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高中政治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政治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政治教案

第1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原因剖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下册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看,这一原理是被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基本观点。

[理论剖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性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速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赔误时机。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异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的飞跃和变革。

错误倾向:

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如何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人口素质、科技教育、区域平衡、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和积累的量变过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其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再次,在下一世纪通过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上质的飞跃。

2、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对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理论剖析]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律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有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田忌赛马”、金刚石与石墨、音符与音乐、体育比赛的排兵布阵等都证明了这一原理。

3、要坚持适度原则,作为本框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原因剖析]

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需要给予具体的分析引导。

[理论剖析]

由于量变达到一顶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量变只有在一定的氛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度的原则。

4、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作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理论剖析]

这是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青年学生只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得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法建议

一、量变与质变:

1、对量变、质变含义的教学,一是要注意搞好第一段的分析。《劝学》一文学生在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刚刚学过,学生都能背诵全文,教师只要抓住“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加以分析就可以了。二是要进一步搞好论证。第三段的例子也是通俗易懂的,抓住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并为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2)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①在教学中,一要通过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二要通过事例说明方法论意义。

②关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在强调“必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必然引起”加以说明。实际上,教材在讲量变、质变的含义和“必要准备”时,就已经包含着这种分析了。如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其中就包含着水分子的扩散趋势与凝聚趋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必然导致扩散趋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里,教师可以作进一步说明。

其二,要讲好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这一问题已涉及“度”的范畴,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理解其基本的含义,又要把握分寸,防止超出教材的要求。教材不仅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设置了“读一读”、“议一议”和一幅宇宙速度示意图来辅助教学。

3、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①老子的一段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合抱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是老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之点。②恩格斯语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6页。③宇宙速度示意图,引自高中物理课本上册。④“议一议”,不要求在课文之外举例,以免增加难度。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把1~6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有利于突破“坚持适度原则”这一难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从上一节的原理引入,点出“坚持适度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②然后集中引述1、4、5段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现实意义。

③插入“想一想”,启发思考,活跃气氛。

④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展开分析和议论。教材上列举的5点都是学生中常见的,此外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要发挥“议一议”小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从中受到教益。

2、关于“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搞好分析论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大赛和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或“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当前,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如此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必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益。

3、对重点问题的教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采取归纳式。把崇高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在“要重视量的积累”这一方法论要求之下,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按照教材的顺序分两点讲述(见教学提纲),顺理成章。最后归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每个有志青年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归纳,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比较易于使学生信服和接受。

②加强针对性。突出这一重点,关键在于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泛泛而谈。要从当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重点加以分析、讨论,以使学生思想上真正能受到启发、感染、触动,追求最佳教育效果。

③选好典型事例。增强教学效果,选好典型事例很重要。当代青年中,胸怀大志,埋头苦干,取得丰硕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而大大咧咧,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态度,甚至是非不分、好坏不分,把坏习气、坏作风当作“潇洒”,把看坏书、唱坏歌当作“享受”,由小到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也屡见不鲜。教学中,建议栏选取正反面典型媒体视频,同时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教育,加深印象。

④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一段名言。这是刘备死前给其子“遗诏”里的一句话。教材中作为具体的事例,是用楷体字单列一段,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对这段名言加以阐释。因此,教学中要给以重视。

4、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想一想”、“议一议”已如前述。此外,还引述了语录和《易经·系辞》上的一句话,都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除了课本上的材料之外,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选择、补充一些漫画、诗词等材料,以强化教学效果。如在本框最后,在对学生提出把远大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之后,为激励学生胸怀大志,奋发进取,还可以引用一些充满期望之情、寓意深刻的名诗作为总结,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读、议为主,以讲为辅。本框的道理并不难懂,要取得教学实效,关键还在于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联系实际,学会用量变引质变的道理去观察、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

关于“量变与质变”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量变和质变的含义,掌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以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重点]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事物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教学方法]

谈话法,归纳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一钱斩吏”的故事

(音频)《鹤林玉露》中有个《一钱斩吏》的故事,说崇阳有一县令,见一管仓库的个官从库内出来时,手中总有一个钱,便要杀库吏,库吏不认错,生气地说:“拿一个钱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县令拿过笔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杀了这个库吏。应该怎样认识县令和库吏的思想方法呢?学习了量变和质变的道理,就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屏幕显示课题:量变和质变

[讲授新课]

屏幕显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树一天天长高

大树成林

用砖、瓦盖房子

高楼大厦高耸云端

河堤有了蚁穴鼠洞

河堤崩溃

量变

质变

对比分析以上材料,思考并讨论:表格两边事物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得出,屏幕显示:

一、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让学生列举量变、质变的实例。(略)

根据含义及实例,指出量变与质变的不同点、相同点。先让学生比较、教师记要点,然后形成图表。屏幕显示:

量变

质变

不同点

根本性质未变

不显著的变化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根本性质的变化

显著的变化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相同点

都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都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

(过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那么,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怎样呢?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板书)

老子曾经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大家想一想:他的话体现了什么道理?

(归纳)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才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哲理诗:

《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提问并讨论)这首诗包含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变。

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天的事,日积月累,必然取得好成绩。

任何事物的质变都不是偶然的,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所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是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第一个方面。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板书)

请同学们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

(归纳)屏幕显示: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成语、俗语。(略)

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这些例子中,量变是怎样引起质变的?它们有没有共同点?(讨论)

(归纳)共同点:都是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引起质变。

1)、数量增减,引起质变。(板书)

(过渡)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

(引出新的内容)

课件展示《田忌赛马》

田忌参赛的马未变(仍然是原来的上中下三匹马),但由于马出场比赛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转败为胜)。可见,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恩格斯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7页。)请化学课代表说一说“同素异形体”中,结构排列次序变化,引起质变的道理。

课件展示:

金刚石

石墨

元素构成相同

都由同一种元素构成(C)

结构不同

骨架形结构

层状结构

性质不同

坚硬无比

比较松软

(归纳)2)、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组合不同,引起质变。(板书)

大家知道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只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万式,实现了我国农村的巨大飞跃和发展。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又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即农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农村的就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的调整,扩大优质产品的种植,发挥品质优势,以及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只有大力进行农村的结构调整,才能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上一个新台阶。

(提问)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角度,谈谈农村为什么要进行结构调整?(讨论)

(小结)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结构变化也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进行农村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下,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组合,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这是符合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提问并讨论)懂得了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组合不同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学习、工作有何启示?

(归纳)运用这一原理,我们在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学习、工作、生活要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更大发展。

(提问)事物的变化发展会不会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呢?

(分析)不会的。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说,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板书)

(提问)什么叫质变?什么叫发展?为什么只有质变才能发展?

(归纳)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质变不等于发展,但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如果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新事物无法代替旧事物,发展无法实现。所以:

1)、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板书)

常言道:“水滴石穿;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为什么石“穿”、躯“丧”、堤“溃”?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提问)事物的发展到通过质变来实现。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质变呢?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的。

2)、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板书)

课件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

①第一宇宙速度②第二宇宙速度

(一定范围和限度):是指度。即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临界点。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的积累达到足以突破对立统一状态时,质变便发生,事物性质便发生变化。

(小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么,是不是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终结了呢?(讨论)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示意图》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归纳)3)、事物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问前发展(板书)

(照应开头)学习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后,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库吏和县令的思想方法(讨论),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帅归纳(屏幕显示):

库吏,不懂得量变会引起质变,他认为自己每次从库内拿了一个钱,算不了什么?还认为上司拿他没有办法。

县令,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但他仅凭主观分析,没有调查库吏到底拿了多少钱,就判处死刑,不懂得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界限)才会引起质变。

[课堂小结]

展示全课知识提纲,让学生阐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略)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三、巩固练习(略)

[板书设计]

一、量变、质变的含义

1、量变:

2、质变: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1)、数量增减,引起质变

2)、构成事物成分的排列组合不同,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

2)、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本案例对应的内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提供本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随着犯罪低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何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个问题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需要。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跟中学生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可进一步了解当今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危害,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也是对自身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青少年犯罪一般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是从不显著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不良思想行为习惯开始,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由小变大,由轻到重,以致酿成犯罪的严重后果。虽然有些青少年犯罪存在偶发现象,但也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不过变化过程更为隐蔽、更为短暂而已。因此,要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首先确定量变的过程,然后依据情况,在量变的开始过程中或完全质变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探究目标

了解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成因、危害及如何预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法制观念。

探究内容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以及如何预防。

探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步骤为:设计问题一一进行调查——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具体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社会各界人士或请专家作法制报告。

2、查询有关文献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查阅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走访本地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查阅本地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及统计数字;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网站,下载有关资料。

3、在学校政教处的安排下,课题组成员参观少年管教所。那特殊的情景,会使同学们感触很深。在参观过程中,请少管所管理人员作介绍,并与部分少年犯进行交流。

4、信息资料处理及分析。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收集大量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处理,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把握信息,寻找结论。

5、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或召开课题探究成果报告会等方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对教师的建议

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引导学生懂得运用量变与质变的道理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评价重点

1、学生是否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

第2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关键词】价值量;价值量的计算;反思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年,从事高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是必修1《经济生活》,对于刚从事工作的我虽然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对每个知识点仔细揣摩,力争课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的都很清楚,可即使我准备的再充分,在课堂上还是难免有一些问题的出现……。

那堂课我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我上课的时候讲的也比较详细。

一、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定义。量即大小、多少的意思,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既然有大小,那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了。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的大小。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劳动量的大小呢?――劳动时间,这是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价值量)。比如,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那么他们生产的衣服的价值量是不是一样大的?

如果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大,那么就是说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长,他的价值量就大,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我们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如果学生回答是一样大的,就问:那么是由什么时间来决定的?)既然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是由什么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呢?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在课本上P13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在这个概念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某服装厂生产一件衣服,有的用手工,有的用电脑,而绝大部分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那么使用的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样使用机器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态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样商品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而社会上大多数生产者用了6小时,那么,决定这一件衣服价值量的就是这大多数生产者所用的劳动时间6小时,这也是生产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甲厂、乙厂、丙厂生产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一样大。但在同样多的时间里丙厂生产出的商品多,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给各个商品生产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注: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如:6件衣服/1小时;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如:10分钟/1件衣服)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获利。既然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呢?不是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量变小,商品价格降低。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各个商品生产者而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两个结论:

(1)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价值量就越小。

(2)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总量越大(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我请大家计算这道题:假设某一服装厂生产水平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2011年该厂年产量10亿件,每件衣服价值15元,2012年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50%,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答案不一,所以我进行了总结。

我们先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假设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1+50%=×/15,×=10,价值总量=10(价值量)×10×(1+50%)(数量)=150.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样算不正确,我让她说下她是怎样理解的。她说假设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5×(1+50%)=22.5,当时我也被蒙住了,学生这一解释也不无道理,再一看答案就发现不合理,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那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明显学生这一答案高于15,所以不正确。下课回到办公室我赶紧从网上搜索到关于价值量的很多计算题,我发现我的那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可学生的那个算法我还是解释不了,我发现我和学生的算法的区别主要在乘还是除。我在我计算过的所有计算题中进行了总结,突然我眼睛一亮,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二者成反比,反比应该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数量越多,二者成正比,正比应该乘;提高应该加;降低应该减。

自从那节课后,我备课除了备教师外,我还备学生,我备的时候我会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哪些疑惑都备进去,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我除了翻阅资料、上网查询外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我要不断的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我要靠我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课本

第3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一、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让学生预习课本—讲解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在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独立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还会遇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所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对于高中生,教师可运用一些“掩耳盗铃”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尽量增加案例的感彩,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情感教学环节,这可以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知识点“信守合同与违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小明在三年前和小李签订了一个合同,合同的内容是小明在三年之内还给小李3万块钱,否则小李将以三分的利息算钱。但是小明在三年之后畏罪潜逃,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李应该怎么办呢?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高中政治知识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很难理解,更难以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并运用知识。教师在运用案例讲解知识点时,需要选取与所教知识点有关的案例,并且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联系学生生活选取适合学生的案例,使学生能快速融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防患于未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设计一个“三好学生原本成绩优良,但在与一些社会不良人士接触后,渐渐学会了吸烟、酗酒、打架,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样的案例,提醒学生在生活中需防患于未然,杜绝与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的来往,避免误入歧途。教师运用案例能让学生理解防患于未然这一知识点。

三、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使得教学生活化。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加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如下作业:每人每星期关注一个时事政治,选择一件事情,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通过布置这样的一个作业,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4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关键词】三环节教学 三案合一

在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实施以“课前预习、课中改进、限时作业”为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其中预习案、课中改进案、巩固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三案合一”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 预习案

预习案是“三案”的第一部分,预习案的设计要明确目标、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预留质疑问题的产生空间、引导学生完成自我预习检测。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课的预习案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学习目标、重难点

统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三案,必须做到既正确、合理,又针对性强。

2.知识梳理、问题探究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60~63页,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问题的探究。

“知识梳理”部分的设计完全出自教材,紧紧围绕本课重难点,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初步认识。既可以设计成填空,也可以设计成知识树的形式。如: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产生和____________灭亡。

“问题探究”是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完成知识梳理之后进一步思考的依据,在本课的教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题目:(1)发展的普遍性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2)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3)请尝试举出生活中1~3个是运动变化但不是发展的例子。

3.预习检测

题目的设计既要能检测预习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尝试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如: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人类虽然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可以预测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②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④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都是不正确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自学质疑

既是学生对自己预习的进一步反思,又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延伸,还是学生课堂上交流展示预习成果的依据,在“三案合一”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课中改进案

课中改进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依据,我设计了几个环节。

1.展示交流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交流自己的预习疑惑。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实现以下目标:(1)达成学习共识。学生通过交流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的基本知识,形成共性认识。(2)明确存在的疑惑。学生通过展示、交流预习案中的自学质疑中自己的疑惑,进行生生间的初步探讨解决,同时将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给老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则是一个信息收集员。

2.解难释疑

本环节的目的是:(1)讲解预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2)突破重难点。在这环节是将上一环节中教师收集到的学生疑惑拿出来,通过师生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的方式分析讲解,攻克难关,改进案中我预设了以下问题:(1)发展的普遍性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2)为什么运动、变化并不一定是发展?(3)如何判断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否是发展?

3.拓展提升

一方面要反思知识,挖掘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准确认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要拓展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注意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2)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

三 巩固案

巩固案是对学生当堂学习效果的巩固和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便于在下一节教学中及时补救或深化。在本课的巩固案中,我设计了10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如:

2010年9月6日,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

A.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5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政治 课堂 分析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评价,并借此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1.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全面分析能力。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给出较为合理与较为科学的案例之后,学生便可以充分的展开思考,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最终经过分析与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尽管在高中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常常进行分组的集体讨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学生个体仍然是较为独立的,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思维的锻炼,得到思维方法与逻辑的培养,最终会较好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一般都是具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将案例提供给学生之后学生便会积极思考,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讨论,并且会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大胆质疑,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不断地进行自己的加工与推断。因此,案例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高中政治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过于模式化。很多高中政治教师把案例教学错误的等同于题海教学,仅仅在进行答题技巧的培养与训练时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或者是为了保证考试质量,训练考试题型时才会使用案例教学。如果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被等同为提出案例——划定知识点。范围——选择答题知识点的过程,那么案例教学的优势便不会得到发挥,学生的能力也不会得到培养。在对于案例教学进行错误理解与错误应用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为一谈,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用举例子代替了案例设计。认为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案例的穿插增加课堂的活力即可,这种错误的认识便导致教师不重视对于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发散。

三、做好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基本措施

1.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性差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的把握和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观念,在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与主导。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使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达到极为理想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摒弃背景案例的选择、展开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都由教师基本包办的方法。

2.在案例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法必然离不开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个过程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与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都会获得提高。在教师给出案例之后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大胆质疑,以增强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3.重视交流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高中政治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因此很多同学便会觉得政治课堂枯燥乏味,我们应该克服这种状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应该讲究生动和逼真,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进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升华为理性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创造和谐与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可以进行自由与充分的交流,不断地进行讨论与探索,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与浓厚的兴趣。

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是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必然趋势。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还需要我们进行有效地探索与实践,还需要不断改进,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小聪.浅谈案例教学[J].教法研究.2009(10).

[2]屈亚红.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第6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珠群体,在思怒政治课教手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毕生白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忍怒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2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第7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师 学案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88-01

在现实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仍有教师奉行的是一种 “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讲义讲到尾”的这种落后教学方式,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课堂教学中也只是把知识讲细、讲透,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为止。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简单的讲与听的关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更少,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更别谈形成独立的具有时代性的政治思维和视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高中思想政治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必须依赖科学有效的学案,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导学和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中有效恰当地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创建高效课堂。本文主要围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师必备素质展开探究,使得更好地运用学案提高教学效果。

一、观念的更新

新课改要求有新教学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其核心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能体现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必须在高中政治课的学案设计,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的学习过程,要遵循系统优化的方法,体现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势要求的。更强调无论是在学案的设计还是实施的环节中,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不断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使学习有动力。例如,讲授《经济生活》时就经常以生活实际来引导课堂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价格”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用菜贩贩卖蔬菜,联系“向钱‘葱’” 等为例来设置问题:今天是2元一斤,这里的2元是指什么?可不可以是1元?可不可以是10元?为什么?菜贩怎样才能盈利?如果今年白菜价格比较低,你们觉得菜贩该怎样做呢?你怎样做才能走出困境?。

二、精湛的技艺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成为一条流动的河”。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及时关注国内外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并把热点编制成现行学案中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学生好奇未学的内容,并会灵活运用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因此,在江苏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更强调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同时,教师必须结合学案制作具有实效的课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模式中,多媒体以其直观、主动、形象的特点能将静态的、抽象的学案变化成动态的图像、有序的结构和丰富的视听感谢进行演示。这种“学案导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学案导学”模式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平台。一份好的学案必然是多方面借鉴的结果,合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备课一条捷径。在学案的评价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用自己的网站、空间和博客,做一些课后的延伸,并与学生交流,资源共享,使这现代信息载体成为加强师生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外交政策”学案的“热点探究部分”,可以向学生提供关于“黄岩岛”事件的相关材料,请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模拟新闻发言人发表我方政府的观点,整理筛选后在课堂中公开竞赛,或推荐相关刊物发表。这一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社会”相关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活动中锻炼发展了资料搜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仁爱之心

无论哪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师都必须谨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热播的生活剧电视剧《心术》中,有这么个情节:神经外科招新人,一位三科状元在面试的时候因为几句话就被淘汰了。理由是,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这老医生招人“先仁心后仁术”和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算是异曲同工之妙。于是联想自己的职业,除了要擅长的自己的学科,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一颗乐于分享和关怀的心,别的方面暂时还能力不够可以慢慢努力,但惟独这一点是不能缺的。学案对教师则是学情表,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的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去吸引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而且更要从学案的设计和实施中渗透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例如“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在学案中“留白”,由学生利用自身阅历自行查找,联系在《经济生活》中“自觉诚信纳税与监督税收征管”、政治生活“有序政治参与与监督权利的行使”等等。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应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案例教学法可以为政治教学增添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性。

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案例的运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基础,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互动性和探究性等特点,主要通过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案例并且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学习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以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只重视教师的讲解: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针对案例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然而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对案例进行讨论的热情不高。就算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但仍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觉得参与讨论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他们倾向于老师的讲解,获取老师最后总结的知识,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的行为。在学习政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总结虽然重要,但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不能过分地依赖老师,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

2.2案例经常被重复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案例必须是近期发生的经典事件,因为案例也是具有时效性的。目前教师对有些案例的应用得心应手,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就经常喜欢用这些案例进行教学,忽略了案例的重复利用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情感上也难以产生共鸣,达不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标。

2.3部分高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案例的能力较为欠缺:案例教学法,必须以案例为依托和载体,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重中之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获取案例的途径有很多,但是真正符合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宜的高质量的案例却很少,这就限制了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上的运用,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部分政治教师整理案例的能力较为欠缺,一方面表现在自己收集和整理案例的意识比较薄弱,习惯于选取现成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师想自己建立案例,但缺乏案例建设需要的理论指导,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政治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收集和整理案例,对自己的案例资源库进行丰富和补充,提高案例的质量。

3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3.1运用案例进行课堂导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对政治的学习产生枯燥的印象。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在课堂开始前的导入部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插入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现实生活中哪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学生的讨论,等学生发表完自己的看法以后,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课本上价格的变动的理论知识的讲授。

3.2利用案例对重难点进行理解: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但是高中的政治课本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难懂的政治知识,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例如,在讲“收入与分配”时,学生可能会对各种分配方式产生疑惑,不会辨别,教师可以采用具体的案例,可以以学生的家长为例,在公司工作还是个体户等进行分配方式的分辨,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3.3运用案例使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学生学习好政治,可以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学习政治,不应该只注重成绩,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政治的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对所学的知识根本不理解,更别说做到举一反三。要想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必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与课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政治的思想看待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看待问题,使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而言,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对学生而言,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讨论过程,培养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亮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一中

参考文献:

[1]任冬梅.案例教学法在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4-24.

第9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教学效率 提高改进

初中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必修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也具有重要的辅导作用。而现如今的初中政治教学,仍存有很多弊端,例如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分配不足、教学方式传统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等,本文就对初中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这一话题,展开如下思考。

一、拓宽教学思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的提出,使得初中政治的教学评价也由传统封闭式转为开放自由式。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察变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验。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重视的焦点要从知识灌输中跳出来,投身与能力培养当中。让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从而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基础强化,学会举一反三

政治学科的学习内容,章节与章节之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一旦建立了一套自我学习的方法,能够较为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而基础知识的学习,则是学生在创建自我学习方法的基本储备。知识考察内容,都是用不同形式的题型来进行论证检验。而命题的基础仍离不开所教授的基本知识,并对知识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就不会再对政治学习有所反感。

2.学习探索,培养探究兴趣

新课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让学生从传统被动教学中跳出来,变被动为主动,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则可以通过教学课程中,开放思维的综合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对法制观念的调查分析啊,基本法律知识掌握的研究啊等课题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活动策划和活动组织的“主人公”。在逐步学习之中,提高自我的探究能力,完善自我。

二、对教材本身进行充分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政治教材的编制,是根据课程策划、教学标准,同时也顾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特征来进行编排的。教材是教学基土,也是链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桥梁。课本装载着知识能力,让学生对世界有所认知,更是老师教学的根本依据。由此可知,初中的政治教学,离不开教材本身。教师们就应该做到,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知识内涵的储备。

1.“活”用教材,理顺知识章节,做到知识序化

所谓“活”用教材,就是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中,摒弃照本宣科的呆板教学,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活化,并融入创造精神,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够更为快捷和高效。对知识进行序化,其定义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明确的层次分类,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体系能够清晰明朗化,杜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呈模糊不清、一把抓的状态。争取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能够以直接、直观的方式完成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

知识序化的过程,要求教师群体认识到,学生发展特征才是整体教学围绕的中心内容。结合教材基础,摸清知识主脉,将教学目标和知识讲解时的重难点加以整理。然后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有序教学。课程计划上,也应该做到教学内容组织化。摸清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

2.将生活实际于教学课堂联合起来,学“活”内化

所谓学“活”就是让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改变纯粹理论教学的现状。将死板空洞且理论化的政治知识变得贴近生活,体现出知识作为精神力量的突出特征,从而对知识学习意义和实用价值加以表现。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活用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是学生对知识内化吸收的基本表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则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发展的基本学习途径。而初中政治的教材内容却是以概念性的结论总结较多,忽略了知识内化过程的观察探索、坏境影响、情绪感染。而初中阶段的学习,在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获取方面都有所窒碍,所以导致对教材内容题材表示不理解。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注意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体会,从中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的兴趣。逐步指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加强知识理解和记忆,达到内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例如“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以及“刑事违法行为”之间的差别,笔者就通过例举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些事例让学生们进行判断,如:蓄意破坏邻里的生活设施、市民不遵守红绿灯斑马线等交通规则、故意进行绑架勒索他人等。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理性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中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最终达到理解知识,内化吸收的教学目的。

三、总结

新课程的研究提出,对初中政治教学的教研有着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本论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现代化的政治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和教师自身提高方面做出了一些总结。我相信,从实践中摸索探究,逐步发展正确踏实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会使得初中政治教育的前景更为宽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