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理财保险的收益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财保险的收益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财保险的收益率

第1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万能险是一种介于投连险和分红险之间的投资型险种,其既具有保障功能,同时又具有投资功能,而且还提供最低收益率的保障,再加上其缴费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所以不仅在低利率时期势头强劲,即使在高利率的今天也是中青年群体中长期理财的上佳选择。万能险的保障与投资功效主要体现在其有两个账户,一个投资账户和一个保障账户。购买了这种保险,资金一部分用于保险保障,另一部分用于储蓄投资,并且客户可根据自身不同时期的需求对这两个账户的资金自由调节,确定保障与投资的最佳比例。

真正的专家理财保险产品

投连险的一大特色就是根据投资产品不同分为不同风格的账户,各保险公司分类不同,一般保险公司都为客户提供一定次数的免费转换账户操作,根据证券市场的行情,客户可以将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激进账户转换为投资于债券等产品的稳健账户。何时进行转换才能将收益最大化是客户需要时刻关心的问题,时机与局势把握的不准,将对投连险的收益影响颇大,因而客户必须投入较多精力与时间才能保证利益最大化。相对投连险而言,万能险都是保险公司的投资专家团队根据资本市场行情进行及时的策略调整,保证客户的高收益与低风险,从而避免客户对局势判断的不够精准带来的损失,也避免了多次账户转换带来的投资成本,因此,可以说万能险是真正的的专家理财产品。

精挑细选需先自我评估

货比三家方能看出优劣,选择一个合适的保险产品同样需要睁大火眼金睛才能在林林总总的顿类似的产品中选出适合自己的,但前提需要客户首先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未来收入预期,生活不同阶段的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等有较好的自我评判。“万能”非无所不能,不要期待一险在手,万事不愁,在香港和发达的欧美国家,普通家庭都有好几张保险单来应对子女上学、养老、大病、投资等多种需求。尤其在国内国家保障机制不健全及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更应该及时考虑选择何种保险产品问题。

万能险适宜人群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有一定投资意识与能力,但未来变数较大,且无精力打理理财产品,此类年轻群体可选择期交保费方式,以免承担过多资金压力。

收入稳定,有养老需求的中青年:自觉目前的工作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不足,不能在退休后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此类中青年群体可选择万能险以做养老金准备,也可选择捆绑意外、住院、重疾等险种,防范万一。

有子女教育金储备需求的夫妇:想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与教育环境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提前为子女准备教育基金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必选之路。

既有保障需求,又想有投资回报,但又不想承担过多保险费用的人士:万能险每年缴费的额度不高,因而正适合这类群体的需求。

追求“安全、保本”投资理念的中年人:万能险因其有最低保本收益保证,是这类群体的较好选择。

风险承受能力高,收入高的社会精英同样需要万能险:理财产品需要风险分散化,高中低挡风险的理财组合不仅是股市振荡时的首选,也是中长期投资的必备。

太平金丰利两全保险(万能型)

所属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投保范围:被保险人年龄:90天~60周岁。

保险期间:至被保险人70周岁合同生效日对应日后的第一个结算日24时止。

保证利率:分为年保证利率和日保证利率。年保证利率保证保单账户价值每年不低于按此利率计算的收益。

购买提示:

此产品为定期合同,需仔细考量各种保险期间的利弊,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已经停售,该保险公司在售的万能险为金丰利两全保险(万能型)。

值班经理点评:

保险资金自入市以来一直是多方关注重点,是股市一大生力军。在2007火爆且振荡的股市行情中,多家保险公司万能产品都有不俗表现,根据各保险公司公布数据显示,太平金丰利两全保险(万能型)在所有万能险中脱颖而出,截止到本年11月底该产品投资收益为百家之首,年收益率达6.96%。此款产品被保险人最低年龄为16周岁,作为中长期的投资、养老等理财产品很不错,但是作为子女教育准备金时,不能以幼小儿童为被保险人。

人保寿险智胜金账户两全保险(万能型)

所属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投保范围:28天至60周岁

保险期间:保障至88周岁

保证利率:最低保证年收益1.75%,每月公布结算利率,计算账户本月所得并存入账户中。

购买提示:

在人保签约银行即可购买,初始费用相对较高。投保人部分领取账户金额后,若在30天能补足该部分领取金额,勿需扣除初始费用。

第2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保险消费,加上部分市民对保险还存在一些误解和“反感”,才经常会出现当市民跑到银行存款,或是选购各类理财产品时,银行理财柜台人员会向市民推荐保险产品的情况。

谨防误导下的“老母鸡变鸭”

素质较好的银行理财人员,会根据客户的情况,适当推荐他(她)本人认为合适的保险产品给客户,客户也没什么怨言;而一些素质较差,或是急于完成任务的银行理财人员,则可能出现“误导”消费者购买本不愿意购买的保险,从而产生“存款变保单”、“买基金的人却买回来一张保单”等常见现象,最终产生纠纷。

其实,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这些金融工具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只不过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群,各种资产的配置比例应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存款变保单”,对于一些只知道存钱和投资,不知道安排保障的人来说,有时候并非坏事,反而可能促进他们的保险意识,让他们慢慢开始接触保险,合理地安排家庭保障。但是,由于销售人员主观“误导”而产生的“存款变保单”情况,实在不是那么合理,甚至会加重消费者对保险的误解。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自己也要对银行保险(银行里代销的保险)有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至少有些基本概念要搞清楚,这样才不至于被一些专业素质或职业道德不佳的销售人员忽悠了。

银行保险不姓“银”

一些消费者以为,银行保险产品在银行销售,自然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因此当推销人员介绍说该银保产品有这样那样的优点时,出于传统上对银行的信任,很多消费者往往没有经过仔细询问就贸然购买,事后才发现只是保险产品,而不是自己想要的理财产品,于是又要退保,如果在十天犹豫期内还好,可以全额退保;如果已经过了十天的犹豫期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去要求退保,就会损失本金。

事实上,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包括外资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都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代销合作产品之一,就像银行里卖的开放式基金只是银行帮助基金公司代为销售一样。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星罗棋布的渠道、网点进行保险销售,银行并不直接开发或经营保险产品。

因此,虽然消费者是在银行的营业场所里买的保险,签订的保险合同,但实际上,这份保险合同反而是与银行无关的。如果该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要退保,比如要理赔,投保人还是要找到保险公司来协商解决,银行在这中间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银行保险仍然姓“保”

虽然银行保险是在银行里销售,其宣传单页等也经常和基金、各种理财产品放在一起,甚至银行理财柜台上的工作人员在推销过程中,也总是喜欢将存款、银行保险、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放在一起,向消费者进行比较式的介绍,但作为消费者,自己心里要有数,银行保险究其本质,还是一个保险产品。

“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想买纯投资的工具,还是要买理财保险功能都要的,还是要买单纯保障的东西?”面对银行保险时,消费者不妨这样反问自己。

也正因为银行保险终究还是一款保险产品,因为在选购时,要特别注意问清楚其中具体的保险功能。

比如,身故保障是仅仅保意外情况,还是意外或疾病都可以得到理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发生事故,是否有多倍累加保障?又比如,这款产品内含的重大疾病保障都保哪些疾病?什么情况下是属于除外责任?

此外,银行保险不是银行储蓄,如果中途想要退保,可能会出现本金的损失,这也是银行保险和银行储蓄的最大区别之一。

比如银行渠道销售的某五年期分红型两全保险,每份1000元,第一个保单年度的现金价值是953元,如客户投保后急需用钱,在第一年只能拿回953元。为此,我们在购买传统型的银行保险前,不妨问问中途退保能拿回多少钱?有没有每年对应的现金价值表可以提供看看?

学会计算真正的收益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学会自己计算银行保险的真正收益率,而不要盲目听从工作人员的介绍和比较。

比如,银行保险中有一个常见的险种,就是一次性缴费的分红险产品。工作人员会通过宣传资料的掩饰,告诉我们在“高中低”三种情况下,我们投入的保费会有一个怎样的累积。实际上,分红部分是非保证利益,很多银保产品的分红并不像消费者想象的那样“高额”。而且,每年的分红值通常都是按照保单当年的现金价值部分乘以分红率得出的结果,而不是以所有的保费投入为计算基础。比如,一份5年期银行销售的分红型两全保险,产品本身内含的年收益率为1.8%,第一年的分红率约为1.7%,合计起来,实际收益率是低于3.5%的。

第3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黄金市场牛气冲天 投资还需讲究策略

最近,国际金价连续刷新25年来历史新高,强劲的走势不仅让投资长线并收益颇丰者喜上眉梢,也让提前抛出者后悔不已。黄金目前的大牛市行情,使得不少投资者跃跃欲试,以期能趁机捞一把。

虽然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还未开放个人黄金投资业务,但各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黄金品种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投资渠道。无论是实物金还是纸黄金,或是各机构推出的与黄金挂钩的业务,安全稳妥地进行投资已成为大众投资的共识。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个阶段,黄金投资产品的推出力度将不亚于目前的银行本外币理财产品。

行情好是一方面,规避风险,谨慎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各银行的实物黄金和纸黄金交易是一般投资者的首选,但选择投资银行挂钩黄金价格类的理财产品者也不在少数,本月中国银行短期人民币“博・弈”理财系列中的“金博六月”,一推出就受到了大规模的追捧,该产品无论选择看跌、看涨或亦看平,如果期末黄金价格较期初在预定范围内波动,即可按照购买类型给予约定的收益,其流动性、灵活性在同类产品中显得尤为出众。

这里要提醒的是,投资黄金类品种,一定要根据对黄金市场的判断进行选择,并确定本金仍是安全的,且可能获得一个承诺保底的最低收益。银行服务不断升级 开发仍以需求为主

本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逐渐进入稳定期。曾占主导地位的储蓄类固定收益型本币理财品种正逐渐被众多结构型浮动利率类产品所替代。此外,伴随银行理财创新力度的加大,各行的理财服务也在不断升级,不少银行都在原有的服务上增添新的功能,如工行推出的电子对账单服务、招商银行新增的失卡保障功能等。

本币理财产品中,表现突出的有上海银行的“理财利生利”超短期存款,不但具有活期储蓄的操作灵活性,固定收益率分别是活期储蓄的1.5和2.25倍,不失为短期理财的新选择。另外,中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一系列结构性理财产品都在热销中,这些产品让投资者以人民币投资时,既享受国际市场的获利机会,又不必顾虑外汇贬值带来的资产缩水,对进一步丰富国内理财市场的业务品种,有效扩大投资者的理财选择范围意义深远。

外汇理财产品中,工商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自2003年8月推出以来,一直销售火热,并以其设计合理、投资起点低、币种多样等诸多特点,加上工行服务和销售网点的优势,在投资者中积聚了相当的人气。此外,花旗银行、东亚银行、民生银行等一些银行的外汇理财品种凭借其产品多样性及高收益性同样吸引了投资者不少眼球。

国债发行节奏加快 销售高峰即将到来

债券市场,每逢有国债发售,清晨在银行门口必定会出现长长的购买队伍,这在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不得不令人对收益率并不算高,仅安全系数较高的国债所保持的独特魅力所称奇,加之3、4月份记账式、凭证式国债的热销,进一步加快了国债发行的节奏。

在财政部近期公布的国债发行计划中,今年第二季度将陆续有6只国债发行,发行数同比增加了50%。此举表明,在国债发行余额管理制度下,短债发行开始进入滚动操作阶段。

本月除了国债发行量增加外,正常的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及金融债、企业债都在紧锣密鼓的发行中,另外,短期融资券发行力度也有所增强。而对近来债券市场一直呈现出的阴晴不定状态,投资者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暂.时改变前期牛市中的投资策略,缩短组合久期,运用更加灵活的套利手段。

保障与投资兼顾 养老险迎来“黄金”年

社会压力越大,就越应重视自身健康和家庭的保障,在保险已为更多人所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新的兼顾保障与投资理财的工具时,选择就逐渐多元化了。

本月,保险市场上新品推出的步伐也较以往加快许多,更多的融入了一些新的养老投资种类。友邦、信诚、金盛、平安、泰康等保险公司都有新品面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泰康人寿的“泰康爱家理财保险计划”,首次将传统保障型产品与万能险产品有机捆绑起来,除拥有传统产品的保障功能外,还增加了万能产品灵活的保底投资功能,最低保证个人投资账户2%的年收益,创新意识较浓。

目前国家所的新养老金政策中,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缴费比例由个人工资的11%调整为8%,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单纯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已无法满足退休后的生活保障需求。商业养老险也由此红火起来,一方面,商业养老险具有很大灵活性,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购买。另一方面,不少养老险都具备了分红功能,比较适合理财风格保守的人群。但在投保养老险时,投保人一定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养老规划来确定养老险的保险金额,切莫超过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然后再确定缴费方式和缴费期限,一般而言,选择期缴较为划算,这是由于在相同的保额水平下,缴费年限越短,总的支付金额也就越少。最后确定领取时间、方式及年限,虽然保险公司为投保人提供了非常灵活的领取时间,但实际年金领取的起始时间通常集中在被保险人50、55、60、65周岁这四个年龄段,投保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险领取时间。

基金迎来分红 新品频出正受追捧

第4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关键词:投资型寿险 投资环境 风险防范 保险需求

从1999年平安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国内第一个投资连结保险――平安世纪理财保险后,友邦、中国人寿、泰康相继推出分红保险,太平洋保险推出“太平盛世•长发”万能寿险,这三类产品被统称为投资型保险,这些产品由于具有保障与投资的双重功能而倍受青睐,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然而因收益率低下,与业务员推销时宣称的高回报率相去甚远,出现了不少纠纷,以至在2001年底2002年初大面积出现了“退保风潮”。 随着《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的即将出台,以及国务院已原则批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市场等消息不断传出,预示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将大为放宽。受此鼓舞,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寿险公司的新产品再度向投资型品种集中。多家中资、合资公司已经或即将推出新的投资型险种。在偃旗息鼓了一年多之后,投资型寿险卷土重来,究竟是喜是忧?

投资环境开始成熟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保险系副主任庹国柱认为,现在投资型产品在市场上推广应该是个比较好的时机,但还要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为了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中国保监会在加强对保险资金监管的同时,也逐步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不断调高保险资金投资的比例。2003年5月又下发文件,调高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同时放宽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这些举措旨在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最终起到规范市场行为及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依照目前的趋势,今后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将继续拓宽,前景看好。所以,推出投资型寿险产品,其相应的投资环境已经开始成熟。

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均趋于理性和成熟

目前,居民存款不断增加,全国居民存款已逾10万亿元,这意味着广大居民已具备较强的购买力,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来取得稳健收益。据透露,在《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中,保险资金投资范围除了已发行上市的流通A股外,还可以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法人股,以及可转债等。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一柄双刃剑,在可能带来资产增值的同时,不能忽视市场的风险。新投资型寿险不再说大话,过去销售人员误导“至少8%年回报率”的宣传已听不到了。太平洋寿险推出的新品种只承诺5年固定收益5.6%,平安“智富人生”万能寿险向客户承诺年利率结算不低于1.75%。业内人士据此认为,新投资型寿险回归了理性。新投资型保险能否扭转第一代产品的低收益状况,尚需要时间来回答。但投资者似乎已不抱太高的预期,而更看重其保障功能。 投资型保险产品从1999年进入市场已有五年时间,广大市民已对这类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在购买时会更加成熟和理性。几年前,经历过投资型保险的打击后,保险业意识到保险功能应该回归到基本的保障上面,而不是投资收益,所以近两年在着重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去年还停掉了热销的分红健康险,希望能唤起消费者投保保障型保险的意识。消费者也逐步接受保险提供保障这一理念,今年上半年,虽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有所下滑,但传统保障型保险仍然保持了增势,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对保障功能的认同。

风险仍须防范

重现江湖的投资型保险,其实质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保险公司代客户理财的一种方式,有收益就会有风险。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14%,低于2000年的3.59%和2001年的4.3%。而分到普通投资者手中时,收益率往往只有1%。虽然国家放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即将出台《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管理办法》, 但谁能保证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肯定能赚钱?且不说股市已经低迷了3年,不少机构投资者亏得一塌糊涂,即使在股市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投资股市也存在高风险。股市不是轻易就能获得收益的地方,弄不好便会折戟沉沙,那时,不仅没有收益,弄不好连本金也要打折扣。因此 ,风险防范是重中之重。日本保险业从引进投资型寿险商品到最后该商品的衰败,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保险业引以为鉴。

保险公司要苦炼内功。投资型寿险商品对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相对于传统的寿险商品,其不仅要求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包括相对成熟、规范和透明的资本市场,更需要寿险公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风险控制能力。中国寿险业的真正发展始于1992年,寿险公司在技术、人员、电脑、内控、经验和实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外部的资本市场也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大力根治市场操纵等不规范行为。在投资型寿险再次升温的现实面前,保险公司是否真正有能力管控好风险,将是对未来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中国保险业必须首先苦练内功,虚心学习外国保险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让自己尽快成熟、成长起来。

以监管促规范。保险监管的核心是偿付能力监管。引进投资型寿险商品的初衷之一,是要化解中国国内保险企业所面临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但前几年投资型寿险商品热销时却成为了各家保险公司突破保险产品限价规定,大打价格战,不计后果地扩大业务规模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未对偿付能力问题的解决起到预期的作用,更使得市场不规范行为大行其道,严重影响到整个寿险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在投资型寿险卷土重来时,更应防患于未然。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投资型寿险商品对保险监管广度、深度和效率等的要求异常地高。在中国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力量都还需要积蓄和培育的情况下,市场呼唤保险监管创造一个良好、规范的保险经营环境和运作导向。

购买必须谨慎

作为一种有特色的险种,投资型保险并非买不得,但它只适合一小部分人。如果说保障型产品是大众化的,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投资型产品则属小众化的,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投资需要,这部分人应该是手中有闲余资金,但又没有时间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投资的人。因此,大家在购买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投资型寿险。

分红保险是在投保人付费后,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享受保险公司一部分的经营成果的保险,根据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规定,分红一般不得少于可分配利润的70%。若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时,分红可能非常有限,或者可能没红可分。但是,分红保险设有最低保证利率,客户的基本保障是有保证的,因此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低、对投资需求不高、希望以保障为主的投保人。

万能寿险具有分红险的某些特点,设有最低收益保障,经营成果由保险公司和客户共同分享,而交费等方面比较灵活。适合于需求弹性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保险希望有更多选择权的投保人。

投资连结保险顾名思义就是保险与投资挂钩的保险,但更注重保障功能。一般设有保证收益账户、发展账户和基金账户等多个账户。每个账户的投资组合不同,收益率就不同,投资风险也不同。由于投资账户不承诺投资回报,保险公司在收资产管理费后,将所有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由客户承担。充分利用专家理财(行内有人称之为请专家为自己打工)的优势,客户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因此投资连结保险适合于具有理性的投资理念、追求资产高收益同时又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保人。

对于在市场上热销的这几种投资型寿险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准确分析个人保险需求。如果比较倾向于传统的交费方式,即定期定额交费,同时对投资不是特别看重,希望以获得保险保障为主,对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也比较有信心,就可以选择分红保险。投保人如果需要保险产品有足够的弹性,希望在基本的投资保证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可以选择万能寿险。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和资产的增长,并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以选择购买投资连结产品,当然,这需要客户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知识。

要充分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是投资就会有一定的风险,也就是实际收益与预期总是存在着偏差。各种投资型寿险也不例外。分红保险将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盈余的部分分配给客户,但当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时,投保人所得分红可能非常有限也可能无红可分。但由于分红保险设有最低保证利率,客户得到的基本保障是有保证的,因此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万能寿险投资资金的运用与分红险没有大的区别,也具有保证的投资回报但是超过一定水平后由客户与保险公司分享。但由于万能保险具有较分红保险更大的灵活性,所以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希望对保险计划有更多选择权的客户。投资连结保险相对来说,由于投资账户不承诺投资回报,客户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可能承担投资账户资产损失的风险。所以适合追求个人资产的成长为目标,并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

注意保险公司的选择。购买人寿保险是一项长期或终身投资,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投资状况并不代表未来,一定要树立长期的投资理念,因此选择保险公司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形态将越来越接近,很难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投资类保险在保费缴纳、保额变更、信息披露、投资作业、客户服务等各项内部运作不尽相同,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传统保险,需要保险公司在管理体系与信息技术系统上提供全新的平台。决定投资型产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将成为衡量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在选择投资型保险时,应该在认真了解产品本身的保险责任、费用水平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的实力,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在资源上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包括详细考察保险公司的工作效率、员工素质、利润水平、以往的投资业绩、品牌形象等。

总之,三类投资型寿险产品各有自己的优势,如何进行选择,真理只有一条――只选“对”的。所谓“对”就是既适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又满足投保的本质需要。当然保险产品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产品之间的比较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信息也并不充分,所以,作为客户,可通过选择专业的保险顾问来帮助自己进行决策。

参考资料:

1. 张洪涛,庄作瑾.人身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用人民币进行境外投资

从2005年7月人民币开始浮动以来,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目前大约升值了7%。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渐深入,个人境外投资的限制在逐渐放宽,理财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国家外汇储备一直在持续增长,到2007年3月,已经达到1.2万亿美元,充裕的外汇储备为境内居民个人和机构通过人民币购汇形式进行境外金融产品投资提供了充分保障。200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颁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之后,个人可以用人民币进行境外投资,银行也推出了更多选择的外汇理财产品,甚至可以购买美国国债。“暂行办法”中还规定:“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远期结汇等业务对冲和管理代客境外理财产生的汇率风险。”这就意味着,银行在推出境外投资产品的时候可以报出两个价格,一个是用美元等外币购买的价格,另一个是用人民币购买的价格。使用人民币购买的汇率风险由银行而不是投资者来承担。不过,由于用人民币进行境外投资需要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投资结束后再换回人民币,银行为了规避一进一出的汇率风险会产生一些成本,因此,同样的产品以人民币标价的收益率会偏低一些。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增加了理财规划的难度。

其实,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理财,这些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什么是理财,谁需要理财

什么是理财?国内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虽然这是一种调侃式的提醒,但却比较明确地反映出有关理财的一些本质特征。毫无疑问,你首先要有财富,而且你还很可能是一个有成就的职业人士。有财富的概念不是拥有一些生活积蓄,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你平时工作很忙,无暇分心,既不是追求最大投资收益的职业投资者,也不知道如何去管理你的财富。这样,“你不理财”的结果就是“财不理你”,即你的财富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保值和增值。因此,如何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就是理财。理财的英文原意是“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说的也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最终达到财富保值和增值的目的。那么,你如何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财富呢?办法有两个:一是全盘交给理财专家,二是选择简单稳健的理财产品自己打理,比如买国债。

从这些理财的特征看,我们不难意识到,理财并不是投资。也就是说,理财不试图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投入大量精力,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进行博弈,以便获得最大的收益。理财最多也就是一种相当保守的投资,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理财的核心在于管理财富,以达到保值和增值的目的。这个特点反映在家庭可支配资金的投入比例以及理财工具的选择和配置上,稳健性特征就非常明显。一般来说,与纯粹的商业投资比较,个人理财涉及家庭全部的可投资资金,理财产品选择和配置比例大多遵循5∶4∶1的比例,即安全性资产,如债券和保险等要占家庭资产的一半,风险性资产(包括股票、基金)最多不超过40%,而流动的活期存款和现金等至少要保留10%。5∶4∶1的比例,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进取型投资者的比例了。我们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保险进入理财产品的选择范围并占据重要地位,最可以说明理财保证生活品质稳健的本质,也是与投资明显不同之处。

广义的理财概念既不可能脱离一个家庭的收入和财富,也不可能不考虑消费决策而单纯谈论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家庭可以不进行投资,但是绝对不可能没有理财。

从容应对

人民币升值

在对理财的本质有了了解以后,我们就能够从容做出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的理财决策了。从大原则上说,在过去两年内人民币年度升值大约3.5%的水平,应该不会对个人理财计划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是3.06%,而美元的基准利率水平在5.25%,利差大约在2.19%。这就是说,如果按照人民币每年大约3.5%的升值速度,那么将美元理财产品转换成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净收益水平应该在每年1.3%左右。如果考虑到转换成本以及实际消费和资产组合对美元的需求,这个水平显然还不足以对个人理财计划进行大的调整。

第6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 Abstract 】 financial presents the diversificatio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 our country, to broaden the general residential investment and the enterprise financing channe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But in practice, its development also gradually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Internet financial business development mod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 Key words 】 Internet financial management pattern existence question perfec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F393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

二、国内背景

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全球瞩目的大事,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而全球主要经济体每一次重要的体制变革,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

三、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基本可以划分为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理财保险类等几大类。

(一)在支付结算业务方面

1.依托自有购物网站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支付平台

这类平台具备在线支付、转账汇款、生活缴费、移动支付等功能,代表企业有“支付宝”、“财付通”等。除支持自有购物网站的支付需求外,一些综合性支付平台已经与各类购物网站、电商平台签约,为它们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2.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代表企业有“快钱”、“环迅支付”、“首信易支付”、“拉卡拉”等。这类支付平台通常并无自有购物网站,主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支付业务为其合作商户服务。例如“快钱”的生活类支付业务,“环迅支付”的网游支付业务。“首信易支付”还从事支付返现的活动,“拉卡拉”推出了电子账单处理平台及银联智能POS终端,可以提供用户线下支付和远程收单服务。

(二)在融资业务方面

P2P模式,P2P(Peer to Peer Lending)网络借贷,原本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并完成的小额借贷交易。正常的P2P具有单笔交易金额较小,供需双方以个人、小企业为主的特征。如果再作进一步细分的话,目前P2P在国内又可分为好几种模式。

1.无担保线上模式

代表企业为“拍拍贷”。该模式下,网络平台不履行担保职责,只作为单纯的中介,帮助资金借贷双方进行资金匹配,是最“正宗”的P2P模式。这种模式本质类似直接融资。据了解,这是不少国外监管机构唯一允许存在的P2P模式。

2、有担保线上模式

代表企业有“红岭创投”等。这种模式下的网络平台扮演着“网络中介+担保人+联合追款人”的综合角色,提供本金甚至利息担保,实质上是承担间接融资职能的金融机构。

3.债权转让模式

代表企业为“宜信”。该模式下,借贷双方通常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而采用第三方个人先行借款给资金需求者,再由资金借出方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的模式。通过不断引入债权并进行拆分转让,网络公司作为资金枢纽平台,对出资人和借款人进行撮合。

4.“阿里小贷”模式

这种基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而形成的融资模式。它与传统金融依靠抵押或担保的模式不同,主要基于对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社交网络的用户信息和行为习惯的分析处理,形成网络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算模型,并据此向网络商户发放订单贷款或信用贷款。

5.供应链金融模式

代表企业为“京东商城”。该模式下电商企业不直接进行贷款发放,而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提供融资信息和技术服务,让自己的业务模式与金融机构连接起来,双方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服务于电商平台的客户。在该模式中,电商平台只是信息中介,不承担融资风险。

(三)在投资、理财、保险类业务方面

1.和代销金融机构基金或保险产品业务

代表企业有“融360”、“好贷网”信息服务网站,以及“数米网”、“铜板街”、“天天基金”等基金代销网站。

2.将金融产品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理财或保险产品

以“余额宝”和“众安在线”等为代表。以余额宝为例,客户将支付宝余额转入余额宝,则自动购买货币基金,同时客户可随时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进行消费支付或转账,相当于基金可T+0日实时赎回。

四、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缺乏监管

互联网金融多样化的经营模式给传统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政策带来了挑战。其中,尤以互联网信贷监管缺失问题最为严重。由于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信贷业务尚未出台明确的法规,因此目前该业务实质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借贷运作模式中让人眼花缭乱的债权运作行为,让法律对其借贷行为的界定极为困难。更加严重的是,由于没有监管机构明确对其的监管职责,既无法对从业公司的资格进行审查,也没法对其资金安全进行监督,而该行业中行业自律规范也远远未成形,在很短时间内,已经发生了多起互联网信贷平台“非法集资”和“携款潜逃”事件,给互联网信贷的声誉带来极坏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过度宣传和美化问题

目前互联网金融多数产品在宣传过程中都存在不当宣传和过度宣传问题:使用不当的宣传用语,片面强调产品高收益,对产品风险问题避而不谈。部分互联网公司甚至为抢占市场、吸引用户,一方面标榜自身产品的收益高于对手,另一方面用“收益倒贴”的方式进行恶意竞争,即产品的真实收益可能达不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但剩余部分由互联网公司倒贴给用户,这种方式显然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扭曲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公众眼中的真实形象。

总之,国家唯有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配套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等方面采取更多的完善措施,为互联网金融保驾护航,才可以使其可持续地朝着阳光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大部分人虽然都已经懂得退休规划的重要性,但却又都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混沌状态下。我们按照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三个年龄群体划分后.发现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在退休问题上有着各自典型的迷思。

所以.我们从典型案例出发,为老中青i代人各自归纳了一些常见的退休迷思,看看大家主要的困惑具体都有哪些,正确的观念又该是怎样的。

青年篇:

青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一种是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忙于应付眼前的结婚和购房等压力,觉得自身离退休时间尚远,思想上尚未引起重视。而一些收入较高的年轻人,则觉得自己现在挣得多,将来不怕退休没钱。

迷思1 现在刚踏入社会,每个月存不了多少钱,晚一点再做退休规划。

孙颖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晃就是3年。对于退休。她可是从来没有想过。 “退休?这可是30多年后的事情,现在想太早了吧?”她直言,自己当前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存点积蓄和男友结婚、买房、买车.以后还要生孩子,并准备教育金等等,无论怎么安排,都没把养老规划提上日程。

“我才工作3年,退休的打算以后再想不迟吧。”孙颖说,现在开始准备退休,为时尚早。

本刊点评 社会新鲜人也要及早准备退休规划。

与孙颖相似,大部分的上班族在青壮年时只想到了“家庭组建计划”、“购房购车计划”、“子女教育储备”等等,却忘了提早为自己规划一份退休金,等到退休日子一天天逼近,才惊觉已经来不及准备了。

要知道,愈早规划退休,愈能享受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效果。千万不要以为距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忽略提早规划的重要性。 有个例子或许你似曾相识。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Steve从20岁工作开始,每年将2000美元存入他的退休账户中,存了10年后不再追加资金。弟弟Bill等到30岁时才开始作退休规划,但是之后每年也存入2000美元,坚持到65岁退休为止。假设两人的投资每年均增长10%,65岁的时候,Steve的账户超过100万美元,可Bill的账户却只勉强超过60万美元。

1O年的投资竟然胜过35年,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由于每一分钱都有时间价值,因此时问是你富足退休最好的帮手。换句话说,你越早投资的每一元钱,增长的效率越高,时间永远不算太迟,重点是要赶快开始。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对自己未来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都无法估计,又如何知道该准备多少退休金呢? 不错,早早地开始进行退休规划的确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通胀的高低、收入的涨幅,甚至家人健康状况都会影响退休规划。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鼓励年轻人早早树立“退休需要尽早准备”的思想。应该说,养老规划不仅是对退休生活有所准备,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长期规划,能够帮助年轻人从踏上社会开始,确立人生的目标。并分阶段逐一实现。

比如,当你想清楚了退休生活要靠丰富的资金结余来支撑时。你就会思考,lT作的30年中,每年投入多少、收益多少可以完成这样的累积呢?买房、买车、教育储备去除后,还能否保证养老储备的投入呢?

当你的心上有了这样一根“弦”,或许就能早些预算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开销,电更了解未来如何“开源节流”了。

而且,就同时间一样,钱也是可以“挤”出来的、“收入低”、“压力大”无非足不肯强制储蓄的借口,哪怕只从每月从生活开支中省下一两百元,只要坚持投资几十年,相信结果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迷思2 社保退休金加上企业年金,应该够退休用了吧?

“我每月的收入有2万多元,还要为养老早准备?在家居公司上班的沈思敏似乎一点都不为退休担心,虽然研究生毕业后正式工作不过3年时间,可他的收入已超过同龄人许多,拿出工资单,上面清楚地标注着养老金、企业年金的数额,“听我们公司的人事主管说,我的收入已经达到养老金缴纳的上限了,加上企业年金的投入,我退休后的收入应该很高吧?怎么会不够用呢?”对于社会上热议的养老金危机问题,思敏好像完全不放在心上。

不仅如此,思敏的想法还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他认为,父母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养老金的问题,更不会想着理财,现在眼看就要退休,生活依旧稳定、自己何苦早早地“杞人忧天”呢?

本刊点评 光靠社保和企业年金.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退休目标。

一些年轻人对于未来的退休生活过度自信.认为现在收入比较高,不仅仅自己和单位都在缴纳养老金,而且还有企业年金的辅助运作.退休后当然可以无忧无虑地养老。

不过很可惜,这样的想法在当前的环境下有些偏差。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实际发放中,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被大量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工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脱象严重。

其次,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推动养老危机加速逼近。我国无疑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根据有关统计。现在每4名劳动者支撑着一位退休人士的养老金。那么试问,当老龄潮来袭时,养老金“空账”运转的齿轮会否有一天难以转动了呢?

再来看看思敏所说的企业年金。有企业年金的单位的确给职员多了一份希望.但很可惜,我国目前提供如此福利的企业并不多。而且企业年金究竟能带来多少保障也是未知数,美国401K计划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常说的养老金替代率目标仅为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在职职工退休后的收入目标是工作时工资收入的60%。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目标”,也就只是一种希望;二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排除了各类奖金、补贴等隐性收入的部分,而对很多人来说.这只占到劳动收入的很小比例。如果以所有收入为比较,想必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不足40%。因此,即使真正实现养老金替代率目标,收入还是面临大幅缩水,

在了解了以上情况后,你是否仍然觉得依靠社会养老金、企业年金非常可靠呢?

如果说当前面临退休者和已经退休者中,大多数人只是把退休生活的日标定位于温饱、安逸,那么以现代年轻人比如思敏目前的收入水平分析,对于老年生活的追求应该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在养老金、企业年金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目标,当然只有依靠自己的长期储备和积极投资了。

中年篇:

中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往

往呈现两种极端,一类人觉得自身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无暇关心自己的退休安排;还有一类人觉得有点闲钱要抓紧投资.等股市、楼市赚了钱就不怕退休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这两类人都失去了进行退休金筹备的黄金时期,无形中加大了未来安排退休生活的难度。

迷思3 双方父母尚在,每月、每年都要尽孝心;孩子尚小。各项开支很大,因此只能委屈自己。将退休规划搁置一旁?

算起来,齐先生和太太的收入都挺不错。刚过不惑之年的他们月收入相加有近3万元,可两人却没有为养老做过准备。 “还贷6000元、基本开销4000元、购物3000元、孝敬父母2000元、孩子补习1500元,要花钱的地方可多呢。”齐太太粗略数算着每月的花费。虽然夫妻俩日积月累有了几十万元的结余。可在他们看来,这些钱可不是为自己准备的。齐太太坦言:“现在这些积蓄,一是要备着给父母将来看病用的,二是给孩子预备留学学费的。我们养老的事情还没顾得上多想呢。”中年“夹心族”的退休金准备不能无限期压后。

齐先生和太太可算是典型的“夹心族”,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不得不为父母、子女考虑在前。工作多年攒下的存款,除了要为父母建立“医疗储备账户”,还要给孩子搭建“教育储备基金”,压力可真是不小。而就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他们自己的养老金就这么不见了踪影。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很糟糕。当齐先生夫妇两人退休时,由于他们的积蓄不断被父母、子女所用,以致没有充足的养老积蓄,生活品质很可能无法保障。而且,正是因为养老金的累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笔钱的需求与这个累积的时间都是“刚性”的,所以当然是早准备比晚准备好,晚准备比不准备好了。

考虑到夹心族各项开支较大,我们建议可以从小钱开始,一点点强制储蓄,再配合适当的投资工具,靠长期投资把小钱变大钱。

夹心族家庭首先可以考虑“节流法”,以减少家庭每月的开支。比如通过记账的方式,先掌握每月的同定开销有多少,再慢慢从中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自然就把钱存下来了。

又比如当前物价上涨的时候,购物还要学着挑时间、挑商场。同样一个品牌的冬季新品,在这个商场可能只打8折,换一个商场没准能打6折。下馆子吃饭也要算计一下,可以在网上下载优惠券的千万别错过,或者你还可以试试时下超级火热的团购,只要提前预约一下,同样一餐饭的价格可能是平时的一半,甚至3折、2折呢!

当每月固定支出都能够控制住以后。便可以进一步采用“账户管理法”,也就是依照不同的花费类别分别由不同的银行账户支付。每月薪水拿到后,可以先依照规划的预定金额分别转到各账户,如生活基本开支账户、教育账户、娱乐性消费账户等,再由这些账户直接扣款支付各类生活所需。量入为出、先进后出的办法,每月余钱将不再是难以预估的,随后也较能进行计划性投资。

另外,在较大金额的花费预计方面,也要学会“按比重分配”。我们发现,很多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费、父母的赡养费特别是医疗费用混在一起随便使用,没有区分账户对待,更没有统一的筹划,家庭账务状况比较混乱。我们建议这样的家庭先预估一下资金的使用时间、使用金额,再寻找相应的积蓄方法。

孝养父母、清偿房贷、子女高等教育金以及自己的退休金准备,这4大花费最好能同时进行,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刚性”的需求,不要因为计较准备顺序,结果就耽误了其中某一项费用的准备。唯一能调整的就是资金分配的比重,以确保专款专用。

迷思4 有儿女做靠山,将来退休没什么好担心的。

“宝宝.爸爸妈妈以后就靠你啦!要快快长大哦!”小豆豆刚出生13个月。陈礼羽和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到了将来。“我们宝宝在周岁抓阉儿的时候,可是拿了算盘的.将来一定善于理财。财运亨通啊。”礼羽高兴地说,在一周岁生日时,她和先生给宝宝准备了算盘、笔、书、羽毛球和钱。因为宝宝平时贪玩,他们觉得宝宝一定会选羽毛球。没想到,宝宝对算盘最感兴趣,拿在手里就不想放,“以后我们就等着享他的福啦,等我们退休了,没准真能周游世界呢。”虽然抓阄儿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风俗,但倒是给了礼羽夫妇很多的遐想与期盼,就连退休后的生活。他们也把一份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和礼羽夫妇有些相似,年近半百的范烨和太太也对女儿的未来十分看好,“她现在在市重点高中读书,每次考试都在前十名。将来上名牌大学一定不成问题,等毕业找个好的工作,我们两个的下半辈子就不愁了。”范烨说,他和太太从采没有为养老的事情担心过,虽然他们知道养老金空账、老龄化等很多社会的问题.但想到自己有女儿这个“靠山”,他们依旧觉得很有盼头。随着社会老龄化压力增大。“养儿防老”观念落伍。

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在长辈们眼中,儿孙满堂就等同于老来无忧,不过,时过境迁、风俗可以沿袭,养儿防老的思想却不得不变一变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下.越来越多家庭的结构变成了“倒金字塔”形.“4-2-l”家庭模式非常普遍,这与过去的家庭模式反差巨大。过去的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养老生活可以依赖于多个子女的共同照料,阿来看看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只生一胎。这样一来.朱来家庭的格局只会是“2-1、“4-2-l”甚至“8-4-2-1”了,依靠多个子女来赡养老人的情况不复存在。

家庭结构的变动,对下一代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正在快速增长.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见附表)、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近几年中逐年攀升,尽管15~59岁的人口比重基本持平,但数量也在增长。0~14岁的婴幼儿数量虽然同样出现增长.但这与“80后”人口大潮中出生者正值结婚、生育高峰有关。当这轮高峰过去后.婴幼儿的数最可能出现明显的下滑。待到那个时候.中同整体的人口格局,很可能“头重脚轻”。

另一方面,“啃老”现象也在加剧。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家待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想结婚了,就向父母讨要积蓄用来买房、买车,就连最简单的信用卡还款都要依赖于父母的供给等等。在父母都还没有退休时选择“啃老”的子女,等到父母年迈时,应该没有能力扛起为父母养老的重任吧。

即便是参加工作.生活完全可以自己负责的中青年,要在“倒金字塔”模式下为父母、祖父母养老,也并不容易。毕竟当他们建立小家庭后,也需要顾及子女教育、买房、自身养老等诸多问题。即便有心孝敬父母.也可能无力承担。因此.养儿防老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中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早作打算。

迷思5 趁股市、楼市好,抓紧“捞一票”,为追求高收益率而

盲目投资。

买股、买房、买商铺、海外投资……张国强涉足过的投资领域还真是不少。今年58岁的他虽然已临近退休,可丝毫没有闲下来的心。

“我们家可是一点存款都没有的,银行的利息那么低,连抵御通胀的能力都没有。当然要积极投资了!”张国强说,他把商铺出售后,几乎全部的流动资金都放在了股市中,现在,家里除了自住房和少量的现金储备外,只有股票资产了。他希望两年内出现一个大牛市,好让资产翻几番。富足养老。 “哪个市场有希望,就要进入哪个市场,要不是当初我和朋友联手买卖商铺赚了钱,现在可没那么多本金”张先生还时海外买房有兴趣,“说不定我股票里赚好了,还能到国外炒房呢!”看得出,张先生是个十足的激进派投资者。

本刊点评 退休是长期理财,要赚的是稳定的“时间财”。

当牛市来临时,股票投资越积极,收益可能越高。不过对于自己的养老金,在积极投资之余,还应做好“软着陆”的打算,特别是像张先生这样,还有现年光景即将退休的中年人.更应该为退休前3年的生活准备好稳定的资金。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机让很多人看到了投资的风险,当时有不少参与澳币投资的中年人损失惨重。张先生如此有勇气拿养老金冒险,可万一股票的走势与张先十的判断相反,万一在即将退休的时候摔了这样一个跟头,他能否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又能否爬起来,再在投资的路上走下去呢?

我们比较鼓励中年人对养老储备做适当的投资.毕竟通胀的背景下、简单地存银行、买债券只会让资产贬值。但对于你所不了解的投资项目.应当尽量回避、如果实在想要尝试,也应当使用其他闲散资金,做好面对亏损的最坏准备。 另外,要对退休储备心中有底,不妨根据当前年龄、退休后计划的每年支出反推合适的投资方式。举例来说,假如张先生和太太都是58岁,两人计划在60岁至70岁时,每年旅行l一2次.花费在2万~3万元左右。那么距离60岁还有2年时间,考虑到证券、基金等投资的风险系数较大,为保障61岁至63岁的3年中足够的旅行花销,可以选择存款、债券等稳健型投资方式。如果年收益率按照3%来计算,3年中每年2万一3万元的花费,需要在60岁时留5.7万~8.5万元,这笔费用可以通过58岁时一次性投入5 4万~8万元实现(年收益率依然为3%的前提下)。

而70岁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则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投资方式取得。因为从长期来看,股市、基金的风险并不大。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平均每3年一个轮回,其中最长的一次熊市也只有4年而已。如果张先生夫妇坚持投资,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假设预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1O%.那他们58岁时只需要投入6万~9万元的资金就能解决63岁至70岁前共7年的旅游费用。

这样有针对性的投资方式、资金分配比张先生目前的方法更让人放心,效果也未必会差。

迷思6 退休规划,就是多买点保险。

“退休?我当然不愁啦。”谈起退休的话题,曾雨显得胸有成竹,“你看,重疾险、寿险、养老险、意外险,各种保险我几乎都买了。”曾雨说,这些保险每年的保费就要2万多元,不过想想以后可以靠它们养老,也就咬咬牙全买了。

不过.细看曾雨的保险组合倒是让人有些不解了。在他的保障中,除了养老险、重疾险的保险金给付对象是自己,其他险种似乎都是为后人准备的。比如他授保的定期寿险和意外险,就丝毫不能起到补充养老金的作用。

再看重疾险和养老险的保障能力,前者的保额是12万元,后者提供60周岁后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直到88周岁。以目前的医疗费用来说,曾雨的重疾险还算合适,但多年之后可能就显得少了,而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补助亦是如此。以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这笔资金作为社会养老金的补充还算不错,可今年40岁的曾雨距离退休还有20年时间,在通胀的影响下,1OOO元的消费能力在20年后肯定大大降低,到时候可能只相当于现在四五百元的购买力。届时这样的补充似乎难以满足需求。退休金准备不能依赖于保险,需多种方式进行配置。

说到对退休生活的保障,首推的当然是养老保险。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做到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助于帮助那些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差的人群获得稳当的养老保障。在低利率背景下,分红型产品比较适宜。被保险人除了享受这类产品本身内含的同定收益率部分的利益外,一旦将来利率上升,投保人还能通过分红获取收益,抵御一部分的通胀影响。

除养老保险外,还有一些产品也能对退休生活予以支持,比如重疾险。一些家庭会把重疾险作为退休后的“健康基金”,在发生疾病时,希望借此弥补经济损失。还有的投保人会将投连险作为养老储备的工具,希望借助其投资能力,获取高收益。

不过,在借助保险养老的问题上,应当注意适度,而不能完全依赖。

例如,养老保险内含的收益率较低,往往无法产生较高的收益以满足人们庞大的养老需求。曾雨的这款产品需要他从35岁开始每年缴费12445元,缴费20年。从60周岁起,他每月可领取保险金额1000元,直到88周岁。计算后我们发现,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5%,而这也是养老险市场的整体水平。

又比如重疾险,虽然对发病率最高的几十种重大疾病给予保障,但并不等于完全保障。当你所患上的疾病不在保障范围之内时,就需要依靠养老储备中的流动资金了。另外,考虑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投保重疾险时还要注意保额的问题,过低的保额其实不能给投保人多少经济上的支援。

又比如投连险,它的投资账户就与股票账户、基金账户一样,也会出现亏损,对于这一点,中年投保者还要有个心理准备。如果你只是希望借这一险种在短期内凑足养老储备,风险性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保险只能作为退休准备的一种方式,养老保险也只能作为退休后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差不多占到退休金来源地20%~30%,要想过高品质的退休生活,更应依靠多样化的投资理财储备。

老年篇

老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主要集中在捂住钱袋子,不敢投资或乱投资。还有就是对退休生活毫无规划,或者随遇而安无聊度日,又或者是盲目羡慕别人的精彩退休生活而自己又力不从心。建议老年人要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合理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并进行适当投资,做到多方面的平衡。

迷思7 每月拿着四五千元的退休金,生活无聊,不知如何打发时间。

“人家嘛,退休后,要不就是舍饴弄孙,要不就是打打麻将,可我既没有子女更没有孙子、孙女,也不好麻将这玩艺儿,退休后的日子真的有些无聊,不知道如何打发时

间。只能偶尔去去老父亲、老母亲家里,跟他们闲聊几句家长里短。”

家住上海普陀区的董阿姨,是当地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今年54岁。本来,董阿姨的退休生活还算充实,主要是照料工作比较繁忙的先生。去年,董阿姨的先生因为突发重病过世,董阿姨一下子觉得没了主心骨。而且董阿姨夫妇当年是新派的“丁克族”,一直没要孩子,如今,家里一下子冷清了。

“从物质条件来说,我先生原来的工作单位条件很好,他的职务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家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从我个人说,我现在退休工资也有4000多元,听学校里的人讲,最近又要加退休工资了,以后每个月肯定超过5000元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根本花不了几个钱。虽然不用担l心钱不够花,但心里总归不太开心,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日子重新充实起来。”面对未来漫长的岁月,面对那些清冷的家具,董阿姨神色中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刊点评 老年人可通过合理安排.发挥余热,从各个角度提升退休生活品质。

董阿姨这样的情况,在城市“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中,还是颇有代表性的。他们的经济条件差别比较大,但大体上至少都能自食其力,有些经济条件还很不错。但退休以后,与退休前忙碌的工作状态相比,他们的心理一下子有了落差。尤其是一部分老人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在社区各类活动中也不是活跃分子,于是退休后的他们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待在“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空虚寂寞的无聊感随之涌上心头,甚至觉得自己“很没用”。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对着自家的墙角顾影自怜。相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虽然已退休人士的年龄较大,但是他们本身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经验足、阅历深、人脉广、性格稳当、办事牢靠等。所以,有些技术型的老人退休后可以重回相似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挥“带头作用”;有些具奋斗精神的老人可以下海经商开创自己的事业;更多的老人则可以依托本人的特长,或者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在社区参与公益性的活动。

在国外,大部分老年人更是会将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自己退休人生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搞得有模有样,甚至成为一个大项目、大组织。更多的退休专业人士则创办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社区慈善机构的创业孵化器或成立顾问机构,而这些资深人士开设的顾问机构则往往对社区免费开放。

当然,身体还比较健康的老人,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小屋,走出社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或寄情山水,或游历世界。总之,退休后的人士,应该将眼光放得远一些.让心胸宽广一些,在为自己创造出一定收益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拾对生活的兴趣,重新发掘出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

迷思8 退休了,赚不赚钱,理财还是保守点比较好。

生活在上海的苏先生今年58岁,即将退休的他是一名工程师,每月收入刚8000元。同岁的太太已经退休,每月退休金3600元。

早在10年前,因为预估到退休后收入水平可能下降。主管家庭财务大权的苏太太就已经开始了自备退休金的储蓄计划,夫妻俩的一些季度奖金和过节费,都被她存到了一个银行储蓄账户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动用

“我们的考虑是,我们俩对股票什么的根本没研究,也不像年轻人那样能玩转基金,闭钱还是放在银行比较安稳、安心”

如今,夫妻俩的银行定期存款已经“小有成就”,已经达到了30万元。但最近,物价不断上涨,电视和报纸上天天提“CPI创新高”、“通货膨胀”等字眼,让苏太太有些疑惑:“物价都涨了4.4%,怎么银行利息还只有2.5%,那我们放在银行的钱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么?”

考虑到苏先生两年后即将退休,夫妻俩想为今后重新打算一番。但除了储蓄和国债,苏太太不知道自己还能投资点什么

本刊点评 如果不想被通胀侵蚀财富,退休理财也要追求一定的效率。

储蓄是达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很多人也倾向以定期存款的方式来累积未来退休所需的财富。但只采用这种退休金积累方式的人群,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对于储蓄金的侵蚀力。

对于储蓄这一投资理财方式过度保守,虽然安全性极佳,但收益率却很低.很容易导致资产增长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长期处于负利率时代之中,举例来说,假设你2007年有10万元存放在银行储蓄账户中,储蓄年利率在4%左右,但通货膨胀率却上了6%,本金在储蓄一年后,非但没有增值,还实际贬值了2%。

在中老年人群中,为退休计划进行的投资过于保守非常常见。毕竟,投资总会有风险,人们往往不愿意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赌注,因而更加倾向于谨慎、稳健的投资方式。然而,谨慎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过于保守就会以牺牲回报率为代价。 理财专业人士则认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退休金需求的“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储备金的理财应完全排斥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投资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又不必承担过大的风险,那么这样的投资在退休计划中是可以考虑的。为此,我们建议最好能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来准备退休金,而不是进行单一的存款储备。再者,我们建议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而不是全盘卖出。另一方面,不同的股票本身也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和构建不同的股票池组合,通过不同的仓位增减,在不同的阶段改变和改善其风险特性。为此,股票并不一定同高风险挂钩或等同。事实上,长期(如十年甚至数十年)坚持投资股票的风险并不一定有多么高,反而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稳健收益的手段和工具之一。

诚然,股票投资可能面临着股价下跌令退休资金缩水的风险,但退休人员往往还要面临其他风险。比如,在20年至30年的退休生活过程中,通货膨胀可能给你的生活成本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你的投资综合回报就要超出通货膨胀率――这也就是你的退休资金储备中需要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等积极投资工具的原因。 所以,退休理财不等于保守理财。为了战胜漫长退休生涯中的“头号敌人”――通货膨胀的威胁,退休理财也该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迷思9 去银行存款结果误买了保险,老年人理财为何总会上当?

上个月。市民贺大妈想把自己积攒的2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贺大妈来到旁边的一个“理财柜台”。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要每年存2万元,连续存5年,5年后就可获得高利息的回报。贺大妈觉得挺划算。就在工作人员给的一张回执单上签了字。办理完毕,银行工作人员递给她一个装着保险公司材料的大信封,她以为是银行给客户发的宣传资料。也没当回事。直到一周后,她忽然接到一位自称是保险公司的来电,对方告知她。她购买的分红保险即

将生效。以后就得承担一定风险,作为回访,她这次与保险公司的通话将被录音,意味着今后她要承担法律责任。

自己的存款为何变成了保险?而且还得承担风险?贺大妈打开装资料的信封一看,都是在介绍保险产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条款.她和老伴看了半天也没看懂。第二天.贺大妈到这家银行去了解,原来储蓄本上的钱是购买了一种理财保险产品,好在贺大妈的保险刚好还在10天的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款、

本刊点评 注重学习。了解理财产品,不能听信误导随意投资。

类似贺大妈这样,在银行听信“忽悠”导致“存款变保险”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早已屡见不鲜。

不少老年人承认,他们根本分不清储蓄和买保险有何不同.只知道银行是提供储蓄服务的.至于银行工作人员所称的高回报、高利息,老人们或者以为是什么临时优惠政策,或者因为“贪小利”的心理作用,继而草草签约。而对于保险材料中的投保内容、如何理赔、相关费率、退保的限制,很少有老人看得懂,他们大都以为是储蓄时银行赠送的保险。

的确,在推销银保产品时,销售人员(不论是隶属银行还是隶属保险公司的)喜欢说“这就跟存钱差不多”。虽然储蓄型银保产品广义上也可归于“存钱”的概念,但储蓄与保险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作为保险产品的一种,银保产品在提前支取本金的时候,会发生现金损失,是不保本的。如果投保后,要从中取钱出来,实际上就是申请退保,那么在保险合同生效的头几年,无法拿回100%的本金,只能按照“现金价值表”来退钱。而储蓄是完全保本的金融工具,即便是定期储蓄,提前支取也是可以拿回100%本金的,损失的只是利息多寡。

与存款变保险相类似,不少老年人还听信别人推荐,或者被误导后,把自己的养老钱盲目投资于自己完全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的金融工具上,比如投资代客炒股、权证、期货、黄金,甚至被拉去投资于一些杠杆金融工具、非法的地下金融交易等。

究其背后的原因,大多还是因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与风险承受力盲目跟风市场上的投资热点,或是贪图高回报的允诺而进入“圈套”。所以,对老年朋友们而言,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要谨记一条原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变陷阱。

迷思10 退休后有时间,想干啥就干啥,怎么也不行?

张先生和太太今年58岁,一个原是一家国企的会计人员,一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夫妻俩几年前均已退休。两人育有一子。已经上大学一年级。平常,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还是比较精打细算的,也没有什么大宗消费。

随着夫妻俩年龄逐渐增大.儿子上了大学。让这对夫妻对退休生活有了不小的盼头。最近,他们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国外的老年人如何周游世界,异常潇洒.令他们非常羡慕。于是,身体部颇为健康的这对夫妻也规划起了“未来二三十年”的美妙生活。只是,算来算去,觉得目前的储蓄和今后的退休收入,似乎无法承担起这些旅行计划的费用,觉得有些沮丧。

本刊点评 退休后要维持高品质的生活,也需量力而行。

其实,张先生和太太根本不用沮丧。每个人在退休后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开心,不一定要盲目崇拜别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前面50年、60年,不得不为家人、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很多时候都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在职期间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人生前几十年的生活状态不是那么如已所愿,所以退休后就更多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趁“最后的机会”好好为自己“活一把”,比如,即便平常生活比较节俭的夫妻,也会想象“每年至少一次出国旅游、两三次国内游、15年内走遍五大洲”、“没事就做做SPA打高尔夫听听高级音乐会”、“生病要住最高等级的病房,请最好的阿姨”……于是算下来.使得必需准备的退休金一路飙升。

事实上,你若现在不是生活奢华的人.退休后也不可能真的太喜欢奢华生活。再者,通常退休后日常生活开销虽然会减少,但医疗费用则因年龄渐长而增加;若没定过高的退休金目标.反而会使筹措退休金的难度加大,而且在相应的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选择上产生偏差。

第8篇:理财保险的收益率范文

航空业

管窥繁荣 机票淡季不打折

往年11月份是航空淡季,但今年“个中情怀”有不同。行业繁荣,受益人民币升值,航空股后市仍有潜力。

这几天老袁正忙着安排订机票回家探亲。“没想到航空业这么火。”老袁说,“机票不打折了,而且一个售票点儿就一两张,不要都不行。”

据统计,十一黄金周民航执飞航班增长5.3%,但是需求同比增长了24%,客座率最高日达到86.2%,足见市场需求的旺盛。除此之外,人民币升值也刺激了航空股的飙涨。

人民币升值首先会变相降低航空公司的航油航材成本。同时,人民币升值又会加速国际航线的爆发式增长。

10月份,券商机构纷纷看好航空业。中长期看,已经开始上涨的几只航空股依然值得关注。南方航空公告称1-9月份净利预增1400%。中国国航公告称,该公司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中国民航局安全管理体系(SMS)补充运行合格审定的航空公司。同时,东方航空旗下货运资产大整合,新公司有望明年面世。

“煤飞色舞”

进入中场休息下半场可期

目前只是中场休息,在全球通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煤炭和有色板块还有向上的空间。

10月份的A股市场,“煤飞色舞”引爆了一波蓝筹股的逼空行情。而在上证指数达到3000点时,这两个板块却表现出上涨乏力的态势。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只是中场休息,在全球通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煤炭和有色板块还有向上的空间。

由于各路资金蜂拥而入,10月份的前10个交易日,很多煤炭股的涨幅达到了50%以上。从技术走势上看,很多煤炭类个股呈现出一个标准的头肩底形态。而有色板块中的是采掘冶炼个股、黄金股、稀土概念股、稀有金属股等展开加速上涨。如江西铜业这样的有色巨无霸飙升了40%,手握多个稀土采矿证的广晟有色从60元一举冲破100元大关。

人民币升值对冶炼加工企业是持续的利好。国都证券的肖世俊认为,国内有些有色冶炼加工企业,对金矿石、铜矿石的进口依赖度高达80%,人民币升值对这些企业自然形成绝对的利好。但对型材加工企业,如出口依赖度较高的铜铝管材企业来说,则会形成压力。

招商期货资深分析师刘煦然认为,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温和升值及中国实体经济复苏,有色金属有可能持续走强。他表示,有色股大涨后强势整理,属于主趋势向上二级趋势的自然回撤,把握好节奏,仍可在做多中获利。

综合机构观点,有色行业的一些资源优势企业或稀有金属股,中长期仍被看好,包括江西铜业、锡业股份、宝钛股份、贵研铂业等。

一位不希望透露姓名的知名券商研究员表示,煤炭股在年前仍然还有上涨空间,目前已经进入中场休息。他指出,人民币升值对煤炭股的影响是间接的。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美元贬值,美元的持续贬值则会刺激大宗商品以及原油的上涨,国际能源上涨也就刺激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对煤炭生产企业形成利好。

一位投资人认为,煤炭股估值仍然不算高,冬季取暖、美元贬值等利多因素仍对煤炭股具有支撑作用。同时,煤炭上市公司对行业产能的整合也对股价形成刺激,如潞安集团将把所有产能注入潞安环能,平煤集团正在整合平顶山等地的小煤矿。因此,不管是从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来看,还是从市场盘面来看,煤炭股会是这场盛宴中受益最大的板块。

银行保险

坐拥优质资产搭上升值快车

人民币加息周期已然开启,这对提升保险资金收益率无疑是“天上掉馅饼”,让近来已然大幅上涨的保险3巨头,搭上了资产升值和估值提高的快车道。

央行在10月19日晚悄然宣布加息,对于央行开启的加息门,嘴上不说、心里偷着乐的无疑是银行和保险公司。这其实很好理解,中国最为优质的资产都在银行和保险公司手中。举例来说,凡是优质企业,无疑都需要银行贷款的支持,而贷款需要抵押资产,促使优质资产落入银行手中。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将大幅提升银行保险业的资产价值。

交银证券的李珊珊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升值对银行股主要是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不大。她说,人民币升值会提升流动性,整体股市的估值都会提高,而作为A股市场权重最大的银行股,也必定会上涨。这是银行股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直接影响分析,人民币升值将推动资产价格升值,银行放贷的抵押品价值也会提升,或者说贷款质量提高了。但直接影响相对银行股股价推动力量较小。另外,国家房地产调控已经比较充分,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冲击效应已经逐步减弱。

保险公司不但手握重金,而且拥有多种多样的资本市场投资和实业投资,人民币升值对其资产估值的提高,无疑是乘上“坐享其成”的“顺风车”。A股市场上的保险股仅有3只,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资源非常稀缺。10月份以来,保险股也都实现了30%的上涨,其中以中国平安表现最为突出,作为目前风头正劲的金融资产控股集团,中国平安的后市走势一片光明。

房地产

过山车行情带来波段操作机会

加息对于房地产业的后市前景肯定是“红灯高挂”,不过,如今动辄几十亿元的销售款进账,让房地产业依旧是地照拿、盘照推,股价上涨只是时间问题。

房地产市场是2010年宏观政策的重点调控对象,尽管近来人民币升值吹动了资产升值的秋水,让房地产似乎看到了复苏的春天,但是刚刚公布的加息消息,也给略显回暖的房地产股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使其难以上演持续性的行情。

单单从人民币升值的角度观察,人民币升值了,房产的价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刚刚公布的CPI数据和近来市场上铺天盖地的涨价风潮,逼迫国人不得不思考资产保值的对策。从投资理财保值的角度讲,房地产是非常优质的资产,足以抵御通胀风险。怕手里的钱缩水就买房子吧,这使得近来各地房价再次出现了复苏上涨的苗头。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准备扛起复苏回暖大旗的房地产业,被10月19日央行公布的加息消息浇了一个“透心凉”。虽然从房地产股目前的经营来看,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销售款进账,还可以地照拿、盘照推,但是炒楼成本的抬升,无疑会让地产股股价的上涨滞后。

一些一线投资人认为,多重因素造成房地产股的过山车行情,恰恰带来了波段操作的机会。商业地产股如金融街,二线地产股如荣盛发展、信达地产等,特殊题材的如休闲地产第一股广宇发展,以及招、保、万、金四大地产龙头,等等,都是市场投资者应该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行业

风能核能受益 光伏产业受损

风能、核能领域需要大量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

人民币升值则会降低采购成本。

新能源行业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人民币升值对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国都证券的肖世俊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升值对新能源行业有利也有弊。对风能、核能利大于弊。人民币升值对风能、核能先进技术引进、关键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的进口是利好,有利于降低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成本。

但对太阳能行业来说则弊大于利。由于国内光伏产业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在国外,汇率上升,将对该行业企业产品出口造成一定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中核科技等核电股的涨幅已经过高,而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向下的风险较小。肖世俊认为,东方电气在核电领域技术储备领先,未来核电业务将上升到40%以上,业绩贡献、国产化率等都将提升,是中长期十分值得关注的股票。

造纸业

原料和设备采购成本有望“双降”

人民币升值,纸浆和纸机的进口成本将会下降。

东方证券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币升值过程中,造纸板块一般有正收益。从日本和台湾地区经验看,当地货币升值阶段,一般造纸板块均有上涨,因为它们依赖美元计价的进口原材料。

长期以来,国内造纸行业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大型纸机。资料显示,2009年国内对造纸原料的依赖度达到44%,而造纸用木浆和废纸占到生产成本的50-75%。造纸行业60%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设备投资,其中多数都是进口纸机设备。

除了人民币升值的刺激因素外,作为周期性行业,造纸业的景气度处在恢复中。晨鸣纸业目前正在进行产能扩张,即将进入第二轮高速增长期。岳阳纸业正在进行重组,即将被中国纸业控股,具有整体上市或分拆上市概念。

石油石化

进口成本降低 主业利润增厚

人民币升值将提升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盈利,但中海油的业绩则会下降。

人民币升值对石化行业影响总体利大于弊。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不随人民币升值而出现大幅波动,中资石油公司原油进口成本将降低。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盈利将分别提升0-1%和5-6%。不过,中海油的业绩将降低1-2%,同时成品油出口的利润空间也将收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