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

第1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国内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是威尼斯共和国,15世纪,地处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共和国,商品审查和商品交换比较发达,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为了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威尼斯共和国在147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的“扬水灌溉机械”在1594年获得了专利权,保护期20年。

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同样表明,知识产权制度是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形成的。1978年后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空前活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开始走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资源,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开始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对应,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都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2001年我国加入WTO,根据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要求,对我国相关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了修改、完善,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对接,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陆续加入了有关国际组织和公约,保护其他公约成员国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初级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并在执法方面也是积极主动、严肃公正的,形成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体系。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关系

1科技创新的发展促使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可传播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就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给予相应的协调和保护。由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产生,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知识产权制度得以不断的完善,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

科技创新是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上成功应用的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围绕着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展开,通过参与这一过程的诸项函数的多次重新组合,使某项知识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市场化的经济利益。

3科技创新拓宽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保护范围几乎扩展到一切领域。

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科技创新

1知识产权检索、检验制度

专利文献数量巨大、内容广博,据统计,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可以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是贯穿于单位的整个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在科研项目构思、立项、实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检索和检验,以防盲目开发,重复研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项目立项前,可通过专利文献系统,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情报,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密切跟踪国内外专利动态,保持研究的先进性;项目实施时利用专利文献对技术与经济进行预测,了解把握新技术的分布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制定技术竞争对策和科研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享社会给予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研究和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2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第2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整合;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发展了近30年。经众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层面,已经由部门内集成的财务软件发展为企业内集成的管理软件;在理论层面,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也逐步成形。会计信息化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引擎”,为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是,在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与信息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其中某种程度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问题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若干现象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结构长期以来难以趋同

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会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我国会计类课程群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当不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大同大异”的特征,相同之处高度趋同,相异之处又有很大差异。限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现象是很正常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其他相关课程中也有表现,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但是与这些课程相比,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不仅在内容上稳定性不强,甚至在结构上也缺乏相对稳定性。基本上是在侧重开发、侧重应用、侧重复合三条线上摇来摆去,长期以来有关各方各执己见,难以趋同,课程结构难以定型,再加上相关内容必须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某种程度上难免给人造成课程体系较为混乱的印象。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复合性内容的比重不高

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一身,边缘性和复合性突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接受教育者达到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水平。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这一教学目标,有关各方是高度认同的,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方面也形成了复合派这一流派。但是分析众多复合派的教材内容结构,发现基本上是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知识进行结构化合并,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真正能够体现出会计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整合”特征的内容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不高,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一体化程度不高,交叉特色不明显。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受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某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学者在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师座谈会上,向几位同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IS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同行提出,现在AIS已经快要被ERP代替了!以后很快就没有AIS这门课了。至今,众多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对此仍有颇深感受。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冲击源于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诺兰阶段模型非常吻合。即率先在各种组织的财务部门开始初装,随后开始在其他部门蔓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催生了具有财务业务一体化特征的所谓企业级会计软件,并很快升格为集成程度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ERP),这种趋势迅速蔓延并普及。许多国内会计软件厂商,如新中大、用友、金蝶、浪潮国强等知名厂商等,因此纷纷转型为管理软件公司,并不再推出单纯的财务软件。这迫使教学单位使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软件开展配套的AIS实验教学。ERP软件所蕴涵的理念已超越出传统的会计观念,需要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软件流程运行下去。目前已经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众多专业的师生共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所谓的“沙盘大赛”的局面,其必然会对传统的AIS形成冲击。

伴随着会计信息孤岛的消逝,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对独立地位也在动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出现边缘化倾向。

(四)部分会计信息系统人才的复合特征不明显

目标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人才应该是复合性人才,即所谓的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双通人才。通过我们的观察,真正达到这种水平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在教师层面,与其他会计类教师相比,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差异非常大,基本上可划分为强计算机强会计,强计算机弱会计、弱计算机强会计、弱计算机弱会计(如部分由管理信息系统转型的教师)的分布格局。除第一类教师外,其他三类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复合特征弱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日益深化的要求,部分教师纷纷离开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岗位,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方向。

在学生层面,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会计类专业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化方面的复合能力不强,处理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技能有限。在人才市场上被评价为不精通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有些学生被戏称为“既不懂会计又不懂计算机”,这类型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会计信息化岗位,经常被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替代,目前这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类学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不理想。

二、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交叉性知识是表现学科特色的关键构成

如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中核心知识的交叉成份不浓厚,个性特征不强。与相关学科知识相比,就没有显著的区别。这将导致学科特色淡化,这也许就是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特色淡化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应是会计学科相关知识与计算机等支撑性技术学科相关知识经过“内生性”融合,能够充分体现出“整合”特色的知识。应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独立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在复合性基础上,对会计知识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支撑知识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与源知识既要有联系,更要有区别,如果能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的程度,就非常理想了。

二是整合性。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应具有会计信息系统个体属性,其有关概念应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套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比喻,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既不是“会计类”,也不是“计算机类”,而应是经过系统整合后的新类,即“会计信息系统类”。

三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难以被替代。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知识形成的专业能力,既难以被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替代,也应难以被单纯的会计专业能力替代。计算机专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也需依赖这些知识和相关人才。

三、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核心知识建设,应坚持牢固树立“整合”观念、强化交叉性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突出会计信息系统知识集成性的原则,才能凸显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特色,维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独立学科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众多学科专业领域中,有许多和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具有边缘性、复合性突出特征的学科专业,如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建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建筑学与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思路值得移植和借鉴。

(一)建筑学与工业设计专业复合特征分析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理工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广泛的知识背景,“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技术设计、科学研究、管理及建筑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专业的复合特征分析:

1.建筑学专业主要从事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要求既懂土木工程基础,又精通建筑艺术。其形成的专业能力形成两个依赖关系,一是土木工程师要依赖注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虽然也具备建筑学基础知识,但是其建筑物设计水平难以超越建筑师;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依赖建筑师,虽然房地产开发商可聘请艺术家帮助其设计建筑物产品,但是由于普通的艺术家不懂工程结构,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建造出来。基于建筑学专业知识形成的既懂建筑工程又懂艺术的复合专业能力,很难被工程师或者艺术家的专业能力替代,其工程与艺术整合的特征突出。

2.工业设计专业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专业能力的特征本质上与建筑学专业类似,只不过领域不同。例如汽车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工作,汽车工程师和艺术家很难替代汽车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3.上述两个专业具备一些共性特征。一是专业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产品(如住宅或汽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阶段,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做”方面,产品的实现依赖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二是非结构化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有机融合。技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艺术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结构化特征,两方面的知识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及技巧差异较大,将二者整合起来比较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旦通过专业培养,形成以复合知识为支撑的具有整合特征的专业能力,就具有非常强的难以替代性;三是知识结构具有强艺术含量和较强工程技术含量的复合属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上述专业的比较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总体上可以看作是基于会计专业需求的软件工程,需要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专业知识的高度融合。会计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非结构化特征明显;计算机等相关支撑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结构化特征明显;二者的整合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软件工程从根源上说,是移植了建筑工程的原理,模拟建筑工程分为勘察、设计、实施三大阶段的思路,将软件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大阶段。即按照依次解决系统“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问题的先后顺序,逐步搭建软件系统,避免返工,降低风险,最终实现系统目标。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一软件工程来说,会计专业知识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尤其是在系统分析阶段,作用明显,价值凸现。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适应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的要求;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知识在系统实施阶段的价值体现非常明显。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复合特征与建筑学和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思路类似,专业能力价值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做什么”与“怎样做”阶段,科学与艺术整合特征突出。

(三)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初步设想

1.会计信息系统学科专业能力的目标定位。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目标,通俗地讲,就应该是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要求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而且要掌握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会计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会计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主要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阶段,形成强会计较强计算机的能力强度分布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专业能力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环节,至于软件的实施(编程),应交给软件工程师来完成。

2.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应该是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知识和系统设计知识。除传统的软件工程知识并结合会计业务与相关管理业务加以整合外,为提高整合效果,还应该模拟建筑学和工业设计专业的思路,增加软件设计美学、软件设计心理学、软件安全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支撑知识。所有核心知识均应体现出突出的“整合”特色。

在具体的构建路线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可以考虑设立“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以本科专业设计为例,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适当增加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程分成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大模块,丰富并强化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性内容;毕业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职业定位应是会计软件系统分析员。二是课程层次,应对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所遵循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强化整合性内容,弱化合并性内容;强化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应用方案设计与管理方案设计能力,弱化系统实施(编程)能力;显化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淡化管理信息系统知识。

综上,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应在会计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结合处狠下功夫,强调会计知识与相关技术支撑知识的“整合”,形成难以被替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复合性知识,突出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特色,维护会计信息系统学科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新疆新源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新源 8358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不良反应。方法 择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心律失常患者,通过计算机将其随机性分成2组,一组44例患者应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一组44例患者应用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的设为研究组。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约为93.18%(41/44)远远大于对照组的79.55%(35/44),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合应用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甚佳,并且不良反应较轻,可在今后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步长稳心颗粒;倍他乐克;心律失常;效果;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4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008-02

[作者简介] 师俊亮(1968-),男,新疆,汉族,新疆新源县人民医院, 专业:心血管内科,本科,研究方向:冠心病及心律失常主任医。

心律失常不仅见于心脏患者,还可见于正常人,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多[1],所以大部分发生于老年人群,特别是室性早搏。心律失常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病情严重时还会对血液动力学效应有所影响,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发生猝死。临床治疗时一般应用β-受体阻滞剂,例如倍他乐克,但是效果并不满意,现择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心律失常患者,进一步探寻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心律失常患者,通过计算机将其随机性分成2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有44例患者。研究组中,包括2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37~87岁,平均年龄(64.55±4.25)岁。其中,冠心病者28例,高血压心脏病者8例,肺源性心脏病者4例,心肌炎者4例。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期前收缩者29例,室上性期前收缩者15例。对照组中,包括26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35~88岁,平均年龄(62.77±4.24)岁。其中,冠心病者27例,高血压心脏病者9例,肺源性心脏病者4例,心肌炎者4例。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期前收缩者27例,室上性期前收缩者17例。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疾病、年龄等基本情况相比,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可比性明显。

1.2方法

对照组:44例患者应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倍他乐克(国药准字H32025391),应用剂量为25.0 mg,2次/d,口服用药,连续给药4周为一个疗程。

研究组:44例患者应用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倍他乐克的给药方法及剂量与对照组相同。步长稳心颗粒(国药准字Z10950026),应用剂量为9.0 g,餐后用温水冲服,每天3次,连续给药4周为一个疗程。

1.3指标观察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例如睡眠不安、头昏、乏力、心前区不适以及心悸等,监测24 h动态心电图、血、尿及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临床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情况[2],并详实做好每项记录。

1.4疗效评判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已经消失不见,24 h内没有发生期前收缩,或是期前收缩减少程度超过7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24 h期前收缩减少程度为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没有出现好转,甚至持续加重,24 h期前收缩减少程度小于30%或是有所增加。

1.5统计学分析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试验数据实施系统化处理,运用χ2对试验所得计数数据进行检验,运用t对所得计量数据进行检验。当对比差异P<0.05时,试验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情况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约为93.18%(41/44)远远大于对照组的79.55%(35/44),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中1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患者出现轻度上腹不适,通过及时、有效的处理后得到改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倍他乐克是2A类药物,即为没有部分激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3]。该药对β1-受体具有较强的选择性阻断作用,没有PAA(就是部分激动活性),没有膜稳定作用。该药对β-受体的阻断作用与普萘洛儿(英简PP)相当,对β-受体的选择性作用略逊于阿替洛尔。步长稳心颗粒药物的主要成分包括甘松、琥珀、黄精、三七以及党参等药材,黄精、党参以及三七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儿茶酚胺的兴奋性,进而降低心率,减少氧的消耗量。甘松则具有很好的膜抑制,或是还能延长动作电位,对折返激动的阻断作用较好,从而降低心率。所以,步长稳心颗粒具有很好的宁心复脉、活血化瘀、定剂安神以及益气养阴等作用。步长稳心颗粒应用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明显,关键在于其能够克服西药易产生新的心律失常的缺点,安全性较好。该药在发挥活血化瘀、改善心功能等功效的同时还能够低机体的原发病起到针对性的治疗。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约为93.18%远远大于对照组的79.55%,并且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没有显著差异,这与马菲等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相符,补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可以更好的发挥药效,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单纯应用倍他乐克。由此进一步验证了,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合应用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甚佳,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24 h期前收缩,并且不良反应较轻,可在今后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宁靓,杨波.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15(32):27-28.

[2]宋世飞.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用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1,15(3):335-336.

[3]侯哲.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J].医药论坛杂志,2011,28(9):68-69.

[4]马菲.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律失常8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5(2):541-542.

[5]刘晓丽.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并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1,15(7):322-323.

[6]张晶.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7):104-105.

(收稿日期:2014-09-25)

第4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研 专业 发展 校本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18-01

1 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模发展、外延扩张、扩大招生规模是职业教育的主题,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有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标准包括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系统的知识训练、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高度的自主性、团体的伦理规范。职业院校文化力要素包括科研文化力、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究。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2 职业学校科研型教师的内涵是什么

2.1 什么是科研

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指理论研究水平,迁移水平,探索原因水平,直觉观察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科研创新=实力+方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程序原则技术。

2.2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掌握的学术性通行证和职业性通行证

学术性通行证,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

职业性通行证,指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接受工作所需要的教育,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的付诸实施的能力。

2.3 科研型教师特征

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能自觉去探索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善于系统思考,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善于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不断反思,不断认真总结;善于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思想,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科研为先导,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2.4 科研型教师能力

文科: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感悟力。

理科: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字运算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

3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与一般步骤

3.1 教育科研的类型

(1)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假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大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2)按研究的功能目的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3)从研究的时序划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超前预测研究。(4)从具体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上划分,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总体研究、抽样研究、个案研究。

3.2 研究课题的类型

(1)科研课题的涵义。科研课题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科学研究完成的计划性项目。

(2)科研课题的分类。

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其它。

门类: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软科学类。

系列:横向课题、纵向课题。

层次:国家级、省部级、局级、个人。

3.3 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1)收集事实材料。(2)整理事实资料。(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研究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形成成果阶段,成果评价阶段。(4)得出结论:选定评价形式,实施成果评价,改进完善成果,确定课题,设计课题,制订方案,确定成果表现形式,设计研究成果基本结构,按步骤形成成果,推敲修改。

3.4 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和优化

(1)研究问题的来源:教育实践、媒体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科研规划、教育理论。

(2)选择问题的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优势性原则。

(3)研究问题的优化:要使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3.5 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案设计

研究方案的制定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形式。

4 职业学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表现

4.1 科技创新的特点

(1)科技创新要求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性:当代工程常基于自然科学的应用,但工程≠自然科学的应用。因为:工程的范畴远远早于科学而出出现,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们的知识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于一身。

(2)科技创新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工与商关系密切,只有市场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

(3)科技创新呈现很强的社会性:社会理解与政府决策。

(4)科技创新的空间既有普遍性也有约束性:受经济、环境、团队等影响。

(5)科技创新的时间特征:阶段性和长期性:创意、创新、创业。

(6)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实践性。

创新空间:知识N技术>N2―― 产品>N4。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4.2 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

(1)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特征:多样性。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①专业技术型: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工程技术人才;②研究导向型: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工程科学人才;③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人才;④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产品创意设计人才;⑤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竞争力工程经营管理性人才。

(2)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特征:交融性。宽、专、交相融合:科技、经济、环境、实用、文化。

(3)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长期性。自然科学最值25~45岁,峰值37岁;工程晚5~10岁,峰值45岁左右。

(4)成长的团队性。杰出的团队带头人、优良的人员结构、获得项目的机遇、鼓励创新的文化、有效的运作公式。

(5)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模式的综合性。素质:爱岗敬业、献身精神;能力:工程实践、设计、集成;知识:专业技术、经验以及人文社科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Z].

第5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公安院校 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欧阳洁慧(1977- ),女,广东韶关人,广东警官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公安管理、科技管理、社科管理。(广东 广州 51023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警官学院院级一般项目“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若干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Y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74-02

在公安机关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背景和高等学校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环境下,公安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①,为公安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充分利用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发掘和展现科技创新功能,并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公安科技创新发展。

一、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含义

1.公安科技创新主体界定。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企业家是创新主体”。从创新发展实际情况看主体范围虽过于狭窄,但以“谁来创新”为切入点研究和解决创新问题的思路是可取的。近年来,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成果内容涵盖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可见,公安院校在公安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显见的。此外,还可按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采取的形式来分类,公安院校是群体主体,其教师是个体主体。

2.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内涵。《关于加强公安科技工作的决定》指出:“公安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强科技研究,多出科研成果。结合民警的初任培训、专业与岗位培训、职务与警衔晋升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上述主体地位和成果类型,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公安院校教师个体或群体综合运用公安科技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的公安科学技术创新;二是公安院校教师要把创新过程和成果中蕴含的科学技术知识运用并贯穿到各类公安教育培训中去,为广大民警和在读大学生所掌握;三是创新成果内容涵盖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成果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起辅助支持作用。

3.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任务。着力提升公安民警和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意识和科技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公安科学技术创新,为公安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创新型人才、技术和理论方面的支撑,促进科技在教育及警务实战中的普及与应用是总任务。具体有以下六方面任务:

一要着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公安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在公安高等教育发展和以科技引领的现代警务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

二要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力争产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公安院校拥有公安机关实战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优势等。

三要加速和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为公安实战和公安教育工作主战场服务,这是公安院校的主要价值诉求。

四要大力加强校际、校局、校与公安部“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协作并建立相关有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推进科教互动,建立校局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六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园示范区建设,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

二、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现状

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地警官学院展开公安科技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公安科技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公安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公安科技人才吸引与激励不足、公安科技成果创新步履维艰等问题,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呈现“分散、封闭、低效”状况,科技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不能有效释放。

1.公安院校科技创新难点与困境。如何同时兼顾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调发展始终是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的难点和关键。此外,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之间的联动协同不足,尚未形成校局联动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具体表现在公安院校科技成果产出率与应用转化率比例明显失调;缺乏协同机制创新和策略研究,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难以开展有深度和广度的科技合作,难以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科技创新成果。

2.原因分析。首先,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足。两类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融合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也就越显著。从公安院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发展现状来看,公安院校的硬环境(如科技实验室、科技仪器设备、科技研究经费等物质环境)与软环境(如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等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不仅没有对公安科技创新过程产生最佳影响,而且还产生了一些制约公安科技创新的因素,如科技创新氛围不佳、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不足。

其次,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校局合作松散,且“在科技计划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关联性不强、缺乏连贯性”②,一方面导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够自由和宽广,难以形成校局科技协同创新双主体紧密联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致使公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率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导致公安院校难以科学系统地掌握自身科技创新状况,尤其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开发利用状况,因而难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再次,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稀缺。目前缺乏创新成果推介平台,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不易发表研究成果,公安机关也不便随时获取技术支撑,在成果使用转化过程中亦无法及时提供讲解,成果使用成效无法及时反馈,不利于成果的改进和再创新。

最后,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相对滞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于2006年起实施了“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的评选活动,对推动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应用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我国警察教育30多年的历史来看,其积累尚浅,效用发挥仍有限。此外,从调研情况来看,公安院校普遍缺乏反映学生科技发展状况的具体数据,难以了解与把握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总体状况。加之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经费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创建、人才培养必然困难重重。

三、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1.转变观念,培养科技创新主体意识。首先,从主体出发,充分认识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对推动公安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公安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在公安科技创新发展、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国家创新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及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对公安院校今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公安院校要以此为动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质量作为公安院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不断增强做好自身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提升公安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效能。如:公安院校应当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尽快制订“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双主体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实现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资源”与公安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全面对接。公安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机构、公安机关组成战略联盟,探索不同“合作创新主体之间如何通过不断地相互作用寻求一个最佳的合作模式来使整体达到最优效应”。③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最佳状态。

2.增强主体素质,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明白科技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的关联性及相互作用。科技创新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不同素质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能力表现也不同。同时,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机制创新,只有机制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明晰各类型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具体需求,并在机制创新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和转化等阶段给予扶持。

其次,要加强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想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资源,提升公安院校整体创新能力,公安院校一要重新定位公安院校科技教育目标,在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科技专门人才的目标;二要发动参与和从事公安科技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一同回顾和总结过往在公安科技教育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共同探寻解决途径;三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估公安科技教育效果,进而调整公安科技教育方式,并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3.合理圈定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重点。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抓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科技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科技创新的思维模式、新技术开发与新产品研制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要讨论研究专利技术研发、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加强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要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布局一批融合、开放的“校局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要创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更多的政府专项拨款。二要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拓展平台内涵、推动开放运行,支撑公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警务发展。

最后,要营造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氛围和环境。加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公安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成创新文化建设的共识:围绕公安院校科研发展总体战略目标,落实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内容;规范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原则;从院校层面对科技创新文化的整体建设和深入推进形成指导性意见。

4.科学选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首先,公安院校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一要分析现有的研究基础及实验条件,明确优势和不足才能因势利导地发展科技创新;二要以科研基地建设为载体,注重点(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等)、线(跨校合作中心或校局合作中心等)、面(学校、地区)统筹考虑;三要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实战性、适应性,增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驱动力,减少推广科技成果工作的成本和风险;四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及学科建设资助项目,尤其要争取重点科技项目;五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开发,力推成果转化。

其次,重点领域选择及技术专业的设置要与警务发展需求相吻合。从当前警务工作的应用领域主要涵盖国保、经侦、治安、刑侦、出入境管理、网络安全监察与维护、技侦、监管、交通管理、警用器械装备、禁毒、反恐、消防、综合性通信保障及系统应用。根据公安部组织实施的公安科技项目申报中的技术专业,结合公安院校科技发展现状及历史积淀,公安院校应当在着重抓好已开设的法庭科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行动技术、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信息通信技术、制证防伪技术专业,对警用器械装备、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专业。

最后,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推动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建设。在学生科技应用创新的日常培育中,公安院校一要注意科技活动要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要求;二要优先考虑既能与警务工作联系紧密,又便于公安干警使用的科学技术类和软件应用类项目;三要注意科技成果要突出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成果形式应当包括科技制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专著,并以科技制作成果为主。此外,公安学科建设要与培养公安科技创新人才目标相结合,还要解决好科技创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问题。

5.推动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首先,要明确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科学技术评价是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因此,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对提高政府和公安院校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对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创新能力等都有重大意义。

其次,要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路径和措施。一要研究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二要确定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三要完善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程序和做法。此外,公安院校应当主动与公安部建立的15个“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及各省级公安机关科技管理部门积极互动合作,推动项目评价工作。

十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公安院校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研究的基础和优势,确立科技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加强公安科技攻关,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才能确保为全面提高公安机关“四个能力”“两个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注释]

①王彦吉.公安科技创新:公安院校要当生力军[N].人民公安报,2006-03-03.

②汪志波.产业技术平台系统模型框架与构成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7.

③虞琼芳,孙锐.知识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适应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4.

[参考文献]

[1]欧阳洁慧.和谐社会视域下公安院校职能探析[J].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2]欧阳洁慧.协同创新:公安院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初探[J].政法学刊,2012(3).

第6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张本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交给上海的重要任务,是上海当好“改革开放先行者,创新发展排头兵”的新引擎。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主要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惩防科研领域职务犯罪、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司法保护力度等为切入点,全面正确履行检察职能,努力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良好司法保障。最近我们出台了全市层面的《上海检察机关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服务的意见》,从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准确履职、提供司法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延伸检察职能、加强组织领导,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人才等多方面提出相关意见。

探索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办案机制

《检察风云》:您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在保护科技创新,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方面,主要有哪些新举措?

张本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是保护科技创新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针对上海的特点,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专业化办理机制,严厉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009年以来,全市已有八个基层检察院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办案部门,其他基层检察院也均设立专门的办案组。2015年以市检察三分院成立为契机,以三分院承担全市知识产权犯罪二审以及对基层检察院案件指导,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市院、分院、基层院三级联动的知识产权专业化办案模式。我们还将探索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办案机制。深化涉知识产权刑事检察、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会商合议办案制度,加大内部合力,发挥整体保护效能。

《检察风云》:这些新的工作机制对办案带来哪些变化?

张本才:这类犯罪案件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新的办案机制最明显的变化是办案的数量、质量都提高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上海检察机关共受理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共140件256人,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查案件380件666人。2012年至今共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69件510人,涉案金额超过人民币6.6亿元。2015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连续获得国家版权局年度查处侵权盗版有功单位多名奖项,多起案件获评高检院年度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

我们还通过编写2012-2015年知识产权犯罪白皮书,对四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进行梳理,分析知识产权犯罪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的漏洞,为预防知识产权犯罪提供参考。同时结合办案,综合运用检察建议、情况通报、定期典型案件等形式,督促、推动相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改进监管模式,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打击、监督、服务”三位一体,完善配合协作、强化法律监督

《检察风云》:您认为检察机关怎样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协作,才能更好地形成维护科创中心建设良好环境的合力?

张本才:我们牢固树立“打击、监督、服务”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和完善配合协作机制,主要是主动对接公安、知识产权及其他有关行政执法等部门,形成综合执法体系;同时,全面深化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 (两法衔接)工作,推动各部门在信息共享范围、信息录入内容和时限、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等方面达成一致。有数据表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全市检察机关通过“两法衔接”平台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线索261件333人,其中公安已立案侦查的案件250件332人,现在看来效果还是很好的。

《检察风云》: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对查办案件起到很大作用,在加强协调上还有什么措施?

张本才:我们通过召开公检法联席会议等方式,解决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问题。今年初,我们与市高院、市公安局共同签署《关于办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案件涉及的取证程序、取证方式、证据标准、法律适用等达成共识。我们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签署工作协作备忘录,加强在检调对接、公开听证等纠纷多元解决工作中的合作,共同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科创中心建设的司法保护体系。

《检察风云》: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在加强与相关机构沟通配合的同时,如何加强监督制约呢?

张本才:我们在新出台的“意见”中明确,要加强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着力纠正办理相关案件中出现的问题,高度关注涉及科技创新的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依法通过再审检察建议或抗诉程序,积极维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尤其关注涉及科技创新行政诉讼监督和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有效防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为创新成果更好更快进入市场、创造价值,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查办和预防科创中心建设中的职务犯罪,平等保护、鼓励创新

《检察风云》: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检察机关反腐败查办职务犯罪重点要抓哪些方面?

张本才:近年来,我们加强与科创中心建设相关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查办,努力为创新创业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创新功能性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扶持、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等领域的职务犯罪,保障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过程中、索贿受贿、严重侵害创新主体合法权益,以及、,给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创新主体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三是危害科技创新发展公平竞争环境的行贿犯罪,重点查办为谋取科研项目、技术融资、科技创新专项政策及资金扶持、市场准入等进行行贿,在科技成果验收、转化、应用、推广过程中的行贿犯罪。比如2015年上海检察机关在科研领域立案侦查各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员职务犯罪10件10人,提起公诉9件9人。

《检察风云》:检察机关一直强调惩防结合,如何预防涉及科创中心建设职务犯罪?

张本才:这确实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主要是主动介入并配合加强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加强涉及科技创新案件的个案预防工作,加强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等问题研究,认真落实专家型人才法律服务措施,采取法治宣讲、预防沙龙和专家型人才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研判,通过撰写预防调查、案例分析、制发检察建议等形式,为相关单位提供专家人才、相关岗位堵漏建制、科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检察风云》:如何保证办理涉及科创中心建设案件达到更好效果?

张本才:我们强调树立平等保护、鼓励创新的司法观念,注重各类诉讼主体的平等保护,坚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市场主体和中外当事人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平等、权益保护和权利救济、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的平等。更加注重法律政策界限的把握,在案件查办的过程中,注重办案的方式方法,坚持严格司法与促进发展、保护改革、鼓励创新相统一,努力实现最佳办案效果。

《检察风云》:一般来说科创中心建设的案件专业性、政策性很强,检察机关怎样应对?

张本才:我们组建了一支专门的队伍,下一步将系统加强对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法律政策研究。及时研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管理体制改革、科技金融财税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重大法律政策,加强涉及侵犯科技创新犯罪案件的前瞻性预判和法律适用研究,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

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渠道救济权利人

《检察风云》:说到底,科创中心建设离不开科创型人才,因此人们对培养、吸引、聚集这类科创型专家人才寄予很大希望,上海检察机关有哪些服务保障措施?

张本才:早在2009年,上海检察机关就根据市委要求,从保护高层次人才资源、推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灵活开展专家型人才法律服务工作,保护创新主体健康发展。市检察院与市纪委联合下发《关于为专家型人才提供法纪法律服务的八项工作措施》,将专家型人才法律服务工作纳入市纪委、市检察院、市监察局共同开展的重点工作范畴。市检察院还与申通、商飞公司等大型企业以及复旦、交大等高等院校就开展专家型人才法律服务工作达成共识,建立专家型人才法律服务工作站,提供日常服务和法治宣讲,及时接受专家学者的法律咨询。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此类工作。

《检察风云》:检察机关怎样保护科创成果和权利人的利益?

张本才:我们在出台的意见中有专门条款要求,将探索以知识产权权利人保护为中心的多元化救济渠道。积极办理涉科技创新的控告、申诉和举报,为创新主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及时必要的法律服务,推动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拓展检务公开、司法救济新举措,确保知识产权权利人顺畅行使权利、有效实现救济。我们将与区域政府合作,在科技创新集聚区内探索建立服务科技创新司法保护实践基地,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创新最前沿。

加快建设适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的检察队伍

《检察风云》:您认为上海检察官队伍应该怎样适应科创中心建设对检察工作的新需求?

第7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一、师范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师范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师范院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新性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在这样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越来越看重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时展的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激发大学生成才的主要动力

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基础,更需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

高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更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创新是高水平大学的生命力源泉,建设高水平大学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更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更能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在人才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本质需要和根本要求,对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必要的。

二、师范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洞察力和敏锐性,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深入实地地调查研究,或者只完成开头,不能坚持到底;三是缺乏科技创新的兴趣。科技创新来自生活、源于兴趣,兴趣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原动力,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的变化而时常不定,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科技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科技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是艰苦的劳动,只有具有顽强的意志,才能收获创新的成果,同时创新还需要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许多大学生有创新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的诸如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都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师范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学校应当积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宣传和动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改革教学思路,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师范院校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的掌握;其次,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师范院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中那些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观。要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再次,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学科前沿和科研最新进展带进课堂,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倡导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因材施教。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社会公益活动,并写出总结、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

(二)强化导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

要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师范院校需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自觉地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启发式培养。大多数大学生缺少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训练,只有在导师的指导下才能很好地选题、查阅资料、立项申请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素质,更需要有跨学科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同时,导师一般大都有自己的课题,而高年级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之中,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科学研究,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师范院校要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营造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空间。可以通过各种诸如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等不同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鲜明的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示校内外历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人物,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信心。通过校电视台、校报、团刊、校园宣传栏、微博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努力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舆论环境。师范院校不仅要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同学进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广大同学宣传学校举办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教育活动与舆论氛围。学校推动成立学生科技创新主题教育网站,特别开设创新、创业专栏,给全校同学提供创新、创业竞赛最新动态信息,为学生提供作品上传、资料下载、信息交流等服务;还可以建立科技创新相关的微博、微信平台,不仅可以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宣传,还可以与学生就科技创新进行互动。

(四)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类课外学术科技实践活动

第8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93-02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的英文“innovate”其注解为“make change”(改革),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激发广大民众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来建设创新型国家。

金陵科技学院树立“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提升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光电等一系列热门专业,是21世纪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之一,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培养过程别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大胆进行科技技术创新,担当起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

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以人为本;立足于南京软件名城的需求视野,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培养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及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以南京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016年,学校关于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修订工作以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指导,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加强了对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求把实践环节体现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和校企共建实验室,树立牢固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

电子信息类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应用型大学发展方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学校花费了大量时间加强了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任务的承担者,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金陵科技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加入了学生的新兴的血液,可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而且新思想的加入,可以碰撞产生很多新的火花。一部分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提出独特的创新见解;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活动,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都得以提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校还一直开展大学生导师指导制,每年经过严格的选拨工作,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科技创新导师加入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队伍中。根据大学生人数配置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通过科技讲座培养学生兴趣。大学生是现代科技创新的承担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也是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我校发展思路中进一步明确了办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去。

学校每年一定数量的科普宣传、教授面对面、专业认知实习、科技创新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活跃校内创新文化氛围,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要求本科生每学期参与2次以上的科技创新讲座,本项目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分享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分享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对项目开展、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指导。在讲座举行后,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和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继续保持联系并交流,在大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3.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组成由以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团队,参加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比赛和技能竞赛。每年学校组成都有一定数目的学生获得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指导项目资助,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美创客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竞赛和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大力注重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转换为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开展进行过程中,进行论文指导和专利讲座,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含软件著作权),在国家级期刊,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业,了解学生学习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三、经验和不足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大一的学生重在积累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启蒙,大二学生重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和科研创新工作练习,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兴趣开展一定的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四学生可以面向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技术把关。

当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的问题,现在高校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重视,总感觉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二是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忙,大二大三学业学习时间比较多,没办法持续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转到卓越班学习后,抽不出时间进行工作,耽误项目的进展。大四学生要实习、考研和找工作,也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科研类高校,实验设施相对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不足,希望未来可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园。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项重要措施,总结了学校在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对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2]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3]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83.

[4]王强,高婷婷,曹永成.应用技术大学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5):21.

[5]包永强,梁瑞宇.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4):163-164.

第9篇: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范文

1.1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也成为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各大高校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利用其学校的人才资源建造的“北航科技园”,为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现实基础;还有部分大学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这一项目来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项目由上及下的推行情况却不太明朗;而对于绝大多数资金短缺、科技人才资源不乏的理工类高校来说,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创新大赛的阶段,奖品也只是为学生素质拓展加分、颁发荣誉证书等,因此现实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情况不容乐观。

1.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意义

1.2.1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学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则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2.2促进企业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持力量是企业。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才是发展之道。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得益者就是企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的科技创新成果,还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3推进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表现,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科技创新型人才,同时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过程中,受学校政策和自身经验认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下:

2.1大学生缺乏成果保护意识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规则相对简单的学校,对社会的复杂程度缺乏深刻认识,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法律常识,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极有可能丢失对成果的所有权。有的企业在帮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的过程中,趁机抢注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权,谋取经济利益。这种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思想过于单纯,缺乏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

2.2科技创新以获奖为目的,缺乏实用性

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不惜利用丰厚奖品来吸引学生。比如加素质拓展学分、获得荣誉证书、奖学金等,在这些物质诱惑的驱使下,很多学生的设计理念就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科技创新的目的渐渐不再是因为喜欢科技创新或是希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而方便和服务人类,而是为取得最终的物质奖励而进行科技创新。目的的转变自然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理念,为获得丰厚奖品,科技创新便会局限在比赛规则的小框架里,从而缺乏实用性和可转化性。

2.3科技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知识的教育,对社会涉足不深,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过程中,缺乏对社会、对市场的敏感度,甚至对自己研发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一片迷茫。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缺乏竞争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大学生缺乏经济观念,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及环保性能等实际问题考虑不够,造成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低,这也是很多企业不选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2.4科技成果缺乏转化渠道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极低,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且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科技创新成果缺乏转化渠道。很多大学生为了使科技创新成果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是因为转化渠道不通畅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被废置,由此可见缺乏转化渠道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的重要原因。

3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措施

针对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本文对高校、企业和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措施:

3.1培养学生的成果保护意识

针对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意识,提出了这一措施。从学校来看,在校内可以针对科技创新类的学生,在社团或者校内组建辅导讲座,为学生宣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对自己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和关于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让他们能够形成系统的成果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的知识,从而为保护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打下基础。

3.2高校和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为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建议高校与企业合作,鼓励科技创新类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创新。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强联合,为学生准确敏感获取市场信息提供了途径,同时也让学生对企业的项目成本及生产成本和企业所要求的环保性能有了概念,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高校大学生有暑假和寒假,针对如此长时间的假期,很多高校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

3.3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成果因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受学校物质奖励的诱惑,所以大大降低了实用性,导致转化率极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没有为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任何促进作用,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此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指导老师的奖励,比如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加入职称评定以及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积极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做出合理指导,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4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接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疏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企业与大学生的专业对接,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及时得到企业的关注,从而影响了成果转化的进程,不管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遗憾”,因此要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对接,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疏通。

3.5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机制

为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申请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与个人的捐助或赞助等形式,帮助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起步难的问题。其次,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储备力量,为科技创新型的大学生社团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最后,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免试直研、奖励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3.6积极鼓励高校师生创办企业

当前,学校科技企业中的公有制成分偏高,存在很大的体制障碍。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注重发展股份制科技企业,学校师生可创办民营企业,通过灵活的形式,鼓励师生走出校门,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3.7成立科技创新成功转化中心

转化中心作为吸引和汇聚全国部属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国家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通过着力打造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和运营工作;通过承担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规划、执行和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的建设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氛围。转化中心要以高水平规划设计、高效能建设管理、高起点运作发展,努力孕育最具竞争优势和活力的创新力量,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配置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为地区开发开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4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