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规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资本形成的总量变动特征
从1869年到1955年,美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46―1955年与1869―18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9倍以上。同期,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增长。1946―1955年资本形成总额年均水平与1869―1888年期间相比,增长了8倍(即增长了约900%)。
从年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看,1869―1898年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额(包括基建投资与生产设备投资两部分)为9.6亿美元(1929年不变价),1946―1955年达到113.6亿美元(1929年不变价),增长了近11倍。将美国GNP的长期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增速相比较,可以看出:从长期趋势来看,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总量增速大体相当的增长速度。
从资本存量(固定资产加净存货)来看,1869年是450亿美元(1929年价格),1955年达到11910亿美元(1929年价格),增长了25倍多。由于美国总人口出现的大量增加,因此,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幅度要小得多,但也增长5.4倍多。特别是从1869年到1929年,60年间人均资本存量翻了两番多。
从资本形成率的变动情况看,从1869年到1928年,美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NP的比重基本在20―26%之间波动,其中,1894年达到最高值(26.2%)。而进入上世纪30年代后,由于正遇经济大萧条,美国资本形成率水平也跌至低谷(1934年仅有13.9%)。进入40年代,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美国资本形成率水平又逐渐回升,1950年间达到18.8%
20世纪上半叶除去战争时期和大萧条时期外,美国储蓄率的水平大体在12―13%之间,私人储蓄贡献了其中的8.5―9.1个百分点,企业储蓄贡献了约3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贡献了不到1个百分点。
我们将美国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各自波动周期中的波峰年份与波谷年份相比较,可以发现,在20世纪年代以前,美国投资增长的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周期的影响在时间上有长达数年的时滞,投资增长的波动往往“先行”于经济增长的波动,有时甚至像是逆经济周期而波动,如1870年代中期在投资达到波峰时,经济增长却正处于周期的低谷,而在18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达到高点时,投资增长却正陷于波谷。但在1920年代以后,两者之间的波动则逐步趋于一致。
二、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比例结构
1900―1919年其间,美国私营部门投资、地方政府投资、联邦政府投资(不包括军用固定资产)各自所占的份额变化不大,大体在92.5∶6.2∶1.3左右。从1920年开始直到二战前这段时间,私人投资所占份额则持续下降,政府投资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在此之后,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所占份额又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调整,逐步恢复到1920年代的比例关系。
从政府投资内部结构看,联邦政府投资在1930年代之前所占份额一直很小,但在1930年代出现明显的增长,所占份额从20年代的0.6%上升到7.5%。二战时期更是增长迅猛,其资本形成份额(不包括军用固定资产)达到13.2%,超过了地方政府。但在战后的1945―1955年时期,联邦政府投资又回落到约3%的水平。因此,从和平年份看,美国政府投资主要是由州及州以下地方政府承担的。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结构
(一)按四大产业部门划分的投资结构变动
1、农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
尽管美国农业产出量占四大部门总产出量的份额从1880年的35.8%下降到1948年的10%,同一时期美国农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其资本形成额占四大部门的比重从1880―1890年的12%上升到1990―1922年的约17%,而后又下降到1922―1948年的12%。
2、采掘业投资先升后降,出现大起大落的趋势
1880―1890年,采掘业净资产形成额占四大部门资本形成总量的份额是6.5%,而后上升到1890―1922年的9.4%。因此,可以说,这两段时期是美国采掘业投资高增长的时期,其结果是采掘业资产存量份额(占四大部门总的资本存量)从1880年的2%左右,上升到1922年的7%。但在1922―1948年期间,采掘业投资增长过于缓慢,净资本形成额仅有0.6亿美元,使得其资产存量份额又下降到5%左右。
3、制造业投资持续高增长
自188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了高增长,其净资产形成额占四大部门总量的份额不断上升,结果是制造业建筑与设备的存量占四大部门总资产的份额从1880年的9.1%上升到1948年的33.5%。制造业投资与产出增长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从1880到1948年近70年间,美国制造业产出增长了近14倍,而制造业的总资产增长了约17倍。
4、公用事业投资份额稳步下降
1880年公用事业资产存量所占份额曾高达60%,但此后其资本形成额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1890―1922年期间,降幅较大,使其资产存量份额持续下降,至1848年下降到43.6%。而公用事业产出份额则从1880年的4.9%增加到1948年的15.4%,增加了2倍多。与其他三大部门资本―产出比率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小的情况不同的是,公用事业的资本―产出比率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从1880年的23.6下降到1948年的2.5。
(二)采掘业与制造业内部各分支行业的投资变动
1、采掘业各分支行业
在采掘业各分支行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增长,其资本存量占采掘业资本总存量的份额从1870年的10%左右上升到1890年的26.8%,到1940年进一步上升到69.3%,其后基本保持不变(1953年为68.2%)。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的资本存量自1890年之后,也是持续稳步增长,但增幅远小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金属、无烟煤、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19之前均保持持续增长之势,但在1919―1940年之间都出现了负增长。金属和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40年之后出现了小幅的回升,而无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40―1953年间仍继续负增长。
2、制造业各分支行业
1953年金属及金属制品业资本存量是其1880年的36倍(增长35倍)。其中,钢铁与有色金属增长22倍多,机械制造业(除交通设备外)增长32倍多,交通设备制造业则增长了数百倍。但在1920年代及30年代上半期这段期间,除交通设备外,金属及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长相对低迷。化工业资本存量从1880年到1919年,增长了12倍多,此后到1953年,又增长了349.6%。炼油业资本存量从1880年到1919年,增长了36倍多,此后至1953年期间,又增长了近8倍。
在其他行业中,建材业、橡胶制品业、造纸业的资本存量在整个时期内,也一直保持着长期平稳增长的势头。印刷业资本存量在1937年前一直稳定增长,但在37年后,增长停滞。皮革制品业资本存量在1919年增长平稳,但在此之后则长期增长迟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纺织业和木材加工业在1919年前,一直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长,但在此之后经历了一定的下滑,但在1937年后,其资本存量又开始平稳上升。
从1953年各行业资本存量占制造业总资本存量的份额来看,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存量规模最大的几个行业依次为:钢铁和有色金属(占14%)、机械制造(13.9%)、食品饮料业(13.1%)、炼油业(12.5%)、化工(9.8%)、交通设备(9.4%)、纺织业(7.9%)。
四、住宅投资的发展趋势
20世纪20年代及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6―1955年)是美国住宅投资高速增长的时期。美国新建城镇住宅投资总额1921―1930年比1911―1920年增长了339%。但30年代大萧条时期及二战时期,美国住宅投资大幅回落,1931―1940年新建城镇住宅投资总额仅是前一个10年的30%多点。与同时期美国资本形成总额相比,可以看出,美国住宅投资在经济繁荣时期及经济萧条时期,其“涨幅”和“跌幅”都要明显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整体的涨跌幅。
同一时期,美国住宅建设与投资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单位住宅的建设成本明显下降:从1889―1908年的5679美元(1929年不变价格)下降到1946―1955年的3894美元;固定资产折旧率明显提高:从1889―1909年的37%上升到1941―1955年的44%;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自有住宅比例从1900年37%提高到1950年的53%;一家一户住宅比例从1930年代之前的不足2/3上升到1946年的87%。
从住宅投资的融资结构看,自20世纪初以来,以抵押贷款和预售款为主的企业外部资金渠道来源所占比例呈不断提高之势,从1911―1920年的48.5%逐步上升到1946―1955年的73.0%,而自有资金占比成不断下降之势,同期从51.5%下降到27.0%。
五、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
(一)企业投资的内部融资结构变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资本折旧费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总自留资金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呈长期上升的趋势,但公司储蓄在净资本形成中的比重并未出现长期上升的趋势。如果只考察没有受到战争与经济大萧条影响的年代,即1987―1914年、1920―1929年和1946―1956年这三个时期,可以看到,美国企业资本折旧费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从第一个时期的0.39上升到第二时期的0.56,而后又上到第三个时期的大约0.60。而同时期,美国企业总自留资金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分别为0.72、0.84、0.81,也显示了长期向上升的趋势,虽然,这种向上的趋势略有波动。但这三个时期,企业利润留成(未分配净利润)占资本形成的比率分别是0.33、0.28、0.21,呈略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可以判断,内部资金来源渠道在美国企业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是由资本折旧比率的上升造成的。
(二)企业投资的外部融资结构变动
1、股权融资比重
20世纪初以来,股票发行在美国企业外部融资中所占的份额并不稳定。如果只考察没有受战争与大萧条影响的几个时期,可以看到,在20世纪初期(1900―1912年),股票融资的份额是0.31,而后在20年代上升到0.43,但在二战后的十年中,下降到0.21。股票融资份额的变化,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长期外部资金来源在企业所有外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发生变化,二是股票在长期外部资金来源(还包括债券、抵押贷款等)中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
根据相关数据测算,我们可以看到:该时期美国企业长期外部融资占所有外部融资份额的变动从与上述股票融资份额的变动趋势,走向大体一致:在20世纪初期(1900―1912年)是0.82,20年代上升到0.93,二战后又下降到0.63。其次,股票融资在企业长期外部融资中的比重呈长期向下波动之势;同期,债券融资比重相对上升。
2、中长期借贷与短期借贷的比例
从几个正常年代看,短期借贷占全部非金融企业外部融资额的比重:在1901―1912年期间是0.18,而后1923―1929年上升到0.09,而在1946―1955年升到0.37,可以看出有长期上升的趋势。采掘业与制造业企业短期借贷的份额表现出了十分相似的变动轨迹:在1901―1912年期间是0.43,而后1923―1929年上升到0.02,而在1946―1955年升到0.66,因此,可以说,所有非金融企业短期借贷所占份额的这种上升趋势,主要是由采掘与制造业企业引领的。
再比较中长期借贷与短期借贷在全部企业借贷融资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在1901―1912年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0.73比0.27;在1923―1929年是0.84比0.16,而在战后十年,则是0.53比0.47。可以看出:相对于短期借贷比重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中长期借贷比重则呈现波动中向下降的趋势。
3、金融机构融资份额及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
从金融机构融资份额来看:金融机构在商业企业外部融资及其全部融资中所占的份额在30年代前,基本比较稳定,而在二战后,有明显的上升势头。通过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在全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份额在1913―1922年间和1923―1929年间,均为16%,而在二战后(1946―1955)上升到22%,上升了6个百分点。
根据不同金融机构资产份额的变化来考察美国同时期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个人信托部门的资产份额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由于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份额的下降而导致了整个银行业份额从20世纪头20年的超过60%下降到二战后的不到40%。
二是人寿保险公司、养老金基金、政府退休和社保基金的份额显著上升,从而使整个保险业的份额从30年代前的15%左右上升到二战后的接近40%。
三是各类政府金融机构的份额呈明显上升之势。联邦储备银行、政府养老及社保基金和政府借贷机构加起来的份额从1901―1922年的7%,上升到1946―1955年的22%,增长了2倍多。政府金融机构份额的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时期美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美国大企业的长足发展及其财力的显著增强,累进收入税使得高收入阶层更倾向于将新增财富用于直接的股权投资,或许是造成银行业重要性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收入分配格局更趋公平,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对个人储蓄“蓄水池”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而这部分群体的特定储蓄理财倾向,是人寿保险、养老和退休保险、储蓄和贷款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蓬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六、几点结论
从对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的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结论:
一是从美国经验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国民经济总量增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投资增长的波动周期可能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周期不一致,因此,通过实证研究,找出我国投资增长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未来投资调控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农业部门的投资应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制造业投资在几大产业部门中,是属于持续高增长的部门。其中,重化工业部门(包括冶金、石油化工、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引领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
三是公用事业的资本―产出率随着其产业规模及资本存量规模的不断增大,下降幅度明显,其变动轨迹明显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公用事业部门在发展的早期,资本密集型的特点更为明显,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支持。
四是住宅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繁荣期,住宅投资往往出现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高增长,而经济萧条时期,住宅投资的回落幅度又要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幅度。
五是从美国这一时期企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看,内部资金来源的比重有逐步上升的势头。而在企业外部融资中,短期外部融资比重有逐步上升之势,而在长期外部融资中,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银行信贷。在直接融资中,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比,从长期看,其重要性则有所下降。这一特点,与我国企业外部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过于依赖股票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或许预示着我国资本市场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发展,仍有相当大的改革空间。
关键词: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影响;建议
一、引言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lnvestment,OFDl)对出口的影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
一部分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规模间存在替代关系。Munde提出的贸易与投资之间的替代模型。Hirsch(1976)通过建立模型来比较企业供应海外市场的三种方式:出口、OFDl和专利权转让,指出出口与OFDl是替代关系。Belderbos和Sleuwaegen(1998)也指出,当企业面临威胁时,会用OFDl替代出口。
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互补关系。例如Rugman(1990)认为OFDl会促进母公司的出口。Mardusen(1995)也认为,公司通过海外生产增加了母国中间投入品的出口,提高了制成品的海外销售额,并通过扩大海外需求促进了母国出口。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既存在替代关系又存在互补关系,比如Head和Ries(2001)则认为,投资与贸易之间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与投资方式为垂直还是水平有关。而国内学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间关系的研究则大多集中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着很大的拉动作用。例如王迎新(2003)、张如庆(2005)等均认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问的关系并不显著,在此不做赘述。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例如聂左玲(2010)利用1990-2007年山东省的经济数据,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并提出山东省可以通过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来促进其出口贸易的增长。
然而已有的研究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仅限于对OFDl与出口两个变量问的关系研究,并未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出口的变量,容易导致设定误差。同时存在数据样本时间段过早等问题。本文将建立一个出口模型,将OFDl作为一个影响变量,同时考虑OFDl的流量与存量问题,并加入GDP及外商直接投资两个变量,综合衡量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
本文拟将山东省出口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考虑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外商直接投资及生产总值对出口的综合影响,总结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问的关系,为以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运用Eviews软件对五个变量进行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Exports表示出口量,OFDlf表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OFDls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FDl表示外商直接投资,GDP表示生产总值,e即残差项。
同时引入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目的在于考虑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短期以及长期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指当年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额,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指本年之前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通过短期和长期效应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研究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间的关系。而引入FDl与GDP是因为我们知道外商直接投资与生产总值对出口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引入这两个变量使得模型更加完整,更加综合地考虑了其他因素对出口的影响。
2.数据来源
其中,山东省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与生产总值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16》,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源于《中国商务年鉴2016》。
特别注意的是,在用Eview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之前,为了减少模型的异方差性,本文将EXP、OFDIf、OFDls、FDl和GDP五个变量取对数。因此模型更正为:
在具有很高的R^2值的情况下,所有的解释变量系数都是不显著的,因此推测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我们检查解释变量两两简单相关系数,结果如下:
此时,InOFDlf的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InOFDIs与InFDI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证明此回归模型是可信的。
4.实证结果分析
在回归方程中,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系数为正,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系数与外商直接投资系数均为负,可做如下解释:
OFDI流量与出口规模为替代关系,在短期,对外直接投资对山东省出口规模的扩大略有不利。这与山东省对外投资结构息息相关。2015年山东省对外投资情况中,贸易性企业占152322万美元,非贸易性企业占1407152万美元,资源开发企业占342673万美元。可见,山东省的对外投资结构在短期内对省内的出口并无促进作用。山东省的出口商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为主,近期山东省“走出去”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省内劳动成本的提高使得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利用当地低廉且丰富的劳动力进行生产,是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价格竞争力,再将这些产品在当地进行出口与销售,对省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生挤出效应。
OFDI存量与出口规模为互补关系。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山东省的出口仍有促进作用。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逐年增加,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新常态的要求,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将寻求结构上的变化,从普通的加工成本替代与资源利用,转向商品服务投资。通过在国外建设办事处,可以对省内商品达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在采购原材料与产品时为省内产品提供机会,通过营销网络的构建,逐步扩大省内出口规模。同时跨国公司的组建也将对山东省的出口产生促进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交易,在极大地节约成本的同时,海外子公司通过采购母公司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服务时,还带动了省内的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OFDl存量的互补作用大于OFDl流量的替代作用,也就是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长期促进作用大于短期的挤出效应。因而山东省在长期内仍应坚持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三、政策建议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对出口有替代作用,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对出口则有互补作用,而且长期促进作用大于短期替代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略有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但新常态经济下,山东省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以求经济转型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
诙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污染大,环境代价高。我们应该注意到,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走出去”,我们应该顺应趋势,将加工、组装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而在省内保留设计、研发、营销等核心部门,这样不但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趋势,还提高了生产效益。
2.坚持对外直接投资,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
政府应积极引导省内对外投资结构转型,从过于依赖非贸易性企业与资源开发企业,到投资结构多元化、多样化。引导加大投资贸易性企业,努力回馈本土企业。对“走出去”企业实行鼓励原则,尤其是对带动本省出口的企业实行鼓励。只有改善了对外直接投资结构,才能为本省商品出口创造更大的机会。
3.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对教育、培训等产业的投资,培养高新金属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不完全信息 库诺特模型 小微企业
一、关于小微企业投资博弈现象阐述
博弈思维在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其中,银行给予企业贷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产生的融资双方博弈较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以及在申请贷款之后,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往往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对此理论界分析较多,但事实上在申请贷款之前,企业之间往往也存在博弈现象,例如两个产品相近的企业同时准备在同一地区进行投资,然而由于相互之间存在完全信息不对称,对各自的投资规模得决定就必须在猜度对方的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再决定贷款额度。本文就是旨在通过一个现实中实例分析来研究不完全信息下两个小微企业静态投资博弈的案例,最后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各主体的最优决策。
假设情况如下:某地方准备新建一知名大学的分校,同时学校决定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校内建立一个小型的台球室。此台球室共有qs个台球桌,建立此台球室的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看作与投资规模正相关的部分,即可看作与台球桌数量正相关的部分(比如购买台球桌和台球的费用,学校使用门面的机会成本等),将此部分设定为a*qs,(其中a>0,qs>0),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是与投资规模无关的部分,即可看作与台球桌数量多少无关或者关系极少的部分(比如水电费,聘请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等),将此部分设定为bs,由此校内建立台球室的成本cs=a*qs+bs ,假设a ,bs为共同知识。现有一投资者打算在学校周边也投资一个门面做台球室,假设两个台球室的台球质量,租金等完全相同,不存在产品差异问题。同时假设该投资者将购买qm个台球桌,建立此台球室的成本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看作与投资规模正相关的部分,即可看作与台球桌数量正相关的部分(比如购买台球桌和台球的费用,租用学校周围门面所支付的租金等),将此部分设定为a*qm,(其中a>0①,qs>0),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是与投资规模无关的部分,即可看作与台球桌数量多少无关或者关系极少的部分(比如水电费,其他相关费用等),将此部分设定为bm,由此该投资者投资台球室的成本为cm=a*qm+bm 。现在学校不知道该投资者bm的具体情况,但是知道有u的可能性是成本较低,记作bLm,另有1-u的可能性是bHm,其中是a ,u,bLm以及bHm均为共同知识。(注意,这里的cs和cm均是指平均分摊到每个台球桌上的“单位成本”)。
另外虽然双方均可视为小微企业,但是学校周边没有其他的台球室,因此双方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现设定整个市场的逆需求函数为P=W-qm-qs,其中P代表向进行台球娱乐消费的学生群体征收的价格。那么,企业i的利润函数即可表示如下:πi=qi*(P-ci),即πi=qi*(W-qm-qs-ci)。其中i=s,m。现在双方便处在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状态,双方根据对对方的猜测作出投资规模选择即qm 和qs以争取利润或期望利润最大化。
二、模型设定及计算
为了更加具体一些,我们进一步对上述的一些条件进行假定,假定W=40,a=3/2,u=1/2,bs=15,bLm=10,bHm=20。接下来运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库诺特模型,计算双方博弈最终的贝叶斯均衡解。
首先来看投资者的选择,由于投资者知道学校的成本,所以容易求出它选择的投资规模对学校的决定的投资规模的反应函数。具体如下:投资者利润函数为πm=qm*(W-qm-qs-cm),将cm=a*qm+bm,W=40,a=3/2,bLm=10,bHm=20。带入该利润函数,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当投资者是第二部分成本较低的投资者,该投资者的利润函数就是πm=qm*(40-qm-qs-3/2qm-10)
即πm(qm)=qm*(30-qs-5/2qm),对该利润函数求一阶导数,可以求得该类型的投资者的反应函数,记作qLm=6-qs/5。
第二种情况是投资者是第二部分成本较高的投资者,该投资者的利润函数就是πm=qm*(40-qm-qs-3/2qm-20)
即πm(qm)=qm*(20-qs-5/2qm),对该利润函数求一阶导数,可以求得投资者的反应函数,记作qHm=4-qs/5。
这两个反应函数说明投资者的最优投资规模不仅依赖学校的投资规模,也依赖于自己的成本类型。接下来分析学校的行为,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学校不知道投资者的类型,但是学校知道投资者成本类型有u的可能性是bLm,有(1-u)的可能性是bHm。(现条件已假定u为1/2)。学校只能选择使其期望利润函数最大的投资规模。学校的期望利润函数为:Eπs=1/2*qs*(W-qLm-qs-cs)+1/2*qs*(W-qHm-qs-cs),现将cs=a*qs+bs,W=40,a=3/2,qLm=6-qs/5,qHm=4-qs/5,bs=15带入该利润函数,可得出:
Eπs(qs)=20qs-23/10*qs2
对该利润函数求一阶导数,可以求得学校选择的投资规模在贝叶斯均衡下的投资规模qs=100/23。带入投资者的两个反
应函数可得两个反应函数的贝叶斯均衡解为:qLm=118/23,qHm=72/23。
所以这个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的贝叶斯均衡解即为qs=100/23, qLm=118/23,qHm=72/23。
三、不同条件下均衡结果对比及定性分析
现在来考察一下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结果,并与刚才所得结果作对比。
情况一,若学校知道投资者类型为bLm,此时投资者的反应函数即为qLm=6-qs/5,学校的利润函数为:πs(qs)=qs*(40-qLm-qs-3/2*qs-15),代入投资者的反应函数并求一阶倒数,解得qs=95/23, qLm=119/23。
情况二,若学校知道投资者类型为bHm,此时投资者的反应函数即为qHm=4-qs/5,学校的利润函数为:πs(qs)=qs*(40-qHm-qs-3/2*qs-15),代入投资者的反应函数并求一阶倒数,解得qs=105/23,qHm=71/23。
这两种情况下的均衡即为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双方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下面就这两种均衡进行对比分析,很明显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若投资者是低成本,即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它将会生产比完全信息情况下更低的投资规模(72/2395/23)。
(2)反之,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若投资者是高成本,即具有较弱竞争能力的企业,它将会生产比完全信息情况下更高的投资规模(72/23>71/23)。同时,此时学校由于不知道投资者类型,只能生产使自己预期利润最大的投资规模,结果是投资规模会低于完全信息条件下面对低成本对手时所选择的投资规模(100/23
由上述对比结论可以看出,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投资者作为信息不完全的一方,当其由于生产成本小而处于强势地位时,却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被迫接受较低的投资规模。而成本较高的投资者则可以利用其信息上的优势获得一相对较高的投资规模。学校会选择一个较折中的投资规模,确保期望利润的最大化。得出这些结论对于不同主体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济社会中各主体最优决策及战略选择建议
现在我们已经通过上述案例了解到两种处于不同信息地位的小微企业在不同条件的博弈最终均衡选择策略,下面从经济社会中各个不同主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各自该如何做出战略决策,使得所得结果最优化。
实力相对较弱的处于信息优势方的投资者。这里将成本较高类型的投资者称之为实力相对较弱的投资者。对于这种类型的投资者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本案例中,可能是学校周围水电费相对较低的门面已被签订租约,亦或者选择投资的时期正处于水电提价后的情况等),只能选择不变成本相对较高的投资规模。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这种类型的投资者由于存在信息优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扩大比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投资规模,获利更多。因此不完全信息对它更有优势,所以应该尽可能的保持这一信息优势,不让公共信息一方的投资者了解自己的类型,迫使对方顾忌自己对价格的影响能力。
实力相对较强的处于信息优势方的投资者。与上述相对应的,将成本较低类型的投资者称之为实力相对较强的投资者。这种类型的投资者也会由于各种必然或者偶然因素(本案例中,可能是较早与学校周围水电费相对较低的门面已租约,亦或者选择投资的时期正处于水电提价前的情况等),选择不变成本相对较低的投资规模。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这种类型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更低,利润更少。这就表明在不完全信息下虽然它拥有信息优势,但是却因为学校不了解自己的类型,使对方低估了自己对价格的影响能力。造成了双方“恶斗”的情况出现,虽然此时减少自身投资规模是有利的,但是毕竟降低了自己的投资规模和原来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完全对投资者反而是有利的,因而实力相对较强的投资者应该尽快使双方的信息对称,不仅应该公开自己的成本水平和竞争能力,还应该通过一些信息信号让处于公共信息一方的投资者可以更好的甄别信息,确保自己的信息公开是真实信息,是可置信威胁。
处于公共信息地位的投资者。在本案例中,学校就是处于公共信息地位的投资者的代表。学校的所有信息都是共同知识,其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只能通过判断对手类型选择博弈战略和决策。由于无法确定对手的情况,只能通过所获得的信息选择使自己期望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规模。从结果来看,其投资规模高于完全信息下对低成本对手的投资规模,低于完全信息下高成本竞争对手时的投资规模,这一结果表明,处于公共信息地位的投资者无法选择最合理的投资规模,无法做到“欺软怕硬”。应该对投资者的信息进行更全面的侦探和了解,只有更清楚的掌握对手的类型,才能选择更合理的投资策略,无论对手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信息公开都有助于处于公共信息地位的投资者提高投资效率,不至于出现投资过剩或者投资不足的现象发生。
整体社会投资规模。以上分析都是从当事人角度出发,下面就整个社会整体效应来看,当信息不完全,已确定一方投资者信息为公共信息的时候,双方投资者的决策结果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
1.另一方为弱势低成本参与者时,双方投资规模的总和为qs+qLm=218/23。
2.另一方为强势高成本参与者时,双方投资规模的总和为qs+qHm=172/23。
(218/23+172/23)÷2=195/20
完全信息条件下,双方投资人的决策结果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
3.另一方为弱势低成本参与者时,双方投资规模的总和为qs+qLm=214/23。
4.另一方为强势高成本参与者时,双方投资规模的总和为qs+qHm=176/23。
(214/23+176/23)÷2=195/20
计算结果表明当信息不完全的时候,信息优势参与者为弱势低成本类型时,双方投资规模的总和要高于信息完全时的双方投资规模的总和。而不完全信息下,信息优势参与者为弱势低成本类型时,双方投资规模的总和要低于信息完全时的双方投资规模的总和。平均效应却相同。所以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完全取决与投资者的成本类型以及双方信息是否对称。虽然四种情况中,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且信息优势参与者为弱势低成本类型时,双方投资规模总和是最大的,但类型的选择包含很多偶然因素。所以总体效应基本一致。此外社会考察标准也不完全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要更多的关注社会效益,涉及因素更为复杂,考虑范围应该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 Bester, H. Screening v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4): 850-855
[2] 林毅夫, 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J]. 经济研究2001(1): 10-19
[3] 方晓军、杨壬飞. 创业投资博弈的经济解释 [J]. 现代经济探讨 2002(5): 38-41[4] Si Xun-Liian,Chen Jin-Xian. Game Analysis on Encoding of Tacit Knowledge in Business Enterprise[C].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ament science&english(volume 1),2003 ( 10) : 2004
[4]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3-45, 143-171
[5] 周卫民. 政府投资、民间金融和民间投资――不同资本流动状态下的投资博弈模型 [J]. 当代经济科学 2009(6): 48-55
[6] 马国顺、行晓妮、刘文文. 不完全信息静态库诺特模型均衡分析 [J]. 统计与决策 2010(5): 52-54
[7] 徐铁铮、刘人境、石翔. 不对称企业R&D投资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8): 166-183
[8] 梁富贵、刘秉升. 以三个博弈的视角看待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J]. 经营管理者 2012(1): 58-59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投资 适度规模 控制 模型 预测
一、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制约着投资的数量;另一方面,投资规模的变动又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固定资产总投资应当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之内,探寻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规模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西安市市情,对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旨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概述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由于它向社会提供了生产能力、运输能力、住宅和公共建筑物等社会供给能力和大量实物,增加了社会财富。虽然由于项目投资建设需要一定周期,这种社会供给能力不一定是即期(当年)的现实供给,而且可能存在滞后的现象,但它却决定着扩大社会再生产有无后续能力和资源的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和减少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导致社会消费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本身又是巨大的有现实购买力的有效需求,是对社会经济和物质资源的巨大消耗,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社会的总需求能力,但同时也加大了社会总供给的压力。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又不能过大,过大会使社会总供给能力承担不了。
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无论过大还是过小,对于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为了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固定资产总投资应当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之内。
三、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控制模型的建立
要达到适度的年度投资总规模,从定性上考虑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是投资的增加应该在国民生总值增长量所许可的范围内,以使投资有物力基础,不会过度增加社会总供给的压力;二是投资规模的增长要以不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为准则;三是各年总投资规模既要能够满足当年新上项目的需要,又要保证有足够资金满足当年所有的在建项目继续施工的资金投入需要,使其能在计划工期内完工。
在上述投资规模合理性原则的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静态的投入产出等经济学理论,先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度投资规模的大致范围,在该范围内进一步对投资规模进行优化,以确定出适度的年度投资总规模。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应用现代控制论理论,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和反馈调节功能的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数学模型,用以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在建模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在对西安市投资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年度国民收入作为状态变量,将全社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可看作是年度平均投资力度)作为控制变量;接着在目标函数的选择上,为了使该模型能够反映西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将目标函数设计成为对各年国民收入标准输出值的跟踪。最终,建立如下的全社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宏观经济控制的数学模型。
其状态方程为:
Y(k+1)=Q×Y(k)+V×I(k) k=0,1,2,3,…,n-1,①
目标函数为:
J=min[Y(k)-Y*(k)]2,②
约束条件为:Iak≤I(k)≤Ibk, ③
该模型中Y(k)表示第k年的国民收入,在此用第k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I(k)表示第k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V表示效率,即增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能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额;Q表示国民收入的衰减系数:Y(k)表示第k年的国民收入标准输出值;Iak表示第k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最低值;Ibk表示第K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最高值。
四、西安市固定资产适度投资规模控制及预测的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的需要和资料获取程度,在该控制模型中笔者选取1996年~2005年10年作为分析区间。模型中其他指标的测算过程如下(由于篇幅原因,各指标的具体测算过程在本文中不予体现):
①Iak与Ibk可以根据定性条件来进行测定。这里设定其最低值Iak为上一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值,最高值设定为上一年国民生产总值;
②V值则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最小二乘估计来测定。经过多次回归分析,得到的V值的测算结果为0.418。
③根据西安市市情,对Q值也进行了估算,取值为0.95;
④对于Y*(k),即第k年的国民收入标准输出值,按如下方法计算:按实际的国民收入并综合考虑西安市的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选取1997年~2005年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13.36%为标准,以1996年的实际国民收入为初始条件, 分别得到各年国民收入标准输出值为(单位:亿元RMB):457.68(1997年),514.73(1998年),578.90(1999年),651.06(2000年),732.22(2001年),820.51(2002年),937.43(2003年),1171.86(2004年),1267.14(2005年),1439.08(2006年),采用人机对话方式,利用Mathematica 4软件进行优化模拟(计算程序略)得到西安市各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优值,详见下表:
注:(以上各年实际投资额数据均来自西安市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1996年~2003年,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投资额与最优投资额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西安市具体市情分析,上述年份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确实存在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进入2004年以来,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与最优投资额之间的绝对差在逐渐缩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来越向优化方向发展,充分解释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体现出来,西安市投资环境发生较大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益在不断增强。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考虑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实施,以及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不断增强等因素作用,在投资效益系数v=0.418不变的情况下,分别采用衰减系数Q=0.94和Q=0.93对西安市2007年~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适度投资规模的合理区间进行分析和预测,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预测结果显示,西安市固定资产适度投资规模在2007年~2012年间增长较快,城市管理者应注意投资从数量增加型向持续高效型的转变,逐步提高适度投资规模效益,促使固定资产投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五、研究意义
通过对西安市1996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投资额与投资规模的最优值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该市2007年~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的最优值区间进行预测和分析,为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优化提供了参考数据,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额度的计划编制和安排不再是盲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逐步向优化方向发展;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固定资产适度投资规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对深入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以及城市的宏观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西安市统计局:2003年西安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出版社,2003
[2]侯容华 汲凤翔主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理论、实证、案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6
关键词:电网投资;投资规模确定原则;电网企业成本;经营效益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0-0003-04
电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社会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坚强可靠的电网对电力供应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应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和优化电网结构。然而,电网建设投资巨大,电网企业的投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将论述电网企业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的分析方法,为电网企业确定投资规模决策提供参考。
1 电网投资的必要性
电网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电网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升电网企业电力供应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电网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电网建设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大,可以拉动冶金、建材、电气和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用电环境改善,还可以带动家电等相关产品的消费。针对我国电网建设中配电网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从2010年开始,国家已经启动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对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网投资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各地区能源资源禀赋有较大差别,尤其是一次能源分布与电力负荷分布不均衡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例如,吉林省西部地区风电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当地的用电负荷较小,难以消纳大量的风电电力,这就需要加强吉林省西部电力的外送通道,将风电上网电力输送到负荷较高的地区。另外,电网输配能力的加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污染小、能耗低的上网电量,从而降低电力生产的能耗水平,实现整个电网的经济运行。
电网投资对于提升电网企业电力供应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方面的作用。电网是连接电源和电力用户的电力输送载体,电网的输配能力决定了电力能否及时、安全地到达终端用户。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可以扩大电网企业的供电能力,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电网投资规模的确定原则
2.1 电网投资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电网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电网投资一方面要考虑电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电网企业社会责任,保障低负荷地区居民的可靠供电,这就导致电网企业投资决策并不能完全按照一般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判断,也就是说会有部分电网投资项目的经济性较差,而为保障低负荷地区供电也要进行投资的情况发生。
2.2 电网投资规模与企业实力相适应的原则
企业实力既是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又是债券、股票的价值,也是企业名称、商标等各种无形资产价值的总量。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是企业实力的硬性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投资规模存量;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以及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实力的基本指标。在确定电网企业投资规模时,常常要考察这两大系列指标,原则是电网企业投资规模的最大值不得超过上述企业实力值。
2.3 电网投资规模满足规模经济效益的原则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取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电网企业投资规模必须达到某种高限,投资才能有最好的效益。如果投资达不到这个界限,企业投资也有效益,不过,这种投资效益将小于投资达到那个高限时才有的投资效益。
2.4 电网投资规模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原则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需求水平逐步攀升,各地方电网规划中的电网建设水平应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网投资规模必须要满足电网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要求。一个地区的电网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地区的电源建设情况与电力负荷的增长和分布情况对电网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各地方在制定电网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这就导致了各地区的电网发展规划都具备很强的地方特色,电网投资规模应能够满足各地方中长期电网规划的需要。
2.5 电网投资规模与企业资产偿债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现代企业经营基本上是借债经营。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除了自有积累资金外,通常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公司债券等方法筹集资金。但是,企业投资规模不得超过企业资产偿债能力。适当的企业债务可以使企业投资规模达到合适的范围,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取得投资的规模效益,减小企业投资的风险,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3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主要成本的影响
电网投资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增加带来的折旧费用增加、融资产生的财务费用、增加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新增运行维护费用等,这里就电网投资影响较为显著的折旧费用和财务费用进行分析。
3.1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折旧费用的影响
电网投资对于电网企业来讲主要形成电网资产,使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增加,势必影响电网企业的折旧水平,但是电网投资形成固定资产需要一段时间,即电网建设周期。也就是说当年安排的电网投资与当年的固定资产形成额并不相等,当年的电网投资对当年的折旧水平影响是有限的,往往影响以后年度的折旧水平。
电网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将使未来年度的固定资产总额增加,从而增加折旧费用,在售电量没有较大提升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电网企业的经营效果不佳甚至亏损的状况,下面主要介绍电网年度折旧额的估算方法。
在掌握电网企业投资计划的前提下,估算下一年度的折旧额。首先,要分析电网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状况,主要计算现有正在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下一年度折旧额,这个数据根据需要可以精确计算或估算,主要是统计本年度和下一年度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找出退出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数量、金额和时间,通过计算可以确定下一年度现有正在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一般可以分类精确计算,也可以利用电网企业的年度综合折旧率估算。其次,预计本年度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的类别、数量和金额,这样本年度年末需要折旧的固定资产种类、数量和总额就已经确定。可以分类详细计算这部分固定资产在下一年度的折旧额,也可以利用电网企业的年度综合折旧率估算。最后,根据投资计划和项目进度的里程碑计划,确定下一年度投产的固定资产金额和开始计提折旧的时间,从而可以确定下一年度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再加上本年度末资产在下一年度的折旧额就可以确定下一年度公司折旧总额。
在掌握更长时期的投资计划资料,例如公司的五年发展规划,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更长时期各年度的折旧额,主要在于确定固定资产退出折旧的时间和金额,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上述估算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精确计算的方法,但是其精确度受投资估算的影响较大。
3.2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财务费用的影响
电网投资项目一般按25%资本金比例投入自有资金,其他资金靠银行贷款来筹集,贷款利息在建设期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总额,而财务费用一般在固定资产投运后发生。同折旧额类似,某年度的投资计划对本年度的财务费用影响是有限的,只有项目投产后才能体现。
财务费用的估算方法与折旧额估算类似,同样需要统计年末贷款总额中对财务费用发生影响的贷款。利用统计结果估算这笔贷款下一年度产生的财务费用,再利用投资计划预计下一年度项目投产时间,预计投资贷款在下一年度产生的财务费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更长时期各年度财务费用。
4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经营和效益的影响
电网投资对企业经营和效益的影响较大,而且一般都是长期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影响,这里的分析以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现状为基础,对电网投资对企业经营和效益的影响进行说明。
4.1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影响
电网投资一般采取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电网公司一般项目的资本金比例为25%,对于这部分资产形成后的资产负债比率为75%左右。而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现有资产负债率水平大大低于该数值,因此,大规模电网投资对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上升有拉升作用,又因为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不大,
投资规模过大对于资产负债率的拉升效果较强。
4.2 电网投资对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的影响
电网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对输配电成本最直接的影响是形成折旧费用。目前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折旧费用占输配电成本的比重最高,其变化对输配电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外,电网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后对其运行维护费用也随之而来,人工、材料、保险等费用也相应增加。
4.3 电网投资对企业税收等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电网投资涉及税收种类较多,主要是目前实施的购置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可作为进项税额抵扣政策。购置增值税抵扣政策是国家从刺激企业投资的角度考虑作出的政策安排。按照税法的规定,电力产品的销售需要交纳增值税,而增值税交纳按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的方式交纳,购置固定资产可以产生大量进项税额,对于减轻公司税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产生大量折旧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而折旧费用是非付现成本,可以使大量留存企业资金避免交纳所得税。但目前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累计亏损还未弥补完成,各项抵扣所得税的作用均显示不出效果。
4.4 电网投资的资本金来源
企业进行电网投资需要支付项目资本金,而项目资本金的主要来源有净利润、国家补贴和折旧费用。虽然折旧是成本费用之一,但折旧作为非付现成本,折旧费用基本留存于企业,通常认为折旧费用是在将来用来更新固定资产使用的,这种认为是在企业连续生产的角度考虑的,有其合理性。但是折旧费用的实质是固定资产投资分期计入费用的做法,至于更新与否,还是投向其他项目企业应该有自。现在的电网投资基本包括了电力设备的更新和扩容改造,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以折旧费用形式留在公司的资金投入电网建设都应该是合理的。
4.5 对公司经营效益的影响
在地区用电量高速增长、电力供需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增大电网投资规模,加快电网建设有助于提高电网企业的电力供应能力,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电网企业的售电收入快速增长,增强电网企业的盈利水平。若在此时,电网供应能力不能满足用电需求,一方面电力供应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电网企业也损失了良好地增加售电收入的机会。在用电量增速缓慢、电力供应充裕的地区,售电收入的增长难以弥补大量的电网投资带来的电力成本的增加,致使电网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此时应缩小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网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电网建设应先于电力需求的增长,电网投资规模相对于电力需求的增长又有一定的超前性。
目前,吉林省电力需求规模小,且增长缓慢,电力供应能力充足,大量的电网投资会带来折旧费用的增加、财务费用的增加、运行维护成本的增加等,在售电量没有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势必会降低公司的盈利水平。然而过小的电网投资水平又不能满足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一直影响公司未来的经营效益水平。因此,电网投资决策前应做好电力需求预测工作,既要确保近期电网投资的效益水平,又要考虑企业长远的经营效益水平。
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电网投资规模的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电网投资既要考虑近期电网企业的经营状况,又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还要考虑投资效益、社会责任、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等因素。
电网投资对企业经营与发展影响深远,恰当的电网投资规模和电网投资结构,形成合理的电网建设节奏,有利于提高电网企业经营效益和实现电网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而过快或者过慢的电网建设速度都将影响到电网企业的经营效益,使电网企业的长期目标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 实物期权 数据模拟 最优投资规模
一、实物期权在房地产投资中的应用
最先把期权理论引入项目投资分析领域的是StewartMyers(1977年),他将投资机会看成是增长期权,认为管理柔性也具有价值,这种把金融期权思想应用于项目投资分析的方法就是实物期权方法。实物期权在房地产投资中的典型应用是B-S期权定价公式:
看涨期权定价公式:c=SN(d1)-Xe-r(T-t)N(d2)(1)
看跌期权定价公式:p=Xe-r(T-t)N(-d2)-SN(-d1) (2)
其中,,S:开发项目现行市场价值;X:开发成本;T-t:投资期限;r:无风险收益率;σ:开发项目价值波动率。
二、最优投资规模决策模型
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评价中常以财务净现值NPV>0、内部收益率i>i0作为判断标准。本文在引入实物期权理论后,将Vk-Ik+Ck>0(Vk:第k期现金流入折现值,Ik:第k期现金流出折现值,Ck:第k期期权价值)作为房地产企业投资项目评价标准,并把Mk(第k期预期现金流入)、Uk(第k期预期现金流出,即第k期投资额)作为影响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财务风险因素。当Vk-Ik+Ck≤0时,第k期不投资;当Vk-Ik+Ck>0时,第k期投资,所获收益为净现值与期权价值之和。
根据以上分析设计如下决策模型:
(3)
(4)
其中,Gk(Mk,Uk):第k期预期收益;NPVk:第k期净现值;i:贴现率。模型建立后用数据模拟方法以Mk,Uk为参数对NPVk+Ck进行模拟,找到最大的NPVk+Ck值,与该值相对应的Uk即为所求的最优投资规模。下面用具体案例来说明。
三、案例分析
某房地产商拥有一块地皮的开发权,其分期开发住宅小区的投资方案如下:整块地皮分为三个区,期初投入1000万元在1区开发住宅小区A,如果该楼房市场销售不错,再继续在第8个月之前和第20个月之前分别投入资金1000万元和2500万元开发B、C两小区,预计投资的总现金流量现值为4200万元。下面用实物期权理论与数据模拟方法对该投资方案进行分析。
本例中,第二期开发B小区、第三期开发C小区可看成两个看涨期权,在投资期初必须考虑期权价值。在这两个期权里有两个执行价格即投资额(1000万元和2500万元)和两个到期日(第8个月和第20个月)。在第一个到期日,当期权价值C2+第2期预期现金流入折现值V2-第2期预期现金流出折现值I2>0时,行使期权,投入资金1000万元开发B小区。否则,不投资。同样,在第二个到期日也是如此。
1.用B-S公式对第一个期权定价
在以上案例中,取σ=30%,r=6%,月利率r1=6%/12=0.5%(行业平均数据),已知S=4200万元,X2=1000万元,T-t=8(月)。由d1、d2的计算公式得出d1=2.16,d2=1.31,将σ、r、S、X2、T-t、d1、d2代入公式(1)得出第一个看涨期权价值C2=3266万元。根据该企业相关资料可知,此项目第二期预期现金流入为1400万元,可得V2=1400/(1+i)8=607万元,I2=1000/(1+i)8=434万元,得出V2-I2+C2=3439万元>0,因此该企业将在第8个月时进行二期投资。
2.用数据模拟确定最优投资规模
由企业内部资料可知:第二期预期现金流入M2的变化区间为(x1,x2)=(1000,1400)(万元),第二期预期现金流出U2的变化区间为(x3,x4)=(800,1000)(万元),利用Excel中的RAND函数,产生界于(0,1)之间的随机数,即可在(x1,x2)、(x3,x4)中取出一组随机变量值Mj、Uj,Mj∈(x1,x2)、Uj∈(x3,x4),Mj=x1+βj*(x2-x1),Uj=x3+βj*(x4-x3),其中j=1,2,…n(n≥50为模拟次数),βj∈(0,1)为随机数。
由此得到第二期项目模拟净现值NPVj=Mj/(1-j)8-uj/(1+i)8,模拟期权价值Cj=SN(d1)-Xe-r(T-t)N(d2)=4135.32-0.8694Uj,模拟预期收益Gj(Mj,Uj)=NPVj+Cj。
由模拟结果得到第二期最大投资收益NPV2+C2=3526.02万元,对应最优投资规模U2=801.69万元,现金流入M2=1003.39万元。同法可得第三期最大投资收益NPV3+C3=2253.34万元,对应最优投资规模U3=2497.21万元,现金流入M3=1990.69万元。
参考文献:
[1]张昭雪:房地产投资决策中的实物期权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关键词] 多元化投资风险 投资环境 投资规模 投资结构
一、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了相当自主的投资权,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要想保持或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将面临一个问题,是继续在原业务领域内增加投入规模、巩固市场地位,还是进行多元化投资、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多元化投资是指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方向超出了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品种的范围,向几个行业或多个产品品种的多种投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多元化投资可把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分散于多个行业或多种产品,在一方面的损失可在其它方面得到弥补,从而降低了单方向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增加了安全性,使企业投资效率得到提高。但实际上,多元化投资并不适用于每个企业,在为某些企业赚取利润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据上述概念,本文就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进行定义,即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方向超出了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品种的范围,向其他行业或产品品种的多种投资方向发展,但因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其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造成的损失。
二、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
1.企业多元化投资环境风险分析
投资环境就是能对人们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相互促进和制约,形成一种综合作用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投资的成败。
(1)自然风险。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各异,使得不同地域的投资面临不同的风险因素,即使同一风险因素在不同地域的影响也相差悬殊。即风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各类物质与信息的集散地。环顾全球知名企业,内存几种乃至几十种产业的经济常会不约而同地坐落在沿海、沿湖、沿运河地区,且这些地区的产业投资部门结构不断地扩大。世界主要国家的产业群落往往都集中在海运、河运、湖运等极为便利的地理区位,如美国的东西海岸、五大湖地区,日本的东海岸,欧洲的沿海以及中国的东海岸等。中国新的投资部门及其新产业也总是出现在沿海以及交通便利的大城市。
(2)国家宏观政策风险。政策环境的特点是政府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对企业具有高度的可变性。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政策偏斜和扶持,对不同产业的优惠或制约,对有关产业的信贷利率、汇率以及税收和进出口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企业的投资生产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投资法制风险。有关投资的法律法规对投资主体及其地位、投资方式、投资范围、投资者的权益等做出相应的规定。如果企业不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就可能会因投资方式不当、或超出法规允许的投资范围等引发企业的投资风险。
(4)资产评估与审计中的风险。购并是最常用的多元化策略,对企业来说很难发现一个价格可以通过进入成本检验的合适公司。由于资产评估与审计机构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一,暗箱操作较多,信誉程度较低,各种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被评估方故意隐瞒债务情况,任意高估无形资产等,为投资企业留下风险隐患。
2.企业多元化投资规模风险分析
投资规模常指一定时期企业的项目投资总额。确定企业投资规模就是确定企业投资成本,投资规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比例关系,并导致投资品成本和价格的波动,最终对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1)投资总规模不当,结构易失调,综合效益难实现。多元化投资往往是总体规模不小,但各领域不一定都能达到规模经济,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很难合理发展。从投资结构与投资规模的关系来看,投资结构的调控受到投资规模的制约,投资规模突破合理界限会直接影响到投资结构均衡,产业组合不能发挥优势互补,难以实现综合效益。
(2)投资规模不足,缺乏竞争优势。进入新领域,外部交易成本的转移和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将不能达到规模经济,新产品成本高。再者,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不能迅速推出新产品、提高投资项目的创意性,应用先进技术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产业发展,投资报酬率低,企业得以持续的抗风险能力变弱。世界500家大跨国公司依靠雄厚的资金拥有世界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这些跨国公司是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流通消费的发动机和航空母舰,是世界的技术源。
(3)投资规模过大,影响投资效率的提高。如果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投资规模过大,易形成高负债,延长了投资回收期,加大了投资回收风险,企业将可能会因资金链断裂造成运转失灵,这对企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投资决策中,投资项目的各期现金流量的合理预计与投资回收期限的衡量是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切忌乐观估计。
3.企业多元化投资结构风险分析
企业多元化投资结构就是具有比例关系的资金在各投资项目上的分布,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配是获得高投资效益的保证。
(1)影响企业原主导产业的竞争地位和利润。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投资触角过多,或不恰当地多元化投资,势必导致有限的资源分散于每一个要发展的产业领域,这影响了原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地位和利润,不利于企业稳定地发展。
(2)面临管理失控的风险。多元化投资意味着企业规模扩大,经营地域分散,机构膨胀、管理幅度加大和管理层次增加,使企业的整体支配能力下降,信息处理失控,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有些机构的运作变得无章可循。
(3)新产业进入壁垒。由于对目标市场了解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够,会面临新产品市场进入困难;其次,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营管理和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受到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的约束,会产生技术风险。
(4)误把品牌认知当作品牌忠诚带来的投资风险。基于企业的相识性,许多企业认为主导产品的品牌被消费者所认知,生产同样品牌的其它产品也会被消费者所接受,但实际的营销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多种产品和业务聚集在同一企业下,容易模糊品牌个性,不利于形成特色经营和统一的企业形象,某一领域的失败也可能累及其它业务。
(5)运作费用增加。多元化投资不是简单的“买入”,进入新产业后还需不断地注入后续资源,通过教训、磨合来学习新领域的技术、生产、管理和销售等相关知识,培养员工队伍,塑造企业品牌,这都会增加学习费用和使顾客认识企业新领域的成本。
三、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防范模型
树立风险意识,学会在新的竞争条件下判断投资机会。多元化投资是为了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那么设定在某一理想的投资系统s*中,即理想的投资环境、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相关样本点为:(x1*, x2*,…, xm*),多元化投资会达到获取一定理想收益的目标。再就企业欲投资产业实际所处投资环境、企业可提供的投资规模和多元化投资结构是否可协调、互补、资源共享程度等建立实际产业系统si(xi1, xi2,…,xim)。建立多属性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定义被评价的投资产业系统si(xi1,xi2,…,xim)与理想系统s*(x1*,x2*,…,xm*)之间的加权距离为
式(1)
式中wj为权重系数,为现实分量xij与理想相关样本点xj*之间的某种距离。取加权距离,即取
式(2)
作为评价函数。按yi值(显然yi的值越小越好,特别地,当yi=0时,si即达到或称为理想点s*)的大小对各被评价的欲投资产业进行排序。如果被评价的投资产业系统与理想系统在某种意义下非常接近,则称此投资产业是最优的。如果在yi的值较大时就不切实际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其结果只能是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实力和其他相关内外部因素,决定是否可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及选择何种产业进行投资可以最大限度的防范多元化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 鸣:投资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p16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fiscal revenue;reg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032-03
0 引言
企业作为环境资源消耗的主体,在社会环境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一方面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积极带动地区其他企业的环保投资,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本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下环境保护投资存在的缺陷。一直以来,企业的环保投?Y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环保投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已有的实证分析大部分都是研究环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很少涉及在区域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是否会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产生影响。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则是主要研究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对企业环保投资的推动作用,并解释结论中涉及企业的环境责任问题,提出实质意见。
1 文献回顾
环保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一直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雷社平和何音音(2010)实证得出环保投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因素,在一定的政策下环保投资利用规模的扩大能促进经济增长。就地区而言,王博和王栋(2015)认为西部地区的环保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可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所以西部地区应该坚持以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坚持以经济增长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从而促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摆脱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约束。影响环保投资的驱动力很多,董秀海,李万新(2008)研究得出自身环境压力、地方政府环境执政能力、企业界的环保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对地方的环保投入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企业而言,李冰泉(2012)认为企业监督力度、政府扶持、企业战略态度、领导层意识等都能影响企业的环保投资。
2 研究假设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项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2011-2015年东部所占比重分别是西部的2.92倍、2.81倍、2.77倍、2.61倍、2.78倍。总体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东西部企业环保投资额也存在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东、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不同,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普遍小于东部地区。
环保投资作为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其中财政支持将是企业进行环保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包括专项基金、政府补贴等等。目前,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增长较快,但环保投资需求与实际投入的资金缺口仍较大。由此可见,地区的财政收入越大,政府所持有的资金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将资金转化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其中一部分是以扶持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的形式体现的。地方政府环保投资行为意愿最终表现为环保投资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企业环境保护增加专项基金、政府补贴的投入,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地区财政收入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固定资产投资在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备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环保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早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对列入重点清理范围的在建、拟建项目、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环保清理检查,发现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程序和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拆分项目问题严重。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优化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显著。根据企业环保投资的统计口径,企业环保投入有很大一部分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因此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反过来促进企业的环保投入。本文认为随着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多,企业的经营绩效上升,使得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的资金增加。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更加重视健康,重视生存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加上企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各阶层人员的环保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关制度以关注环保方面的问题,促使企业增加环保投资。蔡惠光、李怀政(2009)研究认为,随着经济增长超越一定临界值水平之后,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环保技术的采用等因素将导致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环保文化水平的提升。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选取与定义
彭峰、李本东(2005)提到,企业环保投资是指企业从社会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中,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金额,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本文是基于经济指标而对企业环保投资进行研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环保投资的数据范围定为以下几类: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保护生态环境的投资、治理项目专项基金、清洁生产投资、排污费等环境税费、企业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的投资。为了量化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本文采用的数据为环境保护投资总额的自然对数。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则主要针对区域经济指标中的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相关指标进行对环保投资的研究,包括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分配收入三大指标。同时,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经营绩效、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行业属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考察。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3.2 模型构建
在以上理论研究与变量设计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本文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采用企业环境保护投资规模(EPI)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EPIi,t=α0+α1Revenuei,t+α2Investmenti,t+α3Incomei,t+μi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Revenue表示地区的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Investment表示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自然对数;Income表示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金额的自然对数,μi为方程扰动项。
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5年五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并进行数据整理,并对样本做如下筛选:①剔除了ST公司;②剔除了银行等金融行业公司;③剔除部分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本文共搜集2011-2015年度有效数据样本公司241份。
4 ??证分析与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
通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对东、西部地区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并观察各变量的分布情况,比较两大地区的差异,对实证检验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观察表2可知,东部地区上市公司EPI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2.8992和21.1702,方差较大,为1.772,说明东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有较大差异,分布不均匀。各地区企业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异不大,方差较小,说明东部地区的解释变量波动小。
观察表3可知,西部地区企业EPI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2.8992和21.1702,方差为4.599,说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被解释变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值接近于极大值,方差较小,说明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大。
比较分析得知,被解释变量EPI的极大值、极小值、方差较大,表明东、西部地区各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有较大差异,分布不均匀,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波动更为明显。解释变量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差异较小,说明东、西部地区各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均衡。总体来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东部均比西部高,表明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且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额度较大。
4.2 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表4出以下回归结果:模型的拟合优度也就是复相关系数R为0.511和0.416,调整R方为0.214和0.101,由于影响企业的环保投资的因素非常多,所以本文认为达到预期标准,因此模型的拟合度通过检验。模型的序列自相关检验结果Durbin-Watson值分别为1.841和1.852,均接近2说明方程在一定程度上整体效果显著,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5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202,回归系数为0.455,假设一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有效促进地方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可能是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及环保补贴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024,回归系数为0.787,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二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54,回归系数为1.185,说明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三通过了显著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随着东部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从而激起企业员工以及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表6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7,回归系数为-0.618,假设一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呈现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003,回归系数为0.841,说明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有效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入,假设二通过显著性检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15,回归系数为2.575,说明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三通过了显著性实验。
比较分析得知,东部地区财政收入未能有效地帮助地区企业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但根据回归结果为正向效应,而西部地区则相反,说明两大地区的财政收入对地方企业的支持与补贴的效用不同,且财政环保投入落实的方面有差异,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未能对环保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对地区环境的规制有反向作用;东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收入均能对企业环保投资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与假设一致。
4.3 结论与建议
目前绿色理念的宣传已遍布全国各地,各地区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和企业环保投资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