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含有梨花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济南周边的春季赏花线路很多,不管是自驾车出游还是徒步踏青,甚至骑自行车出行,都很方便。
迎春花
迎春花又名金腰带,属木犀科,半常绿灌木。主要分布在华北、辽宁、陕西、山东等省。因为早春2-3月开花,故名迎春花,被称为“春天的使者”。白居易在《玩迎春花赠杨郎中》一诗中这样赞美迎春花: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恁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迎春花的盛花期在2月底至3月底,遍布济南南部山区。被称为泉城后花园的南部山区,以石灰岩山地为多。不论是近郊的乡义寺、龙洞、黄石崖,还是远郊的梯子山、千条沟都可观赏。
杏花
杏花,因春而发,春尽而逝,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的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漂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蒙蒙灰暗,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唐代诗人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就通过对比杏花和幽竹来抒发自己的人生志趣。“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如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杏花的盛花期在3月中旬,在济南南部山区的林果种植带分布较多,尤以长清区张夏镇焦台村至于家盘村一带较为集中,每年3月中旬当地举办杏花节。自驾车经104国道张夏转经莲台山景区路口前往,也可经仲宫-高而-诗庄前往;在济南长途汽车站乘济南至泰安的客车到莲台山下车转乘旅游专车可进山游览;也可在青龙山客运站乘济南至诗庄的客车直达风景区;喜欢徒步的朋友可以从四道沟(卧虎山滑雪场往西南翻过天马寨山口)到于家盘村。
桃花
桃花总是随处可见于乡村。她的普通与平凡来自于桃树的绝对民间性。不管天南地北,不讲气候土质,只要与民间百姓一同落地就能生根、开花和结果。因此,即便再孤寂和再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一树桃花开放,就会有袅袅的炊烟升起。桃花就是这样陪伴着人间百姓走过了数千年。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一树桃花的美丽之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外桃花还纷纷开放在唐诗宋词以及历朝历代的众多美文天地里。杜甫的“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王维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以及李贺的“桃花乱落红如雨”等等歌颂桃花的诗句,今天读起来还是四个字:妙不可言。而晋代的陶渊明则干脆在其《桃花源记》中幻化了一个世外桃园的理想乐土。即便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当现代游子引发思乡和归乡之情时,也常常借桃花以寄情。歌唱家蒋大为的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常让今天的许多听众产生共鸣而动容。
桃花的盛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按不同品种略有先后,在济南南部山区的林果种植带分布较多。历城区彩石镇玉龙村的玉龙雪桃盛开于3月底,自驾车沿经十东路到彩石路口右转过狼猫山水库大坝,经大龙堂往东即可,或乘3路历城公交车前往。顺便可以游览仙人堂或虎门空心山。
肥城十万亩桃园,盛花期在4月中旬,自驾车经泰安转肥城或长清、马山、老城到肥城转桃园镇,全程140公里。也可在济南各长途客运站乘长途客车到肥城转乘短线车。
连翘
连翘又称黄金条、黄寿丹,属木器科落叶丛生灌木。连翘株高八至九尺,茎丛生直立,枝条开展而下垂,节间中空,节部有木髓。三四月先花后叶,花可开至五月。花一至数朵腋生,花冠金黄色,长约半寸余,花冠内有橘红色条纹。
连翘药用部分主要是果实。它的果壳,即“羚翘解毒丸”中的“翘”,含有连翘酚、香豆精、齐墩果酸、皂甙、维生素P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排脓等功效。
连翘花的盛花期在4至5月初,多生长于济南南部花岗岩结构深山区,以梯子山和泰山最为集中,花型如迎春但较大,色嫩黄。自驾车经西营、降甘到梯子山村,徒步登山观赏。或乘65路公交车、12路历城公交车到西营租面的前往。泰山连翘集中带在樱桃园-腰边-龙角山,岜山至北猎石屋一带,或玉泉寺-老平台途中,均需徒步进山。
梨花
梨花有花团锦簇、洁白如雪的壮观,有随风飘零、满目破碎的凄凉,也有沐浴朗月、临溪绽放的高洁……凡此种种,千姿百态,意趣万千,构成了一个充满奇情异彩的世界。一树梨花,一段风月,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处客栈,每一座庭院,每一条小溪,每一缕春风,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颗心灵,就那么静静地凝固在梨花的意境里。梨花也开在唐诗宋词里,一千年过去了,又一千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候你的到来,等你来静静地聆听,细细地品味……
梨花的盛花期在4月上旬,广泛分布于济南南部山区,重点在仲宫镇南,西起卧虎山水库南岸东到锦绣川水库一线,以太甲山、透明山之阴最为集中,距济南市区20公里,自驾车很方便。乘88、65、67路公交车可达。
暗香透春杜鹃花
杜鹃花有“花中西施”之称。白居易曾赞它“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艳山红,为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我国有650多种,大部分生长在西南部的高山地区。杜鹃花为常绿直立小乔木或大灌木,高1-5米,主要在春季开花,花开季节,千姿百态的花朵挂满枝头,五彩缤纷,艳丽可爱,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杜鹃花的盛花期在5月上中旬,品种为灌木小叶迎红杜鹃,在泰山北侧固顶山药山一带多见集中生长。
刺槐花
一.移步换景
景物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变化,即以行踪为线索串连一系列景物的艺术,可称为移步换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所作。诗题中有“春行”(此处之“行”,非表歌行体的“琵琶行”之“行”,此处为“行走”之意)二字,所以除去首联两句分别点明钱塘湖与春天,尾联两句抒发感叹――最留恋湖东白沙堤一带景色以外,中间四句着重写“春行”之所见:
首先写的是天气暖和了,几处树上都有了黄莺清脆的歌声。“几处”二字,表明诗人在一边走一边数的状态,神情毕肖。接着写,再往前走,又看到燕子衔泥飞来飞去。“谁家”二字很有神韵,似乎看到作者在停下脚步搜寻燕字的来龙去脉了。上面颔联的两句写仰视。下面颈联写俯视:越往前走,花儿越多,多得使人眼花缭乱;而地上的青草绿茸茸的,不长不短,当马儿走过时,刚好淹没了马蹄。“渐欲”,正是缓缓行进时的特殊感受,“才能”则是行进中心里的掂量。
这四句诗,运用“移步换景”的艺术,以行踪为线索,把境界一步一步向前开拓,使人感受到诗人正在边走边欣赏景色。从而创造出“春行”的意境,表达了早春之美给予诗人融和愉悦的感受。
如果说《钱塘湖春行》只有中间四句是“移步换景”的话,那么,刘的《阙题》则句句用了此法: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行踪,领略沿途的景物吧:
一开始就已踏上了高山之上白云尽处通往一座别墅的小路,而伴随山路的是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是繁花盛草,显示出盎然春意。这春意伴随着溪水悠远绵长,给了诗人边走边欣赏美景的机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至”与“随”,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同时,也暗示诗人正在漫步中,“时有”正是漫步赏花的独特体会。落花漂在水中,水也散发香气。一路行走,一路观赏,不知不觉,山中别墅已近在眼前:面向山路的是“闲门”,何其僻静;走进院中,柳条拂地,何其幽雅!原来,这就是主人的“读书堂”。尾联进一步抒写别墅的光景:即使是白天,这里也有着深山密林的清幽,连衣服上也映着清幽的山色。
全诗句句写景,又句句有人,有人的行动。景物的变化随行踪而变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移时换景
诗中根据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即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串连不同景物的组合艺术称为“移时换景”。如宋代道潜的七绝《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从阴雨逐步转晴的变化过程。全诗四句四景,分别表现阴雨、风起、风停和浮云将散未散透出阳光的景象,烘托出江上秋夜由昏暗渐入静谧的过程。在时间推移过程中,最能表现变化的景物是云和风。“雨暗”之“暗”实际指乌云阴沉,最后变成“浮云”,表明乌云被风吹散了,天气将要转晴;风开始很小,只凭“井梧翻叶”才能判断起了风。诗中省去了风越吹越大的描写,只写“夜半风吹断”。根据经验,一定是呼呼大风停下来才听得出风歇。诗人很准确地抓住不同时刻的景物特征,写得层次分明。
运用这种技巧,还可以概括人的一生的感受,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间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为宋元更替时的作者,晚年回忆他年轻时,中过进士的短暂欢娱,然后就是宋亡后的战乱中长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直到晚年的极端孤寂和无可奈何。全词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表现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场景。少年时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个歌楼内景使人联想到青春与欢乐,含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之意。到了壮年,则是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孤雁哀鸣的江舟秋雨图。这正是作者在兵荒马乱中漂泊四方的遭遇的一个横截面。最后一幅图画是写当前的老年处境的。一位白发老人在僧庐之下万念皆灰、无可奈何,任凭阶前雨声点点滴滴捱到天亮。这是作者在江山易主以后孤寂到极点、痛苦到极点的生动写照。通观全词,作者通过少年至壮年至晚年的时间推移展现的三幅画面的关系是:第一幅是第二、三幅图的反衬,第二幅为第三幅的陪衬。这与《江上秋夜》四景之间的连贯关系大不相同。
三.移视换景
诗词中通过视角或视线的转换描写不同景物的艺术称为“移视换景”。运用这种艺术,可使笔下的景物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内或外,从而全方位地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如白居易的《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本诗以题目中的“望”字串连起七处景物,集中而全面地描绘了杭州春日景色。首联写登楼远望城外东南雄伟壮丽的景色:旭日升腾,霞光灿烂;钱塘江水,澎湃奔流;护江长堤,银光闪耀。颔联把视角从城外转到城内:描写了杭州城内曾助吴灭楚、越却反为吴王所杀的伍子胥之庙和杭州名妓苏小小曾住过的秦楼楚馆。上联还借助“涛声夜入”的想象以突出伍员壮烈的阳刚之美,下联以门前之柳衬托繁华杭州的阴柔之美。颈联仍写城内近景:游人沽饮,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招展;红袖翻飞,彩绫绮丽。杭州素称丝绸之乡,这一描写,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杭州特点。尾联把目光投向远处,描写了最能体现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和烟柳葱茏、春草芊绵的白堤景色。诗中借助视角的转换,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层次井然又错落有致地把杭州春色表现得妩媚无比。
除状春外,描写冬景也有用这种技巧的,如孟郊的《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此诗也是以“望”字领起全诗。第一句写俯视:洛阳桥下刚刚结冰,可见是初冬。第二句写平视:洛阳道路上无人行走了。第三句写近观:榆树柳树已叶落枝残,伴随着悄无人声的楼台亭阁。第四句大笔一转,把视线由近推向远方:一轮皎月之下,遥远的嵩山白雪皑皑,使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回过头来看,虽然运用了俯视转平视,近观转远眺的“移视换 景”艺术,但笔下之景却有着主次之别,照应之脉。前三景为次,后一景为主,前面的萧疏枯寂是为了衬托最后的明月雪山的开阔明亮。而“冰初结”意指寒冷至极,从而导致“人行绝”、“榆柳萧疏”也导致“楼阁闲”。“楼阁闲”又同“人行绝”相照应;而“榆柳萧疏”,没有繁枝密叶挡住,才可能借助月光“直见嵩山雪”,可见也是照应关系。在此衬托与照应之下,明月与白雪所象征的作者的冰清玉洁的襟怀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四.易觉换景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觉随着运用感官之不同而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类型。诗人通过改变人的感觉类型而写出各种不同景物的艺术可称为“易觉换景”(这里的“易觉”,不同于表通感修辞格的“移觉”)。成功运用“易觉换景”的艺术,可以使读者对所描述的景物感同身受,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如王建的《江馆》: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这首五言绝句,是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的素描。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写出对江馆夜市不一般的感受。
从末句“夜”来看,写的是夜晚的集市。除第三句交代客馆临市这一可作全诗枢纽的环境特点以外,其余三句都是运用易觉换景的艺术写的。“水面细风生”,既然是夜市,“风”是看不到的,尤其是使水波微兴的“细风”是不可能诉诸视觉的,只有触觉才能感受得到那种微风带来的凉意和,从而为全诗定下了轻柔的基调。“菱歌慢慢声”,是转从听觉来写景。既是“菱歌”,当然与上句的“水面”有关,但因在暗夜,不大可能下水,故当是采菱女在集市里清唱。“慢慢声”表现菱歌的舒缓悠扬,从而描绘出江馆夜市特有的风情。第四句写视觉:“灯火夜妆明。”一个“明”字一箭双雕:一指灯火把夜市照明,二指在灯火照耀下赶集的盛妆女子的明艳出众。全诗借助感觉类型的变化,从正面写出对江边夜市的欣喜而又悠闲的独特感受。还有运用“易觉换景”艺术从侧面写景的,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写夜雪的诗,先从触觉写起:“已讶衾枕冷”。人早已睡下,加之雪落地无声,故开始浑然不觉。待到雪越落越大,寒气越来越重,足以使肌肤感到衾枕冷时,于是“讶”然。接着写视觉,可是,人在衾枕之间是难以看到夜雪的。只有写窗户,写窗户明暗示雪大而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透过窗户带来亮光。后两句构成倒装的因果关系――因时时听到大雪压折竹枝之声而推知雪势有增无减,越来越大,积雪越来越重。这是通过听觉形象来表现雪之大之厚之重,同时也衬托冬夜的寂静与诗人的彻夜无眠,从而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全诗无一句正面描写,却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转换侧面写出夜雪的温度、亮度和厚度,使夜雪形象鲜明,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