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关于创新的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创新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创新的知识点

第1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创新人才

人才素质是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对人才素质有着不同要求。二十一世纪是由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它所要求的人才具备创新素质。

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

1997 年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该报告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不断创新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在 1999 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把知识经济称为“新经济”,并给它下了个定义“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新思想和技术”。以上这两个定义明确强调了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最年轻的首富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的产业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他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他的创造力和微软公司的不断创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现代科技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和商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趋势,使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999年1月国务院通过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明确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1999 年 6 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上种种举措,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宏伟战略。

二、现行教育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

我国教育制度和西方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有一番描述:中国传统教育注重“仓库理论”,把人脑看作储存知识的仓库,通过教育的灌输去填满仓库,学生被视为收集知识的仓库。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基础和循序渐进,鼓励“业精于勤”,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西方的大学生比较自由,可以自由选课,自由研究课题。西方教育关注想象力和个性的培养,易使才能出众的学生脱颖而出。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反映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上,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育评价等等。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划一的课程设置,划一的教材、划一的教学进度,单一的课堂授课,根深蒂固的“三中心”(以教师、学生、书本为中心),学生上课围着教师转,下课围着书本转,以及封闭的教学格局,都导致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上,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使学生缺乏自由学习的时间和自由讨论的空间。课堂教学中求同思维一统天下,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教师极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缺乏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思想。正如中科院院士母国光所说:“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我们有很好的原材料,所缺乏的是好的炉子。”考试制度上,重内容再现,轻独创思维,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首要标准。考试内容以教师授课为主,考试方式以闭卷、限时形式为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评价上偏重于鉴定、甄别、选拔和筛选功能,评价的目的是把学生分等分类,评价的标尺是成绩、分数,评价的对象是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及学生,整个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制度都围绕成绩、分数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

三、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所以高等学校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创新人才。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一是转变教育质量观。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质量观;二是转变培养目标观。从注重“专才”教育转向注重“通才”教育,通专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转变教育主体观。变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变学生只是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为学生是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

(2)树立新型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树立新型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是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它突出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从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上来讲是毫无疑问的,但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习的革命,即强调学生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要树立新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必须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教为中心真正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构建整体化的知识教育结构。纵观今日的知识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科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相互渗透、既高度综合又纵横交叉、既高度深化又大量衍生的态势,而且科学技术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提出的问题不再是学科式,而是错综复杂涉及多门学科,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解决也要依靠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必须构建整体化的知识教育结构 ,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向整体化知识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①实行学科结构综合化。在学科结构上,各所学校应该根据自己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层次、类型等,各有特点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实现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②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引进和学习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思想,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设置专业,对口培养专才,形成单一的“专才教育”模式,并且由于专才教育强调学以致用,致使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宽,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通才教育”,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现在我国高等学校都在改革和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克服专业面过窄的现象。如北方交通大学在制订跨世纪培养计划中就强调在课程整合、实践环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提出“根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 ;整合课程内容,强调整体优化;改革实践模式,强调实习效果;不搞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内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培养原则。总之,让学生真正在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中受益。③实行课程综合化。实行课程综合化的目的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分割过细,不重视提高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弊端。在当前学科高度分化,知识量和信息量激增的时代,实现课程综合化势在必行。实现课程综合化,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加强基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原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如改制中的上海大学,在制订教学计划中就充分体现了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加强文理结合,加强技、经、贸结合和主辅修结合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课程按其功能分四类: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本科学生的理论教学总学分不得超过 250 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为 110 分,学科基础课为90分,专业选修课为30分,任意选修课为20分。总之,加强基础课,突出重点课,优化专业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同时加强文理相融的课程,创立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课程是实行课程综合化的具体内容。④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人的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层意思,前者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顽强意志、科学态度等;后者则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各种逻辑方法、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法。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受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受智力因素的约束还要大一些。人们习惯用智力来预言人的未来与成功,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既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社会,是一个变化速度日益加快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要获得成功,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在研究 800 名天才后发现:成就最大的 20 个人和成就最小的 20 个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的个性品质。他甚至把一个人的成就的75 %归咎于人格因素。特尔曼在 《情感智力》 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与智商相对应的术语“情商”。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的品质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和开拓创新能力通行证。过去人们往往只重视前两张通行证,而忽视第三张通行证,但如果一个人缺乏第三张通行证所要求的素质,那么他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且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信息研究所.知识经济21世纪的信息本质[M].南昌:江

西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克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

研究,2000(1).

第2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稳心颗粒;胺碘酮;心力衰竭;室性早搏

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见,这可能是此类老年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有效的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有助于减少患者死亡。鉴于此,本文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给予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在临床诊断方面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上述患者在慢性心力衰竭基础上同时合并有室性早搏。上述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为64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为70.2±5.6岁;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为3~10年,平均病程为5.6±2.4年;25例患者基础心脏病是冠心病,11例患者基础心脏病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疾病4例。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均为Ⅱ级以上患者;其中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18例,二联律患者13例,短阵室速患者5例,多源多形室性早搏共4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小为63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为71.6±4.8岁;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为3~11年,平均病程为5.8±3.4年;26例患者基础心脏病是冠心病,10例患者基础心脏病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疾病4例。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均为Ⅱ级别以上患者。其中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19例,二联律患者12例,短阵室速患者4例,多源多形室性早搏共5例。两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治疗等,根据病情给予强心苷类药物强心治疗、利尿剂利尿、血管扩张药及ACEI类药物,严重短阵室速患者及多源多形室早患者可先给予利多卡因控制后再给予口服药物。对照组患者同时口服胺碘酮0.2g,每天3次,连续应用7天后,改为每次0.2g,每天2次,再连续服用7天后,再改为每次0.2g,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0.2g,每天3次,连续服用7天后改为每次0.1g,每天1次。同时服用步长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天3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8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早搏消失或者较治疗前减少超过90%以上,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者消失,为显效;患者早搏较治疗前减少超过50%但小于90%,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患者治疗后早搏情况没有变化,或者早搏减少小于50%,临床症状没有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临床所得资料选择卡方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有恶心、纳差等不良反应,给予促胃动力药后消失,没有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未影响继续治疗。对照组患者1例患者出现反复晕厥,提示为尖端扭转型室速,给予补钾补镁等处理后消失,1例患者丙氨

酸转氨酶升高,均为影响继续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中,观察组治疗后经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5.1647,P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伴有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临床上引起肺淤血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以及两者不同程度的合并存在。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的终末阶段。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可合并多种并发症。而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多合并有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因此此类患者可因合并有心律失常而猝死率增加。在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较差,且药物的毒性反应较多,可引起药物负性肌力而导致心衰而后或者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本文观察治疗过程中,在应用小剂量胺碘酮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和并室性早搏过程中临床效果显著。其作用机理可为:

(1)步长稳心颗粒冲剂是中药制剂。研究表明,稳心颗粒能够提高心肌细胞膜钾离子外流的同时还对过度的钠离子内流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能够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对折返机制有抑制作用,从而具有抗心律失常效果[2,3]。

(2)稳心颗粒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提高心衰患者心输出量,能够降低心肌的氧耗量,改善心肌细胞的缺血状态,提高心肌收缩的顺应性,能够改善血液粘滞性,同时对动静脉有一定的扩张作用,起到改善心脏后负荷作用,改善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4-6]。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胺碘酮和稳心颗粒治疗,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少,没有影响继续治疗,提示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合治疗能够改善老年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症状状况,治疗此病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22

[2] 王文超. 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8):991-99

[3] 韦旭波,朱中权.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 9(9):1063-1064

[4] 王瑛,付强,刘海霞.稳心颗粒治疗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890.

第3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通讯作者:王顺东

【摘要】 目的 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80例和观察组(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疗效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2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稳心颗粒; 胺碘酮; 急性冠脉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肌缺血症候群,是由非稳定性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包括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心源性猝死等一系列冠心病,且极易引起并发症。近几年来,发病率日益增高,而且病死率很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2]。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心律失常(ACS),也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临床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常用到稳心颗粒和胺碘酮。稳心颗粒是由黄精、党参、三七、甘松、琥珀等配制而成的一种中成药,各种草药的作用分别为:(1)甘松里含有结草酮,具有较强的膜稳定作用,可以阻断折返激动,延长动作电位,能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期前收缩。(2)三七可活血化瘀,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功效,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症状。(3)琥珀具有安神、镇静、利尿、活血化瘀的作用。(4)黄精可以降脂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增加冠脉血流量。(5)党参具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通过上述机制可以看出,稳心颗粒具有宁心复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功效[3],可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状态以及心肌缺血症状。有资料研究显示,稳心颗粒具有逆转心肌肥厚、改善心肌供氧供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4]。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对治疗各种心律失常有较高的疗效,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5]。为使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本文对稳心颗粒和胺碘酮联合应用的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症状及体征、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80例和观察组(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组)80例;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39~62岁,平均年龄53.3岁。观察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41~66岁,平均54.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入院时生命体征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调脂药、阿司匹林及玻立维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合用,具体方法为:稳心颗粒,口服,9 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胺碘酮,200 mg/次,3次/d,1周后改为200~400 mg/d的维持量。两组患者均标记电极部位,走纸速度25 mm/s,标准电压1 mV10 mm,每次记录至少3~6次窦性激动。记录期间,患者禁烟、禁酒、禁茶以及禁咖啡等,以减少对药物的影响。选择T波清晰、基线平稳及R-R间期相对稳定的心动周期测量。

1.3 评价标准 Holter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每小时小于10个期前收缩或期前收缩消失。(2)有效:症状相对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期前收缩下降31%~52%。(3)无效:治疗未达到以上两种效果者[6]。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疗效、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疗效、心脏事件发生率

比较[n(%),%]

由上表可见,观察组治疗2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肌缺血症候群,由非稳定性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稳心颗粒是一种具有宁心复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成药,可逆转心肌肥厚、改善心肌供氧供血、抗心律失常。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对治疗各种心律失常有较高的疗效,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常用到稳心颗粒和胺碘酮[7]。经研究观察,两者合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心脏事件发生率,其优势大于保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大量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雪城,魏红江,段武生.急性冠脉综合症159例临床分析.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6):841.

[2] 武昊鹏,杨传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进展.中国民间药,2011,13(1):24.

[3] 郭继鸿.稳心颗粒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优势.世界中医药,2007,2(4):254.

[4] 富萍,张景轩,胡静,葛华.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2):93.

[5] 胡大一.注意正确合理使用胺碘酮.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77.

[6] 诸骏仁,李志善.普罗帕酮、胺碘酮、美西律的疗效和安全性再评价.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29):167-174.

第4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1.1与学生知识储备出现偏差

从生源上讲,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年龄偏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学生整体分析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偏低。进入中职之后,课程种类不断增多,教学方法较之初中有所不同,教学进度加快,学生的厌学情绪渐浓,这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知识储备严重不足。面对这样的生源,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选择案例时,如果不仔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脱离实际,仅为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对中职高一学生传授“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指针与堆栈等内容,只会降低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增加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

1.2与学生兴趣热点出现偏向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5~18岁,属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个阶段的学生兴趣热点非常年轻化,比如喜欢游戏,尤其是过关升级类游戏,渴望在虚拟世界里提前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喜欢形象性、应用型、生活型知识,因此我们的案例应该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如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案例教学,只是选一些数学内容作为案例,会与学生的兴趣点出现偏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只会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接纳,这与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从模仿到创新:案例教学三步曲

从模仿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也是案例教学法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实施的三个主要层次:完全模仿案例、变通知识案例、思维创造案例。

2.1基本案例—从完全模仿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和模仿,这是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认知规律。对熟练掌握一个陌生的知识或一项生疏的技能,第一步就是模仿,以完成必备知识的原始积累。通过观察、选择、模仿成熟案例,在模仿中吸取知识,培养提高自身的技能,即“看中学”积累阶段。学习积累是模仿创新中的核心,也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这样可以达到时间短、效率高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课程在选择完全模仿案例时,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模仿的案例,这需要教师在案例的选编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生活化”原则。这样的案例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关注度。比如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时,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电影海报、热点电视节目海报、饮料、食品广告等案例,这些案例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广泛、随处可见,学生接触后感到亲切熟悉,认同感十足,同时案例比较有实用性。

其次是“短而精”原则。中职学生普遍缺少足够的耐心,对于一个知识点,不愿花长时间去实践,因此用于模仿的案例必须短小精悍,对于一节45分钟的课程,学生模仿所花的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一个案例中的知识点不能超过两个,最好是一个。如“网络技术”中“双绞线制作”采用案例教学时,案例就是教师示范加视频教学,让学生在15~25分钟内学会水晶头的制作,并重复练习,而水晶头的两种接法则不适宜一同教学。最后是“易展现”原则。中职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落选普高的学生,心理早已蒙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他们需要认同感,更需要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完全模仿的阶段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利于展示,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对于“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SQL内容,如果展现的是含有SQL语句或者ASP语句的网页代码,学生之间不容易相互交流与对比;如果展现的是语句执行生成的页面,展现的内容更加形象,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根据以上三个原则选择和编创出来的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初步学习的要求,通过完全模仿快速完成知识的积累。

2.2复杂案例—从知识变通中完成技巧的领会

在完全模仿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依然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为了让学生领会、掌握知识应用的技巧,需要通过多个新案例来组织教学,但这类案例难度的跨度不宜过大,要尽可能通过已学知识的变通来形成新的案例。

(1)变通素材、参数。对于单一知识点、固定模式内容的案例,可以通过改变案例中的素材和参数来形成新案例,这类案例应用的方法不变,可以由一个案例派生出多个案例,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掌握结构、训练技巧,增加熟练程度。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中关于配色的教学,在初步教学的案例中学生已经掌握图片色彩三要素的调整方法,在新的案例中,让学生对同一张风景照片分别配色成红、橙、黄、绿、蓝、紫、白、黑、银、金等不同的色调,通过课堂展现后,学生会对比出冷暖色调、亮暗色调,并能根据主题选择不同的色调。这样,通过改变案例中的一个参数,学生既掌握了改变色调的方法,更学会了根据不同主题选择色调。再如“Flas技术”课程中关于形状变形的动画案例,初步案例时将正方形变成圆形,在新的案例中,改变原有的素材,将图形变通为“公鸡”和“山羊”,两种动物之间的变形既增加了案例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形状变形“控制点”应用的核心技巧。

(2)变通环境、结构。对于有些技能实训型课程,技巧的掌握更加依赖于多种不同案例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变通初步案例中设置的工作环境、硬件平台结构等方面来实现。这样既可以节约实验实训的准备时间,又增加了新案例的应用。BIOS设置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重要知识点,在初步案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联想电脑PhoenixBIOS的进入与修改方式,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我们需要准备多种不同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BIOS设置修改的技巧,因此可以通过变通原有案例中的环境—不同品牌电脑、不同类型主板,形成多个案例供学生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交换机的配置是重要实训内容,如学生已经通过初步案例掌握两台交换机的VLAN划分、端口划分、链路聚合等知识,通过变通案例的硬件结构,将两台交换机变成三台,将24换机变成16换机形成新的教学案例,既没有增加案例的难度,又通过不同案例的训练掌握了交换机配置的技巧。

(3)变通途径、方法。对于一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变通途径和方法来形成新的案例,这些案例中实现的途径、运用的方法原理相同,目的一致,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的技巧,提高教学效率。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采用Ghost安装操作系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必备实训技能,在原有案例中学生已经学会光盘版的系统安装,通过变通安装的途径,分别采用硬盘Ghost、U盘Ghost等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案例,这与原有案例的途径不同,但原理相同,难度跨越不大,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系统安装方法。再如在“影视后期处理”中利用AE实现抠像技术是重要实训内容,学生在先前案例中掌握了用ColorKey线性颜色键控工具进行抠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变通实现抠像的方法(如用Extract抽取键控、ColorRange颜色范围键控、SpillSuppressor溢出控制等)生成新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抠像的技能。

2.3创新案例—从技巧应用中完成思维的创新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通过知识累积、技巧掌握两轮案例的模仿训练中实现超越,用新颖、实用、高效的思维来创造新的案例,甚至成为别人研究的经典案例,这是案例教学实施的最高层级。在这个阶段教师选择案例时没有定式,而是像客户一样提出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技巧,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产生创新的思维,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新的内容完成案例实践。教师只需要提供案例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条件。如“Photoshop图像处理”中关于海报设计的教学内容,经过前面两次完整案例作品的学习与制作,学生已掌握了海报制作的基本技巧,在最后一个案例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创作自己个性作品的任务。教师给出“校园禁烟”的主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图片的选择、整理到海报制作的整个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各种条件,如Adobe官方网站、图像处理论坛等资源型自主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创作的方法更多,空间更广,水平随之上升得更高。这一案例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各项操作技能、创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这些案例整理后可以通过编辑成册、专题展览等方式来展示,提高学生成就感。再如,许多威客网站(如猪八戒网)会有许多关于计算机作品制作的需求,从网站的设计制作到动画的创作,从工业产品设计到企业整套VI设计,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案例的训练来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实战水平。还可以几名学生小组合作,组成设计团队,积极参与威客的工作,增加成功的几率,提高团队设计的美誉度。

3总结

第5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标与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值得重视,更能为其他学科的有效开展服务,本文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目标展开,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结合趣味性,创设课堂情境;善用多媒体,建立有效课堂;活用信息技术,建立趣味课堂;进行有效整合,焕发学科魅力;多项融合技术,提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精彩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来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鼓舞学生进行创新,那么如何开展创新呢?我认为,学科渗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实践,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效渗透,不仅仅有效巩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渗透的尝试:

一、结合趣味性,创设课堂情境

情境教学是众多课程所采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笔者曾经也听过不少课堂,有些教师为了让新课传授地更加顺利,往往在新授课的阶段都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笔者认为,一味创设情境不仅会使课堂失去明确的目标性,有时候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还有传统意义的情境创设会花费大量的课堂宝贵时间,所以笔者认为,在新授课上,完全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进来,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更快融入情境,又能省去很多教师创设情境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中,情境创设与语言创设的密切度、关联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教学论坛等,制作一些利于教学播放的课件和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等设备进行播放。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在快乐、向上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情境教学带来的乐趣。

通过多媒体将书本与影音资料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时候更加直观,更加明了。并且经过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在认知的过程中,如果是机械记忆,很难记住,但是如果通过影音资料的传达,视觉、听觉上同时受到感触,非常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善用多媒体,建立有效课堂

多媒体是信息技术中一项常见的技术,也是如今提倡将信息技术服务于其他学科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对于新的知识点会有着本能的求知欲望,但是不少教师如今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授课的过程中生硬、晦涩、毫无生气,甚至在知识点的巩固、讲解中也只进行传统的按本宣科式教学,很难激活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学习热情。而多媒体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按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也能给课程带来精彩。

比如我校的音乐教师,就时常在我的帮助下善用多媒体,建立起有效课堂模型。一般来说,她会在新授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课件,比如在教学音乐大家、音乐名人的时候,他往往会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用动画来展示,并且将音乐大师的作品赏析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她的讲解绘声绘色、有血有肉,比起在课堂上进行生硬的、机械的讲述,课程效果要好很多。

三、活用信息技术,建立趣味课堂

经过专家的研究调查,关于“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最容易得到学生的欢迎?”,调查结果指出是趣味课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甚至能有效进行探究,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敢于创新、研究,通过自己的实践全面了解、活学活用知识点。

比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以往老师总是苦于实验器材有限、实验课时间有限,尽管有时候安排了实验课,但是学生往往是按部就班,由于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办法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进行整合,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观察实验过程,观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亲历亲为时也能游刃有余。特别是学生还能通过掌握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于一些课外延伸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课余查阅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探究、创新的模式运用,趣味课堂也就建立起来。

四、进行有效整合,焕发学科魅力

学科整合是近年来提倡的一个新的内容,在我看来,学科整合的主要优势在于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温故知新。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大多数学生都多少存在着偏科的现象,之所以出现偏科,大多数情况还在于学生的主观因素,而当偏科现象长久出现的话,一时之间也很难纠正,那么如何让学生各学科平衡发展,学科整合正是可以散发这样一股魅力。

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制作幻灯片后,我将学生分成了小组,要求学生小组结合平日的课程教学,自己制作幻灯片制作成课件的形式,以平日学习的其他课程内容为主。任务布置之后,学生小组表现的很活跃,有的小组利用自己的学习的语文古诗词,结合课外寻找的相关古诗词,制作出古韵味的幻灯片,有的学生小组结合物理课的实验,通过课件形式进行实验分解,并通过多重假设,让实验富有充足的依据。

五、多项融合技术,提升综合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仅要以学科为重点学习目标,还需要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类的应用型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应试掌握,更要学会灵活运用,让信息技术为自己所用,这才是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终极目标,也是其他学科的终极目标。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重要的成长期,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应用型的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更能有效进行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从目前来说,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相融合还仅仅是一个尝试,是一个开端,信息技术课程如何绽放出更美的花朵,还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婷、李红波、张仙,渗透性德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1期.

[2]于红梅,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期.

第6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济南 山东250200)

【摘要】微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短视频为呈现方式。借助微课程可以进行移动学习,有助于形成新的学习理念。文章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

关键词 微课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地铁上、候车时、和旅途中学习的现象。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由此可见,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和移动化趋势,实现方式的自主性与个性化;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则趋于交互性与及时性;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则是体现在信息容量微型化和碎片化,注意力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微视频课程是将正常课程按照知识点、知识模块按正常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解,通过拍摄制作成大量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等特点。它能让学习者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满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如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和网络播放观看视频的需求,通过点播学习一个个小知识模块,实现随时随地在“移动”的状态中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微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满足了人们在移动学习角度下获取资源的需求。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中强调指出,在新时期理念创新应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的先导力量,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环境趋于信息化,创新的核心在于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为核心。2012年9月,教育部开始重视微课程体系,并征集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又面向全国高职院校高校举行了微课程教学比赛,掀起了一股关于微课研讨的热潮。与此同时,高校与媒体平台迅速合作,比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合作开发了“凤凰微课”,内容覆盖面广,极大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各种微课网站也迅速出现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选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逐步推开,微型学习这个话题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微课程释义

关于微课程的定义,本文认为微课程就是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下,主要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或者是重点、难点、疑点,抑或某个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展的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

关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发轫于国外的教学研究。最早提出微课程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2008年秋一经提出就引起很大反响,戴维·彭罗斯更是把微课程这个新发现戏称为“知识脉冲”[1]。按照他的理论,微课程是充分运用建构主义,以互联网在线学习或移动互联网学习为手段的实际教学方式。而微课程的“知识脉冲”影响到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应用研究,即在45分钟的课堂之上,主要围绕讲授核心知识点展开。胡铁生提出要根据认知科学规律,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比如学生保持注意力时间短、有效学习时间短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应该在教学中将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的、微型的的视频点播资源,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的实现。

“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冗长到短小、由封闭到开放、由零散化到体系化的过程,微课程完成了从 Mini course 发展到 Micro lesson,再到 Micro lecture,最后到 MOOC 的演变过程。目前国内微课程在设计方面的文献较多,主要分为理论综述、现状发展、设计方案三个部分,其中理论综述类的文献在设计方面所占比例最大,但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流程和标准,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2011 年,胡铁生基于区域资源建设经验,提出了区域“微课”开发的四个步骤和两个途径[2]。梁乐明提出了基于国内外三个微课程平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和设计模式[3]。李小刚等人从认知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微课设计的原则,并探讨内容、媒体和可用性三个方面的设计[4]。张琛等人总结了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原则[5]。陈怡提出了基于学习的反转课堂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6]。李焕亮提出了移动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7]。

目前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虽呈上升趋势,但在设计、开发与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和充足,基于移动学习角度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较少。本文试图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三、微课程的特征与设计

微视频是一种新媒体,在行业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虽然对于微课程的定义未能统一,但其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微视频一般是时长 30秒—20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8]。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理解的缺失,加上始终未能跳出传统课程的框架,大多数的微课程成了网络视频版的“微格教学”或是把传统的视频切割为很多短小的组合,目的用以观摩教师教学而并非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笔者认为,微课不应该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手段,教是应该为学而设计,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最根本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先对比一下微视频课程与传统视频课程的区别,见表1。

(一)微课程的特征

与传统视频课程特点不同,微课程视频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微课程主题非常突出,教学目标具体而细致。如何设计和创建微课程,应该以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某道学科难题、某个定义理解等为依据的。例如,教学中的疑惑点、重难点、容易理解片面的内容部分等。传统课堂需要完成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实现数个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两相比较,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单一和聚焦,一般只要求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微课程聚焦和放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是通过合理的解构对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切割,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微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不断积累目的。

2.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目前,微课程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除此之外,微课程的其他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脚本、教学辅助资源、师生对课程各环节的反馈与评价、素材资源清单、教学反思记录、微课程评价量表等多种资源。这些文件内容结构紧凑,类型也相对丰富。同时,这些资源会随着教学实际需求和应用资源的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充实[5]。相比之下,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其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修改。

3.短小精悍,使用灵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15分钟左右。一般而言,微课程的持续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课堂讲授“满堂灌”,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能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者而言,他们有利于保持更高的注意力,能更有效的利用短时间进行微课程的知识建构。由于微课时间较短,所以视频资源容量一般在百兆以内,其视频格式也一般为流媒体格式,支持网络点播等功能,如MP4、avi、f lv等。教师在开发微课时,技术难度也比较小,且灵活多变,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策略。

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程并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微言大义、时短高效,这一特点更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符合“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

(二)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步骤

一般而言,微课程的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上传到平台6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四、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及评价和反馈学习结果、选择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目标。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设计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技术支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一)明确的设计对象

关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首要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习者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一般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新鲜、带有刺激性的事物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微课程时,应尽量保证微课程时间短、重点突出且具有创新性。其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层次较低,他们很难吸收哲理性较强的知识,故微课程的设计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知识点的设计应该遵守直观性原则。 最后,学习需要分析。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性的设计微课程,如在考试临近之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考点归纳一类的微课程。

(二)合理的内容设计

要制作微课程的视频,首先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按照微课程授课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合理的切割,尤其是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避免大而全,必须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全面和系统化,重点选择小而精的知识点。要做到一个微视频能独立承担完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7]。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成若干小知识点,或者为学习者提供单一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操作中,可以对教学知识点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切割处理:另一种方案是将传统教学中原本完整的教学内容,划成三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视频设计与制作的重点,落在第三模块即学习对象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对应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制作视频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三)合理的教学形式

分析近年来全国和各地市级微课大赛获奖的微课视频,其获奖者都是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进行充分的分析后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形式。有的老师讲解的是导游英语相关的知识点,其录制视频的地点就选在了景点;讲解机械制造的老师就选在了厂房;还有的老师运用纸片和卡片,没有授课者的出镜,这种新颖的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相应的技术支持

微课程能否顺利的录制技术,技术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除了相应的录制设备如摄像机、智能手机、微单、平板电脑等,后期的视频处理软件如Snagit,Camtsia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程,将学习单元、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整合起来,对视频片段来说,借鉴翻转课堂理论体系,或者说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对微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制成视频,并提前安排学生课前观看,等到了课堂上,则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而微课程所提倡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微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微课程的视频资源等,都为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关键。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学习者必须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视频资源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实际应该是作为实施翻转课堂或者微课程体系的必备环节,是正式课堂的扩展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和前提,教师充分分析学习者和学习需求,按照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制作。学习者需树立微学习目标,熟知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还应该配合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或者测试,用来巩固所学,同时检测学习者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合理设计。

第7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一、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1.搜集趣味性较强的素材

初中数学中代数、几何教材中的题目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教材上举例、设问等内容都是受到某一知识点束缚的,它们只能为单一的某个环节服务;而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的广泛用处,指导学生用公式、知识点灵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必须将更加创新、多样化、富有趣味性的知识概念讲述给学生,从教材中转移到实际生活中,或是采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解决更加细化的问题,或是将自己的幽默“点子”讲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课堂“韵味”,这样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带动学生不断进步。

2.为学生提供预习、自主探索的时间

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巩固已学知识,用扎实的基础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再去问老师,老师通过简单的讲解,便可以引导学生获得“重生”。例如,当实数x满足x3+x2+x+1=0时,那么x2007+x2008+x2009+x2010+x2011的值是多少?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看到“2007、2008”平方数的解题思路,就能够将其运用到其他题目中,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方法,并加入新的知识概念元素,用最简易的方法给出了答案,解除了疑惑。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由题意知x3+x2+x+1=x3+x+(x2+1)=x(x2+1)+(x2+1)=0,所以x(x2+1)=-(x2+1),得x=-1,代入要求的方程得结果为-1。

二、强化课堂教学

1.设置创意型题目

脱离教材的束缚,设置更加创新的题目,让学生能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才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比如给学生一张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的解题操作实践,找到许多方法,但是学生解题方式对错与否、解题快慢与否都是需要教师进行观察的目标,所以教师应通过讲解,将灵活多变、简单易懂的解决方法讲述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愿意深入地学习所有关于“圆”的知识。

2.引进日常生活元素

将生活中的众多元素引入到数学课题研究当中,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换成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务,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可以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快速突破学习误区。生产、生活中人们用到的工具,山川、大河呈现的几何图形,教室中的教学工具等都可以引入到数学的题目设置、疑问解析中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结合实际的例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三、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1.学生主动学习心理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解决现有困难,让学生少走弯路,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还要激励他们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疑问及创新的想法。让学生不要怕说错,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案呈现给教师,教师通过细节的指导肯定学生的想法,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提升,学习热情也会随之增强。

2.进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在课堂上学生由于新课内容知识的复杂性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肯定”眼神,暗示学生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或是在课堂知识讲解中,用画龙点睛的一句话点明学生的各种“遭遇”,从新的角度来诠释新知识的重要性。同等看待每个学生,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定要将新知识中容易导致学生陷入误区的地方讲述出来,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用简单的语言“一笔带过”,不仅没有让学生失去自信心,还解决了学生探索路上的一个大困难,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斗志。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灵活掌握起来。通过对教师引入的趣味性话题、日常生活元素等内容在教材知识中的转换,给自己的创新学习插上“翅膀”,确保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在Photoshop课堂中引入信息化互动教学

陈妙燕

(私立华联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3)

 

摘  要:photoshop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各行业里都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动漫设计专业,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及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在教研室的推动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化互动教学,本文通过对课程特点及专业地位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互动教学方法策略。

关键词:Photoshop        信息化互动     策略

一、              Photoshop课程特点

photoshop图像处理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系其它专业必修的课程。它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制作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动漫、游戏制作等工作的必备基础课,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典型课程。课程注重学生动手实操及创作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对软件熟练全面的掌握外,还要能根据要求进行创新性的创作,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不只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还要对学生的交流、互动、协作、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二、              Photoshop课堂教学引入信息化互动教学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后学习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操应用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能否更好的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应用,能否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造性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真正的知识学习、交流、引导、创新的得要环节。

信息化互动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课堂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开展有效的互动,充实对基本知识的学习,相互的交流学习,实现知识的交流碰撞,激发思考创新,课堂上教师参加到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自由的学习,对每一个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而不是进行细致讲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产生的不同的方法进行讲评。

三、              信息化互动教学方法策略

1、    师生之间互动策略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发给学生,并通过举例演示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问题探讨研究,不断的提出新的想法,并在与教师的交流指导下进行实现,学生把学习成果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以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及时的改进,这种互动讲解更加贴近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如在讲解关于图层蒙版时,先给出一个无痕拼接图片的案例(包括原始素材及操作后的效果图),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首先思考效果图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实现,让学生通过操作,并与学生检验其所想的方法是否能够实现,针对其方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再提出用图层蒙版来处理原始素材实现效果图,让学生再尝试操作,教师再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提示,学生根据提示一步步的完成,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效果图通过学生端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对学生所提交的作品作点评,并通过点评把图层蒙版相关的知识点及操作技巧系统的介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互动中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更具针对性。

2、    学生之间互动策略

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动漫行业,随着工作分工的不断细化,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要与团队成员和上下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换想法、理解工作任务等。如何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培养,教师把知识点的学习以讨论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问题进行理解解答,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查找,获得相应的资料信息,在这基础上同学间再进行信息交流、资料共享,对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在交流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在协作中完成对问题的解答,通过交流合作,互补性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推动信息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全面性。

如在讲解关于图像修饰时,先给学生发一张需要修饰的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特点分析及寻找修饰的方法,可以通过网络上或者书本上对修饰的相关工具的介绍及使用特点,应用于该案例,只要能完成对图像的修饰就可以了,接着,把学生进行分组,让组员进行交流,互换方式,分享方法,最后每组总结出一种最直接最具效率的方式,再与其他组分享,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们自己资源整合,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具有针对性以及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沟通,懂得团队的力量及协作的好处,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3、    资料、教材应用互动策略

第9篇:关于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 中职英语 翻转课堂 应用

微课把视频当作教学的媒介,把老师在教学中对重点内容实施讲述的过程利用视频记载起来。微课是非常具有经济使用价值的,它可以在比较少的时间里对知识进行完全的讲解,这也是它基础的特点。利用微课帮学生完成学习,处理课本的难点。而微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程使课堂更加地开放,也能够将知识体系阶段细节化的进行学习。

一、微课程的主要特点

1.资源丰富,选择范围广

在微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微课程可以就某个知识点来进行课堂设计,而后选择与本节课堂的主题相关的素材丰富教材资源,利用思考问答和练习测试等方式来补充教学,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到课堂中,营造出主题式的小环境。微课程甚至可以利用维信这一开放的平台或者是QQ等视频播放器来传播。

比如,在中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利用多媒体实施辅教学,然后利用学生的表演,以及PPT中展现的图片,视频教导等,这样,单词就会突显出来,而老师对单词进行讲解时,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画面,以及视频内有趣的单词含义解释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进而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

2.结构多样,形式内容灵活

微课程的形式一直是多变的,结构也是不断变化的,大多是根据知识点来改变的。教师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需要作为依据来制作教学视频,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适当的调整教学时间。

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做具体的改善,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对不了解的知识点进行标注。在中职英语的课本上,我们总是会看到有关于时间状语的分类,由before,after等引导,但是老师总是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够透彻,因此需要老师对这一知识点做一个归纳总结,在此进程中,老师充分了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并加以解说,代表转折的连词可以是however、after all等,它们总是表现出前后的对比,后面所跟的短语也总是较为重要的,像前面这些能够贯穿全文的单词,老师需要对此做重点分析,做出适当的调整后,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二、翻转课堂实施的原因和意义

1.新课改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出台,表明了要摒弃那些机械学习的现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去探究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翻转课堂就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产生的,为我国的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实现教育的机会平等

在翻转课堂中,一般使用的教学视频都是十分优秀的,是国内的优秀教师录制而成的,为全国的学生谋福利,在课堂上可以将实际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由权威的专家进行研发,推广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受到平等的学习待遇。

3.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

在课下观看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学生可以提前学习知识,然后在课上解决不理解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使学生与家长、教师间的互动性增加。

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翻转课堂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彻底颠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开动大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的沟通表达。

5.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得到加强提升

微课程的制作虽然不复杂,但是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对专业知识有独特的见解,并且也要熟悉如何使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制作出优秀的微课程。

三、微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微课程的诞生,使教师可以预先授课,在课前就可以将要教授的内容录制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某些重点难点着重进行讲解,学生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微课程与反正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也是现代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结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环境,更为学生营造出更有利的学习氛围。只有二者合二为一,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四、微课程在中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在中职英语翻转课堂中,主要是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创建有效的教学视频。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化,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收知识的能力以及每个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来把控整个教学视频中知识点的难度。其次,是组织学习活动。依照微课程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就传授给了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节约绝大部分的实践讲解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到的就是对学生多加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挑出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重点解释,最后才进行视频内的知识点总结。

比如,在某中职英语的课本中有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内容,内容主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对话,在课前,老师在了解该内容的发生背景之后,将故事大概录制成视频,对其中的对话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让男女同学之间自由组合,主动进行对话演示,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英语表述能力。在学生进行演示的时候,邀请专业的口语英语老师,并共同演示。而学生在欣赏后,知道自己的英语表述不准的地方,找教师寻求帮助,教师给予一定的建议,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五、结束语

微课程在中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不只是起着用视频教学代替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单独让学生自主地利用网络进行独立的学习,而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进行混合型的学习。中职英语的学习,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主动地学习英语,并且发挥出自己的特性进行研讨式的学习,也要充分利用课外的一切条件进行自主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微课程的利用,使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研究微课程和翻转课堂间的关联,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萍.促进翻转课堂中学生能力提升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111-1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