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是一个前后连贯的体系,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时,要重视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根据不同类型概念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
一、重视演示操作,建立表象
感知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认识,它虽然是简单的认知过程,却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思维分析的角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具体的思维情境中,建立正确、清晰、深刻的表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又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我们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可先让学生采用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二、逐步抽象,形成概念
获得表象只是架起了由具体事物向抽象概念过渡的桥梁。虽说它是感知的结果,但还不能说获得了表象就形成了概念,学生要形成准确的概念,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在更高层次上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形成概念。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我们安排了如下的活动:
师:把16支铅笔分给2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得几支?
生:8支。
师:把这个文具盒内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3位学生,每位学生得到铅笔数为多少?
生:1/3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给5位、10位学生呢?
这样做沟通了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效地建立分数的概念,再点拨引导,在自由探索中对分数的概念逐步内化。上述活动告诉我们,不论何种概念知识,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就到位的。而要深化认识,单靠简单强化是难以奏效的,这需要在知识应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强化练习,巩固概念
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将概念从一般转向特殊的过程,在学生已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应引导他们对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之间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严格地区分开来,不致引起混淆。
在练习中,小学生会因为没有准确掌握概念,或概念模糊,而导致解题错误。例如:①互质数没有公约数;②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的末两位数字能被4或25除;③2.618618618是循环小数。
许多学生认为这三道判断题都是对的。第一题错判的原因是对“互质数”这一概念没有很好理解,因为任何两个数至少都有公约数l,因此不能说“互质数没有公约数”;第二题错误的原因是不明确“数字”与“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来写数的符号叫数字,共有10个数字,把这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数字或几个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或多少叫做数。此句应改成“……这个数的末两位数字所表示的数能被4或25整除”;第三题错判的原因是对“循环小数必须首先是无限小数”,2.618618618是有限小数,当然就不是循环小数。
因此,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概念,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地练习,来巩固、深化概念,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四、灵活运用概念,提高能力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须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通过设计富有实用性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理解引向深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基本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鉴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要让他们习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必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供他们感知、体验、比较、抽象和概括。根据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并通过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不断的强化教学。所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水平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紧密联系小学生思维发展顺序和数学概念的特点,积极寻找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数学概念充分的回归日常生活
小学生受年龄、大脑发育和思维的限制,对于比较容易理解形象的事物。而对于数学概念这种比较枯燥抽象的事物却常常表现出无法理解,所以针对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有必要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充分的与日常生活联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小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将数学概念回归日常生活不仅有益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调动小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将被动的灌输学习知识的习惯,变为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极大的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
如在质量教学中,对于吨、千克、克等质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小单位克和千克,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感知。首先学生通过眼睛感官来观察质量不同的物体,其次学生通过用手掂、量、称等对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概念的模型,引入较大的质量单位吨等,并通过多媒体等展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的图片。然后通过由浅入深的计算,逐渐的引导学生
探索质量计算的规律,并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引入质量单位的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概念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步骤,引入概念的导入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等等。引入概念部分做的足够充分,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说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并在思想意识中接受概念,领悟概念的内涵。
二、层层深入引导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抽象的数学概念固然难理解,但是如何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就必须要通过多次运算,强化记忆,达到熟练的掌握规律的目的。所谓孰能生巧,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练习,锻炼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几何等更高难度、更深层次的抽象数学概念做好前期的思维铺垫。如学习了质量单位的计算规律之后,可以继续深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规律。如千米、米、厘米、毫米等教学,可以仿照质量单位概念的引入方法,在已有的质量单位概念强化的基础上,引入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长度单位。如根据1千克=1000克,1千米=1000米,在文字上来讲,只是将“克”换成“米”。如此形象、熟练的引入方式,不但将长度单位的概念成功的引入,而且化难为易,极易让小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但要想达到孰能生巧、层次分明、层层深入,必然要在充分熟练的掌握质量单位概念的基础上,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逐步深入,稳扎稳打,切不可急躁冒进,一定要在熟练掌握原有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数学概念。
三、将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与数学概念紧密联系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产生活应用紧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如1+1=2的概念的教学,将数字看成是香蕉,1个香蕉+1个香蕉=2个香蕉,1+2=3的数学概念教学,就是1个香蕉+1个香蕉、1个香蕉=3个香蕉。当然香蕉还可以转换成苹果等等,但是一定要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概念的引入,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将实际生活生产应用与数学概念紧密联系,不断地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转化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自行转化为形象直观的概念。长期形象的数学概念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数学概念的理解助益匪浅。尤其是为小学生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概念帮助颇大,不仅如此,对小学生学习理科知识、理解理科概念等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换句话讲,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仅是传授某一个数学知识,更是赋予小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感官感知,刺激大脑对抽象数学概念事物的思维构建
小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抽象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有形事物的感知能力要比无形事物强的多,大脑往往对实际感受得到的物体比较感兴趣,如自然科学、动物世界等等,而对于几何图形的理解却是比较难的。所以大脑只有在不断受到外界抽象概念刺激的同时,才会不断地形成大脑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意识中构建出抽象的思维架构网络。如对于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等的教学,一定是在抽象的数字基础上进行教学。如数字3、4等分别代表三角形、四边形的边数。首先一定要对数字基本概念清晰的掌握,才能引入几何图形的边数。其次,了解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边数后,递进式的引入不同规格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最后,将三角形和四边形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小学生认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实际生活更加深刻的感知图形本身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综上所述,通过刺激大脑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思维架构能力,构建大脑独特的数学思维模式,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问题的理解,并且长期形成的数学思维可以独立的支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持久的发展。
五、结论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仅限于概念本身,还要注重概念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注重数学概念的生活实用性。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自我掌握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实施对策
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不管是在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都不够成熟,而且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难度很大,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不变的主题。本文在对小学数学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要求及意义,进一步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论述小学数学的概念及呈现方式
1.数学概念的涵义
所谓数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人在对各种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应是的一种客观现实的表现。不仅仅是数学学科,在其他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对概念进行研究。而数学概念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符号等的准确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都具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为客观事物所特有的、决定其性质的、并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就是该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要研究数学概念的内涵就必然要研究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而那些不能决定事物本质的,甚至可改变的,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都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2.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
如果学生不能全面掌握数学概念,根本无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在小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小学数学概念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知识。所以,要想夯实基础,必然要狠抓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呈现方式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图画式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各个方面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一阶段对学生开展数学知识教授使可采取图画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将除了概念名称以外的概念全部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呈现即除概念名称外完全以图示的形式来呈现概念。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 “减法”等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这种呈现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如形象直观、便于感知,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但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图画式呈现概念的方式缺乏语言文字描述,如果教师不恰当地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就容易导致小学生学习概念时仅停留在图画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2)描述式
这一方式主要是指将数学知识中存在图形的概念以图画的方式展现,而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概念则用描述的方式进行论述、概括和补充,所以这一方式又被称之为字形结合式。这种方式很常见,小学各年级都可以采用,像小数的概念、角的概念、自然数的概念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3)定义式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相关的数学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个阶段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也可以进行心理运算,抽象思维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此阶段的数学概念则通过定义式进行表达,即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借助原有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来对新的概念进行定义,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这种概念的呈现方式比较适合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定义式概念的表述一般比较简短,教学时要注意剖析关键词的丰富内涵。
二、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对策
数学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基础且重要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环节的内容做到流畅自如,那么就要将数学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采用多样化形式对小学数学概念内涵表达,促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概念
实际上,小学数学的概念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学习阶段的概念都有着自身独到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对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而想要将数学概念的内涵全部展示出来,方法之一就是教师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图画式概念的表达方式
当教师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图画式概念教学时,应充分结合该概念的特点及对教学的要求,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图画更深层次的概念,从而了解此概念的本质。在学生了解到图画之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尽量使用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以圆的概念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将圆的表象抽象成数学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用语要规范、贴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概念,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小学数学描述式概念内涵的表达方式
上文中也提到了描述式概念实际上就是字与形的结合,其中包含了文字与图形,所以又被称之为字形结合式概念。其中的形所代表的就是图形、图示的意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图画式概念中的图画。在教学这类概念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形”的涵义,因为“形”中隐藏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对“形”的研究一定要透彻。除此之外,图示仅仅给人以直观形象,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图示所表明的涵义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描述出来,再结合概念中的“字”,如此,才能真正将“字”与“形”相结合,给概念下一个纯文字式的定义。如直线的概念、小数的概念,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3.小学数学定义式概念的表达方式论述
这里提到的定义式也就是将比较抽象和概括性很强的知识利用间接地词语进行表达。教师在对此概念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将专业的名词及术语采用易懂的词语进行表达,以便学生理解;必要时,还可通过直观教具、举例子、联想对比等手段,化抽象为形象;也可有效运用反例和变式,让学生明确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二)结合小学数学概念的独到特征,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意识
数学知识源之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或模型、实物等资源,并采用一些直观的观察、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模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概念教学要加强直观教学,但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要将学生建立的表征逐步抽象,使数学概念得到内化。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辅以教具、学具,感知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内涵。
(三)注重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引入,准确体现概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表象,需要注意教师方式的选择。只有创建出能够突出事物共性、清晰的典型表象,才能保证概念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应注重概念引入方式的合理性。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一、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数学概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是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思考问题、推理验证有所依据,能有创见的解决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一)重设计轻概念。新课改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在素材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情境设计也很重视,但是往往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明显。
(二)重灌输轻启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和影响,对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还不适应,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平时不善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他们认为只要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学习理论又浪费时间等。因此,在教学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单一”的授课模式。
(三)重结论轻过程探索。即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重视结果的记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用结果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
(四)重现象轻抽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初步抽象思维,他们容易接受的是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必须在直观的、感性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点极为重要。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及时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于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而缺少抽象的概括和理性的分析。
(五)重课本轻实践。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惟课本”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课本按部就班地展开,教材上怎么写,教学活动就怎么开展。二是“轻实践”,即“从课本到课本”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活动时不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也不能将所学的概念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强化感知过程,重视概念引入。概念是抽象的,但它揭示的是具体事物、具体现象的本质属性;因此,学习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从相关事物相关现象的具象形态开始――这就是概念的感知。根据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概念教学的初始环节中,教师帮助学生感知概念的基本策略是:采用直观感性手段,使之对新的概念有一个厚实的具象基础。
1.形象直观地引入。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要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通过直观的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幻灯演示及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重视生活实例在引入概念中的作用。从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2.从计算方法引入。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有些概念不便运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或形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
(二)加强分析比较,重视概念建立。概念的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感知和经验只是入门的向导,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才能成为判断的依据。利用变式。所谓变式,是指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借此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
(三)引导自主探索,理解巩固概念。
1.指导理解:(1)在游戏活动中理解概念:(2)在实际生活中理解概念;(3)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4)从视听媒体现象中理解概念;(5)在对比分析中理解概念。
2.指导应用:(1)应用新概念的练习;(2)对比练习;(3)判别性练习;(4)改错练习:(5)指导建立概念体系。
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把有关的概念沟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其系统化,如复习数的概念可列分类表进行。从一个或一种概念的角度看,以上三个环节,基本上可以作为概念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是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或一种概念,它就有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在知识体系中的结构位置不断提升的过程。
总之,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就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不断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有效性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92-01
1 引言
概念教学是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能够指出概念的肯定与否定例证,并能按一定标准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的教学方式。概念教学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学概念占据大量的篇幅,比如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等,这些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其他理论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概念教学成为首选。目前,概念教学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与应用,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苏教版数学教材就以概念教学为主线,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引导、延伸基础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概念教学模式的不成熟或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可见,我国在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2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概念教学是通过加强学生对事物概念的理解来引导其辨别事物,或者进行归类,其宗旨是加强理解。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影响,概念教学也逐渐变了味道。据调查研究显示,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通常是让学生将数学概念背下来,通过实训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并非概念教学,依然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对概念似懂非懂,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2 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
目前,由于我国的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拥有显著地教学优势。但是,其教学优势能否凸显完全在于教师的驾驭能力。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充分运用概念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面对概念知识不能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总结能力又比较低,往往过于仓促,这样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教学方式与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概念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却显得过于单一。比如,有些教师仅仅将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进行概念教学,其他的内容依然是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很多教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填鸭式”的教学,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这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 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首先,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同时,我国还应该加强教师对概念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认识,从而进一步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促使学生能够更快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3.2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提高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首先,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教师入职后期教育,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同时为教师搭建交流讨论的平台,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
我国应该进一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为学生创设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或者通过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概念教学进行延伸与应用,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知识,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概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为新教材改革提供了新的线索,比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但是,我国在概念教学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我国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的发展创新,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小颜.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及其过程结构研究.小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几何图形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几何图形概念多数是通过对给出的大量的具体模型和实例的分析、综合、归纳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几何图形概念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几何图形概念自身的复杂性和抽象性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类概念的掌握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几何图形概念的基本特点,依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引导,以利于学生正确掌握几何图形概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发挥直观经验的作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在学习几何图形概念的过程中,许多几何图形概念是直接对空间物体及其位置关系的抽象结果。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图形理解的基础是环绕在他周围的世界,儿童在这个世界中总是观察与自己位置相关的事物。因此,几何图形概念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直观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概念的理解上,我们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加以点拨指导,从而唤醒学生对事物本质的初始印象和记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事实上,针对不同的概念,我们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
(一)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中如能借助直观教具,将更易理解、掌握概念的本质。比如“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教师可用长方体纸盒、正方体魔方、书本等实物,并结合它们的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在动手体验环节,教师还可以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和面的特点,然后引出正方体的棱,观察发现棱的特点,再由棱引出顶点等。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从中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点的个数及其各自特征。这样在学生充分直观感知的情况下,概念的理解和空间观念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
在教具的选择上,首先必须选择典型性的实物或者模型,必须能充分体现学习对象的本质,以减少非本质属性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其次在教具的大小及演示的高度上,以让全班学生都看得到,看得清楚为标准;第三,概念形成时,如果只停留在直观感知的水平,那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用自己的语言从教具中抽象出几何形体,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采用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时,几何图形概念如果只借助看、听、说等方法肯定是不够的,学生也难以理解它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实例,并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然后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人教版教材中的“体积”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首先,“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不易理解;其次,“物体”如何“占空间”,学生难以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通过直观操作,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体积”概念的片段:第一步,播放“乌鸦喝水”课件,让学生感受乌鸦的“数学智慧”。第二步,实验――让“看不见”的空间“看得见”。先在一个玻璃杯里装大半杯水,用红笔标上水位标记,再往杯里放一块鹅卵石,让学生观察到水位的变化,并思考:水为什么会上升?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得出:鹅卵石放到水里,要侵占水的位置,即“占空间”,于是把水“挤”上去了。第三步,比较――体会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不同。在另一个同样大且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里放一块更大的鹅卵石,让学生观察水位上升的幅度,并思考:为什么杯里的水上升得更多?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这个鹅卵石更大,在水里占的空间也更大,水上升得就更多。第四步,联系――唤起学生生活中的相关体验。引导学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与上述实验相似的经历?(教学时,学生想到“把脚放进盆里,盆里的水位会上升”,“夏天把西瓜放入装满水的盆里”,水会溢出……)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归纳“体积”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充实了学生概念建立的过程,强化了对体积与容积异同的体验,便于学生理解几何图形概念的本质。
二、抓住几何图形特点,促进学生获得概念
几何中的许多概念属于“几何图形概念”,伴随着一定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回忆几何概念时,往往会同时联想到概念对应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概念与相关图形的联结。
(一)利用图形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在几何图形概念中,概念的表述是严格和确定的,而相关的图形规则往往可以有多种位置与形状。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变式也是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些实例。这些实例都是概念的正例,但是它们表现出的非本质特征却略有不同。正因为概念所指的对象除了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以外,还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非本质属性,所以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变式的作用让学生获得更精确、更稳定的概念。
比如,教学“互相垂直”的概念,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学生习惯于竖着理解,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也习惯于水平方向作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易发生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画错三角形的高(包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找错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互相垂直”这个概念时,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从而让学生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意义上对“互相垂直”进行抽象概括。那么在认识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不仅要在标准图形中进行,而且更要在变式图形中进行,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的高”,明确“三角形的高”的本质特征。
(二)发挥表象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概念教学要克服重抽象,轻表象的倾向,要充分认识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出概念离不开建立表象这一中间环节。在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直观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材料,获得表象;另一方面要对所形成的表象进行适当的加工、提升、整理和概括,建立表象。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闭上眼,想一想”,通过想象对直观材料的特征进行复述和描写。如果学生在直观感知后建立了表象,就可以大大提高表象作为抽象基础的桥梁作用。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圆柱体充分感知了圆柱体的特征后,应让学生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观察过的圆柱体,然后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体,让学生举例说明,如油桶、铅笔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圆柱体下定义,而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表象加工,让学生分别找出油桶、铅笔等物体的特征,进而回忆、默想、口述圆柱体的特征,用圆柱体的本质特征来回答问题,这样建立圆柱体的概念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实现概念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我们在教学几何图形概念时,不应孤立地教概念。事实上,在所有新概念的教学之前,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框架,一个可以把这些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否则,一味孤立地教学概念,将会严重限制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学前,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其次是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以利于教师设计出更合理的教学和学习方案,从而促使学生能建立概念间的联系,促进主动建构,最后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
(一)辨别概念的异同,促进概念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相近的概念,学生稍有疏忽就会混淆,这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鉴别,通过相近事物的类比,有利于帮助学生抓住同类概念的异同和本质特点。
例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例,先让学生进行测量,再根据测量结果把三角形分类,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分在一起的三角形又具备了哪些特征,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出三个概念。之所以同时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操作、比较、发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比较让学生对概念掌握更精确,进一步把握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领会概念间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指出:“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成为一个人自己有的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他领会或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知识的理解必须依赖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在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我们必须找到一些上位概念或下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支撑点,或者让其依附于上位或下位概念,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寻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理解新概念的重要基础。
如“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老师们都明白: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后进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上位知识。教师只有充分了解知识背景,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让学生建立起表象,再通过一系列活动猜想、操作、验证等,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动手操作等手段探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分散的图形串联起来,动态地构建认知结构,让学生经历从部分到整体、由易入难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的本质。
(三)图示与意义巧结合,促进概念内化
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要使学生在头脑中科学建构几何图形概念,就要将几何图形概念的表征与实质联合起来,做到图示与意义巧结合,通过动手操作、用脑想象、用眼观察、用口表述和用耳倾听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迅速激活并强化关于外在感知对象的表象。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几何图形概念时,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把相关的几何图形概念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并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建立概念结构,促进概念的进一步内化。
如学习三角形分类,教师可借韦恩图来帮助学生理清各类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再如,平面图形的复习,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分类等方法,自己动手画出小学阶段所有平面图形的结构图,从本质上把握各类几何图形概念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促进学生发展是概念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只有根据几何图形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几何图形概念,建立起各类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几何图形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少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
2.邵丽萍.《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内蒙古教育》2010年20期.
3.蔡匡清.《小学数学中空间与观念的教学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08期.
4.佚名.《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三步曲》.《武进教育》(省略).
作者简介:
一、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实现概念引入的自然化
数学教材多是直接给定概念,教师应遵循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加强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合理设置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1.以数学史话引入概念
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故事,并巧妙处理,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达到教育之目的。如教曲线方程时讲讲笛卡尔和费马;学数列时讲数学家高斯故事;讲二项式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杨辉等。在故事引入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
2.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可从教室内墙面与地面相交,且二面角是直角的实际问题引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3.利用学生探究实现概念的自然引入
以概念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是概念教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范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如在“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教学时,不妨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距离的共同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最短?如果存在,有什么特征?经过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得到“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在引入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勇于发现,大胆探索的精神。
二、善于解剖概念,实现概念教学的深刻化
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对概念理解不清,在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常会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要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绝非易事,数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适当引导学生剖析概念,抓住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剖概念:
1.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如对函数概念中的“任何”与“唯一”要重点强调。然后举例 ,前者可以称 是 的函数,后者不能称 是 的函数。因为对于任何一个 ,不是对应唯一 。这样通过正反实例,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更能加深概念的理解。
2.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有较强的概括性,更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如等差数列的概念可用符号“ ”( 为常数)概括。用定义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时,就是应用概念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则能更形象地反映概念的内容。如讲“交集”概念时,用文氏图表示“A B”,可以很容易理解概念。
3.注重相似概念的对比分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对比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明晰的认识。比如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就可以通过概念对比,并结合实例的方式加深概念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实现概念教学的持续化
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在练习设计上一定要精、针对性强,便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1.加强应用概念中易错原因剖析
很多概念本身就是解题方法。如“反函数”概念,就已经体现了反函数求法:“反解 ”——“将 与 互换”——“标明反函数的定义域”(要通过原函数的值域来确定)。在反函数的求解中,学生常出现反函数定义域由反函数解析式本身确定而导致的错误。如果注意在解题中强化反函数概念以及它的由来,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了。
1.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笔者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对比教学: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
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立体几何里讲异面直线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看异面直线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异面直线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象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圆的定义类比地归类出球的定义.这样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之间的混淆.
(4)发现法引入概念
让学生亲自参与概念的发现、探索、形成,只有这样,学生对概念的印象才会清晰,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
让学生自己给等差数列作出定义,并自己对定义边评价边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笔者得出结论是:如何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可言,但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①引入新的概念不要使学生感到突然.新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中某个矛盾、某种问题或某种需要才引入的.
②引入新的概念必须遵循“以旧引新”的原则.
③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学生的发现、观察、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④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概念的发现、探索、形成.
2.概念的形成
(1)正确揭示概念中每一词、句的真正含义
数学概念非常精炼,寓意深刻,要把概念讲清楚、讲准确,需要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对概念中每一词、句进行仔细推敲,用不同的方法揭示不同概念的本质,通过对本质特征的分析,带动对整个概念的理解.
在线面垂直的概念中: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在分析概念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任意”一词:“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表示“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或“平面内的所有直线”但不能理解为“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
(2)通过变式教学,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引导学生着重正面理解概念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反例以及容易引起对概念发生误解的问题,通过设问和讨论来正确地把握概念.
例如:椭圆的定义式,学生常常笼统地记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学时,可以设计问题链,让学生讨论.
(3)通过概念的比较,抓住概念的本质
对于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概念,笔者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3.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正确的概念形成之后,往往记忆不牢,理解不透,这就要求采取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巩固,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巩固概念.
(1)正误辨析,学习概念后及时巩固,可强化加深理解,排除头脑中的错误信息.
(2)运用充分性,判断一个事物是曲线C否符合某数学概念时,一定要一一地满足定义中的每一条件,缺一不可.如:判断函数奇偶性时,学生常常忘记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3)运用必要性,判断一个事物是否符合某数学概念时,一定要一一地满足定义中的每一条件,缺一不可.因此要判断不符合定义,只须不满足定义中的某一条件或举一反例足已!如:判断函数奇偶性时,必须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4)注重应用概念的练习
注重应用概念的练习是巩固概念的极好方法.比如,在讲过异面直线的概念之后,通过练习就可加深对异面直线概念的理解.
(5)利用新概念复习旧概念
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的总结,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之间的联系分析透彻.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从而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本质的目的.
关键词:概念;本质属性;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概念研究现状
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定义的了解、掌握和应用;(2)小学数学教学概念的方法和策略;(3)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研究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小学生能力培养方法;(4)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选材和教学模式;(5)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概念和现实原型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个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通常是艰难并漫长的,需要经历直观感知、反复抽象、循序渐进,才能够被真正地理解。例如,第一次学习解方程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等式性质这个过程,然后才能自然地去发现解决方程的方法。但有些老师却忽视了这个过程,只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一切“从简”,便直接让学生背过等式的性质,然后就让学生大量地练习怎么解方程,只教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却忽略了“为什么”的问题。这是一种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过程。
2.忽视概念的基础过渡
数学教材中,存在很多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前面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前一个基本的概念是基础,是桥梁,而教材中却往往缺少对这个基础概念的教学。那么,首先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材,找到概念的切入口。例如,在认识除法之前,学生必须充分懂得“什么是平均分”,在认识多边形之前,学生需要先认识“边”,数学上所说的“边”应该具有哪些特点。而对于一些个新的教师而言,由于缺乏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不是那么透彻,经常会忽视对这些基础概念的教学。
3.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
数学概念的巩固主要是通过实际应用来实现的。通过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对概念的巩固,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许多老师上课练习就仅仅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的拓展、对比和变式,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似懂非懂,一旦遇到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际问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对策
1.图形辅助型的教学策略
语言是师生之间表达沟通的工具,语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出图示所代表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引导学生把握图示所表达出的共同特征,与生活概念严格区分开,培育学生的数学感,以概念教学为主,通过认知心理来获得数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概念的运用来得到强化和巩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字形结合型的教学策略
在该形式呈现的概念中,“形”的意义深刻,因此,教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形”。帮助学生综合字形的含义,将概念内化,使之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把表达概念的“字”与“形”结合起来。
3.定义式的教学策略
通过多层次的分析,抓住概念中的关键性词汇,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合理应用变化的形式,说明概念的本质。
4.阶段性的教学策略
灵活运用多种引入方法,创设数学情境,提供感性的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引入概念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讲解概念的阶段,教学策略要解释清楚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全面理解,注重前后衔接;发展所教的概念,注重直观的情境,将概念具体化;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概念系统化,促进记忆,学以致用。
5.全程教学策略
构建学生多问、老师少讲的学习框架,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然后老师选择最恰当的时机给学生答疑解惑,以旧导新,引导学生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文.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