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1 探究实验室
一、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思想认识上有偏差
当前中小学注重的是教育现代化技术的装备,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实验室、信息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但由于中小学把教育现代化装备放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却忽视了教育现代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少学校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思想上存在着偏见,错误认为学校实验室工作有没有、做不做无所谓,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制度仍然偏向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来衡量校长、教师工作的好坏,使实验室工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流于形式,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实验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二是学校领导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足,很少过问实验室管理工作,实验室仪器设备用不用,管得好不好,往往听之任之;三是实验室教师普遍被当做后勤工作人员,岗位没地位,待遇偏低,不予重视,其工作积极性直接受到严重影响;四是实验教师的编制跟不上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科学教师队伍中专业不对口、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兼职过多等现象依然存在,在知识、学历、专兼职结构和年龄层次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浙江省安吉县初中实验教学“学科”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统计见表1。
表1 安吉县初中实验教学“学科”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统计表
2010年6月3日
2.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手段落后
近年来,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为陈旧、落后,现有的仪器设备及实验室管理手段明显不适应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给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今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的账册都是靠手工操作来完成,如教学仪器总账、仪器分类账、易耗品细账、器材出借和预约领取登记表及实验开出率的统计表等,而又要把这些表册分成为理、化、生等很多的门类,可想而知,这么多表册全靠手工制作完成,有着易出差错、不易查询、携带不便、统计量大、保存麻烦、容易损坏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二是如今大多数学校实验室与教学楼之间距离较远,实验室教师与任课教师工作上很少有时间联系,学校各部门相互之间信息得不到及时畅通,导致实验室、总务处、任课教师之间对教学仪器、药品多少心中无数,经常造成“账物”不符的现象发生,带来购买添置实验仪器、实验器材浪费严重的问题;三是如今学校新型仪器设备的不断添置,各类仪器室增多,可是实验室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教育时展,实验教师往往上实验课时准备器材不及时,甚至实验教师来不及准备器材从而放弃做实验的现象也时常发生。久而久之,造成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长期束之高阁,要求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也成了一句空话,从而造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损失。
3.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跟不上时代同步发展
目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快,但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得不到同步发展,主要原因:一是在中小学仪器室里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药品相当部分是八十年代存放下来的,有的是学校撤下并移交的旧仪器,锈得锈、烂得烂、坏得坏,都是过时货,根本不适应教育现代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二是在下校检查工作时发现,学校的教学功能室随便占用教学仪器实验室的现象严重,当学校扩班时,会动起侵占仪器室、实验室的脑筋,还有的学校把实验课放到教室里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几个瓶罐示图,就用讲授化学反应替代了做实验,直接损害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在检查工作时发现学校实验室工作需要的计算机都不配备,错误认为实验室教师只要管住教学仪器设备,有没有计算机无所谓,这样既影响了实验室管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又损害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跟不上时代同步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极不匹配。
二、利用现代科技提高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中小学实验室应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采取教育现代化科技管理方式,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公平教育、实行教育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如何改进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措施,提出以下对策。
图2 亲自动手,大胆实验
图3 仔细观察,认真探究
1.思想观念时代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环境给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如何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努力实现思想观念时代化,改变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方式,管好用好教学仪器设备,以人为本,保护好国家财产,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实验室陈旧、落后管理方式的思想观念,在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推动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应采用教育现代化科技管理方式,逐步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二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观念应同步跟上时代的发展,要积极推进实验室的基础建设,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核心不在于配备,关键在于管好用好教学仪器设备,做到配、管、用并行;三是要转变实验室管理思想观念,努力提高实验室管理教师待遇和地位,尽快建立一支适应思想观念时代化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教师队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广大师生人人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勇于探究,大胆的改革创新,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观念时代化。
2.管理方式科学化
在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发展中,不断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教育现代化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要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化的管理模式:一是要实行实验室管理方式科学化,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应尽快由传统管理向教育现代化管理转变,实验室管理与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保持同步协调发展,确保教育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软硬件同步合理配套;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应尽快建立一支教育现代化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①教育部门应当重视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学校的大小规模需求,配齐配足实验室管理队伍人员编制,严把质量关,将实验室管理专业对口、爱岗敬业、有责任心的教师充实到实验室专业化教师队伍中来,使实验室管理方式科学化的教师队伍做到相对稳定,②对原有的中小学实验室专业不对口的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参加业务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专业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这样才能使实验室管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化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实验室管理教师队伍能够尽快跟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三是要增强实验室管理的透明度,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者要树立大胆创新改革的精神,信息网络使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的资源基本突破了传统的陈旧、落后管理方式,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一种现代化、符合网络时代特定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方式科学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因此,只有不断以创新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全方位、专业化、优质化、多样化的管理办法才能为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添砖加瓦,从而实现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方式科学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4 中学化学实验室
3.技术装备现代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和新课改实验工作的实施,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在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运用日益迫切,对教育现代化中小学实验室管理软硬件设备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育装备管理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全新的教育理念,确保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精细化、合理化、优质化和标准化。在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能忽视正常的教育现代化实验室建设和常规实验教学的开展,要抓住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教育现代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沿着思想观念时代化、管理方式科学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大胆应用以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的计算机房及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视听设备,为早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装备保障,把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者勇于探索,要有创新改革的精神,不断更新和优化配置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把中小学实验室真正建设成以计算机无纸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管理手段的新型管理模式的教育现代化实验室,要使实验室管理从“手工型”彻底转向为“网络型”。三是要加大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经费的投入,要拓宽各种渠道,不断改善办学条件。①政府部门财政保证对教育装备经费的投入,设立教育装备专项资金,确保教育现代化装备经费需求;②教育部门每年要有计划、有目的确保经费投入,要在整个教育经费当中做好合理安排,投入于教育技术装备的实验室建设;③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经费投入,采取恰当的形式,由政府部门出面,学校牵头邀请社会各界参加学校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建设与发展恳谈会,增加教育装备经费的投入;④学校自身每年应挤出一定的经费投入于教育现代化实验室建设,不断地更新和添加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要有计划地改善办学条件,制定有效的中、长期规划,把教育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列入学校办学水平高低和衡量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有序发展,更快地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真正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
总而言之,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必须牢牢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装备观”的理念,应更好地转变陈旧、落后的实验室管理思想观念,牢牢抓住时代环境给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尽快地建设以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和教育现代化仪器设备为管理手段的实验室。真正实现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思想观念时代化、管理方式科学化、技术装备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后有为.加强教装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0
[2] 叶建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软件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5
[3] 徐学鹏.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
【关键词】产学研实体;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1.引言
产学研实体的功能是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传播职业文化,实现服务地方和经济发展的宗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而发展产学研实体应坚持“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基本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生产、生产与实习实训、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我院产学研实体发展应坚持以实习实训性生产和带有产业化背景的研发为主要发展方向,坚持以产促训,以产养训,产训合一,以产促研,以研带产,以产助学的经营管理方针,建立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等相关的实验实训场所。产学研实体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产学研教育形式可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产学研实体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是实训与生产、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教育面向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系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又成功入围全国100所高职骨干院校。近几年来,院实验室建设以产学研实体发展为方向,以专业特色为龙头,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建设目标,全面科学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入围全国骨干院校的大好时机,规范管理,以改革创新求发展,把实验室建设成为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2.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由娄底原五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而成,共有各类学科的教研室50余个、实验室138个、实训工厂2个和测试中心1个、电教中心30个、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50多个。从当时的状况看,各校有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专业和实验室,且有较强的互补性。如原工业学校有会计专业,但实验条件较差,而原供销学校有实力很强的会计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如在机电控制方面,原机电工程学校有很好的实验系统,这正好弥补了娄职在这方面的不足;各校都有仪器设备较为先进的测试中心,但由于教学任务不足,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2010年学院成功入围全国骨干院校给实验室的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学院党委及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结合产学研实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先后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设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实训工厂、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室、PLC等实验实训中心和计算中心(CAI微机站),使实验室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和长足发展。在学院未来五年工作计划中将建设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3个研究所,2个公共服务中心,10个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15万m2,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生均8000元,仪器设备1.8万余台(件),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2.9%。经过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目的,提高了办学效益。
3.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打破原有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的格局,由合并前的100多个实验室调整为15个基础实验中心和6个系部实验室(中心)。按照“发展产学研实体、加强素质教育和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整合优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实验室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调发展,提升实验室的技术含量,提高了综合实力和效益,提高了实验室的档次和水平;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验室功能拓宽,内涵更加充实;促进了相互间的协作共建,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院级实验中心为骨干,系部实验室为主体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使实验室管理体制由单一的、分散的和以课程设置的模式,向以学科类别或学科专业设置的模式转变。通过实验室体制改革,全面地推动了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长期以来,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教学模式单纯等问题,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导致了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生产和社会实际要求不相适应,教学模式与新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实验多数开出的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比例较低,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训练的机会很少,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学院以创新教育的观念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总体优化设计”的要求,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主线,配以相应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形成基本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创新探索,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一套新实验教学体系。
4.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事业心强的实验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目前,我校有实验人员9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1人,占41%;中级职称人员42人,占45%;本科毕业人员80人,占70%。近几年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进速度加快、范围拓宽,体制改革后实验室的任务量和工作难度增加。很多实验室主任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兼职的实验室主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用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上的时间太少,或管理方法欠缺,给工作带来一定损失为此,将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充实到实验室主任等关键岗位上,选配一名好的实验室主任,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的关键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要有一名好的带头人和组织者,他们应热爱实验室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对相关学科有很深入的了解,并对前沿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对刚分配来院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应规定他们必须到相关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定,然后再回到教学或研究岗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年龄结构的调整是非常有益处的。同时,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工作,他们的动手能力、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会非常有好处。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既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又要提高实验能力。培训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集中培训、校内听课、校外进修等。只有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了,实验室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调动起管理者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培养一流的人才,有利于出一流的成果。
5.实现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实现对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为确保实验室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有关部门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制度建设。依据国家和教育部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结合学院的实际,教务处与实训中心先后制定了《实验室工作规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及《实验人员工作量试行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实验室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建设一流的高职,必须建设一流水平的实验室。
6.结语
经过多年实验室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教研及科研成果。多门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多项教研项目获奖,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其他奖项。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院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技能抽查中多次获奖,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在我院五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实验室建设的目标是:建成1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公共教学实验室。今后实验室建设遵循的原则是“装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相信有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娄底市人民政府的强力支持,有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有广大教师和实验人员的不懈努力,我校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运波.工厂电气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凤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刘凤泰副司长在第二次全军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
Abstract: Laboratory is the bas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cradle of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s the portrait of implementing the social servic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is a complex and systematical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three functions: teaching, research, and serving society, its construction idea and plan is important. So the local college need correctly realize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lab construction, straighten the idea, grasp the chance, adhere to reform and exploration for improving the overall function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lab.
关键词: 实验室现状;实验室问题;实验室建设
Key wor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boratory;laboratory problem;laborator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12-01
0引言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中外大学校长会议上,曾经有一段话: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和水平是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所以许多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时加大创新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作为当前实验教学工作的新要求。然而许多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办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弱、经费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提升竞争优势,出现了明显的盲目模仿和赶时髦现象,导致“千校一面”,特色趋同。
1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领导重视不够,实验室规划不科学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一些学校领导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这种认识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了实验室一开始的建设投资及合理规划。
其实好的实验室规划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的习惯性做法一般过程是:学校先就全校的发展规划召集各职能部门人员开会,将几大块任务分配到相应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又将任务分解到教学系主任上,教学系主任再安排实验室人员在网上查看相关材料,然后做出一个很值得憧憬的实验室规划,但看似合理的规划最终往往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而已。
1.2 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设置不科学,实验教学队伍参差不齐受种种体制因素的影响,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相互协作少,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实验室工作被认为是一种辅工作,实验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非常少,实用技术力量薄弱,实验设计能力低下。逐渐地,实验技术队伍中形成了实验人员数置不足。再加之现实中一些地方院校在新开专业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把不能上课或上课效果差的教师、体制改革无法安排的人员以及引进人才的配偶硬塞到实验室,把一些学历偏低,无实践经验的人员安排进来,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不能进入良性循环。
2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探讨
2.1 开拓思路,合理设置,创办有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地方院校相关领导对新开专业实验室规划的目标必须明确,因为好的实验室规划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对于实验室规划做到哪种程度和是否有可操作性,不应只由某一方来决定,而是应该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来总体设计、系统规划、远近结合产生实验室规划。古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家底,再就是明确规划要达到什么目标。在弄清现状的基础上需要确定建设目标,对未来实验室的建设方向、规模、服务档次等进行明确定位,进而创办有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
2.2 统筹规划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建立实验室建设的新思路
“实验检验真理,实验在理论之先”,所以长期以来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首先要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实验教学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系统构建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把实验教学人员工资提升一点,岗位津贴提升一点,其实最后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校。因为一台重大仪器设备维护时维护人员的技术好一点,责任心强一点,维护细心一点,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自然会加长一点,所以很有必要把实验室人员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好,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责任心强的队伍。其实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人员队伍是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室人员队伍对提高实验室建设刻不容缓,所以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包括地位,待遇,职称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好由各级领导部门用文件的形式来解决。
其实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在仪器设备的购置方面,不可能一开始就进行全面建设,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不必完全以兄弟院校的实验室为标准,而只能根据经费的限制,对实验室一些必不可少的项目进行建设。在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建设质量,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充分调研,做好前期论证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硬件资源水平,并发挥地缘优势,将实验室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创办特色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办学效益。
展望21世纪,我们生活的空间无一不被瞬息万变的信息所包围。21世纪,院校实验室必须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实验室,将成为教学水平的明显标志。地方院校领导在观念上要切实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授课轻实验的倾向。因为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的偏差和对人才素质的培养缺乏一种整体的观念之后必然导致一些实验室资金缺乏,设备老化,实验开出率低,实验教学人员素质不高,严重地影响到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在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硬件资源水平开拓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地缘优势,使实验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体现,使新开专业实验室建设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更好的使地方院校实验室建设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推进地方院校新开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鸣.关于高校实脸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2 (3):67-69.
2008年底,为推进天津市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化发展,天津市颁布并实施《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以下简称《现代化标准》),紧紧抓住学校现代化建设这个良好契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基础性仪器配备和实验教学工作的标准,加大对基础性仪器的配备和管理工作的力度,努力促进实验教学更好地开展,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认识程度,搞好标准建设
实验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而基础性仪器(包括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学科和小学的科学、数学学科的仪器)的配备是学校正常开展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证,配好、管好、用好基础性仪器设备将为促进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天津市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在起草《现代化标准》过程中,为强化对中小学基础性仪器的配备、管理和使用的标准,加强对实验教学过程管理的要求,天津市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提出相关量化标准,做到高起点、严要求。如《现代化标准》中的第9条:“各学科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天津市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的有关要求。”在标准体系中基础性仪器的配备所占权重与现代化设备几乎相等,这将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性仪器配备的足够重视,对促进观念的转变、推动基础性仪器的配备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明确规范的管理是顺利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保证。在《现代化标准》中的第11条做出如下规定:“严格仪器、设备、设施及各类耗材的管理,并及时保养、维修、更新、补充,完好率应达到95%,保证安全使用。”为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对学校各实验室及专用教室的使用做出严格的规定,并做出具体量化指标:理科演示和分组实验开出率均达100%。
加强基础性仪器配备工作,实施“仪器配送工程”
经过2003年市区“规范化学校建设”和2005年~2007年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装备升级工程”,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性仪器设备整体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已达到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仪器配备目录》中的一类标准。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到位,2006年底,教育部再次颁布《仪器配备标准》。新课改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天津市中小学的基础性教学仪器配备与新的配备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完全满足课改的需要。市政府、市财政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决定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仪器配送工程”,为学校配置基础性教学仪器。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用2年时间,对新配备标准中新增基础性教学仪器进行补充更新,进一步提升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水平,为教育教学提供物质保证。
“仪器配送工程”涉及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1 300多所中小学,需要资金近1.3亿元。这是继“农村地区义务教学学校装备工程”后天津市对中小学基础性仪器配备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努力加强基础性仪器管理,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内涵,是《现代化标准》的主要原则之一。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也是此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是确保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为此,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组织实施“天津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工程”。此项工程的实施使天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本市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状况,为正确决策装备方向提供依据;实现对各类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进一步促进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的有效提高;实现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更加深入地推动天津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实验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实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学生既要通过实验验证,深化理论知识,探索科学原理,也要通过实验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为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现代化标准》,天津市普通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加强天津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及《加强天津市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指令性文件,明确今后5五年天津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即:实验室建设规范化、仪器配备标准化、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实验教学开展制度化、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
高校实验室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基地。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质量,不仅是反映高校综合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科技开发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校,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深化实验室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更充分开发实验室各项功能,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更有其特殊意义。
针对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和探讨关于加强实验室工作和深化改革方面的基本思路及其对策。
一、实验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性。
2实验室重复分散设置,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和仪器设备的闲置以及低效率的利用。
3设备相对陈旧,生均实际占有教学仪器设备值与教育部的标准尚有差距。
4实验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适应并满足本科人才培养要求。
5实验室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实验室工作研究,实验室工作改革滞后于学院整体改革。
二、以队伍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1.优化结构,稳定队伍,完善机制,提高整体素质
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以学院的办学定位出发,根据教学和科研的要求需要,组建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并通过引进、调整、激励、淘汰等措施,不断更新和优化队伍。
2.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本着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利用、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师生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原则,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实验室功能,合理调整实验室结构和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及实验室开放
运用先进教育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构建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改进和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更好的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4.加强实验室教学建设
从培养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出发,以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为重点,努力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增加基础实验项目开出组数,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室改革的几点设想
实验室改革,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1.管理体制改革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在学院学科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专业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对专业相近的实验室进行合并、调整和重建,提倡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协作,做到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依循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各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相同或相关专业、各层次学生所开设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学分制的培养模式,整合或更新部分实验内容,使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加,构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研究创新训练等模块化、开放式教学体系。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要保证实验室开放第一要教师实验人员齐参与,以保证开放实验的指导力量;第二要建立开放基金,保证实验经费;第三设置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参与。总之,实验室开放工作时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学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实验室、学生多方面努力,共同采取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学院立足实验室体制改革,强化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力求管理求效益,管理求发展。制定实验室管理工作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实验室易燃易爆和剧毒药品的使用管理、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和实验室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编印实验室主任手册、实验室工作记录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手册、仪器设备维修手册、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借用登记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丢失赔偿登记本等。不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跟踪检查,开展实验室评比活动,表彰先进,总结交流实验室的先进经验,这些将有力的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使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做好实验教学规范化工作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对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细化实验教学的相关文件,同时对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质量等,要加大检查力度。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管理文件,不断完善规范化实验教学管理。
四.实验室的建设
我院为地方高校医学院,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场地、经费和设施越来越满足不了实验教学的基本需要。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我院将原有的各学科实验室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并构建了“实验室人、财、物统管共用、统一调配、协调发展”的新型实验室管理模式叫。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要推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现有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遵从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越来越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有些基础医学实验标本和耗材难于购置,比如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课程需要的大量尸体,部分稀缺的微生物、寄生虫大体标本,狗、猴子等特殊实验动物等;还有某些实验存在极大的危险性,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免疫学实验所必须使用的一些有毒有害试剂具有强致癌或神经毒性作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需要的强致病菌(如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歧杆菌、艾滋病毒、SARS病毒等),一旦学生操作不慎或失误都会对学生和周围人群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因此,推动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我院正着力规划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以推动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1 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质量,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平台按学科群和功能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及显微镜室五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安排一名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实验技术人员为负责人,主要负责本学科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的安排和协调、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实验室安全及实验室其他相关管理工作等。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这样有利于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参与教师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各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有具体人负责,使各个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保障了实验教学的安全有序。这为建设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供了必要保障。
2 强化统一管理,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提供先决条件
实验中心在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下,按照实验室人、财、物统管共用,统一调配、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了实验室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杜绝了重复建设,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此外,通过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使各学科实验室都相继得到发展。通过调研各学科实验室的现状,根据实验教学需求的轻重缓急,在满足其他各学科基本实验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首先集中财力建设解剖学实验教学平台,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并陆续购置了局部解剖学教学急需的解剖学模型,使解剖学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之后,又相继先后集中项目资金购置了150台套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极大地改善了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以及微生物等病原学微观形态学的教学条件;同时,利用各种渠道的经费来源,集中资金先后购置了30台套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使机能实验室的设备得到了更新,满足了生理、药理、病理生理等机能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通过集中资金,实验中心实现了一次性购买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织胚胎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药学的药材切片等,改变了以往教学资源紧缺的局面,逐个解决了相关学科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各学科实验室装备和实验设施的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对提高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资金的统一支配加快了各实验的建设与发展,为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资源管理上的实质共享,为顺利完成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可行性条件。
3 对实验技术人员实行量化考核,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验技术人员是医学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室的特殊性差异、工作性质、劳动强度以及实验准备的工作模式等存在很大差别,在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下,所有实验技术人员由实验中心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传统的考核评价办法已不能适应新的管理体系,并常常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打击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愿意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更不愿意接受新的工作任务,严重影响了实验中心的管理工作效率。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我院实验技术人员年终考核方案。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及参与实验中心公益性事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具体包括实验教学工作量(即工作业绩)A和实验教学服务工作质量与效果综合评价B两方面,各占50%。其中实验教学工作量A包括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学时A1、实验室管理工作量A2、实验用标本的制备工作量A3和实验室其他工作量A4四个方面。实验课准备工作学时A1的具体计算,需首先明确各岗位的岗位职责,根据各岗位工作的性质和劳动强度设置相应的课程类型系数K1;根据每次实验课学生人数设置人数调节系数K2;根据实验课是否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或是否为新开设实验设置教改系数K3,通过系数来权衡各学科实验教学准备工作量,折算出标准学时工作量作为实验课准备工作学时A1,A1=年计划学时数x K1x ( K2+K3 )。实验室管理工作量A2包括实验室各种财产的清理及保管、建立账目、请购计划,实验室相关数据的统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及与其他各项未纳入量化的相关工作等,按统一标准根据各实验室工作量的大小将这部分管理工作进行量化。A3和A4按实际完成的工作计算学时数,这样计算出教学工作量A。至于实验教学服务工作质量与效果综合评价B的计算则通过三方评议,按服务质量优劣和团结协作好坏由服务对象(即本学科的教师)、主管领导(学院分管院长和实验室主任)、同行(实验中心所有实验技术人员)三方分别按百分制打分,然后按照50% : 30% : 20%的比例折算后求和,计算出三方评议得分B。最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每个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得分C,C =(个人实际工作量A一额定工作量)/(实际最高工作量A一额定工作量)x20 +30 +B x50%。按C的大小进行排序,再分别按大学和学院的优秀评选比例计算出校级优秀和院级优秀名额,并按排序推选校级优秀和院级优秀。
新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办法经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以往没人愿意做的工作有人自愿去做,工作岗位的安排与调度也比以往更加容易,实验技术人员更愿意接受新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安排。这些激励的考核办法也为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科学管理和良好运行提供了必要保障。
4 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加快实验教学信息化进程,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
4.1 构建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受到专业特殊性、场地、设备、师资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极大地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仿真技术由于其高效率、低成本、安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在国内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中逐渐得到应用,为医学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在现代医学教育课程中,实验室训练操作是医学生获得必要综合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因此,在医学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习者提供虚拟仿真实验实验室平台,让其通过网络的自主式、交互式学习,可以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补充。比如,在基础医学实验中由于受医学伦理学限制或典型病理切片来源有限或有些高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剧毒类或放射性物质实验危险性大或涉及实验仪器昂贵,或操作专业性要求高,实验准备或操作时间太长等多种因素影响,限制了一些重要医学实验的开设。而这些实验恰恰是医学生必须要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提供相关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进行重复仿真实验的标准操作,以了解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或相关知识要点或形态特征,包括对医学仪器设备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立还可以减少昂贵的先进仪器、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和器材的成本。此外,虚拟仿真系统在培养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自主式和交互式学习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2 我院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现状
我院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建设方面的意识起步较早,2005年我们即购进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最初开发的机能学虚拟实验室系统,对辅助学生学习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在机能实验学技能考试之前通过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学习,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技能考试成绩。2013年我们又增加购买了其升级版本,即VBL -100医学虚拟实验系统,其涵盖了100多个机能学实验的模拟仿真。由于模拟仿真实验无需实验动物,无需实验准备即可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效果,对机能学实验教学起到了有益的补充,效果显著。2012年建成第一个150台学生机的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用于病理与组织胚胎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并增加了数字切片网络系统的建设。2016年我们已初步建成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已安装调试好中国数字人解剖实验教学系统和数字互动式解剖教学系统。并计划按照国家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要求整合资源,将原分散于各学科实验室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统一到一个基于校园网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大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管理,建立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4.3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目标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78-02
一、目标管理体制视角下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与独特性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它是根据注重结果的思想,先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目标管理让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检查考评,事后奖罚兑现。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它的含义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中“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感知的优良程度”,它强调的是质量的评价主体是“顾客”,是“顾客”的感知。[1]
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其工作目的是保证产品的质量。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的本身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整个企业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式上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管理要求。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等教育目的观变得更为工具性,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竞争趋于白热化、全球化。许多学生也把高等教育视为就业的敲门砖,并学会了依据教育质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因素来评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当前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每所高职院校都赞成要提高质量,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工作,都根据工作质量来评定每个教职工。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便将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高职院校。那么,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是否可以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美国学者列维和史密斯认为,因为高职院校的神殿内也深藏着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原则,如强调知识与教育、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持久改善等等。这一论述十分有力地支持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2]尽管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或正在计划实施全面质量(TQM)并申请ISO9000认证,也有不少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所取得的成功经验。[3]但是人们对高职院校能否采用来自企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不相信全面质量管理能改善学校管理。因为企业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组织目标、评价内容和管理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管理目标的差异性
TQM目标具体、明确而清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竞争优势,并有效和高效地实施最大的经济效益”。[3]工业企业产品是有形的、静态的,质量标准清晰而且易量化,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和规格去度量。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目标比较宏观,不易度量。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成果及其为社会和学习者所作出的服务,都是难以甚至无法量化的。因此不可能如同工业产品那样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标准去度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是动态的,它以大学生未来从业发展的实际效果来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而这种效果的高低又要求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强调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的创新,因此管理起来有时无法用统一的标准。
(二)评价内容和结果的差异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有赖于各个部门之间,甚至不同系统的相互协作,共解难题。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则具有明显的游离性和分散性,一是学术职能与行政后勤职能的分离。这一分工经常导致两个分离的平行团体,而非两个相互支持的系统,两个团体里的成员很少共享整个组织的宗旨和远景目标。二是各门学科的分工。教师对本专业的教学是兢兢业业的,而对但对其他专业一般很少关心,这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的离心现象特别明显。
(三)管理内容的差异性
全面质量管理从系统角度考虑问题的原因,认为大部分的问题是由于系统存在的缺陷造成的,而不是个别人的错误。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一般把教学事故的发生归咎于个人的行为而不是整个系统的不完善。
(四)TQM质量标准运行周期相对较完全,有立竿见影之效,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体系有效性相对滞后,一般要经过五年甚至三十年积淀才有效果,因此要评估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少要5年以上时间。这与TQM质量标准的建立也有矛盾。
(五)TQM的一些词汇很难引起高职院校人士的共鸣
TQM的首要原则是“消费者至上”,但许多教师认为“消费者”一词过于商业化,用来描述师生关系过于简单化。并且,“消费者满意”容易使教师们迎合学生的要求,而无法开展真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教学。而且这类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2]
二、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虽然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可以通过实施TQM来换位思考高职院校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实施TQM可以从深层次上考虑实习过程的本质以及改善措施,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目标。为此,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一是确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标定位和标准体系。要以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标“优秀”等级标准作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的目标定位,按照这个方案制订、完善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实践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考试管理规范、考试试卷评估标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评估标准、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评估标准、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等等。二是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招生计划与就业质量监控、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考试与试卷质量监控等。针对这些环节,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如实践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审查与论证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习基地建设检查制度、教学实习基地评估制度、教学实验室评估制度等。三是完善周期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按照教育部5年一周期的专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长效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系统观念。要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教学建设体系,实验室建设与实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把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其次要完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实验室的建制、规划、实践教学、实验人员队伍、经费、仪器设备、实验物品、安全与环境等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对实验室建设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对建设不力,管理不善的要追究责任并责令改善,效益低下的不予投入直至关停并转,以提高资源利用绩效。
(三)真正做到以科研促实践教学
大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为本”。因此,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实践教育质量观,高职院校才能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全面实现教学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也不是尖端科技。我们不能把TQM当作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而在于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蒲丹琳,聂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企业家天地,2006.2:106-107
关键词:综合实验室;教学环境;教育综合改革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23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1.1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为全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了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均提高了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带来了挑战。走班制的广泛出现,对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教学环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科技创新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就内部而言,科技创新由低到高至少涉及四个层面:技术的创新运用、原创技术、支撑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原创思想。后三个层面的突破目前还很欠缺,从基础教育来看,对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创新的意识、态度、能力和风气“从娃娃开始抓起”,需要教育全方位的介入,前沿性和基础性并重[1]。
1.3 工业4.0对教育的启示
2013年4月的汉若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首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把工厂、机器、生产资料和人通过网络技术高度联结,形成自组织的生产,其内涵已经远远超越机器的自动化[2]。工业4.0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如下的思考和启示:
(1)教学工作中如何通过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2)如何实现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的“万物互联”?如何高效搜集教学中的各种数据?如何通过在线化、实时化的数据与智能处理使教学中的响应模式发生变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能否提升集成化的程度,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的效率?
(4)如何提高教学的智能化程度,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4 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2年,美国了《K-12科学教育框架》,《框架》建立在三个维度的基础上:科W与工程的实践(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学科核心理念(Disciplinary Core Ideas)[3]。打破各学科概念之间的界线,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融合,并通过实践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既需要合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也对支持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跨学科、跨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5 当前实验室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5.1 实验装备规范的滞后问题
2006年7月19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还是基于理、化、生实验室分科独立建设制订的。《规范》中关于实验室“布置”部分的“第一排”、“最后一排”、“双人单侧”、“四人双侧”、“中间纵向走道”等表述,最容易使人想到的是“秧田式”的实验室布局,这样的布局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暴露出自由度小、不利于学生的表达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在信息化方面,《规范》将“教学电视”和“教学屏幕”的规划建议分列,显然已与当前电视、屏幕、白板等功能的集成化趋势背离。《规范》对于信息传输设备的规划建议部分仅将计算机作为信息查询和传输的工具,显然忽视了计算机在数字化实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将计算机与学习环境、智能化应用等进行整体的设计[4]。
1.5.2 实验室建设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校的实验室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实验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实验室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开展的效率,也不利于课程改革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1)实验室的格局仍然以秧田式的格局为主,实验室的大小一般以教室面积为参照,对于实验室的环境氛围建设相对比较忽视,实验功能和教学功能的整合还不够。
(2)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统整,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相关学科中迁移运用,也不利于通过实验解决一些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综合问题。同时,不同学科在仪器等的配备方面也容易造成重复。
(3)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即使对于达到装备标准规定的实验室数量的学校,在实际运行中,也会出现某一学科的实验室时间排不过来,而其他学科实验室却闲置的现象。
(4)实验室的信息化整合程度还不够,对新的信息化手段的关注和引入还不够及时。
(5)实验室管理的软硬件条件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课余时间实验室很少对学生开放,对实验室管理的软硬件条件没有系统的思考。
2 综合实验室的定位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验室,教育功能是其首要的功能,它是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开展探究的重要场所。综合实验室是在整体考虑相关领域各学科实验室教学需求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的既可满足各学科教学需要,又适合跨学科实验活动的新型实验室。在本研究中,对综合实验室的界定如下。
新时期高等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改革成就,高校不仅要编制一套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还要注重校内配套设施的调控应用,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辅助系统,才能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实验室是高校现代化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助实验室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集合。为了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资源,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扩大实验室工作的教育服务职能。
1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
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多类专业人才,每年根据教育部门政策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扩大了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范围。从目前来看,高校实验室建设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类问题将限制实验室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高校实验室正处于深化市场机制的过程中,还未采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实验室主管,无法快速、全面、准确地掌控合同状况、试验进度、人员管理等实验室信息;人员和任务分配过程较复杂;检验任务书、试验报告、原始记录等信息需要重复录入,而且查询、生成不方便;实验仪器设备的查询、维修、校准、各种标准文本的发放、查询等管理手续繁琐;从检验任务书的传递、检验,以及检验报告等都由人工处理;虽然各部门都配备了电脑,但是大多数部门的计算机都是独立使用,没有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2智能管理软硬件系统设计
实验室是服务于高校专业教学的配套设施,也是教育科研人员工资的主要场所。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的缺陷,造成实验室管理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结合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面对信息时代改革发展趋势,高校实验室建设必须要朝着信息化方向转变,借助信息科技搭建智能化实验室管理平台,满足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2.1硬件系统
实验室构建数字化操控模式,需先配备专用硬件设施,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调度中心办事处理水平,从而实现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最佳状态。硬件系统构建中,主要是根据实验室工作要求设置计算机设备,从数量、配置、性能等方面选择,为管理操作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比如,选用高配置计算机为实验数据处理提供硬件功能。
1)服务器。实验室是用于高校科研教育的场所,每天产生了大量的专业领域数据,硬件系统必须配备大内存服务器,以及时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实验室服务器应分为实时服务器、历史服务器等两类,前者用于现有数据的收录与处理,后者用于存储实验室早期产生的数据。
2)子站点。我国高校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式的教育体系,各所高校分为多个不同的校区,每个校区实验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基于互联网科技应用下,实验室智能管理需设计总站点、子站点等分布式模式,由中心校区实验室对分校区实验室进行调控管理。因此,子站点是实验室硬件系统的服务终端,也是硬件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软件系统
软件是决定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速率的关键因素,数字化系统要考虑软件设施的升级改造,配备专用软件辅助实验室管理办公操作。现代计算机网络区域智能化改造,软件系统逐渐配备了多种实用型软件产品,并且根据用户操作要求执行动作指令。现有软件系统科采用超大容量数据库为支撑,及时处理高校实验室内产生的数据信息。
1)接收端。实时收录实验室操作相关的数据,对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具有价值意义,也是现代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有效成果。软件系统设计数据接收层,重点对端口数据完成收集、处理等工作,强调了数据结构的总体性。软件系统中的数据接收层,主要是实验室管理员、教师、师生之间的三方联用,如图1,扩大了智能数据传输的工作范围。
2)处理端。无论是实时数据或历史数据,在软件系统里都要经过详细地处理,按照程序编码完成指令操作,为智能实验室建设创造技术性条件。数据处理层采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实验室建设相关数据及时收取,让实验室数据库运行流程更加规范化。比如,实验室远程控制安装人机工程系统,代替管理员执行人工指令操作。
3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实验室智能管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共同组建的信息管理模式,在主要科学技术推动下实现了数字改造进程,为现代化实验室升级改造搭建了高科技平台。基于软硬件系统设计,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如图2。
3.1处理功能
包括数据收集和输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和输出。高校建立数字化调度中心,对信息化管理所得数据实时自动化处理,维持了实验室监控区域内作业流程的规范化。调度中心主要结合计算机设备执行调控方案,重点解决实验室作业区的监控难点,创建更加宏观的工程信息化平台。比如,机算计远程网络科对教学期间实验室内部实施全程观测,24h监控可及时发现实验室内的异常情况,向调度管理人员输送可靠的数据信号。
3.2计划功能
根据高校提供的约束条件,合理地安排各职能部门的计划,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提供不同的管理层,提供相应的计划报告。“安全化”是在高校实验室信号传播条件下,利用数字式控制系统对智能管理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实验室运行流程的安全作业水平。软硬件系统是智能实验室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设计人员要根据专业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编制切实可靠的软硬件结构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实验室运行的工作效率。
3.3控制功能
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对差异情况分析其原因。长期以来实验室在推动高校发展方面的作用显著,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基础服务设施,实验室功能得到了最优化升级。根据现有实验室作业模式,实验器材与配套设施是实验室信息化改造的核心构成,这是监控平台建设的主要对象。可采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实验室内部运行状态进行全程监测,由无线网络载入视频监控信号,为调度中心作业提出可靠的指导。
3.4辅助功能
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所存储的大量数据,及时推倒出有关问题的最优解或满意解,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以期合理利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模拟方法,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外来的情况。
4高校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
在科学技术改革条件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变,全面实现了实验室工作模式的科技化改造,帮助管理人员解决了诸多信号处理方面的难题。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不仅设置了高端的软硬件系统构架,同时结合信息管理系统设定处理、计划、控制、辅助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如图3。结合实验室日常使用情况,智能管理系统主要应用包括:
4.1人机管理
高校管理科技改革区域智能化,这种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代替人工操控,减小了实验室管理员日常工作的难度。智能系统科根据实验室内部工作要求,设定不同的人机工程操作模块,主要包括:公告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字典等系统。人机管理是人与计算机的协调运行,借助智能平台提升了实验室相关事务的处理效率,方便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多项工作。
4.2教学管理
专业教学、科技研究等是实验室的主要应用功能,高校建设实验室多数是为了满足专业教学要求,智能系统对实验室内教学管理业有很大的帮助。智能教学管理是指对老师教学过程的整体管理,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资源、上传文档、学生数据报表、成绩的管理等,都可以利用实验室智能系统进行识别、存储。实验室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由智能实验室设计专项教学方案,提高了高校专业教育的工作水平。
4.3设备管理
实验器材是高校投资的采购对象,实验设备损坏则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智能实验室采用了数字化设备管理体系,对实验设备的加入、存储、使用、维修、损耗的管理。比如,实验设备器材采购管理中,智能系统可对建设规划步骤、设备采购流程等优化管理;设备分为三种:办公设备、科研设备、教学设备。如需申购,填写申购表格,然后根据审批流程进行审批,由采购部门统计生成采购清单。
4.4数据管理
对专业实验中产生的有价值数据,智能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收录、存储,在系统内配备专用数据库可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验室数据管理应用表现:一是实验室评估与评教,系统使用者对实验室的管理及教学的评价统计;二是数据与报表,系统根据录入的设备,低值品与耗材等的数据情况形成可查询的明细和统计,可形成报表。
5结论
实验室是用于高校专业实验或科学研究的重点场所,搞好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信息科技是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核心支撑,借助软硬件系统服务平台,实验室可设定处理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辅助功能等,为人机管理、教学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等创造广阔的平台,从多个方面保障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