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第1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实验室的建设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好坏,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把实验室建设成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和实践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的规律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农村实验室的安全现状及问题

1.实验教师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足,宣传教育不到位,应急处理能力差,部分实验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未按规定处理“三废”等方面,给实验室的安全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2.实验室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陈旧落后。消防设备配备不足,且有的过了使用期。因环保设施不完善而给实验室的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

3.化学实验室的未安装通风排气系统,往往整个楼内弥漫着浓重的气味,有毒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必将影响楼内工作和学习的师生的身体健康。

4.实验室用房紧张,有的实验装备室、办公室和仪器室没有分开,需要分开存放的危险物品,也不能完全做到分开存放;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室还在危险的环境中运行。

二、农村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

1.健全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制度

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包括:设备安全用电的要求,实验室防火防盗的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案及急救措施等。要求各类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必须上墙,把实验安全操作规程制作成宣传板悬挂在各实验室。要求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个学生和实验人员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制度。

2.搞好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验室最基本的条件,对于保障实验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至关重要。在房屋完好、结构合理、面积与空间满足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的情况下,其它方面应达到如下要求:

①配电系统、供水系统、照明系统等符合实验室使用要求;②防盗设施和报警系统安全有效;③消防器材满足要求,放置位置合理,使用方便;④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室要安装通风设施。

3.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制度实施。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工作,应该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考核制度。实验员对所管理的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全面负责,教务处分管实验室的主任检查督促工作。实验员为第一责任人,分管主任为直接领导责任人。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分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每学期检查两次,每次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每次安全检查认真做好记录,参加检查人员签字并存档。安全工作的考核是为了促进安全工作的开展,保障各项安全制度的实施,确保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

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预防性工作,学校应把安全培训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实验教师要备好第一课,上好第一课即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实验教师就应该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对要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上至国家的安全法规,下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实验室的有关安全制度、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流程,熟悉灭火器、急救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药物等均可是安全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保护环境。

5.加强实验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建立一支思想过硬、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安全实验教师队伍。这是创造安全、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应通过安全知识讲座、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器材使用、基本技能训练等,尽快提高实验教师业务素质。完善实验师资队伍的管理结构,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技术化管理能力,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培训方案,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6.制定实验室应急预案

为了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实验室应急预案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必不可少。实验室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制定“实验室应急预案”,要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实验进行之前。应急预案需对各实验室可能面临的具体危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比如针对触电事故的急救,针对创伤,烧伤,烫伤,等预防和处理。有毒气体、化学灼伤等一般化学品事故处理等等。

制定出安全急救措施,对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实验员教学急救训练,以便在学生或教师不小心受伤或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进行合理的急救处理。此外,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用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

总之,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关系到教学能否正常开展、实验课程能否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要常抓不懈、不断完善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细节工作,才能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琦. 加强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我见[J]. 中国科技博览,2011(14):202.

[2] 莫剑云. 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7):120.

[3] 李景深.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做法[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11):48.

第2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油田企业 不安全因素分析 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

一、概述

石油企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随着石油企业在国内外的成功上市和中国入世,石油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运营、持续发展,使股东、企业、职工利益最大化,搞好安全生产监督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形势的变化 ,安全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安全监督工作在监督油田生产运行、建设施工各环节安全生产规 定执行和措施落实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二、现场安全监督的工作特点和不安全因素分析

1.油气田生产现场的工作特点

油田各采油厂的主要工作是生产和集输油气,生产现场往往是钻井、试油、井下作业等工作同时展开。很多生产环节需在井场完成,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比较差。另外,油气生产中的产品主要是原油,它们具有易燃、易爆、易蒸发和易聚积静电以及带有毒性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油田生产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1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的安全,所以人在安全生产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的安全意识强、安全技能掌握熟练,就会准确地识别风险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一般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1)在没有排除故障的情况下操作,没有做好防护或提出警告;(2)在不安全的速度下操作;(3)使用不安全的设备或不安全地使用设备;(4)处于不安全的位置或不安全的操作姿势;(5)工作在运行中或有危险的设备上。

2.2 物的不安全因素

油田生产过程中,如在钻井、试油、井下作业、采油、油气集输处理作业过程中,油品具有易燃易爆等危险性,由于油田多工种协调配合的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的危险性、工艺的复杂性都会给油田安全生产带来诸多事故隐患,若管理、配合不当极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在油气生产场所要使用防爆电器设备,以防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物的不安全状态一般有以下六种表现形式:(1)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2)物质的堆放和整理不当;(3)外部的、自然的不安全状态,危险物与有害物的存在;(4)安全防护装置失灵;(5)劳动保护用具和服装缺乏或有缺陷;(6)作业方法不安全;

2.3环境因素

在油田生产中环境对安全同样有很大影响。如夏季的高温酷暑可引起员工中暑,高温还能使油品挥发、扩散和膨胀,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严寒可造成员工的冻伤,低温能使管线冻堵,油品结蜡现象严重,给生产带来许多不便,由此引起许多不安全因素。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一般有以下表现形式:(1)工作环境面积偏小或工作场所有其他缺陷;(2)工作环境,如照明、温度、噪声、振动、颜色和通风等条件不良。

三、全方位加强安全监督工作

1.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的规章制度,规范安全监督的管理

为明确监督的内容和程序,提高监督效果,先后站部编写了28项“安全环保监督检查表” 等,收录相关的规定、标准和制度作为监督依据。在加强生产现场的监督管理上,首先从制度上保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落到实处。为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做到了做到处处有制度有要求,事事有规范有标准的要求,内部管理工作进一步范。

2.充分利用监督信息系统,提高安全监督的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 ,安全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监督、如何将重大隐患和问题及时反馈到上级主管部门 ,确保信息传递的迅速。成为摆在各级安全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自从有了安全监督信息 管理系统,就解决有效了部、站和派驻监督之间网络互联互通的问题, 使监督工作的信息及时传递、资源得到了共 享,从而提高了监督工作水平和效率。

3.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对油田安全生产实行全方位监督

每天派驻监督对所管辖区域的生产运行情况进行不定期巡视监督,在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监督实施标准化、监督运行程序化、监督质量责任化”工作要求,有效运用监督方式,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控制措施,保障生产运行安全受控。对于季节变换和节假日等,按照上级部门工作部署安排,组织开展专项安全监督检查,立足现场和岗位,突出要害部位,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严密监控风险隐患,把隐患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坚决防止任何事故的发生。

4.严格考核制度

加强对安全监督的考核,是增强其责任心、加强纪律性、提高监督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和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为此,单位制定了安全监督考核细则,明确了监督人员的工作汇报制度、请销假制度、监督规程、纪律以及奖励、处罚办法。每月对安全监督的工作情况、业务水平、责任心及监督效果等进行一次检查考核,通过查资料、查记录、听取意见等方式,对监督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增强了监督人员的责任心。

四、结束语

安全生产有其特殊性。对石油企业来说,安全永远是石油石化系统的薄弱环节,坚持保安全就是保全局,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效益,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必须要“以人为本”,严格实施目标管理,求真务实,提高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保证油田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创立本质安全型企业。

参考文献

第3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铁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89

1 前言

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铁路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不断增加,一旦发生事故,其影响之大,伤亡之多,损失之重、补救之难,都是传统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所以铁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铁路客运要实现安全管理需要采取相应的科学有效地管理方法,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意识,识别和研判安全风险点,有效阻断风险发生的因素,对提升客运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广大旅客利益和安全,必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1]。

2 呼和浩特铁路局客运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为了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安全风险常态化管理,呼和浩特铁路局制定了《呼和浩特铁路局客运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要求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风险控制常态化。

2.1 安全风险研判

首先是风险识别,根据设施设备、作业组织、人员业务技能、环境变化、天气变化等情况,对每个岗位主要工作进行梳理,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预先判断,并识别每个环节存在的危险因素,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其次是动态研判,客运处、站段、车间都及时收集分析各类安全信息,动态掌握关键性、倾向性问题,并对典型事故、重大险情等进行深度分析,查找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研判确定安全风险,采取措施解决;最后是岗位明示,对于关键性及倾向性等风险,有可能导致C类及以上事故的安全风险全部明示到岗位,将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告知作业人员。呼和浩特铁路局从风险识别、动态研判及岗位明示三个方面研判安全风险,覆盖全面、措施得当,可以将安全风险常态控制。

2.2 安全风险控制

呼和浩特铁路局分别制定了客运系统一般C类安全风险控制表,客运系统安全风险项点及控制表。均从风险源、风险因素、防控措施、控制岗位等几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不仅给出了卡控措施,而且对于风险源的风险因素进行了预测,非常有针对性。例如,在站车进出站、上下车、候车检票、站台清理等环节组织不当,造成旅客严重拥堵、踩踏、追车、扒车、跳车、掉下站台等风险因素,制定了合理的旅客乘降组织方案,天桥、地道等重点地方有专人引导组织,加强安全宣传、疏导,组织旅客有序乘降,对重点旅客进行重点帮扶,及时清理站台、地道等闲杂人员等的防控措施。

2.3 安全监管考核

呼局成立专门的安全风险管控考评领导小组,设立考评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局的安全考评工作。路局设立安全风险管控考评奖,划分奖励标准,作为岗位性奖金发放给每位在岗职工,若安全风险考核积分为负,按规定扣除相关费用,并将此部分费用作为二次奖励。通过奖惩制度,极大的激励了职工的热情,在工作中注重安全生产,履行职责。当然,安全风险管控的目的是从人员的思想上重视安全,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问题,奖惩制度只是为了促进工作人员从思想上重视。

3 加强铁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的建议

3.1 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提升风险研判质量

风险研判应从制度细化、现场落实、管理措施、人员素质、质量卡控、作业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研判,逐项制定有效的卡控措施。在隐患排查方面,可将排查的风险点按发生的概率及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逐项评级,做到重点明确,全面卡控,不留漏洞。在风险识别方面,可引入专家头脑风暴的方法,将车间和班组的技术骨干汇集起来,对日常所遇到的风险或者根据经验所判断的风险,将这些风险整理成大数据库,从分析数据的角度,挖掘潜在的风险源,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提高风险研判的质量[2]。

3.2 细化安全风险控制要求,落实安全风险责任

可根据实际情况,路局制定专门的客运安全风险控制表,从风险项目、风险源、风险因素、防控措施、控制岗位等多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将安全安全风险控制责任到人。如果车站和列车上都涉及到的风险源,可设定公用部分控制表,然后针对列车和车站再设定控制表。此外,对于个别车站的客流组织、建筑结构等特殊情况不一致,可在统一的标准基础之上再制定适用于本站段的客运安全监管标准。

可设置专门的安全考评评分系统,从整体上去把握每个站段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形成每个站段的评分系统和风险问题库,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问题的解决。然后再进一步设置全局的安全问题库,对于共同的问题,定期组织安全风险教育及业务培训,个别站段的突出问题,采用不定期的检查,突击检查,而不是每月一次的现场固定检查考核。

3.3 重视客运安全文化建设,提升职工应变能力

铁路客运安全的技术保障只能实现最低层次的基本安全,安全管理和法制规定可实现较高层次的监管安全,但要实现最高层次的长效安全则需要唤起人们安全的本能意识。进行铁路客运监管的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主动进行自我监督学习和对他人的监督,明确安全责任,严格自我工作要求,主动把安全作为工作的目标和宗旨。

对于一些在确保旅客安全工作方面总结出经验的路局和站段要进行表扬和推广,对于一些老出问题比较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和考核。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教育广大铁路客运工作人员尽快提高对确保旅客人身安全的意识,把各项作业标准都与旅客人身安全挂勾,尽快改变以往把旅客人身安全重点放在善后处理上的观念。

4 小结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及既有线的大面积改造,铁路将一如既往的做为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3]。目前,一些铁路客运安全问题的暴露,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客运安全的重要性,而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强化安全意识,研判风险点,有效阻断风险源,确保了铁路客运安全。

参考文献:

[1]滑艳.铁路车站客运安全风险管理[J].新西部(理论版),2012(29-30).

[2]王普.铁路站段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3(55-56).

[3]王蕊,蒋武新,仲夏夜.提高铁路客运安全的几点思考[J].科学论坛,2009(187).

第4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环卫工人;安全管理

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安全和日常生活常常被人忽视。但是近几年,环卫工人在工作中出现的事故越来越多,公众也逐渐关注到城市中这一弱势群体。为了提高公众对环卫工人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环卫工人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对环卫工人安全管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进而加快环卫工人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一、杭州市滨江区环卫工人现状

此次调查结合了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同时,本次调查结合了理论和实践,从研究方法上看相对较为合理,结果相对较为可靠。采用了文献检索分析、观察环境、工人状态、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抽取了滨江区浦沿路,星光大道广场附近的环卫工人及普通市民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其中,针对环卫工人前后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在发放问卷过程中也对一些工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到他们的平时生活,工作状态和心理状况,并通过检阅国内外文献等方式,最终完成所有信息整合,得出对相关环卫部门有所帮助的研究调查报告。在此次调查中,选取了浦沿路滨文路口段和星光大道广场作为采样地点,此次采访的环卫工人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趋向老龄化,且以中老年女性居多,共采访了环卫工人18名,其中6名男性,占总人数的33.3%:12名女性,占总人数的66.6%。环卫工人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到60岁的年龄段中,共占总人数的66.6%。从事环卫工作已经超过五年的占到80%。环卫工人中文化水平以初中毕业最多,占总人数的50%,其次是没上过学、小学毕业、高中毕业、大专毕业以上学历,分别占总人数的7.4%、11.1%、27.8%、3.7%。

二、环卫工人安全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一)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环卫工人是每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工种

但是环卫工人的工作安全问题且并没有得到重视。环卫工人工作时间长,体力支出大,工作环境相对脏乱差,安全问题突出。所以,不论是从城市发展看还是环卫工人的利益看,环卫工人的安全管理都值得重视。

三、杭州市环卫工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众环卫意识薄弱

当今社会民众表现出的环卫意识较低,垃圾随意丢弃,尤其是车窗丢出的垃圾,需要环卫工人在马路中央进行打扫,从而使环卫工人暴露在相对较为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增加了巨大的隐患,这也导致环卫工人在马路工作中常常发生交通事故,这严重威胁环卫工人的工作安全。因此,公众环卫意识急待提高。

(二)环卫工人工作安全不受重视

环卫工人往往以外地人口居多,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城市居民对环卫工人的职业歧视,讽刺侮辱,甚至故意破坏的状况频频出现,对环卫工人的正常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环卫工作的危险程度。

除了来自普通城市居民的压力,环卫部门对环卫工人的工作安全重视也明显不足。环卫工人作为最基层的工作者,很少有上级部门会对他们进行重视,加上本身受教育水平不高,也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保障自己的权益。因此,华为工人的安全急待重视。

(三)环卫工作科技化水平较低

相较国外的环卫科技水平,我国的城市环卫科技化水平明显太低,我国城市环卫工作普遍刚做到简单的环卫车运用,智能化水平显然远远不够,很多高位工作还需要人工完成,很难做到通过智能操作完成道路清扫。也就是说环卫工人依旧背负着巨大的危险进行工作。因此,环卫工作的科技化水平急待提高。

(四)环卫工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当下,针对环卫工人的社会保险没有普及,所以,环卫工人的意外伤害补偿问题往往只能靠新闻舆论等次要途径解决。很难通过正规法制渠道、政策保障得到保护和保障解决。同时我国对环卫工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也还有待完善。来自法律和政府的保护的严重不足常常导致环卫工人很多时候都是有苦说不出,因此环卫工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急待健全。

四、杭州市环卫工人安全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公众环卫意识

提高公众环卫意识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强教育和舆论引导,以改善公众环保意识,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从而降低环卫工人安全事故并保障环卫工人合法权益。通过舆论引导和教育,使社会公众提高对环卫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环卫工人为城市环境所作出的贡献,从而使人们产生对环卫工人的尊重和感激。其次,通过教育和舆论引导,对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宣传,并要对类似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提出批评和惩罚,从而提高民众的环卫意识,从源头上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

(二)强化部门组织领导

为完善环卫工作的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环卫部门首先应该明确安全责任,各部门成立安全工作负责领导小组,对环卫安全相关事宜进行责任分工。部门各级领导做到分级负责,在平时工作中做到安全为首要保证。既要把握工作进度,更要抓好安全。对部门工作进行监督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工作安全的监督。万一出现安全事故,要明确各级部门及领导的责任,并明确作出问责。明确责任之后,环卫工人的安全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重视。

(三)健全相关安全制度

解决环卫工人安全问题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制度。只有在有安全保障的基础上环卫工作才有章可循,进而提高环卫工人的安全管理意识。法律上,政府应该对与环卫工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法律高层面重视环卫安全,然后,政府或环卫部门应该为环卫工人提供义务的法律支持,从而提高环卫工人捍卫自己权力的能力。同时,也要举办一些正对基层环卫工人的安全制度教育,让环卫工人明确地了解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并通过正规渠道保护自己的权利。

(四)提高环卫工作科技化水平

通过增加在环卫工作科技研发中的投入,逐步提高环卫工作的科技化水平,完善环卫工人的工作机械,做到环卫工作智能化,从而让环卫工人安全轻松地完成工作。关于环卫工人的工作着装方面,要确保环卫工作者在马路中间等相对危险环境工作时穿着佩戴醒目鲜艳的服装与佩戴物,确保工作时能引起司机的注意,从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五)改善环卫工人社会保障

为了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政府部门应该对内提高环卫工人工资,发放岗位津贴,增加特殊福利,对外增加基础的生活设施,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在员工入职后立即为工人购买各类保险,以便解决环卫工人工作中发生事故后的补偿问题、医疗问题、生活困难问题。但是解决环卫工人的工作安全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政府和公众提高认知,社会公众协调合作,让环卫工人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才能使环卫工人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更好的为城市美化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在调查环卫工人日常工作安全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此次研究还不够全面,针对环卫工人的其他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例如在环卫工人的心理上,生理上,在与公众的沟通上等方面都没有深入研究。本次研究结合部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其不足之处,以展现环卫工人安全管理的现状,促进环卫工人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健全。

参考文献

[1] 赵汗青.中国现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杨文健,康红梅.环卫业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第5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实验室生物安全尤其是医疗机构实验室安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主力军、占有医疗机构总数较大比例的基层医疗机构,虽然在公众健康维护和疾病诊疗需求中扮演第一应对者的角色,由于资金、人员、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比较滞后,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内容范围广,样品种类多,病原菌的检验工作最初往往在这些实验室进行,防护不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具有高度危险性[1]。因此,营造基层实验室安全的工作环境和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为了解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进一步加强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我们于2008年1月对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进行了生物安全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区全部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验室。

1.2 调查内容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情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2,BSL-2)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生物安全现状、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等6个部分。

1.3 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表,统一培训调查员,现场调查并填写调查表。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PIDATA数据库输入数据,利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25个实验室,其中BSL-2实验室14个, BSL-1实验室11个。7个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1,BSL-1)实验室和3个BSL-2实验室按要求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备案。9个BSL-1实验室和4个BSL-2实验室达到相应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

2.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2.1 生物安全管理 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制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常规消毒制度并有消毒记录,8家明确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并制定实验室安全定期检查制度,6家对工作人员建立健康监护制度和职业暴露事件记录、报告及处置程序,5家制定了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8家制定了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制度。

2.2.2 个人防护 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有防护服、口罩、乳胶手套, 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有帽子,仅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护目镜。检查时,14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实验操作时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2.2.3 检查记录 25个实验室均有相关实验活动记录和档案资料,仅11个实验室有日常安全检查记录。检查时,8个实验室内发现工作人员个人生活用品,6个实验室未采取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措施。

2.3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11个BSL-1实验室中,9个实验室有独立工作区、入口有挂衣装置;4个实验室出口有洗手池、开启式窗户有纱窗;3个实验室入口处明显位置有生物危险标志。

14个BSL-2实验室中,8个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处有生物危险标志、有独立工作区;7个实验室出口处有洗手池;4个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14个实验室均未配备紧急喷淋设备(表1)。

表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实验室布局及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情况

2.4 BSL-2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生物安全现状

14个BSL-2实验室中,有10个检测项目需二级安全防护水平, 仅4个实验室基本符合要求(表3)。

表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BSL-2实验室检测项目与生物安全现状

2.5 实验室医疗废物处置管理

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专人负责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及处置,所有实验室均按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7个实验室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前消毒工作并达到生物安全要求,无BSL-2实验室对用于医疗废物消毒灭菌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2.6 工作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以区级为主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参加培训人员主要是实验室负责人;6个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制度,3个有科室内部培训记录。

3 讨论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该从实验室人员、设备设施、样品的采集、检测、运送、使用、处理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与之相应的科学、规范、严谨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2]。调查表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均制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但仅个别实验室制度健全并在实际工作中规范操作;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将个人生活用品带到实验区域等情况,给实验室人员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究其原因,多数实验室从根本上忽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管理不到位,实验室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不够,给实验室生物安全埋下隐患。

实验室布局合理、必要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配备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最基本要求。调查发现部分实验室(以BSL-2实验室为主)无独立工作区,主要原因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旧建筑,布局不合理、空间有限,按照新的规范要求改造比较困难,出现实验区与生活区相互交叉情况。另外由于资金限制,多数BSL-2实验室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不全,增加了实验室感染机会。

实验室医疗废物的处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处理不当可能会严重威胁医院、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由于实验室医疗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较高,在集中处置前的各环节均有可能造成工作人员感染。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3]。因此,配备实验室医疗废物相关消毒设施设备、进行医疗废物消毒处理并开展消毒效果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调查仅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实验室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均未对实验室内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效果监测,表明实验室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硬件、软件和操作者是构成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三要素,而其中人是核心要素。如果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多高级的设施也发挥不了作用,再好的制度也得不到落实[4]。调查显示,目前区级以上培训主要针对实验室负责人,而实验室内部相关培训制度建立、人员培训情况不尽人意,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不够。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是保障生物安全的第一关。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上,医疗机构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培训对象要覆盖所有参加实验室活动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培训内容涉及各个环节,通过考核上岗,以达到提高人员主观能动性而加强安全管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实验室设施设备,硬件设施不到位,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不够,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当务之急应重点加强各级人员安全防护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完善并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防护设施设备的配备。同时,从卫生监督角度出发,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日常监督检查,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软件建设,督促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张晓曦,曾照丽,王晨.如何做好基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1116.

[2]周红玲,王永全,于建平,等.北京市西城区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2):132-136.

[3]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

第6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1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呼伦贝尔市辖区内15个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

1.2调查方法

赴各旗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考察实验室基础硬件设施、相关生物安全防护装备设备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转情况。并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和农业部《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等法律规范要求的相关标准制作统一格式的调查表,对各基层实验室开展问卷调查。

1.3调查内容

包含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人员状况、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共14项调查内容。

2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2.1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共考察15个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建筑面积总和近3600m2,平均每个实验室240m2。其中6个实验室在近五年内对实验室进行过新建或改扩建,2个实验室十年内从未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修建。全部实验室中,有8个实验室不具备独立的给排水或应急供电系统。

2.2实验室人员情况

被调查的15个基层实验室,共有专职实验室工作人员52人,平均每个实验室3.5人,工作人员最多的6人,最少的只有2名兼职人员。全部人员中,高级职称13人,占总人数的25%;中级职称22人,占总人数的42.3%;初级职称7人,占总人数的13.5%;其他工作人员10人,占总人数的19.2%。其中,畜牧兽医类专业人员共45人,占总人数的87%。

2.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情况

参加调查的15个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全部为BSL-2级,均于2013年通过了农业部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并取得了证书。全部实验室均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并根据各实验室实际情况制作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并能通过一系列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来规范实验室活动及处理应急突发事件。全部实验室均签订了兽医主管部门-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实验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三级生物安全责任状,对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责任进行了明确划分并落实到人。全部实验室均具备二级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台式离心机等必要的生物安全设备,以及一次性眼镜、口罩、帽子、鞋套、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

3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在农业部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工作的推动下,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重视和规范,各实验室均能保持现有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生物安全管理现状总体较好,但在个别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存在问题

3.1.1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部分基层实验室多年未进行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改造修建,或随行政办公单位不断搬迁,导致实验室设备设施丢失或损坏。部分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硬件设施损坏,一些常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多年未进行检修、检测或已经无法正常运转。部分实验室没有独立的给排水系统和应急供电系统,几乎全部的实验室都不具备专业的无害化处理设备设施,仍依靠传统的先高压灭菌,再深埋或焚烧的处理方式,然而一些废弃物在离开实验室后,有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在基层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时,带来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

3.1.2实验室专职工作人员少,相关生物安全培训有待加强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实验室专职工作人员过少,且老龄化程度较高。平均每个实验室专职工作人员不足4人,有的只有2名兼职人员。在被调查实验室中,某基层实验室,没有专职实验室人员,只有2名兼职人员,因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该实验室目前已无法开展相关实验室活动。其他实验室仅有的“专职人员”在日常的实验活动中,往往身兼数职,在做好主要动物疫病采样、检测、诊断、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开展其他日常工作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难以保障全部工作顺利进行,也造成了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同时,一些实验室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认识不足,开展实验活动时,往往不按规定穿戴防护服、手套、帽子、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未知样品时,不充分利用通风橱、生物安全柜等安全设备;部分实验室未将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不经灭菌或消毒即作医疗垃圾处理甚至随意丢弃,缺乏警示标签等行为极易造成人员受伤感染和导致病原微生物扩散。

3.1.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适宜,可操作性差

部分实验室在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时,过于注重参考一些先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虽然这样的体系涉及的内容更加全面,对实验活动各方面的生物安全要求更加严格,但体系过于庞大,与现有的实验室实际运行机制不匹配。对基层实验室而言,运行如此庞大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仅得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更造成了原本并不富裕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3.2建议

3.2.1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设立实验室运行专项保障经费,用于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维护、更新等工作,确保基层实验室环境安全、运转正常。完善基层实验室独立给排水和应急供电设施设备建设工作,确保基层实验室废水、废气等非常规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确保实验室应急用电保障。为基层实验室配备专业的无害化处理设备设施,开展规范的实验室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作。

3.2.2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建立保障措施,防止人才流失,提高实验室人员队伍素质。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周期性的培训,确保实验室人员熟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使其能够规范正确的开展相关实验室活动。加强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保养维护等培训,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工作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工作,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自觉遵守相关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3.2.3在充分总结现有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修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及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符合自身实验室活动实际情况,正常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泽林,等.重庆市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0(4):18-19.

第7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实施人才建设的重要核心区域,实验室安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的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安全[1]。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实验室的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一步的挑战。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2018年11月南京某医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导致多名师生受伤;2018年12月北京某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发生的实验室爆炸起火,导致3名学生死亡;2019年2月南京某工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导致整栋大楼的损坏。这些惨痛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给学校和师生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1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对近年来国内外高校95起实验室事故的分析报告指出,其中实验室爆炸与火灾事故、生物安全事故和气液体泄漏事故占比较大[3],其触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不明确、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4-5]。

1.1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模糊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统筹管理,但实验室设备是由各学院及研究单位使用,各学院及研究单位具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使用责任,学校保卫处对全校安全具有监督管理的责任,科技处、研究生院对学院及研究单位的科研实验室又具有安全管理的责任[6]。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由多个部门共同交叉管理,其具体的责任划分不明,管理分工模糊[7]。例如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管理的方向主要在于全校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使其不发生较大安全事故,而保卫处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保障各教室或实验室的消防和电力工作,各学院主要工作在于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保障教学或科研的顺利进行,各个部门的主要安全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相互叠加的成分,分工不明确,使每个部门都寄期望于其他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每个部门都疏于管理的局面,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无法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随着“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学校各级科研及基本教学实验室建设中[8],实验室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场地不断扩大,实验室人员的不断变更,某个实验室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或者出现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实验室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

1.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评价不健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执行依据,高校实验室各级部门通过制定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约束和规范师生使用实验室的行为和操作,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因此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9]。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虽然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中包括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够详细,且制度的落实依靠逐级下达,在层层传达中制度的严格执行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针对不同的实验室,实验室安全要求规则不同,但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无明确要求具体有哪个部门或哪些管理人员执行,导致无人执行此制度。由于安全工作比较弹性,既可以完成基本的安全要求,也可以详细的拓展安全管理要求,安全工作是否做好,虽可通过明面上的检查来评价,但安全的效果很难用量化标准衡量,导致负责安全责任的教职工无法进行考核评价,打击安全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因此安全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和科学考核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1.3教师及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人员的事,也是所有实验执行者即教师及学生共同的事。教师和学生是指导参与实验的主要人员,其实验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实验室安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违规购买存储危险化学品、做实验时无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完成后无检查实验设备等未符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事件[10]。根据最近几年内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不少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参加实验室的学生不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或者液体顺序混淆、操作失误等导致的[11-12]。例如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是因为把易燃物质镁粉与磷酸搅拌从而产生易爆气体,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违规操作,导致爆炸;另一所高校学生在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氮气钢瓶的总阀和减压阀,导致仪器内压力过高从而发生爆照。此一系列事故都是因为学生在做实验时,安全意识薄弱,对所做实验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从而展开违规操作实验、冒险作业。因此亟须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才能减少本可避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实验室软硬件安全设施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来实验场所已不能满足于教学科研的进行。为了解决实验用房的紧缺,部分单位把原来办公楼改建成实验室,而在改建中未考虑到实验室的标准设计规范要求,忽视了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的合理布置,有违章搭建临时建筑影响安全布局,存在通风设施不健全、电线乱拉乱接、无烟雾灭火装置、消防设施缺损及安全逃生路线不合理等问题[13]。同时在现有的实验室中,随着新实验课程的开展,新进仪器的购置,现有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也已无法满足要求,实验室的电路负荷超标、旧实验室无漏电保护装置、无化学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无安全监控网络等问题增加了实验室安全隐患,增大了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概率。

2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全面构建

2.1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时分级管理

《教育部关于高校安全》文件中指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根据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了分级管理责任体系,细分每个主管部门的详细安全工作,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主任、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四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学校与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二级单位负责人与专管实验室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同时与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层层安全责任体系,从而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精细化各级部门安全管理的具体项目和职责,推动科学高效的管理规范,实验室设备管理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部门,需把科技处、保卫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各级学院联合起来,牵头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细化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例如实验室管理处主要职责为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编制及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预算,指导、督查和协调各耳机单位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并督促整改等工作;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实验用房的用电安全性检查;各级学院的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设置每个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做到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通过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现各个部门的逐级管理,从而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工作。

2.2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健全全校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14]。根据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细化每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根据我校制定的《长安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功能实验室,又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实验室防辐射安全要求》等规章制度,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适合所管理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工作。针对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设备使用记录本等安全使用办法,做到不同身份的人员有安全制度可依,从而更好地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比较细碎弹性的工作,作为执行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无法量化,因此应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设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评价指标[15]。首先根据实验室制定的详细安全责任体系,对因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此院系或科研单位的各级安全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直接评定为不合格,并根据事故的程度被问责。其次实验室安全工作可作为教师评职称评级、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教师是否签订安全责任书作为考察安全制度落实的硬性指标,教师是否记录使用实验设备、是否按照操作规程等都予以量化,从而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因素。最后对于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优秀人员在职称评定或年终绩效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励人员更好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3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作为开展实验的第一执行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经验可知,随着新进教师和新生的录取,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每学年是变动的,因此应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的培训,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每位教师和学生人人懂安全,人人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预防及应急处理危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我校首先开设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平台”自学教程,要求每位师生自学安全课程时间不低于6小时,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使用手册、用电用气的安全操作及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基本要求,师生可在平时学习中可进行自测考试,实时了解安全知识的自测成绩,并在平台中完成安全教育的正式考试。学校要求只有通过安全考核的师生,才被授权进入实验室的资格。其次,培养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责任心,每位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师生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做到有安全责任意识。最后在每个实验课程之前,要求任课指导教师针对专门的不同实验,对学生做有区别性的详细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学生观看实验安全教育守则,根据所使用的实验设备或实验材料的不同[16],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和要求,做到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要求,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2.4加强实验室安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解决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针对办公室改造成的实验室和原旧实验室,应重新按照实验室建设的行业标准,改造实验室内原电路装置、通风装置及消防设备等硬件设施。在电路方面,针对大功率设备,把原2.5mm的电缆改造为4mm或6mm电缆,每个实验室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禁止乱接乱拉的现象,对高压电源处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等。在消防设施方面,拆除违章临时建筑,清理阻塞消防车通道路口,安装火警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检查消防水源、消防栓和灭火器材,针对不同实验室的火源类型,配备不同的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在通风装置方面,尤其针对具有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具有有毒气体的吸附或处理装置,产生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实验室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防止可挥发性危险物扩散到安全区域[17]。

第8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 科研实验室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59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基地,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是对学生综合能力锻炼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高校科研实验室的规模,但是科研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各种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目前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高校科研实验室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大高校的科研实验室类型十分的多,功能强大,设备精良,承担着各种科研任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科研实验室中拥有大量的贵重的精密仪器,各种化学药品,压缩气体钢瓶,多种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有的实验是要在高转速、高电压、辐射、微波、强磁、正空、高压、高温、超低温等条件下进行的,同时科研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流动性大,情况十分复杂。近年来,高校科研实验室不断扩建和兴建,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实验仪器和设施的增多、实验项目的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增长、实验室使用率增高、实验危险药品的增加、放射性物质的存放、三废物质的处理等都增加了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难度。

2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2.1 常见的安全事故

第一,爆炸事故。爆炸事故的发生多出现在易燃、易爆、高压容器的实验室,造成爆炸事故的原因有:易燃易爆物品外泄,遇到火花,发生爆炸;实验设备老化或者有缺陷,没有定期检查,进行维修;实验过程中违规操作等。

第二,火灾事故。引发火灾事故的原因有:电器操作失误;供电线路老化,短路;易燃物接触到火花;没有关闭电源,长时间通电,温度过高等。

第三,机电伤人事故。这类事故多发生在有冲击运动的机械或高速旋转设备的实验室。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或者不按照操作规范来进行实验,实验中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等容易出现伤人事故。

第四,中毒事故。这类事故经常在有化学药品、有毒物质的实验室发生。实验室排风、排气不畅通,有毒气体排不出去;管理不当,有毒物质外漏;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等出现中毒事故。

2.2 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一,实验室三废处理方面。高校科研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的师生、科研人员乱倒废液、废渣的现象经常出现,实验室中的排放物有很多是由剧毒的污染物、酸碱化合物组成,例如化学中的一些重金属盐类,重铬酸钾中的铬、硝酸铅中的铅、氯化汞中的汞等,这些排放出来的医疗的、生物的、化学的污染物,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三废集中存放,定期清理过程中,若管理不当就会引发安全事故。

第二,软件方面。安全制度不严,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应急处理能力差;部分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重科研和教学,轻安全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环保意识淡薄。

第三,硬件方面。实验室面积小,安全通道被占用;环保设施不符合要求;消防设备配备不足,甚至过期;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陈旧落后;实验室年久失修,设备陈旧,线路老化,防火能力低,存在火灾隐患。

3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安全、环保教育

教师要重视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对实验室中使用的气、水、电、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要熟悉,对实验中能接触到的化学药品、化学试剂,降解其对人和环境可能造成的伤害和污染。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安全、环保知识贯穿到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在其进入实验室前就要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环保意识,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流程,掌握所接触的化学药品、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演练,请专业人员讲解消防知识、灭火常识和各类灭火器的应用场合和使用方法,提高应急处理、自救互救的能力。

3.2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

各大高校建立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要求将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张贴在墙上显著的位置,提醒师生要严格遵守制度。科研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明确责任,设置专门的人员轮流进行巡查,确保实验室不出现安全事故。

3.3 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努力建立责任心强、思想意识敏捷、专业能力高的安全管理团队,可开展事故案例分析、技能训练、安全器材讲解、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4 加大化学试剂管理及三废处理力度

化学试剂有着腐蚀性、毒性、危险性等特点,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对其管理与保存。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化学试剂的购置、使用、储存和管理中要充分了解化学试剂的性质、特点,进行分类放置,剧毒、放射性物质指定专门地点存放。为防止实验室的污染扩散,污染物一般要进行分类收集、存放,集中处理。尽可能采用废物回收以及固化、焚烧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减少废物量、减少污染。但是,由于实验室的三废,一般情况下是集中存放,定期清运,这存在着很大安全隐患,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要配置专门人员对其进行严加管理。

4 结语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基地,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是对学生综合能力锻炼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其安全关系着校园师生的生命安全,对环境污染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部门要重视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实验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科研实验室的安全和师生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谷淑波,贺明荣,樊广华.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J].实验室科学,2013,(3).

[2]杨佩青,陈敬德,温光浩.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第9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范文

方法:通过分析和总结病原微生物检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

结果: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软硬件条件、个人防护意识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

结论: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完善和改进,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生物安全性。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测 安全防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49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72-02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对人和动物产生致病性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等。检测病原微生物是为了提供诊断的指标,但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因一些环节防护不周而造成环境污染和检验人员自身感染,如非典时期就有多例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病例,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不仅是对自己、同事、患者和家人的健康负责,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安全隐患与防护不足的问题

1.1 “硬件”方面的局限。“硬件”指实验室空间、布局、分区、设备等方面。“硬件”是保障生物安全的基础条件,过去设计建造的一些实验室达不到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表现为房间面积不够、空间不足、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清,据调查[1]某地区20间二级综合医院实验室面积合格率仅为70%,布局、流程达到要求的只有55%。在设备配置方面情况更加不理想,生物安全柜配置合格的只有35%,配备洗眼器的甚至低至15%,此外离心通风设备、洗手设施、紫外消毒灯合格率分别为60%、60%和50%。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遇到紧急情况往往难以从容应对。

1.2 “软件”方面的欠缺。“软件”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医疗垃圾管理、应急预案管理等方面。一般来说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各间医院都有,但多照搬国家或行业的标准、规程或其他医院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将每间医院的特点结合进去,另外在制度的执行方面既不彻底也不严格。很多医院对住院患者的感染已经高度重视,但还没有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的感染引起足够关注,由于工作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非检验专业人员(如管理人员、检修人员、保洁员等),他们在预防实验室感染的认识方面不深,又缺乏足够的培训,成为易感人群[2]。另一方面,一些医院领导比较看重实验室质量管理,常忽视安全管理,如对应急预案的管理缺少检查、监督和演练,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处理效果就会打折扣。

1.3 检验人员自身方面的不足。主要反映在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一是如前所述部分工作人员因缺乏生物安全知识,在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时防护不当,容易造成感染;二是在工作量大紧张时,有些检验人员忽视自身的防护,如不带防护用具进行操作,在实验室内饮食,穿着工作衣进入休息间,接听手机时不洗手等;三是检验人员经常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难免刺伤手部、皮肤,遇到标本外溢或喷溅等意外,由于处理不及时而造成感染。

2 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安全性的措施

2.1 注重实验室“硬件”建设。

2.1.1 依照标准设计、改造实验室。标准WS 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都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防护原则(或风险控制)、分级、设计要求、管理措施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是指导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设计与改造的权威性文件。普通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达到BSL-2级别的防护水平,并以此标准规划布局和设计,即使建筑面积无法满足要求,也应合理设置分区,规划出清洁区(办公、休息、培养基配制、试剂储存等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污染区(操作区),进行有效分隔并标示清楚。

2.1.2 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装备和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按照BSL-2防护要求,应配备Ⅱ级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冲淋器、离心通风系统、高压灭菌器、离心机罩帽、紫外线消毒灯、非接触洗手设备、应急照明装置、备用电源等也必不可少,个人防护装备如隔离衣、鞋套、护目镜、面罩、防毒面具、手套、帽子等必须充足。

2.2 规范实验室管理。

2.2.1 建立并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并完善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非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标准化操作规程(SOP)等相关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体系化、文件化,整理成册,人手1份,做到人人知晓、个个遵守。

2.2.2 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SOP可以针对实验室内所有安全设施及其相关的安全活动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及细节处理措施,它可以完美地体现5W1H分析法的精髓,解决做什么(What)、在哪做(Where)、由谁做(Who)、什么时候做(When)、为什么做(Why)、如何做(How)的问题。实验室SOP至少包括仪器设备与设施使用SOP(如生物安全柜SOP、离心机SOP等)、生物安全通用SOP(如消毒灭菌SOP、手卫生SOP等)、应急处置SOP、个人防护装备SOP、标本管理SOP、医疗垃圾处理SOP等。

2.3 加强培训、监督、考核,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有了合乎规范的实验室,配备了完善的设备设施,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SOP,是否可以一定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是保障制度生命力的关键,应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安全防护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则必能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3 小结

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要避免“重测轻防”的陈旧观念,就应树立“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