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体育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总结

第1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一、制订计划,加强落实

开学初,制定课题组和个人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并在工作中围绕本学期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落实。并取得很好的成绩,本学期是课题研究的中心阶段,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初见弥端。

二、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本期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积极探索加速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加强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学习,本学期我校理论集中学习4次,通过,理论学习,是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知识支柱,使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因为我们认识到校内网络教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可以极大的刺激和促进校园信息化的建设。认识到课题研究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开发利用得好,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大大改善教学的条件,更新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师生们切实感觉到信息化与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贴近。因此,我校由校长亲自抓项目的建设,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并有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以保证正常使用。

三、本学期课题研究成果

本学起初,我校集中学习了安徽省农远使用的几种方法法,并在研究中有针对性的加以研究。提炼出一下五种:

1、“光盘教学—教师辅导”型:以光盘教学为主,教师参照光盘的组织形式,组织学生模仿学习、对教学知识提炼概括。

2、“教师上课—光盘辅助”型:以教师教学为主,用光盘中有效的资源和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3、“提供样板—示范引导”型:以教学光盘中的学生为榜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4、“课堂直播—同步教学”型:直接播放教学光盘,学生进行同步学习。

5、“转换资源—自主创新”型:对教学光盘中的有效资源进行重构,用于教师开展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

三、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研究课,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开始,我能积极参与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本学期,模式一小组课题研讨课四次。(分别是**老师上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上的《七颗钻石》、**老师上的《isthisyourskirt?》和**老师上的《认识小数》)在每次的活动中,我都能认真学习、记录,和课题组的老师座谈,交流,并把评课意见上传到个人博客上。在评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很多新的理念。本人是模式一的组长,还担负着组织小组活动的任务,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会议,安排本月工作,并在月末收集、整理、汇总课题组各项资料。督促其他成员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

1、由于教导处工作比较繁忙,以及本学期教学活动比较频繁,本人的课题实验课没有得到落实。

第2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袁贵仁部长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能够应对环境变化的关键能力:即劳动者在遇到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中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规格的技能型人才,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研究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可以真正抓住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质。

2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所以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有一致性也有着层次上的差异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在制定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进行制定,没有对培养目标层次和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进行深入探讨,造成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兼顾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从而无法实现中高职协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我国尚未统一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行制定各自的课程标准,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而且由于教材建设的落后,一部分中职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只能选择高教或者大专的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毕业生升入对口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的专业课程和中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这不仅造成了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

3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要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相关的、一定的基础能力之上的。如果没有经过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试图达到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不可能的。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入学水平既有高中文化的基础要求,很多专业还有一点职业能力的要求。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基础,才能保证其培养质量。

中职和高职教育是同一属性的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为避免其培养目标重复和错位,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界定层次,明确定位。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理清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各层次的培养目标,然后将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涉及的综合职业能力细化分类,建立层次化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础。如图1所示,将应用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涉及的职业能力细化分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基于职业岗位和职业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针对从事任何职业、行业都需要具备的普遍适应性能力,如写作、信息收集、外语交流等基础能力;“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含具体工作的处理能力;“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是职业能力核心模块,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及能力,着眼点在于特定的专业方向,目的是加强岗位针对性。“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模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或岗位变更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合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可以使之迅速适应岗位或职业的变迁,顺利进行职业活动,提升自我空间。

4 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基础,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从职业岗位、职业任务、职业能力三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分析,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化模块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课程内容衔接上,中高职双方专业骨干教师要根据中高职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统一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更要延伸和深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连续性、逻辑性,形成一个有序的有机整体。

中高职的课程目标应各有侧重。中职阶段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应该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着重点在于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应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和跨专业学习的需求,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第3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现状;优化策略

在现如今各个领域都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全面发展。所以为了挤进名牌高中去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初中生要面临的压力往往来源于中考。然而,学生在初中阶段要接触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并不简单的学科,这更加增加了学生的脑力负担,甚至很多学校占用体育课时间用于学习中考的文化课,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习事倍功半[1]。因此,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还有使其达到身心放松、智力拓展以及人生观的引导。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保证了大多数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现在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体育课不如文化课重要”的错误观点,致使家长或学校占用体育课堂时间,或者不能够安排充实的课堂内容。因此,发现体育教学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策略才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全民身体素质是国之根本,因此体育教学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有效性是当今教育质量要求的标准,在学生课程增加和老师加班加点、兢兢业业的同时,课程质量却没有提上去,就说明没有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问题往往存在于多个方面,学生上课质量的体现是结果变量,而老师的教学行为是过程变量[2],往往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只关注结果变量而忽略了过程变量。因此,应该从学生、老师和制度等三方面去分析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才是最重要的。

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初中生的身体条件以及兴趣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身心、培养技能。现如今,好多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通常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学,后期课程在操场上进行项目训练[3]。课程的单一和枯燥通常会使学生厌烦,从而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而且,因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个人爱好不尽相同,所以让所有学生整个学期都学习相同的项目,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生缺乏积极配合的意识。体育课离不开跑步,一般课程开始前,老师都会安排800米跑步给学生作为课程的开始。但是有些学生不喜欢跑步,甚至采取装病、请假等来应付体育课,这就使得体育课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老师一般不会学生的不配合,不论是否真的有故不来的学生记为缺课一次,期末测试会对其适当减分,这也对一些学生的表现造成了不公平。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无法体会到课堂的乐趣,更对体育考试过于敷衍,这都源于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的不重视。

(三)教学评价体系落后。学校的教学评定体系一般是针对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制定的,在期末时,体育老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出勤以及期末考核成绩进行评定[4]。这时,就忽略了学生对老师教学表现的反馈。在没有意见反馈的情况下,体育老师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三、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出自于三方面:教学内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制度,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下手,总结出应对措施。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改革后的教育模式主张学生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支持个性发展,所以应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给予学生选取体育课项目的机会。首先,在集体的理论授课之后,让学生填报体育课项目志愿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使体育课更具有娱乐性。其次,在每次课程结束前的十五分钟,体育老师可以组织体育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到轻松感与愉悦感。最后,在期末体育测试中,除了基本的跳远、跑步之外,可以增加趣味运动赛,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课程,让其明白体育课的意义,不仅要锻炼学生身体健康,还要引导其团结合作的意识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二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鼓励其个性发展且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特长。只有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其配合体育老师的活动安排。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体育教师这个职位不是简简单单带着学生进行活动,而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尽量能够随时改变教学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得到学生对老师的反馈意见后,对于表现突出的老师适当进行表扬,鼓励这种“以学生为主”的工作态度。因此,健全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使得体育教学课程更加有效开展。

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生的生活与想法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他们身处于快速发展的新世纪,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用。因此,通过分析当今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积极性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三方面总结了优化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将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友斌.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58-59.

[2]秦兴波.“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03.

第4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学生;价值

前言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实践和认识关系为基础一种特殊关系,价值存在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同时价值的各因素相互独立且相互作用。

能够满足价值主体正当需要的客体就对主体有价值,相反不能满足或者有碍于价值主体需要就没有价值。实践是制造价值主体的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此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价值主体是学生( 实现何种价值),教学中涉及的其他因素都是满足价值主体——学生的价值实现的客观实在。通过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调查结合历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要求进行分析: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应该顺应时代特点,结合大学生价值,更主动推进社会进步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工程。更能实效的完成当代课程改革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所高校736名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分别以一百为满数对业余体育活动和公共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进行打分。

2.资料分析法:查阅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相关文件、政策及评价要求;“十七大”报告内容。

3.逻辑分析法:通过现有资料和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科学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业余体育活动喜好平均分值为68.25,对公共体育课程喜好平均分值为56.76。问卷调查结果很显著——大学生对于业余体育活动的喜好程度远远大于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为何精心设计、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课程不及业余体育活动的引力和影响。二者都服务于价值主体学生的价值实现但是影响大相径庭,业余体育活动任由学生选择的因素较大更接近学生主体的价值需求。我们从我国宏观高校体育课程态度和高校学生价值变化入手,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于高校学生价值实现的影响。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主体的价值实现过程。围绕教学主体实现的各种因素是相应主体的客体部分。教学是主体实现价值的实践部分。

2002年以前我们国家对于高校体育的要求都是以指令性计划颁布实施的。2002年以后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领导开始走向指导性。与其相符合的就是对学生评价的对应变化。2002年7月以前实施的是《大学生体育课达标标准》。2001年元月在广州大学召开“2001年全国大学校长体育工作研讨会”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希在报告中提到:‘多年来我们对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跑、跳、投三项体能测验,结果发现 ——学生体能测试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及格。’学生体质测验不和格不可能是清华大学一所高校存在,应该是普遍现象。说明《标准》的制订、实施偏离了现实学生的情况。2002年7月后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2002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的。《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标准》测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达标标准》把具体测试项目、评分标准规定很清楚;《健康标准》把锻炼项目放开,但是测定形式以较科学的形式规定下来。相对2002年以前对于学生的锻炼项目有所放宽。

2002年7月后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以前比更符合学生的现实,但是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在发生巨大变化——高考招生年龄段大范围放开,导致考生年龄差距加大;学生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受父母能力影响较大;学生客观条件、起点不同,却用相同健康标准去推动健康工程只能满足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行使管理权。现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学生的毕业联系。身体健康是学业完成和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结果是学生为了考试而练习体育课内容,谈不上积极性的调动和培养,体育课程结业以后是一种负担的摆脱,很难建立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激情。

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观点,其中“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被顺应历史潮流提了出来。

恩格斯说过:“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人的性格将主宰时代的性格,高校学生是青年人的杰出代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为了学生的价值实现而设置,应该彻底打破传统指令性模式,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创造条件。

二、结论

课程建设要有时代感,紧跟历史潮流。历史上教育是对经验的总结和传授——这样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现代的教育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知识发展的预测,教育面向未来是当代的教育的主流。同样高等教育中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应该具有一定前瞻性,满足于学生未来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思的培养。

三、建议

学生的身体生理基础不同,对于体育运动技术掌握不同,遗传造成的运动能力不同等等众多客观因素条件下采用相同模式进行评价可能形成评价结果有一定不公平性;强制的迫使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缺乏积极性的调动,这样的结果可能含有不科学因素。

为了公平、科学的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该考虑取消强制的评价形式,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及锻炼方法途径开发上。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身体健康发展,真正拥有健康身体从事未来的事业。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教育体育艺术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13号文件.

[4]“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

[5]杨贵仁.大学校长谈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摘 要 本文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具体从政策指引、课程体系确立以及教学结构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在体育课中如何将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 高职院校 有机结合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带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不仅能够利用它们的普及性和娱乐性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对现有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

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作用分析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经历长期发展和积淀后流传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是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的现实反映。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悠长,故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非常多,如龙舟、舞龙舞狮、腰鼓、太极拳、摔跤、武术、毽球等。这些体育项目是与该民族的精神意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不仅可以用来健身,还可以用来进行文化传承和民族教育。

对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均具有一个突出的、统一的特性,就是整合性。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的,利用这种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和传递同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感,还能够让民族内的人们形成一种非常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了解和继承民族体育项目增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力和向心力。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体育课开设的目的是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的竞技精神。而传统民族项目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竞技性,无论是摔跤、龙舟还是武术等,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竞技精神,这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相匹配的。故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实现健身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应该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让体育锻炼具有完整性和持续性。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具有习惯性、普及性、民俗性等特点,其活动形式和内容所受的约束较小,对场地和行为方式的要求较低,可以通过在学校学习后,进行持久性、长期性锻炼。

二、高职院校中体育课与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实践

(一)政策的引导

将高职院校体育课与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机融合首先需要在政策方面获得支持和引导。要注重适当的经济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和拓展,通过编写相关教材、对项目特点和技术的等进行研究、制定可适用于教学的运动方式和竞技规则等增强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适用性。由于现行的体育课中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通常以武术为主,其他项目内容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对较弱,研究水平相对落后,若希望能够实现这些传统民族项目的较好的、顺利的开展,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点,选择性的逐步开展和开发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对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所开设的体育项目进行实地深入学习,向相关领域的体育活动专家虚心请教和学习。在学校政策方面,应该鼓励和提倡希望开设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体育老师进修,对于具有熟练的传统民族体育技能和技术的优秀教学人才进行引进,或者与地方进行合作。总之,若想将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有机的融合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并确保其有序的开展,必须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引导。

(二)课程体系的开设

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教学条件,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多种传统民族体育课程,由于不同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同,故在学生进行课程选择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初步选择,教师再根据学生情况进一步进行筛选。

此外,由于传统民族项目涉及种类较多,内容差别较大,且师资力量有限,故在进行课程体系确立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于必修课程,可以选择太极拳、武术、拔河、跳绳等经典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对于进阶阶段的体育项目的设立,如兴趣式或俱乐部式等,可以按照学生兴趣,依照上述选课方式进行课程开设,此类体育项目有摔跤、轮滑、搏击和防身、舞蹈等。

(三)教学结构

完善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教材、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对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而言,其在教材的编制方面应该突出体育内容的功能性,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体育技能为其大学学习提供保障,为其后续的职业发展以及终身体育的锻炼和培养提供支撑。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中,应该突出层次性,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量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具灵活性、客观性以及全面性,综合考虑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对相关体育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度、自身的发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评价结果不能让学生具有太多的压力感,而是让学生享受传统体育运动,培养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增强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性。

三、总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现有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和整理,使其更加规范,更加适合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增强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沈桂萍.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思考[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2).

第6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立体化 体育课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 武汉工商学院 等9所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和民办高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仔细查阅了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研究、简明体育课程教学论等书籍。 

2.问卷调查法 

为搜集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本文共设计出教师和学生的两份不同问卷。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等相关地统计软件,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归纳与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释义 

具体来讲,一部分体育课堂有别于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以论点式、讨论式、小组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课堂效应。另一部分是指由学校牵头,有组织的举办小型多样的与课程教学相呼应的并且有专业教师参与指导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锻炼、体育协会活动、小型体育比赛等各种特色体育活动,达到要求或考核合格,给予一定的学分,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有机结合的模式。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湖北省民办高校办学特征明显,办学经费有保障,设备设施齐全,师资结构合理,对于实施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有基础保障。 

民办高校是指利用非国家教育财政经费,由社会团体、企业、组织、个人等承办的,并经教育部门审批通过的高等学校,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湖北省民办高校的特色鲜明、办学经费充足、师资队伍水平较高、设备设施较为齐全,办学水平处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平均水平之上,满足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基础保障。 

(二)国家各项政策大力支持 

2014年1月22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强调,“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广泛深入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国家相关部门关于加快学校体育改革和强化课外体育锻炼相关政策的颁布,为湖北省民办高校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地支持。 

(三)教师专业素养有力保障 

体育教师扎实地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运动技能的深入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对8所民办高校354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如果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有68.4%的学生明确表示肯定会或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而不会或肯定不会参加的学生只有29位,只占调查人数的8.2%。 

(四)学校体育设施的基础保障 

体育设施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性保障。丰富的体育设施为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拥有丰富的体育场地资源,为“晨光两校”计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为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增加了可行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至上而下,建章立制 

在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中,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全校性的,所以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至关重要。更何况在我国特有的垂直管理体制下,由上往下推动一项活动发展的力度,比由下往上申请开展的力度和效率都会提高很多。 

(二)破除壁垒,通力协作 

在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或者是各学院只需要根据学生总体培养计划安排体育选修教学的课时。然后由体育系的教师根据相关课程标准开设课程内容,并组织实施。最后,再由体育教师将学生成绩反馈给各学院,纳入学生的学分体系。 

(三)充分调研,按需设班 

为保障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增强学生体育参与的主动性,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联系方式QQ 712086967],同时为避免体育资源的浪费,各学校应在实施该课程模式前期,对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场地场馆的拥有量和体育师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获取详实的资料和精确的数据。 

基金项目:湖北省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立体化体育课程模式构建(课题编号:2015011) 

参考文献: 

第7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 民办高校 特色体育课程 意义

一、南宁学院学生特点

南宁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85年的邕江大学,是南宁市人民政府与民革广西区委合作共办的国有民办二本高校,也是教育部确定建设的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之一。目前,应用型民办高校(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一般为本科第二批和第三批入取的学生,南宁学院也不例外。我们能够普遍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且意志力薄弱,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目标设定;但是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喜欢接触新技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且动手能力远超于理论知识学习。

二、“特色体育课程”的涵义和现实依据

(一)涵义

所谓特色体育课程,角度不同,概念也不尽相同。本文所阐述的特色体育课程主要指在教材内容方面,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中以田径项目、体操项目及各项球类项目为主导的西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另一类是新兴特色体育课程。

笔者正在参与的南宁学院2015年校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研究与实践》就是一种以特色民族体育为切入点,即借助民族或地域的优势,将部分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探索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高校开展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它的改革将激活现有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现实依据

三、“特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同时又能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实践教学之初,就将有关理论涉及的问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灌输,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上网等查找资料,并在下一次上课之时对有关民族体育项目起源、发展和文化价值进行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才干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了本土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有利于加强课程改革和构建多样化教学内容体系

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缺乏自身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民办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一大障碍。国外开展特色体育课程内容较早,特别是邻国日本,将传统体育柔道、相扑等运动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且颇受国人喜爱;除此之外,韩国的跆拳道作为其民族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推广,被列为学校运动项目,亦是军训必修项目。因此,对于特色体育课程的研究,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喜爱的项目也将增多,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只是简单而枯燥地掌握某项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而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建立,不仅能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改编多种形式的运动方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诸如丢沙包、竹竿舞、跳绳等大家喜闻乐见的特色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这种特色体育课程的建立,更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改革与创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满足应用型民办高校现有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为民办高校乃至整个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带来新的血液,是高等教育真正摆脱传统教学内容模式进行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8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1.课程目标

传统的体育课程提出:“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新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继承了传统体育课程有关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尽管这方面表述有些不同,但精神实质基本相同。

2.运动项目

传统体育课程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球类、体操、武术、身体素质练习等。新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既包括竞技运动项目,也包括非竞技运动项目;既包括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也包括新兴运动项目。由此可见,新体育课程继承了传统体育课程中竞技运动项目的学习内容,并且强调竞技运动依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和形式。新体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提高田径、球类、体操、水上或冰雪等运动技能水平”的学习目标。

3.学习评价

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主要针对学生体能及运动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学习评价方法主要采用达标和技评以及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等方法。学习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新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倡导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在评价内容上,新体育课程强调不但重视对学生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且还重视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新体育课程提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的主体方面,新体育课程强调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新体育课程继承了传统体育课程中对体能及运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的评价,仍旧采用达标和技评及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等方法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做法。

当然,在改革和发展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这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但不能以此为借口,不求好的发展,以偏概全,否定新体育课程取得的丰富成果和方向。教师更不能以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为由重蹈覆辙,走回头路。几年来,部分实验地区的课程改革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新体育课程改革也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充分肯定,广大体育教师热情高涨,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改革。青年教师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总结,为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 创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

创建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愉快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育是一个使教学双方都发展的过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为学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尊重。

众所周知,只有在愉快的情境中,在舒畅的心情下,才能有好的学习效率。体育教师的威严不能理解成“凶狠”和“严厉”,这样的威严只能使学生害怕、远离,甚至怨恨,并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也不可能有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不可能提高。新体育课程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关系,强调愉快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愉快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诚然,体育课堂是需要纪律的,但体育课不等同于军事训练课。

青年教师要不断掌握教学艺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拓宽教育教学观念。如果体育教师不再靠威严、强制来要求学生,而是靠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缺乏纪律性,但教师却在不断进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能够灵活驾驭课堂了。

三 方式的多样化

在体育教学中,应首先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便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体育课上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这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但并不是说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老老实实地跟着做什么,教学要关心的是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而并不是一堂无生气的课。传统体育课程注重接受性学习方式,重视示范、讲解的作用,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去做,按照教师的示范去模仿。新体育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新体育课程也继承了传统体育课程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第9篇: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高效课堂

高效体育课堂是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的程度、身体锻炼的效果以及运动技能的培养取得较高的效率。这要求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对体育抱有较强烈的兴趣,教师运用精准的设计、独到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形式多样的教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较好地领会技术要领、掌握技术动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端正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

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喜爱运动的习惯十分重要。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学生才能认真听讲,观看示范动作,熟悉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正确掌握运动的技术和技能。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彻底改变学生散漫的风气,增强对体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练习,使体育课堂教育紧张有序、生动活泼、安全有效。

二、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

激发与培养体育课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学生对体育课有高昂的兴趣,就能使身心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我设计与评价、自主学习与控制、相互合作竞争与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信任、鼓励、暗示和激励学生完成动作,尊重和保护学生自尊心,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竞赛法、游戏法、自主选择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

三、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设计时,要掌握好设计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步骤,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循序渐进,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启发学生的思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可以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自主选择和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与实习方法;自主评价,反省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出问题与不足;自我调控,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及时恰当地“纠偏”,以促进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的最大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内容具备科学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身体心理特点,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具有独特特征的鲜活个体,他们在身体素质、能力水平、学习兴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学中要兼顾每一个学生,使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长。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变“教材”为资源,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灵活地抽取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区别对待,对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也要让学有所长的学生有提高和发展的空间。

五、重视与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改变方面。体育课堂教学要重视与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特别是动作要领的传授与掌握。动作要领是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规范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完成各项体育动作,这也是提高体育运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对动作要领进行准确表达,示范讲解,以利于学生熟知掌握。

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教育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做好教学工作在于及时进行总结,在反思中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新的理念和方法,总结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使用形式多样、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要从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着力构建高效体育课堂,努力开创出体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