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中等职业技能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等职业技能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等职业技能培训

第1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职业技能;职业培训;功能

作者简介:宋亦芳(1959-),男,广东蕉岭人,上海市长宁区业余大学、上海电视大学长宁分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管理等。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教育服务业背景下区域成人高校多元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11107)阶段性成果,主持人:张东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41-04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本社区各种教育资源来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文化休闲活动的教育,并将这些视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有人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以本社区组织为主体开展的教育,并认为这就是社区教育的执行主体。不可否认,社区教育具有娱乐性、地域性等特征,但如果仅限于此,社区教育的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的。笔者认为,社区教育是区域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将社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于拓展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社区教育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社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价值取向

(一)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人的全面提升

社区教育的本质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根本,是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本位,是社区人力资源的一种再造性开发过程。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可理解为指人的体质状况、品格修养、生活情趣和技能水平等的总和,这些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的体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改善,人的品格修养可以通过学习修炼得到内化,人的生活情趣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得到充实,人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得到提高,而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随着城镇人员结构的变化,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增多,技能培训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如果这一群体的人员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是无法承担区域发展的的重任的。研究发现;“全国各地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坚持社区教育以民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方向,积极面向社区转岗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残障人员开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①

因此,将社区教育仅视作是一种休闲教育或体锻教育的观点具有偏面性,应该将社区教育与社区休闲教育区分开来。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应该将生活水平改善、职业技能提升、个体全面发展作为其主要内容,并进行重新定义。社区教育应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尤其是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整个社区成员的素质,并经过这样的培训,使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尤其劳动职业技能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社区教育应该成为社区成员就职、创业本领,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成为关乎民生、提高社区成员职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充分体现人力资源开发本位,是社区教育“姓教”的质的规定性。

(二)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社区整体发展

社区教育的任务是以社区发展为根本,是以社区和谐共生为本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推动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社分开将成为现代社区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社区正在逐步成为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也要求社区教育回归为社会发展行为,恢复它姓‘社’的本来面貌,与社区发展纳入同步发展轨道。”②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应立足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社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和提升;社区的进步,需要各种人力资源的支持,既包括管理人才,更包括各类职业技能人才。

社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符合区域要求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要紧紧瞄准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时刻刻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服务,使社区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从整体上协调发展,以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人和社区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将一些职业培训项目纳入到社区教育中去,才有助于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使社区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现。近年来,各地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以区域定位为特点,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教育,尤其在社区教育中,依托区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机构,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各类通用的专业人才,鼓励社区力量教育培训向高层次发展,创造现代教育品牌。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大教育观念,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才培养,建立起了与区域建设及功能定位相匹的、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满足市民学习需要,具有开放化、社会化、终身化为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框架,这些也正是现代社区教育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所以,在社区教育中,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区域教育整合

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就是社区教育将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统一于社区之中,是现代社区“大教育”观的体现。基于这一特征,社区教育是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体。在这个教育综合体中,各类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机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育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共同为社区发展服务。职业技能培训自然成为综合体中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社区教育向促进社区建设的方向发展。

不难看出,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社区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整合。为了充分发挥区域培训机构的作用,社区需要加强与各个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包括体制内的社区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有关职业培训单位,也包括体制外的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及培训集团等,还包括相应的职业培训管理机构。通过在社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区通过与各种机构相互合作、协调,激活了社区的教育资源,发挥了社区教育资源最大效用,对于推动区域“大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教育推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

(一)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思想认识还不全面

人们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休闲教育,或者认为是老年人的娱乐教育,管理层面也有轻视社会教育和非正规学习的观念,职业技能培训很难进入到社区教育的视野,无法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客观上,很多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在休闲娱乐上,从近几年全国各地所列社区教育课程就可见一斑。据上海2011年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统计来看,参评的社区教育课程有80%是休闲类课程。

人们认为社区教育主要就是老年人的教育,忽视了社区教育对辖区内各个层面人员的重要性,尤其忽视社区教育对在职人员、下岗人员、外来人员教育培训的作用。由于这样,在大多数地区参加社区教育的人群均以老年人为主,社区教育没有就业谋生的取向,缺乏技能培训的特征。从这点来看,社区教育把人群集中在老年人的倾向相当严重,社区教育的受众面严重局限。

人们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企业的事,是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事,社区教育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是得不偿失、事倍功半的事,所以没有必要。在对各社区进行调研中了解到,社区层面对职业技能培训普遍采取不涉及、不投入的态度,社区也很少与当地学校挂钩对本地区待业人员进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在很多地区的社区教育中处于真空化的状态。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倾向,有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把乡镇成人学校开展的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同于社区教育,认为这就是社区教育的全部。

(二)社区对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还不健全

把职业技能培训融入社区教育,需要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提高资源的整合力度。应该看到,社区教育的办学场地条件是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单靠社区本身的条件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好社区可用的培训资源。在很多社区,一方面国家投资建立了高标准的职业培训基地但利用率并不高,另一方面培训资源就在身边但社区教育不去有效利用。究其原因,就在于社区对资源整合力度相当薄弱,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仍然各自为政。

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力量整合不力,也是影响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因素。显然,要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教师是关键。社区不可能自已拥有大量的培训师资,但需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完全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社区各单位的支持。没有健全的整合机制,就不会有稳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更不会有适合社区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市民对社会培训的认同程度还不够高

一方面,社区居民认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不高,这也是造成市民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应该看到,鉴于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社区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训还没有受到市民的充分信任,就是有的农村地区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阵地开展技能培训,也限于条件和师资等因素,难以得到广泛认同。所以人们认为,去社区接受技能培训都是低水平的。

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项目相当有限,难于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开展技能培训的地方,项目主要就是本地原有的一些传统技能培训项目。如有的农村地区,也只有农作物种植等培训项目,其它项目很少或根本没有。随着社区的发展和人们就业需求的变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培训项目会更受市民的欢迎。

还有,培训奖励机制和就业导向机制配套缺失,激励不足。目前很少有社区对参与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的市民实施奖励措施,劳动部门也没有将社区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挂钩,所以这方面的机制还较为薄弱,影响了社区市民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社区教育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探索

(一)发挥社区学院终身教育整合平台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全国各个地区相继建立了社区学院。以上海为例, 2006年市委、市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明确,对于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全国各地建设社区学院的模式不尽相同,但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的龙头,理应在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好协调作用。首先,社区学院可以实现与区县一级层面政府机构的沟通,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和服务,推荐政府培训项目;其次,社区学院可以加强与区县层面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培训协会等联系,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信息,为社区提供培训教育服务;还有,社区学院可以开展各种培训业务指导,加强社区师资培训,开展培训课程统合,提供教研工作指导。总之,要开展好社区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社区学院处于指导和协调的中心位置。

社区学院本身也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应该在办学内容和层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依托社区学院开展职业培训是可行的。以上海为例,各区社区学院基本上是由业余大学、电大分校、职业培训机构整合而成的,具有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资质和办学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格局。近几年来,社区学院面向社区、服务社区,把各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了整个社区,正在成为社区一支不要缺少的主要培训力量。同时,依托社区学院开展职业培训也是必要的。社区学院作为区域内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具有高层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在区域职业培训中具有引领作用。要发挥社区学院在区域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为区域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

(二)加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统筹协调

整合区域内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是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重要基础和前提。社区教育是大教育概念,不可能靠几所培训机构或几所高校来完成,教育资源整合是各级人民政府对社区教育进行统筹协调的主要内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直接影响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要充分发挥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投资力度,制定了有利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各项措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上海为例,90年代开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工程,使各区县形成了良好的职业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而上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面临逐年减少的状况,有必要充分调配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资源。另外,利用好区内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或其它培训机构资源,会产生教育资源的倍增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充分利用地区各类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培训需要应合理调动各类人力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以上海为例,各区各类高等院校云集,各种培训机构较多且层次较高,培训教师较为充足。同时,随着各类学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这些服务社区的愿望也很强烈,与社区共建,与社区共荣,正在成为上海各类学校的办学思想。利用好这些学校的教师资源,已经成为社区和学校的共识。

要充分进行区域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整合。一方面,社区可以运用现有的培训专业课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办学资质,为社区培训所需要的人才。方法上,可利用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办等形式,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社区发展的要求,借助各种职业培训资源优势,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并遵循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和注重实践的原则,使培训课程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强课程的通识性、应变性,使课程内容达到量身定制的效果。

(三)把握区域特征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点

在社区教育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功能,扩展了社区教育的外延,弥补了社区教育的不足,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民大教育,所以要正确把握职业技能培训与区域特征的关系。

首先,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要适应地区特征。由于社区历史上的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职业培训背景,有不同职业培训层次的需求,把握好地区特征,就能找准职业技能培训的定位,使职业技能培训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其次,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要适应经济特征。社区经济的发展历史,使各社区形成了各自的经济特征。社区的经济特征决定了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能否把握好重点,是检验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效能的关键。作为政府主导、社区各方参与的社区教育,理应把区域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还有,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要适应人才特征。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同要求,人才特征将不尽相同。一方面是人才基础的特征,另一方面人才提升的特征,这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教育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其教育内涵,尤其要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社区教育的轨道。只有这样,社区教育才能在推动社区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真正体现其价值。

注释:

①朱新均,等.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子课题报告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7.

②叶忠海. 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25.

参考文献:

[1]谢国东,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乃林,等.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楼一峰,等.创建学习型城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一)思想观念保守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农民工来自农村,交通不便,少出远门,不懂得安全常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须要求农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无”车、农用车和报废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城市生活常识。二是外出农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务工地点的,从购票后进入乘运人指定的候车地点开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就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与乘运人之间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车票船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乘车过程当中,不能随身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禁物品。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还将被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四、结语

第3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 北京领导决策信息中心联合推荐

案例背景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实施“111骨干人才工程”、“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全民技能工程等,不断壮大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2009年8月,河南省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全面落实《备忘录》,2010年10月11日,河南省出台了《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3年,要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00万人次、失业人员转岗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基本建立适应各类劳动者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此外,《方案》要求理顺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活动,鼓励企业开展评选企业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等符合内部发展需要的奖励活动。数据显示,2010年前9个月,河南实施特别职业培训97.6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180多万人,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得到发挥,2010年以来全省新增城镇就业102.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

案例内容

为落实《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河南省于2月18日制定了《河南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方案》指出,河南省2011年将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4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7万人。

三改一抓、六路并进

2011年是河南“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之年。在工作着力点上,该省把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带动全局的关键举措。在推进措施上,该省坚持“三改一抓”、“六路并进”。“三改一抓”即: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公办学校的经费供给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抓好一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项目,全面提升职业培训能力。所谓“六路并进”,即把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民政部门的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和残联的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六方面动员起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资源共享、齐头并进。

职业技能培训六大重点方向

《方案》确定了六个重点培训方向: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00万人,退役士兵、残疾人以及其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培训60万人;围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职业教育强县(市)要实现“90%以上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连续3个月以上的职业培训”目标;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全年培训20万人;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抓好“雨露计划”工程,全年培训20万人;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提升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全年培训20万人;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10万人,带动60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重点扶持培训规模上万示范基地

《方案》指出,在优惠政策上,河南省将对年培训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的示范基地进行重点扶持,给予奖励引导资金和配套资金。经费使用上,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将统筹使用各类教育培训经费,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将依法扩大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低于20%。将确保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全额用于学校发展,逐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政策。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为了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方案》还指出,各地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范围,确保职业技能培训效果。

案例评估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是缓解就业矛盾、促进人力资源转化的一项关键举措。早在2009年,人保部就与河南省签署了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旨在推动中部地区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加速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河南省以此为契机,“三改一抓”、“六路并进”,全面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尽管目前其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政策措施刚刚推出,更多还仅限于规划层面,但可以预见,其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围绕创业带动就业等,开展全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的一整套做法和模式的文本意义,将为全国建立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重要借鉴。

相关链接

河北、广东加速向职教强省迈进

7月12日,河北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要达到500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25万名,在岗职工普遍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为此,河北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

6月27日,广东省颁发了有关该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决定》和《规划纲要》。《决定》指出,“十二五”期间,广东将投入20亿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实训中心建设和技师学院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面建成高水平集约化的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省情速递

?荩最近,广东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将专项安排2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贷款贴息、担保贴息、以奖代补、股权债权投资等。

?荩近日,山西省出台《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工作的意见》,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应安排到基层锻炼工作,时间为两年。今后没有或者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的省、市直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和“参公”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都要到基层工作锻炼。

?荩7月23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该省将适时启动地理省情动态监测,为中原经济区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动态监测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规范整合现有的土地、矿产、环境等自然资源数据;对农村地籍调查及土地综合整治、违法占地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等。

第4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第5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原则,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围绕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承接产业转移和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为抓手,创新机制,示范引领,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二、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501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0000人;失业人员转岗职业技能培训4500人;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8400人;创业培训2700人;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4500人。技工院校招收新生4600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800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18000人。

三、工作重点

(一)强力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学校的基础作用,调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区别不同专业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增强培训实力,提升培训质量。强力推进校企合作,按照“百校千企”合作活动的要求,组织引导技工院校加强与产业集聚区企业合作,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推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发挥技工教育集团的龙头作用,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培养与就业有机结合。根据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满足重点招商引资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化、特色化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培训品牌。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上规模、上水平,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00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根据有关规定执行。

(二)扎实开展失业人员转岗技能培训。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促进其实现再就业为目标,依托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岗需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失业人员转岗技能培训。全年完成失业人员转岗技能培训4500人。失业人员转岗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根据有关规定执行。

(三)积极组织开展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重点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定向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当年退役士兵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培训需求和愿望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积极鼓励其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实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预备制培训补贴制度,补贴标准根据有关规定执行,逐步实现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全年开展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8400人。

(四)广泛开展创业培训。依托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特点,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办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全年完成创业培训2700人,带动6000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五)切实加强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大力开展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自办培训机构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快提升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全年完成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4500人。在岗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执行。

四、推进措施

(一)实施项目带动。以现有培训能力为基础,实施项目带动,增加经费投入,建设示范基地,发挥带动作用,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

1.以现有技工院校为基础,对重点专业、重点工种给予重点支持,提升培训能力,组织申报学制教育规模在5000人以上、年短期培训能力达到5000人以上的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年实际培训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的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政府给予一次性400万元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实习实训教学设备。

2.以示范性公共就业训练中心为核心,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广泛参与的公共实训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短期技能培训服务。对年实际培训规模达到1万人以上的示范性公共就业训练中心,省政府给予一次性300万元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实训教学设备。

(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省级支持引导、学校自筹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资金多元化投入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建设。争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基地建设、就业专项资金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对我市给予倾斜和支持。

(三)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促进工学紧密结合,把企业部分生产车间建到学校,既满足企业用人及生产需要,又把生产过程作为学习的项目和教学内容,满足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提高培养质量。

2.实行“冠名”培养制度。学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实施冠名制培养,包括产业冠名、行业冠名、企业冠名、产业集聚区冠名。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培养,培养期限根据需要和岗位要求可长可短,学生毕(结)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企业为冠名制培养提供技术、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支持。

第6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操作技能;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的特点,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从理论教学转移到实训教学。所谓实训教学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也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水平的验证和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路径。

当前实训教学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从过去的考试成绩型转向操作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这些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学历低,社会阅历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将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在新形势下必须具备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实训教学,加强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近两年来,社会各界及教育部门都在强调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的优势 

大力推行实训教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利于学校,也利于社会。

通过实训教学,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机电专业,让学生在实习工厂直接进行生产加工和电工电子的培训,效果要远远胜出其他教学方法。

2、增强就业的竞争力。通过市场调查,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就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中专学生。学校通过加强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及时的对口就业,实现用人单位“零磨合”期的需求,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方便。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推行实训教学需要一个过程

加强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存在应试教育理念。学校始终关注理论教学规范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的严谨性,却抑制了教师投入实训教学的积极性。

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许多学校建立了实训基地,但往往由于设施不全、班级多无法安排等原因,没有充分利用,成为一个仅供参观指导的摆设。

3、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办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为了招生,只根据学生家长的愿望设置专业和课程,不管后果。一批批走向社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却什么职业技能都没有掌握,这样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吗?最终,学校失去的是长期的社会效益。4、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问题。长期以来老师们养成了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的教学习惯,许多教师不愿去创新,要搞好实训教学,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推动实训教学的举措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和要求确定专业和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转变教育理念,把教学重点转向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 。加强实训教学是当务之急,根据“教什么、会什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增强就业前的适应能力。

改变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师量化考核标准。不能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应建立切实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标准,如技能水平可以成为一种考核标准。鼓励教师大胆积极地组织探索实训教学。

4、实训教学形式。目前各校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 校内实训: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或实习车间,为学生提供实训教学的场所。(2) 校外实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各种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或行业的社会实习机会。(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对社会岗位性质和需求有直接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入“教学工厂”和“项目教学法”,这样就更能紧跟市场、贴近行业。

第7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摘要:职业教育以培训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培训对象以成年人为主,培训内容选择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为提高培训效果,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构建职业技能培训高效课堂。

关键词:构建;高效课堂;参与性培训方法;高技能人才

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是提高劳动者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职业技能培训对象多为成年人,所以要采用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构建职业技能培训高效课堂。完成以培训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一、课程设计中着力体现工作过程

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内容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课程设计时要重点体现工作过程。

1.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

2.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3.学习项目的设计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

4.课程内容选择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并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等过程性知识为主。

5.以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

6.强调学员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

二、尊重成人学习法则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多为成年人,培训过程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适应成人学习法则。

1.效果法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使人们在愉快的环境里学习。就教学场所而言,做到专业教室、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

2.练习法则:人们通过“超量学习” 的过程来学习。就教学过程而言,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

3.有备法则:成人在有学习需求的时候,能够并且将会主动学习。在培训开始前,要对学员做培训需求调查,并分析其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员进行培训。

4.联系法则: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内容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的过程,而是企业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

如:《机械制图》课程,可以以零件的复杂程度为依据采取递进式来设计学习项目与学习任务,形成项目课程。如此设计课程,使学习内容服务于工作内容,学习目的更强。

三、把握和运用成人注意力曲线

参考学员在一堂课注意力曲线,及时激励、控制学员的注意力。激励学员可以通过:手势、目光、赞美鼓励、竞赛、拉进距离、提问、重复、声音大小的变化、游戏、融入学员等方法,提高学员注意力,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有效激励后注意力曲线 成人注意力曲线

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使注意力曲线在即将到达低谷时,教师给学员一个兴奋点,使学员注意力迅速提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依据成人学习金字塔,运用“参与性”培训方法

“参与性”培训方法是让学员通过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方式参加学习,根据成人学习金字塔,平均记忆保留率的不同,成年人更适合采用“参与性”培训方法,共同构建高效课堂。

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产生各种主意的方法。鼓励学员去发现问题,进而产生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

2. 3W1H教学法:教师讲授课程内容,辅以向学员提问和学员作答的方式。教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详细讲解清楚:Why,为什么要讲解该知识点;What,该知识点是什么;Where,该知识点用在何处;How,该知识点如何用。当学生明白了这4点后,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3.讨论法:是一种教师能够控制的多渠道交流方式,以小组讨论为主,然后陈述小组讨论结果,以便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4.角色扮演法:教师围绕某一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立直观、

真实的现场状况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的操作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教学目的。

5.案例法: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引出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对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分析、发散性审理和讨论,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思考,做出正确判断,得出对典型案例分析结论,并引伸到其它相关问题的处理上,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丰富,从而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是一种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练习法:学员完成指定的练习题,通过练习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练习通常

在讲课和讨论之后进行;对技能培训学员来说,更多的练习是实际操作练习,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练习法存在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参与性”培训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合理使用直观教具

根据接受信息柱状图,通过视觉接受信息量最大,利用直观教具,不断刺激学员的视觉,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与学员更好地交流信息,增加培训效果。直观教具有黑白板、活页挂纸、彩色卡片、模型、多媒体投影仪等。合理使用直观教具有利于信息量的收集。

1.使学员注意力更加集中。直观教具为教师提供了调动和集中学员注意力的手段,有助于教学的组织与安排。

2.直观教具更具说服力。当教师使用直观教具时想说明的问题会变得更加清楚,更加简明,更加专业化,更加有趣。

3.能强化记忆。讲述和视觉教学结合起来,学员可以记住65%以上的信息。

4.信息传递更加有效。增加教师授课多样性,并能突出重点。

如何收集信息

遵循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成人学习法则和注意力曲线,使用“参与性”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直观教具,构建职业技能培训高效课堂,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机械制图》第六版,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

第8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进一步健全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

──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期间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应比例。重点骨干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8000人左右。**期间为江阴经济社会输送3.8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1.5万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期间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培养1万名生产服务一线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我市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不低于5%。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人。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5000人。实施新市民教育和创业教育行动工程,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文明教育,提高创业能力。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职业培训网络,建成工学结合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对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等普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一)提高职业院校建设水平。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施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省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期间建成两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年内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近两年内把江阴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成江阴技师学院。

(二)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期间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以其为龙头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使之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的重要基地。把职教中心建设与普通高中建设摆在同等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三)建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现有骨干主体学校、现有设备设施改建扩建,实行资源整合,专业定点,各有侧重,分期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我市产业发展相贴近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对全市职业院校及企业开放,实行公用、共享。

(四)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完善由市、镇、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覆盖全市各类各层次培训,基本满足社区成员学习要求。切实有效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各类教育,提高终身教育普及率,老年教育普及达13%,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率达60%,农民教育普及率达60%。大力开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有关政策,引进国内外名、特、优职教人才,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三、加快建立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一)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办学。强化政府统筹职能,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进区域内整合、总体优化,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要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以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为纽带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走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办学的路子。

第9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微电子技术是高新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它不仅能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能改造一切传统的科技产业。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市场对集成电路需求量加快,而国产的集成电路市场占有率仅有20%左右,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为此,我国已经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微电子产业。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对电子器件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集成电路芯片的生产和制造工艺越来越复杂。这对我国微电子器件制造业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微电子技术人才十分奇缺;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大批掌握生产技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来填补生产能力落后的局面。微电子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唤。

二、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开设现状

近五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仅有陕西电子信息学校、上海电子信息学校等很少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但是因为师资和设备短缺,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已经避开了微电子器件制造技术,而开设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同的课程。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开设了“微电子器件制造技术”课程。利用到上海劳动保障厅技能培训中心实践的条件,安排学生进行微电子制造技术实践,学生真正学习了微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毕业生很受微电子器件制造企业的欢迎。

目前,因为微电子专业教师和设备缺乏,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的情况很不理想。本课题通过全国范围内调查了解到,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开设的最大因素是微电子制造设备太昂贵,运转费用太高、设备利用率低。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反映,微电子制造企业的确很需要生产一线操作人才,但是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难度太大。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专业的必要性

近几年,微电子制造行业人才紧缺的状况还将持续升温。由于整个行业人才基数不大,具备发展潜质和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将成为人才争夺的对象。中等职业学校的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微电子器件生产在我国尚处初创时期,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微电子器件制造行业既缺乏一批有创意、会设计的高端人才,又缺乏一大批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微电子器件制造行业操作性非常强。但是,由于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工作人员穿上了神秘的连体服,原则上不接待外人参观;微电子芯片通过光刻等工艺制作的电路体现了企业的技术核心,因此生产现场都设有安全保密管理,显得更加神秘。实际生产中,因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前道工序的微电子芯片制造生产现场,有很多都是简单重复劳动,工作难度很小,但是需要责任心强、细心、耐心。后道工序的器件封装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的金属封装、陶瓷封装等还是需要人工操作完成。通过几家企业生产现场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都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毕业学生工作,如外延生长工、氧化扩散工、芯片切筋与打印工、微电子器件检测员等。从行业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微电子制造行业对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的文化基础要求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以上学历。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的《半导体芯片制造职业技能鉴定指南》和《半导体分立元器件集成电路装调职业技能鉴定指南》,对从业人员的文化基础要求是高中或同等学力毕业。

可见,微电子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历并能掌握相关专业生产操作的中职毕业生。有些工作岗位还特别适应细心而有耐性的女性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是必要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对微电子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外资注入的微电子生产企业在不断增加,但微电子生产设计人员和技术操作人才严重匮乏。有些企业很难招聘到理想的人才,长期设置职工招聘牌,有些公司不得不对招聘到的相近专业的中职、高职学生进行培训后再上岗。有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被企业挖走。要解决社会发展对微电子生产操作人才的需求,应该积极培养生产操作型人才。近几年已陆续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但大部分地区,缺乏专业能力强的师资、缺乏设备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瓶颈。

微电子专业教师数量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昂贵、管理保养复杂、设备运行成本太高、设备专业性太强、设备的利用率很低等问题,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微电子实验室不能实现。有个别高职学校拥有企业赠送的旧设备,但也没有投入使用。

(二)解决的措施

1.解决微电子教学设备的建议措施。建议一:国家投入设备,依托有实力的职业院校或者劳动保障厅培训中心管理。在全国不同区域重点投资建设几个微电子实践教学基地,向全国所有职业院校有偿(限价)提供实践教学。收取的费用,用于设备运行费用支出。在这方面,上海市和德国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都是很好的典范。

上海市劳动保障厅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了一套微电子制造技术实验实践设备,免费向上海市中职、高职、大学开放,很好地发挥了设备的价值。这确保了开设微电子专业或微电子课程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上海境内的中职、高职微电子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和重用。但是该技能培训中心,不接待上海市以外的任何学校和个人使用设备。

德国职业学校和技能实训基地并不是都具备很好的实验条件。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即在不同城市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践基地。如马格德堡市有建筑类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希尔斯海姆镇有机械、汽车维修、家用机电设施安装与维修等类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埃尔富特手工业联合会教育中心有机电类、食品类手工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等。德国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根据各地专业技能特长建设的,实训基地教学设备资源共享,甚至欧盟各国都可以共享。学生来自各地职业学校或者企业,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知识和技能。在那里能真正感受到设备的利用率和技师型专业教师的能力发挥和利用。

建议二: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在全国重点区域设定几家企业实训基地,可以采用设备投资资助、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其成为人才孵化基地。

2.解决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提高的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安排,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重点建设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贵州大学承担开发本专业师资能力标准、培养培训方案、核心教材、专业教学法教材等,形成一系列文稿组成的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本专业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研究开发的最终成果为:“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培训方案(上岗、提高、骨干三个职级)”“专业核心教材《微电子芯片制造与设计》《微电子器件封装制造》”“专业教学法《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法》教材”“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实践技术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研究、管理能力三部分构成。共计15个能力板块,81项能力要求,238项能力标准内涵,4条术语定义。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的教师,通过专业教师培训要达到能够示范、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学习领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实践能力标准的内容,专业教师必须同时达到本能力标准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内容。

为了满足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达到能力标准的要求,特撰写了《微电子芯片制造与设计》《微电子器件封装制造》《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法》三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组织和编写过程中,多次获得姜大源、徐杰、陈永芳等多位职教专家的指导。这套专业教材以具体微电子器件制造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学习情境,从简到难,引导读者学会制造技术。考虑到骨干教师应具备更高能力,教材特意增加了微电子芯片设计的内容。教材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呈现,使微电子生产技术不再抽象。在教学方法教材中,主要阐述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情境的开发,以及不具备生产设备的情况下教学情境的设计。

专业能力培训模块采用与职业教育课程相似的、体现工作过程的框架结构。在培训内容的排序上,按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力争将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工作技能有机地整合。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工作情境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营造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在培训教学实施时,充分考虑工作和教学过程特点的有机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围绕“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五、结论

我国已经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微电子器件制造业需要大批掌握生产技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来填补生产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证实,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存在专业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和设备短缺的严重困难。针对专业教师能力提高问题,今年完成的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培养方案、专业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专业核心教材、专业教学方法教材,将会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提高工作的有效开展。今年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点建设专业——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研究成果的面世,相信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DB/OL].http://gov.cn/zwgk/

2009-04/15/content_1282430.htm,2009-04-15.

[2]唐小鹏.微电子产业亟待国家政策扶持[DB/OL].http://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2099073&leafId=15804,2009-12-16.

[3]赵丽华.半导体芯片制造职业技能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党冀萍.半导体分立元器件集成电路装调职业技能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姜大元.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