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术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已经运用熟练的课时模式,我们过于依赖且缺乏研究。笔者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希望通过分析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现状,剖析其影响,探索优化的可行性,从而推动中小学课程的多样化建设。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发展
(一)课时数
课时设置包括总课时数、周课时数、单课时长以及组合形式等。其中,总课时数与周课时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总时长,决定了该门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比值。
中小学美术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末设立至今,经历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过程,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从笔者梳理的国家教委(教育部)历年颁发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的美术周课时数比照(如表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变化。学校的美术课在这三十多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课时数从少到多的过程。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78年至今,美术课的总课时数从最早的290节到后来的504节,再到现在的562节,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过程,其中三个时间点十分重要。一个是1981年的《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该文件让初中的美术课在重点中学开始实现三年全部开设。另一个是1994年颁发的《关于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通知和方案》。方案明确要求高中阶段需要开设美术欣赏课,实现了高中美术课从无到有的转变。第三个时间点是2006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三年开始了必修加选修的模块式课程,美术实践类活动学习开始进入高中课程表。高中美术课的学分有了3个必修学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美术课程的课时数在基础教育总课时数中已经占有一个较合理的比值。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达到总课时数的5%左右,相对于语文的22%,数学的15%,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虽然,我国在美术课程实施中,落实情况离国家规定的课时有差距,但是,现实中的进步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政策推动下的课时数增加为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保障,也为优化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单课时长
教育部在规定课时数的同时,还就单课时长作了一般规定,即小学40分钟一节、中学45分钟一节。据调查,大部分学校采用通行的时间长度,但有部分中学采用了40分钟的单课时长。对高中课时情况的调研,显示有32%的学校采用40分钟一节课,这和以前中学统一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些改变。相关情况见表2。
表2 中小学美术课的单课时长
二、我国美术课时设置的实施现状分析
按照现行的课时设置形式,我国美术课采用单课实施的形式,即小学每周两节课,初中每周一节课,高中隔周一节课。这里所说的实施,主要是从教学计划角度,而不是从落实的角度来分析的。从计划看,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所上的美术课并不少。以一个高三的学生为例,在接受了近12年的基础教育后,应该已经上了500多节的美术课,学习了近400多小时(以每节课40分钟计)的美术。高三学生应该能够形成较好的美术素养,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对非考试学科不重视,课程未能开足开齐,教学条件受限等,而课时设置本身的缺陷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课例来看看单课实施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这是初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为《鸟语花香》的课,是现行课时安排下典型的四段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导入、讲解、练习与点评。教师采用分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练习,以提高效率。但是,即便是这样一节获奖的课,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课时设置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束缚。笔者在记录时标识了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时间(如表3所示),这样我们可清晰看到时间的分布情况。
表3 初中美术课课堂教学时间分布举例
表3显示全课时长45分钟,教师讲解与示范时间在29分钟左右,学生练习时间除去拿纸拿笔的准备时间,真正动手练习的时间只有12分钟左右。我们常说,在实践课上教师应该少讲授。但是,即便那样,学生仍然来不及完成课堂练习。一节课在匆匆忙忙过去中,教师未及点评,下课铃声就响了,有一多半的学生作业并没有完成,半成品的作业学生并不珍惜,塞给老师或者揉在手里。这样的课在各地不断重复着,教师只能通过降低练习要求,或者削减一些无法操作的实践课程来实现教学的完整性。课堂教学在匆促、浮躁中进行。美术课缺少一种从容、自由与沉静的学习气氛。
面对现状,很多教师采用折中的办法,让学生把未完成的作业收起来,下节课继续完成。这样的单元式安排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分布太散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还存在不足:很多学生或遗失作业,或提不起再创作的兴趣。常常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没有完成一件完整的作业,美术学习离开了完成作品的正面激励,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自然大打折扣。首都师范大学的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飘”而不实的问题,“学生什么都学了,但似乎什么也没学到,宛如蜻蜓点水,宛如走马观花”。学习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的状态,在没有合理时间保障的情况下,培养美术素养、激发创造能力的理想变得遥远。
在近期对200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9%的教师提出美术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践时间不足,无法完成课堂练习;有76%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不深入;有67%的教师认为,应该改变现行的课时设置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对课时设置的完善是一线教师较迫切的期待。
三、完善中小学美术课时设置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认识到了我们的教育与现代化教育之间的差距,所以改革核心就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我国现行的课程体制中,课程表是学校唯一有权自主决定安排的。然而受制于传统课时设置的思维惯性,学校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领域有很大的试验空间,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远远不够。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美术课时设置模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一)尊重美术学科特性,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时设置形式
传统的课程中美术课程被称为“图画”“手工”,虽然时代变迁,但美术学科技艺性的特点始终没有改变。技艺实践需要时间作为保障,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甚至认为,时间不是外在于美术创作的存在,它是创作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创作本身。
1.美术实践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学生进入创作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对工具材料的熟悉。而学生一旦进入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作品,如果这个过程遭到中断,再想重新进入这种状态需要费很大的劲,甚至不可能。艺术创作与表达的愿望,在冷却之后难以重新燃起。我们常说艺术创作的灵感如昙花一现,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没有充分、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美育功能是无法实现的。现行的课时模式(每节课40分钟)客观上增加了学生体验的次数,也增加了学习的次数,客观上也就增加了学习的内容,看似更高效,但是美术学习体验是否次数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这值得商榷。
2.不同的学习内容对时间的要求不同
美术学科学习分为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两大部分。在美术创作中又包含了很多学习内容,诸如绘画、陶艺、设计、书法等。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教学,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今统一课时时长的教学,让不同的教学内容只能采用相同的节拍,所以有一些只需要短时长的课,为了适应课时安排,拉长时间;一些需要连续性的长课时的课只能压缩教学内容,降低实践的难度,以适应时间上的限制。
3.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不同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稳定的时长也不相同。根据观察,小学低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概在20分钟左右,在动手实践的时候,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略长一些。而且小学低段学生对作品的完美性要求不高,喜欢自由随性地创作,作业布置后,捉笔向纸,很快开始毫不犹豫,一般一幅画会在10分钟左右完成。而我们现在的课时设置,低、高段小学生都是同样的40分钟,就使得低段教学教师要尽量拉长课时。高段学生随着实践难度的增大,对作品完整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在美术学习中构思的时间相应增加了,他们完成一件普通的绘画作业起码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高段学生的实践时间明显不够。
(二)探索多样的美术课时设置方式
1.长短课时
长短课时设置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课时设置方式,也是很多国家实践的课时形式。比如美国的一些小学将时间分为15分钟一格,以便于不同学科进行长短课时教学。又如一些高中,将一天分为10个单位时间,其中1、2、3、9、10为50分钟,4、5、6、7、8为25分钟,采用长短课时设置,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将一些欣赏、小幅创作、小手工学习等内容放在短课上,把一些需要分步骤耗时较长的实践课程放在长课上。学生既不会因为没有事做而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完不成作业。这样的形式在美术课教学中尤其适用,符合美术学习的规律。
但是实践中,这种形式困难较多,因为,长短课时设置不仅仅是美术学科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课程的计划,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改变学校原来的排课方式,而且也要求实验学校必须是小规模的学校,达到小班化的教学条件,教师编制充足,有排课的腾挪空间。
2.两课连排课时
这是现阶段很多学校实施的课时设置形式,小学每周两节课合并到一次课上;初、高中隔周上课,一次课90分钟左右;部分高色学校时间更长一些。在现阶段,这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在访谈中,这种形式普遍比较受师生欢迎,认为这样很多实践活动可以做起来,学生作业的完整性与水平整体提高了,每学期可以完成几件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也有所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也不是全无问题,因为它是以另一种规定替代,虽然时间上的宽裕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实践创作的乐趣中,但是因为每次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统一规定的90分钟,有时候因为时间过长而造成浪费。
3.不同学段课时的差异设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单课时长。小学低段的学生结合学习内容,美术课的时长可以采用短课时长,如35分钟左右。小学中、高段学生可以是50至60分钟左右的长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时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4.综合课时设置
在中小学美术课程建设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中小学的课外社团活动。美术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学校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程受课时束缚小,所以显得更有活力。美术课时设置可以借鉴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把课堂教学的课时与课外社团活动的课时结合起来,让课外成为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比如慈溪横河实验小学,在班额28人的小班化情况下,将原先两节美术课连排,第一节40分钟,第二节20分钟,再在每周增设更加丰富的兴趣课程。这样的变化,在保证国家课程的课时的基础上,既弥补了课内时间的不足,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分层教学,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多样的艺术创作活动。
5.建立适应新型课时模式的配套体系
一、在教学开始前要科学详细的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职校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美术课程除了能够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以及修身养性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顺利的展开对于幼儿的教学,小朋友是祖国的花朵,老师的素质如何对于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对于学生们兴趣程度的影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提前制定好详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这样,在教学展开的时候能够直接进入主题,让学生们能够更充分的和美术接触。首先,就是在基础训练方面的目标制定,对于课程上需要的材料、色彩等都提前准备好;其次,对于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加强重视,设定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们开展实践;最后,就是对于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的鉴赏,老师一定要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鉴赏名画等课程内容,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美术作品的正确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快速的对于美术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在教学的时候要学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美术是用画笔画在纸上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完全的信息化社会,对于美术而言也走进了全新的时代,它们不再拘泥于用画笔在纸上作画,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各种精彩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要培养学生们传统的美术素养外,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美术素养,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应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首先,是为同学们选择一本有价值并且能够直接的吸引他们翻阅兴趣的美术教材,这对于顺利的开展美术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在鉴赏传统名画的同时,还应该欣赏一些时尚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们对于美术作品横向的审美;再次,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像其他课程一样,采用多媒体老进行教学,毕竟课本上能够看到的知识是非常局限的,老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上课内容,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开合适的扩展,让大家更好的掌握知识,培养兴趣;最后,就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按照传统课堂当中那样一味的讲解,不顾虑学生的感受,老师要做的更多的是和学生展开良好的互动,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直接决定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程的原因。
三、在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们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对于美术学习和创作来说,相比于其他课程,可能对于环境的要求更高,越是轻松愉悦的氛围越能够带给学生们愉悦的身心感受,在这样的环境和身心条件下,学生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美术这门艺术,能够更快的发现对美术的兴趣,发现美术当中所蕴含的美和艺术,激发学生们创造美的热情和激情。轻松愉悦的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室的环境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做出适当的布置,展现一些画作,或者是可以在黑板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让学生们从环境上首先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再者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之间有着平等、融洽的关系,在课程进行的整个过程当中,师生之间有着充分的互动,老师在提出什么见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和评价的机会,师生之间在互相友好的交流和切磋的过程当中,既充分的感受了美术艺术的真谛,又促进了师生感情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来说是具有最好的效果的。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钱丽娜(1982-),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讲师;丁治中(1980-),男,江苏丹阳人,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22)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97-02
20世纪以来,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对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和专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河海大学为例,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办于2007年,招生对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理工科学生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学好艺术设计,同时在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少量文科专业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寻求更好地发展,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创意文化产业范畴,但不是纯艺术学科,它具有高知识性特征,与艺术设计学、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呈现出艺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综合特征,应用性强,是多学科的交叉,其专业本质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前提,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优势学科的发展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以理论学习、项目驱动、产学结合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1,2]
一、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课程,完善实训体系
理工科背景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艺术与美学理念引导下,寻找各类数字制作技术与理念、创意的结合点,从而展开艺术创造活动。[3]基于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大环境下的学科发展,以数字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为专业课程平台,借助水利、水电、机械等优势学科作为应用实训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训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坚持推行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设计交流”、“专题设计”、“竞赛专题设计”、“产业实践”等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及表达交流的能力(见图1)。
“设计交流”和“产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实践课程为单位,由专业教师组织联系,以参观优秀企业、大型展览会或到企业进行实际考察实习等形式将学生带出校外,开阔眼界,让学生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市场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
“专题设计”分为I、II、III,分别在第二至第五学年开设。专题由易到难,其开展一般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通过模拟真实的类似工程进行项目组织、实施、结题等全过程训练。例如,河海大学的教育部疏浚工程研究中心具有多套大型实验设备,如台车切削、泥沙输送、绞刀吸土等设备结构复杂、原理深奥,不利于课堂教学和科研汇报。在这样的需求下,以“专题设计”课程为依托,将该次专题具体命名为“疏浚实验工作原理的三维动画设计”,组织学生对不同实验设备进行计算机三维动画模拟,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现其结构和运动,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实现了双赢。
“竞赛专题设计”每学年都有开设,由专业教师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并通过学校每年的“素质能力与竞赛”专项经费,鼓励学生通过立项形式参加各级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从2007年至今,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已举不胜举。
二、教学实践与科研项目结合,凝练专业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全国来说都属于年轻专业,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与优势学科结合,借助成熟的科研平台来壮大自己,凝练出自己的特色。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将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方式。一个综合性的科研项目往往融合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这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使所授课程更加丰满、更具针对性。
1.成熟的科研平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海大学就有一些教师从事水电站多媒体演示、港口航道仿真、信息控制、计算机软件插件开发等工作,这些成熟的科研平台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依托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完成了绞吸式挖泥船模拟仿真系统、水电站多媒体演示系统、机电设备动画模拟、南水北调工程三维虚拟展示等多个科研项目,探索了水利优势学科下如何发展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新思路,为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找到了突破口,更为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2.项目驱动教学
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鼓励教师将教学与实际科研活动结合起来,强化课堂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际经验和过程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经过创新性的提炼后穿插到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中,并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采用“理论+案例”的任务驱动法,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增加实践环节。课堂讲解中,遵循理论联系实践原则。通过实例演示和项目制作,针对某一课题展开研讨,并对课堂讲授的理论和系列制作方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准确运用进行评价和测试,使各知识点更具针对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见图2)。数字媒体艺术的许多专业课综合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在课程实践环节,将具体项目划分成可独立进行的子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相应的课题。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现场,教师可对各个课题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成绩,各小组之间也可互评。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共享实验资源
实验室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课堂教学的硬件平台,担负着大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外创新研究的重任,完善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机制对学生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验设施来看,本专业目前已经建成了数字动画实验室、渲染农场、虚拟演播厅、数字影像实验室、Avid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音频录音室、多媒体机房等,如图3所示。同时还可以共享使用学校教育部疏浚工程研究中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市级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等,形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环境。这些稳定的实验资源为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常规的实验课程改革已基本平稳,要进一步深入,只有与实践类课程和学生创新实践结合,才有文章可作。
四、搭建校企平台,构建实践创新基地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艺术设计是灵活的,因此拘泥于校内的教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通过已创建的产学研基地和实践实习基地,如常州市创意产业园、动漫基地、常州恐龙园等,推行校园、产业、国际联动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拓展课题空间,将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及时转换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在阶段性理论授课完成后,由授课教师根据企业的项目需求,将其划分为可执行的子模块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另外,也可以邀请企业资深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座,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组建创意研发团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行业逐渐形成市场化体制,社会对新型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专业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符合市场要求,并与国际接轨。因此,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开创性的工作,其实践教学改革更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全国尚属新专业,可借鉴的经验较少,而且各个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只有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并不断完善,才能让专业变得更强大。[3,4]
参考文献:
[1]杨丽,万华明.关于理工科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146-148.
[2]叶福军,潘瑞,张帆芳.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新闻界,2009,(8):126-127.
【关键词】中职美术;技能;高素质人才;改革
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一般还呈现着精英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多以课堂为基础,侧重培养学生们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将各种绘画技巧、美术理论知识比较完整、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失去了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以课堂为依托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与教改的要求。
一、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宗旨,侧重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术的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侧重点,也是学生们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但是在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企业不但要求员工具有更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求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沟通与合作、创新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处理能力等等。如果我们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更具美术专业水平的人才,但却没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更没有培养学生独自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往往造成一种就业难或是学生只会单一从事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工作,使之缺少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美术教师在美术技能课堂教学中,还要潜移默化地在渗透、融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侧重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包括有: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精神、人文素质、实践能力、法律素质与道德素质。而我们美术教师则可以结合美术技能课的特点,有目地的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与思想素质进行有机地结合,并有渗透到美术技能教学活动中,以达到培养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如,在名作赏析的同时,可以结合画家的时代与背景,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素质融入其中;而在外出写生的过程中,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可以将其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也渗透进来。这些都是我们中职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为其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在美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美术教师一定要侧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首先,美术绘画创作,就是需要学生们富有创新思维与能力,但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们对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理解与范畴扩大、延伸。试着让学生们学会对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去绘画、去设计创作,画出不同内涵的作品,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三、借助名作赏析,促进学生们进行美术技能交流
美术教师应多做一些名作赏析内容,并担当起学生之间进行赏析与讨论的平台。教师还应以平等、朋友的身份一起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不但可以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还是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心内世界。同时,还要更多的鼓励学生们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教师则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们肯定与赞扬。教师所选取的赏析名作,应着重于作品涉及范围广、有一定教学意义。而且在学生对其赏析、点评、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倾听每个学生所阐述观点,并对有错误理解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纠正与指导。还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也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赏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激情,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对所学习、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认知与理解进行全面交流。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们自身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们敏锐的观察力、鉴赏力以及对美术学习兴趣的加深与巩固,使之转化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动力。
四、结语
中职美术专业教育以加强中职学生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教学为基础,侧重培养学生们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将各种绘画技巧、美术理论知识比较完整、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在美术技能课中渗透入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使其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美术人才,不但为将来就业、步入社会而打下良好基础,也完成了我们中职美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琳.谈高校美术技能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品格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2]沈亚威.浅谈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新课程(教师).2010(12)
关键词:实践能力;中职学校美术设计专业;授课现状;对策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也更加大众化,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类学校迅速发展,为文化水平有所欠缺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接受深造的机会。针对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难的问题,反映出学校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认定不再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技术类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然而国内的高校美术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够重视,使得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劣势,因此,探讨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专业教育现状
1.1学校课程设置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美术设计专业也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使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资金的缺乏和学校的不够重视,课程体系比较落后,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只注重对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没有实践机会。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目标来看,美术教师侧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没有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学目标中也没有涉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国家要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是背离的,当然由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缺乏。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1.2美术专业书籍内容陈旧,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设计专业不同于高校,课程由国家进行编纂和监督,这就导致本专业为了追求利益,减少教学成本,陈旧的课本知识被灌输给学生,忽视了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要,作为美术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与企业的需求有着严重的偏离,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不认可,影响学生的发展。现有的中等职业院校由于上级考核,把学校基本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化课上,对美术专业不重视,使的美术学院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很少能接触到比较潮流的美术信息,潮流等,学生的自我学习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美术专业。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美术职业学校中大多遵循的这一原则,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被禁锢在这一固定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淡薄,导致教学成果收效极微。
1.3缺少实践平台,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职业学校中,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然而国内美术技术学校的现状是学校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缺乏,学生、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几乎没有,在学生的实习阶段,教师也不能有效的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指导,浪费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好时机。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多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标准,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二.美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2.1转变教学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相结合
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必须为学生做一个准确的定位,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地方, 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和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要改变纯理论教学的老套模式,采用学生欢迎的写生,人物等新颖题材,努力将学生的良好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内容要实用、够用,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专业知识,获得提高。美术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领导学生进行动手设计,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交给学生过硬的图画功底,还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力求让学生在社会中能学有所用,并且让学生对整个社会中美术行业的大体形势有个了解。帮助学生规划以后的就业方向,就业途径,以及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掘自己的绘画才能。
2.2加大教育投资,完善考核机制
职业中等学校的美术学院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学校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资,建立设计室、计算机室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现代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学生通过模拟操作,提高专业知识的使用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要及时的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需求改变教学内容和任务,在学生进行实习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和广告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遵守市场法则的意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综合的考评,将学生实习成绩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从而引起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学校在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比考核时,不仅要以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更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情况作为重点,对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师兼具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2.3以市场为导向,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学生的就业为目的。现代企业在招聘时对学历的要求降低而更加看重人才的专业技能,为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企业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学校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开创新课程,使得学生在工作中抢占先机。校企联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市场和企业的接轨,学校可以及时的了解企业的需要和就业动态,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现在我国的美术职业学校大多与装饰公司、各类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广告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对学校来说,这种实践基地的确立可以节省学校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平台,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了解市场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知识的补充,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结束语: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美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学校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经济的要求都要求学校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丽.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助学社会科学版).2010.(06):42-45.
【关键词】复方浙贝颗粒;阿霉素;外周血象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04-02
复方浙贝颗粒由浙贝母、汉防己、川芎三味中药组成,前期临床研究已经证明,复方浙贝颗粒配方(颗粒饮片配方)能够明显提高急性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并可以舒缓抗白血病药物特有的不良反应[1,5]。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安全使用,我们进行了复方浙贝颗粒影响阿霉素导致BALB/c-nu裸鼠外周血象下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复方浙贝颗粒(CZBG,浙贝母、汉防己、川芎)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按照中药新药研发规范制备并提供;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doxorubicin,阿霉素)由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4359);清洁级BALB/c-nu裸鼠60只,8-10周龄,雌雄各半,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许可证号:SCXK(京)2005-0013),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层流级动物室饲养。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与给药:60只裸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阿霉素、CZBG高剂量联合阿霉素、CZBG中剂量联合阿霉素、CZBG低剂量联合阿霉素5组,每组各12只小鼠。其中,生理盐水灌胃,0.2ml/10g,每日一次,连续14天;阿霉素腹腔注射给药,1mg/kg(按成人40mg/m2•d换算),隔日一次,连续7次;CZBG高剂量(8g/kg,临床用药剂量的14倍)、CZBG中剂量(4g/kg,临床用药剂量的7倍)、CZBG低剂量(2g/kg,临床用药剂量的3.5倍)分别予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14d。
1.2.2 外周血象检测:分别于给药前1d(给药当日记为实验第1天)、实验第7d和第14d取小鼠尾静脉血0.1ml,抗凝处理后用日本SWSMEX公司SF3000型血液分析仪检查外周血象。
1.2.3 统计学方法:各分组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实验结果
2.1 小鼠一般状况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动物精神状态良好,饮水、觅食等活动均正常,皮毛有光泽;阿霉素组和CZBG高、中、低剂量联合阿霉素组实验动物精神状态均较差,饮水、觅食活动减少,其中,以阿霉素组最为明显。实验期间各组无动物死亡。
2.2 外周血象检测结果
2.2.1 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实验前各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14d除CZBG低剂量组外,其它各组WBC均有升高趋势。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各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检测结果见表1。
2.2.2 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实验前各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但与实验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d除阿霉素组、CZBG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均有升高趋势。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检测结果见表2。
2.2.3 对血红蛋白值的影响:实验前各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但与实验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dCZBG各剂量组与第7d比较均有所恢复。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检测结果见表3。
2.2.4 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实验前各组血小板(Platelet,PL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除阿霉素组外,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但与实验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4d实验各组已恢复治疗前水平。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检测结果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造血组织恶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白血病发生率约为3/10万-4/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高发性肿瘤之一。在白血病综合治疗方案中,化疗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也是骨髓移植前处理的重要措施。近些年来,抗癌新药与新化疗方案的不断出现,给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使白血病的治疗受益率明显提高。有资料显示,用蒽环类和阿糖胞苷可使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完全缓解(CR)达60%~80%;用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辅以蒽环类或环磷酰胺可使80%以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达到CR;缓解后应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强化以及维持治疗可使成人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达20%~60%。临床实践证明,化疗的确能使患者治疗受益,但也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骨髓抑制就是其中之一。严重的骨髓抑制可以导致外周血象降低,常引发致命的感染、出血以及其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抗或者舒缓白血病化疗的不良反应和提高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工作者们非常关注的医疗问题。
阿霉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软组织肉瘤、成骨肉瘤、横纹肌肉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膀胱瘤、甲状腺瘤、绒毛膜上皮癌、前列腺癌、癌、胃癌、肝癌等常用的化疗药物,其作用的机理是:与肿瘤细胞DNA交叉,联结,抑制DNA复制,并阻断RNA聚合酶的作用,抑制RNA的合成;其细胞毒作用与自由基形成、与肿瘤细胞膜结合并破坏细胞膜有关。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约有60%~80%的患者在用药后10~15d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至最低水平,约21d恢复到正常水平。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①实验前各组WBC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14d除CZBG低剂量组外,其它各组WBC均有升高趋势。②实验前各组RBC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实验第14d除阿霉素组、CZBG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均有升高趋势。③实验前各组HGB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实验第14dCZBG各剂量组与第7d比较均有所恢复。④实验前各组PL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7d除阿霉素组外,各实验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实验第14d实验各组已恢复治疗前水平。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CZBG虽没有明显舒缓阿霉素导致的实验小鼠外周血象下降效应,但至少不会引起化疗期间外周血象下降。然而,白血病化疗期间应用CZBG对外周血象是否具有保护效能以及对肝肾功能是否有影响,仍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伟,胡凯文,苏伟,孙颖立,陈信义,梁冰.浙贝母散剂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63-65
[2] 孙颖立,李梅,胡凯文,李伟,陈信义.浙贝母散剂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6):515-516
[3] 李冬云,叶霈智,田劭丹,等.浙贝及其配方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49-1450
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目的评价硫酸镁湿热敷对预防静脉输注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输注可达龙的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9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每次输注可达龙即用硫酸镁湿热敷,对照组48例,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0例患者出现静脉炎,对照组0级静脉炎15(31.3%)例,1级静脉炎12(25.0%)例,2级静脉炎10(20.8%)例,3级静脉炎8(16.75)例,4级静脉炎3(6.3%)例,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湿敷对预防静脉输注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预防患者出现静脉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关键词 ]硫酸镁;可达龙;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0(a)-0100-03
[作者简介]刘海霞(1986-),女,四川,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
可达龙属于三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心衰的患者,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能在人体中维持较长时间,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由于可达龙溶液pH值较低,偏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引起静脉炎,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限制较多[1]。硫酸镁属于高渗性溶液,对组织水肿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近年来,我院通过对收治的病人进行分组研究,评价硫酸镁湿热敷对预防静脉输注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输注可达龙的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71.2±1.9)岁,留置针穿刺部位:手背10例,手臂17例,肘正中22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73.5±2.1)岁,留置针穿刺部位:手背12例,手臂13例,肘正中23例。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本项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留置针穿刺部位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输注可达龙2min用硫酸镁(国药准字H41022331,开封制药有限公司)溶液浸湿无菌纱布,湿敷于有留置针上2cm处,沿静脉走形湿敷,用保鲜膜包裹固定住纱布,松紧度以患者无不适为佳,可达龙输注完毕后5min去除纱布。对照组:不进行其他操作。
1.3疗效评价标准?静脉炎分级
0级:无任何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红肿,伴有疼痛;3级:输液部位红肿、疼痛,静脉可表现出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4级:输液部位红肿、疼痛,静脉可触及较大条索状硬结[2]。护理满意程度:采用护理满意程度量表,总分为100分,100到80分为优,80分到60分为良,60以下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率之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0例患者出现静脉炎,对照组0级静脉炎15(31.3%)例,1级静脉炎12(25.0%)例,2级静脉炎10(20.8%)例,3级静脉炎8(16.75)例,4级静脉炎3(6.3%)例,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为31(63.3%)例,良为15(30.6%)例,差为2(4.1%)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为19(39.6%)例,良为13(27.1%)例,差为15(31.3%)例,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可达龙属于三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室性心率失常与急性心梗合并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3]。但可达龙为酸性液体,pH值低于血液的7.4,因此输注过程中会干扰血管内膜细胞的正常代谢,损伤血管内膜细胞,引发静脉炎,因此对于输注可达龙的限制较多[4]。且需要输注可达龙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皮肤松弛,静脉较为脆弱,且对疼痛反应较为迟钝,出现轻微痛感后不能及时告知护士,造成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5]。部分学者认为,可达龙长期输注使用留置针时间不能超过24h,且建议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轮流输注,输注完毕后使用氯化钠进行冲洗管道,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容易引起患者对于治疗的不配合[6]。硫酸镁属于高渗性溶液,口服可用于灌肠治疗便秘等,50%的硫酸镁湿敷于输注可达龙的静脉表面时,可迅速穿透皮肤,发挥其高渗透压的作用,促进组织间隙水肿的吸收[7]。硫酸镁中的镁离子具有扩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水肿的吸收,同时镁离子还可以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对输注可达龙造成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8]。在徐云云等人的研究中发现,使用硫酸镁配合地塞米松比单纯应用硫酸镁效果要好,由于地塞米松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减轻炎细胞浸润,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从根源上解决水肿问题[9]。以前的研究中往往将硫酸镁作为静脉炎的治疗药物,即静脉炎出现后才于穿刺部位湿敷硫酸镁,进行治疗,我科的临床经验为在第一次输注可达龙时即给予硫酸镁湿敷,作为静脉炎的预防性用药,效果较为显著。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预防性使用硫酸镁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静脉炎,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与不使用硫酸镁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硫酸镁湿敷对预防静脉输注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预防患者出现静脉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参考文献]
[1]翟爽,李萍,李安娜.应用安普贴预防可达龙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11(2):127-128.
[2]刘智华,高明霞,李转珍.可达龙致静脉炎病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1(24):212-213.
[3]徐云云,徐晓春.硫酸镁溶液加地塞米松湿敷预防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0):3820-3821.
[4]李元梅.不同孔径输液器预防可达龙引起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47-148.
[5]周小香,冯丽钦,梁艳娉,等.赛肤润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2(9):813-814.
[6]贾若雅,程敏.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治疗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8):13-15.
[7]张博,闫江.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可达龙外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2):1243-1245.
[8]和霞.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相关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护理,2014(1):75-7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 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关键词] 美术教材教法 课程设置 专业素养
《美术教材教法》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师范生学习美术教学基本原理、掌握美术教学技能技巧以及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对教师素养的分析和研究已有很多,如马超山、张桂春从动力系统、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等三个方面来构建教师的素养结构模型。曾荣光在这类研究中把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特质归纳为“专业知识”和“服务理想”。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林瑞钦则认为教师专业结构应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知能和教育专业精神。以上述观点为基础,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1)知识方面,包括较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美术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等内容;(2)能力方面,包括美术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与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内容;(3)专业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仪表风度等内容。
高师设置《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具有相关性,但缺少围绕着这一相关性所做的调查研究成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于2008年3月至5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64名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旨在以真切地把握现实情况为基础,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方案。
一、调查结果统计说明
(一)关于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认识方面包括5个问题:
1.问卷调查中问题1“你在高师学习时,学习过哪些课程?”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的教师在高师学习《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占25%的教师学习过《美术教育学》课程,占12.5%的教师没有学习过任何有关美术教育理论的课程。
2.问卷调查中问题2“你认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对你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有帮助吗?”的统计结果表明,占24%比例的教师认为在高师学习的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不大,占12%比例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占64%比例的教师认为有帮助。
3.问卷调查中问题3“你在高师学习时注重哪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培养?”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8.75%比例的教师在高师学习阶段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占18.75%比例的教师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占12.5%比例的教师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当提到美术专业时,在大部分教师的思维中,最凸显的就是技术层面,例如,素描画得如何?色彩画得如何?大部分师范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只注重专业而忽视师范性。
4.问卷调查中问题4“如果你有进修的机会,你会强化哪方面知识或技能?”的统计结果表明,占18.2%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美术专业知识,占22.7%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专业技能技巧,占31.8%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而占27.3%比例的教师希望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说明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欠缺,因此,如果有机会进修,他们会更注重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
5.问卷调查中问题5“你希望学习《美术教育学》吗?”的统计结果表明,占93.75%比例的教师认为《美术教育学》可以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可以衔接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并对工作有帮助,只是占6.5%比例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二)关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包括以下9个问题
1.问题6“你认为小学进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标准改革对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内容有无影响?”的统计结果表明,占87.5%比例的教师认为小学正在进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改革对《美术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有影响或影响很大,占6.25%比例的教师认为两者没有关系,而占6.25%比例的教师则表明不了解。这说明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都能认识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的推行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也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方向性启示。
2.问题7“你认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5.3%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占17%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占14.9%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占12.8%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有教育研究能力。
3.问题8“你认为以上这些专业素养是何时培养的?”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的专业素养都是在工作后培养的,占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大多数是在工作以后培养的,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是在高师学习阶段培养的。
4.问题9“你认为以上这些专业素养是何时培养的?你想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0%比例的教师都通过实际教学工作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占25%比例的教师想通过到高师学习该门课程来提高教学能力,而希望通过阅读教育期刊,报纸和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能力的小学美术教师则各占12.5%的比例。
5.问题10“你对自己目前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评判是?”问题11“你工作以后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的统计表明,占68.75%比例的教师是为了评职称才进行教育研究,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只有占6.25%比例的教师论文数量更多一些。
6.问题12“你打算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0%比例的教师希望通过进修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占25%比例的教师打算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来提高科研能力,占18.75%比例的教师想通过阅读学术期刊来提高科研能力,另外占6.25%比例的教师则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7.问题13“你认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性?”的统计结果表明,占75%比例的教师认为有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大,占25%比例的教师认为两者没有相关性。
8.问题14“你认为自己是否具有专业发展和更新的意识?”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比例的教师具有专业发展和更新的意识,占37.5%比例的教师则没有这种意识。这说明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高,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使命感以及追求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提倡的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二、调查结果的原因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计划存在问题
1.《美术教材教法》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总课时一般为34节或36节,而素描、色彩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超出该课课时约80%的比例。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效仿美术学院,过多的注重美术技能,在狭窄的专业领域里孤立地讨论技术问题,并以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往往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导致师范生对教师专业培养概念的淡化。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根据现代教学评价理论,学生的美术学习历程与美术课程内容同等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课程实施来看,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成绩而轻实际能力、重卷面测试而缺少质性评价等现象。把单纯的考试作为了唯一的评价方式,使考试成为指挥教学活动的“指挥棒”,这是非常片面的。
(二)师资力量不强
《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任教的教师虽然来自本科师范院校,都经历过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但是一部分美术教师从心里漠视美术教育类课程。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不熟悉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脱离了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三)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不够重视
将《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具有科学道理的,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高师读书时没有认真地学习该课程,工作之后,虽然知道自己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能力有待改进,也了解自己缺乏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但却不清楚该从何入手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性质
李力佳教授认为,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分析,美术教师的专业教育具有“双专业性”,它既是艺术学科教育,又是教育专业教育。《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既是理论课程,也是研究小学美术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具有双重课程性质。
(二)高师院校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高师院校该课程应该配备博学多才、业务精湛,并具有小学美术教学“临床经验”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适当扩大课程内容,拓展《美术教学论》、《美术教育学》等上位学科的内容;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尤其要增加实践部分的课时量,并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有机地、全方位地结合;注重改变过去“考过即忘”的陈旧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师范生在工作后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师范生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师范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懂得自己不仅是美术生,更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对《美术教材教法》等教育类课程的重视,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科研知识,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小学美术教师身在教学第一线,担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任,因此必须不但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具有现代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以及多元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并且有与上述理念相吻合的美术教学技能。因此就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的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使自己学不仅成为美术课程的实施者,也成为该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
总之,高师设置《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能使小学美术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迎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顺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超山,张桂春.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初探.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4).
[2]曾荣光.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学的阐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