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新闻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

第1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广播电视节目通常由若干素材制作而成,这些素材中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曲艺作品、舞蹈作品、杂技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等等。对于这些作品的著作权人而言,他们享有“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如果把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定性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那么,广播电视台不仅要得到前述著作权人有关“广播权”的授权,而且要得到其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如果把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定性为“广播”行为,那么,广播电视台取得前述著作权人有关“广播权”的授权即可。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如何定性,不仅关系到节目素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关系到广播电视对作品的传播。

1.能否定性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的本质就是将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传播,毫无疑问是一种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播的行为,那么,我们能否据此把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定性为《著作权法》所规制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了定义,“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从该定义中不难发现,版权法上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必须具备“交互性”的特征,公众对于获得作品的时间与地点必须具有可选择性。而在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过程中,公众不能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而是与收听收看传统广播电视一样,播什么就听什么、看什么,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具有典型的“非交互性”,因此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不能定性为版权法意义上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2.能否定性为“广播”行为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对“广播权”进行了定义,“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由此可见,“广播”行为的具体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狭义的“广播”(即通过传统无线方式传播);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同步传播前述狭义的“广播”(不包括直接以有线方式传播作品的行为);通过扩音器等工具传播前述狭义的“广播”。我们能否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归入上述第二种情况,从而将其定性为“广播”行为呢?我国《著作权法》对“广播权”的界定来源于《伯尔尼公约》第十一条之二第1款,《伯尔尼公约》相关条款制订时,有线传播与无线传播特指通过有线广播电视、无线广播电视的传播,其对“有线传播”“转播”的界定显然不涵盖互联网、电信网上的传播行为。如果仅从这种“历史解释”出发来理解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显然不能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归入上述第二种“广播”行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著作权法》在定义“信息网络传播权”时也使用了“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的表述,但却没有将“有线或者无线方式”限定于互联网或电信网,这里的“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甚至可以涵盖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只要具备“交互式”特点,就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由此看来,我国《著作权法》中“有线方式”“无线方式”的表述已经不仅涵盖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无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而且涵盖计算机互联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因此,我国《著作权法》中“有线传播”“转播”(无线同步传播)宜理解为可以涵盖各种网络上的有线、无线传播。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是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同步传播广播电视(即前述狭义的“广播”)的行为,符合我国《著作权法》对“广播”行为的界定,因此可以将其界定为“广播”行为。除此之外,“网络同步播放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两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它们是由同一信息源在同一时间向公众中的成员传送同一节目的行为。实际上,网络同步播放只不过是改变了广播信号的承载和传播形式,它所播送的内容仍然是广播组织以无线信号方式所播送的广播节目。”① 把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定性为“广播”行为,也更符合客观实际。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来看,英国于2003年颁布的《版权及相关权法令》第4(1A)条款明确规定,广播不包括任何互联网传输情形,除非:(1)互联网传输和其他方式的传播行为同步进行;(2)对现场事件的实时传输;(3)传输已录制的图像或者声音构成了传输者所提供的某一节目的组成部分,而该节目是被该传输者在其确定的时间内进行传输。根据这一规定,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在英国应被视为“广播”,与无线广播享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对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做出这样的界定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值得我国在修订法律或解释法律时吸取借鉴。综上所述,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是一种“广播”行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在通过这种广播行为传播各种作品时,无需从作品的著作权人那里取得“信息网络传播权”,只要享有“广播权”就可以合法地实施这种“广播”行为。

二、网络同步播放中广播组织作为邻接权人的权利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对“广播组织权”做出了如下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其许可的下列行为:(1)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转播;(2)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未经广播组织的许可,其他组织在信息网络上同步播放广播电视节目,是否可以定性为上述规定中的“转播”行为,是否构成对“广播组织权”的侵犯?根据《罗马公约》第三条的解释,转播是指一个广播组织的节目被另一个广播组织同时广播。根据这个定义,转播只能发生在不同的广播组织之间,不包含非广播组织转播广播组织播放的广播、电视的情况;转播只能通过无线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输,不包含信息网络传输的情况。《罗马公约》对“转播”(rebroadcast)做出的这个定义被国际版权界广泛接受。如果据此来解释我国《著作权法》中“转播”的概念,那么,其他组织未经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就通过信息网络同步播放广播电视的行为不构成对“广播组织权”的侵犯,广播电台电视台就此无法得到法律的救济。随着三网融合的飞速发展,通过互联网、电信网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情况逐渐增多,在网络上盗播广播、电视信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对广播组织的危害非常大,因为信息网络的传播能力远胜于“转播”和“录制复制音视频载体”,如果不赋予广播组织许可或禁止网络传播其播放的广播、电视的邻接权,广播组织所拥有的权利便会成为一纸空文。如果说当初各国著作权立法纷纷创设“广播组织权”是为了保护广播组织以制止第三方对其节目信号的非法盗用,就有必要与时俱进,把对广播组织权的保护延伸到通过信息网络盗用广播电视信号的行为。近些年来,国际上一直在积极考虑将广播组织邻接权的保护延伸到信息网络,目前已形成《关于保护广播组织的草案》。该草案规定广播组织享有的权利包括:“授权以任何方式转播其广播节目的专有权;禁止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利用擅自制作的录制品向公众提供其广播节目,使公众中的成员可以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该广播节目的行为。”②本文认为,我国《著作权法》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将“转播”做扩张解释,广播组织权的内涵应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做必要的延伸扩展。综上所述,未经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许可,其他组织在信息网络上同步播放广播电视节目,构成对“广播组织权”的侵犯,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制止这种侵权行为。

三、“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的版权问题

1“.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的界定

本文所称“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是指与“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相类似但又有细微差别的行为,具体指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广播回听、电视回看(时移电视)功能的行为。例如央视网提供的对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的回看功能、央广网提供的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的回听功能。这种行为与“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首先,二者都是广播组织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行为;其次,二者都是为了使公众能够更加便利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第三,二者都不直接以盈利为目的;第四,二者都是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直接上传网络,未改变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对各种素材作品的使用方式。这种行为与“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仅有一点差异:前者可以使公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间,而后者仅仅是增加了公众“非交互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渠道。鉴于二者的紧密关联,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2.广电节目网络回放与一般音视频点播行为的区别

从表面上看来,广电节目网络回放与一般音视频点播行为都符合《著作权法》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然而,二者却有本质上的差异:首先,前者在网络上传播的是完整的广播电视节目,后者通常传播的并不是广播电视节目;其次,前者是为了使公众更加便利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后者是为了使公众更加便利地获取各种音视频素材;第三,前者未改变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对各种素材作品的使用方式,后者直接通过网络交互的方式传播各种音视频素材。由此观之,广电节目网络回放不宜与一般的音视频点播行为相混淆,直接简单地将其界定为版权法上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并不符合客观实际。

3“.准广播电视网络同步播放行为”的法律适用

第2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对于传递时事资讯、普及大众知识、传播相关信息、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提到的作用。根据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分为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两种,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和对播音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从与信息发出者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非模仿性语言再现的特点;从与语境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非现场单向传播的特点;从信息形式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规整性的特点。而在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中,规整性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主要是指语音(声、韵、调)、词汇、语法、语流都要符合普通话的相关要求,遵从普通话的规范[2]。广播电视的一项重要职责就在于推广普通话。

当前,推广全民普通话已经作为普及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推进,是大势所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作为有效的传播途径理应更好地“作表率”,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的进行。但是“规整性”的意义除了符合普通话的基本标准外,更应该包含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准确生动流利的语感、有钳力的逻辑性和更为清晰的语言思维。、很多情况下,我们谈及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往往联想到的是呆板、骨感、守旧,在心理层面上把语言的艺术性和语言的规整性是格格不入的两个对立整体,追求播音的规整性就会使得播音变得过于官方、有束缚,极不自热,丧失生活化和幽默性,这种观点显然不够具体全面,有失偏颇。

二、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现状及原因分析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更加广阔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自身的收视率,不得不冲破广播电视新闻的规整性要求。通过社会公众调研工作了解到受众的心声和普遍性的要求,通过创新和突破,顺应公众需求。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采用更加亲切的方式贴近受众,而这种亲切的方式大都是突破新闻广播规整性,在语言上一反往常规整性、严肃性、格式化的常态,采取更富娱乐化,更加轻松的播音方式,让受众听得懂、感兴趣;

2)广播电视新闻界思想的更新,使得播音规整性受到考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思想更加开阔,更具有批判主义和创新精神,大多数人把波音的规整性视为播音发展的桎梏,认为一味的追求规整性只能使得播音变得更为程式化,丧失发展活力,最终将会埋葬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在这种思想下,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开始更新播音观念,调整规整性内容。除此之外,报纸媒介的更加生活化和电视电影的娱乐化、轻松化趋向也使得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受到挑战。

三、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的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在规整性意义的思考上也走向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两个方向。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持有赞同意见的人认为,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应当成为播音的一项黄金法则,这种特点有利于播音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体现了播音的科学化要求,推动了新闻资讯的全面和无障碍普及传播,使得播音更有艺术性。而另一方面,播音规整性不仅不会体现播音的艺术性,相反会使播音远离大众视线,渐渐失去其生命力,不利于播音的创新和发展,不能真正体现广大受众的要求,将其束之高阁,最终失去活力。从两种看法来看,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应该如何调整规整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第3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讲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就是新闻从业人员根据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新闻的具体特点和要求,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形成对新闻报道的构思和相关思路、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及相关措施,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从大众的角度讲,更愿意接受和认同架构清晰,思路明确,重点突出,观点科学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播出效果,失去可看性通常是策划失当的结果。在现实工作中策划特别必须要坚持几个原则:即坚持新闻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满足观众需求为目标的原则。在积极总结和发挥广播电视策划工作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客观存在的问题,力争科学对待、扬长避短。

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类别的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喉舌,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广播电视机构在国际竞争中新闻类节目的广度和深度甚至直接代表了各自的实力。我国现有的电视台是按照四级制进行编制的,各级电视台之间是合作竞争的关系。在新闻资源竞争上,中央台在全国新闻资源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各地方台在本地新闻上略占优势。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更是空前繁荣,出现了各电视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空前局面。各家广播电视机构都下大气力增加收视率,不惜大手笔的投入,在设备更新,节目设置等方面不遗余力,甚至在收视率方面没有常胜将军,中央台也没有更明显的优势,部分省级电视台摘得收视率桂冠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情况下各家电视台各有优势,各具特色,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关键还是要看各自的创新能力,看各自在节目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各家广播电视机构对于节目创新能力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应该看到尽管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收视率。很多广播电视机构盲目追求收视率的攀升,新闻类节目只注重“新、奇、特”,靠哗众取宠博得人们的眼球,甚至不惜歪曲事实,甚至恶意炒作在新闻上造假,尽管一时赢得了关注,但失去根基的东西不会长久,既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也不利于广播电视机构自身的发展。事实上受众对于新闻的关注还要靠踏踏实实的态度和独到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思维在播电视新闻策划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1)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是对策划人员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要依靠自有平台的传播,如频道、电视频道等,广播电视节目类别多,要保证良好的播出效果和收视效果,就要求既要保证新闻内容客观真实,也要对各类新闻内容有辅的解读,加上独具特色的新闻评论,能帮助受众加深理解。放眼全国,真正受欢迎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对新闻事件进行了深度解读,如黑龙江电视台的《新华视点》栏目,受观众欢迎程度很高。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很好的融入创新思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发展的需要。

(2)创新思维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务实、新颖的特征。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时刻保持足够的新颖性,新颖性是创造思维的重要体现,新颖性表现在形式、内容、编排、评论等诸多方面,有点电视台在晚六点档的新闻节目中尝试了崭新的新闻播报方式,深受百姓欢迎,如江苏台、黑龙江台等。各家媒体对同一内容的新闻节目在策划制作上各有一套,就像是不同的厨师对相同的食材,不同的厨师可以烹饪出不同的菜式。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事实上直接反映了媒体在策划上的功力,文本写作、内容的编排、观察问题的角度等因素的创新性,都直接决定了节目最终的效果。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强化节目质量,在保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以满足观众需求为目标实现良好新闻传播效果,提高经济效益,体现积极的社会效益,策划工作者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身和团队优势打造受广大老百姓喜爱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3)以开放的思维开展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活动。新闻类节目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受众更好、更及时的了解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策划者要跳开仅仅局限在一个新闻事件的思维,要开阔视野,用整体思维和关联思维策划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把与新闻有关联性的内容的信息进行总结、整合,以广阔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大容量的信息内涵提升新闻的质量和层次。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很多新闻类节目都设置了关联新闻解读环节,力求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解读新闻,取得了良好效果,收视率较高。新闻的价值在于不仅要看眼前还要看世界,新闻的本质特征要求策划者要有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角度,这样才能使新闻成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4)注意在新闻要素上创新。新闻的选题决定了新闻的大方向,在整个新闻制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的新颖是新闻内容等要素新颖的前提,策划者要加强新闻的洞察力和敏锐度,积极在选题上下功夫,突出选题的新颖性,充分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人员要有良好的动机。管理上要,要积极评价,合理保护策划人的创新动机,在独立制片制模式下适度、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让策划人在较为宽松的环境里最大限度的享有创作的自由空间,努力从满足策划人高层次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激发其创新思维,形成策划团队和个人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四、结语

第4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角色转变;路径

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现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手机APP,譬如社交软件或新闻软件、微博、抖音等,这些新兴信息媒介都对传统的媒体传播造成巨大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的转型与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变。目前,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来说,顺应时展需求完成角色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要展现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新闻媒体行业快速发展。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

新闻媒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可以让人们了解身边的大事、趣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媒体宣传,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也要顺应时展趋势不断改变。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报纸期刊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为了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应当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积极面对融媒体这一趋势,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变的优势

1.传统电视媒体优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与信息获取方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不受人们的关注,但由于新媒体的信息来源以及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某些方面依然无法替代传统媒体。特别是微博、抖音等具有社交功能的手机软件,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人利用其散布谣言。因此,传统新闻媒体的自身优势不可小觑。

2.专业性优势。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专业性的优势,电视媒体信息内容均为新闻记者实地采集所得,呈现给人们的信息有多种形式,如图像、声音、文字等,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然而新媒体中信息来源与呈现方式具有随机性,任何平台甚至个人都可信息,也无法避免有人恶意散布信息,相比传统新闻媒体,新媒体为人们带来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或恶意性,在新闻专业性这一方面,新媒体无法与传统媒体相媲美。

3.公信力优势。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必须由记者实地核查,并由编辑整理后才可,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公信力,现阶段我国虽逐渐加强对网络的建设与净化,但网络虚假消息源源不断,非常混乱,谣言的发生使得人们对新媒体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因此受众对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信任度更高。相关调查显示,群众对重要信息的获取渠道依然是电视媒体或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这一优势为新旧媒体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受众优势。现阶段网络占据了人们大量时间,对大部分家庭来说,看电视是一个比较好的集体行为,电视新闻仍然是收视率排行在前的节目,在观看新闻的同时还能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相比每个人抱着手机自娱自乐,看电视这一行为更加适合家庭氛围。

三、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实现角色转变的路径

1.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自身的理论素养。新旧媒体的融合带给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新旧媒体的融合离不开网络科技,随着信息传递应用的增多,新闻媒体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大。面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能够轻松应对各种采访状况。新闻记者应当深入了解、掌握媒体融合的发展动态,针对媒体融合趋势对新闻进行编辑制作,发挥品牌效应。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信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熟练掌握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发展特点,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技巧应当手到擒来,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计算机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还需了解、掌握受众的喜好,重点关注目标受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依照大数据信息改进完善新闻报道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在新闻中加入社会热点词汇或者适当的背景音效都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

2.掌握和应用新媒体技术。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做到实地采访调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还需要掌握新闻专业之外的多门技术。现阶段我国新闻行业对记者进行测评时不仅要考量其业务能力,还包括图表制作能力、电脑应用熟练程度以及视频剪辑能力。新闻记者应当树立“一专多能”的目标,不断学习,使新闻报道内容更加生动、契合民情,促进新闻媒体信息更加全面、专业、权威、生动、时效性强。

3.学习和强化跨媒体写作技能。广播电视新闻播出时不仅要有实地拍摄、记者讲述画面等,还需要对新闻配以准确合适的文字说明,这样即使观看者无法听到声音,只看画面与字幕也可获取新闻所有信息,具有非常高的灵活度。目前电视新闻行业中的新闻稿件都具备一定的口语化特点,简单易懂。新闻记者应对各种媒体格式熟练掌握,有针对性地报道新闻。

四、结语

第5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

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广播电视新闻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新闻时政信息的获取,以往由于技术等原因,新闻资讯往往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渠道获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媒体采编人员的要求。

1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闻资讯传播的途径也在不断的增加,各种新闻资讯软件和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1]。面对这种社会背景,广播电视新闻也出现了信息源多样化、传播多样性、信息内容同质化等一些特点,并且也出现了虚假信息比较多等一些问题。笔者下面简要分析新闻发展的实际情况。

1.1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21世纪本身便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传统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新媒体可以将自身所具备的传播优势发挥出来,通过多样性的平台来进行新闻的传播,并且推出一些和现在消费者消费需求相符合的产品,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也推动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

1.2信息重复并且观点不够明确

新闻采编人员不但是传播新闻的人,还是新闻受众,现在,很多新闻采编人员在进行新闻传播的时候,没有对媒体的相关规律进行把握,这也导致了其在信息接受的时候,比较被动,并且无所适从,甚至会经常出现信息重复报道的情况,并且相关的观点不够明确,受众往往不知道新闻要表达的是什么。

1.3信息内容同质化严重

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前期发展的时候,面临的竞争比较小,所以,在进行各种信息搜集的时候,虽然比较单一,但是很少出现同质化的情况。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的增加,信息同质化情况也愈加的严重,媒体行业面临的竞争也愈加的激烈。这也直接导致了利益和版权纠纷的出现,从而给媒体行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2]。

1.4虚假信息比较多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隐患,比如虚假信息比较多。现在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数量非常多,和以往的新闻媒体人员相比,很多的新入行的人员本身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素质都需要提高,这些人员在进行信息甄别的时候,能力也比较差,这也给虚假信息传播提供了方便。我国从2015年11月1日起,刑罚已经增加了网络谣言散布的相关惩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2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相关技巧分析

2.1新闻采访的时候应该灵活多样

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往往是内容决定的。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而言,新闻采访对其是非常重要的。在新闻采访的时候,记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采访,一般情况下,接受采访的人员不可能所处的阶层是同一个阶层,其覆盖面比较大,并且每一个受访者都有自身的习惯和性格,这便要求记者在采访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切实提高新闻采访的实际效率[3]。

2.1.1采访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对于被采访者的情况,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问题设计的合理性,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利用合理的问题得到想要的信息。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记者可以根据谈话线索来进行提问,通过主动诱导来深入采访内容,记者引导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真实的信息。

2.1.2重视细节

在采访的时候,记者需要重视新闻中的相关细节,通过细节能够让新闻表达的感染力更强。并且在新闻采访的时候,记者应该善于发现被采访者表达出的一些细节,这样能够更好的发现新闻,新闻记者需要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重点培养自身新闻发现能力,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新闻采访的实际质量[4]。

2.1.3重视事实

人们的关注点往往都是新闻本身的真实性,这便需要记者需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报道的时候,绝对不能够以偏概全,这样会导致新闻失真,新闻若是失去了真实性,那么其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在采访的时候,新闻记者必须理性,在采访后必须思考,确保自己报道的新闻都是真实的。

2.2重视对新闻潜在价值的挖掘

一般那些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新闻往往都是有深度的报道,现在很多记者在新闻采编的时候,往往过度的重视新闻数量,而对质量不够重视,甚至有些新闻报道本身便是没有价值的。新闻是叙述客观事实的,在报道的时候,需要做到直指本质,从而让人们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便要求记者深究事件的意义,并将其表现给观众。而想要做到这点,便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认真的思考事件,选择合适的视角来采访和报道整个事件。

2.3重视知识面的拓宽

记者本身的知识面会决定其新闻敏感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角度比较独特,选题比较新颖的新闻才能够让人们更好的关注到。这便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合理的评估自身专业素养,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做好补充工作,拓宽知识面[5]。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自身能力进行完善,通过书籍阅读量的增加来切实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从而给新闻采编更好的进行奠定基础。

2.4必须尊重新闻事实

对于新闻而言,无论是文字内容、主持能力还是画面质量都会给其造成很大的影响,在编辑新闻的时候,新闻介绍应该比较的生动和形象,不能够呆板的进行讲述,而是应该给观众身在其中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人们的代入感,更好的体会整个新闻事件[6]。在处理新闻的时候,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都必须是真实的,并且新闻采编人员本身的洞察力必须出色,在新闻采访的时候,还必须对观众兴趣有一定的了解,找到话题集中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采访。而做好细节都需要采编人员把握好采访的重点,媒体形式也会随着社会时代变化发生变化,但是对于新闻而言,能够将其价值体现出来的还是内容,所以,必须保证新闻的质量,只有新闻的质量比较高,才会有存在价值,新闻媒体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

3结论

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时候,采编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新闻的走向,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特点也比较明显,信息来源比较广泛,并且新闻传播途径也比较多。记者进行采访的时候,需要将自身专业素养发挥出来,选择合适的技巧进行新闻采编,从而保证新闻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陈健源.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相关技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17):337.

[2]赵兰英.对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177,179.

[3]常跃东.对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9):127.

[4]方秀文.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8):133.

[5]武永旗.新闻采编技巧浅析[J].新闻传播,2015(22):92,95.

第6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一、重点报道好市领导视察、会议及各项规划、推进工作。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全市综治稳定工作会议”、“关工工作会议”、“南通来启督导教育工作”、“市领导视察小高考、中考、高考考点”、“中招听证”、科学发展观访谈:采访市教育局局长陆圣华、“道德模范陈丽萍”,《民生热线》播出“教育系统节前安全检查”,等等。

二、重点报道好教育系统治安综合治理创新活动进展情况。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第二职教中心综治工作出新招”、“校园艺术节”、“南苑中学捐助贫困生”、“大江中学创意比赛”、“启中填报志愿”、“**中学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江海潮涌》播出“高考前夕访启中”,《百姓人家》播出“特教优秀群体”,《民生热线》播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等等。

三、重点报道好社会各界推进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方面好的做法。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吕四春蕾班开班典礼”、“省科技大蓬车进校园”、“南城区街道亲子活动”、“南苑社区关爱青少年”、建都新村举办“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未成年人读报活动、市地税局举办“税收宣传进校园”活动、市公安局与教育局联合举办法制进校园巡回演讲活动、南苑二村社区与南苑小学邀请市公安局人员作“学好法律、预防犯罪,努力争当好学生”为主题的辅导活动,《百姓人家》播出“一个教师的学校”,报道海复镇关工委主任陆鼎新关爱在校生的事迹,《社会关注》播出“陪读现象”,对陪读现象进行深读剖析,《社会关注》播出“职教路在何方?”,呼吁全社会来关心职业教育,等等。

四、重点做好学校综合治理方面的舆论监督报道。如在广播1月9日〈政风行风热线〉中集中对我市网吧整治进行扫描,并就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引导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在〈法治广场〉栏目中播出“孩子谁更爱你”,讲述一对夫妇离婚后争夺孩子扶养权的问题,在〈法治广场〉栏目中播出“疯狂的花季”,讲述三个孩子进行抢偷最后进监狱的事情;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我市集中销毁600台赌博机”,等等。通过舆论监督报道,达到以情动人、以理醒人、以法警人。

2009年下半年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报道工作打算

针对市综治委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重点,下半年,广电局(台)将按照市总体部署,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做到规定动作求整齐、自选动作求创新,对内宣传重造势、对外宣传求扬名,一如既望地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工作,结合市相关活动组织广播电视打好集中报道战役,新闻、评论、专题、系列、访谈等多体裁宣传,着力营造“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安排如下:

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做好动态、典型、系列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加大对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分别开设专栏,着重报道好全市学校综合治理重点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广泛宣传教育系统各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二、根据市综治委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电视《**新闻》节目后,适时打出板块标语,播放宣传片。

三、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着力做好深度报道。精心策划好相关深度报道。特别在《法治广场》栏目中精选青少年犯罪的经典案例,通过深入剖析,讲述法理人生,达到“同频共振”的警示教育。在《百姓人家》节目中,就学校治安综合治理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在《民生热线》栏目中,就家长、学生关心的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长流水、不断线的报道。

第7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新闻采编 创新思维

一、新闻采编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就是指一般属性的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通过人脑进行间接和概况的反映出来,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思维形式中的最高级,具有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等特点。

新闻采编利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可以把新闻对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更加符合受众市场需求。面对新闻创作中激烈的市场环境,新闻编辑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时了解新闻报道的各方面提供的信息,并利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关注、思考问题,在同一个事件报道中,新闻必须体现出在内容上,文字与画面上要具有创新性,更关键要在其选题也是迎合了市场受众的需求,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使广播电视新闻更具有社会价值。

二、新闻采编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导致市场竞争的现象越演越烈,新闻行业的发展也被卷入其中。新闻媒体面临着不仅有国内外新闻媒体的竞争,随着多媒体和娱乐产品的增多,新闻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要想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更多的新闻媒体的实用价值,需要新闻行业适时的改革。新闻编辑作为新闻播出的主体部分,要敢于摒弃旧的思维定势,对其编辑的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编辑创新思维的发挥。

(一)编辑创新思维是编辑市场经济观念的必然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的创作正面临一个双重竞争的环境下,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了信息产品的细化分类,编辑的创新思维模式在新闻创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播电视编辑只有利用好创新思维能力,准确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使广播电视新闻能够以“商品”的形式迎合市场受众的需求,才能为广播电视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编辑市场经济观念是编辑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准

广播电视采编的创新思维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观念影响,并且要适时的根据市场经济观念的改变而及时调整。采编的创新思维模式融入到广播电视中要以符合市场需求为前提和标准,根据市场意识支配下进行与众不同的创新创造,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适“销”对路,赢得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新闻采编创新思维在新闻编写创作过程中的应用

(一)创新思维在新闻采编中注重时效性,以百姓视角报道新闻

新闻采编要发挥其创新思维,把握好新闻题材的整体认知,通过对事件的整体把握进行创新选材,提取新闻事件的重点报道内容,新闻栏目立足本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充分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同时制定报道计划,要以全局出发,不可只是用局部的新闻事件反映整体的新闻实事,导致新闻事件失真。在编辑过程准确把握新闻六要素,并根据要素的重点表现的不同,发散创新思维进行分类报道,抓取新闻要素中的重点要素可做突出报道形式,增添报道内容的丰富性。如果是大型的新闻事件,要细分化进行报道,使新闻内容更具有层次感,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排序设计。

(二)创新思维在新闻采编中要巧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是创新思维模式的一种,在新闻编辑中,编辑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信息资源,尽可能的向多个方向进行新闻扩展,找出新闻爆炸点的突破口,赢得更大的效果反响。为此,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群体决策,重视团队智慧,多听取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摒弃“群体思维”定势,如在编辑对新闻事件选题时,可通过编辑团队进行探讨和创意性方案的研究,选择出最佳选题方案,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新闻风暴。

(三)创新思维在新闻采编中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新闻编辑每天都要经手大量的新闻稿件,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做好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基础,同时报道的速度性更是抢占市场的关键。为此,新闻编辑要运用创新思维,准确的把握好市场的需求,要运用合理假设、逻辑推理等科学的分析方法,在每天海量的信息中预测出受众最为关注的新闻爆点,并在第一时间做出能够满足受众、市场的播出需求,增强新闻报道的强度,制定报道的方案,实现新闻报道的最新传播效果。

第8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关键词】县级台 “小记者” “大有作为”

当前,在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的强力挤压下,县级广播电视台在狭缝面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一般认为,县级台的“小记者”,无论哪一方面都无法与中央、省、市媒体的“大记者”相比,在新闻工作中很难出成果。广东省惠东县广播电视台立足地方,办好众多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新闻类节目,以本土化区域性新闻栏目品牌,寻求发展之路,在本土电视传媒中一枝独秀,为“小记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他们在新闻工作中“大有作为”。近几年,自办当地乃至全省县级台较有影响的电视新闻节目14个,广播新闻节目16个,新闻记者共采写115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在这些“小记者”的努力下,惠东县广播电视台收听收视率处于全省县级台前列,打造县级强势媒体。县级台的“小记者”如何“大有作为”?本文以广东省惠东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实践,做些初步探析。

一、解放思想,县级台“小记者”应树立“大有作为”理念

由于地域和节目传播覆盖程度,惠东县广播电视台作为县级台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属于生存压力最大的一群,无论是从体制还是资金,人才培养与技术力量或者渠道覆盖上来看,都无法与中央级、省级和市级台相比,过去在广播电视发展进程中是一个相对尴尬的弱势群体,机制落后,技术缺乏,艺术创想与策划能力缺失,覆盖受限,加之只自办新闻和一两个专题节目,自身没有主打品牌节目支撑,收视率底,受上级媒体冲击,广告收益微乎其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欠佳,新闻记者甘当“小记者”,对新闻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在前些年惠东县发生五十年不遇洪涝灾害新闻宣传中,由于设备缺乏,人才不足,反应滞后,记者们对这次灾情只作了简单初浅报道, 影响全县抗洪救灾工作,受到市县领导严厉批评,责令整改。为此, 惠东县广播电视台切实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到县级台存在明显劣势的前提下,也有自身的优势或属性,它是传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喉舌,推动地域发展和社会监督的新闻力量,彰显地域风采的窗口,所以,也具有挖掘发现本土文化以及地域特点,在服务地域上做文章,变劣势为优势,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样可以打造强势媒体,县级台“小记者”只要树立新闻观,忠于职守,践行“三贴近”,以“新闻立台”,扎实工作,也能“大有作为”。

二、加强投入,为“小记者”也能“大有作为”提供先进生产力

过去,惠东县广播电视台设备陈旧,短缺严重,只有几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摄像机和编辑机,连一辆专用的采访车都没有,新闻采访时只能靠等采访对象派车接送,宣传报道工作比较被动。对此,台领导从加强投入着手,一举改变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力落后的局面。近几年共投入1.3亿元,加强广播电视采编播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广播电视生产力水平。一是投入800万元,改善采编播设备,购置电视非编设备20多套、新闻采访车6辆、大小摇臂2台、电视拍摄轨道1套、摄像机30多部、编辑电脑60多台以及音像设备一批。二是投入250万完善电台电视台播控室、传输系统以及电视发射系统。三是投入300万元兴建惠东电视台新闻演播厅。四是投入150多万元,兴建新闻演播室3个录音室2个。五是投入1800万元兴建记者公寓。六是投入9950万元,新建播控中心,对传输网络进行数字化转换。目前, 惠东县广播电视台主要采编播设施达到省市级水平,为新闻记者施拳展脚,打造县级强势新闻媒体提供了生产力支柱,激发了“小记者”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的热情。

三、发挥特色,搭建“小记者”新闻工作“大有作为”的平台

对电视台节目先后三次进行全新改版,一是自办节目由过去一两个栏目增加到自办《惠东新闻》《第一现场》《文化广角》《今日视点》《农村视野》《法制聚焦》《经济生活》《我们的惠东》《惠民在线》《惠东警讯》等14个电视自办节目。这些节目既有时政宣传,又有民生报道;既有新闻消息,又有深度专题;既有对农、少儿、外来工节目,又有法制、警讯、经济、健康、德育教育、文化生活等新闻节目,发挥惠东地缘优势,突出本土特色,贴近惠东群众、贴近当地实际、贴近百姓生活,坚持做大做强主题报道,做精做优经济报道,做实做足民生报道,做活做新休闲娱乐报道,深受群众喜爱。二是加强节目的专业包装,对节目片头片尾片花和公益广告实行三维动画漫画包装,美化优化播出审美效果。惠东电台进行改版,自办16个栏目。这些广播电视节目,为记者新闻采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他们采写的新闻体现本土特色, 群众倍感亲切,收视收听率迅速攀升,目前,位于各频道频率首位。记者们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成为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监督的新闻力量,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全力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这项中心工作。而今,在记者们的努力下,惠东县广播电视台真正成为惠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播喉舌,服务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成为最权威的舆论导向,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小记者”深感责任重大,大有作为。

四、重视精品,鼓励“小记者”展现“大有作为”的风采

为了扩大影响,突破地域局限性,惠东县广播电视台高度重视广播电视新闻精品,扩大对外新闻宣传工作,近三年,新闻记者共向中央、省、市媒体发稿1160多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向上级媒体发稿最多的县级台。每年近10件新闻作品在中央台播出,有的新闻作品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小记者”感觉新闻业务能力不比省市“大记者”差。在办好《惠东新闻》品牌栏目的同时,突出办好《第一现场》《行风热线---民心桥》《惠民在线》等关注民生的精品节目,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品牌栏目,家喻户晓,受到广东省和惠州市纪委好评。近三年,“小记者”采写新闻“大作”共有115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与此同时,惠东县广播电视台以抓“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打造广播电视精品。推出一批以客家山歌、惠东马铃薯以及惠东海文化为题材创作的广播剧和电视散文、电视短片, 其中创作广播剧《等着你回来》《南海长城》《情系海龟湾》获省市“五个一工程”优秀奖。惠东县广播电视台对新闻记者采写的广播电视精品予以重奖,充分调动他们的新闻工作积极性。

五、多元经营, 为“小记者”新闻工作“大有作为”提供保障

当今时代,商潮澎湃,新媒体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在惠东省市媒体都设有广告代办处,加上大型立体、平面广告、城际交通广告、车载广告、网络传媒、3G手机、电子移动字幕广告等,都在与电视媒体分羹抢食。同时国家广电总局对广告管理抓得越来越紧,各种通知、通告、禁令接二连三,督查的力度不断加强,过去一些低端、低趣、低俗的违规广告的门槛也逐渐被堵死。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下, 惠东县广播电视台开展多元经营,由于节目丰富多彩,收视收听率高,以本土第一强势媒体的优势,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从三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整合传媒资源,提升整体运作水平。将原来惠东电视台广告部、电台广告部与广播电视广告经营中心合并,形成广告经营合力。二是多种经营,有效化解广告经营风险。将广告根据行业情况细分, 广告收费标准明码标价,推出多种广告产品,扩大广告源,分散经营,扭转过去依赖药品医疗广告的被动局面,也从一定程度有效化解广告经营风险。三是与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协办电视节目,争取他们的支持,增加经营收入。三年来我台与30多家单位合作协办节目,创收1000多万元。由于优化广告和经营结构,广告产业逆势长,为“小记者”办好强势新闻媒体提供了经济保障。

六、以人为本,培养一支也能“大有作为”的“小记者”队伍

一是引进人才。三年来我台先后参加广东省高级人才招聘会,到浙江传媒学院和山西广播电视干部学院以及互联网公开招聘20多名广播电视专业人才,惠东县委县政府实行优惠政策,对引进人才给予财政拨款编制, 正式调入,稳定人才队伍;二是强化培训。一方面分期分批选送60多人次到中国传媒大学、省级电视台和媒体跟班培训学习;一方面通过30多人次“一帮一、一扶一”对新员工和非专业员工进行带学帮学,提高业务水平;三是提高人才待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推行量化管理,每年投入100多万元,按照工作业绩,提高采编播人员每月800到2000多元待遇,调动队伍能动性,兴建了记者公寓,配置食堂,解决外籍员工食宿问题,努力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四是规范和创新管理。建立健全新闻宣传、栏目播出、选题申报、精品奖励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随着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培养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采编播高素质“小记者”人才;一批理念新、会管理、懂经营,能拓展增强业务的新闻节目策划、新闻采访活动策划的专门“小记者”策划人才;一批集专业知识、高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新兴广播电视新闻“小记者”复合人才,努力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为广播电视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第9篇: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

【关键词】同城竞技 电视新闻 基层 细节 农村

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与各中央电视媒体驻内蒙古记者站及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同在一座城市,形成了长期的同城竞技局面。与上级媒体相比,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作为一个盟市级的媒体,其所处基层的劣势不言而喻,同时又面临报纸、电台、网络等不同平台媒体的激烈竞争,如何在上级强势媒体和同级优势媒体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并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发展壮大,赢得收视率,走出一条自己特有的电视新闻之路显得格外重要。其实盟市电视媒体与上级媒体既有竞合,又有博弈,必须采用不同的竞争策略谋求错位发展。特别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盟市电视媒体虽然时刻面临危机,却还有机会,盟市级电视新闻其实大有作为,完全可以找准优势,发挥所长,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化“被动”为“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一、因势而谋――充分利用好本地新闻资源和基层优势

盟市级电视新闻频道所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决定了其不能定位在“能知万国之信息,察世界之新潮”上,这是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的优势。但盟市电视台也有其优势,那就是盟市电视台与旗、县、区以及街道社区、乡镇农村的距离最近,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情况最了解,最容易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消息来源也更快更生动。因此,盟市级电视台应该立足基层,从最近、最熟悉的方向着手,摒弃“俯视”观众的固有思维,避免高估自己的视角,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本土之路。但要注意的是,关注基层不是单纯报道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具体事、麻烦事、稀奇事、琐碎事,也不是单纯报道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个性问题。事实上,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或涉及大多数市民切身利益的新闻才是盟市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重点。

例如,2014年呼和浩特市出台了《切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发文确定放开限购,取消“限购令”的城市。这个报道一时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不过面对当地多年来积累下来的13万套闲置房,政策的出台却并未对低迷的楼市产生多大影响。笔者以敏锐的新闻视角抓住这一新闻点,经过前期精心策划,采制了题为《房价下降明显,专家解析首府房价下降背后原因》的新闻调查报道。其中很多重要的新闻事实和内容,都是来源于对基层普通市民的采访,一方面是开发商不断改变销售策略,以买房赠送装修、家电、面积等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变相降低房价;另一方面已买了房的居民没有购房刚需,而没有房的居民由于经济实力不够,又买不起房,这些信息互相印证了楼盘依旧销售不畅的新闻主题,同时借经济学家之口道出了解禁政策反应迟缓又加剧了人们的观望心理,并对呼和浩特房价将何去何从进行了解析,让受众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楼市的前景,把原本新闻中枯燥的规定套路变成了生动的自选动作。该新闻节目在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频道播出后,又被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睛彩・新华》电视新闻频道和新华网转载。由于采访到位、观点独到、有理有据,涉及面广,该新闻还得到了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总编室的肯定和观众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其实像这样的新闻选题每天在基层都会出现,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准确找出基层丰富多彩的新闻源。所以盟市级电视新闻媒体,一定要练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而错失了身边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几乎所有有重要价值的第一手信息都来自于基层,而不是产生在办公室里或电脑桌上。范长江同志的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就是因为最鲜活的素材来自基层,最生动的语言来自基层,抓住基层优势,何愁写不出好文章。

二、 应势而动――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央视和内蒙古电视台可谓是“站得高看得远”,面对广阔的新闻视角,宏观层面是一目了然。但也正因为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偶尔涉及到具体新闻事件也是时间短、任务紧,所以不免忽视或错过不少有价值的微观之处。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关键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准确地把握细节,呼应主题。其实不管是全国性的政策分析解读,还是反应大多数群众利益的社会生活,最终都要通过人物和细小事件来反映主题。事实证明,一件优秀的新闻作品,除事件本身意义重大外,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细节,文字报道讲求“小切口、大视角”,摄影报道讲求“小细节、大主题”。那么盟市电视新闻记者在采制新闻时,何不因势而谋,打破习惯于从正面看事物的老框框,而从事物的各个侧面细节去观察,或许收获更多,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