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课程与教学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与教学问题

第1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国家税收》课程 教学问题 优化探析

《国家税收》是财会专业的必修课,政策性和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和会计职称考试的重要内容。课程相关内容掌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会计毕业生的素质,也必将影响日后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理念和实践中,普遍存在诸多误区和问题。现对常见现象做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和优化对策。

一、将税收专业知识与依法诚信纳税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相分离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一些教师认为:《国家税收》课程包括税收基本理论、中国现行税种税制、税收管理三部分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备课时很少关注与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联系。其实税务是所有企业非常重要的业务,合理筹划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费用;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多交税款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少交税款则使企业的声誉受到影响,被行政处罚,甚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合谋偷逃税款而被追究法律责任比贪污受贿、会计造假等比例更高!所以,依法纳税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诚信纳税职业道德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贯穿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从更高的视野看待、实施此课程,增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将税收知识与会计、管理知识相分离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很多人将《国家税收》视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在制订《会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欠缺考虑与其他课程如《法律》《企业管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会计》《财政与金融》等的逻辑关联性。企业成立时要交资本印花税;经营过程中要交各种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终止注销时要交清算所得税等。大量经济业务和活动都和税法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或人都会遇到税法问题。本人认为,《国家税收》应该安排在《企业管理》《法律》《基础会计》之后。因为学习《国家税收》要求学生对企业运营、法律常识和会计原理等有个基础的知识。《国家税收》又应该安排在《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之前。因为学生只有详细深入学习税务税法,才能更好的掌握会计实务,更好地理解财务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国家税收》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税收基本理论和观念、税收征管实务之外,还必须掌握企业常见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关课程必须统筹安排、相互协调。本人认为三年制计划中一般应安排在第二或第三个学期,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每周6节课为宜。

三、教学方法上重理论灌输,轻技能培养;重细节知识,轻宏观视野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税收法律法规条文对学生进行列举讲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初级职称等考试相关税法内容的备考经验时认为主要靠背,关键是“会背”。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各个税种平均有力,将教学重点放在税额计算上,其实是缺乏对《国家税收》课程精髓和结构体系的准确把握,不得要领。

本人认为,应该从国家财政、企业管理、诚信守法、会计核算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税收》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税收基本理论,包括税收的概念、特征、职能和税法体系;二是我国企业常见的税类、税种;三是税收程序法和征管法。第二项是重点,其中又应重点讲授流转税和所得税。各税种的第一重点是征税对象;其次是税额计算;再次是申报税流程;最后是会计核算。相关税类、税种在教学上类比延伸,触类旁通。教学安排上一定要突出重难点,有的放矢。中职学生由于时间和基础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对所有税种知识和税法细节进行讲授和记忆,这样会适得其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四、教学考核手段单调、教材内容落后陈旧的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没有适应时代进步,还是采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试卷”等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课堂上照本宣科,本来重要而生动的课程变得烦躁乏味。2007年以来我国主要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均进行过重大改革,小型的税法修改完善每个季度都在进行,但国内大部分教材更新改版不及时,存在很多滞后错误的内容。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学和培训,及时更新税法知识,掌握税法和税务管理的最新动态。课堂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的知识点、实务中的发票凭证、申报表等还有相关案例制作成课件,立体化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教学上可以采取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实训课等形式。近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税务管理申报纳税开票抄税认证等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而且税务机关都有相应的模拟操作教学软件,故课堂上要开通网络,对学生进行讲授、演示、模拟操作。课外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最新的税法条文,登录网上办税或开票大厅;带领学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办税大厅进行观摩体验。

最后,本人认为中职《国家税收》的教学不能以会计证等考试为导向,而应该以构建良好扎实的职业理念和专业基础为导向。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应更多强调学习兴趣、专业思维、实践技能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掌握在日后专业工作过程中学习税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小文. 《国家税收》课程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教育,2012(5).

第2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向“大众化”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教育市场竞争的产物,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于建设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以后能很快地适应职业的要求。例如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比较熟练地掌握统计学及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各种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经、管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统计数据管理与分析和统计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旨在运用专门的统计知识研究经济问题,实用性很强,例如可以建立回归方程拟合经济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对股票收益进行预测等。同时这门课的理论基础涉及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统计学原理三门课的内容,这三门理论基础课比较抽象、难懂,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就更加困难,在学习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时遇到的困难有很多。因此,独立学院有必要对经济决策与预测这门课的教学进行深入地研究。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难易很难适中

目前,还没有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编写适合他们使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的教材,独立学院基本都使用母体学校的教材上这门课,母体学校偏重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并且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很吃力。但如果仅仅按照统计工具书的步骤讲解。学生会感到困惑,不知道那些统计量是什么意思,最后的输出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因此,只使用母体学校的教材和只使用统计工具书学习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是不行的。

1.2教学形式呆板

目前高校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普遍仍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属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理论、轻实践活动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很少做到把原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结合起来讲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未得到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相当缺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1.3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现在大多数的课程依然沿用传统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论述题等。这种考试方式注重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但试卷上的题目毕竟是理想化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导致有的学生虽然考分很高,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这样很难考察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经济预测与决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2、经济决策与预测课程改革措施

2.1选择合适的教材

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与决策教材是比较少的,而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统计专业使用的教材就更加少了,独立学院母体学校本科教材存在难度偏大、理论内容偏多、实践技能操作偏少的弊端,这类教材更适合培养研究型人才使用。对于数学基础普遍较弱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用现有的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不宜选取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要选择简单介绍基本理论,又通过例题讲解计算步骤和如何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材,但是实际中满足以上要求的教材很难找到,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办法就是选一本理论性较强的教材,然后任课老师再选一本统计软件教材教学生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可以将理论结合实际,但任课老师要注意教学进度,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要通过例题讲解理论知识。在长期教学中,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结合独立学生的特点,编写一本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这也是根本解决独立学院经济决策与预测课程教材难选问题的办法。不论是选取教材还是编写教材,对教材的具体要求是:

(1)教材应能系统地介绍理论方法,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和理论基础;(2)教材应着重介绍各种模型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在案例选择、编排上要尽量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也可以考虑将其他专业课程介绍的方法与这门课程的方法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2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方面,弱化传统的数理逻辑的推证教学方式,强化对模型适用性的识别能力以及利用这些模型分析经济数据能力的训练;注意以我国经济运行真实数据编写案例,结合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积极开展实验,将理论方法的教学与计算软件相结合,克服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教学相分离的现象,例如在讲非平稳序列的随机分析时,可以以我国每日上证指数数据为实例,运用EVIEWS软件讲解GARCH模型在解决异方差性时的优越性。笔者在教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时,重点讲的内容是时间序列分析,而教材里提到的其它计量内容,比如回归分析的内容,等专门讲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再给学生详细介绍。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更多的统计软件,在上《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时,使用EVIEWS进行教学,在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时。使用SPSS进行教学,在给学生上《试验设计》课程时,使用EXCEL进行教学。在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明确各个小组长的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按老师的要求开展讨论活动,对组内成员进行工作分工。督促本组成员按时完成工作并对本组成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除了正常上课外,可以给每个组布置1-2道题目进行讨论,然后从每个组抽同学上讲台说明解题思路,并当场演示计算过程和结果。在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最好能选择在机房上课,这样更能合理分配讲理论知识内容和实际操作内容的时间,而且可以让每个同学都现场操作软件,采用这种方式既检验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其次应该多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讲解理论知识,以案例为起点,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说明教学的主要内容,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成为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开始学习新的课程内容时,学生会感到新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比 较困难。因此案例引导法可以在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时运用。通过案例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新的教学内容理解起来非常容易。通过案例教学生实际操作,这样既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又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最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本课程的前沿性知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当今时代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主题,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之一。平时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多思考。要真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靠老师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通过社会实践,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还可以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可以很快得扭转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强制“灌输”的局面。

2.3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这些基本内容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保证;(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课程的基本目标;(3)自主创新的能力。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的考试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综合考察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现状,因此需要对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在考试内容上,要将理论知识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结合起来。用来考核的每一道题目,尽量做到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考察到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就是题目不能太“直白”。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在考试内容上要尽量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适当抽象化使之成为一种创新题型,通过这种“实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才能真正起到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作用;在考试形式上,对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而言,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考试方式:

(1)读书报告。通过写读书报告来考核学生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写出每一章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报告中还要写学完这门课程后有什么感想等。

(2)课程论文。这种考试形式是以学生写的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决策分析报告和实证分析报告等为依据,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在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对股票、期货进行实证等分析,实践证明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起到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统计软件的目的。

(3)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试。这种考试形式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考试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考核,以评定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综合考试形式要求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就要完成大部分的考核内容。如读书报告与分析报告相结合、课程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等。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在期末或者期中进行,要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实践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

总之,经济预测与决策对于培养统计学专业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须深入探讨经济统计学专业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和实践模式,完善课程设置,提高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突出统计专业应用性比较强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的案例数据库建设,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葵,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

[2]曾五一。肖红叶等,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曾守桢,岑仲迪,应用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4]莫生红,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09,2

第3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4-0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

3.以赛促改――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选拔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和系部每年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三个部分。比赛分班级选拔赛、系级初赛和决赛、校级决赛几个阶段进行,系级决赛和校级决赛邀请广西优质园园长作为点评嘉宾,对学生的参赛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学生通过参赛,能直观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通过观摩他人比赛能找到差距,进一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第4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java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Java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法单一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java语言具有极强实践性的特征,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具体的语法细节上,完全忽视了解决问题的整体思想,从而使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学习既“苦”又“枯”。“苦”指的是学习的内容较多,学到的东西不会巧妙的运用;“枯”指的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还没有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感到很枯燥。

1.2学生对课程的难度认识不够

传统的语言教学更加注重对java语言基本语法知识的讲解,那些编程的例子也只是用来验证语法的规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语言编程过程中只看到表面的一些东西,却不知较深层的含义,不能吃透、学以致用,使得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只能简单孤立地做点小程序,学生开发设计能力差,最终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目的。

1.3实践能力差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习java目的较狭隘,大多数学生在学习java语言时只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设计的应用和开发,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模仿或者是直接照抄书本上的例子,学习知识点不能做到随时整理,对系统开发认识概念较模糊。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掌握得较好,也能在实验中实现一些孤立算法,各个知识点之间没有建立相关串联,一旦被要求完成一个实际的完整项目时,则会茫然。

以上诸多问题究其根源是学生学习动力的缺乏,解决的办法就在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信心,最好的途径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让其能力得到肯定和承认,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动力。针对于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 Java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交错使用,同时,还参考目前做得较好的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项目为驱动,将知识溶入到实际开发中,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较理想的。首先,教师在教学时,把课本上的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相结合。设计出另一个与此项目类似的新例子,例如:网上订票系统,此案例和要求学生开发设计的项目有较多相似的地方,大大降低了学生设计项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此课程学习的兴趣,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设计项目加以划分。教师要对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将网上订票系统划分为多个部分:用户登录、车票信息、车票添加打破购物车中、网上结账等功能,培养学生在学完书上的案例后对自己设计的项目进行划分。接着,进行项目设计。课程学完之前的几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分工,仿照教师根据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系统开发设计。

(2)强化训练。在前面内容学习时,要求学生不能用可视化开发工具,而是用记事本写代码,每一行代码都要手写,这种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写代码能力大大提高。除了以上提及的教学方法外,还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参观学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每次课后将PPT、程序案例、项目任务、授课笔记、api帮助文档等资料上传到校园ftp;利用邮箱课后答疑;为学生提供技术论坛网址等。

(3)考试是对教学效果的测试手段,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如今,Java课程的考试还是采用笔试的方法,此项考试模式只是注重考察语言的理论知识,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这样的考试模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结合Java的语言特点,除了笔试之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增加各种考试一级项目设计的考核。这些都将作为最后期末的总成绩的一部分。

3 结语

总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提高学生程序编程能力,而且更要培养一定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有利于今后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Java程序设计作为Java系列课程的垫脚石,学好本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Java程序设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实践设计。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将项目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加以推广,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参考文献

第5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摘 要】统计学是高校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在统计学的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身从教经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

《统计学》作为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该课程涉及的数理知识也使得它成为难度系数最大的课程之一。从学的一方面来说,“听不懂、学不会”是很多学生在谈到《统计学》学习时经常反映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统计学时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从教的一方面来说,虽然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教师们都有一定的共识——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而非数理推导等内容,但是在授课的时候往往很难把握好尺度,最后导致学生没有真正学懂统计学的方法,更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些方法。

那么,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调动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懂统计学的方法并很好的应用这些方法解决本专业的问题?这些是需要所有的统计学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统计学教学实践,对相应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见解。

1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现状

1.1 独立学院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现状

学生缺乏对于统计学的兴趣,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不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并不太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并且经管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是文科生,对于数据、公式、原理的理解和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不善于数理类课程的学习。授课的普遍经验是学生对于描述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很轻松,但是对于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则是“叫苦连天”。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看到学生茫然的表情,似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下课后,不少学生向老师抱怨“好难,好难”。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是36-54学时,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经典统计学的大部分内容——描述统计学、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的授课,时间已然不太足够。更何况,学生在高中对于排列组合的学习并不深入,甚至很多文科生反映他们完全没有学习过排列组合的内容;在大一只学习了微积分,并没有开设概率论相关的课程。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基础知识,不仅时间不够用,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1.2 独立学院教师的统计学授课状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基础薄弱,教师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计划已属不易;由于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学习太难,一线的授课教师迫于教学质量评估的压力,不得不删减掉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师讲课的内容不得不局限于教材基础知识,而缺乏对于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现在的年轻教师授课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虽然展示了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也能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图形的变换。但是多媒体授课很难帮助教师把握好授课的节奏,尤其是统计学这种需要深入理解的学科,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教材选用不太合适

独立学院的很多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都和母体院校保持一致,统计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也不例外。然而,母体院校本身就是偏重科研,在教学方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面也更应偏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母体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差,学习同等难度的教材肯定会很吃力。因此,简单的套用母体院校使用的教材肯定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冲突的现象。许多教材都是重理论、轻应用,太过注重讲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过程,而缺乏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相关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单向灌输式的向学生介绍基本方法及其推导,缺乏学生的全身参与,就会使得课程更加枯燥无聊。而现在的学生都是思想活跃、个性活波的90后,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2.3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由于课时或者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统计学教学方面,只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单向讲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相关公式,没有把统计学的授课和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出现很多个专业在统计学授课时用同样案例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统计学之后,对它的印象只有“和高数一样难”,“一大堆公式”,而不知道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该怎样用。

2.4 考核方式简单

如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计算分析附带一堆数据的题目。这样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掌握,却很难考察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挂科”和评奖学金的压力下,学生最关注的还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他们希望取得高分,所以在期末时会拼命的通过习题进行演练,这个过程当然也能带来强化基础理论的效果。但是更真实的情况是,只要学生练习足够多的习题,即使他完全不会运用这个知识点,仍然能在试卷上按照早已经熟记的步骤和公式写出解题过程,仍然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很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的。

3 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材

前几年的统计学教学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写的统计学经典教材,该系列的教材内容全面、逻辑清楚,为很多高校所采用。然而该教材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偏重于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而缺乏详实的经济管理领域的例子。近两年来我们采用国外学者主编的《经济与商务统计》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包含有丰富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有些案例是讲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之后怎样运用统计学的思维进行解决的。较简单的教学内容能够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负担,丰富的案例能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建设学生参与型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树立“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互动式教学。具体来说,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授课,要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案例教学法中,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培养他们应用统计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统计调查任务;让学生作为任务主体,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3 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他们没有必要很清楚具体的统计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也没必要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更没必要擅长把数据套进公式进行计算。他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学方法解决问题,统计的结果代表什么含义就可以了。所以在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强化基本原理的讲解,弱化公式的推导和统计计算。

教学手段上,不应该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应当结和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并增加上机课。统计学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全部采用幻灯片授课,学生对于上课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了。板书教学会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并且步骤清晰,更方面学生进行复习。上机课主要着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讲解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加强技能的训练。

3.4 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期末闭卷考试,描述统计学部分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撰写格式规范、层次清晰、图表结合的报告是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分析报告,以此来培养和考核学生撰写规范的统计报告的能力,也可以考察学生对于统计图表的应用能力。

4 总结

统计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决不能因为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忽视统计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虽然独立学院现有的统计学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削减统计学课程的课时数。要解决现有的问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深入探讨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模式,选择合适的教材,建设学生参与型课堂,改善教学内容设置,改变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使得统计学的教学更有效,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有用工具。

参考文献

[1]胡林招.关于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改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4,7: 267-269.

[2]刘元欣,庄严.对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38-140.

[3]徐守云.论高职院校统计学教改的方式选择[J].科教文汇,2008(10):74.

第6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一、中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中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学活动构建系统的框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中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背单词、记语法,错误认为学生只有记住单词和语法就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学生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知识,导致运用和学习的脱节[1]。二是教学方法滞后。有些教师认为英语只是一门由词汇、语法、语音等知识构成的语言学科,认为其考试类型要多注重知识的笔头练习和系统讲解,严重忽视听、说、读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许多单一的练习题,伴随不间断的考试与测试,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自主性,导致学生学到“哑巴英语”,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及自主发展。三是语言环境缺乏。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中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并不会因没学好英语而无法与他人沟通,加上有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汉语式的教学,致使英语教学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四是教材容量过大。中学英语教材多是使用冀教版或人教版的新课标英语教材,教材中每单元的内容都是以某一具体话题为依据进行展开,涉及的语言点较多,但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些章节的内容直接套用美国教材内容。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十分陌生教材中提到的情节和人物,缺乏学习的激情,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中学英语课程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育观念。英语教学目标的形成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各阶段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明确英语学习的作用及目标,意识到英语的学习是为了最终的交流沟通,而不是以考试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2]。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变为导学,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第二,优化教学方法。新形势下强调学习语言的多种目的及其用途,鼓励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英语交际的情境,使学生自由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当然教师也要实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在授课或备课中将交流能力训练和听力训练相结合、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点的传授相结合,写作教学重则有机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练习,借助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第三,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对其身心健康和学习加以关心,体谅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积极肯定与激励学生。由于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师需要慎重对待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教给他们改善记忆力的锻炼方法,肯定作业中的正确部分,使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可以说,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课堂氛围的轻松,更加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第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实现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该加大教师职业培训力度,通过试讲、观摩以及讨论等手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讲座,以便教师对教学的动态加以及时掌握。此外,教师要主动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延伸自身的知识体系及知识层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环境、教学方法滞后、教材容量过大等,导致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实现中学英语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弟兴.浅谈农村中学英语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94.

[2]向玲玲.当前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3:112-113.

第7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围绕课程的内在特点,来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工作。其讲授的课程内容与授课过程应体现本课程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多种教学形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它要求教师以讲解知识为主,学生以听课为主,这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存在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学的程度如何考虑不够;其次,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对象,存在着注意力不够、玩手机和睡觉等不良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听课效果;其他问题,如课程内容趣味性不够,教师讲课沉闷,不活跃等等。

二、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状况

机械原理课程的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法,即是以“教材、教师、课堂”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因其单一、传统、简单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限制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就降低了课程的授课效果,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改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一,要做好观念的转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包括对问题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每次课都要有一定的机动时间留给学生,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二,教师在课前要对所讲内容进行认真思考,详细设计出每次课的讲课过程。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使整个授课过程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索

机械原理课程应该分成两部分,一是关于机构的结构与运动学;二是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问题。

首先,关于机构的结构与运动学。这一部分内容来讲,主要是机构的结构问题,以及机构的运动学问题,机构的结构部分主要属于作图能力的培养,这方面应以制图能力为基础。机构的运动学问题与理论力学关系紧密,主要是矢量方程与矢量多边形问题的处理能力。

其次,是关于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问题,而其中关于机构的章节尤为重要,因而更要重视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可将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穿插起来使用,把本课程各种机构涉及到的实例、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教学手段综合起来,结合课程内容的情况,进行有机的融合与渗透。当我们在讲到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这几章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好动好奇心理和一定空间想象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实例、动画、实物模型和图片,把机构的“动”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连杆机构时,可以用四杆运动链做教具,也可以举缝纫机、公交车们启闭机构、雷达天线机构、摇头电风扇、飞机起落架等实例,来讲授连杆机构的有关内容,将教具与实例结合的效果就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看清机构具体是如何运动的,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他们了解这种机构的应用,加深其对机构工作特点的理解。

结 语

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其实施过程,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由于机械原理课程,既有属于传统学科的内容,具有传统学科的特点;又包含有像机器人设备、数码设备这种领先机械行业的、属于科技水平很高的机器,说明其具有先进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汲取先进学科知识,并将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是我们毕生为之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毛崇智(1963-),男,汉族,山东莱州,副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

第8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艺术综合学科教学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教法;创造思维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Problems in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Art

LI Xiao-hui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试验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作为一门新开发的综合课程,艺术综合课程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综合课程的多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艺术综合的教学研究怎样进行?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教法有什么特点?综合课程的学科体系教材内容整体框架应该如何设计?综合艺术课程有待于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踏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在实践和探索研究中使艺术综合课程的理论与教学实践逐步成熟完善。

一、综合艺术课程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教学实践与研究,艺术综合课程目前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综合艺术课程是个崭新的课程,有着许多充满新意的探索和全新的做法。所有内容前无范例,现无样板。教材编写仓促,不成熟,存在探索研究的痕迹,部分教材内容设计不够合理,教学问题考虑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修改。部分教学问题出现在教材内容的结构框架与编写思路、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上。例如为了体现综合理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综合理念设计,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许多课中都有学科渗透交叉的内容。教材中教学思路和多种选择以及教学范例的设计,原先是为给教师提供思路借鉴参考之用。但是一线教师对什么是综合课程不甚了解,没有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为了体现综合课程理念,学科交叉、人文精神都想体现,课堂上教学目标过大、知识技能淡化,教学内容五花八门,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使综合课程的教学困难加大,课程理念与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2、师资不足和教师专业培训不足是是艺术综合课程标准与教材推广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探索过程和理论学习研究过程的时间嫌短。仅仅凭借通识培训阶段和教师新课程培训学习班的学习,无法解决教学一线工作的困难和问题。许多教师初步接触综合艺术课程,在综合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和灵活运用方面存在困难。在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准备不足。各地区教师一般都是经过课程短期培训,马上就要上岗执教,面对许多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这些问题伴随教学进度不断增加。对于实验区教师,由于都是新课,教案都是新的,备课量大,加上专家指导不能及时到位,积累的教学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以至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呈现不明显,有了我们称之为集体疲劳症与集体厌倦症的现象。反之,对比没有参加综合艺术课程实验区教学的单位,音乐与美术课程的教学虽然也已进入新课程的探索,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专业知识与技能部分都是自己熟悉的,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也是教师熟悉的,教学上难度与工作量相对要较小。

3、综合艺术课程的音像教材编辑不到位,提供给教师教学用音像图片资料量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教材发放和音像资料发放不及时不到位;部分实验区教学条件较差,连基本的播放音响的设备都缺乏是构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困难的又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设计等学科,由于学科综合交叉,要收集准备的资料多,工作量大,在加上部分内容是跨学科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在日常教学工作量很大的前提下,还要化大量时间备课和收集音像图片资料,一线教师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所以产生“集体疲劳厌倦症”是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综合艺术课程的教材编写应该考虑一线教师的困难和工作量的大小。尽量提供更多的获取音像图片资料的途径,尽量将教材的配套音像图片资料选好配齐,尽量将教材的编写便捷化、配套化,以减轻教师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上的难度。

4、艺术综合课程是涵盖美术音乐舞蹈设计等多种艺术学科交叉课程。目前担任教学的一线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有着不同的缺失情况。由于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所限,无法解决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中的问题.部分地区出现的美术音乐教师搭配同堂教学情况又导致教学资源浪费,教学难以协调等困难局面.部分地区采用了美术音乐教师组对备课、组对教学的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科交叉在教学中确有不便之处。例如:1)一线美术音乐教师在一起备课不方便,工作量增加;2)音乐美术教师需要学习和讨论自己所不熟悉的新的教学内容,还要音乐与图片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的内容与难度增加,增加了工作负担;3)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的工作量大,过去分科教学时音乐美术教师可以自己独立备课,时间由自己掌握。现在需要美术和音乐教师同时备课,时间不易安排。4)教学进度安排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美术音乐教师的教学进度有时会进度不一,致使教学进度不能“齐头并进”,等等。

5、艺术综合教学的学科理论、心理学研究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的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视觉形象对于音乐作品的创造表现和情感体验审美评价的影响与作用?联觉是否影响听觉感受?艺术综合课程的多学科交叉大综合模式、一科切入兼及其他学科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有解决办法。

艺术综合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作为一门崭新而独特的课程,要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很多。以往的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全部借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例如:如何利用视觉、文学、戏剧表现、舞蹈手段在音乐作品鉴赏中的营造情景。

6、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实验是由实验区教师承担的,但是由于美术与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教学研究是在原有学科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所有的教学研究机构、专业协会与杂志社完备无缺。赛课、基本功比赛等正常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结果有汇报展示取得肯定的平台。而参加综合艺术课程实验的教师的研究与成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研究机构可以认可。赛课、教案评比、论文写作没有一个“综合艺术课程教学研究协会”来组织来评价认定成绩。这些问题必然损伤实验区教师的积极性,必然影响教材的推广与实验。

二、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验

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出要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里的艺术能力包括:艺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艺术感知与欣赏、艺术创造与表现、艺术反思与评价等方面的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在这个总目标下,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课题设计案例设计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艺术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共同发展。同时艺术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还必须和人类发展、国家富强、创新人才培养紧密挂钩。

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必须以人文素质、艺术学科的学科性、艺术学科的审美愉悦性、艺术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在整个课程中,学科的交叉综合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就是为了学生在未来社会角色中能适应21世纪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学生是课程中的主体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辅相成。随着教学内容和感受体验、创造表现的相互对话活动中出现角色的变化。

在总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我们针对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

“艺术综合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通过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艺术学科本身的多科综合、融合贯通的两种模式(包括建立艺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利用联觉与通感的方式)予以实现的。”我们深入进行了这两种模式的教学实验,依据综合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验证课程理论,实验艺术教材,把握教学过程,了解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课型模式的研究是课题实验的重要内容。综合课的教学模式与课型研究是综合课程实验中的核心问题。

在一线教学效果良好的成功案例可以作为教学范本供实验区教师参考观摩。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理念,设计出一批符合艺术综合课程理念,“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科综合、融合贯通”的典型课例,拿出了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办法,并以公开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一线进行展示获得成功。

艺术综合课程教学疑难点是多样的。通过系列教学与研究我们发现,多学科艺术综合课在教学中的困难之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展开(教师无法同时指导、学生只能分组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科目上学不全、也学不深)。“教无定法”,艺术学科的教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的。前人创立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我们要继承,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果听凭舆论和最初的设计与构想,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探索就会停止脚步,作茧自缚,误入歧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大胆地进行实验,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从艺术教学的课堂实效出发,重视艺术课程的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人文性。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照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对艺术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相关单元进行了认真研究以及重新设计。

我们采用的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种。

1、整体设计、内容分解。例如一个多学科综合的系列课,可以分解成若干内容相互支撑的微观课、单科课。在以聆听为主的欣赏课中解决了音乐知识聆听体验的问题,在另一节课中可以深入进行旋律、和声、声乐训练和作品的表现创作的训练。具体讲就是将聆听感受与创造表现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我们觉得将欣赏体验与创造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创造表现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这样既解决了艺术综合课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解决了创造表现与技能技巧训练问题。

2、灵活机动实现综合课程的综合性。学科综合不一定需要课课都有,既可以在一节课中实现也可以通过相互关联的若干节系列课实现,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构建,由美术音乐老师共同备课集体交流、合理分解成为若干课型进行。

3、通过实验,我们从艺术教学实际出发,围绕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目标进行研究。在艺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进一步实验和完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教学模式.在艺术教材中我们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几个单元进行了教学实验.同时根据教材和艺术教学的需要,我们又设计了多种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1)艺术课程的单科切入教学模式;2)美术音乐课程中的单科教学模式;3)艺术综合课程中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学科交叉类艺术综合教学模式;4)艺术综合课程、美术音乐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技巧教学的教学模式;5)艺术综合课程中的艺术鉴赏(含音乐、美术、舞蹈、建筑、设计等类别)类课程的教学模式;6)艺术综合课程、美术、音乐课程中的创作表现类课程的教学模式;7)以相互关联的系列课为单元的“一串葡萄式”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等。

4、在上述教学模式的界定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特色的艺术综合课程。如:1)单纯以聆听音乐为主间接进行音乐知识人文背景情况的音乐鉴赏课;2)以聆听音乐和研究音乐旋律表现的听唱奏和聆听鉴赏评价为主的表现课;3)将发展学生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和合唱表现能力的排练课;4)以绘画基本功探索与传授、以创作表现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课;5)将一个有多种学科交叉、教学内容多样的综合课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知识技能互相支持的系列艺术综合课。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使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功能实现了多样化.很好的适应了艺术综合课程在知识技能技巧教学方面的教学需要.并且从多种角度支撑和完善了多学科系列综合课程的教学体系.有了单科教学、技能技巧训练、创作表现课的教学过程,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三、艺术综合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归纳

依据新课程的育人模式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艺术综合课程与美术音乐课程一样都必须以人文素质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鼓励创造表现加强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们总结归纳了艺术综合课程以及音乐美术课程都可以使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感受表现创造一体法:创造表现和感受体验反映了艺术学习和艺术体验表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内省――鉴赏感受体验,一个是外放――表现和创造。要想体验得深,就必须采用创造表现与鉴赏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作品鉴赏。先感动,再理解模仿,后创作表现。将鉴赏与表现创作教学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达到一体化教学,对创造表现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情境渲染法:围绕课题确定欣赏的作品,营造好的欣赏的环境,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就要考虑作品在这堂课中的作用的多用性。(感受、感动、煽情,将要用作创作表现的题材或范例),采用视听等手法营造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能很好进入感受表现的情境,激发创造构思的灵感。

模仿迁移表现法:在创作教学中,“模仿与迁移”对创造力的形成和艺术作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模仿”是学习创作表现的必然过程。为了创作某作品而选择某类作品进行针对性欣赏与分析,“为了创作而聆听”,这种为了创作某作品耳进行的聆听具有很强的“模仿”“借鉴”目的,其教学目的性明确,是创造表现教学的有效途径。要使艺术课真正具有音乐性美术性,使学生在完整的艺术创造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形成音乐美术戏剧舞蹈表现的基本能力。

意境激发创造法:通过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美术图片作品、故事情节、实物演示、电化教学等手段渲染情境,激发想象,更深入地体验与创造表现作品。

任务教学法:提出创造表现的具体任务,鼓励学生予以完成。任务的难度一般为跳一跳够得着。以艺术创造小组进行的创造表现任务不比较大,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全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以及可后较长时间完成任务。最后予以充分展示。

第9篇:课程与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英语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初步探索了问题教学法模式。我校实行三问一测的教学模式,第一问教材,(即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第二问学生(小组内相互讨论,)第三 问教师(教师问学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和学生问教师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最后利用几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一年多来这种模式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学生的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模式是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课堂所讲授的、书本所灌输的知识,理解、记忆知识并回答考试题,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达到升学的目的。尽管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部分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所付出的代价太高!学生被视为“应试的机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策略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问题教学法的英语课堂就能给学生的英语发展提供这样的空间。

一、新课程高中英语学生学习现状

高中学生在新课程英语学习各环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认真预习,被动地应付,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查找相关资料以扩大知识面,或运用参考书自己试着去析疑,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改善高中新课程同学英语学习的关键在于能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有意识地去观察、探究各种事物的发展规律,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遇到的疑难问题多作思考和查证,惟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终身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问题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1 以问题为提纲指导学生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认真抓好预习的指导和检查。在课前,教师应该为学生制订出预习提纲,也就是把新课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提纲可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任务明确、目标清楚,有利于学生抓住要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中学生感到有疑难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深入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奠定了基础,还为学生听课扫除了障碍。

2.2 以问题激发兴趣并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用简单的、最直接而有趣的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新内容的学习。

2.3 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阅读

问题是支撑阅读教学活动的脚手架。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进而影响到问题能否被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并处于良好的思维状态之中。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使其在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启发性和时代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说话欲和表现欲。

2.4 以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在中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英语综合能力中,听力理解占首要地位。教师可用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在听的过程中,第一次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只听不选。再次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选,然后出示答案。

问题教学法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想设计出好的问题,教师必须要做到:(1)深入理解教材。只有吃透教材,上课才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2)透彻了解学生。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难易、大小,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简约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多个问题少量化);抽象问题趣味化;理论问题生活化。问题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贯串课堂教学全程,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的来源多样化并注重于学生有价值问题的生成。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恰当,创设情景,善导问题,指导学法,组织学习,参与互动。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