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

第1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学说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的指向,在头脑中呈发散型。它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征。其中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性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本质特征,因此,很有可能是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培养收敛式的思维为主,无论讲课、考试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统一的答案中去思考,这种思维定势将严重地束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资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可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因而,要求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对知识的一般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而要有透视力,做到真正的理解,逐步培养质疑探疑的精神。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

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栏目设计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和可延伸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用好这些问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昨天与今天》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讨论:(1)中小学学习方面的变化,包括课本多少、课程内容、老师讲课的特点及学习方式和作业等方面有什么变化?(2)你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发生变化了吗?(中学生与小学生的角色变化。)(3)你认为怎么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提出问题要找准切入口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就会发现,有些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不一致的地方。这说明学生已经开始思考问题,这就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切入口”。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并列举现实生活中人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例。结果,许多同学开始质疑:“为什么农民明知秸秆还田有好处却焚烧秸秆?垃圾分类处理在农村如何实施?垃圾变废为宝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提示学生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科技水平的现状及“十一五”规划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方面去分析,从而使矛盾得以解决。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时机,进一步巧妙点拨,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活力。

第2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加强对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对未来事物的预见与大胆假设,这种预见和假设就是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表现,它是创造出新形象的一个心理过程。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人类没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可能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社会的发展就不会如此的快速和迅猛。可以说,如果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会有《西游记》,就不会有《安徒生童话》等一系列传世的经典著作。同样,学生的作文一旦失去联想和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看不到创造的光芒。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改写、续写、扩写等训练,让学生在现有形象的基础上去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更多的新形象,新情节。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思维能力是在对事物或疑问的一个思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的类型有很多种,如直觉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能力等。不管是何种思维能力,它的思考过程中应该包含着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笔者只谈谈两种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的思维能力。首先是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活动中的主要思维形式。它可以对也被人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并提出新观点;可以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从实际出发,闯出新路,写出新意。如传统定论“开卷有益”、“近墨者黑”、“知足常乐”等,在学生求异思维下就有了新意,“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不知足常乐”无不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不能不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其次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多种甚至是奇异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主要揭示同一事物本质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差异,或从不同方向揭示事物发展的多种原因和结果。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审题、立意、构思等中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让学生知道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就一定会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写出具有独创性的作文。

三.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第3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实践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的种类很多,其中创新思维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其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因此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并保护学生兴趣,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立意,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体现写作的灵活性

兴趣是人们探究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是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事物在变化,作者的喜怒哀乐也就不同,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也就不同,文章才能写出灵活性。比如写校园,如果写“庆祝五四青年节”,则应着重渲染校园欢乐气氛;如果写“我爱我校”,就应着重写校园内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的情况……这就叫做情以物迁。那么什么叫辞以情发?写景物总是要带上一层作者的感彩,这种感彩与文章的整个情节联系起来,表明一定的倾向,为中心思想服务,这就要求在遣词造句方面要恰当,做到用不同的词语渲染不同的情感,用不同的情感表现不同的中心思想,以体现写作的灵活性。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意写作,比如学生写《为自己喝彩》可以从以下角度写:1.平时粗心的“我”,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猛醒、大悟,第一次变得细心、认真起来。2.曾经胆小的“我”,在家长会的发言中,练了胆量,长了见识,找回了自信。3.“我”在商店买东西,售货员多找了钱,围绕“是退还,还是自己花”,内心展开了斗争,最后终于做出了“退还,不贪小利”的选择。4.考场上,“我”战胜了蠢蠢欲动的私心,独立答题,“我”为自己暗自喝彩……对自己的欣赏,既包括对自己优秀品质的喝彩,也包括对自己改正缺点、矫正不足后的认可。通过这样的引导,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从多种思路的选择中,让学生体味到创造的灵活性,体味到成功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挖掘文题深意,拓宽视野,丰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新颖、独到、奇特是创造想像的本质特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以课本教学为轴心,从内容入手,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拓展,让学生投身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让学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是让学生写出观点鲜明的作文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例如:教学中笔者遇到这样的事:学生王某在一次自习课上曾亲眼看到班长为感冒的同学送水送药,收拾呕吐物,对于那又脏又难闻的呕吐物丝毫没有表现出厌烦与嫌弃,看着班长忙碌的身影,她的心中很不平静,于是写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的随笔,写出了新意。笔者在作文讲评课上宣读了她的作文,并引导学生要写出主题鲜明的作文必须有生活素材,注意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新意,文章才能生动。

三、发展思维,正反选用,写出文章新意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能力。可逆性是思维的逆向发散,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出发,进行探索。比如过去人们一直把“管宁割席”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颂扬,其实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思考,指出管宁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积极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由于出发点不同,确立的中心就不同,于是就形成了逆向思维,这是一种创新精神,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深入社会,努力探索,体现文章的实践性

社会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实践,实践需要检验创新效果。学生在语文中所表达的创新思想,是需要经过实践进行检验的。

日常生活中,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中,让他们自己观察,努力探索社会中的人、事、物,发现一些有意义的事,丰富自己作文的素材。一次学生对课外阅读文章中“钻木取火”一词产生了兴趣,反复追问“钻木”能取火吗,“钻石”取火“行不行”?笔者和学生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成功地完成了“钻木取火”,大家在实验中兴趣盎然,并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写成了科研小作文。通过这种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作文兴趣。

作文构思,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的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写作的方法,那么出现在教师面前的作文,不再单纯是一张张纸,一个个字,而是一道充满活力、有血有肉、情景交融各有特色的美丽风景。这样对学生今后工作、学习及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都有很大好处。

在作文教学中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是历史赋予作文教学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人才;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能机构,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参与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过程中要把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建立创新思维前提

传统的教学观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把知识看成是能解释过去、支配将来的一成不变的真理,这样就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死知识的储存器。而走上社会,学生面对现实,形形、方方面面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面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被动获取知识,而是应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奥秘;不是只会解答一个个书本上的习题,而是掌握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现代创造教育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学习并不是目的,而是认识科学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科学的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创设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难以得到发展,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而使其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以发展。要更新观点,加强学法指导,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用佳法,辅导要教新法,小结要讲学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引导创新思维。

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这些都启发我们,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创造兴趣,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培养,求知欲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性的欢乐”,增强创造的激情和信心。所以,教师教学要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或音乐、或道具、或悬念、讲故事、或以饱满的情感颇具感染力的语言……巧妙地贯穿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未来世界奥秘的动机,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开展教法讨论,激活创新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和教学活动的评判者,而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处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共同获取新知识,谋求发展。当然,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放弃做出最后决定的职责,不意味着放弃一切的规范和纪律。恰恰相反,他坚决反对一切以此为借口的极端自由放任主义,教师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就是撒播无私的爱。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就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犹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实验过程优化的讨论,实验误差分析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促进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好奇心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起思,疑而生变。让学生学会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努力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巴普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敢于言别人未所言,敢于做别人所未做。如伽利略因对教堂内的灯质疑,研究出了单摆定理,瓦特因对蒸汽推动茶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等。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创设疑景,如设置悬疑、演示实验等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难易适度,小而具体,新而有趣。同时对书本上的知识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向知识权威挑战,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这样,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迸发而出。

五、重视发散思维,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全世界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学习怎样思考”谈的就是进行思维训练问题,而尤以发散思维训练为最重要。那么何谓发散思维呢?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它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思维的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思维迅速向各个方向发散。

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的专项实验,可以是观察式的见习活动,也可以是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可以使学生重温科学探索真理的历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和探究能力。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以培养敏捷的创新思维。

六、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创造个性,宽容学生过错,保护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奴性永远不会有创新。“人的个性不仅是一个区别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人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也即是个性表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中的外在特征——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喜欢求异,意志顽强等,给予及时肯定,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创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探索质疑状态,大胆想象,多向思维,主动认识新奇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发掘自身内在潜能,进而产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不断创新的强烈愿望。

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使创新素质生成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少当裁判,多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浸润着一种创新个性,可以极大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锻炼其创新能力。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们处在新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思维,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始终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新,不畏艰险和挫折,把他们培养成为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科技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克勤.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0.

第5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而生产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的智能水平的竞争,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因此,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但是,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如果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那将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他的一生,将一个民族的创造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适应时展所需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纵观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影响,是一种非常规范的循规蹈矩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比较薄弱。这样就导致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到较大抑制,创新能力差。学生离开了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就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无法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创新的主要培养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育者,学校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学校。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自身更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从出生至一周岁脑部发育已经相当于成年人的70%,3周岁左右大脑发育完全,而从那时(或许更早)开始到成年时期,人的思维是非常独特的,是最易接受新思维方式的黄金时期。有关专家对近100年来的所有发明人所作的统计结果发现,发明人的文化水平在总发明人数中的分布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总发明人数的34%,高中的 占33%,技校占13%,中专占7%,大学占13%。可以看出:初中、高中和技校文化水平的人数占总发明人数的80%。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随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原有教学模式下的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这门新兴学科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学生获取信息时最便捷的学科,它的教学有别于传统学科,它的思维方式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强,易于打破了常规思维产生创意。信息技术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软件的操作不同于生活中对实物的操作。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把生活中的事或物映射到虚拟空间上去,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同时,各种各样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软件的更新也以惊人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课教学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思维,具备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这种思想在信息技术教育初期曾经主导着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刚进入中国的时期,多数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是侧重于技术能力方面,而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动态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技术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是“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的全面性和引导性。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必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会拘泥于书本,也不会固步自封。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强,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进步的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不落伍。如果说掌握娴熟的技术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最新的技术、设备、信息和科学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收集材料,交流信息,了解最新科学动态。这些都为科学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恐怕就需要一颗具有创新精神的头脑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既有娴熟的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创新教育为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总之,教育大环境和政策,为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契机的前提之下,学生减了负,学生有了自由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科学意义的创新思维方面的活动。其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复杂,头绪较多,容量相当大,按现行部颁标准,信息技术课的周课时只有1-2节。在这样有限时间内是不可能让学生把太多的知识牢牢掌握的。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第6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教会学生感悟生活

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自然界中,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写作的题材。告诉学生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仔细地“审视”,要投入,切忌走马观花,同时还要注意边观察边思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上写作指导课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告诉我:有观察人物的、有观察景色的,更有甚者,竟然有学生观察了不同人物吵架的情形,如婆媳吵架、夫妻吵架、同事吵架等等,并且将这些人物吵架的不同写了下来。我还曾多次带领学生观察“晨雾”、“日出”、“校园景色”等,边看边指导,学生边看边听边写,不少学生的观察笔记写的生动形象,特色鲜明。

其次,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广泛阅读,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这样,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学生也从中体会了名人大家是如何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参与实践、观察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取鲜活的写作材料。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鱼塘,帮助父母做家务,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大赛”等。

通过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了,对生活的理解、感悟也逐渐深了,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就有新鲜东西产生了。

二、注重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最富于生命力。因此,要想使学生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把思维训练放在重要地位。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写作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三种形式――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进行了系列训练,从思维方法指导到迁移练习,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逐步提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想像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续写、改写、扩写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

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特别是老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采取“互批自改”的方式,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学生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学生拓展了视野,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二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和家长留念,让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力量,激起强大的创作动力。

第7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景。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过程”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再也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主动参与,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构建自己体系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解决方法等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获得了参与创新性思考的机会,能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设了理想的环境。同时,让学生从活生生的具体材料中明白:要有新的发现,首先要积极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解决问题;其次应具备丰富的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培养直觉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创造得出结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一再强调,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从经验材料到提出新思想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灵感和直觉。被誉为“纯粹之皇冠”的数论,实际上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使他们敢于怀疑,敢于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察中有所发现,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果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性素质。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思维创新水平。

三、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是创造新思维的重要支点,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形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目的。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收敛性。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在教法上有创新教师应该改变讲清楚、讲透彻的传统教学观念。上课时,应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疑点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旧知识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符合逻辑的发展。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得到新的知识,是通过引导、启发,而不是直接“传授”,更不是“灌输”;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总之,无论是新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始终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指导学法,解答疑难的引导作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锻炼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心理素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还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旋转体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就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形象直观的三维动画。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如果能根据课程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8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能够自己主导学习与工作的人才,是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老实等候上级指令的下属。因此,原有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应对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一度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就是课堂上的演讲家。上课时,教师总是这样开始:“今天我们讲……”可是为什么要“讲”?教师不会说,学生也不会问,反正是“唯课本为上”。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只知道跟着教师跑,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上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确立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使学生不觉得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要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好奇心,要鼓励学生有所问、有所疑,特别是应当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必要的条件下给学生以较科学的解释,不求全责备学生,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和谐、轻松、民主的气氛中师生共同探讨、商议,搞好教学。

二、开展多变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一题多变,诱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所谓的变式是指变更概念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更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配制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使概念或问题的本质不变。换言之就是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数学解题后的思考其意义比寻找解法更深远,失败的教学只能就题论题,搞“题海战术”。

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认识层次开展一题多变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各方面知识的联系,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还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从呆板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广阔性和创造性。但应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找出或发现具有数学意义的关系和特征,从所给数学材料的形式和结构中辨认出某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成分。

(二)一题多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题多解是多向性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它的图示就是从一点出发,向思维空间发射的一组射线,就如同夜空中一道道闪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它有多向性、变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意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与数学知识的思维特征极为相似。因此,在中学阶段,结合数学教学,正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造就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题多解的教学,是以其多向探索、发散思维的鲜明特征,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思路日渐开阔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探求一题多解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优势和创新能力。同时,一题多解可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相互贯通,有利于综合提高,开阔思路。对富有新意的解法,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表扬,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教师应慎重考虑并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对个别问题的独特见解,否则,由于一时的压抑或打击,会造成这些学生在创新意识发展方面受到不利影响。

第9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电视编导;机制;创新

我国的电视创作已经经过了六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有一定的观众,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因此电视编导的责任越来越大。电视编导的创作要想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一、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电视作品。

其中,新颖性是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电视编导掌握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封闭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开放则能推陈出新、开拓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作品的精华,还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电视节目作品能够展现新的境界。

二、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工业化生产和群体创作对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在投入产出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最合格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电视节目中的直接表现时功利性的,创作的目的是争夺收视率和吸引观众。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电视创作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科学的机制是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创新机制对电视编导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电视编导的创新条件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这些创新的条件就需要有科学的创新机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便欲低,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得以实现的能力要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工具系统,知识就是能力这是不变的真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都是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那么久会难以建构新的思想,无法实现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创新思维,那么所有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我国的电视发展较快,节目的需求量也增大,电视编导量也随着增多,而我国缺乏电视编导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机制的缺乏必然导致创新的缺乏。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创新知识和激发创新思维。

四、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

1.推陈出新,不重复自己

创新需要不断的背叛自己的老路,不重复自己,也不囿于旧的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电视编导,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一般的电视节目的生存周期至多也就两年,而有些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生存,在于他们的不断的更新改版,这样不断的创新菜能使节目常新。

2.重视编导的心理需求,激发创新的动机

在电视行业,电视的从业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要激发电视编导们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考虑提高编导们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成就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独立的制片制度是满足编导高层需要、能充分激发电视编导们创新思维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制片制度能够给独立制片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有利于满足个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个人的风格。激发创新的动机需要不断的细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能够正确地、适度地、及时地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激发创新的动机才能够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并且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

3.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

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大胆假设,寻求多种答案和途径。在电视创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有意识的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思维结构就趋于合理,创新能力将不断的加强。

4.竞争与协作的相结合

电视群体创作的特点使竞争与协作成为群体基本的组织方法。竞争是群体活力的象征,虽然会使成员间产生矛盾,但它对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有促进作用;协作是群体生存的根本,它是群体发挥最佳效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竞争会对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群体之间的竟争却能使群体成员间加强协作。因此,电视台或制片公司在建立竟争机制时,既要形成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又要建立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如栏目责任制),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既竞争又协作,保持创新活力。

5.顺从电视节目的定位

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基于栏目的定位、一种迂回的上升,而不是游离和脱轨。栏目的定位犹如一棵树的根,是获取生命力的基础,定位的越准,根才能深扎于大地之中。若是与栏目定位相脱离,则创新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分量。

五、小结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主宰,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的能力,既要考虑到真体育局部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不断的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的节目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稚田《中国电视编导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陆康.电视文艺与社会生活[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