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第1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家长在用具体的物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该提出要求,要求其通过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而不能只满足他们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特点。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常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家长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向孩子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小动物时,不是罗列一大堆动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动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孩子看到小鸡时,会对小鸡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毛茸茸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小鸡的身体特征如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和细长的腿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小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小鸡和小鸭等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了动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头脑中就不是杂乱的、无序的动物名称,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长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具体事物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材料、通过孩子直接的操作和活动,发展孩子的思维。如在数数教育中,通过点数实物,孩子开始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而只是口头上会数数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单纯的说教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因孩子的理解有限,所以学习效果一般不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现场教学,看到树木就让孩子观察树的叶子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枝的疏密程度,明白太阳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比较它与别的树的区别,明白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阳光湿度的要求,对气候的选择,等等,再讲树的分类,用笔画出树的形象,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树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只要耐心引导启发,让你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第2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 ; 数据结构 ; 计算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16-02

近年来,国际国内计算机教育界掀起了研究计算思维的热潮。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针对这些问题,前人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争论。文献【1】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并对其内涵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文献【2】阐述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实证思维,逻辑思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了计算思维在未来的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文献【3】讨论了计算思维对各门学科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应该在计算机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渗透“计算思维”的设想;文献【4】探讨了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方法论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计算机方法论可以补充吸收计算思维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计算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计算机方法论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文献【5】通过对计算机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思维概念进行一致性分析,从不同方面分析和阐述了计算思维的特征,并对计算思维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文献【6】中分析了当今计算机教育存在的危机及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讲授计算学科的普适思维以及计算学科的基本素养,并探讨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思维性教学方法。文献【7】以遗传与遗传算法的教学为例,提出了宽度,深度相结合的计算思维教学方法,即由自然/社会生活中的计算到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系统中的浅层次计算,再到深层次计算。然而众所周知,思维的培养单凭一两门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的,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在学生的四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持续不断的来完成。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探讨了在本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使得计算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并能够运用这种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1.数据结构与计算思维

作为人类三大思维科学(理论思维、实践思维、计算思维)之一的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最主要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将计算思维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可将计算思维的内容分为三个层面:计算思维意识,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8】。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形成思维意识,反复的思维训练最终的结果使得思维能力得以提升。《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其核心内容是抽象数据类型、数据操作。几乎课程中的每个知识单元都对应着一种计算思维的方法。如抽象数据类型对应研究对象的符号表示;算法对应问题的求解办法;树、二叉树的定义,遍历对应递归法等等。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要传授学生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更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计算思维的终极目标。因此,《数据结构》教学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思维训练工具。

2.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

如何在《数据结构》的课程教学中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是一个挑战。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培养,需要在宏观上重新审定课程内容,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组织课程;从细节上改善课堂环节,增强学生思维训练;改变教学成果的考核方式,建立有效的,可量化的成果检测方式。围绕这一主线,笔者在《数据结构》的课程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设计具有思考性的、趣味性的知识情境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进行《数据结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富有思考性的课堂环境,即为学生参与富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提供机会并鼓励学生参加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调研,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应用实例;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认真学习、研究计算思维和课程内容,提炼并展现蕴藏在知识背后的计算思维,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务的分析,分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思考者,使整个课堂变得富有思考性,趣味性。比如,线性表是《数据结构》课程中的第一个抽象数据类型。针对这一知识点,我们设计的知识情境为设计一个简单的门诊挂号系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该题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系统的研究对象;对象具有的属性(号码,姓名,性别,年龄,简单症状描述等);关系(以号码为关键字形成线性表);特点(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病人,每个病人都仅有唯一的一个直接前驱和唯一的一个直接后继),可能的操作(插入,删除)等等内容。通过这样一个实例,将线性表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该实例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

(2)提高课堂实效,强化计算思维训练

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能力随着思维的训练而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除了设计具有思考性的知识情境还不够,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计算思维训练。因此,笔者强调需要从多样性的角度强化思维训练。多样性包括知识情境的多样性和算法的多样性。知识情境多样性,除了教师要精心设计知识情境外,更强调的是学生要认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类似案例,不断的进行计算思维的自主训练。算法的多样性则强调对于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求解。例如,在进行单链表的创建的时候,如果每次输入的数据结点是逻辑有序的,则可以按照先来先入队的原则建立单链表,即每次都是在链表的尾部插入结点,这种单链表的建立方式称之为“尾插法”建立单链表;根据结点插入位置的不同,启发学生亦可以从单链表的头部插入结点,所不同的是,形成的单链表是逆序的,即线性表中第一个元素位于单链表的最后一个结点中,最后一个元素位于单链表的第一个结点中。继续启发学生,插入结点的位置可在单链表的头部,也可以在尾部,那在链表中间呢?显然也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为了保证数据元素的逻辑有序性,需要在单链表中先找到元素的适当位置,然后进行元素的插入。单链表的创建方法,根据结点的插入位置不同,方法各异。因此,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进行算法的多样化训练。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改进别人的算法,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多样性和重构性。

(3)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可量化的考核方法

目前,我校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单一的卷面考,考试题型围绕单选,填空,应用和程序设计等题型安排内容。这些题型在考核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过于机械、反应思维有限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改革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定为课程设计和卷面考结合起来,其中课程设计主要是完成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系统,主要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在卷面考方面,将应用题的比例由原来的25%调整到40%,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求解的能力。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进行计算思维训练的重要工具之一。如何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进行《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文中分别从案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当然,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仅仅通过一两门课程的教学是不能完成思维培养的,需要在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持续不断的来完成。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从计算思维的层面看待所授的课程,注重实施计算思维训练的意识和行为,以此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2006,49(3):33-35

[2]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中国大学教学, 2012(1):7-12

[3]陈文宇,吴祖峰,罗宗粉,等.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C].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论文集.2005

[4]董荣胜. 计算思维及计算机导论[J]. 计算机科学,2009,36(4):50-52

[5]张晓茹,张再跃.再谈计算机思维.计算机教育.2010(23):35-42

[6]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 “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 中国大学教学. 2011(4):15-20

[7]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宽度与深度教学相结合――计算思维教学方法浅谈.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3(6):16-20

[8]龚沛曾,杨志强.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 2012(5):50-54

第3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我们来看一看我校语文骨干教师陈春霞老师是怎样启发学生思维训练的,以课文《荷花》为例:

师:你从哪里看出作者深深被荷花吸引住了,看入了迷,看出了神?

生:(读)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了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一池的荷花怎么会变成一大幅画,怎么会“活”起来?

生:因为荷花实在太美了,他看入迷了。

生:因为他看着看着,一阵风吹过,荷花摇动起来好象一群仙女跳起舞来了,看上去好象荷花活起来一样。

师:是啊,作者自己也好象跑到图画中去,变成“画中人”。

生:如果不是看入了迷,自己就不会变成荷花。

师:由于荷花的多,荷花的美,引起了作用者的联想,作者对荷花的想象也不是凭空的,什么看到什么?是怎样想的?请拉初同学再读第四段。

生:(读四段)

师:谁能说说这段课文分几层意思写了荷花动的样子。

生:分五层意思写:第一层,在阳光下,荷花站立着;第二层,风吹来,荷花摇来摇去象迎风舞蹈;第三层,风停了,荷花又动了;第四层,蜻蜓在天空飞;第五导以,小鱼在水里游。

陈春霞老师抓住了课文第三段的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是联系静态的荷花和动态的荷花的。陈老师就是抓住这句起着“过渡”作用的句子,让学生自己自觉地提出这句话来,又抓句子中“活”这个词让学生理解,又抓住了内容的了解,在体会文字与内容的内在联系中,发展了思维,引出了“看入了迷”,“看出了神”的思想感情来。

紧接着,陈老师抓住学生活跃着的思维,进一步分析第四段,让学生讲一讲话有几层意思叙述荷花动的样子。这样做,是在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陈老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想象上。

师:荷花这些动态,又引起作者怎样的想象呢?

(指图上的荷花)

生:作者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

师:(指花瓣)、花瓣――

生:变成了雪白的衣裳。

师风吹来――

生:荷花迎风摆动,象在舞蹈。

师:什么叫舞蹈?

生:舞蹈就是跳舞。

师:荷花怎么会跳舞呢?

生:风吹来,满池的荷花摇晃起来,好象跳舞一样如看。

生:风吹来,荷花动起来,花瓣儿象两只小手,时而向上,时而向下,象跳舞一样。

师:说得好,蜻蜓和小鱼变得怎样了?(指图)

生:蜻蜓和小鱼好象会说话了。

师:你能想象蜻蜓说了些什么话吗?小鱼怎么说呢?(指图)

生:蜻蜓闻到花的清香说:花姐姐,好香啊!

你多么美丽啊!

生:小鱼游出水面,对荷花姐姐说:荷花姐姐你早啊!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咱位荷花池里正在开音乐会呢。

师:对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再来读读第四段。这样的想象,是建筑在对实物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的。一切想象都必须以实物为依据。脱离实物的想象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神话、幻想都如此。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要发展思维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细致地具体地观察,要把观察的基本功打扎实,才会更有利于发展思维。看图学文这种课文类型正起着重要作用。

第4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在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是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不断丰富知识的重要性。

根据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特点,编程的思维应具有综合性和具体性。所谓程序的编制思维,就是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然后确定解题模式,运用数学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进行描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思维。在日常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总是同逻辑思维等条件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在讲述程序编制的过程中,要将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并结合学过的知识,确定算法,指导学生去编写程序。使学生形成变成的思维和整体概念,灵活掌握编程的技巧,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算法分析、比较等各种思维的形成。

学生在观察问题时,往往带有表面性,在思考问题时也往往带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分析问题,不能辨别具体问题。更不能在分析各个部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这在教学中很常见。一些学生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感到我从下手,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由此可见辅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算法的同时,要重视整体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编程思维能力的常用方法有许多,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运用java制作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小程序,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素材。由简到繁、逐步求精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实践探索。例如在讲授“程序的结构”一课时,首先提出与本节有关的有趣问题,比如出租车的计费过程,通过动画的演示,针对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抽象、表征、简化、再用判断条件建立模型,然后用算法编写程序,计算出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想,边分析讨论,兴致勃勃的加深对逻辑判断推理的认识。再给出类似的练习,让学生编写程序调试。事后,由同学总结出结论:计算机的判断功能是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的,解决复杂问题时,还得进过人的思维把问题进行归纳、量化等。通过总结,反映出学生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及编制程序的基本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优选算法和程序编程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运用不同的编程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算法,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讲述“排序与查找”时,给出一组运动员体育成绩数据,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排序算法进行编程,输出结果,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排序算法的程序编写的语句多少,移动数据的次数,耗时长度的不同,总结出每种算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排序方法,通过各种方法的对比分析,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三、通过分析综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条理性

思维的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程序编制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形式,通过各种思维训练,使学生把握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序编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程序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关系复杂。因此培养学生整体的编程观念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分析,就是分辨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把握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然后加以合并,最后获得完整的程序。例如,在讲述模块化程序设计时,先举出造房子的例子,并指出设计程序和造房子的过程的相似之处,在设计程序之前应该将一个复杂的程序进行分解,分解成各个功能模块,一个模块解决一方面的问题,把各模块组合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程序,这就是模块化设计程序。引导学生总结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逐个解决,而他们之间既独立,又统一,不可分割。整个学习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经历着分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分析问题,发展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四、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5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一、要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2)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体现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教育性是指活动课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即通过数学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或良好行为习惯等的教育。当前,还应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渗透“国情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望。科学性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选择以扩大知识视野、拓宽认知领域的最新信息、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渗透“科技意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实践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问题解决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思考性是指选择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它的引申与发展。如计算技巧的传授,要注重思维训练,开发潜在智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以提高思维水平。趣味性是针对活动课的内容和方法而言,以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智题趣解、数学游戏、智力竞赛等活动的开设,使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以培养学生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自主性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表现。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用到数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层次性是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以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使各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综上所述,数学活动课教学体现的“八性”、渗透的“六个意识”和培养的“六种能力”是就活动课整体而言的,各因素之间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设想一次活动课都能体现上述的方方面面,而是要相互渗透有所侧重。

三、要研究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1)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2)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3)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第6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一、语文教学交际化

目前的学生,不光在学“哑巴外语”,也在学习“哑巴中文”。虽然能说出话来,说起来却没有逻辑,层次不清,口齿也不够利索。口语交际中的其他辅助手段如眼神、手势等,也丝毫不会使用,更谈不上交际时的基本礼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承担起这个任务,并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变听说教学为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新课改较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变革。

然而,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讨论、答问、辩论、演讲、即席发言、讲故事和见闻等方式都可以。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精心创设交际情景,不能都是打电话、问路这样的。创设的情境应该是适当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

其二,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口头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有声化和情境化,其学习和发展是学习和发展书面语言的基础和背景,能够不断的丰富和促进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其三,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一要多说;二要多鼓励;三要‘胆大皮厚’。‘胆大’就是要敢于张嘴,‘皮厚’就是不怕别人笑话。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反驳别人的意思”。即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其四,口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说话能力往往表现为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想清楚了自然就能够说清楚。张志公先生强调:“语言教育中应当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语文教学实践化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是对间接知识的接受,具有继承性(或曰“接受性”),一般在课堂训练中即可进行。“习”是对直接知识的获得,具有生成性(或曰“创造性”),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也可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相当于“学”,而“习”则是通常所说的“实践”。学与习是相联系的。但人们通常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知识)间接的获得人类的认识成果的。这种重“学”轻“习”的学习观,是一种注重继承忽视创新的落后的学习观,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时下,我们应该倡导“以习为主,学习结合”的学习观。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段话说明:第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第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第三,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如教学《春》时,我们就可组织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高歌,学生会在盎然的兴趣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相得益彰。

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化,是“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不仅看重在语文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多少字,说对了多少话,更看重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心灵受到了什么震撼……因为这些标志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程度,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的肥沃土壤。

三、语文教学综合化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综合性学习”列为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植根于语文学科,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全面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的综合,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仅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地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它真正实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把从阅读教材中获得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综合性学习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综合性学习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第7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起初在做演示实验时,应注意把每个演示操作交代清楚,同时要说明道理,即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在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取时,若教师只告诉学生怎样做,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而只能硬记。如果教师先根据实验室制取Cl2气体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反应需要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第二根据初中教材中已把"气体的净化"列入知识内容,学生对气体的净化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分析从发生装置产生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样的杂质,再根据氯气和杂质的性质,提出应该如何除去这些杂质(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第三根据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排饱和食盐水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根据氯气的性质--有毒气体,为防止污染环境,提出解决剩余氯气处理的方法(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这样一来,学生容易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内容,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气体制取实验时,就懂得应根据下列几个方面熟练地运用到化学实验中去:(1)先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2)根据所含的杂质选择除杂试剂和除杂装置;(3)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从中培养了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启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在学习了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以对氯气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如果实验室没有浓盐酸,可以用什么药品代替?(2)若没有二氧化锰该用什么药品代替?(3)在药品中准备了二氧化锰、浓盐酸、硝酸、硝酸钾等,那么制取氯气用什么药品好呢?以上几种药品两两组合有几种制氯气的反应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二、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验习题(也可用课后的实验习题),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根据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转贴于

例如:在《卤素》一章中,可以给学生一个探索性的题目:"用实验证明氯水的主要成分"。在确定此项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这样的探索模式:首先,应考虑物质与水发生的是"溶解"还是"反应",或是二者兼有,从而鉴定反应后的体系中是否还有反应物的微粒以及存在着什么生成物的微粒;其次,再判断物质与水反应后可能得到的产物,如根据氯气的化学性质"C12C1-",可能存在C1-;第三,一般应检查物质与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在检查氯水酸碱性时,学生会发现指示剂变为红色又褪色,这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氢离子,并且一定存在着有漂白性或强氧化性的物质,从而就可确定HCl0的存在。学生在思考了上面的问题之后就很容易设计出鉴定的实验方案来。

再比如:在学习到氮的氧化物-- 二氧化氮的性质和制取时,要求学生设计有关二氧化氮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方案。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后再进行设计:

(1)实验室用什么试剂制取NO2气体,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即实验原理是什么?)

(2)根据实验原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性质实验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 即为了达到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

(3)到这一实验目的,应当经过哪些操作步骤?这些步骤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要经过这些步骤?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省略或调动某些步骤会有什么影响?(即实验操作中应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

应该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实施某个实验步骤时应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不安全的事故?应该如何防范?万一出现事故应如何处置?依据何在?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查,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同一实验习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都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从化学实验的整体来阐述的,从而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在实际实验中应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另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可通过课本上的实验习题、历年高考和竞赛中的实验题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出的实验习题的练习。对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只要有新的实验改进和设想,甚至还不够完美,都要让他们去试一试。最后,教师还要做好实验后的总结,指出学生实验方案的优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逐步使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要领和规律,指高设计实验的能力,从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通过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8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81-01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产物。从现有生源看,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文科学生,往往欠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通常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甚至将最为重要的微积分学习视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针对这种现象,高等数学的教学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步骤的教学革新,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 将数学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讲解数学史并将其融入日常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理解定义和定理所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数学史,让学生认识到它不是教科书上突兀的结论,而是无数前辈先人、数学大师历经探索和实践所产生的智慧结晶。如微积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时期,数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一直致力于利用某种分割的策略度量几何图形的面积,在此过程中孕育了“无穷小”和“极限”的基本思想,经由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提炼和创新,创立了微分学和积分学。而在随后的发展中,柯西和黎曼赋予了微积分严格的定义和精确性,即演变为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高等数学的主体部分――微积分学,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历经数次危机方成为人类精神的至高胜利。引入数学史,其优点不一而足,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所有这一切,不仅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构建基石,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思维训练的“靶场”。数学史是数学发展的历史,亦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数学思想的盛宴。学习数学史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公式和定理后的思想脉络,而非进行反复的解题练习,把高等数学的学习等同于中学时代的题海战术,无视数学教育的本质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 适度精简数学定理的证明

高等数学中海量的公式和定理一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备感头疼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冗长数学定理的证明更是部分学生的隐痛。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原本就缺乏足够的逻辑思维训练,他们在理解抽象定理理论证明时,往往如坠云里雾里,产生极大的挫折感进而丧失学习高数的信心。所以,作为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度简化定理的证明过程,强调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拨云见日,理清学习思路。例如在涉及导数中值定理的证明时,应从几何意义出发,在直观上为学生给出相关定理的图解途径,探讨如何建立辅助函数,适当忽略严格的数学分析和证明过程。这样一来,便于学生理解中值定理和其中的数学思想,为定理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当然独立学院也不乏部分极其优秀的学生,他们数学基础好、思维能力强,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在课后思考和探索复杂定理的证明。但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仍旧需要服务于大多数学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减少抽象定理的证明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 积极开展数学实验课教学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高等数学不应再被视为“学而无用”的基础课程,它的实际应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通过在独立学院开设数学实验课程,以数学建模为工具使得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部分工科专业先行开设Matlab数学实验课,如果在学生中反馈良好,可考虑在整个学院推广。独立学院的发展目标之一即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经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储备后,需要应用相关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基于以上目标,高等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后续的实验课教学加以辅助,实现数学理论在专业问题中的应用。

四 展望

目前,独立学院的转型与发展已迫在眉睫,随着独立学院的定位越来越清晰,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必将焕发新的活力。与此同时,高等数学的教改亦会促进独立学院的转型与发展,为独立学院的建设“加砖添瓦”。

参考文献

第9篇: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范文

医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剖析我国教育现状,探讨提高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美国,医学院录取之前,学生们要去相关的研究机构或医院工作一段时间或参加志愿者活动。医学院的学制为四年,第 1、 2 年学习临床前的(preclinical)医学基础理论,第 3、 4 年的时间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在社区门诊。在有经验医生的指导下,观察和参与患者的治疗,在内、 外、 妇、 儿、 产科、 家庭医学、 神经科与精神病科轮回实习。可以选修临床专科或研究方面的选修课,并进行住院医师前期阶段的培训[1]。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为5年,在入学前没有相关医学接触史,入学后直接进入基础课学习,为期两年。3、4年主修临床课,有课间见习,第五年临床实习。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美国的医学生早期即接触临床,培养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感知的认识,但是我国的学生在入学早期对临床医疗是茫然的。

在医学教育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基本特点上,美国注重医学生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相互渗透,标准化患者与模拟患者的应用,大课堂集中教学与小组分散教学优势互补,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法”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等。

我国传统的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基础和临床教学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课程以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将知识进行划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有能力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施治、综合处理的能力。有部分学校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这在小班上课的专业中效果较好,但我们目前的临床专业招生学生数目普遍偏多,又面临师资不足的社会现状,无法实现小班上课,导致pbl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应用效果受到明显影响,实践课程的应用则主要以示范和重复为主[2],临床专业的学生会在大三接触临床课程时,到医院参加实践课程的学习,教师会有计划的给学生讲解实践学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配以简单的临床查体、听诊操作,同学们在临床理论知识上对临床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但缺少让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机会,导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才开始对临床思维、临床能力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