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今社会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的家庭为了能让下一代有着良好的教育,只能在居住地努力去争取孩子上学的机会,有的家庭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回了原居地。孩子就是社会的未来,为了能让社会进步,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面临的困境

由于珠海市流动人口基数庞大,而且持续快速增长,给流入地政府解决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带来很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义务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短期内难以完全落实。目前,珠海市地区已经做到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要求,初步实行了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人人有书读”。但由于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在全国所占比重特别大,“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做到尽如人意。珠海市各区域普遍面临着经费、土地、校舍、师资等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难度。

一是财政压力巨大。在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下,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完全由流入地承担,珠海市对于在校中小学生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原先只能回到户籍地或通过积分入学才享受,外来工子弟在民办学校就读难享受这一政策。但后来珠海市对12年免费教育作出了调整,从2013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补贴对象为全珠海市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在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就读的非本地生源的学生也可享受免费教育补贴。该政策无疑加大了珠海市财政政策的负担,因为流出地没有承担经费的责任,根据广东省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公用经费补助由中央和省财政负担20%,即中央和省财政对珠海市政府的义务教育的经费支持较小。按珠海市2007年度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比2003年增加97.67万学生的速度规模测算,年均增长24.42万学生。而按目前每增加1个学位约投资1.75万元测算,珠海市地区每年要投入42.735亿元,加上新增设备、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数额特别巨大。近十年来,每年都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新建和扩建公办学校,以增加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学位。然而,由于新增非户籍学生过多,致使这些地区学位仍然年年告紧,当地财政不堪重负。

二是建校用地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珠海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成为制约珠海市解决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三是“读书洼地”效应。目前全国各地均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回原籍读书。但珠海市经济发达,学校建设与设备、师资等均明显高于不少内地学校。若流入地实现“以公办学校为主”,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免费,将会进一步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流入的局面,这势必使珠三角形成非户籍学生的“读书洼地”。据此不难预见,现有公办学校肯定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非户籍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而新建学校的速度也很难赶上非户籍学生“流入”的速度。义务教育资源供求关系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珠海市流入地政府落实“两为主”政策的根本障碍。

2、相关管理体制与机制急需理顺,各级各地政府之间的责任亦亟待明确。调查中还发现,各城市在涉及到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处理与安排上,还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协调和不配套现象。

一是流入地政府对非户籍务工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对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全面、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譬如,政府各部门在非户籍人口统计上各自为政,致使教育主管部门难以掌握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的人口基数,流入地政府无法对本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以致给当地学校规划和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非户籍务工人员流动性很强,致使非户籍学生频繁转学,甚至部分学生不办理任何手续就离开学校,从而给学校的“防流控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籍管理造成了一定障碍。

二是一些流入地政府没能把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珠海市多数流入地政府财政预算往往还是按传统的本市户籍学生数核拨各类教育经费,从而造成接收非户籍学生的公办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三是流出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责任不明确。做好非本地户籍学生的义务教育工作,离不开流出地政府的管理、配合和支持。但目前相关政府仅是对流入地政府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经费上提要求,对流出地政府责任不明确、不具体,尤其体现在流出地对流出人口子女的控制和统计管理、经费转移等方面。

3、流入地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民办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一直以来,受制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经济社会条件,珠海市地区民办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民办教育整体质量亟待提高。

一是民办学校之间发展水平不均衡。民办学校之间,无论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二是民办学校管理尚欠规范。民办中小学办学经费主要靠向银行借贷和向学生收费,办学经费来源稳定充足性欠缺。个别学校由于生源萎缩,造成办学经费紧张局面,甚至面临倒闭困境。此外,多数民办学校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少数学校办学者营利思想严重,并由亲属把持财务权,随意调用办学资金另作他用。也有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未能建立合理健全的管理办法,致使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上,存在着帮助不力、指导不力和监控不力等现象。

三、政策建议

1、由政策要求上升为制度保障,构建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义务教育财政新机制,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构建中央、省级、输入地与流出地各级各地财政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合理分担的保障新机制。就珠海市的情况来看,省外和省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约各占50%,其解决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省内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要明确划分省内的输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的财政投入及其他相关责任,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分担制度,解决因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拨款的固定性与人口流动性的矛盾。输入地政府应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的义务教育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将省内跨市、县流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列入本市及本省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象。省内户籍学生义务教育经费跨市的由省解决、跨县的由市解决、跨镇乡的由县解决。

2、由公办为主转化为多元供给,探索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新形式“两为主”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有书读、读好书,享受优质的教育。事实上,民办学校在一些城市已成为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重要力量。关键是政府如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了,也能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进城务工人员高度集中的珠海市,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满足教育需求,在有规划地扩大公办学校规模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第三部门参与扩大教育服务,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壮大,使他们成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探索向民办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新形式,逐步使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这种方式符合“两为主”政策的终极价值追求。

3、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纳,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统筹。与20世纪末期的流动人口不同,当前的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不仅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收,并推动了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应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展规划、教育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安户政、土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之间要统筹兼顾。输入地政府在未来的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不能仅考虑本地户籍人口的需求,必须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珠海市推行的流动人口积分制,以积分排名的方式为外来流动人口安排一定数量的入户指标,达到一定分数的流动人口子女可就读公办学校。这一措施初步体现了当地政府积极接纳流动人口,逐步让教育等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脱钩的做法,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但从制度安排来看,将来仍需继续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入户指标,简化认证的流程与成本,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时,避免出现“精英化”的倾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中演化而来的一个新问题,这一群体在输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这种新的教育供求关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方式相关。从长期来看,更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惠面,使各群体的子女在任何地域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四、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对策研究

现有的一些研究文献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具有操作性的一些策略。如强化教育公平理念,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扫清政策障碍;积极兴办适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为他们搭建一个有多种选择的平台;要保证现有政策法规执行力的高效性与实效性,必须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实施监督机制;构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有研究者提出要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政策,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则主要包括制度理念的创新与具体制度层而的创新,而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所以要平衡义务教育发展,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探索灵活的办学体制模式。

有研究提出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规划中,扩大学校容量,调整学校布局,扩大教育增量资源,激活教育存量资源,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

五、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怎么衔接

1、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流入地与流出地义务教育时教材对接的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的难度。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完流入地义务教育后,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原籍就读的问题。回原籍,学的与考的都不一样;不回原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即便如此,在高考逐渐实现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严打高考移民、大学录取新生存在区域差异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仍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同时,流入地政府也面临十分棘手的问题: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参加高考,势必形成高考移民潮;不允许,又将导致大批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滞留本市,加大就业压力,或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形成新的留守儿童大军。

2、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建议有条件的流入地政府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建议可在四个直辖市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较多的地区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的试验,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报考流入地高职。第三,在过渡阶段,暂时可以实行双重高考制度,即可以由流入地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但用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考卷或流出地的考卷,考完后由流出地组织录取工作。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考试院。除了具体统筹负责各级各类考试外,我国可以模仿西方的水平考试(例如托福、雅思、VLR),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逐渐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的水平考试库。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不一问题,又会解决在此地学习也能在彼地参加考试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区域教育差异的缩小等,逐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利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考大学的目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这方面而言,不仅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问题,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还需要不断的改善,良好的政策能促使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训江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农民科技素质调研报告 农林科技,2008(03):29

第2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优化组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组合过程中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从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身特点来看,这一群体主要来自于偏远地区和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一大主要特点。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态度来看,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是这一群体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态度。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孤僻的生活特点,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在学校表现出不服从教师管理,参与打架斗殴、与社会不良人员拉帮结派等不良问题。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机会相对较少

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外来务工人员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用于谋生,在过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他们只能把教师看作是子女教育问题的一大依赖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自身工作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也往往无法与教师进行及时对沟通,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遏制,这就会让一些不良行为成为子女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法律意识的缺乏

法律意识的缺乏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向子女讲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子女对国家法律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违法犯罪问题也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所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组合措施

(一)教师和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需要在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提升的同时,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家长而言,在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家长也要对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思想进行抛弃。一些学校采取的约见教育方法不良的家长的措施,就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对正确的教育方法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

(二)家长要主动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这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实现有效融合,家长也需要与教师之间保持一种较为密切的联系。对于子女在家庭中的表现,学生家长可以就这一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让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采取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针对子女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家长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措施,以便让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优良的行为品德。

(三)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家庭子女之间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表现出一种反感的态度。为了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对学生的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采取的选购满足教育性原则的文艺娱乐用品的做法,就可以让孩子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在构建健康教育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采取一视同仁的原则,如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教育措施,教师在对待其他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这种教育措施应用在其他孩子的身上,因而,坚持公平性的教育措施也是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一种有效措施。(四)借助家长学校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家长学校的作用的发挥,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提升,“家长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引领孩子健康上网”等内容的设置,对进城务工人员正确教子的责任感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对家长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对此学生可以通过与所在区域的派出所或司法机关进行合作的方式,利用家长学校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以便让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更好地帮助孩子提升法律意识。

三、结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方式,学校教学环境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是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晓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J].时代教育,2013,(04):158-159.

第3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农村学校的生源随务工的父母大量涌入城区。据调查,城区外来务工子女的英语学习成绩整体偏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国家重视教育问题,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

1、小学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现状

近年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其子女多数会选择就近的学校入学。由于当地的学校接纳能力有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年增加,导致学校教育资源紧缺问题愈发严重,造成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困难。学校在运行中也呈现学生多、教师少、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得不到优质的教育的问题。而学校硬件设备的短缺,致使教师无法完美的呈现课堂效果,教学用具无法满足各教师教学使用需求,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学生兴趣降低,自然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再者,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需要熟悉,对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磨合,加上父母疏于关心,导致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对学习注意力下降,成绩降低。

2、小学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管理策略

2.1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教育知识培训,需要国家政府的号召、扶持,以及企业的帮助。国家或企业可以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帮教中心”,义务为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加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知识,培养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子女的能力,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培训方式多种多样,班级授课、参观展览、请有影响、有能力的家长现场传授,给有困惑的外来务工人员解惑。培训的内容不仅限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理念、安全急救措施等。在培训过程中,使外来务工人员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子女的学习是家、校、生三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不可因工作推卸责任,忽视子女的学习。

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落实到位,劳动监管部门可以时常安排抽查,检查是否接受培训、培训效果如何。或社区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务必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2.2鼓励教师对外来务工子女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学,是每位教师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采用激励性评价,慢慢消除外来务工子女的恐惧、自卑感。在这种鼓励的氛围下,学生喜欢上教师的同时,爱上教师教授的知识。激励性评价,方式多样,可以针对学生个人,班级全体,切勿单一化,经常变化,又需真实。根据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注意力不易集中,多动等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听、说、读、写、唱、表演、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鉴于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刺激学生的不同感觉器官,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教学,学生在全神贯注的看动画中学到知识,对知识的记忆比单纯教学效果好。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动物单词(dog,cat,cow...)时,教师可以制作动物的动画形象,并编排故事,学生在观看生动的故事过程中,便记住了单词,寓教于乐,意犹未尽。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小学生欢迎。

教学不是教师单纯的教,整个教学课堂都是教师的声音,而是师生共同互动、一起学习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需精心设计,细心编排。例如,对小学英语中be动词的学习,教师可以编排一首歌,例如:

I用am,You用are,IT连着他、她、它;

单数is,复数are;

变疑问,往前跑,句末问号别忘记;

变否定,更容易,be后not来陪伴。

教师带领学生读,并举例讲解。学生明白后,播放音乐。开始慢节奏,方便同学记忆和跟上节奏,逐渐加快音乐节奏,顿时学生精神抖擞,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编排歌曲记忆上。甚至连淘气,经常开小差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其中,一遍又一遍,学生没有厌烦。当快节奏结束时,学生露出自信的笑容,此时教师加以鼓励,使学生自尊心得到满足。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身心变得更加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循序渐进,慢慢消除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障碍。

2.3端正外来务工子女对学习的态度

外来务工子女跟随父母出来打工,奔波在外,没有朋友,性格容易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对学习没有兴趣。加上父母在外打工,对他们的教导少,导致他们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外来务工子女,教师需要加强关注,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及时引导指正。关心他们的生活,嘘寒问暖,让学生有存在感。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一起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忌急忌躁。家长与教师需以身作则,慢慢引导。外来务工子女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是前提,端正学习态度是一个过程。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是社会大环境下的缩影,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员流动较大,其子女的英语学习水平因多种因素影响普遍较低。面对这样的现状,学校需加强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的投入,教师开展多种方式综合教学,激发外来务工子女学习热情;家长提高自身教育水平,重视孩子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共同努力,为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的学生而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王艳.浅谈高职英语学习兴趣激发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4期

[2]李宁.网络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3]于山虎.\谈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教学[J].职业技术.2010年01期

[4]陈昌奇.高职英语有效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2010年01期

第4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当前,全国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可谓处在一个瓶颈时期。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发展现状

流动人口指的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城市以劳务输出、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成年育龄人员。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包括农民工、打工子弟等群体,成为支撑我国建筑、环卫等劳动产业发展的庞大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了向第二代人口偏移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流动子女人口的德育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陕西省某小学为例,学校内部流动人口子女密集,进城务工子女的总数达到了全校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对子女的德育教育内容并不重视。而在学校内部,也尚未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完善的进城务工子女的德育教育管理。在全国地区,像这样的学校有很多,它只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一个缩影。

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流动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合力,为流动子女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说,外来务工子女德育教育工作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良好的诉求平台

在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看到虽然他们尚处于小学学习阶段,但大多家境贫困的他们很早就学会了操持家务。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们身上。一方面,很多外表看起来温顺的小学生其实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只是内向的性格让他们不敢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性格的缺陷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与同学更加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对于小学生心理教育大大少于语文、数学等专业教育,这也导致了很多小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行为偏差,性格上比较孤僻,难以融入班级集体中。再加上这些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十分特殊,很多学生都处于不健全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在面临学习、生活上的挫折时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缺乏一个良好的诉求平台。

(2)学校德育师资力量的缺乏

德育教育不同于普文、普理的教育方式。很多学校,特别是外来人口子女较多的学校学习环境较差,甚至有很多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师资力量薄弱,德育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学校的资金投入有限,也就无法挽留优秀的专业教育人才,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条件。更有甚至,达不到硬件、软件的高效利用,德育教育成果微弱。

三、强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具体策略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为了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德育问题,学校、教师等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流动子女登记工作。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分布情况,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政策的扶持。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促进学校硬件、软件等师资力量的投入。特别是要以德育专业人才作为学生心理咨询教师,去引导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思想。让他们具有和城市户籍学生一样的教育待遇,保障他们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养成良好思想道德

流动人口学生在小学阶段处于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接触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容易和当地学生存在一定的代沟,难以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为了达到小学生德育教育中集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思想深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班会、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兴趣小组等形式,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动员全校甚至全社会,给予外来务工子女更多的帮扶和照顾。让这些孩子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化解掉,更加快乐地面对生活。

(3)化解学生心理障碍,培养良好抗压能力

为了做好这些年幼孩子的安抚工作,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外来务工子女被迫从熟悉的文化生活中转移过来,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隐患,为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要联合家庭、校方等多方面,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参加集体劳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从而忘却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直面生活的困难。或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家长联谊会”“校园歌舞会”的方式,让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提高学生自省、自珍、自强的发展意识,让他们不仅能够成材,还能够成人,对他们良好性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第5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进城务工;子女教育;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011-01

半年来,我们对山西省太原部分高校当中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2份,有效回收率97%,问卷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若干问题,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为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研究提供思路。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

(一)入学难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择校时,2.96%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3.85%进城务工人员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这就说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选择学校是一个很大问题和难题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二)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父母是否经常辅导你的学习”调查中,57%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28%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对于孩子在学习中无助的表现,家长调查中也同时表明,有15%家长表示“从来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70.83%家长表示“有,但时间不是很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情感与心理方面产生影响。

(三)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的的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四)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精神上对孩子关爱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选择同学为第一倾诉对象的比例为59.18%,第二为父母,比例为37.76%,而第三则是老师,比例为3.06%。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并不高,而老师就更低。孩子与家长老师缺乏沟通,而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问题突出

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教材、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此外,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教学内容相异

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到太原周边学校。由于地区的差异,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

(三)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我校周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我认为,需要多方的配合和协作。

(一)政府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工作职能

首先,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出台专门法律方针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廉租房建设,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子女教育信息,发展公共服务业。

其次,办好家长学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监护人素质。学校从家长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以“播种习惯收获成功”为目标,向家长宣传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介绍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做法及相关的制度条文。

(二)学校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洒下更多的爱。把问题较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管理任务落到班级任课教师,给予这些孩子在生活、学习、思想道德上更多的爱,并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保证了关爱活动深入扎实而不走过场。

第6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爱;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72-01

今年,我们学校原有的一些生源到城里及附近学校借读去了,全班现有32名学生,其中有8位学生是外来学生,分别来自本省的苍南、义乌和云南、贵州、安徽等地,心理基础和学习基础参次不齐。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在校内的表现,还要关注他们放学后的去向和表现;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甚至人身安全。尽管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证明中,存在着虚假证明、花钱买证明的现象,对我们管理带来麻烦;但我们还是耐心地登记了他们户口本、暂住证的地址,还想方设法搞清楚他们的真实地址和家庭基本情况,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告诫这些学生家长:家里即使经济条件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关心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消除其自卑心理,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差距。

可以说我们学校,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特别关注这些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心理健康, 尽量用爱心、信心和耐心撑开同一片蓝天,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严格外来学生就学收费项目,标准与本地常住户口学生完全相同;平等接受教育教学,参加团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还为他们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譬如,我通过调查,果断地任命外地学生邓波为男生寝室长,王飞为体育委员、纪律委员。实践证明,邓波同学确实品学兼优,工作认真负责,期末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同时被推荐为班团支部书记;同样,王飞同学体育才能突出,在运动会、大课间管理、晚学前住校生管理方面成效显著。这些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外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班级凝聚力,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但毋庸讳言,让我们困惑的问题还真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意性强、纪律意识淡薄;加上学校教材不衔接、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习上掉队的现象比较严重;频繁变换学习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

譬如,今年,进来的安徽籍的学生代庆,父母亲在义乌那边钱也赚得不少,但转来转去学习成绩很差,并且还不时网聊、利用QQ群网上交朋友,他父母亲对学习上的事情不闻不问,以为我们是托儿所,这让我们真的很无奈。因此,我们要对他们加强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这类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帮助他们学会做人。

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同时存在的还有留守儿童问题。家长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 ,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爱、母爱,存在缺照顾、缺管教、缺辅导、缺约束、缺保障等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又一大困惑。像我班的张阳,听说父亲在外又找了一个老婆,常年不回家,只寄回一些生活费,母亲改嫁,因此由60几岁的爷爷、奶奶隔代扶养,尽管张阳比较懂事,没有发生出轨现象,但沉默寡语、心灵上的创伤还是显而易见地影响他的学习;至于另一位学生陈康,他父亲早年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由80几岁的爷爷、奶奶隔代扶养,但今年爷爷又偏偏拂袖而去了,因此学习生活都受较大影响,因此,情绪低落时常啜泣……。

第7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字:外来民工子女 融合 本地义务教育

今年新接手教学一年级的语文,全班45人,全部不是浙江本地生,一个多学期下来,压力非常大,不单单是教不好,而是与其他本地学生相比:同样的教学进度外地生接受速度明显要慢,同样的教学方法他们适应不了,同样的测试评估他们的成绩要比本地生低很多,同样的作业他们完成不了。这样的差别越往上越明显,导致很多孩子在四五年级要转回老家读书,因为没有几个孩子能被本地的初中接收。所以在空闲时想,为什么外地生与本地生会有差别,我们应该如何让外地生融入本地的教育?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现状透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城市不断的涌现,老的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其他地区的外来人口,在享受他们给城市发展带来贡献的同时,如何使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中享受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如何使他们尽快的融入到本地的教育文化之中,渐渐的成为了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流动人口在两亿左右,尤其在沿海的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城镇人口中外来人口的比例更高,这就造成了在这些地区的学校中外地学生的比例逐渐的升高,其中这个比例较高的,如笔者所带的班级全部45名同学都是外地学生。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许多方面与本地学生迥然相异,外来学生的身份也常常使他们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本地的教育文化中。由于外来务工的家庭背景,他们中的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父母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与本地学生们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而且糟糕的是,这些不同往往是表现为比本地的学生做的更差一些,长时以来这使得这个群体往往被贴上一种外来生的标签,这对于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得他们往往自卑、敏感、孤僻等,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样,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外来学生走出困境,使得他们能够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平等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如何促进他们与本地学生、本地教育文化更好的融合成为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改善外地生与本地教育文化融合状况的对策探究

要想促进外地学生尽快的融入本地教育,必须首先在基本的观念上将他们与本地的同学一视同仁的对待,给予平等的待遇和尊重,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各种教学环境和活动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用本地教育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去吸引他们、感召他们,用家庭般的温暖培养他们主人翁的精神。下面以小学低段教学为例说明具体可以采用的一些措施:

1.积极开展同学间“手拉手”的活动,畅通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的世界最为单纯,所有的事物在他们眼里都是最原始的模样,孩子们之间交流的不会带有色眼镜,当外来的学生在适应新的环境还有些不知所措时,积极的开展主要目的促进外地生与本地生交流和互动的“手拉手”活动,相互的组成生活和学习上的小伙伴。这样就从心理上拉近了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的距离。

2.创设平台,使外来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在外来学生们心中,一个无法赞同他欣赏他的地方对于他的吸引力恐怕会大幅的下降。合理的创设平台,使得外来同学们能够与本地学生在同一个平等的舞台上表现自己,能够起到鼓励这些同学主动同外界交流的作用,同时能够逐渐的构筑外来学生们的自信,使得他们从根本上解除对陌生环境的戒备感,为进一步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奠定基础。

3.设计开展家长和孩子们的互动活动,多角度多方面的促进文化的融合。在孩子们一天的时间中,在学校和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解决孩子们的问题仅仅依靠在学校的时间是我们远远不够的,必须适时的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互动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不同的家庭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使得孩子们根本上认识到自己与自己的家庭同本地的同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他们才能够心甘情愿的主动融入到本地教育文化的大家庭中,也会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构建。

4.搭建外地学生的家长沟通平台,用家长的进步影响孩子。据了解,许多外来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恶劣,由于这些家庭中的父母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教育模式简单粗暴,通过家长沟通平台的搭建不仅能帮助家长实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动向,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放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通过与学校的积极配合,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影响自己的孩子。

三、结语

笔者身处教育工作的一线,作为一个外来学生教育的实施者确实经过了许多的研究和思考,这些被称为“流动的花朵”的孩子们有着与其他孩子一样的纯洁和质朴,甚至比本地的孩子更懂事几分,他们有权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有权感受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快乐,希望本文能为他们这一愿望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金球.对我校外地民工子女学习情况的调查及教育策略的研究.普陀区勾山中心小学

[2]张斌贤.流动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第8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平等 教育决策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一、政策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保障我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问题的决策分析

二、问题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我国社会特有的“农民工”群体。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出“举家搬迁”的现象,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跟随父母流入城市。另外,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也大批存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也令人担忧。保障农民工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政策目标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总理专程赴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小学看望那里的农民工子女,在黑板上写下这句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展望。我国的义务教育面向全国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城乡,不分人群,农民工子女理应受到良好公平的义务教育。

四、方案设计

农民工子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一类是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针对这两类人群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五、决策分析

(一)针对“随迁子女”的方案。

1、优点:

可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从体制上保证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让流入地政府直接承担起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责任,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强化,在体制上有利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受到当地相应水平的教育。

2、缺点:

会导致流入地政府的“不堪重负”。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会导致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更加紧张,使当地财政“不堪重负”。同时,由于“两为主”政策没能就流出地政府的辅助责任作出详细的设计和要求,客观上“免除”了其对流出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出地”财政、管理、师资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了另一种“不公”。

农民工子女会存在入学适应难等问题。从已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看,目前,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中小学大部分位置较为偏远,学校环境较差。即便个别学校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但是学校自身办学环境相对其他一些公办学校来说,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上来讲,教师对入学的农民工子女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被动性。而且随着学校农民工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城市学生的家长一方面担心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他们怕农民工子女给自己子女带来不良行为影响。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的学习氛围较之其他学校来说,不甚令人满意。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和学习差的现象。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方案。

1、优点:

鼓励社会参与,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为有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帮助可以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公益人士,如港澳台和内地的知名企业家、演艺家等,他们的资助是发展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一大资源;二是大学生志愿者,近些年高校公益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很是盛行,大学生通过参加支教、公益宣传等活动,也可以为留守儿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大学就参加过对留守儿童的捐款捐物活动;三是一些民间社会组织的长期服务运作,像广东的“华裔助弱服务中心”、四川的“萤火助学志愿服务中心”、安徽的“太阳伞服务队”等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机构。这些力量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寄宿学校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上学远等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住在偏远的山村,到当地学校上学,往往要长途跋涉,早起晚归,上学十分辛苦,且存在安全隐患。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让学生避免奔波,方便读书,同时留守儿童在家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存在相应教育和照顾上的问题,留在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缺点:

寄宿学校的设置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缺失。寄宿学校再好,毕竟不是孩子们的家。留守儿童大多为年幼的儿童,正是最需要家庭关怀的时候,学校是否能代替家、照看留守儿童是否是教师的职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六、结论

从总体上,纲要中列出的解决方案符合目前的问题状况,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政策的关键还是在于落实,期待这两个方案能不断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

“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现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随之产生的特殊社会问题。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独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对教育投入的不足, 看来彻底解决该问题还是得放在改革和发展这个大方向上来,这与分析其他社会问题后的结论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了。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斌.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载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2]陈家斌、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回顾与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2月第22卷第2期.

[3]杨润勇.新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载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7期(上半年月刊).

[4]吴向东.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教育政策研究2010年第7期(综合研究).

[5]王清志.浅探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载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7月第8期.

[6]吴瑞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思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0月.

第9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一、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随着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农民工涌入城镇务工,当农民工工作和收入趋于稳定,他们中不少人会将子女带到身边,这时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不可避免的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农民工的孩子将作为重庆市未来的劳动力大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好坏与重庆市人口的整体素质,重庆的社会稳定、治安状况、环境保护、城市文明建设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综合运用了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取样方法,主要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的基本方法和文献查阅法:

主要就学渠道:据调查22%农民工子女选择公办学校就学,46%农民工子女选择农民工子弟校接受教育;仅有4%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子女选择了收费较高但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较好的民办学校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收费相对较低、入学手续简化等优势也成为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途径。

入学政策:重庆接收进城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现有657所。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规定是,以流入地(农民工当前务工及居住的城市所在地)区县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划片就近入学。如果有三证,即:用工证;暂住证;直系亲属身份认证,就近到教委指定的学校入学读书免交借读费,并享受与区内学生一视同仁的学习条件。但如果不在其指定的服务区和学校就读,仍按借读规定办理,即:小学交1500元/学年,中学2500元/学年的借读费。

二、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数量也在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也日益明显。

(一)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据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存在不平等。首先,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虽然就读于同一个学校,但他们却要多缴纳一部分借读和赞助费。其次,农民工子女只有22%就读于公立学校,4%就读于民办学校,46%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甚至28%只能回乡就读。最后,部分学生和家长也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同班,存在着欺负和瞧不起农民工子女的现象。

(二)农民工子女不能及时适应。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具有流动性,而且他们生活的地点也非常不稳定,据调查,农民工子女转学比较频繁,这样不仅学籍管理困难,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导致他们缺乏稳定性,更为严重的是,在不断变动中孩子还会不断的面临着不同的学习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55%的农民工子女表示在城市就读不适应。但是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的溶合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样缺乏稳定性的现状对孩子们的心理和学习的影响都很巨大,对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形成阻碍,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伤害则更加严重。

(三)学习内容难跟上。目前重庆市新课标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分析、归纳、总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科学的自然统一性,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待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农民工流动儿童对这些知道得很少,不利于他们的学习。重庆市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孩子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然而农民工子女由于来自各地,他们的语言习惯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有着较大的差别,而且不同的流入地区之间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很突出,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和课程难度也不同。受访者中,55%的农民工认为孩子不适应城里的学习生活。

(四)重庆市中小学入学手续繁杂,农民工身份认定困难。入学手续繁杂,农民工的身份认定困难。需要家长提供从业证明;暂住证原件和复印件;子女原学籍证明材料等。一些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流动性、临时性较强,他们很难取得从业证明,易被政策排斥在外。如:棒棒、菜贩子等流动摊贩。还有一些农民工打工地点和子女原就读学校相隔甚远,由于工作繁忙很难取得子女原学籍证明材料而影响子女就学。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去,以制度化的形式将其固定,并提出具有可操作的办法,从而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调查结果显示68%的农民工认为子女没有受到公平教育,在同等条件下,自己子女的求学道路比城市孩子更加困难。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我们首要解决的目标。

(一)政府加大经济的投入。首先,教育经费的投入政府一定要加大,还要建立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读书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我国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并且现实中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力量是区县政府,这就造成了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局面。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规定,确定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增加了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和教育投入的负担。但要解决教育经费的分担问题,还必须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省级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使流动人口密集地区的教育经费得到分担。政府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大。随着农民工进城子女的人口增加,学校现行容量的压力加重,政府务必要新建、扩建和改建相应数量公办中小学,确保每个农民工子女都有入学的机会,解决公办学校不足以支撑农民工子女就读的问题。

(二)规范收费标准。政府要尽快出台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专项法律、法规来统一政策,以便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法可依,切实做到取消借读费、赞助费、转学费等一系列不合理的费用,保证不被偷换概念来变相收取学杂费和借读费。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难把握收费标准,政府要加强教育收费决策过程的民主化,让农民工群体参与到收费决策中去,做出符合大部分农民工经济能力的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