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二)项目建设内容具有隐蔽性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软件研发部分因其主要是软件工程师智力成果的体现,工作量和研发成果的质量没有统一考量标准,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如何公允的确定软件研发的价值具有较大难度。(三)项目建设成果确认具有用户主导性信息化建设项目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满意成度,因软件平台在研发前主要以需求为主,具体表现形式、详细功能等方面存在模糊性,最终研发成果、质量和技术要求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界定起来比较困难,对软件整体价值考量存在一定影响。二、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审计依据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方面国家及部队均没有统一的审计参考标准,对具体审计事项的认定存在不确定性。如工程建设项目国家有统一的清单计价规范、定额标准,并且有及时更新的信息指导价格,审计工作开展起来依据充分,结果明确,争议较少;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或相关指导文件,再加上信息化建设项目随着用户需求的推动,不断的在更新新内容、研发新设备,相关规定制度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审计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争议较多。

(二)审计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建设项目承建商或集成商为追求最大利益,往往存在高报预算、拆分报价等问题,同时对相关硬件设备实行信息封闭,因目前在信息化建设项目缺少统一的具有指导性的价格作参考,内部审计人员在核定软硬件价格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三)项目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化建设项目往往存在重经费争取,轻建设管理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对硬件的配备、软件平台的整合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状态缺乏全程的跟进;特别是在软件研发上,一般承建商交付的为研发完成的软件,具体软件研发投入力量、消耗工时全凭对方提供,建设方无法进行实时监督,存在较大的漏洞。信息化建设项目具体效果如何经常需要项目或平台运行一个期间后才能全面评估,在竣工验收阶段,竣工验收仅能表明项目建设能够初步运行,并不能真正反映整个项目系统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常常在验收完成后的运行阶段又出现很多问题。

(四)审计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以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导,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专业性不足。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多从财务岗位转岗至审计岗位,常规的财务知识掌握比较全面,但缺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审计工作专业性不强。二是缺少针对性的培训。内部审计培训中,财务及基建采购等方面培训内容较多,信息化审计方面的培训内容较少,一定程度的迟滞了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的发展进程。三是审计培训的方式缺乏创新,成本较高。目前消防部队审计培训多以就地培训为主,培训的时间、人员、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培训的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审计培训的经常性,培训量和成效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策(一)加强信息化审计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工作程序规程。工作程序是开展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主要解决如何开展工作、怎样组织工作的问题。目前消防部队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方面已先后出台了一些规定,初步解决了审计工作的组织开展等问题,但在具体的程序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在实时开展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中,在前期论证、预算编制、招标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及结(决算)审计等环节,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具体程序和组织方法,规范审计工作开展。二是建立质量管理规程。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的具体实施中,要从规避风险、提高质量方面入手去设计质量管理规程,重点解决每个环节具体审计内容、资料报送时限及内容、初步审核与复核、征求意见及意见反馈、争议解决方式、审计结果质量要求、所有环节的格式文本等方面,利用规范的要求防止审计出现随意性或审计遗漏;另外要在质量管理规程中设定人员职责和岗位分工,并对工作复核、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明确要求,用制度防范风险,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三是建立分类别审计操作规程。因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各自具有其特点和专业性,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完善分类别审计操作规程。对不同的类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要根据其特点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重点、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工作要求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第2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责任成本管理;标准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esponsibility cost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analysis, obtained the necessary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d suggestions. Play a certain reference role on carrying out responsibility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ystem reform.

Key words: cost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2-0020-02

1引言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式下,施工单位已普遍将控制成本作为企业竞争和生存的重要手段,基本建立了以责任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实际中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路桥施工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使责任成本管理中关键环节不易控制;由于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划分与传统的职责分工、岗位工资等制度已不相匹配,使责任成本的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在当前外部劳务为主流的施工模式下,施工队作为成本控制的主体,基本是以外部劳务合同模式进行了分包,使实际成本偏高,失去了责任成本管理的作用。所以当前以国有大型施工单位为主的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仍未形成真正的标准化管理。

2责任成本管理的现状

现在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是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的背后实质是管理水平的竞争,而当下责任成本管理已成为传统管理的推动器,不仅使成本水平不断降低,而且带来开源节流管理理念,助推企业生存发展。目前施工单位责任成本管理的确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成本理念深入,开源节流二次经营成主流

目前成本管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过程,而是建立“零利润管理”理念与开源节流并举措施,是在进行方案优化,严控成本费用支出的同时,做好变更索赔为主要内容的开源增效工作,努力使项目效益最大化。而成本也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成本,而是将质量成本、安全成本、协调成本等所有项目因素最终实现成本最低的目标。成本从原来施工阶段到现在从投标前策划,合同交底,过程关键环节,收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

(2)制度体系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企业文化

从公司总的指导性制度,到分公司实施性制度,到项目层操作性的制度来看,各单位均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制底体系,横向到底,纵向到边。“责任成本操作指南”,“责任成本管理细则”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各单位成本管理制度日已成熟,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某单位“三大效益,六大指标”、“一个体系,八项制度”等。

(3)组织体系基本健全,成本管理深入人心

由于足够的重视,各单位均建立了责任成本管理牵头部门,配制了相关人员,明确了职责及权限,保证了制度的有效落实。而且由于开展的不同形式的培训、宣传,使责任成本逐步深入了人心。

(4)操作方法各俱特色,标准逐步规范统一

为了达到标准化操作,具备可复制和发展,各单位都建立了操作办法,对操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统一了口径,细化了步骤,量化了标准,逐步形成流程化管理的基本雏形。

3责任成本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责任成本管理考核奖罚实行困难

目前,大多数单位能以签订生产经营责任书,责任合同等方式进行考核,但是该考核兑现的责任人多为项目经理等高层管理者,其他项目管理者还是基本工资加效益工资,效益工资与个人创效情况有些脱节,与责任成本的考核不能对应,达不到多劳多得或对降本增效有激励的效果,不能全面调动基层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不对这种绩效工资进行调整改革,将会使责任成本管理流于形式。但工资发放改革是企业多年的习惯,已形成一种定式,打破很不容易。

(2)组织机构、岗位职责与责任成本管理制度同一要求,两种标准

责任成本制度体系与传统中岗位职责存在同一要求,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人容易让责任成本管理当成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而不能与岗位挂钩。不易使责任成本管理习惯化,常态化。

(3)责任成本管理责任不突出,合同形同虚设

现任成本管理更多体现是的成本控制,而对责任预算、责任划分与合同签定等体现责任成本最根本条件的因素被忽视。与责任中心签订的合同,成为应付检查的形式。

(4)责任成本管理核算与责任者脱离,管理失去内在动力

成本核算在实际中往往以报表形式体现,并示与责任者本人进行挂钩,使核算数据不能有效的作为考核责任人的依据,时间一长,就成了形势化,无法定期对责任人进行计量考核。

(5)外部劳务队吃去管理费及利润,积极部分丢失

目前管理形架子队、外部劳务队是以合同分包的形式对工费等进行约定,而对机械费、材料费等在成本中有较大比重部分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有效控制,这种方式虽然减少了成本控制的难度,但增加了管理费用和成本,而且并不能有效的掌握价格的真实情况,使企业失去竞争力和利润流失。

4影响责任成本管理标准化推行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当前责任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工资分配制度、责任者的预算与计价、劳务方式的选择是责任成本管理推行中重要的条件。

(1)工资分配制度适应责任成本考核与奖罚是防止责任成本形式化的必要条件

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两字,就是因为管理成本的责任与奖罚、收入挂钩,没有奖罚兑现的成本管理是假管理,至少责任人很少负责任去管理成本,所以责任成本管理执行的好坏在于奖罚兑现是否真落实,只有触到痛处才会达到效果。而目前的大多数工资制度与成本管理考核不适应,不配套,不能满足要求,探索改革工资体系,寻找适合本单位、本项目的绩效工资办法,成了责任成本管理必要条件。

(2)责任成本预算与责任合理对应是责任成本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

责任成本就是把单位成本的消耗同每一个具体的责任人挂钩,责任者收入与责任成本预算执行的效果挂钩,节奖超罚。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人在成本控制中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目的。这体现了责权利相挂钩而具备的可操作性,即能清晰划定责任范围及责任目标、明确权力及职责、方便归集比较成果、能有效进行考核及兑现奖罚。前提要做好责任成本目标预算、界定责任范围、完善控制链条。

(3)责任成本定期计量与考核、兑现是责任成本管理动力的源泉

责任成本管理就是要给责任者约定责任,责任者一方面要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也要享受通过努力带来的成本节约收益。这就要求要对责任人定期进行考核,使责任人知道自己工作的效果。使责任成本管理可以通过自身的制度优势开展下去。

(4)自建劳务队的劳务方式是责任成本管理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条件

如果想从源头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必须组建自己的施工队伍,制定自己的施工定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施工成本的核心,是今后成本管理中可以进一步挖掘的内容。

5责任成本管理标准化建设几点建议

(1)建立与责任成本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

所有制度的建立都要顾管理实际。当前,各单位成本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加之项目工期越来越短,每个项的情况复杂多变,存在的问题五花八门,所以责任成本制度要与项目部制度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岗位职责,进行目标管理。这就要求在项目部组建之初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要求要与责任成本管理需要挂钩,一切管理成果最终与成本效益挂钩。

(2)建立与责任成本考核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责任成本就是建立激励机制,打破原来岗位责任制。目前有的单位在探索实行项目经理基金制度来解决项目层面积极主动性。所谓项目经理基金就是项目责任成本总预算与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计划成本总和的差额,是责任成本目标的调节器。它对项目部按可控性原则有效执行责任成本管理控制意义重大。其主要来源:包括:优化方案和非责任中心创造的价值、本级费用分解节余、其他费用节余及公司确定责任预算时考虑的项目风险包干费。主要用途为以下八类:用于公司不予调整的责任预算外的支出;用于责任预算调整以外的材料涨价因素支出;用于非项目经理中心的各级责任中心责任范围之外的损失支出;弥补项目部本级的责任亏损;由项目经理中心控制的责任预算项目的支出;用于项目部本级责任利润的兑现支出;合同外不可避免的临时工、临时台班的费用支出;其他支出。项目经理基金净结余的分配有以下几种去向:基金的一定比例上交企业参与分成,此比例依据公司当年规定执行;基金的一定比例奖励项目经理,基数的一定比例奖励项目总工,基数的一定比例奖励项目书记和项目副经理;基金的一定比例奖励对其他人员特殊贡献奖,由项目经理统一分配;基金的一定比例作为项目部全体员工的统筹奖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项目书记和项目副经理不参与统筹奖励分配;项目经理基金制度解决了项目和员工的主动性问题,而责任成本控制中心预算节余奖励是全员创效的主要收入。

(3)重视责任划分与预算分解

责任成本管理就是将直接发生成本和费用的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划分成若干个责任中心,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可控的责任范围、现场的实际、规定的定额、取费标准和结算价格编制责任预算,并采取合同的形式逐级进行承包,把企业上交款和项目部责任预算的编制情况挂钩,把职工的收入和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执行情况挂钩,从而调动各业务部门和全体职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成本。所以要实行责任成本的考核兑现,就必须合理的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并与责任者对应挂钩。

责任成本预算要对项目责任中心的划分和各部门职能责任的详细界定。要满足以下原则:责任无交叉原则。根据管理需要对责任中心进行划分、设置,总的原则是科学、规范,各中心无责任交叉,一旦确定,在整个项目施工期间不宜变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即责任,是指责任中心要完成的责任目标及所采取的措施,责任是责任成本管理的核心和外在压力;权即权利,是责任中心对本中心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收入分配拥有的决策权,权利是责任成本管理的内在动力;利即经济利益,是指根据责任中心完成的责任目标情况,按制定好的兑现办法给予相关责任人的奖励或惩罚,利益是实现责任成本管理的保证。责权利相结合体现在能形成完善的、可操作的控制链条,使责任成本管理向既定的目标自动运行。还要满足以下的条件:一是责任中心事先知道在其责任范围内将要发生什么成本;二是发生的责任成本有办法计量;三是责任中心可予以控制,即通过责任中心的努力可以改变责任成本发生额。比如材料费用以限额发料法核算时,责任成预算就是应耗量*预算价,控制目标为应耗量*预算价-实耗量*实际采购价=0,责任人为物资部,而与量价分控核算时,责任成预算要分量和价两类,价的责任预算应该为0,实耗量*预算价-采购量*实际价=0(价格责任),责任人物资部,而量的责任预算应为应耗量*预算价,控制目标为应耗量*预算价-实耗量*预算价=0(数量责任),责任人应该为施工队。

第3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农民;乡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的努力下,编制完成了文化站建设规划内容,继续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开展县(市)、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的建设发展目标[1]。

(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在各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各村庄充分发挥自有的文化人才,在农村组织了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在农村自办项目广泛开展的同时,各地区政府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随着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及农民本身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强,文化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化

在我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乡村人口获得日常文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网络、电视媒体、广播传媒、书、杂志、电影及参加培训等渠道,随着农村文化媒介的增多,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农民能够更快更全面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边缘化、主体缺失等问题存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经济政治结构,致使由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经济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化

首先认识边缘化。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财富,而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生产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收益,因此更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引导边缘化。由于权属不明确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大多由政府决定,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命;乡村文化队伍人员年龄较大、代表性不强、技术偏低。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由于缺乏长久发展的持续观念,安心在农村进行文化工作的人员后继乏人。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在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体现是文化建设发展进度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加上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对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农民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不明确。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因素

(一)成就与问题共存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完全靠农民的自给自足来完成文化生活,缺乏政策的引动,致使文化建设本身出现内部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基础文化社会其功能逐渐缺失,像很多的电影院、戏院等文化活动设施逐渐被遗弃。“在政府统一配备的文化设施出现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甚至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与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过剩的情况有些还远远超过了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情况”[2]。

3、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由于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导致政府支持经费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监管机制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办公场所经费不足,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村级文化室无人管理运营,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无人管理,文化设施浪费的问题出现。

4、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很多地区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提升,文化建设部门职责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另外在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中,还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多数乡政府文化部门,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奖惩机制。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很多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缺乏良好的人才奖惩机制,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所以,改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资金投入和完善各种文化组织机制,成为提高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3]。

(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难以继续,文化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2004年, 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 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2005 年, 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 7 亿元, 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 7%; 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3. 3% , 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 6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 2005 年全国财政直接对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仅91. 4 亿元, 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 127 元的文化投入”[4]。

其次,文化和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抓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的建设只是经济建设的附属物,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政绩的硬指标。从而造成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广播电视、戏曲、电影、报纸杂志等休闲娱乐项目,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造成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基础文化设施单一等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09年9期(15-17).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9,(29-31)

[3]周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第4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遗产名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4.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是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美丽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专项经费,用好经费;乡村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拉动文化消费的双赢。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第5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村级文化;花果村;文化需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167-02

宁乡灰汤镇,位于县城西南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境内的灰汤温泉是我国三大著名高温复合温泉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我县一大旅游品牌,成为集医疗、康复、培训、会议、商务、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灰汤镇花果村,位于镇西南部,全村面积约四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400人,分为20个村民小组,随着灰汤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纯收已达12000元左右。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化生活新的更高的渴求,然而,目前村级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不对称、不协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状,是落实科学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一、花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存在着投入不够足、设施不够齐,文化人才梯队量少质差等难题,而村一级的文化建设又是难题中的难题,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具体到花果村来说:

(一)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全村仅有一个活动中心,为村部所在地,由于年代久远,设施陈旧,没有一个图书室、阅览室,也没有一个电教中心,20个村民小组里只有一个健身苑点,健身器材十件不到,文化设施相当薄弱。近年来,灰汤镇域经济的的发展红红火火,土地寸土如金,而群众想在本村搞一个健身点、文化活动室却找不到地方。

(二)文化骨干缺失,文化活动单一

村级文化建设缺乏领头人,就花果村而言,真正专职搞文化的村干部没有,而且由于目前的现状是等上面拨款、等上面建设,村里面自主搞文化的意识淡薄,另外,由 于农村人才的流动,部分有一定特长的人都进入城镇或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有的文化骨干由于年龄较大,已没有能力来做这些工作。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走向小康,空闲时间增多,加之对文化意识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有一些高雅的文化活动,但现在村上只是春节期间组织大型龙狮表演外,平常几乎少有什么文化活动。原来已有的农村电影放映队,现在大都销声匿迹,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许多农民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一场电影,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主要是扑克、麻将、纸牌。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文化活动单一。

(三)群众追求文化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文化需求越来越高

新时代的农民群众解决温饱之后,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就花果村言,该村有一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龙灯庙会队伍,这是一个纪念关公的大型庙会活动,传承已有上百年历史,除了春节的舞龙耍狮以及每年的5月13日都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以外,每年还会不定期的组织各种活动,宣传国家政策、倡导文明新风。可以说,每年的活动都很热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活动组织者还会把活动筹集的部分资金用于搭建戏台、修建关帝庙、资助村里困难群众,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和一定影响力。但由于经费不足,活动场所受限,缺乏文化能人将之打造成一支文化的品牌,影响力还只是局限在本镇。

(四)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群体分层明显,活动积极性出现年龄差异

农村节日文化活动,青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主要是部分老年人和少部分中年人参与。现在农村的青年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比较多,见识广,农村传统的文化节目无法对他们产生吸引力,而现在针对农村新生代农民创作适合他们文口的文艺节目在当前基本上都是空白,因此,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呈现出年龄差异。

二、目前村级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镇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在目前的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就部分村级干部而言,对村级文化建设意识就更为淡薄,认识也比较狭义,认为文化是村民个人的事,文化活动无非就是看看电视打打牌而已,而且文化产业的投入大而见效周期长,对于经济也没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村级文化工作基本上处于等、靠、要状态,对于群众自发的文化热情和潜力未能很好的加以引导和扶持。

(二)村级文化经费投入有限,村级文化设施不够普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乡村文化设施不够普及。比如,在城市间的各类社区、街道、居民小区、公共活动场所等都普遍设有公共健身器械、娱乐设施或图书馆、文化馆等,而在乡村,除了乡镇集镇区可能存在上述文化设施,广大的农居村庄拥有量就屈指可数了。

(三)基层文化还缺乏带头人,文化梯队建设也比较滞后

在现在的农村,有兴趣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村民数量相对较多,但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相应的技能,同时又没有能够对村民进行组织和培训的农村文化能人,导致农村组织活动很难开展。而且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单一,青年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优秀的传统项目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文化梯队建设就相对滞后。

三、加强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对村级文化事业的认识

村级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客观要求,为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同时,村级文化建设也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农村干部必须切实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转变“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结合当地特色优势,推进村级文化建设

要使农村文化建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必须抓好自身特色。然而文化建设只有与当地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更显得文化艺术的魅力。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参差不齐,欣赏艺术的水平相对较低,把文化建设与当地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和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实际效果。就灰汤花果村而言,灰汤的温泉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吸引了省内外的很多游客,而花果村处于灰汤发展的第二梯队,抓住这一机遇发展旅游特色村,如大力发展农村工艺品制造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演艺业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上台阶、上品位。 这样可以提高村级文化建设的含金量,又增强文化建设的实用价值;既为发展旅游业服务,又展示农村文化事业的力量和魅力,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三)服务群众兴趣爱好,发展村级文化建设

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这本身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农村文化建设归根结底要以群众喜欢不喜欢、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换言之,搞好这项工作不能叫群众来适应文化建设,而要文化建设来适应群众。比如:农民关心的事情是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发家致富,那么村级文化建设就要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村级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流动性大、外出务工人员多等实际情况,利用群众在家空间、劳动休息空间等抓村级文化建设。在文化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村级文化不能单单认为是从外面请演员唱唱戏、跳跳舞,它也可以是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村级文化;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科普法制教育;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国际的。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趣味体育竞赛等等。只有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农村文化的内涵和水准,才能充分调动各个年龄阶层的农民群众参与。

(四)灵活资金投入方式,创新村级文化建设

第6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村文化管理运行机制不活,领导重视不够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单一,与市场脱节,与农民的需求脱节,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长期处于“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态,缺少竞争激励机制。县、乡村各级领导对经济发展抓得紧,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真正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却很少。许多地方对乡镇、村文化建设“放羊上山,撒手不管”。文化经费投入远远没有达到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出现了文化阵地流失,“文化专干不专或没有,文化活动半死不活”,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欠账”越来越多,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新农村建设期待“新农民”

很多农村山大沟深,偏僻边远,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道德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的生存状态;“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幸福观仍然根深蒂固。这种传统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农民在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民在加快脱贫致富的同时,还普遍存在着“责权利”不分的问题,农民只是强调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却“忘却了”,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致富意识、生态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参与民主管理意识还不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思想上跟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文化基础设施差,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第7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发展农村文化的必要性

1.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增强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只注重个人利益,对于集体利益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有人牺牲集体利益去满足个人利益,这种现象大大阻碍了农村的整体发展。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打破传统的农村思维方式,让农民意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发展合力,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共同发展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推进农村整体发展。

2.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在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3.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现阶段的中国农民大多安于现状,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一些乡村还普遍存在着算命、看相、风水等一些迷信活动。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素质,打破传统封建迷信的思想,利用农家书屋、远程教育、集体活动室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给自己充电,促进乡风文明。

二、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些乡镇领导文化意识薄弱,不够重视,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概念,只注重跑经济、跑项目,没有意识到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致使文化工作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够。我国部分乡镇文化站往往是一间房、一块牌、一张桌、一枚章,开展文化活动经费来源不固定,经费的匮乏造成一些基础设施落后,安全质量也不达标;部分乡镇对于文化建设没有专职专业的人员分管,大多数是一人身兼数职,没有专业的队伍,发展文化事业只是空口言。

3.内容单调贫乏,吸引不够。多数农村文化形式单一,内容没有吸引力,大家茶余饭后还是看看电视,串串门子,聊聊天,打打牌,不仅单调,而且导致黄、赌、毒现象出现,封建迷信的不良风气蔓延,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村民生活质量。

4.体制改革不严,效果不佳。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力度,但是从整体上看效果不明显,甚至形成了“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的局面。文化体制的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挥,一些遗留的老问题仍然存在,一些老现象没有得到解决,如何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仍需要我们摸索前进。

三、发展农村文化的措施和建议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文化体制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描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1.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只有思想的转变,工作重心、方式方法才能随之改变。加大对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视度,让领导轻文化的意识得以改变,大力宣传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想推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经济是根本,文化是关键。只有通过文化改变农民素质、思想,才能在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基础的投入。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乡镇文化人员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稳定文化队伍,多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工作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素质,为文化建设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第8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繁荣

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认识不清是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

一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保守的特点。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二是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参考,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基层领导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甚至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使农村文化出现盲目的仿效,势必造成农村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脱节,出现“亮点不亮,特色不明”的混合局面。二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据统计,我国个别乡镇存在图书馆、文化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而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常年不能保障购书经费,多年无新书入库;文化馆常年无业务经费,很难开展有效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名存实亡,很多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用房,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

(四)新农村文化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当前,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而文化建设既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涵盖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形成多种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门文化管理人才。据了解,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①。三是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四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②五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用途单一、使用率低。

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正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

一是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二)加大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④。二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一是开展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二是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详实完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着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三是呼唤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唤醒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进行、长期收效。四是完善新农村文化制度建设。要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探索“三下乡”支农活动等一些村外支农项目的运营机制;要完善农村文化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要建立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官员将注意力投向农村文化建设。

注释:

①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②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R]2007.2.

③王艳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上旬).

④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 光明日报,2006-2-1.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2.16.

[2]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上)[J].求是.

[4]鲍伯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热点分析,2007.

作者简介:

第9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存在误区。

在农村,一些乡镇干部不重视文化建设,认为只要自身把经济建设搞好了,就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没有全面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缺乏文化建设意识,文化建设落后一点没关系。还有就是没有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生工程,认为文化建设只不过就是唱唱歌、跳跳舞、逗笑搞乐、闹着玩、寻开心。

(二)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不良文化现象时有抬头。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新生代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参与建设,留在家中大多都是一些妇女和孩子,还有老年人,他们平时都被一些琐事缠身,还要忙于地里的活计,要想参加文化活动则缺乏时间和精力,而且又因为地方文化部门在文化活动中不能实现创新,没有开发有益于人们参加的作品或活动形式,于是给不良的现象诸如“黄、赌、毒”造成了可乘之机,一些封建、腐朽思想也有所抬头。

(三)经费投入少,队伍建设令人担忧。

乡镇文化站阵地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不能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不畅,一些乡镇不重视文化建设,导致文化建设没有经费,文化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

二、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乡镇文化站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站对每年的活动要做到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安排好一些节假日、纪念日、农闲、主题活动的文化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及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摄影比赛、书法比赛、职工运动会、元宵花灯节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通过节庆文化活动搭建群众文化演出平台,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与此同时,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组建富有当地特色的演出队,挖掘整理特色民间文艺,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基层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配好配齐乡镇宣传委干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专职人员,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为优秀文化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要进一步在文化建设方面增加经济投入。

农村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自觉抵制那些落后的和消极的思想。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舍得投入资金,要逐步改善当前农村文化设施。一要以县城为中心,建设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对广大乡村和群众开展流动图书馆借阅服务;电影放映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要大力开展电影下乡,专业剧团也可以发挥流动车送戏下乡的优势。二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对当前存在的低级文化现象坚决抵制,自觉反对那些封建落后的思想。三要对文化资源做好整合工作,合理配置当前农村的会议室和农民科技学校等,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积极创新文化理念,实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良好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