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病虫害;种类;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识码:A
1 作物病害的病原种类
作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1 非生物病原
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各种不良理化因素,均为非生物性病原,主要有几个方面:
1.1.1 营养失调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三要素,硼、镁、铁和其他微量元素等。如果土壤中一种或几种元素不足,能引起植物失绿、变色、畸形和组织坏死等缺素症。在某种元素过多的情况下,植物也可因为正常营养失去平衡而表现病态。如氮肥过多,引起植物叶色浓绿,造成徒长易感病减产。
1.1.2 水分不均
作物遇到干旱会发生萎蔫,土壤水分过多常引起根系窒息坏死;由缺水而突然多水引起块根和果实开裂。
1.1.3 温度不适
作物在盛夏遇高温和强烈光照可造成局部灼伤,晚春或早秋遭受寒潮突然袭击会发生霜害或冻害。
1.1.4 有毒物质
空气或土壤中存在对植物有毒物质,可使植物中毒引起病害。如工矿区所排出的废气、废水,能使周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以致叶片变色,枯焦早落。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常引起烧苗或叶斑,根部中毒,变黑腐烂。
很明显,非生物病原是没有传染性的,因此,这类病原所致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又称为生理病害。
1.2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又称寄生性病害。引起植物生病的病原为生活力、能繁殖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由于各种病原生物的营养都是来自所依附的植物而不能自养,故又称寄生物。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可以传染、蔓延,称为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高等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我们常见的作物病害中,大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如稻瘟病、纹枯病、麦锈病、赤霉病、黑穗病、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油菜霜霉病、白锈病等都是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的孢子发芽后能直接穿透侵入寄主,伤口或自然孔口也是真菌侵入的途径。其传播主要方式是借助主动力或气流、雨水、昆虫等自然力的传播。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有白叶枯病、棉角斑病、薯瘟、白菜软腐病等。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有青枯、腐败、斑点、溃疡等。这类病害主要靠播种材料、苗木、流水、风雨进行传播,侵入途径多为自然孔(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等。病毒引起的作物病害,常见的有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油菜花叶病等。病毒病主要的症状是枯斑、花叶、黄化、矮缩、丛枝或畸形等。病毒病多数依靠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传播,如蚜虫、叶蝉、飞虱等,也有通过汁液或嫁接传染的。
2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2.1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就是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体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病虫与农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有机协调地利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措施和有效的生态手段,经济有效地把病虫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少病虫害或无病虫害的目的。同时国家为了防止农作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农产品传播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展采取了一项重要的行政措施就是植物检疫。这项工作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法令执行的。植物检疫分为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对内检疫是为了防止地区之间通过植物种子、苗木、植物产品传播危险性病、虫、杂草。主要由省、市、自治区的检疫机关会同铁路、邮局等有关部门执行。对外检疫是为了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种子、苗木和植物产品传入国内或输出国外,由国家设在对外港口、国际机场以及国际交通要道的检疫机关实行检疫和处理。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有:开展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调查;确定检疫对象;采取检疫措施;进行检验与处理。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因此在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创造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能力,获得高产。同时造成对病虫不利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其中主要有选育抗病虫良种和改进耕作栽培技术两个方面。
2.3 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
关键词 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害虫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与人类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高度关联。20世纪40年代,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滴滴涕等农药相继问世并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以化学农药为主的害虫防治理论与技术。此后在有机杀虫剂大量使用的背景下,农药对靶标害虫的选择作用使一些农业害虫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治效果;农药对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带来害虫再增猖獗的结果;农药的残留导致环境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化学防治所引起的问题,Stern等提出了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概念(integrated pest control,IPC),强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的协调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理论引入害虫综合防治而产生了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概念。IPM的基本思想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调控因素的基础上,辅之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建立一个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1975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害虫防治工作方针。2006年4月,农业部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害虫无公害持续控制的指导思想,引领我国害虫防治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学科上,近代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正促使农业昆虫防治学进一步向着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方向发展,旨在通过系统阐明害虫灾变机制,集成建立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和基于一项或多项高新技术的持续治理技术体系,高效、安全、经济和长期地控制害虫猖獗发生与危害。
1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科学研究现状
1.1害虫综合治理科研队伍
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科研人员主要分布于国家和省属农业科学院、农业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三大系统。农业科学院系统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及各省农业科学院,这些单位均下设植物保护研究所。此外,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棉花、水稻、麻类、甜菜、蔬菜花卉、油料作物、果树、柑橘、茶叶等研究所内均设有植物保护研究室。全国高等院校中,中国农业大学等50家涉农院校设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也设有农业昆虫科研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害虫综合治理研究的科技人员约4 000人,每年培养研究生800人左右。
1.2害虫综合治理科研项目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等部门通过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进行了资助。973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主持的“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涉及的有关害虫综合防治的课题主要有“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生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林业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新技术产业化与示范”、“入侵物种紧急处理与环境调控新技术”、“农林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和“林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等13个课题;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已对11种(类)主要害虫进行了立项研究,包括“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蚜虫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水稻螟虫防控技术研究”、“粉虱类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北方果树食心虫监测和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盲蝽蟓区域性灾变规律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新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螺旋粉虱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对害虫的灾变机理和防治新理论与技术研究进行了资助。在这些项目的资助下,我国科学家对害虫防治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皆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等农业害虫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在《Science》,《PNAS》等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一批重要研究论文。
1.3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的重要进展
根据农林业的生产需求,近年来我国研究建立了一批基于单个虫害如蝗虫、棉铃虫、稻飞虱、草地螟Loxostega sticticalis和烟粉虱等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基于作物系统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蔬菜和果树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主要的技术进展总结如下。
1.3.1监测预警技术 农业虫害的监测和预测是防控的关键所在。传统的监测和预测方法费时费力、实效性差而准确度低。我国科学家利用“3s”技术建立了多种农林害虫的监测预警系统,显著地提高了监测预警水平与能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先后开发了农作物虫害疫情地理信息系统、全国农作物虫害监控中心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分布式虫害预测预报Web,GIS系统、迁飞性害虫实时迁入峰预警系统、田间昆虫数据采集和计算机网络化的数据传输和管理技术、田间小气
候实时监测技术和影响农作物虫害的关键气象因素和预警指标的分析提取技术和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一些专业性公司开发一系列的测报产品,如河南佳多公司研制的自动虫情测报灯、生物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以及基于PDA的病虫害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等,通过实现虫情测报工具的自动化,解决了测报工作劳动强度大和效率低等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由5台昆虫雷达组成的昆虫雷达监测网络系统,研制的毫米波昆虫雷达和多普勒昆虫雷达解决了稻飞虱等微小昆虫迁飞行为的监测难题,并利用该雷达网,开展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棉铃虫、草地螟、粘虫Mythimna separata、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黄蜻Pantala,flavescen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等重要迁飞性害虫的种群迁飞的监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迁飞活动数据,为这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研究明确了我国棉铃虫的迁飞规律,制定和修订了“棉铃虫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规范了全国棉铃虫监测工具、田间调查、数据汇总和传输、预测预报模型、发生程度分级、预报准确率评定等内容,实现了全国棉铃虫预测预报标准化、数据信息传递网络化和预报图视化,显著提升了我国棉铃虫测报技术水平。
1.3.2生态调控技术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种植单一作物品种和过渡依靠化学农药而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是作物虫害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作物品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诱集植物的利用,发展了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生物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对新疆植棉历史与棉花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明确了新疆棉蚜Aphis gossypii成为主要害虫的原因是冬小麦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从而导致棉田棉蚜的天敌来源减少,充足的食物和不足的自然天敌造成了新疆棉蚜成灾。经过多年探索和深入研究,发现苜蓿、苦豆子等具有最大的食物昆虫涵养量并且可以作为自然天敌繁殖库,发现这些植物生长期早而造成了其涵养天敌被利用中最关键的时间优势。创造了诱导棉田边缘植物带自然天敌进入棉田控制棉蚜的简便途径,从而达到了人为协助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棉花蚜虫的高效生态控制目的。
1.3.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近年来对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可捕食多种叶螨和有害蓟马,是一种有效的害虫天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年生产能力达8 000亿只,可供6.67万hm2释放面积的捕食螨商品化生产基地,并大面积应用于我国10多个省360余个县的10多种作物。
吉林农科院植保所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agramma dendrolimi不同品系的发育历期、繁殖力、杂交亲和性、滞育特性、低温贮存、抗高温能力和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筛选出3个优良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并大面积用于玉米螟的防治。通过制定柞蚕卵工厂化生产松毛虫赤眼蜂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实现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连续多年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示范表明,其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达到7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开发了适用的小粒卵繁蜂技术,开发了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自动化收集、净化设备及其它麦蛾生产配套设备。建立的麦蛾卵生产线,可稳定提供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brassicae、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等多种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中间寄主――小粒卵。
生物农药产业亦有较快的发展,害虫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登记的生物农药(含农用抗生素)品种有80多种,年产生物农药制剂约为12万吨,占我国农药市场份额的11%左右。我国已有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可用于棉铃虫、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litura、茶尺蠖Ectropisoblique等重要农业害虫的防治。此外,新注册的微生物农药还有防治蝗虫的绿僵菌Metarhlzium anisopliae和防治玉米螟及其它害虫的白僵菌Beauveria制剂等。
1.3.4化学防治技术 针对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科学家在生物源农药及其类似物、农药新剂型和多功能混剂、农药安全高效使用技术、重要病虫害抗药性基因早期检测技术及病虫害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农药微乳剂的质量技术指标及测定方法、新型多功能混剂的研制、农药安全高效使用技术及病虫害抗药性基因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研究明确了棉铃虫、棉蚜、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甜菜夜蛾等重要害虫对杀虫药剂产生抗性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理,建立了抗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开发了大量可延缓抗药性发展和提高防治效果的农药复配剂,提出了棉铃虫和褐飞虱等重大害虫抗药性治理技术体系。为保护环境,种子包衣、树干注射等防治害虫的隐蔽施药技术得到加强。为了防治城市公园及果园害虫,研究了吡虫啉、印楝素等杀虫剂的树干注射技术。
1.3.5抗虫转基因作物利用技术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给害虫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转基因抗虫植物自1995年商业化种植以来,到2008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国家已超过20个,种植面积达到4 500万hm2,成为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自1997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到2008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80万hm2,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0%。种植Bt棉花已经成为防控棉花害虫的关键措施,对有效控制棉铃虫和红铃虫的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非转基因的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2009年转基因抗虫水稻已通过农业部组织的安全性评价,利用Bt水稻防治鳞翅目害虫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
2与发达国家害虫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差距
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害虫治理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
的到来,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突破又推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衍生出抗虫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杀虫基因重组微生物、作物害虫的分子检测与诊断技术,并交叉融合形成分子昆虫学等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害虫种群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新学科的产生,为现代农业昆虫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引领害虫防治学的发展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我国对虫害的中短期预测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大尺度的长期预报还研究的不够。在信息的传递和手段上,发达国家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把虫害的有关信息作为服务资源,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农户。此外,对害虫分子检测技术、转抗虫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的研究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3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科学研究发展展望与对策
害虫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昆虫学的优先研究领域和国家农业生产的当前重大科技需求及潜在的需求高度相关。未来5~10年我国农作物生产的害虫防治技术需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规律与控制对策,二是传统的害虫防治技术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供害虫持续控制的新方法。害虫综合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传统的害虫综合防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基于害虫综合防治学科发展动态和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需求,建议重点加强下述研究工作。
3.1农作物重大害虫暴发危害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利用昆虫雷达、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的实时监测害虫种群动态的早期预警技术。研究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技术和远程诊断平台,提高害虫监测、预警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遥感监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信息进行整合和综合分析,建立重大迁飞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的信息识别模式,揭示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发生规律。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利用因特网可以根据实时天气数据和预报对害虫发生进行实时预报,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进行实时决策咨询,为害虫防治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撑。
3.2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作物有害生物演变规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变革(如保护地的增加、免耕技术和秸秆还田等)后,棉花、蔬菜和主要粮食作物有害生物的演变和发生危害新特点,研究种植制度改革对主要农业害虫发生规律的影响,制定和提出关键控制对策和治理技术。
3.3化学农药高效、减量和精准使用技术 化学防治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其高效、快速的优点,在未来的害虫综合治理中仍然是其他防治方法不可替代的。针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新要求,研究蔬菜以及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农药高效、减量、精准使用技术以及农药低风险化技术和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
3.4农作物有害生物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新技术 利用抗虫性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研发可控制多种害虫的农业栽培技术。发掘重要虫害的生物防治新资源,研究重要害虫优势种天敌昆虫的自然保护利用技术,发展新的天敌昆虫资源繁殖、应用及产业化技术。
关键词:昱隆牌太阳能杀虫灯;绿色蔬菜;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3.023
太阳能杀虫灯是通过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利用“光波共振”技术和害虫的趋光性和趋波性(灯具设定害虫所需的波长和强度),将害虫吸引到黑灯或白灯附近,使之产生复眼效应而眩目扑灯,再利用高压、药物、水淹等方式触杀,从而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这是一项“光诱”物理防治技术[1-5]。本课题组在海南省澄迈县永发蔬菜基地进行害虫诱杀试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昱隆牌TMC-Ⅲ型太阳能杀虫灯(海南昱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区种植的蔬菜作物: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等蔬菜。
1.2 试验地点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澄迈永发科研基地。
1.3 试验方法
而我国人多地少,单靠农民一家一户自身力量难以购买和推广使用。建议通过各级政府财政补贴、整乡整村集资、龙头企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等方式推广使用。二是菜田大多数害虫成虫减少,但其幼虫、螨类害虫和蔬菜病害仍需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其他物理防治方式相互结合加以解决。三是太阳能杀虫灯遇低温、阴雨、寡照等恶劣天气时,多数太阳能杀虫灯因不能及时补充由太阳光转换的电源而无法正常诱杀害虫。四是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如低温、雨天、寡照、风力等)下,不同安装位置及灯高度,不同蔬菜作物,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数量差异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虹,韩献华,许志春. 不同波长杀虫灯对鳞翅目害虫的诱杀效果[J]. 山西农业科学,2012(2):146-149.
[2] 衡雪梅,孙元峰,赵学礼,等.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试验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2008(5):83,97.
[3] 张力.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概述[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6):20-23.
[4] 李玉杰,王立新,孔祥杰,等. 频振式杀虫灯对不同作物害虫诱杀效果[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23-24.
[5] 王素芬,武宝云.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新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09(10):95-96.
[6] 黄俭.频振式杀虫灯对菜田害虫诱杀效果初探[J].长江蔬菜,2003(1):20-21.
[7] 许方程,叶曙光,吴永权,等. 频振式杀虫灯对菜田斜纹夜蛾等害虫的诱杀效果初报[J]. 植物保护,2002(2):10-12.
[8] 蓝妮春.频振式杀虫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J].广西农学报,2004(4):31-32.
[9] 高文琦,郁樊敏,沈海斌. 上海市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05(S):8-10.
关键词:甘薯;地下害虫;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315+.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1-0107-03
地下害虫是甘薯生产中的重要虫害,其活动能力强、范围大、危害时期长,控制时机较难掌握[1,2]。危害甘薯薯块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可造成薯块表面明显的虫咬痕迹和伤口,影响甘薯观感和商品率,并容易引起细菌侵染,造成烂薯。目前,对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农药,然而具有防效的农药多为高毒高残留农药,不符合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要求[3]。由于缺乏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药剂,盲目频繁过量施药或者使用毒性高的农药,既不利于环境保护,又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本试验采用地蚜灵、70%吡虫啉粉剂、30%毒死蜱微胶囊剂和白僵菌1号4种低毒药剂,在甘薯地下害虫发生较重地块,进行了药剂防治效果试验,以期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为甘薯田大面积防治地下害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与材料
地蚜灵: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70%吡虫啉粉剂:青岛翰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毒死蜱微胶囊剂: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白僵菌1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提供。
供试甘薯品种为红香蕉。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2年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地块地势平整,土质为平原壤土,有机质含量1.3%,碱解氮100 mg/kg,速效磷50 mg/kg,速效钾 110 mg/kg。供试地块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前茬作物为小麦,小麦666.7m2产量为500 kg。甘薯起垄栽培,垄距85 cm,株距25 cm。于2012年6月13日栽植,10月22日收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①地蚜灵(666.7m2用量,下同):50 g,拌细土穴施;②地蚜灵:100 g,拌细土穴施;③70%吡虫啉粉剂:100 g,拌细土穴施;④30%毒死蜱微胶囊剂:0.5 kg,对水稀释施;⑤30%毒死蜱微胶囊剂:1㎏,对水稀释施; ⑥白僵菌1号:1 kg,拌细土穴施;⑦空白对照:不施药。药剂均在栽种时施用,施药后按常规方法栽种。试验小区为5行区,长5 m,小区面积21.25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试验结果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 收获调查
收获时每小区调查中间3行,逐块调查,并按以下分级标准,记载各级别薯块数,计算虫咬率,综合评价各药剂对甘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每小区取中间2行计产,探讨不同药剂防治地下害虫对甘薯鲜薯产量及薯块商品率的影响。
薯块受害分级标准[4]:
0级:无虫咬,薯块表面光滑;1级:虫咬孔只有1~2个,虫咬深度浅,薯块表面较光滑,不影响薯块商品率;2级:虫咬孔只有3~4个,虫咬深度中等,薯块表面可见明显虫咬痕迹,影响薯块商品率;3级:虫咬孔在5个以上,虫咬深度深,严重影响薯块商品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薯地下害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薯薯块商品率及鲜薯产量的影响
各处理对红香蕉鲜薯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薯块商品率影响差异显著。可能是由于本地块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其危害主要在中后期啃食薯块表面,影响薯块外观,因此对鲜薯产量影响较小,对薯块商品率影响较大。
由于地下害虫活动期较长、活动范围较广,一次施药可能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甘薯生长中期加施药剂能否更好地防治地下害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陈建明, 俞晓平, 陈列忠,等. 我国地下害虫的发生为害和治理策略[J]. 浙江农业学报, 2004, 16(6):389-394.
[2] 刘顺通, 段爱菊, 刘长营,等. 马铃薯田地下害虫危害及药剂防治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8):12324- 12325.
[3] 郭小丁, 谢一芝, 贾赵东,等. 江苏省鲜食甘薯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1:115-116.
有机农业物理防治是利用寄生技术消灭害虫的一种技术手段,防止害虫的幼虫寄生的一种方法;有机农业的防治主要是有效的利用耕作物,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以达到破坏越冬虫卵和病菌。
2有机葡萄病虫害的主要种类
有机葡萄的病虫害分为病害和虫害2种,病害主要包括:葡萄自腐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黑痘病、葡萄霜霉病、葡萄自粉病及葡萄穗轴褐枯病。虫害包括:葡萄绿盲蜷、葡萄短须蜗,斑衣蜡蝉、金龟子、葡萄一星叶蝉等。有机葡萄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葡萄种植园中杂草的清除,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葡萄的培育等。有机葡萄虫害的防治可以利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利用机械防治的方法。有效的利用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使用一定的药物进行辅佐防治。例如:使用荧光灯或是太阳能发电,引诱害虫,杀死害虫;在有机葡萄的果实上套袋和防虫网等隔离和防止害虫的破坏。
3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策略
有机葡萄的种植不同于普通的葡萄种植,是遵循自然的规律,维护生态的平衡,尽量保持植物的生存本性。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采用规范化防治的方法,不可以大量的使用农药,这样就会破坏了有机葡萄的质量,即使是使用农药,也只能是使用有机农业专用的农药,不可以使用化学合成的药剂。3.1检疫合格的植物才能带入新区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步骤就是检疫方法,只有通过检疫合格的有机葡萄树苗才能带入新区。一经发现有病虫害的树苗,要马上进行处理,在进入新区前,在临时建立的苗圃中进行隔离观察,严格杜绝带有病虫害的树苗进入新区。设置检疫部门,可以制止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3.2选择耐害性强的品种在对有机葡萄的品种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多选择一些耐害性比较强的树苗,进行培育。有机葡萄的品种很多,其中耐害性比较强的品种有:夏黑,具有抵抗葡萄霜莓病的特点;圣诞玫瑰,具有抵抗葡萄霜莓病和葡萄自腐病的特点。必须注意的是,有机红提非常的容易感染葡萄霜莓病和自腐病、自粉病;关人指也容易感染葡萄自腐病。3.3葡萄生长期的施肥管理有机葡萄的施肥与普通葡萄的施肥方法不同,是利用人工制造的发酵有机肥料进行施肥的。具体的发酵方法就是在土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有机质和菌糠,再加入动物的粪便,通过长时间的有机发酵,将这些的混合物作为有机葡萄的底肥,促进有机葡萄的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给有机葡萄喷洒营养液,增强有机葡萄的抗病能力。3.4及时进行深翻和除草在栽培有机葡萄前,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保证土壤的无菌性,减少病原体的发生。对种植园内的杂草进行有效的清除,降低病菌的存活率,达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效果。3.5采用药物防治有机葡萄病虫害比较严重时,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方法与药物防治方法共同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埋土前,在葡萄的根部刷一遍石硫合剂,在葡萄树放叶的时候喷洒波尔多液进行预防。还可以利用药剂在葡萄的根部进行灌根处理,以预防葡萄根瘤蚜的作用。在每年的5月下旬时,1个星期喷洒1次除虫菊乳油,防治葡萄发生一星叶蝉。
4讨论
在有机农业的生产中,不建议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给预防有机葡萄病虫害带来了难题。国外有机葡萄培育认为改善葡萄园的环境,给葡萄树增强免疫力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工作。在我国主要将重点放在清耕法,以新疆有机葡萄种植园为例,清耕面积占葡萄园总面积的90%以上。在葡萄种植园内使用生草法,为培养大量的有益虫的繁殖和生长提供生存环境,使天敌益虫扑食害虫。生草法的实施,能提高葡萄种植园的土壤肥料,改善土壤的结构,种植园永久性使用生草法,还可以提升葡萄含糖量,降低酸度。同时,生草法还可以在葡萄种植园中起到保湿的作用,增强有机葡萄的品质,降低葡萄毛毯病的发病率,增加了天敌益虫的种类和数量,建立生态环境有机葡萄园。但是,生草法在降水量多的季节里,由于加大了种植园的水分,大众了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对有机葡萄种植园起到了反作用。在有机葡萄园的管理中,使用生草法综合性防治有机葡萄的病虫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是有机葡萄培育和法则的重要工作。
5结束语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防治;绿色;传统
中图分类号:S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15-2
果树病虫害防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断探索、改进、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四类基本方法,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传统的基本方法在病虫防治上都各具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常采用的是将传统方法与绿色方法优化组合、协调运用的综合防治方法。
1 果树病虫害传统防治方法
1.1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地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
1.2 农业防治
栽植优质无病毒苗木;通过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控制负载等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剪除病虫枝、果,清除枯枝落叶,刮除树干老翘裂皮,翻刨树盘,减少病虫源,降低病虫基数;合理修剪,保证树体通风透光;柑桔类果树周边不宜种植芸香科植物,以防蚧壳虫大量发生;不与桃等其他果树混栽,以防病虫上升为害;梨园周围5k范围内不栽植桧柏,以防止锈病的发生和流行等。
1.3 物理防治
要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如防治吸果夜蛾、树干缠草绳,如防治柑桔黑蚱蝉,诱虫灯如防治潜叶蛾等方法诱杀害虫。
1.4 化学防治
(1)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
(2)提倡并鼓励使用农业部推荐的农药、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强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有针对性地、适时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未达到防治指标或益虫与害虫比例合理的情况下不使用农药。
(4)在使用农药时,应合理选择农药种类、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每年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要求施用,保护天敌。
(5)注意不同作用机理农药的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如在防治柑桔红蜘蛛时,应交替用防治药物。施药均匀周到,以延缓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2 绿色病虫害防治
2.1 生态控制
生态控制也称生态调控,是害虫防治的一个新策略。即在农田或果园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上,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充分利用作物、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和有益生物(天敌和拮抗菌)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采取生态学的手段,创造有利于天敌或有益微生物增殖和不利害虫或病原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尽可能地发挥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从而优化农田或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柑桔园中种植百花草,减少红蜘蛛为害。在生态控制中,特别重视作物自身抗性、栽培防治(国内称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调控技术的灵活运用。果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因果树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相对稳定,其中节肢动物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生物群落结构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复杂,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十分明显。
2.1.1 破坏病虫最适生态环境 许多病虫害发生为害重,除了与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外,环境条件的诱导或适合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通过控制病虫的环境条件和破坏其适应的环境,来降低害虫的虫源基数或病菌的侵染来源同样可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从而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如葡萄的病害发生与气温、湿度最为密切,因此采用塑料簿膜覆盖避雨栽培,减少病害发生。许多果树病原微生物或害虫的为害与越冬场所隐蔽,如柑桔花蕾咀在树皮裂缝和土壤中越冬,葡萄根瘤蚜也在土中为害根部并越冬,许多天牛(桑天牛、桃红颈天牛)则躲在枝干内为害,各种食心虫一旦进入果实则难以防治,卷叶蛾则躲在卷叶中为害,叶螨、二斑叶螨、木虱常躲在翘皮下、树皮裂缝中或树盘下土壤中越冬,许多病原物潜伏于枝干皮下或落叶中等等,这些隐蔽的生活环境,为害虫和病原物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由于药剂防治不利,很容易成为新的虫源和侵染来源;果园由于管理不善,园内或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大,常引起多种叶斑病、霜霉病、轮纹病等病害的发生;枝梢的徒长易招致蚜虫、卷叶蛾、木虱等害虫的发生;果园内积水常引起许多根朽病的发生。因此,必须通过一些栽培防治辅以必要的人工防治才能有更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
2.1.2 创造天敌和拮抗菌的最适生存环境 天敌和拮抗菌是果园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群落,是果树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重要自然控制因素。因此通过许多栽培管理及人工措施来强化这些自然控制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不但节省防治成本,而且减少了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提高了果品的质量。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保护植物、控制害虫为害的对策,早在公元304年,晋代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本中就有利用黄蚁防治柑橘蠹蛾的记载。生物防治是通过生物、基因、基因产物的操纵和战略引进,导致自然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平衡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生物防治就是通过丰富的生态知识,战略引进有益生物或基因、基因产物,从而达到稳定的、有效的防治靶标病虫的方法。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一个稳定的、持续的高产农业生态系统应该是自然的、平衡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包括环境、各种生物的食物资源以及生物对天敌的忍耐、逃避能力等。作物病虫害的暴发,实际上是打破生物间生态平衡而造成的后果。生物防治的主要对策有:
2.2.1 控制害虫密度 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使之达到或低于可接受的阈值。主要途径有:其一,天敌的引进和移殖。即从国外和国内异地引进有效天敌来控制当地害虫,如1955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苹果绵蚜小蜂(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引进澳洲瓢虫成功地控制了柑橘上的吹绵蚧。其二,保护利用本地天敌。即采取措施创造天敌生存和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增加其种群数量来控制害虫,主要通过生态控制技术和科学使用杀虫剂来达到该目的。如为天敌提供适宜的食料和生存场所与使用选择性杀虫剂等。其三,天敌的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通过室内人工繁殖有效的天敌昆虫或昆虫病原微生物并实现商品化,然后释放至果园来控制目标害虫。如我国已利用柞蚕卵以及人工寄主卵成功地繁殖松毛虫赤眼蜂来防治果树卷叶蛾、梨小食心虫以及多种果树鳞翅目害虫,再如人工生产的苏云金杆菌制剂来防治果园鳞翅目害虫等。
2.2.2 利用有益生物作为活的屏障,用于排斥有害生物的为害或阻止其侵染 通过观察发现植物叶围、根围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天然的、共生的微生物对于果树有着不同作用:首先提供对外来侵袭者的防御作用;有些有益生物群落如微根际真菌,它们能帮助植物吸收营养和水,同时保护植物根部免受病虫的危害。另外,在植株体内的微生物(内生型的)产生一些物质能抑制或驱除病原菌;在叶和根围的微生物(外生型的)能竞争或抑制试图进入植物体的病原菌。
2.2.3 诱导植物体内的抗性进行自然保护或抑制害虫为害 大多数植物具有保护自己免受病菌、线虫、昆虫以及其他侵染因子为害的基因潜力。研究发现,只有当侵染因子通过它们的控制机制、包围或抑制植物抗病基因的表达时,为害才能发生。所有的植物病原菌和许多害虫都能在植株体内诱发抗性。例如蚕豆、黄瓜、香瓜通过先接种产生局部病斑的侵染因子可以诱导出能系统保护免受真菌、细菌、病毒为害的抗性机制,这种保护作用能持续作物整个生长期。
参考文献
[1] 李会珍,朱跃冬.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的绿色技术与传统方法分析[J].北京农业,2011,(03).
[2] 梁金霞,王延翠.果树冬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02).
关键词:果树;绿色;病虫害防治;传统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果树病虫害防治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很多地区的果农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不高,防治粗放,农药乱配滥用现象比较普遍,降低了果品质量,对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个大大的削弱。我国在不断探索、改进、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四类基本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要解决我国果品果树病虫害防治成本大,效益差的问题,必须采用在生产实践中将传统方法与绿色方法优化组合、协调运用的综合防治方法。减少用药次数,把果园病虫害控制在果园经济阈值标准以下,同时把农药残留降低到国家规定的指标以下,还要将其控制在国际市场认可的范围之内。克服传统的基本方法的局限性,普及推广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果树病虫害传统防治方法
传统的果树病虫防治方法提倡生物防治,以物理防治为基础,遵循病虫害的发生的规律,通过科学的规划,进而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达到有效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1.1、提倡农业防治
通过栽植优质无病毒苗木,并加强对其的肥水管理、将其负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对病虫枝、果进行及时剪除,并把枯枝落叶清理出果园,定期翻刨树盘,对树干老翘裂皮进行刮除,减少病虫来源,有效降低病虫基数,要确保树体通风透光。
1.2、合理使用农药
传统防治技术采用农药混用虽然可以加强药效,但在混用不当的情况下,反而会降低药效,增加农业投入的成本,甚至发生药害。在传统方法中,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因为这些农药会对人体造成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该方法鼓励使用农业部推荐的农药、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按照标签说明进行配制,严格配制农药浓度,减少污染,降低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并建议果农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对农药进行有针对性地、适时地、科学合理使用,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混用的农药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会导致作物出现药害,注意不同作用机理农药的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其次,应合理选择农药种类、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抓住有利时期进行防治交替使用农药,抓住有害生物最薄弱的环节,对农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要做出合理规划,保护害虫的天敌。
绿色病虫害防治方法
2.1、生态控制
生态控制是防治害虫的一个新策略,这种方法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利用作物、有害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尽可能地发挥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不破坏天敌或有益微生物增殖生存的环境条件,并创造天敌和拮抗菌的最适生存环境,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对农田或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通过许多栽培管理及人工措施来强化这些自然控制因素,提高作物自身抗性,灵活运用生物防治等调控技术,不但节省防治成本,而且减少了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提高了果品的质量。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保护植物、控制害虫为害的对策,通过操纵和引进生物、基因、基因产物,使生物间相互的平衡作用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运用丰富的生态知识,创造稳定的、有效的防治靶标病虫的方法,避免打破生物间生态平衡,从而达到在尽量少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减少害虫。
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对策是控制害虫密度,通过引进和移植害虫的有效天敌来抑制害虫生长和繁殖,对有效天敌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科学使用杀虫剂,增加其种群数量,还可以对这些天敌进行室内人工繁殖,然后释放至果园,利用它们去消灭目标害虫。
此外,还可以利用有益生物作为活的屏障,用于排斥有害生物的为害或阻止其侵染,观察植物叶围、根围的微生物,利用这些微生物对果树的不同作用,抵御外来侵袭者,要保护那些能帮助植物吸收营养和水的有益生物群落,如微根际真菌,使植物根部免受病虫的危害。
由于大多数植物具有保护自己免受病菌、线虫、昆虫以及其他侵染因子为害的基因潜力,所以它们可以利用诱导植物体内的抗性的特点,从而达到自然保护或抑制害虫的目的。例如可以先在蚕豆、黄瓜、香瓜等生物上接种蚕局部病斑的侵染因子,从而诱导出其抗性机制,这样能系统保护其免受真菌、细菌、病毒的危害,这样的保护最大的优点是,其作用持续周期可长达作物整个生长期。
2.3、破坏病虫最适生态环境
除了生物本身的特性会导致虫害外,外部环境的诱导也很重要,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病虫的环境条件并破坏其适应的环境,来降低虫害,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如可以在葡萄的种植上采用塑料簿膜覆盖避雨栽培,因为葡萄的病害发生与气温、湿度密切相关。有些隐蔽的生活环境,为害虫和病原物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这些病原物潜伏于枝干皮下或落叶中,很难被发现。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栽培防治辅以必要的人工防治,要及时清除果园落叶,并集中烧毁,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如对果园内积水进行有效排除,避免其引起根朽病的发生,减少冬春昼夜温差,增强树体抗冻能力。
2.4、用肥料巧治病虫
用洗衣粉、尿素、水配制成的混合液以及沼液,喷洒果树上,不但对叶面起到追肥的作用,也能对蚜虫起到预防的作用,在果树花期、幼果期、生长旺盛期喷沼液,有利于优质稳产,并可以大大减轻早期红蜘蛛、落叶病、蚜虫等危害,而且在农村,沼气十分普及,因此沼液资源丰富,使用沼液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减少了使用农药对环境和果品质量造成的危害,此外,草木灰加水浸泡后,用其滤液喷洒果树,可以对树增补钾肥、磷肥,并提高树势,还能起到杀灭蚜虫的作用。
3、结束语
农业防治措施的效果是逐年积累的,所以其相对稳定,要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这样的原则出发,并要达到经济、有效,安全的目的,这就对果树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较为流行的方法及发展方向是培育抗性品种,尤其是多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通过对作物抗性的遗传规律和生理生化机制进行研究和总结,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要求出发,争取抗性的稳定和持久,达到有效治理和对抗果树病虫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薇.果树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河北农业大学,2005.
[2]张瑜琴.基于Super Map Objects的果树病虫害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新疆师范大学,2009.
[3]苏彩和.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
【关键词】农业中职;病虫害;防治;策略
传统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我们使用的最频繁和最广泛的方式就是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成效,但是虫害也会逐步产生抗药性,还有就是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物超标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对整体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品的依赖性减轻,采用生态调控、物理和生物方式达到病虫害防治目标和养分供给目标,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发展。
1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基础和目标,遵循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依靠生物循环体系帮助农作物生长[1]。首先,有机农业不以化学药品和肥料作为生产保障,其次,有机农作物之间形成相互的生物作用,种群生态关系的建立是病虫害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有提升农作物产量的重要作用。再次,有机农业提倡作物的轮作鼓励适当添加物种的数量,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关系。最后,合理选择生态调控、物理、生物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
2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2.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发展中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之一就是多样化种植,模拟生态系统以改善单一种植模式,转化不利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给病虫害的生长营造消极环境,实现对其传播的限制,从而达到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以多样化种植方式实现对病虫害防治的目标,需要在空间以及时间上实现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针对前者来说就是要科学把握种植和作物收获时间,后者主要就是以品种类型扩张和地理空间扩大的方式实现多样化种植目标。以具有多样化特点的生态条件,实现对益虫繁殖与生长的有利影响,对害虫繁殖和生长的抑制。
2.2强化管理生产过程,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生产管理过程中,首先是选种环节,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可以起到病虫害防治的作用。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对选种进行充分晾晒,之后用温水浸泡,消毒后实施种植。依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对栽培制度进行科学调整,播种时间尽量避开病虫高峰期,有害虫和有益虫的生长态势要均衡,相互之间的抗衡可以减少害虫对作物的伤害。播种之后适当配合虫害药物进行科学防治,等作物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修剪枝杈,帮助定花定果,减掉有害虫的枝杈。做好农田卫生管理,农田清洁也利于减少害虫出没。
2.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为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利用计算机技术精准计算出生态系统的最大调节限度数值,以此作为基础设置病虫害预警机制,当病虫害对农作物损伤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时管理者获得反馈,则要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如果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害虫的密度不足以威胁作物产量,则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解决,如果害虫已经出现规模化态势,则需要及时采用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大量使用农药,而是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保证农作物绿色、健康[2]。
2.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
基层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深入基层和农户建立良好沟通关系,深入民众中调查农业技术掌握和使用情况,必要时候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展开调查,获知农户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并普及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宣传工作人员,要立足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经验,查阅文献资料,编制病虫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对农户形成针对性指导。部门对农业技术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基层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素养,为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2.5物理、生物的防治措施分析
化学农药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应用的时间比较长,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同时,化学农药也降低了农作物的健康指标,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有机农业发展需求下,我们开始探索利用生态调控、物理、生物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如利用生物菌素防治病害和害虫,借助有益微生物和病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来防治病害。如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或者养殖家禽吃掉一些害虫等等[3]。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防治方法;无公害
基金资助: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吉教科合字〔2012〕第318号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17
美洲斑潜蝇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在1995年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增加的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吉林市及郊区初步统计在蔬菜、花卉等经济类产业中,因美洲斑潜蝇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可以达到每年2亿元以上,吉林地区重视美洲斑潜蝇无化害的防治问题,曾多次组织专家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研究,现将两种无公害防治美洲斑潜蝇方法研究试验,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1:番茄(品种为法国粉玫瑰),小叶苘蒿。
试验地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区试验地。试验设置为小叶苘蒿与法国粉玫瑰间作对比法。在大学生创业园区试验地种植法国粉玫瑰地共200垄(0.6×15米)为试验区。2014 年4 月25 日,在大学生创业园区试验地,每5垄作为一个处理小区,每隔4垄播种1垄小叶苘蒿,人工条播,总计15个小区。先起垄,于2014年5月12日,在市场上购买番茄小苗,人工定植在空垄上,株距50厘米, 小叶苘蒿与法国粉玫瑰间作共计75 垄,其他25 垄连续定植法国粉玫瑰,以距小叶苘蒿50 垄外地区,设5垄为一对照小区人工条播小叶苘蒿,重复3次。在小叶苘蒿与法国粉玫瑰间作区与小叶苘蒿对照区,采用五点式取样法,每点连续摘取25片叶,各处理每次随机调查3个小区,5天/次,调查百叶总计出现害虫数量,记载从2014年5月20 日~2014年6 月15 日间危害情况。当小叶苘蒿被危害株率达90%以上时,人工摘除被害虫危害的叶片,集中销毁。
供试材料2:黄瓜――津优35号。
试验地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区试验地。实施方法:2014 年 5 月 21 日到 6 月 26 日,在创业园区的北京温室大棚以津优3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黄板诱杀试验,试验前5月19日调查黄瓜叶片平均为7.5 片/株,大棚为“北京温室”,双侧为二层门,中间设置缓冲间。将“北京温室”中间用200目的防虫网隔开,处理区与对照区各半。处理区内有津优35号18 架,对照区内有津优35号15 架,每3 架/区,进行试验。五点式取样法,每点随机摘取30片叶,调查叶片中害虫数量。田间处理区设置“天津光宁黄板”(天津光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悬挂在架条上高出架条40厘米,每处理区挂4 块,总数量为24块,对照区不加黄板,其他田间管理相同。每调查一次换一次“天津光宁黄板”,并记录诱集的成虫害虫数量,同时调查叶片中幼虫的数量,调查方法同前。
2 结果与分析
表 1 不同时间各处理美洲斑潜蝇危害调查(单位:头/百叶)
将表1中数据进行t 测验,t=4.5080大于 t0.05=3.581, 小叶苘蒿与法国粉玫瑰间作处理区与小叶苘蒿对照区差异显著。说明合理种植喜嗜植物与非喜嗜植物,用农业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
将表2中数据进行t 测验,t=0.4803小于t0.05=2.145, 黄板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差异不显著。说明从挂黄板诱杀成虫对叶片中的幼虫的影响不大,可能为黄板诱杀数量仅为发生量的一部分。
表 2 不同处理区黄瓜叶片中幼虫量分析表(计量单位:头/百叶)
图1不同时间天津光宁黄板诱杀成虫情况
单位:时间(月/日)――(数量:头) 由图1可见天津光宁黄板可以有效地诱杀成虫。
3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种植喜嗜植物与非喜嗜植物,用农业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利用黄板诱杀美洲斑潜蝇成虫,是十分效的方法,对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在无公害生产中,利用黄板诱杀美洲斑潜蝇成虫,并合理种植喜嗜植物与非喜嗜植物,用农业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荣洲 ,祖胜.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01,(3):149-152.
[2] 彭发青,邓望喜.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抗虫性初步研究[J].植物检疫,2001,(1):17-20.
[3] 戴万安,罗布,杨雪莲,红英,陈翰秋.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为害[J].农业科技,2004,(4):33-34.
[4] 张桂芬,朱伟旗,刘春辉,黄天城. 寄主植物对美洲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1998,25( 1):1-13.
[5] 王军,石宝才,宫亚军,廖度,宋婧,路虹. 美洲斑潜蝇寄主植物调查名录[J].北京农业科学,1999,17(1):37-39.
[6] 余道坚,张润杰,周昌清,李雨庭. 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9 (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