金融诈骗、循环资产证券化、资金监管账户缺失等问题都很突出。比如一家非常大的平台公司,如果是做平台,应当是信息透明,债权人和债务人一笔对一笔要清晰,但是它的做法却非常券商化,先将所有的融资者需求吃下,然后又分别转售给不同的小额投资者。这些债务人有的是长贷有的是短贷,都混同在一起,形成了期限错配,这就是令人紧张的资金池模式。”
这位人士认为,“一旦P2P有资金池和期限错配,那么你做的就是传统银行业务,但你面对的借款人群信用等级、偿债能力都比银行差,银行有上百年的风控经验了,你凭什么能比银行风险控制得好?所以,我们整个行业非常担心P2P做资金池的风险”。
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在一次演讲中曾讲述P2P行业的红线:P2P一定是平台而不是金融机构,所谓平台就是筹资和投资的通道,通道上走的是撮合小额,最好是一个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一笔一笔做。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大额融资”或者“一人面对多人”的问题,这两者都会造成社会风险。
除了要改变监管缺失之外,要想让互联网金融运作顺畅,必须要引入征信和保险(担保)。目前中国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风险管理变得成本高昂。以P2P平台人人贷为例,其借款人主要包括网商、工薪族和小生意人群,而对他们的资质审核,人人贷完全要自己收集借款人身份证、交易记录、银行流水、工作及收入信息等作出判断。“如果专业的机构提供征信数据的话,我们的工作就会少很多。”人人贷CEO李欣贺说。
相比较而言,平安银行与eBay合作,以及阿里小贷的模式,则幸运得多。至少,他们有卖家的信用和交易数据做参考。
所以,马云把阿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最终目标设定在“信用体系”。“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一套消费者、年轻人、小企业的信用体系,”他认为,“把信用体系建好了,金融自然而然就好了。”
在目前既缺少监管,又缺少信用体系的状态下,陆金所认为,他们的做法为P2P业务上了一套保险。
与多数P2P不同的是,陆金所采用的是借款人线下审批、线上交易结合的模式,它引入了平安担保提供担保服务,资质调查和审核最终都在线下完成。据陆金所内部人士透露,到目前为止,陆金所的违约率控制在1%以下,低于一般小额贷款公司5%的水平,而国际无抵押贷款的平均坏账率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