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探究性问题,掌握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导向价值,自我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实施过程中,谈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性问题。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如在游戏"抗洪救灾"中,我与学生共同创设了洪水泛滥的情境,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抗洪"物资:沙包(海绵垫、球等);救灾物资:粮食(羽毛球、空盒等)。至于先"抗洪"还是先"救灾";如何"抗洪"如何"救灾"则由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的全身都得到充分的舒展,我提出怎样利用身体的各部位接触对方的"尾巴"。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用6-7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体验运动乐趣。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导向价值。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形成价值观念,由前面感性的认识作铺垫,在与同学们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对运动功能的认识,对运动技能作用的认识,对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作用产生认同感等。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体育教学的要求
1.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体育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起到调节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于机械化,课堂内容缺乏创意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学要求课堂教育与学生需求相统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创设符合学生意愿和兴趣的教学活动。
2.以发展的观念看待学生的学习
中学体育教学由于不属于重点的考试类科目,因而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调查发现,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大多流于形式,体育课基本上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课,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甚至在一些地方学校,体育课会被其他课程所代替。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同时要有积极正确的课外兴趣和强壮健康的体魄,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教育,重视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的培养。
3.发掘课程内涵,注重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应该多样化。学校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情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地将学校课程划分为“主科”和“副科”,影响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和全面发展。中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有其必要性,教师与学生需要正确看待体育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体育教学的方法
1.增加学生的体能训练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中学生的综合体能成下降趋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频度越来越小,且中学生肥胖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进行锻炼,学生的体育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训练,如短跑、长跑、引体向上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运动爆发力、肺活量、肌肉耐力等。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多项体育锻炼,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体能上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
新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种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安排不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如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质素质和活动技巧要求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实际指导。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能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可以根据活动类型的不同,增强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符合学习成长要求。
3.趣味性游戏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 新课程 体育教学环境 环境要素 教育因素
“三维健康观”和“健康五要素”等思想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是当前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体育教育理念在这种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也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当代体育教育理念要求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运动参与意识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学生的精神、情绪、智力、交际等能力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涉及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学校体育深度挖掘、拓展体育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多种影响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教育环境的多维特征适应对学生多层面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要把体育教学环境的各个环境要素作为教育的手段,积极开发相应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多维健康素质。
1.构建体育教学环境的整体布局
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因素颇为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只有当这些环境因素协调一致时,体育教学环境的积极作用正向功能才能得以发挥。因此构建优化的体育教学环境,首先要考虑整体的筹化布局,把体育场、馆的建筑,周边环境的绿化,场内场外的布置,图书资料的购置,各类器材的设置,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全面考虑和控制,注意体育教学环境的硬件建设和美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及美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科学的调控,使体育教学环境真正成为塑造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统一体。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应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育人环境,环境对青少年个体的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氛围,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和运动的需要。这种动机和需要是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的起点,比如:新奇的场地器材布置使学生产生“试一试”的运动需要,虚拟的游戏场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为体育教学的实施奠定心理学基础。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体育教学环境,使之符合学生的一般学习规律,引起学习欲望,产生学习动机。
其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置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青少年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班级文化氛围和体育的群体意识对体育教学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一个班级的体育文化氛围比较浓,那么体育教学环境就要多样化且具有目标指向性,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设置体育教育环境。小学阶段侧重于游戏虚拟场景的描述,高中阶段侧重于场地器材的布置和体育环境的实用性,初中阶段界于二者之间,用虚拟的游戏场景结合体育场地器材的新、奇、特等特点,创设积极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育人环境。
最后,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学环境应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3.发挥多媒体组合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组合方式,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教学,即运用录音、录像、投影、DVD、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校园网及闭路电视系统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相关媒体,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运用声、光、电、影、图、文的有机组合,可使教学形式互动活泼,富有乐趣,从而全方位、多视角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1生活情境的创设
体育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的内在要求是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如在一次小学一年级的跨步跳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谁去过大草原,大草原上都有什么呀?”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入了大草原的情境中。“大草原很远,今天大家都做一匹小骏马,奔向大草原,小马遇到小河怎么办?”(游戏踏石过河)学生齐声喊:“跳过去!”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跨步跳动作。这个案例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这种生活情境一般较适合在小学低中阶段使用,不宜在中学生中使用。
3.2探究情境的创设
探究情境是针对探究式学习出现的,而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创设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同时特别注意的是创设的问题要有深度,不能肤浅。如在水平五的背跃式跳高课堂上,我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过杆时背弓的重要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共有多少种跳高技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后,说出了跨跃式、剪式、滚式等多种技术。接下来我又问:“大家知道哪种技术最好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答案五花八门,有同学认为背跃式跳高最好,但说不出具体原因。我及时指导,指出背跃式跳高技术最先进,是因为它使人体分阶段过横杆,降低了身体重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体越过横杆的高度。因此,背弓是背跃式跳高关键技术环节。上述案例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核心技术的过程。
4.建议与对策
4.1学校领导,尤其是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要充分认识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意义,真正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评价观念,加大对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管力度。
4.2加强体育教师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广大体育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体育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
4.3学生是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主体,他们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与推广。建议学校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新课标实施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4.4正确的舆论环境需要营造,我们要营造出既有学术争鸣,又有和谐统一的见解的良好舆论环境,使学生既从不同层面去观察、借鉴、扬弃有争议的问题,又能在行动时保持高度统一,并且体育教学既要在改革中发扬优势,又要在改革中发现问题,修正错误与偏差。不能因为此失误或认识上的不统一,就止步不前,甚至走回头路。
4.5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评价全面准确、科学合理,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对教学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以致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宋超美.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探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2]刘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实施要点[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2):48-49.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0.
[4]宋超美.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探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法与建议
在现代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身体锻炼,同时更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是因为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学生的身体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同时关注学生的生理素质的提升和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样,现代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的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想要激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就要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否则教师再怎么苦口婆心,也无异于隔靴搔痒,很难激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在体育课堂中,个别学生为了逃避体育锻炼,时常通过脚扭了、感冒、肚子痛等理由来搪塞老师,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教师也不能强迫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是当这些学生在一旁嬉戏打闹时,却又“百病全无”,显得精力十足,面对此类情境,教师也是哭笑不得。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体育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初中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初中男生大多喜欢看篮球比赛和足球比赛,并且对球员十分崇拜,一些学生的卧室中还粘贴着球员的海报,在平时打球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还能模仿某个球员的动作和姿态,有些喜欢踢足球的学生很崇拜C罗、梅西、本泽马、埃托奥等球员,也有些喜欢打篮球的学生很崇拜詹姆斯、艾弗森、科比、加索尔等球员,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参加体育学习的动机。
二、不断提升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趣味性更高,学生的接受层度也高,但正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很多学生慢慢的对体育课程产生了厌卷的情绪,认为体育课程就是一种生活的运动,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在这种态度上导致学生出现不待见的现象。在现代教育教学背景下,应该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尤其是对于体育课程而言,加强学生的积极性的培养对于学习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学生学好体育课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基石。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研究教材的素材,在教学过程结合生活实践,激发初中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与此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不能过于限制他们,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种体育问题的答案,让他们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乐趣、刺激,以及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初中体育教学,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实现角色变换,改“一言堂”为“群言堂”;改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导讲;变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励。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的辩证关系,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现在一谈到主体性教学,似乎就是学生想练什么就练什么,能完成什么样就算什么,其实并不然,主体性教学虽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决不能削弱或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主动权还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只要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实现,老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即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边关系,才能把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加强教学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模式比较陈旧,一般是采用考试的模式,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的,这种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因此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评价的改革,比如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效率、对具体体育问题的延伸拓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的评价,尽量改变传统地以成绩为主要评价准则的现象,使得学生可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需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出现问题。因此,现代初中体育教学应该积极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的模式,选择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调整和改进,以真正保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势在必行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学生认为:学不好体育还是照样过。这样,任凭教师再努力,学生的成绩也上不去。因此,在体育课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三、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学生的锻炼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第一,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
第二,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2.注重师生情感,确立教师的偶像地位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3.实施目标引领,激发学生的锻炼激情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各地随之实施了科学规范的目标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目标教育,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
4.重视信息反馈,保持学生坚持锻炼的热情
【关键词】体育学科;体育教育
1 教育思想的落实
新课程标准是一次教育的革命,是学科的一次整合和重新确定学科之间联系的再定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决定了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基础教育思想的执行者提出的要求,和学习贯彻新课标理念的教师们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学校的行政长官的教育思想落后子学科教师,那么,即使我们的教师有理论的高度,可是实践的深度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主体参与、合作、探究成为教学的主旋律,留给学生更多的是自主、全面、深刻发展的空间。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各学科并存的前提下获得各自最大的给予学生素质提升的机会。
没有教育思想的全面落实,同样作为主要学科的体育学科难免不是又停留在“小三门”的尴尬地位。因为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他自身的发展。体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就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首先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算不上体育的教学。其次,要看到竞技体育绝对没有也不可能替代体育教学。第三,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人才,这是民族的大事,教育的大事,学校教学工作的大事,广大体育教师的大事。
新课程的实施,体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的落实。要依靠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长官也来遵循课改新理念,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一起担负起神圣的基础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共同托起明日的“太阳”。
2 体育师资的培养
新课程的实施,引来的是广大体育教师思想和业务能力的一场震惊。教师在实践中反映操作难的现象很多,可喜的是争论也多了。体育教师的素养,决定了我们这个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兼职不说,专业、专任教师之间也存在千差万别的现象,敬业的因素当然也在其中。可是要消除体育教师以及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和惯性的弊病,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系统的培养和督促制度,很难保证体育新课程理念能得到足够的落实和发展。
2.1 理论的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目标领域的分层和选择,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评价与考核,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和利用教学资源,如何总结教学的成果和反过来指导教学改革。等等,这些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熟知的起码的知识。
2.2 组织的技巧。建立常规和建立怎样的科学、有效的常规。教学模式的作用和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激励和评价的制度以及怎样去激励和评价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节奏。通过学习交流的形式,发现和推广现成的组织教学的技巧,创造和实验新的组织教学的方法。
2.3 技能的考核。只有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众多体育教师技能的充实和素养的更新显得同样重要。选择游戏和创新游戏教学的能力。音乐舞蹈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成品舞蹈的学习,结合音乐和体育动作创编健美操等的教学能力。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以及田径项目的典型技术的技能水平的掌握程度,裁判法和竞赛组织工作的能力。等等,都属于职后培训,大面积地开展体育教师基本技能考核的必备内容。
2.4 管理的应用。成功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管理模式的指导。科学的管理制约我们工作的效果。运用体育管理学,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有非常大的潜在空间。无庸置疑,成功与平常也就在是否应用或自觉应用体育管理学的一念之间。向同行和专家学习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经验,自觉指导工作并且不断创新,是体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3 教学实践的反思
3.1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与淡化技术教学的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淡化了以往的竞技体育技术教学倾向,注重让学生进行主体参与的各项创新性教学活动,注重激发兴趣的培养过程。在这里没有提及基本技术,而是高层次的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知识告诉我们,掌握和应用技能和学习技术不可分。学习技术和自动化应用技能是一个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化过程,没有基础的技术就不会成为技能,这是运动的规律也是科学的常识。
3.2 淡化技术教学的提法,就是提高了技术教学质量的要求。这是一名教师的认识和教学能力都必须要到位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高质量的技术教学,就不是体育教学的高境界。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很细地抠技术要求,而是重点地有目的地安排技术教学,并且把运用技术的实践活动溶入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参与机会。因此,只注重突出技能的应用,忽略了学习过程,结果就是没有应用技能的可能。
3.3 开展活动与探究性学习的困惑。看到过一则报道:“中美学生在解题方法上的差异”。如果教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中午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是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在场的所有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许多体育教师很困惑,以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开展“自主性活动”,不敢说最基本的知识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教学;无论学生怎样地表现自己都是活动,只要有讨论,就是开展了合作化的学习;不管效果怎样都叫活动,“活动”就是探究性学习。
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以为简单地堆积就是基础扎实,事实上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实践告诉我们,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离开了教学的核心,即简单准确的目标就没有“探究”。所以,所有体育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有目的的学习性活动。看来没有必要每一节课都要来一个探究性学习。
4 社会体育的呼唤
4.1 课中和课外的体育参与。学校的体育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的目标。“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怎样获得最大的发展?这是―个很好的课题。教师在学校时间以外,有机会参与社会上组织的各类项目的体育培训,他们又能为哪些学生群体提供辅导?学校体育功能何在,社会体育在育人方面又能获得哪些效益?这些问题,始终围绕社会体育的出现、课外体育的拓展、学校体育的功能等。学生课内课外的参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最好体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4.2 如何开展项目的选择和培养。课中,我们的老师强调要在四大领域目标统领下,选择项目,以水平目标为坐标,开展备课后的上课。于是,为许多的运动项目能进入校园留下了一个的伏笔。过去的、传统的教材在体现四大领域的功能上,如何形成系列,同样成为许多实践者难以定夺的症结。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选项教学;实施;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74-01
前 言 以本市部分学校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影响因素以学生的体质健康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应用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旨在研究体育选项教学对体育老师和学生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的条件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观以及对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理解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南安市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I资料法。通过网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查看体育课程标准等相关的书籍和报刊杂志等。
1.2.2 实验法:
(1)实验分组:以我校2014级高一学生为对照组,按照正常方法进行教学;2015级高一学生为实验组,按照体育选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实践为一年。
(2)实验测试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将这几个方面测试的成绩根据评分标准算出各自的分值,然后将其相加最后的得分就是总分。
2.对体质健康测试总分结果分析
2.1 实验结果:对600人进行了两个相关样本的T检验,数据如表1:
2.2 结果分析。
2.2.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通过对600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总分进行两个相关样本的T检验发现:经过一个学年的体育选项教学的教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整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在高中实施选项教学的方法正确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学生的参与率较高。
2.2.2 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广泛,爱好更加全面,最大的优势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觉的动起来,自觉的学起来,不但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在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可以在不依靠老师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科学的锻炼和学习。
3.体育选项教学实施的相关研究
3.1 体育选项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三方面的健康。并且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选项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由任课教师来决定,教师的发挥空间比较大。
3.2 选项课不言而喻,就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这也体现了国家提倡的"以人为主"的新理念。而过去的教学大纲则对学生要学什么已经做好了规定,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完全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以体育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单一。
3.3 选项课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校内选项教学;年级选项教学;班内选项教学。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则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的教学,没有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
3.4 体育选项课教学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终结性评价等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选项课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还造成了很多其它方面的不同。如学习领域不同、教学时数规定不同,目标体系的不同等。所有这些不同都反映着社会在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在提高与进步,是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完善与发展的象征。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体育选项教学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虽然很多学校由于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选择,但至少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能让多数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数学生自己的兴趣需求。学校的多数项目都采用的是男女合班上课,多数教师对体育选项课持赞同意见且学生比较喜欢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模式,多数同学能满意目前所选的项目。但是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方式,内容,考试方式等不是很满意。
4.2 建议。体育选项教学意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掌握锻炼的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养成锻炼的习惯,为进行课外的体育锻炼打好基础。除了体育锻炼方式与习惯外,要参加体育锻炼还需要学生正确的对待身体健康,所以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合理的设置体育项目,组织教学,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建议学校最大限度的开展比较实际的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教师应鼓励学生三年选择一个或两个项目,真正的让学生完全掌握一两项技能。增强体育选项课上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将田径方面的知识内容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能训练,建议课课进行身体素质练习。
参考文献:
在教学改革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必将使更多的体育工作者产生观念的转变。从现在的教育评价观念来看,原来的公开课是好课,今天看来不是好课,甚至是差课。原因是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课堂,以培养学生朝终身体育这一方向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教学思想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贯穿于整个课堂,竖立“以育人为主”的原则。
(二)体现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唱主角,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的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只体现了教师讲、学生学的单项信息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自我目标的提出和目标追求的动力机制。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情知”教学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情”“知”分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目标、内容及组织的和谐统一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主要尺度,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参照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对能力与情感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忽视情感、个性、意志等其他方面的学习内容,目标要体现《标准》,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优化的教学内容
新《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淡化“学科体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新颖、样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做到所选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考虑其操作的便利性,尊重学生的建议,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三)可行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很难体现主体意识,通常要使同质分组、兴趣小组、行政小组等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尽量体现分层教学的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要思路清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一定的独创性,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注重多方面联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情绪的体验。
三、变通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新《标准》的实行,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其人格,开发其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体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使每一节课都能有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多采用“目标设置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灵活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目标追求的动机。
四、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受益。体育蕴含着多种价值和多种精神,能使学生受到启发,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受益终生。(即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基本运动技能以外,其他方面也将获益)。举例:陈景润成为大数学家,得益于一堂数学课,老师并没有讲太多的数学知识,但老师一席话,启发陈景润对攀登数学高峰的理解,最终成为大数学家。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到启发,就自然会把体育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视对过程目标的评价。教师要经常应用激励性的评语及时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新《标准》下的体育课堂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完全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了,更多地强调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身体上、精神上各方面受益,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真正培养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标准》规范下的好课标准,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符合实际;
2.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
3.教学程序清晰,既体现生动活泼,又注重多向联系,做到以点盖面;
4.教学方法灵活、有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创新,针对不同个体,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英语教学 更新观念 激发兴趣 探索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129-02
21世纪,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而掌握英语则是首选。现在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孕育着新教材,新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上,更体现在它的功能上。因此,新的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这对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笔者结合多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灵魂,没有科学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实现培养目标。当今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些任务,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讲授、重翻译和语法教学,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调动不起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能充分达到教学任务。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方法的前提,更新观念是用好新教材的保证。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自觉转变过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特点,以突出教材的交际功能为主线来培养学习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尽快解决新旧教法的矛盾,变“不适应”为“适应”,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二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毅力
现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究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动机,更缺乏学好英语的决心和毅力。但如果认真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当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遇到一些困难时,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直到最后放弃。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并巩固已有的学习决心和毅力,那我们就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厌倦甚至放弃学习英语的困境,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目的,从而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引起学生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学生仅仅取得一点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指导他们寻求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如此不断努力,一个个目标实现了,积小胜成大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大了,更持久了。
三 发挥教师的多功能作用,增强教学艺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堂。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改过去的演讲者形象,在课堂上采用各种形式来组织教学,增强教学艺术,并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起不同的主导作用。如讲教学内容时,可扮演演讲者;在进行语言操练时,又是一个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复习巩固练习时,又是一个好帮手。总之,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实践证明,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敢开口,不仅答问,还主动发问,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 巧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改变。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新教材要求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
第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习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第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变到“会学”。
五 重视朗读和背诵,提高听说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和积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学生就很难从生活中输入英语语言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课后不能及时得到巩固,从而导致了好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和课文。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也是克服当前学生“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可以积累大量实用词汇、短语、句子和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综合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多句子就会脱口而出。如有些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句子的意思,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得益于你的语感。在口头、笔头运用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猜对答案。
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各种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在初中阶段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教师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这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
总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完善、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