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互动课堂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动课堂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动课堂的定义

第1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而学生的表现也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高效课堂的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到创设高效课堂的重要关键就是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加强学生的能力建设.简要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地注意学生的要求,注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盼,并且依据学生的要求、期盼来设计教学.唯有如此,才能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效地创设出高效课堂.当然,这样的一种“以学促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创设出高效课堂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在讲“方差和标准差”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看法,对这部分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板块通过纸条表达出来.然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纸条发现了以下几个要求:标准差、方差分别具有怎样的数学含义?如何来区分标准差和方差?是不是任何一组数据都具有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和方差的基本运算规律是如何推导得来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掌握,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课堂教学的期盼.教师则在对学生的需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热烈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创建起来的课堂必然是高效课堂.

二、加强课堂互动探究

高效课堂创设是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能力是高效课堂必须要重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课堂互动探究.通过课堂互动探究,不仅密切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继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互动式的探究将为课堂的热烈实施和高效课堂的创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椭圆”时,涉及“椭圆的定义在解题中的具体运用”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数个例题就椭圆的定义在解题之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解析.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归纳“椭圆的第一定义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解题之中”.

第2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96

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知识结构,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完成高效的课堂学习活动。

一、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课堂是学生探究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性,促进他们的积极思考,能够让学生加快对数学概念和定义的理解,促使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他们用积极的心态来探究教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氛围是否良好,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在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探究,能够让他们深刻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到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让他们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并敢和教师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通过积极的讨论,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是活动中的双方,要使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时,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使他们全面综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把握知识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性教学,让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太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的进步和成就感体验作为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积极探究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方差和标准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让他们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来找到学习的重难点,并让他们对这些知识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没有理解的问题写到纸上,然后在小组范围内对这些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并掌握如何求解方差和标准差。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他们的积极性对学习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探究效率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在高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利用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通过互动教学,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收集到他们的学习信息,把这些信息作为课堂调整的依据,使学生在遇到思维障碍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发,从而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师生的积极互动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摆脱面对教师的压力,轻松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把握探究的正确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从各个方面对知识进行分析,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和定义,使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高效地进行教学,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师引导下集中精力进行知识探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作为一节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集中精力听课以及本堂课能否顺利进行。

例如,我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长方体模型和图形中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得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试想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3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一、接受与探究的协调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导致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贬低和冷落探究与发现。这样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使得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现学习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必然会窒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探究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之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得到凸显,提倡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那么,我们是否就能把探究学习看成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呢?

有位教师开了一堂新授课《椭圆》,他从“神州五号”轨道谈起,试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生成椭圆的第一定义。课堂气氛很热闹,老师让学生分组活动去探究、去发现,学生也努力了,可是结果却不妙。事实上让一个中学生去探究、发现椭圆的定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后来这位教师好不容易含含糊糊地交待了椭圆的第一定义。有个学生却站起来质疑:“椭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还有个学生说:“到两定点距离之差、之积、之商分别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势是什么?”圆锥曲线第一课时是无法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出圆满结论的。于是一堂原本可以很生动的新授课,在轰轰烈烈的气氛中夭折了。

新课程的实施让许多教师的观念确有转变,但是不管具体内容、具体情况,一味地照搬照抄,教条执行,那是非常有害的。教师新授“椭圆的第一定义”时,如果引导学生假借接受性学习方式来掌握定义似乎更自然、更有实效。今天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探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局限性,同样具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过程与结论的平衡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向学生灌输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技能,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和智能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被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参与,而只须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并熟练解题的地步。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娴熟来代替思维品质的提升、能力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必然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解放失去教育应有的功能,导致素质教育的失败。

新课标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新一轮课改实验以来,“讲堂”式的课堂或“教案表演剧”式的课堂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交往的“互动”式“学堂”。但数学自能发展强调过程,是不是结论就可以忽视了呢?

从数学教学角度来讲,结论表征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过程表征是达到教学目的或所需获得结论而经历的必要程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这是学生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重过程轻结论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对问题悬而未决,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任务的完成难以保证,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

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只有结论与过程并重,数学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三、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教师课前需要备课,需要预设教学效果,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预设方案忠实地加以实施,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了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使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其中。当生成的新情境和新的课程资源不能和教师预设的结果一致时,强行按“预设”方案进行,实质还是在上演着“教案表演剧”。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陈设化,缺乏一种对智慧的挑战,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不可避免地受到阻碍和抑制。

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存在,学生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的,这就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数学教学不能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当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强调互动生成的数学课程,一定会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当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教学只会信马由缰,教师课前应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名师的课常常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常常能让学生“一通百通”,这样的效果绝不是偶然妙笔,恰恰是数十年以来的课前苦心经营、精心打造的结果。强调互动生成对教师预设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教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跃入了课堂,许多教师制作的课件中画面设计精美绝伦,文字色彩各不相同,真是叫人眼花缭乱,教学就是在这样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问一答一显示”中次第展开。学生难有阅读、思考、反馈,或者正思考着,画面早已切换到下一个板块,屏幕上的归纳总结也早已“城头变换大王旗”了。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怕都是个未知数。

第4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教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很多学者所倡导的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新课标也对生活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相关知识所包含的生活内涵,使抽象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之上,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学以致用,最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单单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只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现实生活中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身边的数学,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到课堂教学,在课堂导入阶段创建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函数》这一章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可以运用大量的生活化情景:汽车在行驶中,受到惯性的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离。在一个限速40千米/小时的道路上,甲、乙两车相撞了,据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为12米,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米,但小于12米。已知,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米)和车速X(千米/小时)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米)与车速X(千米/小时)的关系为:S乙=0.25X。试就两车的速度方面分析他们相碰的原因。在这个情境中,考查的是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相关知识,以及待定系数等思想方法。由S甲=12,可得,0.1X+0.01X2=12,解得方程得X1=30,X2=-40(不合题意,舍去),故甲车不超速;由10

二、在互动学习中解读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和生活化教学的实质互为证实。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可以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就是学习资源在互补和整合的过程之中所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在对生活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数学体系。所以,高中数学课堂以生活为依托,关注学生的互动学习以及他们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对个性化生活的解读。由此,学生的互动学习、多向交流可以有效的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在《对数函数》这一章节的教学活动中,在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时,可以设置讨论两个环节:环节一:讨论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X∈(0,+∞)。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对数函数的表示形式及其定义域。当学生初步认识此定义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必须的满足a>0且a≠1的条件,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对对数的定义及性质彻底掌握。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对数定以后,可以进行第二个环节:讨论生活中所能用到的对数函数, 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生活,最终加深对数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解题时抽象题干中的生活化信息

习题练习作为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大多数解答题在设置题干的时候,常常运用生活化的场景,这样的题干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促使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之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样的题干通常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抽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题干,不能正确引入变量,最终致使不能正确解题;也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建立数学模型,自然使得计算结果出错。数学模型建立后,学生还应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判断题目所考查的考点以及考查方式,并想出正确的解答方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在日常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从生活场景到构建数学模型这一过程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应该全面的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此类题目不但要求学生能够对题目进行正确求解,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众多信息中寻求有效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计算,以此来强化学生从生活场景到抽象化模型转化的习惯,最终提高解题的效率及准确性。

四、作业布置要贴近生活

在作业布置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思考,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明白应该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再进行解决。比如在进行《导数》这一章节的讲解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注意日常生活中导数的应用,例如自由落体中所提到的加速度、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等,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引出导数的概念

此外,还应该把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合理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模型建立之前对生活进行仔细的观察、思考,使他们在课后有意识地把数学模型引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总之,以生活为依托的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充分运用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教师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达到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只有这样也才能使得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学会生活,使得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互动性网络环境 互动性教学 有效性

一、引言

自从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交往以及学习、思维等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有限的传统课堂教学得到了辅助和延伸,并使网络教学互动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这个大环境下,关于网络平台的开发、应用,师生互动的相关问题研究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则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互动性研究仍然缺乏基础性研究的理论指导,如网络环境下互动性教学的有效性,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互动,如何科学地、客观地对网络环境下的互动进行评价。对于网络环境下互动性教学的评估,一些文章甚至仅通过问卷调查及阅读文献来进行。在没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的情况下,一些学校盲目实行网络教学,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缺乏指导的教师及学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本文针对目前相关研究现状对互动性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希望对今后互动性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所启发。

二、网络教学互动性

对于网络教学或者网络互动教学,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研究中找到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构建教学环境,但是我们不应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活动组织要在传统的课堂、网络等方面同时展开,形成课堂内外、网络内外多方互动的教学局面[2]。网络互动教学是指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以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依托而构建的一种在线式的学习方式。这一互动教学是以网络课程为中介,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实现条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学生通过网络集合于一个“虚拟教室”,形式为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方式[1]。

基于网络互动教学环境设置以及建构主x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Hu & Bodomo [9]构建了如下图的交流学习社区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进行反思性学习,并对内部信息进行必要的更新[3]。 交流学习社区模型的原则是将虚拟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及网络平台上互动活动。在这个社区里有教师、学生、学习材料三种角色,他们之间存在三种基本的角色互动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

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既存在传统形式的关系,即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实现,如实体课堂讲授,演示等,也存在运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进行的互动关系,包括电子邮件,网络平台上诸如聊天室、公告栏等。

(二)学生与学生

当今学生基本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掌握多媒体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限于课堂内、课堂外的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互相学习、沟通。

(三)学生与学习材料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探索的精神,因为除了教材及讲义外,网络及网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在交流学习社区中存在第三种重要的角色互动关系,即学生与学习材料的互动关系。学生不仅是学习材料的学习者,也可以是学习材料的贡献者。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以及运用方法非常多样,如教师提供素材,并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并支持查询和收集信息、成立协作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与监控下完成问题总结。

在这三种基本的角色关系互动环境下,互动性教学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动学习者、学习材料和网络条件下得以实现。

三、网络平台互动性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教学互动性的研究多数是围绕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提高互动性的质量[10][16][17],学生对网络学习环境中互动性的理解和认知[11][12][13][14]以及在网络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互动学习的设计[3][4][5]。这些研究假设的前提是网络教学中的互动性一定能提高学习效果,也就是互动性越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会越高。然而这个假设是需要实证研究来证明的。Evans & Sabry [7]利用问题来解决学习模式,研究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互动性对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时间的影响。他们总结,高互动性可以辅助深度学习。然而他们的研究仅对学生开放了三个平台互动功能。Garrison& Cleveland-Innes[8], So & Brush [15],Hu & Bodomo[9]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Hu & Bodomo [9]通过一门结合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课程对修课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跟踪学习,并对每位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参与度与期末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参与度与期末成绩存在着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研究肯定了网络平台互动性教学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性。但是正如他们在文中所阐述的, 他们的数据研究结果并不是强相关,建议相关研究进一步的定义互动性,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评估结果,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供科学客观的实证支持与指导。与这些研究结果相反,Eom, Wen, and Ashil [6]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证据支持互动性与学习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Pascual-Miguel, Chaparro-Pelaez, Hernandez-Garcia, and Iglesias-Pradas[13]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分析了学生的登录次数数据以及学生自我报告的信息,也没有发现足够的证据证明互动性与学习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

可,网络环境下互动性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

四、目前网络教学中互动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以上关于网络教学互动性研究的分析,目前相关研究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 不同的研究对网络教学中的互动性有不同的定义。

2. 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的次数作为互动性评价的标准比较片面,不足以代表互动性。

3. 学生学习成果等同于期末考试成绩。对网络教学互动性有效性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如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加上网络平台上的参与度的综合成绩。

以上三点问题普遍存在于目前网络教学互动性研究中,因此不同程度影响了互动性研究的科学性,也造成了互动性研究发现的不一致。

五、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模式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师、学生、学习材料的课下交流学习的互动环境。它不单单是课堂学习的补充,更为教学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提供了平台。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能加深三种基本互动角色在互动内容上的深度,也能提高互动范围的广度。 然而在考虑如何发挥学生个体主动性、如何提高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互动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到底如何科学地定义互动性以及如何对网络环境下互动性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应该盲目跟从,应该在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在系统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充分地、合理地利用新事物,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宝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活动理论的探讨与研究[J].上海教育, 2001(18).

[2]王丽丽.互动教学模式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05(05).

[3]Alvarez. N. J. Finat, R. Martínez J.C. Puche. “Improving Interaction for eLearning Complex Contents: a Showcase in CH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Volume 3 Issue 3, 2014.

[4] Bodomo, A. B. & Hu, Y. X.. “Constructing a Conversat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interactivity enhancement in web\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Journl of Communication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Vol.1 No. 8, 2011. URL: http://.

[5]Bodomo, A. B..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and evaluating interactivity in web\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echnologies,5 (4),2010:18 \ 43.

[6][Eom, S. B., Wen, H. J., & Ashill, N. (2006). The determinants of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 outcomes and satisfaction in university online educ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4(2), 215-235.

[7]Evans, C., & Sabry, K. (2003).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vity of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s: principles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0(1):89.

[8]Garrison, D. R., & Cleveland-Innes, M. (2005). Facilitating cognitive presence in online learning: interaction is not enough.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3):133-148.

[9]Hu & Bodomo.

[10] Kaymak,Z.D., & Horzum, M. B. (2013).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learning readiness and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of online learning student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13(3), 1792-1797.

[11]Kiousis, S. (2002). Interactivity: a concept explication. New Media & Society, 4(3), 355-383.

[12]Liaw, S. S., & Huang, H. M. (2013). Perceiv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s predictors to self-regulation in e-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s & Ducation, 60(1):14-24.

[13]Pascual-Miguel, F., Chaparro-Pelaez, J., Hern_andez-García, _A., & Iglesias-Pradas, S. (201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between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postgraduate in-class and distance learning cour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MS logs. In M. Lytras, P. Ordonez De Pablos, D. Avison, J. Sipior, Q. Jin, W. Leal, et al. (Eds.),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Vol. 73, pp. 308e315).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4]Piaget, J..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 New York: Grossman. 1973.

[15]So, H. J., & Brush, T. A. (2008).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ocial presence and satisfaction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critical factors. Computers & Education, 51(1):318-336.

第6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即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将抽象的概念、定义、推理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并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编排和举一反三的讲解,增强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渐内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纠正错误,发散思维,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合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安排课前关联复习一个环节.本文以初中数学绝对值一节的数学教学为例来说明具体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过程.课堂开始时,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回顾前面章节中学到的关于正数,负数,数轴以及相反数的相关知识点,为接下来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做好知识准备.

根据人们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学习心理特点,课堂教学设计应更多的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科学的认知活动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应地数学知识,同时对同学们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在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精心设计了师生互动环节,遵循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全体性、开放性、主动性原则.

承接上述教学实例.绝对值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同学们学习并理解其两种意义: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几何意义:一个数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另一种是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零的绝对值是零.

经过前面的关联复习,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期盼着在老师带领下去揭开和认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的真面目.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抽象性较强,开始时同学们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在知识编排和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图形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于是接下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数轴,借助于具体的几个数,如1,5/3,2.8,4等和-1,-5/3,-2.8,-4等在数轴上的图示,讲解教材中绝对值的定义,这样就把抽象的绝对值概念转化成数轴上的一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自然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绝对值符号,记法,并辅以板书“ , ,…, , ,…”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和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通过形象思维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原来绝对值和线段的长度有关联,以线段长度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师通过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可以判断大家对新知识是否接受,根据同学们口头回答和表情反应,进行适时的反复讲解.讲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后,教师引领同学们观察前面的板书,并做以相应的提示,同学们会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结果“ , ,…”,那么可以得到“ ,…”,这样教师就引导同学们的思路顺势进入绝对值代数意义的学习了.于是结合板书和教材,讲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零的绝对值是零.”

前面的讲解中主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形象思维层次上使同学们接受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接下来,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前面同学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数字,包括正数,负数,零和他们的绝对值,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数a的绝对值是什么呢,怎样表示呢?”之后,同学们会有一个短暂的思考过程,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感到疑惑.此时,教师根据课堂场景再次引领同学们观察板书,“同学们把a看作一个故事中的蒙面人,当a在数轴上原点右边时”,结合数轴和前面列举的各个数讲解,“蒙面人的绝对值还是蒙着面,a的绝对值还是a, ”,“当a在数轴上原点左边时”,结合数轴和不同的数,“蒙面人变了, , ,怎么变的呢”,再结合相反数的相关知识,“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的相反数 是1,与 比较,得到 , ,…,大家有没有发现蒙面人的绝对值和他自己只相差一个负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a是负数时, ”,结合数轴和教材中绝对值代数意义的(3),“ 时 ”.

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遵循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原则,笔者对课堂教学设计过程进行了探索.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科特点,各科教师都对互动式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里主要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以期对中学各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除了讲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还有其它的很多形式,例如例题讲解结束,老师可以安排5分钟时间,将备课过程中选取的一两道典型习题让学生课堂练习,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可以采用提问,抽查的方式;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轮换的选取不同的同学在黑板上演练,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练习结束后,老师带领同学们逐步分析每一题的思路正误,做题过程,结果正确与否.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每个同学都希望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顺利的解答习题,对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既是一种表现自己的机遇,又是一种挑战,督促同学们更专心听讲,无形中变成了一种鞭策机制,同时增强了课堂讲课效果.

第7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兴趣;合作学习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国家发展的源泉.数学教育也应当寻求创新模式,给予数学教育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反客为主,让学生来讲课,通过转变身份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数学视窗,以不同的角度研究和探索数学.通过创新,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作用得以实现,而教学的目的也才能有效地达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提问,调动学生互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所涉及的逻辑思维、抽象问题等光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许多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因此,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立交流小组,在讲课的时候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合作探究答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并交流合作呢?首先,教师在小组的设立上讲求效益型,即团队中须有对数学拔尖的、对数学感兴趣的,以及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以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优带劣”的方法,使得数学好的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也带动数学理解能力差的同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在引导时需要注意引导内容不要过于艰深,但也要避免过于肤浅.过于艰深的引导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入“死胡同”,也很难产生团队默契,简单的引导又让学生之间难以形成共鸣.再次,团队之间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甚至会有摩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适当地给予指导意见,但不要过分地干涉,对于每个团队认真讨论合作交流后出现的问题,教师都应当针对性地回答.

函数概念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和高中的教材难度跨度大,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难.笔者在讲解函数的定义时,先将班上的同学划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分别都是按照上述方法划分的.首先,让每个人回忆一下初中数学对于函数的传统定义,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对于函数的定义的理解;其次,让每个小组将函数所涉及的一次、二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当学生在互动中交换了彼此对于函数定义的理解,弥补了自身对函数定义理解的缺陷,并及时更正后,笔者引导学生提出任何有关函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发现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但是学生对于这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在小组讨论后的提问中,笔者进行解答,这样的对应就叫作函数.之后再采取类似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映射、定义域、函数值等相关问题.通过巧妙的引导提问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互动性,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形成集体感和团队精神,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从而对学习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性.

二、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开拓学生合作探究思维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猜想与设置情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合作发现其中隐藏的奥妙,开拓学生的思维.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以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方式等等.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足以战胜对数学的反感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互动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立体几何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数学教师在讲解时的重点和难点,立体几何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让学生理解.而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是点、线、面的关系的展示,只是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且分析出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笔者在讲解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几部分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讨论生活中互不重合的平面有哪些,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形成一份讲课教案.其次,学生通过讨论,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重合的平面找出来,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互不重合的三个平面最多可以把空间分成哪个部分.再次,笔者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与笔者进行角色互换,由代表将小组研究、分析和理解的立体几何的知识以讲课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讲课完毕之后,笔者进行补充.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将研究分析的结论公布,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活”了起来,达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目的.

三、反客为主,让学生来讲课

从始至终,教师始终是讲解者,学生是吸收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无形的隔阂.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在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分析和理解方式进行讲解,在讲述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出讲课的优点和所遗漏的问题,提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成果,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目的.

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加全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以学生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践行新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培养符合新世纪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前锦.数学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上,2008(1).

[2] 郭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J].中国人民教师,2012(21).

第8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一、教材分析

我认为定语从句是初中英语的难点,重点,常点,但不是热点。分析近几年来的常州市中考真题,发现定语从句的身影在各类题型中悄然出现,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可以称之为英语中的“压轴题”,随着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要求:好的文章要有“美词美句”。其中的美句就是指以定语从句为首的复合句,定语从句的地位日益凸显。英语老师也都有共识:学好定语从句对意群的把握,长句的分析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新课标提倡对定语从句的考查不纯粹考查其语法结构,而是把它融入到一定的语境中,考查考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知语法现象,体会其表达意义,学会总结语法规律,并能在情景中利用语法现象甚至能口头及书面会表达简单的定语从句的句子。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学习压力重,无论身体还是心理,学生一般都沉默寡言,又是农村学生,表达意识不强,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营造和谐师生氛围,多鼓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成功快乐。

三、教学目标

1.梳理掌握定语从句的定义,句式。

2.能使用正确的关系代词,注意关系代词的个别特殊用法。

3.学会定语从句在中考各类题目中知识的迁移及运用。

4.体验自主互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四、教学难点

1.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总结定语从句的相关规则。

2.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的定语从句。

五、教学方式

三人一组,异质生成(两男一女或两女一男),小组互动讨论。

六、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1)选取2014年江苏省口语两个话题colours和TV,中考后期复习,穿插英语话题背诵,课堂45分钟,时间紧迫,所以由检查话题引入,事先学生已以小组形式背诵熟练,再是因为由学生日常情况引入,过渡比较自然。

(2)投影呈现话题内容,要求学生观察画线句子:From TV programmes they’ve learned a lot which can’t be learned from books.目击句子,学生在学过的基础上很快能进入课堂主题―定语从句的复习。

2.温故知新。引入主题之后,创设语法情景,进行大量操练,由学生观察,探究后再次归纳定语从句的定义,基本结构,基本用法等。在此环节,我布置了一个运用简单定语从句进行身边的人的竞猜活动,三人一组,用已熟悉定语从句的基本句式。在复习课上教师对语法知识的讲解束缚学生的思维,生成的动态课堂才能益学益进。

3.梳理重点。铺实基础之后,进入定语从句复习的重点难点:关系代词的运用及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我主要用定语从句描述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关系代词在句中的成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转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关系代词的用法,我又加设了“牛刀小试”几道速成题,完成从口头到笔头的完整训练。

4.拓宽运用。在突破了定语从句的重难点之后,引领学生走在中考的前沿,节选2000年至今的常州市中考英语中的定语从句真题,拓宽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这一语法内容的深层意义。关于定语从句跟书面表达的结合,我是投影了一张我家的全家福,并用简单句进行描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动合作用定语从句句式改写文章,并请小组代表朗读修改的文章,最后,师生共同探讨改过的文章好不好?好在哪里?今后写作文时可怎样思考?等问题。

七、教学反思

1.本课用了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增加了,操练更加到位,为学生创设了多样的情景,丰富了这一语法内容,完善了初中学生对于定语从句的知识及帮助学生清晰了解围绕从句展开的多样的中考题型,真正做到多元多方位。

2.在本节课上,我明确目标,系统地归纳复习了定语从句,精心设计练习,讲练结合,让同学们在练中进步,并联系中考考点。课前预设学情,关注学生,精心设计教学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中,师生、生生在自主互动中开展教与学,并且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的知识的语用功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9篇: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为汉语教学的创街开砰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街的突破口,本文以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从多嫌体角度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多探体时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产生的良好效果,有些优秀的软件和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确实帮助学习者解决了过去头疼的若千难题,使学习变得更流畅、自主、丰富、快乐而深人。这一由多媒体所成就的实效也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留学生学好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师探究的课题。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应此而有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发展的。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思想在198,年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project206)中被清楚地描述出来。它更快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可能。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为课堂引入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让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较好地适应满足信息时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情境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教法得以精进,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本文以教育技术为主要依据,探计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1、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的重要概念,在教学中起着连接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对关联基本概念的厘清有助于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而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界定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会呈现更清晰准确的面貌。

   1.1教学模式的几种定义

    1972年,美国的乔伊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的过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和范型。”

    何克抗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钟志贤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

    祝智庭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研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的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赵金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

    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课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

    崔永华认为“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由上各家之言,让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每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侧重。为便于理解及进一步阐述所论主题,本文择取《教学论》中的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通常是对几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组合应用”。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运用在具体领域的过程中,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特定性有决定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理论的反射体,又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1 .3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参考上述教学模式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基于多煤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为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互动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优化教学各要素,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该定义内涵中有四个“突出”,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技术手段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价值,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起了相当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以修正。而且,它涉及的诸多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显著,其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对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起着核心作用。

2.1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1994年,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表。书中给教育技术作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五个范畴”。

    “一个目标”是指学习。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

    “两个对象”是以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产生出各种教学设计模型(models,或模式)。

    “五个范畴”是指相互作用的五个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内涵说明分析如下。

    设计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是指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是指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是指既要注重度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的主要措施。

    以上定义,传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

    首先,反映出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用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学”。

    其次,突出了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再者,强调学习资源设计,指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指与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设计。

    最后,以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2 .3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功能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多媒体信息的“教导”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文字、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点理解、记忆和掌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了媒体的跨越,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学习工具。传授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习结果可以立即反馈。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让对外汉语学习者在情境和资源中“角色满足”的功能。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用资源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认识。教师用各种相关优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能开阔思路,发展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体现了多煤体汉语教学手段的“持续开发”功能。

    第一,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多样,而信息技术的开发,因其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在教学中能相应地给予多元的、丰富的、优化的辅助资源。

    第二,利用超文本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习内容的调用极便捷,能满足学习之需。其模拟人类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通过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和链(表示各接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含有许多分支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使得学习者不必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3、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指导作用的分析

    以上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它在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功能体现作了介绍与分析。在建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其中,在四个方面产生出其有价值的指导。

    第一,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它需要进行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信息内容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应用之一。

    第二,多煤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模式。建构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的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从而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第三,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互动性的模式,让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完成交际过程。该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如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规定课程目标下的相关语言知识,也可以实时的人机互动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四,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视媒体的呈现、制作与利用的模式。煤体是学习过程所必须借助的工具,本身即是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仿真环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