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概念课教学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概念课教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概念课教学模式

第1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我们以“主题课例式研训”为载体,按照小学数学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应用”展开研究,按照“确定主题―确定课例―观摩课例―课后研讨―坊主点评及主题培训―撰写反思―网上共享”的研修路径,重点针对概念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工作坊在概念教学和复习课教学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教材中的很多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明确的定义,这让许多一线教师不知所措。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很多概念表述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数学概念教学应该重在引导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而不是纠缠于文字上的精确表述。数学课标明确了对小学概念教学的三项要求:一是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二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三是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基于此,我们工作坊决定引导一线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进行专题研究。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遵循由直观形象到形成表象再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认为,进行概念教学,应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与抽象概括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把直观经验与理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利地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探索形成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感知(创设情境,感知概念)―表象(探索研究,形成概念)―概念(体会理解,抽象概念)―运用(拓展应用,巩固概念)”。我们试以工作坊参与者张菊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一课为例,说明该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课件逐一出示以下几个景点的照片,老师当导游边出示、边解说: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 700 000平方米;

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 000平方米;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 270 000平方米;

(2)谈话:这些名胜古迹占地面积非常大,用平方米作单位,这些数据显得不够简洁明了。(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让学生通过回忆100米的长度大小,想象一个四条边都是10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先独立算算,再与同桌交流。最后,学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1公顷=10 000平方米”。

(2)感受1公顷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想象1公顷有多大;引导学生感觉、猜测、与同桌交流1公顷相当于身边哪些建筑物的面积。学校教室面积大约是80平方米,让学生计算1公顷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数据(1公顷大约相当于125个同样大的教室的面积)。加深学生对1公顷大小的感知,让学生估一估“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并计算1公顷相当于几个同样大的学校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把猜测的结果与计算出来的数据相比较。让学生再次想象、感受1公顷大约有多大。

3.尝试练习,感悟进率

(1)谈话:在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公顷作单位。让学生尝试把几组数据改用公顷作单位,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2)课件相应出示: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公顷;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公顷。

(3)把平方米改用公顷作单位如何换算?(说明:把平方米化成公顷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的进率10 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4.深化应用,理解公顷

(1)课件出示下列景点照片,教师继续当导游,带领学生“游览”名胜古迹,请学生思考后完成填空练习,并回答其他问题。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 000平方米,合( )公顷;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 )平方米;小结“把平方米改写成公顷,把公顷改写成平方米的‘秘诀’”;同桌相互出题,考查“关于平方米和公顷互换”的问题,进行练习。

5.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2)一块三角形菜地,底是110米,高是15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它的面积有1公顷吗?

(3)完成书本上第82页的“练一练”。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课后小调查:了解家里一共有多少块田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二、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是对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进行组织,是在整体知识背景下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构建,它往往通过对照比较、寻找联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将原来彼此分散、分割的知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在头脑中把知识“竖成线,横成片”,或“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从而形成由点、线、面构筑而成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现在的实验教材,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工作坊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研讨”中,采用了执教老师个人初备课,网上交流研讨备课,达成共识后再上课的研究方式。如由工作坊的参与者孙武银、周炎锋分别执教的复习课《四则混合运算》《小数乘法》,以及坊外教师古龙镇中心校黄红锦执教的复习课《简便运算》,都运用了“计算感悟―对比归类―总结法则―错题辨析―深化提高”这一基本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在探究“空间与几何”这一知识的复习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研究,由工作坊的参与者周原园、陈超萍分别执教《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复习课。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位执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工作坊再以不同的课作为研究蓝本,并适当引入部分坊外教师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质疑、解疑,“坊主”再结合课例及大家的疑难作《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专题研讨》小型培训,最后总结、归纳出基本的复习课教学操作模式,即“以题代纲、边理边练―分层练习、巩固提高―自主检测、评价反思”。下面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复习课为例,简介复习课教学的大体流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猜一猜,想一想。故事导入:唐僧取经回来后,打算奖励每个徒弟1块土地。唐僧拿出3条一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1块地。孙悟空急忙说:“我要围成长方形的。”沙僧接着说:“我要围成正方形的。”猪八戒不慌不忙地说:“我要围成圆形的。”那么,到底三位徒弟中,谁围的土地面积最大呢?大家猜猜看吧。(指名猜)如果想知道它们各占地多少平方米,我们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2)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梳理知识,引导建构

复习以下知识,并以知识网络图的方式予以呈现。

(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2)周长的计算;

(3)面积的计算。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3)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答案);

(4)走进生活(计算)。

李老师家有一块梯形菜地,上底是32米,下底是48米,高20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收小麦400克,这块地一共可以收多少千克小麦?

(5)首尾呼应,解决问题。

猪八戒、沙僧、孙悟空谁围的地最大?要准确地判断出他们三个谁围的地最大,绳子的长是628米,动手算一算,再判断。

(6)得出结论(分组探究)。

让学生自行交流并小结:周长相等,圆的面积最大。

4.全课总结,注重体验

再次呈现知识网络图。

第2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卢梭说:“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因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探究化学知识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便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在教学模式上要创新,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做好课前预习

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整个化学教材有全面了解。知道化学学科包含的内容及知识体系,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章节、单元的预习计划,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层次分明地预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导入新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新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化学家的故事、化学故事、设计实验、做有趣的化学游戏、或者通过身边发生有趣的化学现象、化学试题解答等方式,引起学生好奇,使学生产生神秘感,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心理铺垫,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确定目标,自主尝试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学习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围绕已经制定的三维目标,筛选好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教材自学,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化学学科研究的方法,并由学生试着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答疑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化学与生活实际非常密切。因而设计的化学问题贴近生活,发生在身边,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使学生觉得亲切,感到学而有用、有趣,产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五、归纳整理,突出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强化知识,突出重点,必须采用适当方式,使本节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第3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改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教学的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很多次,并且逐渐发展了化学教育,让学生从单纯的记化学元素、背化学公式,已经发展成了培养化学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将课改精神充分应用于化学课堂,进而使师生都能够领会课改理论,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如今的高中化学课堂上,创新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化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活学活用,与现实生活产生紧密联系,并且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提高生活本领,从分数的提高逐渐转变为能力的提高。

1.教师要具有先进的化学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以教师为绝对主导,通过讲授法和演示法来完成“应试教育”,在传统的化学教学理念中,学生是被教育者,需要完全听从于教师,在化学考试中都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在课改理念中,教师要转变思想,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化学难度加大,加之高考升学压力大,教师都会尽可能地压缩内容,将考点、难点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是如果在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化学实验,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高一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介绍“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如果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这一课可以简要阐述,学生只要分数高就好,完全不必掌握实验方法,由此,先进的化学教学理念应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将教材中介绍的方法都操作一遍,在学生的头脑中将会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

2.师生都要充分研究教材

在课改之后,化学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化学能力,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必要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很多涉及到了生活常识,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研究教材,不仅要掌握知识点和考点,对于教材中的一些背景介绍、环境保护等内容也要高度重视,因为抛开高考来讲,这部分知识才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在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师生认真对待的,例如:必修2教材中的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课,第一节主要介绍“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二节主要介绍“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虽然在高考中这一章的内容不会作为重点,但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讲,这一章也是应该被高度重视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

3.丰富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化学科学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广泛,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因此,化学课改要求丰富教学方法,让高中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灵活多变的化学教学,从而对化学科目的学习充满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化学能力。教学方法的变化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过硬的专业素质,由此,教师要做好备课的准备工作,在课上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出发,丰富教学方法。化学课程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单纯的讲授法、演示法是不足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化学知识的,应该在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配合实验法、讨论法、作业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化学能力和思维。例如,在人教版教材选修2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教学中,课题1“获取洁净的水”就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课程,虽然是选修内容,但是新课改中要求化学教学充满趣味,让学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因此,应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并分组完成实验,在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验证课题,这样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的学习时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于化学充满兴趣,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配合教师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因此,在优化教学模式中应该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在化学方面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主要还是与自身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化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继续学习、深入探讨,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这种心理状况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化学教材选修1第一章的“关注营养平衡”中,第一节到第四节分别是:“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整个第一章的内容都是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关联的,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入手,让学生对这一章的内容充满兴趣,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再如,以往的化学课程都是教师为主体,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离子反应时,教师事先将酸碱盐的溶液承装在几个试管中,然后为同学们在实验的情境中展示化学反应的各种状态,并向同学们解释了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方程式,但是如果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就应该是教师将酸碱盐的溶液承装在试管中之后,就让同学们动手感受化学反应的各种状态,然后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得出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方程式。

【参考文献】

[1]田现波.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化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新西部》,2010年06期

第4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教学模式的分类逐渐趋于严密与细致,如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等;根据教学媒体的运用程度可分为单一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因材施教的个别教学和统一集中的集体教学就是一种以组织教学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方法,也可以以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法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实践型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关键在于合理定位课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合理定位课堂,至少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要结合学校的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国内高校有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之分,不同定位的大学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生源也就有别,这都影响到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落实。例如我们潍坊学院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潍坊,服务山东,面向全国。那么,我们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就要结合我们学校的这个定位。

第二是要结合课程的特点。课程有其目标和专业背景,就有其自身特点,不同课程也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本人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就在本高校教学,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讲授过多门法学课程,切身体会到不同课程必须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现在给我校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所授法学概论课程,就要运用以讲授为主,学生问答解疑、对学生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相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与给大二、大三学生所授的法律逻辑学等课程采用的强调师生互动为基础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不同,这不仅因为大二大三学生已经有法学专业学习的基础等因素,而且还因为法律逻辑学课程本身特点的要求。

第三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掌握了学生情况,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贯彻的一个总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具体学习目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展开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也是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例如法学概论课程,作为学科与专业基础课在大一开设,就要在本课程的授课初始,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给学生出调查问卷题目,来了解学生本身已具有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及深度。

二、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教案

法学概论作为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学科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普及法学知识,教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并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的法学知识基础。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对法学概论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有别于其他法学专业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的法律规定等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范围内合理规划课程教案。

法学概论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的知识即法的一般理论和依法治国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等内容。我们规划的教案是:按总学时60学时计算,民事法学包括民诉占1/3,学时最多;法理学1/5;宪法学和行政法学总共1/6;刑事法学包括刑诉1/6;这几部分内容学习完成,也就基本完成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剩余其他学时给课程剩余内容,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我国法律体系中这些法律部门的大体情况,例如主要是调整哪部分社会关系的等,告诉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以后选修。

(二)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案、落实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反应如何,这是授课教师能亲身感知到的。不管多理想的教学模式理论,只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会体现出其价值来。具体到法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整个授课过程分三个环节完成。

首先,在本课程的授课初始,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给学生出调查问卷题目,来了解学生现有的相关课程知识基础情况。教师根据大学教学要求,认真点评学生作答的内容和格式、找出学生现有知识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以及作业格式方面的问题,并将此作为第一阶段对学生授课深度的一个起点依据。了解教育对象、选择合理的教育角度、实现教育的针对性,这应是我们大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例如我们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文科理科都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学生人文知识基础相差很大,有些理科生对一些普通的语言文字理解都有偏差,更不用讲法学专业语言了,其中有的学生还因此想改专业。另外,据调查了解,在高校一年级学生中,有的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历练煎熬后,有进入高校可以放松随意散漫的心态。因为心理的放松,容易受高校内考试“及格就ok”思潮的影响,倾向于重视不同课程如何通过及格的技巧,而忽视了课程本身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习要求,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自顾自讲授课程知识,无论如何行不通。所以,在最初授课的一两周,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法学概论课程的通识教育课,从他们入学后的军训谈到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准备,从湖南卫视成人礼的意义谈到学生自己的人生规划,自然也就讲到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及为此设置的课程体系,自然也就提到法学概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学习意义。对人文知识基础差的理科生源学生,要耐心告诉他们文理贯通的朴素常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更应该学好本课程,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情况学习,循序渐进;这样半学期下来,曾经有改专业倾向的学生讲自己已经很喜欢法学课程。对在学习上有错误认识的学生,也要做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到后来那些学生不但学习上进,还主动帮助维持日常教学秩序。我们法学概论课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好,自然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多年的经验,得出的总结是: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生是可教的、只要我们教师用心一点;我们教书育人,应该记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更胜一代人的规律,相信后生可畏,相信自己的学生会一届比一届更好;更多想想是不是我们这些作为前辈的教师落后于时代要求了,应相应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责怪现代的学生另类。

然后,到学期期中的时候,对前期学生学习情况作一个过程考核。高校一年级学生随意散漫心态的另一种反应就是在学习上的懒惰和茫然,不思如何转变改进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而依然延续先前的学习意识,固执于中学的学习方式结果导致学习落后。虽然这是少数学生的情况,但是严重影响了大学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予以纠正。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考核内容是前段时间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采用开卷;要让学生明确大学考试作答要求和评分标准,特别规定按照大学考试的要求作答,拒绝中学作业的形式。考核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所以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教师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点评。本法学概论过程考核是对学生逐个点评的,就是针对学生在考核中从内容到形式出现的问题,走下讲台对每个学生对照其考核试卷面对面讲解讲评。其中也允许学生咨询考核试卷外的学习问题,并允许学生对前段时间的教师授课等情况评价,师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既要掌握和尊重授课对象的积极特点、也要做好正确学习理念的教育引导。过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发现有雷同试卷即刻责令学生重做,直到符合要求,但考核成绩会受影响。这也是一种授课方式,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学生也比较欢迎,教师也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过程考核的另一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对比初入学时的情况自我评价,以便更自信乐观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根据过程考核的这些情况,教师进一步调整之后的授课方案。

最后环节就是期末的考试环节。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对整个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用的。通过过程考核,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情况,也发现了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这些对之后的课堂教学很有意义。到期末的复习考试环节,教师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有效率,本课程整个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案,重点突出,期末基本不用重新给学生指划考试范围,这也是预防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个方法。但是要利用期末复习的时间,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方式,如前所述,这对高校一年级学生比较有必要。例如,首先要教育学生象端正学习态度一样端正考试态度,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准备考试,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就要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先掌握本课程最基本的概要知识,至少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是哪个法律部门的问题,然后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记忆众多的法学概念定义、如何掌握写作论述题目、如何准确分析案例。这样学生就有学习的乐趣也享受学习过程,也就自然想利用期末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作弊现象。

(三)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准确结合案例授课

我们法学概论课程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才能顺利完成的。因为授课对象是高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还不是很适应,所以每次课都给学生作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同时,利用工作专用邮箱,将每次的课件都发到邮箱里备学生进一步查阅。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平时学生有问题既可以利用课堂合适的时间当堂提问,也可以通过这个邮箱请教老师。这样有助于实现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象本课程法学概论,一定要用能紧贴现实生活的简洁的案例讲课,而不能过于深奥复杂,要让学生从中学的学习思维逐步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思维。例如,在本课程法理学部分的学习中,要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都遇到的交通法规、商店购物等衣食住行的日常事情讲解法的作用、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内容。民法中的民事主体、各种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容易联系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民法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总是重点讲述、案例也多。刑法也是重要的基本法,但是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社会极端矛盾,毕竟是社会中非正常现象,所以一般重点学习刑法总论以掌握刑法基本理论为本课程学习目的,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不会讲很多案例。案例课鼓励学生和老师讨论、同学之间讨论,畅所欲言,在争论中掌握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果把大学四年的学习比喻成建筑一座知识的大厦,那么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就是打地基奠定基础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也许是地基上面华丽的大厦,但是地基的作用是客观地存在的。所以,大学生在一年级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培养很重要,或许直接影响到大学几年的学习基调。要教育学生从一年级打好基础,把握好大学的学习机会。作为我们高校一年级的课堂授课教师,应结合所讲授课程情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高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研究运用适合高校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教师教活、学生学活。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教学模式[Z].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90597.htm,2013-07-21.

[2]马育红.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Z].法律教育网:http://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5/10/wa386128204413101500290048_175666.htm,2012-10-1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3-07-20.

[4]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12,(5).

[5]朱泓.高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责任编辑:雷艳]

第5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微课”理念;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57-02

1 微课教学的优势及特点

1.1 微课教学特点

微课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特点,首先它的教学时间较短,一般的微课教学在五到十五分钟之间,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的琐碎时间,使学生在休息之余也可以观看微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微课教学的内容也较为集中, 微课教学都是针对特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总结,这种集中性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重点,还可以针对重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效率。最后微课教学的形式也比较丰富,微课教学主要包括录制教学视频、展示教学案例以及呈现教学素材,这种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完整的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师更为清楚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微课教学优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微课”教学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平台,随着微课开始融入教学课堂,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区别于以往的传统电子课件,微课主要以视频为学习载体,围绕某一专业课题展开精彩的教学活动,它可以营造出半结构化的知识环境,将微课融入到教学课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教学空间,加之微课风格的多种多样,可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2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难度较大

高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功底普遍较低,而计算机教程的专业性较强,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抽象思维,这样才可以真正领会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因此,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计算机的教学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易受挫,甚至出现厌烦学习的行为,导致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

2.2 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模式陈旧,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愿听讲,课堂气氛较为低沉。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采用教师讲解与演示同时进行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讲。同时,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也使教师难以了解整体的学习现状,演示过程中,学生也很难长时间观看,甚至忘记主要的学习步骤,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3 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主要以实际应用为主,操作性很强,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受师资力量影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配套设施仍不健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同时多数学生选择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尽快取得毕业证,造成了院校注重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却缺乏基本的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2.4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难度。由于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功底不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掌握的比较熟练,而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打字功能也不会,这就导致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花费更大精力传授,学生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这样不但加大了教学难度,还一定程度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3 “微课”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微课“教学应用到高职计算机教学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确保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我们应研究探讨如何将微课运用到计算中,从而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

3.1 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应认真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应遵循少、精原则,将结构完整的重难知识点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真正保证微课内容的全面性,使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充分了解章节的重点掌握知识。其次,还应设置微课的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微课教学才会得以顺利进行,设置目标时应实事求是,不可盲目夸大,确保学生知识水平与实际能力的双重提升。最后还应设计紧凑合理的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思考,它要求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教学素材也应多样化,保证学生可以由图像、声音、文字等各方面了解所学知识。

3.2 微课的制作

首先应准备微课制作工具,主要包括PPT、耳麦、录制过程中使用的软件以及其他计算机设备等,制作微课之前应准备好这些工具并调试正常。其次还应积极搜集微课的制作材料,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及时整理分类,确定需要呈现的时间及顺序。此外还应重点制作PPT最后,还应进行微课录制,录制之前应调试合适音量,然后打开制作软件,调整屏幕进行录制工作。录制内容应应生动有趣,避免只出现枯燥乏味的PPT展示内容。同时还应确保录制内容避免出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同的灌输现象,可以在录制过程中提出相应问题或者上传配套的测试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录制完成后还应调整整体的画面质量,确保欢快、明亮的色调。

3.3 微课的使用

首先,高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将微课使用于传统的辅助教学过程,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课堂的趣味性较少。因此,教学过程中如若遇到重难点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微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对仍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节省更多精力放于实践中,还可以确保学生更为充分的掌握教学内容。其次,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应下发下节课堂的微课内容,督促学生课下学习,做好课前预习。最后,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将微课内容发于网上,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在学生之间传递教学知识。这样不但是计算机本专业同学可以学习知识,其他专业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进行学习,提高了校内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模式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微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可以制定自身的个性化方案,为教师展示自身才能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简单有效。最终,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有效性的同时,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2] 苏丹.微课和高职英语教学的整合路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第6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生物学概念教学;同源染色体

当前,创新教学思想和方法能够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幅提升,已成为共识。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家庭作业”教学模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为“家庭自主学习+课堂师生、生生互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好契合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教育思想,其教学有效性事半功倍。

一、做好生物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及问题

概念是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其可以准确、客观地概括抽象的知识,反映生物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教学中,一线教师都将生物学概念教学作为重点,要求学生反复深入理解,以期让学生全面掌握。然而,学生对于抽象生硬的概念感到头痛,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更加重了学生的逃避心理。学生的厌学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创新实践,调动学生参与概念教学的积极性,在深入认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而全面掌握生物学概念,通过概念的层层链接,一点点引导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的,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前精心设计授课视频,让学生提前在家中或课外进行预习,回到课堂后,师生之间再进行交流讲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教学模式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进行预习的积极性,只强调教师的一味传授,致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较难听懂的问题时存在应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课前教师进行学习内容布置,学生在课下通过这些学习资源进行有目的的预习,预习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沟通探讨,再反复观看老师在线上传的教学视频资源,还可以查找相关书籍资料或网络搜集,最大限度地解决学习新知识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再沟通讨论,对新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巩固,最终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教学理论是以美国的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其主要思想是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也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恰好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理论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教学的最大好处在于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下,教师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视频向学生传递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线即时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下载视频反复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回到课堂上再共同协作完善教学任务,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尝试

创新生物学概念教学,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效的尝试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下面结合同源染色体概念教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论述。同源染色体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因其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尝试运用翻转课堂教学,其效果十分明显。

(一)制订教学目标,制作课下视频

1.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制订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环节。目标的类型,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能否达到教师所制订目标都是必须预先考虑到的。

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阶段的目标:学生在课下能够运用电子设备对同源染色体的知识进行预先学习,同时,运用互联网的即时交流作用,同学间、师生间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学生再利用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进行深入的、有效的了解和熟悉,通过互联网的辅助作用,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学生回到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内化学习阶段的目标:课下,学生进行了深入的“预学习”,回到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同源染色全概念的内涵,逐一对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位基因以及相互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进而能够全面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回到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生生互动,和师之间的深入交流,学生倍感生物学知识的深奥,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精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2.准备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视频

教师预先制作的教学视频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中开放的优秀课程资源,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8分钟,这样能够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的主题。视频的主要内容应为:(1)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以及特点;(2)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图像识别;(3)针对教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练习,进行正误判断。教师制作好视频后,可以通过去网络,让学生及时在线学习或下载观看学习。

练习题的内容:

①细胞中大小、形态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

②同源染色体一定是大小、形态相同吗?

③同源染色体一定是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吗?

④细胞内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

⑤判断是否是同源染色体的最可靠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课下深入了解同源染色体的相关知识后,针对上述基础知识问题,会回答正确一大部分,再通过同学间协作交流,互联网辅助学习等方式,会逐一完成每一道练习题。同时,要求学生反馈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可以记在本上,可以及时在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及时看到相关问题,回到课堂上再进行深入沟通学习。

(二)学生回到课堂上进行知识内化

这个环节重在协作探索,即应用、分析概念实质。学生按照教学目标,根据视频教材在课下进行了深入学习,学习和做题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回到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基于相关问题,各小组内讨论激烈,大家通过对话、辩论、交换所搜集的网络资料等形式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参与到讨论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解决具有共性的问题,然后一对一地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理解教学内容及完成作业中所遇到的困惑。

(三)充分开展交流和展示,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1.交流和展示成果

学生在课堂上对目标教学任务与源染色体相关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内化,每个小组都有所获,形成了各自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各自小组或个人的成果,形成竞争机制,再一次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促进大家共同进步,巩固知识。学生交流展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归纳总结,即总结出同源染色体的本质:减数分裂时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必为同源染色体;具有的特点是:大小形态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翻转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较之传统教学的单一纸笔测试结果评价有了较大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深入学生中访谈,布置针对翻转课堂教学写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获得了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这些有益的信息,对于教师继续开展类似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7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课程观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一、后现代主义理念与后现代心理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也称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西方发达国家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想是既具有多元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某种一致性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企图在思想上解构和超越现代哲学和文化理念的新兴的思想潮流。所以从实质上来说,后现代不属于时代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特指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其主要特征首先是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其次反对基础主义,倡导差异性及不确定性;第三是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反对一元论;最后是对理性和科学带来的自由和解放观念的怀疑。

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极端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扭曲化,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势必会影响着社会物质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其思想发展顺应社会发展、社会潮流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自我表现调节,是对原有的固化模式的冲击,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后现代课程观提倡的是主观性、个体性、多元性,从深层次研究了课程的本质,其核心体现在过程思想和复杂性理论,后现代课程观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空间,倡导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使师生间的知识探讨与传播更加具有支持性与批判性。

二、后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建构后现代主义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块茎”是植物学的一个概念,吉尔.德勒兹在《千高原》哲学理论思想中提出的块茎理论很适合后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块茎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多维理念,从字面就可以解读出这一模式能够使课程结构充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在各个块中都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和老师的不同性格特点,从而生成不同的课程起点。

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心理学由对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知识的追求转入对当下的、局部的、有用的知识追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在不否定实证研究的前提下,学会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吸收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后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构涉及的范围应该更广,具体的、情境性的、实际的、前瞻的知识更加受到重视。

(二)后现代主义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后现代主义解构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建立在后现代主义之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能够形成一种动态的教与学的统一过程,注重情境,要求人人参与,共同分享,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反省、模拟”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与自身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价值介入,即知识的具体运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1.参与。后现代主义强调更多的以人为本,重视教育情境创建,反对固有的教导模式,倡导自主式、对话式、探索式教学,教师与学生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得到升华。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心理教育的渗入,增强互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一些课前活动,如游戏、辩论、绘画、纸笔练习、冥想等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同学参与其中,拉近师生距离,才更容易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体验。后现代主义主张开放性,关注真实生活的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心理过程。通过互动的、参与的方式来研究主体内在的心理。体验旨在通过课堂上的情境感受,使学生产生内心的认知与情感冲突,在自身的感受中获得启发。如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设置小游戏《同舟共济》,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体验到自己作为团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怎样办团队的荣辱而付出。

3.交流。后现代主义注重语言研究,强调语言在人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和思想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运用多元研究方式,转换心理研究视角,通过语言的重构,分享感受和看法,认清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以改变自我认知找寻自身重建的能量和动力。可以进行论坛式的定向交流,也可以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旨在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4.模拟。后社会主义强调存在,却强调过程,认为互动的主体间的差异性,通过差异和互动的思维方式,认识多层次、多维的心理演化过程。模拟也是情境模式下的一种心理体验,比体验阶段更高了一个层次,通过角色扮演或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学会主动关注自己内心的认知,并通过对比,了解到认识偏差,进入深入地探讨阶段。

5.反省。主义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在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以及自我评价,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达到自我改善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后现代主义理念以及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其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后现代主义在反权威、反传统、反科学名义下,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全盘否定,既有其进步色彩,也有偏颇之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扬弃的眼光来利用后现代主义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云超.权力话语的另类表达――福柯权力哲学思想研

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马鹏云.教育中的生活体验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23)

第8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一、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现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上课讲的知识都能听懂,课本中的例题也能看懂,但到做练习题或者考试的时候,学生就容易出错和解答不出来。当老师评讲试卷或者练习题时,学生就会懊恼自己不应该失分,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知识概念掌握不全,没有理清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大脑没有形成数学认知结构图;另外,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差,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在试题练习中。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教学,主要是加深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现代的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结构大纲、巩固复习重要的知识理论,为了深化知识内涵,分析思考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从而让学生大脑记忆系统中形成一个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数学认知结构图”。通过认知结构图,学生对数学的知识概念不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条理、思路清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分明的架构体系。学生大脑记忆系统中存在数学认知结构图,在解答试卷或者是练习题时,通过题目给出的信息,从大脑记忆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结果。因此,数学复习课教学使学生大脑记忆中形成一个认知结构体系,并有认知结构的能力。

由于高中生科目、学的知识比较多,学习时间比较紧凑,高中教师也忙于构建教学方案和复习练习题课的教学,所以高中生很少进行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其次,高中的复习课教学主要围绕教学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基础知识,重复学习基础知识,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新鲜感。另外就是教师进行数学复习课教学时讲解知识讲得比较快,很多知识只是一带而过,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要点,概念规律理解不清楚。

针对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弄清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复习课教学效率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思维导图在现代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BOPPPS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由六个环环紧扣的环节构成。把BOPPPS引进到思政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BOPPPS;参与式学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07-02

收稿日期:2015-01-30

作者简介:殷旭辉(1978—),男,江苏丹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思政课大班教学形式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Y130214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失效和低效现象也是当前的一个不争事实。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的放矢地将它从不太受欢迎的窘境中解放出来,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十分紧迫的工作。BOPPPS是近年来在欧美大学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观测系统。实践证明,它在加强教学互动性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把BOPPPS引进思政课课堂教学,利用它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BOPPPS教学模式概述

BOPPPS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讲授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最初起源于加拿大、美国等北美地区的高校,之后在欧洲的大学中得到推广,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大陆等地区逐渐兴起。BOPPPS教学模式由六个环环紧扣的环节构成①。

(一)导入(Bridge-in)

导入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关注将要讲授的内容。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叙述与所授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教师的个人经验;提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提供一个吸引人的引言或案例;提供学习该教学内容的理由或重要性等。

(二)学习目标(Objective)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明确地传达学习目标,如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价值以及可以从中习得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方向。课程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的叙述,包括:对象是谁、能学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学得如何等。

(三)前测(Pre-assessment)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前测可以有效地了解学习者的预备知识与能力,进而可以灵活地调整授课内容的进度与深度。常见的策略有小型测试、作业、非正式提问等。

(四)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加温。常用的做法是将学生分组来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引导而使学生不至跑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思考的问题,或者设计模拟情境,将学生拉入到互动的情境之中。

(五)后测(Post-assessment)

后测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评量的方式要依据课程内容而多样化。如果是知识理解型的内容,可以采用选择题或简答题;如果是应用分析型的内容,则可请学生练习分析特定情境;如果是技能传授型,则可采用检验表或请学生简单地展示所学;如果是态度价值型的课程内容,则可请学生填写态度量表,撰写心得短文或日志札记等。

(六)总结(Summary)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整合学习要点以及预告下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使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做内容复习,或通过回馈意见进行。另外,适当表扬学生的努力和学习成果也是可行的总结方式。

总之,在了解和掌握了BOPPPS的组成环节后,教师就可以依据这六个步骤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或者重新评估并修正过去的讲授内容,使得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更加精进。

二、BOPPPS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BOPPPS是一种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教学形态的教学模式。因此,将BOPPPS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接下来,我们将以“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一个知识点为例来进行说明。

“本原”概念是“原理”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西方哲学的知识背景,很难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BOPPPS的模式重新设计了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问题导入要讲授的内容

笔者向学生提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是谁”。这个问题对于非哲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几乎没有人可以给出正确答案。但是笔者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选项则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笔者设计了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分别是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稍有点哲学常识的学生用排除法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然后通过讲述泰勒斯的生平和逸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即泰勒斯为什么被称为第一个哲学家或“哲学之父”呢?原因在于他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本原”的概念,这样就顺利地引出要讲授的主题。

(二)明确学习目的

本原概念与物质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本原概念的阐述为引出物质概念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本原概念的阐述,也为“原理”课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即“哲学的基本问题”打下伏笔。正是通过对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才区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三)前测

在导入环节中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学生的前测,通过笔者所提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已经能够初步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特别是对哲学史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四)参与式教学

学生回答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类型的参与式教学。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和回答的机会。在讲解本原概念时,笔者把它区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本原的字面含义,即“最初的东西”;其次,向学生提问到底什么是最初的东西?哲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概念?在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再给出相关的思路,即这与哲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与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有关;再次,介绍哲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如何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式;最后,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本原的说明收尾。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把学生分组“竞赛”来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

(五)后测

本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以通过随机选择询问学生的方式完成本环节的工作。

(六)总结

通过对本原概念作总结说明的方式进行。这几点说明是:首先,本原是哲学史上第一个重大概念,本课程之后要讲的几乎全部哲学概念和问题都与它有关;其次,本原的字面含义是指“最初的东西”。但是这里说的最初不是指时间上的,而是指“逻辑上”的。其三,设置课后问题。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有最初的东西存在,然后其他东西从中衍生出来?能不能设想世界上一开始什么都没有,然后从一片虚伪或者叫混沌中创造出这些东西呢?也就是能否 “无中生有”。换句话说:哲学家为什么一定要设定本原的存在呢?这实际上是通过设问的方式促使学生课后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节课打下基础。

三、反思

通过笔者几轮的教学实践,BOPPPS教学模式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从学生的成绩和对教师的评教分数上也有所反映。同时,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BOPPPS教学模式六个环节的顺序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很难完全按照这六个环节的按序展开。比如在互动教学的环节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就在无形之中偏离了原定的教学方向导致后续的环节没有充足时间完成。另外,“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模式固化后往往走向教条化和僵化。如果完全按照这六个环节去生搬硬套教学内容的话,教学就会显得刻板和死板,这导致原本生机勃勃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吸引力。

第二,学习目标是否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所有的教学设计和环节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并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目标可以直接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个目标是隐形的,应该内蕴在授课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更何况有些教学内容仅只是一般性的知识介绍,如果硬性地设定一个教学目标的话,反而扼杀了教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第三,BOPPPS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所有课程或全部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说,BOPPPS是一种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教学形态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主要是指BOPPPS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如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教学等理念适合所有的教学形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课程。因此,所谓的“适合”或“不适合”要作辩证的理解。有些课程,比如英语或高数可能就不适合运用BOPPPS教学模式。具体到“原理”课,也不是所有的章节和内容(特别是政治经济学部分)都适合这种模式。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运用BOPPPS教学模式时,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演练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演练熟悉和重构教学的程序和环节,这对于教师掌控教学和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这项基础工作完成之后,教师们完全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技艺,未必要拘泥于BOPPPS这种教学模式。

注释:

①本节内容部分参考了台湾大学王秀槐教授2014年9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青年教师培训时印发的自编讲义,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王若涵,张志翔.BOPPPS式教学在“植物生殖生态学”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