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

第1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环环相扣;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才能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灵活地解答数学题目。如果没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压力,觉得数学很难,如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最终很难学好数学这门功课。那么,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具备全局思想,使章节知识之间可以环环相扣。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最后,要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一、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是: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把一些数学概念,方法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当遇到相同的题型时,大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运用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来解题。统筹全局,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从而化抽象数学为实体数学模式,一旦碰到抽象问题时,只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变,就可以做好知识迁移运用。

比方说,在讲“一次式的同类项”问题时,课本上举例了组成5x式的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一共有四组,分别是3x+2x,2x+3x,x+4x,4x+x,但是,如果问的是整数系数的组成,就不是4组了,而是无数组。而让学生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问题时,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用东拼西凑的想法去说出它的7组组成,而是要让学生有次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的组合分别有:9x-x=-x+9x=10x-2x=…,这样,在学习这个知识时,也能够顺带做到知识的迁移,既复习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又复习了同类项和合并法则等。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无限问题,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要只考虑整数问题而不考虑正整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无限个组合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他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更加科学、有序。并且能够做到知识的紧密连接,最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首先要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其次,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初中阶段运用列方程(组)解运用题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因此,利用初中的运用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效的培训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开展有意识性的、有目的性的培养是培养工作的关键。而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衔接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并且,教学方法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只需做好教学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摸索、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一旦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当他们面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筱蘅.逻辑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和掌握逻辑的意义与作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第2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发展;逻辑思维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场地。那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呢?

一、细化概念教学,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因此,在概念教学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使学生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概念的讲授过程中,要使学生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运用正确的分类规则使学生掌握一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于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要使学生掌握“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关系和定义概念中的具体内容,这样在根据这一概念进行推理中,就会不仅考虑它本身的特点,而且还会考虑到这种概念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它也具有,由此,教师在推理过程中应注意加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更开阔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长方体这一概念的教学时,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这个几何体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它的特点一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它是一个四棱柱,它是一个直四棱柱等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它是一个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这个结果,然后定义出凡是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叫做长方体。然后让学生举几个长方体的例子,这样就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长方体的概念。另外,在长方体的教学时,还要指明它是棱柱的一种,所以它具有棱柱的特点,这样可以把棱柱的特点过渡到长方体上,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长方体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思维的发展具有某些规律性,它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拓展思路,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有的是一个条件可以得出多种结论,也有时一个条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某一固定的结论,因此,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励学生思考,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中极为重要的是所谓思维的志向水平,即思维的兴趣、动机、意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动机,使学生获得思维成就带来的欢乐。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学生们想一想,最简单的多边形是几边形,学生自然会想到三角形,那么,能不能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构想”,通过构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往往为学生作了详尽的考虑和安排,如哪些概念易混淆,哪些公式在运用中可能出现问题,在问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盘托出,包办代替,势必剥夺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只能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思维错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师怕学生犯这样的思维错误,或是学生思维方法不符合自己原来设定的方向,就立即加以“引导”,这样做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一定的时间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多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比教师直接或提前告诉他们将更为有效。同时这样做也使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探索思考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

四、强化解题训练,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数学题的,而数学题是无尽无休的,每道题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解一道题都要求进行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简单类型出发,让学生逐步理解解题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待学生完全掌握这一道题以至这类题的解法后,再增加题的难度,这样经过反复训练、深化,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重视复习课,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教会学生善于归纳整理,使知识和思维体系化、系统化。在复习课注意教会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就知识的纵向联系,前因后果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复习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的知识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知识及方法系统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思维方向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勇于思考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教案,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次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继荣.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07年20期

[2]林晓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1期

第3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中 高中足球选修课 创新思维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1-01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要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肯动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力求做到“少而精”,尽可能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验、思考,让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应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相关思维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等,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例如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简单且用时少的“视觉”、“听觉”游戏,比如以活动全身关节、韧带和肌肉为目的徒手操,以及“颠球游戏”、“抛球报数”等具有新意的准备活动来代替传统的慢跑。

2.强化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非逻辑思维训练,必须依托运动学的教学来进行。因为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技术动作,都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精华。老师必须善于挖掘这些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因为,目前体育课的教材均是由简单到复杂,大多按逻辑思维思路编写而成,讲究逻辑的严密和系统的完整。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则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学比赛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比赛半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技、战术分析,总结成败的攻防战术,提出各队讨论5分钟,商量下半场的战术打法,教师作适当提示,给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机会,等比赛结束后再点评。

二、在课堂讨论中注重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此老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在学生做练习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应在前一节课先将练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查阅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所练体育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练习手段和方法,课中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教法手段,选择切合本人实际的练习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指令与本人选择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练习的“自”。

2.在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发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问题引导、课堂组织、讲评和实施间接指导的作用,积极营造讨论的气氛,灵活掌握课堂教学的导向。例如,进行足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以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人数相对较少又相对较为熟悉的小组,小组成员极易处于一种更为放松的学习氛围中,从而使思维更活跃,发言更踊跃。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3.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表现自我、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机会。例如:在足球射门教学中,传接球上为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射门,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想像力得到交流,技能最终得到提高。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

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如学生形态、教法研究等)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足球技能很难有足球活动的创造力,因此,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而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情,并抓住创造性兴趣倾向性、广阔性、效能性品质,引导学生以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激发学生创造发现的动机。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论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是建筑“创新”大厦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万刚,胡小军.体育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 (6):123-125.

第4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泰语演讲 口语教学

一、引言

思辨能力培养在西方教育界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并逐步贯穿所有专业领域的思辨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在国内,外语教育界目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外语教学过于重视培养语言技能,而忽略思辨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外语的教学中如何继续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针对泰语演讲中思辨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同时结合泰语演讲教学的现状阐述如何在演讲中培养思辨能力。

二、思辨能力的定义

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解释、分析、推断、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中国古代即有“慎思之,明辨之”的说法。但思辨并不是我们国人的优势。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思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外学术界的关注焦点。

在最近二三十年内,国外学者就思辨能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就其定义形成了两个权威的理论框架。一个是“特尔斐研究”模型,该模型“把思辨能力理解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而上述判断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思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探究工具”。另一个是Paul和Elder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即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该模型的中心是思维八元素。他们认为思维应该有目的、问题、信息、基本概念、假设、特定视角、推理、启示,这八个元素形成思维的循环链。

与此同时,国内对于思辨能力的研究现阶段还处于起步,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但已引起了教育界,特别是外语教学界的高度重视。林崇德提出了“三棱结构”模型,其中包括六种因素: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材料、思维自我监控、思维品质、思维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该模型的一个优点是将自我调节置于顶部,具有统管全局的能力,位于其他因素的上一个层次。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仅包括计划、检验、调节、管理与监控认知能力,还对非认知因素起着同样的作用。

文秋芳提出了高层次思维能力的理论模型,主张将思维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元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处于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受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从以上分析可知,思辨能力涵盖高等教育目标所涉及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及论据评价能力。

三、泰语演讲中思辨的重要性

关于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没有被广泛用于外语专业教学中,目前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的思辨能力的研究相对其他外语会比较多一点。既然英语专业学生本身的思辨能力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小语种的专业课程也应该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

在泰语演讲课堂活动中,当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时,只会进行一般性的日常交流会话,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力度,很难连贯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容易习惯和满足于用母语进行浅层次的会话交流,较少就某一个话题连续地深入阐述,因此限制了他们思辨空间和语言运用的深度。其次,在演讲活动训练中,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教师往往较多进行重复的机械性的口语练习,而较少进行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再次,教师更强调学生用语的准确性,善于纠正语法、词汇错误,忽略语言表达的内容逻辑性和思维创意性。所以,大部分学生尽管能够用泰语表达他们的想法,但由于仅限于课本上固定的表达句式和主题范畴,因此不太容易满流信息的基本要求。这促使演讲教学不应停滞在教会学生单词和短句的初级阶段,而应有意识地通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思辨在演讲中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辨意味着创造。演讲活动具有动态性,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锻炼思辨能力。教师对学生口语进行反馈评价,并让学生反思,重新修改和重演同一话题的演讲,从新视角提出新内涵。其次,思辨在较高层次上影响演讲内容。演讲者在内容展开时能对话题的目的、范围、途径和意义进行全面的思考,整体把握演讲的推进。再次,思辨能加强理性分析能力。思辨的内在要求理性分析能力,要求演讲者在演讲活动中摆脱固定模式的禁锢,提高对话题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第四,思辨能帮助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丰富的内容和清晰的思维有助于语言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说出令人信服的关键话语,明了地传递出思想。最后,思辨在活动中起着整合作用。通过思辨,学生可以在思维层面探寻演讲内容的一致性,使内容发挥整体效果。因此,在泰语演讲中强调思辨,既培养了学生对话题进行综合处理的逻辑分析能力,形成新概念新思想,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演讲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演讲活动主要包含两个层面:语言和思辨。思辨层面以语言层面为载体,并位于语言层面之上。语言层面指演讲具有主题性,能运用通顺连贯的语言表达主题。思辨层面关注的是理性的深度思考。所以,要提高泰语演讲水平,实现有效交流信息的目的,就必须从这两个层面上培养思辨能力。这同时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分析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内培养学生泰语演讲思辨的意识。大部分学生实际上是有要学好泰语的强烈主观意愿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依据外语口语教学的规律,建立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口语训练手段,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训练中,从而有效提高泰语演讲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自主训练为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对学生的参与行为多鼓励、多褒奖,给学生创造心态良好、要求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语法不必逢错必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从被动的听课者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和思辨能力。

在不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还应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特别是思辨能力。首先进行扩宽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然后进行思维的聚合、抽象训练,并通过加工丰富的素材,从而提高话语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表现为看图说话、故事接龙、转述、分组讨论、辩论等。这些课堂内的训练形式带有较强的表演风格,易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只要学生主动认真参与,勤于思考,加强训练,就能使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真正发挥出提高思辨能力的作用。

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输入应融入学生的语言逻辑训练中,这对提高演讲思辨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泰语演讲活动时,即上课前,要选择典型性的场景和主题作为语言输入的内容,提供学生学习的模板。这些模板能缩短学生课堂上的思考时间,帮助他们对语言主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并有效表述出来。学生通过创造性学习,从模仿到创造,学会用泰语进行分析性的思考和系统性的陈述,但要避免灌输现象。因为学生的泰语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是靠自己扎扎实实苦练出来的,不是仅仅靠教师从外部灌输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要不断要求学生反思,给学生体会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领悟和内化演讲活动的价值,使演讲思辨水平不断提高。

2.在课堂外提供口语思辨能力的途径。由于泰语属于小语种,因此目前我国的泰语口语师资、教材等教学资源较为短缺,泰语课程主要采用大班教学,加之课时有限,学生人均的课堂口语训练时间比较少或者说极其有限。所以如何使学生学会在课堂外自主学习,积极地思辨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学习,共同提高,营造共同进步的氛围。大多数的口语练习,特别是基础练习,都是以交流为目的的。因此,学生的课外口语训练特别强调配合和坚持。教师要认真设计提高思辨能力的多种训练形式,建议或布置给学生,安排学生在课外以结对或小组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课外训练任务。

其次,多种形式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切合学生就业实际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泰语朗读比赛、泰文歌曲赛、泰语演讲赛等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创造学好泰语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使用泰语的机会。由此,激发学生的泰语演讲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辨,使学生从语言到思辨产生质的飞跃。

五、结语

在泰语演讲活动中进行思辨训练,体现演讲与思辨能力的辩证关系,不仅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流利性和深刻程度,还能使学生通过思辨能力的训练,逐渐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演讲中的思辨能力培养要从篇章内容和层次结构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准确表达意义,根据逻辑关系渐进展开,为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教师只有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泰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2]张子宏.论思辨能力的特征及其语言知识间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

第5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 历史 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04-02

新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和研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规律。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以一个历史事件为圆心,把自己的思维扩散开来,延伸出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你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样的教法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能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创新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时,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国有一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法令之前,担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给十金。”人民感到奇怪,只是观望着,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便又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去了,他果然获得五十金重赏,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要坚决执行。同学们知道这位改革家是谁吗?学生很快答出是商鞅。我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实行变法?变法的内容和结果怎样?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何被施以车裂之刑?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课本入手,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例如,在教学《六王毕,四海一》万里长城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提问:

(1)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特点?

(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地点在哪里?

(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

(4)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开凿灵渠?灵渠的开凿有何作用?

通过讨论和学习,学生的思维活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灵渠的开凿对桂林有着重大意义,建议学生去灵渠实地旅游考察,了解灵渠在今天发挥的功能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灵渠的旅游资源。

2.巧用材料,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下,教材不只是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的思维回到历史中,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认真研究材料,通过解读真题,弄清知识点和材料的变化规律,当堂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巩固、强化,做到查漏补缺,力争知识无盲区。具体训练步骤: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根据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思考,结合课文知识点来答题。第三步,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

例如,在教学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时,设计了以下材料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分封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3)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三、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引导。

例如,我在教学《三国鼎立》时,引导学生思考: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于孙刘联军。你认为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最后得出结论:失败原因:孙、刘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启示:应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必然失败;重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在思辨中与文本“对话”,还原课堂本真,实现知识的积淀,人文的浸润、智慧的构筑,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思考。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发展思维,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问、会思。这样,充满真情、闪烁思维火花的课堂一定会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第6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方法

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

一、改革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7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引导;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67-01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生物作为一项培养学生科学认知、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中也要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民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积极性

“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在生物教学中采取民主教学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合作教学,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

高中生物知识大多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相对困难。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良好思维技能

俗话说“学贵质疑”,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便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转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不少关于微观知识的内容,由于缺乏现实的参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率较低。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善于采取教具演示,运用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技能

生物教学中不是简单的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中学生物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8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特点;措施

一、高中物理和抽象思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物理学是对物质基本的结构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对一般规律以及所应用的试验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自然学科.研究的范围相对来说是比较广泛的,涉及了比较多的未知领域,这些领域具有着神秘的色彩,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物理学有着属于自身比较完善的科学方法,一是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二是分类与比较的方法;三是科学推理的方法;四是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可以迁移到别的领域.也就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其他的一些领域上的发展,为学生在以后的发展领域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认识特点就是智力的表现,是需要对其进行开发的.每一位学生的智力都具有比较大的潜力,主要就是在于开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抽象思维能力属于智力的一部分,同时还会产生连锁反应以及举一反三的作用,有利于其他方面智力的开发.

2.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所需要人才的要求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2 ].而抽象思维能力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在决策以及行政方面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在设计以及管理等方面也有更好的作用,如果没有抽象的思维能力,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也会处于下降的局面.

三、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的抽象思维主要是以物理的概念为基础,通过物理概念、物理上的判断、物理的推理等形式,进一步反映物理事物的本质,最终要达到对物理判断以及物理事物本质的认识.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抽象的思维能力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物理上的问题,对物理概念进行构建以及获得物理相关的规律,并及时的解决物理问题.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比较多的途径,例如,在物理概念形成以及物理规律建立时,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学生可以在大量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力的概念,同时还能够得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进行作用的本质.可以在物理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大多数的力学问题中,不仅物体大小的影响可以不计,物体的形状的大小的影响也是可以不计,为了有效的突出物体质量这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可以通过物理抽象建立质点模型[3 ].

2.因材施教

从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一些思维引导方面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性思维的能力.由于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成绩以及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的鼓励他们,让他们慢慢的思考,逐步的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3.试验中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会有比较多的试验课程,教师可以结合试验进行辅助学习,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亲手操作试验,并发现试验的现象以及得出有关于试验的相关规律.并对试验进行有效的观察,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规律进行总结,这就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4 ].

参考文献:

[1] 杨树桃.发挥课本插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25(12):102-103.

[2 ]鲍永.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认知过程把握与教学策略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10,25(12):104-105.

[3] 庞建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课程学习:中,2011,26(12):104-105.

第9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素质教育;多元思维

毋庸置疑,初中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积极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成为最为主要的课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何从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出发,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多元思维的简述

积极研究思维活动规律成为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思维所涉及的内容众多,包括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是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基本概念分析,多元思维也被人们称为三维思维以及立体思维,该思维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与模式,是从整体角度出发对问题加以分析,能够将思维对象的外在全貌进行展示,从而更快地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从基本属性的分析,多元思维具有客观性、前瞻性、多维度的特点,是从空间、时间等角度出发,对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在新时期,积极树立正确的多元思维,对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元思维培养策略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备受关注,初中英语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也成为当前的关键因素,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因受几千年传统文化以及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者在面对教学时往往会呈现出特定的思维,其中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仅仅从一个角度出发,缺乏创新思维以及能力。然而多元思维最为主要的特征便是灵活性、独特性以及流畅性,所以初中英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突破传统的思维约束,从其他角度分析,不断解决问题。另外,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а生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加以分析,这样一来才能获得知识,才能发散思维。此外,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的解题、习作还有词汇等,均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与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发散性思维训练计划。举例说明,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2000多个词汇,但是因为受到国情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背诵、记录单词的时候往往存在难度,很多时候会出现学了新词忘旧词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初中英语教师需要从多元思维模式出发,可以将一个词与另外其他的词语进行关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仔细想想与哪些词汇有关,并且第一时间段内找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及逻辑性思维

在激发学生多元思维中,直觉思维以及逻辑思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主要集中在直觉思维,甚至未经思考便会得出答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但是因为直觉思维存在缺陷,所以还需要采取逻辑思维进行整理与分析,实现对问题的分析、观察、对比,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事项与问题。当然,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实现逻辑思维以及直接思维的整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则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要知道,初中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均有逻辑关系,比如,议论文会包含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记叙文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等。所以英语教师需要在课程中让学生对英语文章的主题、结构、衔接的方式有所了解,在掌握词汇基本含义的同时,能够通过语篇分析的方式锻炼其直觉思维以及逻辑思维。

(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可以让人更好地处理问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成为激发学生多元思维的关键因素,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识别真理、假象,那么才能进一步发散思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要实施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方式,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对作品的基本含义有所了解,并且还可以通过个人分析进行判断,从课本中寻找出有用的消息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四)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通常情况下,英语教师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多个小组,并且按照相应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划分,在优生的带领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英语教师提出相关问题之后,可以经过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在思考与验证中发散思维。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往往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且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关键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在多元思维能力培养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融合其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成绩以及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白宇.浅议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159.

[2]冯娜.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45-46.

[3]芦雪瑾.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