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

第1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依据;基本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64-06

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学术界、实践界都对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教育的层次不一,性质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素质教育内涵也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其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相对于普通教育素质教育而言,有其特定的内涵。在此,笔者就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作一探讨。

一、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据

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者说这些方面所反映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都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推进的现实依据,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有着许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依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劳动力,过分强调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单面性。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职业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培养单纯的职业人,则学生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就难免会有缺陷,而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倡导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包括德才兼备、手脑结合、身心和谐、注重发展能力、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等等[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脑力与体力结合”以及由“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为主的全面发展教育。从实质来看,这种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体力和脑力,即社会成员的构成要素及其品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与“素质教育”似乎是贴合、合理的。况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完善,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还会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发展,其时代性、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性、能动性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其次,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中,推崇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首先,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适应每个从业者现代化的要求,以职业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其时代性和社会公益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就使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任务更加清晰、具体。此外,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通向未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整体的、面向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素质教育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教育落实到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如此,职业教育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是罗杰斯,他主张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注重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认为,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应该是已经“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知情合一的人”。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质:能自发组织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能自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能自主获取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变更适应性、善于处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人,而是能够适应不同职业的基本素质,不断关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所以,以职业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2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一路坎坷,不容乐观。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教师王少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着眼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现实情况,深入探索素质教育内涵与有效途径,以睿智的理论观点和切实的调研成果,为素质教育的“实至名归”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强调,只有理解了“素质”的内涵,才能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只有把握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才能用这样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他在《从过程到素质》一文中,从人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素质的内涵。素质是发展的原因,同时又是发展的结果;发展出自素质,又回到素质。素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特征,素质和发展具有自一致性。社会要科学发展,要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是多重性的统一,而过程具有使世界的多重性得到统一的功能,因此素质教育应该与过程有关。然后分析了过程的固有矛盾:在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与绩效的矛盾的集中爆发,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一过程难题的办法,认为建立教师――学生知识建构系统,建设有机的课堂,提出素质教育者的成绩观是破解素质教育困局的可能的致思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特征》文章中,他缜密地论述了素质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这两种不同教育理论的背景、相互的关系,指出:社会已经产生了变革教育的需要,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轰轰烈烈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呢?在“跳出教育,看教育”之后,看来我们还需要深入到教育内部再来看教育,在教育内部残存着发展素质教育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了的教育评价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那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也就是说,需要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把素质教育理论与评价实践连接起来。评价是一根有力的杠杆,教育改革需要这根杠杆去撬动。

王少敏认为,“应试教育”是“填鸭式”的,素质教育则应该是“斗牛式”的。当学习内容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反应时,你就要去“招惹”他,就像斗牛士拿着块红布去招惹斗牛那样,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刺激他们产生足够的反应;当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后,又要去引导、调节好这个学习过程,通过“互动”去引导和调节,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命令”去引导和调节。

第3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改革;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61-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包括多方面,同时在作用形式上也较多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整合,对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精神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在根本上促进了时代教育本质上的变革,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时代变革

1.通识教育模式全面开启,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了通识教育模式的全面开启。在新型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加大了对于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能力并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及素质,成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形成个人理论体系,不断地强化创新素质和实践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强化人格的培育和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厚德载物、高瞻远瞩。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为他们的长远进步创造有效条件。

2.素质教育开始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型社会的到来,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被进一步地强化,其辐射领域越来越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突出社会责任感、教育时代性和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学校专属教育方式,将教育的本质融会到社会发展中,实现教育渠道的拓宽。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这一时代变革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与其初衷和本质有着至为紧密的关联性,从而不断地提升其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素质教育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1.素质教育为教育改革提供思想基础。素质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教育实践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基础和理论积淀。广义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以上这些素质基本上强调了当今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应该是高校大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动力。

2.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素质教育改革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化的规划和指导,从而帮助教育者有效地规划教育内容和学科体系,顺利达到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提升和规划,从而有目标、有次序地完成大学教育,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必须要构建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塑造实践教学体系、加速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等,实现整个高校教育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化,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效果,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达成一致。

3.促进时代教育变革与升级。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在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引下,必须要实现高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过渡和转化,促进时代教育变革与升级。不断地延伸高校教育的内容和辐射面积,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为他们人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内涵的不断延伸,时代高校教育的特征更加明显,实现了这两者的完美接轨。因此,应该善于借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积极促进高校教育的转型和进步,从而不断地促进时代教育回归本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素质教育视角下大学教育改革实践路径

1.将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为高校教学进步提供有效的基础。第一,打造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课程体系,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加专业选修课、实践课、校选课等多方面课程的开设,以此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知识、人格、情感、品德的塑造和完善。同时还要增设教学实践课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开设相关的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此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奠定基础。此外,还应该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利用社团建设、科研小组等团体来组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真正以素质教育理念来施展高校教育,以学生为核心打造高效教学课程,从教学、管理、实践等诸多环节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2.打通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通道,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从而不断地增加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延伸效果。对于高校大学教育来说,应该给学生开辟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不断地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情感发育,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多种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地鼓励学生个性的施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指引下,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走出课堂,去社会中磨炼自我,以此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这一目标。

3.人本导航,以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应该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及核心要素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其人本地位的重视和强化。以学生为本来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需求,为之提供更加全面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注重培育自己的德行和行为习惯,学会宽以待人、厚德载物,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奉献,更好地为社会、为他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初衷。

四、结语

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核,不断地强化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大学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思想意识、人生态度等多方面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实力提升。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以素质教育本质为核心进行大学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打通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郇秀红.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73-78.

第4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就业能力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解析

高职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挖掘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高职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1)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使其具备讲诚信的道德品质、一定的求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及服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全国铁路行业蓬勃发展,高铁、地铁和城际铁路相继建设和开通,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铁路专业毕业生需求大幅增多,据调查尤其青睐高职学生。然而,从我院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存在违约现象,同时跟几个单位签约,隐瞒身体不符合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参加面试等,用人单位反映强烈,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大幅度减少在我院的招聘计划。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有助于用人单位树立招聘信心和多投放招聘计划。求职技能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恰当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开场白和结束语等都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具体,高精尖设备投入使用,人际交往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用人单位相当看重。我国铁路一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加强服从意识教育和适应社会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服从安排,提高学生的服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印象,获得可能的发展良机。

(2)加强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及一定的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铁路新设备使用多、更新也快,设备出现的新问题时有存在,因此铁路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正确操作、维护保养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要根据行业需要和岗位要求,组建包含行业专家、教学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得一个跟岗位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我院紧紧围绕国家高职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院经过反复调研、分析、归纳和论证,总结出一套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简称“77331”的素质教育体系。

(1)七项重点素质。以产业应用型高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进入职场阶段的素质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为参照,按照专业培养岗位指向,确立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协作素质、身体素质等七项素质,制定七项素质的教育内容,形成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任务库。其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是灵魂,人文素质、身体素质教育是基础,专业素质、协作素质教育是重点,而创新创业素质的形成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基因。

(2)七大教育平台。为全面、顺利开展七项素质教育,制订素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网络、进宿舍、进管理、进社会的行动计划,制定“七进”的具体方案。

(3)素质教育“三化”。建立起轨道交通行业员工素质总体情况调研制度、走访毕业生制度和轨道企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制度,根据需求制定各个时段、各个岗位素质培养内容和任务,使素质教育“实时化”。制订素质教育总计划、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及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使素质教育“标准化”,明确各部门、各职员的教育职责、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使素质教育工作“具体化”。

(4)素质教育“三可”机制。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有成效,学院制定素质教育督导、考核、评价办法,使素质教育可检查、可考核、可评价。

(5)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网络。开发一个素质教育网络,在校园网上实现链接。上传所有素质教育教学视频、课件、案例,宣扬典型事迹,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技能大赛、书法交流、专家讲座、心理咨询等信息,做到向学校开放、向师生开放,时时可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国联,何燕,张敏海.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建议[J].考试周刊,2013(91)

[2]张斌.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125-128.

[3]王周锁.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6):74-76.

第5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当前高中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生地理能考出“高分”,这不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和整体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才是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地理教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活动空间。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所以,地理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并针对现行地理教材更新赶不上时展的状况,尝试借鉴网络技术利用各种网络教材来补充传统教材的不足。

四、总结

第6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人文精神

前言

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纲要指出:“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着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性的教育。”可见,素质教育的概念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它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人文精神回归的潮流。然向,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重“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轻“三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重共性,轻个性;重教师包办学习的主导作用,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培养等现象。长此下去,使学生惰性上升,思维定式,难以创新,主体丧失,人格失调,自信受压,自立意识减弱,丧失独立生存、应付挑战的竞争力,这一切完全与人文精神相悖,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加强人文精神,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人文化的改造,培养具有创造精神、自尊、自强、自立、个性健全的人才,是时代摆在高校体育面前的严峻课题。

1 人文精神的内涵

1.1人文精神的概念:是指存在于人的情感世界里,无形地贯穿于人的社会性文化现象中的所有反映人良知的总和。其中,社会性文化现象是指历史、科学、艺术、道德、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体育、绘画等社会的意识形态。

1.2 人文精神的内涵: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虽然对人文精神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但其仍有统一性,统一的基础不在于文化现象的表面形式,而在于贯穿其中无形的基本精神要素,称为情感良知。它包括对人的尊严、情感、需要的尊重,对人的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人的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类遗产中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以及对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弘扬。这些“求真”“求善”“求美”的良知情感是人文精神要素的具体体现,它反映的是人意识世界里最阳光、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这部分人特有的情感良知至今未能消失,延续不断。

1.3 人义精神的特性:从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内涵表述中,可以推演出人文精神的种种特征,概括而言,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特征:

1.3.1社会性: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规定了自己的本质―― 社会性,这就给人的一切打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人文精神作为人情感世界中最阳光、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存在,也逃不过这一印记。

1.3.2历史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精神财富不断随社会意识形态储存、传承下来。

2 人文精神、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要想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弄清两种教育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加强人文精神。如今的素质教育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涉及人生命意识之外,通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灌输过程丰富信息的教育,称为知识教育;另一种是涉足于人的情感世界,需要通过培养、唤醒的教育,称为人文精神教育。前者使人获得能力,后者使人获得情感良知。二者虽统属素质教育,但二者却有以下区别:(1)存在方式上:前者存在于生命之外,有形,易被感知,如文字的人文知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术等;后者存在于人的情感世界,无形,不易感知,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2)实现手段上:前者是用单一的灌输法较直接实现;后者需要用多种艺术感染的方法较间接实现。

3 加强人文精神,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途径

3.1 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思想

李岚清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观念抓起,首先是领导的认识,同时,还要社会达成共识”。这说明观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观念是对教育的整体认识,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思想是统属于教育观念之下的、局部、具体的理念。它们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应试教育能否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的问题,关系到2l 世纪的人才能否全面发展的大问题。如果观念不转变,那么教学思想也难丰富。如果观念不转变,那么再好的教师队伍和客观条件,都难以满足21世纪人才的需要,弘扬人文精神的伟大理想将落空。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先进的教学思想,是落实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加强人文精神的基础。如何做呢?我们先要努力实现“一个提高,两个转变”。

3.2 加强人文精神,落实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是落实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舞台。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时间稳定,教育对象集中,教育目标明确,教法灵活,内容多样等主要特点,所以,它是加强学生人文精神,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舞台之一。

3.2.1课前紧抓实际,深挖教材,完成育体和育心的统一。育心和育体是高校体育教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社会快速的发展使心理素质的教育地位日益突出。如何科学地完成好育心任务,实现育心与育体的统一日标,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明确育心是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回归的实际要求。如今社会要求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大体包括:意志坚强,沉着果断,较强的竞争,创新意识和能力,富有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自尊、自强、自立等,这些内容反映出当今的育心教育正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回归。其次,深挖教材是育心向育体渗透的关键。育心必须在育体的过程中渗透,脱离育体这个载体,育心的实现将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高校体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为育心提供了广大的舞台,应利用体育竞赛的特点,通过竞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增强吃苦耐劳的毅力,提高学生公平竞争意识;通过集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并组织准备活动,来提高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以及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丰富想象力。如此精心的育体设计,将使育心教育更深刻、更具体,必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加强产生积极的影响。

3.2.2 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创新。课堂已成为师生共同育体和育心的场所,是师生进行思想、情感、知识交流的小型世界,是个性多边互动过程,人文精神内化沉积的乐园。群体训练、小组合作练习、同学互助、个人自觉练习,师生相互切磋,应该成为当前普遍教学形式。结合实际,充分和创造性地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研究、开发、利用(如多媒体教学,微机模拟操作系统等等)使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更趋于现代化。因此,我们应该一方面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增加兄弟院校体育教学的交流合作,对教师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活跃学术,丰富教师知识,使教师更具感染力。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差异,改进和丰富多层次评价体系,把传统的注重成绩的“一刀切”的评价和学生“多刀切”的综合素质的评价结合起来,把最终目标评价与教学过程评价结合起来,把课内成绩与学习态度、行为表现、素质提高情况等与全面评价结合起来,真正把尊重个体差异落到实处,不断深层开挖体育的娱乐等功能,充实教学内容,让高校体育教学出现不断创新的局面,加快人文精神的推进,这本身体现着人文精神。

4 结束语

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文化、心理、生理等层面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文精神的创新和继承。素质教育的战车已经开动,它将满载着人文精神赋予高校体育教学新的活力,高校体育教学也将同其他科学一起加入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行列中,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我们将不会满足现状,不断提出问题,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满足未来人才需要,使人文精神在21 世纪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3-18.

第7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问题 原因

多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朝着这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收效不明显,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搞形式,走过场。可谓“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讲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观念并未从根本上转变

地方各级领导评价一所学校的最终指标仍然是升学率。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发明考试最早的国家,有很多古老、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的各级行政领导首先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心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强调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素质的概念和特征考虑,强调素质教育应充分开发中小学生的智慧潜能;从人的共性与差异性考虑,强调素质教育要因材施教,个性全面发展。然而,我们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一度对学校的考核除了做一些表面文章外,其实质还是考核学校考了多少大学生,多少高中生。

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本身认识不足,现在一提起素质教育,总有那么一些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他们认为学生就是要死读书,读死书,考大学。我们的学生家长也是如此,不论子女的兴趣、爱好如何,也不论子女的智力因素如何,对他们实行严格“监控”,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甚至“残忍”。我们的老师在这种以升学率为主要考核标准的考试制度束缚下,不得不对他们进行严格“管教”,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应付升学考试,让学生能够考入更高一级学校继续读书。诚然,我们的学生要不要考大学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人很重要的素质之一,但能够考上大学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现在的教育违背了素质教育本身的基本特征。结果只能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国家虽一直对高考形式、内容等不断进行改革,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考试命题纯粹是体现考察智力,涉及其它各育的考察却微乎其微。各高校录取学生还是依据分数高低,至于这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是无法衡量的。客观上还是要求人们搞“应试教育”。

二、学校、家庭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勇气和信心

首先,学校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办学艰难,一方面根据上级要求不能不搞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谁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因为改革就存在风险,有可能失败,失败就会影响到生源,没有生源,学校就难以生存。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一起总是津津乐道地谈论升学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又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谁又愿意担丢掉“乌纱帽”的风险呢?这样一来,对于素质教育,学校一般多是做表面文章――以活动代素质教育(其实即使不搞素质教育,活动还是要开展的)。我们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这种“素质教育”采取默认、许可,甚至还大加赞赏。其次,是家庭对现时的素质教育信心不足。家长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我们现在的师资素质,教学设施,教学器材以及外部环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匹配,学生在校除了提高文化素质外,其它素质要提高也无从谈起。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望子成龙的心理人皆有之,谁又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当赌注、做试验品呢?

三、经费投资不到位“素质教育”难为无米之炊

第8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一、引言

加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英语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论是从英语教学的目的来看,还是从大学英语老师的教学责任来看,都应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从人文素质的基本概念来讲,其是有能力、知识、情感以及意志等多个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具体表现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人格、气质与修养等多种行为。而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所有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多个渠道和方式传授给接受教育的对象。通过这种方式来产生内化与发展作用,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个人品格及价值取向。

从根本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生活的过程中处理好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促进接受教育者的情感、理性以及意志等多个方面的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作为现代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完善的立项教育方式和手段。

总地来讲。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以及学会发展。而其中的学会生活就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懂得生活中应该有的情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而学会学习则是大学公共英语人文素质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会发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以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使得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

三、大学公共英语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人文素质是时展的需要

传统的学科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地注重了单个学科自身体系、逻辑性以及系统性的教学,而没有对个人的发展以及人文素质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而进行“跨学科可以给个人以提供发展和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尤其是素质教育对人性、社会价值以及政治价值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同时还对个人的生活举止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个人理解外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在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时往往是将自身置于一个批判能力的学习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领会人文作品意境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大有裨益。而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信息实现网络化,全球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新能力作为核心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经济时展的最初动力,而知识的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

当前,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置于首位,这对于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当前教育精髓的体现,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同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求的个性化设置也可以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手段来予以实现。随着学校对教学进行的民主化评估以及人文精神的关注等,都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因此,我们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深化当前英语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

3.语言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实现基本的交际,其作为一个交际工具的同时也是以人文学科的形式而存在的。而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不同点在于其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所有民族文明的重要体现。从整个角度来看,英语教学就应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完整地实现双向互动,实现两者之间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师生之间的思维进行碰撞,产生火花。从根本上来讲,这些都是两者之间进行人格与价值观念的碰撞,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两者间人文素质的重组。而学生接受英语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来实现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四、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其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这主要是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讲的。转变之前那种传统的单科目教学理念,对人文素质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点。与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一起,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是整个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提高的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往往只是将英语教学看作是一个集合了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成分的语言学习,而对之进行检验和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一个完全唯一的标准。当前,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是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向。这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起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就应该主动地学习,通过不断地进取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是实现提高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

2.积极通过角色转换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积极引导教师通过自身角色的实践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这些内容除了普通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之外,大学校园还需要人文精神包括个性的张扬、相互尊重、怀疑与批判精神及学术方面的自由争鸣等,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进行逐步地渗透,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责任感来感染学生。这对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大学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减少对课堂教学的控制来营造一个民主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完全的自,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充分地实现自我空间的发展。

3.丰富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第二课堂

丰富的第二课堂是营造一个积极的人文氛围的重要手段,通过第二课堂可以营造一个积极的文化与艺术氛围,利于其人文随着的提高。教学中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来予以丰富:其一,开展英语阅读活动,教师应该积极的推荐优秀的英文刊物、英文作品以及电子读物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其二,进行英语视听活动,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接触与欣赏“原汁原味”的英语;其三,进行人文社科讲座,通过高雅的讲座可以较强地感染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

参考文献:

[1]杨丽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8).

第9篇: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应的。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要立足社会,不仅要“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做事”一要有知识,二要有能力。从人才素质的构成分析,基础是知识,关键在能力,品德是根本。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材”的教育,只有“成人”了,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一、就业、创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指的是实现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个人理想,符合社会所需所求,同时还能体现个人价值的行为能力,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是否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之路,是否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是否摆正求职心态及是否适合岗位需求的实践应用技能等。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融合。

以就业为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高职创业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培养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二是培养具有亲和力、组织策划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及领导魅力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影响的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期内是影响最大、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其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校园时期,教育活动由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完成,不仅成系统,形势稳定,手段也多样化,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

学校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天然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离不开学校教育。高职院校本身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离不开素质教育。

对学生个体就业创业能力影响最活跃、最重要的几个要素无不需要素质教育,下面一一分析。

(一)责任感

责任,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例如:工人按照工厂工作条例,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就是他的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责任的约束除了依靠法律法规强制执行以外,更多的是依靠自身道德和修养。责任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责任感的培养除了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外,最主要是靠学校的素质教育获得。一个社会人如果没有基本的责任感,不但完成不好本职工作,更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高职院校利用课程教学包括德育课程、专业课程,努力挖掘课程的教育潜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才可能成为有较高创业能力的栋梁之才。

(二)事业心

事业,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事业心是一种道德品质,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执著追求的情感,坚定不移的信念。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中,首要的是事业心。要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之外,还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工作中,事业心体现为可靠性、纪律性、决策能力等。在责任心的基础上完成本职工作,有了事业心,才可能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创造性地完成其他工作。

(三)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生产力。创新能力是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指在工作岗位上创新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措施,产生新的工作效果、效益。有创新思维才可能创新,在受教育时期培养创新思维,在工作中学会使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才可能找到处女地,做到创新。

创新能力主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但它要求个人具备的基本素养,如健康心理、灵活思维、创新思维、耐心和恒心、合作意识、自信等只能在实践中培养。

(四)实践能力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过程,是付诸行动的过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各地高职院校重中之重的教育教学内容,也是高职教育和本科甚至更高层次教育不同的侧重点。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将课堂知识内化,真正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完善自身发展。实践是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和本科甚至更高层次教育不同,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等模式将实践活动贯彻教学始终。通过大量课堂实践和课外实习,通过知识学习、消化吸收、不断反思,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化成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加强创业教育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孙迎武.素质教育之现状分析与建议.中国教育学刊,2014.9.

[3]刘邵岚.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2015.5.

[4]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