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儿美术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初中;美术素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术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广,大到现代各类建筑、工业,小到一些手工艺品。美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既能让人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又能增强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但在我们农村初中,生源绝大部分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来自外来务工子弟,美术教学资源和能供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素材较少,即使学生想买美术用品,它的渠道也没有那么方便,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成效。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育。”这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合理开发丰富多样的美术课程素材,创造性地拓展校本课程。为了促进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我们需要就地取材,尽可能地在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美术素材,充分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教学。几年来,笔者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美术素材开发遵循三个原则
1.尽量在学生生活环境中取材,材料要新颖、有趣味性,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笔者学校的学生生源基本来自于农村,美术用品的单一性不仅影响课堂作业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于是,笔者就从选材到制作主题,都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如图1、图2、图3,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选择这些材料,让学生觉得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减小与艺术的距离感。
另外,学生对于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特别喜欢接触曾经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虽然是初中生,有趣味性的素材同样也吸引着他们,并能从中看出他们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制作成美术作品,获得快乐的同时,同样能大大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2.材料要容易获取,数量充足,便于储存
笔者学校是寄宿制农村初中,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寻找身边的材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就尽可能地在校园范围内寻找素材。从室内到室外,引导学生发现废旧材料的美,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制作美术作品,并且寻找的材料在数量上至少要满足一个班人数使用的需求量。
笔者学校有36个班级,产生的废旧材料容易达到需求,从而使美术课顺利进行。比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平均一个班每天大约要买15瓶饮料,几天的饮料瓶收集基本就可以满足一个年级的需求量。收集到的瓶子就可以制作成各种美术作品。学生能全程参与收集与制作的过程,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会发现原来这么普通的事物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最终激发了他们对美术课的热情。另外,收集并巧用废旧材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及环保意识,提倡学生进行低碳生活,进一步提高学习生活的乐趣。
3.材料要实用,有开发潜力,尽可能的一材多用
材料尽可能达到最高利用率,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还可以把它各种不同的形式美展现出来。在这些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探索,研究各种不同的方法,特殊材料就用特殊的方法去表现,达到创造美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三例
1.鸡蛋上画脸谱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新的教学环境,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而且热情高涨,笔者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尝试使用特殊材料。让七年级的学生用水彩笔、蜡笔、彩铅等美术基本用具在煮熟的鸡蛋上画脸谱。
材料主要来源于学生每天早餐中食堂现有的水煮鸡蛋,或者是家里自有的鸡蛋,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并且充满好奇:上美术课带鸡蛋做什么?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后,课上用鸡蛋代替白纸,用材新颖了,学生在课堂上也就表现得很活跃,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快乐且全身心地投入,从而使他们对美术课有了浓厚兴趣。这样的尝试,无论在视觉还是绘画技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具立体感,画起来也需要学生有更多技巧及耐心。比如,脸谱画在鸡蛋哪个位置合适?怎样才能做到对称?鸡蛋表面坚硬光滑,用什么笔更容易在鸡蛋上造型……一系列问题学生都会在自己绘制的过程中一一思考探索并解决。
虽然用食物作为美术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浪费,但是能蛉醚生获得欣赏自己作品的愉悦感,感受不同材料带来的美的体验,既能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也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手指间的雕塑
九年级上册有《城市雕塑》一课,笔者从中受到启发,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雕塑,从而了解雕塑的一些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学校学生周末才回家,所以必须提前一周提醒学生准备,但是常常有学生过完周末就忘记带材料,这是笔者为什么尽可能选择在校园内寻找废旧材料的原因之一。另外,准备的材料要能够长时间地储存且要方便携带,经过多次尝试,笔者发现粉笔头是既容易造型又方便携带的材料。
笔者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以下几步骤:
(1)提前一天提醒学生收集材料、准备工具。学生可以进行“地毯式”收集,很容易就能满足一个班的使用数量。同时,让学生准备手头可以找得到的各式工具,比如写字用的自动笔头、圆规上的针、学生卡上的别针……
(2)强调上课中的各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制作雕塑的方法:雕、刻、塑、焊接等,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雕塑的制作方法的选择也不同。一件完整的作品几乎是一点一点用这些细小的工具磨出来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当细心。
(3)各抒己见,寻找小雕塑的保存方法。笔者让学生自己保存这些作品,有学生经过实践,找到了一个好方法,用502胶水浸泡。用502胶水浸泡过的粉笔头果然掉地上也不会碎。这是学生给予的提示,也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了知识双赢的效果,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进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材料节约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与美术》、九年级上册《烽火岁月中的版画》《以刀》都介绍了有关中国木刻版画的知识,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创作和工具材料,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木刻版画,知道版画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但传统版画是以木板为使用媒介,质地较硬,且价格略贵,因此,笔者把板材换成了更质地软,易造型的KT板,使它作业效率高,而且更有趣味性。这么大量的KT板材料同样也是来自于学校,有学校宣传栏撤下来的宣传板、物理化学实验室撤下来的废旧的管理制度板、各班级文化建设撤下的宣传板等,都可以被利用,经济又耐用。
板材不同,KT板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也不同。用削尖的铅笔画、刺、刮、压、划、扎等技法进行制版,用水粉代替油墨涂在制好的板上,进行压印。印出来的画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更有独特的肌理效果。由于版画的制作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手指间的雕塑
九年级上册有《城市雕塑》一课,笔者从中受到启发,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雕塑,从而了解雕塑的一些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学校学生周末才回家,所以必须提前一周提醒学生准备,但是常常有学生过完周末就忘记带材料,这是笔者为什么尽可能选择在校园内寻找废旧材料的原因之一。另外,准备的材料要能够长时间地储存且要方便携带,经过多次尝试,笔者发现粉笔头是既容易造型又方便携带的材料。
笔者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以下几步骤:
(1)提前一天提醒学生收集材料、准备工具。学生可以进行“地毯式”收集,很容易就能满足一个班的使用数量。同时,让学生准备手头可以找得到的各式工具,比如写字用的自动笔头、圆规上的针、学生卡上的别针……
(2)强调上课中的各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制作雕塑的方法:雕、刻、塑、焊接等,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雕塑的制作方法的选择也不同。一件完整的作品几乎是一点一点用这些细小的工具磨出来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当细心。
(3)各抒己见,寻找小雕塑的保存方法。笔者让学生自己保存这些作品,有学生经过实践,找到了一个好方法,用502胶水浸泡。用502胶水浸泡过的粉笔头果然掉地上也不会碎。这是学生给予的提示,也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了知识双赢的效果,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进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材料节约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与美术》、九年级上册《烽火岁月中的版画》《以刀》都介绍了有关中国木刻版画的知识,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创作和工具材料,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木刻版画,知道版画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但传统版画是以木板为使用媒介,质地较硬,且r格略贵,因此,笔者把板材换成了更质地软,易造型的KT板,使它作业效率高,而且更有趣味性。这么大量的KT板材料同样也是来自于学校,有学校宣传栏撤下来的宣传板、物理化学实验室撤下来的废旧的管理制度板、各班级文化建设撤下的宣传板等,都可以被利用,经济又耐用。
板材不同,KT板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也不同。用削尖的铅笔画、刺、刮、压、划、扎等技法进行制版,用水粉代替油墨涂在制好的板上,进行压印。印出来的画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更有独特的肌理效果。由于版画的制作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KT板既可以制作版画,也可以应用于各类手工作品的制作。比如用于灯笼、桥梁等手工作品内部的框架,十分轻便且不易变形。一材多用,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技能制作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作品有个性与活力,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无处不在。
三、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反思
通过实践与运用,笔者认为,发现并巧用身边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初中美术素材缺乏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美术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资源,丰富了美术课堂,使美术课更具创造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美术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体验欣赏特殊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同时,笔者也认为,作为教师,要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适应多元化课堂需求。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素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农村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进行大胆接触和尝试,并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因为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其掌握制作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美术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探索,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实践,为创造更有美感的作品而努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师用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
2.李建勇.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少儿美术,2007(02).
3.蔡艳静.低碳课堂从我们美术做起――在“变废为宝”中享受美的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8.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手工作品内部的框架,十分轻便且不易变形。一材多用,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技能制作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作品有个性与活力,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无处不在。
三、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反思
通过实践与运用,笔者认为,发现并巧用身边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初中美术素材缺乏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美术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资源,丰富了美术课堂,使美术课更具创造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美术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体验欣赏特殊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同时,笔者也认为,作为教师,要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适应多元化课堂需求。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素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农村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进行大胆接触和尝试,并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因为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其掌握制作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美术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探索,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实践,为创造更有美感的作品而努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师用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
2.李建勇.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少儿美术,2007(02).
【关键词】儿童玩具书;市场;前景
目前,幼儿图书的种类大致包括:图画书、玩具书、有声图书、录音带或CD、录像带或VCD。玩具书既有书的形式,又有玩具功能,它具有不易撕、耐脏、可清洗的特点,配合趣味十足、多功能的组合设计,既可操作玩耍,又可欣赏阅读,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本文结合我国玩具书市场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针对玩具书市场的发展路径提出相应策略,以期对我国玩具书市场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玩具书的由来及特点
书不仅可以看,也可以动手玩,这是大部分孩子对书的要求。书内嵌入让孩子可以动手去玩的玩具,或是一打开书,书中会浮出立体的城堡等,都是孩子最佳的玩具书。如《小宝贝妙妙书》,该书的折页不仅可以让孩子玩,而且摊开就成了一本造型书,非常有趣。“小波启思丛书”系列也是很好玩的玩具书,书中有趣的折页可以让孩子享受看书的惊喜,孩子可以一遍遍地翻阅,乐此不疲。20世纪中叶,玩具书开始在英国流行,当时的书页大小近乎正方形,内含6张或8张彩色画页,有时画页之间插有文字页(尽管阅读内容常常很少)。当时一般的玩具书定价一般为6便士(约0.6元)一本,印在亚麻布上的每本为1先令(约0.7元),这种版本可以说是“不会损坏的图书”。这些玩具书的首创者是迪安父子公司,他们也是较早使用彩色印刷照相制版术(同时也有手工着色)的人。彩色印刷是这种玩具书在推销时被大肆宣扬的主要特色。当时的玩具书题材通常是传说故事和某些原始传说的韵文。到了1858年,迪安父子公司拥有200多种不同的6便士儿童玩具书,且都是杰出的产品。许多出版家,如著名的沃恩和劳特利奇也开始利用这种样式与他们竞争。
二、我国儿童玩具书市场的现状
1.儿童玩具书的种类
(1)布书耐翻阅、玩耍的布书,无论宝宝们怎样撕咬、摔打,它都不容易坏,就算宝宝们把它弄脏了,用水清洗马上就恢复原样了。这种图书很适合爱撕书、爱啃东西的两岁宝宝。(2)洗澡书洗澡书质地轻盈、柔软、坚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泡在水里——一刻也不肯安静的小宝宝们就可以拿着它一边洗澡一边看。这种洗澡书适合好奇心重的两岁宝宝,经常借撕、啃的动作来探索他们的童书世界,洗澡书会格外受他们的欢迎。(3)立体书将立体书翻开,书中的主角就会主动跃入眼前,而且会呈现立体的形态。这种特殊的翻阅方式会引起孩子浓厚的兴趣。立体书纸张较薄,适合3岁以上,懂得爱惜的小朋友。
2.我国儿童玩具书市场的现状
在我国,购买儿童玩具书的读者有八成是儿童监护人或教师,很多出版社并没有将儿童放在首位,而是将成人假想成读者,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也造成我国的儿童玩具书市场呈现过于浓厚的功利色彩。(1)追求档次,价格昂贵在我国,有130余家出版社专门出版儿童读物,出版的儿童玩具书有1万余种,年总印刷量达6亿册。走进各大书店或母婴店,我们都会发现包装华丽、琳琅满目的玩具书,但是随手翻阅不难发现,这些玩具书除色彩艳丽,装帧花样繁多外,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一本简单的玩具布书,经过精美包装,价格比普通玩具书高出40%以上。很多包装精美的系列玩具书,几乎都要上百元。而这些玩具书大多内容单薄,无太多文化内涵。儿童玩具书如果一味重视利润而不注重书籍的内在品质,势必要被市场淘汰。(2)语言成人化有些出版社没有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考虑书籍的内容,导致孩子们难以理解玩具书的知识点或科学史。例如某出版社的《中国少儿百科全书》,每页的内容都通过立体书的形式展现,但其中的文字讲解却晦涩难懂,有时介绍的知识成年人都无心阅读,何况是尚不识字的幼儿。要求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掌握知识,本身就背离了儿童的接受心理和实际需求。如果玩具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孩子很难理解并运用,这样不仅浪费了孩子的时间,而且会让他们失去原有的兴趣。(3)应试教辅泛滥在我国读书市场,教育和少儿两类出版物占了很大比重。教育领域的图书主要用于课程辅导,尽管应试教育一再被社会各界批评,但是知识类的书籍仍然是我国图书市场的利润主体,加之我国独特的家庭结构,家长大多有望子成龙的心态,这也是驱使商家在利益面前选择将应试教辅内容加入儿童玩具书中的原因。
三、儿童玩具书市场的发展路径
1.合理引导儿童玩具书市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儿童玩具书已经融入很多成年人的浮躁及功利元素,如果儿童图书市场一味任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出版社什么赚钱做什么,势必给儿童图书市场带来鱼龙混杂的图书。为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严格针对儿童玩具书市场进行出版管制,把好关,将优秀的儿童玩具书推向市场的同时,淘汰不符合儿童需求的玩具书,为我国儿童图书市场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2.加强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优秀的儿童玩具书需要作家贴近儿童的生活,切合儿童的心理,兼顾文学及思想价值。出版单位应不断研发创意产品,科学利用好市场营销策略,对优秀的玩具书作品,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读者的购买行为。虽然研发作品的前期投入巨大,但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3.树立出版社品牌意识
在儿童玩具书市场,对受众市场尚处于成长期的幼儿来说,出版社要本着对孩子负责、对家长及社会负责的态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将读者需求放在首位。随着儿童玩具书市场的产品不断丰富,读者已不再是盲目消费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主张,消费也在逐渐趋于理性化。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有品牌意识,崇尚自己喜欢的某几个品牌。如近两年我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玩具书品牌“冒险小虎队”系列等,其品牌影响力和口碑在图书市场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列。与此同时,国外的玩具书品牌也在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并抢占了较大市场份额。国内的出版社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儿童图书市场占据优势,必须树立明确的品牌意识,着力打造优秀的品牌图书。玩具书是以创意决胜负的,大家都绞尽脑汁希望在书的格式上寻求突破,追求造型的变化。笔者希望以后儿童玩具书能够多方面探索潜在的表现方式,在造型、美术方面注入更独特和细腻的设计,不要制作那种玩一下就扔掉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白树亮,和曼.全民阅读推广中少儿图书出版的机遇与挑战——以儿童图画书为例[J].出版广角,2013(13):80-81.
[2]段弘.以儿童绘本为例看少儿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广角,2013(7):72-74.
[3]刘小霞,陈秋月.以体验式阅读引领低幼儿童读物出版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3(6):41-43.
[4]陈晖.网游图书:互联网时代的游戏阅读[J].中国图书评论,2013(8):93-97.
“我是陈凌真,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七(8)班。我喜欢读书,尤其是英文原版书籍。一本本有趣的英文书让我沉醉,也让我了解了很多的课外知识。” 优雅大方的谈吐,恬淡温和的笑容,这是陈凌真给初初的第一印象。交谈下来,初初觉得陈凌真最大的闪光点莫过于对英语学习的执着与热爱。今天,初初就和同学们一起聊一聊陈凌真学英语的“那些事儿”。
故事
家庭环境从小熏陶
不同于很多小孩童年时沉浸于动画片,陈凌真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接触英语了。这和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家人为陈凌真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爷爷早年在外籍商船上工作过,英语发音非常标准,爷爷经常给小凌真绘声绘色地讲当年他是如何用英语航海命令指挥舵手(quarter master)开船的,如“hard to port”(左满舵)、“full speed ahead”(全速前进)等。小凌真就跟着爷爷学发音,尝试着接触英语。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陈凌真的发音自然是十分标准。说到发音,在美音和英音中,陈凌真坚持学英音,她觉得英音特别好听,透露着贵族范儿。
家庭成员中,陈爸爸也非常喜欢英语。爸爸在高校工作,因为工作缘故,经常会接触到英语。小凌真上幼儿园时,就被爸妈送到学前英语班,学习英语字母、发音和简单的单词。小凌真被老师手上有趣的道具、好看的动画片以及好玩的游戏所吸引,慢慢喜欢上了英语。
爸爸为了启发陈凌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给陈凌真准备了一部复读机,让她在上下学的路上可以听自己喜欢的英语磁带。陈凌真听的比较多的是课文、课外学习资料、英语故事以及英文歌等。陈凌真还特别喜欢看影视原声作品,“我喜欢看迪斯尼的童剧,《小鹿斑比》《疯狂动物城》《冰雪奇缘》等。”“let it go, let it go, 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看着《冰雪世界》演绎的奇妙故事,陈凌真也会情不自禁跟着哼唱影片主题曲。
听英文磁带和阅读对英语学习固然很有用,但与人用英语交流是提高英语水平更直接的方法。爸爸平时会用英语和陈凌真进行交流,“你能开一下窗吗”“你能给我倒杯水吗”“自己去写作业吧”这些简短的英文对话就贯穿在陈凌真与爸爸的日常生活中。周末的时候爸爸也会带陈凌真出去玩,到了景点之后,爸爸会用中英文相结合给她介绍景点,陈凌真如果有问题,都会用英语问爸爸,如果有不会的单词,也会向爸爸请教。渐渐地,英语成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简单的交流方式。
学好英语,听说读写是关键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习英语,除了勤练,还要巧练。
陈凌真是一个喜欢“故事”的人,身为高中教师的妈妈,会经常从学校图书馆给她借英文原版书籍。所以,陈凌真从小就阅读了很多英文原著,比如《小王子》《典范英语》等。刚开始,陈凌真是被丰富的图片所吸引,但内容并不能看懂,总要抱着英文字典查生词,查多了还不一定能记住。后来,陈凌真掌握了方法――遇到反复出现的生词就会查字典,这样便于记住中文词意;对于只出现一次的生词,尽量从上下文去推测词意。这样一来,陈凌真不仅能读懂文章大意,阅读速度也提高了。日积月累,陈凌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越来越有信心。
对于英语课堂的学习,陈凌真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老师讲完语法之后,陈凌真会自己整理所学的知识点。为了更加熟悉语法,陈凌真会用这个语法造句,如果这个句子造得对,就把它整理到语法本上,这样,陈凌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语法笔记本。陈凌真还有一套独特的背单词的方法,就是边读边写边记。
英语学习是陈凌真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陈凌真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英语学习方法:学英语最重要的就是听、说、读、写。听就是多听单词、课文的录音。说就是要创造环境和家人用英语交流,或者和同学讲英文,让自己时时刻刻处在英语的环境里。读就是大声朗读课文或短篇文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记住英语的语句表达方法。写就是积累的过程,英语写作要靠多听、多说、多读,积累词汇、句式和语法用法等,才能比较通顺地写出来。
学会勇敢地表达自我
如果说英语学习是输入的过程,那么英语演讲就是输出。只有夯实英语学习基础,英语演讲才能口若悬河。对于这一点,陈凌真也是坚信不疑的。提高英语演讲能力需要语言环境,因此,陈凌真格外珍惜与外国人对话交流的机会,通过与外教的互动对话,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陈凌真也是英语演讲比赛的“常客”。
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时,陈凌真站在评委面前,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那大概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到现在参加过大大小小好多次比赛过后,陈凌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最早参加的英语演讲活动是南京市电视台少儿频道举办的少儿英语演讲比赛,当时初赛时评委是外籍老师,我一紧张,忘了一部分准备好的演讲内容,自然就被淘汰了。”有了失败的经历,陈凌真也明白了英语演讲不是死记硬背,英语演讲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想讲什么内容,怎么用英语表达。因此,陈凌真开始注重克服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线外教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会观察模仿外教的语言表达方式”。
英语演讲比赛中,对于让很多选手忐忑不已的评委提问环节,陈凌真也是信手拈来。最近的这次比赛,她的演讲题目是“友善帮助是给别人最好的礼物”,演讲完毕后评委针对她的演讲内容提问。评委问她所有的帮助都是友善的吗?陈凌真认为所有的帮助都是友善的,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出于自己的善心,如果没有善心的话,可能也就不会出手帮助别人了。她对自己演讲的主题深信不疑。陈凌真告诉初初,她一直很喜欢演讲,这一路走来她感觉到明显的进步,自己会继续加油努力的!
对语言的纯熟掌握让陈凌真能直接而深刻地接触西方世界,然而聊到个人爱好,她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难怪初初见陈凌真的第一眼会有一种温润儒雅、大方稳重的气质呢!
学好英语是一个精益求精、思考语言习惯的过程,英语演讲是一个充满激情、表达自我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真实的、努力成长的陈凌真。陈凌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印象
陈凌真家长:
女儿是一个善良、文静、有爱心的孩子,她生活独立自强,学习自觉努力,兴趣爱好广泛,比如阅读、舞蹈、美术、书法、弹古筝、手工制作等。课余时间经常阅读各类书刊,每周末的美术小班课风雨无阻;兴致来了,拿起琴谱就弹上一曲《渔舟唱晚》《茉莉花》等;太空泥、彩纸在她手里捣鼓几下,小动物、花朵等小玩意就诞生了。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审美转型期;色彩学习;引导
一、研究背景
(一)青少年在审美转型期的表现
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认为,少年儿童审美发展分为多个时期,其中有一个特定时期就是审美转型期。具体表现为:在小学生时期的学生似乎天生就具有“艺术家”的素质,凭自己的天性,自己的直觉,想到什么画什么,画至哪里算哪里。那些简练、大胆的造型,响亮、明快的颜色,丰富、新异的想象,常常使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们也扼腕叹绝。
随着儿童身体发育,视觉感受力提高了,知识的增长,又促进脑力发展。特别是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就会渐渐对原来的绘画形式不满意起来。他们开始不愿意再画儿童画,更喜欢表现接近真实的物体或景色。但又画不出他们喜爱的“成人化”作品。这样就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明显的失落感,产生了学习的困惑。
(二)审美转型期色彩学习的困惑
经观察发现,处在“转型期”的学生,在学习色彩时,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1.否定以往对色彩的认识。在儿童时期孩子们接触较多的是儿童画的色彩学习,许多孩子在色彩表现中习惯了主观大胆地色彩使用方法,而进入“转型期”的青少年,却感到以往的色彩表现方法和实际有着很大的差距。觉得以往的色彩表现方法是错误的,造成认识上对经验的否定,出现“不敢画”的现象。从而无法将儿童时期自信的“童子功”优势展现出来,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挫败感。
2.认同绘画标准的唯一性。“转型期”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开始喜欢以理性的逻辑分析事物,更多地关注表现对象的客观真实性。过多理性的色彩表现使学生认同绘画标准的唯一性,形成了在同一个教室里,儿童时期绘画个性截然不同的孩子,到了10岁以后居然在绘画风格、样式、语言上逐渐趋同的现象。他们专注形状,而缺少了色彩表现的艺术美。学生在色彩学习中压抑了个性发展和个体对色彩感受的敏锐性,老师在教学中也感到困惑。针对以上现象我开始查阅资料,研究解决方法。
二、研究界定
(一)审美转型期的意涵
根据查阅大量资料显示,以上现象的是学生进入审美转型期。儿童向青少年美术教育发展的过渡期,是一个从直觉表现到理性表现的特殊的美术教育时期。儿童绘画期与青少年绘画期的审美区别在于,儿童时期是以直觉来感知世界,用感性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世界,因而画面中所呈现的“美”是超乎寻常的。进入初中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心智的发展,他们开始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审美能力受到理性的制约。这就是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转型期”。对于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我们应根据少儿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转型期。
(二)转型时期的色彩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色彩学习这一内容我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整理出处在青少年审美转型时期的色彩教学内容,制订了审美转型期色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从认识上丰富对象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体系的初步认识。技能目标――尝试以临摹、写生的方法,超越直觉和偶然的色彩表现,发展个性表达语言。情感目标――顺应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色彩感知训练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个人所长,获得自信。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尝试和比较各种有效色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放下包袱,大胆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尝试和训练,了解色彩,从而熟练掌握色彩表现方法。
三、研究实践
(一)直面“转型期”,赏析经典、观察生活
在小学时学生在色彩练习时,往往选择色彩明确、对比强烈的对象进行描绘。但到了“转型期”,美术学习逐步要求表现更为具体、细致的绘画内容,因此,学生在进行色彩训练时往往认为塑造真实而立体的形象是最为重要的,这样色彩学习就出了偏差。如何锻炼青少年对色彩的分析比较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驾驭色彩的表现语言呢?我想首先应该让学生多观察多欣赏色彩作品,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认识色彩。
1.赏析经典的色彩作品。在多元文化发展的现代艺术领域,应让青少年有机会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有选择地通过艺术鉴赏开阔眼界,提高审美修养。王财贵教授说:“你要有好的文学素质,你直接读经典可以节省你很多时间。”我们学画画,应该直接拜大师为师。凡高的《柏树与星空》《向日葵》,康定斯基、马蒂斯的许多作品,可以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以下是我们以经典美术作品欣赏为基础展开的教学。
(1)欣赏。把经典的艺术作品,如:《柏树与星空》《向日葵》等以一种简洁、美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准备中获得最直接强烈的第一印象,使他们获得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体验。(2)评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说出感觉并尊重他们任何的想法。在欣赏交流中他们都会说说自己的观点,也会用一些专业的词语来评价,如:很夸张、颜色鲜艳,用了对比色,很强烈……有一次我们欣赏毕加索的《一个盲人的早餐》,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有个学生说:“蓝色带给我们宁静。”还有一个学生说:“蓝色主宰了整个作品,让我们感觉到画面中人物的忧郁,可能当时毕加索很贫穷。”他们在欣赏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和感受着。
2.擦亮感受色彩的眼睛。色彩的认知和应用,是孩子美术学习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许多孩子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色彩感觉和经验。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者还没让孩子把那灵敏的眼睛完全打开时,就急于告诉他们各种颜色关系,甚至帮助孩子把老师自认为完美的颜色挤在调色盘中。老师应该擦亮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自己来寻找色彩的奥秘!
(1)生活中的色彩。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生活,因为生活是永不枯竭的源泉,然而在一般人眼里,生活是平淡的,是没有光彩的,因为他们的眼睛里缺乏敏感的神经。这些绚丽的色彩等待着孩子去发掘,等待着孩子去感受,但是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发现生活色彩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在街头,五彩耀眼的霓虹灯;在商场,美丽的橱窗或商品……让生活中的色彩流进孩子的心田。
(2)四季的色彩。大自然是最优秀的艺术家,四季变迁不就是它匠心独具的杰作吗?春夏秋冬,就各有色彩的主旋律,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景物欣赏四季,如学校里的树,欣赏它们四季变换的色彩,然后画一画四季的树。“校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们去欣赏身边的美丽景色吧!”有条件常带学生去校园走走、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只有当他们能感受色彩,才能画出美的色彩来。
(二)深入“转型期”,多元感受、认知色彩
对处在“转型期”的学生,要一次就改变很难。需要有一个不断实践、熏陶的过程。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有目的地解决难点。可以分析、可以临摹、可以写生。都是让学生感受和认知色彩的好方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色彩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感悟。为了提高学生色彩搭配的能力,教师应该做好各种欣赏课程的安排,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家作品时感悟色彩搭配方法,利用前人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色彩实践。色彩作品欣赏中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如何搭配色彩比较好?这样处理艺术效果如何?”等问题进行反思,从中吸取丰富的经验。
课堂实录――有效的分析引导
师:高更的《市场》这幅画中,靠画面右边的那两棵树干画家用了偏紫罗兰的颜色,像这样的色彩在生活中存在吗?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呢?生答:――(师生问答省略)
2.实践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色彩辨别能力,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写生色彩的机会,指导学生边观察边调配,引导学生进行多次、反复调色练习,组织他们“玩色彩”。在学生共同参与到“玩色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实践中掌握调色经验、技巧。其实调色练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功、失败之分,关键是在实践中积累感受,方便学生在以后的绘画过程中轻易调出多种不同感觉的色彩。
实践练习――多彩课堂
3.联系比较
色彩涉及了很多艺术内容。如:在学习水彩画时如果纯粹地告诉学生表现技巧,如:如何构图、色彩的要求、疏密的处理等,那么估计要花很多课时才能产生一定的效果。我们实验用概括画面要素的方法,让学生分别将要素从画面中分解,来认识色彩明度、色相和冷暖的对比关系等,这种方法学生较容易接受和运用。
课堂实践――结合知识点分解训练
步骤一:分解。选择欣赏凡高的画,重点放在《麦田上空的乌鸦》,通过凡高的画,认识对比色、类似色、色彩调子,以及浓重的色彩效果。
步骤二:融合。了解相关色彩知识后,让学生也来表现一幅关于草丛的画,像凡高那样把激情融入到图画当中。美术创作、美术评论、美术史和美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三)超越“转型期”,融入入情感、找回个性
运用各种方法克服转型期的种种困难。在欣赏、分析和色彩基本技法学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的道理。这时在色彩课教学上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学习。这个创作可以是说说创作想法,画画草图等方式进行。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找出本节课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关注生活和情感表达上来,这也是本研究的目标所在。
1.色调限色表现。限定学生使用几种色轮上的相邻色,如邻近的冷色系或暖色系组织画面色彩关系,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描绘我们所熟悉的风景,要求色彩有和谐美感。
课堂实践《美丽的校园》――美丽校园,关注色彩冷暖,限色表现。构想:通过对冷暖色调的认识和把握,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活动:写生或参考图片资料构成画面,选择4至5种邻近色为主色,加小面积对比色,完成一幅风景画。要求:正确运用冷暖色,画面色彩鲜艳、协调,具有装饰趣味。
作品展示:
教师点评:学生选择临近的冷色系或暖色系组织画面色彩关系,产生色彩的和谐美感。
2.感受色彩表现。通过感觉刺激,如对人的五官神经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刺激作用,进行色彩表现。在如何观察色彩这一点上印象主义做得最好。在1888年冬天一位热情的荷兰青年离开巴黎,到法国南部去找南方强烈的光线和色彩,他就是凡高。他喜欢用纯色点划的绘画技术,使用一道一道的笔触,仅使色彩化整为零,重要的是通过感受色彩,用色彩和形状来传达自己的激情。
课堂实践《四季心情》――四季心情,关注季节特点,感受色彩。构想:通过符号和色彩表现自己情绪转变的过程,感受春天的复苏、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喜悦、冬天的寂寞。活动:挂历拼贴《春、夏、秋、冬》,色彩练习《四季的心情》。要求:感受四季植物的色彩变化,表现自己在四季中的心情感受。
作品展示:
教师点评:学生作业突破自然形态中色彩的局限,通过符号和色彩表现自己情绪转变的过程,色彩表现大胆、自信。
四、研究成效
本研究通过深刻认识审美转型期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将色彩学习分成若干个环节,尝试各种认知和学习。经过实践检验这些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学生从刚开始对色彩学习的困惑、迷茫到兴趣浓厚,进而熟练掌握色彩技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归纳之后得出以下结论:
(一)感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从直觉到理性的色彩训练,学生逐渐爱上了色彩课。不但中上水平学生对美术课充满了激情,一些平时铅笔画画得不自信的学生也把色彩作业做得协调、美观,在色彩课上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学习态度一改以往。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贴近生活,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刻引导学生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在观察中学生完成了从直觉到理性的蜕变;在观察中,学生认识了在风景画色彩的千变万化、冷暖关系;在观察中学生意识到静物画、人物画中的主体与背景之间的色彩变化;在观察中,提升了学生的眼光。
(三)情景交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转型期色彩专门教学,让学生的视觉有了新的感观,绘画技法也有了新的理解,他们不会只在老师的指导下机械地画画、涂色。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我们看到在他们的作品中又恢复到主观色彩大量地出现,来表达他们绘画时的直观感受。如:我让学生也来画画《星月夜》时,学生富有激情地表达着自己主观色彩想象,出现了一幅幅激情澎湃的画面,展现了每个学生的自我个性。从技能的学习到融入自己的情感,“转型期”色彩学习完成了课标的教学任务。研究无尽头,本篇仅仅就转型期学生的“色彩学习”进行了探讨,今后还有更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
参考文献:
[1]史重庆.转型期职业教育现代化释义.继续教育研究,2012(4):52-54.
――约翰・杜威
宽基教育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生”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创造、生成之教育宗旨,以生活教育、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等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全体师生个性、能力与智慧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追求生命成长的内源性、丰富性与持续性,面向生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构建融知识、技能、体质、人格四位为一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体系。
一、发现儿童――在更高层次上审视我们的“双基”观
(一)对传统知识本位下双基教育问题的反思
双基教育理论是一种讲究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活动、有明确的知识技能掌握与练习目标的教学思想体系。虽然传统“双基”教学观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缺陷:一是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由此衍生出的教育观将知识量化、分解,知识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二是知识的绝对化,课本知识就是权威,教育目标单一,限制学生的综合发展。三是知识简单化,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只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进行传授就可以了。“双基”教育理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分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对“新基础观”的理解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遵循的是一种知识本位的教育范式,而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我们应当强调的是智慧本位的教育范式,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从教育价值观上讲,追求智慧本位;从教育主体上讲,倡导学生为本;从教育方式上讲,重视活动建构;从教育效果上讲,强调科学高效。
“新基础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基础观的提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是“凤凰涅磐”。
(三)多层次新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实现了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实现了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新基础教育”提出了四个“还给”的主张与我们的“宽基教育”异曲同工: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宽基教育的基础观
宽基教育是直面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的。我们总说,知识需“厚积”才可“薄发”,宽基教育主张的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累的就是勃发的基础,“夯实”基础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特别强调为学生奠定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就是要提供给学生一生创新与发展的持续动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所以我们所说的基础,既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情意基础;既保证对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关注学生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既强调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更重视学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能力的形成。在我们看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这里的基础知识是由学生内化了的,是活的、可以应用的知识,在教育思想、形式、内容、手段上将基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素质的培养相结合,以全面实现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整体发展目标。教育不能为了学生的未来而牺牲学生的今天,学生的今天就是学生的未来,遵循学生的生命需求来建设学生的人生基础是最好的教育。这就是我们宽基教育视野中的基础观。
二、解放儿童――在开放的背景下重建我们的教学文化
传统教育习惯走极端,非此即彼:要么单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要么单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要么过分抬高启发式教学,要么过分抬高传授式教学,让人无所适从。由此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否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能否促进它们的互相转化。如果能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从中看到整体性,那就是宽基教育。解放儿童,不在于打破对儿童的各种束缚,而是要在辩证分析原有教学文化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重建以开放为基本特征的新教学文化。
(一)关键词导引,创新“3+2”备课模式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我们抓住“兴趣、对话、倾听、体验、选择、生成、有效、共赢”八个关键词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3+2”备课模式。
“3”指三备内容:一备教材(教参),教师要对三类教材进行分析,即可充分利用的教材资源,可改进调整的教材资源,可创造性使用的教材资源;二备学生,根据学生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学案,力求“两变”,即变枯燥为生动,变复杂为简单;三备自己,备出自己的特点,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总结独具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
“2”指两项结合:一是教研组集体备课和个人再备课相结合。集体教研时,对教材进行梳理、分类,作为“通用教案”,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则在课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个性特色,再次补充完善。二是个人备课和专业研究会备课相结合。备课中实施“同课异构”,设计出“宽基链接”“宽基资料袋”等特色栏目,通过专业研究会进行专题研讨,丰富课堂教学个性化内涵。
(二)个性化引导,开发“基本+特色”作业模式
如果说基倾向于分散性,宽倾向于整体性,那么简单地将“宽”和“基”的关系理解为相互对立的二元关系就过于狭隘了。宽基教育是要把分散性和整体性整合在一起,从所有的基中看到整体性。
这一理念被我们的教师成功地应用在了开发创造“基本+特色”作业模式的教学实验中。
基本作业指在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时候,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是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性要求;特色作业是针对寒暑假时间长、空间广的特点,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结合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自主自助选择的作业。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其中,提倡重在参与、寓教于乐、自主体验、自我发展。“自然之旅”“童年之旅”“社会之旅”“我的自制书”等就是优化后的特色作业。
(三)宽、基并举,构建重“实”的学科教学模式
我们从“立足宽实基础,面向多元发展”的宽基教育思想出发,提出宽和基统一的课堂,并进行了深入的整体性探索。所谓“宽”,指教学要多元化,宽在积极思维、宽在能力培养、宽在健全人格。所谓“基”,体现的是“根基”“基础”,基即教学目标的落实,基即知识点的掌握,基即良好习惯的养成。
1.“基”在“做实”:做实学生的根基
我们认为,所谓实质性的提高,就是学生扎扎实实地实现所处学段的发展,包括兴趣、习惯、学习能力等基础性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小学学科教学的层位与程度,夯实小学学习的基础。为此,我们梳理定位了各学科的培养目标:
语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
数学:概念清楚,善于思考,解题灵活。
英语:词汇丰富,口语熟练,勤于应用。
体育:不怕吃苦,健康第一,动有所长。
(1)做实学段
如语文学科,在低年级要抓实以“词句”为中心的教学;在中年级要抓实以“句段”为中心的教学;在高年级要抓实以“篇章”为中心的教学。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学各有侧重、核心,又相互关联。
不同年级学科的具体要求也被进一步细化,如对于不同年级的语文学科而言,在倾听、口语、阅读、习作、写字等方面都制定了不同的、具体的学习标准,使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获。
(2)务实课堂
宽基课堂的定位――
目标:轻负、高效、生动、和谐;
基本理念:扎实高效、个性发展、自主创生;
关键词:兴趣、对话、倾听、体验、选择、生成、有效、共赢;
基:教学目标达成、知识点落实、基本学习方法掌握、良好习惯的养成;
宽:良好的思维品质、综合运用的能力、健全的人格、世界的眼光。
2.“宽”在“多元”:多元创生的品质
以数学学科各学段落实“宽”的总体要求的定位为例:
低年级段“宽”定位于:宽在方法多样,宽在思维碰撞,宽在动态生成。
中年级段“宽”定位于:宽在生活运用,宽在方法多样,宽在生成有效。
高年级段“宽”定位于:宽在实践运用,宽在算法多样,宽在自主探究。
3.宽基课堂教学模式
以语文为例。
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课上预习――提出质疑――小组合作――指导阅读――拓展感悟;
略读课:链接导入、明晰目标――小组合作、以练代讲――汇报检测、巩固提高;
精读课:揭题导入――初步感知(一检测)――重点探究(一读)――领会表达、拓展训练(一法和一练);
习作课:(略)。
三、发展儿童――尊重差异建设多元化校本课程新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基层学校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权利。我们深知教育的使命: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在于给学生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把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偏重到了生活经验方面,特别关注了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转变过程。
(一)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宽基教育要拓展的课程领域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外,在学科课程之外。目前我们已开发成型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科学素养课程:以胜利少年科学院为活动载体,开设了国际象棋课程、电脑机器人制作课程、皂吧课程、车模航模海模课程等。
艺术素养课程:以胜利明天少儿艺术团为活动载体,开设了书法、国画、舞蹈、合唱、民乐等课程。
健康体魄课程:以胜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为载体,开设了攀岩、球类、体育节等课程。
健康心理课程:以“心灵小屋”――胜利心理咨询室活动为载体,通过心理网站、电话咨询、当面辅导、悄悄话信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学会生活课程:借助学校科普生态馆和蝴蝶园资源优势,开发“蝶舞童趣”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组织学生结合假期外出旅游,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国际教育课程:以小导游活动为载体,积累国外旅游的见闻,通过童年之旅小报或自制书、摄影图片展、见闻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外国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借助日本和歌山市吹上小学为“手拉手”学校的国际资源,通过每年一次的国际儿童大联欢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国际礼仪、礼节,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国际意识,展现个人风采。
(二)“八证书”导引的隐性课程建设
“八证书”是指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而创造性实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八会”技能达标考核制度(即会写一手好字、会说日常英语、会读说写算、会制作科技作品、会操作计算机、会一项美术技能、会一项音乐技能、会一项健身技能)。成立师生评委组评定等级、考核等级;学生自主选择达标项目和目标,自主推选班级小评委。此举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丰富了宽基教育的内涵。
在实施“八证书”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又设立了“胜利娃成长档案袋”,每学期末从“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校本课程实践学习”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
我们打破传统的做法,在考试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双基、考技能、考创新、考书法(书写姿势)、比速度和质量、考质疑精神、考诚信……形成了全面、发展、激励、人文的学生质量评价机制。通过评选全面发展的“胜利之星”以及单项突出的“学习星、劳动星、健康星、艺术星、文明星、自立星”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确认自己发展的平台,满足了差异、个性发展的需要,让人人都能展现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体验创生的幸福。
(三)生活德育夯实人生根基
我们以播种“中国心”为德育之基,以“养成好习惯”为德育重点,策划实施了“生活德育十大活动”,即养成教育、学校文化、诚信教育、真情互动“手拉手”、心理健康教育、榜样示范、绿色网络、校园安全、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引导、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夯实了学生的人生根基,丰厚了宽基教育的内涵。
四、为师者先达――宽基教育的必要师资准备
我们深知要达成教育使命,实现宽、基并举的创生幸福理想,最直接最迫切的条件,就是拥有一支掌握了宽基教育思想与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此,在实施宽基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出发,探索构建了三项教师发展策略。
(一)尊重教师身心需求的人本管理
宽基教育从现代人才学的角度把构建人本管理体系作为管理文化的核心,注重创设尊重人、爱护人、激励人的校园管理文化,调动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是在情感上贴近教师,以尊重赢得尊重。学校在管理中着意渗透温馨的评价理念,如对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评价时,重在发现其闪光点并加以总结提升,以便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教师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其次是和教师共谋愿景。学校坚持“发现人、善待人、服务人、成就人”的原则,引导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教师自主发展的三年规划》,培养“五具”的宽基教师:一具较强的教育使命感;二具较高的专业发展素质;三具高尚的师德;四具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和能力;五具较强的引领团队发展的智慧。确立了教师自主发展的三级标准:初级标准――“做人才”,即做技能型教师;中级标准――“变人才”;高级标准――“成人才”,即做智慧型教师。最终能使教师通过自身创造性的教育实践独挡一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泉。
(二)推进教师个性发展的校本研修
为探索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规律,学校以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为核心内容,努力探讨“训研教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这也是宽基教育内涵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通过“三‘会’引路”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能力水平、职务分工,建立了三大教师学研组织:“胜利青年教师读书会”――以读书承载青年教师的发展使命,实现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胜利名师研究会”――自发学习型组织,由3位区首席教师、1位区首席班主任担任会长,46位胜利名师作为研修伙伴,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组织“四读”活动促进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会”――依托德育方面的课题研究,注重探索班主任工作艺术,定期(一般每月一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主任培训研究活动,实现班主任的全员研修。
另一方面,通过“三‘坛’搭台”提升教师素质。学校广开言路,为教师提供交流思想与展示风采的舞台,建立了三个教师思想交流论坛:“青年教师读书论坛”――每月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读书会,创设“教师读书工程七个一”活动;“胜利名师行知论坛”――以团队带团队,为学校的名师团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化教学艺术的平台;“胜利先锋发展论坛”――学校行政领导干部、党员定期召开的论坛,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交流前沿性的信息。
(三)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多元评价
教师只有在反思性的实践过程中,自身经验才能不断丰富、修正和完善,为新知识、新理论的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注重以“创生”理念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实现教学创生。为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教师多元评价模式体现了多元立体的策略。
一是设计档案。鼓励每位教师建立“教师成长发展档案”,其中独具特色的案例和反思记录着教师自身的成长足迹,为其探索专业成长规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是综合评价。从实力、能力、潜力、活力、魅力、定力六个方面评价每一位教师。实力指由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积淀形成的整体素质;能力指是否称职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潜力指未呈现但经过学习或实践可以发展起来的能力;活力指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精神;魅力指由自身才智、风度和人际交往等因素形成的个人影响力;定力指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淡定清醒的头脑。
三是公平竞争。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做到评价透明化;工作实绩即标准,形成和谐、有序的局面,引导教师脚踏实地地走好个人成长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