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本来应该是进行知识创新的地方,是社会新思想的发源地.但我们看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前,地方高校在很多方面已经落伍,比如移动互联技术应用日新月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模式,还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一套,人手一摊,各自为战,效率低,难以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3],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1)实验室直接管理者缺乏积极性.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来说,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主要由相关院(系)来完成,在建设运行经费划拨、实验管理人员定编定岗和薪酬分配上主要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确定,院系没有决定权[4],而且目前各高校对二级学院的考核主要在教学和科研任务方面,因此院系对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空间场地分布广,仪器设备种类多,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经过前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各地方高校普遍多校区办学,实验室建设分散,而实验室建设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缺口很大[5].(3)传统实验多是验证性单学科实验,现代实验增加了大量综合设计性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实验,与之相对应,对实验室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功能实验室及实验平台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6],而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这些都很难实现.
2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在路径选择上要满足3点要求:一要适应时展要求,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室的管理转变要有利于完成这个社会责任.二要适应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近几年信息化模拟仿真实验的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得到飞速发展,全国建立了上百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要适应学校资源集约化管理,减少人力资本投入,促进管理效率提高.各地方院校限于资金、人力的不足,都在想办法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性建设,避免浪费[7].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满足以上3点要求的不二选择.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国家提出用信息化建设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信息化互联网思维模式同样给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而且是符合时展要求的,切合了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适应了实验教学信息化改革的要求,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约人力成本[8].因此,在实验室建设管理的路径选择上,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后认为: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要上层次、上水平,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3我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
根据我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际,从2011年起,我校首先从体制上进行了顶层设计,成立了全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牵头单位———实验管理中心,全权负责全校实验室建设规划等宏观管理工作和全校各二级学院实验中心人财物核算编制分配计划.我们首先对全校分散的实验资源进行了整合,成立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外语学习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等7大公共实验平台,节约房间800多平方米,节省管理人员7人,为实现信息化管理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为搞好信息化建设,2012年初,我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长任主任的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工作委员会,下设材料组、技术组、顾问组等机构,并制定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设备人员和工作流程相对简单的分析测试中心入手,力争用半年的时间建成全校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第二步,用1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实验用房和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步,再用1~2年的时间,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我们也对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制订了预案,包括人员、经费、纸质数据和电子数据并行处理等问题.制定目标后,我校分别和2家软件公司展开合作,由2家公司按照我校要求设计开发实验室管理软件.目前,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信息化目标已经实现,我们建立了大型仪器网络共享平台和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并且都已经可以平稳运行。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按照预案要求,对数据及时备份,避免了信息丢失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目前正在按照原计划实施第三步目标,建设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见图3,正在不断测试完善过程中.
4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随着各种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推广,信息资源得到很好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综合管理效率,为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满足素质教育、提高实验室管理质量的需要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支持和保障,为在全校实验室全面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打下了良好基础[9]:(1)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实验室人工管理模式,规范了实验室日常管理,并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得实验室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实验室一线管理人员能及时安排、随时掌握实验室实验教学和设备使用情况[10],比如通过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很容易统计每台大型仪器使用的年时数、使用收费、效费比等指标,可以对大型分析测试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经过长时间的运行检验后,相关人员一致认为,实验室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实验室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对于进一步加强实验资源“整合”,实现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教学、实验人员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综合管理平台的测算分析,根据各实验室承担实验教学人时数、设备利用率等指标,根据功能相近的原则,将一些化工类设备重新进行安置,实验人员做了重新分配,节省实验用房5间近600m2,节省实验人员4人,大大增强了实验室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有利于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功能[11],有利于推进全校各种资源的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设备闲置浪费.(3)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开放式实验教学变得更为容易和可能,也极大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我校每年拿出10余万元作为实验室开放基金,组建了专门的创新开放实验室,并进行信息化管理,取得不俗的成绩.在2013年“山东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和第13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均有上佳表现,并捧回第十三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冠军杯.大量的开放实验也同时提升了实验队伍建设,强化了对实验室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锻炼了一支技能过硬、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实现了实验资源效益最大化.
5结束语
“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成立,同时得到了重庆市政府、市教委和市科委大力支持的研究中心,与之并列的还有一块牌子:“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心下设精密位移传感器实验室、纳米时栅微位移测量实验室、高端精密测控技术实验室以及精密机械加工车间。工程中心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宗旨,同时兼顾本科教学?c研发工作,以及学科建设等高校任务。像这样一个机构复杂,体制交叉,功能多样,仪器、设备、工具、原材料繁多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其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1-2人,可以想象在实验室管理中有多少不尽人意之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实验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高校实验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笔者曾在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当地物流公司工作,回国后进入该中心任教,一直试图借助国外先进管理工作经验用于实验室管理。本文通过我们的一些具体思路与做法,与同行交流。
1.人员管理
本中心在重庆理工大学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主要人员为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由于人员众多,而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中不能面面俱到,学生在实验时未按要求进行登记,实验完成后实验工具未按要求放回原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多次强调实验登记和工具摆放问题,但效果仍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管理。
虽然国内各个学校在总体方针中确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实验室各学科、功能和用途不同,使得这些宏观管理办法并不适合实验室的管理,因此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2]。国内大学通常都是由一位老师对多个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各个实验室情况不同,使得管理有些混乱。而英国朴次茅斯大学许多个学生实验室都有一位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在实验室中有一个用玻璃窗分割出来的小房间作为实验室管理老师的办公室。朴次茅斯大学的实验室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使用是通过学校课程管理系统进行预约的,由于有专职实验室老师进行监督管理,学生们都能够自觉按要求进行试验,并保持试验室的整洁。而国内实验室管理人员较少,学生对实验室保持整洁的意识也相对较差,所以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国内许多实验室都是以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强制约束学生,但效果并不满意。
本中心结合朴次茅斯大学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与国内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人制人”,由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课题分组”而不是按年级分组或按实验室进行分组。按年级分组似乎便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同一个试验可能由多个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实验室的使用管理来看并不合适,按实验室的使用进行分组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同一个试验可能会使用多个实验室。
本中心按课题进行分组(如图1),每个课题组都有专门的导师及各个年级的学生,在每个课题组中选出一名助管同学,配合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试验的准备和清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室卫生的保持及实验器材的整理。在这种机制下,较少的实验老师只需主要对助管同学进行管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国内的现状,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培训[3],使其快速熟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赏罚制度可以提高大家的自觉性,长期监督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入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统计。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肯定将更有助于实验室的管理及对学生的监督。
2.设备管理
随着本中心实验室不断发展,购置的设备越来越多,对设备的整理、摆放、登记、维护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没有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习惯只有仪器设备的物和帐的原始记录,而忽视了人员变动后的帐和物的实时核对,甚至出现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现象[4]。由于每个人的记录格式不尽相同,因此给数据统计和记录交接带来了诸多不便。实验室的设备是由各个老师申请,学校采购中心统一采购的,大部分设备信息都是由各个老师和采购中心掌握的,而实验室内部并没有做统一的整理和登记,这就导致在设备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联系到供应商进行售后维修或维护,从而耽误了实验工作进度。有时新设备到货后,出现无处可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仪器设备的摆放进行统一的规划,没有及时与实验室管理人员沟通,不但浪费时间,也影响实验室的整体美观。实验室有些大型设备使用率不高,闲置时间长[5],缺少定期的保养维护,而且能够熟练使用的人员也十分有限,在临时使用时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仪器设备是进行科学研究和验证实验的基础,管理好仪器设备是对实验安全、实验准确性和实验真实性的有效保障。仪器设备验收合格自投入使用之日起,设备管理就进入到了一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6-7]。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设计中,我们借鉴了市场上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引入SKU(stock keeping unit),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对于放置仪器的柜子和仪器设备进行系统的编号成为库位编码,将仪器设备的SKU编码与库位编码相对应,这样做不但便于查找,也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立格式统一的仪器设备电子档案,需记录仪器编号、库位号、名称、购置日期、售后电话等重要信息,利于今后查找。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借用参照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管理,都应该进行预约登记制度,不但便于管理,也能够责任落实到个人[8],保证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对仪器设备的保护。贵重设备需要进行网上申请,登记使用日期、内容、人员等,通过审批后方能使用,也便于今后上级部门对仪器使用情况的检查。仪器设备的说明书也要进行统一管理[9],随用随借,并且进行电子备档,方便多人同时查阅,也能避免因说明书丢失带来的麻烦。
3.系?y管理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能够提供实验室各种信息储存、交换和统计分析的网络化平台,实现数据网络化共享、无纸化办公、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10-11],但是目前很多实验室都没有真正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能够促进并带动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12-13]。
以前本中心的实验室只有简单的指纹门禁系统,而且并未接入网络,只能进行简单的身份认证识别,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设备、工具、资料的使用、借用记录等都是通过纸质表格记录的,不利于查找和保存。缺少有效的电子监控,实验室乱拿乱放的现象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没有实验室预约系统,实验室的使用变得比较混乱,实验室的随意使用使得管理人员无法有效进行监管。因此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由摄像头,门禁系统,设备终端控制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组成的立体化监控管理网络能够有效地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整洁及数据的统一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各个公司的ERP系统,高校的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政府部门管理系统等都是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体现,因此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是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方向。使用网络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本实验室的下一步目标(如图2)。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图书借阅和实验室的设备借用,阅览室和实验室的预约,在系统中对于学生的分类管理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货物的采购和设备采购,货物中转和设备转移,货物出库和电子元器件的领用等也都有相似之处,因此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实验室管理系统借鉴的。网络摄像头及指纹门禁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使用终端控制设备能管理和记录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14],借鉴企业的ERP系统也能够实现实验室日常办公的人员,设备记录管理。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管理系统及硬件,并与学校一卡通系统联网,就能够更加容易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管理。
关键词:职能部门;规范管理;信息化管理
管理是学校发展的一道重要关卡,如若管理不善,将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发展和规范相辅相成,设备与实验室职能部门也是如此。在大的发展和改革趋势面前,更应该规范管理,把从严治校、规范内部管理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通过信息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未来社会的优秀接班人。本文探讨了规范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设备与实验室职能部门的最优化管理。
一、规范化管理
高校设备与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就是从学校整体出发,为高校设备与实验室制订相关制度、规程、指标等,并要求其严格实施。制度建设是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规范化管理具有严肃性,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对实行规范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设备与实验室职能部门管理员应该严明纪律,廉洁自律,做到不贪污,不受贿,光明磊落。设备使用者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例如,在实验室中精密仪器不能混放,实验仪器不能带走等。只有用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和支撑才能让管理者的工作得心应手。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也无法顾及所有人,所以制度的设置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但这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的管理模式较多地注重了管理者的权威,却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和学生和谐共处、融洽协作、共同进步的事业。管理者对学生应该积极引导,而不能视学生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信息化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来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1.信息化的两面性
信息化给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学生在资料查询中能够快速在网络上找到需要的信息,但与此同时又可能被虚假的信息迷惑,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造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学生对信息具有真假辨识能力,也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教育。
2.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建立为高校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创造了机会,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范围也从有形扩大到无形,管理方法也由单一转向了多元。信息化的运用还能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在教育中的时时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步。
3.信息化对高校的影响
信息化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支柱,同时对管理机制的协调和综合效用的发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子平台可以对校内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以及单项决策到综合管理的转变。这样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高要求,实现联网共享,系统地掌握学籍、就业等基础信息,真正实现跨区域的高校管理服务。另外,还要确保信息动态准确,提高信息准确性的辨识度,并借助对数据和过程的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科学化。
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学生教育的需求积极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把学生信息储存起来,形成覆盖学生管理全方位的数据库。同时,根据这些数据建立数据分析、监测、管理等流程,使高校档案部门充分掌握学生各个层面的信息。如学籍管理、学生选课等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撑才能够做到。
除此之外,通过有效存储管理过程的数据,也使管理更加透明化,增强了管理的规范性。但需要注意,虽然现在信息化普遍,但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中还存在着高校间公共的教育资源覆盖不全面的现象。师资力量强大的名校资源多,而二、三线城市教育信息资源储备较少。如何解决信息交流不对等的问题,仍然是今后需要探索的地方。
三、总结
规范化和信息化相辅相成,都是为了用共同的发展理念和价值理念凝聚人心,创造一个师生互相信任、理解,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规范化让学生遵守制度,养成良好习惯,信息化让教师系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建造美好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徐浩.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共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2]袁晓明.浅论高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38-140,160.
[3]甘露璐.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Goremark提出,其核心概念可以总结为:“运用数码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通过各种类型的通讯传播渠道等,配合家用PC设备、移动电话、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面向无特定用户提供各种类型信息服务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在信息化大潮中形成的新的别具一格的媒体形式,如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数字化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移动网络、数字电视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属于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主要以数字技术形式出现,传播过程中常常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融了介质之间、地域之间、受众之间的界限[3]。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4个典型特征。
1.1信息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
信息传播内容的层出不穷可以看作是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最重要变化之一。对于用户而言,新媒体门槛较低,具有基础性知识的人均能够成为新媒体的使用者。用户使用新媒体时会产生更多独特的内容。原因在于,随着互联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希望借助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相应地创作内容就比较新颖和前卫。此外,有些人希望自己创作的内容具有个性,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期待成为某一方面的公众人物。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主播行为就是最好的反映。
1.2信息的个性化定制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受众只能是无指定的社会大众。同时,信息受众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然而,新媒体却能够有效地将信息传播受众按照传播的目的进行精细化划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4]。另一方面,信息受众也可以采用新媒体途径实现自身所需信息的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的双方都可以在新媒体条件下更加精确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1.3信息的多途径流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不再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定义,新媒体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受众。有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传递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筛选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同时用户也可以成为信息传递的主体,面向其他用户或群体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构成信息的多途径流动[5]。
1.4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从传统媒体作品的方式来看,往往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保证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性,避免由于时间因素而延迟内容的上传和展示,然而这样一来,信息的传递往往要受到设定计划的限制,而缺乏实时性和实效性。相比之下,使用新媒体技术信息,具有很强的实时性,不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效果。
2新媒体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作为全社会信息传播的节点之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媒体环境及其基本特征的影响,其信息化管理模式更是首当其冲。
2.1馆藏资源主体的改变
长期以来,人们查阅书籍时普遍使用的是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中使用纸质文献向用户提供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引入图书馆,将纸质图书通过格式转换形成电子资源存储在光盘、储存器等介质中,这些数据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声、图、像的全方位展示,构建成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图书馆。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用户可以使用新媒体设备对所需资源进行检索,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查阅到资料,而且形式多样,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保证阅读的生动性。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来说,数字化图书馆在基础运行方式、服务形式以及工作重心等角度进行了全新的架构。
2.2信息服务方式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就是将很多纸质图书收纳到一个固定的区域中,并进行合理的整序排列,在特定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供使用。但是,对于使用新媒体技术建立起来的数字图书馆来说,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不同性质和内容的电子图书资源存储在网络平台中,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区域随时查阅图书资源,不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读者使用提供便利。
2.3馆员工作方向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员的任务就是将采集的纸质书籍通过加工整序排列上架,以方便读者检索利用扮演着一个被动的信息存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将相应的电子数据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存储在网络平台中,从而提高了用户的查阅速度和效率。由此来看,数字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职责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由被动储存者和管理者变为主动的传播者和服务者,并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及时向用户推荐相应的图书资源,达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目的。
2.4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评价方式的改变
以往在对传统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进行评价时,其中一个主要指标就是以纸质图书量为核心,包括图书馆库藏多少、使用量多少以及新增图书多少等要素。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这一评价方式和指标已不完全适用,应当增加电子资源存储量、电子资源质量、用户需求量以及用户实际利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通过电子技术可以实时记录相应的数字变化,进一步提升评价的效率。
3融入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优势
3.1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
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满足。由传统纸质图书向电子化、网络化资源进行转变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自身寻求创新的结果。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为了满足更多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不断的添加和更新,以保证图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注重网络平台的维护和及时更新,只有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进行实时更新,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为社会提供知识资源的职能。
3.2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信、微博、QQ等信息传递工具可以拉近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这些信息传递工具带来各种最新媒体功能的实现,如视频聊天、在线图片传输等,更进一步丰富了用户的生活,而且使情感表达更具信息基础。用户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传递工具在交流中表达自我感受,并与他人分享自身收藏的信息化知识和知识积累的经验。出于用户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使用这些信息传递工具进行沟通交流成为一种时尚追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QQ群等,可以使面向用户的信息推介和服务更具时尚之感,也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尤其为在校大学生及青年教师所认可[7]。
3.3信息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教育体系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保证资源的共享,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创新,建立更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数字图书馆,不仅要将本校图书馆内资源进行电子化转化,也要和其他学校电子阅读平台进行有效关联,建立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数字教学平台。信息化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不但便于高校师生及时有效获取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也便于师生通过数字资源平台互动交流,知识共享。
3.4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效果进一步凸显
信息化图书资源平台的建立能够将馆藏资源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实时传输、查阅和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高校信息化服务体系中搭建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平台,可以有效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实现不同性质不同区域图书资源的传输和使用。同时,数字资源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图书馆藏书资源在不同教学相关部门之间的平行分配,对于不同教学相关部门的建设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新媒体时代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4.1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就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数字综合化服务环境和服务平台。就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向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最新数字化技术的引进[8]。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避免信息决策的冗余、重复和不对称,从而降低和减少决策的风险,可更为直接地满足读者即时即地的需求,进而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体现服务的技术人文化特点。另一方面,鉴于当下国内图书馆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的设计漏洞以及平台模块过于松散的现状,必须加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内部资源模块在操作使用方面的协调一致,从而使各个模块在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便于读者使用,进而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利用率。
4.2推动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智库”发展
当前,越来越多的用户依托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和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而聚集在一起,构建了专业化的网络虚拟知识互助“智库圈”。在这一“智库圈”平台上,用户可以自由地对当今社会的各领域、各学科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实现了信息的进一步集散和传播。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动向,引导式地组织开展网络虚拟知识互助“智库圈”的建设,从而推动超越传统媒体、智库的新型知识传播模式的发展[9]。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自媒体智库”来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共时性”信息需求,从而打破信息传递的壁垒;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媒体智库”的信息汇集优势,开展专题化讨论,从而丰富馆藏学术资源的内容。
4.3实现信息推动的个性化体现和实效反馈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建立之后,要着力于实现对丰富资源的有效运用,可以使用官方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推介。首先,高校图书馆在推送信息资源时要以灵活的、时尚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以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风格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其次,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搜集用户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用户的阅读需求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定向推送,从而使信息的传递有的放矢。最后,要注重使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工具的统计功能,对用户的使用量进行统计和阶段性分析,及时更新信息推送的内容和方式。
4.4注重读者的参与体验
在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中,读者往往是以被服务对象的身份参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流。而现实情况是,更多的读者更加期盼能够参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仅仅作为被服务的对象[10]。原因在于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参与高校图书馆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自我意识的表达与满足。高校图书馆基于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所推出的大部分服务功能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是否能够加入读者体验元素非常重要。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主页设置“我的书斋”服务功能,读者不仅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文献资料上传至数字资源库,而且还可以对其他用户所上传的文献资源进行评价和标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的来源渠道,而且促进了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使得读者在与其他读者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
5结语
一、高职院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
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方面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缺乏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普遍认为只要保证学校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可以了。部分学校领导忽视了对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革新,单纯地认为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只是将传统人工工作方法转化为计算机工作方式,忽略了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模式真正的含义,并且觉得信息化管理模式并不会产生很大的作用,这一观念严重阻碍了人事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1]。
(二)缺乏信息化人事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从学生个人档案、学习资料、课程安排、生活管理到教师的个人档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安排等,这些内容繁琐复杂,工作量巨大,如此繁杂而庞大的工作量对人事工作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就必须要具备一套科学、有效、完善的信息化人事管理制度作为管理基础。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人事管理制度缺乏的问题,在信息化人事管理制度上缺乏可行性的章程,使得管理者工作定位不明、工作目标缺乏,很多工作无据可依。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人事管理上工作流程混乱、无章可循,内部工作细节不精确,最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2]。
(三)人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人员作为这项工作的首要执行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善于将学校的人事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然而,从当前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这些管理人员大都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信息管理方面能力的缺乏,对于数据库、网页制作、编程等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极度缺乏。此外,当前的人事管理人员并没有花时间提升自身的能力,其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对策
(一)革新管理观念
要想彻底改革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从人的思想层面上着手,全面革新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人事管理方面的观念,引导他们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从而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运用对提高学校人事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将观念改革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外,在革新管理观念的基础上,要强化对信息化技术、互联网及人事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和重要作用,使人们接受新的工作方法和新的工作技术,从而确保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切实推进[3]。
(二)完善人事管理信息化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做好任何事的基础,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学校首先要将人事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工作权限及工作方法等逐一明确,并且熟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技术维护、内容建设、审查批准等内部管理工作的流程,将工作岗位职责明确落实,确立岗位负责制。在工作方法上,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按章办事,确立认识管理时间制度,从而保证各方面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事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管理人员能力的大小,学校要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并帮助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培养专业水平高、知识过硬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拔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并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二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提供管理者培训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如举办讲座、进修等;三是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与校外企业和高校做好技术交流学习工作[4]。
三、结语
在互联网信息化全面革新的新形势下,为了改变传统人事管理方面的弊端,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完善信息化建设,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全方位的角度逐步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贾蓉 吴文星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水涓.高职院校人事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14):125-127,132.
[2]陈利红.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现状及信息化建设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9-130.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财务管理;创新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过程之中,只有不断的融入信息化管理这一理念,并且加大对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管理力度。但是现阶段许多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严重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效果。这也就要求相关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信息化这一环境下,对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从而有效的提升当今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一、信息化时代中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过程中的问题
1.缺乏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许多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不够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力度,并且无法很好的构建出一个财务管理的目标与管理体制,这样就使得整个高校的财务管理环节呈现出一个混乱的管理局面。而且许多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去构建一个专门的财务数据库,这样也就严重的影响了整个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
2.预算管理缺乏合理性
一些高校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着两类预算采用一种预算方式的现象,其整体的财务管理也呈现出缺乏科学化这一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很多高校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无法很好的进行资金效益的科学化评价,并使得整个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有序的开展下去。
3.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安全性
一些高校在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去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保护机制,这就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财务信息泄露等问题,并会给该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也就要求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充分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并达到最佳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状态。
二、信息化环境中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策略
1.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了能够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相关高校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去注重建构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而在该系统的额建构与完善过程中,高校应当充分的考虑到自身的财务实际状况、财务管理的目标等因素,来达到一个科学、安全的财务管理状态。而在建立了一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下,为了充分的保障该高校的财务管理安全,就需要在该系统的操控过程中充分的强调用户授权管理技术等各种信息安全技术,来构建出一个安全的财务系统运行空间。而且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充分的强调对科学化规章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样就能够帮助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章程可以参考,并达到一种科学的财务管理状态。此外,在该过程之中还应当加大对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状态的监管力度,并对系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2.完善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互动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就需要高校在开展相关的实践管理工作中,能够成功财务信息的管理现状以及财务管理需求这两方面出发,来对该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来构建出一些近期的财务管理目标与长期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且在进行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过程中,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也应当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充分完善其互动机制,并且可以借助于校园网、微博等平台,来为高校中的财务管理部门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并使得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好的互动情况。而借助于良好互动体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实现财务信息及时的与高校共享,并借此得到一个最佳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状态,并能够充分的满足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在进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高校还应当充分的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来构建出一个网络在线的财务管理方式,来有效的提升该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
3.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体系
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为了打造出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模式,就需要高校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这也就需要高校先改进财务人员的管理方式。比如,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安排财务人员去参加一个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并需要在培训的过程之中充分的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并需要引导这些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借助于一些信息化技术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管理质量。此外,高校还应当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创新过程中,注重财务信息的数据,完善管理原则,并借此来有效调整整个财务资料的丢失概率,从而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的准确性。
三、结束语
我国许多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严重制约了该高校的财务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这也就要求相关高校必须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之中,并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加强整个高校的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并能够促进该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元靖.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2).
[2]聂敏; 张秀英; 杨智等.互联网+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6(06).
[关键词] 信息化;高职;教学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和完善,为各个地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效支撑。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就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提出了发展目标,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办学效率的优化再一次得到重申。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实践性,强调毕业生的综合技能型素质教育,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对接程度都会影响到产业人才任用的效率。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在“十三五”教育规划环节中,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将信息化思想的内涵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步骤。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排头军。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果对我国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变革产生着较直接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不断应用了网络化、立体化等方法,更加重视人性化管理,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管理中转变角色,以人为本,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打造更加开放的教学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投身高职教育领域,与教育主体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互聘互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蓄水池,为高职教育的思路改革提供了新鲜营养。在信息化视野中,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个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思路的优化,打造适合人才培养的教育管理平台,成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优化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以及促进人才与岗位对接,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和信息化管理方法及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合理利用教学信息,开通信息沟通的多层次通道,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科学配置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现代化教育管理过程。
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教学资料的统计思路和方法,合理分配了教育资源,提升了资源共享效率,减少了教育管理投入,更加全面、完善和深入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统筹和安排,对教学管理的过程进行了改变,以多元化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对促进现代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效果,同时,因为在管理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缩短了管理渠道,促进了教学互动和教学信息的沟通,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管理过程,教学管理需要共享资源,同时具备监督、评价、随访、交流等功能,需要做到公开化、同步化和双向化。因此,教学管理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对教学信息管理的效率、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互动,以及开放课堂、学科建设都能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学信息化的推进,能够对教学管理的模式和教学管理的平台进行有效的变革,促进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思维的深入落实,拓宽教学管理的思路和范围,提升数字化教学的普及程度,实现更加民主和精细的教学管理新格局。
教学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打造更加广泛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零散的教育信息,改进管理模式,实现实时反馈、数据分析、网络课程和课后管理、企业实践管理等内容,减轻教学管理负担,实现教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在教学管理的资料留存、无纸化、简易化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
(一)注重技能教育,提升技能教学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在学生来源、毕业生需求、学科建设和教学重点等方面都有所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既要注重基本教学管理,又要注重实践教学管理的效率。基本教学管理主要是配合日常教学,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管理中注重教学资料的共享、课外作业的信息化和实时反馈。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对传统基础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学校和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了学生的教学过程,而这些教学的效果跟踪、课外作业评价、教师课堂设计的优秀样例共享等内容,还需要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跟进,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学生课后自学效率的提升,打通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κ导教学而言,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渐增加,这给实践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教学场所多变,任务复杂,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教师与企业辅导人员的对接方面,也存在着对接问题。这就需要现代化教学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二)打造信息平台,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逐年增加,同时,人力资源供给又出现结构性过剩。产业需求的是综合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信息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自我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教学管理中,以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学生仅仅具备查询功能,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样化,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和选择差别较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造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教学管理部门积极引导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双向的投入和反馈,更加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信息,接收学生的即时反馈,对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毕业生去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管理。这种信息化平台能够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性化的引导。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较快,在教育部对技能型综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各个地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因为信息化建设和改革的滞后,大量优秀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仍然存在不足。
(一)教学管理方法过于简单,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是教学管理环节却仍然保留着传统简单的手段,用单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所有学生的管理,这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不同步,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作业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资料检查等方面,仍然保留传统的标准,这让对学生进行考试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部分课程,无法进行更加科学、更加有针对性的学生实践成绩的评价。高职学生需要更早、更快的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多的进行实践环节的尝试,在实践成绩评价、实践信息通道的打造方面,教学管理的步伐有些滞后。
(二)高职教学管理应该给企业教师更多的用武之地
高职教育的主体多元化,不仅仅包括在校教师,还包括很多合作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技师和艺术工匠等。在现有的高职教学管理中,对这部分教师仍然采取普通教师的管理模式,在信息录入中,采集信息的方式较为固定,对真正有用信息的录入却缺乏标准。同时,企业教师的成长是动态多变的,在教学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这部分教师的需求,导致很多实践环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只能到企业现场才能掌握相关教育资源。因此,应该针对企业实践环节,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岗位通道,让学生与企业教师能够产生更多更快的互动。高职教育要求活学活用、学有所用,教学管理不再是静态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嵌入产业、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去。
(三)优秀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推广仍然存在欠缺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果非常丰富,其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地域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中反响良好,甚至产生了大量的成功创业者。这些创业者的优秀样例,以及在教学改革中的优秀成果,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进行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这些优秀教学成果的展示多半集中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在日常教学管理,面向大量普通学生的示范和普及、引领方面还存在欠缺。教学改革的课程样例、解说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平台还没有完善,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少。APP终端的优势没有建立和发挥起来,这导致很多有思想、有热情的师生无法实时吸收最好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新要求
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首先实现所有教学信息,尤其是实践教学信息的充分公开和互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综合实践技能的要求,实现教学信息的充分交流,互通有无,及时了解社会岗位需求,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不断修正和更新。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一套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师资介绍、考勤系统,同时,提供更多的岗位实践模式和前景。各个高职院校可以自主开发个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根据各种合作实训基地的现状和具体要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实时完善,这种实践体系还要实现与日常普通教学的一体化,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科技化、管理体系扁平化和管理方式开放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高职院校充分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不同生源的学生就业偏好、不同学科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科建设。在教学体系建设中,更加突出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程度,同时重视管理者的操作便利性,重塑教学管理者与高校师生之间的互动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建设、多方交流、观念认可和协调的过程。给师生更多的发表意见和想法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学生思想的了解、就业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模式的引导、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高职教育信息化,要求突破以校园为界限的教育管理智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也突破校园的界限,以就业和社会服务为目标,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与产业之间的教师互聘、调研数据互通,项目的实时,以及学生教学的环节的真实化等。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应该打造学校与社会的高速通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管理的落脚点放置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技能大赛、考证考级等方面,增加多元教学和演示、体验等环节。
五、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一)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调整
信息化的应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加快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加速了信息双向流动,有效提升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学工作的繁琐性和压力。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结构应该根据信息化的程度进行调整。根据信息化的工作新流程,重新设置岗位职责,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主体、实践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管理机构的调整,实现扁平化组织结构,在功能上与信息化相互匹配,以信息处理为核心,设置专有岗位。教学管理队伍是整个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队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优化,首先要打造专业的管理队伍。应该大力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吸纳更多具备信息化水平的管理人员,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标准,让信息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积极进行角色转变,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者和参与人。
(二)实践教育管理平台的打造
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育。在高职教育的订单培养、定岗实习、工学交替等重要的实践环节,存在很多因为管理不善导致的问题。因此,教育信息化应该重点打造实践教育管理平台。各个高职院校针对实践教学出台了各种管理方法,也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多种改革。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实践教学管理的跟踪、评价和监督仍然以各种纸质填写的实践日志和教学记录为主,无法实现实时的互动和信息共享,造成的了管理的实效性下降。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普及,微信、微博等“微”渠道也连接着每个人,在教学管理层面上,如何更多的引入D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实时调用,多元评价,既能够让实践环节具备可视性和参考性,又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共享。高职院校应该深入落实“互联网+教学管理”,打造实践信息平台。
(三)增强教学信息管理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缩短学校与岗位的衔接实践,因此,在信息化视野下,应该增强教学信息管理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教学管理的功能应该进一步拓展,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和信息收集,更多的是给学生和教师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学习、互通有无的园地。教师借助教学管理体系,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了解教学过程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响。学生借助教学信息管理,能够直接与任课教师进行专业交流和对话,成立项目小组等。教学管理应该是更加开放的,吸纳社会发展和产业信息的综合性管理,提供更多样的互动环节和项目,解决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的困惑,多方采纳意见,毕业生也能通过教学管理体系,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在校学生和老师,既是解决问题的环节,又是学生积极讨论、参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EB/OL]. http: // jyb. cn / info / jyzck / 2012 06 / t 2012 06 13 _ 498255 _ 2. html, 2016-07-27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基本框架[EB/OL]. http: // edu. cn / ry _ 6523 / 2011 02 17 / t 2011 02 17 _ 578388 _ 1. shtml, 2016-07-27
[3]林徐,孙晓华.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网络,2013(7):59-60
[4]沈大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大学,2008(4):38-41
[5]林徐润,孙晓华.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J].中国教育网络,2013(7):59-60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学习形式
一、教育信息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现代的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是为社会提供人才,为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社会的大条件下,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信息化代表着信息技术的高度运用,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发生转变的过程,同时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以此可得知,教育信息化是指将教学信息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项要素,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学数据的空间平台,通过空间平台这个载体,使得教学信息的高度共享,能够通过该项技术,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成教育发生转变,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当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本身的关键则是人才的质量。从源头抓起,这就要求能够教育培养出信息社会的高技术新型人才,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运转、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也需要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与应用在教育领域,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信息社会的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学信息化是可以以电子教材代替纸质教材,在网上实现教学等功能,能够更加的省力,提高教学的效率。但不要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来代替教师授课,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指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注入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利用现代的科技信息技术,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重在推进信息计算与高等教育的高度融合,重在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三、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
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高等职业院校应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空间平台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发展建设:第一,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第三,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第四,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虽然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规划中提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设要求,但能够把这四个方面很好的做到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提供信息化的环境是前提,更主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参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化空间平台中的参加主体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机构,而这当中我认为想实现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化空间平台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式。
四、高职院校学生利用空间平台学习形式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能够反映教育情况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中心就是学生,而其成功实施的前提即学生的生命质量,而教育信息化需要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主动学习,这需要利用空间平台这个载体有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摆脱被动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思维活跃的创新型人才。
(一)虚拟课堂式。教师在空间平台中分享课程信息资源,如课程标准、教案、PPT等教学用的资料,这可以使得教师之间达到一个资源共享,相互借鉴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上课时、上课后深刻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虚拟课堂就是可通过互联网向学生授课,一个教师面对的不只是几十个或几百个的学生,有可能是成千上万个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事先分享的教案、PPT进行上课,而且上课的视频可录制下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二)平台互动式。空间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生之间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企业与学生交流、企业与教师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像老师进行提问,可以通过弹出窗口的形式交流,窗口中有学生的信息和问题的内容,是学生可课下自主学习有了依靠。学生也可以像平台中企业的老师提出一些实践中的问题和企业对学生要求条件的问题。通过互动交流,可以使学生更了解专业基础知识、也可以使高职学生更了解企业实践中知识的运用和就业的相关信息,让多方共同了解、共同进步。
(三)虚拟场景式。在空间平台中应最好提供专业知识模拟场景的版块。现在很多软件公司都开发有模拟实践的软件系统,应把这些软件系统切入到该空间平台中去。比如会计专业的高职学生,主要是要求毕业后能够面向企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报税等相关会计活动。那么学生在空间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后可以通过场景进行实际操作演练,了解报税的场景和流程,为以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2. 3;教育部
【关键词】大学 实验室 信息化建设
1 信息技术下的大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纵观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发展历程,一般将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内涵概括为:以现代先进管理理念为指导,依托信息技术,融合实验各要素和实验服务水平支撑力,从而提高试验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科研效率的管理方法。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上述实验各要素的融合、渗透和创新,也是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要找到各个实验各要素的动态平衡点,从而适应不同学校、专业的具体应用。
根据各高校实验室教学要求和专业设置不同,各学校都对实验室赋以本校的发展特色。但是笼统而言,大学实验室的教学主要功能为以下几点:
1.1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实验教学作为工程类学习的重要项目,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了实验报告的提交、批阅、反馈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后,不但可以尽量简化实验的管理流程,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同时,实验室信息化的管理还大大的节省了纸制品的消耗。保证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更加环保、高效。
1.2 网络仿真的应用
目前,网络仿真实验室已经在各高校普及开来。就网络仿真实验室的性能来看,其具有普通类型实验室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仿真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有效避免大量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使用,节省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经费,其次,网络仿真实验室利用集成的flash插件技术,建立了系统远程服务器,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动态的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自身实验过程的情况的掌握。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抓紧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这对于实验室信息化的建设也成为了发展的机会。当前,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实验室的设备、软件和试验项目的管理,逐步推动实验室各项信息的公开化,从而尽可能的满足学校师生发展的需要。
2 大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基本跟随现代信息技术的步伐,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工作也各具特色,不少方面还是成绩骄人的。据大多数的高校实验室都建立了有线或WLAN 局域网,有的实验室设备配置已经很高端,诸多实验室依据自身的需求开发了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拥有专专职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人员,实验室信息化的普遍应用发挥着其自身的现实价值。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不容小觑,概括如下:
2.1 现有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费效比较低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高性能、高标配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方便实验者的实践效应,提高实验者的学习创新能力,发挥其科研效能,但时下诸多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多处于实验数据保存、实验任务、教学计划安排的基本系统应用层次上,其深层次的管理功能、决策服务支持以及管理数据挖掘都没有实施,个性化、知识化、因事而宜的管理系统较少,功能单一的模仿系统不能真正发挥实验室应有的效用,管理系统的诸多模块形同虚设。
2.2 校级资源孤岛现象突出,信息共享不能深度实现
各高校都建立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即使在本校也有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存在,校级、校内雷同实验室之间的资源共享少,好的实验室管理经验总结以及自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交流较少,或许是管理方各因成绩和利益有别,其主观上缺乏传授经验的积极性,共享成果的主动性较低,闭门造车的意识严重影响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进程。
3 加强大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大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就需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在实验室建设之初,实验的管理人员以及各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本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制定上要坚实集中讨论的原则,积极的汲取各参加者的建议,对内容进行反复的斟酌推敲从而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因为人员的集体参与及讨论也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在增强人员对制度的认同感,将有利于后期制度的推行及落实。同时在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两者相互补充不足,相互成长共同完善。根据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的建设,将有效的建成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也使得后期的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有章可循,避免发展的盲目性,也使每位职员的职责更加的明确,从而为实验室的高校运转提供可靠的制度的保障。
3.2 加强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厚、技术能力强、素质高的实践性教学队伍。在实验室的建设之初,可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求以及实验室发展的侧重来招聘一些符合其发展的并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些退休的老员工,于此同时也需要招聘一些具备良好素质、学习时间能力强的新员工,建设新老结合的实验师资队伍,从而共同的为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发光发热。
4 小结
高校大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能有效改变实验室传统的管理的繁杂,减轻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因此,在高校的大学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促进其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海燕,刘昭.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7-374.
[2]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3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