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E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85-0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
4、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对策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内涵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数学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合作性。它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素养与思维能力。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惰性思维,普通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数学研究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单纯地靠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机械地讲授是不可行的,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创新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学习内容。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够灵活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探索发现法,在教学备案过程中,构建出教学内容的意义;(2)在构建教学内容意义的同时,教师要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自主地搜集资料,然后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分析,完成教师事先提出的问题;(3)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要能够创新性地将课本内容联系到常见的生活事件,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教学活动实践中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创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用课本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应该与数学课程的内容、形式、目标相结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要想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研究性学习课本内容原则
教材中通常已经设立了具有相对稳定性与逻辑性的教学内容,但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更新速度较快,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帮助学生及时补充学习新知识。学科知识内容可以通过一系列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得到补充,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知识与活动目标的相互呼应,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全面与个性发展结合的原则
数学研究性教学内容的设立要立足于提高整体学生的素质,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色,要能够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能够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全面发展。
3.实用与创新结合的原则
数学的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服务。研究性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内容上要在学科内容再现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独立自主地将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注重实际可行性。
4.趣趣味性教学原则
实践证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比乏味的传统教育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自发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一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开展一系列趣味性教学活动,经常改变形式,增强新鲜感。
5.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要能够调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要创造一切条件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过程成果进行评价,进行适当鼓励,使学生保持积极性。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建议
1.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不应该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借鉴,最终实现打好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能够进行师生互动,积极地解答学生疑惑。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应变能力。对于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要能够及时记录,及时研究解决。不仅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同样也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具有创新性,这一教学活动改革的过程也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导致一些教师的观念模糊:将研究性学习过分科研化、神秘化,觉得以自身的素质水平难以驾驭;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掺杂一些课外内容就可以了;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没有完全理解,不知从何下手。要想解决这些广而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坚持探索研究,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身的主导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对于问题做主动的探究学习。现在,大多数的教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出学习中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可研究的问题,然后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使得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体验和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着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达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点:(1)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全体的共同参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3)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说,研究性学习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教师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师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弥补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达到满足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
3.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解释了以人本主义作为主导的师生观。研究性学习把过去的教材是学生的世界改变成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学生的教材,学生能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的地位也从组织者、计划者及决定者和评价者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辅导、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研究性学习鼓励教师相互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和互相学习。“倾听、理解并合作”就是研究性学习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此外,研究性学习强调了为学生终身负责的质量观。现在的教育是为学生明天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教育质量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就是学习能力。“乐于探究、勇于创新”是一个人能否立足并服务于社会很需要的品质,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发展潜能的挖掘,使分数和能力能够统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探究的学习品质,鼓励学生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科学定位,对学生终生负责。
4.开展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要想把不知道的问题弄得清清楚楚,教师在教学当中就需要充分利用这种宝贵的资源,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到物理学的发展特点和基本性质。
4.2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高中物理教学中有非常多的研究性试验。例如,《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这一节试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手做这个试验,在过程中,告诉他们出现哪种现象,原理是什么,或者让他们自己发掘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了解到物理学的发展特色和基本性质。
5.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实例
可以举个例子:《楞次定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这堂课上,教师可以首先提问,以便让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内容有所回顾,再开始引导学生的思维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引出即将授课的内容。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感应电流是如何在闭合电路中产生的?(2)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3)什么情况下使用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4)假设知道了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如何判断导体的运动趋势?在这几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得到答案,但是最后一题,学生由于没有学习本章节没办法得出结果。这时,由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解答方法,并指导学生做试验,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就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6.结语
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是素质教育需要的,也必定会促进素质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波.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12(7):84-86.
[2]王超庆.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师,2012,15(5):44-46.
论文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现实情境,家乡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动材料,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及其便利的条件。
研究型课程开设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它着眼于鼓励学生学会学习、独立学习,尽情发挥个人潜能,着重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课题或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一定时期内获得这些课题或项目的发现和结论,从中初步体味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家乡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动材料。尤其是乡土资源的开放性、直观性、丰富性、生动性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及其便利的条件。
一、乡土历史提供研究性学习丰富的课题资源
课题的确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一步。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标,即有一个良好的选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能力水平自主设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土历史是最贴近学生生活、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丰富真实的乡土历史资源正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课题资源。学生到社会上收集乡土历史资料,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课题。比如在我们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过程中,许多学生结合家乡历史的内容、特点提出了一些课题如《阜阳名人调查》、《阜阳城市中心变迁的研究》、《欧阳修与颖州》、《枕头馍的由来》等,从这些课题名称我们就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课题有的研究过去、有的研究现在和未来,历史与现实兼容并蓄,这比探讨纯粹的历史问题更能唤起学生的研究热情,因为这些课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在客观上离学生比较近,更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
学生可以查阅当地的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也可以通过实地采访和实地考察获取所需的资料。如《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的产生:高一的一个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结合自己的居住地颖上县出现的名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管仲”开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思考“在我们阜阳地区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名人,他们的成长经历又是如何”,一个个的问题促使他不断去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现场考察,最终有了《阜阳名人调查》这个课题。
二、实地参观、现场考察提供研究性学习现实情境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乡土资源提供了学生实地参观、现场考察的便利条件。因为乡土史是学生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而且地方史知识大多数学生已有所闻但又不甚清楚,学生对地方史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更何况对地方史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考察来了解,学生必然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现场考察研究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参观考察“刘琦庙”,参观之前他们事先进行了考察设计,收集了一些有关刘琦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交流,对刘琦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他们带着在讨论中无法解答的疑问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又采访了“刘琦庙”的管理员和讲解员。参观考察给予了学生很深的体会,有的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到“刘琦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部丰实的历史影片,通过参观我对刘琦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刘琦之所以会成为抗金的英雄、历史的名人,这同他成长的经历,年轻时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个人品质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教师在事前也可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如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提醒一些考察的重点、明确一些考察的目标等。学生在接触现实情境中必然会进行思考,产生许多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三、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过程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题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分类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再进行收集资料,然后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如《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同学在考察“管仲”时就提出管仲的时代精神与我们现代学生人格意识、人文精神的联系,许多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结合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进行研究,认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的事迹就是艰苦奋斗的最好写照,作为现代学生应该学习管仲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不畏艰辛、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一步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有的同学结合管仲的名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到我国的基本路线政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深了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认识。
四、 利用乡土资源使学生融入社会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融入社会。因此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与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联系,如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名胜古迹等,让学生参与这些部门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融入社会,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如《阜阳城市中心变迁的研究》课题,我们学生与地方志研究室联合起来,通过研究弄清楚了阜阳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城内的街坊、学校、寺庙等。而在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束后,许多学生觉得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假如就此而止,就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产生了新的课题,开始进一步研究现代阜阳的建设:交通的分析、城建的布置、政治的管理、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环境的保护等各方面,最终深化了研究性学习。
利用乡土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与此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宁, 李良玉.阜阳通史.黄山书社,1998.
[2]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范问题.历史教学,2003.
[3]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模式建构;研究性学习;《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211-02
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首先出现在近代西方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实践中,通过在《原理》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多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切实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研究性学习历史演进及基本内涵
19世纪以来,关于研究性学习曾经出现过两次研究和发展的热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第一次研究热潮,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是此次热潮的主要倡导者。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第二次研究岢保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是主要的倡导者。第二次研究热潮主要在欧美国家掀起,然后蔓延至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重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布鲁纳最早提出和倡导教学中要运用“发现法”,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且能得出答案,学生要能学会“如何学习”;倡导教师应锐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都有相同之处,其核心教育理念都是强调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探寻知识,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研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发展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能使“接受”和“发现”二者完美地结合,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兴趣特征,又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
二、《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厚。《原理》中浓厚的意识形态教育导致学生很难把握其中的内容,这加深了学生对于《原理》的抵触。同时,理论体系是比较抽象和概括性的理论,而社会现实情况总在发生变化,教师仅依靠理论进行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太过空泛,很难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高校《原理》的教学内容与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大量重复,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提不起兴趣。
2.从教学主体分析,教师队伍素质使教学效果受限。《原理》课的从教人员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哲学素养本身就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和学习。从调研中得出,学生喜欢理论功底深厚、讲课有激情的教师讲课。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精彩就喜欢听,反之则对整门课程都没有兴趣。
3.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性不高。《原理》教学方式主要还是局限于“灌输式”课堂讲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有些学生觉得该课程内容枯燥且无实际用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好《原理》课的教学活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是摆在《原理》课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4.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观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同时伴随着高校扩招产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几乎一进校门就在思考就业问题,为了能在大城市谋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大部分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和各种证件的考取上。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直接削弱了《原理》课的教学质量。
三、《原理》课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定位。在研究性学习中,《原理》教师要逐渐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要认识到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从教学的组织领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策划者、咨询者及学习伙伴,强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确立学生能力本位、全面发展的教学价值取向。
2.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在《原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并组织大学生进行与《原理》内容相关的资料查阅和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的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涉猎更多者及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能洞悉国内外各种哲学流派的最新思潮,加深和拓展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原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原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研究性学习最大特点就是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原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浓厚的学习《原理》的氛围。同时,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加深大学生对《原理》的理性认知。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注重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恰当地诠释了《原理》中强调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关怀的接班人。
四、“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建构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7-01
1 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教材
将研究性学习融于课堂教学,这是当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即采用探究方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1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布置这样的实际任务:运用量角器测出就近山头的高度:提出这样的问题:量角器为什么可测高度?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了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三角函数,等等。生活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发掘研究性课题,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1.2激励研究探索
研究学习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获取
的。其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学生才能既长知识,又增长智慧,研究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学习等差数列时,首先出示一组数:2、4、6、8、10……100,让学生记住这些数中,相邻两个之差是相等的特征。然后倒写:100……10、8、6、4、2并且相加,让学生计算其和,学生一般会很快得出结论,并在教师的指点下,推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此刻,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探索,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使学生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创新意识。
1.3注重实践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学生对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很感兴趣的。例如角度、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更能引发他们对研究的兴趣。
2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采用的策略
2.1教学策略
激发、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景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将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应用。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出发,挖掘、探索、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将有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和兴趣提高。
2.2分层策略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再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研究学习的成果,正确的要给予表扬、肯定和推广、应用;错误的要点拨、引导,剖析错因;多法的要筛选、论证,多中选优。教师应允许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力求开放式、多样化。
2.3民主策略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
等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在研究性学习这种开放的课堂形态中,存在两种互动关系:一种是学生内部的互动,一种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无论哪种互动关系,“转换”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内部的互动,是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方式来实现的,但我们又不能把这种互动仅仅看作是信息的交流或成果的分享。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受益的,是探讨问题时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创造灵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这里不仅有“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转换”。师生之间的互动突出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探索 研究性学习 课题
兰化一中作为首批省属示范性普通中学,要发挥好示范和辐射的带头作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突破口。我校研究性课程学习经过上学期近半年的精心准备,本学期开学伊始即启动运转,跨入了课程的具体实施阶段,正经历了如下过程: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初涉课程的新手,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因而需要提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上学期学校教学处就及时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动态,首先为高一年级教师提供配发了《研究性学丛书》等资料和信息,供教师学习、参考和借鉴,为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指导做了理论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高层次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从本学期看,大部分指导教师的工作是到位的,有一定的研究指导基础,能够及时点拨和参与课题组的研究活动,这与知识背景的准备不无关系。
其次,在学生中进行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宣传和动员。3月份初学校组织了高一年级师生参加的研究性学动员,聘请富有经验的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课程价值、必要课时、性质、目标、特点、实施步骤、研究方式、意义等,给了学生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介绍了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要求,以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题的积极性,达到了思想认识的共鸣,使师生上下一致,热情大增,信心倍增。
第三,成立了兰化一中研究性课题学习专门领导小组,由教学校长、教学处主任亲自挂帅,并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在组织管理方面对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实行宏观统一规划、布置和指导,发挥了学校协调、整合、部署的作用,在组织领导环节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指导学生确立研究性课题阶段
研究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重要的一环。我们采取师生双向合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课题由师生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地区区域等背景提出,课题源于教师、学生之中,而后又被学生选中,回到学生中去。我们规定每科教师课题提出不少于5个,共征集课题48个;然后由学生进行了两次补充和完善,又提出了《黄河兰州段污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兰州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我校特立洁纯净水的质量及其分析》、《兰州大砂沟风蚀地貌的形成》等16个课题,经过四次完善和征集,最终师生双向合作出题达64个,建成了“兰化一中首批研究性学习课题库”。之后,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了社会价值和可行性的判断论证,共同合作确定了课题。从本次选题看,那些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涉及周边环境社会生活内容的课题普遍受到了学生的关注和青睐。
三、组建课题小组,编制课题研究方案阶段
“一年之际在于春”。研究性学习的“之际”就在与起始阶段对课题研究方案的编制是否科学可行。在组建课题小组中,我们经过多次研究论证,确定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运用自愿组合,适当调节的原则,先后组建了35个课题小组,并由各小组推荐产生了课题组组长。同时在组内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一步明确了课题实施过程中责任的明晰,达到合作研究、合作学习的目的。之后,在指导教师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参与下,讨论通过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问题、步骤程序等方案(课题计划),做到了课题实施的连续性、明确性,避免了盲目的随意开展,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性和计划性。例如对《黄河兰州段污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课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就编制了首先实地观测黄河兰州段的污染情况,接着在市环保局做专家采访、查阅资料、提取水样化验分析,而后再进行黄河兰州段污染源的统计、调查工作,最后做出调查报告,形成课题成果,并将调查报告寄给省市有关单位,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母亲河的关注。从开题报告和当前实施过程看,大多数课题组的方案是科学可行的,起到了统筹计划和指导活动的作用。
四、实施研究过程阶段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学校管理部门应尽其所能,创设良好的环境,既管理又服务于课题组开展工作。在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在课题起始时,就要求学校各口教育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中心、专用教室等)全力面向课题组开放,在办理预约申请的情况下下服务好研究性学习,尽可能地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在管理服务方面,我们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先后印制了《学生使用图书、电教、专用教室登记表》、《学生外出活动登记表》、《学生外出活动介绍信》、《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本》、《教师研究性学习教案记录》,统一规范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和进展,使课程学习初步达到了有章可依,有序可循的境地。现在,每逢周五下午,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正如火如荼、井然有序的开展着,成为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显示了这一新型课程的强大生命力。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如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了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以及“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应极快掌握这一知识。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例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六本不同的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这一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解决。这样尽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却是兴趣盎然。
2.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为了使数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的引入,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
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的定位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2.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把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从这意义上讲,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
三、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研究性学习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让研究性学习避免“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过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个惊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学会了研究”,也是极大的收获。
(2)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要有的放矢。课题的设置首先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同时又应有一定的难度与梯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选题应该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如果面对尖子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没有积极性,无从下手,从而在活动形成依赖心理,如果只获得了别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理解,达不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忽视尖子生,尖子生又得不到培养;如果分组过多,选题过多,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导。
(3)谨防对生物研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部分教师为了赶“潮流”或通过压力又不得不向研究性学习靠拢,因此在形式上僵硬地套用“类似研究”的方式和“设问——探究——解答”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把生物课堂搞得“四不像”,不但未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在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也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认真选题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论证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象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