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方法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律化;道德化
一、法律与道德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道德与法律有密切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在谈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首先界定出两者的概念,即什么是法律,什么是道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在法律的发展规律中曾存在的法律与道德的浑然一体状态。两者浑然一体当然就无所谓法律与道德的问题。直至西周,所有的规则、仪式都被称为“礼”,虽然它的背后是“刑”,但仅仅是保障“礼”实现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独立的规范。这个时候是不会出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的。只有当法律开始从以前的那个混沌的整体即“礼”中部分分离出来的时候,两者的关系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以《法经》及“法”、“律”等概念以区别于“刑”的姿态和内涵的出现作为这一分离或矛盾开始的标志。由此,才有了我们开始从立法角度看我国与西方的对于法律和道德关系的不同。
二、从立法角度比较中西对于法律和道德关系的不同
(一)中国――道德的法律化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影响极大,所以儒家伦理思想也影响了立法中对于一些罪名的规定,例如:对于“不孝”罪的规定。儒家以孝为百行之先,大力提倡孝德,并把孝与忠即父权与君权联系起来,认为孝亲的人自然也会忠君。正因为这样,在儒家的刑法思想中,不孝之人被视为“元恶大憝”,必须从重严惩。
再如:《唐律》的“一准乎礼”,是说《唐律》是合乎儒家道德的。所谓“纳礼入律”,是把儒家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把儒家道德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唐代名臣长孙无忌主持修撰的《唐律疏议》,一开篇就提出了“因政教而施刑法“的主张。既然刑法是官方推行政教的工具,那么刑法贯彻儒家的道德原则就很自然了。《唐律疏议》又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进一步说明了刑法对德礼的维护作用。“纳礼入律”的结果给《唐律》赋予了儒家化的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又被转化为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法律原则。该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规定上:第一,对老、幼、妇女、残疾人的宽宥规定。第二,对犯人进行生活照管和医疗救护的规定,第三,“权留养亲”的规定。该规定时说犯罪者因家中无成年男子而暂留家中奉养尊亲,对其刑罚暂不执行。第四,谨慎断刑、疑案从赎的规定。上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功能,使犯罪分子在接受处罚时也受到教育和感化,从而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从此意义上说,《唐律》的刑罚也是一种“教育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共识就是制定法律应该符合道德,立法应该符合道德,道德应该是法律的法律,法律应该是道德的实现,古人常以“何其不德”来批评认定法,从未有过以“何其不法”去批评某种道德,足以说明他们认为道德是比法律更崇高、更根本、更应依据或遵守的东西了。所以我们可以将古代中国立法角度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概括为道德的法律化。
(二)西方――法律的道德化
相比较古代中国来看,西方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应该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有关系。在西方文化史上,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法观念,即与正义不可分割的自然法观念。西方思想家认为,法律与道德有密切的关系,法律中体现了正义等德性,遵守法律不仅是一种法律要求,也是一种道德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守法就意味着守德。有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体现的道德规范就越多。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决于道德规范纳入法律规则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成为了一部道德规范的汇编。”从中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倾向。所谓道德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法律的、国家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也可以看出其法律中含有道德的意味,有道德化的取向。这些都体现了法律的道德化。
三、结语:给我们的启示
面对我们古人有些极端的将那些肯定国家利益和个人义务的道德予以不切实际的法律化,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的必然是交流开放社会、多元创造的文化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因此,与这种情况相适应的普遍的社会规范只能是法律而不能是道德――既不是崇尚乌托邦的“大公无私”,也不是那种画地为牢的乡野习俗,而是具有对所有主体普遍适用性、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统一性和在人们行为中具有必行性的法律规范。从它的执行角度来看,其毫无疑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尤其对义务的落实上,但是,这种对于义务的统一的、长期的落实,一旦形成为一种习惯,便可以变化为康德所称道的人们的内心的道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借助的是法律而不是传统道德。
【参考文献】
[1]《法经》
[2]《唐律疏议》
[3]《法国新刑法典》
[4]《德国民法典》
[5]《略论西方法学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中国法院网
[6]《论法律与道德》,刘舒,载《考试周刊》2007年第46期
【关键词】负荷预测;弹性系数法;一元线性回归法
1.引言
电力负荷预测是供电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准确的负荷预测,可以经济合理地安排电网内部发电机的启停,保持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旋转储备容量,合理安排机组检修计划,保证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电力负荷预测对于保证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力负荷预测又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测。长期负荷预测一般指5-10年及以上并以年为单位的预测,主要是用于制定电力系统的扩建规划,它为所在地区或电网的电力发展速度,电力建设规模,电力工业布局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期负荷预测指5年左右并以年为单位的预测。短期预测通常是指24小时内的日负荷预测和168小时内的周负荷预测,主要用于安排调度计划,包括确定机组起停、水火电协调、燃料采供、联络线交换功率和设备检修等;超短期负荷预测是指未来一个小时以内的负荷预测用于AGC和安全监视。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在电力负荷预测的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按预测方法的参考体系来看,预测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预测法和非确定性预测法两类。前者把电量和电力负荷用一个或一组方程来描述,电量和电力负荷与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之间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这类方法常采用的模型多达几十种,如弹性系数法、时间序列法等。非确定性预测法是认为电力负荷的变化受众多模糊、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它不可能用精确的现实数学方法来描述,主要有灰色预测法、模糊预测法等。
本文将应用弹性系数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江苏省2012年—2017年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
2.弹性系数法
2.1 弹性系数法理论概述
采用弹性系数法预测负荷的关键及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规划期的电力弹性系数值。由于弹性系数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今后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以及选用过去历史阶段的电力弹性系数的变化规律的值预测今后一段时期的需电量,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电力弹性系数的值是可以较准确的预测的。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受多种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影响,电力弹性系数已经变得不确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节电技术和电力需求管理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以电能代替其他非电能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电力与经济关系的变化很大,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协调,造成电力弹性系数难以确定,此时期就不宜采用电力弹性系数法进行预测。
电力弹性系数是反映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长率和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宏观指标。电力弹性系数可用公式(3)表示:
(1)
其中::电力弹性系数;: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
表2-1 弹性系数法数值表
Table 2-1 The numerical table of elastic coefficient method
弹力系数法数值表
年份 生产总值/(亿元) Kx 电力消费/(亿kW·h) Ky
2002 4848.4 971.34
2003 5340.5 0.101 1078.44 0.110
2004 5963.5 0.117 1245.14 0.155
2005 6775.9 0.136 1505.12 0.209
2006 7775.4 0.148 1820.09 0.209
2007 8901.2 0.145 2193.45 0.205
2008 10227.5 0.149 2569.75 0.172
2009 11747 0.149 2952.02 0.149
2010 13191.9 0.123 3118.32 0.056
平均值 0.133 0.158
预测规划期所需的用电量:
(2)
其中::规划期所需的电量;:基年的实际用电量;:规划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t:基年至规划年间隔的年数。
2.2 基于弹性系数法的江苏省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预测
表2-1给出了江苏省2002年-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历年电力消费,计算得出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为0.133,电力消费年均增长率为0.158。
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电力弹性系数,再利用公式(2)得到2012年-2017年的电力负荷预测值,见表3-2,以2010年为基年。
=0.158/0.133=1.185
表2-2 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预测表
Table 2-2. Electric power load forecasting during 2012 to 2017
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预测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预测值(亿千瓦时) 3611.279 4182.167 4843.303 5608.955 6495.645 7522.507 8711.701
3.一元线性回归法
3.1 一元线性回归法概述
由于回归分析法中选用何种影响因子和该因子是何种表达式是一种推测,而影响电力负荷因素相对较多,可以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的影响因子,如居民用电与人口、居民生活水平及气候情况等,第一产业用电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第二产业与国生产总值相关联,第三产业受季节、节假日、人口、居民消费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可以按不同电力负荷选不同变量因子进行预测,再将所有电量进行汇总,从而得到全社会用电量。
该方法是通过电力负荷与影响因子之间的规律来预测未来电力负荷,所以,该方法不仅依赖于模型的准确性,更依赖于影响因子本身预测的准确度。
3.2 基于一元线性回归法的江苏省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预测
根据江苏省年鉴查的历年GDP和用电量情况,作出2002年-2010年用电量和生产总值的散点图,见图表3-1,这些样本点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因此可以采用一元线性模型进行回归预测。
Figure 3-1. The scatter of GDP and power
图3-1 GDP与电量散点图
用y表示用电量,x表示产值,x与y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a+bx
把有关数据计算列于表3-1中。
表3-1 一元线性回归计算表
Table 3-1 Linear regression calculation
一元线性回归计算
序号n 年份 用电量 产值
1 2000 971.34 4848.4 4709444.856 23506982.560 943501.396
2 2001 1078.44 5340.5 5759408.820 28520940.250 1163032.834
3 2002 1245.14 5963.5 7425392.390 35563332.250 1550373.620
4 2003 1505.12 6775.9 10198542.608 45912820.810 2265386.214
5 2004 1820.09 7775.4 14151927.786 60456845.160 3312727.608
6 2005 2193.45 8901.2 19524337.140 79231361.440 4811222.903
7 2006 2569.75 10227.5 26282118.125 104601756.250 6603615.063
8 2007 2952.02 11747 34677378.940 137992009.000 8714422.080
9 2008 3118.32 13191.9 41136565.608 174026225.610 9723919.622
17453.67 74771.3 163865116.273 689812273.330
由最小二乘法可以求得参数a,b如下:
0.275
=-344.34
将a,b代入所设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得:
=0.275x-344.34
用此公式预测江苏省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GDP增长率取年均增长率0.133,预测结果见表4-2。
表3-2 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预测表
Table 3-2 Electric power load forecasting during 2012 to 2017
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预测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GDP 14946.423 16934.297 19186.558 21738.371 24629.574 27905.307 31616.713
负荷预测 3764.052 4310.468 4929.558 5630.986 6425.705 7326.121 8346.292
4.结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到各种预测方法从研究的角度、建模的出发点到数据的形式、数据样本大小以及适用条件等都有所不同,因而要想将各种方法放在同一个尺度规范下进行比较是相当困难和不科学的。
表4-1 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预测结果比较
Table 4-1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methods during 2012 to 2017
2012年-2017年电力负荷预测结果比较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弹性系数法 4182.167 4843.303 5608.955 6495.645 7522.507 8711.701
一元线性回归法 4310.468 4929.558 5630.986 6425.705 7326.121 8346.292
如表所示,弹性系数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的预测结果有一定差距,弹性系数法致力于统计规律的研究与描述,适用于大样本,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模式的预测。各种预测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预测目标、期限、精确度和预测耗费等诸多方面作出合理选择,在预测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寻求能获取所需精度的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1]向铁元.文闪闪等.类比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电力建设,2009(01).
【关键词】水力发电;其他发电方式;优势比较
当今时代,核电、风电以及光电等在我国发展很快,其对于我国减排工作的进展,能源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还能针对气候变化做出调节的应对措施,因此,其优势和价值是容易遇见的,因此,我国应该抓住水电这一优势,对其进行开发,以降低我国能源消耗,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
一、水力发电的优势特点分析
第一,从经济方面来说,水力发电是最具直接效益的,其还能衍生出很多间接经济效益,例如,旅游娱乐的经济效益、水产养殖、水上航运或者是供水等的可以量化的价值,另外还包括农业灌溉以及调节电网等无法量化的价值。虽然水电开发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移民问题,或者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这些问题都会造成经济成本的增加,但是如果单纯考虑水电和火电等其他方式的话,光电、风电等需要政府消耗大量的补贴,而水电则不需要,只要将全部移民的成本支付了,并交清环保的成本之后,其经济优势是很大的,虽然风电光电等的开发能够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比重,且有环保作用,但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开发技术,且需要政府的支撑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第二,除了在经济收益上,水电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表现在其他方面,同样也有很多积极作用,例如,从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角度来看,水电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其同样也是一种经济收益,但是无法量化,其能提供水源、灌溉农作物,也能预防旱灾等。如果从这些方面来考虑,那么水电对于水资源的调节、各种涝旱灾害的预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因此,只要合理利用水电,那么不仅能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也有利于满足电力需求,对于降低温室气体等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水力发电跟其他的发电方式对比的优势分析
首先,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之一,风电在我国的发展很快,其资源丰富,且目前世界各国的风力发电装置更加多样化,包括了三叶片,水平轴等模式,随着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对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日益趋向于自动化和数字化。小户型的风力发电机,适用于普通用户,节约了成本。变浆距取代定浆距提高了对风能的利用效率。变速恒频的使用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发电效率。直驱取代齿轮传送,将转矩最大程度的转化为发电机的机械能。但是与水电、火电相比,风力发电的动力风能的稳定性要差得多,CSCF设定了固定的频率,不能很好的随风速的变化而变化,适应性和灵活性较差,从而造成效率的下降。另外,跟水电相比,其问题还体现在:具有较高的成本,其成本比火电还要高,因此,跟水电相比更是可想而知,在成本各面,其对政府的依赖作用很强。同时,风电稳定性不好,其对于电网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需要花费很多资金用在对电网的改造上,或者建设配套的调峰调频电站。我国风电资源一般跟负荷中心离得很远,跟电网之间距离也较远,因此不是单纯依靠经济或者技术就可以解决的。目前,我国的风机资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且技术方面不尽成熟,所以要发展风电的话,首先需要从技术上进行改进,然后再考虑推行这方面的事情。
其次,跟核电相比,水电和其都具有共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所排放的能源都是清洁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其投资比较大,建设周期也比较长。两者的稳定性都比较高,且跟火电相比,经济优势更明显。但是水电和核电相比的话,水电的开发成本更低,其运营所需要的费用也明显比核电低,在美国核能协会中所的关于核电的造价以及运行费,实际上是比较低的,它只是包括了燃料、维护以及运行的费用,但实际上还需要计入燃料的管理费用、废物处理费用以及电厂退役的费用等。另外,才采用核电技术时,因为技术不成熟,多采用进口的,花费更高。同时,核电会存在核泄漏的危险,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并且其原材料非常有限,如果仅仅依靠进口,则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除此之外,核电的能源转换率远远低于水电,一般来说,只有百分之一。跟水电比较,核电在研究的过程中人才短缺,不仅如此,建设和运营核电,再到整个管理过程,都没有较为优秀的人才,因此,在短期之内,进行核电的大规模开发是不现实的。同时,核电的上网电价非常高,这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如果根据目前火电平均的上网电价来说,核电只会对发生亏损。很多年以来,核电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很慢,就是因为其造价很高,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改变的幅度仍是比较小的。
再者,将水电和火电比较,从其发电量所创造的售电利润来看,水电以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发电量,就能为电网带来一半以上的利润。水电发电成本较低,是火电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火电售电成本也比水电高出了2.5倍以上,其利润是水电的1/8左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水力发电具有很大的优势。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发电,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循环进行发电,每年发电的次数很多,同时,水能能够将所有的能源都转化成为电能。但是采用火力发电的话,由于煤炭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同时,其热效率比较低,一般只有40%左右,因此,即使最大程度提高其发电的效率,也只能将其提高到45%左右,相关研究表明,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能源转换的角度来看,水电是显著优于火电的。
最后,跟光电相比,目前,光电上网电价还是比较高的,其每千瓦的上网电价不低于一元,要不然光电企业就得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其转化率也是比较低的,目前全球中光电的能源转换率最高的也不过是百分之三十左右,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光电中,真正投入运营的装机容量都还没有达到两百万千瓦,因此,可以预测,在未来,光电也不可能像水电一样,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开发。
三、水力发电基于我国的意义分析
水电是清洁能源,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低,水利发电可以大量减少SO2、CO2、空气悬浮颗粒、粉煤灰等污染物的排放,还具有无可替代的天然优势。便于进行电力调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在地球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普遍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利用水能资源。我国不论是水能资源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国内水电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5亿kW,水电能源开发利用率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 提高到了将近30%。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还带动了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繁荣。参考文献
[关键词] 开放教育;案例库;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84-02
本科医学教育中解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作为其它学科的桥梁纽带,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开放式教育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特征为开放、多元和外向,它主要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应尽快转变学习方式,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主。但学生刚开始接触解剖学知识时,由于专业词汇繁多、知识点难以理解,对医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尽快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案例教学是指将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查阅文献、深入思考、互动讨论的一种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库。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在当前环境下的运用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受到众多学校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通过在解剖学教学中使用案例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的选择
选用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班及全科医生班学生,共130人;其中男生62人,女生68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5人,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高考入学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开放案例库的运用 以理论为先导,调查、收集、归纳资料,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开展案例讨论研究,形成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联系临床的、多种媒体形式的开放式解剖案例库。通过理论教学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予以解答,这就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主动利用案例库资源与网络课堂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本资源库包含有正常库和案例库两部分内容,正常库可分为文字讲解、正常图片、视频解释、模拟练习、英文单词五部分内容;案例库可分为操作技术、图片案例、录像案例、美学欣赏、链接网站五部分内容。由于时间和人员的限制,案例库初步先建立上述内容,以后将逐步补充和完善。学生通过使用案例库,既可以复习理论知识,查缺补漏;又可以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和加深印象;还可以学习到联系相关章节的临床病例及实践操作。既可用作学习提高之用,也可作为丰富课外知识、开拓视野、放松心情的有益补充。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课堂及教师博客等手段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加师生互动,通过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进行检验。
1.2.2 传统教学法的运用 传统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实行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学生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作为辅助,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样通过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采用案例库教学的班级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级理论成绩对比,卷面为百分制,二者分别为(88.67±2.35)和(72.49±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426,P
3 讨论
开放式教育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特征为开放、多元和外向,主要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强调教师教学的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是针对现行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来的, 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丰富和补充。它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多种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适合在读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能力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因此,关于开放式教育优越性以及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开放教育优越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案例教学是指将典型案例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查阅文献、深入思考、互动讨论的一种教学过程;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1-3]。案例库的构建首先能够保证案例资源的完善与共享,其次能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案例教学法是众多国内外院校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普遍欢迎[4-6]。实施好案例教学,案例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各学科的案例库普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学校干预以及附属医院的配合,激励教师搜集临床案例,不断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库,以保证该教学手段的顺利实施。通过在解剖学课程中加入案例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主体,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网络和包含案例的电子课件进行TBL、PBL等方式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的作用,可以在每次课程结束前留下一到两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要与下次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由于有了案例库的存在,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讨论,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与教师及时沟通,以便及时获得指导; 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分阶段、开卷考试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总之,在解剖学课程中进行开放式案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同时合理利用案例资源库,必将为后续医学各基础及桥梁学科和临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促进学生尽早置身于行医问药的真实场景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始终维持紧张的最接近临床实际的状态,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引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同时通过共同研讨,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大量感性材料。通过互动参与,使学习变得生动具体,学生亲身体验、记忆深刻而长久。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并在几近真实的情景下讨论演练,有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讲,摆脱了原来的主体地位,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听讲,而是共同探讨问题,因此调动了全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有关研究报道的结论相同[7-10]。
综上所述,开放式案例库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医学生信息获取、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相关医学知识的临床实践能力,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窦学莹.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 (17) : 66 -67.
[2] 张咏梅,刘莹,贾梦醒,等. 麻醉生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及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2012,14 (11):810-811.
[3] 王垣芳,王巧云,李祖成,等. 开放式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尝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 19(1):53-55.
[4] 陈静,储文功,顾文华. 建立《药事管理学》案例库的几点思考[J]. 药学实践杂志,2006,24(4):242-243.
[5] 乔庆军,侯玉林. 对医学院校建设医学影像学资源库的几点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41-42.
[6] 冯冬兰. 中西医结合妇科案例教学法案例库建设体会[J].国医论坛,2012,27(2):41-42.
[7] 张立红,王丽君. 《内科护理学案例库》的开发与制作[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5):68-69.
[8] 李赛美,朱章志,刘敏. 基于案例库建设的伤寒论教学改革[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21-923.
[9] 张书信,荆涛,高静. 临床实习案例库在肛肠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7):173-174.
关键词:道路;地基处理;方法应用;比较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地向纵深展开。在建设中时常要遇到路基设置于软弱地基上。特别是珠三角沿海地区,筑路经常要遇上2~15m 厚的淤泥层。由此,必须对软基进行处理。而软基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路基的稳定性、整体工程的营运质量,以及工程的经济性。而软基处理的费用,要占总投资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探讨道路设计中软基的处理方法,选择最经济又有效的软基处理方法,就成为工程建设方始终追求的方向。
1工程概况
某道路二期工程位珠三角地区,全长6.4km。设计标准为城市主干道,路基宽度40m,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50km/h。全路段近三分之二处于软土地基上。软土路段地质分层情况(由上而下):
⑴耕植土、亚粘土:软~可塑,厚1.1~2.1m,容许承载力[σ0]=100~200kPa,极限摩阻力τ0=40kPa。
⑵淤泥:灰黑色,流塑,一般厚度2.0~7.0m,少数段达9~11m。含水量ω=50.7%~95.1%,[σ0]=40~50kPa,τ0=10~20kPa。
⑶砂层,夹有淤泥质土及粘性土:厚1.4~14.6m,一般5~9m,[σ0]=100~290kPa,τ0=35~70kPa。淤泥质土:厚2.0~4.6m,[σ0]=60~90kPa,τ0=20~40kPa。
⑷风化残积亚粘土:厚1.7~6.5m,[σ0]=200~400kPa,τ0=50~80kPa。
2地基处理方法
按照加固深浅分类,淤泥和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地基加固方法可以分为浅层加固方法和深层加固方法。
浅层加固可采用抛石挤淤法、清淤换填法、土工聚合物法、石灰桩法和木桩等,浅层加固深度可达到3-5米。当地基加固深度在2m以内时宜采用清淤换填法;当地基加固深度在4m以上时宜采用石灰桩法。浅层地基加固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见表1。
深层加固方法主要有深层搅拌法、排水固结法、冻结法、电动硅化法、水泥灌浆法、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高性能水泥土桩和高压喷射注浆法等。较常用的有深层搅拌法如水泥土搅拌法、排水固结法如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CFG桩法和管桩法等,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和高性能水泥土桩正在推广使用。广东地区常用的深层地基加固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见表2。深层地基处理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
3. 地基处理方案及比选
本工程淤泥和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厚度10m~18m,路堤填方平均4.5m,地基处理宽度29m~44m,长度572m,地基处理面积约21000m2。
高真空击密法因工程地质原因不宜采用。
水泥土搅拌桩干法质量难以控制、堆载预压法工期长、旋喷桩造价高不宜采用。
可以采用的地基处理方式有: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管桩法、低标号素混凝土桩(LCG桩)、水泥土搅拌桩法(湿法)和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这五种地基处理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如表3所示。
4 结语
以上表明,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虽然节约成本但工期长。采用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不但质量有保证,施工效率也大幅提高,缩短工期、节约成本,为后期施工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鱼类生理学;教学改革;比较生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0-02
《鱼类生理学》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既要用文科的方法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又要用理科的思维去把握生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鱼类生理学》教学体系以鱼类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为基础,以鱼类的器官系统为主线,主要包括绪论、血液循环、呼吸与鳔、能量代谢与营养、排泄与渗透压、内分泌等几部分内容。讲述各部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归纳和总结《鱼类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觉得枯燥。因而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
一、比较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
比较是通过若干类似现象的对比,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的相同之处的方法。比较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同类知识点的比较,比如某一生理机能各发展阶段的比较。另一种是不同类,但又有相关性的知识点的比较。比较法教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顺序比较法,即教学内容前后有联系的部分相互比较,如某一生理功能各发展阶段的比较;另一种是对照比较法,把要学习的两种内容加以对照比较[2-3]。比较能使两个相似又不尽相同的事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避免混淆。故而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应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注意分析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例如视锥与视杆细胞、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它们的功能特点对应,又恰好大致相反,宜列表对比。再如排尿反射与排便反射过程大致相似,应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联系在一起理解与记忆[2-3]。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理学的各章中都有许多内容可采用比较法教学,如机体调节的方式、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不同细胞动作电位的比较等。在比较方法上先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为了确定所学内容与比较对象的异同点,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分解,区别其特征;同时,又要把两者相应部分相联系,确定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通过比较有关内容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5]。例如,比较鱼类与高等哺乳动物循环系统的异同。依照“结构—功能—调节”的生理学思维主线来比较:高等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的结构是两心房,两心室,闭锁式双循环;气体交换场所是肺泡;而鱼类的循环系统的结构特点是一心房,一心室,闭锁式单循环;气体交换场所是次级鳃瓣。功能方面,二者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从外界获取氧气。但由于空气和水是两种理化性质迥异的介质,高等哺乳动物和鱼类获取氧气的途径大相径庭。鱼类对水体中氧气的利用效率更高。调节方面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的循环系统都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双重支配,不同之处在于,鱼类由于水中氧含量相对较低,且变化幅度大,因而对缺氧和运动具有更敏感的调节方式。观察是比较的前提,分析和综合是比较的基本过程和组成方法,所以,通过比较法教学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例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要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比较各种形式转运方式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出O2、CO2、葡萄糖、氨基酸、Na+、K+等的转运。比较同样是Na+、K+,为什么同时有两种运输模式,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再以心肌电生理特性为例,要求学生复习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预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在此基础上,将神经细胞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曲线图展示给学生,首先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结论:(1)动作电位均包括升支和降支,但前者基本对称,后者不对称;(2)心室肌细胞复极化时间长、过程复杂。其次,从生物电产生机制上进行比较,探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产生的原因,然后讨论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产生机制。通过以上比较使学生认清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要点,并且能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细胞生物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此保证系统知识的连续性,防止相关知识的混淆。比较生理学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还能够迫使教师挖掘自身教学潜力,注重师生互动,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异同点,较易突破难点,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因此,比较法是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讨论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及时反馈与矫正,既注重“教”又注重“学”,教与学积极密切的配合,教学质量才得以提高。实施比较法教学过程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鱼类生理学》是研究鱼类生命现象,特别是从技能整合的角度来探讨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节的基础理论科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加强互动,充分运用“比较法+创造性思维方式”联系“教”与“学”两个环节,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片、面的理解和串联。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其次还应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6-7]。而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造力的核心。例如,由于学生对高中物理伏特原电池原理非常了解,课堂上结合生理学的一些典型实例,如:伽尔瓦尼和伏特在科学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场学术争论,伏特认为蛙腿肌肉收缩类似于“双金属电流”,应归属物理现象;伽尔瓦尼则认为生物体存在生物电现象。这就是著名的伽尔瓦尼和伏特的争论。由此打开了电生理学的大门,证实了生物体生物电现象的存在。伏特电池由此问世,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实例让学生懂得每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都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对问题锲而不舍的精神。此外,还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比较”教学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情景,提出思考性问题,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大胆提问。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比较法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由于长期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习惯于生硬地灌输知识,把学生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框定了学生思维。而在生理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及内容多,如基本概念、生理功能特点、生理意义、调节等。如用传统的填鸭式方式教学,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很少,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法的思维方式,求新、求活,针对某一问题多提疑问、多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动脑,思考中发现和发展思维,使学生懂得在生理学课程学习中不仅能学好生理学,而且用这种潜在无形的独创性和探索精神会创造更大的价值[8]。
21世纪高等学校的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认知评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不断钻研,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实现高信息量、高效率、高标准、高层次管理,有效改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终使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才是未来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嶒,李琦.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理学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384-387.
[2]李丽.比较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1):53-54.
[3]江海平.类比推理对培养生物学科人才创新思维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2005,10(5):54-56.
[4]孔玲,曹爱民.浅谈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医学教育,2002,(1):121-121.
[5]贺荫萍.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谈生理教学改革[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22(1):43-44.
[6]廖芳.浅谈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医学教育,1999,17(增刊):48-49.
[7]魏智清,张振汉,陈如熙等.动物生理学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深化[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9,20(1):69-72.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有效需求 比较教学法
一、引言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当中都有有效需求理论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依据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发探讨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以消费和利率为核心范畴,在有效需求框架下对消费、储蓄、投资关系进行综合论述。
同时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两门课程中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差异?笔者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向学生展示两种理论对有效需求问题不同的解释。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对相关问题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
马克思从商品概念入手,围绕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这一中心,通过价值形式演变发展过程论证货币的产生。通过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马克思研究从商品的流通到资本流通的转换。商品流通公式“W-G-W”到资本流通公式“G-W-G”的转换,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关键特征是货币的增殖,这是马克思分析所有现实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基础。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即货币增殖的追逐产生了有效需求问题。马克思通过其社会再生产图式分析社会资本运动正常循环的条件,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产品的实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主要通过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展开。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把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分为两大部类,按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分为两大部类,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Ⅱ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部类),这种划分指明了产品的最终用途;按价值划分,社会总产品分为三部分,就是用于补偿全社会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不变资本c),第二部分是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部分(可变资本v),第三部分就是剩余价值(m),这三部分分别形成相应的购买力。马克思以这两个前提为基础展开研究。
(一)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
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核心问题是产品的实现问题。产品实现问题就是产品如何在价值和物质上得到补偿的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指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所谓实物补偿,指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部分实现为货币形式以后,又如何转化为需要的商品。要具体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必须分别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方面考虑。
为了实现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各部分的产品在价值上和实物上要得到补偿,就要进行三方面的交换。首先,第一部类内部(Ⅰc)的交换。第一部类提供生产资料,它需要的是生产资料,这部分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是吻合的,所以第一部类是可以通过内部交换解决的。其次,第二部类内部(Ⅱv+Ⅱm)的交换。第二部类提供消费资料,它需要的是消费资料,这一部类可以通过内部交换解决。最后,关键是Ⅱc和Ⅰv+Ⅰm这两部分,这两部分正好是互相对称的。Ⅱc的物质形态是生活资料,但是它需要生产资料。Ⅰv+Ⅰm这一部分的物质形态是生产资料,但是它需要消费资料,只有这两部分参与产品的交换,才能各得其所。因此,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实现条件是:Ⅰ(v+m)=Ⅱc。这一条件表明:只有当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供给和第Ⅰ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以及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保持相等时,两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成为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家之间因利益关系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是迫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规律强制性地使资本家阶级必然进行扩大再生产。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出交换仍包括三个基本方面:首先,在第一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其次,在第二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最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关键,它使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使第二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增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得到满足。因此,扩大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实现条件是:Ⅰ(v+v+m/x)=Ⅱ(c+c)(剩余价值分解为资本家消费的部分m/x,和资本家用于追加投资的部分c+v)。这个条件反映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时候,两大部类是互相制约的,一个部类的扩大就必须有另一个部类相应地扩大以支撑。
(二)社会再生产中货币的作用
马克思说:“当再生产(无论是简单的,还是规模扩大的)正常进行时,由资本主义生产者预付到流通中的货币,必须流回到它的起点(无论这些货币是他们自己的,还是借来的)。这是一个规律。”[1]P511总剩余价值即总利润无论是在简单再生产中全部作为消费收入花掉,还是在扩大再生产中作为投资和消费两部分花掉,最终投入流通领域的支出总要以利润的形式回到资本家阶级的手中。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所有剩余价值都用于非生产性消费,但同时资本家通过从货币贮藏当中取出资金支持非生产性消费,以实现这些剩余价值。整个资本家阶级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个场合,我们假定,资本家到他的资本第一次流回为止,为了偿付他个人消费而投入流通的货币额,恰好同他生产的并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相等。对单个资本家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随意的假定。但是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这个假定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必然是正确的。它所表示的不外就是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所要说明的,即全部剩余价值并且只有剩余价值被非生产地消费掉。”[1]P371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它对于货币流通不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1]P381。不同之处仅在于投入循环的货币现在包括以生产为目的的预付资本部分。“就追加生产资本执行职能所需要的追加货币资本来说,它是由一部分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提供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是作为货币资本,而不是作为收入的货币形式,由资本家投入流通的”[1]P381。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由资本家的投资和资本家的消费决定的,从而资本家的利润现在取决于资本家自己的消费和投资支出。
(三)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
马克思认为:剩余产品的实现问题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面发展才能解决。工人的需求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但很明显,它远不能解决产品实现的问题。有效需求部分通过工人们花费他们的工资收入表现出来,但是可变资本总是少于处于流通中的总资本,所以工人对消费品的购买对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永远都是不充分的。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资本家的需求,解决方法在于资本家的消费。这包括两种消费:一部分剩余价值被作为收入而消费掉,但是另一部分,通过再投资进行生产性消费,剩余价值进一步被投入扩大再生产中。流通过程面临的产品实现问题,最终通过更大规模的生产得到解决。同样的,不但对于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的实现是这样,对于整个产品的实现也是这样,因为劳动力的消费是由资本家雇佣劳动力作为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所花的开销派生出来的。
但是资本家阶级生产的动力不是消费,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资本家不把他要购买的商品当做使用价值,而是当做扩大资本的手段。如果他看不到可以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利的机会,宁可什么都不做,以货币形式持有他的资本,从而打断流通,潜在地引发危机。也就是说,生产如果过剩,其原因不在于需求,而在于增殖。
马克思认为,一旦确认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以货币流通为媒介,并且从属于以货币为形式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占有,局部生产过剩和普遍生产过剩之间的区别便随之消失。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意味着,如果一种商品卖不出去,那么所有商品的流通将都被打乱,以致一种特定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直接意味着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从萨伊定律、市场自动出清和货币中性三个角度对古典学者发起了全面挑战,确立了一种总量供求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理论体系。
(一)对储蓄等于投资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在均衡利率下,储蓄等于投资。一方面,古典学者将利率看做节制或节约的实际回报。利率越高,人们越愿意以储蓄形式持有资产,储蓄与利率正相关(S=S(r)),而储蓄的流动在资本市场上代表着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投资与利率负相关(I=I(r))。利率越高,意味着资金成本越高。厂商的投资支出取决于利率和预期收益率,只有在预期收益率大于或至少等于资金成本(利率)时,厂商才愿意投资。投资支出代表在资本市场上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率会达到均衡水平,从而储蓄会等于投资,即S(r)=I(r)。以上述假定为前提,并且由于一方面居民的全部收入不是用于消费支出就是用于储蓄,即Y=C(r)+S(r),另一方面总支出包括两部分:来自厂商的投资支出I和来自家庭的消费支出C,即E=C(r)+I(r)。所以总支出必定等于总产出,从而总需求永远不会不足。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在凯恩斯看来,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取决于总支出,总支出由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构成,Y=AD=E=C(Y)+I(r)。这里,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消费函数可以写成C=a+bY,式中b指边际消费倾向(0
(二)对工资价格弹性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经济中的工资和价格具有可伸缩性。可伸缩的工资和价格将保证市场能迅速做出调整。比如,由于总需求不足,货币工资和价格将下降,这样就会恢复充分就业。工人总是愿意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企业家愿意降低商品价格以扩大商品销售量。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可以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所以造成失业和产量减少的任何扰动必然是暂时的。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表示反对。在凯恩斯看来,垄断和工会这样的刚性力量会阻碍工资和价格的调整。他相信工人处于“货币幻觉”中,即他们的行为与货币工资(W)而不是与实际工资(W/P)相关。工人会拒绝接受货币工资的削减。而这是对古典的工资率调节机制的直接否定。
(三)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
古典学者认为,供给自动创制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价格水平,绝对价格总是与货币量同比例变化。假如货币市场最初是均衡的,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会引起不均衡,货币市场的新均衡只有在价格水平上升时才能得以恢复。传统货币数量论“价格上升仅仅是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的说法,支持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点。
凯恩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态度。在凯恩斯看来,人们对货币的需求(Md)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有关。可以把货币需求表示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货币供给(Ms)是一个外生变量,它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存在大规模失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降低利率,这样投资就会增加,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刺激总支出,就业量与国民收入也会增加。
四、比较与评价
(一)分析危机的可能性
在分析危机的可能性方面,马克思与凯恩斯有相似的地方。马克思解释了为何资本家希望保留货币,增加货币贮藏量。答案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赚钱,当其预期无利可图时,他们就持有货币,而这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工人失业。正是在这一点上,在马克思和凯恩斯关于消费不足的危机爆发可能性的观点之间,出现了重叠。凯恩斯认为,资本家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及对未来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已经崩溃到如此彻底的程度,以至于利息率下降到现实上可能做到的水平都无济于事……要想恢复资本边际效率并不那样容易,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在目前系由无法控制和不听控制的工商业界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用普通语言来说,在个人行为自己做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信心的恢复远非控制所能奏效”[1]P328。
(二)批判萨伊定律
马克思和凯恩斯都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批判。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身需求”,产生于物物交换的经济中。持有这种信念的古典学者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的调节机制会有一种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这意味着总需求和总供给会一直保持相等,从而劳动力市场是均衡的,而货币只是掩盖经济中潜在的实际力量的面纱而已。
马克思从批判李嘉图开始,李嘉图认为普遍商品过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萨伊定律成立。李嘉图将交换行为简单地看做物物交换行为,因此,每一个销售都对应着一个购买,所以生产和投资不受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手段。货币和交换“在他的经济学中只表现为纯粹形式上的要素,他从未研究过中介形式”[2]P288。马克思认为,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而且是使产品同产品的交换分解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行为的媒介”[3]P572,这一分离表现为货币和交换行为分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同样可以发挥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作用。建立在买卖分离基础上的商品形式,以及由于价值获得一种独立于交换行为之外的具体形式而使买卖分离得以发展的货币形式,揭示了危机的可能性,并且规定了危机必然采取的形式。现代危机不但与商品和货币形式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不是基于物物交换经济,而是基于对古典利率理论的反对。在凯恩斯那里,产出和就业由有效需求决定,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不能确保充分就业。利率是由货币市场决定的,而不是靠储蓄和投资决定。投资边际效率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实际产出的变化,而且最终通过收入变化,储蓄适应投资。因此,储蓄不会全部自动转化为投资。在消极的需求冲击下,工资和物价水平存在刚性,其调整不能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通过这一论证,凯恩斯有效地反驳了萨伊定律。在凯恩斯就业不足的均衡世界中,需求创造供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围岩稳定分类;模糊综合;可拓;隶属度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1-0101-04
1 概述
如何解决TBM施工中基于超前地质预报信息的围岩稳定分类问题对于减少施工风险,保证其快速、安全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在山西引黄工程的双护盾TBM施工中,工程人员根据渣料和TBM掘进参数的地质编录进行的围岩稳定分类,不仅快捷简便,而且符合TBM施工特征。但工程人员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定性阶段,运用起来还是需要有经验的地质专家,很受限制。基于此,笔者进行了基于可拓理论的围岩稳定分类方法的研究,并在实际工程岩体的运用中,得到了与实际情况吻合的稳定分类结果。为了进一步验证可拓理论应用于围岩稳定分类的合理性,将其与其他在围岩稳定分类中目前应用已经比较多的数学方法进行比较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
本文探讨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围岩稳定分类方法以及其与可拓围岩稳定分类方法的
比较。
2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理论
设给定两个论域:
(1)
式中:U代表综合评判的因素所组成的集合,V代表决策评语所组成的集合。首先考虑U中
作单因素评判,从因素考虑该事物对决策评语的隶属度,这样第个因素的单因素评判集为:
(2)
它是决策评语V上的模糊子集。有m个考虑因素的评判就构成了总的评判矩阵R。R是考虑因素论域U到决策论域V的一个模糊关系,可表示为:,其中由相应隶属函数求得。一般而言,岩体各评价因素对稳定性级别隶属函数可取正态模型。
在所考虑的因素之间,各因素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于是定义一个权重,称为U的因素重要度模糊子集,可表示为:
(3)
称为对的隶属度。
当模糊子集和模糊矩阵R为已知时,即可作模糊变换进行综合评判:
(4)
式中:是与通过一定的模糊算子运算得到的,这里的“”表示取小-取大运算。
成为决策评语集上V的等级模糊子集。得到了模糊子集后,则可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其类别。
3 围岩稳定分类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在形式多样的隶属函数中如何选取符合工程实际的隶属函数至关重要。一般而言,隶属函数时,满足,而当远离时,函数值应变小。因此,围岩各评价指标对稳定性类别隶属函数可取正态模型,即:
(5)
式中如果给定了的划分区间,则,,即为所属区间的平均值。另外各种物理量边界值介于两种类别之间,对两种类别隶属度相同,令其近似为0.5,即,和分别表示该类别物理量的上下边界值。则:
(6)
4 围岩稳定分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模糊数学在围岩稳定评判的应用中,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形式各样,没有固定的基本模式可循。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主观赋权;客观赋权;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这里介绍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
由参考文献[1]的围岩可拓分类标准可见,同一指标在各个类别的标准值变化幅度不同;不同指标在相同类别的标准值变化幅度也不相同。因此可以认为指标本身的重要性已反映在变化幅度大小不同的分类标准值之中。但从工程安全的角度考虑,指标的值落入的类别越大,该指标对工程安全的影响越是不利,应赋以越大的权重。根据此原则,参考有序一元比较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引用1~0作为标度的概念,取定:等于、小于指标的第类标准值(下限值)者,其未归一化权重等于1,每递减1类,未归一化权重递减0.1。本例j=4,按取定则如表1:
5 模糊算子的选取
在模糊综合评判的应用中,模糊算子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评判结果的科学性,常用的模糊算子有:取小-取大型、乘积-取大型、加权平均型、全面制约型、均衡平均型。
(1)取小-取大型:,即 。
(2)乘积-取大型:,即。
(3)加权平均型:,即。
(4)全面制约型:, 即 。
(5)均衡平均型:,即 。
6 建立围岩模糊综合稳定分类标准
参考文献[1]的5个评价指标——TBM刀头推力C1(t)、片状岩渣含量C2(%)、节理状况参数C3、风化系数C4、地下水流量参数C5(L/min·10m)作为围岩模糊综合分类的评价指标,引用参考文献[1]的围岩可拓分类标准,作为围岩模糊综合分类标准,如下表2:
7 待评围岩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
以文献[1]N1段为例,5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后依次为C1=0.29、C2=0.15、C3=0.10、C4=0.55、C5=0.98,根据式(5)计算其评价指标关于各围岩稳定类别的隶属度如下表3:
8 待评围岩稳定类别的模糊综合评判
将N1段的数据代入式(7)得该段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根据式(4),分别应用模糊算子取小-取大型、乘积-取大型、加权平均型、全面制约型、均衡平均型,得N1段围岩关于各稳定类别j的最终模糊子集如下表4:
注:表中按最大隶属原则,隶属度值最大者即为N1段围岩所属类别。
同理分别应用模糊算子取小-取大型、乘积-取大型、加权平均型、全面制约型、均衡平均型,得参考文献[1]N2段围岩关于各稳定类别j的最终模糊子集如下表5: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取小-取大、全面制约、均衡平均三种模糊算子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究其原因:取小-取大型,实质上只考虑了突出评价指标而忽略了其余评价指标影响的评判;全面制约性,恰好与取小-取大型相反,它是突出信息中的次要因素而进行评判的;均衡平均型是用权系数进行限制而进行评判的。均不符合这里所
评价选指标对于评判稳定类别的影响的实际情况。
而乘积-取大、加权平均两种模糊算子算得的结果均符合实际情况。究其原因:乘积-取大型,虽然其评判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但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也是突出了其主要评价指标对于评判结果的影响;而在加权平均型中,每一个评价指标对于评判的结果都有一定的贡献,更符合这里所选指标对于评判稳定类别影响的实际情况。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在可拓方法的评判中所选的最终关联度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9 可拓评判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比较
针对可拓评判方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山西引黄工程的两个实际工程岩体中的应用,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
9.1 理论上的比较
在模糊数学中,给定论域及中的一个模糊子集A,用区间[0,1]中的数来描述中的元素属于A的程度,记作,0≤≤1,此函数为隶属函数,它是描述事物的模糊性的工具。
在可拓数学中,给定论域及中的一个模糊子集A,用中的数来描述中的元素属于或不属于A的程度,记作,。表示c属于A的程度,表示c不属于A的程度,表示c既属于A又不属于A,此函数为关联函数,它是描述事物的可变性的工具。
由此可见,隶属函数是关联函数的特例或者说隶属函数是一个特殊的关联函数。建立在可拓集合基础上的可拓数学,它扩大了数学的研究范围,使数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到研究矛盾问题,扩展到质与量相结合的物元。这两类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表6:
9.2 应用上的比较
虽然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可拓评判方法应用于山西引黄工程中的两个实际工程岩体的评判时,得出的评判结果都与实际情况吻合,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大:隶属函数的确定,现应用于工程岩体分类的隶属函数形式多样;模糊综合评判中计算模糊子集的过程中模糊算子的选择;模糊综合评判次数的选取,这里只进行了一级综合评判,究竟采用几级评判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模糊综合评判相比较而言,可拓评判方法相关方面的确定简单明了,而且应用起来方便、准确、符合实际情况,受人为因素影响小。
10 结语
(1)隶属函数是一个特殊的关联函数。建立在可拓集合基础上的可拓数学,它扩大了数学的研究范围,使数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到研究矛盾问题,扩展到质与量相结合的物元。
(2)虽然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可拓评判方法应用于山西引黄工程中的两个实际工程岩体的稳定分类时,得出的分类结果都与实际情况吻合,但人为因素对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影响更大,例如模糊隶属函数、模糊算子、模糊综合评判的级别选取等,而应用可拓评判模式时相关方面的确定简单明了,受人为因素影响小。
参考文献
[1] 黄祥志,佘成学.基于可拓理论的围岩稳定分类方法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6,27(10):1800-1804.
[2] 苏永华,颜立新,等.模糊综合评判法及其在岩体分类中的应用[J].矿冶,2000,(4):6-9.
[3] 陈守煜.模糊最优归类理论模型及其在围岩稳定性分类与场地土类别评定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1993,(12):26-36.
[4] 刘普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VaR值 蒙特卡罗
金融危机的余波已经慢慢退去,冲击后新的金融市场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的危险性,信用风险的监管将成为重要的管理目标之一。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问题。而在学术领域,信用风险的度量成为受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众多发达国家纷纷采用VaR(Value at Risk)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估。风险价值方法(Vaiue-at-Risk简写为VaR)将风险进行量化,在风险的计量、预测和控制等方向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风险价值方法作为巴塞尔协议推崇的风险计量模型,能够综合衡量金融产品或投资的市场风险,既有利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也有助于监管部门的统一监管。因此,将风险价值方法引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国由于历史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对风险价值方法没有很好的应用,对其应用领域的使用范围并不清楚。因此,本文将针对VaR 的三种量化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介绍和评析。
一、我国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风险管理的理论主要是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重点是采用分类单独控制策略来管理和控制各类风险,主要围绕资产负债管理和信贷评估展开工作,主要处在对风险定性的评估方面,而在定量风险管理的认识上起步较晚,认识相对滞后。
1、风险管理策略落后
在风险管理策略上,没有构建社会和企业信用状况度量机制,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测、评级机构培育和资信数据库等方面都与国际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存在相当的差距。
2、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在风险定量管理的方法、技术上,虽然根据1988年巴塞尔协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风险量化管理还只是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配备方面,更多的是定性分析信用风险来进行风险评估,局部上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如企业报表的分析、风险度计算等,完全没有设计风险评估模型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是风险定性分析,其定量分析的水平只是风险评估的初级阶段。然而相同性质的风险资产在选择上更多的添加了人为因素,导致了银行风险管理上的疏漏。
二、VaR方法介绍
VaR(Value-at-Risk)中文译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一定的置信水平上,计算出给定时间段内预期发生的最坏情况损失的风险评估方法。VaR实际上是要回答在概率给定的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损失多少。VaR有绝对风险值和相对风险值之分,绝对风险值是指相对于初始投资额的最大可能损失,相对于收益期望值的最大可能损失即相对风险值。
VaR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单位是美元或其他货币,可以事前计算风险,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比如如果我们说某个敞口在99%的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值为$1000万,这意味着平均看来,在100个交易日内该敞口的实际损失超过$1000万的只有1天(也即,每年有2―3天)。在数学上,VaR可表示为投资工具或组合的损益分布(P&L Distribution)的分位数(?琢―quantile),表达式如下:
Prob(ΔPΔt≤VaR)=?琢
VaR的具体定义为:在一定的持有期Δt内,一定的置信水平1-?琢下投资组合P可能的最大损失。即:
Prob(ΔPΔt≥-VaR)= 1-?琢
例如持有期为1天,置信水平为97.5%的VaR是10万元,是指在未来的24小时内组合价值的最大损失超过10万元的概率应该小于2.5%。
在具体计算VAR值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二是方差―协方差法(Delta),还有一种是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不同方法的假设都不尽相同,但都有两个基本假设,即投资组合在持有期内保持不变以及历史上的变化对将来变化有影响。历史模拟法进一步假设数据的历史变化直接对未来变化构成影响,而Delta正态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则预先假定数据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三种VaR的计算方法各具特点且使用的范围不同,应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历史模拟法
“历史模拟法”是借助于计算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资产组合风险收益的频度分布,通过找到历史上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收益,以及在既定置信水平?琢下的最低收益率,计算资产组合的VaR值。历史模拟法假定投资组合的回报分布是独立同分布,市场因子的未来波动和历史波动完全一样,其核心是利用过去一段时间资产回报率数据,估算资产回报率的统计分布,再根据不同的分位数求得相应置信水平的VaR。
历史模拟法直接根据风险因子收益的历史数据来模拟投资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利用分位数给出一定置信度下的VaR的估计值。主要的计算步骤如下。
(1)映射,即首先识别出基础的风险因子,收集风险因子适当时期的历史数据(通常是3―5年的日数据),并用风险因子表示出资产组合中各个金融资产的盯市价值。
(2)根据风险因子过去N+1个时期的价格时间序列,计算风险因子过去N+1个时期价格水平的实际变化(得到N个变化水平)。假定未来的价格变化与过去完全相似,即过去N+1个时期价格的N个变化在未来都可能出现,由此结合市场因子的当前价格水平可以直接模拟风险因子未来一段时期的N种可能的价格水平。
(3)运用资产定价公式,根据模拟出的风险因子未来的N种可能价格水平,求出证券组合的N种未来盯市价值,并与当前风险因子的资产组合价值比较,得到证券组合未来的N个潜在损益,即损益分布。
(4)根据上述求解的损益分布,通过分位数求出给定置信度下的VaR。
2、方差―协方差法
方差―协方差法是假定风险因子收益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通常为正态分布),然后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如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而根据下式整理出整个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特征值:
和j的相关系数;为整个投资组合对风险因子i变化的敏感度,有时也被称为Delta。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xi为组合中每个金融工具对风险因子i的Delta之和 。
3、蒙特卡罗模拟法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VaR计算,原理与历史模拟法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市场因子的变化不是来自于历史观测值,而是通过随机数模拟得到。其基本思路是重复模拟金融变量的随机过程,使模拟值包括大部分可能情况,这样通过模拟就可以得到组合价值的整体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求出VaR。
蒙特卡罗模拟法也称为随机模拟法,首先建立一个概率模型或随机过程,使它的参数等于问题的解,然后通过对模型或过程的观察计算所求参数的统计特征,最后给出所求问题的近似值,解的精度可以用估计值的标准误差表示。其基本步骤如下。
(1)针对现实问题建立一个简单且便于实现的概率统计模型,使所求的解恰好是所建立模型的概率分布或其某个数字特征,比如是某个事件的概率或者是该模型的期望值。
(2)对模型中的随机变量建立抽样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试验,抽取足够的随机数,并对相关的事件进行统计。
(3)对模拟结果加以分析,给出所求解的估计及其方差的估计,必要时改进模型以提高估计精度和模拟计算的效率。
三、三种VaR估值方法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缺陷的比较分析
1、历史模拟法
同方差―协方差法以及蒙特卡罗模拟法相比,历史模拟法简单易懂便于操作,不要求对回报率分布形式作出假设,可以解决比如回报率分布厚尾或不对称等问题,同时避免了因为参数估计或选择模型而引起的误差。
然而,历史模拟法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回报率分布在整个样本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历史趋势发生逆转时,基于原有数据的VaR值会和预期最大损失发生较大偏差;第二,历史模拟法不能提供比所观察样本中最小回报率还要坏的预期损失;第三,样本的大小会对VaR值造成较大的影响,产生一个较大的方差;第四,历史模拟法不能作极端情景下的敏感性测试。
2、方差―协方差法
方差―协方差法又被称为Delta正态法,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并不多,主要用于对期权类工具的风险度量,其持有期很短,如只有一天,则Delta正态法与其余两种方法的差别不大;反之,如果持有期变长,则Delta正态法不能很好地度量风险。因为它是用线性展开来近似地映射风险,但对期权而言,其变动往往是非线性的,因此持有期变长后,线性逼近与实际变动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正是Delta正态法失效的原因。
3、蒙特卡罗模拟法
蒙特卡罗模拟技术是三种技术中最为复杂最为高端的,应用非常灵活,可以用于不同收益率走势的假设下以及收益率服从不同分布时进行模拟分析。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大量情景,使得其在测算风险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能得出更可靠、更综合的结论。另外,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是一种全值估计方法,体现了非线性资产的凸性,有效的解决了分析方法在处理非线性、非正态问题中遇到的阻碍。蒙特卡洛方法的优点在于其不受金融工具类型复杂性、金融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厚尾性等问题限制,能较好地处理非线性问题,且估算精度好,计算机为这一方法提供了有力的计算支持。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这种方法的不足。其一是计算量大。一般来说,复杂证券组合往往包括不同币种的各种债券、股票、远期和期权等金融工具,其基础市场因子包括多种币种不同、期限不同的利率、汇率、股指等等各种原因使得市场因子成为一个庞大的集合,不论是从市场矢量因子的数目还是分布来说,我们都要进行几千次甚至上万次的模拟,这对工作量的要求是很大的。其二,模型选择误差。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是个随机过程,不同产品价格波动方式也不同,用特定模型无法准确的模拟真正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因而模型选择会带来一定的选择误差。
将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都能有效的估算包含期权类工具的投资组合,而Delta只能估算包含少量持有期很短的期权类工具;当投资组合相应市场因素的历史数值都能获得时历史模拟法较好,当投资组合所含工具的条件符合一些常用软件设定条件时,则Delta较方便操作,当投资组合所含工具的条件符合一些常用软件设定条件时,可以考虑蒙特卡罗模拟法;历史模拟法和Delta 的计算速度较快,而蒙特卡罗的计算量决定了其计算速度;当考察的数据没有代表性时,历史数据模拟法会计算出错误的VaR值,但是Delta和蒙特卡罗模拟法可以通过备择相关系数和标准差或备择参数估计来避免;历史模拟法对采用备择假设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较难,Delta在检验备择假设有关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的效果较容易,而检验备择假设有段市场因素变动服从特定分布的效果则较困难,蒙特卡罗模拟法对备择假设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较容易。
四、我国VaR风险度量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讨论
1、市场缺陷
VaR模型假设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是成正态分布的,这一假设是许多金融模型计算的基础。在一个比较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这一假设是基本成立的。然而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还存在着许多制度上和法律上的漏洞,在应用VaR进行分析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不能实现很好的模拟。
2、操作缺陷
VaR方法使用的前提是需要收集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分析基础,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短,金融分析中的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都面临样本数据有限的问题。各金融机构关于贷款的各项数据仍处于非公开状态,金融数据的采集受到限制。在对某些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只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且评估人员的素质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受到影响,同时在进行相关分析时也不具普遍性。我国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历史数据往往不准确甚至虚假,会给风险价值的准确测量造成困难。另外,利率、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同宏观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市场风险还可能来自人为因素。因此,在我国使用VaR法存在着特殊的难度。
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求我国谨慎的使用VaR这一风险度量工具,不能一味的只参考VaR风险值进行评估,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虽然这种风险度量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将来风险度量的新趋势,也是中国和世界接轨的必然。VaR方法可以对投资组合或机构所需承担的市场风险而发生的潜在损失有一个客观的、事前的估计值,使市场风险管理决策有了客观的依据。这个客观的估计值(VaR值),概括反映了投资组合或业务单位或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状况,方便了业务部门对风险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 梁志森:VAR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J].市场论坛,2006(3).
[2] 周革平:VaR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与经济, 2009(2).
[3] 杨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南昌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