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人才范文

水产人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人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人才

第1篇:水产人才范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积极应对其实践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注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依托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进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必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符合高校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培养的重点,与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的宗旨的素质教学观相一致,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亟需相关的教师人员转变教学理念,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以及教学设备,以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协调一致发展,其教学实践有助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具有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同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当前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水产养殖专业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广泛,是一门技术型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导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将具体的知识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性思维,提升教学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水产养殖教学实践,是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基地的方式开展实验课程,加强与校外优秀企业进行合作,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奠定基础。

二、应用型人才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发展现状

在当前应用型人才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发展过程中,实验基地数量少,忽视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平台不健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的发展需要。同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落后,部分教师将教学任务的重点转移到理论知识讲授中,没有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国当前部分高校开展水产课程的时间晚,但课程知识广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环节中,验证性的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大,综合型实践课程有限,忽视校外实习,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对相关的应用知识掌握不透彻。教师在水产养殖课程的安排上缺乏科学性,没有严格按照当前高校整体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其相关的教师人员都不是本专业的教师进行执教,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有限,在实验训练环节中,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弱,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方式

(一)完善课程类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的关键是,需要逐步完善课程类别,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与该地区高校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背景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课程类别的规划上,要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进行研究,对其不同类型课程设置理念进行更新,将水产养殖等相关的鉴赏、繁殖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申报,通过之后方可进行教学。当前水产养殖专业涉及技术以及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为了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需要对水产养殖学科进行科学的划分,理解水产养殖专业的关键内涵,明确其专业发展方向,做好社会市场调查工作,为学生制定符合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培养计划,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日后就业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培养综合型发展的人才,切实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二)优化实验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需要注重优化实验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内容,合理优化实验验证以及试验性的实验之间的比例,以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实际发展特点出发,及时对传统教师处于课堂权威地位的局面进行完善,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实践教学的乐趣,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全程讲授实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当教师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不要将实验结果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对其进行引导,纠正实验中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掌握实验的步骤,明确水产养殖相关技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升教学实践效果,可以适当的增加试验型实验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具体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打开学生思路,通过试验的方式掌握水产养殖相关的药理以及病害原理。

(三)改善实践条件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提升水产养殖教学实践水平。水产养殖理论以及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将其准确的应用到实践环节中,将具体的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真切体会水产养殖过程,明确岗位职责。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过程中,要注重优化相关的科研教学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水产养殖科研设备。

(四)优化实践资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环节中,需要注重优化实践资源,完善水产养殖学习资源库,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实时的更新,使之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科研条件的调整水平,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构建水产养殖案例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论文素材,为学生顺利毕业奠定基础。注重优化综合实践模块,充分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智能化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注重加强与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进行沟通,此时教师可以随时向平台中相关的水产养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选择适当的素材进行实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在整合实践资源的环节中,要注重分析该地区气候以及天气变化情况,掌握好水产养殖的关键期,将实践教学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收集相关集约化水产养殖以及病害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在具体实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五)优化培养方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下,亟需优化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设置的环节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教学大纲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参考,充分结合当前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进行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目标,将试验型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由当地相关的水产研究所专家前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小组的方式,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制定专业教学、科研训练计划,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中,注重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论

第2篇:水产人才范文

一、涉及修缮费用并考虑租赁过程缴纳的税费的出租财产计税方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46号)文规定,个人出租财产取得的财产租赁收入,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应依次扣除以下费用:

1、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费

包括房产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持完税凭证据实减除。

2.由纳税人负担的该出租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

在计税时可以扣除的修缮费用,是指房屋在修补、修理时支出的费用,不包括为美化房屋而装饰和装修支出的费用。允许扣除的修缮费用,以每次800元为限,一次扣除不完的,准予下一次继续扣除,直至扣完为止。

3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

月财产租赁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

扣除上述三项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例1:2002年2月1日,赵某将市区一街面房出租用于经营,月租金收入3000元,租赁合同约定的租期为一年。计算其2月份应纳个人所得税。

分析:

房产税:3000×12%=360(元)

营业税:3000×5%=150(元)

城建税:150×7%=10.5(元)

教育费附加:150×3%=4.5(元)

印花税:3000×12×l‰=36(元)

以上税费合计:

360+150+10.5+4.5+36=561(元)

个人所得税:

(3000―561―800)×20%=327.80(元)

例2:假如三月份起修改合同,月租金修改为5600元,计算其3月份应纳个人所得税。

分析:

房产税:5600×12%=672(元)

营业税:5600×5%=280(元)

城建税:280×7%=19.6(元)

教育费附加:280×3%=8.4(元)

印花税:(5600×1l+3000)×1‰-36=64.6―36:28.6(元)

以上税费合计:672+280+19.6+8-4+28.6=l008.60(元)

个人所得税:(5600―1008.60)×(1―20%)×20%=734.62(元)

例3:假如月租金收入仍是5600元,4月份为修缮该房屋共支付900元,并经当地地税机关认可。计算其4、5、6月份应纳个人所得税:

分析:

4月份应纳房产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同3月份,合计980元,修缮费扣除额为8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5600―980―800―800)×20%=604(元)

5月份应纳房产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同3月份,合计980元,修缮费扣除额为100元(900-800),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5600-980―100)×(1―20%)×20%=723.20(元)

6月份应纳房产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同3月份,合计980元,修缮费已全部扣完,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5600-980)×(1―20%)×20%=739.20(元)

应当注意:(1)涉及租赁过程缴纳税费或修缮费用的出租财产法定减除费用是减除800元还是减除20%的费用,并不是依据租赁收入是否超过4000元,而应当按租赁收入减除财产租赁过程中缴纳的税费和由纳税人负担本期可以扣除的修缮费用后的净收益额确定。(2)房屋租赁所得,按次(月)计征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一次取得数月的房屋租赁所得,能够提供准确有效凭证的,可将所得分解到所属月份,分别计算缴纳;纳税人在同一县(含县级市、区)辖区一个月内多处取得的房屋租赁所得,应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3)纳税人的修缮费用和在出租、转租房屋过程中,缴纳的监理费、工本费、手续费及转租房屋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可予以扣除。

二、按市场价格出租居民住房的租赁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住房租赁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12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出租商住两用房征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74号)的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按市场价格出租居民住房,用于居住的,租金收入房产税税率减按4%,营业税率减按3%,租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税率减按10%。

例4:2002年7月1日,王某将市区有一街面房出租用于居住,月租金收入3000元,合同约定租期为一年。计算王某7月份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分析:

房产税:3000×4%=120(元)

营业税:3000×3%=90(元)

城建税:90×7%=6.3(元)

教育费附加:90×3%=2.7(元)

印花税:3000×12×1%0=36(元)

个人所得税:[3000一(120+90+6.3+2.7+36)一8001×1 0%=(3000―255―800)×10%=1945×10%=194.50(元)

三、个人投资设备取得的设备投资分红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投资设备取得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0]540号)的规定,个人投资设备取得的设备投资分红,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投资特征的融资租赁行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对以上个人取得的分成所得,应按“财产租赁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具体计征办法为: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财产产权发生转移之日止,个人取得的分成所得可在上述年限内按月平均扣除设备投资后,就其余额按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产权转移后,个人取得的全部分成收入应按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例5:某医院刘医生等十名职工出资购入一台价值360万元大型医疗仪器,用于多项疾病的诊断。合同约定:投入使用的前5年内该设备医疗收入的75%用于刘医生等十名职工的投资分红,运行第5年至第10年间该设备医疗收入的50%用于刘医生等十名职工的投资分红,自使用满10年起该设备所有权属于医院,从第11年开始该设备医疗收入的30%用于刘医生等十名职工的投资分红,直至设备报废。假如刘医生的投资分红比例为10%,在该设备使用的第60个月、第61个月和第121个月分别取得医疗费收入10万元、10万元和8万元,计算刘医生在该设备使用的第60个月、第61个月和第121个月分别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分析:

第60个月,属于设备投入使用的前5年内,应按该设备医疗收入的75%用于刘医生等十名职工的投资分红,并按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财产产权发生转移之日止计120个月平均扣除设备投资额。第60个月刘医生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100000×75%-3600000÷10÷121×10%×(1―20%)×20%=720(元)

第61个月,属于设备投入使用的第5年至第10年间,应按该设备医疗收入的50%用于刘医生等十名职工的投资分红,并按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财产产权发生转移之日止计120个月平均扣除设备投资额。第61个月刘医生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100000×50%-3600000÷10÷12)×10%-800]×20%=240(元)

第3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人工湿地; 应用机理;铁路车站污水处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123.3] 文献标识码:A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管理的综合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市政、生活和农业废水,根据国际上人工湿地的运行经验,正常情况下湿地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农业灌溉水质要求,并且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低廉。虽然稳定性和出水指标正在进行着研究,但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特别是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TP(总磷含量)和TN(总氮含量)的去除率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目前对于人工湿地生态去污技术的研究以在中小城镇构筑节约型人工湿地为主,成本低廉且运行效果很好;同时,结合人工湿地技术利用荒漠化的土地对污水进行物理、化学和植物处理,不仅使污水的处理效果有了大大提升,也使荒漠化土地有了可持续利用的价值。

太原-中卫-银川铁路地跨我国黄土高原和宁夏荒漠边缘,铁路区间站一般规模不大,距离城镇较远,其污水一般以职工办公生活污水和货场生产污水为主,污水量较小且污水负荷较稳定,车站管理人员较少,适宜采用小型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铁路站区采用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近几年才采用,太中银铁路线区间部分车站污水采用小型人工湿地进行处理,2011年11月投入运行,2013年6月进行了检测,下面就选取安边站人工湿地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1 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的优点及机理:

1.1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的优点

1)建造和运行费用低廉;

2)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3)废水处理效果优越,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4)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

5)可提供和间接提供生态、农业和经济效益。

1.2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缺点

1)需2~3个生长周期,所以需建成几年后才达到完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目前人工湿地技术最大问题在于缺乏长期运行系统的详细资料。

2)占地面积大

1.3 人工湿地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由相互联系的三类要素组成: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人工基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为水生植物提供载体和营养物质;水生植物除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外,还有输送氧气到植物根部和维持水力传输的作用;而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1.4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效率

1)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综合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污水的研究数据,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人工湿地对BOD5 的去除率可达85%~95%,对COD 的去除率可达80%,处理出水BOD5 的浓度在10 mg/L 左右,SS 小于20mg/L。

2)对氮的去除效率。废水中的氮以无机氮和有机氮两种形式存在,无机氮可以被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合成植物蛋白质,植物的收割对湿地系统除氮有直接贡献,但这一部分氮仅占总氮量的8%~16%。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氮的去除中起着重要作用。提高氮的去除率最重要的是提高湿地系统中的硝化作用强度。还有研究发现,人为提高湿地中BOD与NO3-N 之比(如添加秸秆或甲醇),氮的去除率会大幅度提高,能从30%左右上升至80%~90%,原因是BOD∶NO3-N 的比值太低时不利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当比值上升到2.3 时,反硝化率达到最大值。

3)对磷的去除效率。在人工湿地中磷主要是通过基质的吸附、络合及与Ca,Al,Fe 和土壤颗粒的沉淀反应及泥炭累积,植物的吸收,微生物去除等作用而去除。依据经验芦苇、茭白的除去能力较其他品种的植物强。据资料显示,人工湿地对各种类型污水中的TP 的去除率为47.0%~97.2%。

4)对SS(悬浮物)的去除主要是依靠人工湿地中填料的吸附、过滤作用和自身的沉淀功能。不溶性SS,可在进水的10m以内去除90%。但对于浓度过高的污水,需要通过一定的停留时间来进行过滤和沉降。可溶性有机物则主要依靠湿地中芦苇植物的吸收作用。

5)有害微生物的去除机理,有害微生物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被去除。在人工湿地的环境下,去除有害微生物的物理因素包括过滤、沉淀、富集和紫外辐射作用;也可通过氧化及其他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噬菌体等生物化学作用使有害微生物自然死亡或被吸收消化。

2、太中银铁路线区间车站小型人工湿地的组成结构与运行监测、应用

2.1 太中银铁路线区间车站小型人工湿地的组成结构

铁路安边站污水采用潜流型湿地处理,污水由进水口一端沿水平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砂石、介质、植物根系,流向出水口一端,以达到净化目的。人工湿地处理能力为15m3/天,占地面积为15.5*15m,采用20m3化粪池预处理调配污水负荷。为防止湿地系统因渗漏而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在工程施工时尽量保持原土层,在充分夯实后再采取防渗措施。本项目采用0.5mm厚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薄膜作为防渗材料。填料床内基质为粘土、砾石、炉渣等,共分为三层分布于湿地芦苇根系和水管中。表层土层和砂土层用于提供湿地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并能通过密实的物理结构过滤污水中的污泥等有机污染物。布水管中的污水通过高进低出的水压作用,并经过芦苇湿地植物根系的吸收以及填料的过滤,到达集水管后,统一流入表流人工湿地进行进一步的过滤,然后再由出水口汇出完成污水净化过程。为避免冬季气温降低对系统正常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考虑在冬季在湿地上覆盖一定厚度的草袋,减少热量散失;所有的连接管道都满足设计覆土厚度。

具体分布见下图

潜流型构筑湿地剖面图

2.2湿地系统流程及运行

全站污水进入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及调配后,经闸阀井控制均流进入湿地进行处理,经出水井排出。系统运行第一阶段是启动阶段,在此阶段中整个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湿地在插种芦苇等植物后即需要充水,将水位控制在地面以下25mm处,按设计流量运行3~4个月后,将水位降低到距湿地床底0.2m处运行,以促进芦苇等净化植物的根系向深处发展,待根系伸入到床底生长后,可将水位调节到地表以下0.2m,进行正常运行。第二阶段是成熟稳定阶段,在此阶段中,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植物的生长仅随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年间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从启动到成熟所需的时间随各地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2.3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分析

为了讨论本项目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消减作用,本次试验以化粪池预处理的污水进入构筑湿地前后的各项指标为样本,得出数据说明构筑湿地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对污染物的消减效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监测数据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进行检测取样测定。

2.3.1监测指标

选取COD、BOD、SS、TN、TP作为测定指标,并以各指标去除百分比反映构筑湿地污染物去除状况。

化学需氧量COD:所谓COD,就是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构筑湿地的BOD5:就是五日的生化需氧量,表示五日的时间里,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含量的综合指标。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构筑湿地中的SS:SS即水质中的悬浮物(Suspended Substance)的缩写,水质中悬浮物指水样通过孔径为0.45μm的滤膜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105℃ 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质,是衡量水体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构筑物湿地中的TN、TP:TN就是总氮含量,包括溶液中所有含氮化合物,即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无机盐氮、溶解态氮及大部分有机含氮化合物中的氮的总和;TP就是是总磷含量,就是水体中磷元素的总含量.。磷和氮含量过多会引起藻类植物的过度生长,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2.3.2 结果对比

表1 监测数据对比表

BOD5/mg•L-1 COD/mg•L-1 SS/mg•L-1 TN/mg•L-1 TP/mg•L-1

来水 出水 来水 出水 来水 出水 来水 出水 来水 出水

93.81 21.23 210.17 54.20 110.18 18.21 32.20 12.10 2.60 0.80

取样检测结果表明的构筑湿地对BOD5、COD、SS、TP、TN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7.37%、74.23%、83.47%、62.42%、69.23%;数据表明构筑湿地的处理效果达到了设计排放要求(见表2-2)。另外,一部分经过构筑湿地的出水通过布水管线回流至分布在构筑湿地旁的景观湿地中,进行自然状态下的水质净化并构成稳定的生态小环境。

表2执行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

直接排放的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 L)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30

化学需氧量(COD) 150

悬浮物(SS) 30

总氮(TN) 25

磷酸盐(TP) 1

通过检测结果对比,污水处理后主要监测数据均小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均能达标排放。

2.4运行现状、管理及处理效果探讨

2.4.1运行管理

2011年11月份竣工验收后,基本上没有进行维护,只是车站管理人员定期巡视。小型人工湿地运行管理也比污水处理厂简单、便捷。因为人工湿地完全采取生物方法自行运转,因此基本不需专人负责。人工湿地中起主要处理作用的还是微生物,不是土壤的过滤作用。从现有资料来看,人工湿地服务年限一般按照10-15年计算,也就是说设计比较完善的湿地系统15年以后才需要清理填料床,达到服务年限的人工湿地系统在清理填料床后,即可重新投入使用。

人工湿地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区间车站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工湿地同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一般投资可节省1/3—1/2。在处理过程中,人工湿地基本上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处理过程中基本无能耗,运行费用低,小型人工湿地初期基本不需要运行费用。因此,在铁路区间小站建设人工湿地比传统污水处理站更加经济、更实际。

2.4.2使用效果

人工湿地在农村地区及偏远地区的使用效果优于传统污水处理厂,尤其是在铁路区间小站建设的人工湿地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人工湿地使用纯生物技术进行水质净化,而污水处理厂则使用化学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有害化学成分的淤泥、废渣影响环境,而人工湿地则不存在二次污染,维持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其次人工湿地以水生植物水生花卉为主要处理植物,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改造农村、荒漠环境,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另外,人工湿地还拥有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在人工湿地上可选种一些具备净化效果和一定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研究表明芦苇作为人工湿地的主要植被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成为一道绿色的景观,而且可以用于编制草席出售,间接增加小站的经济收入。第三,运行初期除冬季外基本不需要人员进行管理、维护。

2.4.3 构筑湿地的维护

对于车站所处的西北地区,特别是冬季对湿地的维护工作很重要,主要是以基质为对象,采用覆膜保温的方式。水平潜流式的构筑湿地结构也保证了冬季稳定通水和处理效率;采用强化预处理与人工湿地的组合技术,保证了系统的总体处理效率;采用地膜覆盖防冻措施,有效控制浅层水温。对于湿地植物芦苇根据其生长状况每年冬季进行收割。

本项目从投产运行到现在运行了3年左右。相关运行状况需继续研究。据相关其他项目小型人工湿地经验表明,有关湿地的单元床经过长时间连续运行,基质表面的生物膜会出现老化、脱落,为了保证系统的处理能力,需根据出水水质的变化,通过返水弯提高湿地内水位,水位升高后污水在湿地内对基质表面的老化生物膜发生浸泡和冲刷作用,再通过拔掉返水弯出水产生的高压,水流压强对使一些老化、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走,达到清理基质的效果。

构筑湿地达到设计年限后,如需继续使用则采用工程措施进行重新挖填。挖填过程包括:基质的铺设和湿地植物的种植。其中土壤基质恢复的同时要保证管道的通畅;施工经过约4个月的时间,构筑湿地可在此投入使用;如需要进行湿地恢复则要根据湿地的类型、恢复目标和退化程度,湿地恢复措施可分为:土壤基质的恢复、植被恢复与生境改善、湿地生态水管理。

3、 结论及展望

经过对安边车站的人工湿地进出水各项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得到BOD5、COD、SS作为参考指标时的数据,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后排放标准;并且由于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对于铁路沿线中间小站的污水处理管理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维护,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人员配置,受到了基层站段的欢迎。

目前尤其是冬季,低温对人工湿地中主要机制的影响还在进行着不断的试验及发现工作。人工湿地技术的兴起和进一步的研究,对污水处理及小流域的生态修复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人工湿地的各项指标数据及其保护措施已经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白晓慧,王宝贞,余敏,聂梅生.人工湿地技术发展及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6):88~92.

[2] 钟成华,李杰,邓春光.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氮、磷去除机理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30(4):141~146.

[3]吴树彪,董仁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与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 2008(08)

第4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农学专业水产养殖本科院校特殊性问题我国之所以被称为农业大国是因为:其一,我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其二,是因为我国耕地面积广大,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其三,是因为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与发达国家相比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较多。另外最重要的是因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工业发展程度有待提高。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以及矿产业。农指的是农耕(粮食、蔬菜)。林指的是林木产业(木材、果实)。牧指的是畜牧业(牛牲畜饲养)。渔就是水产品饲养。副就是这些农业方面的副业。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号召,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鱼类等水产品因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且营养丰富肉质鲜美而备受人们青睐。在此背景下,我国水产养殖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投入,这对于我国水产养殖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随着我国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积累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对于更好地建设水产养殖专业,培养专业的人才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服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学专业的特殊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是我国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体力劳动比重大等特殊性,大众对其认可度并不高,而水产养殖作为农业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被忽视。因此,政府應该大力宣传农业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重视农业,提升大众对于农业的认可,提高农业的地位,同时,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及高校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二、高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授课形式枯燥

目前,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局限于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育现象,大学也不例外。单一的上课方式枯燥而又乏味,老师将理论知识以授课的方式强行灌输,这种“闭门造车”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走入盲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对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差。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水产养殖专业来说,课上学习的知识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导致“学无所用”,这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来弥补学生实践能力的空白。

(二)专业偏见,人才流失

由于水产养殖专业的行业特殊性,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对水产养殖等农学专业有些许偏见,认为该专业毕业后就业出路窄,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就业环境不理想,待遇一般,前途不够远大等等,而学生高考结束时大多在18~20岁,多年的埋头学习使学生对专业知之甚少,在选择专业时没有主见,一味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忽略自己兴趣爱好,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愿报考水产养殖专业,或者即使报考或调剂为水产养殖专业也在一年级时转专业,严重导致了水产养殖专业生源不足,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而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贡献,因此,消除大众对于水产养殖专业的偏见已经刻不容缓。

(三)就业问题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渐趋饱和。尽管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养殖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渐增,但部分水产养殖业的学生一直认为养殖业艰辛、升职空间小、工作前景不好等,不愿意从事本专业,毕业后放弃用学习了4年的专业知识择业,而是选择转行另谋生路,直接或间接从事本行业的学生较少,造成水产养殖专业行业内就业率较低,这种现象尤其发生在就业选择较多的江浙沪等地。行业就业率低不仅是学生或者地区的原因,水产养殖专业就业范围本身较狭窄,可供选择的岗位较少。多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水产养殖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稀缺,使得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很难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万俊毅,尹然平.大类培养学生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 :47-50. 

第5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 水产检验 检测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E254.7 文献标识码:A

水产品及水产加工品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对水产品质量、水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水产检验检测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数据来源,在水产业生产和水产品养殖、渔业发展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设和管理好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是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目前实验室管理在运行和制度建立上还没有与实际需要形成同步发展,从而限制了实验室检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对于保障我国水产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被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所包围。实验室作为实验、科研、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基地,其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水产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密切关注水产品灾害发生演变规律,有效地开展水产品质量、水质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应对,提高了科技对水产、水质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水产品药物残留、水质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如何加强实验室日常制度建设,如何健全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加强检测设备的管理,如何有效实施检测人员队伍建设,以保证所出具检测数据的准确和检验结论的可靠,已成为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2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主要是为完成相关的试验而基本配备的,实验室主要有水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水质监测相关研究等方面,仪器设备的采购要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科研方向和检验检测内容制定相关设备采购计划,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一线检测设备仪器建设,确保重点仪器的集中投入。针对新开发、新承接的重大检测项目的设备采购,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超前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必须要能够满足实验室的实际工作需要,所选购的检测设备计量特性应与检测要求相匹配。

实验室常用仪器诸如原子吸收仪器、原子荧光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超高相色谱仪的管理是实验室质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实验室相关检测技术人员的认真负责和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实验室应着重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日常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程序,检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质量手册和操作指导书要求,定期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水产品质量、水质监测只有规范设备的日常运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才能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使用能力,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3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工作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性工作。实验室人员作为承担工作和完成科研任务的主体无疑是首要因素。实验室日常工作、实验管理、实验研究三项基本任务的服务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实验人员的素质、人员配备和使用要科学合理。实验室需要一个专业结构和人才层次合理的优秀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本学科杰出的学术带头人,是保持实验室向更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首先,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思想和较强科学管理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其次,将培养人才队伍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通过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加大专项扶持力度等措施,培养一大批年轻检测技术人才,关系到实验室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应注意加强专业管理人员队伍和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选聘。第三,强化实验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责任心,增强大局观,做到诚恳待人、科学检测、公正处事。

4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检测质量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品质量和水质检验检测是实验室工作的基础,检验检测报告则是检验检测工作的综合反映和工作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全面提高检测、服务、管理能力,不仅是实验室生存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发挥好自身优势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外在要求。在实验室工作开展中要细化实验室工作单元,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技术革新,要不断适应科技创新的形势,逐步由单一检测型向检测、研究、服务的复合型机构转变。要开展合作,整合检测资源,增强检测实力,提高检测能力。要加强对检验检测工作质量的管理,特别是检验检测报告的管理。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出具符合标准、规程要求的原始记录和报告、证书。这样,通过检测能力的增强,提高检测报告的公信力,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公正、准确、及时,争创规范化实验室。

5 加强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规划,实现整体效能提升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需求量大,人员配备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建设和管理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始终以国家目标和所在地的现实需要为工作重心,加强实验室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和研究,争取实现实验室实力水平的整体提升。还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向更高层次目标发展与服务当地发展的关系,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包容整合,激发实验检测人员的工作热情。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有选择地参与一些国家重点项目,争取多方面的投入。实验室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进水产检验检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子新,夏有为.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2] 王国华.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J].纺织教育,2007(3).

第6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高校;水产;专业教育;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3-02

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时代,我国水产专业高等教育一些教育模式遇到了新的挑战,为全面提高我国高校水产专业教育对市场需要的应变能力,结合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为此,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拙见:

一、改变现有招生方式

1.招生时按专业大类招生,不要细分专业。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报考专业时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所报考专业有什么特色,以及这些专业的社会价值何在,甚至也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报考专业时失去了自主性,这样的学生往往听从于家长或教师的所谓推荐安排,而家长和教师在替学生选择专业时,总是受限于他们自己的阅历、学识水平、认知结构及价值观。这样,当学生走入校园后,随着其眼界的开阔及学识水平的增加,以及对自身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才发现自己陷入了“误区”[1]。因此,在高校招生时,因此我们建议按专业大类招生,可解决学生报考专业的误报和退学问题。

2.按行业招生,降低录取分数,使有志于水产行业的学生能够就读水产专业高校。水产是国家发展离不开的专业,故国家应有政策倾斜,政府扶持政策对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水产为艰苦行业,应按行业招生,纳入特殊行业招生,进入提前批次招生。如在日本,大学录取方法是采取试读方式,水产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时录取,保留学籍一段时间。对那些从水产相关行业的生产第一线来的学生,他们愿意学习职业需要的课程,特别是那些解决工作疑难问题的课程,他们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动机尤为强烈,可适当考虑特招。现毕业生的就业已无省界限制,故招生计划应打破省界,使生源较好的省有较多的招生指标。

二、全面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师队伍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则是主体,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点。为了全面建设一支能适应现代信息时代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认真解决当前水产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问题,必须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水产实践基地进行短期培训。熟悉水产专业高等教育规律和特点等。因此,选配一批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任教,才能使授课内容贴近科技和生产实际的前沿,易于被学生接受,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必要的淘汰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一是要通过拓宽师资来源、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进修、实行竞争上岗、鼓励教师流动等举措,如实行教师分流机制,可分为基础科研系列、应用研究系列、成果推广系列、技术服务系列、科技入户型,建设学术梯队(包括科研梯队、教学梯队建设),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现行学生单一考核模式

1.改革目前学生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要转变,变“死记硬背式”考核为“综合创意式”考核。如采取以开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为辅的模式;改变过去太过于依赖笔试的考试办法,变为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改变过去太过于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变以理论考试与水产专业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2.改变考试题目的内容。考试题目应设有启发式、动态式、辐射式等方面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激励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再则考察学生自学情况、到课情况等,把学生课堂学习与平时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考评。

四、改革现有专业设置体系

1.形成新专业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新专业,调整旧专业[2]。目前我国渔业经济还处于产业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初级阶段,我国高校涉渔专业建设需要根据我国渔业经济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组建一些新专业群。随着教育综合化发展,拓宽专业面的教学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改革专业设置与扩大专业方向的根本目标就是扩大学生专业覆盖面,增强学生对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如加强诸如水产品深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加强水产品保鲜专业、苗种培育方向、病害防治方向的培养力度等。

2.专业设置要考虑跨学科的发展方向。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去适应新变化和要求,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综合性边缘学科[3]。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等学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而特色专业建设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培育办学特色,同时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因此,高校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而不断地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老专业更新或被淘汰,而新专业不断涌现[5]。

3.创建品牌学科的基础上带动品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围绕社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的合理设置和相应的授课内容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6]。专业学科群是一种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学科群的综合教学方式对其所属各学科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7]。专业结构调整可以构建“品牌专业―专业集群―专业体系”的新教学模式,即以品牌专业为龙头,形成若干相关专业集群,再由这些专业群构成一个合理的专业体系[8]。水产专业设置也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建立品牌学科基础上发挥品牌学科优势,优化现有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地缘优势的品牌专业,逐步办成有特色,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应用型、交叉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五、加强水产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以适应当前就业的严峻考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首先必须是社会所需要的[9]。为了让学生适应当前严峻考验就业形势,我们建议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素质教育。

1.应加强学生对危机的责任感认识的教育。因为大学生的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是关键期,学风、班风应在头二年树立起来,因此应提倡班主任为主的学生引导管理模式,让有丰富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的老教授或老教师亲身去指导学生,在指导过程可以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也可以发现人才,引导人才,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2.应加强职业生涯设计与培训。目前世界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高校毕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本人实际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故水产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应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出发,推出适合水产专业学生进入职场实习前期的职业训练,并跟踪在不同类型用人单位水产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系列培训,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3.应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产、学、研合作式教育培训体系是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灵活办学的体现,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适应,是发挥高校社会教育职能,是加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必要环节[10]。因此,高校水产专业的教育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让学生参加水产行业的实践锻炼,比如用2~3个月时间在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教育[11]。

4.应该加强本科生的心理引导训练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入,高校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12]。因此心理引导训练作为适应新形势大学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还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不断积极探索与实践,采取必要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并开展一些“以人为本”的心理素质训练课程。

参考文献:

[1]余厚洪.大学生“专业困境”的原因及对策[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5(1):96-98.

[2]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6.

[3]舒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03,94(4):170-172.

[4]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03:47-49.

[5]江剑华.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4,增刊:147.

[6]刘瑞涵,吴春霞,桂琳.浅谈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与专业建设[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增2):51-53.

[7]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6(10):3,19.

[8]潘爱珍,虞聪达,地方性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12):47-249.

[9]史义成,翟龙江.搞好专业建设强化能力本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J].中国林业教育,1999,(4):36(37).

[10]贡福海,孙绍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建品牌特色专业[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6(4):74(76).

第7篇:水产人才范文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产实习实践

通过实习,使学生既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验方法,又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根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要求,东北农业大学动方案的基本精神,《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 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99~O1级学生(每年)进行为期28周(4月12日至10月10日)生产(14周)和毕业(14周)相结合的实习,取得了可喜效果。

一、生产实习基本思路

根据高等教育应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结合东北农业大学“面向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全面培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通过构建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生产和毕业实习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坚持教学实习与养殖生产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生产经营方式及其设施,以水产养殖技术、土著特产鱼类资源评估与利用为主要内容和结合点,坚持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多门主要专业课紧密联合与协作,经过周密策划与科学组合进行生产与毕业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既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验方法,又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二、实习方式与方法

实习学生(5~12名)分为8~13组,每1~3组1名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所从事研究或生产任务,给实习学生进行3~7天专业知识、生产技能或试验方法进行讲授与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每一个试验或生产环节由指导教师或特聘实习指导教师(技术职称为副高职以上)进行讲解和培训,并针对上一个环节进行技术总结 实习内容尽可能由实习学生亲自操作,对当地渔业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并写出评估与利用的报告。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结合实习期间学生综合表现和所掌握知识与技能情况,给出学生生产或毕业实习业绩。

三、实习课程范围、水域和参观内容

生产实习的课程包括: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 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6门专业课。参加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8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其中鱼类增养殖学1名、甲壳动物增养殖学1名、冷水鱼养殖1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2名、水产动物疾病学2名和水产饵料生物学1名。

实习地点: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松浦试验站和冷水鱼试验基地(牡丹江宁安市)、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省鲟鳇鱼试验站(鹤岗市萝北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业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房山冷水鱼试验基地、哈尔滨市鱼苗繁殖场、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农场、佳木斯市农垦佳南养殖场等12处长期实习地点,其中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和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业公司为“挂牌”长期合作实习、试验、试训、教学基地。

四、教学目标及其要求

教学目标:复习和巩固所学的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6门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和实验方法;学习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与渔业合理利用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教学要求: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养殖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设施。在研究制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先后多次召集有关人员进行研讨,并撰写生产和毕业实纲与实习指导书印发给学生,同时相应作好各种物质准备和实习地点、参观地点选定工作。实习前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印发实习工作计划并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定期召开指导教师总结会,研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与难题,这是作好生产和毕业实习工作的基础条件。

五、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和单门课进行教学实习存在的弊端等实际问题,教师们以深刻地认识到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复习与巩固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旧观念已不适应教学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将单门课独立实习改为多门课联合进行综合教学实习(即生产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生产技能。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是生产和毕业实习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参考文献:

第8篇:水产人才范文

针对当前水产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分层次小班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期提高基础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产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水产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改革

基础化学,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门综合课程,是水产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满足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近年来,基础化学发展十分迅速,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教学体系中课堂容量又十分有限,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水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导致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为化解矛盾,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质量,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1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观念大有存在

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基础课程不重要,跟以后从事的水产工作似乎也没什么直接联系,导致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甚至觉得学习这门基础课是在浪费他们短暂的大学时光,于是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或考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链断裂,继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1.2教材没有针对性,内容繁杂,讲授课时数不断缩水

目前,高校水产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有黄月君、曹延华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和汪小兰主编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但这些教材偏重化学原理及反应机理,缺乏专业针对性,不能突显水产专业特色,导致教学内容与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化学课时量不断缩减,由原来的总学时180学时(每周6学时)变为52学时(每周4学时),由2学期压缩为1学期。随着化学学科迅速发展,新知识大量涌现,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1.3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水产专业生源类型多,生源素质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对口招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基本上没学过化学,基础薄弱。若还按照学目标授课,就会造成部分学生感觉课程内容简单,失去学习激情,部分学生觉得难度太大,产生厌学情绪。而且一直以来化学基础课大部分采用大班授课模式,无法结合专业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师也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导致教学效果差。

1.4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够科学

由于课时数缩水严重,教学内容繁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授课中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整节课都在播放PPT,内容信息量大,学生被动跟随幻灯片。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生思考分析、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

1.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基础化学教学上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必要的实验实训环节,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客观上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教学与水产市场需求脱钩。而且已有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都是照本宣科做实验,不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缺乏创新性。加之实验教学设备落后,人均资源不足,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实验,感觉无所事事,一无所获。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水产专业特色,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积极改革及探索,以提升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2.1分析水产专业课程体系,扭转急于求成的思想

基础化学是水产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可为养殖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开课之前,向学生讲解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重点讲解该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该课程与其他水产专业课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衔接的关系,强化该课程在水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转变“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观念。

2.2结合水产专业,精选教学内容

依托市场调研,根据水产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参考水产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提高素质、培育潜能”为原则,对传统的教材结合水产专业进行梳理整合,精选出适合水产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内容,这也是解决课程学时压缩和教学内容增多这一矛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删减与水产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章节,如无机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和反应速率,有机化学中理论性过强的反应机理等;侧重讲解分析化学中溶液的四大平衡及四大滴定的应用,为后续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做好铺垫,如测量天然水体的硬度、碱度,养殖水体的pH、COD等;有机化学中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等章节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适当展开,卤代烃、杂环化合物等章节可以在培育池消毒药物、渔场各种人工催产药物、池塘养殖肥料等方面进行加深和拓展。除此之外,教师应站在化学的前沿,密切关注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结合水产专业进行完善和更新,使学生了解最新知识,适应时代进步。

2.3针对学生基础差异,采取分层次小班授课

首先,在新生刚入校时,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水平,对每个学生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层次将学生分成30-40人小班授课,最后将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不同班级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进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可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情况的出现,小班授课便于任课教师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缓解实验室压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课中,两者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4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能动性

针对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现象,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改善。创设教学情境其实是在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基础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切实的生活体验出发,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设置化学问题,展示图片、模型及影像资料,譬如介绍化学相关的有趣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带领学生进行调查与实践等,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形象支撑,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悟和体验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时,可以联系水产日常现象,如海水鱼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如鱼鳞片脱落、表皮擦破后,体内渗透压调节失去平衡,降低了鱼苗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打破原有的旧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与理论课相适应、与水产专业密切结合的基础、专业、创新“三位一体”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首先,加强学生基础技能训练,将基本操作和基本实验作为重要部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化,如酸碱滴定实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其次,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加强实验内容的应用性,所选实验内容尽量接近水产专业,如设置水质检测,定量分析鱼饲料各种组分等实验。最后,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科技活动、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3结论

紧紧围绕水产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精选基础化学教学内容,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倪春林,周家容,罗志刚,等.农科基础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实验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108-110.

[2]丁爱琴,孙芹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9):78-79.

[3]丁敏娟,蒋云霞,李亚,等.高职“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28(4):66-68.

[4]任亚敏,王宏慧,张彩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8:75-76.

[5]吴传保,刘利江,曾湘晖,等.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5-7.

第9篇:水产人才范文

目前我国蓝色经济高速发展,其中的水产养殖业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大量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一线技术人才,如何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得到快速培养是高等农业院校该类专业遇到的新问题。如何调整水产养殖专业目前的教学体系、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水产养殖领域一线技术人才对专业教育的需求,实现实用技术人才的快速培养。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行文总结,供广大同仁参考。

1 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搞好教材整合,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活动

水产养殖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将生物与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各种生物学问题,不仅需要理论课的讲授,更需要在实践中把水产动植物和水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一本文由收集整理个整体来认识,所以要按照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知识更新的关系,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包括合理压缩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时数,调整理论、实验及实践教学比例,使课程结构更合理;精选教学内容,把部分形态观察类的课程内容移到实验课中讲授,采取理论和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补充本专业中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员讨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实践发现,这一教学环节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课堂气氛热烈。

2 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弹性的学习机制

水产养殖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这个特点,将一些课程的开设时间与之后的实验和实习环节相联系,理论课结束后能马上进入相应的养殖基地进行实际训练,教学环境多样化。同时整合相关课程实习内容,将各课程单一的实习规划到综合实习教学计划,增加实习时数,使学生尽量经历养殖生产的全过程,积累工作经验,避免了实习过程的“走马观花”,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凸显实践教学效果。另外,在学生入学初,开展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工作和学习时间冲突的阶段,制定出集中学习时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分散式教学和集中式学习的合理组合,部分课程开展网络教学,不限制学生的工作,必须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的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集中设在水产养殖业的淡季进行。这种弹性的学习机制,不但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学活动易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矛盾,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增强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对成人教育的招生工作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