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CDIO;项目课程;项目设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44-04
A Project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Computer Subjec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CDIO
ZHAO Li-ping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Jilin Railway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factors for CDIO approach is how to do form Design to implement, making integrated course plan and designing 3-Level projects that is benefit to CDIO. This paper first towards the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roject design, and introduces CDIO pattern to extend three-dimensional for putting project in effect and combines computer teaching content,and then providing a project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computer subjec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CDIO.
Key words: CDIO; project course; project desig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ystem
1 研究背景概述
工程教育的就业导向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和引入高职工程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成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和达成职教目标的必然途径。
CDIO是当前工程教育的热点话题,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背景,由此获得详细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教学大纲制订不仅基于社会需求,而且强调培养目标与产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相适应[1]。CDIO是一套系统化最佳实践所体现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工程教育目标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有着很好的一致性――“构思、设计、实施与运行”都能通过基于计算机应用得到体验。因此,针对当前实施的项目管理教学改革进行CDIO优化,对形成比较完备的高职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具有至关重要重要作用。
2 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中的项目应用通常过于强调引领而忽视了项目研发的工程的“项目组织、进度管理、团队协作”等工程环境。在我院前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作者提出和实践了一种项目组织三维模型和以职业通道为核心的WORKSHOP教学组织形式。在已有的计算机课程计划框架中如何实现基于CDIO的项目课程体系优化,以支持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在“设计-实现”层面的有效映射,是当前教改深化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 一体化课程设计
3.1 CDIO实施原则
CDIO参照工业界需求提出了系统能力培养大纲和全面实施指导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实施过程、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其中“标准3 一体化课程计划、标准4 工程导论、标准5 设计-实现经验”是CDIO课程计划设计的基本准则[2]。
实施CDIO的最佳实践是以工程设计方式落实CDIO大纲和课程标准。该文认为对于新开和重建课程,可按照CDIO大纲和标准自上而下进行工程项目课程设计,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基于项目组织的一体化课程计划。针对具有一定成熟度课程的改革,建议在CDIO理念指导下对现有课程计划进行项目化重构,进而实现CDIO教学体系迁移。其通用过程为:
1) 能力需求分解:基于“工程实践需求导向”分析产业实践环境对学生能力素质诉求,归纳和提取核心要素并分解到具体课程承载。
2) 知识要素组合:对学科所涉及的理论体系知识点进行建模,参照能力需求分类进行组合,形成重新组合优化的课程以更好地承载来自产业实践的“能力需求”。
3) 过程持续优化:以“老课程改革”、“新课程设置”来建立适配CDIO的课程体系。
3.2 CDIO课程设计
CDIO课程设计主导思想是基于项目设计流程的学习环节,将职业导向的能力需求、技术基础、职业素质以CDIO理念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通过工程项目过程达成课程设计要求。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围绕项目设计展开。
其中,一级项目依据本专业核心课程基础、应用知识及培养能力要求;二级项目是围绕课程群的知识点以及能力培养要求;三级项目是单门课程设计项目,旨在增强理解和培养课程相关能力。图1是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CDIO课程计划结构和项目梯级平面分布,在确定课程计划时,要依据专业知识范围同步构建1~3级项目构成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3.2.1课程计划结构
基于我院计算机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工程软件开发”岗位群要求,按照CDIO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分解能力需求、组合知识要素,划分为“软件设计(基础)、网络集成(硬件)、信息开发(软件)、计算机综合(应用)”四个项目课程群,整合提供10门专业整合课程。
计算机专业1~3级CDIO项目课程覆盖“导论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综合项目”四个层次,结合整体布局和循序实施的原则进行课程开发和规划落地:
1) 选择“计算机基础”为导论内容(第1学期安排),通过“计算机组装、办公系统、网络集成”等演示和实训项目,提供面向工作的“信息交流、文字综合、团队协作”场景,促使学生了解CDIO大纲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要求,以达到激发兴趣和明确动机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不少弊病,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仅仅依靠某几个点的调整和突破是不够的,必须对整个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在保留传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学项目的前提下,科学、适度地根据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引入新的项目,重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塑造,重新梳理、整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具有学校品牌特征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1、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特征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要手段,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基于大学阶段教育和其他阶段教育的明显区别以及大学生和其他学生群体的显著差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系列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教学内容多样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以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为基础,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橄榄球、品乓球、游泳等等,只要学校的教学硬件资源允许且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性,就可以开设相关的体育项目课程,作为学生体育课的备选对象。由于本科院校所掌握的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力量更雄厚,所以可以支撑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也是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最鲜明的特征。1.2、学生选择灵活在多样话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撑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灵活选择感兴趣的、想要参与的公共体育课程,接受专业体育教师的课程指导。在丰富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支撑下,学生的体育课程选择更加灵活、自由,选择行为可以更加体现兴趣导向,可以满多数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选择需求,用自由度大的选课方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综合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1.3、教学方式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九十分钟的体育课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方式已经变得丰富化、扩展化。根据公共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带领学生领略课外体育的真实魅力,帮助学生形成运动热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体育项目,和学生一同欣赏体育比赛,探讨体育精神,多维度、多角度丰富学生的体育思维,充实学生的公共体育学习经历。
2、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弊病及存在的现实矛盾
综合来看,当前本科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不少明显弊病,甚至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这些都显著地阻碍了本科袁霞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不少本科院校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但很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一方面,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且长期没有改善,很多公共体育课程虚有其表、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一些特色的教学课程未能收到校方的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沦为陪衬,失去特色课程设置的初中;某些课程设置明显和学校的硬件资源配置脱节,学生没有上课场所和场地,导致课程设置失去意义。另一方面,课程评价体系落后,缺乏多元化的评价途径,无法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无法通过课程评价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课程评价仍然沿用老套路、老方法,没有引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评价效率低下、评价结果不真实。此外,不少本科院校拥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却未能合理运用到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导致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造成了体育课程建设资金的浪费,在当前本科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浪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情况必须得到重视。
3、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
在当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弊病明显、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改革与重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结合当前本科院校公共课程开展的现状,根据国内外相关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先进经验,在此提供一些可行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重构策略。3.1、科学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科院校已有的公共体育教学资源(如硬件资源、教师资源、技术资源等)为基础。因此,科学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一是要重新梳理、整合本科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将硬件资源、师资力量、技术条件、管理手段等分条归类,整理出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归纳出本科院校可以部分支持的公共体育项目。二是弥补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空缺,重新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对于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可以直接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当中,而对于本科院校课程资源不足不能完全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需要先引入资源(缺什么引什么),再整合资源,在资源准备充分后再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当中。总之,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务必要量力而为,务必要和本科院校的自身条件相匹配,切忌出现“空中楼阁”,使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流于形式,失去设置的意义和初衷。3.2、创新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方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应当本着多元化、丰富化的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引入新的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方式,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品质和效果。具体来说,一是要深入挖掘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应用方式,拓宽体育课程资源的运用渠道,将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作用从更多的途径发挥出来,提升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宽度和深度,用有限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注入更多的活力;二是要着力创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单一思维模式,重视课外实践教学,重视师生联动教学,以教师为课外体育实践的发力点和引导点,带领学生广泛地、深入地参与到课堂之外的真正的体育实践当中,感受体育项目本身具有的真实的魅力和残酷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体育项目,产生切实的体育项目参与感,全方位塑造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以体育精神为良好的动力来源,帮助学生在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中积蓄更多的正能量,拥有更强的挫折承受能力。3.3、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多元评价对于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教师评奖评优,更是为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本科院校教学策略的完善和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思路和评价策略,即从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掌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状况。具体来说,公共体育课程的多元评价,一是要在传统评价模式(即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结果性评价即期末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即过程评价为辅,拓宽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公共体育课程相关主体参与到评价当中,用更多的途径保证评价的顺利实现,改善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单一的评价现状,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二是要用匿名评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采取网络投票、匿名投票、意见反馈、校长信箱等方式,让公共课程项目的相关主体都可以以简单、便捷的方式真实地、公平地参与到评价当中,通过全方位评价真实反映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当然,为了避免部分人员在评价中捣乱、违规操作,应当限制每个人的评价次数,并倡导每个人认真行使评价权利。3.4、建设院校特色公共体育品牌为了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部了“一校一品”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要求,引导本科院校自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品牌,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相关本科院校在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当有意识地着眼于院校特色公共体育品牌的建设,用品牌的力量,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4、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多地需要从改革、创新的角度着手,并迫切需要本科院校予以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才能完成。在当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有所滞后的情况下,做好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重构,已经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不可推脱的工作。相关的本科院校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主线,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运用科学的课程建设理论,科学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助力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德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2.
[2]陈珂.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
[3]张颖.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1 前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启动,我市某些县、区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学改革实验区。新课程将会如生机勃勃的春风走进广大教师的生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体育课程标准并转换角色去适应新课程标准呢?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一些认识,以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2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 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3.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优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 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也越来越显性化。它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和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如此改革,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新需要的体育教师,也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建设的资源不足
体育课程建设资源不足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体育课程建设就是保证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体育课程。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选择存在很大局限性。高职院校一般会设有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和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再加上我国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天气比较炎热,高职院校会设有游泳项目;北方的冬天比较寒冷,所以经常会设有滑冰等冰雪项目。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缺乏,场地和体育器材有限,这也是影响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2.体育课程自由度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体育老师在一学期只开设一项体育运动课程,比如大一在体育课程中学习太极拳,那么整整一学期的体育课都要学习太极拳,而不能进行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自由度不高,对建设高水平的体育课程有很大的限制性。
3.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有待完善
体育课是很多大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因为体育课程集理论学习和娱乐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体育课程不规范,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体育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是重娱乐、轻教学,远远偏离了体育课程原来的教学宗旨。在大学体育课方面,一般是老师给一个球组织大家一起玩,期末的时候进行体育考试,这种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制订出规范的教学大纲。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对策解析
1. 提供足够的体育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制订体育课程目标前,首先要分析调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情况,然后增设相关的体育课程,比如篮球、足球、健美操、滑轮、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尽可能多地增加体育项目,从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要壮大不同体育项目教师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提供足够的体育教学资源,增加资金投入,除了国家政府投入的资金,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吸引当地的商家为高校投资,以便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1]。
2.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学生多样性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订出科学、合理、规范的课程,允许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在建设体育课程上,通过3~5节课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有一定了解,从而避免学生盲目选择体育项目。
3.完善体育教学大纲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发生了很大改变,高职院校要把体育课程的课堂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相结合,并根据这些目标,制订科学、合理、规范的体育教学大纲。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生涯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2]。
三、 结束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摇篮,其课程建设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一系列整改对策,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对海南省的5所大学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大学体育教学结构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将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从中分析出原因及提出相关对策。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5份。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于大学体育课中的很多结构不太满意,其中在时间安排以及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次,在学生的意识里,大学体育项目以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等都属于一些辅助课程,从中能够看出学校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与教师等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样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讲,在调查问卷中,研究的过程以及问卷的内容与程序主要是体育教育以及课程培训的目标、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重点学习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教学领域以及研究目标、具体各项体育教育的目标以及各项教育目标中的各种内容标准等。这份问卷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以“克鲁姆体育学习逻辑”为借鉴依据,主要调查事项是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以及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数据显示,当下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对运动技能以及运动技巧等掌握得不够全面,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因此,学校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不断对体育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根据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断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并且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保证体育教育真正达到学生身心娱乐的目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一项运动,同时根据运动项目的具体要求,能够达到标准。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标准,要求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运动与教育项目才能达到标准,再根据这些项目的要求不断延伸到其他体育教育中。
2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发展研究
2.1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基本教学变化。从大学体育课程领域项目研究出现以及开始研究到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出,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一直在不断优化,并且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都在不断完善,利用完整的教学优化方式以及结构等进行提高,很好地提升了大学体育课程的统一性以及优化性,且能够保证结构的严谨性,清晰合理地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全面性。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形势的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逐渐丰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结构没有出现任何的发展与变化,以致于逐渐被大学教育所遗弃,不能很好地达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逐渐恢复了在大学中的教学地位,同时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教学要求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逐渐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在后期的大学教学中,教育有关部门针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标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在严格的教学标准下,不管是大学学校本身还是学生都提升了对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其次,有关教育部门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规划与制定,其中对一年级的大学生在需要熟练掌握基础教学中的各项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体育教学的选修内容,以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帮助学生奠定好体育基础之后,逐渐加强了体育教育的力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保证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体育教学的内容等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从教育改革成效上来看效果非常显著,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实现了教学改革的进步。2.2多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实现。在大学体育教学结构中,可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以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结构得到升华。当然在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实用性模式,当前这种理想型的模式还在不断地探索与改善,经过很长时间的历程,才逐步实现了结构模式的多样化。首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属于同一类型的模式,所有学生不分男女进行同一训练,训练的内容与强度都属于初级阶段,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后期逐渐出现了各种俱乐部模式或是自主性模式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优化,在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下,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教学目标等越来越明确,教学结构也在逐渐完善。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多模式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目标等进行了强化,很好地实现了大学体育教育的作用,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根据目标教学的形式,应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目标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发展状况,在逐渐探索与完善的基础上,对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进行改善,并且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进步,对大学体育提出更多的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可采取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积极推动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便对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3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发展方向
3.1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在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发现,单一的以体育锻炼为目的的大学体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体育技能的提升。既要不断对学生的身体技能进行锻炼,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技巧等进行培训,以不断提升我国大学体育课堂教育的质量,树立更加明确的目标,推动大学体育课堂领域教学向国际化标准发展。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目标需要更加突出于强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锻炼技能掌握,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基础上,需要提升学生的顽强意志,让其能够在各种极限面前敢于挑战自己,敢于突破自己,能够在不断地学习中树立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体育精神的领悟更好地增强自身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贡献意识。根据相关体育课程结构的分析,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与差距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计划,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强化教学的针对性,改善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不完善以及不全面的教学课程结构。3.2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改善,建立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真正进步与优化。在对大学体育教育内容进行改善的基础上,需要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规划等进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中的本土化特点,根据本土化特点的指引和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增加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弹性化特点,加强对教学知识点的集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体育技能。与此同时,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知识的创新,融入更多的体能培训内容与活动,及时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大学体育课堂发展与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体育项目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从基础上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全能型人才。
4结语
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同时根据大学体育领域结构性教学的优化以及相关的调查分析,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优化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课程等不断实现,保证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根据对体育项目的不断完善与丰富,在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倞倞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传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五•三”课程模式实践研究——以菏泽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个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 高职教育;体育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7.4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331-04文献标志码: A
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现状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作出规定,即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4种类型[1]。2002年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作出调整,对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规定,使得高校体育课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使得体育课程的设置出现多样性和综合性[2]。体育教学内容在传统项目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圳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开设竞技类、保健类、娱乐类3种类型共23个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南京理工大学开设超过30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修;清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40多个项目供同学们选择[3]。但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简单重复,健身类内容匮乏,与社会体育脱节[4],体育课程的设计强调体育学科自身的逻辑与规律,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体育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高职体育课程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劳动者。实践操作是高职毕业生工作的主要特征。现行与普通高校雷同的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为了顺利地掌握职业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体适应劳动活动所必需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教学效果和在独立生产劳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的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手段,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高职体育课程具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条件。
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与选择
2.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依据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体育必修、职业相关体育必修和选修内容。基础体育必修内容选择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是与个人自主锻炼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内容从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发展、体育态度、心理发展5个方面为学生后续身体锻炼和健康发展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身体活动”这一课程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参与身体锻炼的行为和意识,发展终身体育能力,为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健康服务,体现体育课程的健身特色。职业相关体育必修内容以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对身体发展的特殊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专业类别的不同,设置各专业选择的必修课程内容体系。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体育视野、增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兴趣。结合社会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特点,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3个选修课程内容,力求反映社会体育开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突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联系。
国内高职教育有3年制和2年制2种模式,其中3年制高职学生的第3年基本在校外进行专业实践。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结合高职院校学制时间的特点,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为2年。一年级为基础体育必修课;二年级第1学期为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二年级第2学期为选修课。高职体育课程开设时间、内容组合见表1。
2.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
2.2.1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素养、专项运动技能和职业身体训练3个模块的内容。体育文化素养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发展的基本原理,认识体育运动对个体身体、心理及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5]。专项运动技能模块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某一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和练习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学生独自锻炼提供素材,发展学生终生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内容为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类运动项目。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同时在体育选修模块中分设专项技能提高、野外运动和水上运动3个子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主要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多样性,与现今社会体育运动项目的连接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职业身体训练模块的设计是从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出发,目的在于协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相关身体素质训练、职业相似动作技能训练、职业相似环境适应性训练和职业要求身体形态训练。学生按专业类别限定学习。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见表2。
2.2.2与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2.2.2.1体育与职业实用身体训练
高职教育是技术型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特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突出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为了顺利地掌握职业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必然是高职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发展学生适应生产劳动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在独立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能力,这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即为职业实用身体训练。通过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劳动重要的身体能力,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采用根据职业活动特点加以改造的一般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是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基本手段,这些练习直接决定着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
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有:1)职业相似身体运动技能练习;2)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形态和姿势不良影响的职业实用性体操和运动项目练习;3)职业相近环境的适应性练习。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手段,主要采用一般体育运动中的各种身体练习,以及根据职业活动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发展对于职业生产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2.2.2.2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构想
俄罗斯1993年公布的普通学校学生综合体育教育大纲中,根据8类典型的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分别提出了体育训练的主要手段,改善各类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身体运动、身体体能和心理素质,提高机体对将来工作所面对的各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6]。我国高职院校对职业实用身体训练的内容还少有涉及,现行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与普通高校雷同,高职教育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特点不鲜明。综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身体运动技能(操作技能)、身体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素养的要求,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分为4大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锻炼,见表3。
车间操作类设备操作、检测、装配工业自动化,汽车检测维修,机械加工,机电工程等动作灵活性,动作精确性动作速度,反映速度,注意力转换能力乒乓球,器械体操,田径投掷,器械健身,保龄球,注意力游戏
户外活动类导游, 勘测员,港航管理员,建筑监理员旅游,楼宇,工民建,港口管理,航运管理,城市园林等平衡性,攀爬能力,体能,跳跃能力,应急能力野外生存,野营,游泳,攀岩,军事体能训练,体操技巧运动
办公管理类会计,文员,设计开发人员会计,设计,行政,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腰背力量,肩带力量,注意力集中能力羽毛球,网球,拓展训练,下肢力量训练,集体项目练习
办公交往类接待, 翻译,演艺人员文秘,外语,营销,艺术,表演等身体形态,个性气质,交际能力形体训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瑜珈,时尚体育项目
3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紧抓体育课程的主目标,体育课程的超学科目标是在实现课程主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意设计的身体活动内容达成的。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分类,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2大类。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体育相关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2个方面。体育课程以学生承受一定负荷的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因此,在表述课程内容时采用认知内容和活动内容的方法分类,认知内容包括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活动内容包含技能练习内容和锻炼内容。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是学习的结果,是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与他们对应的课程内容表述为活动内容。在组织内容时,应在体育知识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设计中安排发展体育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的活动内容。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4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实现
布卢姆等人将学习领域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学习3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低层向高层发展,低层目标是高一层目标的支撑。高校体育课习惯于被区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实践课又区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结合布卢姆学习分类法和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特色,把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3类:认知内容、技能内容和锻炼内容。认知内容和技能内容是学习内容,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主线索;锻炼内容包括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练习,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体育态度目标和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手段。
在课程理论领域,课程的实施不仅是预先设定的内容付之于实践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课程参与者之间在教学中“互动”“对话”的过程[7]。体育课堂教学只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课余体育活动等方式达到体育课程目的。由于体育教学在课程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谈及体育课程实施时,主要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的实施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要努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践过程。家庭的参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将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带来了机遇,为高职体育注入活力。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贯彻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体育知识模块和运动技能模块的学习为教学计划制订的发展顺序,在教学计划中结合专项教学的特点穿插体能练习的内容。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的练习活动要依据课程体育态度目标和心理发展目标的要求,设计活动的组织和练习形式。锻炼活动内容的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强化学生职业相关身体素质和机能是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的本质功能,应合理设计职业体能训练路径,避免简单的动作模仿,注意动作技能的迁移性,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
锻炼活动的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因而锻炼活动内容的处理必须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比如,在羽毛球步法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下肢力量练习,安排较大强度的练习。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又能发展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锻炼内容的空间应延伸到课外,进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相对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当有限,而体育态度和心理发展课程目标的达成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因此,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课程情意目标的实现是必须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
[2]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北京:国家教育部,2002.
[3]杜光宁,赖炳森.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2):80-82.
[4]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3):61-66.
[5]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24-128.
[6]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8,15(7):74-75.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育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黄永飞(1971―),女,江西寻乌人,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教育家先生曾说:“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在培养健全人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占据着学生人数的大部分,从全国来看,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9%,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1]。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层面,还是从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关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研究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还有12%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究其原因,除了缺少体育教师外,运动场地和器材严重缺乏是重要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缺乏。因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创新,改革并创新一些适应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地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一、根据农村学校条件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从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中选择出来的体育课程教学素材。从2001年9月始,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全国试行。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大纲。在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创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提高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创新的重要目标。我国地域分布广,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更是不平衡。农村学校所处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发展基础等情况也不相同,其拥有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数量、性质和结构等也不同。如果一味追求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就很难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大纲表明国家认同不同地域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鼓励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资源创新成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综合以上因素,面对农村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紧缺,体育课程内容匮乏的现状,结合农村学校条件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多采用竞技性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采用竞技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形成学生喜欢体育,但却害怕上体育课的事实,而且农村学校因为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使很多竞技性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无法实施。这种体育教学既不利于学校体育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目标,也不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改革原来以竞技化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建立更具适应性和灵活的课程内容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过去,体育场地、竞赛规则一并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只是简单地“拿来”,并未从学生的特点考虑改革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条件与国际规定的条件要求相差甚远,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总是认为学校条件差而不很好地去开展教学,学生也很难在这样的规则要求下获得体育学习的成功。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差异出发,积极大胆地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农村学校简易田径场地尚有保证,绝大多数学校都有简易的篮球场[2]。根据现有场地条件,体育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条件进行改革创新。有简易田径场,对田径项目可以进行异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简易的场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以发展跑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变向跑、短距离跑的趣味性项目、跨越障碍跑,这些内容都可以用简易的场地进行;发展跳的练习,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自制简易的器材,编制稻草跳绳、单脚跳等练习;关于投掷的教学内容,过去通常是投铅球、铁饼,我们可以改革成沙包投准。改革后这些项目既可以开设又和学生的日常玩耍项目结合起来了。对有简易篮球场地的农村学校,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鼓励大多数同学参与,我们可以把运球改革成多人传球投篮;或者由于学生年龄、身高特点,学生投篮难以成功,我们可以改革成用更轻的排球投篮。再把简易的篮球场地改革成可以进行排球运动的场地,发挥场地多种功能的效益。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改革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真正实现学校体育为学生健康服务,为培养健全人格服务。
二、结合农村当地自然地理资源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农村自然环境优美,有着宽阔的平原、湖泊、丘陵等。这些天然的地理资源有着永远开发不完的体育课程资源。如宽阔的平原,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放风筝,要求学生自制风筝,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亲身体验,能够体验到成功。还有湖泊,老师可以开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水性练习,如在水中的漂浮、救生和求生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遇险时的生存能力,真正跟日常生活相连,让学生终身受益。另外,在丘陵地带,可以开设登山项目,登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锻炼学生的意志。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登上山顶,如设计成军队作战的情景,分成不同的团队,谁先到目的地谁就是胜利者。冬天冰天雪地是北方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学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条件设计不同情景的冰雪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在情景中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又能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创新校本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鼓励开发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提高对各民族的适应性,为培养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相对的聚集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各民族、或区域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各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创新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因而其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如具有地域特色的赣南客家民系聚居地,在屋檐下小孩子们游戏的踢毽子、跳房子、滚铁环等游戏项目以及喜庆节日里的舞龙舞狮[3]。这些项目在当地倍受农村朋友喜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的健康。又如,别具一格的踩高跷,它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一带的高跷,用单脚跳;少数民族的踩高跷,系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教学器材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制作。同时,这些项目又是跟农村群众的日常活动联系紧密,是很好的健身项目,它对教学设施要求不高,如果将地方民间特色的传统体育资源挖掘、整理、加工,将是独具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对这些具民族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农村学生对当地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将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创新具有地方体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首先是学校要认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体育校本课程创新的理论,促使教师切实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创新的需求与特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能手来校指导,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解和掌握。在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贯彻以下理念。一是全面挖掘和理解掌握当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实践过程。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校本体育课程创新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校本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三是要体现师生的个性追求。校本体育课程创新要同时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要,其创新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渗透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情感和价值观,发挥出教师的独特作用。同时,又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四是要注重校本体育课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是一个民主、开放和不断更新与完善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我们不能把校本体育课程只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操作教学,而是要不断地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它,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喜欢并能从中受益的农村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总之,开发创新出更多更丰富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农村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校本体育课程内容的创新主要依赖于老师,老师是课程内容创新的主体。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要主动为改善教学条件想办法,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创新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的体育器材主要依靠自制。农村学校体育普遍存在器材紧缺、经费紧张的事实,因此教学器材需要老师亲自制作和发动学生共同制作。农村学校进行特色化、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创新,发挥农村体育课程教学的个性和学习自由,是激发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活力的根本。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激励和鼓励措施,使老师热心于农村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工作。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只有根植于广阔的农村生活土壤之中,立足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体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晋裕等.学校体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创新一、当前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师生的集体忽视
体育教学应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然而在越来越激烈的升学压力下,许多中学教师与学生已形成默契,即默默淡化体育课程这一概念,更有甚者,学校的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进入中学后由于升学压力加剧,学生们在数不清的试卷与习题的题海战术中对体育课的意识已然淡薄,考生们更愿意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温故知新。加之教师偶尔借用体育课讲解习题,尤其是临近中高考的学生们,学校对其要求严格,导致体育课程的开设只是个摆设。有些中学甚至一学期下来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屈指可数。人们在日益紧张的升学压力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忽略了体育课程的意义。体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户外参与能力,不仅仅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也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劳逸结合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然而多数家长与教师的固定思维,并未将体育课程真正当作一门课程来看待。其次,一些中学并未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这就可能致使教师因欠缺专业特长而含糊授课。也可能存在这种现象:许多学生在一学期或是中学毕业后,对于体育课程的概念仍然停留在跑步做早操的浅层意识。
2.体育课程项目的单一
中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即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小范围的活动,这种方法也只是给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一个短暂的放风时间,加之体育课程的不规范化、不系统化,使得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多半是在稀里糊涂的聊天与无意识的游走中度过,体育课程本身的意义却并未发挥。现阶段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许多运动是由学生集体完成,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所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尽相同,体育课程项目的单一性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1.加强师生的健康意识
对体育课程的忽视,大体上也是对健康的忽视。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解除疲劳,户外运动时呼吸的新鲜空气也有益人的身心。中学阶段是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黄金时期,更应注重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首先,教师应带头加强体育健康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可以尝试着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在体育测试中可以加入笔试部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并且,硬性测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探索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习课,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培养学生看图模仿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的动作。教学方法应从单向传授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也可以班级为集体,成立小组,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不仅可以有益身心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知能力。另外,还可通过分组比赛的方式在班级举行小型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除了正确指引学生,还应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在师生双向互动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共同进步。
3.体育课程项目的多样化
在大学教学中体育课程项目丰富多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擅长的类别。在中学阶段,体育课程项目则被规定在一个笼统的范围内,限制了学生的特长发展。在中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中,学校不妨尝试着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喜欢与擅长的体育项目作个归纳。然后进行排课、分班,在学期末进行测试时测试学生所选体育课程项目类即可。这种类似大学的体育选课模式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特长化,既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课程里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身体锻炼,又因为所选课程的班级是所有人员的重新组合,而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新的环境也能激发其探知学习的意识。只有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体育课堂,才能使得其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真正学到知识,如此,体育课程的价值也得以发挥。
三、结语
体育课程在多数人看来只是一门“副课”,是作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而存在,也因此在学业繁重的中学阶段体育课程常常似有若无。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跟进,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中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创新的首要即师生共同学习,这也是摆脱传统教学观念挑战新的教学方式的第一步。其次,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程时应考虑到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差异性,积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体育课程模式的创新才能更进一层。
参考文献:
\[1\]柯昌恩.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创新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2).
\[2\]屈杰,张慧春,隆胜军.湘西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体育学刊,2001,(03).
\[3\]李世英.浅谈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构思\[J\].福建体育科技,2002,(02).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 课程改革 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民健身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的全面推行,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由现行的“育体”、“增技”转变为“健心”、“育人”的全新课程主导模式的历史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国体育工作者在课程设置和改革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发展改革等方面进行,用现代的课程论指导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改革,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我国关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的研究进行一次理性纵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瞻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有关培养目标的研究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标准》,在对体育教育理念的描述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从此,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如沐春风,“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掀起热潮。体育对大学生健康学习,实现健康体质塑造目标的积极作用已为大众所知,对于这一问题,国内研究学者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谢欣[1]对高校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思考,建议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应体现“三育”特点:(1)健康教育;(2)素质教育;(3)终身教育。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理念的重要传播途径,注重心理需求;素质教育则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着眼身体本身;终身体育强调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学会学习,借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要求身心合一。
梁述丁[2]归类了我国体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设置提出的种种改革意见,有“运动教学论”、“体制教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素质教育”、“人体发展论”等观点和尝试。在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技能教育思想”和“体质教学思想”两个主要观点和分歧。不可否认,这些观点和分歧虽然有了对峙,在具体实施中有局限性,但引出了其他教学理念,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局面。
蔡静[3]提出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一是教育思想要自上而下,彻底改变应试模式;二是体育必须面向学生,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在此基础上,重构高校体育教育目的,以终身体育观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重新理顺体育教学目标,并保证目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有关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中培养目标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大,这折射出国家和体育工作者对高校体育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培养目标上,争取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把目光和心力投向“毕业和就业接口处”,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是未来的一个研讨方向。
2.有关课程设置的研究
高校体育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探索并开设新的教学内容,扩大广大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走向操场,形成体育锻炼热潮。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能使学生掌握专业实用的运动技能和与职业相近的运动项目,在未来就业大潮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王丽[4]对安徽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课程设置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和经验习惯,存在着重技术技能传授轻理论教学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三大球、武术、田径、健美操上,体现时代气息的运动,如网球、游泳、体育舞蹈、保龄球项目开设很少,还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生对体育教师不满意或非常反感。这充分说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学生没有选择体育项目的余地。为改变这种状态,体育项目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要按比例增加,使之贯穿整个大学时代。
张虹[5]对西南地区25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高校以竞技项目为主要课程设置内容的体系尚未得到改变,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为选项课,以俱乐部为主要教学实施模式;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集中在篮、排、足三大球和健美操,轮滑、田径和户外运动则受到冷落。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层次化,完善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等等。这在以后有待进一步优化。
王红英[6]则对上海市部分高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将11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的共性与异性进行了分类比较。结果显示:高校体育课程未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不够重视,经费、场地、师资跟不上要求,其次是修业年限与学时数比例失衡,对《纲要》中三年级以上开设选修课的执行存在很大差异,还有就是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较多,而健身娱乐、民族体育等教学内容少。这可以说明,体育课程的设置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组织形式和项目内容需要继续实践和不断探索。
通过不同学者对不同地方调查研究的比对,我们发现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俱乐部模式教学在各校得到普及,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它是当前高校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一大趋势。
3.有关教学评价的研究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及课程建设三方面。通过教学评价,能有效地预知课堂管理,把关教师教学素养和科研水平,测定学生的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吉远[7]从全国1064所普通高校中以10%的比例随机抽查了106所学校进行了广度调查。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定量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高等学校对学生体育课程考核多数还是依理论和技术达标为准,课堂表现和出勤为主,对学生的进步幅度、合作精神和情感表现等方面在评价时很少顾及。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以体育运动能力、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心理为核心的考核和评定成绩方法才是明智之举。
王丽[4]认真分析了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在教学评价方面过分强调“显性指标”(高度、远度、时间等),而很少关注“隐性指标”(兴趣、意识、态度等)。有41.2%的学生经过努力锻炼勉强通过体育考试,还有0.1%的学生考试没通过,说明课程的实施和考核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绝对标准评价模式,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
赵巍[8]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异较大和课程不受年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等原因,调查显示:体育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方法以出勤为主,学生参加所选的技术课达到80%以上的出勤率,即为体育课成绩合格。再对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活动成绩或水平作进一步的评价。有益之处是减少人为因素过多、客观性差的问题,充分考虑到项目的特点和个体差异。
“重理论技术,轻过程经历”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有百害而无一利。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会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4.有关发展改革的研究
随着教育发展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发展改革已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更视它为全面教学发展改革的突破口。有关高校课程设置的发展改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学术界集思广益了很多共识和设想,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陈颖刚[9]在“健康第一”理念的背景下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进行了研究,表达出要通过体育课程改革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开展比较流行时尚、实用价值高的课程;发展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以必修课、选项课、俱乐部、保健课、理论课为主体;适当增加课外体育课程的项目和时间,包括体育辅导、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专题讲座、校际体育交往、社会体育参与、野外体育活动等。对这些内容进行整体性规划与安排已是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走向。
许凤莲[10]认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应根据高校体育自身的特点,以“终身体育、健康教育”等主导思想为切入点,建立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体系。由于大学生普遍喜欢分项授课,因此体育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层次化,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体育课程设置趋势应具有弹性化,内容既要广泛,又要有较强的可选性,并且要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增加体育课年限,注重课外体育,扩大体育锻炼领域。另外,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各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组织各类形式的体育活动,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程义志[11]针对目前的“应试体育”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体育课程设置模式构想。体育课程设置应本着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其评价标准为社会标准与个人标准相结合、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弹性标准。在教材的选择上偏重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在考核的办法上应灵活,让学生撰写当前体育热点问题的自命题文章,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制定健身实施方案和写出健身过程的监测、调整、评价等结果报告。
安斗[12]等人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别指出:在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上,可大力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地方现有的民族体育资源,挖掘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打造和建构具有地方民族特点的体育学科体系,形成地域性品牌效应。
总之,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与学生体质、健康有直接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相关学者应利用有利条件,主动探索适应学生的需要的路径,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在职教师学习多种学科知识,使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能够顺利实施,与国际现行体育教育相接和融合。
参考文献:
[1]谢欣.“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6).
[2]梁述丁,荆永根.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回顾与评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3]蔡静.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4]王丽.对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5]张虹,高国军.西南地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09,(06).
[6]王红英,谢晖.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S1).
[7]李吉远.人文关怀下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优化配置[J].四川体育科学,2007,(01).
[8]赵巍,王娟娟.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调查与改革措施[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9]陈颖刚.“健康第一”背景下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10]许凤莲,王进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