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性思维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

第1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摘 要】当前中国的人才培养主要途径为教育,接受教育的学生,在教育场所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有较大的联系。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发散思维入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 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特点

引言:创新是当前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关注度最高的焦点,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创新,这个创新除了教学方面的创新,还要从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发挥其想象力,对其发散思维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1.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点

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创新思维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育,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可以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进行培养,帮助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思路。对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第一,敏锐

在学生发散思维中,敏锐性主要是指学生对观察的事物的敏感度,可以将事物中不寻常、缺损等部分特征找出,可以根据自己的敏锐性,将问题解决。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敏锐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主动的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

第二,流畅

在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有个流畅性的特点,在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发散思维将发挥其作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较为敏捷、迅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多种解决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其思路是畅通的,思维是活跃、敏捷的。

第三,变通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变通,也就是随机应变,也就是俗语中的“不一条道走到黑”。发散思维就具有随机应变的特性,在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变通能力,要让学生不受常规知识、解题方法的束缚和限制,要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大胆的构想,转变思路,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创造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其除了以上这些特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征,例如独创性、创新性等。发散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学生学习、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解题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分析,要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很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在疑问中培养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喜欢问为什么,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在疑问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对学生问题的见解,学生针对数学教学中有疑问的地方,有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想象力、思维活跃度非常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数学疑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二,在变化中培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问题中的主语等进行转变,使其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的问题分析,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第三,在想象中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这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中可以充分利用的,面对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将其想象成自己喜爱的水果、饮料等问题,通过想象,将遇到的数学问题解决。想象力是发散思维培养中的关键因素,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和提升。想象力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在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学习状态等入手,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小结

数学在生活和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教学中,是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永兵.活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09):41

第2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

从教育本身看,教育的振兴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也渴望创新,渴望被认可,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

1.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力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指通过思考,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联想,把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合再组合,从而主动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要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诸如,教会联想培养思维灵活性,运用同类题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用分类讨论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用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用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做思考的主人。教师做引导师,适当地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逐步使学生摆脱对老师讲解的依赖。分析能力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思维能力,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有层次有梯度地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推理能力、联想能力等也是不可缺少的,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知识加以培养、引导。

2.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增强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自立。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是一门实用型科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使数学要更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热情高涨。如何将高中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没有一种让学生感兴趣的,在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中学好数学的方法呢?创设情境,是现代教学论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措施之一。在每节课开始的前几分钟,用一段简短精彩的引言,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的求知欲,这是一种高明的组织教学的艺术。如果能将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教学中,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语文课堂的经验,将语言的魅力展现在数学课堂上,通过适当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变死板为生动,让学生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过去我们的高中课程内容陈旧,理论知识偏多,知识面狭窄,而现在我国的高中数学教材有所改变,出现了在其他国家高中数学中有重要地位的概率、微积分初步,以及应用性强的向量、统计等初步内容,说明我国的数学改革已经朝实践性和应用性发展了。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集合与简易逻辑以运动会参赛人数的计算问题引入;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和研究等,就是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及其特点

创新性思维是以推理、判断为基础,通过特殊的认识途径和逻辑方式提出有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最高级和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揭示事物规律和本质的重要思维方式。数学创新性思维属于创新性思维的一种,是创新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体现,当然,数学的创新性思维也属于数学思维,它是一种最有价值、最积极的数学思维。由于数学创新思维结合人脑整体的运作优势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因此它能将数与形等许多知识体系完整的联系起来,打破以前的理论局限和具体内容限制,使数学的认识过程按照最优化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最终让数学达到创造性的成功。数学的创新性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独立性是其第一个特点,就是与别人、前人有着不同的独到见解,新颖程度是衡量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构建的这个过程就有思维独立性的特点;第二个是多向性,面对一个问题要能从多个角度去得到多种设想,可以灵活地通过转换条件来得出答案,这个特点的培养在高中数学学习非常必要;接着是连动性特点,就是在数学学习中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可以推出原理或可以看到反面或者联想到相关问题;第四个特点是综合性,就是可以在学习中可以将与之相关的材料、现象联系起来,将它们进行整合并深入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第五个特点也是学生比较难形成就是跨越性,它要求学生在进行数学思维过程时,可以选择性地跳过部分思维步骤,达到简化的目的。

三、高中数学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1、学生接受和处理能力

数学的创新性思维的重点在于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是学生的主观因素。数学的信息接受能力是对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对问题具体的分析,筛选可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为创新性思维提供材料;数学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学生能够在已学的知识里筛选、推理、判断、假设等并利用它们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必须培养的能力。

2、数学的知识框架

许多人认为,只要学生做很多题,知识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数学的创新性思维就能得到发挥。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虽然创新性思维需要知识基础,但大量的知识储备比一定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大脑就仿佛是一个图书馆,而知识就是一本一本的书籍,没有合理的安排,就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寻找所需要的"书籍",目的也不一定能达到。这就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也就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遇见问题,运用创新性思维可以很快的将相关知识点找出进行解决。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有个很好的知识框架比大量的做题效率高的多。

参考文献:

[1]张振峰.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

第3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来说,都是一项艰苦的任务,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尤为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对其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 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在:

1.1 思想政治课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的良好品质。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时代性强,不断推陈出新,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更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认识世界。

1.2 思想政治课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思想政治课而言,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的结果更多的是他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在学习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更注重对知识规律的理解、接受;对社会及身边的各种思潮、观点、行为具有分析鉴别评价是非的能力,决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

1.3 思想政治课还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生,不仅看待问题与众不同,在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2 利用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

创新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具有积极主动、发散、独创等鲜明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在创新过程中,创新者所具有的创新思维的品质,其中主要包括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个性品格、勇敢的探索精神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更是一个巨大的铸魂工程。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神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加强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理想是创新的动力,信念是创新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和道德观。

第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还要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是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是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克服思维固定性的制约,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产生。

2.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品质的基础上,要注重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核心内容。所谓创新思维也可叫创新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主要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所以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任务驱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索取知识,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来搜集有关信息、形成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根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自由讨论、辩论,不管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还是扩散性思维,都要让学生有新角度、新构思、新方法,充分活跃学生思维。对学生总结的概,归纳的问题,提出的新观点及分析问题的不同思路,教师要加以“集中”证实与评价。教师“集中”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坚持“激励性”原则,挖掘学生身上创新思维的闪光点,给予正确评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能,摆脱妄自菲薄,畏葸自缓的心态。扩散性思维与集中思维相互统一,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4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设计方法;艺术领域

设计作为艺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也是艺术领域发展的基础。因此,一幅好的现代设计作品,与创新性思维模式是离不开的。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创新性思维是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设计是实现想法的工具,所以说设计中必须有创新性思维的存在。记得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想象力要比知识理论重要很多”,其实想象力也是我们正在说的创新性思维模式。由古至今,人们利用创新性思维所设计的作品有很多,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其设计方法和创新性思维,都不禁令人赞叹,甚至有的人所,它们不是由人类所创造的,而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创新性思维本身就是上天赐予人们最好的礼物,设计师人们利用自己的独特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再利用完美的设计方法,以此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也成为这个时展的主要形式。

一、创新性思维的分析

(一)、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1.收敛性思维模式。收敛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引导设计师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保留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其主要的特点为: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发展性相对较长,并且观察性能也相对较强。

2.立体思维模式。立体思维是创新性思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是引导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在脑海中有一个相对较为立体的形象,其主要的特点为,具有良好的平面、科可行等性能,它没有收敛性思维那么影响,对设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空间性思维模式。空间性思维和以上的两种模式相比,要开放很多,主要是引导设计师将自己的想象力打开,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联想。其主要的特点为:思维相对较为多元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开放、整体、综合等性能,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性思维的优势,并且对其设计形式,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

(二)、创新性思维模式的主要阶段

1.准备。在创新性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是需要设计师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也就是创新性思维得孕育阶段,并且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全面的提取,这样的可以为创新性思维模型下一阶段的构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想象。设计师应当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反复的联想。并且在联想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进行反复的假设、肯定、否定等形式,经过反复这样的形式,最终将自己的联想结果形成。

3.结果检验。在联想的结果得到验证以后,设计师应当对其结果,进行全面的验证,这样可以将其结果变得更加的成熟和实用。

二、设计方法分析

(一)实用性设计方式

在设计的过程中,实用性其实也就是注重设计在市场中的使用性能,并且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设计中的功能性,同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计产品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仅要充分的具备创新性思维,也要对自己所涉设计的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和前景,以及本身只有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注重的产品的外表,可以利用对颜色和图形的创新,增加设计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此获得了人们对产品设计的关注度。由此看来,在实用性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利用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市场的前景,进行创新性思维设计创造,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充分的对产品进行认知和了解。那么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样的设计形式,也是他们所喜爱的,更加激发的了他们创新性思维中的乐趣。

(二)、在功能上的设计方式

其实,每一幅设计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的功能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好看才设计的,其功能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视觉功能,推销功能、含义功能的等。从这些功能的表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可以仅仅抓住人们的眼球,在市场的不断开阔新的发展领域,并且将其含义在真个设计的画面中,进行全面完美的表达。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其功能的注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功能上面的设计方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1.对设计的功能的进行挖掘。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不是的仅仅要保留现有的功能就可以了,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对设计功能中的未知领域进行全面的挖掘,对周围的物要进行全面的观察,以此从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提示。在设计的过程中,重要用心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就会不断激发自己创新性思维模式,这样在设计功能挖掘的过程中,可以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跳跃。例如:某位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一次意外中,发现自己的女儿将袖子绑在自己的脖子上,以此激发了这位设计师的灵感,这对服装行业的发展,也到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并且将其设计功能,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2.设计功能扩展。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的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对设计中原本的功能,进行全面扩展。例如:人们常用的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有开始的职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一直到现在不仅仅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可以利用手机进行上网料聊天、查资料、看电影、照相、发邮件等各项功能,这些种种都是设计功能扩展的代表。这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一种设计的兴趣,和一种设计中的挑战,吸引着他们不断的探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创新性思维与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此促进了我国设计行业发展的进程,更将我国的艺术领域带来的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伯军. 创新性思维与设计方法的探讨[J]. 包装工程,2014,01:143-146.

[2]王建才. 创新性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思维模式构建分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5:97-100.

[3]洪凯. 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技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

第5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新世纪需求新型的人才,而新型的人才要靠新型的教育培养。新型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原则,开启学生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激发求知兴趣,激励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捕捉直觉,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批评,多角度思考,意在创新。思维创新就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得以落实。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需要引导,创新就像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适宜的土壤、气候,科学的浇灌,施肥和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和结果。因而教师就是要去创设这样的环境,一种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地理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他的看法和想法,要学会去理解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老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地理课上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二、利用感性材料,更换上课主体、创新提问、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传统的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状态。因此,老师的提问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学生有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比如在学习“地壳运动”一节时,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地壳为什么会运动?(2)地壳怎样运动。有了这两个问题,学生会带动思维,很快进入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例如学习《中国的地形概况》一节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地形的差异。结果,很快学生就说出了各部分地形名称及高低差异,之后我揭示本节课重点是学习地势、地形的特点、优势性。同学们继续读文识图,很快分析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及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经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出二者的优越性。

三、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它汇集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对比鲜明的特点。目前学生在学习地理上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概念模糊,致使学习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挥地图的作用,发展地图思维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地图的内容生动具体、主题明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从形象的感知、具体的事物入手,逐步形成抽象的科学理性知识。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例如:在讲授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分布时,必须借助地图才能讲清其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利用地图还可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了解地理事物间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创新思维提供营养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有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学教程中,应注重教会学生利用材料和工具亲自动手和实验,使手和脑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创新思维提供营养。比如讲授经纬网的有关知识时,可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做小地球仪,画出赤道、南北两极、经线和纬线,观察经、纬线长短及表示方向,再讲经纬线定义及特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记忆。另外组织多种形式的地理兴趣小组、搞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途经。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手段和场合应该通过日常教学过程,在教材中渗透,在活动中实现。同时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五、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讨论、讲解、提问、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开展竞赛。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情感,锻炼其创新能力。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学中十分广泛,比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提问、答问比创新,思维比敏捷,辩论比激烈等等。

第6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领导 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 郑孟煊,广东省清远市委党校教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43-02

一、孔子对创新思维的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

众所周知,“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其内涵把“故”与“新”辩证地联系起来,不仅强调了新的意义,而且客观地、历史地处理故与新的关系,明确了温故的目的在于求新。《老子》也指出,“洼则盈、敝(陈旧)则新”(第二十二章)。可见,传统文化对创新的这种哲理认识是很深刻的,是创新思维的基本问题。

同时,孔学把学习与思维内在地结合起来,指出“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怠)”(《论语・为政》)。只学而离开创新思维,必是教条主义,学思结合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孔子抓住这个根本,在《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是对创新思维的描述,也指出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博学之”要求广泛地学习,知识面广了创新思维的空间才能扩展;“审问之”,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正如爱因斯坦讲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慎思之、明辨之”,是创新思维过程的要求;“笃行之”,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使创新思维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可见,认为儒学(孔学)忽视创新性是不对的。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实践与成就就是传道解惑。因此,孔子对教育的看法必然也更具深刻性、权威性。他指出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不仅是他的切身体会,而且为教师定下了最基本的要求与标准,即当教师必须是一个“温故知新”者,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符合当教师的条件,才是个合格的教师。孔子作出这样的判断、要求、表述,说明了孔学对创新思维意义高度的肯定与推崇。

二、老子对创新思维的开展作了精彩的论述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学,对创新思维也作了深刻详尽的论述。这主要表现在《老子》(《道德经》)有关悟道的章节中。下面试作分析。

《老子》指出“古之善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认识把握道(规律)的过程又可称为“悟道”过程,与儒学讲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达到认知),意思相近。就是说,领悟与探求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是优秀的士者、道者(学者)的本能,其难度是很大的,处境是玄妙的,成果是深奥的。因而需要艰苦的思考,高级的思维。《老子》还进一步论述了为什么会这样的。老子认为,道(规律)有“夷”(看不见)、“希”(听不到)、“微”(摸不着)三者合一的特点,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的模糊状态。因此,要认识它就要“执古之有,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运用已有知识,信息去把握当前的现实,要能从历史上,因果关系上去思考,才能认识客观规律)。(《老子》第十四章),这与儒学的“温故知新”意思是一致的。正如当代学者王蒙说的,要悟道,就必须“细心体察、深入感悟,活跃你的想象力,思辩力、感受能力,调动精神的敏锐……”这实质指出了,悟道、格物必须具有创新思维。

《老子》描述了创新思维的心理素质要求。指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十三章)。就是说,人要悟道,展开创新思维,要有豫(从容)、犹(斟酌)、俨(庄重)、涣(舒展)、敦(朴实)、旷(开朗)、混(兼容)这七种心理气质。《老子》还运用充满想象力的形象思维,对这些心理要求作出描述:“像冬天跋涉江川”,“像对四邻的尊重”,“像接待贵客”,“像冰雪消融势态”,“像原木那样朴厚”,“像谷地那样低而开阔”,“像江河那样清浊兼容”(如楚辞的“水清可濯缨,水浊可濯足”)。从而把创新思维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讲得更形象更深入,更能让人触类旁通。使人明确了,在这样条件下去开展思维,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有创新成果。

《老子》接着提出“静之徐清”,“动之徐生”,“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有版本为“蔽不新成”,任继愈先生认为,古代篆文“不”与“而”字形很相近,故可能弄错)(第十三章),这是对创新思维过程的一种描述。“静之徐清”,思考时要有耐性,切勿急躁,促使潜思维发挥,求灵感涌现;“动之徐生”和风细雨地反复思考,焕发生机,进入佳境。由于不求满盈(夫惟不盈),所以有无限的思维空间,从而在困惑中徐徐产生新的认知(蔽而新成)。

三、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在《周易》中已有体现

《周易》被誉为传统经典之首,国外学者荣格称之为“智慧宝典”,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它是二进制数学之始。当代学人鲁洪生(首都师大教授)是研究《周易》的专家,他认为,“类比联想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周易》的思维框架”而这正与创新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

《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推天道明人事”,即以天事喻人事的思维特点。类比思维虽然逻辑性较弱,但思维空间广阔,给思维飞翔以无限性,这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条件。举例来说,以“松树”为思维认识对象,植物学家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去认知,会得出,“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的认知。而我国传统以天喻人的类比思想,则能看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以从松树中感悟到伟人的品格。类比联想思维具有模糊性(朦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这正是创新思维所需要的。模糊性给想象力以广大的回旋余地;灵活性让思维的变通度大大增强;开放性突破禁锢与束缚,使思维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与诠释。这些传统类比思维的优点,也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7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简单的来说其所指的就是某个人对某一事物独特的创见思维能力,这种思维不能能够看透该事物的本质,内在关系,更能对该事物进行独特的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隐遁守旧,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对知识提出新颖的见解。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其创新思维具体包含以下几种特种,第一,具有独创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固定思维的影响。第二,求异性,思维新颖,不同于常人。第三,联想性,可以将与之相关的事物联想在一起,找出新的答案。第四,灵活性,即不受固定模式的影响,束缚,善于打破常规。第五,具有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单与复杂的关系,通过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

2.初中商务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2.1.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具有实验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且课程资源丰富,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所以,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点来阐述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曾指出,任何思维、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从细致的观察开始的。因此,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基础,是开放思维的按钮,所以观察事物是否客观,决定着思维形成的客观与否,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去学会观察,并能将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深化,学生才能对事物产生独特的创见思维。

2.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猜想是指由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和规律作出假设,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探求知识的必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大胆设问、各抒已见、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结果,猜想探究方法,猜想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一节,就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叶片的形状、颜色、结构(挂图),然后让学生各自去猜想“为什么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是光、颜色、形状?”、“能真的制造出淀粉吗?”“如何检验”……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进行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还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金边吊兰的叶)、特殊的遮光材料(照相底片)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3.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造性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对生命的研究更加深入、精准;同时环境不断变化,使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命活动规律也发生相应变化。所以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时间、环境等多种可能条件和生产生活实践,辩证地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结语

第8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途径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深入研究历史学科的特点,钻研创新思维理论,探索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科学途径。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活动。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显著的特点,即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活跃的灵感。根据这一界定我们可得出,历史创新思维就是从历史的研习中能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新诠释,新假说,能从个别中认识一般,从偶然中认识必然,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以史为鉴,知古察今,展望未来。

二、历史学科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

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看,它所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不同质和量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成功的人和事的触觉,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创新灵感。

从历史学科教学过程特点来看,历史学科存在着“主体介入”的空间,这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历史认知的角度看,史书上记载的并非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存在进行观察、筛选、整理后的产物,其中包含了记录史实的史家的历史观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提倡主体介入,这个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鼓励学生主体介入,不仅能起到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他们批判思维的习惯,而批判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因素。

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当代青年科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正是问题促使我们进行观察思考,并提出新的假说。中国古代教育家也曾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肯尼思•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教学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的提问,另一类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历史教学中,回答老师的提问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意义。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发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孔子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激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提出独特见解。

2.实行教学民主化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害怕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维的道路;不安全感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路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

3.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育过程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结论形成的过程,这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模拟前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毕竟融入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青少年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实行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有所发现。

4.精心设计教学是创新思维的关键

第9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3-01

一、幼儿具有创新、创造的潜能

谈及幼儿创新、创造,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幼儿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然而,你如果仔细留意观察一下孩子的言行,定会从他们那里发现一些想象力丰富,有创新的言语或行为。比如一幼儿在和小伙伴谈话时,说自己假如有翅膀就飞上天看看宇宙究竟什么样子。如果成人能鼓励、引导,并加以不断培养和训练,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就能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⒈从人脑的生理发展来看,60%的脑细胞在3岁以前形成,到小学毕业前形成90%以上。相应的人类智力发展,5岁以前获得50%,8岁以前获得80%。因此人们的创新、创造水平,随着其智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的持续增强,达到较高的程度,因此从人脑机能的发展看,儿童时期是创新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期,这也是与幼儿的智力,心理特点相适应的。

⒉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心理基础。幼儿期是创新活跃阶段的起跑期,因此幼儿期是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形成的关键期。它对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界说

(一)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关系

创造力是创造能力的简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组成。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进一步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这样的思维活动属于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一般称为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种思维形式。灵活性、流畅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三个最重要的特征。灵活性反映思维的广度。敢于突破固定思维,善于从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畅性指思维的速度(敏捷性)。由于重视思维的发散、联想和想象、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因而思维过程中少有阻滞,善于扩散,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大量新的观念、设想和方案。独创性(新颖性)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层次。由于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循规蹈矩,所以能获得过去未有的新成果,表现出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能导致新颖产品的出现。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创造思维也具有自身的特点。(1)创造性活动的不稳定性。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意志力都较弱,因此幼儿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他们的创造愿望来得快,也去的快,常常是瞬间即逝,如果有成人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幼儿的创造能力就会向前发展。(2)创造性活动具有情境性。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但他们的心理活动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创造性思维较多地表现出情境性。同时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受兴趣的影响,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创造的积极性。(3)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由于环境、教育、遗传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有的幼儿擅长创编故事,有的幼儿擅长美工创作,如果这些幼儿的创造才能能够得到尽早的发现和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要有环境和教育起积极的作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都会有较大的发展,但不能根据幼儿的一时表现,就断言其创造能力的高下。

三、明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