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本主义的知识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89-02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向现代化的迈进,在全球化进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西方国家加强了渗透和争夺,而且,该领域的渗透和争夺更加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西化、分化的危险日益增大,在经济、科技安全面临的挑战加大了。为了实现中国梦,加强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意识形态领域必胜的有力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的即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非但不能弱化,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为应对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转变模式,探求创新路径的新方式。
一、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先行者,他提出了诸多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与经验,鼓励自由探索,推崇学生自我评价等等。罗杰斯人本主义观主要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它更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认知同时发展,特别主张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更提倡培养完整发展的人,而并不是把人的各个方面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如果说马斯洛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与基本理论的开创,特别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组织和领导上,那么罗杰斯的贡献则集中表现在他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管理、商业、司法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国际关系当中,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为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1]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在于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以辅导员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
首先是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应包含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的手段与途径不应是墨守成规的,施教者与受教者要正确“角色”定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并变换工作方式,大学生本身也应该能够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校管理模式的变化。罗杰斯曾说过:“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2]
其次是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过去高等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数是以辅导员为中心,就目前状况看是行不通的。罗杰斯在学生中心的内涵下倡导人本主义,强调以人的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罗杰斯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应是创造一种真诚、宽松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在情感上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引导。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1.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变革
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是对旧有模式的一种发展,而不是盲目的替代。它继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大胆的创新,它克服了以往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上注入了新的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一种提高,是更能适应当今现实的一种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在进一步变化,社会大环境下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作为高校学生,受时代影响,信息的大量冲击,其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一群特色鲜明的新时代群体。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的先进之处,就在于能满足和适应教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适应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发展要求。
3.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某些弊端
一是克服了传统的经验型、封闭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过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在一种较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工作的范围较小,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当前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状况较复杂,因而传统的方式很难与之相适应。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含了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提倡变化和学习,更适应当今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克服了传统的单向性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正如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巴赫金所说,对每个个体而言,“只有向别人展现我自己,通过别人并在别人帮助下展现我自己,我才能意识到我自己,才能成为我自己”[3]。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工作的启示
1.辅导员应正确定位角色,做好学生发展的“协作者”
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管理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是与自己同样有独立思想、有平等交流权利和机会的个体。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和管理才有操作的实际意义。与学生真心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无所顾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辅导员管理者首先要从对自己的管理下手,从思想上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纠正传统错误的认识,以尊重学生为首要前提,然后再针对学生来开展各项工作,形成辅导员与学生的团队协作。
2.辅导员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首先就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的深刻交流,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时刻与自己的学生保持联系,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其次,辅导员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做学生工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要求,用自己无悔的付出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身优势,找出还有哪些不足和缺点。辅导员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并主动地引导其发扬光大,从而也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来不断成长;要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帮助其树立自尊、自重、自立、自信、自强的完善人格。往往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期望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必将加倍回报老师。
3.辅导员工作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4]因此,作为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贯彻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尽可能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学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学生的思想是在平时慢慢形成的,不是一夜之间就成型。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他们的思想要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去提炼。辅导员要从他们的实际中慢慢体会和发现,思考相应的教育方案,适时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一时间在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断的思想活动来领悟道德观。辅导员情感的投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辅导员工作应要从感情入手,用信心、爱心和责任心与自己的学生相处,去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去贴近他们的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知识化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到影响。辅导员也应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保持“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为自己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开辟“心”的道路。
4.辅导员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在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更多体现的是辅导员和学生是平等的教育主体,拥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但不是完全相同,他们的地位不同,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学校选拔时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及较强的沟通、协调、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而学生则不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成长环境,也还没有形成完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大学阶段急需有老师的教育和指导。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发挥好导向作用过程中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真挖掘校园文化凝重的人文内涵,要利用好宣传主阵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期望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人性化、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强国梦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特征。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是加强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深入学习和领会好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精髓,在新形势下,对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较大启示。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6.
[2]Rogers.Freedom to learn:A re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Preantice Hall,1969:103-104.
[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77.
门头沟区房改办:
你办《关于一九九九年成本价售房价格请示》(门房改办发〔1999〕002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同意你区从1999年1月1日起,出售公有住宅楼房取消标准价,一律实行成本价。
二、同意你区1999年向职工出售公有住宅楼房的成本价为每建筑平方米1179元。
此复。
关键词: 人本主义理念; 大学生;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45-02
一、人本主义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来源于西方现代化强调工具化和个人主义的反思,在后现代背景下对“以人为本”的理论的探索。理论基础主要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出发,衍生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张人性向善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主张人性向善,将人的价值充分重视起来,发挥人的潜能进行教育,人类的天赋是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人的学习动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就像一颗种子,在长成大树前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内在发展潜力。人的学习动机也是成长与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必须要发掘人的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人的不断进步。
(二)强调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学目标,从人性观出发,发展人的创造力形成人的个性实现。人本主义中强调人性是有建设性的,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思想和“控制”思想显然是不合理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追求自由的、自主的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就是要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创造力,并主动实现自我。自我实现要对经验逐步开放,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时刻保持充实的状态,相信自己,自由而自主的发展和创造。
(三)情感是主要的教学动力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认为情感因素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不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在构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时,更培养了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形成了以情感协调活动为核心,把情感作为各项教育活动基本动力的教学体系模式。
(四)更加重视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认为学习的意义,就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获取的知识或获取的过程产生个体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的意义要将知识等全面的渗入个性发展和个体行动中去。因此,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选择,教学内容也都按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尽量少的干预学生的自由发展。
(五)学生为中心的无结构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相比较于结构教学,更关注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价值。师生关系上,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将教师主要归为班级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单纯的“教授”者,既然作为班级活动的参与者,也就突出了“促进者”的作用,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解决学生的疑问等,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更好的突出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重要性,教师对学生应当更加真诚,对学生的问题和学习情况给予更多的理解,对学生的思想要采取包容和接受的态度,让学生在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实现自我的发展。无结构的教学关系,就是让学生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从根本上讲就是让学生实现自我教学。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本主义理念的借鉴与体现
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相伴而生,教育落实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我国教育事业在落实以人为本的过程中不能偏离理论的指导,科学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是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积极探索。
(一)关于人性观的体现
上文说到人本主义主张人性向善,在教育中也总是应当相信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处理自身的学习。人具有一定的自我实现能力,这种自我实现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忽视学生自我发展和潜能价值的观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从主观层面发挥创造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实现对人性观点的回归。所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诸多内容对于学生学习起来觉得脱离现实,学生很容易因为课程内容枯燥难懂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这些知识,从人性观点出发必须要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人本主义;大学英语;认知心理学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搞好英语教育设计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人本主义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是由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衍生而来,在心理学发展早期历史中主要的有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主要的就是应用这两种知识理论,然而在现实中这两种知识理论在应用中没有强调人的发展特征,同时也忽略了人的情感以及价值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1]两种心理学知识基础在应用中已经很难使得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批判与继承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观念。实现人自我的价值就需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学习欲望,使学习者能够认识到自我的发展潜力,能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出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人本主义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切换,教师的核心地位假设条件被替换,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在教育中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经验以及观点看法,能够从学生的思考出发认真对待学生的思考,要能够对学生自我的发展给予信任和支持。总而言之就是不在自己主导着教学,在教育过程中充当的知识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自我的探索中实现对价值的自我选择和认可。大学英语中人本主义观念主要是弥补行为主义以及认知心理学在对课堂教学中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之中,课堂的主动权由学生来把握,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有计划的展开自己的学习,不在过度的强调教师对课堂的干预作用。
二、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理念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帮助英语教学课堂模式的改观,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更好的运用人本主义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培育人本主义的教育环境
运用人本主义理念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环境,使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习惯于教师主导的环境,因此要对这种模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发挥作用,教师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教学任务的自主完成,同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和学生平等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价值,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学生思考的闪光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思考背后的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转变自己的观念,不以自身的价值观念去裁剪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空间,使学生能尽情的展示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当的方法投入到学习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安排
大学英语学习的语言与汉语存在差异,在塑造人本主义理念的课堂中学生要能够自主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能够从宏观上优化课堂教学的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最大化的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在课堂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根据新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合理分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从而实现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安排还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能够调整教育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总之课堂是人本主义的实验地,引入人本主义理念就需要能够把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起来,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赤峰学院 图书馆,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人本主义理论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根本,是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一种真诚和贴心的服务.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导致人类进入了信息的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为高校的图书馆工作提供了新型的工作手段,也为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帮助.本文就人本主义理念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和人本主义下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 :人本主义;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69-02
1 人本主义
1.1 人本主义理论起源和发展
人本主义起源于20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在70年代到80年代快速的发展,它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把人等同于动物,研究人的动作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心,批评弗洛伊德研究的对象只有精神病人,不去关注正常人的心理,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的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且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的最大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和本性是一致的,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人的心理.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的主要观点是:把人类的基本需求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以便于和动物进行区别.他提出了人需要是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追求的目标和满足的对象是不同的,从低级的生活需要和到高级的精神需要.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人的自我实现,人类的发展是为了自我实现的动机,就是说一个人的发展和成熟,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潜能.
1.2 人本主义理论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人本主义虽然来源西方国家,但是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也提起过,像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审美观点等.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和我国现在的科学发展观的观点一致.在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上,从人本主义视角的观点来看,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的图书馆的思想从利用性质变为了服务性质,从花费金钱到无偿读书,从以书为主到以人为主.
(1)人本主义最基本的态度是对人类的一切保存乐观向上的态度,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的时候,也要谨记这个观点,对所有的读者报以最大的热情和关心.
(2)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人应该有主动和责任.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地参与工作,做好工作的分内之事,负起自己的责任.
(3)人本主义重视人的需要.马洛斯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性的需要,爱和归属性的需要,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人本主义注重人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在充分的了解读者的基础上,应该给与不同需要的读者不同的服务和关心.
2 坚持服务读者为本,加强现代化信息管理
2.1 转变工作态度
人本主义强调图书馆的工作应该坚持以服务读者为根本.所以,图书馆工作已经从以前的“以书为本”变为现在的“以人文本”.读者对于图书馆来说不是一位客人,而是图书馆正真的主人,一切的工作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出发,为读者负责,为读者服务.图书馆过去的工作放在收藏和借还上面,主要是登记图书的收藏和放在什么位置,借还的时间和人物.现在是网络的时代,现代化的建设日以增进,信息瞬息万变,如果只是把图书馆的工作放在收藏和登记借还上面,和藏书楼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人本主义的思想,发自内心的服务读者,像现代化图书馆迈出第一步.
2.2 转变服务角色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层出不尽,各种各样的资料和文献也一惊人的速度增长,知识的方面也日渐丰富.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中,来借书和阅读的基本是大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资料来补充学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比起课堂来说,更加的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人本主义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有责任心和主动心,图书管理人员更加要为学生服务,转变角色,担负起为学生筛选信息,网络建设的功能.网络技术发达,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图书信息可以使用网络技术来管理,创造简单的,快速的检索的方法,为学生们图书查找提供给方便.设置读者使用的检索窗口,可以让读者自己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得到书籍的最新信息,查找自己的借阅情况,借阅时间,也可以网上续借,预约借阅.建立自己学校的文献资料库,供学生使用.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方便日后使用.
2.3 转变服务内容
人本主义有一个观点是“自我实现”即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在人的需求里,精神需求也是并不可少的,在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基础上,也要做好图书馆最基本的工作.图书馆是供给读者提供图书资料的地方,但是,最近几年,信息增长的速度加快,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使用的钱财有限,不能够及时的提供文献资料的的增加.但是,现在的网络技术发达,网络上的文献资料更新的及时,高校图书馆对于现代化图书馆的建立迫在眉睫.各大高校在不断地发展纸质的图书资料的同时,也要逐步的扩大电子图书资料建设和管理.文献资料在采购之前,还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做好采购前的调查和采购的信息反馈.认真的分析读者的正真的需求,优化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以最好的限度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做到读者的满意,体现出人本主义的信息管理观念.
3 提高馆员素质,加强现代化信息管理
图书馆有着无限的知识宝藏,如何利用现代化做好人本主义下的信息管理,关键在于培养出优秀的图书管理人员,尤其是网络技术属于新技术,需要有新思想,高素质和会新技术的图书馆人员.而且,只有优秀的图书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人本主义的作用,更好地做好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管理.
3.1 具有敏捷的信息素质
在网络社会中,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对于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对于信息的敏捷性和超前性.能够及时的发现信息和作出反应,如果馆员反应的不够及时,就耽误了信息的时效性.馆员更要在平时习以为常的事情中看出需要的信息,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对潜在的信息有着敏感性.除此之外,馆员还要具有基本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所有的软件和硬件,能够获取、编辑、储存、专递一切有用的信息.
3.2 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图书管理人员要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图书馆里,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人本主义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根据环境不断增长变化的.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总结以前的工作经验,更新工作的方法、工作技能,及时的更上社会变化的脚步.图书馆有无限的知识,图书管理人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信息素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自己所有.
4 结束语
总之,图书馆是高校发展的条件之一,是高校学生成长的条件之一.在新时期下,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无可避免,在人本主义的条件下,坚持真诚和贴心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要,一切为了读者,培养优秀和高素质的人才,建设学生自己的检索功能,做好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熊佐琴.人本主要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09-20.
〔2〕杨喜欢.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图书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15.
〔3〕周秀玲,顾慕娴.人本思想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5.
〔4〕陈梧华.略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J].教学研究,2007-05-15.
〔5〕张娟.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高校和谐图书馆构建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12.
〔6〕廉立军.层次分析法在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7〕冯琼.图书馆特色服务理论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0(3).
〔8〕吴吉玲,彭澍.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6).
〔9〕梅丽华.浅论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12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
〔10〕柯平,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创新——兼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经验[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 外语教育 学习潜能 情感因素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它是以马斯洛(Abraham Harald 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d.R.Rogers,1902―1987)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先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而人本主义教育学的兴起,使人类心理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即:人的情感、勇气、自尊、自信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本主义教育学给自己定位 “以人性为本位”,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的理念,它将人性的充分发展、人的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掘、情感教育看得无比重要。人本化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其主要特点是在充分相信学习者的潜能,并为其提供一切机会和条件的前提下 ,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成为善于学习的学习者。因此,强调学习者的内在的自主学习,这是人本化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而再具体的外语教学中,就要要求外语教师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掌握心理顾问所具有的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消除焦虑和不安全感;同时,外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培养自我意识。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必要性
在传统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总是侧重于向学生传递语言知识,如:大量单词、语法的详尽讲解,缺乏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中,无论是领悟快的和领悟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模式是同一的:读、背、抄写、练习、作业、测试,因此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态势。而且,课堂上,教师总是容易以“权威”自称,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盲目地死记硬背教,却不敢主动向老师提出疑问,进行交流。出现了教学中的不平等的上下级师生关系。更有甚者,教师对所谓的 “后进生”讽刺、挖苦、打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教学中这种不平等的上下级师生关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自信心,主动的学习热情,积极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学习状态进入惰性状态。这种现象抑制了学习者学习潜能的开发,也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正好兼顾了人的心理、人的天性人格、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情感世界。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引进到外语教学中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缺陷和弊端。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外语教育的优化途径
人本主义理论把人放在世界的优先地位来考虑,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它相信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及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倡导自主学习,启迪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1.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应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身求知欲的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他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在外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是权威,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局面。教师的教学目标由让学生“学会”变成学生“会学”,即“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提出个性化的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教育观把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与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致的。
2.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罗杰斯认为:当对自我的威胁很少时,学生的学习会取得进展。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里,在没有等级评分,鼓励自我评价的环境里 ,学生就不会感受到威胁 ,也不会出现因恐惧引起的崩溃。如果学生面对各种压力,得到的爱与关怀较少,那么就容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努力调整学生的学习环境,开展各种集体学习活动 ,如:演讲赛、辩论赛、小组翻译赛、词汇接龙、短剧比赛、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内心世界时,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笔者的学习生涯中同样也发现:具有积极情感的学生,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所学的内容均有极大的兴趣,学习比较主动、自觉,掌握的知识较扎实,成绩优良反之,少数具有消极情感的学生,他们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比较被动,懒于消化所学的知识,学习成绩也较差。由此可见,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学中需要感情投入,教师应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主动、大胆、愉快 、移情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焦虑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学牛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罗杰斯主张最有用的学习是知识外生活能力的学习。教育的内容不但有书本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现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一个生物个体培养成具有独立生活、独立工作 ,能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接替社会空缺、完善和发展社会生活的人。同时,大力倡导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例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 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5.教师自身应不断提高。从上面四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实现人本主义对外语教学的优化中,如何正确地坚持以“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忽略了对教师的要求,相反,是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才能切实起到主导作用。一个好的外语教师必须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当课文出现科技知识时。应该懂得数理化;出现名人传记历史故事时,也应像个历史教师;讲到国家、河流山脉时,还能绘出简单地图;一个好的外语教师不仅语言表达能强,还要能歌善舞,爱好绘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和功能教学的作用;还要学习哲学 、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有助于钻研外语教学这门综合科学。外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才能依据一定的原理寻求最优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只有在自身不断充实提高的前提下,外语教师才有可能诲人不倦,起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同时,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教师教学观。教师应该避免确定教学计划,避免规定阅读材料,而且除非学生要求,教师也不应该用考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因为这些做法都与意义学习相悖。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自动自发地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或者说是学生的伙伴、朋友。
四、结语
传统教学观中太多的缺陷和漏洞,导致我国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失败。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教学思路和理念,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外语教学中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能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心理、能增进学习者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挖掘了学习者的学习潜力,提高外语学习效率,所以,把人本主义教学观应用到外语教学的实践中来,这既是外语教学的需要,更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只要外语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学习心理、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潜力的开发,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就能把外语学习者从枯燥的背诵、重复的记忆、机械的抄写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深地挖掘其外语学习潜力,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心理学探新》,1999.1。
[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游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刘宣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l。
[4]吴 倬:《“以人为本”辨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5]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1.反对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深为关注的并不是建立一套成型的技术而是成长的目标。一谈到教育时,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人就要问;“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f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他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说:“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促进学习和变化,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他写到;“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6]罗杰斯认为,按此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能充分发挥他所有的组织潜能,对社会和他人具有建设性和信任感,而且具有理性的面对现实的精神。
2.反对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外在教育,主张实施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内在教育
马斯洛把教育划分为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外在教育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强调向学生传授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关心知识的授受效率。马斯洛在肯定外在教育的社会价值时,同时指出外在教育使学生缺乏创造性,漠视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达到自我实现。他认为,能够自我实现的人都对内外世界有一种丰富的内心体验,而“体验的匮乏”会造成“残缺的人生”。内在教育在方法上就是帮助人们去体验人生,形成丰满的人性。主张依靠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理想大学应反对外在教育,倡导内在教育。马斯洛说:“理想的大学将是一种教育的隐退,使你能试着发现你自己:发现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你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可见,通过内在教育,可以发现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和一个人将为之奉献终身的事业。罗杰斯也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也就是说所学的知识应该能够引起变化、全面地渗入人格和人的行动中。只有这样的学习才不仅仅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而是一个成为自己的自我成长过程。
3.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容器,只能服从接受。教师管理学生的最好方法是使他们经常地或间断地处于恐惧的状态中,小学生常受蔑视和体罚,中学生怕考不及格、毕不了业,再加上升学的威胁,大学生和研究生怕得不了学位,找不到工作等。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只重视智育,不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被约束,中学生的情感和性的教育被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被抹杀。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learner—cen¬terededucation),它包括两个基本原则:D)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人”,真正尊重学习者。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⑵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和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变化。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旨在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真诚、关怀、理解。在这种促进成长的氛围中,教师也应该很好地给自己定位,并且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品质,才能成为学生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
4.反对学校课程脱离价值、价值中立和无目标的无意义,主张进行人本主义的课程改革
传统的学校课程是以学问为中心,即强调课程的学问性,重点放在认知的发展和智力的优异性上,这样的课程忽视人的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性,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并且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人本主义课程又称人性中心课程(humanity—centeredcurriculum),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它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性和理智、情绪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课程的设置从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和要求出发,要求学校的中心必须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度到尊重学习者的本性、需求、动机、兴趣和爱好。它强调认知和情感的整合发展,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为不以价值与情感为基础的智慧,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因此,人本主义课程主张把认知学习与情感培养相结合,心智发展与人格发展相结合。它还强调学校的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要具有社会适应性,既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实际,又不能脱离学习者的生活。既强调情感的因素,也不能忽视思维和认知,而是力求使情绪情感和学习成绩之间保持更合理的平衡。
二、以人为本:当代教育理念的整合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都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问题,肯定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人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不断完善的精神。在这里,我们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取代人本主义教育,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人本主义教育的主旨是以人为本,但它的思想过度的强调个体自我,而相对忽视了社会和集体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对人本主义教育的批评和反思,以及近年来,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表现出的走向融合的教育取向,就是对它的重新纠偏和理念整合。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汲取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教育是培养人的。任何一个社会都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因而,一切社会的教育都为自己设立了理想的人的形象。可以说,“没有某种关于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就无法从事教育。通过对人本主义及其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我们注意到,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还是西方的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从伊拉斯谟、蒙田到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所阐发的教育理想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理,突出人的本性和价值,而且相信人的本性是可以塑造的,因此,塑造完美人格,便在人本主义教育的理想中突显出来。
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性和内在价值。教育之所以有价值有意义,并不是因为它对某些外在的其他因素有用处有价值,比如说它对于外部政治经济有意义,它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可以巩固国家的政治基础等,这些只是教育的外在价值,是由它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衍生出来的。伊拉斯谟考察古希腊文明及它的人本主义教育时,曾感叹,那些小国寡民,何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灿烂之科学、哲学、艺术何以会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影响了整个后世西方文明基本格局的先贤呢?他认为,在一种理想的、符合人性的教育制度下,人的智慧才能与创造力才有无限的可塑造性和拓展性,因此教育首先应该追求和实现内在的、恒定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和谐而自由的发展,以教育来培养塑造完美的人格和人性。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成为一种非功利性的事业,一种精神理想与信念,成为人类不断追求完美永恒的努力。以这样的教育观念来看,教育对人类来讲,就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教育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是人的生存中一种本质性的内容。
从我国和西方的教育实践来看,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正确的教育理想,是否贯彻和实现这种教育理想才是问题的关键。近几十年来,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尝试进行融合教育(confluenteducation)。所谓“融合教育”,实际上是把人的情意活动(如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活动(如理智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其核心思想是希望把认知教育和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融合教育的许多思想和做法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首先,它强调把个人的成长和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因而在重视满足个人需要、发掘个人的潜能和价值,承认个体的独特性和本真的自我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交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其次,融合教育非常强调个人的选择在教学中的作用,它把教会学生进行自我选择看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融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己经发现,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对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人格、提高人的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选择、自我评价,强调个人感知和内心体验,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重视教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从来就没有否认过让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不是计较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而是努力培养学生尊重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且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成为知识的主人。
教师必须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坦诚相待,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情,特别是教师必须丢掉假面具,抛弃虚伪和欺诈。不要试图去控制学生,而是鼓励师生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能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这种积极的态度包括对学生的赏识和接纳,这是对学生的能力具有信心和予以信赖的具体表现。他并不刻意表现出权威者的姿态,而是像朋友一样与学生相处,有时又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耐心帮助学生面对现实的世界,以自己的人格风范为学生做出表率,以自己的真诚和热情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总能以同情的态度,设身处地地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感受来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到理解和尊重自己,这无疑会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他赏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充满“期待”。相信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格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的进行。这种期待效应以被研究确证,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这种期待,自然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谐。
关键词:人本主义;反人本主义;海德格尔
(一)
近代西方哲学史的开端和终结都是“人”。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指出了人成为主体与世界成为图像(客体)是同一进程,这两大进程是相互交叉的。根据福柯在《词与物》中的分析,“人”同时作为“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出现了,在生命、劳动、语言各方面被建构出来,因此“人”是近代知识型的产物。
从海德格尔和福柯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人类学在近代西方的知识论上具有一种“元认识论”的地位。正是把人作为主体,世界作为客体的人类学,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各种思潮奠定了一个新的基地,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空间。
无论如何,人本主义与文艺复兴是分不开的。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其思想的焦点是将上帝之城的世俗化,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主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开始萌发。人本主义设想的人是理性的人、抽象的人、非历史的人,这些人只是人的一些碎片。黑格尔提出的“主奴辩证法”既是挽救启蒙式主体性哲学的最后一次努力,也是第一次救赎人的努力。20世纪初胡塞尔指出,世界不仅是由我的先验意识构成的,同时也是由别的先验意识构成的,“他人”的出现否定了意识的孤独性,也因此否定了唯我论,多个意识的并存就是“主体间性”[1]。然而胡塞尔与黑格尔同样面临的问题就是“他我”与“自我”分裂之后,无论以什么办法弥补其中的裂缝都是于事无补。
20世纪的哲学据称是“三H”(Hegel黑格尔,Husserl胡塞尔,Heidegger海德格尔)的时代。人本主义在胡塞尔和尼采那里走到了尽头,接下来就是海德格尔的开创性工作。
(二)
海德格尔从批判西方形而上学入手,认为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将人固定化、本质化。这种“存在者”(或存在物)与其他的东西不同之处在于,人不能像定义物体一样来定义,对于物体可以说它“是什么”,但对于人不能说他“是什么”。海德格尔借用“此在”一词来指代被形而上学污染过的“人”。普通的物体是“现成存在”、“本质存在”,是定型化的东西,而此在则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因为此在有选择性。此在如何去是、去存在呢?即此在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呢?现就根据《存在与时间》里的若干段落来解读海德格尔的“此在”观点。
与传统哲学主客二元的认识论不同,此在与世界、与物的关系被海德格尔重新发现。如今人们习以为常地把认识当作“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这种看法所包含的真理却是十分空洞的[2]。海德格尔认为,人(此在)与世界的本真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此在与世界并不是先分裂,再弥合,毋宁说“此在总已经在世界之中”,世界也总是此在所属的世界。此在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就是与用具的“上手状态”,但此在并非是孤立的此在,此在通过用具的指引作用而与他人(他在)的上手状态发生关系。由此,海德格尔进入他人共在问题的分析。
此在必然与他人共在,那么此在与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海德格尔以为传统哲学人与物的主客关系也适用于人与人,因为他人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世界成为图像(客体)的同时,人也被当作对象。海德格尔对黑格尔、胡塞尔挽救“他人”的努力挣扎投出了最后一根稻草,将黑格尔的“自我如何确认他人”的问题转换为“此在本质上如何是一种共在”。
无疑传统的人本主义乐观地认为的那种自由意志式的主体,在海德格尔这里被彻底地戳穿,所谓的自我、主体和理性只不过是启蒙哲学的一项发明,如胡塞尔的“主体间性”和尼采的“超人”仍是主体形而上学。
(三)
海德格尔反人本主义的立场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在罗马,我们碰到了第一个人本主义,所以人本主义本质上始终是一种特殊的罗马现象,这种现象产生于罗马人与晚期希腊教化的相遇”[3]。海德格尔指出《存在与时间》所表达的思想是“反人本主义”的,但应该澄清一种误解:反人本主义并不就是“非人道”、“非人性”和贬低人的尊严,而是由于传统的人本主义从实体和本质的角度理解人,把人的地位放的不够高。所以海德格尔意欲保留人本主义一词,但要重建人本主义的内涵,即用此在的方式去理解人[4]。
人文科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构成人,而是消解人。而对《存在与时间》的进一步解读,我们多少可以窥见由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至海德格尔完成的存在主义的反人本主义中,海德格尔正位于这条线索上暂时的终端……(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关键词: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高考;改变自己
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哲学辞典》和《新华词典》里特别把“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做了区分。“人本主义”anthropology是德国的费尔巴哈首先提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人文主义”humanism,是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一种思潮。而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基本价值,比如生命和基本生存状况,人本更多是思考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类似又不同的概念查阅相关文献得知,一方面是由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都是继人文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且和人文主义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另方面是因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与“人”直接相关,都是以“人”为自己存在的根本理由和目的的。
中国古代《易经》中最早提到“人文”一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这句话讲的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如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而“化成”是人为加工的过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由此可见,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对比国外与中国概念我们可以得知,虽二者都强调关注人性,但是其角度是不同的。国外概念是将宗教禁锢的思想与强调人性进行对比,而中国是将自然和人进行对比。仅从对古代文化复兴的角度考虑人文主义是片面的。尽管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但其活动领域和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这个范围。人文主义的精神是一种近代精神,一种反封建精神,而不仅仅是对待古典文化的特殊态度。文艺复兴一个复字凸显它的时间性,追溯根源表明在14世纪前已存在关注人性的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对教会对人性的压迫出现的一种强调尊重人性的主义,那么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强调人性美的世界名画还是以宗教为主体的呢?查阅文献得知,如果说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存在矛盾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够说一切人文主义都和上帝信仰格格不入,人文主义还分有神论的和无神论的,其中有神论的人文主义毫无疑问是承认宇宙最高本体是神圣上帝的,而无神论的人文主义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很多都是在上帝信仰的前提下反抗旧势力对人的不尊重的。也就是说人文主义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上帝信仰,二者并不排斥。例如:世界名画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强调人性,但是还是以圣母玛利亚为雏形的。
二、我眼中的人本主义教育
(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主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这是对人的尊重,体现人性化的教育思想。现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不再简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在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人本主义的教育重视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倡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二)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塑造
教育教学中提倡尊重学生发展个性,提倡批评和创造精神,这是对人的潜能的尊重,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简单说就是尊重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也存在于学生自身的不同智能间的差异发展。也就是说即使学校和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同样的外部经验,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同样的东西。如果从建构主义理论解释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前经验不一样,建构的图示和结构也不一样;如果从人本主义理论解释就是这是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人在接受知识方面是具有多样性的。强调因材施教,教育应该使学生发展的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培养具有同一种模式或者互相类似的人。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实践
我国现阶段教育理论中普遍提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张教育要以为人本,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和人本主义离不开的。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反思从“课改”至今,素质教育的呼声一直没有减弱,可是效果又如何呢?一旦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似乎就极力批判应试教育的种种缺点。其实,之所以称为课程改革而不是课程革命,强调的是“改”,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不是一味否定应试教育,不是革了应试教育的命。这么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实践的如何,应试教育又改变了多少,似乎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素质教育。
从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设定来看,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实现自我潜能。其实,这样的表述是相当广泛的目标,即使不是人本主义也会设定这样的目标,那么怎么体现这是人本主义呢?关键不在于目标的设定,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是否考虑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他们想做的事,也是有限度的。实验表明:学生完成自己选择的事情,缺乏竞争感和成功感,较少的感受到完成的期待感和信任感,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非指导性教学了”。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评价标准也该因人而异,但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都挤向高考这座独木桥,高考的一次性的评价使很多学生被挤下水,用人机制注重文凭又加重了高考的负荷。不能说高考就是不以人为本了,只是这种结果性的评价手段很难充分的体现人本主义。现在我国的现实是学生基数大,即使大学大幅度扩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国家为了挑选优秀的人才进学府,设立高考制度也是必要的,而且从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这项制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目前要取消高考是不现实的,高考是个指挥棒,在短时间内彻底的转变是有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改革高考的内容和方式逐渐的转变。
四、所感所思
人生存在宇宙中就其空间而言是微小的,就其时间来说是短暂的,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却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是自我尊严的主体。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进行不断的自我选择和采取行动,从而塑造自我人格,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也正是人本主义的自我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最适于生存,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人本主义思潮这个学术问题了,而是一个对于生活在这个存在剧变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的必须考虑的重要的人生问题。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所学的东西有很多还不等派上用场就过时了,所以目标的设定应该注重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一些创造性道德品质等人格信念的培养。有一句话:我们是坐在20世纪时的教室里,用19世纪的教育方法,培养21世纪的人才。想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之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们不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教育的本质,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完善意味着前进,意味着改变。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当初要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所以,其实对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杜光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1
[2]侯建平.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幼儿园教师之后培训转型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徐虹.人文主义教育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