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管理创新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创新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创新的特征

第1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 病理 心电图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the pathology and 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m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select 75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Group A) and give them a checkup with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Execute comparison with 55 healthy adults (Group B). Results electrocardiogram condi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75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Group A) and 55 healthy adults (Group B). Conclusion electrocardiogram is a quick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checking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Pathology Electrocardiogram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动脉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与氧代谢之间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或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选择我院2009年元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冠心病患者(A组)7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5.5±8.7)岁,均为窦性心律,心功能(NYHA标准)I或II级。所有患者均未服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健康成人(B组)55例,男性3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2±7)岁,体检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压正常,无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等病史,心电图及X线检查,无心脏病依据。心电图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标准;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0.15mV和/或T波低平、双向、倒置[1]。

1.2 研究方法 采用美国MAC1200型十二导联心电图记录仪,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波形,所有数据经十二导联心电图记录仪自动生成,由心电图医师分析电信号。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作x2检验,p<0.05为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75例冠心病患者(A组)心电图ST段、T波改变90.6%(68/75),无ST段、T波改变9.3%(7/75),健康成人(B组)心电图ST段、T波改变9.1%(5/55),无ST段、T波改变90.9%(50/55),75例冠心病患者(A组)与55例健康成人(B组)心电图ST段、T波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

冠心病患者(A组)与健康成人(B组)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对照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冠心病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变的特点是因冠状动脉狭窄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脏病。多发生于3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冠状动脉狭窄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和痉挛这两方面引起,这两个方面表现为两个不同的病理过程,但这两者又互相关联。冠状动脉痉挛往往发生在粥样硬化病灶的血管上,而严重痉挛和痉挛反复发作又会加重粥样硬化病变,两者常争先发生,相互促进,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硬化、狭窄。

引起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主要是指发生在冠状动脉上的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一个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大、中动脉的内膜上,表现为内膜脂质、纤维斑块形成,管壁失去弹性为特征。由于冠状动脉比所有其它大、中动脉都靠近心脏,因而承受最大的收缩压的撞击,再者,冠状动脉血管束由于心脏的形状而有多数方向改变,因而承受较大血流冲击力,粥样斑块常在冠状动脉转弯、分支处较重。早期斑块分散,呈节段性分布,随着疾病的发展,相邻的斑块可互相融合。在横断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有时可并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根据病变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将冠心病分为4级:Ⅰ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Ⅱ级,管腔狭窄在26%—50%;Ⅲ级,管腔狭窄在51%—75%;Ⅳ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由于冠状动脉管腔较主动脉小,故一旦发生粥样硬化可引起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弱和管腔狭窄,特别是在有继发血栓形成粥样斑块内出血等继发改变时,常可迅速造成管腔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缺血。

引起冠心病的另一个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一方面在交感神经活动性增高(如激动或紧张)时,即可通过兴奋α受体而引起冠脉痉挛。也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冠状动脉因某些诱因而痉挛,减少了供血;或由于运动及其它原因使心肌耗氧量急增,冠状动脉的血供满足不了心肌代谢的需要,从而引起心肌供氧量不足和耗氧增大时,失去平衡,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缺氧造成代谢产物堆积,这些物质刺激心脏局部的交感神经末梢,信息由传入神经经下段及上段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送至大脑后,在相应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产生不适感,其性质往往不是胸痛而是胸闷或紧缩感。冠状动脉痉挛持续时间短,则引起心绞痛,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时间长,易伴发血栓形成,而引起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若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纤颤)则可导致心性猝死[3]。

本研究表明,75例冠心病患者(A组)心电图ST段、T波改变90.6%(68/75),无ST段、T波改变9.3%(7/75),健康成人(B组)心电图ST段、T波改变9.1%(5/55),无ST段、T波改变90.9%(50/55),75例冠心病患者(A组)与55例健康成人(B组)对照,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

心电图在冠心病早期诊断方面的作用,由于其快速、有效、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已作为常规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未来医学发展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新.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9~81

[2] 仪忠直,王爱萍.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的ST-T诊断.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5):397~398

[3] 林荣,林青,洪美满. 常规静息心电图慢性ST-T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探讨.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3):183~185

第2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 项目创新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经济活动。在创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竞争愈发激烈,创新项目的风险已经成为阻碍创新项目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创新项目风险的基本特征以及规律进行了基本分析,并就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对加强创新项目风险治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 :投机风险;项目创新;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42-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王朋(1993-),男,黑龙江阿城人,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张丽婷(198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一、创新项目风险特征的基本概念

1. 创新项目风险是投机性风险

创新主体希望通过创新项目的成功来得到期望的利益。创新项目的系统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收回为这个项目投入的资金;三是创新项目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只是将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创新项目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创新项目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比如社会、经济、政策、市场、技术等因素的改变,科学研发、调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治理是否到位,均有可能导致风险发生。

2. 创新项目风险是可控性风险

创新项目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控制预防的。创新项目风险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创新项目系统的组织治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和治理风险,在很大层面能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使受控的创新项目走向预期目标。

创新项目的失败在某些条件下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例如,美国公司在研发电子表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家的手中经过一系列的完善和市场开拓,取得成功。事实上,影响创新项目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了某些可控因素之后,将原失败的结果改为成功。

3. 创新项目风险是可治理风险

虽然创新项目风险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总体来说,创新主体如果对创新项目治理比较完善,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相对增加创新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想要取得创新项目的成功,在妥善完善创新项目治理的同时,也必须要加强创新项目的风险治理。美国著名治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为何会成功,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知道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能科学地分析创新机会的始源,然后准确地找出创新的机遇在哪里,最后科学的运用机遇,他们并不是躲避风险,而是抓住机会,不让机会错过。”

二、创新项目风险的特点及问题

1. 创新项目过程中风险的区别

在创新项目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难以估测地可变因素以及可变因素的不确定性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创新项目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创新项目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这需要经过项目人员经过科学研究、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得出的一个创新性过程。因为,在创新项目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设想、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 调研- 开发-中试- 生产- 市场销售创新项目过程的创新项目风险表明,在创新项目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治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治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类,这其中创新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区别。

创新项目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和风险财务风险都会生产风险治理和风险政策、风险创新、分析、调研、测评以及科学研发,这其中需要对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进行试验,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治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创新项目治理,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对创新设想进行评测,以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专心研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创新项目活动实现目标。事实上,创新项目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也是不同的。

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创新项目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一些调查认为:新产品发展率20 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治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就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创新项目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完善创新项目治理和风险治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2. 创新项目过程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

根据51 家成功创新公司的经验,美国的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从新产品的设想,到最后产业化的成功,基本每40 项新产品的设想里大约有14 项产品的设想能够经过筛选进行分析经营效益;而经过有利可图的筛选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 项;经产品试制试验最终成功只剩下2 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走进市场上市的只有1 项。事实上,在衰减的过程中,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都被逐步排除,或者说有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实施过程的进展而逐渐减少。因产品不同,衰减比率以及技术的复杂程度存在差别。而越是保守的公司,它的衰减率就越高。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获取经验的学习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原因;在调研评估的阶段,仔细看看客户是否对次项目存在需求,企业是否能利用这一需求创造利益;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即使项目的研发已接近尾声,或已经将产品投入市场使用,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可能还会碰到一些没有预想的风险。

根据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风险估计的不足,有时可能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设备调整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的总和预料失误,致使投资严重超出了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了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研究事前,还要研究事中,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考虑,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由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3. 创新项目风险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0%,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 ∶ 10 ∶ 100。上海对7 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

三、创新项目中风险的管理对策

1. 正确识别与估量风险

我们在创新项目中不仅要认识风险,还要学会正确识别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详细地分析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仔细剖析创新项目中风险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以及影响。同时,应科学地估量风险的大小,掌握风险的程度,包括各种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发生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对创新项目带来的影响和损害等。通过风险估量,为创新项目中风险决定、预防和影响以及处理等提供有效信息。项目人员应该运用先进的科技更科学地判断出风险投资的严重性,为企业创新项目的发展做出一个更有收益的风险判断。

2. 加强市场研究和信息沟通

风险治理是项目经营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项目需求有更好的理解,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今,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这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3. 加强防范创新项目中的风险

重视分析创新项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部分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马上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要从能力、责任、制度、技术和财务等方面对创新合作伙伴进行详尽的风险考核,选择发展稳健的合作者,降低合作创新的风险。在合作者的数量上,以精简为原则,尽量缩短合作时间,从而减少合作创新中的不确定性。

创新项目的开发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尤为重要。项目人员掌握的信息越多、信息越准确,才能做出更正确、有把握的决定,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项目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准确性,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准确的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高建.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5.

[2] 罗慧辉. 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13,(5).

[3] 毛荐其, 霍保世. 技术创新风险于评估[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2).

[4] 陈青华, 张卓. 企业创新项目风险分析于综合评价[J]. 企业技术开发,2012,(8).

第3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以往的文献通常从两个视角界定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构成。一是企业家创新需要的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二是企业家创新所需要发生的行为或活动。由于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等特性是潜在的,个性特征、认知技能和动机等因素可以视为创新能力的投入(Man,2001),需要通过行为才能影响工作的绩效,因此,个性特征或认知技能与有效性结果相距较远(Lanset.al.,2005)。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界定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构成,本文将基于这一视角,从行为和活动的角度界定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的构成。管理创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三阶段论,即管理创新过程包括管理创意的产生、筛选和管理创意的验证实施三阶段(芮明杰,1998)。二是四阶段论。刑以群、张大亮(1999)提出的管理创新过程四阶段包括:界定问题与确定管理创新目标、形成管理创新方案、评价与筛选管理创新方案、实施与完善管理创新。而Hame(l2007)提出的管理创新过程则为:管理创新驱动、产生管理创意、实施管理创意,以及将创新理论化和标签化。管理创新驱动是指形成或促成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和诱因,包括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或导致组织绩效落后于其潜在表现的原因,以及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和机会。该阶段与刑以群、张大亮(1999)提出的第一个阶段比较接近。因为问题、机会或威胁的发现与识别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管理创新的目标。产生管理创意阶段则包括有意识和有计划的针对某个问题和机会寻找新的管理方案,通过广泛搜索和构建社会网络不断获取信息,并获得启发。进而通过“试错”的方法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筛选。因此,该阶段还包括管理创意的评价和筛选。实施管理创意阶段则主要包括配置资源实施管理创新,评估管理创新实施的进展和效果,并据此调整和修正原来的管理创意。由于管理创新往往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效果,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管理创新,企业需要将管理创新的成果理论化和标签化。理论化是指根据管理创意与问题和机会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能够引起员工共鸣的术语来表达管理创新。而标签化则是为该理论选取一个合适的名字。二者都要能够向员工证明管理创新的合理性,从而推动其在组织内的实施。因此,理论化与标签化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管理创新的实施,可以将其视为企业家推行创新的一种手段。上述分析表明,虽然学者们对管理创新过程的划分存在差异,但管理创新的过程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发现问题与确立管理创新目标;

(2)提出和筛选管理创意;

(3)实施、验证和完善管理创意。其中每一阶段的实施都需要企业家具备相应的管理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每个阶段的任务内容不同,从而需要企业家所具备的能力也有所差异,即不同创新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企业家创新能力。依据各阶段所需的能力,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管理创新目标确立能力。明确公司前景、组织变革和创新的方向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刑以群、张大亮,1999)。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家首先需要对企业目前经营状态感到不满或具有忧患意识,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机会(Hameletal.,2007)。其次,企业家需要分析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的原因,思考企业的战略目标、运营模式和管理结构(Hamel,2007),进而确立管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刑以群、张大亮,1999)。要完成上述活动,企业家需要具备管理创新目标确立能力,即明确企业根本管理问题,确立企业管理创新方向和目标的能力。第二管理创意能力。在管理创新目标确立后,企业家需要从各种途径获得启发,提出、评价和筛选管理创意。企业家能够从专家、社会组织和工作经历等多种途径获得启发,或者从实践出现的错误中产生新的思想(Hameletal.,2008)。从各种启发到归纳和提炼出管理创意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对创意进行评价和筛选(刑以群、张大亮,1999)。但管理创意往往是抽象的,企业家还需要将创意转化成创新方案或战略规划。因此,企业家需要具备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启发,提出、评价和筛选管理创意的能力,我们将上述能力称为管理创意能力。第三管理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带来组织绩效的前提是其能够有效实施(KleinandSorra,1996)。创新的实施往往需要突破对组织惯性的依赖,抛弃早期被证明是有用的措施和行为,并克服创新过程既得利益受损者所形成的组织障碍。为克服上述惯性和障碍,企业家需要说服内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可靠的支持基础(Al?ngeetal.,1998;刑以群、张大亮,1999;Hameletal.,2008)。同时,还需要建立广泛的网络以获得创新所需的资源,并有效协调不同的组织利益和活动,防止在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出现的“腐败”(Al?ngeetal.,1998)。此外,还要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定期评估创新计划的绩效,制定实施管理创新的应急措施、控制标准和考核指标,并不断对管理创新的结果进行反馈和修正(刑以群、张大亮,1999;Hameletal.,2008)。为了巩固创新的成果,企业家还需将创新的成果理论化、制度化和标签化,并在组织中进行推广(Hameletal.,2008)。为此,我们将企业家为克服组织惯性和障碍,获取和合理配置资源,并对管理创新实施结果进行检验、完善并制度化所需的能力定义为企业家实施管理创新的能力。

2结语

第4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企业发展也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如今,企业管理创新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采纳与持续实施过程的机理,为进一步开展管理创新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本文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如何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水平提升以及如何让管理创新发挥作用等实质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管理创新的研究综述

谈创新,不谈熊彼特,就像一场没有阿喀琉斯的特洛伊战争,必定索然无味。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借助“企业家”概念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根据熊彼特的观点,经济发展被定义为能够执行“新的组合”,具体包括五种情况:引进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打开一个新的市场、征服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某种新的供给来源、执行一种新的组织方式。

国内学者较早对管理创新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芮明杰、常修泽等人。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创造的一种有效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常修泽把管理创新定义为企业为降低交易费用,引入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其本质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陈通和马浩从知识经济背景出发,将管理创新定义为:以知识的充分学习和运用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内外客观环境条件,创造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达到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

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管理创新的界定突出其整合资源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功能,大体上遵循了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只是表述上更加具有本土色彩而已。

三、管理创新采纳与持续实施的运行机理研究命题

(一)管理创新采纳过程中的外部促进因素

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并非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在于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加上管理创新不受专利保护,企业引进、调整并实施已有管理创新实践的情况非常普遍,属于“引进型管理创新”范畴。此时,外部异质知识源的作用就变得相当重要,它是企业获取管理创新实践方案的重要途径。关于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进行探讨,其中“网络”被视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管理创新是公司内部环境与外部知识获取的综合结果,具体而言,从网络视角出发探讨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多从结构视角或关系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规模、密度、集中度、中心性、关系强度等对企业创新采纳的影响。

然而,网络研究范式忽视了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外部知识主体所提供知识和信息对企业影响的区别。已有研究指出,企业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企业和竞争对手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在其所内嵌的非正式学习机制、适应难度、竞合强度等方面均有着本质区别。企业与不同知识主体进行知识交流,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不同类型知识。但是,不同知识主体开展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的知识,在不同知识主体那的表现形式也可能各具特点、大相径庭。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 1:异质知识源是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主要外部促进因素,不同知识源对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影响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环境动荡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调节效应。

(二)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的内部调节效应

与技术创新不同,管理创新的决策主体与实施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一致,做出管理创新决策的一般是企业的中高层领导,但其实施过程有赖于公司所有员工的理解、配合和参与。

管理创新持续实施有赖于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从这一层面出发,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自上而下的创新能否渗透到企业内部,既取决于管理者对创新的承诺,也取决于员工对创新的认知。因此本文认为,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技术”,考察员工对管理创新方案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认知,对于理解管理创新能否得到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还缺乏相应探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 2:采纳过程中决定实施管理创新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持续实施,取决于员工对创新方案的认知评价以及组织惯性的程度。

(三)管理创新持续实施的绩效结果

管理创新与绩效间的实证关系,现有研究得出的论断比较多元,一些研究认为管理创新能够积极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还有一些研究对管理创新的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组织采用管理创新只是为了加强对员工的控制。以结构、流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其持续实施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如引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大幅提升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优化组织结构,可以提升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加快知识与信息的内部流动;完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进行外部知识的获取。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 3:管理创新只有得到持续实施才能对绩效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需要通过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来实现。

四、实践启示

(一)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既要重视其采纳过程,更要重视其实施过程

实践领域,管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向管理要效益”也逐渐成为企业经理人员的共识。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波波的管理创新浪潮席卷而来,如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平衡记分卡、流程再造、目标管理、事业部制等先进的管理创新理念或方法,得到了许多企业的争相采纳,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创新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要注重方案能够得到良好的贯彻与落实,避免陷入高采纳率、高失败率的怪圈。

第5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1.管理创新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管理创新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建立管理创新机制的关键,对创新主体地新主体的创新动机、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行为的正确认识是理解管理创新机制的前提。

⑴创新主体。从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及其实够看,只要是有自己的创意,并在付诸实施时自始至终参加全过程的人,都可成为创新主体。

①企业家。企业家可以鼓励和推动管理创新在本企业进行。在现实的企业管理经营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创新主体。只有直接参与管理创新活动。有自己的创意,并在自己任职期间把创意转化为具体操作方案并加以实施的企业家才是严格意义下的管理创新主体。

②管理者。管理者处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承上启下的位置,决定了其在管理创新主体中的中坚力量地位。他们的创新行为较为隐蔽,成功率高。管理职责和业务专长的结合使他们的创意更加务实,也更有针对性。

③知识员工。知识员工为管理创新的主体通常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其工作仅属于管理创新领域的边缘,而大部分可列入技术和操作方法方面的创新领域,但作为一个群体的员工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却完全可能的。

⑵创新动力。企业中的人是企业诸多资源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资源。创新活动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的产生需要对人进行激励的,管理创新则更是如此。

①产权激励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基本需求,利益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产权激励就是从研究创新主体的经济性动机入手,通过合理的产权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价值观人们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每个层次的需要都将产生具体的、无穷无尽的欲望,构成了人们的心理活动特征。管理创新主体贴较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和修养。对于多数管理者的需求层次来说,他们大多属于追求金字塔的最高两层的需求,即追求个人的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而这种自身价值实现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前提的。

③竞争压力竞争管理者之所以追求创新,还来自于竞争的压力。竞争能够带来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压力,会产生促使企业员工产生创新的动力,千方百计进行管理创新。

⑶创新行为。管理创新是实践的结果。管理创新主体是以其创新的能力和既定的心智模式从事管理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就是管理创新行为。由于管理创新主体或是个体或是群体,且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而使得具体的创新行为带上了管理创新主体的个性

特征,造成最终创新成果出现差异。

2.现代企业创新的对策

⑴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我们的企业必须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实行管理理念的全面创新,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从科技决策着眼,从品牌战略着手,实施成功的创新,赢利的创新,还要深层次地理解与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张瑞敏在WTO到来之前时说:"必须实现从羊到狼的转变。"多年来,"走出去"一直是海尔的经营理念之一,海尔国此把经营的触角伸向了国外,并且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外国消费者的认同。这说明海尔的创新意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⑵要求企业家成为创新管理者。知识经济的实质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现、培养、挖掘人才,是知识经济对企业家的基本要求。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风险意识以及必要的创新技巧,成为企业的创新管理者,才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⑶实施管理创新人才战略。开展创新人才高地工程,把培养熊创新素质的人才工作做为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近几年来,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紧缺,管理及相关专业创新层人才后继乏人,已经成为许多行业发展的"瓶颈"。进人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加人WTO后,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把握创新人才优势,制定并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占据新世纪。

⑷深化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破除固步自封、论资排辈的观念,消除人才为地方、部门所有制的弊端。健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工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专门人才的工资薪酬,完善奖励津贴和福利制度。为创新型的管理及专业人才提供比较优厚的待遇,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和各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有岗位、有课题、有经费,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第6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东方管理思想 企业管理 创新 运用

一、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东方管理思想的研究最早始于复旦大学的水教授,他认为以中国传统主导的东方管理文化注重辩证、系统和综合,因此不同于西方管理的原则与特征。东方管理学应该注重“东方文化和东方当地经济发展条件下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方法是什么?”这一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方管理学说的得以正式创建,成为以研究东方国家古今管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运行规律为内容的新学科。相对于西方管理学而言,它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汇集了东方各族人民智慧,其研究范围覆盖渊源于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恒河、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以及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一切人类管理活动的精华。

东方管理不能认同西方管理学将管理等同于“企业管理”的看法,以体现东方管理文化本质特征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为”原理为基础,形成了治国、治生、治家和治身的“四治”体系,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贵、和合、和谐的目标。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提出

经济学家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定义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Ray Stata首次提出了企业中的管理创新问题,明确指出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瓶颈。他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区别开来,指出在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中,管理问题比技术问题更紧迫。Farrokh Alemi所作的实证研究也同样证明,许多美国公司之所以落后是由于管理创新的问题,而管理创新是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国内较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芮明杰和常修泽等教授.他们认为从管理要素角度可以把管理创新分为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工具创新,经营机制的创新(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管理模式的创新等。而这些创新则是从企业职能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描述。综上可见,管理创新是为了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范式,以人、物、财等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为对象,运用对资源如何进行配置以及与环境如何互动等各种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方法整合,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与东方管理思想的融合

基于以上分析,管理创新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创造良好的管理创新的条件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而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首先要管理理念创新起步。东方管理思想是我国等东方国家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我们应结合自身优点,从观点创新开始,走一条企业特色创新的道路。

1、管理理念要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深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近年来得到重视的管理思想,它无疑符合了东方管理学的“人为为人”理念,同时脱离了西方管理思想中单一以组织为管理层次的观点。人的行为受行为动机的支配,而行为动机又是受思想意识即对某类事物所产生的观念的左右。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的企业要成为创新型的企业,就必须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进行管理理念的变革。

2、企业的发展理念要从依赖资源能源的投入向依靠知识的创造和利用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可能继续依赖越来越稀缺的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保护的低标准上,而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对原材料、资本、劳动力和空间等方面的需求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在发展观念上必须转向依靠知识的创造和有效利用,即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上来。东方管理思想的延伸中产生了诸如“和谐管理“等理念,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所呼吁的主题。企业的管理创新,不仅仅要注重经济利益的作用,更要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

3 、坚持“双赢”的经营战略,不断增强核心能力。东方管理思想主张“和”,并认为事物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特性。在新的竞争环境当中,双赢的管理创新理念逐渐取缔了单一取胜的思想,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浩,颜世富.东水学术思想述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37~140.

[2]水,赵晓康.论东方管理文化复兴的现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3]水. 21世纪东西方管理融合与发展的趋势――当代中国东方管理科学的创新与实践

第7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馆管理;创新

一、创新是时展的鲜明特征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变化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其它所有部门的发展都要依赖知识的增长。知识将被作为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

二、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1.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之中,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量剧增新世纪,谁能感觉敏锐,抓住时机,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使图书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抑制了创新精神。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3.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要求,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人员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体

1.创新意识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图书馆管理人员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管理人员的根本职能和职责决定的。这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敏锐地捕捉图书馆发展的新契机,促进工作在不断的创新中快速发展。

2.学习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关键环节。做为一个合格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符合创新要求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大胆地实践和探索。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还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良好的环境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创新的外在动力与根本保证。一个健全的创新环境成为管理创新能否有效、健康开展的根本保证。管理创新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营养,需要激发人们突破陈规陋习、大胆创新的原动力。实践证明,适当的政策扶持、激励、引导和保护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还必须在馆内外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宽松和谐、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的氛围。

四、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图书馆管理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现实,要通过不断创新形成适合本馆实际情况的发展新思路和新方法。

2.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本着科学务实的精神来规划图书馆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行为只有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其创新意识和决策只有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才能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有效动力。

3.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在知识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纷繁复杂的新世纪,图书馆单靠本馆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方式,建立一支由馆内和馆外优秀人才组成的智囊团,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减少失误。管理创新既离不开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也离不开借鉴兄弟馆的成功经验。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和孜孜以求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庆家,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1)。

第8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管理创新 原因 作用 途径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因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催生了企业管理的不断变革,原有的管理方法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管理创新便成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中心任务。结合内外因素,总结起来管理创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因:

(1)内在原因

①人的心理活动特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若干层次,而获得适应第一层次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欲望是无限多的。所以,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所分别产生的具体欲望都是无穷无尽的,这成为人们不断追求创造新的满足物以期满足这些无止境欲望的根本原因。

②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追求创新的动力。人们希望从创新的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显示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伴生的是对社会、对组织的强烈的责任感,这会在创新主体的思想上产生强大的激励力量,促使创新主体为了这崇高的对社会、对组织的使命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去从事创新活动。

(2)外部原因

①企业管理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这是从大的方面讲的,而从某一企业来说,由于它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千差万别,因而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可能照搬照抄,必须根据各个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对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

②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因此企业管理必须改变老一套的做法,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适应企业不断加快开发产品的需要。

③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对企业的变革和改进,帮助企业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管理创新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重大作用。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一效率虽然可以在众多指标上得到反映,例如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源消耗系数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等,但最终还要在经济效益指标上有所体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目前的效益,一是提高未来的效益,即企业的长远发展。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前者,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后者,如战略创新与安排,无论是提高当前的经济效益还是未来的效益,都是在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有助于企业下一轮的发展。

2.稳定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有序化、高度化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

3.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指对企业生产要素和管理职能在质与量上实现新的变化或新的组合,以提高管理整体效能和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建构全新的思维观念,树立以人为本、“顾客即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等等。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3)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

(4)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5)市场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想通过广告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但其广告的定位却存在着只注重扩大知名度,而不能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偏爱度并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缺陷。

结语: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管理思维的变革,只有不断地创造和拥有新思想、新概念,企业管理才能常变常新,创造辉煌。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在竞争中不断促进自身发展,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终体现。

参考文献:

[1]刘现军.管理创新与企业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0).

[2]刘宏.管理创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01).

第9篇:管理创新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新;管理创新;创新实践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从而为现代社会、现代组织引入了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驱动力。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2l世纪将是熊彼特的世纪。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者是指那种看到经济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并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中,以便获取这种潜在利益的企业家。

对企业来说,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新世纪中,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企业管理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二是管理理论不断取得新发展。近20年以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90年代初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业务流程再造、虚拟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管理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时代要求经营者: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对管理创新的再认识

1.观念创新——虚拟办公模式。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在管理世界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这时企业领导不再是聪明的总裁,而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策划实现使命的长期战略。

2.战略创新——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世纪赖以生存的关键。进人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例外”。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许多企业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而且,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需要具有经营视觉灵、经营规模大、经营区域广、经营范围宽等特征,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在美国,每天约有上千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天又有千余家企业倒闭。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企业策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和无数优秀大企业的管理实践后提出: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不难预言,扁平化企业组织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

5.市场创新——网络营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对传统商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网络营销就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不同,使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投入使用克服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甚至是同化了这种差异。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使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同时,它的革命性在于缩短了整个经济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具体到营销机制,网络技术打破了横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空间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

三、促进创新与创新实践

(一)促进创新因素分析

1.结构因素。一是有机式结构对创新产生正面影响。有机式组织结构是相对于机械式组织结构而言。它强调内部的全面合作,更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倾向于将权力分散化,能够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因为有机式结构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二是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三是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反应。

3.人力资源因素。在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能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保创新得到推行。研究表明,革新能手们有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高度自信、有持久力、精力旺盛、敢于冒风险。同时也显示出与动态式领导相似的特征。如他们会以其对创新成功的潜在可能的认识,以及他们个人对其使命的坚信不移来激励和鞭策他人,并善于从他人处争取支持的力量。另外,创新能手们一般拥有提供相当大决策自的职位,这使得他们能在组织中引入并推行所提倡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

1.企业管理创新要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特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完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使命是摒除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妨碍因素,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袭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条件下,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和加剧,市场游戏规则将得到更严格的执行。这对我国长期在很不规范的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厂商的竞争,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的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致使生产力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矛盾不断产生,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要想不被淘汰,必然要加快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因素。而管理创新只有首先瞄准企业中的主要矛盾,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才能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持续成长。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尽管三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考虑制度的制约和技术进步对管理创新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握平衡,通盘考虑。

4.企业管理创新要持续进行。国外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海尔从《日日清管理法》管理创新成果到《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使得海尔从经营艰难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5.企业管理创新要走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企业作为真正的企业,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还处在青年、少年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来看还很稚弱,在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众多企业已形成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成熟、先进、科学的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洋为中用”将是我国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企业管理创新还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生搬硬套,而要引进、消化、创新、发展,走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淑芬.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吴敬琏.中国企业还处于少年期[N].人民日报,2007-01-04.

[4]刘同福.中国式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