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的任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体育;自主化任务教学;教学分析;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98-01
传统教学观念往往认为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不重要,日常的广播操训练和学生的课间休息就可以替代体育教学的效果。其实,体育课程的开展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有效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锻炼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体育教师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研究,以现阶段自主化的任务教学为引领开展好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与网络教学资源,为自主化教学设定有效的任务
现阶段,不少初级中学都完成了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配备工作,整个初中教学工作的开展得到了有效改善。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室外课程,教师应当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适当地安排一些室内课程,使得在自主化任务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前得到有效的指导,并明确学习的主要任务,进而让学生在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安全、标准、高效地进行。例如,在广播操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就可以整理出教育部门提供的视频资源或者是从网上下载要求学习的广播体操教育视频,并在备课阶段做好资源的调整。在体育室内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广播操的标准视频,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在广播体操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分析讲解,一边对学生下达分阶段学习的任务。有了这种室内课的有效开展,学生在室外课进行自主锻炼时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也使得学生实际的锻炼效率得到了提升。
二、建立值日课代表制度,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指导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往往是由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做基本的热身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日常技能的锻炼,而这些课程的内容很多学生都已经掌握。在自主化任务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构建有效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指导中来。以学生带领学生的模式带动班级同学一同进入到体育锻炼之中,进而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锻炼学生组织能力以及领导能力,使得学生通过体育自主锻炼获得体育锻炼知识以及学习技巧双方面的提升。值日课代表制度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学生参与制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学生的自我推荐来选择部分体育值日课代表,承担学生领操、体育锻炼技巧演示等工作。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向体育课代表下达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课代表的提问进行解答。而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只须在学生中间做好指导与纠正工作,充分发挥体育课代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与帮助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方面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三、对学生的自由锻炼设立好任务,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效率
初中体育课程的分值占实际中考分值的比例不大,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律性以及学习的方法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体育课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有效的规划,使整个体育自由锻炼课变成了学生自由活动课,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对课程的内容做好规划,在学生自我锻炼时为学生设定好相关的锻炼任务,并在课程结束之前进行抽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主化学习有了合理的指导与督促,学习的效率以及效果也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四、结合相关的主题活动,为学生的日常锻炼设定好有效的目标
初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体育课程也不例外,例如,校运动会的开展、市级广播体操比赛等,这些体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短期内的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体育教师要抓住主题活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教师为每一个项目做好训练任务的安排以及训练技巧的指导,进而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个性化的锻炼。这种以主题活动为契机的自主化任务教学,使得体育个性化教学得到了拓展,学生除了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锻炼外,还能借助活动的契机发挥出自己的竞技精神,使体育自主化任务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拓展,传统体育教学的地位也能有效提升,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五、结束语
初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自主化任务教学的采用又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有效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对自主化任务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从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课程内容的补充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面、体育课组织形式方面以及体育活动准备方面,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进而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保障学生获得体育锻炼效果,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徐威.初中体育自主化任务教学探索[J].教师,2014(06).
一、国内有关教育管理对象的不同界定
教育管理对象,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管理“管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主要存在“要素说”和“系统说”两种不同观点。1.教育管理对象“要素说”“要素说”指出教育管理的对象由一个个要素构成,并认为特定要素的提升有助于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三要素说”“人、财、物”是管理学中最常见的有关管理对象的界定,也是最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后来被借鉴于教育管理学。学者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如靖国平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教育管理哲学范畴中新的三要素说,认为教育管理的对象为“人、物和环境”。[1]“四要素说”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对象有四个要素,即人、财、物、事。然而,孙绵涛认为“当对事件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事件的因素与已有的教育管理客体因素都是有关联的。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涉及到的事情等与教育管理客体因素中的人、财、时空和信息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再把事件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要素来看待了。”从而提出教育管理对象为“人、财、时空、信息”。[2]“五要素说”李帅军指出“就教育管理而言,我们主张五要素论,即人、财、物、时间、信息是教育管理客体的基本要素。”[3]“人”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成员,是教育管理中尤为关键的要素。在现行的治理理念、多元管理者思想下,教育体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无论传统的教育管理者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校党委书记、各职能部门主管,还是教师、学生,甚至与家长都应成为管理的主体。“财”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可以支配的经费。“物”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切的物资。“时间”指的是教育管理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是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信息”指的是支撑和支持教育管理的各种消息、帷报、资料、数据。“要素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教育管理对象主导思想。学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管理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提出了“七要素说”(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十三要素说”。无限的扩大显示了“要素说”的缺陷,即单一要素的提高并不能有效实现管理目标、提升教育管理效率,面临这一理论与实践困境,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对象“系统说”。2.教育管理对象“系统说”“系统说”主张将教育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各要素间的协调配置、协同提升优化教育管理系统体系,从而使教育管理效率、效果、效益得到根本上、整体上的提升。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主张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非零散的要素的组合。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整个教育系统或者是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二、教育管理对象认识误区及其纠正
教育管理对象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出现以“教育管理对象”直接命名的文献资料,更没有出现此类著作,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无明晰统一的结论,给教育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和教育管理者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同时,有关教育管理对象的探讨目前主要集中在“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等要素上,或集中于教育管理系统优化上。这表明目前关于教育管理对象的认识上存在“主客体分离”、“内外管理不均衡”、“务实不务虚”等问题。
1.“主客体分离”及其纠正
主体和客体分别来自英文“subject”和“object”,翻译为“主体”与“客体”容易受中国文化中“主”“客”是反义词的影响,将二者理解为彼此对立的哲学范畴。教育管理主体成了“主”,高高在上,管理他人或者物,教育管理客体成了“客”,地位底下,成为了“被管理的人和物”,二者相互分离,教育管理主体不能被管理,教育管理客体不能管理。纠正这一认识误区应首先从根本理念上进行转变。教育管理者与教育对象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object”同样可以翻译成为“对象”一词,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象”一词由来已久,主要指代相对而言的另一方。例如,李帅军(2003)认为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和相互制约的,并以管理实践活动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以对方存在为条件。同时教育管理系统具有层次性,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也具有相对性,可以相互转化[3]。孙绵涛(2006)认为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结果就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也就是说通过教育管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育管理主客体相互转化了。同时在此过程中,分为主客二分和主体合一(即主体间性)阶段,教育管理的最终理想目的是达到主体间性阶段,即此阶段教育管理主客体关系变成了主体和主体的关系[2]。黄崴(1997)认为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理论,一种为客体论,把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看成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管理者主动的,被管理者是被动的,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另一种则为主体管理,强调的是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处于主体的地位,二者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重视共同参与和互相协调统一[4]。这种观点有利于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促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方向转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2.“内外管理不均衡”及其纠正
已有研究中对教育的内部管理比较重视,对内部管理对象的要素也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但较少探讨教育管理对象中的外部对象,如教育管理对象中“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等等,同时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者,如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出现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失衡,要么注重外部管理忽略内部管理,要么注重内部管理忽略外部管理,因而导致在教育管理对象的认识中出现“内外部管理失衡”的情况。事实上,根据管理的指向,教育管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军可以划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传统的教育管理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内部管理”,长期忽略了“外部管理”,尤其是外部关系管理。教育部门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但是同样离不开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忽视了外部管理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短缺、阻碍壁垒重重。同时,过度重视内部管理将造成管理僵化、管理强度过大、管理氛围压抑等情况。因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合理处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既科学进行内部管理,又积极加强外部管理。
3.“务实不务虚”及其纠正
“务虚”管理是指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文化体制机制等”较为抽象的对象进行管理;“务实”管理则指管理者注重对“人财物”等具体的对象进行管理,二者长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一方面,近年来专家学者大力倡导学校“文化体制机制等”的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西部学校,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管理难度大,对学校“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力度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硬件不够“硬”,部分学校日益加强学校“人、财、物”等“务实管理”的力度。学校“软件”是学校自建立以来在各届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共同发展构建的软实力。叶澜教授指出,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涉及到机构设置、责职分工、权力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要且具体的方面。”[5]学校的运作机制指保证学校“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具有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等功能。”[5]由此可见,“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是促进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理应成为教育管理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财、物”管理在教育管理中长期占有相当中的比例,是传统管理学的三大要素,也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管理对象确实占有非常大的分量,即便在呼吁加强对其他管理对象的管理时也不容忽视。因而,教育管理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处理好“文化体制机制等”“务虚管理”与“人、财、物”“务实管理”的关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教育管理对象体系重构及其解读
目前国内外对教育管理对象并未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而是散现于教育管理学相关论著中,且存在主客体分离”、“内外管理不均衡”、“务实不务虚”等认识误区,笔者通过对前人经验结论的学习和梳理,努力从易于理解和把握的角度界定教育管理对象,认为教育管理的对象及其关系如下:从图1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教育管理对象。从第一层次来看,教育管理对象可以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两个方面。目前国内对教育管理学(EducationalGovernanceandAd-ministration)包含教育行政学(EducationalGovern-ance)和学校管理学(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陈孝彬、高洪源在《教育管理学》中将教育管理学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管理对象对应教育行政管理对象,主要有“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狭义的教育管理对象对应学校管理对象主要有“学校组织运作……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学校组织及其运作机制……办学资源……全校人员”。[6]教育管理对象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理解,以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褚宏启,张新平认为“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7],二者管理对象也各有不同。即便“美国宪法中没有提到教育,因此教育成为州的责任”[8]瑟吉奥万尼等人依然将美国的教育管理对象处于两大背景之下,即“公共价值和学校政策”和“学校政策和管理问题”。从第二层次来看,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均可以划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外部管理”经常为学者忽略,在实际管理实践中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是社会人,教育是社会体系之中的教育,管理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改善和协调,教育管理的对象不能只聚焦于学校内部,而应该放眼于整个社会体系。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积极需求社会资源,维护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外部管理工作。然而过犹不及,过于重视外部管理,忽视内部管理也是教育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于此同时,部分教育管理者思想局限于眼前问题,行为囿于内部事物,同样为教育管理带来困难。总而言之,教育管理中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如同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虽然相对相离,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第三层次来看,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内外部管理有所不同。教育行政管理的外部管理包含对“与其他行政部门关系管理”和“对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包含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则包含“文化体制机制等”和“人、财、物”的管理。同时,学校管理的外部管理包含“与社会的关系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管理”、“与其他教育事业单位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同样可分为“人”的管理、“财”的管理和“物”的管理,其中“文化体制机制”是对“人、财、物”管理的协调,同样也是正确进行“人、财、物”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外部管理中,必须注意的几点:一是“与其他行政部门关系管理”。与其他行政部门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如发改委等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合作,以获取相关资源,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因而,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是教育行政部门外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二是“对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这是教育行政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这既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对象,“思想文化制度等”既是“人”的管理的手段,也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对“思想文化制度等”的管理实际上是间接对“人、财、物”的管理,更是对人的行为与思想的管理。且由于我国教育行政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也成为了教育管理对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是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财、物”的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财、物”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人事管理、教育经费配置管理以及教育物资配置管理。冯惠敏教授曾指出“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落脚点,教育行政管理服务于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的内外部管理者,我们同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关键词】重要性;现状;措施
体育舞蹈即指国际标准交谊舞,是现在体育教学课程中的一项,又简称为国标舞,其发展源于各国的民间舞蹈。因为国标舞舞步较难,对于业余爱好者比较困难,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要求比较低的交谊舞,如此得到广泛的传播。随着这项活动不断地发展,开始逐渐进入了我们的教学当中,成为了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项目。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水平。
一、基于人文思想的体育舞蹈教学重要性
体育舞蹈,即国际标准交谊舞,是由各个国家的民间舞蹈逐渐发展出来的,所以,体育舞蹈是汇聚了许多国家的民族风情的一项体育活动,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重视体育舞蹈的人文思想,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有效的体育教学。
(一)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体育舞蹈,是一项需要两个人相互合作的活动,是需要两个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的活动。所以,在进行学习的同时,两个人都必须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认知,这样才能够学好这门课程。那么,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学会怎样去和他人合作,怎样去表达自己。
(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界限
体育舞蹈是一项聚集了各国文化的一项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其他国家的文化与发展,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界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三)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体育舞蹈的教学可以将知识技能与非智力因素的学习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有所学习与认知,让学生能够得到广泛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姿态与形体
体育舞蹈也和普通的舞蹈一样,是基于体型的锻炼与塑造的。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姿态,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魄,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有较高的自信心,让学生既能够拥有内心美,又同时可以拥有形态美。
二、基于人文思想的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体育舞蹈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仍然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内容,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而且应用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人总结如下:
(一)并没有看重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思想的教学
在现在的体育舞蹈教学中,老师都过于注重舞蹈动作的教学而忽视了相应的人文思想的教学,这样使得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死板、枯燥,也难以让学生学习到体育舞蹈的文化精髓,如此就使得我国的体育舞蹈教学难以得到思想上的发展。
(二)老师自身水平不高
因为体育舞蹈的教学在我国教学中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所以相应的教学设施都不够齐全,尤其是我国体育舞蹈教学的任课老师自身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就使得我国学生的体育舞蹈课程的学习水平也难以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体育舞蹈教学课程的开展不够广泛
体育舞蹈教学课程在我国还并没有得到普及,在许多学校,体育舞蹈的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开展,这样也就意味着体育舞蹈的教学在我国的普及率并不高,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学生的体育教学也是不够完善的。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一定要针对我国的体育舞蹈教学开展一定的改革,让体育舞蹈教学课程能够得到普及,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益,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基于人文思想的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措施
面对我国的基于人文思想的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此作出一定的改革,让体育舞蹈的教学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重视体育舞蹈的音乐选用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每一个舞蹈都拥有自己适合的音乐,每一首音乐都有与之相应的民族舞蹈。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音乐选用。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跳舞,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音乐跳出正确的舞步,让他们能够随着音乐来跃动,随着音乐来展现自己的形态美。
(二)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老师是课程的引导者,是学生的领头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全面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高水平的教学。尤其是体育舞蹈的教学,更加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够教的,这需要具有一定的舞蹈技能的老师才能够胜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地为我们的学生选择老师,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舞蹈的教学,让他们真正地从中获益。
(三)增加体育舞蹈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教学
体育舞蹈是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积累、发展而来的,所以,体育舞蹈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积淀,而是全世界的历史精华,所以,文化的教学更加重于行动的教学。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增加人文思想的教学比例,让学生了解到其发展历史与文化,能够让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更加深厚,从而可以提高他们对体育舞蹈的掌握与认知,从而提高了体育舞蹈的教学水平。
(四)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重视
在现在的体育教学当中,学生并不重视,更不用说体育舞蹈的学习了,许多学生认为体育舞蹈的学习仅仅是一项娱乐,并没有将这项活动的学习当做是一个心理的塑造,这样自然就降低了体育舞蹈的教学水平。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地增强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的重视,这样那个才能够发挥出体育舞蹈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基于人文思想的体育舞蹈的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开展的一项教学课程。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人文思想的体育舞蹈的教学,合理地安排好相应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教学,促进体育舞蹈教学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磊.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能力研究[J].科技信息,2010(01)
[2].论高校体育舞蹈课的素质教育功能[J].运动,2011(01)
[3]黄丹丹.体育舞蹈与我国民族舞蹈的比较研究[J].理论导报,2010(05)
[4]刘庆庚,段亮.山东省体育舞蹈项目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1)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呼喊较热的一个话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条件,但是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故而科学技术被称为“双刃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以及影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环境,生物成长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特定环境的存在也离不开生物的生长。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就拿狼、羊、草这一食物链为例来说,狼的生存依托于羊的存在,而羊的生长由离不开鲜草,假如没有了草,那么羊的就没有吃食,就难以存在;没有了羊,狼的生存也就受到威胁。在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最严重的全球问题,据研究统计,每分钟地球上都有一个物种惨遭毁灭,故而如何保护环境成为当前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必讲的内容。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生物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学活动带有浓重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教师的讲解更多的集中于生物对其生长环境的依赖,然而对生物的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讲解较少。生物的活动和环境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从生命的形成之初就在对地球的面貌进行着改善。例如在学习《生物和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出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当前青少年的任务并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要帮助他们建立起人类、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观念,保护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二、青春期性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在中小学的墙上随处可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一职业不仅需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而且需要帮助学生知道怎么做人。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儿童步入青年的必经之路,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以及学生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意识逐渐萌芽,有了男女之防的意识,渴望了解性知识,对“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困惑。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待性知识,正确看待男女生的区别,反之则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我们国家的初中生物教学来说,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再加上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观念,性教育被排斥在初中生的生物学习中,遭到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忽略,每逢学到这些知识时教师就会让学生自己看看。针对这种现象,青春期性教育应当回归到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补充讲解女生的月经生理现象以及男生的遗精生理现象,告诉学生这两种现象都是正常的现象,不是丢人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生理健康知识,例如如何保持生殖器官的洁净,如何正确的清洗生殖器官等等,适时、适度、适量、适当的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三、生命形成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生命的起源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的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有花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起源的追寻。由于我们国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的出生被认为成一种神秘的事情,所以孩子们经常从自己妈妈哪儿得到类似以下的回答:从垃圾桶里捡的;从马路上捡的;从树上摘得;地里面长得等等。到了初中生物课上,生命的形成得到了很好的揭示。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卵子,爸爸的身体每天都会分泌出很多的,妈妈的身体每个月会分泌一颗成熟的卵子,当经过激烈的竞争后,卵子和结合就会形成一枚受精卵。这枚受精卵会在妈妈的子宫里慢慢长大,经过42周孕育出新的生命。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历经艰难的过程,同时孩子从小婴儿长大成人也要花费爸爸妈妈很多的心血和汗水。通过对生物中人体生命的阐释,让学生明白父母生养之恩的重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结语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种新的形态,是交际法的发展,而不是交际法的替代物。
2,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3,任务型教学仍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从更广泛的层面强调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任务型教学强调以真实生活任务为教学中心活动,修改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真实性不足的问题。
5,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的原则
Nunan(1999)对任务型教学的设计提出了五条原则,对课程开发者、英语教师具有极大指导作用。
1,语言情景真实性原则(the authentieity principle)
任务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真实的语言信息,情景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让学习者在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领悟、掌握语言的运用。
2,形式功能相结合原则(theform-function principle)
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获得运用语言功能的能力。
3,在做中学原则(1earning by doing)
学习者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活动任务去体验、领悟(learning by experience)并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4,图式建构原则(schema-building principle)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语义记忆往往是通过学习者头脑中已有图式事件的激活与当前刺激产生联结来实现的。
5,脚手架原则(scaffolding principle)
在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和应达到的知识要求之间搭建起支架(scaffeld,脚手架),通过支架(即老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交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三、初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言输入不够,小组活动盲目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语言输出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环节。即在没有给学生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便让学生仓促接受“任务”,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难以开口或无话可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2,混淆“任务”与“练习”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人们在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后所开展的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练习。前者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侧重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后者往往是一种机械性的语言训练。
3,将任务绝对化
有些老师片面理解任务型教学,以为就是让学生自由完成他们喜欢做的事。在很多任务型语言课堂活动中,老师过于关注任务和活动,似乎任务型教学就是“表达表达,活动活动”。其实,这种任务只能属于一种课外兴趣活动。真正的任务型教学既重视学生的兴趣,也重视教学的要求;既重视学生主体,也重视教师客体;既重视“做”,也重视“学”。“做中学”或“用语言做事”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
4,任务与学生的语言学习相脱离
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教师围绕特定的交流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5觖乏个体思考的空间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能单纯看教学气氛是否活跃、热烈,还要看学生在活跃、热烈的氛围中能否沉静下来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没有触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就谈不上掌握什么知识。教师需要思考一下在备课时是否给学生留下“独立的思考”的空间。
四、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策略
1,处理好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语言输入,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输出。语言输人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外语学习如果没有语言输入,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语言输出,知识和信息只会停留在记忆阶段,而无法转化为技能,任何语言输入也就失去了意义。
2,准确理解任务的功能,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教师要认识到任务与练习的区别,准确理解任务的功能,避免将任务绝对化。任务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围绕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也就是在新学的知识、技能与运用任务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形成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本课题于XX年4月7日申报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为了便于地方管理,再申请为茂名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于 XX 年 2 月 10 日由茂名市教育学会、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指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新技术、宽视野、重实践、严逻辑”的特点,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与训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县为沿海一小县城,由于经济落后,受条件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各校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封塞,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拉近了我们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距离,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取得专家的及时指导有了可能。我们通过互联网的积极联系,得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及研制组秘书钟柏昌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并进行反思与重建,论证其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来自专家的批判:“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性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任务驱动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积累任务驱动教学的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电白一中、春华学校、电白实验中学的初中、高中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总结一套“重建”后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进行重新梳理工作,针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弱点与弊端,重建任务驱动法的理论,探索新的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XX 年 9 月 -XX 年 8 月
1 、准备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准备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软硬件设备,收集相应资料,选用并学习使用远程网络交流工具,开展网络交流讨论,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预期成果:建立课题专题网站,收集相应资料,开展网络交流讨论。由刘敏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反思与重建后的课堂模式探讨》论文及研讨课例实录。
2 、实验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6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8 月
通过网络交流对我县高一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在三校中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对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7 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教师在专家、教研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预期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新型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课例》 vcd 。
3 、结题阶段: XX 年 7 月 -XX 年 9 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重建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结题报告》;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七、课题组人员
研究指导顾问:
课题负责人:
教学实验教师: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任务型教学 “三个体现”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深深体会到:要顺利开展英语任务型教学,就必须注重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并突出“三个体现”,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任务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任务设计时既要考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语言实践机会。
在任务设计时,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学生接受的任务。学生特点,即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的实际水平。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学生运用目标语进行交际以得出某一结果的活动。因此,我们设计的任务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适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7A Unit 1 Reading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熟悉如何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和介绍别人;(2)学会使用人称代词,为本单元的Main Task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的Reading内容比较适合寻读(Scanning),即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科特定信息,如时间、地点、数字等。由于文章总共介绍了六位同学,人物较多,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任务时,我采用了以下方式: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前三段完成Millie 的Profile,回答有关Simon的问题和填好Sandy所缺的信息。紧接着就是活动时间:Suppose you are one of them.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to us! 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Kitty,Amy和Daniel三个人物,这时让学生采用Group work是一种不错的设计。让每个小组成员讨论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由别的小组同学回答,提问正确加分,回答正确加分,反之扣分,最后评出最佳Group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人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接下来让学生选择Kitty,Amy或Daniel中的一位作为朋友,用第三人称向同学做介绍。最后的读后活动让学生用五到六句话介绍自己,学习能力强的还可以介绍自己的好朋友,也可不说出名字让同学猜测。
这样的任务设计,既吸引了全体学生参加,又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这样的任务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学生能够接受该任务,因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主动参与,使完成任务的过程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二)充分把握教材,设计联系生活的任务。在设计时,无论是情景对话(Making situational dialogues)、讲故事(Telling the stories)、演讲(Making a speech)、猜谜语(Playing a guessing game)等,我选用的语言材料和任务设计都尽可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积极参与,增强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7A Unit 5单元Going shopping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的“Shopping mall”,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用英语进行买卖活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促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
(三)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可否认,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或是小组任务中最适合自己的部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如:在教学牛津英语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自然灾害)Reading 部分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Question 1:When the earthquake came, what did Timmy feel/hear/see/do...?Question 2:What did Timmy do to save himself after he was trapped? Question 1的答案,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在文章的一、二、三段很容易找到,而Question2的答案涉及文章的第四、五、六段,需要学生讨论、猜测、归纳、提炼。由于设计的这两个问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无论是采用个体学习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完成这项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叶澜教授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的余地。”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任务设计要充分体现活动的多样性
所谓多样性,就是任务型活动要富有新意,具有新奇感和时代特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所以,在任务设计时,我充分注意做到体现活动的多样性。在具体实施中,我根据课时特点,一般会分别设计不同的任务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活动教学途径。如,每个单元第一课时Comic trip是通过小狗Eddie和电子狗Hobo的一段简洁有趣的对话点明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要点,所以Comic strip环节往往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创设情境解决重点词汇之后,先听后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最后,模仿Eddie和Hobo的语气复述并表演,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听和说的任务,以此激发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兴趣。Welcome to the Unit的任务设计原则是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任务的呈现方式做必要的、灵活的处理,可采用问题导入、看图说话、情境对话、问卷调查等完成较简单的话题任务等形式。如9A Unit 4 这一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 导入,我就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Question1:Do you like films? Question 2:Do you know any famous actors or actresses? Question 3:Do you know any famous directors? Question 4:What films do you like best? / What films are you interested in? Question 5:Do you know what a director says when he is filming? 通过设置这些简单易行的问题,学生在话题训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为帮助学生巩固语言重点、难点,训练语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情感,我还采用辩论、表格填写、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形式,设计有关强化语言知识的运用任务,让学生在这多样化的活动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总之,任务设计时,要充分体现活动的多样性,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表达、询问、沟通、交流、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完成任务,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三、任务设计要充分体现任务的可操作性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板书有效得多。因此,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十分重视任务的可操作性,注重设计一些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完成的任务。
例如,在教学7A Unit 4 Food Main Task 一课时我这样设计:
学习任务:学生以四到六人为一学习小组,调查组内成员的 hobbies, diets and lifestyles等。
活动目的:以问答的形式调查组内成员的爱好、饮食和生活习惯,为完成本单元的Main Task 做好准备。
材料:调查表格。
学习技能: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提示词及句型:(1)基本句型及词汇:What’s your hobby...?My hobby is ....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2) 拓展:Why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Do you think you have a healthy diet and lifestyle?
活动形式:4―6人一组。
活动过程:(1)对本组学生进行口头调查,并完成调查表;(2)完成一份对本小组成员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每个学生以口头和书面报告的形式汇报,形成评价;(3)每小组评出一个“健康之星”,即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人,将各小组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英语角。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C41 文献标识码: A
高校武术公共课是高校体育课中独具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在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德州学院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现状已有较大改观,但仍有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环节。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传播的概念及含义
汉语“传播”这个词最早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但是communication的意义更为丰富,有通信、传达、交流、交往等含义,其外延比“传播”要大,所以汉语的“传播”与英语的communication相似并不相同。但是由于两者间的历史渊源,国内还有些学者认为,“传播学最基本的该你那是传播(communication),其主要内容是精神内容的传播”。由于传播学者所处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传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备了不同的意蕴,在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关于传播的定义有许多版本,大致有140多种,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批判性总结,我们不妨将“传播”的定义概括为:传播者通过传播符号和工具向受众传播信息、知识、思想等行为。
2 武术教学过程是信息传播的过程
传播活动是一个有规律和共性的过程、对传播过程中的结构、环节、要素等进行剖析,并加以研究、组合进而获得“最优化”的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符号、和传播反馈等基本要素。武术教学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和武术运动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教学活动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人际传播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武术教学过程看作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教学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训练传播过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认真研究,掌握一定教学训练传播技能。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选择公共体育武术课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观动因,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对选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选课动机存在多样性,其中认为强身(攻防)的最多,达到51.05%,选择修身养性的占30.52%,还有16.58%的是出于个人爱好。由此可见,学生对武术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比例相当,他们选择武术课的最终动机是学习一些简单、实用性强的攻防技术动作。学生们的选课动机也表现出我们在对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们所了解的只是一些浮浅的东西,而对武术的价值及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却了解甚少。
2、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情况
(1)教学内容有待完善。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调查显示,目前德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课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武术操、太极拳、少年拳等,这说明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健身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太极拳类项目,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但在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率调查中发现,选不满意的占49.47%,一般的占47.37%,而满意的只占3.16%。从学生选择的内容来看,对散打、跆拳道等攻防技击类项目感兴趣的最高,占59.76%;其次是太极拳(48.78%)。此现象说明散打、跆拳道等攻防技击类项目是最受学生喜爱的,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却受到了忽视,学生不满意教学内容还应归因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等,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2)偏重套路动作教学,忽视理论知识传授。武术理论是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讲授是弘扬武术文化,加强技术理解以及学习视图知识的重要手段。调查表明,有68.42%的学生表示老师在上课时基本上不讲理论知识,这说明了武术理论课的讲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学生接触与认知武术的调查中发现,有75%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武术,通过电影、电视认知武术的高达89.47%,通过视图自学来认知武术的只占4.21%,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学生视图的能力较差。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对学生武术动作的传授,忽视了对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因此,加强武术理论内容的教学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针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64.02%的学生认为武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同时有63.1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针对性强,能做到因材施教,但有30.52%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认为教师相当认真,但效果不佳,另有6.32%的学生掌握不了动作。本校公体武术课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上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动作并练习的方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武术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教学双方关系尚需进一步融洽。在调查中发现,教学双方关系得不到理想协调,有时还出现对立。对于教师而言,认真对待教学,严格执行既定的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师所应遵守的教学管理规范和职业道德。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也强,对旧事物表现的十分反感,对新事物渴求欲望强烈。然而,在本院公体武术课上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在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课间或休息时间都很喜欢相互交流,交流的话题大都是某个动作如何去做、所学武术动作如何在实战中应用等,还有部分同学喜欢交流一些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之类的话题。但同学们同时也表示,师生间的交流较少。另外,调查中虽然有55.4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公体武术课教学中尊重学生意见、认真对待教学,但仍有48.78%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中不好意思与老师沟通,故导致教师与学生思想常常产生偏差,诸多原因造成了教与学双方未能得以良好地互动与融洽。
(5)考核方式需要改善。武术教学考核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校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措施,并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核实和评价。本院公共体育武术课的考核主要从套路的完成情况、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这说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单一,而且仍受技能教育观的影响。由于过于强调技术技能水平,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使这种考核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不能同步。再加上学生考试时最关注的是成绩,而对自己实际学到多少东西并不关注,这也就与我们的教育目的不相一致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德州学院公共体育武术课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程开展尚且顺利。学生的选课动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双方互动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学习武术的愿望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使武术运动在校园中推广和普及存在一定的障碍。
2、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并结合大纲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推陈出新,采用多样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定期安排理论课,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此同时,更新考核理念,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制,促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锻炼。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郑厚成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学,1998.8(4)6-9.
[2]杨涛.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3)96-99.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任务驱动;兴趣;自主合作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自主、合作地去学习。任务驱动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内容的研究上来,让其亲身体验,是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的一种好方法。
一、体育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含义
体育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体育学科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自主、合作地学习中执行任务,以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目的。有明确目标,有具体操作要求和必要辅助器材的学习过程。旨在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主动、积极地探索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有效的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很容易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对所学的内容失去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中开始。” 在教学的过程中, 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本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1.采用多种任务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问题任务。问题任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解决体育教学中教师设置或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障碍,要求学生积极反应,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这类任务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与渴望,形成了他们学习知识的内驱力。通过问题任务,学生尝试探索、教师点拨指导,为学习正确、规范、科学的体育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在“抓尾巴”游戏中,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练习抓尾巴”。游戏之后,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就结束了。而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我们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任务:“同学们!在相互抓尾巴时,怎样想办法,在抓住对方尾巴时,不让对方抓住自己的尾巴?”在学生活动片刻后,让学生回答任务。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抓尾巴,产生斗智斗勇的局面,而不会产生传统中漫无边际场面。
(2)创造性任务。创造性任务指教师下达任务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去完成任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这类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发散性创造,并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根据其特点,还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①成果展示。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自己的拓展想象,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结束任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完成任务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培养。如:在一次利用“红砖”的教学中,我们给出这样一个任务:“同学们!请你们利用手头的红砖,积极想象,拼出各种图案或造型?”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畅所欲言、统一思想,动手拼出一个个意想不到、别出心裁的图案,如:长城、眼镜、飞机、坦克、碉堡、文字和爱心等等。
②自创自练。自创自练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发挥想象力、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任务。如:在一次游戏课中,让学生完成一个“大渔网”游戏后,将学生分成四组,并布置了这样任务:以大渔网游戏为引子,各组自创自练五个以上的游戏。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创新了很多游戏内容,并乐此不疲的进行练习。
③设计活动。设计活动是学习者在规定的条件下执行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策划或协议,主要用于分组、对抗的比赛。如:在障碍接力跑教学中,教师准备四种障碍,分别为:钻过跨栏架、走过体操凳、跨过体操垫和跳过长凳障碍。将学生分成四组后,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各组利用提供的四种障碍自行设计障碍物的放置顺序和距离。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派人进行设置障碍物,结果出现下面四种不同的障碍设置。
(3)学习性任务。体育教学离不开技术教学,如果没有了技术教学,体育课也就会随之消亡。传统技术教学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讲跟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提出了学习性任务教学,是指在技能学习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适宜地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自主、自练、自评中学习的活动。如:在初学排球双手垫球的教学中,教师改变先直接讲解示范的传统作法,而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解,提出了任务一:让学生看图解进行自练,然后,集合学生展示,直至教师正确的示范,学生再跟练。
(4)神秘性任务。神秘性任务是一种能吸引学生去求解或侦探的学习方式。这类任务主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发展。如:“找搭档”游戏。具体操作如下:
任务:找搭档。准备:将号码写在卡片、皮球或布条等物品上(一号两物),分散在场地四周。方法:听到信号后,每人找一样物品,并以最快速度找到持相同号码的另一位“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