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小学、幼儿园:
根据高新区教体局扶贫办6月4日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将我镇教育扶贫工作安排如下:
一、控辍保学
1、基本情况
全镇因身体原因不能在校就读的适龄少年儿童共8人。其中朱家滩小学学区1人(朱家滩村庞中南,女);南村小学学区4人(北村朱怡妍,女,南村赵茂延,男,南村文佳瑶,女,颉头关志恒,男);中心小学学区3人(高桥沟李梦瑶,女,张家村刘晨浩,男,大湾沟王金涛,男)。经区教体局组织人员鉴定,南村小学学区朱怡妍送教上门,文佳瑶送教上门或特教学校。中心小学学区王金涛送教上门。
2、工作要求:各校校长对本学区以上情况要做到知根知底,统计情况留好档案资料;送教上门工作要坚持开展,资料要留存好。
二、学生资助
1、本校资助学生资助金发放
做好每学期学生资助金享受公示、按时发放,按学期留存好档案资料。
2、资助政策宣传。
一是各小学以“高新区教育脱贫攻坚精准资助政策指南”为准,安排人员上门对镇、村帮扶干部开展培训宣传,留存好资料(培训安排,培训图片)。二是各校园安排帮扶教师入户对帮扶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精准宣传学生所在学段应享受的资助政策。三是对在本校就读的建档立卡(16脱贫(含)至未脱贫)学生发放本学期的资助告知书(样表附后,各校园根据每个学生情况填写,其中营养餐计划标准为每天4元,按实际在校天数补助)。对帮扶的区外就读建档立卡学生,在宣传资助政策的同时,了解其本学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并协助其落实资助政策,完成本学期“贫困人口就读资助情况统计表”(教育组筛选及时下发)的填写。6月底以前不收假的高职、大本及以上学校就读学生的资助情况填“未收假”。了解学生资助情况时要注意策略,一是必须与学生见面或电话直接交流。二是要让学生回答是否享受了资助项目,享受了多少钱。三是学生若回答未享受,则要求学生将具体在读情况及未享受情况以书面形式发过来,告诉学生我们将以组织形式与其在读学校协调予以解决落实。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重点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扶贫政策培训,实现帮扶责任“一口清”、帮扶学生所在学段资助政策“一口清”、帮扶学生家庭基本情况“一口清”、帮扶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一口清”、帮扶学生享受资助情况“一口清”。特别是各校园领导要身先力行,对学校的教育扶贫整体情况知根知底(以上内容学校留存好资料,帮扶教师对帮扶学生需做到一口清的最好做一个详细资料留存)。
三、核实各学段享受资助政策(含14、15年贫困户)
前期各校园各学段贫困学生教育资助政策享受由于部分帮扶教师政策理解不清,深入不够,核实问题较多。各学段享受资助情况精准摸排当前仍是短板,既不能多填,也不能少填。本次数据下发后扶贫办要求各校园做最后一次复核(教育组下发的数据如果经学校核实后资助政策享受有误的及时和教育组罗晓宁联系修改,不要私自修改)。为了提高本次复核工作成效,扶贫办设计了《高新区贫困人口就读资助情况数据采集表》(详见附件),要求各学校统一启用以夯实工作责任,提高数据信息精准度。复核完善后于6月9日前报送以下电子版与纸质版资料:
学校(幼儿园)方面:
1.《宝鸡高新区***学校区内户籍建档立卡学生在校就读及历年资助情况统计表》。
2.《宝鸡高新区***学校学区内户籍建档立卡学生区外就读及历年资助情况统计表》
3.《宝鸡高新区***学区内义务教育适龄少年儿童不在校情况统计表》(2019-2020学年度)。(全镇8人,附佐证资料)
4.《宝鸡高新区***区外户籍建档立卡学生2019-2020学年度在校就读资助情况统计表》
上报的纸质版统一加封面,要有“填报人”、“校长”签字。
本次享受资助政策核实是最后一次,各校园(长)要对帮扶教师讲解相关教育资助政策,对《高新区贫困人口就读资助情况数据采集表》要安排本校园扶贫管理员逐一审核并由管理员签字确认,校长随机抽查签字,确保正确无误。要让全体帮扶教师明白《高新区贫困人口就读资助情况数据采集表》在普查中是作为问题追责的主要依据,区局在督查过程以及国家普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属于因个人不负责任造成的问题将予以追责。
四、规范完善教育扶贫工作档案
教育系统自2016年启动教育扶贫工作,教育扶贫档案是反映教育扶贫工作痕迹及成效的主要手段。整理完善2016年以来的教育扶贫档案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
2018年,市教育局提出的教育扶贫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贯彻中省市脱贫攻坚精神
2.计划安排
3.作风专项治理
4.控辍保学
①学年度6-15岁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统计表。
②学年度(学期)义务教育学校学籍统计表或在校学生花名册。
③控辍保学工作制度汇编.
④控辍保学责任书
⑤控辍保学特殊情况备案资料
⑥残疾儿童少年(含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花名册及过程性资料
5.精准资助
①学年度(学期)学生资助统计表。
②贫困学生资助情况统计表及花名册
6.教师结对帮扶学生汇总表及过程性资料
7.《贫困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认定书》及《贫困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认定工作统计表》
8.各种来文、报文、报表等。
9.问题整改
10.职教培训(双返生培训)
11.资金监管
12.项目建设
13.城乡联盟
14.普优行动
15.宣传报道
16.其他能够反映工作痕迹、举措和成效的资料。
“5.①学年度(学期)学生资助统计表”,前期教育扶贫资金清核活动已完善;“5.②贫困学生资助情况花名册”以及“6.教师结对帮扶学生汇总表”,各镇、校每学期都有整理报送,无“统计表”的补充完善就行。
各校(园)要依据市局对扶贫档案提出的要求,查漏补缺予以完善,合理分类装盒,于6月20日整改到位。
五、了解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普查内容比对
近日资助办获取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普查内容。
取自“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涉及教育系统指标有一条:
文化程度:1.文盲或半文盲。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专。6.本科及以上。
此条要求国办系统数据与教育系统实际摸排数据要统一,及时修改完善数据。
取自“现场”的指标有三条:
A4.义务教育适龄少年儿童不在校的人数 人
A5.义务教育适龄少年儿童不在校的主要原因及人数(每人限选一项)
1.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 人
2.送教上门 人
3.休学(一年内)人
4.延缓入学 人
5.已初中毕业 人
6.不想上学 人
7.务农或打工人
8.上学不便 人
以上两条指标要求对适龄贫困人口就读情况底数要清,档案完善。
A18.建档立卡以来,除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外,享受哪些教育扶贫政策(可多选)
1.学前教育幼儿资助
2.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营养膳食补助
3.普通高中免学杂费
4.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
5.国家助学金(高中、中高职、本专科、研究生)
6.国家助学贷款(本专科、研究生)
7.雨露计划(中高职)
8.以上均无
此条指标要求对学生从学前到研究生学段享受资助情况底子清,档案齐全。
六、工作要求
各校园要吃透任务,周密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不走弯路、不做无用功,及时督查指导,扎扎实实将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一、贫困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贫困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源相对薄弱。目前国内的就业市场并不规范,用人制度也不够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平等竞争就业环境并未完全建立。比如,有些单位的用人信息并不及时对外公布,需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取,甚至有的招聘岗位可以量身定做。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其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就业过程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支撑,成功就业的几率必然低于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
2.贫困学生经济负担过于沉重。贫困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交不起学费的现象,许多人依靠着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来维持学习和生活。而毕业后,找工作又需要经济投入,主要包括形象包装费,参加各地招聘会所需的交通费、食宿费,与招聘单位联系的上网、打电话等通讯费用,用人单位收取的各种就业保证金、抵押金等等。这笔钱对于家境贫穷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很多学生或者因为没有一套求职面试的正装、没有更多的特长而在竞争中惨遭淘汰,支付不起上网、打电话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或者因为无法支付各种高额的保证金、抵押金而坐失就业机会。
3.贫困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在求职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而成长在城市且家庭富裕的学生,自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享受各种优良的教育资源,他们视野开阔,有各类文体特长,综合素质能力远远高于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埋头苦读书或者为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不断奔波于各种兼职之间,这样直接影响到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经济宽裕的学生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贫困学生就业心理复杂。贫困学生过去生活较为艰辛,许多学生将上大学作为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多数人也肩负着家庭的重托,从而导致就业时求职期望过高,急于找到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经济地位的工作,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视野,使其对就业市场缺乏理性认识,盲目寻找稳定的工作、高报酬的工作。同时,经济上的困窘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欠佳,容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胆怯心理,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和推销自己,无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害怕竞争、害怕求职,不敢主动出击,而一味等待机会。
二、解决贫困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加强就业市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面向市场、走向社会,因此要不断密切用人单位与学校间的供需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掌握足够的信息,这样才能实现“毕业生”与“职”的最佳匹配。要充分运用和发挥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作用,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此外,要主动向这些单位发函、电话联系以收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起积极的作用。在毕业生市场建设上,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抓落实,一是积极举办校园招聘会活动,每年毕业生离校前均举办1-3场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每月举办1-2次专场招聘会;二是建立网上信息平台,进行网上求职指导和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加大投入,与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开通网上求职系统,免费使贫困毕业生不出校园就能与用人单位“求职面对面,沟通零距离”,实行远程招聘、竞聘。三是进一步加强人事部门和人才机构的联系,让毕业生在第一时间掌握就业需求信息。目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泉州人才中心的会员单位,贫困毕业生的推荐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近三年我们联合泉州人才中心已帮助近600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
2.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要组建一支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骨干队伍,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2008年起就开始着手此项工作,到2009年已有4位教师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1人取得助理职业指导师资格,2010年学校再次派出5名教师参加此项培训,帮助贫困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解除就业困惑,增加他们就业自信心。同时,还要多渠道引导毕业生其它形式的就业。一是做好“三支一扶”的活动,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增强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2009至2010年学校共有60多人参加了福建省“三支一扶”活动,占全省的5.8%,2011年又有8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此活动。二是加大毕业生参加“专升本”学习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鼓励贫困生献身国防事业。
3.加大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学校和社会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缓解经济压力、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支助贫困学生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学校为2010届毕业生提供的助学金为50多万元。学校及各系动员各方力量,对就业有困难的贫困毕业生,积极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落实就业单位。
4.开展贫困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学校要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要针对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通过开设热线电话咨询服务、网络在线咨询服务和咨询接待日服务,为贫困学生搭建多种交流和沟通平台,倾听他们的呼声,通过平等交流,使他们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惑,逐渐消除就业不良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拥有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挑战,实现人生价值。同时针对贫困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组织开展艰苦奋斗、抗挫能力、诚信等经常性跟踪教育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心理素质获得全面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能及时排除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一、帮建村基本情况
XX局“文明生态”帮建村——XX村位于XX县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隶属XX县XX管委会,由XX局挂点帮扶,2017年底贫困村顺利脱贫摘帽。全村共有147户4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4人,2014年脱贫1户5人,2016年脱贫3户13人,2017年脱贫5户9人,2018年脱贫2户4人,2019年脱贫1户2人,未脱贫1户1人。 2019年XX村脱贫攻坚工作围绕贫困村巩固提升和贫困人口脱贫开展,目前,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5元,12户33人稳步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整村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22%;全村交通、饮水、住房、用电、通讯、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二、主要工作情况及成效
1.组织保障有力
我局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下派了第一书记,同时抽调骨干人员组建了驻村工作队,负责到XX村驻村帮扶,日常管理协调事务由局机关党委负责,确保局里和村里紧密联系,使各项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工作情况实行每周一报。
2.帮扶扎实有效
一是驻村工作队实行全脱产,吃住在村部,全身心投入村扶贫工作。
二是开展常态化走访工作,针对贫困户、边缘户,坚持每月至少一次,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困难情况,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确保实现惠民政策应享尽享。
三是局主要领导关心扶贫和帮扶工作,每月调度情况,多次到村看望驻村干部,走访贫困户。到2019年9月止,局领导已至少5次到村走访贫困户、检查指导扶贫和帮扶工作。
四是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局里资助了10万元,其中8万元修建了一条长260米,宽2.5米的进山水泥路,便于村民发展林业生产;2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村民夜晚出行更加安全。
五是积极做好教育扶贫工作。首先是落实教育资助金足额补助到位,全村建档立卡户在校学生7名,共补助4500元(其中幼儿园1名,学前资助1500元;小学6名,寄宿生补助3000元);其次是我局开展了党员与XX村贫困户在读学生结对帮扶,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六是积极协助争取扶贫项目资金。首先我局主动拨付4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村基础设施;其次我局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一起,通过努力,今年争取到了农田灌溉水渠修建、村集体购买固定资产、修桥、道路维修等项目资金共计近60万元。
三、2020年帮扶打算
1.结合村实际自然环境和村民自身现状,计划与村委一起,研究推动当地农户种植溪源有机大米,小规模养殖土鸡、土鸭和生猪等,提高农民收入。
2.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开展适合村民文化娱乐活动,提升村民精神面貌;
3.积极协助村委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打造干净、整洁、卫生的村容村貌;
4.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村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心理;分析;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紧密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此外,就业也是无数大学生正式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广大青年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抉择。当下,大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素质及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他们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目的性[1]。因此,在面对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的机遇和挑战时,他们往往会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根据教育部的信息,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56万,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下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就业人数激增、就业矛盾突出、就业难度加大,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压力方面比以往进一步加深,因此该现象导致了部分无法对于自身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调节的大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在高校的大学生当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有较大比率,每年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37%。当前,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扶持的力度,故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资助。这在无形中使他们对社会回报和诚实守信等方面上有着较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此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比普通学生经历了更多的生活历练,在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压力与责任,他们在就业问题上会表现出乐观积极以及较强的耐挫力[2]。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和自身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就开始处于压抑和封闭环境中,上到大学之后,往往区别于以前的生活环境,置身于开放繁华和相对发达的大城市环境中,这便极易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这种表现具有朴素性、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满怀憧憬进入大学,但是在与一些城市学生相处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被他们广阔的见识、优秀的能力带来巨大压力,不自觉地陷入自卑的境地。在平等的就业竞争中,往往表现为得过且过,自己怀疑自己,不敢也不愿意竞争,导致失去先机,处于落后。
(二)敏感多疑心理。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尊严,为了避免他人的“有色眼光”及“区别对待”,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贫困身份”比较抵触,敏感多疑,害怕他人知晓、议论。甚至有部分贫困生会不自主的认为身旁家境良好的同学会对他们产生歧视及偏见,因此在就业时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恐慌,主要表现为思想负担沉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大,事实上这种心理现象是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从而延伸和派生出来的一种消极表现。
(三)羡慕妒忌心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限制,在学习和生活上常常显得困窘和尴尬,因此在思想负担上压力较大。每当他们看到家庭环境较为宽裕的同学可以尽情消费甚至挥霍的时候,往往出现心理失衡以及不公平的想法,甚至会对当今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产生质疑。虽说这些仅仅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却是及其的危险,这些消极的行为表现会对经济困难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严重影响,社会及学校若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极易导致学生的一些偏激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并且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结果。
(四)消极怯懦心理。当前,国家、政府和学校积极关注贫困学生的各类问题,采取了奖、助、减、免、贷等许多方式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仍有一小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未能正确的对待国家、政府和学校的帮助与扶持,主动降低对于自我的要求及约束,不努力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放弃凭借积极地勤工助学等方式来改变自己目前的经济现状及生活状况,一味地企图通过“靠、等、要”等行为改变自己生活,导致在就业考核过程中出现专业技能知识不扎实、答非所问或不敢、难以表达自己看法及见解的情况。
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形成健康积极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高校层面采取的措施。第一,学校应该做好并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为贫困学生进行设想,最终为其排除就业之中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消极心理,开展心理疏导与干预,以此来加强学校对于这些贫困学生的心理沟通及疏导,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耐挫能力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预防和消除他们对于就业的忧虑和恐惧,最终达到帮助他们全方面健康成长。
第二,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贫困毕业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疏导服务。建立心理档案时做到清楚贫困学生人数、了解贫困学生具体情况、在指导工作中到位[3]。
第三,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国内各高校应该加强学生正面思想的宣传引导,并且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通告、论坛发帖、电视专访、校园名人讲座等方式全面地、准确地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和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工作成效以及成功典型,努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第四,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各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设计专属的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建立校内的就业咨询室,结合每个学生个人不同的特点,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精准地为贫困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第五,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能力。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思维较为局限、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课程培训,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以保证其全面发展。同时可以尽可能多给予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机会锻炼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技能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其理论与实践将结合,以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第六,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基层就业。在学校之中可以举行各类不同的活动,以此来营造健康和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校文化。通过举行大学生基层建功立业、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对于就业观念进行转变,大力宣扬“走投身与基层建设、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以此来回报祖国与他们的培养与栽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其无私奉献的精神[4]。
(二)学生层面采取措施。第一,加强自我调控能,正确疏导不良情绪。许多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克服与调节,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及时消除自身的一些负面情绪,以避免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当发现在自我调节效果甚微的情况下,应及时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帮助,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心理辅导机构,缓解就业压力,摆正自己的心态,以提高自身身心健康水平。
第二,学生应该理性分析当今的就业形势,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在当前,我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措施,以此来充分保障毕业生就业提供制度、政策的实施。学生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择业竞争的严峻,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增强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认真总结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失败经验,正确看待困难,积极提升其自身的抗挫折能力等,才能促使他们走向真正的成功。
第三,确立正确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今天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了,他们即将走进社会这个真正的试练场,他们将会真正的接触到社会,并且其角色也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最开始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定位时更要要正确地认识和评判自我,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及性格特定锁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避免因自己期望值过高所导致的心理问题产生。
第四,合理制定自己专属的生涯规划,积极寻求外部帮助。每一个学生从最开始的择业期到后期职业生涯发展都应该建立一个详细完整的规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现实条件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道路,扬长避短。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凭借该机会对自身能力进行锻炼,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应积极地向外部寻求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借助外部各种渠道的资源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良好的外部扶助可以有效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其焦虑、消除负面情绪等,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的趋势仍然不容乐观,史上最难毕业季也许明年依旧会产生,但无论形势和状况怎样,我们只要认清产生问题的原因,大学生积极地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高校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心里疏导,我们就能从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学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无需终日担忧、焦虑,反之应该坚信只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和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害怕竞争,尽可能排除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的干扰,总结每一次的失败与不足,终有一日将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昆.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
[2] 徐新林.城乡文化差异与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出发,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宣传教育、强化政府监管、完善认定体系等途径,科学界定困难学生的动态标准、范围及其程度,以切实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效能。
关键词 :教育公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认定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53-03
作者简介:王林(1981—),男,安徽铜陵人,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高校民生工程,资助的公平与效率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高校有效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公平与效率的核心和基石。通过宣传教育、强化监管、班级认定、第三方认定、构建指标体系、探索联动机制、提高自身解困能力等方式,如实反映真实情况,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及客观性,促进教育公平。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问题
部分学生因自卑、怕被瞧不起、伤自尊等心理顾虑,故意缩小困难程度或隐瞒自己真实的家庭情况,甚至有的学生打肿脸充胖子,用奢侈的消费来掩盖贫困的事实,出现心理贫困。同时,在趋利价值观、诚信意识淡薄影响下,少数学生不能理性地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夸大困难程度,不能如实反映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甚至出现“假贫困生”现象。
(二)“贫困证明”危机
《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困难证明是开展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必要条件。因各种原因,确实困难学生没能及时办理贫困证明而痛失机会;个别政府部门往往缺乏监督与约束,因审查不严,出现“来者不拒”、“掺水”等现象;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失真”、“虚假证明”等现象,导致认定可信度危机。
(三)高校认定问题
人为主观因素影响 传统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显然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从认定的标准、依据、机构、程序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际认定操作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很多,比如学生提供假证明、辅导员说了算、认定人员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同学,等等。同时,也无法避免同学之间的偏见或误解导致出现错误的判断,尤其是新生难度更大。
缺乏科学认定体系 认定人均月收入标准已跟不上发展形势,家庭人数缺乏统一界定标准,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子女在各自学校同时享受资助情况,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同时,认定标准大多数是描述性概念,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可靠的甄别方法、动态信息等,导致认定可操作性不强、准确度不高等现象。另外,缺少有效的复核方法,因成本高,覆盖面小,效果甚微,加之任务重、工作量大,复核仅流于形式,极易呈现出表面化、敷衍倾向等。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奠定公平基础
加强资助宣传,营造公平氛围 多途径、多元化加大资助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公平享受资助政策,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使其内在潜质得以充分展现,为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完善帮扶机制,疏导心理贫困 结合贫困学生实际和特点,不断健全、完善贫困学生心理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现代心理学,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正确面对贫困,为贫困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强化诚信教育,如实反映困难 坚持德育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学生诚信教育,如举办诚信教育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增强贫困生自律意识。同时,结合资助反馈体系,动态监控学生实际经济状况,针对失信行为实施停发资助金、取消贫困资格等惩罚措施,促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如实反映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后期认定工作奠定公平基础。
(二)强化执行监管,维护依据公正
强化政府监管,避免证明危机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是认定过程中必要的也是首要的依据资料,如何做到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真实可信,主管部门应强化政府执行力与监管,提高责任意识,明确管理部门,落实责任单位,科学把关审核,做到规范认证,避免多头管理、标准不一;同时,公布学生资助证明材料办理的具体部门人员、操作流程及监督方式,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切实提高证明的可信度。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奖惩措施 完善出具、核实反馈贫困信息的激励机制,加强奖惩措施,要求经办人对所开出的材料负责,对所开具的每一份证明材料都要进行登记并保存备查。对出现“掺水”、“失真”等材料,应给予责任追究和违规处罚。同时,应该更多承担或配合高校进行资助核实反馈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另外,应尽快探索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贫困认证和信用体系。
(三)完善认定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完善评议机构,克服主观影响 (1)强化班级认定,科学分配指标。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机构已经比较完善,校级、院系、班级三级评议小组中,以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尤为重要。在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成员选拔上要科学合理,能够切实了解并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家庭真实经济状况。同时,有必要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如消费、穿着等综合情况与提供的信息是否基本符合。指标分配应科学合理、统筹兼顾,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尽量照顾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老、少、边、穷等地区;同时,辅导员不能简单地按班级人数平均分配指标,建议以辅导员所带平行班级为单位,统一认定、合理协调。另外,院系按照一定比例留有少许的机动指标,以平衡年级、班级整体贫困差异。如某个学生在自己班级相对不困难,却比有的班级已经认定困难的学生更困难。(2)引入第三方认定,克服主观影响。在高校之间或学校院系之间,可引入第三方认定评议小组,尽量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健全学生资助评议师生库,可分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三类,按照比例随机抽取评议成员5~7人,组成第三方认定评议小组,在班级认定评议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打分,排定贫困认定顺序,建议以院系为单位同步进行,提高评议质量和效率。同时,克服辅导员说了算、认定人员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同学等人为影响。
结合定性定量,构建指标体系 在尽量避免认定前期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定性与定量原则构建指标体系,尤其是设计定性描述的量化指标并赋分。同时,结合学生本人健康、个人消费、家庭情况和已获资助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科学合理地认定困难学生及困难程度。因此,我们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包括学生本人健康、家庭成员劳动力、人均月收入、遭受灾难、其他经济负担、个人消费、本人及家人已获资助等多项指标体系,并明确各项指标界定标准、范围、等级以及赋分要求等。同时要与时俱进,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应不断改进、完善指标体系及要求,使之不仅便于实际操作和认定,而且能够如实反映困难。
动态更新信息,探索联动机制 应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和困难赋分;同时,因家庭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困难程度也是动态的,如严重疾病、意外变故、家庭成员陆续就业或找到致富门路等情况导致贫困或脱贫。因此,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与学生家庭、当地政府进行联系,动态更新学生信息库,避免出现“一纸证明定终身”现象。
借力公示成效,促进认定公平 多途径进行必要的公示,如班级、院系、学校公告栏、QQ群、飞信、微信以及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对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并记入学生诚信档案。同时,公示方式要适当,易于被学生接受,尽量避免带来消极影响,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如有学生反映,经认真核实属实,应及时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消解班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负面影响。
强化监督机制,健全反馈体系 (1)强化监督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多途径、多方式验证学生提供的信息和评定结果,应强化日常监督,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生活纳入监督体系之中。依据学生本人提供的信息和在校月生活消费实际情况而进行比较,甄别信息真伪,并监督、预防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等现象。同时,通过电话联系、寄送信函、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真实情况以及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如发现夸大事实、奢侈消费、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等现象,一经核实,视情节轻重,对学生应进行严厉的批评,停发或收回资助资金,取消资助资格,情节严重的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记入学生诚信档案。(2)畅通反馈渠道,完善反馈体系。积极寻求学生生源所在地乡镇、村委会(居委会)等机构配合,共同进行资助核实反馈工作,探索学校、政府、银行、乡镇、村委会联合认定机制,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如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出据证明、核实反馈、数据录入等工作;银行负责资助金发放、纳入并完善诚信系统,如我国即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高校负责信息汇总、具体认定、绩效评价等工作,并通过电话、抽样家访等方式核实真实情况,以不断完善反馈体系,避免核实反馈成本太高、覆盖面广、效果甚微等不利局面。同时,积极开发信息化操作的管理系统,不仅能提高认定实效,又便于开展网络评议、调查等,收集反馈信息。
提高自身能力,解困授人以渔 扶贫贵在扶志,扶志贵在明德。鼓励、指导贫困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各类比赛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心理适应性,缓解心理压力,并体会收获的喜悦,坚定学习信心,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将思想教育、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实现个性化帮扶措施,使其真正走出困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暂时困境的同时,应帮助贫困生懂得解决困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贫困生自我解困能力。
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地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困难学生信息库管理系统、高校之间困难学生信息共享系统、动态化管理以及校园消费数字化建设等各个环节。利用高科技载体,积极探索实现全方位联动、信息化操作的管理系统,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路明,颖明.广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分析[J].教育评论,2013(4).
[2]刘建国.趋利价值观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规范性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建议[J].高教探索,2010(2).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070—04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作为体现低收入人群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举措,争取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受教育机会,促使大学生能安心学业,努力发展自我,能在未来更好的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收费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就不断地尝试和推进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特别是2007年5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后,大幅度地提高了资助的额度和范围。资助规模日益扩大,接受各类资助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40%以上,在这样的前提下,资助决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的审视
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牧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例高的状况至今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应地影响到了大学层面的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机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贫困发生的区域背景
据中国科学院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而贫困人口的分布也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民委《2011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显示,当年全国农村扶贫对象占全部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2.7%。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省即民族八省区农村扶贫对象为3917万人,占八省区农村户籍人口的比重为26.5%,占全国农村扶贫对象的32%。从农村扶贫对象占户籍人口比重看,八省区高于全国13.8个百分点:从八省区农村扶贫对象和农村户籍人口分别占全国比重看,八省区农村扶贫对象占全国的比重(32%)是其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国比重(15.3%)的1倍多。(国家民委:2012)
(二)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概况
与全国和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相对应的是,在西部地区的高校中,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比例也明显偏高。在新的扶贫标准下这一比例将会大幅度提高。尤其少数民族较多聚集的学校,都存在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校生贫困率较高。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学校有汉、藏、回、土、蒙等27个民族的学生,到2012年9月有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生共10175名在校大学生,全校有贫困生4808人,占全校学生的47.3%;少数民族学生4543人,占学生总数44.6%,其中贫困生2952人。占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65%。显然,少数民族贫困生比例高于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的20个百分点。
在贫困少数民族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是藏族学生,共2123人,其中的80%来自玉树、果洛、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等艰苦边远的高寒地区;回族958人、土族344人,主要来自海东市的民和、互助等贫困县。由于少数民族家庭人口相对较多。且近8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总收入低于5000元,少数民族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最多的在200—300之间。对此,在现行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才能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合理性。
二、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现状
(一)高校一般贫困生资助现状
从国家层面看,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49993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奖励资金约4亿元:66.1万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金33.04亿元:超过443万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资金131亿元,这三个方面的数据说明,在全国高校学生2500万中,有近21%的学生获得了奖助学金。2012年国家共资助了162.45万名(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总金额达38.76亿元。总体上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应助尽助”的预定目标。
在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全校在校生9530人中,共有2710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占全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9%,贫困学生的资助面达到44%。但仍有10%的贫困学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足够日常生活的生活补助。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和教育资源不足的边远民族地区,考入大学前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影响了观念和水平。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相对较弱,进而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前提下,少数民族贫困生获得各种奖学金的比例就相对较低,而享受助学金的比例相对较高。在青海师范大学,虽然少数民族在校生的贫困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但受到资助却相对有限,以2012年为例,各类奖学金获得者1292人,其中中少数民族238人,所占比例仅为18%,与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在校生总数49%相比,相差30多个百分点:全校国家助学金获得者233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73人,所占比例为46%,接受各项社会资助者80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95人,所占比例为49%,这两组数据表明,占贫困学生总数65%相比,受这类资助的比例也相对很小。在实践层面,这实际上导致了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处于资助劣势。
在少数民族贫困生内部,青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贫困率较为突出。全校2012年底有青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学生共2271人,其中贫困学生为1476人,各类奖助学金获得学生为625人,而贫困生资助率只有42.3%。说明贫困生及其资助,除了有民族差异,更加凸显了地域差别,需要全方位考虑和统筹解决。
三、现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论析
(一)现行的高校资助政策
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高校“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据此,大部分高校高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本着“奖优”和“助困”并重的原则,基本建立和完善了以学生奖助贷和勤工助学为主体的“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运用资助的手段达到育人的目标。目前,高校形成了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社会力量资助为辅的资助体系,主要是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加之高校吸纳社会力量捐赠的助学金和校内外设置的勤工助学,基本上能够解决大部分贫困学生的困难问题。
(二)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基本上实现了“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的目标,但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贫困生认定工作固定化,缺乏科学性
目前,各高校普遍都制订了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但是如何利用制定的标准去认定贫困生,在操作上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各高校贫困生认定小组的产生和认定程序都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而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对象。这就使得各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失之偏颇。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是在新生入学后不久开始开展的,一旦评定下来,则很少再会改动,以后的资助都以此为标准。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学生贫困情况也在发生变化,而目前的评定方法,并不能对这种变化有应对的办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牧区,按照现行认定标准,家里往往很难有能力到相关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而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往往不贫困却能动用各种关系顺利开具贫困证明,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现行贫困认定体系中处于劣势。因此,各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上的漏洞就给伪贫困生提供了机会,使得助学金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2.资助目标不明确,缺乏指向性
现行资助体系的资助金不只是专门资助贫困学生,还包括全体学生中成绩优秀者的奖励。奖学金制度作为学生资助体系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奖优”与“助贫”界限不清的问题。一般而言,受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的起点与普通汉族大学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家庭经济困难给原本文化差异等存在差异的少数民族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相同的标准衡量难免使其力不从心。高校在制定奖学金政策时,往往忽略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由于受教育背景、民族文化差异、基础教育资源享受不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使学习再努力,很多方面还是难以超越。而现行的资助政策已经变相地将资助和奖励混为一谈,将资助仅当作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特权,资助目标的不确定性显然减弱了资助功能,且明显违背国家资助工作的公平原则。
3.评选方法不单向操作,缺乏合理性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大多数从评定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有三种主要类型:辅导员主导型、班委推荐型和班会讨论型。辅导员主导型容易出现光环效应和陷入能力陷阱;班委推荐型是比较合适的,但也会受少数人意志控制,公正性不能保障。班会讨论型容易出现乐队效应,会被少数“声音大的”影响,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无偿资助产生连带不良效应
现行的“奖贷助勤补减”资助体系中,贫困生容易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彻底脱贫、提高自身能力缺少追求,从而对需要付出劳动的勤工助学不感兴趣,而对各类奖助学金充满热情;这就导致一些受助贫困生诚信度下降、感恩心缺失、依赖心形成、维权意识强、履责意识弱的现状。
5.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配套
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一方面经济压力特别大,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带来的思想压力导致性格缺陷更加突出,经济贫困引发精神贫困,甚至有表现出仇富、仇视社会的端倪。这样的学生及时通过接受资助顺利毕业走向社会也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可能成为易走极端的狂热宗教徒,危害社会。而目前多数大学还只停留在寻求资助的公平而忽视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适时引导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感恩、诚信。
四、优化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策略
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回生源地就业,这些学生将会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此大的群体,必须有贴切实际的资助体系来帮助其完成学业,以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
1.完善贫困生档案,实行资助区域等级化
现有的自主政策体系宏观上是平等对待每一个贫困大学生。现实情况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生源地的弱势地位导致贫困生个体间贫困程度也有所差异,在同时具备贫困生认定资格的时候,如果采取一视同仁的资助方式,实际上就是隐含着巨大的不平等性,使得最需要帮助的对象并不能相应得到最多的资助。要完善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体制,就要从制度上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标准;要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别学校生源构成情况,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资助比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财力状况,逐步提高资助标准。对于连片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采取区域化的助学奖学制度,确保国家主导型高校资助的全覆盖;尤其对从农村牧区考入城市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其生活需要和往来交通,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机制,引导农牧区学生尽早融入城市社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延续一体的贫困生家庭状况档案,包括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等,实行资助区域等级化的资金分配方式,制定相对科学的认定和资助标准。
2.探讨资助思路,优化贫困生资助体系
以形式多样的资助方式取代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开展更多的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资助活动,以经济资助为手段,以知识和能力资助为目的,以心理资助为保障。让贫困生通过在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社会实践等方式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使其认识到资助最重要的一点不是获得金钱,而是获得自己赚取金钱的能力;少数民族贫困生最大的恐惧,往往不是当前经济的拮据,而是人生的出路,因此就业帮扶就成为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方面,甚至要高于经济资助,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脱贫,促进就业是最终能使少数民族贫困生以自信的姿态独立走上社会并承担其责任的最后重要一环。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压抑感,进而封闭孤僻,对民族、宗教、金钱等问题上比普通学生更敏感,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心理引导,了解他们的情绪,及时疏导,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为开展形式多样的贫困生资助工作,青海师范大学在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的情况下,成立“自强之友协会”以及重在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提高自我的宗旨下成立了由贫困生组成八个“自强社”,这些学生社团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其中“建行成才自强社”均由少数民族学生组成。学校充分发挥这些社团的先锋作用,通过开展的校内外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资助育人成效,以丰富的育人活动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自信心,努力实现由单纯经济资助向回馈型、成长型资助转变的经验值得高校借鉴。
3.加强贫困学生思想教育力度,注重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受助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可忽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少数受助学生身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虚荣心、依赖心、诚信缺失、不服责任、不懂感恩等情况。因此,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一方面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品质,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我调适能力,让他们融入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生活中,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创新发展、社会交际能力、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学校多部门联动的贫困学生思想教育机制。教学院系要注重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把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学校后勤等部门要在校园文化、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积极引导,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贫困,要他们能把贫困看作是人生的挑战和磨励,牢固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品格。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这是教育部24号令中对辅导员赋予的岗位职责之一,在高校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各类活动中相对于其他学生较为落后,辅导员在看待学生问题上往往就会产生偏向,比如对学习好的、参加活动积极的、为院系或班级争得的荣誉者在评奖助学金时优先考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资助工作将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也影响着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作为政策的一线执行者和落实者辅导员肩负着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扶贫献爱心倡议书【一】
扶贫济困、崇德向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更是广大企业回馈社会、塑造形象、助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全县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们充分发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发展不忘担当,真诚回报社会,积极帮贫助困,大力开展慈善和社会公益活动,为和谐沂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消除贫困。当前,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市的38%,贫困面比较大、贫困人口比较多,全县扶贫任务艰巨而繁重,亟须举全县之力,汇聚各方资源,携手合力攻坚。县委、县政府把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正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超常举措,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形成了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扶贫热潮。在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向全县企业界爱心人士真诚倡议: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伸援手,献爱心,慷慨解囊,雪中送炭,力所能及地捐出部分资金,为最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份爱心。利用企业捐助的资金,设立暖阳基金和春雨基金两个专项基金,分别用于扶贫、教育项目建设和帮扶贫困群众、困难学生。您的爱心将支撑起无数个家庭的希望,承载起千万个学生的梦想。
让我们积极参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特色资源,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自我发展路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让我们积极参与到铺路架桥、兴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等公益事业中来,倾情回报社会,用实际行动展示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
让我们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前提下,积极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沟通,为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吸纳他们成为企业工人,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梦想。
涓流共汇,足以涌成江河;绵力齐聚,定能众志成城。您的点滴善举,将用温暖护佑羸弱者前行,让阳光照亮贫困者梦想。让我们充分发扬致富思源、回馈社会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携手助力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沂源奉献一份力量。
扶贫献爱心倡议书【二】
全市各级机关、各类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朋友:
您们好﹗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不断创新扶贫济困方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城镇化扶贫和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群众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市扶贫工作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身边还有不少困难群众,他们有的身体残疾,有的长年患病,有的突遇灾难,有的因贫失学他们无助的双手、无奈的目光,在呼唤人间的真情、社会的帮助。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发展慈善事业已迫在眉睫,是国之所需、民之所盼。
为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促进大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我市现开展主题为爱心送温暖 助力大扶贫的爱心募捐活动,搭建奉献爱心的便捷平台,筹集善款帮扶全市的贫困村、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
扶贫济困,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在此,我们倡议:全市广大干部职工、企业、爱心人士发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慈善精神,伸援手、献爱心,积极参与到扶贫济困活动中来,慷慨解囊,为广大贫困户送上一份爱心。点点细沙、聚而成塔,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您的一份爱心、一个善举就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生命的温暖、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希望!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您慷慨捐赠之时,付出的是爱心,收获的是真情;传递的是善良,收获的是感恩。让我们一起努力,将饱含爱心的涓涓细流汇集成扶贫济困的浩瀚江河,用情寄家乡的拳拳之心凝聚起推进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控辍保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是学校“普九”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是我校“控辍保学”工作的奋斗目标,“不抛弃、 不放弃任何一名学困生”、“精准扶贫”是我校“控辍保学”基本工作方法。在控辍保学方面,我校积极行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采取多项措施,使本辖区适龄儿童和适龄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思想认识到位
只有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才可能将“控辍保学”工作有效圆满地完成。
首先,每学年开学初,学校都要召开了全体干部教师会议,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控辍保学有关文件精神,专门研究讨论学校“控辍保学”工作,作好学校“控辍保学”规划,制定好“控辍保学”实施方案。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老师是一个学校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务必发挥班主任同志的骨干作用,使其充分认识到控辍保学工作的重要性,正是对控辍保学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自然全身心、有感情地投入到学校控辍保学工作中来。
其次,加强领导管理力度,实行控辍责任制。学校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组,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学校与各年级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签订了控辍保学责任书,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贫困生我们都分包到每一位老师,不落一人。成立以校长张振喜任组长,副校长樊建伟、胡西胜任副组长,其他教务处成员为组员的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管理和督促、落实控辍保学工作的监控和开展、实施。
再此,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各项制度,完善有关档案材料。学校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各项制度,有学龄人口登记制度,学生变动情况及时报告制度,留守儿童帮扶制度,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制度,学困生帮扶制度,控辍保学奖惩制度等,并完善控辍保学各种档案材料。
最后,学校加大“控辍保学”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会、家长会、集市散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广泛地宣传,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及家长了解控辍保学法律知识及就近入学政策,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二、关心关爱后进生,照顾帮扶特困生
只是思想重视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采用必要的适宜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我校为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大家集思广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我们分年级逐班摸清后进生和特困生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全校386名学生,我们就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状况、个人思想进行了摸排、摸底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建立了学校后进生、特困生和特殊生档案,目前我校有单亲学生3名、留守儿童4名、学困生30名和13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体教师,分工到人,在学习上做他们的良师、在生活上做他们的益友,在亲情上做他们的父母。
其次我们及时精准掌握后进生、特困生思想动态,因人而异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帮扶举措。我校高夏兴是一名建档立卡学生,患有癫痫和抑郁症,犯病时性情狂躁,有自残行为,曾两次要跳楼自杀都被有效制止,一度在家养病。学校与家长沟通、与夏兴谈心,根据需要专门为高夏兴成立帮扶小组,定期送教到家给该生拉下的学业。后来我们了解到,高夏兴急切想到学校学习,为此我们让高夏兴的母亲来校为学生灶帮厨,做了一名洗碗工,并专门为他们母子提供一间宿舍,一方面让该生母亲有了一份固定工作,另一方面随时可以照顾高夏兴。近一年来,高夏兴情绪相对稳定,病情也有了好转,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且名列全级前茅;原贫困学生高羊虎,父母基本没有劳动能力,祖父母有年迈多病,家庭异常贫困,该生产生弃学念头,家人怎么劝说都不去学校,学校领导、班主任、代课教师多次家访,晓之以情动之以礼,说服高羊虎同学返校顺利完成了学业,学校的真诚教育深深打动了家长,有一次高羊虎的祖母跪着对家访的老师说:你们真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九4班学生张润泽,沉迷于网络,在家爱玩游戏,不听家长管教,有时离家到网吧彻夜不归,校长张振喜和班主任卫晓莹多次同该生谈心、立规矩,目前该生情绪稳定,且有悔改之意。九2班学生薛文强,爱拉帮结派,好惹是生非,学校政教处、班主任与家长的联手合作,家校共育,帮助薛文强同学端正了学习态度,使其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学生。八1班学生吉艺梅,从新蕾中学转入我校的时候,不想上学,与不良社会青年来往密切,父女关系比较僵化,学校领导针对实际情况,多次与其父女座谈,谈想法,化矛盾,提问题,改缺点。并且在开学典礼等大型集体活动中,对其取得进步,多次表扬,增强的孩子的自信心,目前,这个孩子再没有旷过一节课,成为一名优等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校都能从心理沟通、钱物资助、学习帮教和家庭走访等全方位地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一个个学困生、贫困生都能在**中学顺利完成学业,也取得了非常好的育人效果。
第三我们为每名学困生、贫困生建立家庭联系卡,班主任同志坚持每天对其考勤,严格学生请假制度,建立班级微信群,及时联系家长,对这些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周进行一次谈心和一次学业辅导。通过以上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家长联系沟通,拉近了班主任和学生以及家长的距离,基本解决了后进生逃课现象和贫困生辍学现象。
三、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后进生转变
后进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当然他们对学习也缺少吸引力,但这些孩子往往热心班级事务,为此学校要求班主任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的各项管理之中,让后进生做他们擅长的事情,挤出班级职务或新开设班级职务给他们,增强他们的职责感和集体荣誉感,并且每周总结,提出表扬,让他们时时处处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存在感,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生活中的“成员之一”。
学校成立各式各样的社团,来吸引有不同爱好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学困生,深入挖掘他们的各种特长,要为他们找到适宜的社团,充分激发他们的广泛兴趣,让学生自主发展,要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下功夫,给学生应有的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消除了他们的厌学情绪,以期他们成人成才。
发展学校内涵,打造办学特色。打造“书香校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学校图书馆常年向学生开放,让学校真正成为一所时刻响彻朗朗读书声的校园,一所散发着浓浓书香的校园;打造“墨香校园”,大力开展书画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书法绘画,定期开展书画作品展,举办专栏,广泛宣传学生的书画作品,力促翰墨飘香校园;打造“歌舞校园”,开设音乐社团,学校处处有歌声,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促使快乐歌舞伴随美好青春;打造“运动校园”,大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内设施,鼓励学生参加喜爱的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了足球队、蓝球队、 乒乓球队等,每年召开体育运动会,使校园充满健康活力;打造“文化校园”,学校设有“二十四孝”、“五常文化”、“三字经”长廊及醒目标语、横幅,彰显校园文化底蕴,使学生沉浸在心仪的校园环境中。多项工作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乐学勤学,消除了厌学心理,有效保证了控辍保学。
经过全体教师的勤奋务实工作,我校控辍保学工作趋势向好,生源稳定。我校处于靠山平原地带,离城相对较近,南北道路畅通,前些年学生流失严重。2018年秋季初一新生我们经过开学前家访、调研、宣传,预期到校约80人,实际到校110多人,充分说明了家长对我校的信任和支持,也体现了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在不断提升。但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有尽善尽美地解决,控辍保学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务必思想重视,采取更为得力的措施,把控辍学工作做得更好。
建全机制保障,规范助学管理
一是建立政策体系。先后出台《绍兴市慈善助学办法》、《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绍兴市区贫困家庭子女大学助学办法的通知》、《绍兴市革命老区贫困家庭学生“爱心营养餐”实施办法》等政策,规范不同资助对象的救助标准和救助流程,并重点开展大学生助学工作,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有书读、读好书。二是构建助学网络。在绍兴市慈善总会指导推动下,各县市(区)相继出台助学政策,明确将助学工作作为慈善救助的重要内容;同时,依托乡(镇),将助学触角延伸至基层,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助学网络。三是深化助学内涵。绍兴市慈善总会高度关注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学方式从单纯的物质资助发展到物质帮扶和精神抚慰并重,建立起一个涵盖全部受助学生的关爱机制,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建立爱心传递机制,倡导困难学生在受助的同时帮助他人,目前参加爱心志愿服务的学生达100%,并有多位受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主动资助他人,传递爱心。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助学成效
一是做强传统品牌。在集中做好大学生助学工作的同时,绍兴市慈善总会将关爱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阶段的学生。2011年开始,绍兴市慈善总会整合、梳理原有慈善救助项目,推出“春夏秋冬四季沐歌”慈善系列活动,其中每年春夏期间的“春暖我心”和“夏日亲情”活动,专门针对困难、孤残、大病患儿、外来建设者子女等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3年多来惠及贫困家庭学生近5万余人次,支出善款500万元。此项目也获得第四届“浙江慈善奖”。二是打造创新品牌。从2012年开始,绍兴市慈善总会在做强传统品牌项目的基础上,更注重救助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受助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打造出一系列现代慈善助学品牌:为拓宽学生视野,组织“手拉手圆梦夏令营活动”、“留守儿童假期素质拓展”;为有艺术潜质和兴趣但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书画、舞蹈等艺术培训,启动“向日葵行动”、“蒲公英计划”;为暑期期间无人照看的孩子提供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开展“爱心辅导加油站”、“暑假七天乐”活动;为帮助贫困孩子解决学习英语的困难,开展“复读爱,让孩子朗诵未来―― 一台复读机”活动。同时,联合爱心企业和人士,向受助学生免费发放眼镜券、培训券、文具等学习物资,助学项目更直接、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