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

第1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渗透;环境意识

环境是人类和动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综合,我们平时经常所讲的环境一般就是指自然环境,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被破坏了,对于环境意识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也可以针对学生与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以下从四方面来介绍初中美术课渗透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环境素养。

一、从美术教学过程切入,展示曾经的环境与现在环境的反差,给予一定的环境知识教育

美术学科本身是一种具有非常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艺术特点的课程,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下,在讲解美术的时候可以适时联系环境的基础知识,然而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生活周围的环境进行仔细地辨析和认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地球、大气、海洋环境的同时,深刻给学生剖析这些环境因素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接受一定的环境教育。

例如,教师在讲授《多变的色彩》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组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图片,有深蓝的大海,有翠绿的森林,有雄伟的高山等等,让大自然这些美丽的颜色汇聚在一起,然后给学生渗透这些自然的环境的相关知识,学生从中了解一定的环境知识,适时地继续给学生展示一组大自然遭受到破坏的图片,形成反差,让学生感受到现如今的环境受到的污染,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从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入手,激发初中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持有一颗环保的心

真正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环境意识,需要美术教师深入地了解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于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点,从二者的联系点切入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由于,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美术相关基础知识的时候,同时这部分知识又是环境知识,学生便可以即学到了美术知识还接受了环境知识的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教师在讲授《以刀》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貌似与环境教育是无关的,但是教师要认真分析后才能发现,其中关于刻画的材质、刻画的工具都来源于自然――树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考虑森林在环境中的巨大作用,进而了解保护森林对于环境的重大作用。

与木版画基本相同的凸版画还有石膏版画、砖刻版画、石刻版画等。木刻版画对木板的材质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准备木板有困难,可以用石膏、泥版代替。由于石膏版材没有木版坚硬,刻制时比较松脆,所以不需用木刻刀等专用工具,只需用普通的铅笔刀、钢钉或篆刻刀就可以在石膏版上刻制,简单省力。

三、从美术的教学方法出发,让学生互动并且讨论相关环境方面的话题,给学生以环境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创造合适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开展艺术活动,当然教师也要采用适当的引导机制,除了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美术课程的同时,要深入探索自己身边的环境,并且定时定点地进行讨论和互动,在环境意识培养这方面,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因为渗透环境意识而影响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要求。

例如,教师在美术课上有关于剪纸等手工艺的活动的时候,除了教会学生简单的剪纸艺术外,还要设置这样的疑问:同学们进行剪完的零碎的纸张应该怎么处理?允许学生们自己组成小组开始讨论,大家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纸张不要乱扔,纸是由树木制作而成,因此大家一定要节约用纸。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创设类似这种小问题和小意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渐渐培养了自身的环境意识。

四、美术教育中,通过让学生与社会实践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升环境素养

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既要彰显美术的艺术特点,又要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功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享受到了美术的艺术感,还感受到了环境教育的实际意义。

例如,教师在讲过《最亲近的家具》后,开展一个“我设计的环保家具”活动,让学生依据美学特征设计家具的同时还要加上环保,这样学生便可以在实践中将环境意识深入融入到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中去,这样是非常有效果的环境渗透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环境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配合,对于这方面的理论基础可能还是相对薄弱的,因此,每一位初中美术教师都应当探索关于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这方面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实践,同时也希望笔者的研究对于各位同行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3)

[2]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3)

第2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科素养;教学观念;美术环境;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中,美术素养是指初中生经过美术学习之后,所掌握的关于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B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在初中学习美术并不是为了培养一批美术专业的人才,而是希望通过美术教学,使初中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美术学科的熏陶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下面,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构建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浅谈老师应该如何在美术学科中提高初中生的美术素养。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美育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把重心都放在基本的学科方面,现在大多数学校因为中考不考美术,分配给美术学科的课时比较少,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美术课。而素质教育强调要让学生接受全面、健康的教育,美术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美术教育,深入挖掘美术学科中的教育因素,提高初中生的美术素养。

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实际上,美术学科中包含丰富的时代、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大量的人文因素。初中生通过学习美术,能够接受良好的人文教育。然而,现在由于很多学校还不重视美术教育,使初中生没有学习美术的环境。因此,老师应该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为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奠定基础。老师可以举办美术比赛,展示一些质量比较好的美术作品,让初中生处于一种比较浓郁的学习环境中。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举办一些美术课外培训班,让初中生能够在课外活动的时间学习美术,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中,在课堂开始之前,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剪纸,让他们能够看到劳动人民只利用一把剪刀与一张纸就能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作品,让他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我再为学生发放纸张与剪纸,鼓励学生学习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学生在这堂课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对剪纸的审美能力。

三、增加实践活动

初中生单纯按照课本来学习美术,是无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发展的。然而,在过去的美术课堂中,老师由于美术课时较少、知识量较大等原因,在课堂上会大量讲述美术理论知识,忽视了初中生亲自动手创作的机会。这就使很多初中生认为美术学习是十分枯燥的,从而失去探究美术的欲望,导致他们无法培养美术素养。因此,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多为初中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受到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提高美术素养。在“用泥做造型”一课中,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小花园,让学生把公园里的土和水混合成泥,并且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讲述泥塑的具体特点,以及泥塑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欣赏泥塑作品。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并且在避免打扰学生创作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在课堂结束之前,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创作。在学习“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一课的时候,我在获得学校的支持后,与当地的博物馆联系,带领学生亲自参观美术馆中关于唐代的馆藏,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唐代的陶

俑、泥塑等作品,切实感悟唐代美术的创作特点。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够了解关于唐代的知识,感受“盛世唐朝”的繁荣昌盛,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总而言之,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学科,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老师要重视培养初中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老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是提高初中生美术学科素养的基础;老师要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美育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中受到影响,陶冶自己的情操;老师要为初中生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提高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摘要】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职教育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性不断降低。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一套完善且适合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人文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创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强化学生人文素养。本文主要对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职院校 美术教育 改革

由于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对素质教育以及人文精神不断强调的过程中,逐渐让人们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传统那种单纯的技能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要求,并且凸显出各种问题。当前人们对于之前仅注重技能而没有注重人文精神造成的影响进行反思,在别的学科当中也逐渐渗透人文思想。因此,下面将进一步探索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制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职院校美术课堂氛围应该尽量的使学生体会到轻松和快乐,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由之前的只重视讲解单一和难度较大的知识技能,转变成给学生讲解基础性内容和知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弱化专业知识系统,不要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将复杂的知识转化成相对看起来简单的知识,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该依照作品创造的背景,讲解有关的故事传说以及和作者有关的趣味性事件。

例如,在教师在让学生们欣赏月桂女神这幅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对画作人物构图美进行欣赏的时候,讲解有关月桂女神的神话。并且,还可以联想到我国著名品牌达芙妮,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另外,这个时候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作品,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还应该给学生播放和作品内容有关的纪录片,更借此拓展到其他相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品中进行作品赏析。另外,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地方进行参观,将课堂设置在教室之外。在这种环境下,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或者是教师也可以组织写生活动,让艺术和大自然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学生创作灵感的激发也更加有利。

二、以人为本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方式

教育管理一定要凸显出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根本的这一理念,学生的未来相当于是教育事业的未来。构建一套适合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方式,这是中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要求中职院校必须要清楚应该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专业不一样,人才规格也不一样,这也就要求教育内容上既要存在共性,同时还应该要有差异性,不能完全一样。这里所说的特殊化管理并非是贬义的,而是倡导人性化管理这一理念。当前学生管理的考核机制方式,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但是还应该适当的补充一些人性,尤其是考核的理念与内容,还有详细的操作过程。在具体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原则性与人文性二者巧妙的结合,让学生管理既不缺乏规则,同时还可以在人性化较强的环境当中成长,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以及完善的人格,和具有自身特点性格。

三、将兴趣当作切入点提升专业能力及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属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点场地,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沟通最多的场所,所有教师必须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教学改革队伍当中,重新认识和体会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促使课堂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互动以及相互贤ǖ淖罴殉〉兀并且不是教师自己的舞台。所以,必须要强化美术专业学生人文学科教学工作,重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转变专业课程较为单一这种局面,尽可能的扩展专业类型,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宽广的知识面。

兴趣属于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否可以使学生对于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性格以及人格才形成的一个主要时期,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到中职院校之前都缺乏良好的美术基础。教师若想让学生对于美术学习产生相应的兴趣,必须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进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兴趣,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可以将中职院校美术教育分成两个类型,分别是欣赏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虽然分成两类但是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全部美术教学活动一定是充满艺术的一个过程。

要求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能够始终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想要让学生不失去学习的自信,教师在对美术作业评价和考核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应该提倡多表扬,少批评的方式。虽然学生上交的作业不是特别优秀,但是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对于学生进行鼓励。尽可能的采取积极评分的制度,也就是所有作业均是最终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构成一种主动学习的精神。若是学生对于学生缺少信心,那么不仅无法提升自身的成绩,同时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想要培养学生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应该勇于改革,最大限度发挥积极精神以及聪明才智,研究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中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方法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职教育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性不断降低。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一套完善且适合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人文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制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途径的阐述,能够给中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给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美术类人才。

参考文献:[1]张戈.关于新时期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126.

[2]万莉.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4:69-71.

[3]张琼辉.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3,02:76-79+98.

第4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学习评价本意是指凭借一定的组织、程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针对知识转化程度以及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的价值判断与测量实践。“知识转化程度”是指“知识”从教师流向学生的传递效率与效果;而 “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则指在教与学的日常交互以及知识转化传递过程中,学生有目地的反思性建构个体经验的能力及程度。教学意义上的“知识转化程度”与“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通常被综合理解为“教学或学习效果”。在学习评价的实践中,以“知识转化程度”作为指标反映的主要是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的扩散、掌握;以“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作为指标鉴定的则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1]的生成、运用。学习评价实践中的这两个层面构成了其主要内容。科学的学习评价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能够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调整,促使教、学实践活动日趋完善。而不恰当的学习评价则会阻碍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严重时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学习评价只是其中一个微观环节。这个小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学习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方法、导向总是处于不断的改变革新之中。这一方面反映了宏观框架下大环境与教育教学的交互状况,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利益、政治、哲学、社会思潮、知识范型的更迭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习评价理论在具体实践的微观层面的多元取向,学习评价需要依据评价背景、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不同灵话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与方法。也就是说,学习评价的设计、实施主要围绕满足、实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展开,其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策略必然一致于教育观念以及教学理念的规定性。相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模式的推行、转变必定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评价模式的变革。学习评价也必然需要通过在不断的调整革新中匹配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整体完善。

    高职美术基础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先导课程,课程的设置目的,是籍此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基础课程后能够具有一定的绘画再现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是能够综合运用个人能力,寻找形式语言、材料媒介等个体感受点;通过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扩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为链接后续的专业艺术设计做好铺垫。高职美术基础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技术作出关于学生对于高职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反馈,根据这个反馈信息,相关教育要素作出相应调整、改进,以保证教育目标要求下的教育效果的现实化和最优化。

    目前,高职的教育改革正勃然盛兴,美术基础课程在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组织选取方面均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在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前提下,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匹配课程的整体设计,保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教育界关于学习评价研究在观念上达成的共识,首先表现在评价目标是以多元的综合能力评价取代了传统的单纯知识评价;其次,评价角度综合了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再次,关照了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性等特征。在方法上注重了量化评价与质性描述的结合等。这些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传统学习评价,保障了学习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以及可接受性,给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启发。

    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高职的学习评价的方法论主要取自自然科学、数学学科,学习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模式主要借鉴甚至挪用了工科职业教育的经验模式[2],这将导致以此参照所建立的学习评价在观念与技术上与高职美术基础课程审美教育的人文价值属性之间的不匹配,甚至是产生价值冲突与矛盾。在此情况下,学习评价并不必然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正向作用,因为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如果说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美术基础课程的技术、技能导向,那么,美术教育的自身规律、特点与本质要求则决定了美术基础教育的人文、审美价值取向。现实中的高职美术基础教育往往“顾此失彼”——盲目扩大技术、技能导向,忽略简化人文、审美取向,事实上,在技术理性观念以及因果原则主导下的高职美术学习评价不免导致评价的定量化和结果的标准化,这将使经验、反思、情感、个性、自由、想象、理解、领悟等这些审美教育中至为重要、关涉意义和价值的因素失落于学习评价视野之外,那么,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创造能力以及设计意识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最终则会有悖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盖因于此,开拓新的人文关照视角,尊重高职美术基础的学科规律,理解美术基础课程的人文价值属性,不仅是建立关于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的正确观念,深化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改革的契机,还是探索关于美术基础学习评价具体方法技术的进路。

    在这里,强调人文视角并非是要搁置对掌握美术基础客观具体的技能与专门知识的理性评价,而是要在对于“事实问题”研究的同时,将“价值问题”纳入研究视野。也就是说,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并不仅是针对美术基础知识转化程度进行的被动的反映,其尤其需要摒弃威权独白的方式方法,深入到情景、现场以及学习主体的内在角度,对学习主体的“个人经验”作出解释性理解,达成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与理解,产生意义共享。

    2人文视角与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关系

    谈到职业教育,大家的共识是职业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活动并不重视个体价值,个性发展的需求要让位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一分子的高职美术基础教育也应该淡化人本性目标,忽略个体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作为高职教育特点的体现而予以强调。这其实反映了对职业教育语境中“能力”概念的理解偏差,对“职业能力”与 “职业技能”的概念的混淆,从而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

    在19~20世纪整个社会全面变化的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激荡使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转而面向更为超越甚至是更为颠覆的“人”的领域——从追求人格完善的自由主体的塑造到自我与自身关系的沉思和实践。正是由于不同文化历史时段对人类理性以及人的主体观念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因而,教育的发展总是伴生着观点的论战。然而相对于教育视野中一切变化的因素,作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成其为最终归宿的“人”,始终属于教育的“终极关怀”。从理论根源上看,教育的前提总是是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教育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兼具关涉“客观事实”的科学性与关涉“价值、意义”的人文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对于将二者对立起来的的任何非此即彼的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

    同样,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然是职业教育高扬的旗帜。例如,给我国职业教育极大启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2]。而且,即便是对于具体的“操作技能”的分析,认为其至少是知识、心里运算过程和操作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并且“同时涉及职业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提高等”因素。职业能力是建立在“具有纵深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劳动组织的基础上”[3]的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综合,其所涵盖的层面远较静态的知识与技能复杂的多。并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与生活世界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本取向充分观照、尊重与理解人的发展、需求、自由、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肯定了非智力主观因素在职业培养中的积极意义,并以此作为基底来培养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世界的社会职业人,因此,就本质而言,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的人文视角凸显了其在培养“完整的、平衡发展的人”、“全面的人”[4]方面的导向价值,与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并不矛盾。

    3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

    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本身即为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是判断其评价实践(操作过程与评价结果)对“真、善、美”——即客观、公正、理性原则的符合程度的标准。评价主体的价值尺度是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的出发点。在这个尺度的恒量下,首先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解评价双方的权力关系,尤其须对教师的威权强势定位进行扬弃。

    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美术基础教育过程的应有特点,因为任何美术内容的学习都不仅仅是依靠书本理论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正是通过美术实践的路径体验升华出个人审美能力,从而达成其美育功能的教育目标。因此,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活动本身并非适宜精确量化,那么,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中的所谓量化必然都是相对的,所以,其评价结果须依赖评价者的经验和直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若无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有正确的理解与理性的把握,学习评价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增值效益。多元价值观下的学习评价强调主体多元,但无论评价主体的形式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双方只有在批判反思精神的引导下建立民主的平等与对话关系,才能达成交往共识。

    此外,由于学生本身是具体的、丰富多样的个体,并非是整齐划一的抽象的“人”。每位学生各有不同的禀赋,性格特点各异。加之,艺术类高职学生入学时的美术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对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学习评价者宜采用多种评价标准,综合考量个体在各自基础上的发展。学习评价应当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而不是使被评价者沦为被评价差异化的惩罚对象,挫败其对于高职美术基础的学习兴趣。

第5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基础美术教育创造力教育体制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都是强制灌输式的,只强调理论知识与技巧娴熟,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身的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基础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关系

在古老的拉丁语中,“创造力”一词是由单词“create”来表示的,可被译为创造或生产。而创造力的根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已获知的知识或信息,依托某种目的,创造出一些新颖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的能力。而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另外,美术教育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学习美术的学生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将美术技能与美术创造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美术领域拥有自己的天地。

二、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影响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内在原因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心理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自信方面的缺乏。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对美术创作的自信,抑制了创造力的充分有效发挥;其二,兴趣方面的狭窄。很多学习美术的学生都只注重自身兴趣的学习,对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比较欠缺,想要拥有强大的创造力,就必须开拓视野,扩充科学文化知识,而单一的知识体系很难构成强大的创造力;其三,自主性方面的欠缺。现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校和家庭自小的保护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过强的依赖心理也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外在原因

影响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外在原因主要指的是美术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古板化。现阶段我国的美术教学模式绝大多数都是强制性的灌输,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美术技术技巧方面的培养,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在很多学生的脑中只有“像”或“不像”的概念,而不是“好”或“不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束缚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只知道临摹而不知道创造,技巧再娴熟也不过是一个复制的机器,永远企及不到艺术的高度。另外,忽略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三、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学合作要开放多元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先要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方面注重合作的多元与开放。所谓合作,不单单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前者的合作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之间思维理念方面的沟通,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可以“互通有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后者的合作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完成教学合作方面的开放多元。

(二)教学氛围要积极良好

在美术教学中,一个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创作环境,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讲,都非常重要。一个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与创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创作环境还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三)思维能力要不断开拓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的技巧与技能,更重要的培养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当中来,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惯性思维强制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哪怕错误或荒谬,也不要对其抑制,但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

(四)创新能力要不断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同样不能忽视的,在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创造力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其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深入到生活中进行美术写生,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还可以使学生更细致的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结论

创造力是艺术的灵魂,一个艺术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创造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在对美术的学习阶段,对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美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等方面的探讨,得出要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注重教学合作、教学氛围、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开拓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向极鼎.赏石资源与美术教育――关于民族高校美术教育开发应用地方资源的思考[C].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2012.

第6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大学教育;影响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素质教育不断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美术鉴赏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美术鉴赏进入大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做人以及学会分辨善恶美丑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美术鉴赏课究竟是如何对大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鉴赏的概况

(一)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得到满足后开始增加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艺术感受和艺术需要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也由专一化转向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也愿意去学习和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养。美术鉴赏属于比较广泛和普及、也是相对于比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化传递形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作品传递的思想和表达的内涵,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和吸收能力,因此美术鉴赏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1]。

(二)特点

虽然美术鉴赏课程在各大高校都有设立,但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一定就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需求。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和科学它的设置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如对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合理、课时较少、种类较少。一般美术鉴赏都为几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具有内容单一的特点,适用于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对于美术鉴赏这类灵活性较高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想掌握的方面进行统计,设立多种课程供学生进行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需求[2]。2.美术鉴赏过于形式化在大多数的大学美术鉴赏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进行美术作品的观赏,只了解教材上相对应的作品,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过程,要表达的情感也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美术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知道一个作品的内容和作者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达到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

二、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

作为知识认知的一种方式之一,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也有利于对更多知识的不断积累。美术鉴赏的内容往往千变万化,从古至今美术鉴赏就一直被人们广为推崇,比如古时候的人们对诸如瓷器、画卷、折扇等常见的东西进行美术鉴赏,通过鉴赏可以对其质地、产地以及铸造工匠等相关信息进行得知。由此可以知道:通过美术鉴赏可以帮助人们对于事物进行进一步地认知,现代人通过对于古时候的作品进行鉴赏时,除了上面所说的信息的认知以外,还能够帮助人们对了解其所出产的年代、艺术价值以及市场价格,等等。美术鉴赏的认知功能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由于现在科技发展非常迅猛,很多人都在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于事物的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然而更多的是对事物表面的认知,却将其本质忽略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美术鉴赏教育,在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及认知[3]。

(二)教育功能

对于艺术的鉴赏,首先是提高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程度。在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我们去对艺术作品在艺术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品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是何种心理状态,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思想。例如:对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他创作这幅巨著时所生活的年代的背景以及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由此也可以引申到画中的内容,通过画中的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术鉴赏不仅能够起到对学生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基础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够实现。因此,通过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思维想象力,能够更好地开拓思维,并在潜移默化的认知过程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

(三)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在主观上对于世界的认知、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人的审美可以让人找到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然而人的审美能力并非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接触事物,并在脑海中增强感知,再加以后天的教育从而培养起来的[4]。审美功能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同时,人的审美能力也是与道德相关联的一种感官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具有审美的功能,就可以在对所认知和感知到的事物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审美思维,通过这种审美的思维,人们可以进行情感的把控以及表达。大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对于审美方面的教育,不仅有利于陶冶个人秉性,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审美思维以及审美的理念,更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5]。

三、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影响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够,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封建传统政策和小农经济以及将近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使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压制。这种偏爱有知识和技能但因循守旧的社会结构使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人们忽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我们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的[6]。丰子恺先生曾说:“想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想象是有形的东西变形,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想象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是一堂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是人类审美能力的涉及范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灿烂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对比,如美与丑、对与错等。因此培养学生对美的审视能力,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的本质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一件事情。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拉近学生与美术家们的距离,使学生与美术作品产生一种审美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充分感受到美对身心的愉悦功能。

(三)广博知识的学习

艺术家豪泽尔曾经说过:“有的人也许天生就是艺术家,可是如果想成为鉴赏家就必须要经过学习与教育”。美术鉴赏课是根据人的理解能力而开展的一门课程,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是提高领悟力的一项重要因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也一样,它们都来源于社会,并且都依附于社会而存在,因而如果想要领会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就必须要对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人文情怀进行了解与掌握。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双边活动来发现美术作品的种种外部关系以及深刻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美术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不同的更新,确保自己所教授的是完整而准确的美术常识[7]。同样地,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美术的课程,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世界信息课。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的中心问题是情感境界问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来源于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意志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例如:《长江万里图》中蕴含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拉斐尔的《圣母像》中母爱的融入使欣赏者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歌颂;还有世界著名雕塑《大卫》,这座作品表现出的坚定、顽强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人。当下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以一种全面的姿态迎接未来,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努力。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不单单是一些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做人、认清美丑的基本常识。正义是美的、是被后人所敬仰的,邪恶是丑的、是被后人所不耻的、坚定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动摇是丑的、是我们不应效仿的。所以,美术鉴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8]。

四、结语

美术鉴赏是以视觉思维为主的过程,通过对艺术品的一系列的感知、理解、想象来升华自己。通过这种作品鉴赏的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地来引起共鸣,加深视觉冲击效果,而且在直观事物面前,人们的想象力和代入感也会得到发挥,从而形成更好的体验和更深的理解。美术鉴赏课在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自我能力素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各个教育机构,都应该提高对美术鉴赏的重视程度,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36-137.

[2]张晓玲,熊巍,张剑.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在校学生美术鉴赏现状调查[J].戏剧之家,2014,(12):145-146.

[3]耿振翔.浅析美术鉴赏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0):165.

[4]欧阳启名.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3:8-10.

[5]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15,02:7-9.

[6]赵志红.民族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4-116.

[7]刘瑛,黄意涵.中国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初探——以长沙理工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016,(01):262.

第7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 心理素质 智力

高中美术教学的成败,与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全面的开发的关系越来越重要。美术教学虽然是高中课程的一个部分,但这是高中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高中工作过这几年,给我的感叹有这样一个规律: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具有很大的可变性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不同的属性,有些学生开始成绩非常优异,一到中年级就开始走下坡路,上了高年级就无法跟上了学习进度。相反,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学习平平,但因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中高年级阶段起伏不大,成长道路上后劲十足。由此看来,学生的成长,智力仅仅是一个方面,片面的强调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是很失败的。

另一个方面,高中课堂教学承担的是人才开发工程的一个方面,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从事人才的培养,这就必须反对给高中课堂教学强加过多的其它压力。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是高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成功体验机会的缺失,部分学生的兴趣保持就出了问题,有的学到哪里算哪里,消极被动;有的能学到什么算什么,没有理想。主要的原因大多是老师没有认识到学生成绩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对学生期望值太高,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被动的思想情绪。

所以,要正确的发挥美术课的作用,就要求从事美术教学的一线教师,要有对美术教学的准确定位。即美术教学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是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样的定位能够让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更关注美术教学的过程,从美术教学结果的功利性认识中解脱出来,使美术课能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一句话,要发挥美术教学在高中课程中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关注美术教学这一过程,通过过程的引导去开发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因素,这是高中美术教学的最大价值。

高中美术课程是近年来通过教师们的努力不断总结出来的人才培养理论方式。高中美术教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课程形式,他是与高中的其它课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我们必须把美术课放入高中课程体系的大环境中去,从高中课程结构的大体系中去认识美术课的基本属性,从高中生能力组成的大需要中去研究美术教学的优势所在,才能正确的发挥出美术教学在人才培养工程中的功效。就目前而言,美术教学与高中课程的作用,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学习能力

仅有良好的智力是不能保证学生成长的,要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就不仅需要智力因素,而且更需要非智力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非智力因素不但在科学创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方面,美术教学因为其独特的课程载体和生动的教学媒介,有着其它课程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广泛的命题,其包括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诸多方面,下面仅举其中部分为例以说明美术教学在高中课程中的作用。

1.情感是基本情绪体验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基本情绪体验,其不仅是智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必须遇到的首要挑战。我们通常要求学习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第一要素是学会把握积极的情感要素,同时学会避免消极的情感因素。健康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催人奋发、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不竭动力,落后消极的情感因素则令人颓废乏力、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细化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以不断帮助学生克服因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带来的消极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高中美术教学不光重视学生美术能力的训练,同时也重视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悟,即通常所说的“陶冶情操”,这是美术课中培养学生情感因素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在成长过程中催生不竭的动力,这正是高中美术教学的优势之一。

2.态度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态度是学生对生活、对学习表现出来的基本面貌,是学生非智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态度可以强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力因素,消极的态度则可能使学生成长发展后劲不足。积极的态度可以融洽教学关系,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消极的态度则容易滋生对立因素,逼迫学生走向的反面。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无奈于“恨铁不成钢”,学生偏不往我们设计好的方向去发展。这种无奈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教师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需要,本质上是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学生的态度得不到纠正,教师教的需要与学生学的需要就无法统一,教师的投入成了促进学生成长状态进一步恶化的反作用力。美术教学紧紧的抓住一个“美”字,通过关于美的体验、关于美的描述、关于美的参与及关于美的表现等不同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态度意识,这恰恰弥补了其他课程在人才非智力素质培育方面的不足,保证了高中其它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

3.意志是成长的基本品和健全人格结构的重要部分

意志是学生成长的基本品质之一,是健全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学生则能够不断克服学生生活中的困难,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反之,意志力不强的学生,不管具有怎么水平的智力素质,其要么就经受不住社会诱惑消极堕落,要么就找不到前进方向而停步不前,要么就放弃理想追求走向人生的反面。意志力不但决定一个人的成长水平,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成长的属性。我们高中教育的口号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样的目标必须建立在有效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基础之上,否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和谐发展的学生,可能成长为高级人才,但不一定符合社会需要。技术的进步给我们这个社会定了一个基本格调——快,发展讲速度、生产讲效率,这样的社会氛围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样的产生了一种浮躁的情绪,这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是不利的。美术教学能力训练过程中费时费力的特点,恰恰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开辟了一个安静的、不受外部干扰的空间,这让我们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要成为了一种可能。

4.兴趣是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

兴趣一个人对所接触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学生非智力素质的组成部分之一。积极的兴趣是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消极的兴趣是学生不断滑坡的思想障碍。良好的兴趣是学生保持注意力,并能够不断获得健康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美术教学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有两个独到的地方;一是最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二是最生动的教学媒体素材,这些都是学生兴趣培养中其它课程力所不及的。因此,通过生动的教学素材和较多的动手机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意识,这正是高中课程结构赋予美术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是开发智力素质和完善能力结构

美术教学与高中其它课程一样,其对人才培养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即美术教学不光在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培养方面有独到之处,在学生的智力素质开发方面,也有其本身的优势。因为美术教学的载体相对其它课程而言更加直观,符合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为主的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我们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媒介加以灵活运用,则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得到相应发展的同时,智力素质也得到同步的开发。

1.观察是学生感知事物的基本方法

观察是学生感知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必备手段,观察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中的基础,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知识体系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美术课中引导学生对于美术形象的不断认知,就是一个专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说,有较强观察能力的人不一定是美术家,但美术家一定具有超强的形象观察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具有对周围事物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其它能力的培养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另外,美术教学是建立在丰富的具体图象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这样说,没有相关的图象就没有所谓的美术理论,在美术课堂中即使是抽象的理论讲解,也必须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观察的基础上。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方面,美术教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高中教育的教材编写大都以作品图片介绍为主,也就说明了培养观察能力在完善学生能力结构过程中的重要性。

2.思考是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要素

思考是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思考效率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美术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周围的事物,更多的时候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对于观察对象的主观认识。比如在赏析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对象很美,更要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美,这种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种美有什么独特之处?等等。也就是即使最为简单的赏析课,也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要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一节完整的美术课,学生参与的智力因素是一方面的,思考在美术课中与观察同样重要。另一方面,观察美是为了认识美,认识美是为了表现美,美术课的这一本质决定了“思考”是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调动的智力因素,所以强化美术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其是相互统一,互相促进的。

3.逻辑分析是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认识、表现美的基本要素

逻辑即逻辑分析能力,这是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表现美的基本智力要素,也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智力要素。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图形图像的逻辑关系的认识,就是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过程。一幅简单的作品,其总包含着若干或显性的或隐性的逻辑关系,比如主次关系、明暗关系、远近关系、大小关系、浓淡关系等,正确的理解并运用这些关系,是学生美术能力形成的基础工作。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所有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图形图像处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逻辑关系。而美术课因其自身的素材优势,在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方面显得更加直观,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形象记忆是学生智力发展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记忆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很多一线教师往往把记忆能力的培养与古诗、文章、公式及知识点等抽象知识联系起来,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根本就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记忆能力,这一认识是片面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同样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不同的是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而普通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抽象记忆能力。我们发现,很多美术名人在搞创作时,并不是用眼睛死盯着创作对象,而是偶尔看一眼,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创作过程,也就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看的时间不可能比创作的时间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具有了丰富的形象记忆能力。可能这样说,较强的形象记忆能力是搞美术创作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就有过这样的探索:在讲解了必要的作画技法后,我要学生临摹一幅《梅花图》,但是一改以往教学中边示范边让学生临的教学习惯,而是将事先画好的梅花拿出来,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忆,五分钟后撤掉范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画出《梅花图》。开始的一两个星期,学生老是记不住范图的内容,结果自然不大好,但通过长时间训练后,学生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形象记忆能力,一般只观察五分钟,60%的学生就能把所观察对象的大致轮廓画下来,学生的美术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是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现实探索,也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中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培养的同一性。

三、结论

总之,美术教学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与开发学生的智力素质同等重要。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美术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独到作用,才能使高中的课程体系更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可以这样说,美术教学是高中课程实施的基础,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有助于高中课程的顺利实施。反之,忽视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开发,仅为了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式需要而开展美术教学,或者仅重视教学效果而忽视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作用等等,都将使美术教学流于形式。

第8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探讨

美术的鉴赏能力是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方面,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美术的鉴赏能力,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必然要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美术课程的理解。

一、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很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并没有接触大量美术作品的机会,在他们的脑海中,对于教师讲解到的一些美术作品是空白的,根本没有对这些作品的真正的了解和认识,更不用说去鉴赏和评论。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他们在讲解美术课程时,往往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进行讲授,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农村初中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无法很好的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2.教学工具的落后。

农村的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束缚和影响,很多学校并没有建设较多的设备和先进化的授课工具,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师讲解方式的落后。比如说在讲解一些名画时,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了解,教师也无法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让学生了解透彻,就需要借助于多媒体等手段,通过立体方式全方位的向学生讲解。但是由于农村初中教学工具的落后,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学生往往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这样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二、实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措施

1.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

就现在的美术鉴赏教学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鉴赏单一化,教师授课单一化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掌握的鉴赏方式比较单一,不但阻碍了学生鉴赏的渠道还影响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无法脱离课本讲述课外的知识减少了学生扩宽眼界的机会。以致于当老师在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却在昏昏欲睡。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学生要不断的掌握时代的信息,抓住时展的机遇,充分掌握不同美术鉴赏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对美术作品的历史和来源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手机和整体关于美术作品的信息,通过浏览美术作品的网站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可以深入实践,参加考察活动,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效率吗,推动美术鉴赏教学的发展。

2.增强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与信心。

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中经常会因为判断失误、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不了解而缺乏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有自信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缺少自信就表示已经远离了成功。学生的自信往往在于老师的鼓励,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尤其是在美术鉴赏中。同样,老师也要注意鼓励的方法,同因材施教一样,因人采取鼓励的方式,使学生在鼓励中获得自信,在鼓励中自我肯定。每个人都是自我意识上的成功者。美术鉴赏是一个没有固定模式的学科,不管是试题还是答案,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同样也不要照搬课本,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教师经常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走,盲目的依照课本上的内容,墨守成规,只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的思想扼杀,抛弃学生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会使学生的想象力扼制,这也就扼制了学生未来的成就,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不要把美术作品还有美术鉴赏贴上固定的标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人们的想象完成的,人类的想象是无止境的,过分的抑制只会让学生减少甚至丧失自主创新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作为教职人员应当充分的鼓励学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且充分发展这方面的天赋,并把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充分运用到创作中。

3.扩大知识面,提升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境界。

第9篇: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美术教学培养创造能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信息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仅应具有创造能力,还应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培养这种能适应21世纪激烈竞争的人才是信息社会对职业学校提出的目标要求。针对这种要求,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使学生学会学习与创新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美术教学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写生、临摹等形式练习,但他们解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复现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 和方法,并没有真正发挥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个学生只有创造性思维是远远不足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尽量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具体的能力结合起来,在实际行为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避免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行动的现象。例如:我在上色彩课的时候,在画同一组物体的时候,常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色彩来进行表现,以表达自己对这些物体不同的感受。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对每一组物体都做多张画面的练习尝试,表现出不同的效果。要求学生画画时要有自己的想法,画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要能讲清自己的想法,要能够自圆其说。对于画纸,也打破传统画法中用水粉纸和素描纸的单一局面,让学生尝试使用牛皮纸、白报纸甚至是宣纸来作画,以表现不同的效果。在上素描课时,除了按常规的写生方法,我还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所画物体的结构,掌握其特征,然后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物体进行夸张、变形、增减等处理,使画面产生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作画的效果。这样就使学生感觉一切画面焕然一新,他们看到的不再是照抄事物的那种素描,而是具有各种自己想法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隐含着一种想法。通过这样的一些训练,我感觉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的想法多了,画出来的画不再是千人一面的感觉了,在客观上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够很好地和学生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理解了创造性思维,并且能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兴趣爱好

古今中外作出巨大贡献的、富于创造的人,都具有热爱事业、兴趣广泛、情绪乐观、自尊自信、持之以恒、不怕挫折的特点。传统教学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给予学生共同的知识教育,共同的思想教育,共同的训练。共同教育的背后是学生的潜能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反映在智力上,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方面的差异,反映在个性特征上, 有兴趣、爱好的不同,性格、气质、意志品质的差异。学生的差异是创造性教学注重个性化的前提,因此,老师在重视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时,不能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放手让学生多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尝试的自由。即使学生做错了,也要因势利导,使他不怕失败,勇于进取,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创造能力的必备条件,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能力。一个人要有创造能力,只有在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实现。我一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侧面去考虑,不要用习惯的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对于一件大多数人都觉得好的事,不妨从另外一个侧面去想一想,看看能否找到有别于其他人的想法;而有些别人都不看好的事,则应该想想是否有有利的一面,多用一些逆向的思维方式,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这种思维模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模式,运用相反的思路、意向去寻找新的设计,与顺向思维相悖,以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以全新视解、全新观念、全新意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习惯性思维的反方向有意识进行创作试验将会必到意外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德国画家耶尔格・雷梅的《关于时间》时,我要求学生认真体会他的逆向思维表现形式。画面与时间并无太大关系,但通过图形给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我启发学生:它实际是在启示我们要动脑子去思考,不要求每一个人的答案是一致的,最终是把每个人的感受都表述出来。

四、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果学生只是把眼光放在课堂之内,那么,他们的视野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在课内课外各方面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例如,可以让他们多了解一些相关及相近的学科,比如: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同属艺术门类,很多理论是相通的,可以互相渗透、互为启发。多了解这样一些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美术专业里面,也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知识,比如中国美术史里各个朝代的著名画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趣闻轶事,等等,还有外国美术史里不同时期不同画派的特点及相关人物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见到的好的作品多了,他们的眼光自然提高了,他们的作画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在美术教学中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从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方面作了探索。我将不断学习研究,进一步挖掘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黎.论美术教育与国民素质美术,200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