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地区农业检验监测队伍的现状
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目前成立了农业检验监测机构的只有阿克苏地区、温缩县、阿瓦提县,已经立项批复正在筹建的有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阿克苏市。地区其它县及30个乡镇场预计2010年完成机构设置。已经成立的农业检验监测机构由于检验检测人员不足、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不齐等原因,目前无法全面开展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已经开展了农产品检测工作的阿瓦提县也只是局部开展了对农产品蔬菜农药残留的速测检验,无法开展深入的定量检验。正在成立或还未成立的(县)市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只是在由(县)市农业相关部门引导下对农业投入品部分进行抽检,如种子站开展种子质量的抽检和市场执法检查,农技站开展土壤的化验和肥料的检验及市场农药的监管。可以说全地区农业检验监测机构正在成立和组建中,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正在起步和探索中。
2、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机构不健全。虽然我地区有两个县及地区成立了农产品检验监测机构,但目前还未能正常开展业务工作,自治区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去年年底才成立,地、县、乡三级管理职能还不明确,上下级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2)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不全。地区农业检验监测中心成立后,目前还没有配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阿瓦提县农业检测站有部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是由原县农技站和种子站整合时划拨的,也未再增加购进新的仪器设备,只能作一些简单的速测。要全面开展检验监测工作,还需要配足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3)检验检测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检验检测工作包括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产品的检验等,业务范围很广。农业投入品有我们熟悉的地膜、种子、农药、化肥,还有我们不了解的饲料、兽药、动植物生长激素、添加剂等。生产环境检测包括水、肥、气、热等,产品检验不只是种植业的瓜、果、蔬菜、粮油,还有养殖业、水产业的肉、禽、奶、蛋等。现有检验检测人员原来只做过部分农业项目的检验检测,农产品检测工作对他们来说大部分都是新内容,还不能完全掌握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需要培训和提高。
(4)检验监测还需要计量认证。目前温缩县和阿瓦提县已先后通过了计量认证,地区农业检验监测中心及其它即将成立的县(市)检测站也将面临着认证,只有具备了农产品检验检测的条件,通过了认证,检验监测数据才具有合法性、公证性。
(5)队伍建设需要整体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队伍要求人员素质较高,既要懂法,还要懂专业技术,农口技术人员近几年才开始接触有关涉农的法律,如《种子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尤其是2006年11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我们正确开展检验监测工作的法律依据,更需要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行有关涉农行业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很有必要,提高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执法水平。
3、完善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地区农业检验监测机构,顺利开展好各项检验检测业务。根据自治区农业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我地区的实际情况,我地区已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地区八县一市及30个乡镇场(八县一市)农业检验检测站、所的建设,对目前已经成立农业检验监测机构的地县,对其加强业务指导培训,使其尽快投入正常的检验检测工作。对2009年在建的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四个县(市):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协助进行组建。对2010年待建的农业检验监测机构三个县(拜城县、乌什县、柯坪县及30个乡镇),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
目前应通过努力争取尽快得到立项批复,用项目建设资金配备好检验监测仪器和设备,通过地区编办及农业厅积极申请新成立机构增设人员编制等,使检验监测机构能早日正常运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2)抓好农产品源头控制,大力推进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就要从源头上抓起,在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上采用无害化生产技术进行生产,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规范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使标准化生产技术由点带面、由单项到整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池州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42-02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国家中药的粮食储备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因此,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大众的健康消费提供技术支撑[1],同时进一步提高池州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构建安全的农产品市场,加强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1 建设现状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开展,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已成立5家,其中,市级(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1家,县(区)级(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4家。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2003年经市编委批准成立,2005年正式运行,2007年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和资质双认证,2012年通过了安徽省农委的实验室考核,2010年、2014年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复查换证。2013年该中心被列入中央投资建设规划,总投资1 0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建设任务。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等4个县区2012―2016年实施了国家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项目建设,成立了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站),开展农产品检测工作。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2014―2015年池州市各乡镇开展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宣传和服务等工作[2]。2016年依托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农委民生工程项目“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O”,2016年池州市民生工程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项目共购置仪器设备35套,其中:蔬菜农残快检测系统11套(不含东至已经建成的4套),畜产品快检测系统10套,水产品快检系统9套(不含青阳畜牧与水产快检测室合建可以少采购1套),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检测仪15套,至2018年所有乡镇快速检测设备全部配置到位,完成乡镇农产品监管站的建设任务。
另外,已有部分蔬菜生产基地建立蔬菜快速检测室,其中贵池区5家、东至县3家、石台县2家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蔬菜快速检测室,由市财政安排资金,配备了农残快速检测设备,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蔬菜进入市场。农贸批发市场陆续建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室,把好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第一道关口。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在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和安徽省农委的支持下得到了持续发展,目前综合性检测实验大楼面积1 900 m2,拥有国际先进的配套检测仪器设备113台(套),总价值780万元。同时,引进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7人;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3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8人。各县区级农产品检测项目建设投资300万元,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4个县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通过项目购置了专门的检测场所,引进了部分专业人员,配备了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等检测仪器。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顺利开展
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农产品检验监测服务,每个工作日都对全市农贸市场内的蔬菜进行抽样监测,每年定性监测蔬菜样本数均在3 300份以上,并及时将监测结果上传至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每年完成省级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任务,每年3次,每次对5个左右的省辖市的蔬菜进行例行监测,每次监测蔬菜品种48个、农残参数22种,并按要求及时将结果报送给省农委相关处室;每年开展市级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3次,每次检测品种不少于24个,检测农残参数为22种;每年不定期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抽样定量监督检测,并要求蔬菜生产基地按相关规程生产并采摘蔬菜,对抽检的蔬菜中发现有禁用农药的,责令其停止销售,整改落实;每年茶叶季节,对本市所辖县区生产的各种名茶抽样监测1次,检测茶叶是否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完成对全市蔬菜基地土壤、蔬菜和拟建蔬菜基地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监测任务;同时无偿为市民提供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服务。2015年全市农残检测总体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有效杜绝了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2 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安全意识薄弱
一是少数部门和一些基层干部没有系统认识及深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范畴,导致资金、设备和检测手段不能适应现阶段需要。二是部分农户和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商家不懂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的规范操作技术或者淡化质量安全意识,逃避质量安全责任,从而为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带来障碍[3-4]。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只开展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和农产品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检测,在兽药和水产品检测中还留有空白,主要原因是由于资金和人员不足。县区级和各乡镇检测站已按要求建立,但由于编制等原因,特别是乡镇检测站实行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开展工作。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农贸市场虽然配备了快速检测设备,但由于检测项目考核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挫伤了蔬菜生产基地检测的积极性,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虽然搭起框架,但是要有效发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2.3 农产品监测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r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除了建设资金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还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工作经费才能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地方财政对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安全监管、检验检测等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致使该项工作开展困难。
2.4 农产品检验监测机制不健全
一是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在实践中往往由于责任不明等原因容易出现监管真空、监管重复等问题,出现一些矛盾。二是在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方面,尚无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对全市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督管理。
2.5 检测人员的技术和素质亟须提高
目前,池州市(县)检测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只有1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专业人员较少,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而新聘请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经验不足、缺少培训,致使在工作中无法应对突发问题。
2.6 农产品监测实验室管理有待规范
随着国家对农产品监测工作的重视,对农产品监测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严。目前,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仅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2007年通过省质监局资质认证和计量认证,2012年通过省农委监测机构考核,县区级农产品检测站均未通过认证和考核,这与规范的实验室管理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 对策
3.1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增强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引导和管理。结合执法检查活动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生产、经营单位的宣传教育,督促企业通过张贴标语提示、悬挂横幅、开设宣传栏等方式,树立生产经营企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发展,不能存在“一建了之”的观念,要让检验监测体系“建起来,动起来”,真正发挥其作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年终考核,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3.3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特别是例行监测、风险评估、监督抽检更要求财政支持[5]。因此,要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对市、县区、乡镇、基地农产品体系建设,扩大监测范围和参数,规范监测行为,确保国家和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3.4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一协调各个机构,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职责,有效发挥各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职责[6-7]。二是按照市级检测机构以定量检测为主快速检测为辅、县级检测以快速检测为主定量检测为辅、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自律性快速检测的原则,加强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建设。
3.5 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工作质量,实现“质量第一,效率为先”。二是通过技术交流会或举办技术竞赛、检测技术大比武等形式开展检测人员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检验监测人员的能力。三是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要为县区检测站、乡镇检测站和蔬菜生产基地等相关检测人员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和知识的培训,提高整体监测能力和水平。
3.6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检测实验室也提出了更严格的管理措施,2015年8月1日起,新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也作了相应调整,标志着对实验室管理要更加严格、规范,为此,农产品检测实验室也应该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和评审准则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标准化管理实验室,加快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市级监测中心要充分发挥新购置仪器的作用,对原来认证的检测项目进行扩项。充分利用项目建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改造实验室环境。
3.7 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制,严格把好上市关[8]。鼓励大型超市和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建立农产品快速检测室,配备检测人员。二是实行溯源管理[9],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的品种和化肥、农药、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三是实行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制度。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培训和推广,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带为平台;以国家、省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实施为契机;以“三品”一标品牌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标准化生产。四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将蔬菜、兽禽产品和水产品全部纳入信息网络内容,使主管部门及时了解监测信息,科学制定决策,同时及时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和认证结果,正确引导农产品的消费,提高池州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0]。
4 参考文献
[1] 邹士翔.对发展市级农产品安全检测的思考[J].食品科学,2009(15):355-357.
[2] 陈晓华.“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任务及近期工作重点[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10.
[3] 李远.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90-292.
[4] 李哲敏.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概况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572-57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A/OL].[2016-11-23].http:///link?url=mwluilKNVSyy-G0hew8YaUmWW97sJ3oT5n54-UPavHMEkYY0hy0ePFncQCClpHhWH2dN5AQoUlSMHAsArDbzGLK.
[6] 钱敏,李丹彤,陈蕊,等.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探[J].云南农业科技,2011(3):6-11.
[7] 孙榕,高强,杨治彪.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9):305-306.
[8] 李恩普,陈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23-25.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测,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避免药物残留超标和添加剂超量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纰漏,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建设对策,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更好的为农产品质量监督服务。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问题;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54
当前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随着土壤、水质、环境等污染严重,农产品的质量受到极大的损害,且受利益的驱使,不可避免的有人会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添加农药、化肥,促使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病虫害,同时还添加了定量的生长调节剂,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农产品调查中大部分的农产品都含有超标的药物残留,居民食用后便可对身体健康等造成不利影响。国家出台了农产品质量检测法规,并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针对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虽然配备了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蔬菜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和定量检测等,并要对农产品所处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检测。但这些设备配置在基层县市并没有进行配置,或者配置的数量较少,检测设备较为落后,缺少高精度、高新技术的检测仪器,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
1.2 缺少专业化的检测人员
人员缺失是检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检测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检测人员,而是从其他专业转业过来的,缺少专业的检测技术和知识,后期又缺少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检测人员工作能力受限。
1.3 检测量较大,检测成本较高,经费不足
当前由于社会各界和政府等对农产品质量检测不够重视,对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投入成本不足,经费不足加上检测量的增加,严重影响到检测工作的开展,阻碍了检测工作的进步,检测效果也大受影。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内容单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陈旧,检测项目仅限于对氨基甲酸脂、有机磷、有机氯等药物的残留进行检测,仅限于定性检测,定量检测难以实现,覆盖面小,检测范围受限制。加上缺少大型的农产品集散贸易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缺少对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宣传,农产品法规不健全,使得监测工作的进行缺少足够的法律依据。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应对策略
2.1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
加大对农产品检测设备的投入,打造专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团队,并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2.2 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
建立农产品检测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监控和监督。对于药物残留超标和添加剂过量的农产品需要进行处理,杜绝存在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培训和教育,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提高其专业检测水平和综合素质。
2.3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绿色无公害技术
提倡应用绿色农产品种植和生产技术,最大程度上降低药物残留的程度, 对农资市场中的农产品进行彻底清查,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超中能够都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4 督促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和监管
从农业、工商、质检和监管等部门入手,与不同的部门联动,共同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动态,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并要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相关法规法律等,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多的为人们提供放心的健康农产品。
3 讨论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水平关系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等至关重要,必须要高度重视,从本质上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建设,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性意识,并要严格遵守检测的相关规定,按照规范对需要检测的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让人们食用放心、健康的农产品。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建议;云南勐海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01-04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的健康,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然而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各类有毒有害食品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恐慌与担忧,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已经迫在眉睫。2005―2015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笔者就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开展了探讨。
1 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情况
1.1 安全水平相对较好
2010―2015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果蔬监测总体合格率都在95%以上,未发生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1.2 问题隐患较多
一是农作物特别是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蔬菜是重要的农产品,由于勐海县温度、湿度较大,同时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病虫害发生普遍,使蔬菜用药量较多且较大,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叶菜和果菜的用药情况特别严重,加上农业生产者缺乏安全用药意识,过量施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相对较差,导致农产品中毒存在隐患,2010―2015年,国家农业部常态性对勐海县蔬菜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例行抽查检测,共抽查检测120个蔬菜种类,其中20余个种类不合格,均为农药残留超标,勐海县已列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管对象。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目前,畜产品市场价好货紧,一些生产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在村寨还有销售病死畜产品的现象。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卫生监督管理所近几年的抽检,勐海县畜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未发现使用瘦肉精。三是水产养殖不按规定使用药品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养殖户在使用鱼药时没有达到间隔期限,造成水产品药量残留超标。四是违禁违规药品销售时有发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如敌敌畏、甲胺磷等禁销农药有的转入地下销售,查处难度很大[1-5]。
1.3 发展机遇较好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勐海县人民群众也更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力不断增强,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支持和推进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推进。
1.4 全县工作任务较重
面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形势,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不断加大,需要加强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基地的全程监管,同时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工作难度较大[1-5]。
2 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2.1 强化保障措施
成立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农业和科技局局长为副组长,县纪委、县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环境保护局、县商务和外事侨务局、县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法制办、县公安局、县农业和科技局、县粮食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县供销联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和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站长兼任。局食安委及所属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县水产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土肥站、县茶叶技术推广中心、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等站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6-8]。
2.2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
勐海县农业局于2009年经县人民政府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在原来现有事业站所基础上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同时加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2块牌子,核定编制10个,现有在职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11个乡镇和1个农场分别在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内设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设1~2名专兼职监管人员;全县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兼职监管人员32人(包括县级检测站人员),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检测、行政执法的专兼职工作队伍,承担全县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工作[9-11]。
2.3 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
2.3.1 建设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农产品质量检测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县农业局按照“布局合理、服务便捷、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的要求,在县城建设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改扩建检测实验室、办公室879 m2,检测实验室配备了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相应的检测设备60余台(套),已经能满足本辖区内种植业、养殖业、水产养殖等药物残留、重金属、农化、基本内含成分的定量、定性检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实现了州内第一。
2.3.2 建设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县辖11个乡镇和1个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依据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制度、有标准的“五有”标准,在每个乡镇按照实验室建设标准装修检测场所25 m2,同时新配备办公桌椅2套、检测用电脑1台、照相机1台、高标准速测检测设备1台套,同时在2个村委会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设备。
2.3.3 建设专用快速流动检测车、业务用车。在省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的关心下,县人民政府特批2辆业务用车车编,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开展流动检测及执法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一是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滞后,广大群众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不足;二是农产品营销未与市场接轨,生产者缺乏标准化生产观念;三是对于从事非法生产与出售不安全农产品的处罚力度不大;四是全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片面强调种植面积、养殖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
3.2 监管体制不完善
目前,虽然全县11个乡镇和1个农场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但全县监管人员都为兼职,没有专职监管人员,乡镇所设机构人员全部挂靠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县级设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乡镇只设有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3.3 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生产困难
勐海县虽然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但存在农业生产缺乏规模化与标准化,农民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全县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较为滞后。目前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技术规程和操作要求较为系统,但要推广运用这些生产技术标准,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从生产领域看,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无标准状态,应用的技术规程主要是以提高产量为目的。
3.4 监管难度较大
3.4.1 监管范围较宽、面大、点多。全县11个乡镇85个行政村9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 518户,共26.58万人,各个生产环节监管十分困难。
3.4.2 经费投入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需要大量财力支撑的工作,但由于财力有限,尚未列入预算,无法给予稳定投入。虽然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都已成立,同时配备了相应的检测设备,但由于两级检测机构都属于公益性事业,开展检测工作需购置检测药品、色带、气体、检测样品等,同时流动检测车外出检测需燃料,站内没有专项的监管经费,大量实质性工作未广泛深入展开,监测工作存在检不了、检得少等问题。
3.4.3 监管设施、装备落后。勐海县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11个乡镇和1个农场办公用房仅20 m2。实验室与办公室在一起共用,长时间接触化学药品对人体是有害的。检验检测设备简陋,到目前为止,每个乡镇仅配有1台检测设备,因此目前的检验检测基本上开展较少,运行难于维持。
3.4.4 监管技术力量薄弱。勐海县农业部门近年来人员引进不足,现有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县及11个乡镇和1个农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职人员8人,兼职人员24人。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有3人占9.4%,30~40岁的17人占53.1%,41~50岁的12人占37.5%,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等问题,同时大部分技术员所学专业为农学推广,与从事的监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3.5 “三品一标”认证奖励政策制定后未落实
为了推进勐海县农业品牌创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勐海县出台过对获得“三品一标”等农业品牌的奖励政策,对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分别奖励1万、2万、3万元,对通过省级以上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奖励10万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发展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若不实施,对产业的发展也不利。
4 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议
4.1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一是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指导生产者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二是提高营销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引导、监督,使营销者销售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消费者提高识别认证产品的能力,抵制假冒伪劣和有害食品销售,维护自身权益。
4.2 控制监管好农产品质量源头关
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改良土壤结构;引进、改良农产品种苗,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业投入品商品供应管理,掌握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状况,同时实行档案化管理,逐步净化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并定期开展投入品使用情况检查,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
4.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财政投入机制
县人民政府应将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安排一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定期常规检验检测等正常开展、完善。
4.4 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4.4.1 完善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机构。县乡两级已基本完成实验室基本设备的配备,但成绩不突出,应组建完善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
4.4.2 完善县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补充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在原来县站建设的基础上,新增引进、招考化学分析人才2人,承担本县域内的农业环境样品和农产品样品的采样和制样,农业环境调查和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将制作好的样品和原始记录送上级检验检测站检测等工作。二是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建设。在现有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站”牌子的基础上,配备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编制及人员,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与农技干部的挂钩联系制度。三是逐步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员制度。在现有农村农科员、兽医员基础上,加强相应的业务技能培训,扩大其职责范围,负责本村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监管,同时逐步完善村级速测设备的配备。四是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制度。以县乡农业技术员、村两委、村民小组长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负责每家每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控。
4.5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切实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生产的农产品按照安全、健康、无污染、绿色、有机标准耕作,并对其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利用勐海县农产品流动检测车的优势,把农产品检测延伸到田头。其次,对进入宾馆、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瓜菜、家畜、水产品等,做到定期不定期检测,确保“餐桌”安全。再次,及时将有问题的农产品进行曝光(电视台、电台、报刊、互联网等),让广大市民对有问题的农产品进行监督。
4.6 建立勐海县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机制
制订勐海县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组织相应的技术专家团队,结合当前的先进科技进行集成、整合、引进和创新,形成完备的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在具备推广条件的范围内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有步骤地逐步推广,推动勐海县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4.7 加强“三品一标”管理,推行产地准出
勐海县加大对县域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力度,指导和引导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的认证工作,并加强台帐管理,在全县逐步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杜绝有害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
4.8 切实加大对农产品检测的经费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一项公益性的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需要政府财力支持,省人大对各级财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县政府根据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需要的经费开支情况,每年从财力上保证经费支出,保证尽快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工作开展起来,切实从经费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
4.9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
思想决定工作,观念决定成效,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如何,取决于全县各级各阶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程度。要提高勐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首先县政府和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自身要加大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全社会依法履行农产品在生产、销售、消费、管理环节的质量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 参考文献
[1] 陈幼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222-225.
[2] 李仕强.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工作思路[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3):47-50.
[3] 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62-363.
[4] 张兴国,李清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3(33):326.
[5] 吴曦红.莆田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现状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47-348.
[6] 陈开作.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完善对策[J].北京农业,2013(33):357.
[7] 丁艳芳,文味香.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285.
[8] 任涛,王俊,张兴.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5(7):108.
[9] 蒋金贵,李土存,吴千,等.勉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思考[J].畜禽业,2014(9):62-63.
关键词 农产品;质检体系;现状;对策;湖南桃源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11-02
Current Situ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aoyuan County and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YUAN Zheng-wei LUO Lan-fang PENG Fang-fang FU Gui-hua
(Taoyuan Agricultural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Taoyuan Hunan 415700)
Abstract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system in Taoyuan County was introduc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inspection system were analyzed,some suggestion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 level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from five aspects:strengthening leadership,increasing investment,strengthening the resources conformity,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carrying out the agency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quality inspection system;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Taoyuan Hunan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健康,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应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销售监管体系,保障农产品的全程质量安全,并加强检测,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系统的质量保障[1]。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撑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可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调节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因此,全面正确地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意见,必将有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桃源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 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现状
1.1 机构建设情况
2002年桃源县正式启动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2004年11月县编委正式行文成立“桃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站”,2011年9月更名为“桃源县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截至2013年底,全县先后建成县级综合检测室1个,市场农残检测室2个,乡镇农残检测室6个,基地自律性农残检测室7个。一个以县级综合检测室为核心、市场检测室为骨干、乡镇及基地农残速测室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以市场监测为重点、基地监测为补充的监测网络初具雏形。
1.2 人员结构情况
全县从事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人员有17人,专科以上学历的有9人,有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有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2.5%;中级职称的有6人,占75.0%;初级职称的有1人,占12.5%。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中,有15人先后参加了湖南省农产品检测中心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取得了农产品质量检验资格员证。
1.3 检测能力情况
依托2010年农业部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新建824.4 m2县级综合检测楼1幢,配套了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酶标仪等一批较为先进的检测仪器,加上各检测室此前配备的农残速测设备,目前,全县共有检测化验仪器设备103台(套)。具备了对农产品、农业环境、农业投入品、微生物、种子等五大类产品160项参数的检测能力。
1.4 制度建立情况
制订了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规章制度,并在综合检测室、市场、基地检测室上墙公示;制定了综合检测方案、市场准入工作方案,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通报制,检测结果及时用电子显示屏在市场进行公示,并每天上传至湖南省农产品质量监测信息网和桃源县农业信息网,每月汇总上报至市检测中心及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坚持向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每月1期农残监测简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政府及全社会对农产品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
1.5 农产品检测工作情况
1.5.1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2002年开始,采取日常检测与例行监测、市场检测与基地检测、定期检测与不定期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重点时期、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农药残留情况实行重点监控,截至2013年12月,共抽检各类样品265 150批次,其中超标样品3 442批次,平均超标率为1.3%。监测范围包括县东街批发市场、漳江农贸市场、新河桥农贸市场、桃纺豪兴农贸市场,县城区丰彩、好润佳、红太阳超市,楚旺、新河桥、长堰、双洲、茶庵铺、牛车河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各乡镇集市。监测品种涉及蔬菜、水果、茶叶等。抽检样品数从2002年的280个上升至2013年的33 662个,上升了约120倍;年超标率由2002年的18.2%降至2013年的0.1%,下降了18.1个百分点。
1.5.2 逐步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切实保障百姓安全消费。2008年10月,确立了县东街批发市场、漳江农贸市场、城区丰彩及好润佳超市为市场准入试点单位。县政府以桃政办函〔2008〕77号文件和政府第14次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了由农业、工商、城管、商务、公安等相关部门组成“桃源县城区蔬菜市场准合执法室”,建立了不合格农产品销毁机制,为实施蔬菜市场准入、销毁农残超标蔬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确定东街批发市场、漳江农贸市场、丰彩超市、好润佳超市、楚旺蔬菜基地为贴标销售区域,制作产品标识近1 000万个,发放生产经营户800余户。为保证试点区域蔬菜产品质量,对每个经营业主设立质量监督卡,并附产品合格证,实行有效监督,使广大消费者明白购买。截至2013年12月,共没收、销毁农残超标蔬菜4 903 kg。
2 存在的问题
2.1 体系不健全
从检测机构的数量及分布来看,现有的农产品检测机构仅能满足县城区几家大型市场的蔬菜农残监测,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乡镇集市成为监管盲区。
2.2 检测职能过于分散
兽药检测由畜牧局负责,土壤肥料化验由土肥站负责,种子检验由种子管理站负责,农业环境监测由农环站负责,农药残留检测由检测站负责。检测机构实行分设,不仅削弱了检测能力,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多个行政部门职能相关,但由于桃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部门之间在工作执行方面存在职能不清、协调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同时,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复杂、监管难度大,虽然各部门积极应对,但仍然存在许多监管漏洞,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
2.4 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检验检测是农业局近几年的新兴职能,基本无此相关专业人才储备。大部分工作人员过去以农技推广工作为主,且学历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验检测水平的提升。
2.5 仪器设备有待更新
目前县乡各级检测机构仍以农产品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定性检测为主,工作中使用仪器主要为RP-410农残速测仪,受环境、人为、试剂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检测结果极易出现偏差。同时,每组样品检测时间30 min以上,检测时间过长。
2.6 监测经费难以保障
资金的严重缺乏导致监管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年的监测经费都要通过多次争取才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产生2种结果:一是工作经费得不到保证,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费用、农业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也无从谈起,农技推广机构形同虚设,基地生产难以控制。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经费严重短缺,检测项目单一(仅局限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定性速测),检测手段滞后(检测时间长,不适应市场快速检测要求),总之,与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
2.7 机构资质尚未认证
计量认证是我国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验机构(实验室)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2-3],通过认证,机构出示的数据才拥有法律效力。由于多方面原因,桃源县的农产品质检机构至今还没有一家通过计量认证,进一步影响了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根据这一精神,当前,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4],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证监督管理有效实行,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的系统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格局。
3.2 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应增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资金投入力度[5]。加快乡镇质检机构建设步伐,添置更新检验检测仪器,保障体系建设、宣传培训、监督检测工作正常运转与维持。
3.3 强化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综合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县级农(兽)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站,承担县域农产品、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种子的监督检验检测。同时应避免重复建设,并实现生产与流通的整体监控[6]。
3.4 提高监管队伍综合素质
针对非专业工作人员多、水平较低的现状,当前可通过岗位培训、省检测中心跟班学习等方式提高其工作能力,后期逐步通过开展脱产进修与招收相关专业毕业生等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通、专业精、知识面广的检验检测队伍,确保检测质量。
3.5 开展机构资质认证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依法经计量认证合格”。因此,要在加强单位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队伍业务水平的同时,抓紧做好质检机构资质认证工作,尽快通过计量认证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能力考核,确保检验机构数据的公正、准确、科学和合法。
4 参考文献
[1] 乔志霞,凌游.浅析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高台县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0):9-12.
[2] 贡庆凤.浅谈镇江市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0-41.
[3] 周天豹,马士胜,顾宗英,等.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24-27.
[4] 李宁,刘君,任晓姣.区县农产品质检实验室建设的存在问题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5):15-16.
关键词: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65-0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一些国家已经被视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1]。面对频频暴发的农产品安全事件,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努力提升检验检测水平,从技术上给予支撑,确保城乡居民都能吃上放心健康的农产品。本文分析了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健全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1 农产品检测的概念和意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又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对农产品(含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人品)质量安全实施监测的重要技术执法体[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农产品安全体系的主要技术支撑,也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3-4]:一是把好入市前的关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居民安全消费,这是其最突出也是最显著的作用;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三是检测的结果可以提供技术决策和技术服务,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四是高品质的农产品可促进进出口贸易,提升国际形象。
2 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2010年11月10日,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紧接着各县区农检中心也开始了筹备组建工作,截至2013年底,汉中市“十县一区”农检中心均已成立并开始正常运行,这标志着汉中市农检工作步入轨道,对于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汉中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汉中农业率先突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2.1 体系不健全 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体系建设薄弱,由于能力、体制、检验标准等原因目前没有一家通过国家双认证,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不具有权威性;二是目前的检测主要以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为主,水产品、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检测未覆盖;三是检测手段落后,缺乏先进仪器设备和检测技术。
2.2 经费不足 农业部对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极为重视,为了加快建设步伐,给予了一定资金保障,但由于资金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个县区,汉中市城固县、勉县作为示范点建设走在了前面,但更多的县区是机构成立了,却没有项目支持,检测设备不齐全或者没有。同时国家的项目资金只是检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采购,不包括后续正常运行的药品试剂、日常维护等费用,而县区财政一般都比较紧张,对于提供必要的运转经费有一定困难,使得已经具备检测能力的机构同样举步维艰,勉力维持。
2.3 人员缺乏 检测设备的熟练操作,检测方法的正确选择,检测数据的精准汇总,检测结果的准确判断,主要取决于检测科技人才。目前,汉中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具体情况为:一是个别县区检测机构存在人员严重不足,10人左右的编制,仅仅只有3~4个人,而且3~4个人还有人员是借调来的情况;二是个别县区人员基本到位了,但是都是组建时从别的单位抽过来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缺乏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检测方法和原理、认证、风险评估等知识;三是新招来的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不足,缺乏培训,检测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差。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制约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检测方法落后及不当 在检测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检测方法单一、面窄,目前的农药残留主要采用WT-51和PR-3农药快速测定仪,但是此设备主要针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其他市场急需的实用快速检验方法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二是快速筛选测定的技术不够成熟,测定结果只定性不定量,而且还存在测定结果干扰因素多、误差大的现象,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5];三是样品测定方法选择不当,如多菌灵的测定使用气相色谱仪无法检测,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就能检测出来;四是大型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和不当,容易导致检测数据无法用,检测结果失败。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完善检测标准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政府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推进这项工作的进行;二是加强宣传指导,摒弃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另外,检测标准是检测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完善的检验标准是农产品检测机构正常运行的强有力技术支撑,可真正实现农产品检测有标可依、有标可循。
3.2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科研研究 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大市、县、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力度,给予项目支持,尽快完善我国整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设规划;另一方面,应把各级质检机构每年的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实验室的日常工作运转[7]。积极启动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项目,将农产品检测技术纳入农业科技规划并进行重点支持,同时加快研究低成本、便携式的农药、兽药及其他有害物速测仪和准确敏捷的测定方法,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风险。
3.3 健全基层检测队伍,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基层检测队伍的建设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公开遴选、外单位转入、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扩充基层检测队伍的数量,确保检测机构不是空架子,防止“一个章子,一个牌子”现象;二是数量上去了,质量也得跟上去,扩充人员的时候要考虑专业质素问题,不能招进来了都干不了活,要人人能上手,人人上的了手。并且,对检测人员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一是依托省部级的杨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采取跟班学习的方式,逐步掌握大型仪器操作规程和日常维护技术;二是利用省、市、县短期培训和“农产品速测大赛”、“检测比武标兵”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和检测效率,强化检测人员专业水平;最后,加强同级单位的交流沟通,一起开展检测方法、仪器的学习,并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考核。县区检测机构还要加强对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生产大户、企业、基地、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造就专业队伍的同时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3.4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一是利用项目资金和争取到的经费,扩充新仪器,淘汰旧设备,完善检测硬件,减少因为仪器造成的实验误差。在购置设备和农药、兽药标品时,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常用的进行购买,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二是对于已完成实验室建设的检测机构,要加强实验室管理,科学放置药品试剂,制定《实验室质量手册》《仪器使用说明书》和《仪器使用记录表》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时尽快通过项目验收和资质认证。三是对于争取到项目的检测机构,要尽量争取项目建设,同时加强速测工作,争取到项目但还未开始建设的机构,要进行实验室的草图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杜绝不安全因素,体现实验室环境的科学性、人文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钱芳.浅谈加快市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河北农业科技,2008(5):4-5.
[2]金发忠,钱永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3(2):26-29.
[3]王奇,李建松.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1):163-165.
[4]胡兰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4(4):28-33.
[5]郑冰,苏淑娴.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209-210.
[6]李远.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90-292.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问题;建议;江苏扬中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47-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直面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扬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探讨。
1 扬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近年来,扬中市农委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总目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措施落实,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果蔬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畜产品“瘦肉精”抽检、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达100%。
1.1 抓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1.1 建立健全监管网络。扬中市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各镇(街、区)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落实了办公用房和检测室,配备了检测设备用于开展日常监测工作,目前全市共有32名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和66名村级协管员,有效实现了监管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了上下联动的监管队伍体系建设。
1.1.2 明确落实监管责任。采取层层签订责任状、承诺书的形式,落实相关管理责任和职责。扬中市农委与各科站及各镇(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各镇(街、区)人民政府与各村民委员会、各镇(街、区)监管站、兽医站与规模种养基地、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都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状》和《承诺书》,督促生产者和管理者在责任、工作、绩效等方面做到 “三到位”,确保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1]。
1.2 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创优农业品牌
加大“三品”农产品认证步伐,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督促指导生产企业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制订并贯彻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生产基地196个,其中蔬菜基地65个,畜牧养殖基地59个,水产品养殖基地72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10个,无公害产地面积达9 366.67 hm2,“三品”产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比达 93.7%,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水产品养殖总面积比达94%,种植业“三品”产量占种植业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达56%。
1.3 抓整治,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事件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扬中市农委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保持高压态势。种植业领域主要开展了禁限用农药和农药残留超标的专项整治,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畜牧业领域重点开展“瘦肉精”、兽用抗菌药及生猪定点屠宰专项整治,全面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和集中处置工作。水产养殖领域重点实施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的整治,实现水产品100%监督抽检。在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坚持“露头就打”,禁限用药物使用的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效防止了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2016年共开展各类整治和执法检查176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 183人次,检查饲料、兽药、农资经营单位55个、规模种养户593家次,抽查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样本193个、送检25个,抽检合格率达96.9%,对不合格产品全部实行了无害化处理[2]。
1.4 抓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全程质量可追溯
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开展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活动,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在“三品”企业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按标生产,建立产前有认证、产中有标准、上市可追溯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1.5 抓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近年来,扬中市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提高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根省、市部署,积极参加“3・15”消费者维权日宣传活动,走进“扬中市政风行风热线”,就广大市民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答疑解惑,充分听取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同时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普“三下乡”、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形成全社会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良好氛围。2016年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参训人数达1 860人次;开展科普“三下乡”6次,受益人员达2 200余人次;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宣传资料1.68万份、悬挂宣传横幅85条,有效促进了市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意识的提高[3]。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没有引起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少数监管人员的高度重视。在群众强烈呼吁食品安全的当今社会,一些企业和农户仍缺乏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认识,不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操作,不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认识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检验检测手段滞后,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各镇(街、区)虽然挂牌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监管工作仍由镇农服中心人员兼任,专职监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村级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普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监管效能较弱。
2.3 散户生产实施监管困难
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种植养殖、收割屠宰、储藏运输、保鲜、包装、批发零售等诸多复杂环节,任何一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目前扬中市仍有不少散户从事农产品生产,且这部分生产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层次较低,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面对这种情况,监管很难做到面面俱到[4]。
3 建议
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关乎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强势推进,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3.1 进一步强化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继续推进地方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农业俗蓟生产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有效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
3.2 进一步强化队伍保障,健全监管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推进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档升级[5]。各镇(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快配备3~5名业务素质高、事业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专职监管员,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同时,注重加强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的配备,开展各类监管检查、检验检测业务培训,确保基层监管队伍稳定。
3.3 进一步提升基层监管工作效率,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心下移
全面推行“三定一考核”(定对象、定人员、定任务、绩效考核)监管模式;认真落实监管员和协管员与规模种养基地(企业)一对一挂钩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加大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队伍培训、管理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村级协管员工作补助,切实发挥基层源头监管作用。
3.4 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落实整治措施
深入开展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日常联合督查机制,由市农委牵头,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的检查力度,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同时,联合新闻媒体,加大曝光力度,形成震慑力,从源头上禁止违禁品的使用。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实施范围,实现对扬中市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和进入扬中市的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6]。
3.5 进一步强化品牌发展,培育优质产品
建立健全扶持政策,着力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鼓励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积极争创知名商标、著名商标,不断增强企业、农民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努力朝着“开发一个商标,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方市场,带动一片基地,兴起一个产业”的目标前进。
4 参考文献
[1] 闵小平,费新东.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践及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江苏省农产品安全管理专刊),2014:8-9.
[2] 范水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2013(11):73-74.
[3] 戚传勇.合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293-294.
[4] 雷扬.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7):15-17.
会议全面总结了第一次北方七省(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情况,进一步研究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区域合作有关事项,会议对辽宁省举办的首次北方七省(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会议及会后所做的工作、对吉林省承办2013年北方七省(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会议所做的筹办工作,给予了肯定。
会上,北方七省(市、区)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处)负责人充分交流了各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北京市围绕推进北京“安全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全程、全面、全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坚持顺向推动和逆向监管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措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预防、干预、应急能力。天津市结合全市20项民心工程的全面实施,重点开展了以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和监管信息化为主攻方向的“放心菜基地”和“放心肉鸡”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省外生产基地监管模式。河北省以“农产品绿色提升计划”为总揽,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设,持续深化专项整治,快速处置应急事件。坚持一手抓监管体系建设,一手抓执法监管,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源头治理,全面提升各级监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在加强体系建设、强化投入品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监管能力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探索。推进检测机构建设步伐,已有一批检测机构通过了 “双认证”,在加强检验检测、排除风险隐患等方面,正逐步发挥作用。连续两年推行目标量化考核,并实行以奖代补,指导各地明确工作重点、排除安全隐患、弥补监管缺位现象,有效调动了各地的工作积极性。
辽宁省重点在提高监督执法能力和检测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全省14个市和44个农业县全部实现了工作有机构、监管有人员,全省11个市级检测中心全部通过了计量认证,探索建立了包括农资备案、投诉举报、质量追溯、检测数据管理、舆情监测5个子系统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并在沈阳等地开展了试点。黑龙江省以“强体系提能力,建机制升水平”为主要抓手,完善了组织领导、部门协调、宣传培训、规范统一、应急响应、经费保障、绩效考核七大工作机制,统一印制了农产品产地准出证明、产地准出专用章和农产品生产记录。积极探索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吉林省将“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列入《吉林省县域考评办法》中,积极协调省编办从监管、质检、执法三个方面整体推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参茸、农产品和包装材料三个国家级风险评估实验室,开展相关农产品风险评估工作。与会代表还赴吉林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试点县柳河县现场考察评价了有机稻米、葡萄和人参种植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会议认为,开展省际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是新时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既为我们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工作搭建了平台,也为省际间开展协作、共同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奠定了基础,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工作新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会议强调,北方七省(市、区)要把区域合作作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坚持“多边合作、互利共赢、务实推进、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强化省际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合作的针对性、时限性和操作性,力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制度建设、技术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问题;对策;江苏扬州;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0-02
近年来,江都区坚持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市场安全消费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狠抓基地环境、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投入品管理3个基本环节,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从基地到市场”全过程质量控制,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取得的成效
1.1 推进“三化”建设,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总量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江都区通过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质量。
1.1.1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三品”建设的重要主体,而“三品”认证规范的过程,恰是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的过程。近年来,江都区先后涌现出江苏莲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早晚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和吴桥宝盛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推动了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
1.1.2 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坚持以“投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为原则,以标准化推广为手段,以新品种、新技术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1-4]。目前,全区已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5个,扬州市级农业标准示范区10个。2012年正在开展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的创建活动。
1.1.3 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化建设。为了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利于管理的弊端,江都区不断加强农产品基地化建设,重点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统一茬口布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防病治虫、统一肥料配方、统一质量管理、合同收购产品,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目前已建成农产品特色基地104个,其中6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50个,333.33 hm2以上11个,666.67 hm2以上4个。在此基础上,江都区重点打造了吴武蔬菜产业带,全区蔬菜面积已超过1.33万hm2。
1.2 完善“三个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依托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逐步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农产品开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例行监测,确保全市农产品消费安全。利用国家拉动内需建设项目,江都区建成了苏中县级一流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并于2012年通过了“双认证”,目前已进入试运行。
1.2.1 建立产地准出体系。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同步发展的思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强化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制定出台了大蒜、毛豆、西兰花、萝卜等一系列农产品地方标准,其中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8个,扬州市农业地方标准8个,企业标准100多个,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支撑,企业标准为配套的具有江都区农业特色的标准体系。同时,全区13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产地准出速测点,实施“先检测、后采摘、再入市”的质量安全流程,严把农产品首道关口。
1.2.2 建立市场准入体系。从2000年开始,农林、质监、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城区中心农贸市场率先建成了全国首家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此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配备专业人员,扩大检测范围,目前已在全区24个农贸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设立放心菜直销区、农业“三品”免检直销区。并在醒目处悬挂警示牌,准确及时公示检测结果,让经营者和消费者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严格把好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1.2.3 建立例行监测体系。2011年底,江都区13个乡镇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向下延伸。在基地、市场、大型超市等场所,对猪肉、蔬菜等产品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据统计,2012年,全区共抽检入市农产品5 658个,其中蔬菜3 800多个,水产品210个,饲料59个,生鲜乳90个,生畜“两病”检测713头,畜禽监察抽样7 000份,配合国家省、市农产品抽检60次,合格率都在98%以上。通过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流动检测、例行抽检、重点监测等全方位监管,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立体监控网络。
1.3 积极实施“三大行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积极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努力推动监管工作向基地和市场2个方向延伸,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快“三品”品牌建设,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3.1 强势推进农业投入品市场整治行动。坚持从市场监管入手,严把农资生产、流通、使用3个关口。狠抓队伍建设,各镇明确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和生产企业自管员队伍,通过培训,持证上岗。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组织网络;同时加快农资连锁经营,全区9个连锁经营企业覆盖了所有镇村,消除了过去“提篮叫卖农资”的无序经营现象,建立了可追溯、可索赔的农资经营制度,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违法经营。农委加大执法力度,结合种植业、农业投入品、水产品、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农业“三品”、生鲜乳等7个方面专项整治行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利益,维护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
1.3.2 有序推进安全农产品品牌化行动。围绕优质蔬菜、特种水产、特畜特禽等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申报创建力度,并在品牌开发上延长产业链,努力向产前、产后延伸,形成产、销、利一体化,打响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三品”总数达400个,农业“三品”基地面积近5.33万hm2,占可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90%以上。同时,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组织参加各类产品展销会和招商洽谈会,积极探索超市、专柜销售等多种新型业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目前,全区已有“渌洋湖”、“莲湘”、“翔龙”、“康植园”、“早晚食品”等5个注册品牌获江苏名牌农产品称号。
1.3.3 精心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行动。通过“农民电视课堂”、“农民广播课堂”、“江都农林网”等新闻媒体,结合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技术知识,指导农民识假拒假,进一步提高广大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推进不快,生产操作规程难以统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普及率不高。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优质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供给不足。三是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工业“三废”污染排放难以控制。四是市场检测体系还不健全,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水平较低,市场准入的管理机制和产品的流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
3 对策
3.1 继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与预警应急反应、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监管、过程监管和产品监管,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主抓、舆论监督的全方位监管机制。同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和畜产品违禁药物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治理农产品污染源头。
3.2 加快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吴桥至武坚蔬菜产业带和重点蔬菜产区,切实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增加投入,重点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产品检测、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与此同时,继续调优农业结构,积极推进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3.3 不断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逐步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动物检验检疫制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
3.4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区财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纳入预算的基础上,需逐年递增。镇级财政需进一步加大对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的投入,运用市场机制,整合项目资源,积极招商引资,扩大投资渠道,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5]。
4 参考文献
[1] 钟秀明,武雪萍.我国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27-32.
[2] 刘毓侠,于传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6):1-2.
[3] 胡兰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想[J].农村经济,200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