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关系;政府监管
一、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食品原料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营销者、食品物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食品消费者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风险监管体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但是,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和系统管理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事实上,近5年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国的基础技术落后,主要是因为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服务体系缺失造成的。当前我国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的诸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规条文不统一,导致食品链条成本和系统风险大幅增加,食品行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国民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消费者时时处于担忧和恐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国内学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将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信任关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管理等三个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 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外部条件约束和保障下进行存续、发展、实现自我的一种必要追求,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利益追求和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编织全球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没有人们对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没有了社会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导致了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反映着人与其周围世界中对其发展有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赋予了人们行为的目的性和内在动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导致了社会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着复杂性、统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中,利益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个食品链条的剂,也是整个食品链条发展和延续的源泉,更是各类问题和矛盾的聚集体。各种利益主体在谋利活动中,都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强弱双方会不断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经济冲突和矛盾行为就产生了。有学者认为在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且对食品需求弹性小,总体上只能属于被动接受者,其对食品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长健认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终端,对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度最为强烈。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对立和冲突,由此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但是,由于整个市场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不对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监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链条中间环节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实现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相关集团或个人会存在着具有差别性的动机和实现路径。在其路径的实现过程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行为应运而生。根据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结果,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驱逐出市场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隐藏或歪曲和误导食品安全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在市场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食品链条中的各方的逆向选择、不道德行为和投机行为会随着各方追逐利益预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监管部门失信、国民恐慌和社会动荡。事实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人为因素实质就是利益追逐的结果,生产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质,却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产。回顾近几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道德风险严重。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对于食品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和行为监控等急需监管部门予以重视。王虎、李长健认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复杂的利益矛盾运动态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为了实现食品领域的利益均衡与和谐局面必须重视对食品领域利益矛盾运动的分析并有效构建该领域的利益冲突与制衡机制、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利益代表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与利益保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门、法庭与私人多元共同参与的变迁。食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响着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运动态势和市场均衡的变迁,影响着食品链条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利益追求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体或群体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个食品链条中所有群体和个人集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需求虽无法使个别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最优,但能保障整个食品链条利益最优,使得食品链条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径选择,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道德水平和政府对国民生命安全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的热爱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径、方向选择和监控机制关系着食品行业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其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既能为降低食品链条的各种成本和交易费用提供指导,也能为国家行政监管提供理论借鉴。
三、 食品安全的群体信任关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是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关系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关于信任,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尼克拉斯·卢曼把信任理解为“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纯粹的内心估价”,他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是一个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信任机制能降低特定情况下的复杂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个人已取得的正向经验、在获取正向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人际关系桥梁的沟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综合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五大认知过程:计算过程、预测过程、能力过程、动机过程、传递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认可程度将影响着信任关系演化的方向、路径和演变结果。信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认知过程,它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组织间信任是组织间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在人与人之间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个体的信任感知将左右个体的认知或感知结果,影响个体行为和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信任不仅能带来双方的利益分享和价值实现,也能带来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整体利益和资源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关系,将会节省利益相关主体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风险,进而增加双方的合作意愿,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
四、 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与模式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为研究;食品生产者(供应商)行为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食品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等等,但对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较少。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不经济以及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监管机制。Alan Stone认为管制是“政府通过法律的威慑来限制个体和组织的自由选择”,其目的在于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企业食品安全行为、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与政府监管关系密切,政府监管法律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基于对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认知。研究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采取的监管方式主要有:诉讼;消费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发放各类生产许可证;行政法规和命令;进行处罚和奖励。我国国内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比较方面。朱允卫介绍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3种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韩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现状,按照WHO的分类方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体可以分为多机构食品监管体系、单一机构食品监管体系、综合食品监管体系三种类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结论指出: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宜少不宜多,应尽快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当前实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职责难以分清以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均有表现的原因之一。当前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其系统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的实践证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分部门和分级管理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则和文件条款冲突,利益矛盾严重,往往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统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统化,法律法规需要高度的一致性。(下转第87页)
五、 结论
经过对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制已经严重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当前食品安全中的利益问题、信任关系及系统管理模式等急需要迫切解决,研究需要进一步以下三个经济学领域深入:食品安全中利益演化和规制设计、食品安全中利益主体之间信任关系与信任机制、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和模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个领域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三个关键点,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和谐的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 李卓.利益语境下经济法的价值分析.当代法学,2006,(5):119.
3. 王虎,李长健.利益多元化语境下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以利益博弈为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44-152.
4. Akerlof, G. A.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5. Arrow K. J.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risk-Bearing. Chicago: Markham Pub. Co.,1971.
6. 王虎,李长健.利益矛盾论视野下食品安全治理的一种模式变迁.经济体制改革,2008,(5):19-25.
7. 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55.
8. Doney, P. M., Cannon, J. P., Mullen, M. 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Acade2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3):601-620.
9. Morgan R., Shelby D. H.. The Commitment- 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7):20-38.
10. Alan Stone. Regulation and its alternat- ives. Washingto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82.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网络教学;构建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17-02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社会,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当今全球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并且社会生产活动都无法离开计算机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的技能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技能水平已经作为职场普遍要求的一种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在计算机能力培养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注重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使计算机实验教学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技能够适应社会职场的需求,培B出高素质人才、同时持续提高高校自身的教学水平。计算机实验室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极为重要,教师、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有章可循,在安全管理制度下,实现实验室安全。下面就学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深入探讨。
1 计算机实验室网络构建
计算机实验室网络构建起来的平台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运用这种校园网与局域网的网络相结合的网络结构,实现校园网与局域网的网络化分层管理。为了不同专业计算机实验,设有实验室局域网络系统以及独立的分部实验室。首先是能够按照运用不一样的网络管理模式对各个实验室的实验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管理;甚至对每位学生上机操作适时查看。使管理效率更高,管理更加简化。当然带来网络维护任务更加艰巨、且网络安全运行更加重要,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要求更高[1]。
1.1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信息化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与兴趣,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进行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采取先进的网络化等教课方法,在网上可以自主选择课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多接触到计算机行业发展与现状,从而毕业后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更快地融入日新月异的社会。
全自动管理与监控课程信息,记录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数据和实验成绩,详细记录、分析、统计、存档,有效做到按制度、规章办事,避免人为因素,实现智能化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实验中心网络监控系统。计算机实验教学需要一个良好学习、操作环境,而网络智能化的管理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建立局域网,采用直连等方式,达到远程监控的目的[2]。
1.2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安全
在校园网与实验室教学局域网两套系统并行中,在教学时,学生只能够使用实验室局域网络服务,这样学生上课过程中注意力就不会被分散。在开放的时段,开放系统启动,确保网络教学能够规范和灵活地开展。计算机中心局域网络,需要拥有中心服务器。对资源实现共享,管理者可以对各级服务器进行运用。采取对数据库进行备份的方式,保证网络的安全性[3]。
要重视计算机实验室局域网建设和维护工作。因此计算机实验室要重视局域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计算机使用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和电子资源共享;计算机实验室应该定期检查IP地址是否存在冲突和错误等问题,再者,减少由于网络共享带来的黑客的网络恶意攻击等问题。保证实验室网络的安全运行。
2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
2.1组建不同专业实验室项目管理模式
在高校进行不同专业计算机实验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对每个学期的所实施的基本项目进行全面性管理,要对于每个学期完成不同实验项目的结果进行全面性科学分析与总结。同时通过教学软件可以实现系统性的检测模式管理实验课程进行的相关内容。从而,为整个教学内容的进展提供跟踪性的服务,从根本上实现网络化管理的最终安全目标[4]。
2.2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与安全管理制度
要高度重视并认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要想尽办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并降低其安全管理中问题的发生,并且要制定出一套正确、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形成安全适用的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管理制度,大大提升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实践服务。
计算机实验室的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极为重要,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规范广大师生使用计算机及安全管理人员的行为,按照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师生在上机的过程中以及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按制度来进行操作,师生、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在安全管理制度下,实现实验室安全[5]。
2.3 注重建立实验室安全规范
通过制定实验室安全规范,可以有效地提高防范灾害与快速应对灾害能力。例如,每个实验室必须配备两个以上的防火器,并且要定期更换;防鼠、防盗、自然耗损等意外灾害产生时要保证有序、有效的应对;在规定周期内,实验员要参加各级各类安全培训,并且制定相应的事故处罚条例,以杜绝安全隐患[6]。
要根据实验室各专业教学实际要求和实验室建设目标,逐个学期不断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同时落实好各层级实验室管理责任;责任具体到人,各级人人把关,形成一张责任安全大网,让隐患无处可逃。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各级管理部门应作为一项严肃的日常工作,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责任人要有记录、有档案,在实验室日常不间断检查评价过程中,才能有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有序圆满执行[7]。
3结束语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与作用。在构建和管理实验教学平台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因地制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发挥特色,构建好、管好和用好计算机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发展中,高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一起努力,把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景涛.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管理分析[J]. 云计,2005(6):106.
[2]张铭.教学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多方位改革方案[J]. 信息与电脑2016(4):220-221.
[3]赵爱玲,崔朝军. 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2012(5):39-40.
[4]张小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 实验室科学,2009(4):99-101.
[5]张志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 黑龙江科学,2015(6):102-103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合理的管理,是其高效发挥教学和科研作用的基础。本文针对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验室管理机制。在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制订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科学有效地管理实验室,使其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本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培养研究生和科研队伍的主要场所,其同时具备教学和科研的职能。因此,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培养和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力并建立高素质的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制订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制度,对充分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总结了几点建议。
一、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1.管理队伍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多数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责任与权力不分明或越级管理的现象很多,致使实验室的直接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常常处于“有责无权”的状态,工作开展困难,甚至严重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因此,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配置上应当责任与权力分明、各司其职,明确实验室管理的工作职责范围,建立适合本校实验室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才能为实验室高效运转提供保障。
2.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同样负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1]。实验室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培养情况。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发挥高校实验室培养高水平人才功能的必要条件。
3.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高水平的管理是高校实验室高效率运转的必需条件。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可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降低实验室仪器设备损耗金,保证实验室的各项功能合理、高效地发挥。4.培训管理人员对精密仪器使用和维护的能力现代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越来越多,其使用和维护成本也较为昂贵,所以必须由专业的人员来使用操作和维护。因此,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培训可以使大型精密仪器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使用维护成本,同时也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
1.制订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首先要重视安全管理,因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保障。在重视实验室安全方面,必须做好防水、防火、防爆、防毒、防环境污染和防盗窃等工作,以防止各种不测事故的发生,必须严格贯彻“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方针。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做到严格的、高水平的管理,而且要求使用人员严格自律,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警惕,经常检查电源、水源、气体阀门等设备,保证其能正常使用。在贵重精密仪器、贵重金属、剧毒试剂药品和重要实验用品方面,要由专人管理,指定专门的存放地点。实验室领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以短期使用为主,不得大量存放。压力容器必须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严防事故发生。凡未经安全检测,未取得安全合格证的压力容器不得投入使用。门窗要有安全防护措施,消防器材要齐备,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换,保证能正常使用。实验人员要按规定倾倒废液及腐蚀性溶液,严禁随意抛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实验室使用完毕后,要切断电源,锁门关窗,方可离开。
2.实行信息化管理及使用登记制度
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对现有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等[2]。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为了优化实验服务及管理,高效率地为教学与科研提供相应的实验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前网上预约系统、仪器智能卡授权使用管理系统、使用情况查询系统、仪器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及仪器设备使用说明和相关技术资料库等。实验室使用人员首先可查看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以确定当前实验室的仪器能满足自身实验需求。在此之后需进行网上预约,网络预约系统可看到预使用仪器的使用状态,使用人员可根据实际能预约到的使用时间合理安排实验。预约并确定了使用时间后,使用人员还需对所使用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查看和学习。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仪器设备安装了智能卡,授权使用管理系统通过开通智能卡授权使用的方式为使用人员提供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详细地记录使用人使用仪器的过程及仪器运转情况,起到实时监控记录的作用,可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实验人员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环境。
3.制订详细的仪器使用管理规定
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减少仪器损耗,维持实验室的稳定运行,需要制订详细的仪器使用管理规定。每台仪器都应配置相关的使用说明和技术资料。使用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认真阅读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和有关技术资料,方可进行操作。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或指导使用。同时,使用人员需在使用结束后对所使用仪器的运转状态做记录备案,以备管理员查看,并判断该仪器是否需要进行维护或维修。
4.制订完善的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则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室内各种仪器、设备、工具、器皿、材料、试剂、水、电等都是保证实验工作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所有使用人员必须爱护仪器设备,自觉地管好、用好各项物品和设施。实验结束后,应将所用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化学试剂等归还原处,清理垃圾,回收剩余药品、材料和溶液,排除有害气体,擦洗仪器部件或容器,整理实验桌柜,清扫实验室。离开前要认真检查实验室安全,关好水、电、门窗。一切使用实验室的人员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按规定处理好废气、废水、废料、废液,增强安全意识,注意防火、防爆、防腐蚀、防污染。经常保持实验室良好整洁的环境,做到门、窗、桌等干净,物品存放整齐划一,仪器设备干净整齐。
总之,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立中,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是中坚力量,设置好实验室人员管理机制,制订完善的实验室管理方案,最终做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才能为实验室高效运转提供保障,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良的条件,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何文亮 单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设备 实验室管理建议
实验室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它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真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才能使教学实践工作更加规范,从而促进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实验室管理的基本任务
实验室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 以及对相关场所的管理,以保证实验任务的顺利完成。
1. 1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工作质量保证的前提。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提出设备采购申请,依据设备配置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原则,按程序组织采购,确保产品质量。仪器设备调试验收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仪器设备均需定期经计量单位检定校准后方可继续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养维护,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的档案记录,确保设备的完好、安全和有效地使用,避免损坏,造成浪费。对已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的仪器设备,按有关规定申请报废或降级使用。
1. 2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做好防火、防盗、防毒、防泄漏等安全工作,实验室应配备消防设备,建立防毒等安全设施。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应指定专人妥善保管。水源、电源、火源必须按规定操作使用,每日工作结束时必须细心检查。废弃样品处理不能随意乱丢,严格按规程处理。对不符合规定操作或不利于安全的因素进行监督,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有权停止有碍安全的操作行为,对违章操作人员进行教育批评,严防死守,杜绝事故发生。
二、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建议
随着现代实验室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验室管理的内容和手段都在不断的更新,对实验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1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行,实验室应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各实验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管理细则和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及考核奖惩办法,做到人人有章可循,切实保障实验室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管理机制,同时面向社会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学术交流,不断增强活力,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仪器的动态管理也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应定期收集整理仪器档案,建立保管制度,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准确,随时借调和查阅。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和制度,经常开展安全保密教育,确保财产安全,防止技术资料泄密流失。
2. 2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依据。实验室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就是执行质量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实验室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主要表现在:实验室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以质量监控、体系审核和评审验证为手段,逐步形成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要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做到: ( 1)质量负责人应组织和加强质量体系文件的贯彻落实,要求所有与实验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并在工作中执行质量体系文件的有关规定; (2 )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开展测试业务,正确处理检测业务与质量管理的关系,确保检测行为的公正、检测方法的科学和检测结果的准确; (3)各部门必须按质量体系文件规定的程序正确记录开展的检测业务,确保能再现检测活动的全过程; (4)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检测工作是否按质量体系文件相关规定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纠正偏差。
2. 3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工作
关键词: 云计算;职业学院;计算机实验室;机房管理;虚拟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3)18-5365-03
1 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日益扩展并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这个趋势提高了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技能的要求,并相应地对大专和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也由此面临诸多的挑战。
1.1 多样化的软硬件需求
现代化的教学中,多样化的计算机软硬件被普遍应用,以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被频繁地更新换代。频繁的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或升级,不仅使计算机实验室经费投入力不从心,而且使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工作琐碎繁杂,消耗了机房管理部门有限的人力资源。一些专业性强的应用软件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等待计划安排,才会被机房管理人员安装到实验室的计算机上。
1.2 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现在常见的计算机实验室一般采用PC模式,每台计算机有自己的一套完整资源,相互之间共享资源很少。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用户都只使用了计算机强大功能的一部分,造成大量的软硬件资源被浪费,使投入的教育经费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在另一方面,一些需要使用大量计算资源的应用又限于单台计算机有限能力而不能有效地发挥作为,甚至无法运行。
1.3 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经常面临计算机病毒入侵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难以根治,其主要原因就是用户经常在不同机器上使用U盘等存储介质造成交叉感染,另外机房的计算机处于同一个局域网中,一些病毒通过网络传播,感染大量地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的机器不能正常使用,甚至不仅会造成师生的实验数据的破坏,而且计算机本身受到损坏。这不但增加了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4 不能满足远程教育的需求
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不需要师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活动。它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模式,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样,能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学校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并降低教学成本。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一般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现有技术条件还不能支持远程教育的需求,还需要引入新技术解决这一问题。
2 云计算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2.1 云计算的定义和特点
云计算是对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对等计算的发展,它以一种透明的方式,分配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云是一组数量众多的、互连到一起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可以是个人电脑或网络服务器,可以是公共的或私有的。在云计算技术中,存储和运算是由分布在互联网上的大型计算机来承担,本地计算机或服务器共享这些大型计算中心提供的硬件、软件等计算资源及对这些计算资源进行安装、配置与维护的服务资源。
云计算具有如下的特点:(1)云计算的首要特征是规模大。云计算采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模式以实现规模经济。(2)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资源和服务的部署和共享。云计算中各层次功能被封装成一个个抽象实体,任意位置的用户无需了解这些抽象实体内部的具体细节,就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享受不同层次的云服务。(3)云计算可以实现具有伸缩性的动态扩展。云计算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用户数量的多少,对云计算资源进行动态调整以满足实际需要。(4)云计算还据有高度可靠性。云计算可以实现分步式的计算和存储以及集中化的管理,可以提供高度可靠的服务。
2.2 云计算的优势
采用云计算技术来组建计算机实验室,具有以下优势:
更高的性价比:用户应用程序在云中运行,用户使用的台式机不需要传统的桌面软件所要求的处理能力或硬盘空间,所以云计算的客户端电脑可以采用低配置的廉价电脑,无须花巨资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尽管客户端电脑配置不高,但因为存储和计算主要在云中进行,所以用户仍然可以享受到高性能的云计算服务。
更少的维护:云计算客户端电脑采用瘦客户机,通常提供基本的输入输出功能,维护简单方便。用户所使用的应用程序都位于云中,用户无须在客户端进行应用程序的安装、维护与升级。管理员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云计算服务器上即可,无须每台计算机都要重点关注。
增强的数据安全:云计算信息存储在一个或者若干个数据中心,有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还可以为重要数据提供额外的安全防护。数据实行集中的管理和安全监测,资源分配、负载均衡和软件部署也实现统一管理,这些工作都是由云计算服务商的专业的团队来完成。用户可以凭密码方便地存取自己的重要数据,不用担心因存储设备损坏或病毒入侵导致数据丢失。
增强的远程教育支持:在云计算模式下,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以计算的形式出现。它意味着远程教育服务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目前,远程教育机构向用户提供资源的基本形态是数字形式的计算机文件,用户需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将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进行计算,而在云计算模式下,这些软件将被集成到远程教育云中,由云中的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的结果传给用户。
3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校计算机实验室架构
3.1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云计算可提供三个层次的服务模式:
1)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用户从软件服务供应商那里租赁而非购买应用程序,用户不掌控操作系统、硬件或网络基础架构,只是从软件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一组帐号密码。
2)平台即服务(PaaS)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用户拥有主机部分掌控权,可以掌控运作应用程序的环境,使用主机操作应用程序。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研发的中间件平台,用户不掌控操作系统、硬件或网络基础架构。
3)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用户使用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网络组件或中间件。用户能掌控操作系统、存储空间、已部署的应用程序及网络组件,但并不掌控云基础架构。
这三种层级的服务提供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各种学校实验室的不同需求。
3.2 虚拟化的资源池
云计算系统中的物理资源包括PC机器、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存储设备和通讯线路等等,这些既可以是一个学校局域网中的设备,也可以是多个学校共享的设备,甚至可以是从云计算提供商那里租用的的设备。这些物理资源通过网络连接,可以实现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共享。
这些相互连接的物理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构成多个虚拟资源池。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近似同构的虚拟资源池,可以屏蔽掉物理资源的复杂性,实现从物理资源向逻辑资源的转换。把物理资源整个成与位置和实物无关的逻辑资源,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维护管理的复杂度,并且对用户透明。比如一台服务器可以虚拟成20台虚拟机,每台虚拟机都拥有可动态分配的虚拟CPU、内存、硬盘、I/O设备及网络资源,每台虚拟机上可以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可以分配给20个不同的用户使用。这些虚拟化的资源池就构成了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设施。
3.3 云管理
云管理的任务包括云资源管理、云数据管理、云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
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对各种虚拟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增加、删除、修改等,并对众多的资源进行负载均衡和调度,从而为上层应用提供高效的服务。云数据管理主要对用户及云平台上的数据精心保管和维护,保证用户数据、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安全管理包括网络的安全管理、数据的安全管理、访问的安全管理及用户访问控制权限管理。
3.4 云客户端
云客户端为用户和云计算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规范。云客户端主要通过应用技术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万维网服务,用户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快速便捷地访问云中的资源。任何一个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对SaaS平台进行个性化配置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云客户端通常安装在实验室的终端计算机中,可以使用硬件配置不高的瘦客户机,这样使学校不用投入很大的资金在本地终端上就可以使用云计算平台的大量信息资源和计算能力。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计算机实验室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云计算为信息技术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云计算技术缩小访问终端需求,具有安全性、可靠性、配置成本低、方便管理等优势。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可以紧跟云计算技术发展的大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快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的进程,还可以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陈建新.云计算在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
[2] 张莉.计算机机房维护中常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电脑学习,2009(1).
[3] 唐远明,赵威.计算机机房环境保障与安全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1).
[4] 崔文,王国勇.基于校园网的云计算应用初探[J].微计算机信息,2010(18).
[5] 王瑾,李华.云计算带来机房管理的变革[J].北京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6] 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9(11):11-12.
[7] 曾诚,李兵,何克清.云计算的栈模型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26(8):22-27.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场所,安全、洁净的实验环境是正常教学的保障。本文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用电安全、设备安全、消防安全、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办法。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消防安全 环境管理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广泛的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生产过程控制、金融和商业的信息化、军事、科研、教育、医疗、信息服务产业等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是支持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最主要技术之一,国内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各个高校都纷纷致力于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由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专业性,在管理和维护上,都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1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主要包含用电安全、贵重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人员安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布满电线,一旦出现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1.1 用电安全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实验室内部的布线结构,熟悉室内供电设施的操作规程,具备常规的用电安全知识。严禁任何人员在实验室内乱拉乱接电线,严禁任何人员在实验室使用高温、炽热的大功率用电设备,如寒冷的冬天经常使用的电烤炉等大功率设备。定期聘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对实验室的供电、用电设备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即将在实验室上课的教师进行用电知识培训,使教师掌握实验室设施的操作规程,重点宣讲实验室的供电和用电注意事项,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培训。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外部供电系统停电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进行停电应急处理,即时正常关闭实验设备,将危害降低到最小。
1.2 设备安全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价格较高,3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等设备都属于贵重物品。而高校实验室内的硬件设备丢失时有发生。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防盗工作刻不容缓。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时,购买机柜,将重要设备放置于机柜中,平时机柜加锁管理。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中加装电子监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钥匙由专人管理,做好实验室的使用登记,完善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日志。并定期检查和核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发现丢失,即时登记上报。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主要存放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不能浸水,所以实验室管理员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防水工作。禁止学生将水杯和饮料带入实验室,避免学生将水散在电子设备上,引起设备损坏。进入雨季时,做好实验室通风工作的同时,注意防止雨水从窗户飘入实验室,做好实验室的防水工作。
1.3 消防安全
为了保障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保护学校的公共财产。应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实验室的火灾事故。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应该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防火制度。严禁将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带入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不允许任何人员在实验室吸烟,严格遵守用电安全管理制度。一旦发现火灾,立即报警。即时疏散学生,切断电源,使用灭火设备进行扑救。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存放大量的电子设备,铺设电线和网线。学校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即时排除安全隐患,做好实验室的防火、防盗工作。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产,保障正在进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2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环境管理
电子设备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高温环境,会对设备造成损害。所以保持良好的环境对计算机、教师和学生非常重要。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要尽量避免灰尘,防止静电。保证实验室的湿度和温度的合理,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每天对实验室进行清扫,清理操作台。定期对键盘和鼠标进行消毒,避免病毒在实验室内通过设备进行传播。保持实验室的空气流通,室内温度尽量不要超过30℃,通过空调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
虽然定期对实验室的环境卫生进行处理,尽量减少灰尘。但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仍然无法避免灰尘的存在。计算机工作时,会吸附空气中的灰尘。一般在主机箱内部的CPU、电源、显卡、主板等部位安装了风扇,灰尘的堆积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散热。如果不及时将计算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那么计算机就会出现死机,或者CPU、电源、显卡、主板等部件烧毁的情况,严重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所以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计算机的主机箱进行除尘处理,重点清理风扇,包括CPU的风扇、电源风扇、显卡风扇。在拆装主机箱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计算机的部件。机箱内的部件如果不是非拆不可,尽量不要进行拆卸。不要拆卸机箱内的板卡、插口、接线,因为如果安装不当,容易造成接触不良,引起许多不必要的故障。
3 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例如制定《实验员岗位职责》、《指导教师上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管理有章可循。学校对实验室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将制度的执行纳入对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范围内,督促制度的执行。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场所。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干净的实验环境,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尚晓航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8).
[2]姚亚辉.大型网络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9(04).
[3].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J].信息科技,2014(09).
作者简介
张俞玲(1982-),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教学。
关键词:重点学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废弃物
作者简介:谭立龙(1973-),男,江苏徐州人,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大学202教研室,副教授;仲启媛(1973-),女,江苏新沂人,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大学202教研室,副教授。(陕西西安710025)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18-02
高等院校的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基地,是高校构建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的重要领域。随着军队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增加,学生的人数也在增加,进入实验室人员的数量、次数和种类明显增多且流动性大,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首要的控制目标。要保障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最为重要的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到位是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验室安全
狭义的实验室安全仅仅是指实验室的自身安全,包括用水、用电、用气等安全。只要不出事故,实验室就是安全的。目前,大多数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的制订、安全措施的实行等都是围绕这一任务来实行的。而广义的实验室安全不仅是指实验室自身的安全,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学生的人身安全、仪器设备的使用安全、报废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处理、实验数据(如情报资料等)的安全处理以及实验中产生的对环境和他人带来污染、危害的废弃物的安全处理等内容。[1]
二、军队院校重点学科实验室目前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分析
1.安全意识淡薄
虽然各高校都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已被呼吁多年,但更多流于形式,总认为安全事故离自己很遥远,不愿花时间和精力考虑安全问题,或以忙于工作为借口,无暇顾及。特别是一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进入创新性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工作后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上没有保持警惕。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仅对实验室设备破坏很大,同时对人身健康和安全有很大的威胁。
2.安全资金投入少
许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时,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常常只能保证仪器设备的购置,而在相关的安全保障设施上投入较少,这就为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比如由于线路老化,线路容量不够,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或者由于接地设施不完善,设备陈旧,而导致电火灾的发生;由于水管、水龙头年久老化破损,或存在质量问题,或忘记关闭水龙头等操作失误,导致水灾事故的发生,严重的损坏仪器设备;由于管道破损或老化,造成有毒有害气液体的泄露而危害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实验室安全不仅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还要在行动上真正贯彻执行,有效提高防范能力才是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良方”。[2]
3.废弃物处置不当
军队院校实验室的废弃物如果处置不当也会带来安全问题。比如最常见的电脑,报废的电脑硬盘和内存中有的存有大量信息,如果不妥善处理会造成军事机密的泄露,危害国家安全;有的纸质废弃物中记载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关系到某尖端科技成果,如果随意当生活垃圾扔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获得;有的实验室排放的废弃物中许多是剧毒的致突变、致畸形、致癌污染物和酸、碱化合物以及大量危害环境的有机溶剂,如果这些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下管网或混入生活垃圾,最后流入河中或者渗入地下,将会污染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危害人类的健康。[3]
4.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
实验室建设和安全管理离不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他们是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和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实验室功能发挥的平台,因此实验队伍建设是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工作的核心。合理的实验师资队伍不仅要包括教师及科研人员,还要有大量从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维护和日常安全管理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但是一些学校的实验师资队伍历来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其编制隶属高校“教辅系列”,最高职称为“高级实验师”(副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重复性强、事物繁杂、琐事多,通常要面向全校甚至整个学科的各门实验课程,而学生层次不同,动手能力差别很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损坏率及整个实验能否顺利、安全地做完、实验室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而这些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称待遇通常较低,且常属于人事改革的“边缘化”人物(在军队院校通常是转业退伍对象),影响了实验室队伍的稳定性,使得专心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教学的人员减少,现有人员也不会把精力集中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三、加强军队院校重点学科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军队院校重点学科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的管理。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实验室管理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对提高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加强“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教育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提高广大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师生重视安全的习惯,不断增强安全意识,从而使师生从被动地服从转变成自觉、主动地按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的要求去做。
(1)实验教学人员必须具备科学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熟练掌握仪器设备、药品和试剂等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把安全教育贯穿实验课的始终。
(2)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就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流程和现象,掌握所操作的仪器设备的功用和工作原理,掌握所接触的化学药品及其性质和性能,掌握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3)扩大安全教育途径,可以在校园网上播放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学片,定期举办安全讲座,举行消防演习、演练,使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有全面、正确的认识。[4]
2.落实安全教育考核制度
实验室安全教育必须经过考核,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对于军队院校来说,有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涉及的安全内容范围广,差别大,如何考核也是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基础安全考核和特种(专业)安全考核两大类。基础安全考核是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要通过的,而特种安全考核是根据专业不同而设置的,这两大类里既有理论安全考核又有实践安全考核。
对于基础安全考核中的理论考核,主要包括一些通用的安全知识,比如用电、用水、用气安全、防火防盗防泄密、防水管爆裂、通用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而基础安全考核中的实践考核主要包括一些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比如消防器材的操作方法、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等。
特种安全考核主要是针对不同特定专业而设置的,比如化学专业的学生要熟悉化学安全知识和化学药剂的安全处理,光电专业的学生要熟悉光学器件的安全知识,弹药专业学生要熟悉炸药安全知识等。
每类考核中的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别都要达到规定的分数才能通过安全考核,如果未通过考核则不能进入实验室,直到重考合格后才可以进入实验室。通过这一方法,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和具体处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素质,从而确保了实验室的安全。[5]
3.加强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
实验室的废弃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含有信息的废弃物、易燃易爆的废弃物、电子垃圾以及有毒和放射性的废弃物。根据废弃物的不同特点,应分类收集、存放和集中处理。
(1)含有信息的废弃物主要指报废的电脑、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信息载体以及一些实验数据,对这些废弃物的处理要根据军队院校的保密相关规定,由指定的单位集中销毁,个人不得随意处置。
(2)易燃易爆的废弃物主要指化学药剂中一些易燃易爆的气体和液体,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电子垃圾是指废弃电器,包括各种废旧电脑、通信设备以及被淘汰的精密电子仪器仪表等。可以设置专门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站,分类回收,定期处理。
(4)有毒和放射性的废弃物主要是指能危害人体和环境的废弃物,要根据规定进行特殊处理,严禁将这些废弃物直接排入地下管网或混入生活垃圾中,以免污染水源和土壤,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的健康。[6]
4.增加安全管理资金投入,提高安全设施的水准
相关部门要加大安全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的正常实施,尤其是实践考核,比如消防演习、演练。保证各类废弃物的处理都有所需要的人员和设备。定期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灭火器是否过期。对长期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初级职称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5.建设一支稳定的实验教学和安全管理队伍
军队院校重点学科实验室要承担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这需要中级职称人员承担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还要有相应数量的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和维护中,有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如果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日常管理维护的技术人员频繁更换,不仅不利于实验室的维护,也给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合理、科学的岗位任职要求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聘用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励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保证有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经验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军队院校重点学科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应用科学发展观,整合全校各部门优势,使重点学科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创新培养等方面适应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教育观念,以最合理的费用支出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减少实验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师生员工及实验环境的健康和安全,创建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
(1):168-170.
[2]赵志成.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J].实科技信息,
2010,(1):862-920.
[3]宋玉.浅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经济,
2010,20(5):176-177.
[4]高波,施光明,姜华磊.高校实验室危险性分析[J].实验室科学,
2010,13(4):167-169.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当今,由于实验室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大,以人力为主的传统实验室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其劣势也在不断出现,主要有:实验室使用情况不够透明化、实验室管理方式不够先进、工作体制不够合理、个别实验室仪器使用率不高、实验设备维护不够等。其中因为实验室使用情况不透明而经常会出现实验室仪器闲置或者是同时段使用实验室等问题。实验室开放程度和服务质量水平主要是由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决定的。而实践教学在学生教育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实验室又是实现这一作用的关键平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受到实验室管理平台建设水平的严重制约。而通过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建设,就可以为实现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验室资源的整合提供一定的基础。因此,高等院校为了提升其教学水准,就需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来促进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二、信息化平台建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优势
首先,该新型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了高等院校实验室的使用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全校师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动态维护,并实时在校内官网上公布详确、精准的实验室资源使用信息,方便教师和学生能够快捷地查询到实验室最新使用状况,以便安排下一步的教学任务和预约计划。其次,该新型管理模式减少了职工工作量,节约了实验室成本。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替代了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使工作流程得到简化,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推动了实验室管理方式先进化和实践教学质量优化的进程。通过信息化平台,实验室管理职员能够极为方便快捷地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统计、查看,并实现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实验资源,极大地减少了职工的工作量,并且也有助于节约实验室成本。
三、信息化平台建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方法
1.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目前,为实现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不少高等院校已经完成了专门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构建。从实验室管理系统构建情形来看,多数高等院校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还将实验室管理与数据库技术联合运用,实现规范化的实验教学,并加强实验室资源有偿共享的科学管理。另外,各高等院校也在积极投入全校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并完成了透明化运行体制的创建,便于使全体师生参与到实验室管理平台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来。将实验室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合理地运用,为实现高效管理实验室资源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使实验室使用情况透明化,进而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2.实现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作为高等院校展开科研活动和实验教学的关键场所,实验室应该持续开放,才能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和教学改革机制得到共同发展。在过去,高等院校往往采取固定模式进行实验室管理,以至于实验室资源遭到了长时间的闲置。而如今,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始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做到实验室多时段、多方位开放。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预约开放、定时开放和定向开放。其中预约开放是面向有实验需求的学生,学生可随时随地预约,然后由实验室管理部门安排专业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而定时开放和定向开放则是面向课程任务较为繁杂、有专门培养要求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不仅能够让学生参加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调动,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供了基本设施,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3.促进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建设在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中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关系到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展开与实施的根本。信息化平台建设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最初必须做好机制创新建设,比如制定实验室管理细目、确定实验室仪器设施使用规范和宣布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等一系列实验室管理规定,还需要设定一日两次实验室巡查体制,保证实验室管理机制建设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安全性。除此之外,不仅需要将实验室管理机制落实到平时工作中,用以保障实验室管理都在该管理机制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还要注重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实施问题,用以保障实验室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还应该结合各个管理工作人员专业以及优势,做好实验室管理职位的分配,并结合相关制度明确各个职位的工作范畴和具体职责。通过充分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证其充分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4.信息化平台建设实验室仪器有偿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学之外,还要注重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问题。由于实验室开放管理,使得实验室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同时实验仪器的损坏率也较之前高了许多。因此,对实验室的维护维修经费也在逐渐增多,超出了高等院校对实验室维护经费的预算。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有偿使用实验室仪器作为维护维修实验室资金,还可以创建仪器设备信息管理数据库,用来存放实验设备基本信息、实验仪器使用情况和实验仪器故障等信息。通过对数据库内历史数据信息的分析总结,制定出可用的实验室设备维护规划书,从而保证实验室仪器维持良好的使用状况,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5.构造自主学习体系。在自主学习体系中有精品实验课程学习、创造性试验、师生互动交流学习与教师在线答疑等几大模块,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体系上,获得所需要的实验资源,训练并提升个人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如精品实验课程学习模块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教学视频,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学习特点、社会需求等,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相关的实验教学视频来进行学习。在创造性试验模块中,主要是学生个人设计作品和优秀实验设计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可以参照学习优秀设计作品,并做到自我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自主学习体系,通过教师在线答疑,还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密切交流,这种方式就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参加实验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具体实验教学开始之前,指导学生从自主学习体系获得与本次实验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做到提前预习,因而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实验教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室自主学习体系上了解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其下一步教学任务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开放则是高等院校实现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方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实验室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固有模式,促进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这种新型模式有预约开放管理、定向和定时开放管理,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创新意识,注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课堂考试与技能测试的结合,推动了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对于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室服务质量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也为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熊贝贝,丁晶,梁通雯,林燕奎,乔彬.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11):3509-3513.
[2]吴文华,施镇江,朱娟娟,史同娜,谢卫民.智能管理系统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259-264.
1)不重视实验室建设长远规划。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对实验室建设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作为主管方,实验室建设只按照各院系自身教学需要而建,一种都是一些规模小、功能单一、种类不全。如一些院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实验,院系实验室计算机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而大型的实验中心要担负着全校的计算机相关的实验教学工作,不堪重负。一些学院在需要落实实验任务时才发现设备、场地不够,无法安排实验等。
2)实验室建设规模跟不上招生规模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但作为实践最主要基地的实验室却跟不上招生规模的发展。在缺乏总体、长远规划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实验室规模偏小,重复实验室建设比较大,各院系实验室自成体系,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使得各实验室资金不能集中、有效利用,无力购买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不能将一些高级的设备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上,缺乏实验室的综合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市场需求。
3)各自为政,资源无法有效共享。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都是由院系级直接管理,在各院系之间、各实验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情况下,各院系都是利用手上的实验室资源优先安排本院系师生的实验,其他院系无法共享实验室资源,常常跟实验室维护费用、耗材、安全责任、卫生等理由拒之门外。由于没法利用其他院系的实验室资源,一些有实验需要的院系只能重新申请建设实验设备,造成学校设备资源重复购置,利用率较低。
4)实验室队伍建设滞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明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中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而实验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环节。但由于实验室管理体制的问题,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室队伍是最不被重视的。在身份地位上,实验室队伍被称为实验员,并非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而是属于教辅人员;在学历上,招聘的门槛最低,要求本科学甚至大专学历即可;在待遇上,是全校待遇人员最低的一个群体。在身份地位、待遇、考核、晋升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挫伤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致人员流动较大,专业化实验队伍建设无从谈起。
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1)统一规划,建立学校直管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要以利于学科建设、办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提高、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由过去分散型向集中型管理模式转变,将去过以课程为定义对象建设实验室转变为以学科为定义对象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体制,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建立全校的教学实验中心,实现采集化管理模式,对实验教师、管理人员、设备仪器、实验浪费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建立学校直管的大实验中心主任制,负责全面所有实验室资源的统一规划、整合、调配,对实验室进行综合管理。
2)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安全管理体制。首先要教务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由大实验中心统计下达实验教学任务,并协调各实验室完善教学任务。其次建立起完整的管理账目。按照仪器设备购置的经费来源、管理模式、使用方向、维护情况建立起相应的登记制度,明确管理办法、损坏赔偿制度。再次,实行实验室资源信息化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将各种实验技术、实验指导老师、实验室管理制度在信息平台上,师生可以自行进入信息平台预约使用实验室资源;最后,重视安全管理。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安全岗位责任体制,落实安全事故责任人,从大实验中心主任到各实验室教师以及参加实验的科研人员、师生和学生明显具体的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设备与人身安全。
3)建立规模大,资源共享的实验室。在实验室建设时,应当考虑办学定位和长远的招生规模而统一建设。在实验室建设上,将所有权统一起来,从学校宏观角度对实验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改变过去各二级单位对实验室“归我所有”的思想,提升“为我所用”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制避免仪器分散和重复购置,节约学校实验室建设成本,集中力量建立规模大、设备先进、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实验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效益。
4)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尊重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将实验室队伍个人发展与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热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才能使实验室改革充满活力,才能使实验室改革走向成功。因此,在思想层面上,应当对实验室队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实验实践教学列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制度层面上,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实践办法,明确实验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实验队伍的身份和地位;在待遇层面上,要将实验队伍列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并给予相应的待遇,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在专业化建设层面上,大力培养与引进实验实践教学专业人才充实实验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帮助他们开展创新性实验实践研究,从而提高实验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