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

第1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一、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血腥暴力描写及其文化内涵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血腥”,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还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研究者,或熟视无睹,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残暴”、“血腥”、“杀人魔王”。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水浒传>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11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研究课题

经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人串报的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8/02/176。现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一种作文教学。

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状。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包含了有效教学的五个主要理念,即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时间效量,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或量化,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

课题主要通过以下层面探讨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即“(1)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2)“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作文有效教学”,(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5)“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读写一体化”的研究重要观点有陈文娟在《高中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的裂缝及整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7年1期)一文中表达的阅读教材在选文时要以写作训练为基准的观念。郭志荣老师力图探讨一种阅读课和写作课互动的路径。在“感受——领悟——积累——汲取——迁移——表达”中,使读和写、汲取和表达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为学生打下精神种子,又达到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10期),这是对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论”观点的深入探讨。

2.关于“生活写作一体化”的研究。有潘新和提出的“贴近个性化生活的写作观”,他提出“写作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人的生命化。”(《福建教育》2005年)叶黎明、种海燕则认为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贫乏”的问题,更是“认识贫乏”的问题,“学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可写的直接根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期)四川董旭年老师则又从“说写生活化”角度对生活写作一体化作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期)。程红兵从“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性、创造性表现,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的角度表现出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6期)李斌辉从“中学作文要弱化写作的教化,载道功能,强化写作的自娱,宣泄作用”角度,表达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2004年2期)毛荣富则从三种体验(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表现独特的个性体验,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写作内容的角度隐含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郑桂华、王荣生等人编拟的《写作单元样章(上)》(《语文学习》2006年10期),表现出了写作教材编制中对过程互动的关注,但样章对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或程序性知识,对作前、作时、作后的互动性探讨尚有强化、完善的较大空间。

4.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研究,重要文章则有程慕宏从科学地命制高考作文命题从而良性促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所作的探讨,(《学语文》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期则集中选刊了一组总题为“高考作文与语文教学:谁是谁的风向标?”的系列文章,集中探讨了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教学的和谐问题。

5.“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应该说成果颇丰,重要的有福建俞发亮汇编的中学生有争议的文章集,有许国申被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的题为“中美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比较”。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涉及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可以揭示共性的问题,可以呈现个性化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从“读写一体化”、“生活写作一体化”、“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作文典型案例”等五个层面立体深入地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师生共同构建出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理想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与重点:

①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②生活写作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③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④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⑤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⑥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其中③⑥是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是围绕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分别以“读写一体化与有效电学作文教学”、“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等层面为研究切入点。遵循行为研究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完成相应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4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问卷。了解师生在作文教学上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组织申报立项工作;

2.初步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1)举行课题开题活动,邀请专家再次论证方案,并成立专家指导组:

(2)子课题分工,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方式;

(3)初步小结子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交流各自成果:

(4)向专家组报告阶段研究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

3.深入开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

(1)完成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1—5册)的编写任务,并交出版社出版:

(2)汇编“作文教学典型案例”及相关教案成册。争取公开出版:

(3)其余各子课题完成中期报告,发表相关论文:

(4)举办中期成果汇报展出活动;

4.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

(2)整理汇编课题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主要有:

①潘新和《中国当写作作教育史》福建人民版1997版:

②章熊等《中国当写作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版2000版:

③王荣生等《写作单元样章》《语文学习》06年10期:

④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xx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有关中学作文教学部分:

⑤国外作文教学相关研究成果;

⑥有效教学理论。

参与研究者要有阅读后的读书笔记撰写和交流。

2.调查法。调查组成员坚持听课、蹲点制度,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反映,作专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确定重点实验班级。重点实验项目,发掘提炼。系统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写出典型个案的分析报告,作为课题研究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案例依据。

4.经验总结。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有利条件,并使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利于鉴定与推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读是写的基础”。“读”是阅读文本,滋养精神;“读”是提升精神,激发表达;“读”是感受范本,模仿表达。

2.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力,使作人一体化,是作文生活一体化的含义。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更加关注作文前,作文时,作文后的每个过程,更加关注作文是作者与范本、与老师、与同学、与家长、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必须与日常作文教学构成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日常作文教学呈现有效有用的状态,教考一体化、和谐化是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5.典型案例使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既关注面上的共性问题,又深入点上的个性问题。

创新之处:

1.如此全方位地挖掘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互动性、过程性是可能的创新之一。

第2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作文教学

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受陶老创造教育思想的启发,再结合其生活教育理念,我觉得现代的创新型作文教学,就是要求孩子写的作文(作文内容)应该是标新立异的、新颖而出众的;老师教的作文(教学方式)应该是独具匠心的、创新而显成效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新呢?受启于李白坚教授的一次讲座,以下作文训练方法既有新意,又能吸引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已初见成效。

一、全方位观察法

我们都知道,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来自于对一个生活小现象的观察重视。苹果落地,见者甚多,不同的是,见就是见,没有下文;而牛顿,在详细的观察后有研究,有思考,所以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发现。可见,观察在这伟大发现背后的作用多么重要!

其实,观察也是作文的前提,观察得是否具体到位,是决定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致,他们的观察经常会不得要领,或不得方法,给观察后的写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正确使用“五员大将” :眼、耳、口、鼻、舌,摆脱孩子平常观念中的观察就是看的片面理解,培养全方位的观察能力,提高感受生活的水平。如:让学生观察最熟悉的“喜之郎”果冻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观察果冻的形状、大小、外包装外,还可引导学生将果冻放在手里,掂量一下、撕开后用鼻子闻闻,用舌头舔舔等,以这些感官的所得来充实观察的内涵。

二、模仿训练法

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 ,那么,他的思维已经达到新的高度。但是,一般的作文教学中的模仿训练,往往只停留在对课文典型句、段,内容或形式上的模仿,或称仿写。其实,在新型作文观念影响下,模仿的方式、方法,还可更为灵活多样、甚至幽默、离奇些。如指导学生如何在习作中写好侧面描写时,可运用模仿,进行训练。以大家都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投篮为例,可通过观看两段录象,在比较中得出:篮球明星姚明完成一个投篮动作仅用了24秒,在卡通片《灌篮高手》中,流川枫却用了189秒来完成同样的动作,这是由于动画片与姚明的现场录像有所不同。动画片中,在放流川枫投篮动作时,插了很多关于观众、其他队员、对手、场面环境等的多个画面,所以延长了投篮动作的时间。这些用来延长投篮动作时间的画面,如果用在作文中,用语言来描写,便是侧面描写。此外,说书先生之所以能把“小姐下楼”这短短几分钟的动作,说上两个星期之久,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将这种方法活用在作文里:我们在描写某个动作时,便也能模仿着这种延长时间的方法,利用侧面描写、场景烘托等,便能使所写动作更具体、更生动、更真实丰满了。

三、联想训练法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因此,在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作潜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然而,能将这种潜能开发出来的,便是启发联想。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现象、新认识和新结论。

举例来说吧。在指导学生写一个活动(如拔河、甩大绳……)时,可趣味化地运用做哑剧游戏的方法,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首先告诉学生: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个哑剧,表演拔河,既然是哑剧,就不许说话,谁说话谁就犯规。学生欣然点头,在这种特设的情境下,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这可是平时搞活动时很难有的安静场面)。然后,老师用空手做动作,示意学生:老师已将绳子拿出,让学生(无声地)上阵做好准备拔的姿势,紧接着教师又用手势等肢体语言无声指挥着学生安静地“拔”着“河”。还故意设好结果:一轮是十男拔十女,要男生赢;一轮是十男拔一女,要女生赢。要求学生联想平时真实拔河的场面,表演出不同的状态。只见学生全然参与,表演得投入而逼真。此时,“拔河比赛”进行得正当火热,可教室里却是寂静一片,纪律绝对好!这在平时的现场活动中是绝对做不到的啊!其实,研究表明:学生愿意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却不愿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更可贵的是,此刻的学生由于完全沉浸在“拔河”的情境之中,游戏至此,他们多想说一说,想一想啊!可由于不敢违犯游戏规则,所以他们强忍着,始终不语。当老师把学生的语言、情绪憋到时,老师终于宣布:“现在哑剧表演结束,可以讲话了!”学生一身轻松,长长吁了口气。老师接着说:“现在,你想不想说啊?”学生大声齐答:“想!”见时机成熟,老师便说:“那就用你手中的笔畅快淋漓地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吧!”试想,此时学生的作文怎还会无话可说呢!其实,这一切效果的产生,是情景联想在其中发挥着神奇无比的作用。

四、求异训练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往往重视其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在进行作文的审题训练时,我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打开思路。如习作《我的老师》审题时就可以这样指导:除了可以写真正在教室里给你上课的老师外,其实只要给过你知识、教过你本领,让你获得过启迪、明白过道理的其他人,也是可以的;甚至大自然中的其它事物,它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 ,都可以成为习作的内容。而对于苍蝇、蚊子、蟑螂、猪、老鼠……这类一般眼中偏厌恶的事物,在以其为作文题材时,可以《我的朋友》《我的伙伴》等为题,以第一人称来介绍其“朋友” “伙伴”。用这种富于童趣的身份来介绍这写小东西,学生顿减了平时那种厌恶情绪,兴致倍增,描写得也绘声绘色,自然流畅,习作语言的趣味化,活泼性也体现其中。

五、发散训练法

此法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具体阐述。这种训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敏锐地发现某一对象可有各种说(写)法,而尽兴地说(写)出来。

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辩论或知识竞赛。 国标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4,要求学生写对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看法。这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就“小学生上网到底好不好” 等话题,进行辩论赛,由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使得大家在激烈的辩论中全面地认清上网的好坏、得失,也便于以此为据,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讲。

第3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堂作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62-02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种基本技能,“写”作为一种语言输出,是基于“听”、“读”基础之上的,也是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点。目前,中职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普遍不高。

中职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并激励全体学生有效参与,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突破中职学生英语写作中的瓶颈问题,从而全面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下面笔者就联系《How to describe people》一课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将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融入中职英语课堂作文教学之中。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任务分析】

本单元的Topic为“Great men and women”,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生要完成的写作要求是“write a passage to describe people”。

本课是一堂写作课,训练学生运用本单元掌握的基础短语、基本句型,进行简单的人物描写,当堂展示成果并互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人物描写基本结构,运用本单元相关词汇知识,当堂完成作文。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互相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克服对英语写作的恐惧心理,积极大胆参与,感受进步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激活学生知识网络结构,并熟练准确掌握人物描写的写作结构。

难点:层层铺垫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lead in)

教师朗读几段人物描写,包括性别、国籍、职业、外貌特征、主要事迹等方面,把全班学生按不同层次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让各小组之间展开竞猜,最先猜出者获胜。

1.He is Chinese. He is not tall. He is a great man.…

2.She is active. She is willing to help others.…

然后,投影展示三幅图片,让学生自由描述,提倡用学过的形容词来表述,逐步渗透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课堂的有效活动,完成Storm Brain的教学环节,从而激活学生大脑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词汇,同样每说出一个“新”单词就给该小组加一分。

教学反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改善课堂内的学生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提供的材料现实有趣,学生有比较高的熟悉度,尤其对身边的人物倍感亲切,从而逐步消除了对英语写作的恐惧心理。

二、展示(presentation)

根据本班学生英语基础及本单元阅读模块中相关人物介绍的课文,这次写作任务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方面:1. 基本信息(basic information );2.爱好特长(hobbies and interests);3.事迹成就 (events and achievements)。

再以周杰伦、姚明和英语教师为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如何展开人物描写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教学反思:为学生完成人物描写搭建结构框架,让学生清楚该从哪些方面描写人物,落笔不慌;给出的每一个示例中都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但同时另几个方面又可以从其他两个示例中模仿、迁移,从而可以做到既不面面俱到,又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操练(practice)

基本信息:be born in/on,be/come from,be quiet and shy,etc.

……

爱好特长:one?蒺s hobby is doing, like doing sth, be interested in

……

事迹成就:help others,take part in,work as

……

学生按照以上人物描写的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句型操练。先从控制性操练开始,及简单的替换练习,熟悉句型,扩充词汇量;然后要求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访问,通过对话的形式,采访了解该小组其他成员的情况。

教学反思: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英语基本句型操练是培养学生写作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师主要是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恰当地为学生确定操练的形式和要求。

四、写作(production)

经过前面三个步骤的输入准备,学生可以进入输出阶段了。教师给出三个有不同难度跨度的命题,让学生任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教学反思: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布置具体的写作任务时,设置了3篇难易度不同的作文要求,争取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考不出,而是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能够得着,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五、评价(assessment)

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利用教室实物投影仪现场展示作文,尤其针对书写、拼写、语法等方面进行共同修改和评价。

教学反思:这种方法尤其对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不是总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同样有机会去评价别人,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们在互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从而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自信;同时,及时地互评、互议、互批、互改,直接检验成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结束语:

一个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师精心设计是前提,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是条件,小组合作是有效措施。只有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从而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韵雪 《合作式写作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第23期

第4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教学

提起作文教学,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写。就一堂作文课而言,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仍然无从下笔。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刻的明白作文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学会习作,使他们有感而发,有事可写,则成了我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现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关于作文教学的粗浅看法。

我认为,要提高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积累生活素材,多观察多体验,在重视写作的同时,还要重视作文的评改,尤其是相互评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一、注重日常积累,开拓学生视野

要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底蕴,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就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读课外书则是积累的一个好方法,课外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但对学生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外书的推荐工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有益的书籍既要配合语文课的教学要求,又要符合思想内容健康,适合青少年阅读,如:《格林童话》、《爱的教育》原著 、《寄小读者》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现身说法”,告诉学生自己喜欢读哪些课外书籍,学生会因为喜欢,而去模仿老师,这样就很自然的在教师的要求下去认真阅读。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教给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故事续写等。我任教的每届学生,都有看课外书并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因此每学年他们每个人的“采蜜集”都有好几本。此外,每天晨读,我都会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另外,我还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书方法、心得,以此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

最后,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阅读兴趣浓厚,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作为教师,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品好,好在哪里,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如“我读过的一本好书”、“这篇文章美不美”等,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写作兴趣,创设习作氛围

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成功的基石。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爱写作文,他们才会下功夫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在生活中做一个细心人。作文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只有对平时的所见所闻多记录,多思考,生活才真正的成了学生写作的源泉。如,去春游,面对大自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准备通过自然景物反映什么主题;面对一个场面,如运动会,你将怎样把场面写具体;针对一件事,你怎样展现其思想内涵等。但这些问题如何观察思考还要靠教师得法的指导,学生才不至于写出流水账。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就得有话可说,能满怀兴趣的将自己看到的人或景,做过的事有重点的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作文。

第二,教师要展示学生习作成果。展示成果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即可。如,开辟“佳作专栏”,在教室一角或黑板报上设置一个栏目,经常选登本班学生中写的具体生动的文章,精彩片段等,供大家赏析。或是在作文课上,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或作文中老师勾画出的好词好句,然后全班交流,是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创设轻松的写习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第三,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优化习作氛围。如,记事的作文,可以采用先说后写的方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人的作文,可以采用猜猜他是谁的方法,侧重抓住特点进行人物描写等,还可以自己当“导演”,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边做边说,边说边写,以提高写作兴趣。

三、加强方法指导,重视相互评改

作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写作前的实践,尝试写作之外,还要重视写作后的评改。传统作文教学重写轻改,教师在学生作文后写一段长长的评语,但到底有多少学生去认真看呢?因此写作后,教师应该克服“怕麻烦”“不放心”等思想,下功夫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评改作文,把评改权力教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上下功夫。因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同时,实际上就培养了他们对文章的鉴别和欣赏能力,让他们从评改中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

评改方式可以采用,自我评改,互相评改,,指导学生认真推敲词句,直接在作文本上点评。当然教师还要重视习作后的辅导,根据评改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讲评。在讲评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优点并加以肯定,这样的效果比写一段长长的评语要好得多。

第5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把握文章主题,掌握作者的意图,进而获得写作的感悟。评点式阅读就是一种很好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不同的文体,评点的侧重点则不同。不同作者的文章,强调鉴赏的内容也不同。有些文章主要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把握全文,有些则是通过对句子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的鉴赏来把握。只有懂得鉴赏,才可能写出较高质量的习作。

一、评点词语。提高学生慎重选择词语、以词寄情的能力。鲁迅文章的语言以准确精练着称,我们阅读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语言的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如鲁迅的《风筝》,让学生在文中找几处加以评点并且揣摩作者情感。

【原文】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评点】“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通过自己评点,学生很容易掌握字词评注的方法,在下次碰到作品阅读时,也会自然地从分析词语人手,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会评点字词,而是以评点为基石,明白选词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写作选用词语的准确性方面很有帮助。

再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让学生根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通过想象描写“当菲利普一家人见到赚到钱的于勒叔叔时的表现”。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他的文章,其中有一句“当我的妈妈确定眼前站着的人就是我亲爱的于勒叔叔时,她的脸由于激动而胀得通红,说话都哆哆嗦嗦……”

我先让这位学生谈谈为什么用这些词语,接着其他学生评价……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W生不管是在片断写作还是在大小作文的写作上都会慎重地考虑词语的选取。

二、评点句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修辞、形象表达的能力。散文是以语言优美见长的,优秀的散文,语言表达无拘无束,犹如清泉出山,任意蜿蜒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对这类题材的教学,就要从赏析、评点句子人手,让学生明白文章好在哪里,怎么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宗璞的《西湖的绿》,语言传神尽意,富有表现力,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积累喜欢的词句,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我对文章的把握设计了三个步骤:课文描写了三处景物的特点,仿照下面句子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三处“绿”的特点。

【原文】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评点】这些句子通过“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两处的对比,说明了灵隐的绿具有多层次感,对比鲜明,一目了然。“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灵隐绿的浓,写出了灵隐的绿具有一种逼人气势。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同时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并做摘录。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借助五种表达方式,描写你所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并选择一两个句子进行分析……

这种评点式的课堂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习惯,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漫无目的,而懂得选取恰当的表达为自己的语言增添色彩。课快结束时,为了巩固效果,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句子,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写,让句子所写的场面更形象。

【例句】打铃了,教室里一阵混乱,然后大家跑到自己的位子上。教室里一下子安静极了。某同学的改写:

一大群人相互簇拥着从门外跑过来,你推我搡,争先恐后地窜进教室。坐在教室前面的人,几步就跌坐在椅子上,慌乱地在抽屉里翻着;坐在后面的人。踉踉跄跄地冲向座位,偶尔绊一下,又急急忙忙地爬起来,弄得桌椅山响,不一会,教室安静了下来。

【评点】 “簇拥”“你推我搡”“争先恐后”“跌坐”“‘慌乱”“踉踉跄跄”“山响”这些词语用得很形象,把大家上课前的表现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自己解释改写理由和大家相互评述之后,再进行自我修改,学生都会明白该如何选用修辞描写一个场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字更生动形象,更好更真实地再现生活。

三、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构建框架、严谨思维的能力鉴赏文章。学生往往有“不知道看什么”的困惑。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该在哪里停留思考,该在什么地方找出重点。当然这些问题不是随心所欲,想提就提的。

要体现以下几个要点:首先,问题应该导源于选文,应该直接产生于选文的理解活动; 其次,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情况下可能提出或按一般估计应该提出的; 第三,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从这一角度去把握文章,而不是为了得出“标准答案”: 第四,知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

这些问题都是沿阅读的进程逐步展开的。或者说,是有意识地打断学生的自然阅读进程,在文章的关键处,让学生停下来,按旁批评点的指引进入相关的活动,在问题的搀扶下,学习更为有效的读写方法。

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重新排版文章,设计如下: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你有过如此的经历吗?恐惧或者兴奋都行,试着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来记录你的一次经历。

【评点】这是关于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的。成功的人物要有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他。描法可以说是小说的关键所在。是小说艺术纵横驰骋的媒介。在此处停留下来,指导学生来体会小说描写方法的魅力,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搜寻记忆,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第6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为此,指导学生“怎么写”作文就成为一件“因人因文设教”的事,而并不是一种写作规律的验证和写作知识的实际应用、传递。

我们经常会在作文课堂上看到教师把具体的写作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按着写作知识的提示进行作文,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即便是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写作依旧是困难重重。知识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帮助,反而很有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桎梏。

一句话,“怎么写”不等同于写作知识教学。那么,“怎么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试图通过一个学生的作文个案来作分析。通过个案分析,不仅可以深入地窥见学生习作教学“怎么写”的相关问题,还能使这种分析获得更加普遍的意义。

精彩课堂

课堂上有我们的喜怒哀乐,课堂上的趣事说也说不尽,每天的课堂迥然不同。

从这个题目来看,可以有这样几种构思的路径:一是写一节精彩非凡、印象深刻的课,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如何精彩,在内容的取舍上,缺少对教学行为的认识,在方法上,场面描写、对话描写等还明显不足,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二是把“精彩”作为对课堂的一种总体上的感悟,并不局限于一堂具体的课,这样在取材上就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度。

可见,看起来是审题,实际上是对什么是“课堂精彩”的理解问题。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作者的心目中,课堂的精彩并不是这堂课多么令人难忘,或者是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而在于其中有“我们的喜怒哀乐”,在于每一堂课的迥然不同。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了“怎么写”这篇文章的总体考虑。

所以,关于如何审题的知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样的具体问题。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作文题的情况都不一样,审题背后要学生对写作内容的认知作出归纳、分析、判断。

这样看来,“怎么写”的问题首先是作者对写作内容的认识,正如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没有认识,就没有具体的角度,也就没有内容,更谈不上如何写。这一点,光靠写作知识的教学是没有办法达到的。

无聊的英语课,总是成为开小差的人最多的时候。这不,正当灵魂出窍、梦游他乡时,突然响起一声“砰”的关门声,紧接着传来英语老师那清脆而又尖细的高分贝声音,我们的灵魂立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只见英语老师满脸通红,眉头皱起,凶巴巴地瞪着我们。我们一个个都挺直腰板,装作在认真听课,可是英语老师不吃这一套,开始发火。她在讲台上叽里咕噜、疾言厉色地发泄了一阵子,又开始讲课,可是她余怒未消,“啪”的一下把粉笔擦扔到了地上,我们个个都打了个寒战。这节英语课比看恐怖片还让人惊魂未定。

作文的基调定下来之后,接下去就是选择什么材料来写和如何生动地用文字表现的问题,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写具体”。

作者对材料的选择比较出乎意料,好像并不是从“精彩”上着眼,而是呈现了一位“重口味”的英语教师,她严厉得有些过分,而且并没有多少课堂艺术,以至于对她的评价是“无聊”,是一种“发泄”。作者似乎发现了英语课中的这一个“情绪结构”,即“无聊”与“发泄”的对立,学生觉得“无聊”,所以老师就要“发泄”,从而构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文章获得生动的韵味。

可是,这与“精彩”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在段尾轻轻一点:“这节英语课比看恐怖片还让人惊魂未定。”一下子就把“叙事者”从情境中抽离出来,使文章有了一种调侃的味道,似乎原先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一下子成为了“恐怖片”,成了一个与己无关的东西,成了一个可以置身事外进行评价的对象。这样,精彩的感觉就生成了。

因此,如何“写具体”,应当是非常灵活的,并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我们平时指导学生“写具体”,往往要求学生写出场景,写出语言、动作、神态等,这仅仅是一种“通识”而已。本文中表现教师的“发泄”,只从教师的神态、动作入手,同样非常传神,而语言只用“叽里咕噜”轻巧一点,既回避了语言暴力进入文章,又可使文章简洁灵动,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觉得老师的发泄很无聊,她的话并没有听进去”这一主观上的感受,使文章更具有张力感。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给我们讲课。这时,正讲完了一段,要给我们看视频了,老师打开浏览器,此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广告,广告上还有一个窈窕淑女,我们倏地一声笑出了声,连老师也忍俊不禁。这真是一道开胃菜。

这一段文字写得“轻巧”,好像是要与前面的一段文字有意识地区别开来,有些轻描淡写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的精彩实际上是一次小小的意外,或者说是一个事故。所以在写作时作了“略写”。

文章的详略是作者对内容作出的剪裁,体现了作者对文章重点的把握。详略的把握也并无绝对的规定,由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下一节课是体育课,正当我们高高兴兴地排着队伍,准备下楼去时,只见数学课代表捧着一大摞的白试卷从办公室急促地跑来。我们一看这情况就知道,体育课没得上了。课代表还未张嘴宣布噩耗,我们就乖乖地心如死灰地往教室走,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无精打采地静候老师的到来。我们的心情坠入了万丈深渊。

文章写完以上两节之后,接下来就变得比较难处理。因为所谓精彩的两种情况都已经呈现出来了。如果再写无聊或再写开心,文章就会雷同;如果就此打住,文章又略显单薄。

因此,在这一节中,作者把“改课”的内容写了进来。这样就与前面两种情况区分开来。同时,在具体的写法上,也与第二节中表现对立的写法区分开来,而只表现同学们的心情,如“宣布噩耗”“心如死灰”“无精打采”“万丈深渊”,都是对同学们心情的层层渲染,这再次印证了我们前文分析的“写具体”是非常灵活的,写具体实际上就是写出个性。

第7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创造性使用教材落实习作训练

一、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文训练

1、结合课文题目,教给学生命题方法

“惹目招眼标题亮”,好的作文题目往往能够先入为主,一下子就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可是,在写作的初始阶段,学生作文题目往往显得生硬、陈旧、空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妨结合日常教学,以课文题目为蓝本,对学生进行命题训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题目大致分为这样几类:以中心事件命题,如《飞夺泸定桥》等;以故事线索为题,如《一个金币》、《散落的钞票》等;以故事主人公为题,如《看桥人》等;以时间为题,如《下雪的早晨》……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并逐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

2、结合课文结构,练习不同谋篇方式

《桥之思》这篇课文,紧紧围绕一个“桥”字,以并列三段式展开叙述,一段写桥的作用、种类;一段写公园的九曲桥、大都市的立交桥等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对生活的点缀;一段写搭建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无形的桥,升华主题,写出作者对于桥的无限思考,突出一个“思”。此类文章结构学生接触较少,但不失为一种新型结构方式,不妨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布局谋篇的相关训练。

教材第二单元主题是“明月”,单元习作练习是写一写你喜欢的月亮,虽学习并鉴赏了名家的写月之作,但具体操作起来仍有相当的难度。反复细考之后,我决定将习作练习分解完成。第一步以资料收集、整合为主,布置学生查阅月亮相关资料,写出“我认识的月亮”;第二步突出写实训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我眼中的月亮”;第三步进行想象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写出“我心中的月亮”,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针对性指导,三部分全部完成以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运用《桥之思》的谋篇方式,合三为一,最终以并列三段形式完成关于月亮的习作———《童心追月》。这种训练,一方面打消了学生的作文顾虑,降低了习作难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了一种全新的结构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以此为拓展,引导学生注意《柚子树下》散文般优美的语言,学习《落花生》中精彩的对话描写,把握《散落的钞票》中传神的动作刻画,以读促写,都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二、联系学生实际,细化单元目标

教材第六单元主题是“方寸世界”,《美丽的集邮册》、《罗斯福集邮》等课文内容均与邮票有关。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对集邮、对邮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此前大多数学生邮票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多少集邮经历,这样一来,单元习作训练中提出写一写“邮票中的……(历史、自然风光、伟人名人、科学、文学作品等)”、“我和集邮”、“为某张邮票写说明”这一训练目标就不易完成。面对学生被激发起的对于方寸世界的浓厚兴趣,我将单元目标细化为“小小邮票我设计”,让学生在作文本上自行设计邮票,然后对自己设计的邮票进行文字介绍:介绍邮票的大小、图案、颜色、面值、作用以及自己的设计初衷等,由于是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学生兴趣盎然,介绍得也井井有条,作文的难度迎刃而解。

教材第十单元是关于“金钱”的单元,《一枚金币》以童话的形式告诉孩子们:“只有付出劳动,才能获得财富;只有付出艰辛,才会懂得珍惜。”《散落的钞票》以写实的手法叙述了众人捡拾钞票、归还失主的感人场面……几篇文章使孩子对金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初步建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但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如何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更有效地完成“金钱”单元的习作练习呢?我决定组织一次关于金钱的实践活动———“我们来挣五块钱”,以此作为突破口,完成作文训练。经过最初的嬉笑、既而的惶惑之后,学生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或在父母的帮助下摆起了小摊,或批发《华商报》成为叫卖小贩,或在小区内苦心竭力地捡拾废品,或几经周折在小店里工……活动后,有的同学超额完成任务,当然也有的同学一无斩获,但不管怎样,这段经历都丰富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他们的阅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三、设计多彩活动,补充作文资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习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针对学生作文习作中常常遇到的“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我也尝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多彩的习作活动,丰富学生写作内容,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作为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语文教师,我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不良,对书包不加整理,被背上的大书包压得不堪重负。于是,我突发奇想,何不以此为内容,设计一次作文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一方面敦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上课之初,我先在黑板上先写下“减肥”二字,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他们明白给“书包减肥”之后,纷纷推荐起自己身边的“书包小胖子”,反复看、反复比的基础上,他们的推荐理由陈述的具体而充分;给“书包小胖子”体检和诊治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书包外形和周围人物的观察是那么仔细;整个书包减肥过程中,他们的叙述是那么清晰而流畅……热火朝天的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片段练习,对学生习作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相关的作文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还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真是快捷而有效。

作文教学的指导与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训练成效的体现往往具有隐藏性、滞后性,但坚持下来,带给学生的益处却是终生的。在日常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耐得住寂寞,不断钻研、不断探究,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就一定会寻找到最佳的训练途径和训练方法,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

第8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技巧 练笔实践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提倡学生自由表达,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又要讲究方法、技巧的训练。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自觉尝试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加大学生练笔实践的力度,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写作这种自我倾诉的活动,虽然离不开灵感的迸发,离不开生活的感悟,但要将灵感与感悟诉诸文字,就不能不依赖一定的写作技巧。再好的感悟与思想,倘若离开了好的语言载体及恰当的表达形式,内容就会大为逊色。

据笔者调查了解,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道(倒)不出”,之所以“倒不出”,是因为缺少技巧的支撑。学生要想写得出来,首先要过语言关,如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清楚,不存在语病;语句通顺、生动,能准确描摹事物、表达观点,等等。同样的道理,初学写作的学生没有掌握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布局谋篇等写作基本功,也会产生想表达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这样的困惑。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获得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讲授一些写作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系统,用以指导写作。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首先,教师向学生讲清作文要素,如记叙文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六要素;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诗歌要注重语言的含蓄、凝练及意境的创设,等等。其次,要根据每一单元习作训练的文体要求,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写作知识,以便学生对该次习作在方法上有清楚的认识。面对话题作文,教师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点化。另外,关于场面描写,怎样做到点面结合,记叙文如何开头能够引人入胜,如何巧妙地穿针引线过渡,如何画龙点睛地写好结尾,等等,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都可以借助一些经典范文的阅读生动讲述。当然,在作文教学中,应克服避免单纯地传授写作知识的做法,密切联系具体的文本,向学生讲解相关写作技巧,这样可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使学生便于理解,容易接受。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鉴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于作文实践中

写作方法的知识容易获得,关键在于学会运用。学生了解写作方法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学生从书本或老师那里获得的写作方法,总是要一次次地在具体的文本里验证,才能融会贯通,再把它一次次地运用于写作实践,才能内化为熟练的技巧,进而形成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特别重视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学生由阅读进入写作,在语言技巧和方法运用上通常感觉驾轻就熟,写起来容易得多。阅读借鉴的对象多种多样,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课外读物、报纸杂志,甚至是同学的佳作。笔者常常指导学生运用“仿写”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还着重向学生指出仿写应体现一定的创新性,跟抄袭是绝对不能画等号的。抄袭是机械地剽窃别人的文章,而仿写是阅读、借鉴别人的语言文字,可以模仿文章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模仿修辞手法,也可以模仿语言风格;可以模仿作者的观察方法,也可以模仿作者的抒情、议论的技巧……总之,值得模仿的东西很多。世界文坛上很多作家都是从模仿开始,步入文学创作之旅并取得丰硕成就的。由此可见,学生作文离不开模仿,也必须走模仿之路。这种做法目的就在于解决从阅读到写作之间的衔接问题,引导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自觉地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应该说是一个提高作文能力的好办法。

三、督促学生多积累、勤练笔,将写作方法及技巧内化为写作能力

技能技巧的习得离不开亲身实践,诚如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获得亦是如此。叶圣陶在《写作漫谈》中强调:“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可见,懂得再多再好的方法,不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练习,就不能形成和巩固技能,只能等于零。因此,教师要注重督促学生多积累素材,多动动笔杆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感而发,不无病。只要学生乐意写、天天写,就会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就会不断取得进步。此外,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每当看到一些美文佳句,就要及时摘录,丰富积累,借以提高写作技巧。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周记。有的学生读的书不少,但还是感觉不会写、写不好,问题在于实践次数太少。就好像学骑自行车,光记住骑车的技术要领不行,光看别人骑车也不行,必须自己骑上去,经过多次摔打,才能学会。学习写作文,何尝不是这样呢?

此外,作文实践要培养学生的纯真感情,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使学生作文不受约束,自由抒发真情实感。在训练方式上应该体现多样化,克服单一性,追求五花八门的写作内容和不拘一格的训练项目。片段练习、观察日记、看图作文、读书笔记、观后感、演讲稿、生活随笔,等等,都可以穿插练习。作文批阅活动要提倡真诚的交流,如学生写作,教师面批,生生互评,就是一个真诚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教师独自坐在办公室桌前写上“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之类的缺少情感的套话,如何要求学生写作时说真话、吐真情呢?

总之,只有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不循规蹈矩,勇于创新,沿着由读到练再到写的路径一路前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习作能力 提高

如果说“细节”体现的还只是一种写作技巧的话,那么“温暖”则体现了一种写作的人生向度,即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种情感,“温暖”非常普通,似乎已经无须特别强调。眼下。语文教育界正大力提倡个性化作文视统一主题作文为逆流。笔者为什么还要强调“温暖”呢?君不见学生辱骂老师事件、学生课堂上致人死亡事件、女学生当街侮辱妇女事件、学生厌学轻生事件、学生打架斗殴乃至杀人事件等时有发生。此类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或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这已经不能说是个例。至少,我们不能以为这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置若罔闻了。探讨青少年令人堪扰的现状,专家们给出了很多分析。但笔者以为,过分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与自我意识的宣泄,而相对忽略“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强化“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和谐的,看到“我”的同时也要看到“他”和“他们”,指导他们用心去感受人际间就有的温暖,并在生活中努力创造温暖和谐的环境。“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是无法靠在作文里喊口号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细节。因为,细节展开的过程本身就是写作者不断体味,不断深入“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写作者会通过咀嚼工的感受,感受到温暖,并进一步将温暖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必须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易于表现温暖,而又不失真实的主题性作文训练。以笔者曾经安排工作的一次作文训练为例:

写作要求是:写一个熟悉的人,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描法刻画人物,尤其是要用一两处生动的细节凸现人物的神韵,以及自己与该人之间的情感。这一写作要求中有三方面的重要规定:一是“熟悉”,即“近距离”——其使温暖较易存在,避免了“没感觉”;二是强调了“细节”,这就保证了“要尽量细致地展现过程”;三是强调了“情感”,规定了写作的明确意旨,避免了文章读起来毫无生气,以至于成为冰冷的文字堆积物。

作文交上来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选择的写作对象是亲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还有一些同学写了自己的同学、伙伴。应该说,学生的写作范围确实是有点窄,但这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坏的事。因为,古人曾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做“和谐社会”的准则,而学生则真正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并将之外化为了反哺式的表达。这次写作教学的目标显然是达到了。

关于这次写作教学的另外两个要求——“细节”和“情感”,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细节的展开,或者细节不“细”或不准确,学生就不会有细心体味情感的过程,也就不会有真切的情感式感受可以表达,文章自然也就说不上传递真情实感了。

例如,有一位同学写父亲,文中有一个场景是父亲在山上砍竹子时突遇暴雨,他送伞上山,父子俩一起从山上回家。其中,父亲见到他送伞上山时的表情是这样写的:“父亲严肃的表情中流露出一丝快乐与惬意。”应该说,这也是细节,但展得还不够开,因为它还没将父亲当时的情感较细致地表达出来。接受同学们的建议后,该同学将这句话作了如下改动:

往日里神情严肃的父亲含着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雨水和汗水夹杂着流下,在他脸上微微漾起一串串涟漪——那里面正常荡漾着万千快乐与欣慰。哦,那可是我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笑容啊。

这一改动,显然比原句要更能见真情,而且更能让读者触摸到作者心中的颤动。

再如,另一位同学写奶奶,设置的场景是他放学后很长时间才回家,奶奶一直都等在村口,一见到他就是一番念叨:“怎么会这么晚呢?公交车都开过几辆了!望一望,没见你下车,望一望,还是没见你下车。哎呀,真是急死了!不是让你早点回来的吗?晚了,路上不安全,知道不知道啊?”接下来便开始威胁我了:“以后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打电话告诉你妈。早点回来,听到没有!”

这一细节再现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一位农村老太太的生活状态,让人倍感谢真切,而且在那段念叨里还充分体现了温情。读完此段话,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作者的感受是“烦则烦矣,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甜甜的烦”。他“听进去”了,体味到了,将之传递给我们,我们自然也就“听”到了。假如把这段念叨改成“念叨了一大通”,则简则简矣,却完全没有了奶奶的味道,表现出的就将是对亲情的漠视,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只能是一个“烦”字。这样,文章的主题就跟温暖之情相去很远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