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1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技术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08(b)-0000-00

技术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学科,是通过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重点,以实现二者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良性循环的学科。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学科特点也比较鲜明,集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定量性、可预测性于一身,在各领域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比较被动地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不足,难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教学活动是依据教材展开的,不利于学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此外,所开展的课堂教学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实践重视不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基于这种现状,建构主义理论被应用于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之中,以切实扭转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真正提升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所改善,学生也能根据该理论的指导自主地进行建构活动。然而,这一理论并非无瑕疵的,它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结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了该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

一、建构主义理论介绍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最早是针对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提出的,因此,它属于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构建和积累的动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受到非结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三大关键因素的影响。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果。后来,维特洛克等理论研究者又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建构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使该理论增加充实、完善。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建构主义理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建构主义理论被应用于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后,刚开始的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同时由于对该理论理解的不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的作用有所忽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主要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建而得,被动获得不是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由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认知主体自我习得知识过于强调,认为教师和他人的知识传播无法给认知主体获得知识,因此它实际上忽视了教师对于学生传递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若以偏概全地理解为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自己关系不大,主要是通过自主构建习得知识的,则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教师过于膜拜该理论,认为学生自我构建才是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教师仅仅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实际上,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的作用大大忽视了,自古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师承担着传递知识的职能,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传授,必要的讲解和提示,才能使学生间接地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全面的。它应将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的引导启迪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良性的课堂互动,收获快乐、和谐、轻松的技术经济学课堂。

二是对意义建构过度重视。建构主义理论以意义建构为最终目标,因此很多坚持建构主义理论的教育者便高度重视意义建构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伴随着一定的主观性的,经对话、协作或者发表并接受批评等形式使个体知识潜在的主观性得到客观化的解决,从而降低知识落入个体主观范畴的几率。[1] 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今后的继续学习充电而不断发展和演化的。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比较系统和专业的学科,它除了具有具体的评价方法,还具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学生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学习这门课程,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但难以确保不存在认识和理解的偏颇,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果断进行纠偏,才能使学生在自我构建发生偏离之时,及时进行自我修正,从而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如果没有教师的传授、点播和纠正,学生可能在错误的知识建构中越走越远,最终影响到它的认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影响到今后的生活。这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纠偏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对于技术经济学而言,学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严格而紧张的教学周期,如果完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由于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时候,一定要特别关注是否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存在盲目性和学习效果差等问题。

四是影响常识性知识和实际知识的习得。在技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过度地依赖建构主义理论会使间接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获得受到影响。例如,概念性的知识、词汇、术语的习得并非完全自我建构就可以获得,因为有时候这些词汇晦涩难懂,需要教师的语言、动作、举例进行讲解。所以,过度依赖建构主义模型无法达到学习常识性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习得的目的。

五是建构主义理论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不足。建构主义的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四阶段教学模式,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问题是关键,以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为目标,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性,全面完成教学目标。[2] 但是在应用该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特别是过于忽视教师的讲授,使学生仍然是被动地获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的传播,也未能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决的训练。若过度依赖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技术经济学这门比较系统、专业的学科教学未必能如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我构建的理论体系存在偏颇甚至错误,需要有教师的及时纠正和指导。这也恰恰告诉我们,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不能过于依赖建构主义理论,要参考、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束语: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技术经济学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这还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借鉴,在坚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确保技术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2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 百色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管理的分析及对策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关于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的几点思考 探究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勘查面临的形势及解决对策 酒泉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探索 矿产资源态势及黑色金属矿产勘查规划建议 论矿产资源开发及采矿技术应用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研究 试论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勘查现状及对策 关于对矿产资源勘查及管理的若干思考 探索无公害采矿模式,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关于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问题探析 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简史 西伯利亚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对外贸易 浅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建议 浅述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问题的防治 鄂尔多斯市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现状及完善建议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EB/OL].

.

[3]胡强.《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1,(22):145.

[4]许洪帅.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与基本对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106-113.

[5]杨梅,幸克坚.高师院校应重视数学语言表达与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谈高师数学教学如何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5):125-128.

[6]兰轶环.技校《电子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职业,2011,(33):120.

第3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调查

双语教学是指在一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外语应用于语言学科之外的教学,用母语与第二语言结合进行教学的现象,使学生同时学习到专业知识和第二语言,而且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英语素质,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己经成为了当今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广东医科大学在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开设了几十门双语教学课程,了解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教学情况及存在问题,本文以广东医科大学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研究双语教学的开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对双语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更好的实行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东医科大学9个学院各年级的在校本科生。总共发出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4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4%。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对双语课程的态度);②学生对双语教学课程的掌握情况;③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建议等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录入"问卷星"调查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和分析

2.1 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

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完美结合,但由于许多院校双语课程开设较晚,经验不足,开设课程数量较少,使课程开设受到较多因素的限制。本次调查中有27.4%的学生上过四门以上的双语课程, 19.41%的学生上过三门的双语课程,53.19%的学生只是上过1或2门的双语课程,不同专业开展双语课程的门数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较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双语课程是什么,表明对双语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和普及力度不够。双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学校应加大对双语教学工作的支持,具体表现为: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情况开设合理数目和科目的双语课程。二是,要为双语教学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材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保证双语教学的实施;三是,要为双语教学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制定教学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政策,从而调动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2]。

2.2 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

调查显示,34.25%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不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而64.16%的学生认为会加重学习负担。说明双语课程会加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负担。综合分析以下可能有三方面因素。

第4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综合教学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11-02

现代大学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教学的目标是一个更综合、复杂、动态的概念,因此对于高校课堂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也就具有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方法多元化的特点[1]。

一、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现存的问题

1.过分关注“生评教”,其他评价方式流于形式。高等院校越来越意识到高校已经成为服务行业中的一员,收费制度改革也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市场属性[2],必须接受社会和学生的监督与评价。“生评教”这种方式及其结果也因此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然而,世界各国高校的实践均证明过度依赖生评教已经引起分数膨胀、课程教学贬值的问题。在美国大学中,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要求学生在评价表上填写个人信息。但是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不署名的;有些即使是要求署名,也不能保证学生的评价是真实、有效的。

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应包含专家、领导、学生和同行以及师生自我评价等多个角度,使得多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形成相互印证。许多高校组织的教学评价,其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已经涵盖了以上各种。但这些方式之间往往是割裂和孤立的。这也是各种评价结果在实际中没有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造成其他形式的评价流于形式。

2.评价内容和标准过于单一。不同领域的课程有不同的认知规律;在同一个专业内,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关注点和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除此以外,特点鲜明的行业类院校,其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有别于其他一般类综合性大学。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课程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一会造成评价结果缺失客观性、适用性和准确性,另外还会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除了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区别外,还应注意教学过程阶段的差异。课程教学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效果阶段构成。准备阶段需要关注教学意向、教学观、教学策略和对教学效果的预期、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安排是否合理及环境资源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施阶段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实际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否和谐及满足教学需要;效果阶段关注的是教师能否公平、有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并及时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制定有效解决措施[3]。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阶段采用相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另外,在同行评议中,由于受资源和条件所限,成员绝大部分属于其他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受专业领域所限,很难发现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

3.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反馈。“评价”不是教学评价的单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激励、调节和改善的作用。因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使得被评价对象(教师或课堂教学)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评价主体对其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并不完善。学生评教成绩、同行评议结果、专家和领导的建议,被评价的教师都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同时也缺少对这些评价结果的分析、评议及对问题改进措施的制定。反馈环节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教学评价过程不能构成完整的回路,其本身的意义和功能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造成部分教学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评价主体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评价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于解决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初步建议

解决和改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工具方面共同入手,寻找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三点建议,并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1.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多样性课程教学的评价,应从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以及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设计评标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也有统一的规律和共性的教学要求,不可能一门课程一个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必须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比如笔者所在高校,鉴于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分类的现状,建议从专业大类入手(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文类、理工类),分别设计理论课、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不同评价主体关心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专家评价一般侧重在专项诊断与分析;同行评价侧重于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协作关系和敬业精神;学生评教侧重于课堂教学效果;领导评价应侧重对教师专业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评估[4]。这些侧重点也应在不同类别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

2.构建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许多高校目前已经构建了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关键需要真正充分发挥各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因而,本文建议以目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为基础,采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赋予不同教学评价方式的结果以相应的评价权重,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势,定期给予每门课程综合的教学评价结果。

3.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建立多渠道、多手段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人员的分析表明在线评价比纸质表格评价的效果更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在线评价可以使得被评价者及时、全面获得评价结果的反馈,并第一时间针对评价结果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目前,许多高校都拥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建议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教学评价和反馈网络,使得学校、学院、各评价主体及被评价者能获得教学评价结果的相关信息。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全过程环节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中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和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的建议,形成系统的、闭环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全过程的构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参考文献:

[1]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1(3):79-81.

[2]蓝江桥,冷余生,李小平,余敏,舒重胜,石绍应.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2):96-100.

第5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素养

由于高职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在学生素质、培养方向、师资和设备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遇到一些不同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多年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经验,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出发,对高职类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期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总结,目前高职类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规定了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但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应付高考以及各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较好,较早就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高。另外,有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是从中职通过“3+1”考试升上来的,他们在中职阶段已学习了较多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有一部分学生已通过了国家计算机水平一、二级考试,但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是“计算机盲”。而现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既浪费了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造成学生逃课现象,大大影响了学风。另外,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对于在设备、师资方面本来就较紧张的高职院校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软件操作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或中专升格而来,部分教师习惯于中职中专的教学;另外,由于高职院校连年的扩招,引进了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而很多学校却又忽视了对新教师的培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对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照本宣科”或只对学生讲解软件使用方法而使该课程显得枯燥乏味的现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多媒体设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几乎涵盖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在“炒冷饭”,造成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省、市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全省的计算机水平统一考试,为了提高考试过关率,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围绕考试大纲进行大量的练习,又使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走进应试教育的怪圈。结果是及格率提高了,但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

考试环节存在问题有部分学校由于没有无纸化考试系统,仍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采用单纯的上机操作方式。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固有的特点,传统的笔试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而单纯的上机操作完全忽略了理论知识,又不能完全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于通常担任较多班级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在手工改卷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未必能公正地评价学生。

由于以上的各种原因,高职类学校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修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后,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后续学科的学习上;对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软件或新版本的软件的自学能力较低,这些与我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只重操作技能,不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

要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文化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到,它不同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那样重于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计算机文化基础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包括利用计算机主动搜寻信息的意识,分析评价所得信息的意识,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主要包括使用计算机获取、存储、加工、使用、管理信息的能力(如办公软件以及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还有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相关技能,如计算机基本操作、一些软件的安装与使用、上网相关设置、网上冲浪、电子邮箱的使用、计算机安全防护等。

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包括不随意删改别人的文件,不在公共场所的机器上随意设置密码,不在专题网站无关内容,不玩暴力倾向的游戏,不浏览、不宣传黄色、暴力网站,不利用网络进行恶作剧的行为,不在网上进行非法活动等等。

提高学生后续计算机课程的自学能力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处于这一时代的每个人每一刻都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面对这一信息的海洋,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的当今青年一代,更应具有这样的素养。然而,当今我国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又是比较欠缺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我国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借助计算机查询、获取、加工、保存、提取、利用、管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计算机自学能力。当然,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仅仅依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它应当贯穿在整个大学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但由于现代信息具有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所以计算机文化课程应当主动地承担起更多的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了学生信息技能的教学,而对其他几方面内容却忽略了。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研究参考。

结合当前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分为选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Ⅰ》和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Ⅱ》两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Ⅰ》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的简单操作等;《计算机文化基础Ⅱ》为大纲规定的其他内容。据笔者的粗略估算,新生中至少有30%以上的人是掌握前部分内容的(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普及和计算机拥有量的提高,这个比例会逐年增加)。通过自愿报名或学校组织统一测试,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Ⅰ》,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另外,可以大大减轻高职院校设备、师资紧张的问题。

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高职类院校由于师资较缺乏,往往会安排一些“非专业”教师或刚毕业的新教师任教该课程;另外,有一些教师习惯了中专或中职的教法,未从以前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对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性质未真正理解,所以,应当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等。只有真正理解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掌握较好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教学的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教学内容上,二是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Internet有关知识的介绍,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什么是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模式。教师必须不断收集和更新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搜寻、发现有用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分析、评价信息,从大量杂乱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如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讨论,开展协作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同学、老师交流。教师在教学各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的信息素养便会得到逐渐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软件的方法,掌握如何使用“帮助”或网络进行学习,而非单纯学习书本上几个软件的使用。

编制一个内容科学合理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建议把学生所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点制作成考试系统,同时这个考试系统也作为课外练习系统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生平时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练习、评分,随时掌握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评卷的工作量,同时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实践;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94-02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模式。此种模式适合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实践性强、理论较弱的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来说存在许多问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后接触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与给排水管网和水质工程学一起构成完整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体系,是城市健康水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筑给排水工程研究的“水”局限于建筑或小区内部,与通风及空调系统、建筑电气等学科共同组成建筑设备工程[1],具有创造卫生、安全、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建筑使用质量的功能属性。

一、课程特点

1.知识面广

此课程涉及建筑给水、污废水、雨水、热水、中水、消防、小区给排水、景观给排水及游泳池给排水等诸多方面。从各系统的认识、组成、设计到管理等,内容丰富、庞杂。

2.注重设计

此课程是在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注重设计方面,在施工及管理方面相对较弱。

3.缺少理论

由于课程和实际较接近,更多是经验数值,对其原理理解并不多。纵观整个课程,唯一理论较深的是排水系统中关于管道压力波动的探讨和认识。

4.要求学时数不合理

按照全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教学要求,课堂教学40―50学时,课程设计1周[2]。以此安排课程,只能将基本理论和基本系统讲解给学生听,无法很好地形成工程设计理念[3]。

二、存在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落后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崛起,住宅小区的大量兴建,舒适、健康、节约水资源等观念日益普及,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已广泛应用,相关规范规程不断更新,一本教材要想及时反映这些技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难度[4]。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更新现有教材内容。

2.高层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讲解匮乏

目前给水排水工程本科教学中,对于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置较不重视,很多院校将其设置在任选课上,导致部分同学不选或是不重视。然而高层建水恰恰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延伸和提高,是形成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的前提和锻炼,因此,如何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和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融合在一起,从教材和讲课上解决衔接的矛盾将是至关重要。

3.知识掌握不透彻,设计程序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的反馈意见是,对建筑各个系统的主要内容基本了解,但只处于应付考试状态,不能灵活应用。虽然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过如何进行设计以及设计的主要步骤,但事后学生的印象不深刻,课本又无资料显示。有的设计基本上是照猫画虎,似像非像,结果还是不明白[5]。

三、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课程特点和存在问题,应将传统课堂讲学转变为实践讲学为主,课堂讲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因此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改变单一课堂理论教学,增加现场教学

课堂讲解知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然其收效甚微。尤其对于建水课来说更加不合适,因此需要针对实物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有实物的概念。根据各个系统,将本应课堂讲解的系统组成、设置方式、管道附件等内容改成1―2学时现场教学。比如,在讲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雨水系统及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选用的管材、管材的连接方式时,可要求学生到教学楼、办公楼、寝室等地实地观察,如果教学条件许可,可把课堂移到这些地方,进行现场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这样现场教学需要18―20学时。

2.改变单一理论教学,增加视屏、图片及模型教学

在现场教学的同时,有时候很多细节由于现场很难看到,因此,需要积累施工阶段视屏及某些特殊场所的视屏。例如卫生间管道施工视频、消防管道安装视频、太阳能安装视频等。在课堂上针对视屏、图片和模型讲解。这无疑是增加信息量和立体感。减少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立体感。

3.改变单一教师传授,增加学生自主认识

某些章节以主题形式进行设计,例如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消火栓位置设计、水景概述等。可由学生备课进行0.5学时讲解,再由教师进行讲解。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印象深刻。最终将此课某些章节做成主题讲座形式的教学方式。

4.改变单一书本讲解,增加课外知识讲解及组织专家面向学生讲解

邀请知名专家或业内人士,以讲座形式给学生讲解某方面知识,以此来拓展课程知识并接轨实际工程。例如:排水检查井的构造、给水阀门的构造、锅炉的构造、无负压给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游泳池水处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中水处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等。邀请设计院工程师讲解建水系统的设计、邀请规划院高工讲解城市管网的规划等。

5.改变单一公式推导,增加练习及实验教学,自主开发增建实验项目

目前使用的教材并没有习题和工程实例,而学生习惯课后以这种形式巩固知识点。因此,需要设定一些典型的题目和实际工程案例。典型题目以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题目或实际工程实例计算为主,实际工程案例以简单的多层建筑案例为主。

增建建筑给水排水实验室,以此来缓解理论讲解时抽象的概念。目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建筑给水排水实验室,亦没有人对建水实验室设定的项目进行探究。许多实验项目需要自主开发。笔者针对各高校给排水专业情况,目前可开设的实验项目如下:

(1)大便器冲水实验

此实验项目是模拟大便器冲水以探究其冲水能力及绘制冲水曲线。以此来说明大便器管道设置的管径和设置的垂直高度的概念;对市场上大便器的质量和排水时的噪声有大致的印像;对比直冲式大便器和虹吸式大便器,喷射虹吸式和漩涡虹吸式大便器之间的区别。

(2)排水管道压力波动测试实验

通过模拟家装卫生间卫生洁具排水,测试排水支管及立管压力波动情况及存水弯水封损失情况。以此来明确设计排水管道和卫生洁具注意点。例如卫生洁具设置前后顺序、设置存水弯水封高度要求、通气管道设置的必要性、自由出流的重要性、底层单排的理由等。

(3)虹吸雨水斗实验

利用水泵将水抽送到模拟天沟内,测试天沟内雨水斗淹没水深和雨水立管排水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探讨雨水斗泄流量和斗前水深的关系、重力式雨水斗和虹吸式雨水斗的特性、雨水斗整流罩设计或雨水斗构件设计对泄流量的影响、雨水排水管道水流状态等。

(4)管道连接及拆装实验

利用已有材料进行塑料管的胶结、热熔连接及金属管道的丝扣连接。掌握各种材质管道连接方式、如何连接及了解各种材料特性。

(5)洁具拆装实验

拆装市场上大便器、盥洗槽等洁具。了解各洁具的构造、性能及连接方式,掌握洁具和管道的连接、存水弯设置及浮球阀的动作原理等。

(6)同层排水实验及沉箱排水实验

利用现有设备探讨同层排水沉箱内积水排除问题。测试不同形式同层排水系统和普通的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比较。以此了解同层排水系统及存在的问题。

(7)给水水泵并联工作工况点实验

通过自制水泵并联装置,计算管道特性曲线和厂家提供的水泵特性曲线,算出理论工况点。利用实验装置测试出实际工况点,两者进行比较,以明确水泵并联工作及建筑给排水系统中水泵的选择。

从实验试做情况看,每项实验需要1学时时间,因此,需要实验学时数为7学时。

6.改变单一分块分章节式讲解,增加实际工程一体化式讲解

建水课本是分模块分章节对建水各系统进行讲解,一旦面对课程设计和实际工程,很多同学一脸茫然。因此,需设定一典型例子,从第一个系统讲到最后一个系统。此种授课需在计算机房讲解,并在讲解的同时要求学生动手做。在学期末,设置2周的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以进一步将所学知识一体化。

四、改革后教学实例图解

根据上述情况及改革措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置,见图1。

图1 实践引导理论教学整合图

注:图中实线框为课堂教学,虚线框为实践教学。其中,课堂教学为3学时,实践教学为5学时。

根据上述教学整合图,给水系统总体需要课时数为8学时,其中实践教学项目占5学时,理论教学为3学时。较好的解放了课堂灌水式教学模式,以此计算,整个教学过程需要64―70学时左右,和全国给水排水指导委员会规定的40―50学时相差20多学时。

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与研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以上内容与方法是本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点。通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主,以课堂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改革,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对应,所学知识和实际工程相对应。实现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和实践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卓越工程人才观”转变。

参考文献:

[1] 戚玉丽.关于建筑设备在现代建筑中地位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4,(4):8-10.

[2]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3] 陈鲲,陈礼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6):225-227.

[4] 蒋蒙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17(7):81-82.

第7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工程学科;独立实践课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当前不少工科高校都开办了工程类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完善着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也设置了一系列与社会应用相关的独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在这些独立实践课程考核中更为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延伸能力、创新能力还缺少针对性的办法,本文尝试构建这样一种评估体系,以提高工程类专业独立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一、现行工程类专业独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高校就业考评政策的指引下,工程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也不可避免地以结业考核为目的,仅强调了设计任务的最终成果是否完成,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类考核方式的形成与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独立实践课程受时间、经费和安全因素限制,难以与项目实际近距离接触。大多数工程类独立实践课程均会结合实际项目给学生下达设计任务,大部分设计对象位于校园外,校方出于安全和经费限制的考虑,往往对这类外出实践活动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学生对设计对象的了解通过书面资料获取,或者通过视频、仿真资料了解,缺少直观认识。

(二)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普遍把其当成作业看待。现有轻过程重结果的考核模式使得更多的学生把实践课程当做普通作业,只需提交上去就能完成考核,从而产生“轻视”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

(三)理论与实践能力均强的“双师”型任课教师缺乏。鉴于工程类专业的应用性较强,承担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师既需要掌握相关理论课程,又需要对实践环节非常熟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二、工程类专业独立实践课程新型评价体系结构

结合前文分析的现有考核问题,设计出如下图所示的实践课程考核体系,从四个大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课程,并将成果审查答辩环节引入独立实践课程的考核,从问与答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1-4]。

三、工程类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建议

为了使得上述专业实践课程考核体系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做好以下配套改革:

(一)改革考核理念,扭转教与学观念,提升对实践课程的认识。实践课程的考核应突出其三大目标,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搜集文献、解决问题[4]。三是评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对照上述目标,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考核改革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环节学生独立思考、搜集文献、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实践课程的考核应从重结果向重过程、重学习效果方面转化。

(二)优化各独立实践课程与相关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为独立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固定场地和时段,以实现集中辅导与个人引导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手段,也有利于中期过程监控。

(三)独立实践课程的考核可以分时段与轮次,建立课程阶段性考查――含教学单元考查、项目任务教学考查、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体系[5-6]。

(四)独立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应丰富实践环节教学实例,完善教学手段。

能否运用符合工程行业发展和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科学的教学实例,是教师能否胜任实践教学的关键。任课教师除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外,还应设法了解工程类学科的课程体系、社会需求或相关应用技术基础,积极参与科技服务社会的咨询任务,在此基础上,搜集教学素材、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交流。

四、小结

本文提出的实践课程评级体系是作者从教多年来的思索和总结,所提出的与实践课程考核配套的教学改革建议涵盖了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应作出的努力和改变,在各门实践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探索具体课程考核的多样化方式和现代化手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以使工程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考核更好地反映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浩钰.设计类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06):105-106.

[2]简晓春,叶勇.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5):107-110.

[3]陈棣沭,韩睛.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No.2,2010,(6):91-96。

[4]黄亚红,曹弋.对当前大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No.2,2007,(02):67-68.

[5]邵进,吕浩雪.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

第8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整合?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进程,迅猛的信息化浪潮强有力地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自然地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呢?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2.教师的信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3.当前课堂教学模式还达不到整合要求。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信息素养的培训

理念和技术是整合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加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因而,推行整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所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在帮助教师打破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的同时,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教师少走弯路,多尝甜头。

2.重视教学设计,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用正确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

3.构建教学资源信息网络

在网络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教与学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来源。因而,在这里所提的构建教学信息网络,并不是指硬件条件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网,而是基于硬件网络的,打破自我封锁,实现网上教育资源共享,并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建设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体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它在目前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还将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我们要不断地关注新的信息技术的产生并把它及时地应用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

第9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训;青蓝软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8日

引言

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掌握会计科目设置、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具体要求和应用,掌握会计处理程序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学生在实务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基础会计实训课程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即根据经济业务在纸质账簿资料上进行相关业务处理。现采用电脑模式,即利用青蓝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和会计报表等相关内容操作。结合课堂教学,本文对电脑模式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与手工模式相比指出其优缺点,提出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会计实训课程的作用。

一、青蓝软件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青蓝软件是一个会计综合实训平台,根据实验难度和教学进度将平台分成了初级实验和中级实验,基础会计实训是初级实验,如果说基础初级是分模块进行练习,则基础中级就是综合性的练习。青蓝软件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自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答案设置。青蓝软件中的业务题都配有相应的参考答案,但是存在个别题目的参考答案设置明显错误和缺乏灵活性等问题。虽然软件赋予教师对业务题答案进行修改的权限,但由于业务题目较多,授课教师不可能对系统中所有业务题的答案事先检查一遍,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误导,需要软件提供方在设定答案时要尽量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可以安排专门人员对答案进行全面核对。答案设置缺乏灵活性主要是指描述性答案。例如,在填写现金支票用途时,如果软件中给定的答案是提现备用,而学生把用途写成是提现支付安装费或提取现金备用则系统自动评分时则认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答案必须和给定的答案一字不差才会被认为是正确的,描述性答案的评分设置缺乏灵活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描述性答案可以采用关键字或关键词的评分设置。另外,不需要填写的项目软件系统应给予“此处可不填写”等的提示信息,或者排除在系统答案核对的范围之外,以免学生填写了保存后显示不正确,增加学生疑惑。

(二)模板设置。模板设置存在问题,以原始凭证模板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如果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要重新添加一个新公司原始凭证模板,新公司原始凭证模板中的业务资料从系统中已有的东方有限公司原始凭证模板中进行挑选。但软件无法实现这一功能。如果新设模板中要添加现金支票的业务资料,一旦选中现金支票,添加的将会是系统中所有模板的现金支票业务资料,而不仅仅是东方有限公司原始凭证模板中的现金支票业务资料,更谈不上对东方有限公司模板中的现金支票业务资料进行挑选。由于每位授课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而目前只有系统管理员可以新设模板,教师没有此权限。新设模板只有开启实验的班级学生可以进入,授课教师无法进入,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系统中模板设置的理想情况是,每位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可以对系统中的业务资料任意挑选组合,可以进入自己新设的模板,且以自己的账号登陆后只能看到自己新增的模板。

(三)模块开启新实验后,学生无法查看已结束实验的情况。当教师开启某个模块的新实验后,学生登录系统进入该模块只能看到新开启的实验,不能查看已结束实验,只有当这个模块没有开启任何实验的时候学生进入该模块后才能查看已结束实验,不利于学生随时查看已做实验。建议在教师开启模块新实验后学生进入系统可以通过成绩查询查看已结束实验。

(四)软件系统出错、反应慢。软件操作过程中,有时反应过慢,单击相关内容之后页面显示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时进行相关操作后,出现“应用程序中的服务器错误”的提示信息。个别时间还存在登陆时输入的账号和密码是正确的,却提示“用户ID或密码输入错误,请确认后再输入!”,无法进入系统。软件还存在内容丢失的现象。例如,学生分两次把记账凭证模块的所有凭证都已填制保存成功,但是再次打开后发现在已填制完成的凭证中找不到第二次填制的凭证,打开第二次填制的凭证后,凭证是空白的,看不到之前填制的内容。

二、基础会计实训电脑模式和手工模式下优缺点比较

(一)利用青蓝软件进行基础会计实训的缺点

1、学生操作的随意性大,不够认真和严谨。采用青蓝软件在电脑上进行实训操作,与采用纸张模式的手工实训相比,学生的随意性大,态度不够认真和严谨。例如,填写现金支票的原始凭证时,要求支票上面的日期采用大写写法,电脑模式下,大写日期是学生用电脑打字进行填写的,如果填写错误,可以进行无痕迹的修改。而如果是用笔在纸张上填写,日期填写错误是不能进行修改的,日期填写错误的原始凭证是无效的,要作废。所以,在手工模式下进行实训,学生由于害怕自己出错而使凭证作废,态度会更加认真,填写时也会更加小心谨慎。

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够全面地得到锻炼和增强。例如,在填制转账支票的大写日期和金额时,电脑模式下,只要学生对数字的大写写法有印象,一般情况下就可以利用电脑打字正确选择。但是手工模式下,学生对这两个字有印象却不一定能够写正确。

3、学生缺少成就感。手工模式下,课程结束后,学生完成的账簿资料就是自己的作品,自己可以保存和经常翻阅查看,特别是一些在实验过程中发生错误比较少的学生,看着自己干净整洁的账簿很有成就感。而电脑模式下,学生只有利用学校网络进入软件系统才能看到自己完成的实验,一旦该门课程结束,任课教师删除学生记录后,学生就无法再进入系统查看实验。与手工模式相比,学生缺乏成就感。

(二)利用青蓝软件进行基础会计实训的优点

1、节约成本。利用青蓝软件进行基础会计实训,是一次性成本支出,成本为购买软件的价款。而手工做账,学校需要每年采购实训教材和账簿资料,从长远来看,成本较高。

2、资料丰富形象。青蓝软件提供了与实验相关的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大量业务资料及单据演示功能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学生通过阅读提供的理论知识,能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温习。通过大量实验资料的练习,理论联系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而软件中提供的单据演示功能,直观形象,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保存及答案权限设置功能给课堂教学提供便利。系统中业务资料有参考答案,而且教师可以随时通过编辑实验对学生查看答案的权限进行设置。这样,避免了手工实验下教师对学生所做实验资料正确性一一进行检查的环节。在练习模式下,学生进行操作保存后系统会自动显示错误地方,教师可以在学生刚开始练习时不允许查看答案,等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完实验的时候再开启查看学生答案的权限。这样,做题时针对错误的提示会让学生思考错误的原因,并进行修改,养成遇事动脑的好习惯。

4、开始实验和结束实验的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手工模式下,如果学生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小动作没有完成任务,课下还可以接着做。在电脑模式下,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到时间后结束实验。实验结束后系统就自动评分,学生将不能进入系统接着做实验。所以,学生为了自己能得到比较高的实验成绩,会有紧迫感,做实验时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5、结束实验后教师和学生可以查看成绩和实验情况。当教师结束某班的某个实验后,可以在实验评分中查看该班的学生成绩以及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登录系统后也可进入该实验,单击成绩查询,查看已结束实验的得分情况,以及所完成题目数量,对错情况和正确答案,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弥补了基础会计实训手工模式下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原因不能对每个学生所做实验进行全面检查的缺点。

三、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通过对手工模式下和电脑模式下基础会计实训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实训课程完全采用电脑模式,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不能全面得到锻炼和加强,甚至会导致个别学生出现“眼高手低”情况。针对完全采用电脑模式进行实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本文对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一)课时在两种模式下进行合理分配。由于电脑模式和手工模式下的会计实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课时在两种模式下进行合理分配,以使两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互补。以本校为例,目前基础会计课程实训是32个课时,建议32个课时中20个课时用于电脑模式下的实训,12个课时用于手工模式下的实训。

(二)合理安排两种模式实训的上课时间。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训相关知识,不仅课时要合理分配,两种模式的上课时间也要合理安排,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建议在电脑模式下相关模块内容讲授练习完毕后,安排学生进行手工模式下的实训,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务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两种模式的区别。

(三)改革学生成绩评分标准。目前,基础会计实训课程的学生成绩评分标准是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成绩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较大,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核是不合适的。基础会计实训是实验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不可能和理论课程一样,采用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该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检查其账簿的完成情况,也就是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所以,建议该课程的成绩评分标准改革为,平时占50%,期中占20%,期末占30%。改革后的评分标准,增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减少了期末成绩的比重,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平时任务的完成,减少或避免产生期末“搭便车”的思想。

(四)完善软件操作系统。目前,青蓝软件在使用上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功能也不是很完善。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授课教师应就软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相关部门和软件开发方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当然,需要软件开发方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

(五)给实验教师提供更多进修或调研机会。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实验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建议学校给实验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或调研机会,以使教师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调研假期,或者允许教师在企业进行兼职或去知名院校进修相关专业课程等。

(六)定期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并安排教师辅导。基础会计实训课程任务的完成需要借助计算机。建议学校每周定时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并安排相关教师进行辅导。这样,课堂上没有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学生可以去实验室完成,遇到问题也可以得到辅导教师的及时指导。同时,也避免了学生由于课堂上任务没有完成,课下又无法继续,课程知识学习发生断裂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