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科护理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伦理教育是护理高等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将伦理教育潜移默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是医学教育内在规律的根本要求,每位医学教育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精神科护理学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我国现在精神科护理发展现状,使其伦理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笔者在进行《精神科护理学》教学时,采取多种方式融入伦理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该课学习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伦理教育的现状提示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以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而言,重视的是知识与技能教育,伦理教育常常被放在末节与不重要的部分。据调查“护理伦理学作为一门课程,仅有58.1%的学校定位为专业任选课程,29.0%的学校定位为必修课程,专职教师仅占71.5%,说明在我国目前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地位、性质不是十分明确”[1]。而在各护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伦理教育更往往被忽视,其具体的原因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很多教学管理部门往往更注重教学层面(如教学方法、环节、效果)的管理;二是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学院往往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其职业道德教育;三是专科护理老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培训,缺乏伦理学知识,对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不仅影响她们的知识与能力,更会影响她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这种伦理教育被有意无意忽略或淡化的教育现状,将会对这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产生“伦理道德不重要”的负面影响,影响她们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态度与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不可能突然形成的,也不可能仅仅通过 “护理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就能达到目的,它需要所有护理教育工作者长期的、连续的将伦理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中。因此,在专科护理教学中,作为教学者,应增强伦理意识,注重将伦理教育紧密融入教学内容。
1.2 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精神科患者一方面是患有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则呈现较多的人际关系冲突和心理问题,如对家人和同事的不满、怨恨,较负向的自我概念、以及对疾病自知力的缺乏、强制住院等原因引起对医护人员的敌视和抵抗,轻重不等的攻击和暴力行为常常发生[2]。由于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以及行为怪诞等特点,在社会人群中经常受到歧视与憎恨。面对精神患者这样的特殊群体,更需要精神科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摒除偏见,保持高度自律,以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作为一名《精神科护理学》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精神障碍患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事业心、同情心,以正确的伦理观念对待精神患者,提高伦理分析与决策的能力。
2 《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伦理教育实践
《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临床课程,开课时间为进入专业课一年之后,由于此时的学生已处于职业探求阶段的后期,对以后的职业取向基本已经明确,对专业学习与职业道德的相关性有较深刻的理解,愿意从道德修养上去完善自己[3]。因此,笔者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抓住学生兴趣,积极挖掘素材,努力寻找契机,有效的利用知识资源,从以下几方面将伦理教育有机的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2.1 加强精神科学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对精神科学的正确认识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社会偏见有客观的了解、分析、培养对精神科学,精神病护理学的正确认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认为精神病的怪异行为是由于魔鬼附体灵魂离体所致,精神患者即是罪人,在经过了近代精神科学发展史上的四次变革之后,精神患者才能够摆脱锁链,走入家庭,得到治疗,回归社会[4]。精神科学的发展史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首先要热爱专业,有职业自豪感,才会具备在这个职业中做出努力奉献的基本素质。
《精神科护理学》教材绪论中精神科学发展史较为简单,笔者在备课时充分查找历史资料,在讲课时对精神科发展史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以一段段史实提示学生进行思考,反思自己对于精神患者的态度是否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时期普通群众对精神患者的歧视态度,对比精神科学发展史,纠正偏见,对同学们的伦理观起到启示震撼的作用。笔者在授课时注意讲述洛奈、弗洛伊德等著名的精神科医学专家生平,这些学者的探索精神与传奇人生启迪了学生的心灵,激励了学生对精神科学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理智、深刻地理解并认识精神科护理这个职业,感受精神科护士职责的神圣之处。
2.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伦理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 护理教育不仅要训练学生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伦理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笔者在授课时联系社会实际,在分别讲述各章节共十大类的精神疾病时,随时注意选择典型事例,结合伦理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从伦理角度进行分析并模拟决策。精神科案例牵涉到社会多个层面的伦理问题,笔者在授课时围绕各种案例,启发同学们由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和行善原则等伦理基本原则出发,从多角度进行伦理分析,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精神患者是最需要得到帮助与同情的群体,通过讨论与辩论,使同学们理智分析案例中每个角色存在的伦理难题与冲突。这样的案例分析使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锻炼了严谨的伦理分析决策能力。
2.3 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注重身教,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良好形象、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和人格,教师的榜样作用将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从业态度[5]。因此,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注意维护教师形象,严谨自律言行,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带领学生至精神病专科医院见习的过程中,笔者尤其注意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尊重患者,并观察同学们在见习过程中的动作神态细节。对于在见习过程中体现出对患者尊重与同情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记录与表扬,对于一些隐含对患者歧视观念的不当言行给予指出,提醒同学进行反思,激励同学们在见习中的优秀表现,言教联系身教,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严谨认真、尊重患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2.4 角色扮演,深化学生对精神患者的伦理认识 为了引发学生重视,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角色扮演的方法是依据Moreno有关心理理论派生的,它利用演戏和想像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价值的认识[6]。笔者在进行每一类精神疾病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几人一组进行预习,联系该类疾病知识,搜索文学作品、影视戏剧或日常生活实际见闻,寻找可体现该类疾病发病原理或临床表现的事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品表演,并要求在表演或朗诵中融入个人对该事件的伦理思考。该方法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使用伦理观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PTSD”(创伤后精神障碍)时,几个学生改编了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分别模拟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皇帝等主要角色,完整体现出剧中角色的梦游症状等内容,与该章内容中的“闯入性症状”进行比较。同学们在观看与讨论时十分投入,课堂气氛随之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3 小结
笔者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融入伦理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涨,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能够对精神科学的理论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同时培养出对精神患者的同情心与责任心,锻炼了以护理伦理学的原则进行伦理分析与决策的能力。
精神科护理是充满劳动和艰辛的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进行伦理分析与决策,伦理教育意义深远。而面对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的强烈反响,加强护理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7]。作为护理专业课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伦理教育,不断提高学生面对不同患者时进行伦理思考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伦理分析、伦理决策能力的护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李春玉,金锦珍,崔仁善.35所高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6,6(2):12-13.
[2] 刘克礼.住院精神患者的暴力行为及应付对策.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15(3):129.
[3] 邱秀华,杨棉华,蔡绍先,等.医学教育要强调临床教师的育人意识.高等医学教育,2006,(2):33..
[4]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5] 李辉.浅谈护理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卫生职业教育,2006,24(6):103-104.
[关键词]人文关怀;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满意度;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b)-0162-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umane care on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closed-end management of psychiatric wards.Methods From August 2014 to February 2016,12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closed-end management of psychiatric ward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jects,according to order random number table,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nd each group was 60 cases.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usual psychiatric care,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humane car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satisfaction,survey results of humane care,an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results of patients′satisfaction showed that services active and enthusiastic (t=2.76,P
[Key words]Humanistic care;Closed-end management of psychiatric wards;Patients′satisfaction;Anxiety;Depression
精神科患者因思维、情感、行为不受大脑支配常表现为认知、行为紊乱,在住院治疗期间,医院为保证患者的安全通常采用封闭式管理,却无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且对护理满意度也不高[1-2]。本研究中对患者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精神病患者,并根据患者真正的需求来改变对患者的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在我院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住院治疗的24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患者纳入标准:年龄>20岁,住院时间>2个月,患者自知力恢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沟通困难、有智障及意识不清者不能参与本研究。根据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20~56岁,平均(35.5±2.5)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48例,高中34例,大专及以上38例;家庭经济状况: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如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治疗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精神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理论的形成及内容:精神科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集中学习人文关怀理论相关知识,并结合目前科室管理制度,将不符合“以人为本”理论精神的内容进行修整,现具体介绍如下。
1.2.1根据患者特点做好入院时的安全检查工作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人身安全是最基本的需求,精神病患者也应该得到医院的保护以防止发生意外。因此,患者在入院时均需经过医院的安全检查,即检查患者带入院的物品,查验有无刀、剪子或尖锐器具等,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这些物品带入医院对患者及其他患者的危险性和不适宜性,尽量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和配合。
1.2.2重新修改患者住院探视制度 最初精神科的探视时间为每周3次,目前在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管理制度的积极配合下,只要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休息,家属就可以随时探视,并设置了单独的会客室以供家属和患者交谈,以不影响其他患者的休息。
1.2.3取消女性不能用玻璃类器具的规定 最初精神科规定女性患者不能使用玻璃类瓶装化妆品和小镜子等物品,采用人文关怀后,已将这一规定取消。女性可以照镜子,用化妆品,但这些物品需要由护理人员代为保管,使用时取出并由护理人员看管,用完后再放回原处,不得擅自取出。
1.2.4丰富患者晚间娱乐活动,将晚间服药时间推迟 患者住院期间多接触不到外界的亲戚朋友,因此护理人员可安排多项娱乐活动,如看电视、打牌、下棋、交谈等,且加派夜间护理人员将患者服药时间由原来的18:00推迟到晚上20:00。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患者的晚间娱乐活动,而且大大减少了患者藏药、拒服药现象的发生。
1.2.5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时主管护士应详细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和护士及作息时间。护理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尽快适应环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治疗及恢复情况随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配合治疗和康复活动。主管护士需每天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每天5~20 min),需要知道患者的床号、姓名、诊断、用药、存在的问题、护理措施及心理要求,护士长每天抽查,并将这一部分纳入对护士的绩效考核中。人文关怀共进行2个月。
1.3调查工具
1.3.1满意度调查[3-4] 根据华西医学院设置的护理满意度量表为基础进行修订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本院以前采用的护理满意度量表条目进行了部分修订:①精神科输液较少,取消输液时的技术质量与加液时的速度;②增加了“对环境条件、卫生满意度”条目;③增加“探视时间较为合理”的条目。修订后问卷包括以下6个条目共18项内容:环境设施、病区管理质量及安全、服务主动热情、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总体满意。评分采用3级评分法: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一般满意2分,不满意1分,非常不满意0分,此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1.3.2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状况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5]。SAS、SDS量表各有20个项目,评分均采用1~4级并对应1、2、3、4分。最终标准分=20个项目得分相加后得到的粗分×1.25。焦虑分级: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为≥70分。抑郁分级:轻度=50~63分,中度=64~72分,重度为>72分。
1.3.3问卷填写 首先对患者讲明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填写方法,并及时答疑。人文关怀进行2个月时进行满意度调查,SAS、SDS量表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2个月时进行填写。患者要独立填写问卷,护士不能进行指点,约30 min完成。由2位主管护师将问卷内容录入电脑,并相互核对,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测评结果的比较
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服务主动热情、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总体满意条目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两组患者人文关怀测评结果的比较
对患者人文关怀的测评结果显示,合作程度、关心并了解病情、保护隐私、尊重患者、态度满意、探视时间合理条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
入院时两组间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2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一组入院时比较,两组入院2个月时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人文关怀并没有确定的概念,护理人文关怀专家Watson认为,人文关怀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施人文关怀的愿望是帮助他人在精神、生理及社会活动等方面达到健康水平,以更好地回归社会和家庭;国内研究[6]也认为,关怀是关心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生命的一种情感。在护理领域中,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以人为主的人文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可强化护理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体会到被关爱和被尊重,能加强护患之间的理解和及时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而且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是反映医院护理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对于精神病患者这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疾病患者相比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心爱护和理解、更高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7-9]。
本研究中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了人文关怀护理管理,加强了患者入院时的安全检查工作,优化了患者的住院环境;重新修改了患者住院探视制度,使患者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家人朋友进行交谈,缓解了患者对住院环境的不适应;服务态度提升,允许女性患者使用玻璃类瓶装化妆品和小镜子等物品,极大满足了女性患者爱美的心情,且融洽了护患关系;推迟晚间服药时间使患者有更多的时间去娱乐,使其住院生活丰富多彩不单调;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时消除了患者心理障碍,使其可以顺利接受治疗和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未使用人文关怀的对照组,表明人文关怀护理管理的实施,改善了多年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使护理人员不再是简单、机械化地遵照医生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而是与患者充分接触,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且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对患者的护理更加主动热情,使患者得到了高水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对患者人文关怀的测评结果也证实了人文关怀护理管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与有关研究[10-12]相一致。
有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响,住院期间其心理状态较差,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社会功能差等药物无法有效治愈,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14]。因此,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怀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状态,表明人文关怀护理的全方位应用使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升,有利于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的动力和信心。
综上,对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患者实行人文关怀护理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美玲,孙宏,胡丽丽.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6,6(3):41-42.
[2]朱丽英.人文关怀在精神科病房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41-42.
[3]赵惠英.实施关怀性管理制度对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9-30.
[4]段征征,刘义兰,鲁才红.武汉市某医院住院患者“关怀护理”满意度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2,25(8):20-22.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6]官春燕,刘义兰.患者人文关怀满意度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5,30(22):106-109.
[7]刘丽丹.精神分裂症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5):103-104.
[8]后凤茹,冀秀英.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7(13):249.
[9]李素清.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0):119.
[10]陈丽香,叶郁葱.人文关怀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82-83.
[11]商婧,梁丽梅.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20):4433-4434.
[12]王t娜.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新举措[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0-111.
[13]魏月玲,李遵清.精神科开放病房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323-327.
护理学的分支之一就是精神科护理学,且其作为一门专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的基础之上。精神科护理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广泛性、多科性等,其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包括社会性、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等。精神科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个体相比,精神病患者在感知、情绪、思维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障碍与差异,使得精神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复杂而又广泛,且其教学内容也存在抽象与不易理解等问题。因而,护生在理解有关理论、临床病症以及专业术语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再者,精神卫生机构相对较少,不易安排护生实习、见习,也使得护生对精神科护理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为使这种状况得到优先的改变,需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上作不断的创新,力求多样化。就目前来说,精神科护理学的常用教学方法包括案列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情景教学法等,而本文将着重分析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进展。
2应用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指的是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手段,模拟临床实践环境,使护生的护理分析、观察、主动沟通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想要对精神病患者作有效的观察与评估,就需要护理人员提出准确的护理诊断;想要使护患关系得到有效的促进与改善,就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2.1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分配护生需要扮演的角色,再由参演的护生进行拓展训练。角色扮演名单必须建立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而教师也需要注意提醒护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做到认真、严肃和注意观察等。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准备摄像机录下整个教学过程,再通过回放录像进行一定的总结与讨论。
2.2教学的实施步骤
(1)创设情境: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上课内容创设情境,要确保教学目标贯穿始终,充分应用整体护理理念进行相关活动。参演的护生需要依据情景作一定的讨论工作,确定所演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所演护理人员的应对措施。
(2)课堂演示:护生需要注意角色扮演的目的不是表演,是借助这一手段进行学习与深化。护生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作详细的观察与记录,并在充分理解与关怀患者的前提下,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形式使患者的异常精神症状得到充分展示。另外,采集病史这一工作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沟通技能,通过课堂演示可以使护生的沟通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3)提出问题:在演示结束后,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演示的病例与教学目标进行提问,例如患者的发病原因、患者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等。(4)分析讨论:护士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例如讨论患者的发病是否有诱因、判断患者精神状况异常的标准、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等等。小组讨论的结果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上交给教师,或者由教师随机选择几组进行口头描述,然后由教师进行强化与总结。针对演示中的可取之处可以给予护生一定的表扬,并鼓励其他的护生加以借鉴;针对一些不足之处可以提出一定的改进建议,不可用激烈的言辞打击护生的自信心。
2.3教学的应用价值
(1)体现护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地位:就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护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缺点是大大压制了护生学习的创造性、自觉性、主动性等。角色扮演法则可以使护生根据扮演的角色学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编写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病例与要求,使护生更容易进入角色,掌握与领悟角色要领;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及时发现与纠正一些问题,避免偏离教学目标。
(2)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强化知识点:精神疾病的病因大多不明,且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具有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点,使得护生因难以理解部分概念而产生厌学心理。角色扮演法则可以使枯槁、抽象的异常精神症状实现具体化与形象化,可使护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有助于护生的理解与掌握。
(3)培养护生关怀与爱护病人的观念:就目前来说,社会上对精神病患者仍存在一定的歧视与偏见,部分护生也不愿去精神疾病的专科医院就业。角色扮演法可以起到换位思考的作用,使护生逐渐理解患者的痛苦与无奈,从而产生一定的共鸣与同情,使其关怀与爱护病人的观念得到一定的培养。
3结束语
一、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
1.1精神科护士整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精神科护士整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6]。精神科护士的情感枯竭程度中等,冷漠程度较高,职业效能感较高。精神科护士与其他科室的相比,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中情绪倦怠得分24.65±10.27,工作冷淡得分6.17±5.58,均为中度倦怠,个人成就得分为31.31±9.51,属于高度倦怠;心理状况结果显示,抑郁、焦虑与正常人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躯体化、人际关系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护理工作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较大的职业之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精神科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工作辛苦,风险大、节律快、不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对病人产生厌倦、恐惧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大,产生职些倦怠的概率高。
1.2精神科男护士职业倦怠高于女护士:精神科男护士在职业倦怠的情绪枯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上及工作压力源均高于女护士,在生活满意度评定、社会支持度评定、均低于女护士。而男护在工作承受能力、工作时间上优于女护士,且控制决策能力、思维能力和患者沟通能力都强于女护士。因此消除职业倦怠对于发挥精神科男护士的独特优势,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3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高于综合科护士:梁正英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173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工作倦怠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精神科护士情感耗竭程度中等,职业效能敏感度较高,与综合科护士没有较大差距,但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精神科护士冷漠程度高。究其原因,与精神科护士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她们每天面对的是精神病人,精神疾病的复杂性,病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自知力与自制力,另外受到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相对造成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较为严重。
二、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特点
2.1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与其三维人格特征的特定维度和因子有关:段明君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成都市某医院55名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和三维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情绪衰竭与RD2呈负相关。玩世不恭与NS3、NS4、HA4呈正相关,与RD2、RD呈负相关。成就感低与NS2、NS4、HA4、NS、HA呈负相关,与RD2、RD呈正相关(P<005)。因此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2.2精神、神经专科医院护士工作倦怠中人格解体程度较高:汤晓红采用李永鑫等编制的中式工作倦怠量表对某精神、神经专科医院27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本组护士工作倦怠160人,检出率70.48%,其中人格解体评分(10.15±6.83)分,检出77人,检出率33.92%,占工作倦怠护士的48.13%;中度倦怠中人格解体占77.05%,重度倦怠中人格解体占100%[16]。调查显示,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人格解体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护士要正视工作倦怠中人格解体的存在,识别自己是否处于这个状态,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工作状态,提高应对和预测压力的认知能力,保障护士职业群体和服务对象的安全。
三、预防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3.1精神科护士总体应对方式是成熟的;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焦虑程度存在明显交互作用解决问题、求助为精神科护士主要的应对方式:其中20-30岁、护龄1~5年的护士较多采用求助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自责与工作倦怠3个维度和焦虑具有相关性;幻想、退避、合理化与工作倦怠中的情绪枯竭和去人格化及焦虑具有相关性[17]。护士要正视和处置困难与应急,将工作中所遇负性体验及时释放,减少因情感资源耗尽而出现的极度疲倦状态,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有一次成功感的体验,运用这样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效降低工作的倦怠感。
3.2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角色认知、工作满足感有关,充分提高个体的角色认知能力和工作成就感,可以作为预防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策略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问卷的情绪耗竭因子、去人格化因子得分为中度耗竭、低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高度耗竭。护士情绪耗竭、去人格化与角色冲突呈正相关(r=0.356,r=0.372,P<0.01);与角色模糊及工作满足感呈负相关;个人成就感与角色模糊、工作满足感呈正相关,与角色冲突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角色冲突、工作满足感是主要预测因子[19]。其原因是精神科护士每天面对特殊的患者,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承受压力大,个人成就感也显得低,过大的压力会引起身心疾病,因此,要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内控感和心理适应能力,积极应对情绪困扰,提高个体角色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心理行为、认知管理等方面的继续教育,鼓励护士善于面对现实,适应自己的角色,使职业耗竭程度降至最低。
3.3自我效能感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影响,充分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以保证提高工作绩效胡峥毅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护士职业倦怠问卷(MBI)对184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20]。结果精神科护士自我效能感得分呈中等水平;进一步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01);职业倦怠量表的低个人成就感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
护士工作倦怠现状不容乐观,将严重影响护士身心健康及护理工作质量,应引起护理管理者及全社会的重视。医院管理者要加强医院支持系统的完善与规范,关注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特殊成因,改善她们工作的外部环境,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精神科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积极的应对技巧,降低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倦怠,激发她们的自豪感、责任感,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郝立,王艳.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6(4):350
[2]魏秋香.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J].家庭护士专业版,2008,6(22):1986-1987
[3]李倩,岳光,王玉兰.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角色认知、工作满足感相关性调查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4):300-301
[4]何晓艳.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20):46-47
[5]杨佩娣,陈思路.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研究与干预[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4):243-24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精神科;临床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以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为基础,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及思考的学习方法[1]。与其它学科相比,精神病学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将课堂学习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知识的内涵,体现出显著的仿真性、能动性及创造性,是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法[2]。
1 精神病学的教学特点
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精神病学与其它的临床学科有着较大的差异,精神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为症状本身,很多时候并没有明显的体征,甚至无法取得实验室数据,且精神科病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特点比较突出,学生如果未充分接触患者,就无法深入把握知识的精髓。精神病学的教学难点还在于要充分考虑伦理及法律的相关因素。精神疾病患者就医时,要充分保证其个人隐私,很多患者仅对主治医生持有信任的态度,不愿接受主诊医生以外的人的问诊及治疗,更难以接受实习医生的检查,因此带教老师无法像其它临床学科那样进行示教。并且即使针对同一种精神疾病,对于不同的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学生缺乏临床经验,难以通过不典型症状做出判断;再者精神科患者如果发生现场失控,则学生的安全保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精神科临床教学的上述特点,笔者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具体而言,实施案例教学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互动性: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提高学习效果。而老师在组织教学中扮演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因此老师要在提前准备好教材、病例、课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②整体性:整体性原则强调教与学的协调,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充分理解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关系。③理论联系实际:任何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实践,对于实践性突出的精神病学而言更是如此,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知识,利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正是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贯彻于案例教学法的各个环节[3]。
3 精神科临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案例教学法在精神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案例选择 案例教学法中的核心关键词即为“案例”,案例选择与编写的好坏会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与否产生决定性影响,也是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明显的不同之处,因此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案例是来自于临床的实际病例记录,精神科疾病患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病例的选择范围也比较广泛。但是选择案例时必须严格遵循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学目的,二是要针对学生,以典型的、可以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病例为主,且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范围及理解能力,而老师在选编案例时要将自身的临床经验、临床思维融入案例中,实现案例与教学的和谐统一[4]。按照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要求,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可占比例为80%,而一些少见病则占20%,经过认真整理、编制形成《精神病学案例汇编》,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强化其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精神病学案例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主诉、现病史、精神科检查结果、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等;要求案例描述客观、结构严谨、文字生动、难易相当。
3.2课堂教学组织 课前要求学生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期刊文献数据库,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疗情况。然后再进行预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共同探讨,促过其思维的发展。预读案例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地深入分析,不能无话可说。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不拘人数、自由灵活,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鼓励其发散思维。针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无论对错,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进行批评、争论,并在讨论、辩论过程引导学生融入情景,以当事人的立场看待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其责任感。注意老师设计讨论的题目要以案例分析为中心,题目的难易程度也要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知识水平,论题要注重启发性,而不能是简单的问答提,学生只会回答“是”或“不是”,达不到讨论问题、探索知识的目的。精神病学案例分析的常规模式主要为患者核心症状及体征分析-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处理、诊疗措施等。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中担当引导者的责任,将自己"绿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给予学生及时、适当的提问。注意案例讨论要始终围绕题目中心来进行,以免偏离主题。老师要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思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5]。
3.3归纳总结 讨论完成后,老师要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评价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及效用,将案例中一些重要的精神病学知识点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将重点知识重新梳理一遍,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拓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对精神医学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讲解。精神病学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其主要内容是对感性材料的概括,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更加深入、准确的掌握相应的概念。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迅速找出学生讨论时存在的问题,指出其对问题分析的不足及欠缺,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及讲解,针对一些复杂的概念,从多方面提供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正确、灵活的应用。老师的归纳点评需要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之处,即使学生有不足之处,也不要急于公布“标准答案”,可另外提出有关联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补充、纠正。
4 结语
总之,在精神病学临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有明显的优势,其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死板、单、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当然,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老师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精神科病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全面性,因此所受到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很难完全适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案例教学法毕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成绩,教学应用中可以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弥补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互相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赛金.案例教学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健康教育,2014,5:283-284.
[2]王娟.探讨情景模拟法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2014,2:159.
[3]王长远,秦俭,孙长怡.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6(22):155-1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42-02
[摘要]目的:探讨在精神科封闭管理模式下如何减少和防止护理工作中风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从风险因素的识别,涉及的法律问题(如:监护权、格式条款)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对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危险因素提出防护对策。结果:风险的发生与医疗护理工作针对群体的特殊性、患者病情变化的突然性、封闭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患者家属认知的错误性、告知工作的无效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有关。结论:护理人员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及其识别,规范职业行为,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在工作中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继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封闭管理模式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的可能会导致病人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在封闭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24h面对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患者随时可能有自伤、伤人、毁物、逃跑、甚至自杀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给患者和家属甚至社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影响,同时医院和护理人员将承担经济、法律、人身的风险[2]。因此在封闭管理这一模式下,加强风险管理对于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医院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精神科护理风险的识别
1.1患者自身因素: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控制或影响,对各种危险因素缺乏辨识能力,容易发生针对自己的暴力行为危险(如:自杀、自伤)、针对他人(物)暴力行为的危险(如:伤人、毁物)、外跑、跌倒、噎食等不可预料的情况;住院期间在患有精神疾病的同时可能合并躯体疾病,但由于患者缺乏对躯体不适的相应主诉,使护理观察产生难度;患者自知力缺乏,不承认有病,常拒绝治疗,对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强制保护、鼻饲、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及口服各种精神科药物,尽管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但仍存如下风险:强制保护患者可能会出现扭伤、擦伤、甚至摔倒或意外骨折情况;强制治疗时可能会因患者挣扎出现预料想不到的特殊情况;患者不合作可导致输液中针头滑出血管外,需反复穿刺,易造成皮肤表面青紫、淤血。
1.2患者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人)对法律法规认识错误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人)将患者送入医院封闭病房治疗后,通常认为其应该对患者承担的监护权便也移交给医院且在封闭管理模式下,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人)缺乏对患者病情连续动态的观察,对精神科医学知识不够了解,对患者病情恢复期待过高,忽略由于既往病程的迁延、对药物治疗敏感程度、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个体差异等治疗结果可能不同。一旦疾病痊愈情况不佳、出现并发症或意外死亡等情况,患者家属便把所有责任强加于医院,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个别患者及家属缺乏道德修养,如果医院不能满足自己的索赔要求,便进行医闹,严重干扰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
1.3危险物品存在的不可避免性: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在精神病患者不合理的使用情况下可成为危险物品。如:衣物可能成为其辅助自杀的工具;牙刷可能成为自伤或伤人的工具。衣物、牙刷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1.4为保护患者人生权利而造成的监控盲区:有关法律规定:精神病患者仍享有隐私权。虽然在病房大厅设置了监控摄像头观察患者的活动,但涉及患者隐私的场所,如:厕所、休息室便成为监控盲点,存在安全隐患。
1.5护理人员因素:对潜在的风险缺乏预见性认识;对病人观察不到位;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等。
1.6书面告知文书在法律判定中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患者在住院时要和医院或科室签订住院协议、封闭病房知情同意书。但此协议在产生医疗纠纷的法律诉讼中常被判定为格式条款(合同)。《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所以住院协议书、知情同意书在法律庭审中通常会产生以下争议:住院协议、知情同意书中的条款是医院单方面制定的;非拟定条款的一方当事人(患方)对于医院方提出的条款并无或欠缺实际协商的机会,条款的定型化导致了患方只能接受或不接受协议内容,这样违反了合同自由的原则。协议中存在免除或限制医院方责任的条款,使医患双方地位不对等。《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所以住院协议和知情同意书中的条款通常只能起到让患方知情的作用。
2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2.1做好入院宣教,履行告知义务,明确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人)对患者应尽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七条规定有关规定,精神病医院不是也不可能是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患者住院期间医务人员负责治疗及护理,无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监护权能移交。在目前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应[3]。所以在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应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消除患方的错误认识,使其明白应对患者履行的责任并未因患者住院而发生改变。针对自伤、自杀、暴力行为严重的患者,要求家属留陪护。
2.2坚守岗位,履行职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医疗事故。以此可知医疗事故的认定主要依据2点:(1)存在医疗、护理过失。(2)患者人身损害的不良后果由过失直接造成。工作人员是否坚守岗位、尽职尽职是事件定性的关键[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在幼儿园和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医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所以在法律诉讼经济赔偿的裁定中,医院是否有过错及其过错的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赔偿数额的多少。
2.3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落实巡视制度:对有自杀、自伤、暴力行为、出走等重点患者,设置醒目的提示牌,当班护士熟记病人床号姓名、年龄、诊断、病情、心理、睡眠、饮食等情况,置视线范围内活动,严密观察其意识趋向,行为动向。设置重点监护室,按护理级别合理规划时间进行巡视。观察病人不完全依靠监控设备,巡视时做到“不远观要近查”,也就是进行护理巡视观察时不隔窗不隔门,要到床旁近距离观察,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2.4做好病房安全检查
2.4.1设置固定的场所接待来探望患者的家属,设专人对家属所带物品进行检查,防止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及时和家属沟通交流做好安全宣教工作。
2.4.2做好病区药品、物品、约束带的管理。进出治疗室、护士站、办公室时应随手关门,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2.5完善书面告知文书的相关内容:遵循公平的原则拟定书面告知文书条款,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示患方注意“免除责任”、“限制责任”的条款并采取醒目的标注方式。在书面格式上可采取把条款内容的字体加粗、字号加大或加下划线等方式进行提示。或把重点内容读给家属听并给予解释说明,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在告知过程针对知识文化层次较低或不识字的患者家属应更加的耐心细致。在签字中除了签署患方的名字外,还应写“已知情”、“无异议”等内容,更加明确表示医院方就协议条款内容进行了详尽告知,患方对协议条款内容理解并同意。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总结患者家属常见的认识误区及医疗知识盲点,拟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告知文书,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好与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进行有效沟通,对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尽量从源头上杜绝护患纠纷隐患及避免潜在冲突。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对灵性护理的需求。方法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资深护士对3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灵性评估指引和灵性需求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4%。研究发现有77.8%(196/252)的患者出现灵性问题的征兆,其中28.5%感到没有支持,23.8%感到孤独及被遗弃,23.8%憎恨自己或他人等。91.3%(230/252)的患者有明确的灵性需求,主要包括:84.9%需要医护人员关注,65.1%需要配偶、子女及父母支持,27.7%需要表达愤怒及怀疑等。结论大多数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灵性问题,并具有灵性需求,灵性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 灵性需求 问卷调查
住院精神病患者远离家庭、远离社会,在享有高质量医疗护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远离亲人的孤独、脱离社会的彷徨等诸多心理问题,也将由此触及人类心智的更深层面——灵性。迄今为止,对于何为灵性,概念并未完全明确与统一,但它可以赋予人类生命目的与意义、引导人类价值取向并帮助人类自我超越的功能作用则得到人们较为一致的认同,可将之视为人生命的力量、人存在的本质及活力[1]。因此,毫无疑问地任何人都应有其相应的灵性需求,而任何疾病患者则由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价值需求等的不尽完美而需要求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为疾病患者提供灵性护理则成为广大医护工作者尤其是护理工作者的又一要务。当今的整体护理虽然强调生理、心理、社会、灵性4 个层面的整合,但国内更以护理过程的形式与技术的完美为重,对患者的灵性照护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关注尚未步入佳境[2]。目前,对于灵性护理意义的探索多见于对癌症晚期患者及癫痫等慢性病患者的研究[3-4],鲜见对精神病患者灵性护理的研究报道。精神病患者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其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而明显的异常,建立在心理、情感之上的灵性自然更有缺陷,其灵性需求理当更受重视。为此,我们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灵性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而为进一步提高对精神病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符合CCMD-3关于各种类型精神病的诊断标准[5];能够顺畅进行人际交流。排除标准: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精神病患者。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诊疗资料由住院病案获取。研究项目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调查方法设计要求最终纳入分析病例252例,包括男150例,女102例;年龄14~78岁,平均(37±10)岁;其中: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32例(12.7%),10~20年的患者33例(13.1%),1~9年的患者50例(19.8%),病程在1年以内的患者137例(54.4%);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98例(78.6%)、抑郁症12例(4.8%)、躁狂症24例(9.5%)、双相障碍18例(7.1%)。在宗教信仰口头调查列项中,42例患者(16.7%)表示自己信仰宗教。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设计依据灵性概念内涵,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精神病患者群体特点,参照Christina Puchaiski研制的FICA 灵性测量表[6],自行设计调查意问卷。问卷内容分为灵性问题和灵性需求两大部分,灵性问题涉及感到孤独及被遗弃、表示不被他人理解、质问这苦难的意义、表示没有支持、憎恨自己或他人、表示生存没有意义、表示对前路感到彷徨、与他人隔离而情绪极度低落、没有盼望的感觉等9个主题,灵性需求则包括以下7个方面:需要配偶、子女及父母支持;需要医护人员关注;需要了解受苦的意义、目的和指望;需要表达愤怒及怀疑;需要感恩;需要付出爱及服侍别人;需要支持以面对丧失。
1.2.2调查方法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资深护士一对一地在患者心境平静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程序包括:向被调查患者介绍调查目的,说明调查的匿名性与资料的保密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统一指导语给患者讲解问卷的填写方法,由患者当场填写问卷,对于无能力自主填写者由护士代填;对不完全回复调查内容者不予强制补充回答,但作无效问卷处理;鉴于灵性与宗教的关系,对患者是否有宗教信仰以简单的口头交流方式进行并予以记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4%。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调查患者各种灵性问题及灵性需求的出现频数与频率(%),描述性分析精神病患者的灵性问题及灵性需求特点。
2结果
在252例被调查的精神病患者中,196例患者存在灵性问题(占77.8%),230例患者表示有灵性需求(占91.3%),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知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智能等障碍的一类慢性疾病,因常有心理状态异常产生的各种各样精神症状,导致在求学、婚姻、就业等诸多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住院精神病患者更是因为病情一般较为严重而长期“困居”精神科病房,远离家人、脱离社会,其灵性层面的缺失不言而喻。本调查研究发现有灵性问题征兆的住院精神病患者高达77.8%,即说明在精神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灵性缺位问题。由表1可以看到有近1/3的患者“表示没有支持”位居灵性问题第一,约1/4的患者“感到孤独及被遗弃” 位居灵性问题第二,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社会、家庭对精神病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远未达到理想状态。有研究结果[7]表明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及家属实施同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及家属本人的生活质量,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家庭关爱对精神病患者的重要性。位居灵性问题第三的“憎恨自己或他人”等灵性问题或许主要源自患者的情感障碍,但本问卷调查是在患者处于平静的心态时进行,我们认为这些灵性问题出现的症结在于与患者缺乏持之以恒的良好交流。
不难理解有灵性问题存在必然会产生灵性需求,但从住院精神病患者灵性需求看,竟有近85%的患者“需要医护人员关注”,在强调形式完美、技术精湛的整体护理模式的今天似乎让人难以释怀。这固然与精神病患者所表现的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等病理因素有关,但笔者也与业内学者有如下同感:目前的整体护理仍然主要针对身体的需要、心理的安抚和社交的调适,而对身-心-社-灵互动的“全人”需求的灵性层面所涉不深[8]。对“需要配偶、子女及父母支持”为什么居于患者灵性需求第二位,大家也许深感困惑:家人至少长期为其承担家庭责任并背负医药费用,这不是最大的支持吗?但人们不得不正视如下问题:患者家人在承担家庭与经济责任的同时,又有多少时间与精力陪伴患者并与之心灵互通?笔直者认为:除了“需要感恩”、“需要付出爱及服侍别人”等灵性需求源自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其它灵性需求则是出自患者对医院、家庭、社会灵性照护的渴望,对精神病患者的良好灵性照护值得深入探究。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只有多维度、多角度提升护理人员对精神病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方能更好地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9]。
当然,我们的调查还显稚嫩,分析也很粗浅,但愿能达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吴沛霞,武芮竹.灵性照护:整体护理应有的知能[J].中国实用护理理杂志,2012,28(S):206-207.
[2]符林秋,郑连娣.实施温馨工程将整体护理引向深入[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11):843-846.
[3]VILALTA A, VALLS J, PORTA J, et al. Evaluation of spiritual needs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in a palliative care unit[J].J Palliat Med,2014,17(5):592-600.
[4]郭巧容,卢清朗,陈瑞珍.癫痫患者灵性需求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3):117.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BORNEMAN T, FERREII B, PUCHAISKI C M. Evuiation of the FICA Tooi for Spirituai Assessment[J].J Pain Symptom Manage,2010,40(2):163-173.
[7]谢素青,刘艳萍,欧阳小芬,等.实施同期限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4):94-97.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护理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以研究为基础的、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护理教育由注重教学内容转向注重学习者的体验,注重体验交流,注重构建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1】。叙事教育(NarrativePedagogy)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关键词】叙事教育护理教育
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是经验的重构”。叙事教育是通过叙述、解释和重构教育者和学生的故事、经历,达到教育目的和研究目的[2]。20世纪90年代始,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护理教育者做出判断和决策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说、电影和艺术作品中,作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关系和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解释和反思作品,领悟其内涵。2004年,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运用文学、电影等叙事教学方法讲授护理本科老年护理课程,让学生理解生与死、爱、原谅等概念的深刻内涵[3]。国外学者Wall和Rossen在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精神病患者生活的电影,使他们身历其境的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和痛苦,为学生提供理解和认同价值观的平台。
2.2通过讲故事信息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讲故事。讲故事能够促进移情和理解,是护士了解人类经验的特殊途径,并间接获得体验。2006年,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倾听老年人讲他们以前的故事,学生评价很受启发。国外学者Severtsen指出,叙事使学生反思关怀和被关怀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关怀。倾听患者的故事,进行解释、分析,为护士加深伦理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关怀照护、多元文化照护提供了空间。
2.3通过记录反思FI记在护理教育中,书写反思日记是叙事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国外学者Gillis提出,记录反思日记是一个促进探究和反思的过程,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日记也是表达个人观点、想法和感觉的学习成果。反思日记有多种形式,例如谈话记录、实习感受等。
3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3.1叙事教育使护理教育更关注教学体验叙事教育使得教育不再只注重教育结果而更关注教育过程的本身,关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体验。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护理教育家Diekelmann首次运用叙述、分析故事的方法研究不同层次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美国护理教育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拓展了护理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领域。
3.2叙事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单靠空洞的说教效果甚微。叙事教育通过讲故事、说经历等形式,使得抽象的道德规范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方式。2003年,国外学者Lindsay和Smith以叙述、分析护理师生在妇产科带教实习的经验故事为例,说明了护士形成终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性。2008年,加拿大学者Clandinin和Cave运用叙述实践反思心得的方法培养住院医生的专业特质。在叙述和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研究者和同伴通过提问、确认、讨论分析、发表观点等,使专业特质得以养成。
3.3叙事教育利于护理教育中某些抽象概念的表达和理解在护理学习中,一理解患者的体验是护士产生同理心的基础,而单单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是很难理解人类的一些体验的。2008年,挪威学者Ra—holm通过阅读、分析关于苦痛的文学作品,自然地向读者传递这样的情境:忍受、挣扎、牺牲、重塑生活方式等,从而揭示苦痛的伦理内涵。作者认为叙述经历和故事是人类表达和传递体验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叙事教育是一个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研究方法。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看电影、讲故事和写日记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深刻领悟叙事者的经验体会,产生同理心,更易理解抽象概念并形成专业价值观。叙事教育通过对经验故事的描述和分析,解释教育现象,拓展了护理教育研究的领域。叙事教育的兴起代表了当今教育范式的转变,它深刻挖掘了护理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得教育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目前,我国护理叙事教育开展得还很少,极有必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推广这一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紧跟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卜4.
人文精神与整体护理在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上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2]因此,医院之间的竞争也将由技术力量竞争的同时向服务意识竞争拓展,人性化护理将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卫生职业学校是培养护士的摇篮,为使护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学校除了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专业技能培养之外,同时要培养护生具有较强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为此,我们在护理教育中,重视渗透人性化护理理念,旨在体现整体护理中的人文价值,探索未来护理学科发展,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新方法、新思路。
1教师要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播者
培养学生具有人文情怀的责任意识,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形象,加强自身理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师德去熏陶学生,促使学生人格完善及道德精神提升[3]。护理专业的教师是护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引路人、指导者、示范者,具有榜样作用。因此,教师除了要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同时还需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文素养,使之具有人文精神等多元化知识结构,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结合的护理专门人才。
2培养学生具有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措施
2.1建立彰显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在制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患者为中心”建立课程体系,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社会学、普通心理学、专业入门、伦理学等课程;选修课程开设中国画、声乐基础、音乐欣赏、美学、医院文化、文学欣赏与写作、应用文写作、国际政治与关系等课程。课程体系彰显人文教育特色。
2.2采取多种多样的人文教育形式
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要始终渗透人性化护理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文教育;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教育,为人性化护理打下基础;学校为学生开设人文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接受专题教育;聘请医院护理专家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在医院实行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人性化护理的意义。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人文教育形式促使学生自觉养成人性化服务意识。
2.3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实习教育
2.3.1开展微笑服务教育
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当患者身患重病来到医院求医时,能从护理人员的微笑中得到信心、看到真诚,给患者以生的希望,这是人性化护理的基本要求。因此,教育护生在开展临床实习时要“以患者为中心”,养成微笑面对患者的习惯。
2.3.2开展仪表大方服务教育
端庄大方的仪表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护士服的整齐、清洁代表着护理人员的尊严和责任,体现了护理人员严格的纪律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端庄的仪表、整洁的服饰会给患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患者更多的信任与配合。因此,教育护生在开展临床实习时护士服、工作帽一定要穿戴整齐、清洁,无皱褶及破损。戴燕尾帽后前发不遮眉,后发不搭肩,侧发不掩耳。
2.3.3开展举止端庄服务教育
护士举止端庄可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态度热情可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和温暖感。护生在护理操作中做到动作规范、节奏明快,有利于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更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实施。因此,应将良好的行为举止训练融入临床实习教育中,要求护生举止有度、举手有礼,尊重习俗,遵守礼仪规范,充分体现护士的仪表美、姿态美,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文明、优雅、和谐、舒适的环境。
2.3.4开展人文关怀服务教育
人文关怀不仅仅限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语言问候和轻柔的操作,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深入探究患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在医院,护生与患者交流的机会很多,常可通过个体化交流融洽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在尊重患者,为患者着想中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提供适合个体的护理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把爱心和真诚、同情和责任融入护理工作,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性化服务意识。
2.4实施跨文化护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