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

第1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 语用学 大学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们的一门学问它强调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语用学的基本理念

现代语用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言语行为理论、语境理论和会话合作原则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是由奥斯汀提出来的他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种形式。他强调言语行为的意向性和目的性。随后塞尔(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他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一个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这是对语言行为理论的发展。提出语境理论学说的英国语用学家弗斯(J.R.Firth)认为意义是话语和话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格赖斯 ( H. P. Grice) 的合作原则理论则强调言语交际的双方都有相互合作、以求交际成功的愿望, 因而双方都必须遵守合作原则的准则。后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仿效格莱斯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合作原则最终被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原则所修正。纵观这三大理论其核心概念都是语境注重对交际过程中语境作用的研究。人们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交际场合(时间和地点)、交际性质(话题)、交际参与者这些都属于语境的范畴。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会直接受到语境的影响同样的人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一些语言行为是否得体。

2语用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2.1教学指导思想

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是根本的、深远的。这在大学英语教材的更新换代中可见一斑。从最初的精读课程到后来的综合英语课程再到现在的视听说课程大学英语的教材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不过这正顺应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需要,学校和社会都不断强调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实现能用英语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外语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2教学方法

当语用学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时候就产生了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其宗旨是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开展语言交际侧重锻炼学生对交际方法的掌握帮助其深入理解各种情景下语言交际的特点。具体做法是将课堂自定义为生活中的某种场景运用各样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2.3课堂教学

在语用学理论的作用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被削弱相应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得到巩固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在教师为其创设的课堂环境和情景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语言语法以及句法结构再也不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而更加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情况将社会语言环境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真实情景更加接近。语用学理论的提出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切实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质量和实用性。

3语用学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3.1加强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

语用学理论主张要将英语语言知识放到具体的语境当中来理解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英美文化、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认同感进而培养他们的英语式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能够很好的带动其英语语言的学习及应用。

3.2构建真实的语言环境

构建真实的语言环境是语用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创设一种真实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强调交际的真实性将语言学习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交际的目的。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挑选学生经历的活动、熟悉的话题、或社会热点事件来作为课堂活动的素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实物等方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起来也就相对真实学习过程也就相对轻松、愉快。

3.3采取多种教学资源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科书及其配套资源还要合理的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英文报纸、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广播、电影以及各种在线学习平台上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英美文化以及具体语境下的语言表达。另外利用情景教学方法和交际法等教学手段来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语用学理论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语用功能掌握语言行为的实践意义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渠道来加大对语用文化差异的介绍寓知识教学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之中以便使学生正确和准确地使用外语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牛昂杨.从语用学理论角度来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海外英语,2015(12).

第2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教学理论;影视后期制作;应用

近年来随着影视后期制作的蓬勃发展,其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地凸显出来,进行“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探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进行影视后期制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影视后期制作的水平,还能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影视后期制作教学的发展。

1“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概念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主要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并且对课堂的进度进行把握,不再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教师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目的,教学形式上也采用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辅助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凸显其自主学习性,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

2“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原则特点

2.1以学生的感受为主

在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主的影视后期制作课堂中,应以学生构建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为主。教师不应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注重学生本身的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一直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以课堂提问为例,针对为何要进行影视后期制作的学习这一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不用将所有的问题都设置好固定的选项,而是应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思考和思维的发散,在提问时,尽量选择“请大家谈谈对影视后期制作的看法”这种发散性较强的问题,尽量避免“影视后期制作是不是非常重要”这种比较单一化的问题形式。

2.2教师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

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主的影视后期制作课堂中,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向引导者的角色作出了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无须进行知识点的直接讲解叙述,而是通过多方面、多途径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自主进行影视后期制作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课堂形式自主开放

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主的影视后期制作课堂中,需采取较为开放的课堂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音乐、投影图片的形式,全方面多途径的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3“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要点

3.1重设教学目标,创新教学体系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主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在影视后期制作课堂中,应摒弃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师在课堂上仅针对考试中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除理论知识外,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逻辑思维的提升,更应注重学生影视后期制作软件的实际操作掌握能力,转变教学模式,从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向以影视后期制作软件的使用为中心,创新教学体系,推动影视后期制作课堂的发展。

3.2改变教学途径,转变课堂形式

教师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中,主要充当引导者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要改变原始的教学途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且在课堂形式上尽量应采用学生与老师都能参加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影视后期制作课堂中,经常需要进行上机操作,使学生掌握影视后期制作软件的使用,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软件功能的讲解外,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关注,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

3.3利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主的影视后期制作课堂,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行转变。由此可知,在影视后期制作课堂中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在课堂前将影视后期制作中剪辑和特效处理后的影片与原始影片做对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平等的进行课堂小组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学生由强制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第3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建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111-03

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得不到社会的一致认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往往为了追求所谓的应试成绩而实行的英语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英语的教学模式仅仅围绕英语的语言属性进行教学,忽略使用语言的客观情况和主体,缺乏主动启发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总结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的优势和弊端,提出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生态模式。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与学两个方面,将英语的教放在学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实践证明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语的现代化教学水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

1.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一定先进教学理念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它主要是将英语的日常教学植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对英语基础文化概念理解并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英语语言的学习。英语生态教学主张以英语文化为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英语思维和英语语言的结合,从而达到英语教学活动中一种完美的教学状态。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引导因素。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中的片面追求英语语言学习的教学状态,将在英语生态教学模式中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改正。学生在进行英语生态教学的过程中,应从整体出发,从思维和行动上进行英语文化的实践,将英语思维结合到英语的思维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思维和语言学习的动态统一。我国的英语教学情况受到母语(汉语)、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教学整体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影响英语教学情况的动态因素,使之更好地为英语的教学而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将学生所在的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和英语的文化进行一定的比对,使之对英语文化实现更充分的认识,从而在动态生活中自然形成一定的英语思维,这就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系统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英语生态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是进行英语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的英语语言学习系统中,使英语思维成为贯穿学生终身的自觉意识,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形成一定的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能力。总之,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片面的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学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

2.生态哲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建构的影响

在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中,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支撑。生态哲学在英语生态教学的构建中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生态哲学是一种融合生态学理念的哲学体系,经过学者的理论构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概括的哲学体系。生态哲学是随着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富含时代气息的哲学模式,对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在生态哲学的视角中,所有事物都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事物每个方面的运动都是这个生命体内部的一种运作。生态哲学不仅能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人文科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现代英语的教学活动中,相关的教育学者应用生态哲学的先进理念,对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开始重视英语与文化、学生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发展成英语的生态教学模式。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在理论的指导下与我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从而在实践层面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较为理想地实现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

3.教育生态学对英语生态教学的理论构建

在生态哲学的理论影响下,一些人文教育的行业也开始思考自身的生态发展问题。其中,教育生态学就是在这种思潮下出现的一种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学研究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始终是与工业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传统教育的教育理论、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基本都有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痕迹。在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中,主要体现的是工业文明下的教育价值观念,人们对于教育方面的生态性没有进行充分的重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都在走应试教育的传统路子。这种教育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学生学习成长的生态性,从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而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出现,给积弊甚深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策略。教育生态学不单单注意教育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注意到教育活动与其周围环境的种种内在的联系,将教育中的各种现象和教育上的改革联系起来,这样就为教育的现代化提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当今生态学理论逐渐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大背景下,教育生态学理论也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2]。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生态学的直接影响,因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生态教学模式。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身就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生态教育学思维的指导下,英语的教学模式逐渐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当然,对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具有更加密切关系的还是生态语言学的建立与发展。

4.生态语言学对英语生态教学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是将语言学与生态学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一定的融合,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在生态语言学中,人们对语言存在的文化环境和语言使用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而发展出语言学理论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相作用的关系。人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与环境进行着一定的互动,而且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如地缘,文化,政治)的影响。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种文化和环境上的生态系统。使用多元的价值观念来进行语言学理论的构建,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语言学习的新的角度。英语的生态教学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生态语言学的直接启发。在英语的教学研究当中,生态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思维创造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二、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应用

在进行英语生态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汲取,同时还要注意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只有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将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功能发挥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在进行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生态教学目标的确立,同时还要明确在生态教学模式中所确立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使用符合英语的生态教学方法,最后还要对生态英语的教学活动进行一定合理的评价。只有在理论上建立一定的体系,才能将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完整地应用到英语教学实践当中。

1.英语生态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理论要求

在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中,首先应该对其教学的目标进行一定的确立。生态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和我国新时期的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在教学中首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习英语的信息,并且督促他们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在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应将英语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应该让学生形成英语是一种独立学科的观念。只有将英语的学习和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生态化教学效果。在英语能力的培养上,生态英语教学模式应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将英语的文化与汉语的文化相比较,使学生提高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力。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目标的确定首先是达到一定的语言教学目标,其次是对学生的思维和综合素养进行一定的提高,最后达到升华学生精神,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目的。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从英语语言应用的实际出发,综合提高学生倾听英语、理解英语以及用英语表达的能力。生态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应该掌握在英语情境下和他人沟通的基本能力,并且还可以达到在英语语境中进行文学阅读的能力。在交往和实践中提升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是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理论下对英语交往句式的生搬硬套,而从英语中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进行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体系,明白一些英语语言中的使用规则。例如,英语的语法规则、拼写规则以及发音规则等。只有在实际过程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在生态化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我们不应仅仅关注英语的语言教学,还应同时渗透英语语言背景下的文化,使学生的思维呈现一定的生态的整体性[3]。

2.英语生态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生态英语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还应该科学地选择合理的英语教学内容。生态英语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在生态英语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关联性。英语的学习必然要以英语的文化为主要的背景。英语课程的学习不外乎对于英语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安排英语生态教学的内容时,我们应该将一种动态的、循环的理念融入到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在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英语语言要素上的关联性,只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一定的英语语言功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在教学中也要注意适当的英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添加,只有在实践中操练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提升其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的熟练性。生态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听、说、读、写多维一体的教学结构,只有做到了内容上的合理安排,才能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经过自身合理的加工,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实际上的教学价值引导。生态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应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相适应,例如,将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网络时代英语新词的使用情况纳入到生态英语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生态英语教学模式的鲜活性和时代感。

3.英语生态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

英语生态教学模式中,我们还应该把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只有使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英语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在生态英语学习中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可以将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人文知识教学等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提炼出一套生态型的英语教学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中,正式讲授的方式是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选择。但是与传统的冗长、内容繁杂的英语授课模式相比,我们应该对正式授课的时间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讲授完成之后,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消化、吸收的时间。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与老师在一定程度上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老师随堂进行解答,这样互动性的教学过程也是英语生态教学模式中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的生态模式下,我们还应注意培养他们阅读英文名著的习惯,提升他们对于英语文化的修养。例如,要鼓励学生阅读《双城记》《哈姆雷特》《简爱》等经典的英文名著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应该适当地采取一定的直观教学的方法。例如,在对初级学生的教学当中,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一定的英文单词,诸如“hard”“soft”“cold”等单词,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之后进行相关的英文填空。将生活中的元素充分地运用到英语教学生态模式中,可以很好地提升英语学习的生活化氛围,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结语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的低效性已经愈来愈受到来自各方的诟病。因此,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是新时期英语教学活动的一大进步。英语教学的生态模式将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考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一定的更新,更加适应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趋势。只有使得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达到一定的平衡,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吴文.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语言教学观[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罗国太.英语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与构建路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第4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钢琴 教学理论 改革 借鉴

由于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本身就属于舶来品,它出现在我国的时间并不长,至于相关教学理论研究也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从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开设的钢琴教学课程来看,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教育理论与方法仍然是当今钢琴理论教学的重点,综观这些借鉴经验,不仅方法多样化,而且有很多理论在应用于钢琴教学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试验。

从西安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的相关课程来看,教师借鉴采纳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下笔者将重点介绍几种具体的钢琴教学理论。

首先是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一种重要的钢琴教学理论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完全不同,它十分适应于当下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教也不再单纯地传授学生钢琴理论知识,而是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及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与积极创新性,西安音乐学院对这一教学理论做出了大量实践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宏观的掌控,以此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分析最后的教学成果,根据结果再进行进一步探讨与理论实践。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具体问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以及与同学的相互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践体验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定与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理论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课题参与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与评价。

关于研究性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笔者也作了一些参考,从西安音乐学院的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在开设课程之前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研究型教学理念,要明确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在实施过程中继续走程式化的老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不怕学生出错,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要在钢琴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概而论,避免打击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同时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于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用建构主义理论完善传统教学理论中的不足。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在于,认识的获得是对既有知识和认识的主动建构,自从皮亚杰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在这样一种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学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在此笔者要指出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对于钢琴教学的影响。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课堂气氛的和谐与自由,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设定不同的音乐情景,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钢琴学习中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实践中探索钢琴教学的具体方法。

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钢琴教学也是当今国内外钢琴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开始从教育心理学着手分析钢琴教学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种类和内容比较繁杂,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西安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情况。

多元智能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它从人类智能构成的多元化出发,认为学生作为一个智能个体有着充分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西安音乐学院的教师根据这一理论探索出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参与,为激发学生思维而教学的教学方法,如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钢琴教学探索了新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迁移理论也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对于高校钢琴教学的开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注意发展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当下高校课程开展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能恰当而精准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以往的教学评价,教师往往只是看到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以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评判标准,而发展性评价则是终结了这样一种不客观的评判标准,以高校教师的钢琴教学课程评价为例,钢琴教师首先从观念上对该课程的内容作出大致的衡量,通过实施中的具体情况作出客观性判断,不再以学生单纯的钢琴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而是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纵向发展的具体实际,从学生个体身上看到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发展性评价教学理论中,教师、学生与教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而存在,作为一种处于动态趋势的评价标准,发展性评价不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促进其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几种钢琴教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安音乐学院对于国外钢琴教学的理论方法有着十分活跃的应用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钢琴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且运用到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实践当中来,这对于发展我国钢琴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时展精神。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同时依托多学科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钢琴教学展开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从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这一单一性的学科理论建设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正呈现出整体性全方位的深化与改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我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第二,钢琴教学的对外借鉴反映出了目前我国钢琴教学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改革正是我国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是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我国钢琴教学从点到面、从理论指导到具体实践都作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视野下我国钢琴教学才得以向前迈进,才能有了明显的深化与发展。

第三,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也显示出我国的钢琴教学正处于一个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趋势不仅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趋势,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等发展共同面临的大问题,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是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是我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的必然走向。

在对外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不能盲目崇外,在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理论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不断思考如何将国外理论充分为我所用,只有充分将借鉴与继承相互结合才能够提高我国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可.探析茵格尔顿“情感论”在钢琴音乐中的体现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J].北方音乐,2010,(07).

[2]申华.对高校钢琴教学中民族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

[3]赵青.钢琴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0,(09).

第5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是外语教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结合的产物。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家Jane Willis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前期任务、任务环及语言聚焦。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鲁子问在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中提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真实的教学材料,设计真实学习任务与真实运用任务,解决学生的课堂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平衡问题。”

2.功能、形式、任务相结合原则。让学生在任务履行中感受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掌握语言功能的能力。

3.梯度性原则。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三、The Advertising Game任务型教学设计与实践

笔者在北师大版必修模块四The Advertising Game的教学实践当中,根据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内涵和任务设计的原则,初步探索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课堂教学中的模式。

本课的中心任务是阅读教学,旨在通过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了解广告游戏的相关信息,了解广告的构思、设计、影响及作用,欣赏广告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任务前

在设计阅读任务前,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几幅画面精美的广告图片,特别是本地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广告,并观看了CCTV拍的公益广告FAMILY。让学生充分感受广告的无限魅力,激发了他们阅读The Advertising Game的兴趣与欲望。

2.任务中

阅读任务一:利用已掌握的Skim和Scan的阅读策略,完成T or F问题。

任务组织形式:Individual silent reading;任务完成形式:Check and answer。本项任务针对全体学生设计,参与面广,难度较低,能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阅读任务二:学生仔细阅读、关注细节并完成以段落、内容的表格:如:

任务组织形式:Careful reading individually;任务完成形式:Pair work。本项任务设计同样针对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默读的形式,利用上下文的线索精确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所表达的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广告及其功用和影响。

阅读任务三:Language focus,帮助学生探索语言奥秘,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词汇,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继续为完成后面的交际任务做好准备。同时关注课文中的Gerunds,为下一节课的语法教学做准备。

3.任务后

第6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问题;建议

管理学的形成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由此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潮。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教学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影响管理学教学成效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单从教学层面上看,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将影响管理学教学的成效:

一、管理学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策略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型学科,科学管理的兴起、行为科学的产生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广阔的知识面,多学科背景是极为必要的,只有自身对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缺乏多学科背景或者知识面狭窄,会严重影响到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管理理论学派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难度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行为科学理论随之产生,其中以梅奥的“社会人”假设为代表。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之后,以西蒙的“管理即决策”的管理科学理论产生。直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各种新的管理思潮,如学习型组织、公司再造等,我们将之统称为现代管理论。除了容易令学生混淆的管理理论和学派,管理学中的组织、决策、计划、领导、激励和控制这几种要素包含的知识点复杂多样,仅一个“激励”就包含了三类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三类理论又分别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如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理论包含了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显示性需要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理论学派复杂多样,管理各要素知识点复杂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各个理论学派之间存在的关联及先后顺序,除了让学生了解管理各要素,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案例教学法的不当运用影响教学的成效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选取很困难,现有的案例资料大多较为陈旧且对于知识点的涵盖比较单一、生硬,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大小不一,形式化的案例教学时有发生。

四、传统授课方法的单一运用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部分管理学教师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方法,填鸭式的教授学生管理学知识点,从定义到内涵,从特性到功能,从途径到作用,延续一贯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教学毫无创新,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管理学教学成效。

(一)梳理学科脉络体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由众多学科支撑的交叉型学科,涉及范围广,研究对象复杂,管理理论和学派多。因此清晰明确的学科脉络体系,贴近生活的学科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理清管理学的学科脉络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学习,所谓纲举目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这是有效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第一步。

(二)有效利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实践

科学的选取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针对现有案例陈旧、知识点涵盖单一和生硬的情况,一方面,学校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购买可用于管理学教学实践的管理案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用大量的资金购买最新的管理学实际案例,将其用于管理学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现有案例进行慎重的筛选,力求案例教学落到实处,不能将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三)尝试新型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管理学教师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德尔菲法等讨论和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新的授课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提高其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提高管理理论水平

通过管理实践活动,学生对于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思考。因此,管理学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第7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育 理论 实践 创新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兴趣,而且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展开,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教育通过有益又有趣,寓教于乐的形势传达给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轻松氛围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并且感悟语文的人文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语文课“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 将拼音的学习直观形象化,提升学习兴趣,打牢基础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根据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有两个阶段就是“童年期和少年期”,这也是在小学过程当中最主要分布的两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小学生具有的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潜力,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该以一种生动有趣而形象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避免其枯燥性,而要提升其有趣性。

语文二字,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而在湘教版小学语文中,不管是学习“字词句段篇章”,无非就是语言和文字的集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深入到语言和文字当中,首先要学习拼音,这也是在小学语文当中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将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化。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拼音教学形象生动化,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在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及其组合当中,每个字母的读法和写法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形象化的将读法用现实的声音表现出来,将写法用形象化的事物勾勒出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知,这就能提高有趣的记忆效果。

像字母a,发音“啊”,写法又像张开的一张嘴,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发音“啊”,让学生张大嘴,大声读出,随后教师可以引入一小故事,“大家感冒发烧的时候,去医院看大夫,大夫让你张大嘴,并且要喊出“啊”的声音,这个字母a就是你在看大夫的时候用到的字母,圆圆的“肚子”就是你张大的嘴,而这个“啊”的发音就是你喊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字母,这样有趣的故事引入,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有效展开,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当中,探究了学生在学习中感官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结论是最好的学习效果就是学生“眼耳口手”的综合运用,这样比单纯听或读要高出20%至30%的效率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避免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有效的学习角度有效渗透,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学习和探究。

课文《咏鹅》的多媒体教学展开运用。

骆宾王的《咏鹅》,我们用这首简单的小诗来做例子,简明扼要的说明一下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以此类推,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全方位的运用,提升学习的直观有效性,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的有效参与,起到事半功倍,寓教于乐的作用。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小诗简单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描述的是一只白鹅在绿水里畅游的情境,读完后,我们身临其境,好像就是到了那幅图画之中,感觉在眼前的就是“白鹅、绿水、红掌和清波”,整个画面有这四种色彩组成,令我们很开目,而且伴有动作和声音,这就是“曲项和向天歌”,这首小诗如果单纯的去讲解,学生不会有一种完美的感受,也体会不到大自然赋予语文的视听之美,这就需要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了。

教师提前搜好视频,或者做好幻灯片,配上声音,而且带有朗读,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跟读,同时能够看到鹅的图像,“它仰着脖子向天上唱歌,同时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火红的掌拨着清清的水,仿佛在自由自在的玩耍”,这样,一幅绝美的“咏鹅图”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口读和手写,多种感官并用,会很快的记住所学的每个内容,而且体会到了大自然之美,在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得到了美的升华和素养提升,这就是我们教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实践的教学中,也总结了经验,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提升教学经验,逐步提高。

三、 注重学生能力教育,以能力实践反观理论学习。

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包括语文的学习都不是培养书柜的,不是培养和电脑比赛的机器,而是通过知识理论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能力来带动知识的运用,从而进行理论知识的反观学习,从而查缺补漏,提升运用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对能力的培养就是强调要建立在理论基础知识之上,因为理论到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通过能力来加深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情感,达成学生人文素养。

在现代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同时都提到了对学生心理及情感的塑造,在教育学当中强调从知识的教学中提升出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事准则,在心理学当中强调学科素养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培养及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从中升华出一种情感,一种人文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学习中得到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完美教学,既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同时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的灵活应用与创新,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具,在实践教学当中不断的进行体会与摸索,形成适合自己,有适合学生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从小学开始就提升起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做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最终形成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正确运用,受益于学习、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社会文献出版社

2、内蒙古大学《小学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第8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教学论;历史自觉;教学论史;实践转向;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3-0063-06

迎着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浪潮,面对学校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教学问题,学人们大声疾呼,教学论研究应该“转向”并“回归”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走下去”[1],只有实践才是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根基”与“原点”。[2]教学论作为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研究者当然应该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有效回应实践中的教学问题,构建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的教学理论体系,而非关在象牙塔的书斋里“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教学论研究的实践转向为教学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教学理论创新又引领着教学论研究的实践转向。然而,教学论研究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转向”和“回归”实践?教学论研究者应通过何种途径使理论向着实践“走下去”?换言之,人们在教学论研究中能否脱离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而纯粹基于当下实践中的经验或现象?黑格尔曾经告诫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能脱离学科发展历程中已有的思想和成就,他以哲学研究为例,提出“哲学就是哲学史”[3]。

借用黑格尔的著名论断及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4],尤其是在强调“回归”教学实践的今天,教学论研究(包括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尤其不能脱离教学论史,两者无法彻底分开。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教学论研究者不仅要适应学科建设的内在需要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也需要顺应国内外教学理论研究的演进逻辑和趋势走向,对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持有清醒的认识,具有一种学科建设的历史自觉意识;从研究者个体的角度来说,数学研究者不了解数学史不会妨碍他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学家,但教学论研究不同,其关注的是人生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内容的丰富和复杂正是在教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展开的。教学论研究者只有与以往的教学论学人进行不断的“对话”,才能真正进入这些问题并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答。对教学论史一无所知,一来就大胆提出一整套“自己观点”的“教学论研究者”,难以真正进入教学论研究的殿堂。[5]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具有历史的胸怀与国际的视野,研究者才能明了和把握教学论的发展方向,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要深化教学论研究,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论实践转向和理论创新的发展道路。那么,在历史自觉的意义上,“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的意蕴到底是什么?其价值何在?是否能够脱离教学论史而进行专业的教学论研究?并以教学论的立场和方式面向教学实践?能否离开教学论史而实现理论体系的创新?本文将深入分析并努力解答这些问题,以期在教学论研究回归实践、创新理论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切实推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持续发展,而不至于脱离历史、矫枉过正。

一、“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的意蕴

所谓“教学论史”,顾名思义,是指对教学论这门学科发展历程的探讨。它通过剖析历史上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产生以及变革过程,探寻教学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规律,为当下的研究提供借鉴。教学论是教学论史的总结,教学论史是教学论的展开。教学论史实际上是积累教学知识和学说的一种方式,它与教学论的发展有着天然联系:一方面,教学论的发展要基于以往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和积累的成果。翻阅教学论经典著作,无论是中国的《学记》或是外国的《大教学论》,会发现当下关注和研讨的教学问题并没有完全超出这些经典教学论著所涉及的范畴,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都是教学论史中“相似的问题和相继的问题”[6];另一方面,教学论史研究无法脱离对教学论的整体思考及其具体教学问题的考察。对教学论史的梳理和阐释要以研究者的教学理念作为参照系,需要不断借鉴教学论的已有研究成果。因为教学“相当忠实地重视人类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历史的兴盛时期,还是衰败时期;无论是历史的进步时期,还是失望时期i也无论是历史的和谐时期还是冲突时期。”[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论史的研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不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史”,它同时也是教学论的研究,是将论、史和现状相结合的探索,主要是为了现在。到了一定层面,对教学论史的梳理和阐释实际上已同教学论研究的阐发难以隔离,最终达成两者的整合与统一。因此,“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强调教学论研究中以“思想”呈现的“理论和实践”同“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教学论是历史性的教学思想,而教学论史则是教学思想的历史。

教学论是由研究者在对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和教学观念的构建中形成的理论体系,研究者自身的思维特征、关注的教学问题、继承的教学传统、生活的社会年代等都会对其提出的教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者个体对所处时代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同历史上已有的教学思想、所处时代的教学思潮密不可分。从古至今的教学论研究者,都是在以时代的名义阐发个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以个体的身份讲述时代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学论研究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以及个体性的风格”[8]去探索人类社会中的教学问题,总是以一种历史性的教学思想形态而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由教学思想所构成的教学论史,就是教学思想的历史。在这一历史当中,不同时代的教学论研究者在其学说中展现了历史性的教学思想及其所思考和探索的教学问题,推动着各类教学实践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思想相互碰撞,并呈现了理论形态的教学研究成果,从而构成了教学论持续发展的基石。每个时代的教学论研究,都必须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否则,无论是普通学者还是学界大师都无法在教学论研究的道路上前行和攀登。

虽然中国近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与引进西方的教学论分不开,但在研究当下中国的教学问题时,“那种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系统的教学原理的观点”,完全照搬西方教学论的思想、或打算在教学实践研究中丢掉“历史包袱”和“理论负担”、一味“创新立异”的“雄心壮志”,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在学校教育类型逐渐多样化、层次结构日益复杂化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教学论体系。”[9]“我国教学论遗产是非常丰富的。先秦诸子百家之言、《学记》和‘朱子读书法’等等之中所蕴藏的教学论思想,有许多是非常精辟的,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辉。”[10]因此,如果刻意忽视或脱离这些传统教学思想,便难以真正掌握并有效解决当下的教学实践问题。研究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与传统教学论思想不断“对话”的过程。

教学论史作为“教学思想的历史”,在发展历程中,任何一类教学论学说都不是某个研究者的“自圆其说”,而是同一时代或不同历史时期教学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其基础则是理解和掌握历史上已有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现象或问题的研究如果脱离教学论已有的历史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会因为缺乏教学论史的根基,而误将某种教学理论视为能够解答所有教学问题的绝对真理,甚至把一些早已被时代和实践所抛弃的学说,当作新颖的教学论知识。因此,在研究教学问题时,以“教学思想的历史”中“历史性的教学思想”为背景或参照系,便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就当代中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而言,从根本上来说乃是中国教学论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教学论研究的科学化发展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西方化,而只能是对多元的历史传统和外来文化,做一番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选择与文化重构。因此,应正确认识到“教学思想的历史”中内在的历史根据和源头活水,这种意识就是教学论研究者的历史自觉。

就教学论中的专业概念和术语而言,某一“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尽管人们会分析、使用各种教学论概念,但对于专业性的教学论研究者和普通的教学研究者是不同的。在前者眼中,这些概念中积淀着丰富的教学论史,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元素;而对后者来说,教学论概念仅仅是教学研究中的词条而已。以对“教学”的界定为例,在普通的教学研究中,只是一个确定的“定义”和“结论”;在专业性的教学论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在古今中外的视野与比较中思考和把握这一概念,“教学”既不是给定的“定义”也并非固化的“结论”,由此才成为各个时代研究者批判反思和创新发展的对象,从而提出了各种富有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的“教学”定义。人们在阅读缺乏专业性的“教学论”著作时,通常会发现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即其论点是“独到的”,论据却是“教条的”,论证则是“独白的”。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作者不了解教学思想的历史,缺少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坚实的研究基础。因此,深入理解并正确把握“历史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想的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教学论史作为教学论研究的基石,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教学论研究实践转向的历史自觉

以历史自觉的方式转向并回归教学实践,是以掌握已有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为前提。在教学论研究中,“理论”并不是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而是由历史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所升华而构成的思想体系。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提出了一种共同的说法,即“实践渗透理论”、“实践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实践”、“实践总是被理论‘污染’”等[11]。这就是说,教学论研究者怎样认识教学实践、看到怎样的教学实践、如何要求教学实践、期待怎样的教学实践、将把当下实然的教学实践变成何种可能的教学实践、如何评价变革后的教学实践,都离不开教学论史中已有的教学理论。因此,研究者在研究和变革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明白,正在从事的实践探索“渗透”和“负载”着什么样的教学理论?是一种拥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理论,还是某种“时髦”的、或“过时”的甚至“偏狭”的教学理论?

教学作为一种培育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特殊交往活动,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推移不断生成。[12]当下的教学实践固然是历史的积淀,但对于缺乏历史自觉的研究者来说,当下的教学实践可能只有未来没有过去,或者只明白教学有历史,但是教学的历史在他们头脑中仅是一个概念,与当下的教学实践并没有联系。这种研究者发展到了极致,便成为关注于“当下”教学实践的“教学专家”,而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的教学论研究者。教学论研究毕竟不是局限于“当下”教学实践的研究,当然也不是专注于“过去”教学实践或教学理论的研究,而是作为历史和现实连续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历史”和“当下”在教学论研究中并非截然对立,因为教学论“历史的知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时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现在之中。”[13]教学论如果缺乏“教学思想的历史”,其本身便难以成立,研究者不仅无从了解教学论的过去,更无法在前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学论建设和发展的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实践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通过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两种方式观察、理解和探究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作为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中介,教学理论是对教学经验的提升,通过教学理论探索教学实践,两者之间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的存在,教学理论研究才能超越表象思维和形式推理,从而全面地洞察教学实践、深层地反思教学实践、理性地剖析教学实践、有效地引导和变革教学实践。因此,当前人们对教学论研究“脱离实践”的批评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是,人们通常忽视了教学论研究到底以何种方式“面向”并“回归”实践,换言之,究竟是以教学经验的方式还是以教学理论的方式转向实践。部分研究者甚至对教学实践研究持有一种误解,即以探究教学实践之名,往往只局限在“经验”或“表象”,而非教学论的层次上提出、思考和解答教学问题,并冠之以“叙事研究”或“行动研究”的名号。这种缺乏批判反思的“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缺少深厚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教学理论探究,把教学实践研究变成“调研(实验)数据的堆砌”或“教学(经验)案例的总和”,[14]因而无法对教学实践做出应有的理论把握与提升,将实践与理论、现状与历史相对立,刻意限定研究的视野与范畴,就“实践”论“实践”。

例如,当前我国教学论学界正积极呼吁开展“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术研究[15],这对于突出教学论研究的中国本土特色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有研究者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学论研究狭义地理解为继承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关注中国特有的教学问题。“中国不是孤立的中国,不是地球中的孤岛。”[16]实际上,当人们从国内外教学论史的视野看待这一问题时,便会感受到“中国特有的教学问题”实际上是当前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性教学问题,以及研究者以何种方式解决世界性教学问题,而并非地域意义上在中国的教学实践场域中所发生和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学论研究的实践转向一方面要强调教学思想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也应重视教学实践积极向教学思想趋近。因为教学思想对于人们观察和解释教学实践问题、理解和变革教学实践方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当代中国教学论研究,不只是要实践地“面向”世界、现代化和未来,更要以理论的方式“面向”世界、现代化和未来,从而在教学论研究历史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中国教学实践的传统与特色,塑造并引导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

三、教学论研究理论创新的历史自觉

教学理论是教学论的构成与实体,其生命强度和发展趋势事关教学论学科的生死存亡。但在当前,随着教学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反理论倾向”的露头,教学理论无用论甚嚣尘上,教学理论的生存空间受到空前挤压,生存危机接连浮现。有学人分析指出,教育教学理论正处于“萎缩、退化”之势。[17]在这一“危机”下,为满足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需要,教学论研究者胸怀历史、立足实践,切实推进教学理论创新就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教学理论的创新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获取丰富的教学理论资源;二是发现教学理论中存在的矛盾。只有获取相应的教学理论资源,才有可能发现其中存在的理论矛盾;而发现了已有教学理论中的矛盾,才能优化并合理运用相应的理论资源。正是在获取教学理论资源和发现教学理论矛盾的双重互动中,教学理论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一)以理论的方式探索教学问题

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教学论研究者必须首先以理论的方式洞察并剖析所处时代的教学问题。学校教育充满着错综复杂的教学问题,涉及教学制度、教学政策、教学领导、教学目的、教学价值、教学模式等不同领域。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属于促进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教学问题,既不能仅仅凭借某个教学工作者或研究者的“经验”、“思考”或“独创”来解答,也不能只依靠“调研(实验)数据的堆砌”与“教学(经验)案例的总和”来论证,而是需要以建立在通晓教学思想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教学理论思维为基础,才能在历史自觉的层面上达到对当代教学问题的全面洞察、深层把握、批判反思和有效变革。离开以“教学思想的历史”为基石的教学理论“创新”,既经受不住“教学思想的历史”的追问,也难以接受所处时代教学实践问题的考验。

(二)掌握教学理论的内外部冲突

教学理论创新,还需要教学论研究者在对所处时代教学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时,一方面重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外部冲突,另一方面深刻掌握各种教学理论之间的内部冲突。由于教学论研究者身处不同的社会文化、继承不同的教学传统、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这些差异较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背景或导向,通过研究者对教学实践和已有理论成果的研究,构成各种理论形态的教学论学说,进而成为人们观察和思考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例如,教学论研究者在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启发”、“教学对话”等主题时,无法回避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再到康德、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教学思想。一个中国学者研究这些问题时,不仅要重视国外经典的教学理论和学说,更无法回避从孔孟、老庄、朱熹到程端礼、朱孔文、俞子夷、陶行知等学人的教学思想。离开对这些教学理论资源的关注和反思,就难以深刻地提出和研究教学问题,更谈不上教学理论的创新。

(三)化解教学理论资源中的矛盾

在把握教学论研究内外部冲突的基础之上,研究者应“从内向外看,由下往上看”[18],发现教学理论中存在的矛盾,以新的理论去突破和解决存在的矛盾,正是在不断发现和扬弃教学理论矛盾的过程中,教学论得以持续发展。忽视教学理论资源中的矛盾,缺少教学论史的深厚积淀,教学理论创新将始终是纸上谈兵。当然,发现和把握教学理论资源中的矛盾无法一蹴而就,研究者不仅需要长期艰辛的教学文献积累,更需要灵活扎实的教学创新思维和能力。比如,布鲁纳在继承杜威教学思想的过程中,客观地扬弃了杜威建立在“做中学”基础上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中存在的矛盾,诸如缺乏系统性、过于生活化等,根据当时美国社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新形势,构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论史的意义上,正是由于布鲁纳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获取了杜威教学论的理论资源,真实地发现了其中的理论矛盾,并以变革教学现状的历史自觉面向教学实践,才提出了一套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结构主义教学论学说。

综上所述,要使教学论研究保持必要的实践张力与理论动力,必须将“教学思想的历史”纳入研究视域。因此,倡导教学论研究的“历史自觉”以及“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并非刻意标新立异,也不是反对教学论研究“回归”实践、实现理论创新,更非把教学论归结为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或把教学论研究限定为对教学论发展历程的探索。其真实意蕴,是坚持教学论研究的历史自觉,避免将教学论研究(尤其是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论史研究相互割裂,将传统经典教学思想有效地纳入当代教学论的研究范畴,从而在教学论研究的“历史”同“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对话机制和思想交流平台。“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这个命题的真正价值,并不是要刻意凸显或夸大教学论史在教学论研究中的地位,更不是要以研究教学论史替代对当代教学实践问题、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而是强调在教学论研究逐渐转向实践并积极创新本土教学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应避免将教学理论误认为教育家教学思想的罗列、教学文本的堆砌以及教学经验的总和。教学论研究的生命力,源于在教学论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探究,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理论。因此,只有理解和把握“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史”的真实意蕴与核心价值,才能实现以教学论历史自觉的方式面向和创新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这种研究转向,要求从事教学论研究的学人深长思之、谨慎行之,在思想上悬置对域外流行教学思潮或研究模式的盲目崇拜,在实践研究中合理运用科学方法,避免对“实证”、“数据”、“经验”和“案例”的痴迷,让自己置身教学发展的历史情境之中,从历史源头开始,顺流而下,按照中西传统教学思想的内在理路,去呈现其所包含的教学思维方式、教学价值体系、教学知识性质等在内的完整的“教学思想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血脉联系才能在教学论研究中重新贯通和“对话”。

参考文献:

[1]

安富海,教学论研究者为什么“走不下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2(7):26―31.

[2]李森,陆明玉,论教学论的实践性与实践教学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7―121.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13.

[4]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赵鑫,李森,中国教学论科学化的意蕴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32―36.

[6](法)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

[8]孙正聿,“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49―53.

[9]熊明安,中国教学思想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

[10]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1.

[11]孙正聿,超越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36.

[12]李森,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

[1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

[14]涂元玲,论关于教育实证研究的几个错误认识[J],教育学报,2007(6):14 20.

[15]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6]李政涛,李云星,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17]龙宝新,论教育理论的退化与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1―9.

第9篇:教学理论在教学当中的运用范文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有50年的光辉历程,它的研究面广,涉及的问题多。应用语言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生活实践是应用语言学理论最根本的最终来源。应用语言学特别强调所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常常要一边解决实际问题一边建立和完善应用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教学的发展历程

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主要内容。在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催生了各种与其理论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最早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就把语言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结果。在语言教学理论中,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要学会一种语言,必须进行强化刺激、反复刺激,才能产生深刻反应,达到记住并运用的行为,这就是听说法的由来。听说法在教学中主张强化训练和句型重复训练的方法,使学习者在强化重复中形成语言习惯,达到学会第二种语言的目的。听说法的核心是听说领先,即重视口语。听说法在语言教学中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以听说训练为主,听先于说;读写训练为辅,读先于写;所有语言活动围绕句型展开,认为句型是教学的基础;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模仿、练习、记忆和重复刺激来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在语言教学中只教语言本身,不教语言文化知识,同时教学要借直观的语境来进行。

到了50年代,产生了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即“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由于生成语法对语言的习得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因此对语言认知教学法产生了直接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而当时流行的听说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具有口语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要求,语言学界对听说法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在生成语法这一理论影响下便产生了认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现规则和创造性运用规则的过程,对一种语言整个规则系统的学习重于简单的模仿和学习,掌握好规则就可以自己造出句子并对各种新的句子进行理解。认知教学法强调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运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交际中所需要的句子;强调语言学习就是掌握规则,而不是掌握某一种具体的句型;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全面发展;允许学习者犯语言错误;广泛采用视听教具和其他媒介创造情景来进行交际性的操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以发挥和调动学习者的能力为主。认知教学法从习得的角度探讨语言教学,促进了语言教学的深化。它主要的贡献在于重视学习者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运用能力。

随着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在美国兴起,交际教学法也随之诞生。交际教学法把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注重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把语言意义放在首位,注重语言变化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做客、看病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它认为学习外语不能脱离使用外语的情景,外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言规则和机械地操练句型,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交际情景,学生是交际者,老师发起学生间的各种活动,有时自己也参与进去,而学生间的活动是大量的。交际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以话语为教学单位,教师在体现交际情景的话语中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语言教学方法的了解,我们应该充分看到每种教学法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灵活运用使其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由于我国大力普及高等教育,连年扩大生源,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生源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在进行外语教学时也出现了很多困难,无法使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和在将来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摸清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好恶、兴趣和愿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使用各种教学法,既可以采用某一教学法,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

1)分级管理,小班授课  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评测,不但包括书面评测,更多的是口语方面的评测。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是从小学、中学一直学习外语,但却不能讲出几句像样的外语。分级管理有利于口语同一水平的学生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教与学,进行某些项目强化训练;同时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进步程度,随时调整教学班级。小班授课的好处就是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性,更好地模拟出语境进行实际操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开口讲外语,突破开口的心理障碍,看到每天的进步就会无形中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2)区别制定学习目标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短期目标,使其容易达到,目标的可及性可以消除学习者的心理恐惧感。对书面和口语基础都很差的学生,就要采用听说法,首先就是从最简单的听说训练开始,通过不断的模仿、练习、记忆和重复来形成语言习惯,使其能简单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增加学习者的词汇量,这里的词汇量是指学生能够做到听说的词汇量,在此基础上同时加强其各方面的训练;对于口语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学生,使用认知法或者交际教学法,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习者突破原有句型的限制,利用有关的语言规则,自由创造出交际中所需要的句子,并将其运用到英语交际中,使其在不断的交际过程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对英语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规划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这一矛盾,把学生的整个大学英语学习过程(课堂、课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而不仅是对一个学期进行规划。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分类和呈现方式分类的基础上分解教学任务,将其划分为学生课外独立自学和在教师指导下的教材学习两大板块,然后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教材学习的同时,提前公告本期教学目标内容,使学习者知道自己的能力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么去自主学习,实现学习从量变到质变,建成以学生为主的英语学习全过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4)创造语境,鼓励学生多加练习 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广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在现实中,好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没有更多使用的机会,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其提出具体要求。针对学生基础差的情况,鼓励学习者及早训练开口说英语的能力,使他们养成靠耳朵吸收,用嘴巴巩固的习惯,在生活中更多使用英语,不要单单光靠眼睛学习英语。并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英语广播电台练习听力,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把自己掌握的语言能力发挥出来,消除犯错的恐慌,营造一个学用英语的环境,弥补课内教学之不足,尤其是听、说方面之不足,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处在英语交际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习得,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5)不断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学习者的积极性是通过不断的进步来激发的,任何学习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除积极提供外部有利因素的同时,千方百计调动起决定作用的学生这一内部因素,使学习者主动地学习英语。对基础差的学生多关心,多帮助,多组织适应他们能力水平的教学活动,让他们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英语口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多为其提供展现舞台,通过和外国人的直接接触,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使其感觉到外语水平的进步给其带来的便利,增强其提高英语水平的积极性。

6)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弄清楚学生的诉求,知道学生最想学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多采用学生关心的事物作为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也可以通过学生提供,只要是学生感兴趣就可以,这样就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或者营造出学生最想见到的语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允许学生犯错误,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辅导作用,通过不断的操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三、结束语

语言学习是教与学、学与用的的过程,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成果不断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价值,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把通过CET-4作为最终目标,而是把英语作为工作学习中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就会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高效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之路任重而道远。所以在外语教学上,不管是听说法、认知法还是交际法,都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来灵活运用,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摸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同时又费时少、效果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芳

听说法与认知法之对比(外语)2008.4 消费导刊

[2]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1990

湖南教育出版社

[4]于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