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体育教学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问题
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体育教育的实际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体育教学改革实施以后,虽然很多学校在表面上热衷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也在操作层面上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情况做了很多调整和改善。但是学校领导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形成的轻视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思想并没有得到转变,家长对学生文化课成绩过分关注以致忽略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现象也没有根本性的扭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身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也很难被真正的激发,所以导致了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际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2.体育任课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部分体育任课教师由于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内涵理解的不够透彻,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
首先,部分体育任课教师抱有盲目从众的心理。他们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明确的设想、目标以及方案,只是看到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遂产生从众的心理,也开始盲目草率的进行教改。
其次,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有偏差,认为体育教学改革与自身的利益无关,所以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抱有消极、不作为心理。
再次,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持排斥、不认同的态度,仍然坚持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部分体育任课教师一般都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多年,对新兴的和新颖的教学模式不容易轻易认同。
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仍然无法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虽然多数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中,都力求切实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是由于部分体育任课教师缺乏改革所需的现代教学理念,多年来形成的教学观念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彻底的改变,导致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仍然无法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体育任课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小学的体育任课教师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的现象,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不够。
其次,部分体育任课教师,因为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所以仅在操作层面上做了细微的改革,而在思想和观念层面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改革。 转贴于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内容和意义。要想让体育教学改革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首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传统模式的束缚中脱离出来,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文化课成绩来考察和评价学生的方式,深入了解体育教学的意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体育教学,从提升学生积极性、能动性的角度来组织体育教学,这样才能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要想让体育教学改革得以顺利的实施,学校和任课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意义,在思想和观念层面上形成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正确认知。
2.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任课教师是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改革的贯彻和落实,所以要保证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
首先,学校要定期的为任课教师组织培训,让体育任课教师及时接触和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以促进任课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
其次,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氛围和体育教学环境,所以学校一定要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工作,在保持原有的教学优势和教学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人才,吸收新鲜血液,进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激扬,屈惠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演变及其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2]黄晓青.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教育评论,2003,(03).
[3]邓子龙.浅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版),2009,(06).
[4]古亚玲,徐浩瀚.新课标下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师友,2007,(05).
【关键词】高职足球;教学改革;体育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技能与知识的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足球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有效的教学。足球作为一项讲求个人技术与团队合作综合能力的运动,在进行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形成具有新意的教学方法。
一、不断提高高职足球教学队伍能力
加强高职足球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足球教学质量,是我国高职院校足球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的高职足球教学面临困境。如何有效提高高职足球教师能力水平,应当从一些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高职足球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文化水平和综合能力。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形成良好教学的开端。更是教师充分掌握足球教学技巧与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队伍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综合能力提高才能真正的促进教的发展。
其次,高职足球教学队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足球赛制与规则,甚至包括足球相关的其他内容。包括场地、设备以及赛制等等内容。最后,第三,高职院校的足球教练在足球教学方面要不断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足球教学的顺利运行。
二、探究足球教学模式
足球事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足球教育方面无疑也是十分先进的。足球事业的发展与足球教育战术教学模式研究拥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足球战术当中的哪一种,都是经足球发达的国家研究出来的。并在实战中得以实践。当今的足球环境中,无论是哪一种流派或者战术形成与自己国家足球发展实际情况密不可分。中国足球的成绩一直不好与足球发展教育情况关系密切。
(一)在教学中始终强调战术理论的重要性
从实践出发,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积累, 全面了解当今世界各种足球技战术理论,解析各种战术的安排优劣,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制定战术安排并进行推演,找到相对应的解决办法,由此形成扎实的战术理论。
(二)熟知足坛经典战例并总结相应的教训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大量视频课程,播放历史上经典的足球比赛,分段解析各种队形在实战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在直观中接受并理解各个球队的战术安排,课后展开讨论,分析胜败的原因。
(三)利用现代先进的电脑技术
从风向、场地、噪音等因素分析足球的飞行轨迹、理论落点,计算出传球的时机及安全距离,以增强运动员跑位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尤其有学生提出球队的暗示方法训练和心理统一训练,更是对电脑计算跑位的一个翔实补充。
三、高职足球教学改革问题分析
(一)高职足球教学中形成娱乐教学
从学习的兴趣上入手,不断提升学生对一项运动的兴趣点。开展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完成教学有助于促进足球教学发展。当然在进行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解析阶段实际情况出发,因为足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
1.足球课程起始阶段
在开始足球课程后,学生往往由于兴奋可能会出现思想不集中的情况发生,为了能够将学生的思想进一步集中到本节课程当中。教师应当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并专注与足球教学的内容上。
2.足球课程的热身
在进行足球课程学习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的热身。或者选择跑步或者选择做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这样的运动引导学生加强运动练习。但是在足球运动课程当中,这些练习都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做运动练习。教师应当采用另加灵活的方式开展练习活动。已达到练习热身的目的。
3.足球课程安排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主要是沿用成形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另一方面还要教学新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新的技能的展示,并培养学生形成团队作战以及协调共处的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在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能力前提下,组织学生形成对抗模式。在竞争的过程中是学生自行提升技能。
4.课程结束
足球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消耗很多的体力,当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神经系统会十分兴奋。身体也会出现疲劳感。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轻松的游戏,以缓和学生的疲劳感和神经系统。
(二)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在过去的足球运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体育教师做示范动作,学生练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往往缺少主动性。这样的教学会造成学生形成应付了事的心态。或者因为学生本身的能力差异性,造成教学差异显著。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学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形成启发式额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1.课程末期的引导
教师可以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下节课的引导性学习。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时,也是使学生在课后进行预习的一个重要的引导。使学生提前掌握学习的要点和主要内容。课末引导是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方法。
2.课程的讲解
在上课时,老师并不急于示范讲解示范动作。而是初步向学生讲解动作的要领,告诉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比如在学习脚背内侧踢球这是技术时,告诉学生该技术中首先要跨大步斜线助跑,落脚时脚要在球的侧旁,踢球时膝盖要向内侧一定角度,脚尖要朝向球射出的方向,用脚背击球。动作的难点在于脚面绷直,脚尖要向斜向下方,在击球过程中,双臂自然摆动,脚向出球方向继续摆动。这样讲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技术的要领,以启发学生自己练习摸索。
3.学生的自主性学生
教师完成讲解的内容之后,应当让学生进行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联系学生可以不断进行摸索,并领悟足球运动的动作要领。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进行总结。
4.高职足球教学中的学生总结
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练习十分钟左右的时候,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对本组进行示范动作练习。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当由学生自行总结和纠正。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5.足球教学的总结性动作示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进行动作示范,另外一个方面需要对动作进行讲解,尤其是要领动作。针对学生出现的易犯的错也需要进行指出。在动作示范之后教师还应当询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什么样的问题。
3.反复练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教学改革进程不断加深,促进了足球教学在发展过程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高职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陈旧一方面阻碍了高职足球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现在教学制度也需要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因此,进行高职足球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国全.当前高校足球教学与训练工作的几点探讨[J].科教纵横,2012(1)
[关键词]教育学问题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长期以来都处于难堪地位:一方面作为师范生的基础必修课,地位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却是声誉不佳,许多学生都抱怨其理论性太强,过于空洞。作为改变教育学教学现状的一种尝试,问题教学显示出了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教育学问题教学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问题。
一、问题情境的涵义与作用
“教育学问题教学是以真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为基本内容和手段的教学”。由于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基本原理多与实践相关或指向实践,而且教育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因而关注实践是教育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在传统教育学教学中,教育理论成为了学习的核心,虽偶尔也关注实践,但仅仅把它当作理论的例证。教育学问题教学则不同,它主要以实践中的教育问题为基本内容和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今天这个创造力成为教育核心话题的时代,教育学问题教学的提出与运用实属必然,因为“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一)问题情境的涵义
要弄清什么是问题情境,必须先弄清什么是问题。在教学中,问题是使用频率最高但也是最富歧义的词,它可以指教学过程本身存在的缺陷与毛病,也可以指教师设置的需要学生回答和应对的与教材有关的难题与障碍,还可以指与教学过程相关的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真实困境。对于问题的多义性,研究者早有关注。为避免歧义,有研究者甚至将本文意义上的问题称为原始问题,并将其和习题作了区分: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未被抽象加工的典型现象;而习题则是把现象进行抽象、简化、分解,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0。因而本文所说的问题是指与某一学科领域相关的、真实社会或生活中的困境。顺此,教育学问题教学不是指有缺陷的教学,或通过提问或问答来进行的教学,而是指通过教师引入真实的教育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问题与问题情境有关,但二者绝不是一回事。问题是一种带有客观性的社会性存在,它外在于学生,学生也外在于它;“问题情境则不然,它不仅仅包括已知与未知的客观关系,而且要求主体参与这一关系,并反映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类型”,因而它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教学性存在。如果没有主体(即师生)的参与或不与主体发生关系,就不存在问题情境。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对问题情境一词作分析式解读:问题就是真实社会或生活中的困境;情就是课堂中因为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氛围;境就是由问题建构成的一个学习域。因此,问题情境是指由于引入真实教育问题而激发起的一种使学生愿意全力投入问题探索的教学氛围。由此看来,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仅仅引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智力上的投入,而且还包括情感上的融入。
(二)问题情境的价值
第一,问题情境的变化过程表征着学习者素质的形成过程。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情境会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问题中蕴涵的新事物、新关系会不断地被学生发现,并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新素质就这样慢慢形成。“问题情境中的探索过程是与形成新的基本的心理形成物的过程相一致的”。第二,问题情境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问题情境,教育学问题教学就不能成立。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并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参与和探索,获得了隐藏其后的理论。获得教育知识只是教育学问题教学的目的之一,问题情境才是其核心内容。第三,问题情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浸沉度。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问题情境还有另外一项功能,那就是发动并使学生投入学习。问题情境的特征之一是要唤醒学生的情绪反应,这样他才会觉得解决这些问题是自己的神圣使命,进而才会产生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性,而且学生的情绪反应越强烈,学习的浸入度越深。
二、教育学问题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结构
(一)教育问题的发现
教育问题是教育现实中发生和存在的困惑、困境或矛盾,其形式多样,性质各异。它是问题情境的核心部分,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围绕教育问题来进行。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教师一般不直接陈述问题,而是通过展现教育事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问题必须是真实的、具体的、原始的,否则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吸引力,因此教师必须提供原始材料。尽管问题是情境化的,但其中通常包涵对学生而言是新的、未知的教育原理或道理。教育学问题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解决途径的探索来掌握隐藏在深处的道理。建构主义区分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概念和事实,必要时再将所学的东西再现出来,它涉及到的学习内容是结构良好的领域;而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原理的复杂性,并能将其广泛运用于具体情境,它涉及到的是结构不良的领域。同时建构主义者还指出,“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都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不论是从教育学的学习目的还是从学习要求讲,它都应该是高级学习。高级学习要求学习应结合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这样才能学会将习得的知识用于具体情境。在通常的教学中,知识、原理、方法是通过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而在问题教学中,它们是通过主动探索获得的。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而且还包括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知识和方法运用的情境。
(二)潜能状态的唤醒
潜能状态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具备的智慧能量,它影响学生加工新信息的方式、速度和质量。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潜能状态决定着学生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角度和程度,还决定着外在帮助对他起作用的程度。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潜能状态或其潜能状态没有被激活,问题就难以被他理解和接受,学习时也不会产生心智上的张力与努力,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潜能状态是一个相对变量,它与学生的智能水平和问题难度都有关。一般而言,学生智能水平越高、问题难度越低,潜能就越大。“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他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⑦,
同时其收获也越大。在教学中,学生的潜能水平不是自动发挥作用的,它需要教师来唤醒和引导。唤醒学生潜能的最有效方法是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它要求教师应先于学习材料而呈现某种辅材料,这种材料与要学的材料具有某种相关性,通常在难度上低于要学的材料。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能够唤醒学生头脑中与问题教学相关的智能储备,并为新学习提供了固着点,有助于问题的理解与解决。
(三)学习需要的激发
学习需要构成问题情境的融合剂和发动机。如果没有学习需要,问题就始终外在于学生,解决问题就变成了负担,最终导致要么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学生从内心抵制学习),要么学习成效极低(学生被动学习)。马秋斯金说:“问题情境生产的条件是提示新的关系、属性或动作方式的必要性。”只有当学生觉得有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时,学习愿望才会长盛不衰,学习投入才会深入持久。而且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学习的必要性必须从学习内部产生。由于问题解决主要是凭借学生已有潜能进行,因而学习需要就产生于学生想解决问题而又不能的“愤悱”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教育问题必须有适当的难度。借用维果茨基的话讲,教育问题应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教育问题的难度不仅取决于问题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处理。如果问题本身难度过高,教师可将其进行分解,用小步子的方式逐步呈现给学生;也可采用搭脚手架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脚手架解决问题;反之,教师可通过提高学习的标准和要求来增加难度。此外,教育问题的真实性也影响着学习需要。如果学生觉得教师呈现的问题是现实中的真问题,且自己在现在或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有可能遇到,那么就有利于学习需要的产生。总之,“对新知识的需要既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又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情感共振的引发
情感共振是问题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常被忽略了。由于教育学问题教学是通过问题情境来进行的,因而情感因素就内在其中。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早已受到过关注,如早些年强调的非智力因素中就包括情感因素,但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局限一一仅仅将其当作学习的动力。实际上,情感之于学生的学习还具有比学习动力更重要的作用,至少,它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方式之一。在教育中经常出现如下情况,学生经常会做出连他自己也认为不该做的事。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时教师仅仅将知识当作知识教给了学生,没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由此导致学生认可但不认同教师所讲的道理。“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个观点的对与错无所谓,对教育中的某种做法也无所谓,那么不仅学习是肤浅低效的,而且知识无法转变为学生素质。杨振宁曾说过:“学习一个东西不只是要学到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方法,而是更要对它的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假如一个人在学了量子力学以后,他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重要的,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人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觉得他对这个东西并没有学进去。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所有观点,而且还有了自己立场,并有捍卫自己立场的信念,学习才算是成功的。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有情感的介入。首先,教师在阐述教育问题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立场;其次,阐述问题时应带有情感色彩,使问题形象生动;第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育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应该说,教育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涉及到问题情境的四个要素,但教育问题是一个实质性因素,其他三个因素属于策略性因素。因此,本文暂以教育问题为主线来阐述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
(一)以教育经历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在学校生活多年,对教育有着自己的体认,许多教育事件都为学生熟知,甚至亲历过。所以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通过引入学生经历过的教育事件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条重要策略。比如在学习“教师的素质”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讲述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教师。有学生讲到,他读中学时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但力求上进。经过努力,终于有一次数学测验他得了高分,结果数学教师说他是抄袭的。自此之后,他怨恨数学教师,也讨厌数学课,于是数学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还有学生讲到,他喜欢物理课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好物理教师。这位教师对于学生微小进步都给予积极肯定,当学生考试失利时他从不责备,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寻找失利的原因。此时,教师还可借机讲述三毛和席慕蓉读国中时不同的类似经验来印证学生的经验。通过学生讲述和教师的拓展,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昭然若揭:教师应热爱学生,但这种热爱不是空泛无根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它表现为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时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等。
(二)以教育事件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事件是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事态,它具有特定的背景和一定的代表性。以教育事件为依托创设情境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教育的某些最新动态,同时也了解一个更现实、更真实的教育。例如2010年湖北仙桃某中学高三学生高考前撕书这一事件,在网络上炒得火热。这是一种突发的性质不太恶劣的教育事件。通过引入这一事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高考撕书,应该还是不应该?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还可以引入网友对撕书的不同观点来拓展学生的思考。反对者认为,“这是对知识的不尊重”,是学生素质低的表现,是应试教育的恶果等。另有人认为,“撕书比‘撕人’好”,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教育时代,迈入大学门槛并不太难,但高考仍被赋予太多的符号和价值,对孩子来说,这是不能承受之重。层层重压之下,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孩子。高考结束了,适当宣泄一番比憋在心里强,隐忍不发,迟早会憋出病来,这远比撕书可怕。再说,放眼当前的教科书,说得刻薄些,价值并不大,没有什么保存价值,撕了并不可惜。还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撕书如此疯狂,既是张扬个性的体现,又是面对巨大压力的结果,应该理解这些孩子的行为。”通过呈现撕书事件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引述不同观点,学生对撕书现象的看法就会更加理性。
(三)以教育政策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政策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依靠行政力量推进的与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的规定。一般而言,由中央相关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是经过充分酝酿和广泛协商了的,不会有太多问题。故以教育政策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以地方教育政策为主。在课堂教学时,笔者曾引入这样一项教育政策让学生讨论:四川某地为鼓励见义勇为,规定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因见义勇为牺牲了,其子女在中考时加20分。在课堂中,多数学生觉得这一政策没有问题,认为它有利于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同时对见义勇为的人也是一种补偿与安慰。为帮助学生思考,笔者在教学又引入了另外两项教育政策:一是浙江某地为推进房地产发展,规定如果买了开发区的商品房,其子女在中考时可以获得加分;二是深圳为吸引金融高管,规定引进金融高管的孩子在中考时可以获得加分。此时,学生自然就发现了为英雄子女加分的教育政策的不合理性:政策的随意性太大,“加分”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就会导致教育混乱。此时学生的认识仍比较简单,教师借机可以反问:父母见义勇为牺牲了,为什么不给其子女预留一个公务员的职位或其他什么职位,而偏偏把教育当奖品?此时学生意识到,这一政策证明教育没有地位,因为它危及了教育的独立性、践踏了教育的尊严。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大学语文;现代教育理念;发扬利用
当今,多媒体教学方兴未艾,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节奏大大加快,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但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本文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例,从多媒体教学优缺点两个方面着眼,探究解决途径,使多媒体得以与大学语文教学很好地整合,发挥其最大优势,更好地服务于老师教、学生学。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媒体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图文并茂、声形共举,在教学革新活动中彰显了其突出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以视觉、听觉为出发点,具有界面内容生动、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教学中‘文本内容’到‘体验内容’的转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和再现各种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场景相关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限制,从而实现了教学容量的最大化,课堂的交流得以无限延展;大学语文内涵更丰富,主体感更强,说大学语文课堂采用的是立体式景观教学非常恰当。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大学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活泼性、新颖性。比如在讲解《雨巷》时,先响起曼妙舒缓的乐曲,之后,让男女组合和着美妙音乐一起朗诵。从大屏幕中看到的是江南的古镇、小桥流水、诗一般的丝丝细雨,还有色彩斑斓的油纸伞以及丁香姑娘那忧郁的眼神,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多媒体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深的东西通俗化。
心理学研究证明了一个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时候,更多地使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对而言没有形象思维发达。以前只可以抽象讲解的知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变得形象了。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在多媒体中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学生被带进一个生动活泼、充满诱惑力的课堂情境中,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味觉、嗅觉都得到充分调动,思维空间被打开,理解力进一步提升。多媒体一旦把抽象概念形象化,难易就得以调节,大学生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对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准确又快捷。在这种条件下,大学语文的教育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得以共享。多媒体课件依据网络支持,得以不断完善不断传播。其表现力及交互性进一步优化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授课方法。教学过程实现了革命性的创新。
用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多媒体教学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是必然的。在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们对文学常识的学习事半功倍,有些经典对他们来说不再难以理解,大学语文学习被提高到艺术享受的境界。多媒体运用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
使用多媒体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学生和教师可以平等使用视听资料。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可以对视听资料任何一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大学生就能够相对独立、自由、深入地思考,增强对教学的参与意识和对教学主体的认知。从教师角度来说,来自大学生的自由、丰富的思考能够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同时也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随机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须真正尊重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多媒体教学的负面效应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课件质量有待提高、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等等。某些课件就是手写教案的电子版。板书由传统的“黑板+粉笔”转化为现代的“屏幕+键盘”,乍看教学方式上有一点点改变,而本质上无非“穿新鞋走老路”,多媒体的优势并没得到发挥。大学生最初还可能感觉到一丝新鲜,但久而久之,这种单调的转化就乏味了,课堂气氛回复平淡,授课效果难有多大改变,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徒留形式。
课件作用被无限放大,师生之间的交流束之高阁。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往往喧宾夺主。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课件制作与运行上,把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忽视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沦为课件的奴隶,课件成主导,教者被动,学者也被动。常规成熟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被挤压得荡然无存,师生互动被人机交流所取代。表面的热闹过后,脑子里空空荡荡,没有留下知识的光芒,最为可贵的深思联想也被扼杀在一目了然的表象之中。
影像图片的滥用导致大学生想象力的萎缩。正如古语所说“物极必反”。部分大学语文老师竭尽全力搜集各种图片、影视资料,于是出现“过度包装”,内容繁杂无序。过度使用多媒体的结果就是削弱了大学生思考的能力。“这种几乎武装到牙齿的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大大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失去了语文教学原有的本色。”大学生对于文本的理性思辨被“热闹”冲淡了。“语文课被上得大同小异,这可以说严重束缚了执教者的手脚,并导致他们越来越远离了自由性思考和个性之张扬。”
三、多媒体应用误区产生的原因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首先是许多大学语文老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不是十分熟悉。有关专业人士曾经针对大学语文老师利用何种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调查,结果是:“用PowerPoint的占95%,用Flash的占15%,用Au—thorware的占10%,用3DMax的占4%,用Dreamweaver及其他工具的占1%。”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大学语文老师多使用电子幻灯片技术,该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要求使用技术水平高的软件对于他们来说往往不现实: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些软件,对专业软件的认识程度不高。
其次,缺乏对教学理论的学习。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能代替对多媒体教学理论的认识。一个大学语文老师若忽略了对诸如教学心理学、教学传播学等理论的再学习,就会导致一种现象产生,那就是机械地使用多媒体,流于形式,更不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课件,课件成为资料的堆积、技术的展示。大学生们感受不到多媒体运用的亲和力,甚至感到还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更合适。
第三,大学语文学科特点被忽视。大学语文教育本质上属于人文教育,精神层面的东西居多。精神财富必须通过学习和心灵感悟来获得,而不能靠外力去占有。部分大学语文老师由于忽视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机械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导致无用信息泛滥,非但无助于教与学,反而再巧成拙、事与愿违,与科学、严谨、和谐的课堂要求背道而驰。
四、趋利避害。实现多媒体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要使大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发挥积极作用,教学的实施者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是关键。首先,大学语文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促进自身知识的更新,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其次,高校也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以及资金上的支持,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师们有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尊重教师的个性,正确看待教师的悟性,真正把课件作为教学手段而不是对老师的束缚;鼓励创新和自主研发课件。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安全问题 措施
体育课的本质任务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如果体育课教学忽视安全与安全教育,就很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将会给各个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中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切实采取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发生,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分析、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各大媒体不断报道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它们酿成的悲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给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而不敢大胆开展体育活动;一些学生对体育活动存有畏惧心理;很多家长因此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持怀疑态度。这些都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学生运动量过大。
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灌输安全思想,让学生懂得健康与安全的关系。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地避免一般性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扭伤、拉伤等。准备活动还应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重点加强某部位的活动,如练习跳远,就必须特别加强下肢关节,如踝、膝等部位的活动。
体育教师要协同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建立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为学生建立卫生档案卡,对患有心脏疾患(如先天性的心脏病)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将其病情通知家长。体育老师建立个案,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在运动中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监督,避免在教学中因运动量过大而导致昏迷、猝死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二、充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区别对待原则,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大小适中。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时,要观察气候环境的变化灵活机动,避免安全事故。
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检修设备、器材,责任到人,发现问题要及时维修和增添器材设备,杜绝因场地的不平整或器材设备的老化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教学中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要采取应急措施。只要体育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安全事故,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学上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在业务上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在教法上常教常新,大胆尝试;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注意保护帮助,避免受伤或减轻受伤的程度。
在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教学中,切实做好保护与帮助。在进行动作示范后,安排体育骨干做动作,教师做保护与帮助的示范,要求学生看清楚什么时候出手,着力于练习者的什么部位。既要有利于练习者顺利地完成动作,又要注意保护帮助者的安全。我们都是安排体育基础较好、身材比较高大的学生轮流作保护与帮助,注意保证保护与帮助的质量,杜绝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此外,我们还教给学生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跌倒时尽量低头含胸,团身滚动,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摩擦力量。跌倒时若用手撑地缓冲,则一定要五指朝前,切忌手指朝后撑地,避免后脑碰地损伤。从单、双杠等器械上掉下来要努力抓紧一只手,降低下跌的速度,避免受伤或减轻受伤的程度。
四、提倡情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因为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作用。如果学生的情感是积极的、正面的,就可以提高活动能力,学习动作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如果情绪不好,便可能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体育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在想什么。
五、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正确对待已经发生的伤害事故。
我们总是在尽最大努力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但实际工作中,伤害事故是难免要发生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急救方法,争取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开展救治,阻止伤害事故进一步恶化,也消除一些负面影响。专业体育教师都应该懂得中暑、脱臼、骨折、抽筋、扭伤等情况的急救方法。发生伤害事故时不要惊慌,首先开展急救,同时应尽快通知校医、学校等,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再者,对已发生的伤害事故,教师要积极与家长、学校联系,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如陪伴学生、垫付费用等,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尽量做到少发生或不发生伤害事故,为学生们减轻身体上的痛苦,从而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现代教学思想,真正实现“康乐体育”,为学校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使体育教学向着更好、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同怀.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01).
[2]张忠.浅谈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06).
[3]于浩.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J].成才之路,2008,(20).
关键词:提问教学法 小学语文 运用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转贴于
3.揭矛盾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4.比好坏
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
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
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
问题生就是表现为思想懒散、行为习惯差、学习较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问题生在班上会不同程度受到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稍不注意就会对本人和集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一、问题生的产生原因
初中生年龄较小,经验又少,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尚未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怕苦畏难,自暴自弃,形成了学习能力低下,行为习惯落后的境况;还有的学生对其他事物非常感兴趣,如电视、网络、游戏等,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上课时人在心不在,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上课睡觉的情况,时间长了就成为问题生。学校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从小就娇生惯养,教师说不能说,管不能管,加之家长听之任之,不予配合,甚至护短,以至于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稍遇挫折便自暴自弃,学习急转直下。由于农村家庭的父母进城务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娇疼溺爱,他们更是无拘无束。即使在家,有些家长整天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一些学生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染上了不良习气,不思学习,贪图享乐,厌学逃学,甚至结交社会上的小混混,造成心理扭曲,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二、问题生的教学教育策略
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关注问题生。教师要转变“只教好学生”的观念,多给问题生一些关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提一些他们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对于问题生,要允许他们落后。教师要因人施教,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学困生的基础差,接受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们有时也不能解答上来,这时教师千万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他们感觉到教师的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再次,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大张旗鼓的表扬问题生哪怕是极小的进步。要转化问题生,就必须关心他们,一视同仁。遇到问题生出现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只有这样,问题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1.寻找亮点
亮点是指偶然表现出来的积极思想和良好行为,以及他们的某些特长。亮点的出现,正是教育问题生的良好契机,应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激发他们改变的内部动因,满足他们要求关爱和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
2.兴趣引领
学生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了积极的追求欲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丰富,这时候就容易接收外界的影响,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时机。
3.情感投入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让他激动的事,这正是教师向他施教的动情点。祝贺、帮助、安慰、关心等,将会增强转化问题生的效果。
4、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1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之处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意愿
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对学习很感兴趣,都是在之后的教学过程里,慢慢受到学习环境跟教育程度的影响,从而变得想学习,变得会学习。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里结合相关的语文知识来展开。特别是对年龄比较小的学生来讲,他们还没有设立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还不知道学习语文的关键点,更加没有对语文的基础认知,他们只是单纯的好奇心极强,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一切新鲜接触的东西都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带有浓厚的好奇心。
多媒体所呈现出来的美妙乐章、动态景象,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觉得是身临其境,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情境,从而灵活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乐趣。作为一名好的教师,必须要知道课本有趣的地方,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出这些趣味点,让震撼的视觉、听觉感受来冲击学生对课本的兴奋点,使他们的思维能量得以爆发出来,再加上那些虚拟的情景把语文课本里原先的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不时地让学生进行和多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1.2 有利于使语文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考点凸现出来
语文教师如何合理科学地处理学科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比如教师怎样讲课才能突出教材里面的重点内容,如何才能突破学生在教学上的难点关卡。多媒体技术就可以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相关情景来直观讲述课程里的难点、重点、考点,从而让学生在理解上变得简单,达到教师对语文的教学目标。多媒体这种教学课件使用的是超媒体型的结构,能使学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在认知上的潜能力量,能更快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3 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得以提升
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和以往模式比起来更带有表现的张力跟感染学生的吸引力,它能够教会学生快速地、精准地搜寻到所需的知识,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从而养成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再加上多媒体在教学课件这一方面可以进行无限的压缩,让教学的信息可以无限被储存、被利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得更多、更详细,使他们整体的素质得以提高一个层次。
2 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1 认真对待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从而摆正自己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位置
教师如果想能够正确、熟练且有效地用好计算机多媒体这一技术的话,就必须要先学会现代教育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要能够切实更新多媒体在操作手法上的相关信息,充分知道多媒体这个技术的强点和弱点,明确多媒体在辅教学时自身的实质。其实多媒体也就是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效率高点,它永远不能做教学模式里的唯一。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局限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里,因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是没有缺点的,更不是全能型的。
2.2 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跟教学内容的磨合,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超度的磨合,要想像之前所想的那样,想要利用多媒体丰富性的特点,使一节语文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听得兴趣盎然的话,教师就要发挥多媒体的有效教学,要驾驭学生进行学习,所以就要熟练地操作多媒体。因为如果教师操作不够纯熟,总是发生错误,那么他整个讲课的逻辑就被弄乱了,性情也会改变,这样间接地就打断学生学习时候的思维,使他们学到的内容不能连贯、畅通。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做到熟练地操控多媒体,才能让多媒体这个辅助教学的模式在语文课堂里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作用。
2.3 虚拟设定利于学习语文知识的环境
语文这门课因为讲到很多优美的情景,所以多媒体教学就变得必不可少。比如,语文教材里面优美的诗词、歌赋和描写风景的散文、小说,统统意境优美、宜人,这时候就要运用到多媒体来打造课文所展现的美景。用声音、图像形象、生动地描述所见、所想,培养学生在联想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进入到这些诗情画意里面,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欣赏风景的美态。运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来创设语文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情境,是教学时代的发展趋势。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与时俱进。
3 在多媒体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1 对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一般形式的注意点
多媒体教学的目标主要就是要对教学条件进行优化,而不是使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强硬地把知识塞到学生的脑袋里。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有这样一个想法:多媒体技术越先进、越高超,那么教学的效果肯定越好。不能把教学的质量直接挂在多媒体技术的质量上面,最好做到教学知识跟教学方式的统一性。
3.2 不能因“电教”而强迫“电教”
多媒体的教学要从实际情况着手,要学会做更好的抉择,不要每次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的使用,要知道到底什么是最好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亦可以使用其他的教学方式,使之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3.3 教师与学生两者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与传统老旧的是一样的,因为它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整个教学里面可能会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中断,让学生单方面地脱离教师去学习语文知识,只依赖于网络。只有让学生明白教师在他们学习生涯中所起到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去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
总之,语文课程里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课,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整体可以应用的范围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多媒体开发研究的潜能也是惊人的。教师应该因地制宜,顺应社会发展,利用好多媒体在教学上带来的作用――种类繁多、新颖创新、趣味浓厚和艺术价值高等,来引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胃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认为很容易理解,并喜欢学,自愿学,这就会起到非同凡响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和祖国强盛与否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更要积极在语文教学上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教学的方法变得更加合理,更加具有科学意义,为祖国培养出一辈辈有价值、有抱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会.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1(9):65.
关键词: 数学问题探究教学 学生 探究问题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还认为:“学习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亲身探究中体验、感悟数学,从而获得可以增进数学理解的过程知识,即伴随探究活动的体验性、策略性和认知性。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正是基于此。近年来,我对如何开展问题探究教学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点拨思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在开展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时,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感悟数学问题,要善于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要在学生思维迷茫之时,思路中断之际,方法杂乱之时,不失时机地铺路搭桥,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例如,讲切线的判定时有这样一题:链球运动员在投掷链球时,链球按顺时针绕点O作圆周运动。当运动员即将放手时,链球在O的点P处。问链球将沿什么方向飞出?请画出链球飞出的方向。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蒙了,不知道链球怎样飞出。这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砂轮上磨刀时,火星怎样飞出?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在该问题探究中,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握问题的核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宽松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问题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也充分肯定质疑在学习、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
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我设置了测量树的高度的问题:测量一棵树的高度,是不是把这颗树砍下来测量?学生回答不是。那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测量方法?
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我不曾想到的问题:如树不高用竹竿直接测量;树高可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没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咋办……学生运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方法。
可见“疑”是汲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究,才有积极的思维,才能深化和延伸知识内涵,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允许学生存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要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应该也不能把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已设定好的框框内。
三、点燃兴趣,引发学生探究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探究热情。学生都知道,周长一定时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是S,那么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很多同学根据原有经验,马上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那么最大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得出边长为60÷3=20,最大面积为S=20=400。“老师如果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计出一个面积大于400的长方形呢?”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情绪高涨,迫切地希望知道结果。我说:“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12,另一边长为36时,长方形的面积为432,大于400。”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寻找比432更大的值。“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到底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求出这个最大值呢?”带着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探索过程: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30x)=-2(x-30x+225)+450=-2(x-15)+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从上可以看出,只有巧妙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方能引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去寻找、探索,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
四、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迭起的悬念,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产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究欲望,开始创新行动。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学习和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数学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新问题、激起学生探求知识欲望的有效素材。
例如,在图中日历中,用“十”字框住五个数,问:(1)旁边四个数与中间一个数有什么数量关系,它们的和是多少?(2)设中间的数为x,则其余四个数怎么样表示?当学生完成上面的两个小题练习后提问:(3)若移动“十”字,是否能使框住五个数的和为105呢?请大家继续探究。这时学生很快说可以求出中间数为21。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得(x-1)+(x+1)+(x-7)+(x+7)+x=105,5x=105,x=21。他的理由是:x为正整数,所以满足题意。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想法,x必须是正整数,如果x为小数,则肯定不存在这样的五个数。那是不是整数一定可以?再让学生观察一下日历表中数的结构情况,发现:当中间数为21时,只能框住四个数,而另一个数20在第三行的最后位置,所以框不住。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中间数在左右、上下的位置时都无法框住五个数,接着又问如果用2×2的方格呢?或者是3×3的方格呢?或者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又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加入到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中来。
五、故设陷阱,诱发学生探究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适当制造矛盾问题,使学生迷惑不解,不知不觉地进入到问题意识当中,想探究之所以然,从而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教师恰到好处地在知识的关键处、学生认知冲突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从而使学生对问题内涵的感悟力、理解力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升华。
关于x的方程(m-1)x+2(m+1)x+1=0,当m为何值时,方程有实根?
可这样设计:下面解法对吗?为什么?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则必须满足
m-1≠0?圯m≠±1
=4(m+1)-4(m-1)≥0?圯m≥-1
当m>-1且m≠1时方程有实根
分析:以上解法对题目理解不正确,因为题中只要求方程有实根,原方程可以是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是一元一次方程,应分类讨论,所以可在原解前加“错”字。
正确解法:(1)若m-1=0即m=±1(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而当m=1时,原方程为4x=-1,解为x=-0.25
当m=-1时,原方程为Ox=-1(无意义)
(2)当m-1≠0,即m≠±1(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原方程为实根条件:
=4(m+1)-4(m-1)≥0,解得m≥-1
m>-1且m≠1时,原方程有实根
综合(1)、(2)得m>-1时方程有实根。
此时学生由“误”到“悟”,茅塞顿开。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既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品尝到了探究成功的愉悦,真正体验到了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开展问题探究教学,为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是养成独立思考和勤于探索的良好习惯的策略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每位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体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春荔,刘兴华.数学研究性学习及其特点.中学数学,2004,(1).
[2]吕松军,沈文选.把数学变得容易一点.中学数学,2005,(1).
[3]戴章.例说试卷讲评中的探究式教学.数学通讯,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