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体育课程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形式

第1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关键词:三亚学院;大学体育;教考分离

考试,是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体育课程也不例外。考试不仅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侧面反应教师的教学效果,诊断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改进。高校体育课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目前,三亚学院有在校生2万多人,大学体育课程采用的是俱乐部教学形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这一形式是新时期极具特色的新型体育课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模式非常新颖,但是大学体育的考试模式依然是传统的考试形式,即教学和考试都是由同一个教师完成,这种考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要求。故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找出一个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大学体育考试模式。[1]

1.三亚学院大学体育现行考试方法分析

从考试内容上看,三亚学院大学体育的考试内容是较为复杂的。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能力,三亚学院大学体育期末总评成绩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出勤以及课堂表现;第二部分是心肺功能项目,采用的是女生800米和男生1000米测试;第三部分是专项技能考试。这三部分各占比30%、35%、35%。体育课成绩的评定必须要遵循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这一体育考试的基本原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考核的项目越多,必定会占用越多的课堂教学学时,而体育课又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过多的考核项目也会给教师在体育课成绩评定过程中增加大量的工作量。考试方法上,三亚学院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考合一的考试模式。都知道,一般的理论课考试很容易做到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批卷,可是体育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虽然体育课考试也有计时、计距等客观测试标准,但是还是会掺杂很多的教师判断的主观因素。[2]另外,三亚学院采用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在这种模式下,大学体育课开设的项目多达十几种,比如三大球、三小球、游泳、武术、散打、瑜伽、跆拳道、健美操、健身舞,甚至还有舞龙舞狮、竹竿舞、皮划艇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由于不同项目的任课教师在考试中对动作的理解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上很难做到完全统一。故此,三亚学院目前的考试模式是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考试,这一考试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教师对班级每位同学的个体特点较为了解,可以较准确的评价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以及进步幅度等情况。但是,这种教考合一的考试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首先,考试的随意性较大,教师组织考试时,基本没有监督约束,时常出现考试成绩不公正,打人情分的情况,还有的教师随意增加考试次数,降低考试难度。其次,据调查发现,教授同一个项目的不同教师在考试时出现考试标准不同,即打分尺度不同的问题,甚至个别教师在自己教授的同一个项目的不同班级之间,打分尺度也不一致,这一现象可能主要受教师主观情绪影响,也可能与班级整体平时课堂表现有关。另外,访谈发现,不少学生也认为:自己的任课老师组织的考试,大家经过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接触,较为熟悉,不会太严格,也没有什么心理压力。这就造成了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也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对实施教考分离的态度分析

“教考分离”模式是指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后,其不再参与自己所任课班级的体育运动项目考试,该班级的运动项目考试由体育学院组织相关教师组成考核小组,采用集体考试、集体评分、当场公布分数的考试方法。在使学生充分了解“教考分离”的内涵之后,随机对三亚学院大一、大二的18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87名,女生93名。调查发现,支持教考分离这一模式的占41.1%,反对的占16.3%,持无所谓态度的占42.6%。更进一步调查发现,不管是持支持态度还是反对态度,都各有多方面的原因。持支持态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一模式能够考出真实水平,能够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占支持者总数的45.7%;第二,这一模式相比较传统的考试模式能够公平、公正的反映真实成绩,占支持者总数的41.9%;第三,认为这一模式与传统考试模式基本没有差别,占支持者总数的10.8%;第四,认为采用这一模式如果自己考试发挥不好的话,更容易通过“找关系、走后门”解决,占支持者总数的1.6%。持反对态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一考试方法会造成心理紧张,进而影响发挥,占反对者总数的51.3%;第二,认为这一考试模式不够公平、公正,占反对者总数的22.4%;第三,认为这一模式下,如果自己考不好的话,不容易“找关系、走后门”解决,占反对者总数的11.5%;第四,认为采用这一模式,更容易让考不好的的同学“找关系、走后门”解决,占反对者总数的14.8%。总体来说,教考分离这一考试模式在学生中间的支持率不高,没有超过一半。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就是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这一模式会造成心理紧张而影响考试发挥,所以反对。由此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3.教考分离的优势分析

3.1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教考分离这一模式的考试方法,每个体育项目的考试标准都是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经过反复推敲研究制定出来的统一标准。考试时,每一个项目的考核小组都按照这个标准严格打分,每个考核小组由3至4名相关教师组成,每名学生的成绩取考核小组几位教师所打分数的平均值,当场公布学生考试分数,尽可能的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最大限度的遏制打“人情分”的情况。[3]3.2规范考试制度、统一考试尺度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就要求体育运动技能考试需要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就是考试不能太随意,不能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考,想考几次就考几次,想考什么就考什么,想改变考试标准就改变考试标准。通过这一手段,使学生真正掌握所选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3.3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这一统一的考试方法,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以便于及时纠正。例如,在游泳俱乐部任课教师教学时,发现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教授的动作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其他有些项目也出现同样的问题。统一考试将会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从而促使教师及时的研究、解决这一问题。3.4有效检查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体育课本身的特点就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而有效的身体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术的基础之上。教师教授该项目运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科学、艺术的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教学水平是否高超,是要通过学生考试时的展示来体现的。学生也是一样,课堂上该项目运动技术学习效果的好坏,也是要通过考试来展现的。而采用教考分离这一统一考试的形式,就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学效果、学生展现自己学习效果最好的一个平台。3.5增强教师责任心这种统一考试的形式,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公开的场合进行考试,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公开的教学效果的展示。因此,教师会担心自己所任课班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掌握不好,考试情况差,以至于给自己丢面子。这样就促使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相关教学问题的科研工作,有利于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再反过来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3.6促进学生自觉提高整体体育素质这种统一的考试形式是所有学生集中考试,无论体育课选择的哪个体育项目,都要通过技术动作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实力。而技术动作的掌握又必须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这就促使学生课外积极的进行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的练习。另外,有些项目不但要看技术动作,还要看精神风貌、服装等,例如健美操、健身舞、竹竿舞、舞龙舞狮等。这种考试形式和体育竞赛类似,要求参加考试的学生要把身体、心理、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故此,这一考试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精神上体验体育竞赛的乐趣。

4.结论

高校大学体育考试办法的改革是推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教考分离作为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考试改革的一个方向,必将为大学体育的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种考试模式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严肃以及高度的规范性,对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动性以及促进学生课上课下锻炼的积极性方面都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谢春生 陶惠惠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华,李玉清.创新教育背景下改革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内容的初步探究———以河海大学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1,1(6)85-87.

第2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关键词:生动式教学;高中体育;必要性;学生心理;劳逸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高中体育课堂应是学生的“游乐场”

1.1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并不是“天生注定”

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调动学生的体育课积极性,就要让他们掌握至少一项体育爱好,进而“爱屋及乌”[2]。我这样说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体育兴趣事关学生的运动心理,这两者是相关的。在课堂中,我深度挖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一定程度也健全了学生的运动“性格”[1],这完全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需要,当然这个环节开展需要做好准备。我个人比较喜好武术、排球、篮球、花样跳绳等。我发现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兴趣对于学生的兴趣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后天养成”,而非“天生注定”。也因此,我经常做一些体育活动项目的动作演示。在新学期第一堂课,我会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而后对学生讲述一下这学期体育课的任务,在此其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气氛都不太足,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高中文化课成绩影响的,为了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在介绍完我自己还有这学期的体育课程后,我就进入正题,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喜好哪些体育项目呢。”有的学生回答武术,有的回答篮球、排球、足球,也有的几个同学沉默不语。针对这种情况,在新课的开始,我就大体明白学生的体育活动喜好程度了。在做准备活动时,我就首先进行《体操运动》的教学,我先讲解了体操的基本步骤,而后带着同学演练[3]。在讲解的开始,我不会像一些教学同仁那样自己站在前面,做一个动作,让学生学一个动作。我本人比较喜好武术、街舞,我演练的动作以基本体操动作为基础,将街舞、武术与之相结合,其教学效果是不错的。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这些新颖的动作。这时我趁机对学生说:“同学们喜欢我刚才的体操演练吗?”同学们回答:“喜欢。”接着我再进行教导,向学生们灌输我刚刚这些动作,与篮球动作、武术动作、基本体操动作等都是挂钩的,想要学好这些动作,基本的体育项目活动是要熟练的,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趣味性”体育课堂营造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无论是在篮球运动还是其他运动,我都不吝啬自己的鼓励,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爱运动的学生,我经常和他们一对一的活动练习,提升他们的活动练习积极性。有的时候,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我也会积极的疏导,和学生一起运动、游戏,降低其学习负担。在运动环节中,我也教导:“健康是学习的基础,专注是健康的基础。”专注的运动,或者学是好的,在上课时,一些学生如果做球类运动或者体操心不在焉[1],我的态度是非常严厉的,因为健康向上的体育教学气氛对于学生的成长太重要。

1.2“趣味性”体育课堂意味着“因人施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会先开始《体操运动》的教学,而后才是《球类运动》,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然后是《武术运动》等其他项目。我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的进度,是在学生年龄、心理、体质情况等考虑下进行应用的,我发现这种教学顺序的排列,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1]。当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的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总之就是要符合日常教学的实际,学生的具体运动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教导学生:“这些体育项目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期望一步登天。”为了更好的“因人施教”,我是不吝啬学习的,我会主动和一些优秀的体育老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学习如何更好的进行学生针对性教学,如何更好的进行互动式教学,以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2]。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避风港”。

体育课堂所谓的“因人施教”,就是针对不同体育爱好,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身高等的学生展开相对应的教学措施。对于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在篮球项目教学中,我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相信自己能行。对于一些体重比较大的同学,在测试跳远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做辅助练习,为的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素质的提升,我进行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在传播体育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2“趣味性”体育课堂――学习、娱乐的“避风港”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娱乐的“避风港”呢?这就需要遵循“劳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运动中赋予教育,在教育中赋予欢乐,再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具体运动项目,展开“快乐”教学活动。比如在跑步队列练习中,我会告诉学生:“此时此刻我国的战士也在进行跑步训练,我们应不应该向这些‘保护神’们学习坚韧、坚强的品质。”“要!”,同学们用响亮的声音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样把人生价值观念与体育项目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队列练习、跑步练习塑造了高中生的品格,更有利于其学习、活动。

在体育课堂中,课堂游戏是“娱乐”学生,提升学生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模块,在此过程中,我通常将体育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比如在“猫捉老鼠”这个游戏中,让学生站成两个圈,一个大圈一个小圈,找出两个学生扮演“猫”与“老鼠”,“老鼠”站在谁前面,谁就要跑,被“猫”捉到的,要罚15个俯卧撑,有时候我也和同学们一起做这个游戏,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灵敏能力,应变能力,还提升其身体运动素质。

3结语

高中体育教学应是循序渐进的,在体育课堂上,我与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这有利于“趣味性”体育教学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孙永亮. 学校体育与学生强健体格和完满人性的铸造[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 .

第3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用性 体育教学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体育教学应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的有机结合,形成高职体育特有的风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形成一套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课程。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中专院校升格成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占高等职业院校的一半以上,但在课程建设上仍然保留着中专院校的印迹,或者是全盘依附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开展体育教学,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特色,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精神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院校已实施“2+1”的教学模式,即两年校内学习和实践,一年校外企业实习的模式。体育课程教学缩短为一年教学,选修课程少,教学内容单一且过于“统一”,对不同专业学生围绕着一到两项内容进行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没有分析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或劳动性质,很难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

所以,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来达到高职体育教学应有的作用:不但让学生学到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达到终生锻炼身体的目的,更要让学生学会发展或补偿劳动技能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二、如何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

1.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和工作岗位性质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进校后,专业开始定向,其基础知识和公共必修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二年级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大学三年级开始走向实习岗位,各种类别的实习岗位对学生又提出了许多特殊要求:能在高、难、险的环境中进行高、精、细的生产工艺;能在紧张而又单调的流水作业线上重复相同的动作技术;能承受机械的振荡或噪音的干扰;能在严寒或高温的条件下坚持工作等,这就需要未来的劳动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相应的职业体能,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性质不同,身体部位受到相应的限制,有些是局部固定的重复运动,长时间工作,使得部分肌肉发达,部分肌肉逐渐萎缩,甚至导致身体畸形,出现职业病。所以,加强实用性身体训练是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通过体育的形式、手段、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劳动适应能力和活动所必要的机能与运动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良好的工作能力。

2.确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和对体能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具有体育的合理健身性、娱乐放松性,更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发展和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

其次,教学内容要具有保健、矫正和预防的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某些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或畸形伤害,动作结构要与掌握的技术相符合,并且动作简单易学。

另外,教学内容应考虑在职业劳动的过程中操作姿势和操作动作以及操作活动的性质。有些专业是相对静力性站着或坐着工作,还有些是在野外的行走中工作,有些工作的动作速度快慢不同、动作的频率有高低,有些操作过程对肌肉神经的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影响有大有小。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或创编操开展实用性体育锻炼,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消除疲劳,增进健康。

3.选择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训练方法,一般可采用体育运动中的各类动作技术进行操化或现有的运动项目,再根据职业运动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练习,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某些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或畸形伤害,做到既“发展”专业体能又“弥补”职业缺陷。如在高空环境下工作的电工、建筑专业和美术装潢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攀登、爬杆、爬绳、走平衡木等练习,增强学生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户外进行测量和实地考察的测绘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定向越野练习和户外生存常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目测能力和户外生存能力;对长时间需要站立操作的纺织专业学生,可进行太极拳、乒乓球和倒立等项目的练习,增强下肢的静力性力量,加强上肢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另外预防下肢瘀血和静脉曲张;对形体要求较高,性格活泼的宾馆服务、公关、幼师、导游和文秘专业的学生,可进行体育舞蹈、健美操、形体操或瑜伽的练习,在塑造良好的体型同时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对长期伏案的文秘办公人员,预防了低头含胸对心血管的压迫;对需要注意力集中、耐心细致的电器维修或财会专业的学生,可进行气功、太极拳的练习,促使心理上的镇静,提高专注力,同时达到疏通筋络,消除疲劳。

当然,任何专业的学生不可能练习一个项目就能达到预期的实用性目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参考,根据学生个人的身心状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实用性体育练习的方法,授人以渔,才是关键。

4.落实实用性体育教学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

实用性体育教学是面向全院各类专业的学生,开展好实用性体育教学就需要全面的教学资源,来满足相应专业的特色需要,期中包括师资、场地和器材的完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要合理,经常提供教师进修的机会,多与其他专业老师交流、学习,多接触新兴体育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编出动作结构合理、健身的实用性体育项目。在场地、器材方面,不仅满足三大球的建设,满足热门项目的建设,更要满足学生对新兴项目的兴趣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1.深入分析专业特点,结合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科学合理地创编动作或选用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

2.开展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发展”和“弥补”的原则,做到实用性和健身性。

3.通过实用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健身观念,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4.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重视实用性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对相应的配套建设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赵苏,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06,11(5):85-87.

第4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关键词:形体训练体育游戏创新

G807.4

一、形体训练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地位

(一)形体训练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学生走出校园大门,踏入竞争激烈的人才社会,能否得到社会和企业认同,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拥有一个健康健美的形体、良好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这也是学生就业择业、获得长远发展所必需具备的条件。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可见外在美从古至今都是评价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形体训练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它也把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和精神美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矫正、修饰和改善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又能培养学生美的鉴赏力的课程。

(二)形体训练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形体训练课程是我院旅游系学生的一门限选课程,现阶段有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航空服务四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如表1)。这四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大多面向服务行业,对学生的外在体现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业面貌。

(三)形体训练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本姿态练习:人体的基本姿态坐、立、行、蹲。通过训练,改变学生诸多不良体态,展现体态端正而高雅,挺拔有气质,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2.基本素质训练:通过对人体的头、肩、胸、腰、腹、腿等部位的训练,提高人体的支撑能力和协调性。

3.基础芭蕾练习:通过徒手、把杆、形体姿态大量的动作训练,进一步改变身体形态的原始状态,逐步形成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提高形体动作的灵活性。

二、体育游戏运用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

体育游戏是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游戏是从游戏派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是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浓厚娱乐气息和鲜明教育意义的一种自觉而主动的活动。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趣味性、健身性和竞争性。

(二)体育游戏与形体训练的关系

形体训练课程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分支,在课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预计效果,还可以在课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课程丰富多彩。但由于形体训练课程受场地和器材等的限制,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体育游戏的合理安排成为打破局限性的突破口,能p少因时空原因而造成的课程单一性和简单化。

1.体育游戏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形体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形体美,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在课程中加入“微笑大眼睛”的游戏(微笑大眼睛:两位学生面对面站立,相互微笑看着对方的眼睛,从对方眼睛中寻找自己的微笑,比比看哪两位学生坚持的时间最长)。这个游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微笑亲和力,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使学生能够用最美的微笑面对生活,做一个微笑的天使。

2.体育游戏是开发学生智力不可缺少的手段。

体育游戏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游戏,更多的考验学生的团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在实际的形体训练课程中,学生也表现出对于智力游戏的浓厚兴趣。例如“萝卜蹲”游戏(每位学生为自己取一个萝卜名字,接力被喊到名字的学生即可进行深蹲,反应过慢或反应错误的学生失败)。这个游戏在课程中的运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下肢活动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反应和记忆能力,活跃整个课堂气氛。

3.体育游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游戏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体育游戏的创造都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达到睿智健体的效果。体育游戏不是教师的“专利产品”,更多的需要学生来配合、来融入其中。因为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课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游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体育游戏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竞赛胜负类型的游戏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求胜心切、展现自我而出现不守纪律规定、作弊、不相互配合、突出个人表现等情况。此时,老师除了制止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培养他们维护集体利益,团结互助,胜不骄败不馁的竞争意识,提高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树立个人道德魅力。

5.体育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疲劳

在课程的结束部分,采用放松性的游戏,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感或消除因疲劳引起的不愉。例如游戏“人体波浪不间断”(全体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根据音乐节奏,从右手开始做触电式的波浪动作,依次由下肢经腰到上肢,最后到左手波浪接力给左手边的下一位同学)。这是一个负荷较小的游戏,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做到轻松、活泼、幽默,使学生可以愉快而轻松地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三、体育游戏的创新运用

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已经决定了它在学生心目中的独特地位。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极高的,所以学生在课程初期的参与度非常好,如果课程内容的古板或是枯燥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失落感。所以课程的趣味性、创新性和实效性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年轻的形体教师,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大胆尝试创新,使形体课程更好的发展。

(一)体育游戏创编的创新

传统的体育游戏,例如“老鹰捉小鸡”、“三个字”、“接力比赛”等等,虽然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个别学生仍然会变现出厌倦或冷漠的情绪,这实际是在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挑战。体育游戏的创编是为了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学生参与身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但是教师在创编过程中,自己的主观意识占指导地位,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感受,所以体育游戏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打破传统游戏的局限性,就必须要大胆创新。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他们是思维最活跃前卫,追求自由的一代青年。所以他们创造出的体育游戏更具时代性与创新性。例如游戏“十五、二十”,这本是一个智力考验游戏,通过学生的改变,融入健身操内容。(两位学生面对面跳基本热身操,当双手同时运动到身体正前方时,即刻要喊数字,口中喊出的数字与四手相加总和相同即获胜积一分,一套热身操结束后,两位同学总比分相比较,分数较少的学生惩罚10个俯卧撑)。

(二)体育游戏时间安排的创新

在传统的体育课当中,教师会经常在开始部分安排体育游戏作为热身运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转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还可以活动学生的身体,达到热身的效果。但是长期把体育游戏安排在开始部分,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耐药性”,每次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做游戏,如果教师没有安排体育游戏,学生就会抱怨课程枯燥,产生厌学情绪。对体育游戏在课程中做出适当调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最喜欢在课程中安排“报数抱团”游戏(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圈,在音乐的伴奏下舞动身体,教师控制音乐停,在音乐静止时同时报数,学生听到教师的数字后即找到相同数字的伙伴抱成一团,数字不正确的抱团将接受五个下蹲的惩罚)。一次课中我大胆尝试将这个游戏安排在课程的基本部分,虽然不是为了热身,仅仅是调节学生的疲劳情绪,但是收获到意外效果。职业院校学生的形体训练课程是90分钟,而往往学生在课程到达30分钟时已经开始产生疲劳和验血状态,这个时候比开始上课时更需要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当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时,正好下一项课程练习的组织安排是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圆,在练习之前,随机安排了“报数抱团”游戏,学生的厌学情绪得到缓解,课堂气氛再次活跃,将体育游戏合理安排在基本部分课程中比安排在开始部分得到的效果更好。

(三)体育游戏激励作用的创新

体育游戏本身具有激励作用,激励学生团结拼搏,激励学生吃苦耐劳。尤其是竞赛胜负型的体育游戏,更能激励学生团队协作。将竞赛胜负型的体育游戏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始部分,游戏竞赛的结果与接下来的基本部分训练内容相联系。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安排游戏,将比赛结果作为接下来课程组织的分组结果,比赛获胜的小组与比赛失利的小组“需别对待”,在练习次数、练习强度、练习方法等方面,获胜的小组安排少一点、小一点、简单一点,失利的小组安排多一点、大一点、复杂一点,这样运用体育游戏的比赛结果来进行分组上课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游戏的积极性,更多地培养了学生小组的团队精神,有利于班级建设凝聚力。

(四)体育游戏竞赛规则的创新

体育游戏的竞赛规则会随着参与者的年龄、时间、场地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竞赛规则的变化会影响学生的参与态度,从而影响游戏的效果。怎样才能使游戏的竞赛规则发生变化而提高游戏效果?学生的创造力远大于老师,竞赛规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改变创新。例如平板支撑游戏,传统的游戏规则是计时赛,最终坚持时间最长的学生获胜。经实践修改的游戏规则为小组赛,两位同学一组进行平板支撑接力赛,每一小组必须完成十分钟的平板支撑时间,两位学生只要有一位在支撑即可,中途可以换人,换人次数不限,换人过程中必须在两人同时支撑时进行接力换人,如果犯规或是中途落地即为挑战失败,重新计时开始。游戏规则的变化增加了平板支撑的娱乐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效果。

(五)将课程基本内容转换为体育游戏

在形体训练课程中,大部分的内容适合女生进行练习,所以男生的参与度成为教师的关注点。例如:拉伸练习,男生本身的柔韧性要差与女生,所以在拉伸练习时男生的参与度很低,为了提高男生的积极性,将拉伸练习变为一项游戏――长腿欧巴接力赛(五名学生一组,要求每一组男女混合搭档,脚尖对角尖进行劈叉接力,最后测量出最长的一组获胜)。在进行这个游戏之前安排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拉伸,经实践证明大部分女生会帮助男生下压韧带,游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团结协作、相互帮助、认真吃苦的精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然,最终练习项目变成游戏环节,学生从游戏中收获了乐趣,锻炼效果也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形体训练课程中融入体育游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课程的融入需要,其重要作用日益突显。但是,课程游戏化不是游戏泛用、滥用,而是要求教师在精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年龄、身体素质、场地等因素,合理而巧妙地将体育游戏运用到课程当中,使游蛴胙盗烦浞秩诤希增强课程的目的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体育游戏能给形体训练课程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到达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收获快乐与健康。

参考文献:

[1]卓善学,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五期

[2]陶彩霞,浅谈体育游戏的教学创新[J],《新一代》2014年第七期

第5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体育;实施策略

拓展运动训练课是一门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的新型体育课程,它改变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以竞技项目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效果显著。如何把拓展训练列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并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应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 拓展训练的含义、发展概况、特点及环节

1.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Bound,中文译为“拓展”或“外展”,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暴风雨的经验。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是把受训者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合作的团队意识。[1]

1.2 拓展训练的发展概况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的舰艇和商运船队经常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袭击发生后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救生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海难中的生还者不一定都是年

轻力壮的水手,而是具备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团队精神、丰富的海上求生技能等素质的人。[2]从中得到启发,人们创立了生存训练学校,以训练海员身处逆境时的求生本领和顽强拼搏精神。二战结束后,这种训练方式被保存下来,训练对象也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并扩展到管理学、心理学及成功学等诸多领域。[3]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训练被一些企业用来训练员工和管理人员,迄今为止,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的员工都参加过培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专门有拓展训练学校为企业培养现代企业人,如日本的鼓气学校和魔鬼训练营、美国的魔鬼训练营和德国的创意训练中心等。[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拓展训练传入香港,到80年代被引入到中国大陆,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拓展训练机构,拓展训练在我国的发展已初露端倪,不久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1.3拓展训练的特点[5]

综合活动性 拓展运动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育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挑战极限性 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

高峰体验性 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自我教育性 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改善自我形象,克服心理惰性, 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4拓展训练的环节

团队热身 在训练开始时,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建立团队,以便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各项训练活动中去。

个人项目 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如跨越断桥、高空抓杠等)。

团队项目 以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目,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如毕业墙、信任背摔等)。

回顾总结 回顾将帮助学员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通过总结,使学员能将训练的收获迁移到工作中去,以实现整体训练目标。

2高校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2.1有利于加快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

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要求。拓展训练这种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与传

统体育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拓展训练里“学”是为了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而“教”是旨在通过信息、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教师只是给于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拓展训练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6]

2.2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将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产生积极的影响。

2.3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造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激发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拓展训练的重中之重。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一个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当代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家长的娇惯和纵容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孤立、自私、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合作,同伴间相互关爱和信任,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拓展训练能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2.5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中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7]如“断桥”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7米高处从一块木板跳到另一木板上,若学生能及时调整心态,排除身处高空这一干扰因素,就能轻松完成这个项目,提高心理抗干扰能力。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因此,开展拓展训练是对传统教育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补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对策

3.1 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建设

专业化的师资是拓展训练课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拓展训练课设计的能力和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且做到身体力行。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在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应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学生的特点,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8]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拓展训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奠定基础。

3.2 拓展训练课的项目内容设计

过去,高等院校没有专门设置拓展训练课程,因此无论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设施上都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应充分考虑必要的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机构、师资配备、课程内容的设计、硬件配置和基本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开设后不至于被动。要学会全面充分地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为开展拓展训练服务。校区较小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如公园、广场等地。而水上项目除了一些学校有天然的河流外,大学的游泳池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培训场地。训练器材除了必须购买的以外,很多都可以发掘校内自然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项目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它以户外场地训练项目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因为高校学生与己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适应拓展训练的精神强度,所以应该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部分训练内容移植来进行。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还要具有共同性,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差异,无形中形成他们素质的差异。所以项目设计中还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补充及加深。

3.3 拓展训练课的组织管理

3.3.1 管理机构

拓展训练是一个以体能作为基础,综合性很强、特殊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范畴,而现行高校体育管理机构都过于单一,无法胜任拓展训练的管理和教学领导工作。因此,可以根据该课程特点在体育教学部门下设置专门的拓展训练管理机构,采用一级管理体制,两者具有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3.2 经费投入

拓展训练的投资不是很多,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经费投入的多少以及器材的选定应根据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确定。一般是先户外场地项目,有条件再扩展到野外和水上项目。所以先根据户外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户外训练器材,在不影响学校拓展训练教学情况下,拓展训练基地可以对社会开放,这样既可服务于社会,又可以“以物养物”回收投入资金,为以后的扩展提供经费。[9]

3.3.3 安全管理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对安全问题引起重视。首先必要的安全保护器材不能缺少;其次项目设计时要考虑其危险因素。如对野外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再次每个项目训练前讲清实施的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训练中还要严格监督和管理。

3.3.4 评价管理

拓展训练的主要结果不是体能,而是精神。开设拓展训练课只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培养大学生素质的一种模式,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它强调学生通过训练发生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衡定优劣。拓展训练课对学生的评判方式可采用证书方式,而不用成绩单。证书主要记载学生的经历和客观表现,一般不作主观评价。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尝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10]但是,现阶段对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研究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了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的相关对策,以促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的开展和完善,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2 建议

拓展训练不是简单的游戏加娱乐,高质量的训练课要求教师具备多种户外专业技能,了解诸如登山、野外求生、山野救护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中不完全具备的。因此,开设这一课程首先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针对训练课程设计内容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应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有所区别,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应主要借鉴拓展训练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项目,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能简单地照搬拓展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适应高校教学标准的要求,考虑场地设施的状况,设计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体育课的准备阶段或结束阶段进行简易有趣的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凡涛,宋金美.将拓展训练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初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3):63-64.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34-37.

[3]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5.

[4]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33.

[5]钱永键1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6] 苏云志,巩庆波. 人文视角下拓展运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探讨[J]时代教育, 2008,(01) .

[7]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5-36.

[8]王龙飞刘沛首都体育学院学报,浅析拓展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开展[J].2005(6)

[9] 史松涛. 论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 2007,(06) .

[10]王长权高林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2005(3)

1陈军军(1986-),男,河南焦作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贾淇涛(1985-),男,河南新乡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第6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新型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期间广大体育教师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努力和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型体育学习方式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体育学习方式逐渐被广大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所认识与接纳。与此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新型学习方式,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话题。

一、新型体育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始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组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2]

(三) 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简单解释为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3]探究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研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现代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强调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个人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适度的研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具有价值性、兴趣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新型体育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相对于过去“灌输式”提出来的,不仅仅有三种。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提出新型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过去的学习方式,新型学习方式只不过是对过去“灌输式”的有力补充。由于现在我国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学习,因此,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里强调一点,新课程强调新型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否认和抛弃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同样存在,而且在某些时候是无法替代的。传统的体育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传统学习方式在这方面是远远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对待传统学习方式采取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在运用自主学习方式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包括:已有运动基础、爱好何种体育项目、性格特点,等等;鼓励学生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并且不断探索和逐步建立适合于自己、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活动,需要有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须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相应责任,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探究学习的关键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三、实施新型体育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新型学习方式,明白新型学习方式对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如在课堂准备部分,打破体育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游戏进行热身,而是要让学生自由分组,之后每个学生负责组织一个热身的游戏,这不仅体现出了合作学习,而且体现出了学生的探究学习。体育教师的确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自己创设各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

(二)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1] [2] 

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第7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课程 选项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67-02

根据新《课标》和《指导纲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相关要求,体育选项课已成为高等院校体育课的主要类型。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前十名的高职院校,在学校日益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班级体育授课方式越来越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因此,将体育课的传统班级教学方式开展为体育选项教学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体育选项课的若干问题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馈目前我们推行体育选项教学的优势与必要性,以及反应传统的班级授课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高职院校能更好地开展体育选项教学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一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随机调查的方式,在40个自然班中每班各抽取2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800份,收回800份,有效卷795份。经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揭示了大量存在的问题。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由表1可知,有86%的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以选项的模式,仅有5%的学生喜欢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同时有89%的学生认为上课时能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项目,有79%的学生认为选项教学能激发上体育课的兴趣。由此可知,选项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也说明了选项上课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的项目有兴趣,才能不断的去探索,去追求更好、更高的运动境界。从而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督的良好终身体育意识。所以在体育课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选项教学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2.2 体育选项教学必须科学规范化

在现代教育中,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科学规范化,选项教学也不例外。由表2可知,有95%的同学认为,选项教学管理上应该更加规范化,83%的同学认为选项教学也必须系统化。选项教学并不是学生喜欢什么项目就让他自由放任的去玩,而是通过教师对每一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整合和精心设计。每个学生对项目的需求,认知,掌握的情况,预期要达到的程度,心理状态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在教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课程的设计从上课的开始直至结束,课程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掌握、多提高出发,使选项教学不断的深化,这样才能体现选项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具科学性。

从表2还可知,有78%的学生都认为选项教学中班级同学都会积极的配合教师,认真学习。有72%的学生认为通过选项教学对该项目的技术动作掌握明显提高。选项教学的模式是学生喜欢这项运动他才会选择,所以他会自主的去学习和练习,在教师教授动作技术时会较传统教学更愿意主动配合教师,因此,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像传统的自然班教授方式,很多学生对这一项运动不喜欢,他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思想开小差,也不会积极的配合教师去练习,这样就使教学效果大大的降低,长而久之也会导致降低教师对授课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学生毕竟是学生,自我的约束能力还是较弱,选项教学中如果没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所谓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学只是理论化的形式,也只能养成学生自由散漫的学习风气。所以我们在选项教学的科学、规范化上还是要加大力度。

2.3 开设选项教学应考虑的因素

(1)人们都说态度决定一切,有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却是主观的,在每一次课中都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然而要注重学习态度就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那么体育与健康选项课的内容是不能够盲目确定的,必须做好充分的调查,认真的分析学生的需求,通过多方面的论证、探讨才能确立。根据表1调查结果表明,还有21%的学生认为现在选项教学的内容没有我喜欢的,所以体育选项课中内容的合理设置也是我们必需引以重视的因素之一。

(2)大部分同学认为不管选项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都需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相对应的运动项目以及授课的方式。因此,以选项课的模式进行授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场地和器材。例如,我们学校内小山头比较多,而且绿化非常好,很适合开展定向越野项目。大片宽敞的水泥平地很适合开展轮滑、羽毛球、毽球等等项目。因此,选项课能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场地器材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4 教学方式的变化

综上所述,体育课进行选项教学比以前的传统教学更科学,更受学生的欢迎。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更多的是注重教师向学生教授运动知识与技能,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在情感上没有交流。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体育与健康选项课则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配合、协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融入了情感,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让选项教学成为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共同提高,重视建立和谐、民主和平等的教育模式。

3 结论

(1)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能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这种教育的模式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心理干预能力。因此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大力推行选项教学的教学模式。

(2)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必须科学化、规范化。学校务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从课程的内容、课程编排、教学组织、学分制管理以及考试评价都要有系统的制度和管理。这些制度的科学和规范化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只有缜密设计选项教学的管理方案,创建良好的校本教研环境,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优化发展。

(3)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选项教学中,运动项目务必安排相对应专业的教师担任,排除传统教学中体育教师与教授的运动项目不专业,而可能导致杂乱差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进修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4)体育与健康选项内容更需要融入生活,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梁能.对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选项教学的调查研究[Z].

[2] 周云.正确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视传统体育教学的精髓[S].中国学校体育,2004,5.

[3] 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第8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关键词:田径;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37-03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落实“教高[2007]1号”的精神,各个高校纷纷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经历几年教学探讨和大胆的尝试,一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型教学模式。它的产生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基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来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处于教学主体地位,而是转为教学主导作用,不再使得学生感到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至此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也由原来的被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平等地位。

2.参与性与实践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践因素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解决问题,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到科研创新的乐趣,享受到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过程中,达到了真正的参与和实践的平等。

3.创造性与潜在性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简单的复制,而是注重知识再发现和再整合;学生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上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发挥主体效应,积极探索,寻求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解答,从而使得学生的潜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点,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呼唤。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因此,近年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它是将生活中一些实际事例以书面形式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引导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而且还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是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建立宽厚灵活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该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众所周知,田径是一种运动型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按照动作要求进行运动,从而训练学生,但这种田径实践教学往往是一种教学过程训练化,而不是学生主动去锻炼,掌握运动要领和技术。按照一般心理规律,人们只有对事物或活动有兴趣时,才能主动去探索和尝试。如:俯卧式跳高,学生使用海绵包进行练习比在沙坑上练习更具有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就使得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兴趣越高,学习主动性越高。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正式着眼于从学生兴趣开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作者多年在田径教学中探索和研究,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如下特点:

1.注重过程。学习目的不仅是要有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实施过程看为首要。对于田径教学来说其技术单一,动作形式与日常行为动作类似,可以说每个学生与生俱来就具备走、跑、跳、投的技能,不用学习。因此田径教学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虽然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系列田径技能,但仍然只是开始。如跑动时腿如何蹬力和发力,腿长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腿短的人如何蹬力和发力等。因此田径教学要更注重教学过程。

2.注重以学生为本。研究型教学模式本身要求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因此田径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扮演参谋和顾问的角色,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以充分发挥。

3.注重应用与体验。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苦”项目,在田径教学中若只是单纯严格要求学生去吃苦来完成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运动,就失去运动本身的意义。因此,要将“欲求”视为认识的起点,将“施教”视为认识的基础,要学会运用现有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注重感性认识,强调学科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来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形象说明动作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符合教学目标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经过作者多年对田径课程反复研究、思考与实践,发现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基础运动能力实践、实用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等三个方面模块,形成将知识、素质、能力融为一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宗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自主学习,因此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也应围绕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但对于案例教学法和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田径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为此针对田径类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提供平台将田径类课程由课内向课外科学合理地延伸,如组织各种田径类兴趣小组和运动竞赛等,一方面不仅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也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多样化手段;另一方面,学生将课内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反之能够实践中发现不足之处在课内将有的放矢进行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和提高。

3.建立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是教师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主要渠道,更是高等教育开展产学研究的场所。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推进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

4.建立产学结合教学方式。田径类课程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的动作是创造性的。田径所有运动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若在田径教学中仍然墨守成规,自然会令人生厌,所以田径类教学也应是创造性的。针对这一特点,田径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通过参与运动竞赛组织与裁判性工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了解运动竞赛的要求,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

5.建立完善科学的田径课程考核评价。教学评价作为衡量教学的质和量的实践活动,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田径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较单一,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科学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试变为考核,将校内外相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众多空缺,更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邰崇禧.田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2]潘春燕.初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3]龚德贵.21世纪“高师”体育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体育学刊,2002,(3).

[4]高彩云,吴忠义.21世纪初中期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发展战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1).

[6]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1).

第9篇:体育课程形式范文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单化的教学方案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复习铺垫――导入新课――课文展开――巩固应用――课堂小结。这种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师生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生成性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

下面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创建“生成性”课堂的体会。

一、课前“软设计”,预设学情

课堂教学是以学会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已知出发。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有“软设计”的意识,既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各异的学习需求,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如在高三阶段教学中,教师安排听力时需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环节的反应,结合会考的需求和高考转变的实际,考虑听力的内容,而把课文内的听力变换成泛读或其他。活用教材时要考虑从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新起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知识的出发点。

二、课堂生成,激活机智

由于教学进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的客观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表现在课堂上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要摆脱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与学生共建学习的互动网络,生成鲜活有力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真正达到这种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鼓励学生先开口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教学新知前,笔者经常先拟这样的问题:What have you known about...?What don’t you know?What do you like to know?等,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的预知,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学生业已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能做到“胸中有人”,较好地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2.在课堂上合理巧用学生的话语中生成――灵活调整,出其不意。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时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也有一些“异言怪举”,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使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积极面。教师通过捕捉学生中有意义的话,“接话茬”,由此及彼,顺势生成“趁热打铁”新教学思路。在教授上册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的brainstorm阶段,就有较多的学生提到超级女生及李宇春等,笔者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循循诱导,“To be honest,I like them as well,we can learn a lot from them.”然后结合postreading中的Exericise 2,讨论“What characteristic do you appreciate?”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3.在顺着学生的错误中生成――将错就错,顺势挖掘。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应该引导点拨,引出正确想法,提高表达水平,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生动体现。在教育上册定语从句(I)时,有两位学生分别造出“I have a brother who works as a teacher.” 和“I have a brother,he works as a teacher.”两个句子。笔者顺着第二个学生的思路,适时地引导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一些基本点,并与限制性从句在结构、表达、中英文翻译的异同上加以比较,效果较好。

4.在学生善问中生成――延伸升华,深化思路。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互活动,它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要有启思的魅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教授下册The Merchant in Venice时,学生对Shylock 抱有同情的看法,笔者顺着他的思路延伸下去,要求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的教学三条化点,加深对文章“Mercy brings good”和“Justice”的认同,较好地落实了“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的教学观。

三、课后践行反思

由于课堂教学的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的教学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教师及时反思,写下心得体会,尤其必要。新课程倡导教学反思,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教师在反思“成功亮点”时要总结:怎样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如何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因为什么手段而使重点突出和难点达标;哪几个环节效率最高;学生积极性是怎样被调动起来的;调控处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反思“失误不足”时要考虑:定位是否实际;内容安排是否妥当;教法和学法是否符合学生;哪些时候学生会没兴趣;是否灵活性不够;反思“创意闪光点”时,要思考隐含在其后的理论依据、独创性想法的前因后果,等等。