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师徒制;民间工艺;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1-0060-01
现代学校式教育取代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师徒教育,对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其特点,使之与现代教育形式互补,结合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这种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培养出了大批艺术家,使我国的艺术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师徒制教育虽然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仍在民间艺术工艺传承中起着学校教育无法起到的巨大作用。
师徒制教育在现今的教育理论中争论繁多,大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师徒制教育弊大于利,这一看法虽然是主流,但是师徒制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地位依旧无法取代。因此,本文通过举例来论证师徒制教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的重要性。
一、师徒制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教育途径向来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为主。全国进行家族分业,由再以家庭为单位的技艺传授扩大到邻里之间,最初的父子相传演变成拜师学艺,这种特殊化、行业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使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的美术活动中已经出现师徒教育的萌芽,图腾雕刻者、巫师等是原始文化艺术的保有者和传播者。到了奴隶社会早期,私学出现,包括家传和师授两种形式。先秦两汉时期,百工美术教育主要依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并世代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初现端倪,随着文人的觉醒,产生了众多的文人画家和最早的文艺理论著述,无论民间艺术还是文人艺术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和师承关系,只不过是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二、民间工艺美术现状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气息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民间美术的题材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艺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前沿艺术中,随处都能看到民间工艺的痕迹,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其身后蕴含的民间工艺价值和传统文化正是民间工艺与现念的完美组合。
三、师徒制教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所谓民间工艺是指在民间流传的群众自发创作的具有艺术性、审美性,或兼有一定使用功能的作品。民间工艺多使用简单的材质、运用夸张的手法、细腻的造型传达普通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陕西凤翔剪纸,民间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可以剪出十二生肖、大红的喜字等各种吉祥图案,这些剪纸作品常被用作窗花、布置新房等,营造出喜庆的气氛。
民间工艺是普通民众生活的写照,是历史的记录,映射着历代人民生活方式的演变。民间工艺品更是一种美的创造,它与当今时代的数字之美形成一种对照,脱离了现代社会的机械与冷淡,更直接地表现劳动者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民间工艺因其手工作坊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承方式多是家传或师徒传习。
就如天津“泥人张”,正是通过父子相传的方式继承了祖辈的技艺。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由张明山创造,历经六代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泥塑艺术的又一高峰。“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来自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色泽简雅明快,匠心独特,神行兼具,栩栩如生,饱受各界好评,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通过家族作坊产生传承的技艺在政府的关怀之下也走入学校教育,“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现今正是清华大学雕塑系教授,他所教授的“彩塑”课程,还被列入了清华大学精品课程里面。然而,学校教学制度对民间工艺美术来说仍有不少限制,泥塑技艺对在校学生而言也仅仅是一门课程,并不是值得终身追求并发展的职业。在当代社会,民间工艺因其产量和销路问题,已经无法作为一种正式职业,所以学生仅是在课堂上完成彩塑作业,并不能使这一技艺得到完整的传承。所以,师徒制对民间工艺美术来说,仍是其发展传承的主要途径。就比如“泥人张” 张的孙子――未来的第六代传人,从孩子起就已经开始练习彩塑,从这种代代相传的形式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一艺术的未来。
又如贵州少数民族有的一种民间工艺――蜡染。蜡染的历史可追溯至二千年前,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并世代相传。贵州蜡染是勤劳的贵州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用颜料和蜡在布料上制作出精美的图案并剪裁成衣服或者装饰物,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蜡染技艺的传承也同样是通过家族传承来延续其发展。小辈从小在长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蜡染技术,特别是女子,更是要精通一手出色的蜡染技艺。黔西地区的苗族女子可以不用底样,仅靠记忆,不借助剪纸或别的工具,就可以绘出该族特有的几何纹样,堪称一绝。
蜡染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上灿烂的一笔,现今各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然而仅仅是通过课堂学习,并不能学习到蜡染的精髓,仅为皮毛而已,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所能做到的仅是宣传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并不能真正做到为其延续精华,所以当地政府也通过各种努力来保持这一工艺的传承。贵州著名的旅游区都能看到极具特色的蜡染手工艺店面,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传统手工业者。
通过举例论证,可以明显发现具有学校性质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从先秦的百工技艺传承,到文人画教育体系的出现,都是在家族式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20世纪以来,选择学校教育抛弃师徒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它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及其他物质条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规律。但是,学校教育依旧无法完全取代师徒制成为中国教育的唯一模式,现在一些专业院校相继设立工作室,实行导师制、导师工作室制,在统一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发展出师徒制教育行为,可以很大程度地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这是借鉴传统师徒制美术教育的
一种有力尝试。
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上对世界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中国在世界各国成立的孔子学院正是抱着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而设立的,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作为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的民间工艺更是要走向世界舞台,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口号,正是真正道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式的出现,奠定了民间工艺美术历经千年的流传,师徒制曾经是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传授模式,也对民间工艺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它将继续在民间美术传承中发挥出自己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设计;传统工艺美术;目的性
一、工艺美术是建立在实用功能基础上加上美感装饰而形成的艺术
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相关的艺术。它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欣赏性。从用途上分,有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从制作上分,有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包括现代电子生产;从材料分,有陶瓷、金工、木工、漆器、染织等。工艺美术既是一种物质生产,也是一种精神生产,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并直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这是它在艺术领域中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点。它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过程,即它不只是纸面上的美的图案,而且要通过工艺材料,制成具体的物质成品。正是对于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加工,所以它的物质功能是第一的、基本的,美观则是第二的、从属的。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实用工艺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它甚至成为上古史断代的重要依据,如一般将上古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近年来,我国台湾一些学者提出,鉴于玉器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在中华文化史上还应增加一个“玉器时代”。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到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陶,品种多样,造型各异,在材料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设计实用工艺美术品要考虑使用方便,甚至考虑到实用工艺美术品的使用环境。如设计灯具时,就应当从房间的整体环境来考虑;设计不锈钢组合餐具时,也必须考虑到家庭日常用餐和小型家庭宴会等多种用途的需要。所谓经济,是指实用工艺美术品与其他艺术品不同,它本身还是商品,需要通过市场来销售,因而必须尽可能地省工省料、降低成本,才能适应人们的消费水平,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用等多方面的需要。所谓美观,是指工艺美术品应当尽可能做到造型美、装饰美、色彩美和材料美,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审美功能。
二、现代设计立足于创造视觉上的美感
现代设计,已经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有了根本的区别。从狭义上讲,现代设计也被称作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工业革命后,从包豪斯到现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既区别于手工业品制作也不同于纯艺术品创作,它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优秀的设计作品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无论这种创造性或突破是来自技术还是功能、造型、审美等方面,它都会在人的感官感觉、生产生活中留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网络视觉艺术在人类智慧驱动下,层出不穷地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一个丰富的视觉享受空间。如在一些网站,可以看到一幅名为“点击夜空欣赏烟花”的视觉艺术作品,通过鼠标点击天空,可以出现礼花腾空炸响、烟花缤纷四射的壮观场面。形式的创造性设想,为网络的视觉艺术符号的形成寻找到一个个突破口,这些符号意味的形成也将精彩纷呈地传达给受众。它在表达一定信息的同时,迎合着受众的视觉与审美心理,使得受众与这些网络视觉艺术符号顺畅地交流与对话。
三、相对工艺美术而言,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现代设计更多更广泛的内容
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针对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必须通过设计才能在产品中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使产品既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实用功能),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这门新兴的学科,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讲,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产品设计。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产品设计或称作狭义的工业产品设计,其本质是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第二,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包括很多的方面。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划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大块。在室内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可以分为“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灯光设计”等很多方向,同样在室外方面也可以分为“园林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多个方向。造型、光色、比例、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词汇,功能、声音、温度、气味甚至是空气流向,都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的。这也正是这门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的地方,它集视觉、听觉、嗅觉为一身,将动态美和静态美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样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综合创造”。
第三,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从狭义上讲,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视觉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视觉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平面设计,而是充分调动了光、色、文字、图形、运动等多种手段,扩展到电视、计算机等领域。1960年开始在西方流行的术语“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随着改革开放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表述极不准确的“装潢设计”。其实,从这时起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类型,当时肯定没有人意识到其后影像和计算机等技术发展得这样快,只是觉得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这个术语和其代表的设计内容已不能涵盖新出现的影像、电子读物、多媒体等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的设计。设计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人设想、以人为本,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
总之,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设计元素融入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中不单单是提升产品价值,促进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催化剂,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倘若我们没能重视起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设计元素,在设计上始终处于对西方的模仿甚至照搬上,那么我们的工业设计事业将永远落后于世界,我们的文化也很有可能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下消逝,到那时,我们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五千年的忧伤。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埭强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统 传承方式 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WWw.133229.Com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㈠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㈡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①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㈢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注释:
①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年。
② 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2张少侠,《亚洲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现代审美隐喻象征诱目装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204-01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法对现代设计无疑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民间美术审美的整体特性,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理念,在高度审美效果的背后,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内涵。将这种色彩理念和法则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将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为国人普遍认可,为世界所倾慕。
一、民间美术的呈现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造型的隐喻象征
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造型有其独有特点――隐喻象征。中国民间美术是在中国农业社会中产生和传承发展的,民间习俗,传统风情是其创作的源泉。民间造型不仅表现客观的物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创造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使其造型特征变得更加明确、生动、有趣、典型。它是民间艺人心灵的表现和感情的释放,如我国广大农村的许多地方至今仍可见到小孩穿的“虎头鞋”,其造型稚拙、憨厚、质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装饰风格,它以情感为纽带,以事物固有性格特征为核心,通过特定的极度夸张的外形特征,张扬事物的真、善、美,舍弃老虎的威猛凶暴,以猫温柔可爱的品格取而代之,没有了“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机、活泼、纯朴、天真,是一派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在这里,老虎的形象被作为寄托情感的言情物,假借老虎的某些品格,倾吐内心的情感,希望自己的孩子虎头虎脑、无病无灾、健康快乐成长,隐喻象征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护生的民俗心态。不仅如此,细心的母亲还常在老虎尾部加上了上翘的虎尾巴,方便孩子提鞋,这又将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有机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又如流传于黄河流域各地民间剪纸的造型,突出表现为主观的表现性,造型的平面化,打破时空的自然规律。其人物造型往往头大身小,象抓髻娃娃,疗疳娃娃,扫天婆等剪纸图式中都体现了这些特点。人们用这样的形象象征祛病招魂、消灾免祸、止雨祈晴。
除了造型上的隐喻象征,色彩也具有隐喻象征的审美特性。现代设计在形式上追求“先声夺人”效果的需要,决定了设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设置色彩,而不必拘泥于物象的自然色彩。如红色的月亮、绿色的蝴蝶等,这就使得色彩设计具有相当大的能动空间,也为充分展现、利用色彩的隐喻象征性提供了可能:“根据色彩本身的性格,使之倾向于理想化,达到一种超于形象自身的作用,从而创造一种意境”。例如,通过运用中国历史上的“皇族”色彩――黄色,表达设计产品历史绵长的隐义并传达其华贵气质。理解和把握民间色彩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和观念形态,可使现代设计的色彩意念传达更为清晰、悠远,为观者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三、色彩的诱目装饰
民间色彩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美术传统的万川之源,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丰富给养,更是凸显民族文化精神、深化设计语言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现代设计中民间色彩中所显现的特性倾向具有民族精神诉求和审美程式的意味。
民间美术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决定了其色彩的单纯、明快、简洁,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民间画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即点明了民间美术在简洁明快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则;民间年画画诀中“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亦反映出强烈补色、高纯度色相对比的色彩造型倾向。以纯色、补色、对比色运用为主的方法,形成了民间美术夸张质朴、艳丽厚重、装饰感强的色彩特点。而这正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诱目性”,即醒目、个性、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民艺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间美术视觉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民间美术也接受了这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便促使其生成了多种特色直观视觉语言文化,因此,民间具有区域性和标志性的特性,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的审美也日愈引人关注。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关键词】:青铜器、装饰纹样、造型艺术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65-01
我们把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工具、武器的时代称作“青铜时代”,可见青铜器在历史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青铜时代的车辙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前进,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从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我国青铜的使用应始于原始社会的晚期,距今4000――4500年。
一、青铜器设计制作在夏代真正开始发展(夏铸九鼎),与此同时也拉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的序幕
1、使用范围:在这一时期,青铜器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礼器只限于酒器――爵。
2、装饰纹样:由于受工艺技术的限制,一般无纹样,只在少数爵等容器的颈部饰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
二、商代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器物的种类还是数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精品
1、制作工艺技术:商代前期由于冶铸技术还不是十分特别的成熟,制作的青铜器外观粗糙,但风格显得很淳朴。一直到了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制作工艺开始表现的成熟和精美,而且在这时期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乐器体系已经全面形成。
2、造型艺术:庄严肃穆、雄伟厚实的造型特点在这时特别的突出。商前期的造型大都仿制陶器的造型特点,后期的造型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普遍是一些富有特征性的方形器,并且器形特别丰富多样,比如就仅鼎的类型,就有圆形鼎、四形扁足鼎、方形扁足鼎、分档鼎、四足方鼎之分;酒器主要有壶、角、方彝、鸟兽尊等;食器主要有孟、豆、匕等;乐器有饶,以及兵器、车马器和其他工具等。同时在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极具造型艺术的立体型的一些艺术品,例如在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的四羊方尊和在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尊。
3、装饰纹样:商前期纹饰简朴单调、线条简练粗狂,动物纹有饕餮纹、龙纹、凤纹、虎纹,几何纹有圆涡纹、连珠纹、云雷纹等,多于带状物饰于器物的颈部。商后期纹样增多富于变化,并且铸造与青铜纹饰相结合。
4、铭文:这一时期,青铜铭文开始流行,但字数不多,一般为两三个字,主要是标明使器者的私名或族氏,例如“妇好”,或受祭者,如“司母戊”。
5、由于在商朝的思想意识形态上,上承原始的氏族部落下启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美最值得研究,它不仅仅表现在外在的造型纹饰特点上,更重要的是它的造型与纹饰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它既有原始氏族部落的淳朴笨拙,有融合了奴隶制度的阴森恐怖,因此赋予了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所特有的狞厉之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饕餮纹,它不仅具有一种原始的巫术力量,而且赋予了“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寓意。
因此,李泽厚说:“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的线条,深沉凸凹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垠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历的那个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三、西周堪称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冶铸技术日趋成熟,精湛的珍品层出不穷,种类和数量都为之最
1、实用范围:在商末周初,由于文化继承的原因,器形几乎延续以往的造型风格而没有新的出现。由于禁酒的原因,酒器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注重食器的制作组合,器形雄伟高大、纹饰优美。乐器的钟代替了铙,西安普渡村出土的编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编钟。兵器也出现了剑和戟。
2、造型艺术:西周前期,青铜器既有商朝的风格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鼎是最具特色的,它的腹部硕大而下垂;西周后期,随着天子势力的逐渐衰退,礼的信仰受到危机,青铜器中礼器制作较之其它显得简单粗陋。同商朝一样周朝的青铜器中也有很多的动物式结合的造型,不同的是这时的作品偏重于写实并且去掉了好多繁缛的纹饰。
3、装饰纹样:大部分的纹饰,如常见的兽面纹,已经不像商朝的那样威严恐吓,而转向了简化富有图案的趣味的纹饰。但是鸟纹却走向了华美的道路,如凤鸟纹在整个西周时期都长盛不衰。饕餮纹的地位也逐渐被夔纹所代替。
4、铭文:商代的铭文字数开始在增多并且书法的艺术感也在加强。发现的迄今为止文字最多的毛公鼎就是这时期的艺术品,字数达到479字,字体厚实有力,排列似疏而密,行数整齐有序。
四、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退、礼仪制度的土崩瓦解、政治多元化的出现和加剧,使得一直处于优越位置的青铜礼器急转直下
1、适用范围:主体体现在兵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上。
2、制作工艺:发明了失蜡法,使青铜器的精确度进一步提高。
3、装饰纹样:其内容以接近生活的写实材料为主题,大量描绘贵族生活的生活画面出现,表明青铜器艺术日渐走向民间化和生活化。
4、铭文:字数大量减少,文字简短而且字体呈现多样化。
五、到了秦汉以后,由于铁的出现和制瓷技术的掌握,铁器、漆器和瓷器逐渐代替了青铜器的存在成为铸造业的领军者。
青铜铸造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出现了停滞甚至衰退。只有铜镜因为一时没有新的材料取代而得以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以实用的生活用品发展:青铜灯、熏炉、席镇、铜镜等器物在实用的基础上又追求造型的美观,如著名的长信宫灯。
总之,青铜器的发展是这几代王朝的变迁的见证,同时也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物化外在表现形式,代表了当时工艺技术发展的杰出的成就。
参考资料:
[1]李泽厚《美的历程》[M] 文物出版社
[2]赵农 《中国艺术设计史》[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 中国;饮食民俗;文献综述;文化
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关于饮食民俗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着较为统一的观点,即是指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其礼仪常规。回顾以往文献,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一、饮食民俗的分类
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传承惯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各有不同。陈光新在《中国饮食民俗初探》中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类型,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各种类之间交叉面太大,具体考察的时候概念不容易区分。林继富在《饮食民俗谫论》中建议将饮食民俗分为日常民俗、节日民俗、宗教民俗三大类,这种分法虽然各种类之间的排他性较强,但是忽略了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化大国在饮食民俗方面的地方性与民族性。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的分类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他针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五花八门的特点,选择了其有代表性的部分,将我国的饮食民俗分作了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几个大类。我国作为一个多名族的国家,有一些民族、地区的特殊食俗形式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独龙族还保留着的一些原始狩猎方式,藏族地区对于青稞面的喜好等等。
二、饮食民俗的起源发展
饮食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饮食为基础的。虽然饮食民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许多相关的研究人员都将火的发明作为饮食民俗真正开始发展的标志之一,比如金炳镐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中就认为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阶段。但是,依照饮食民俗的定义来看,在人们学会利用火来加热煮熟食物之前,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获取、食用食物的方式并作为传统在部落之中传承,未经火烤的生食是原始人类食物的主要种类,我国南方民族的腌制食品、北方和西部民族的风干食品均是生食习俗留存下来的产品。所以说在人们学会利用火之前是不能说没有饮食民俗的。个人认为真正标志着饮食民俗产生的应该是饮食工具的发明,包括着宰杀、切割大型动物的工具以及存储食物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发明真正应该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具有自身文化的标识,当然也应该是民俗开始形成的标识。
关于饮食民俗的发展问题,林继富将我国饮食民俗简单了分为了生食、熟食以及烹饪三个阶段。未经火烤的生食,是原始人类食物的主要种类,这种饮食方式至今仍然在一些民族中传承。林继富的这种观点只强调了饮食民俗中“食”的客观变化,而忽略了民俗中所蕴含的文化脉络的变迁与历史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较陈光新在《中国饮食民俗初探》中所提出的“生食阶段与图腾崇拜;熟食阶段与火神敬仰;烹饪草创阶段与氏族的凝聚心态;原始祭祀阶段与先民的媚神活动;食物品味阶段对原料的开发和工艺的钻研;菜点命名阶段对日承语言民俗和杂艺游乐民俗的借鉴及移植;筵席配器阶段对实用工艺美术的欣赏;诗酒酬醉阶段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风味流派形成阶段对乡土气息的重视;科学烹调阶段对营养卫生的深入研究”,这提醒着我们在考察饮食民俗的同时必须注意到饮食风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观的折射。金炳镐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中则专门结合了历史的角度对我国的饮食民俗进行考察,将我国的饮食民俗分作了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农作物与饲养家畜,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性饮食结构的基础。全面地考察了我国饮食民俗的发展历程,不仅从饮食本身的制作方法,菜系形成与食用习惯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并且还从整个历史社会的变迁,民族融合,生产关系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饮食民俗的成因,但他对于我国饮食民俗的起源依然界定在了使用火以后,个人并不认同。
三、饮食民俗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饮食民俗的特征是与我国民俗文化的特征紧密相连的,萧放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中提出我国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也大体是适合于饮食文化的,它们分别是:多元性与复合性、阶级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王焰安在《中国饮食民俗特点论》中提到的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其实与萧放的观点并无太多差别。饮食民俗的特征结合上述萧放与王焰石的观点可以表述为:物产的限定性、地域的差异性、民族的共融性、家庭的传承性、宗教的规约性、权威的倡导性、社交的媒介性、迎宾的礼仪性、年节的自娱性和传闻的教育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孤立地、绝对地存在的。它们之间常常紧密相连,陈光新针对我国饮食民俗所具特征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纵向承袭,横向播布,彼此融化,相辅相成”四种联系模式。
现如今,中国的饮食民俗其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征仍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从中华民族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发展脉络来看,这些特征的形成背后总是有理可循的。但是,正如饮食民俗所显现的特征那样,在讨论中华民族饮食特征形成原因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便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原因个人以为是不可以不考虑进去的。比如说维吾尔族的手抓饭,回族的羊肉泡馍,藏族的干巴,蒙古族的马奶酒等等,这些形成民族特色的美食其背后总是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即民族原因所决定的。
四、目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回顾了以往的文献之后,针对目前关于饮食民俗的研究主要发现了三点不足之处。
(1)研究的套路已成定式,缺乏创新的视角,内容与观点大同小异,缺乏自主性的见解与独创性的视角。
(2)缺乏对于饮食民俗外延面的挖掘。虽然许多研究者都结合了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察饮食民俗的形成原因,文化结构,但是均是从因果论的方面来分析,忽略了饮食民俗作为整体文化模式下的一个大文化丛对于社会其它文化形态的折射与反映。在考察饮食民俗时,我们务必注意到文化的整体性与民俗之间的关联性,饮食与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关系,饮食与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关系,饮食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饮食与生态的关系都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内容”。
以上文字通过对以往关于研究我国饮食民俗文献的回顾,从宏观上考察了我国饮食民俗的分类、发展、特征以及成因。但是,由于饮食民俗的多样性与地区差异性,其具体类型、文化背景、社会影响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研究空间,需要各位学者们的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形;本土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使得传统与现代、民族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强,许多成功的现代设计都是取材于中国传统图形,将传统图案运用到本土设计中,在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用现代设计的思维将传统图案进行归纳总结,汲取民族艺术精华,在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图形对设计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取原料源泉,设计出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设计,实现具有民族精神的艺术创意的现代设计。
1 中国传统图形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1.1 中国传统图形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图形的演变一般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图形图案都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现在的云纹的设计就是取材于旧石器时代。二是成长阶段,对于大汶口文化的发展,重视图腾文化的发展,并且注重色彩的应用。三是成熟阶段,传统图案不断成熟,更加华丽柔美,讲求精确完美,中国传统图案的种类大致有原始社会图案、民间美术图案还有少数民族图案,本土设计的源泉都是来自对中国传统图形的继承。
1.2 中国传统图形的特点
中国传统图形就有很强的装饰性,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都取材于生活,以写实为基础,但设计较为夸张,并且是审美与功能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秩序性。中国传统图形的美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形式美,图形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发展具有美感。二是寓意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三是传承美。中国传统图案是从历史长河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继承意义。
2 中国传统图形在本土设计中的体现
2.1 传统吉祥图案在本土设计中的体现
传统吉祥图案中,有很多的图形都是由相同的图形组成的,在本土设计,对传统吉祥图案的取材,具体有以下表现类型:一是取材于传统图案的“意”,体现本土传统的现代意义,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比如说龙,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现在的本土设计中,都有运用到其中,大多数的建筑物、家具、服装都雕刻了龙纹作为吉祥的象征,就是取材于传统的图形的意。还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就是腾飞的凤凰,也是取材于中国传统的凤凰,作为美丽吉祥的象征。二是取材于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利用传统图案的形进行创造,比如说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就是取材于中国传统的货币进行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从中国传统图形中汲取的原料。
2.2 中国传统的汉字图形和书法在本土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的汉字和书法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国的特有标志,中国传统的汉字具有图形的特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并且汉字的图形化使得汉字的意思能够得到明确的表达,还有书法的特点,隶书体现的是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具有很强的古雅的装饰之美,隶属则是华贵典雅,比如二零零八年中国的奥运会的设计就取材于汉字和小篆的书法来进行设计的,本土的设计有很多就是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汉字图形和书法图形。
2.3 中国传统图形的色彩在本土设计中的体现
色彩作为体现氛围,营造气氛的重要工具,传统的图形设计中也讲求色彩的应用,传统图案色彩一般较为质朴,体现不同的寓意,比如说传统的婚嫁则选择较为鲜艳的红色来营造热闹的氛围,黄色作为皇家的地位象征,皇宫的设计和皇帝服装的设计大都以黄色为主,来体现尊贵之感。一直延迟至今,大多数中国本土设计中,也取材于中国传统图形的色彩,比如说现在的中国结的设计,作为象征新年的重要标志。在设计的时候,就采用红色来营造氛围。将传统的色彩图形予以运用,可以更好地进行本土设计。
3 传统图形的审美寓意在本土设计中的体现
传统图形从审美寓意方面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具象图形,具象传统图形的表现出的外形和结构,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主要是通过鲜明立体的形象来进行素质的,终于客观事物,本土设计中继承了的对客观物象的自然描述然后进行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象征意义,比说书对于四喜娃娃的设计,还有祥云的设计,都是取源于传统的具象图形。
二是意象图形,本土设计运用了意象图形的美好象征意义,就上文中的龙和凤的寓意,还有比如王府饭店的设计,以吉祥的纹样作为基本的形态,然后采用经纬进行连接,表现优质服务和规范的秩序等等。
三是抽象图形,抽象图形经过抽象以后,更具有象征意义,更具有艺术气息,比如对于八卦的设计,其中的本土设计从中汲取营养,成为强调共存,象征和平的图案。
总之,中国传统图形作为进行本土设计的重要源泉,在本土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设计更有审美性和价值性。
参考文献:
[1] 高灿中.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07):6768.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用简单的文字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它是纯粹利用图形来作为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它所代表的对象和事物在形状上很相象,故被称为象形文字。例如“月”字就像是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字的龟字就像是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着马鬃、四条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图画式象形文字是文字的雏形。
二、重塑象形文字作为广告设计元素的起因
社会的发展使得世界上失去了一种适应全球化交流要求的直观的共通语言。最初,人们通过结绳记事、岩洞绘画来传达信息。后来,人们对原始复杂的图画加以抽象和整理,发展到创作图形来传递信息。随后,文字的发明。大大地提高了各民族信息传送的质量和效率,但各民族自我发展的文字及文法体制造成了现今文化的区域化。语言种类繁多使人类文化在现在世界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另一方面,又使文化和语言的沟通成为一种障碍,造成国与国、民与民的思想及联络交流上产生误会和困难,世界上也难以找到一种人人都能接受和理解的共通语言。被誉为全球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虽被广泛使用但仍然难以适应全球化的交流要求,因为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是以汉字占主导地位。
现代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交流的日趋频繁,旅游业的兴盛,通讯网络的发达,信息交流的节奏和频率加速,要求人们寻求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易于迅速掌握及明白的交流符号。回顾人类以前的交流活动,我们找到了答案,象形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实际上在原始社会,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都处于相当低下的水平,然而他们用象形文字进行沟通的时候却没有造成任何的障碍,这足以说明象形文字在交流沟通中的优势。这是象形文字能够作为广告设计元素来运用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象形文字本身的特点使得它与广告设计结缘
象形文字主要是表现在篆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上面。商周时代的象形文字是中国象形字的成熟期,它使象形文字更加符号化、抽象化,书写更加规范,而不受图形本身的束缚。因此,象形文字在这一时期,达到空前的完美,正是它在造型形态的构成特点,使它具备了广告形态构成的最基本原理,并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即使我们现在看起来也仍具有现代广告构成意义。
1.象形文字的形体特点具备了广告设计中的唯美特点
以篆字为例,篆字是中国的古代文字,属于典型的象形文字,是我国华夏文化起源的象征和标志。篆字不仅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还作为一种艺术品种的形式,体现着它的价值。.现代书法篆刻家、工艺美术家将自己的诗情画意寓于篆字的形体之中,金石书法之美与篆字结体之美相融,古老文字与现代设计结缘,创造出具有浓郁魅力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代篆学家李阳冰在《论篆》中写道:“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抵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这段话极好地表达了古老篆字与艺术家灵感的结合所产生的覆盖天地人间万物的表现力。这样的文字很好地具备了广告设计中的唯美特点。
2.象形文字的视觉形态要素适合广告设计的视觉特点
从视觉图形角度去分析象形文字,首先是它的图形特征。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是由文字画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原始人类是以图画作为语言,成为信息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随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人类理性思维逐渐成熟,图画已不能满流的需要,人们创造了文字,文字创造是一个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随之抽象、提炼的过程。一是记录“物象之本”的符号;表达了汉字的图形化特点;二是具有“像似”的特点。“像似”是视觉之间相同或相近的一种关系,也是人对这种关系的判断。虽然象形字某些方面不一定形似,但只要“像似”同样会获得“形似”效果。
其次是象形字的抽象符号特征。有些字从字形上似乎看不出一点象形文字的痕迹,但它高度概括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和行为理念,这也是象形文字在广告设计上最具表现力的因素之一,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汉字图形的符号识别性。这种符号识别在广告设计中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广告设计内容之间的差异性。符号手段是广告设计进行社会互动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广告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象形文字作为一种图形符号在广告设计中体现重要的符号识别性和记忆性
现代人们在紧张而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总希望能在商品和广告的海洋中迅速地将他们的某种需要识别出来,最为直观的就是各类视觉符号和图形语言。象形文字作为一种具有极强视觉效果的图形语言,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汉字图形的符号识别性。这种符号识别在广告设计中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增强了不同广告设计之间的视觉识别和记忆区别,符号手段是广告设计进行社会互动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告的诉求表现宜单纯、简洁、直观,象形文字与其他文字相比有直观性、具象性的特点,并具有国际范围的通用性。使用不同语言、书写不同文字的人,甚至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均能掌握和理解。从交流的意义上讲,它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的超文字、超民族,简明易懂的交流形式体系和信息视觉语言,它能大大减低文字遗忘及文化误解。这种能够消除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障碍,能被全民族读懂,又能降低人们的遗忘水平和文化误解的象形文字使得它在广告设计中彰显重要的作用。
四、象形文字在广告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图一是设计师刘兴瑞的设计作品《人都会衰老的》,作品内容是人由年轻变衰老是自然规律,象形文字之――甲骨文中的“人”字一个侧面弯腰的身影,形态本身传递出弯曲、谦和的姿态。作者借用这一姿态来演绎“人都会衰老的”这一不变的事实,由此引发对老年问题的思考。图形表达了给老人以支持即是给所有人以支撑的基本概念,整个设计简洁大方,并且具有很强的呼吁性和震撼力。
图二是我国运动会的一些运动项目的图案,运用类似象形文字的图案进行表达,图形简洁明了,形象感极强,很好地将各类性质的运动项目表达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瓦当;兽面纹;工艺美术;设计文化;青铜器;饕餮纹;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Artistic Features of Beast-Face Pattern and Taotie Pattern
GOU Ai-ping
一、青铜器饕餮纹的形制和装饰特点
1饕餮纹饰的形制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青铜器是奴隶社会的礼器,它造型庄严厚重,象征着奴隶主阶级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青铜器上的纹饰种类多样且造型各异,大型礼器主要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饕餮纹饰布局对称,非常有秩序感,具有狞砺而庄严、神圣不可侵犯之美学气质,纹饰的这种美学特点也符合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以秩序和规矩来统治下层阶级的社会特征。
“饕餮这个名称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①,饕餮纹是一种以兽纹出现的形象。在商周时代早期,青铜器是仅限于统治阶级用于祭祀的礼器。饕餮纹附着在礼器上参与祭祀活动,它究竟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信息?众多研究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纹饰只是一种图腾崇拜,也有学者则认为通过献兽(牺牲)的形象以期达到沟通上天的作用,还有人认为饕餮形象恐怖,可以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不管持何种观点,饕餮纹的装饰作用和形式美感是显而易见的。
从饕餮纹的装饰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制:
(1)对称饱满型。这种饕餮纹的眼部在脸最下方,双眼距离较近,口鼻部相互连接构图非常饱满,嘴部两边均有翘角,多数以原器物上的棱为鼻梁,内外部均填满大小不一的云雷纹。(图1)
(2)对称分散型。这种饕餮纹兽的特征减弱,看起来与人脸比较接近眼、鼻、嘴部比较分散,各占去1/3,左右相当对称,鼻梁也使用原器物上的棱,四周均填以云雷纹。(图2)
图1图2
(3)云雷纹密集型。鼻梁用原器物上的棱或饰以竖棱,鼻翼内不填云雷纹,眼部以圆形图案表示,内部不填云雷纹,嘴部位均以不同大小云雷纹概括,整体充满云雷纹饰。(图3)
(4)云雷纹疏散型。鼻梁用原器物上的棱或饰以竖棱,鼻翼内不填云雷纹,眼睛以回纹表现,嘴部和鼻内不填云雷纹,其他部位填宽带云雷纹。(图4)
图3
图4
(5)云雷纹混合型。中间鼻、眼、嘴部采用宽带型云雷纹,脸颊部采用密集型云雷纹,鼻梁用原器物上的棱。(图5)②
图5
2饕餮纹饰的装饰特点
几种类型的饕餮纹都具有以下特点:
(1)均采用对称手法,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种类和用途,运用不同风格来进行装饰。
(2)装饰分为复杂工整型和简单工整型,表现形式既有写实手法也有写意手法,写实写意互相结合。
(3)使用云雷纹来进行装饰。
(4)纹饰精美厚重,体量感强。
(5)狰狞之感在简单工整型饕餮纹中逐步减弱,部分类型的饕餮纹饰已经萌芽出温婉和朴素自然的意味。
(6)青铜器是商周时代的礼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青铜器纹饰具有神性色彩和敬天思想,蕴涵了某种特殊的含意,统治阶级利用这些器物和器物纹饰进行祭祀活动,承载了一定的神性特征还具有崇拜、象征性、恐吓、威慑的权势意味。
(7)从饕餮纹饰能够得出当时的铸造工艺技术相当精湛,纹饰精美,艺术手法娴熟,说明该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已臻成熟。
二、瓦当兽面纹的形制和装饰特点
1兽面纹饰的形制
瓦当是随着大型建筑物的产生应运而生的,它虽然只是建筑物上的一个小附件,但纹饰题材却相当丰富。造型风格上,瓦当有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两种,最早的瓦当据专家考证出现在西周时期,瓦当装饰艺术在战国、秦、汉时代达到空前繁荣。燕国的瓦当以饕餮纹为主,这种纹饰最早是青铜器上的纹饰。虽然还能看出战国燕瓦当中残存有青铜器饕餮纹的原型,但战国燕瓦当上的饕餮纹已经在意义和形式上发生了较多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材料不同,用途不同,所以燕瓦当饕餮纹与青铜器饕餮纹已经具有很多差异性(图6、7)。
时期
纹饰战国秦代汉代
饕餮纹有
兽面纹有有
图6图7
上图是瓦当饕餮纹和兽面纹存在时期,可以得出饕餮纹这种复杂的纹饰在瓦当中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消失了。这可能是因为在战国、秦汉以后铁器、漆器等大量材料的应用,青铜器的作用逐步被其他材料所取代造成的。
瓦当兽面纹在战国、秦、汉瓦当纹饰中所占比例不大,这种纹饰虽然较少见,但是纹饰构图简约,纹样神秘。兽面纹瓦当多出土于临淄齐故城,并且以树木兽面纹瓦当居多。不装饰树木的兽面纹瓦当非常形象,中间有鼻,两眉和两眼均酷似人的眉眼,脸颊处饰以云雷纹(图8),树木兽面瓦当主要有(图9)、(图10)两种类型。
图8图9
(1)写实型。五官居下,该瓦当面部占的面积较小,上部树木纹面积较大,面颊饰以对称云雷纹,五官酷似人的面部,两颊有对称圆点和三角形纹饰。(图9)
图10
(2)写意型。五官居中,该瓦当面部居中,所占面积大于一类型,上部为树木纹,面积亦小于一类型,两颊无明显规整对称云雷纹,只有零散云雷纹,五官酷似人的面部,上、下部饰以三角形纹饰。(图10)③
2兽面纹饰的装饰特点
兽面纹纹饰祥和、宁静,纹饰所传达出的这种气氛,应该与艺术工匠所处时代背景及社会发展的愿望不谋而合。
几种类型的兽面纹都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对称手法。
(2)表现形式既有写实手法也有写意手法。
(3)结合云雷纹来进行装饰。
(4)图案活泼轻松大气。
(5)纹饰简洁明快,朴素自然,具有神秘色彩。
(6)通过对瓦当兽面纹的分析,可以看出纹饰除了通过五官的描述外,还结合树木纹、云雷纹、三角纹、圆点纹等纹饰作为辅助装饰的表现手法。但兽面纹的装饰已没有了饕餮纹的规整和繁复,显得大刀阔斧。从瓦当的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装饰艺术已经很发达,瓦当制作工艺比较完善,工艺手法老辣大气,艺术性和实用性很强。
(7)从兽面纹饰能够得出,瓦当装饰工艺已有较高水平,刻绘工艺技术水平较高,纹饰刻画自由奔放,艺术手法富有表现性,能够传达出朴素自然的情怀。
三、结语
饕餮纹纹饰规整,造型严谨,气氛严肃,中规中矩。兽面纹纹饰朴素率性,造型简洁,气氛轻松活泼。
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兽面纹与饕餮纹形态各异,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二者所具有的某些联系。饕餮纹中云雷纹这一装饰纹样对瓦当兽面纹中的云雷纹的形式有着某种影响,同时,说明通过对五官的描绘方式来表现兽面的形象一直都在使用,以兽为形象的纹饰,它的表现手法在不同材质上、不同器物上、不同时空和不同地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通过对饕餮纹和瓦当兽面纹形制的分析,我们能看出,饕餮纹造型规整,纹饰繁丽,非常对称,并且抽象,神秘色彩更加浓厚。饕餮纹不仅只是一种装饰纹样,它传递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时代特征,充当了统治阶级沟通天地的神器作用。因此不是毫无意义的简单组合,云雷纹和神兽的巧妙结合正是统治阶级使命感和与神沟通的媒介,象征意味十分明显。
瓦当兽面纹相比之下,已失去了祭祀之礼器的作用。它始终是反映着起支配作用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组合。瓦当兽面纹造型洒脱,纹饰简洁大气,呈对称布局,但构图没有饕餮纹繁丽复杂。这不仅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且富含更多的吉祥色彩,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质,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两种器物上刻画的兽可解读为保佑之神兽,造型上两者都有兽纹和云雷纹,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各具风格,兽面纹更具有趣味性。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和象征,都是当时艺术创造水平的代表之作。
通过前边的阐述,可以得出,兽面纹与饕餮纹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差异性和相似性:
1、造型和材质上的不同,青铜饕餮纹因为刻画在材质坚硬的青铜器皿上,所以细条刚硬,瓦当饕餮纹刻在陶器之上所以用线奔放,兽面纹则线条圆润温婉。饕餮纹刻画在具有较大体积的青铜礼器上,图案具有连续性,兽面纹刻在瓦当之上具有独立性。
2、时代背景的异同,饕餮纹的产生和使用早于兽面纹,饕餮纹随着青铜器的出现而产生,兽面纹的大量使用应当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瓦当的使用而独具形态。
3、纹饰含义具有异同之处,饕餮纹具有崇拜、象征、恐吓、威慑的意味,神兽距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兽面纹神秘欢快,富于变化,自由浪漫,含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理解和表达,二者兼具象征意义。
4、刻画手段具有相通性,二者都采用对称手法,都运用云雷纹作为装饰纹样,饕餮纹对称工整,兽面纹的对称性则不是那么的严格与工整。
5、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具有写实和写意的形式美感,纹样具有神秘性,耐人寻味。
①《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②图1、2、3、4、5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青铜器》(殷墟青铜器的装饰艺术),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