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1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生幸福感;调查分析;缺失因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110-05

1 概念界定,调查意义、价值及方法

1.1 概念界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负性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2]。对于“中小学生幸福感”,研究人员多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为基础,再结合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成分进行研究。

1.2 调查意义

中小学生受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长期望、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虽然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但现行教育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年龄与身心特点,造成孩子各方面压力过大,在学习上大多数显得被动,致使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缺失,甚至导致生活幸福感的缺失。了解中小学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究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快乐的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1.3 调查价值

主观幸福感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虽有初步研究,但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必将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不但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也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提升学校正确的育人观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4 调查方法

本研究从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采用问卷、走访等方法对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小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调查采用自编的《肃州区中小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肃州区小学生快乐指数调查问卷》、《肃州区中学生快乐指数问卷调查》、《肃州区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等自制量表,以酒泉第四中学、东苑学校、南关小学的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980份,收回问卷82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794份。样本分布兼顾了性别、年龄及区域,基本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总体情况

在对中小学生“快乐指数”的调查中,“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的学生占70%以上,为3分的学生占到22.5%。另外,约有5%的学生给出了较低的2分和1分。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表明大多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其中,“快乐指数”最高的是“电视与网络游戏”,快乐平均分为4.36,其次是“与父母相处”4.35、“中队生活”为4.06、“与老师交往”3.91,最低的是“课程学习”3.69。

2.2 在团、队生活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共青团、少先队生活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4.06,有57.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3.4%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调查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职务对学生中队生活“快乐指数”的影响。

从性别比较看,男生“快乐指数”平均分为3.97,女生4.15,男生的“快乐指数”低于女生,差距较大;从职务比较看,总体来说,随着职务的降低,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从年级比较看,小学六年级~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快乐指数”差距较小,而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与两组高年级学生之间有明显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给出的“快乐指数”越来越低。调查发现,团、队生活“快乐指数”较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交往和团、队活动两个方面,其中回答“大家友好相处,在一起学习、玩、交流很开心”的占感受快乐学生人数的40.5%,“大家互相帮助”占14.2%,“活动丰富有趣,团、队生活充实热闹”占11.2%。“快乐指数”较低的原因则主要集中在中队活动、学生交往和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活动少,中队生活乏味、平淡、无新鲜感”排在首位,占22.8%。

2.3 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中小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为3.69,有55.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有6.9%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

调查发现,“课程学习”快乐的原因,除了“课程有趣或喜欢”、“学到知识”外,“老师的积极对待方式,如风趣、认真、负责等”也对学生的感受起着积极影响。而不快乐的原因中,除了“课程乏味或不喜欢”以外,还有“学习紧张、累、压力大”和“作业多”。

2.4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从学生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与老师相处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快乐指数”,平均得分依次为4.36、4.35、3.91。其中,在与学生交往、与父母相处两方面均有约85%的学生的“快乐指数”为4分或5分,给出1分或2分的比例仅占2.8%和3.9%。而在与老师相处方面,仅有约66%的学生给出4分或5分,有6.5%的学生给出1分或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原因时,有一部分学生只报告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如“快乐”、“不快乐”、“一般”等,对于原因不作解释。

2.5 对学生获得快乐的途径调查

学校里什么事情让学生觉得最快乐和最不快乐,以及自己希望获取快乐的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分类(活动、交往、课程学习、休闲娱乐、老师影响力等)进行归因,“最快乐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动,其次是交往,第三是学习。“最不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友、与老师交往。“目前最希望获取快乐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学习、交往、玩乐。

3 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3.1 来源于学习

在我国,成绩是衡量孩子们的重要指标,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学习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这样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在开放式题目中,学生们感到最不幸福的事排在首位的依旧是学习,原因主要是:考试成绩不好、作业多、学习压力大、上课枯燥等,与前者调查相一致。这说明,尽管近年来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课堂形式、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取得掌握学科知识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2 来源于与老师的交往

老师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学生交往和实施教育教学的态度、方式方法。通过与学生和与家长间的交往比较,学生与老师的交往能体验到的幸福指数最低,需引起重视。当老师以德服人、以识教人、以情感人时,打动的是学生的幸福感受,影响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收获的是他们对老师的认同、亲近和更多地向上发展的动力。随着幸福指数的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也会在宽松的氛围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来源于自身成长综合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理解、判断也随之改变,带给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不同。年级升高,综合“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感受到的知识较新鲜、学业压力较小,课余时间较多、活动开展丰富有关。调查发现,小学三~五年级学生因“学到知识”而给出了较高的“快乐指数”。还发现,高年级及初中生因“学习紧张”而给出了较低的“快乐指数”。由此可见,知识学习依旧是学生评判幸福感受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另一个内在因素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电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电视及网络游戏中,觉得只有在这些游戏中才能找到幸福与快乐。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能意识到父母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更多的影响。

3.4 教育为学生提供的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的 途径较为单一

一个社会组织形态越先进,提供给大家可选择的内容也越丰富,提供给个体幸福的体验机会也越多。有366位学生回答了“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实现所想要的快乐”这一题目。结果发现,“努力学习”是学生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共有60.1%的学生选择这个答案。此外,还有与同学交往、考试成绩好、静静地等待(下课和放假)等,但这些途径所占比例都很小,均在7%以下。学生寻求实现快乐的途径较为单一,需要少先队组织、团组织提供更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4 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研究小组在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中,根据课题的计划、方案,多方实验,全面实施,归纳出了提升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1 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塑造中小学生阳光幸福感

1)妥善处理消极情绪,培育乐观的人生态度。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体现为:学习问题,当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生活问题,由于住校,生活上不习惯时;感情问题,离开父母,缺少依靠的人,感情上孤独、寂寞时;压力问题,父母老师给的期望值过高,达不到要求时等等。对于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妥善处理,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一切,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幸福教育激励学生个体确立人格尊严,更加强调学生个性发展[3]。罗素曾经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学生个性的忽视和泯灭不但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更会阻断学生幸福之源[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充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5]。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漠视、压制、打击、嘲讽和贬抑学生。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老师能以朋友身份真诚帮助;遇到迷惑、烦恼时,能诚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化解一切问题的基础。(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得到身心的休息,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随着愉悦的活动而得以消除。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并充满着幸福感。(3)帮助学生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思考、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充实、有张有弛而不忙乱;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拥有乐观生活态度和经验的人的事迹,以模仿、激励甚至改变他们,如比尔盖茨、史蒂芬霍金、韩美林、桑兰、张海迪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2)传授减压技巧,造就愉悦情绪。在生活、学习或其它压力存在的情况下,乐观的人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但是,他们能够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这种最重要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心理知识,对照情绪的分类,整理自己的情绪特点,并带领学生主动体验情绪,获得让自己处于某种情绪状态的方法活动。找:24小时内,你都产生过哪些情绪?请写下来。写:选择其中最强烈的一个,写一写它是怎样产生的?想:那时,你身体上有什么反应?你内心有什么感觉?你的这些感觉和哪些想法连在一起?你的这些感觉让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思: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悟:这个后果是建设性的(有益健康、学习、人际关系),还是破坏性的(对你的健康、学习、人际关系有害)?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把快乐和幸福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这份情绪。正视不良情绪,指导学生利用适宜的宣泄途径进行自我疏泄,如眼泪缓解法,眼泪能把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运动发泄法,较为剧烈的劳动或体育运动;转移注意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听音乐、逛街、吃东西、聊天等。

3)采用“阳性强化法”,培养阳光心态。“阳性强化法”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人的行为形成与矫治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6]。对于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特殊群体可以积极运用。比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抑郁型等。当这类学生出现情绪失控、不良行为时,应鼓励他控制情绪、行为,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

正强化法的实施要注意:所选择的强化行为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选择的强化物要与被试者的需要相吻合,在所需行为发生之后,应及时呈现;给予强化物时,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口头赞扬)结合起来进行;强化时,在数量上应把握好分寸,既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又不使强化物很快失去吸引力;在撤销强化物时,可采用逐步消除的方法,或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6]。

4.2 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培养中小学生阳 光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7]。中小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德育活动存在着片面性,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幸福观不重视,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幸福观教育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培养,造成部分中小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枯燥的说理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收效甚微。研究小组发现: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是培养学生幸福观、阳光心态的有效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著名学者于光远说:“人之初性本玩,人一辈子爱玩。”[8]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结合学校情况,每个月、每个节日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合理设计每一个节日教育主题及活动,充分领会节日文化内涵,挖掘深化学生幸福观的体验资源,组织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懂起来、长起来。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课间娱乐,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酒泉第四中学在传统的广播操基础上,大胆借鉴广场锅庄舞、韵律操等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并逐渐增加花色,学生从徒手跳到手持彩带,逐步形成了以锅庄舞为主的校园大课间特色活动。师生在欢快的民族舞蹈中放飞了心灵、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使寄宿制生活更加活泼多样。南关小学、东苑学校等的大课间活动,主要形式为自创活动,由学校体育老师自己创编。春秋季,练习中华传统武术;夏季天气炎热,活动量不宜大,以集体舞为主;冬季寒冷,选择节奏感很强、活动量大的韵律操。课外活动时间,由各班班主任与体育老师协调活动内容。此外,中学每年都举行全校性的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球类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赛场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体会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小学每个季节定期举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享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实验校各教研组根据研究者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趣味月月赛”活动,如趣味语文、趣味数学、趣味英语、趣味游戏。趣味游戏包括贴鼻子、瞎子打鼓、端乒乓球、丢沙包、投篮球、套圈、青蛙下蛋等游戏活动。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进行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面,得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积极向上的看法或观点,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幸福的滋味。研究证明:体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能令学生真实、可信地走进自己情感深处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4.3 改进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

新的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结果人性化。笔者研究小组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进评价标准,进行个性化评价。“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各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存在着巨大差异,每个人都是宝藏。”[9]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统一规格”和“平均发展”。长期以来,为了统一的高分数,老师们拼命地填,学生们玩命的咽。学生所体验到的是枯燥、疲惫和高度的挫败感,不是积极、愉快地在求知过程中发现新知的巨大幸福感。统一掩盖了个性,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悟性。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虑情感态度和评价过程、方法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给予循序渐进的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2)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研究小组注重把评价视角引导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上来,改进评价方式,进行灵活多样地评价,从而提升学习幸福感指数。(1)建立网络班级,架起沟通的桥梁。现行教育机制导致大部分家长存在只关注孩子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学习过程中凸显的个性思维及情感状态。如何能让家长尽快与学校达成共识,把评价的重心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研究小组不但利用校讯通平台实现家校的及时联系,还开通了网络班级,在网络班级中把家长们都“请”了进来,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在网络班级中,老师设计制作了四个板块:我的事例、我的话、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个性思维、细小的进步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及时地记录在孩子的事例栏中,再写出评语反馈给家长。家长将学生在家的情况、对学校的建议反馈给老师。学生通过老师的话和家长的话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通过网络班级这个平台,教师、家长、学生间加强了联系,关注了学生纵向的比较、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及时给予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备受关注的快乐感。(2)建立跟踪机制,在记录中进步。建立学生在校内外的跟踪机制,目的是记录学生进步的历程,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如:在日常作业中当有的学生作业做错了,鼓励他再完成一次,后完成的作业和其他同学的一样打“优”。把两次作业(也可能是三次)分别写上日期,装订在一起,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跟踪学生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作业。也可以捕捉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把这一天的每一项活动都记了下来,把这天的所有花费都计算出来,并写上了自己的话:“我今天花钱不多,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我要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还有的写道“我今天花钱太浪费了,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以后我要少花一些钱。”教师把这些富有创意、寄予学生情感的体验归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记录下他们小小的进步、真实的感受。(3)建立成长记录册,在自评中成长。实验校为学生设置成长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老师自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栏目,学生可以自主参与,一年级新生则由家长代替记录。学生根据学习中的表现不定期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为自己评价。从使用成长册的情况看,学生很愿意参与这种自主评价,每一次填写都在不自觉中反思着他们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效果很好。

3)改进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老师评价主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自评和互评由老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价表和小组评价表,评价表选项中的语言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评议结果以选择形式出现。学生自我评价表有情感状态、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三大项,包括数个小评价目标。小组评价表中也有数个小评价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也作为评价内容。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为了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评价效力,在学生进行

(下转第118页)

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根据其中几次特长作业、阶段测试的记录对学生学习的总体状况或其中的几个方面先给予描述,然后家长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下一步阶段改进的目标,更好地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参与评价,家长对孩子学业考试分数的重视有所减弱,多数家长已不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开始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多角度的日常评价中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评价中,增进了教师、家长间的交流,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找到了切入点。

教师要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评价以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学习幸福感为主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 结束语

学生给出的幸福指数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感受,受个人情绪、认知、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办学质量的强弱,教育者更应重视由“幸福指数”所传递的各类信息,科学施教。研究者将进一步分阶段进行幸福指数调研,研究出在学习中提升中小学生幸福感的途径、方法,帮助一线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略,使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栗鑫.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3):275-276.

[2]王燕.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6):71-74.

[3]马宗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86.

[4]樊亚奎.论教育的幸福维度[D].开封:河南大学,2003.

[5]李悦.教师幸福感和学生幸福感的关系[J].前沿论坛,2009,(9):15.

[6]郭念锋.国家职业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2:111-112.

[7]黄尧.怎样培养学生的幸福感[J].安徽教育,2007,(9):26.

第2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二年级学生;教育戏剧;干预效果

一、创造性思维和教育戏剧的主要内涵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它是一种产生出人意料和高品质的、与问题任务相关的新思想的能力(Sternberg,2003)。吉尔福特总结出创造力的六个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再定义性、敏感性和洞察性。创造力的思维特点为创造性思维,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台湾张晓华(2004)给出以下定义,“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是将戏剧与剧场的技巧应用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研究者马利文等人在初中生中开展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中提到,教育戏剧教学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热身游戏和创造戏剧。两个部分各有各的作用,游戏能够让参与者放松身心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创造戏剧则是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戏剧的创造和表演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两者在程度上是递进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简介

研究目的:

验证教育戏剧是否有利于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讨教育戏剧是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试图探究出一种可供参考的运用教育戏剧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整群随机抽样,从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中选取八个自然班中的2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创造性思维前测。根据测试结果,从中选择两个创造性思维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研究,实验班8班和控制班1班的主要任课教师、教学设备、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等相当。男女比例约为1:1,平均年龄为9岁。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为测量工具,将每个分测验分半,一半用于前测,一半用于后测,使得该测验更加适用于小学二年级学生。该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62,计分者信度为0.96。其效标效度为0.31。

具体来说,言语测验部分包括:1.词语联想。词语联想是让被试者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个字,如“人”和“开”进行组词,要求后面的词的最后一个字和前面的词的最后一个字相同,不能出现重复的词。根据组词的数量计算流畅性得分,数量最多者记1分,其他被试按照该比例计算流畅性得分;按照组词的类别计算变通性得分,如本次测验中整理前后测所有词语共得到7类(学习生活名词、其他名词、学习生活动词、其他动词、形容词、数量代、副连助叹拟),“学习生活”是指与学习和生活关系密切。如果一名被试的答案包括7类,那么他的变通性得分为1分,其他人的变通性得分按照该比例计算;独特性得分是先将7类中每一类的总数与所有词语的总数相比得到一个比值,再用1减去该比值得到每类的独特性指数,再与每个被试在每类所画的数量相乘得到一个小分,最终将该被试每类小分相加得到7类总分,把总分最高的人定为词语联想部分的1分,其他被试按照该比例计算独特性得分。2.故事命题。故事命题部分是给出一则短故事,让被试读完故事后拟定标题,要求拟定的标题越多越好,越和别人不同越好。其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计分方法同词语联想。其中,通过整理前后测所有故事命题得到5类(远主题名词、远主题名词短语、远主题动词、近主题名词短语、近主题动词短语),“远”和“近”是按照与故事主题相关程度划分的。

图形测验部分是添画,是让被试根据给出的椭圆形补画出图形,让椭圆成为所画事物的一部分,要求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所画的东西是什么,画得越多越好越独特越好。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计分方法同词语联想。通过整理前后测所有答案将画作分为九类(人、动物、植物、食物、交通、家居、军事、自然、卡通)。

测验总时间是30分钟,其中词语联想部分规定在5分钟内完成,其余各题不单独计算时间。三道题的每个维度最高分为1分,测验共计9分。

其中,考虑到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同时为了减少测验过程中的测验效应等因素,将施测时间控制在一堂课内。另外由于所测三性的重复,本研究未采用原测验的“亭子和路”的小设计。另外,由于“画影子”部分在类型上是有客观分类限制的,而创造性思维是不应受到限制的,所以未采用画影子部分。

三、 前测结果分析

在本研究中,二年级学生前测总人数为260人,创造性思维前测的总体平均分为2.28分。其中,创造性思维的三维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平均分分别为0.57分、1.12分、0.58分。可见,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平均分接近,标准差接近,变通性平均分比流畅性和独特性平均分高,学生变通性整体水平高于流畅性和独特性,见表1;从频数统计得出,所有学生创造性思维总分的离散性程度不大,呈正态分布,其中最大值为4.76分,最小值为0.21分,平均数为2.28分。

从1班和8班的前测平均分来看。1班总平均分2.24分,流畅性0.56分,变通性1.13分,独特性0.56分。8班总平均分2.33分,流畅性0.58分,变通性1.16分,独特性0.59分。可见,1、8班的总平均分及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平均分较为接近。通过t检验得出1班和8班之间在平均分、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差异均不显著,所以1班和8班在参与前测的所有班级中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相当的,因而本研究选取1班和8班分别作为控制组和实验组。详见表2:

表2 1班和8班前测情况对照表

四、干预效果分析

(1)创造性思维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后测平均得分高于前测平均分,增益值是2.58分,t检验结果表明,8班前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值为0.000)。另外,从个案分析角度来说,8班某同学创造性思维总分增益值最高达到4.67分,流畅性增益值最高达到1.85分,变通性增益值最高达到1.65分,独特性增益值最高达到1.89分。这些说明经过8周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干预以后,实验组8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干预是有成效的。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变化

学生数 前测( ) 后测( ) t P

8班 35 2.33 0.64 5.43 1.19 -17.52 0.000

1班 33 2.24 0.64 2.84 0.70 -5.39 0.000

(2)流畅性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前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值为0.000)。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二年学生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发展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流畅性变化

学生数 前测( ) 后测( ) t P

8班 35 0.58 0.21 1.76 0.51 -16.71 0.000

1班 33 0.56 0.20 0.76 0.24 -3.82 0.001

(3)变通性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创造性思维变通性前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值为0.000)。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二年学生创造性思维变通性发展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变通性的变化

学生数 前测( ) 后测( ) t P

8班 35 1.16 0.26 1.91 0.29 -11.65 0.000

1班 33 1.13 0.29 1.31 0.24 -2.593 0.014

(4)独特性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创造性思维独特性的前后测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值为0.000)。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二年学生创造性思维独特性发展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独特性的变化

学生数 前测( ) 后测( ) t P

8班 35 0.59 0.21 1.77 0.50 -16.85 0.000

1班 33 0.56 0.20 0.77 0.25 -3.84 0.001

从教育戏剧对不同性别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的差异来看,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8班男生创造性思维前后测得分之间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0),增益值是2.59分。实验班8班女生的创造性思维前后测得分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0),增益值是3.51分。控制班1班男生创造性思维前后测得分之间差异与8班相比不显著,增益值只有0.67分。控制班1班女生创造性思维前后测得分较8班相比也无显著差异,增益值只有0.53分。表明教育戏剧对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无论男生女生均有显著效果。同时,实验班女生的增益值高 于男生,在同样的干预内容和干预方法下,女生却比男生有更高的增益值,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有效。具体情况见表7、表8:

表7 男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变化

学生数 前测( ) 后测( ) t P

8班 17 2.32 0.60 4.91 1.21 -9.62 0.000

1班 18 2.25 0.67 2.92 0.73 -4.30 0.000

表8 女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变化

学生数 前测( ) 后测( ) t P

8班 18 2.35 0.65 5.86 0.99 -21.09 0.000

1班 15 2.22 0.63 2.75 0.67 -3.20 0.006

(5)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8班创造性思维水平以及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后测得分与控制组1班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值为0.000)。说明教育戏剧对促进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9:

表9 实验班与控制班创造性思维后测的差异比较

五、讨论与结论

(一)干预效果产生的原因

首先,从教育戏剧的内容和过程上来看。教育戏剧包括暖身游戏和创造戏剧、结束三大部分,这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是一致的,能够将教育戏剧的形式运用到心理健康课程中去。“暖身游戏”的形式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能够调动起他们加入课堂中来的积极性。第二部分的“创造戏剧”通过向学生展示小故事让学生写标题,或是给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安排角色和剧情表演戏剧,编排和表演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具体问题情境“如何帮助画家脱离危险”,学生分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迅速思考出了如“让助手从旁悄悄提醒”,“给画家的鞋安上弹簧”等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是一种提高,同时教师从旁提示学生尽量想出独特有价值的方案,孩子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案,这体现了对创造性思维独特性的培养。第三部分“结束”可以与每次干预的课后作业结合起来。可以说本研究的干预方案充分结合了教育戏剧的内容和过程,将创造性思维的三维特性紧密结合在干预过程的点点滴滴中,因而能够得到显著的干预效果。

其次,从教育戏剧的特点来看。课堂上所进行的戏剧活动大多为角色扮演,多属于即兴创作,并非那种有剧本或者众多观众在场的正式戏剧。一方面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另一方面也与创造性思维的三维特性想符合。全部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参与戏剧活动可以使他们得到最大的学习机会,每名学生都能在创造戏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另外,参加戏剧演出的学生可以被视为参与者或游戏者,而不是演员,课堂的重点不在于表演的结果而在于戏剧创造的过程体验,可以说通过小组商量角色和剧情等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二)其他可能影响因素

在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t检验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控制组前后测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与控制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自然成长因素的影响有关。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学生受到了练习效应的影响以及教师期待效应的影响造成的。

总体来说,教育戏剧对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显著效果,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维特性的发展上,教育戏剧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就性别而言,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采用教育戏剧的形式都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中对促进女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势更为明显。可见,教育戏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六、研究的不足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对于干预是否具有持续的后续作用,干预过程中的一些客观因素的控制,为何教育戏剧的形式对于女生的效果比男生显著,为何后测标准差要比前测标准差

数值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其创造力的提高等方面还有很多的缺憾,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 .台北:成长文教,2003.

2.Landy, R. (1994). 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 Springfield: Charles Thomas.

3.马利文,赵小刚.初中开设教育戏剧活动课程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第3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有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一直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由此引发了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推广探究性学习不仅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但率先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此,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高校研究性学习以及评价的探讨还未深入。

笔者分别在CSSCI和中国知网中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等词为主题搜索文献,统计如下表1。表1

发现,高校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研究论文还只占少数。高校人才的培养,使得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情感等。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更有效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建构起与高校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提高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质量,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新观点

当前高校学生缺乏实践观念和创新意识,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传统评价体系中往往采用总结性评价,对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则需要我们转变当前的评价理念,采用新的评价观点。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张肇丰对研究性学习作过如下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任长松教授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学者在对研究性学习下定义时,虽表达语句不同,但都明确表明了学生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相应的角色、各自承担的任务。研究性学习把更大的学习自由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之法,研究性学习的这些特点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的问题求解过程,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研究方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所体会到的研究经验都是总结性评价所无法评价到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作用,希望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善学生寻求知识的方法,让他们真正学会自己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需要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存

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通常采用试卷考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但在考察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试卷就显得力不从心。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以及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团队合作、学习态度等,我们则可以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或是评价量规等,调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认识,通过前测问卷、后测问卷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情感态度的变化。也可以是让学生完成体验自评报告,在报告中详细阐述研究成果得到的过程以及情感体验,或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应当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考察学生的研究表现。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化

(四)学生成绩的计算

本研究将研究性学习评价分为三个阶段,课题确定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以及结题阶段在成绩总评中各占20%、50%、30%,每个阶段,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他人对学生的评价各占50%、25%、25%。

即学生的总评成绩:课题确定阶段的成绩*20%+研究实施阶段的成绩*50%+结题阶段的成绩*30%。

每阶段的成绩:教师分数*50%+自评分数*25%+他评分数*25%

第4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第5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第6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选题指导;大胆假设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宜在初中进行,也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学习活动,这都是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先行,做好选题指导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详细的预案,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应做的事设置得详细、具体,特别是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学会观察,发现问题(研究课题)、记录问题、查找资料。初步理解寻找信息的途径,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概括,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我们在选题中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知识能力所及的课题,将其范围界定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的范畴内。

通过动员,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很多小组都提出自己的课题,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个研究性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其中利国地区微山湖生态系统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切合实际,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确,为此我将该研究性课题细化为:水资源以及养殖业;微山湖周边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调查;南水北调对利国地区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初中生在智能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较弱,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相对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要求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精心设计地理探究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得出结论。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按照分工的小课题进行网上和图书馆、阅览室杂志中资料的收集,然后做出资料卡;做成一份问卷调查,由微山湖畔黄山村的学生进行调查;由我本人亲自带队到事先选好的地点进行考察、拍照、采集样本。最后按照分工进行材料的分析、整合、调查报告的撰写和展板的设计。后来我们通过学校将“对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保护的建议”报送给相关部门,受到环保部门的好评。调查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搜集资料、分析问题,主动地运用了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去分析问题,如绘制利国段微山湖简图、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气温和降水图等,都给我带来了惊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进行学科间知识的借鉴,如生物、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我也通过自己的收集给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平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有利于他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励评价,展示成果

初中研究性学习评价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依照初中研究性学习具体目标进行评价。评价中不能太注重成果,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而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多进行过程指导;要运用表扬勉励的手段,分阶段评价的方法和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展示的成果也有很多:研究性学习报告(将整个的研究原因、方法、过程、结论形成一个研究报告)、展板(图片、文字)、地理小论文、地理手抄报、研究性学习的感想、体会反思等。我们学校两个研究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学生撰写了质量很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并做成展板获得区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受到学校、家长的好评,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第7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成绩不好,升学率降低……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⑵从学生身边找课题;⑶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三、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第8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有趣 给力 明显 坚定 深远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让英语学科在学生们面前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一、研究性学习让英语更有趣

语言学是枯燥无味的,更何况是英语,是中国学生所不熟悉的语言,生长在故土的中国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把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变成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呢?研究性学习不妨是一剂很好的良方。在教 “festivals(节日)”时我们把学生分成下列几组:第一小组研究外国有哪些节日,分别在什么时候。第二小组研究外国节日的风俗、文化。第三小组研究外国的节日与我们中国的节日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学习“fashion show(时装秀)”时我们让学生分成以下几组:第一小组研究时装的款式。第二小组研究时装的颜色。第三小组研究时装的搭配与组合。第四小组研究时装的年龄特征。我们要求学生课后在网上查阅资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深入服装厂调查设计师等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一下子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求知者,学生们走出了校门,打开了眼界、更接触了社会和自然。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外国的节日。有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等等。服装方面了解到中国有中山装、夹克衫、旗袍、棉袄等等。外国有西装、牛仔装、猎装等等。后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的节日、衣着与外国的已经没有太多的不同。学生们把他们的研究在进行报告的那一刻显示出的是一脸的自信与自豪。是研究性学习让孩子们品尝到了快乐,更深刻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趣味。

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更给力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了课堂,学生在进行调查、访问、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想到求助,会想到用其他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这些知识都是书本知识所无法给予的,即使书本上介绍了,或者讲解了,那也是纸上谈兵,只是些理论知识而已。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无非就是运用知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服务社会,为自己能够立足社会奠定基础。我们在学习“shopping(购物)”时,我们组织学生到超市、大卖场、到菜市场等等,面对面的对着营业员,用简单的英语与业主(学生装扮)交流。例如:“Can I help you? / What's the price? / Is that all? / Here's the money.”等等。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体验到了英语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英语的作用并由此而产生自豪感。使学生由害怕学英语到喜欢学英语,在交流和访谈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谈话的方式,使语言更亲切、态度更和蔼、目的更明确。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地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社会、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更给力。

三、研究性学习让效果更明显

学生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按小组进行活动的,他们会把种种活动看着是一个小小的聚会、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他们会周密安排,细心布置,甚至于包括活动时间的安排、需要带哪些工具、材料等都会考虑周到。这些安排和布置无形之中是对学生的一次考验,是对他们处理事件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成功和失败都对他们的将来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事件已经做过了,对他们来说是一次经历。特别是一些失败的经历那更是记忆犹新,即使将来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扬长避短,避免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成功的经验那更是将来处理事件的一笔可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会是胸有成竹,底气十足。亲身经历的事件是很难忘却的,这是他们走上社会的前奏,是接受社会锻炼的熔炉。把学习带进了社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坚固,效果更明显。

四、研究性学习让意志更坚定

学生毕竟是书生意气很浓的主体,他们接触社会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碰壁,甚至于失败。这时候的学生在经过大量的研究性学习中,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的态度,向老师请教或者小组进行讨论商量,制度方案、制定下一步的目标。一次失败就是一次教训,他们会把种种教训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吸取经验和教训。例如:在教学“pollution (污染)”时,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污染有:生活污染、工厂污染、自然污染等等。他们有时为了证明某个工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会克服重重困难,寻找污染源,取样检查、提供证据、书写书面报告等等。他们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扰,但坚持真理的信念不变,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面前他们毫不言败,一次又一次地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五、研究性学习让想象更深远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有更多的想象力,我们在学习“invention(发明)”时,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周围的物体散发到周围的坏境,从居里夫人想象到爱迪生,从飞机想象到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等。从想象到创意,从微不足道的现象想象到更为复杂的发明。更为可喜的是我校周佳敏同学能够从捡乒乓球这个不起眼的现象入手,反复研究,不断探索终于发明了乒乓球快速集球器,减少乒乓球运动员因为捡球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体力。她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自己的想象更丰富而且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发明和创造对周围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放大和超越,意义更深远更伟大。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学科中的运用是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英语学习更有趣、学习效果更明显、意义更深远、学生更给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多加以补充和运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