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一、消除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学生总认为文言文很难理解,难把握朗读节奏,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先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有信心和有兴趣来应对文言文。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选取简单的材料,名人的故事以及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短篇文章,如:《孔融让梨》、《两小儿辩日》、《凿壁借光》等,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既简单易懂又趣味无穷,不必有任何惧怕心理,这样就会慢慢喜欢文言文教学。

二、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讲述经典故事导入情节,如教《孙权劝学》时,由三国故事导入,用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歇后语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继而进入本文的《孙权劝学》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明白: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2.孙权怎样劝学的?分了哪几步?

3.劝学前后有什么变化?(刮目相看)

三、指导趣味性地朗读

1.默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习字词,学生轻声讨论2-3分钟。

2.范读。教师范读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里面的画面及相关情节,让学生初步划出文言文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

3.小组齐读。大家齐读,要读出情感、节奏,教师也可及时点拨、纠正读音、节奏及文中的语气,并体会情感。

4.学生竞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竞争中相互提高,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选取经典段落,并学会边读边做简单的批注,绝不去死记硬背。

四、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课堂,并学会用表演方式渗入文章内容,深入文章情节,体会文章的主题

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力求多变创新,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嚼,学生咽,老师抄,学生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教《孙权劝学》让学生表演孙权三劝时的不同语气和神态,从而了解孙权的劝学能力。继而承接文章的情节来点拨,为什么会判若两人,了解经典句子――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五、难中取易而点拨,初步积累并指导背诵

尽量抓住文中易把握的内容去点拨,如:教《三峡》,写水抓住水急、猛等词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学生了解三峡夏季水的特点,冬季特点抓住重点诗句(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了解秋、冬季三峡的凄美,并抓住后半部分的优美词句“林寒涧啸”,指导学生背诵,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

六、拓展延伸,练习巩固与知识发散

1.知识点。教《桃花源记》时,重点识记古今异义词。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

教学中将采取难中取易,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如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

之:(1.两狼之并驱如故。不译,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花之君子者也。的;3.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虫争斗)

名(1.有仙则名,出名;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或(1.或者,表示选择;2.或王命急宣,有时)

2.主题拓展。如教《桃花源记》

(1)桃花源人为什么听了渔人的故事后皆叹惋?

(2)他们为什么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3)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5)你认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第2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维能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都讲述了哪些内容,描写了哪些方面?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的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式,如对“诗歌中讲述了什么”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对幼儿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诗歌原文,幼儿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可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在儿歌《小猪哭了》的学习中,“谁能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思维能力

1.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这种方法在提问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幼儿喜欢为诗歌中的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背诵诗歌时加入自己改编的续编后的内容。对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选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将诗歌情节发展下去。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直接提出改编或续编的要求,如“儿歌中的小动物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诗歌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诗歌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幼儿交代诗歌名称后,让幼儿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幼儿所提问题可能就是诗歌教学的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幼儿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幼儿提出诗歌中的疑点,如,在学习《三只蝴蝶》时:“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吧”等等,幼儿的疑点正是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幼儿的思维积极又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成品”。我们要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五彩虾》时,孩子敢想敢问:“五彩虾为什么不把青鱼公公背上岸啊?”“为什么不把彩虹拍成照片呢?”“青鱼公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装扮成彩虹样子呢?”如,《妹妹的红雨鞋》的童话剧中,许多孩子通过表演后提问:“红雨鞋还可以变成五彩雨鞋吗?”“我们可以把雨鞋设计成每天都能穿的皮鞋样子吗?”这些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作品贯穿从直觉到幻想,再从幻想到直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育灵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温床,也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精神糖果,是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开拓创新的机智品格、发挥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的金钥匙。

第3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幼儿 思维 激发

幼儿期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孩子会天马行空的想象,会根据一个事物而联想到很多相关或无关的事物。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常常在教学活动和游戏中被孩子一些特别的想法所吸引,孩子的回答往往也会给我很多启示,引发我对孩子思维能力发展更深入的思考。通过下面一个“找不同”的游戏活动来说说我的感想和体会。

一张图片上面有这样四种食物:辣椒、胡萝卜、香蕉和番茄,要求是找出与其他三种不同类的一种食物。(参考答案是香蕉,理由是辣椒、胡萝卜和番茄同属于蔬菜类,而香蕉属于水果类。)在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下,我们会一眼就分辨出“香蕉”是不同类的,对于出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我们也不会存有异议。但在孩子们的思维模式的运作中,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多彩”的答案。

当我提出问题后,孩子们开始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看了一会儿后,有个孩子很自信的举起了右手,我示意他来回答这个问题,他很大声的回答了“番茄”。当孩子说出“番茄”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说的不对,但当他说出理由是辣椒、胡萝卜和香蕉都是细细的,长长的;只有番茄是圆圆的以后,我又恍然大悟,觉得这个想法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在我问其他孩子是否同意他的说法时,竟然有大部分孩子都同意他的观点。

于是我把问题又抛给了孩子们,问他们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一个孩子说是“番茄”,理由是辣椒、胡萝卜、香蕉都是甜味的,只有辣椒是辣味的。这个想法是其他孩子没想到的,也出乎我的意料,这个答案却也赢得了很多孩子的认同。接着就有孩子说出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香蕉”,并给出了“正当”的理由,而且得到了所有孩子的认同。但在这时,我已感觉这个答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觉得它不同类的理由也并不那么的绝对了。

孩子在思考问题时,最容易捕捉到的是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和特征,所以他们先从味道和形状上找出了不同类的食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孩子的思维是肤浅的,因为事物都是具有多重属性的,能不受局限地思考问题也是孩子的思维优势。当孩子说出某种与我们不同的主张时,我们必须加以分析,考虑它是合理的吗?如果是合理的,那就未必要与我们心中的标准答案相同。尊重孩子的思路和想法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欣赏。

到这里,我原本以为找到了正确答案,不会再有其他不同意见了。但当我问出是否还有其他想法时,有个孩子却毅然地举起了手,说出的答案是“胡萝卜”,而理由竟然是红辣椒、香蕉和番茄都是生长在地上的,只有胡萝卜是长在地下的。这个答案听起来很离谱,但听完孩子的解释后我们就能理解,这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

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对事物理解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只从事物的外在特征和自己感官认识上分辨不同。而第三个孩子在理解这种问题时把握了一些比较本质的属性:从事物的属性上得出了正确的分类。而最后一个孩子却另辟蹊径,结合生活经验,整合已有知识,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探求出与别人不同的答案,最终也使得问题得到了解决。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本质,是孩子思维发展要经历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对孩子的理解做出对与不对的判断。接受不同程度思考下的答案,在争议中引导孩子迈向更深层次的思维,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通过这样的分析,既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了对事物的认识。

中国有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凡事都要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成人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从而促使我们用一种新鲜的视角来看待孩子和看待自己。我们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为孩子提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第4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一、“广播电台”,不卑不亢

“广播电台”这种游戏形式,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练习的机会,从而在表演的过程中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所谓广播电台,是指不同的电台有不同节目,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那么如何将其应用到游戏中来呢?笔者让孩子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电台,都为自己的电台起一个名字,有的起名为“小花电台”,有的起名为“猫咪电台”,还有的起名为“西瓜电台”……紧接着我便向孩子们讲述游戏的规则: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个电台,为大家表演节目,可以唱歌、跳舞等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表演,有的孩子边唱边跳,为我们表演了一首《数鸭子》;有的孩子背起了《三字经》……其中有的孩子在听到自己被点到之后十分害羞紧张,不敢张口,于是我便鼓励孩子,并让其他的孩子为他鼓掌,帮助孩子大胆开口。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十分认真地聆听观看,还会为表演的孩子鼓掌,玩的十分开心。

上台表演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而且充分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说话的能力,使其表达地更加清楚、流畅。

二、“传递电报”,准确表达

在儿童时期,记忆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孩子记忆力这一方面内容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发展孩子的记忆能力,可以采用“传递电报”的形式对孩子的记忆能力及准确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传递电报的游戏,就是我们要帮助别人传递一些信息,就好比邮递员叔叔帮助别人送信一样,你们愿意帮助别人传递信息吗?”孩子们纷纷叫好。于是我便将孩子们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按顺序排成一竖列,并向孩子们讲述游戏规则:我会很小声音地把电报的内容告诉第一个人,不让其他人听见,然后第二个人要负责将其传给第二个人,然后同样不可以让别人听见,就这样一个一个按排列的顺序往下传。最后一人要说出电报内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电报传的最准确,错误最少。这次所传递的内容分别是:1.我今天吃了5个草莓2个橘子1个苹果。2.花园里有小红花、小黄花、小粉花各种颜色的花。3.小狗小猫都十分可爱。在我发出游戏开始的口令之后,大家都陆续进入了游戏状态。游戏结束之后,有的孩子表现很好,完整的说出了电报的内容,有的则与刚开始所说的电报内容有所差异,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个游戏。

这个游戏通过儿童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很好地帮助孩子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正确的游戏形式能够使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咕噜咕噜”,思维敏捷

培养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咕噜咕噜”活动内容是通过用量词组词来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

我根据1~10的数字设计了一款小游戏来帮助孩子们牢固这十个数字,同时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游戏时,大家围坐一起,然后讲述规则:所有的人都要将自己的两只手握拳,两拳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边绕圈边念“咕噜咕噜1”,这时大家都要伸出1根手指,然后从老师开始说:“一只鸟”。紧接着大家一起再次绕圈并念:“咕噜咕噜2”,此时大家都要伸出2根手指,由老师旁边的下一位学生说:“两只兔子”。以此类推说,到10后再从1开始,游戏结束。在这个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组出了许多有趣的词语,有的说出了3只恐龙,还有的说出了4只飞机……有的学生在说完5之后该说6的时候有的孩子伸出了7根手指,这时我便提醒孩子们说错了,以便及时的改正,孩子们都表现的非常的棒,在有的人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时其他人会帮助其一起想,大家在一片和谐的氛围内完成了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从1~10这十个数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帮助其培养一个敏捷的思维能力,使孩子们的智力脑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5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的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鲁子问,2015年12月)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将英语看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同时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智力、判断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本文以笔者观摩到的一堂公开课《三下Unit6 What time is it?》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一个人的思维活跃度就是其思维敏捷性。只要拥有思维敏捷性,就说明这个人思考问题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考虑的较多,自然也比较周全,所以其可以迅速且过断的对某件事下结论。

在Warming-up环节,授课老师给孩子们放了一首“洪恩GOGO”中的“What time is it?”的歌曲,并让孩子们快速记忆歌曲中的三个时间。“3:00、11:00、12:00”。开门见山的导入本课时间的主题。在本环节中,授课老师非常注重对孩子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授课老师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英语氛围而设计这个环节,也不仅仅是为了切入主题而选择此歌曲,她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找出歌曲中时间的任务,更为了培养孩子们思维的敏捷性而设计。

2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人思维的灵活程度就是其思维灵活性。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首先是起点灵活。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方面,监督来采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过程灵活。可以很快的在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之间随意转换。最后是结果灵活。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后,可以得出多个结论,而且这些结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区别同时也是质量上的区别。

在初读故事环节,老师设计了“Listen and number”的环节。

T:It’s a story about Liu Tao. Please listen and number.

认真给下面时间排序

6:00 11:00 7:00 9:00

( ) ( ) ( ) ( )

6:00 11:00 7:00 9:00

(2) ( ) (1) (3)

这个题型老师们经常用到,可授课老师的高明在于,其中11:00起到混淆的作用,故事中未出现。学生们认真、仔细的听课文全文,进行标号。在听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没出现的时间,此时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正是因为有这五点,所以人们才能加深对于自我的认识,才能够在通过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来进一步了解和改革自身的主观世界。

在最后的情感渗透环节,授课老师并非很生硬的呈现几句思想渗透的句子让孩子们一读了事。而是设计了“讨论”的环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纯英语进行讨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授课老师降低了难度,让学生不会的英语表达的可用中文表达,重在对学生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而非纯粹的教学语言。授课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觉得刘涛一天的表现如何?(2)你平时表现如何?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一起挖掘下故事的思想含义,又对故事进行了概括。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下,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也和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进行了有效的学科整合。因为这些问题贴切学生实际,学生的回答非常的热烈,虽然没有呈F归纳性的英语句子,但情感的渗透是如此的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4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辐射思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思维。其主要指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思考,通过多种思考方式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授时,可以将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穿插在课程内容中,然后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展开思考,这样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有一次观摩活动中,“Story Time”部分, 前两段内容,老师都采用了“Read and underline”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读,通过划的方式寻找答案,第三段课文处理时,老师采用了跟前两段不同的方式,而是先在课件中出现这一段内容的插图,然后在妈妈的头像旁边出现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问号,让学生自由的猜一猜妈妈可能讲的话,然后再呈现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分散性的训练,学生各抒己见,迸发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吉尔福特是第一个提出发散性思维这个概念的,其认为在发散性思维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创造性思维的标志。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听说读写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最基础的方式,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5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从学生这个角度而言,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多到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成果首先必须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第6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掌握方法;培养习惯;塑造品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教育在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在一定意义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现代的家庭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现代家庭教育要转变观念掌握正确方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长教育子女已不是自己家庭的私事,家长应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层面上自觉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认真学习家教理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实施科学而系统的家庭教育。

1.倾听孩子的心声,掌握孩子的个性特点。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特异的书,要教育好您的孩子还需读懂这本书。”这话千真万确,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不同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教育策略才能有的放矢。了解孩子就要充分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不该以忙为借口,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帮助孩子解开心中的结。

2.尊重孩子,赏识孩子。一位专家曾说:“第一,儿童是人,应该平等地对待他,尊重他。第二,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家长就应该根据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教育他。第三,儿童是终究成为独立生活的人,那么就应该按照‘独立生活’这个目标去培养他。”当孩子遇到困难,犯了错误时,家长应站在与孩子平等的高度,像朋友一样去关心帮助他,维护孩子的自尊。当孩子有进步时,家长要及时赞美孩子。这样孩子才有信心挺起胸膛,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3.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出现错误时一定要冷静对待,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孩子的年龄小,可塑性强,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表扬鼓励,帮助树立信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确定合理期望值,减轻压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心情和愿望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不能拔苗助长,要用平和的心态,降低期望值,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适合孩子的奋斗目标。

二、现代家庭教育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健康、民主的氛围。首先,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言行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率先垂范。其次,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长还应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文化素养。再次,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理解、沟通,彼此之间处于自然、真诚的状态。

三、现代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极有道理,因为习惯将伴随着一个人度过一生,贯穿于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将受益终生。为了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家长需要培养孩子三方面的好习惯:

1.生活习惯。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孩子形成“我能行,我自己来”的观念,让孩子参与做家务,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 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孩子观察、思考、分析的认知习惯。

3.学会做人。家长既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感习惯,又要培养他们真诚、正直、诚信、有责任感的良好品德习惯。

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的,它是可以反复的,也是渐进式的。这就要求家长反复地训练和不停地提醒,对于孩子每一次好习惯的表现与进步都要给以充分的表扬和肯定,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孩子体验乐趣,尝试成功。

四、现代家庭教育要注重塑造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

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而更重要的应该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如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1.培养自信心。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当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肯定尽心做得很好,进而就能得到周围人的赞扬和鼓励,他做事会更有动力,更有自信心。

2.培养动手、自立能力。有资料表明,中国的孩子思维能力领先,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弱,这就要求家长要敢于放手,多让孩子自主操作和独立行动,给孩子以锻炼的机会。

3.培养沟通能力。一个人要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友好相处,才能适应社会。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平等对话,以一种开放式的态度鼓励孩子与别人交流、沟通,与他人合作。

第7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选择合适的图书:

孩子阅读兴趣的有无、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否,一定程度上和图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合适的图书应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迎合孩子兴趣的读物。孩子小班时,我们可以选择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形象突出、画面清晰、色彩鲜明的图书,同时要装订牢固,纸质较厚韧,便于孩子翻阅;到了中班时,可为孩子选择情节稍微曲折,内容健康向上、人物善恶分明、以动物故事为主的图书,画面生动活泼,但背景不宜过于复杂,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不太注意细节,而注重于整体的画面;到了大班时,图书的故事情节相对长一些、复杂一些,但画面仍应清晰鲜明。此外,还可以为他们选择一些知识类的故事书,以拓展知识面,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进一步发展。

设置舒适的小窝:

置身于一个相对独立、安静而又舒适的空间进行阅读,无疑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们还应为孩子建构一个小窝,为孩子创设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进来阅读。在家中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地面可以铺设一块卡通图案的地毯,孩子可以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松软的地毯上或是书桌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墙壁上可用孩子与父母共同制作的装饰物进行美化,书本可以或开或合地放置其中,使整个小窝充满休闲和趣味的感觉。相信您的家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书吧似的空间,孩子一定会有阅读的欲望。

环境的创设为孩子提供了阅读的条件,真正让他们走进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离不开成人的引领。有孩子的人都知道,“讲书”是孩子学习阅读的一个必经阶段,他们会拿着书请求父母:“给我讲这个故事。”此时,父母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且应该声情并茂地讲。如果你的讲述平淡无奇,孩子也会因此失去对这本书的兴趣;如果你的讲述惟妙惟肖,能让孩子读后仿佛身临其境,那么他一定会深深喜爱上这本书。通过亲子阅读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复述故事或角色表演,让孩子在表演中重温阅读内容。如讲完《三只蝴蝶》的故事后,家长可以准备沙巾和花作为道具,与孩子分角色进行亲子游戏,鼓励孩子续编故事情节,培养孩子创造力。总之,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尾声--循序渐进,让孩子学会自主阅读

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主阅读。在趣味引领的基础上,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也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潜移默化中也习得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这时,我们要敢于放手,鼓励孩子自主独立地去阅读。

孩子自读,初试牛刀为吸引孩子主动去阅读,阅读前我们可以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带着问题和悬念来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孩子的阅读和理解。

亲子阅读,指点迷津孩子的自读,只不过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有时孩子可能看懂了一些,有时可能完全跑题,是他们自己的创编。然后家长再和孩子共同阅读其中忽略的或不理解的部分,为孩子指点迷津。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细节,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让故事更为生动,进一步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第8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合作;关键期;情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68-02

一、开展幼儿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最基本的是要求就是幼儿要能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动作,尽量不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左右了孩子的日常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进行培养孩子的幼儿合作精神,奠定一个良好基础或者说是可能性。这个要求是针对幼儿这个年龄段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要求的。三岁左右的孩子思维能力已经大大的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已经基本形成了他们个体的能力,大脑发育的不断成熟,为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提供了驱动来源。不仅如此,幼儿的神经系统也不断得到完善,抑制力的不断发展是最好的体现。抑制力的不断发展就会更好的控制诸如兴奋、浮躁、好动、伤感等心理活动的协调发展,也能够更好的综合分析外界的事物方方面面。因为,这些心理特点的不断发展完善,为我们的合作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自主合作、兴趣盎然

动机是一个人完成任何事情和目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动力,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作为主观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计划。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幼儿有求知的欲望,这是能够让幼儿走向自主学习之路的第一步。我们作为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多多鼓励幼儿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产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老师再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不仅仅得到了未知的答案,也得到了获得知识之后的成就感,可以推动幼儿更加主动的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和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长期带的是新生小班,孩子抢玩具是最常见的问题,我会跟孩子说,“玩具的数量是有限,既然你的少,他的多,为什么大家不能一起玩呢?”孩子都是很听老师话的,所以这帮小家伙开始商量怎么分配,去完成一个伟大的杰作,我会对他们说“你们真棒”。有时候,幼儿会因为某件事情扭打起来,我会先把他们分开,让他们自己说出打架的理由,要他们认识到打架是不好的行为,解决矛盾除了打架还有更好的办法,让他们互相交流沟通,一会的功夫他们又一起玩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们的争吵和告状的次数减少了,更多的是协商解决。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担心幼儿之间的玩耍和沟通很容易产生矛盾,也可能伤害到孩子,笔者认为给他们自由,鼓励他们用自己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和矛盾,这样就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在交往中合作

平日里,孩子们喜欢玩“网小鱼”的游戏,但是大家都比较喜欢扮演小鱼,而拉圈做网往往没人来演,笔者认为,很应该借着这个机会让孩子们明白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幼儿们轮流来扮演拉圈做网者,都体验一下被孤立的感觉,让孩子们知道游戏是离不开合作的。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孩子们创造可以合作的机会,让合作氛围真实贯穿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实现个体与个体的互动,还要打破班级与班级的隔阂,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能有更好的沟通和合作机会。

四、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必要的合作技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比较受宠,他们的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一般都很差。他们进入幼儿园,家长和老师们都会担心他们在玩耍的时候发生矛盾或者发生意外事故,所以就定下了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了孩子们间自由的交流。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孩子的交际、合作的能力。语言交流的培养是最直接的办法。我们可以在每天的课堂上,让孩子们轮流为大家讲故事、唱儿歌、小表演等等,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除了表达,还要让幼儿们养成倾听的习惯,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说话和集中注意力听别人的陈述,学会欣赏别人和尊重别人。

五、环境上营造合作氛围

环境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发挥出教育功能。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开设了音乐区、表演区、小医院、图书区等活动角区,并及时更换角区材料,充分为幼儿提供交往合作的机会。比如:在音乐区,可选择热闹的“音乐伴舞”场面:小动物为小朋友敲鼓,打锣;小朋友们则在有节奏地音乐声中唱歌跳舞,合作的非常快活!这样的环境使幼儿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他们相互协商,有的当小乐手,有的当小舞蹈演员,有的当歌星,在有伴奏有歌曲有舞蹈的快乐氛围中,融入了他们相互合作的眼神与行为,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相互合作的意识。

六、和家长保持沟通,家长是最好的教师

当孩子走进学校,突然换了一个崭新的地方,许多孩子都很不合适,也就出现了以上说的问题,如何教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相处,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自身修养,直接的影响孩子的以后。我们可以展开一些比赛等活动,家长们在有本能的参加组办、指引等过程中,增加“我也是教育者”的意识,了解现在教育以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圆心的全面幼儿教育的要求,在次认识到合作的重要,取得了教育孩子的有用的方法。老师在活跃中可以看见,孩子在生活的表现,在家长沟通中取得家教,从而有针对地施行少有的指引工作。

总之,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努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是我们幼儿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皮亚杰.发生认知论[M].傅统先,译.教育研究,1979,(5).

[4]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9篇:如何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亲子共读;低段;阅读生态圈

一般来说,孩子的阅读分为自主阅读和陪伴阅读,亲子共读是陪伴阅读最重要最常见的形式。0~6岁年龄段的儿童,亲子阅读就是大人读,孩子听、看和想;6~12岁,即小学阶段,一般是由亲子阅读向自主阅读转变的阶段。该转变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第一学段,不宜过早“断奶”,而要坚持亲子阅读,遵循由大人读,孩子听,大人孩子共读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0~6岁阶段的亲子阅读对家长而言,掌握“读给孩子听”的能力就可以了,而进入小学后,亲子阅读对家长要求更高,除了“读给孩子听”,还需要家长解答疑难,引导孩子思考,提高孩子阅读能力并健全人格,这就需要家长掌握一定的亲子阅读策略。

一、现状分析引思考

低段孩子识字量少,集中注意时间短,对文本较为复杂的情节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除了课堂学习外,鼓励家长协助孩子跨出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笔者任教学校地处农村板块,学生家庭的亲子阅读不容乐观,存在以下现状:

1.“土”之贫瘠――缺少读的意识

笔者任教班内的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一大半是小学及中学文化程度,本科生以上学历较少。很多家庭不订报纸、杂志,也没有藏书,家长常忙于工作而缺乏对孩子阅读的陪伴指导。

2.“气”之稀薄――缺少读的氛围

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复杂。父母或在外地打工,或是离异单亲,或缺乏技巧而疏于教育,家庭缺少亲子共读的氛围。

3.“光”之微弱――缺少读的策略

大部分家L对亲子共读的观念仅停留在“大人读,孩子听”“为了孩子能多识几个字”等浅层观念,而忽视了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4.“雨”之淅沥――缺少读的材料

经调查,大部分学生的课外书来源都是邻居高年级读过的,或者哥哥姐姐读过的,很多都不符合低段孩子的阅读特点,并且都是很陈旧的书。

综上而言,良好的亲子共读的环境建设犹如一个复杂的“生态圈”,“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四者缺一不可。因此,亲子阅读课不仅可以指导孩子如何阅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家长学习一定的阅读策略,关注亲子阅读!

二、课堂研究谋策略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曾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而小学阶段,没有亲子共读的孩子,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终究成不了大海、参天大树。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构建一个拥有“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的亲子共读生态圈,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不同的绘本载体,研究了几个绘本亲子共读的策略:

1.肥沃土壤――亲子共读“树意识”

父母既是自己孩子的“陪伴者”,又是全体小朋友的“智者”,随时随地要对孩子关心的难题答疑解惑。因此,课内课外我鼓励孩子主动与家长交流。这让孩子和父母形成了一种“你问我答”“你思我想”的共读意识。

课后,我对参与亲子共读的家长做了一个小调查,所有的家长都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读书形式。家长的共读意识就是“土壤”最好的养料。

2.清新空气――亲子共读“尝快乐”

当亲子其乐融融地共读一本书时,快乐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笑声、讨论声、朗读声此起彼伏,孩子的心浸润在爱的读本里,家长的情也紧紧地系在孩子的心上。这由亲子阅读而带来的幸福与感动,就像清新的空气弥漫在课堂里、弥漫在家庭中。

当家长在我的指导下与孩子一起分享《我是小翼龙》《永远永远爱你》等其他绘本时,他们茅塞顿开:原来以后可以利用系列绘本帮孩子选书!孩子的快乐,父母的欣喜也让这堂绘本课变得更开放、轻松、愉悦了!

3.播洒阳光――亲子共读“得方法”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而亲子共读“生态圈”的完全建设也离不开各种阅读策略的运用。我为家长提供了三个主要的亲子共读策略:

(1)亲子表演。在孩子与父母一起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时,家长时而快乐、时而难过的表情会令小朋友高兴不已,提升了孩子对于绘本情感的理解。

(2)亲子共答。父母和孩子一起回答书中的问题,让孩子学会向父母学习,提升阅读效果。而父母以此为契机,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彼此互相倾听、互相沟通,让亲子共读由单一的“你听我读”变成“你思我想”“你说我说”。

(3)亲子讨论。父母不仅能为孩子介绍课内知识,还能帮助孩子拓宽眼界。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多个角度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孩子深层阅读的能力。

4.滋润雨露――亲子共读“有资源”

环顾现在,到处是资源共享的缩影。小到一件物品,大到虚拟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已经是全球信息的主流收集方式。因此,我鼓励家长互相间也可以资源共享。我在班级的公众平台中建立了“亲子共读站”,以推动家长及早接触多元读本。笔者希望通过这些策略的推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起点上,营造亲子共读的氛围,共建“阅读生态圈”,让阅读的情趣不断延伸。

给孩子读一本好书,就是为他撒下一颗种子,这些种子会发芽、开花,然后住进一个智慧小精灵,撒下的种子越多,住进来的智慧小精灵就越多。愿每一个亲子共读的家庭都能像花儿一样幸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